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

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

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
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

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

第一幕:一位学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新来的美国老师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 Miss Brown. 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

对这番话,美国女教师一脸难堪的样子。

文化差异:中国人介绍来宾,喜欢用褒扬的话语言辞。但美国人认为,初次结识,相互介绍,不必评头论足。凡是主观性的评论,尽管是美言,也会给人唐突、强加的感觉。对以上那番话,美国女教师感到难堪的是pretty和good两个词。在那种场合,介绍应该突出被介绍人的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是外貌和抽象的评论。相比之下,如果把pretty和good改成实际教育背景和经历,这样的介绍句比较客观,令人容易接受。比较下面改变措辞的介绍: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new teacher from the USA., Miss Ann Brown. She is a docto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ith experience of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特别忠告:介绍客人要介绍客观事实,不要主观评论。要注重身份,不要着眼外貌。

第二幕:一位美国同事感冒了,中国同事表示关心

Chinese: You look pale. What’s the matter?

American: I’m feeling sick. A cold, maybe.

Chinese: Go and see the doctor. Drink more water. Did you take any pills? 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 Would you like to try? Put on more clothes. Have a good rest.

American: You are not my mother, are you?

文化差异:美国人比较看中个人的独立性。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给对方出主意或提建议时,不能使对方认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美国人对上面第一句话的反应通常是“Take care of yourself. I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n.”不必教人怎么做。中国人则以出主意提建议表示关心,而且以兄弟姐妹或父母亲人的口吻,或以过来人的口气,这对美国人行不通。

特别忠告:对病人表示关心,不必尽提建议。

特别成就感:

(1)I’m sorry to hear that (you’ve got a bad cold).

(2)I hope you’ll be all right very soon.

(3)Take extra care of yourself.

(4)That’s too bad. What’s the matter?

(5)How are you feeling now?

第三幕:有空来坐坐

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任教,中国同事总是对她说:“有空来坐坐”。可是,半年过去了,美国同事从来没有上过门。中国同事又对她说:“我真的欢迎你来家里坐坐。如果没空的话,随时打电话来聊聊也行。”一年下来,美国同事既没有来电话,也没有来访。奇怪的事,这

位美国人常为没人邀请她而苦恼。

文化差异:中国亲朋好友合同事之间的串门很随便,邀请别人来访无需问对方确定时间,自己去探访别人无需郑重其事征得同意。美国人则没有串门的习惯。一年内遇到大节日,亲朋好友才到家里聚一聚。平时如果有事上门,首先要有时间确切的预约。没有得到对方的应允,随时随地随便上门时不礼貌的行为。因此,美国同事对“有空来坐坐”这句话只当作虚礼客套,不当作正式邀请。无事打电话闲聊也是美国人视为打乱别人私人时间和活动安排的藐视行为。若想邀请美国人上门,应当诚意的于对方商定一个互相都方便的时间。

特别忠告:有心约会要主动约时间地点

特别成就感:

(1)I’d like to 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you. When will you be free/available?

(2)Let’s get together some time next week. What date do you suggest?

(3)How about coming to my place for dinner this Saturday?

(4)I’d like to… What time would be convenient for you?

(5)Would…suit you?

(6)I wonder if we could arrange a meeting…

(7)Do you happen to be free on…?

(8)Have you got any plan for this weekend? How about…?

(9)I am having some friends around during the weekend. Would you like to join us?

第四幕:亲密无间

一位美国教授来华任教,她主动让学生称呼她的名字Mary,声明不必以她的姓氏与头衔相称,如:Dr. Smith或Prof. Smith。不久,她和学生已相处很好,上门找她的学生络绎不绝,使她应接不暇,倍受侵扰。有的学生见面时,与她开玩笑说:“中国菜好吃吧?瞧你胖了不少呢!”在路上,一些陌生人也对她大大咧咧地喊声“Hello, Mary。”她渐渐地苦恼起来。

