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可控震源滑动扫描工作原理及应用

可控震源滑动扫描工作原理及应用

可控震源滑动扫描工作原理及应用
可控震源滑动扫描工作原理及应用

可控震源滑动扫描工作原理及应用

【摘要】可控震源的滑动扫描方式基本原理是采用多组可控震源实现无等待扫描激发工作,即一组震源在扫描过程尚未完全结束时,另外一组震源已经开始扫描了,单位时间内平均每次数据采集的时间极大地缩短了,施工效率得到显著地提高。本文简单介绍了滑动扫描信号分离的基本原理,主要参数的设计及应用。

【关键词】可控震源;滑动扫;相关处理;数据分离

1、滑动扫描的技术原理

⑴基本原理

滑动扫描方式是一种高效、高质的适用于大道数生产可控震源采集方式。与常规交替扫描相比,滑动扫描的一组震源在开始扫描时,不必等待另外一组震源扫描过程是否完全结束,这样相邻两组震源会出现一段时间上的重叠,缩短了两组震源的工作时间,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相邻的两组震源之间的震动时间间隔称之为滑动时间,一般来说滑动时间不能小于听时间,虽然相邻两组震源在扫描时间上有一定量的重叠,但是它们在这个时间段各自震动的频率是不同的,这样根据各组震源的TB值进行相关处理就可以有效分离出各组震源的震动数据,得出各自的单炮记录。激发流程图如图1。

由于滑动扫描各组的震动是存在相互重叠的,所以数据记录是连续的,从滑动扫描第一次震动开始到最后一次结束,数据记录包含各次扫描的TB值和相对应时间内各次扫描的信号频率信息和辅助道信息。一次滑动结束后,仪器会根据各自扫描时段内的TB值和其他信息进行数据的裁剪、相关,最后分离出单炮记录。如图2所示。

图2为2组震源工作信号的相关过程:最上面的记录为2组震源的原始合成记录;TB(n)为各组震源的TB值;中间的四张记录是根据tb值剪切的各组震源的记录;Pilot(n)为各组震源对应扫描时间内的扫描频率信号;R(n)是从原始连续数据中通过裁剪、相关处理后的到的各组震源记录,即单炮记录。

2、震源参数设计

①滑动扫描的滑动时间(扫描连续启动最小间隔时间)不能小于听时间,尽管没有最大时间,但是,滑动时间越短,生产效率就越高。

②在滑动扫描方式下,扫描信号本身并没有重叠在一起,但是谐波干扰已经影响到其它的记录了。一般通过采用0°-180°变相为扫描的方式降低二次谐波干扰的影响。

③施工过程中可以根据施工参数的设计和地表情况等因素来选择适用几组

可控硅的工作原理

一、可控硅的工作原理 可控硅是可控硅整流器的简称。它是由三个PN结四层结构硅芯片和三个电极组成的半导体器件。 图3-29是它的结构、外形和图形符号。 可控硅的三个电极分别叫阳极(A)、阴极(K)和控制极(G)。当器件的阳极接负电位(相对阴极而言)时,从符号图上可以看出PN结处于反向,具有类似二极管的反向特性。当器件的阳极上加正电位时(若控制极不接任何电压),在一定的电压范围内,器件仍处于阻抗很高的关闭状态。但当正电压大于某个电压(称为转折电压)时,器件迅速转变到低阻通导状态。加在可控硅阳极和阴极间的电压低于转折电压时,器件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如果在控制极上加有适当大小的正电压(对阴极),则可控硅可迅速被激发而变为导通状态。可控硅一旦导通,控制极便失去其控制作用。就是说,导通后撤去栅极电压可控硅仍导通,只有使器件中的电流减到低于某个数值或阴极与阳极之间电压减小到零或负值时,器件才可恢复到关闭状态。 图3-30是可控硅的伏安特性曲线。 图中曲线I为正向阻断特性。无控制极信号时,可控硅正向导通电压为正向转折电压(U B0);当有控制极信号时,正向转折电压会下降(即可以在较低正向电压下导通),转折电压随控制极电流的增大而减小。当控制极电流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再出现正向阻断状态了。 曲线Ⅱ为导通工作特性。可控硅导通后内阻很小,管子本身压降很低,外加电压几乎全部降在外电路负载上,并流过比较大的负载电流,特性曲线与二极管正向导通特性相似。若阳极电压减小(或负载电阻增加),致使阳极电流小于维持电流I H时,可控硅从导通状态立即转为正向阻断状态,回到曲线I状态。 曲线Ⅲ为反向阻断特性。当器件的阳极加以反向电压时,尽管电压较高,但可控硅不会导通(只有很小的漏电流)。只有反向电压达到击穿电压时,电流才突然增大,若不加限制器件就会烧毁。正常工作时,外加电压要小于反向击穿电压才能保证器件安全可靠地工作。

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及在国际项目中的应用

魏 铁 等: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及在国际项目中的应用 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及 在国际项目中的应用 * 摘 要:在国际油公司追求高效地震勘探及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推动下,滑动扫描(Slip Sweep)、滑动扫描同步激发(DSSSplus Slip Sweep)等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获到快速发展,并在中东、非洲等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文章介绍了滑动扫描、距离分离同步激发(DSSS)、滑动扫描同步激发、独立同步扫描(ISS)等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观测系统设计、无桩号测量、现场质量控制、数据存储与转换、滑动扫描谐波压制和独立同步扫描邻炮干扰压制等可控震源高效采集关键配套技术,并且展示了这些技术在公司国际地震勘探项目中的应用情况及实际效果。 关键词:高效采集 滑动扫描 滑动扫描同步激发 独立同步扫描 谐波压制 无桩号测量DOI:10.3969/j.issn.1002-302x.2012.02.002 魏 铁 张慕刚 汪长辉 魏国伟 张翊孟 张汝杰 尚永生 梁晓峰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国际勘探事业部 *基金项目: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科研项目“高效可控震源采集技术研究”(编号:2009-08-101)、“可控震源地震勘探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海量地震数据高效转储及现场质量控制技术研究”(编号:06-03-02-2011)。 第一作者简介:魏铁,1966年生, 1990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勘查地球物理专业,2006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现任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国际勘探事业部区域总工程师,长期从事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工作,主要研究可控震源地震勘探高效采集技术。E-mail:weitie@bgp.com.cn 2003年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在执行中东地区地震勘探项目中首次掌握和实施了滑动扫描技术,随后又在利比亚的多个地震勘探项目中应用,为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随着国际油公司不断追求勘探的高效性及经济效益最大化,滑动扫描技术已经不能满足需求。2009年,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经过研究攻关,掌握了滑动扫描同步激发等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并且在大量三维地震勘探项目中应用,稳固和拓宽了在中东、北非的市场。 1 高效采集技术简介 1.1 滑动扫描 滑动扫描(Slip Sweep)与交替扫描相比,对于使用 同一扫描信号的相邻两次振动,突破了第二次扫描必须等第一次扫描记录结束后才能开始的限制,压缩了相邻两次信号扫描的间隔时间,相邻两次振动间隔时间只要大于地震记录长度即可(这个时间间隔称为滑动时间),这样每次采集的循环周期就比常规扫描方式短得多,从 而使多组可控震源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图1)。 图1 可控震源滑动扫描示意图 1.2距离分离同步激发 距离分离同步激发(Distance Separated Simultaneous Sweeping,简称DSSS)是一种较新的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一般采用多组可控震源施工,2组或2组以上可控震源组成1个震源群,全部可控震源组被分成多个震源群;同一震源群内不同可控震源组在接收线方向上保持足够间距,分别置于不同的炮点(图2)。采集时同一群内的所有可控震源组采用同样的参数同时 101s 滑动时间11 22 33 44 55 66 77 88记录长度 扫描信号 1234

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

————————————————————————————————作者: ————————————————————————————————日期:

本科生课外研学任务书及成绩评定表 题目__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学生姓名____ 黄邦毅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 严家斌____________ 学院____ 地信院________________ 专业班级___地科0901_______________

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 一、引言 国内外的勘探实践表明,没有物探技术的进步,就没有更多圈闭的发现,就没有钻探成功率的提高,也就更不会有油田和储产量的快速增长。宏观看,物探的作用在勘探阶段是客观的目标评价,在开发阶段是精细的油藏描述。因此,油气勘探开发离不开地震技术和地震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如果说勘探技术是石油工业的第一生产力,那么物探技术就是获得油气储量的第一直接生产力。 纵观近些年的勘探技术的具体运用,最常见的莫过于地震勘探,所谓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形,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蕴藏着很多宝贵的资源,随着生产技术的日趋进步,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目前都在积极寻求开发海洋资源,在海洋的勘探开发中离不开物探,而且运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是地震勘探。 二、海洋地震勘探 在茫茫大海里寻找石油最有效的技术方法是地球物理方法,其中主要是地震勘探方法。近几十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海洋地震勘探的数据采集和装备得到了极大的改进,数据处理技术和解释方法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油气勘探中,利用地震资料不仅能确定地下的构造形态、断裂分布,而且能了解地层岩性、储层厚度、储层参数甚至能直接指示地下油气的存在。在油气开发中,地震资料同测井、岩芯资料以及其它地下地质资料相结合能对油藏进行描述和监测。地震技术远远超出了石油勘探领域,已向石油开发和生产领域渗透。 用于寻找海上石油的地震反射法,和陆地的地震反射法相比,在方法基本原理、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等方面基本上是一样的。其中, 测量原理 在这类方法中,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物理模型如图1所示。从震源O激发出的弹性波投射到反射界面上产生反射波,其条件是:入射角α等于反射角β。能

可控硅工作原理

可控硅工作原理 一种以硅单晶为基本材料的P1N1P2N2四层三端器件,创制于1957年,由于它特性类似于真空闸流管,所以国际上通称为硅晶体闸流管,简称可控硅T。又由于可控硅最初应用于可控整流方面所以又称为硅可控整流元件,简称为可控硅SCR。 在性能上,可控硅不仅具有单向导电性,而且还具有比硅整流元件(俗称死硅)更为可贵的可控性。它只有导通和关断两种状态。 可控硅能以毫安级电流控制大功率的机电设备,如果超过此频率,因元件开关损耗显著增加,允许通过的平均电流相降低,此时,标称电流应降级使用。 可控硅的优点很多,例如:以小功率控制大功率,功率放大倍数高达几十万倍;反应极快,在微秒级内开通、关断;无触点运行,无火花、无噪音;效率高,成本低等等。 可控硅的弱点:静态及动态的过载能力较差;容易受干扰而误导通。 可控硅从外形上分类主要有:螺栓形、平板形和平底形。 1、可控硅元件的结构 不管可控硅的外形如何,它们的管芯都是由P型硅和N型硅组成的四层P1N1P2N2结构。见图1。它有三个PN结(J1、J2、J3),从J1结构的P1层引出阳极A,从N2层引出阴级K,从P2层引出控制极G,所以它是一种四层三端的半导体器件。 2、工作原理 可控硅是P1N1P2N2四层三端结构元件,共有三个PN结,分析原理时,可以把它看作由一个PNP管和一个NPN管所组成,其等效图解如图1所示 图1、可控硅结构示意图和符号图 当阳极A加上正向电压时,BG1和BG2管均处于放大状态。此时,如果从控制极G输入一个正向触发信号,BG2便有基流ib2流过,经BG2放大,其集电极电流ic2=β2ib2。因为BG2的集电极直接与BG1的基极相连,所以ib1=ic2。此时,电流ic2再经BG1放大,于是BG1的集电极电流ic1=β1ib1=β1β2ib2。这个电流又流回到BG2的基极,表成正反馈,使ib2不断增大,如此正向馈循环的结果,两个管子的电流剧增,可控硅使饱和导通。 由于BG1和BG2所构成的正反馈作用,所以一旦可控硅导通后,即使控制极G的电流消失了,可控硅仍然能够维持导通状态,由于触发信号只起触发作用,没有关断功能,所以这种可控硅是不可关断的。 由于可控硅只有导通和关断两种工作状态,所以它具有开关特性,这种特性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转化,此条件见表1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一.野外工作概述 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 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 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 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 (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 (2)地震波的激发 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激发方式:炸药震源 的井中激发、土坑等。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 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 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 (1)小排列(最常用) 3-5m道距、连续观测 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 (2)直角排列 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 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 (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 (4)环境噪声调查 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 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 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 (1)规则干扰 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能量较强) 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浅层折射波:当表层存在高速层或第四系下面的老地层埋藏浅,可能观测到同相轴为直线的浅层折射波。 工业电干扰:当地震测线通过高压输电线路时产生,整张记录或部分记录道上出现50Hz的正弦干扰波。 侧面波: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进行地震勘探时,常出现侧面波干扰。