文化差异:在美国,教授对学生,老板对雇员,甚至长辈对晚辈,常常主动要求以名相称,以示关系随和。但这是在他/她本人允许的前提下,而且是表面形式而已。如果素昧平生,毫无往来,或只是初打交道,冒然称呼对方的名字,会给人“冒失鬼”、“粗鲁汉”的印象。另外,对方平等待人、不拘身份,不等于可以让人肆无忌惮,无拘无束,没大没小。相处时,嘴巴上以名相称,心中仍应记住对方的身份。在一些庄重场合,例如:老师和校长在一起时,学生对老师不能象往常那样直呼其名,必须以“某某教授”或“某博士”相称。英美人即使当关系变得很熟悉时,仍然不会亲密“无间”。他们对各自的隐私领地会保持距离。隐私包括私人时间、住所、物品、年龄、体重、长相等等。在上面的例子中,中国学生犯了三个忌:随处叫名、随时上门、随便评论体重。所以美国老师很不习惯。

特别忠告:称呼和上门要得到对方允许,交谈不要论及对方隐私。

特别成就感:

1) May I call you…?

2) Is it all right if I call you…?

3) You can call me John.

4) Please call me Mary.

5) I’d like you to call me Jim.

6) I’d like to pay you a visit. When will you be free?

7) I’d like to drop in on you (tomorrow afternoon) if it’s all right with you.

8) Shall I come over (this afternoon)?

9) Do you mind talking in your place?

第五幕:一概而论

一位中国人在与美国朋友交谈时说:“American young people are too casual about sex..”(美国青年对性生活太随便.)美国人则回答:“Well…”

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应当避免一概而论的偏见。“to be”这个动词有时会导致绝对的错误。因此,表示“是”的巧妙方法是在be 前加修饰词。如:可能、也许、似乎、我认为等等。上面那句话可以这么说:

As I know, some American young people seem to be casual about sex. (据我所知,有些美国青年似乎对性生活很随便。)

特别忠告:对人对事对现象不要一概而论,特别是对异国文化现

象的评论。

特别成就感:

1) It seem to me that…

2) It appears that…

3) I have the impression that…

疯狂英语绝密资料(二)

第六幕:还是不是好朋友

一位澳大利亚人找中国朋友帮忙,中国朋友的话令他有点摸不着头脑。

Australian: Will you do me a favor?

Chinese: Please help me out of a complicated problem that…I’m sorry to add the trouble to you. I’ll appreciate every thing you do for me.

Chinese: Come on. Are we still close friends?

文化差异:在好友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中国人认为没有必要拘礼客套。他们很少相互称赞,也不会把道歉挂在嘴边。如果这样做的话,他们会感到很不自在。朋友还会以为双方关系有所淡化,俗话称“见外”,或者揣摩双方关系时候有了裂痕。在英语国家,情况完全不同。不论是谁,即使是家长对年幼的子女,只要他们帮了忙,效了力,都要道谢,他们把这种现象解释为“言传身教”和“人权平等”。

特别忠告:随时道谢,对朋友的道谢不必神经过敏。

特别成就感:

1)A: Could you do me a favor? B: I’d be glad to.

2) A: Could you please help me with…? B: Sure, no problem.

3) A: Can you help me? B: I’ll do my best.

4) A: Will you do me a favor by (doing) something)? B: With pleasure.

5) A: Thank you very much. B: Not at all.

6) A: I can’t thank you enough. B: Don’t mention it.

7) A: Thanks a lot. B: You’re welcome.

8) A: I really appreciate it. B: It’s my pleasure.

第七幕:干嘛数落他

一位加拿大男士想夸赞中国女同事丈夫。

Canadian: Your husband is a sweet man.

Chinese: Not at all. You don’t know what he really is at home.

比较:加拿大男士夸奖该国女同事的丈夫

Man: Your husband is a sweet man.

Woman: Thank you. I’m proud of him.

文化差异:中国的礼节习俗之一是不宜口头接受别人的夸奖,即使对方的夸奖是符合事实的,也要尽量挑出毛病来说一番,可谓竭尽自贬之能事。当别人夸奖自己的配偶或孩子时,中国人往往尽可能用挑剔的言辞数落他们。在交际英语中,对夸奖的正确反应却是表示感谢。否定的语言会引起对方误会,以为被夸赞的人在暗中谴责他(她)说谎,

或者会引起其他的猜测。在上面第一个对话里,加拿大人很可能意味这对夫妇关系不好,因为妻子说起丈夫来太不尊重。

两位中国朋友在对话。

甲:你的发言真棒!