可控震源原理及说明

可控震源工作原理 张宏乐 一.概论 1.引言 利用可控震源人工激发地震波,是进行地震勘探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勘探方法最早出现的时间可以上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在美国的一些石油公司最初开始出现以连续振动为特征的非爆炸地面震源的可控震源雏形,由此开创了可控震源技术应用于地震勘探之先河。随着国外可控震源技术的日趋成熟,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引进国外可控震源设备和技术以应用于国内地震勘探。与此同时,在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始着手依靠国内技术力量和设备,自行开发研制KZ系列国产可控震源。 由于可控震源所产生的信号频谱和基本特性可以人为控制,可以在设计震源扫描信号时避开某些干扰频率,还能对地层对地震信号的吸收作用进行补偿,这是其它人工地面震源和炸药震源难于做到的,所以利用可控震源进行地震勘探可以得到反射能量足够,信噪比和信号分辨率能够满足地质勘探需要的资料,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可控震源技术在国内外都得到了较快发展,无论从震源的机械液压系统和电控系统技术发展水平,还是震源野外施工方法和震源资料处理技术都已逐渐提高和日臻完善。近些年来,为了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能力,国内和国外生产厂家竞相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可控震源的研究,设计和开发,已生产出最大静态推力近30吨的﹑可以适应更加广泛地震勘探目的﹑可在多种地面道路行驶的宽频大吨位可控震源,出现了可以灵活控制震源传入大地地面力幅度和地面力控制方式﹑以数字自适应控制技术为基础的﹑可自动进行可控震源系统识别、安装,并能对震源实施实时的质量控制技术的电控系统,从而扩大了可控震源应用领域,促使可控震源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地震勘探施工,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地震勘探设备。 2.可控震源与炸药震源信号特征的区别 图1 可控震源信号与炸药震源信号特点比较 炸药震源和一些用于地震勘探的地面震源,如落重震源、电火花震源和陆地气枪震源等非爆炸地面震源所产生的地震信号一样,都是作用时间很短,信号振幅能量高度集中的脉冲信号,它们都属于脉冲震源。而可控震源所产生的信号则是作用时间较长﹑且为均衡振幅的连续扫描

晶闸管(可控硅)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一、晶闸管的基本结构 晶闸管(Semi co ndu cto rC ont roll ed Re ctifier 简称SCR)是一种四层结构(PNPN )的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它同时又被称作可控整流器或可控硅元件。它有三个引出电极,即阳极(A )、阴极(K)和门极(G)。其符号表示法和器件剖面图如图1所示。 图1 符号表示法和器件剖面图 普通晶闸管是在N 型硅片中双向扩散P型杂质(铝或硼),形成211P N P 结构,然后在2P 的大部分区域扩散N 型杂质(磷或锑)形成阴极,同时在2P 上引出门极,在1P 区域形成欧姆接触作为阳极。 图2、晶闸管载流子分布 二、晶闸管的伏安特性 晶闸管导通与关断两个状态是由阳极电压、阳极电流和门极电流共同决定

的。通常用伏安特性曲线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晶闸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当晶闸管AK V 加正向电压时,1J 和3J 正偏,2J 反偏,外加电压几乎全部降落在2J 结上,2J 结起到阻断电流的作用。随着AK V 的增大,只要BO AK V V <,通过阳极电流A I 都很小,因而称此区域为正向阻断状态。当AK V 增大超过BO V 以后,阳极电流突然增大,特性曲线过负阻过程瞬间变到低电压、大电流状态。晶闸管流过由负载决定的通态电流T I ,器件压降为1V左右,特性曲线CD段对应的状态称为导通状态。通常将BO V 及其所对应的BO I 称之为正向转折电压和转折电流。晶闸管导通后能自身维持同态,从通态转换到断态,通常是不用门极信号而是由外部电路控制,即只有当电流小到称为维持电流H I 的某一临界值以下,器件才能被关断。 当晶闸管处于断态(BO AK V V <)时,如果使得门极相对于阴极为正,给门极通以电流G I ,那么晶闸管将在较低的电压下转折导通。转折电压BO V 以及转折电流BO I 都是G I 的函数,G I 越大,BO V 越小。如图3所示,晶闸管一旦导通后,即使去除门极信号,器件仍然然导通。 当晶闸管的阳极相对于阴极为负,只要RO AK V V <, A I 很小,且与G I 基本无关。但反向电压很大时(RO AK V V ≈),通过晶闸管的反向漏电流急剧增大,表现出晶闸管击穿,因此称RO V 为反向转折电压和转折电流。