乙:哪里哪里,您过奖了。

甲:你的头发做得不错。

乙:马马虎虎,还过得去吧。

两位英国朋友在对话

A: Your speech is wonderful.

B: Thank you. I did my best.

A: Your hair looks nice.

B: Thank you.

特别忠告:对善意和符合实际的夸赞用Thank you做反应。

特别成就感:

1)A: Your presentation was very impressive.

B: Thank you.

2) A: I like your new dress.

B: Thank you. I like it very much myself.

第八幕:他想干什么

在公园里,一对夫妇正在逗孩子玩耍。一位外国游客走上前来搭话。

Lovely child, isn’t he? (画外音:他想干什么?)

文化差异:夸赞有时候可以起挑起话题展开对话的作用。在公共场合,想与不认识的人攀谈,最好的方法就是对他/她身边的东西或周围环境夸上几句。如果对方反应积极,就可以顺势往下谈。这种“无话找话说“的现象在中国也很普遍,通常是表现在打招呼上。例如:

甲:(正在看报)

乙:喂,看报啊!

甲:(正提着餐具往饭堂走)

乙:去打饭哪!

中英“无话找话”的现象差别在于:中国人用于打招呼,对方没有必要做出认真回应。英美人用于引起交谈,对方要是具体情况做出适当反应。另外,英美人用于引起交谈的评论不宜涉及隐私,通常以天气、环境为评论对象。

特别忠告:陌生人友好的搭话是想与你交谈。

特别成就感:

1) Lovely day, isn’t it?

2) The bus is late again. (at the bus stop)

3) What a cute little girl she is! What is her name? (to someone with a daughter)

第九幕:正面回答与否

美国朋友从住所出来,中国朋友与她路上相遇,并与她打招呼。Chinese: Hi, Jean. Where are you going?

American: Hi, Yifang.

Chinese: Wow, what a special minority blouse (妇女的宽松衣服) you are wearing! I guess it’s made of silk. (feeling it) How much did it cost?

American: I bought it in Yunnan and it’s worth the cost, I think. Chinese: Did you get it at a bargain(廉价品,特价品) sale? American: Oh, the bargain sale is really a scene(特色,风景).

文化差异:英美人对于钱有关的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一般情况下,他们互相不问收入或价钱这类问题,问了也不会得到确切答复。关于价钱,人们不提是因为不想让人知道自己的财经状况和消费标准。中国人喜欢嘘寒问暖,对个人隐私问长问短不足为奇。月薪收入和购物价钱更是朋友家必问的话题。对自己新买的东西,即使对方不问,有的人也会主动告知,或让对方猜价钱。对此,中国有句俗话“逢人减寿,见货添钱”,意思是猜年龄时往小数说,采购物价钱时往大数报。听的人就会有一种心理安慰和愉悦。对收入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会如实回答,坦率的互报家境。但如今收入差距拉大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也会含糊其辞,说些约摸大概的话。例如:

问:你现在每月挣多少钱?答:大约…(真实数字)

或答:不多,一般化。不如(某人)多,他/她能挣到…

不够你有本事啦。(哪有你能干啊)

听起来不少,但我要支付…

大概…(少于实际数字)

在上面的例子中,Jean对三个问题没有正面回答:

Where are you going?

How much did it cost?

Did you get it at a bargain sale?

并对一个动作有反感:touch her blouse

中国人喜欢用“上哪去”打招呼,问的人并不真正关心对方上哪去,被问的人也无需认真回答去哪儿,通常说声“不去哪”或“有事去”。英美人不明所以,以为对方多管闲事,干预隐私。在英美国家,“Where are you going?”常常是警察查问可疑的人或妻子询问丈夫的行踪时间的。朋友之间的确需要了解去向,才问“Which way are you heading?”。中国人谈论对方的衣饰服装时,有时会用手去触摸,这也适应美人犯忌的行为。

特别忠告:不要用“上哪去”打招呼;不要问与对方开支收入有关的问题;不要用手触摸对方的身体和衣物。

第十幕:打圆场

有时候在用英语交际时,双方因不适当的对话会引起别扭或误会。

文化差异:在用英语交际时,有些人尽管语音语调语法乃至措辞都没有错误,担任觉察双方之间有点别扭。这些别扭显然不是语言引起的,而是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差异的缘故。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道歉与解释打圆场。

特别成就感:当自己的问题令对方别扭时

1) I hope you don’t mind if…

2) Please let me know if I (embarrass you in any way…which makes you feel embarrassed)

3) I’m sorry to have asked you such a question, I didn’t mean to offend you.