探讨可控震源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前景

探讨可控震源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前景 摘要:虽说可控震源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但地震勘探领域已经将可控震源作为主要激发震源。它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且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施工过程中要正确选取各项技术参数,而且为提高地震剖面质量还应注意提高分辨率与静校正问题。 关键词:可控震源;参数选择 作为一种新型人工地震波激发方式,可控震源在地震勘探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有着安全、环保、经济、施工效率高等诸多优点。在一些地区地势平坦,表层地震地质条件简单,可控震源有效发挥了其优势,使用可控震源所获得的资料甚至比井炮资料还好。在此通过分析内蒙某地煤炭资源调查二维地震勘探具体实例,研究可控震源技术的采集形式,针对分析出的数据进一步探讨可控震源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分析。 一可控震源的参数选择 本次二维地震勘探采用法国Sercel公司产428XL数字地震仪,激发源采用可控震源,震源车为美国费林产Y-2700可控震源车4台,2台备用。施工的各项参数是通过施工前的试验工作来确定的,通过试验工作选取最佳参数,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由于本区地表起伏不大,所以试验的测试重点在仪器参数的试验。本次勘探使用可控震源进行激发,且可控震源参数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震勘探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所以调试好可控震源的施工参数,达到最好的激发效果,成为试验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次可控震源参数的试验本着单一因素对比的方法,逐次对比,在确定好一个参数以后固定此参数,再试验其他参数,最后确定整个仪器激发参数。 在单一因素变化的情况下,对可控震源的震动次数、扫描频率、震动台数、扫描长度、驱动振幅等5个参数进行逐一试验,最终确定可控震源的激发参数为:震动12次,扫描方式为线性升频20~120Hz,2台震源同时激发,扫描长度12s,驱动振幅70%能取得比较理想的资料。 二可控震源的资料处理 资料处理是地震勘探工作的三大主要环节之一,其成果是资料解释工作的基础。本区地震资料处理使用法国CGG公司Geovectuer Plus地震资料处理系统、美国Green Mountain 6.1绿山静校正软件系统等。可控震源地震勘探的资料处理与井炮法大体相同,但也存在着差异。提高分辨率和静校正的参数测定是可控震源资料处理的重点 1提高分辨率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 复习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反射波在不同密度的媒质分界面发生反射的波 2.透射波地球物理学透射波即透过波 3.滑行波由透射定律可知,如果V2>V1 ,即sinθ2 > sinθ1 ,θ2 > θ1。当θ1还没到90o时,θ2 到达90o,此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产生的波为滑行波。 4.折射波当入射波大于临界角时,出现滑行波和全反射。在分界面上的滑行波有另一种特性,即会影响第一界面,并激发新的波。在地震勘探中,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也叫做首波。入射波以临界角或大于临界角入射高速介质所产生的波. 5.波前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振动的那一时刻 6.射波前 7.均匀介质反射界面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 8.层状介质指地质剖面是层状结构的,在每一层内速度是均匀的,但层与层之间速度是 不相同 9.振动图形和波剖面某点振动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线,也称振动图。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也称波剖面。 10.同相轴和等相位面同向轴是一组地震道上整齐排列的相位,表示一个新的地震波的到达,由地震记录上系统的相位或振幅变化表示。 11.时间场和等时面 12.视速度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夹角θ)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 波前的真速度V,而是视速度Va。即波沿测线方向传播速度。 13. 离散付氏变换 14. 时间域把信号表示为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时间域的表现形 式。 15. 频率域把信号表示为振幅和相位随频率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频率域上 的表现形式。 16. 褶积由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得到地震记录(输出相应) 17. 离散褶积由离散的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得到地震记录 18. 互相关用来表示两个信号之间相似性的一个度量,通常通过与已知信号比 较用于寻找未知信号中的特性。 19. 自相关随机误差项的各期望值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称随机误差项之间存 在自相关性 20. 离散互相关 21. 离散自相关 22. 采样间隔地震勘探中检波器接受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储存,需要采 样离散化,这个采样间隔就称为地震采样间隔。 23. 频率单位时间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 24. 炮检距激发点(炮)点到接收点(检)点的距离。 25.偏移距指炮点离第一个检波器的距离,等于最小炮检距,μΔx 。 26.观测系统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或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观测系统分单边和双边放炮两大类,以上两观测系统又可根据有无偏移距分为端点观测系统和有偏移距观测系统。

可控硅元件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特性

可控硅元件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特性 1、工作原理 可控硅是P1N1P2N2四层三端结构元件,共有三个PN结,分析原理时,可以把它看作由一个PNP管和一个NPN管所组成,其等效图解如图1所示 图1 可控硅等效图解图 当阳极A加上正向电压时,BG1和BG2管均处于放大状态。此时,如果从控制极G输入一个正向触发信号,BG2便有基流ib2流过,经BG2放大,其集电极电流ic2=β2ib2。因为BG2的集电极直接与BG1的基极相连,所以ib1=ic2。此时,电流ic2再经BG1放大,于是BG1的集电极电流ic1=β1ib1=β1β2ib2。这个电流又流回到BG2的基极,表成正反馈,使ib2不断增大,如此正向馈循环的结果,两个管子的电流剧增,可控硅使饱和导通。 由于BG1和BG2所构成的正反馈作用,所以一旦可控硅导通后,即使控制极G的电流消失了,可控硅仍然能够维持导通状态,由于触发信号只起触发作用,没有关断功能,所以这种可控硅是不可关断的。 由于可控硅只有导通和关断两种工作状态,所以它具有开关特性,这种特性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转化,此条件见表1 状态条件说明 从关断到导通1、阳极电位高于是阴极电位 2、控制极有足够的正向电压和电流 两者缺一不可 维持导通1、阳极电位高于阴极电位 2、阳极电流大于维持电流 两者缺一不可 从导通到关断1、阳极电位低于阴极电位 2、阳极电流小于维持电流 任一条件即可 2 可控硅的基本伏安特性见图2 图2 可控硅基本伏安特性 (1)反向特性 当控制极开路,阳极加上反向电压时(见图3),J2结正偏,但J1、J2结反偏。此时只能流过很小的反向饱和电流,当电压进一步提高到J1结的雪崩击穿电压后,接差J3结也击穿,电流迅速增加,图3的特性开始弯曲,如特性OR段所示,弯曲处的电压URO叫“反向转折电压”。此时,可控硅会发生永久性反向击穿。

可控震源滑动扫描工作原理及应用

可控震源滑动扫描工作原理及应用 【摘要】可控震源的滑动扫描方式基本原理是采用多组可控震源实现无等待扫描激发工作,即一组震源在扫描过程尚未完全结束时,另外一组震源已经开始扫描了,单位时间内平均每次数据采集的时间极大地缩短了,施工效率得到显著地提高。本文简单介绍了滑动扫描信号分离的基本原理,主要参数的设计及应用。 【关键词】可控震源;滑动扫;相关处理;数据分离 1、滑动扫描的技术原理 ⑴基本原理 滑动扫描方式是一种高效、高质的适用于大道数生产可控震源采集方式。与常规交替扫描相比,滑动扫描的一组震源在开始扫描时,不必等待另外一组震源扫描过程是否完全结束,这样相邻两组震源会出现一段时间上的重叠,缩短了两组震源的工作时间,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相邻的两组震源之间的震动时间间隔称之为滑动时间,一般来说滑动时间不能小于听时间,虽然相邻两组震源在扫描时间上有一定量的重叠,但是它们在这个时间段各自震动的频率是不同的,这样根据各组震源的TB值进行相关处理就可以有效分离出各组震源的震动数据,得出各自的单炮记录。激发流程图如图1。 由于滑动扫描各组的震动是存在相互重叠的,所以数据记录是连续的,从滑动扫描第一次震动开始到最后一次结束,数据记录包含各次扫描的TB值和相对应时间内各次扫描的信号频率信息和辅助道信息。一次滑动结束后,仪器会根据各自扫描时段内的TB值和其他信息进行数据的裁剪、相关,最后分离出单炮记录。如图2所示。 图2为2组震源工作信号的相关过程:最上面的记录为2组震源的原始合成记录;TB(n)为各组震源的TB值;中间的四张记录是根据tb值剪切的各组震源的记录;Pilot(n)为各组震源对应扫描时间内的扫描频率信号;R(n)是从原始连续数据中通过裁剪、相关处理后的到的各组震源记录,即单炮记录。 2、震源参数设计 ①滑动扫描的滑动时间(扫描连续启动最小间隔时间)不能小于听时间,尽管没有最大时间,但是,滑动时间越短,生产效率就越高。 ②在滑动扫描方式下,扫描信号本身并没有重叠在一起,但是谐波干扰已经影响到其它的记录了。一般通过采用0°-180°变相为扫描的方式降低二次谐波干扰的影响。 ③施工过程中可以根据施工参数的设计和地表情况等因素来选择适用几组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1. 地震地质模型基本分类 2?均匀、理想弹性介质中的三维波动方程 3.无限大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弹性波场及特征 4.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 5.多层黏弹性介质中的弹性波场及特征 6.几何地震学原理 7.地震波速度及地震地质条件 1.1地震地质模型基本分类 1.地震地质模型 2.固体成为弹性介质的条件 3.人工激发震源与岩层的弹性 4.常用的弹性介质模型 1.3无限大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弹性波场及特征 1.3.1无限大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平面波 1.3.2无限大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球面波 1.3.3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 1.3.4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 小结: 1、动力学特征(动力学参数) 2、运动学特征(运动学参数) 3、动力学特征的体现:远近震源处的位移波形变化 球面扩散、振动图和波剖面谱分析 4、运动学的原理和定理:Huygens、Fermat、Snell 5、时间场和射线的关系

6、基本概念:射线、视速度、频波关系、波数、波长动力学信息(反映动力学特征的信息)振幅、频率、波形、吸收衰减、极化特点、连续性等特征。 运动学信息(反映运动学特征的信息) 传播时间(旅行时间)、传播时间-空间距离的关系、波的传播路径、地震速度等特征 1.4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 1.平面波的反射和透射 2.弹性分界面上的波型转换和能量分配 3?球面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 4.地震面波 小结 1、斯奈尔定理(包括反射定理、透射定理) 2、波的转换(同类波、转换波) 3、能量分配Zoeppritz方程 (法线入射、入射自由表面、反射产生条件) 4、倾斜入射及折射波的产生(产生条件、原因) 5、折射波的特点 (波前为圆锥台、射线为直线、能量扩散比反射波慢、折射盲区、屏蔽现象) 6、AVA曲线 (临界入射前、临界入射、过临界入射) 7、面波的特点 (传播速度、质点位移、频散现象) 1.5多层黏弹性介质中的弹性波场及特征 1.黏弹性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和大地滤波作用 2.多层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特性 3.地震波的簿层效应 4.地震绕射波 5.地震波的波导效应 6.反射波地震记录道形成的物理机制 黏弹性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基本概念