4) Forget it if the question bothers you. In my culture, people…

5) In my country, it’s all right to…

当对方的问题令自己别扭时

1) I’m afraid I don’t care much about that sort of thing.

2) It’s hard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for you.

3) It’s a complicated matter, I think.

疯狂英语绝密资料(三)

第十一幕:Yes三用

A: Mr. Smith.

B: Yes?

A: May I ask you a question?

B: Yes, sure.

A: Don’t you like pop music?

B: Yes, I do.

对话中所出现的三个yes分别是什么意思?

文化差异:第一个yes是对别人的呼唤做反应,表示“我听到了,叫我有什么事吗?”第二个yes是对对方问题的肯定答复,表示“你可以问”。第三个yes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对方的问题“我喜

欢”,但中文翻译成“不,你说的不对”,因为中国人是根据对方的问题是否符合事实来作回答的。在用英语交际时,中国人不习惯用第一种yes,而常用what,第三种yes中国人常用错,成了“口是心非”。因此,用yes不要太轻易随便,更不要养成不假思索脱口而出yes的坏习惯。

特别忠告:yes可以表示于对方不同的意见,用时要小心。应声可用yes.

特别成就感:应声

1) Teacher: Mr. Smith. Student: Yes?

2) Customer: Waiter. Waiter: Yes?

Customer: You don’t mind if I smoke, do you?

Waiter: Yes, I do.

第十二幕:No三用

A: Have you heard of anything about Mr. Smith? B: No.

A: He has got lung cancer. B: Oh, no! Poor man.

A: By the way, you don’t smoke, do you? B: No.

对话中出现的三个No分别是什么意思?

文化差异:第一个No表示“我没听说”。第二个No是语气助词,用来对不幸的事表示惊叹,有“不该发生”、“深表同情”之意。第三个No中文译作“是的,你说得对”,但英文意思是“不,我不抽烟”。这种用No反映本身事实的语言现象与Yes相同,也是中国人容易弄错的地方。

特别忠告:No可以表示不幸的惊叹,也可以表示同意。

特别成就感:惊叹反应

1)A: I’ll kill you if you don’t tell me the truth.

B: No, please don’t. (恐慌时用)

2)A: I was robbed last night.

B: No, how can that be! (吃惊时用)

表示同意

1)A: I can not do it as well as you.

B: No. You’re too young and less experienced.

2) A: He’s not a reliable man.

B: No. I know.

第十三幕:Yes还是No

对下面这句话作赞成的反应

I think I’m right in assuming (认为,假设) that no one will complain about the arrangement.

问题:应当说Yes还是No?

文化差异:对这句话表示同意,既可以说Yes也可以说No. Yes 表示“我也认为你的估计是对的”。No表示“我也认为没人会对这样的安排有意见”。如前所述,No也能用于表示赞同。

特别忠告:为保证明白无误,不要简单用Yes或No作答。

第十四幕:弄巧成拙

一位中国雇员应邀参加一个大型的合资企业界酒会。他想借此机

会接触外商。为了方便结交,他事前打听了某公司美方总裁的姓名。从她姓McCoy猜想他一定是苏格兰后裔,因此准备了一些有关苏格兰历史的话题。酒会上,他和McCoy先生大谈苏格兰,指望以此展开对话,加深印象;建立关系后,再谈生意。结果,McCoy先生没谈几句就借故离去。

文化差异:在酒会和晚会上,与不相识的人会初次认识的人扯些闲话是最常见且最适宜的做法。谈上几句后,双方就会感觉到值不值得交往。在扯闲话时,如果话题反映出对方有某种成见,而这些成见又不符合实际时,对方会感到“话不投机”而中断交谈。在上面的例子中,中国雇员想当然地认为McCoy是苏格兰人的姓,自以为他会对苏格兰有感情或有认识,这就犯了有成见的错误。另外,美国是移民国家,外裔后代只认自己是美国人,对好几代以前的祖籍不会有太多的了解,自然交谈兴趣不大。

特别忠告:与人交谈不要自以为是,抱有成见。

第十五幕:不成敬意

一位英国工程师完成了协助安装进口机器的任务,准备回国。临别时,中国公司总经理代表公司赠送礼品。尽管礼物价值不菲,但他仍按中国礼节说:“略备薄礼,不成敬意”。翻译没有按他的原话翻译出来。

文化差异:在西方,赠送礼品时,主人尽可能向客人说明礼品的意义和特点,尽可能讨客人的喜欢。上面那句话,不管是直译还是意译,都会使不懂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莫名其妙。

特别忠告:送礼不必贬低礼品价值。

特别成就感:

1)Here is a gift from our company.

2)It is a piece of Chinese handicraft (手工艺品) and it’s carefully selected. I hope you like it.

反应

1) Oh, how nice it is!

2) Oh, that’s a marvelous!

3) Oh, what a fabulous work of art!

4) Thank you very much, indeed.

5) That’s very kind of you.

三则小故事反应文化差异

三则小故事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更新日期:2011-08-04 11:35:16 浏览:126次所属分类/专题:英语文化 第一幕:一位学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新来的美国老师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 Miss Brown. 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 对这番话,美国女教师一脸难堪的样子。 文化差异:中国人介绍来宾,喜欢用褒扬的话语言辞。但美国人认为,初次结识,相互介绍,不必评头论足。凡是主观性的评论,尽管是美言,也会给人唐突、强加的感觉。对以上那番话,美国女教师感到难堪的是pretty和good两个词。在那种场合,介绍应该突出背介绍人的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是外貌和抽象的评论。相比之下,如果把pretty和good 改成实际教育背景和经历,这样的介绍句比较客观,令人容易接受。 比较下面改变措辞的介绍: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new teacher from the USA., Miss Ann Brown. She is a docto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ith experience of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特别忠告:介绍客人要介绍客观事实,不要主观评论。要注重身份,不要着眼外貌。 第二幕:一位美国同事感冒了,中国同事表示关心 Chinese: You look pale. What's the matter? American: I'm feeling sick. A cold, maybe. Chinese: Go and see the doctor. Drink more water. Did you take any pills? 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 Would you like to try? Put on more clothes. Have a good rest. American: You are not my mother, are you? 文化差异:美国人比较看中个人的独立性。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给对方出主意或提建议时,不能使对方认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美国人对上面第一句话的反应通常是"Take care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 伦理性与宗教性(一) 1【单选题】西方文明主要是以(C)来重构古希腊罗马文明? A埃及文明 B伊斯兰文明 C希伯来文明 D阿拉伯文明 2【单选题】克尔凯戈尔把人类文化性的生存方式分为三种,其中最低级的是(B)? A政治的 B审美的 C伦理的 D宗教的 3【判断题】相较于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更侧重于审美性?(×) 4【判断题】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相似的文学现象在不同文化结构当中尽管位置不同,它的价值和作用是类似的?(×) 伦理性与宗教性(二) 1【单选题】儒家的仁和基督教的博爱之间的差异在于,儒家的仁强调区分(B)? A地域联结 B等级秩序 C信仰对象 D经济阶层 2【单选题】(C)认为德性就是力量? A尼采 B黑格尔 C康德 D歌德 3【判断题】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上层社会主要受审美和伦理的影响,宗教的因素很少?(√) 4【判断题】墨家的伦理强调爱人若爱其身?(×) 伦理性与宗教性(三) 1【单选题】与基督教相比,儒家最大的特点是(C)? A阶级性与整体性 B阶级性与独立性 C合群性与整体性 D合群性与独立性 2【单选题】下列思想中,强调安于现实的富乐的是(C)? A基督教 B佛教 C儒家思想 D伊斯兰教 3【单选题】宗教最大的功能是(A)? A超越死亡 B慰藉个体的孤独情怀 C寻找希望 D提供帮助 4【判断题】儒家的教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宗教的作用?(√) 伦理性与宗教性(三) 1【单选题】斯宾格勒认为西方文化是一种(C)文化? A神曲