双向可控硅原理与应用

[转载] 双向可控硅原理与应用 普通晶闸管(VS)实质上属于直流控制器件。要控制交流负载,必须将两只晶闸管反极性并联,让每只SCR控制一个半波,为此需两套独立的触发电路,使用不够方便。双向晶闸管是在普通晶闸管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不仅能代替两只反极性并联的晶闸管,而且仅需一个触发电路,是目前比较理想的交流开关器件。其英文名称TRIAC即三端双向交流开关之意。 构造原理 尽管从形式上可将双向晶闸管看成两只普通晶闸管的组合,但实 际上它是由7只晶体管和多只电阻构成的功率集成器件。小功率 双向晶闸管一般采用塑料封装,有的还带散热板,外形如图l所 示。典型产品有BCMlAM(1A/600V)、 BCM3AM(3A/600V)、 2N6075(4A/600V),MAC218-10(8A/800V)等。大功率双向晶 闸管大多采用RD91型封装。双向晶闸管的主要参数见附表。 双向晶闸管的结构与符号见图2。它属于NPNPN五层器件,三 个电极分别是T1、T2、G。因该器件可以双向导通,故除门极G 以外的两个电极统称为主端子,用T1、T2。表示,不再划分成阳 极或阴极。其特点是,当G极和T2极相对于T1,的电压均为正 时,T2是阳极,T1是阴极。反之,当G极和T2极相对于T1的电压均为负时,T1变成阳极,T2为阴极。双向晶闸管的伏安特性见图3,由于正、反向特性曲线具有对称性,所以它可在任何一个方向导通。 检测方法 下面介绍利用万用表RXl档判定双向晶闸管电极的方法,同时还检查触发能力。 1. 判定T2极由图2可见,G极与T1极靠近,距T2极较远。因此,G—T1之间的正、反向电阻 都很小。在用RXl档测任意两脚之间的电阻时,只有在G-T1之间呈现低阻,正、反向电阻仅几 十欧,而T2-G、T2-T1之间的正、反向电阻均为无穷大。这表明,如果测出某脚和其他两脚都 不通,就肯定是T2极。,另外,采用TO—220封装的双向晶闸管,T2极通常与小散热板连通, 据此亦可确定T2极 2. 区分G极和T1极 (1)找出T2极之后,首先假定剩下两脚中某一脚为Tl极,另一脚为G极。 (2)把黑表笔接T1极,红表笔接T2极,电阻为无穷大。接着用红表笔尖把T2与G短路,给G极加 上负触发信号,电阻值应为十欧左右(参见图4(a)),证明管子已经导通,导通方向为T1一T2。再将 红表笔尖与G极脱开(但仍接T2),若电阻值保持不变,证明管子在触发之后能维持导通状态(见图4(b))。 3)把红表笔接T1极,黑表笔接T2极,然后使T2与G短路,给G极加上正触发信号,电阻值仍为十欧左右,与G极脱开后若阻值不变,则说明管子经触发后, 在T2一T1方向上也能维持导通状态,因此具有双向触 发性质。由此证明上述假定正确。否则是假定与实际不符, 需再作出假定,重复以上测量。显见,在识别G、T1, 的过程中,也就检查了双向晶闸管的触发能力。如果按哪 种假定去测量,都不能使双向晶闸管触发导通,证明管于 巳损坏。对于lA的管子,亦可用RXl0档检测,对于3A 及3A以上的管子,应选RXl档,否则难以维持导通状态。 典型应用 双向晶闸管可广泛用于工业、交通、家用电器等领域,实 现交流调压、电机调速、交流开关、路灯自动开启与关闭、 温度控制、台灯调光、舞台调光等多种功能,它还被用于 固态继电器(SSR)和固态接触器电路中。图5是由双向晶 闸管构成的接近开关电路。R为门极限流电阻,JAG为干式舌簧管。平时JAG断开,双向晶闸管TRIAC也关断。仅当小磁铁移近时JAG吸合,使双向晶闸管导通,将负载电源接通。由于通过 干簧管的电流很小,时间仅几微秒,所以开关的寿命很长. 图6是过零触发型交流固态继电器(AC-SSR)的内部电路。主要包括输入电路、光电耦合器、过零触发电路、开关电路(包括双向晶闸管)、保护电路(RC吸收网络)。当加上输入信号VI(一般为高电平)、并且交流负载电源电压通过零点时,双向晶闸管被触发,将负载电源接通。固态继电器具有驱动功率小、无触点、噪音低、抗干扰能力强,吸合、释放时间短、寿命长,能与TTL\CMOS电路兼容,可取代传统的电磁继电器。

NOMAD65 可控震源特点及技术优势

中石化沙特S62项目可控震源技术协议 NOMAD65 可控震源特点及技术优势 NOMAD 65 新一代全地形62,000磅出力可控震源是SERCEL2002 5月推出,当年12月份交货,并成功地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使用。经过在各种极限环境下使用和不断技术改进,NOMAD65 已非常成熟,稳定可靠,受到众多用户青睐,已成为地震勘探标志性产品,到2008年底SERCEL 已交货550台套,在全球不同地区作业。以下是NOMAD65 可控震源一些主要特点及技术优势: 1.可控震源运载车动力强劲,底盘大梁坚固,越野性能好 动力单元有两种柴油发动机可供用户选择: -卡特彼勒C13水冷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在2100转/分时输出动力是446马力。 -沃尔沃1240VE 水冷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在2100转/分时输出动力是422马力。 以上两种发动机排放都达到欧III标准,都是电脑控制,带有故障诊断分析软件和硬件,以及发动机保护装置和强制维护保护。发动机即环保又节省燃油,每小时油耗仅是同等马力底特律柴油发动机的一半。 震源车底盘大梁是与法国金属焊接研究院共同研发,是用高强度箱形钢特殊焊接液压铰接式底盘大梁,所有承重点和受力点都经过特殊加固,即是在非常恶劣的戈壁滩作业,多年来无一列大梁裂断问题。 震源车是用Sauer 90,排量130升液压泵和液压马达驱动,OMSI 行星齿轮桥带驾驶员可室内控制的差速锁,震源车行进中可换档加速或减速。多种越野轮胎可供用户选择,同时可配轮胎自动充气和放气装置,震源车可轮履互换,极大提高和改善震源车在松软大沙丘和雪地越野能力。 2.技术设计先进,总成部件优化,可靠性好,维护费用低 液压系统优化设计,采用管汇块体,整个系统非常整洁,极大减少液压油管及接头数量,NOMAD65 仅有80多根不同液压油管。振动器重锤柱塞杆带真空 背压保护罩,不漏油,延长油封使用寿命。 3.操作简单,安全,操作环境舒适 驾驶室钢制,带有驾驶室遮阳罩,茶色安全玻璃,视野非常好,驾驶座椅是气悬,空调改进,冷气和暖风效果极佳,驾驶室防尘隔音效果好。可选配后视摄像头,并带ROPS翻车保护和震源车检修平台,可控震源升压和降压是通过乒乓开关自动进行,操作十分简便,更加符合HSE 条款。

地震勘探可控震源原理

1 可控震源 1.1 可控震源使用的信号 地震勘探中的激发源能量既可以用振幅高度集中的信号(如:脉冲信号,在此通常指炸药),也可以用低振幅、长信号(如:可控震源)产生。 其实,可控震源重要是依赖长时间的振动激发,得到相对弱的地震信号。 可控震源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激发源是有限带宽的信号。 另外,可控震源激发技术只产生需要频带内的信号,而脉冲震源,如:炸药,生产的一部分频率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是不予记录的。 图1 时间域与频率域内的脉冲信号与有限带宽信号 炸药爆炸的过程可以用 脉冲来表示,即:一个振幅高度集中的信号在非常短的瞬间生成(图1-a),它的频谱中包含了所有的频率成分(图1-b)。对于有限带宽信号而言,它只表示在有限带宽内(图1-c)。在所展示的一个平坦的振幅谱(在图1-d)中只有10~60Hz的频率成分。 在可控震源中使用的信号大多形如图1-d。

1.2 如何生成一个有限带宽的震源信号 如前所示,大多数信号具有有限带宽的特征,通过傅立叶变换可以得到如图1-c所示的时域上的信号。但是一般如图1-c所示的振幅,在时域上的信号不能应用于可控震源,可控震源在激发时要求采用均衡振幅、长时间的信号。 为了能够使如图1-c所示的信号用于震源的激发,必须将该信号转化为均衡振幅、长时间的有限带宽信号。 采用频率延迟算子,就可以将短脉冲信号转化为长扫描信号。实际上,在应用过程中,采用将短延迟用于低频、将中等水平的延迟用于中间频率、将长延迟用于高频的处理方法,就会得到一个均匀振幅、视频率从低频逐渐扫到高频结束。这个信号看起来有些类似于正弦波,在可控震源中就称之为扫描信号。

双向可控硅的控制原理

双向可控硅的工作原理 1.可控硅是P1N1P2N2四层三端结构元件,共有三个PN结,分析原理时,可以把它看作由一个PNP管和一个NPN管所组成 当阳极A加上正向电压时,BG1和BG2管均处于放大状态。此时,如果从控制极G输入一个正向触发信号,BG2便有基流ib2流过,经BG2放大,其集电极电流ic2=β2ib2。因为BG2的集电极直接与BG1的基极相连,所以ib1=ic2。此时,电流ic2再经BG1放大,于是BG1的集电极电流ic1=β1ib1=β1β2ib2。这个电流又流回到BG2的基极,表成正反馈,使ib2不断增大,如此正向馈循环的结果,两个管子的电流剧增,可控硅使饱和导通。 由于BG1和BG2所构成的正反馈作用,所以一旦可控硅导通后,即使控制极G的电流消失了,可控硅仍然能够维持导通状态,由于触发信号只起触发作用,没有关断功能,所以这种可控硅是不可关断的。 由于可控硅只有导通和关断两种工作状态,所以它具有开关特性,这种特性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转化 2,触发导通 在控制极G上加入正向电压时(见图5)因J3正偏,P2区的空穴时入N2区,N2区的电子进入P2区,形成触发电流IGT。在可控硅的内部正反馈作用(见图2)的基础上,加上IGT的作用,使可控硅提前导通,导致图3的伏安特性OA段左移,IGT越大,特性左移越快。 一、可控硅的概念和结构? 晶闸管又叫可控硅。自从20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大的家族,它的主要成员有单向晶闸管、双向晶闸管、光控晶闸管、逆导晶闸管、可关断晶闸管、快速晶闸管,等等。今天大家使用的是单向晶闸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普通晶闸管,它是由四层半导体材料组成的,有三个PN结,对外有三个电极〔图2(a)〕:第一层P型半导体引出的电极叫阳极A,第三层P型半导体引出的电极叫控制极G,第四层N型半导体引出的电极叫阴极K。从晶闸管的电路符号〔图2(b)〕可以看到,它和二极管一样是一种单方向导电的器件,关键是多了一个控制极G,这就使它具有与二极管完全不同的工作特性。

双向可控硅的工作原理及原理图

双向可控硅的工作原理及原理图 双向可控硅的工作原理1.可控硅是P1N1P2N2四层三端结构元件,共有三个PN结,分析原理时,可以把它看作由一个PNP管和一个NPN管所组成当阳极A加上正向电压时,BG1和BG2管均处于放大状态。此时,如果从控制极G输入一个正向触发信号,BG2便有基流ib2流过,经BG2放大,其集电极电流ic2=β2ib2。因为BG2的集电极直接与BG1的基极相连,所以ib1=ic2。此时,电流ic2再经BG1放大,于是BG1的集电极电流ic1=β1ib1=β1β2i b2。这个电流又流回到BG2的基极,表成正反馈,使ib2不断增大,如此正向馈循环的结果,两个管子的电流剧增,可控硅使饱和导通。由于BG1和BG2所构成的正反馈作用,所以一旦可控硅导通后,即使控制极G的电流消失了,可控硅仍然能够维持导通状态,由于触发信号只起触发作用,没有关断功能,所以这种可控硅是不可关断的。由于可控硅只有导通和关断两种工作状态,所以它具有开关特性,这种特性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转化2,触发导通在控制极G上加入正向电压时(见图5)因J3正偏,P2区的空穴时入N2区,N2区的电子进入P2区,形成触发电流IG T。在可控硅的内部正反馈作用(见图2)的基础上,加上IGT的作用,使可控硅提前导通,导致图3的伏安特性OA 段左移,IGT越大,特性左移越快。 TRIAC的特性 什么是双向可控硅:IAC(TRI-ELECTRODE AC SWITCH)为三极交流开关,亦称为双向晶闸管或双向可控硅。TRIA C为三端元件,其三端分别为T1(第二端子或第二阳极),T 2(第一端子或第一阳极)和G(控制极)亦为一闸极控制开关,与SCR最大的不同点在于TRIAC无论于正向或反向电压时皆可导通,其符号构造及外型,如图1所示。因为它是双向元件,所以不管T1 ,T2的电压极性如何,若闸极有信号加入时,则T1 ,T2间呈导通状态;反之,加闸极触发信号,则T1 ,T2间有极高的阻抗。 (a)符号(b)构造 图1 TRIAC 二.TRIAC的触发特性: 由于TRIAC为控制极控制的双向可控硅,控制极电压VG极性与阳极间之电压VT1T2四种组合分别如下: (1). VT1T2为正, VG为正。 (2). VT1T2为正,VG为负。 (3). VT1T2为负, VG为正。 (4). VT1T2为负, VG为负。

可控震源作业指导书中文

可控震源作业指导书 该可控震源作业指导书用于震源的野外的生产。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生产前的准备; 2.野外生产管理; 3.质量管理; 4.震源的运行记录和维护; 5.震源的HSE。 该作业指导书的目的是让每一个震源工作人员知道在安全的条件下生产是第一位的,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并使震源保持良好的状态。震源监督和机械师的应做的工作不仅仅限于以下包括的内容。 1.0生产前的准备 1.1下述文件应提交给客户: a.震源和箱体的型号,系列号,技术规格和生产年代。 b.震源和箱体的状态报告。 c.震源监督和机械师的技术背景 1.2为保证震源合同期需要的备件(包括合格的油品和冷却液…)。 1.3震源运转记录手册和维修保手册。 1.4测试震源的工作性能,所有机械偏置参数应小于标准值,并完成测试报告(见附件一)。 1.5生产前对震源进行维护和保养。 2.0野外生产管理 2.1为获得高效率的野外生产,震源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应在小队施工前和收工后进行(备用震源的维护保养除外) 2.2为节约生产辅助时间,小队测量组应为震源提供施工测线图和震点图。 2.3震源首车应在仪器操作员的要求下核对震点号。 2.4由于某种原因震源丢失震次,该震源操作员应在下次震动前向仪器操作员报告。2.5震源改变组合形式或由于地形限制而偏离震点要求及时向仪器操作员报告。 2.6如果震源待机超过20分钟,应降压或熄火。 2.7夜间或在地形差的地区生产,震源监督或机械师要帮助震源操作员寻找震点桩号。 2.8根据工区测线图,当更换测线时震源监督指挥震源到新测线。

2.9为保证震源连续生产,备用震源应工作震源的附近保养或待机。 2.10如果因震源出现问题而停止生产,震源监督或机械师要向仪器操作员报告所需要的修理时间。 2.11震源监督要按时完成震源月报,包括震源状态、故障的解决和根据备件供给周期所需的备件(见附件二)。 2.12震源液压油应半年采样分析一次(见附件三)。 2.13如重要震源部件损坏,震源机械师要写出损坏报告(见附件四)。 2.14为保证震源持续生产,常用备件、消耗件和工具要整齐的存放在震源服务车上。2.15如果一天工作时间过长(超过15小时),最好应分成两班工作,换班工作记录应放在服务车上(见附件五)。 2.16如果震源损坏在当地居民能够到达的地区应安排人员值班。 2.17如果损坏部件有修理价值应及时运回基地(见附件六)。 3.0震源生产的质量控制(生产期间) 根据客户要求完成震源质量控制项目测试。质量控制通常包括如下内容: 3.1有线一致性测试应在工期开始前和每月做一次,以保障复合误差(时钟、电台延迟、机械差异…)小于误差极限。该数据应在现场处理机处理,并完成测试报告(见附件七)。 3.2扫描的实时监控 扫描实时监控应包括:振幅、相位、畸变和震源组合中心(如果使用GPS和DGPS)。所有数据应存盘并每日交给小队质量管理人员。 误差极限(相位、振幅、畸变)要根据地表情况决定。一般来说,软地表(沙地或黄土地)锁相好、畸变低,硬地表(如砾石…)相位误差和畸变较大。 3实时监控数据的统计处理 一些仪器有实时监控数据处理功能,如SN388、408UL、新型ARAM24…使用这些仪器仪器操作员要每天交付QC数据统计报告给小队质量控制人员和震源监督。如果仪器无统计分析功能,小队质量控制人员应做统计分析报告。 小队质量控制人员应完成震源QC每周统计分析报告,该报告应包括柱状图。 4.0震源的运转记录和维护保养记录 4.1运转记录应包括如下内容: 震源系列号、工作地点、测线号、工作时间、每天工作小时数、总小时数、震源待机时间、震源修理时间、燃油消耗量和机械师的签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