D荷马史诗 2【单选题】(D)将中国文化中反对不知餍足的追求极端化了?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3【单选题】儒家经典如《尚书》中出现的“上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与西方的概念类似 B是无限绝对的主宰 C是天人合一的文化表现 D指代人间实际的统治者 4【判断题】西方文化中“天”主要指代自然,而中国文化中“天”主要指代主宰?(×) 伦理性与宗教性(五) 1【单选题】(B)认为尼采是西方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 A萨特 B海德格尔 C胡塞尔 D德里达 2【单选题】下列任务中,对基督教进行了更为严厉批判的是(D)? A拜伦 B雪莱 C雨果 D尼采 3【单选题】尼采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基督徒,即为(D)? A尼采自己 B教皇 C马丁·路德 D耶稣 4【判断题】夏志清认为,中国的文学理念缺乏一种宗教信仰的阐释,使中国文学缺乏深度?(×) 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一) 1【单选题】庄子哲学的伦理趋向是(C)? A礼 B法 C合 D分 2【单选题】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A)? A中国文化具有更突出的审美特征 B西方文化具有更突出的审美特征 C中国文化不具有科学特征 D西方文化不具有科学特征 3【单选题】儒家的伦理体系构建是由(A)开始的? A诗 B书 C礼 D乐 4【判断题】法国哲学家?美学家鮑姆嘉通被誉为“美学之父”?(×) 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二)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国的饮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泛雅最新答案-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高旭东(DOC)

哪一项不是中国文学追求的境界: A、 含蓄 B、 淡远 C、 阳刚 D、 空灵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2 《中国思维偏向》的作者是? A、 鲁迅 B、 林语堂 C、 郭沫若 D、 张岱年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一般来说,中国文化性格偏于阴柔,西方文化性格偏于阳刚。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 尼采在以下哪部著作中提出日神酒神精神问题? A、 《悲剧的诞生》 B、 《权力意志》 C、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D、 《偶像的黄昏》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5 哪一项不是张岱年在《中国思维偏向》中指出的中国传统思维特征:A、 分析 B、 整体 C、 综合

直觉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D 1 以下关于佛教说法错误的是? A、 它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B、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C、 它在西汉时传入中国。 D、 它是佛陀的教育。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D 2 以下哪位心理学家认为民族的文化性格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神话想象?A、 弗洛姆 B、 荣格 C、 弗洛伊德 D、 华生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3 中国文化的根本是伦理与审美。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 中国文化石以宗教为根本的文化。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5 中国文化的根本是: A、 宗教和审美 B、 伦理和宗教 C、 伦理和审美 D、 理性和伦理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阴历是出于对什么的观察: A、 太阳 B、 月亮 C、 星星 D、 地球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A 7 武则天在上位后排斥道教,推崇佛教。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 哪一项是中国的性格特征: A、 进取性 B、 攻击性 C、 安宁性 D、 冒险性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2 《老子》的文本中体现了对女性文化的崇拜。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3 以“威武不能屈”为大丈夫标准的是以下哪位? A、 孔子 B、 老子 C、 庄子 D、 孟子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 自谁之后西方哲学就分裂为“科学哲学”和“人本哲学”?A、 笛卡尔 B、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不同的文化没有优劣,但是相互之间必有差异。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而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人们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长期统一与中华文化中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是分不开的。这种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但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明显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只强调个人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也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表现在教育领域,只有身份较低的人才去学习自然科学;表现在中国科技领域是导致中国科技的落后。 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中国管理文化注重讲集中,求统一,以

整体性的宏观管理为主。同时,地理的阻隔,封闭的状态造成了思想上的保守,缺乏挑战意识。但是,疆土的封闭也造就了中国人强大的“向心力”,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眷恋国土的情怀,使得我国今日的管理文化也体现出管理文化中的团队精神。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多数为三面或两面临海型,再加上人们对原始土地的开发,使得西方国家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都很发达。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使其更加崇尚管理的精打细作,即所谓的微观管理而不太重视宏观管理。西方国家从其建立之初就有强烈的对外扩张的欲望以及在原始的土地开发上彼此强烈的竞争意识。 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敛型文化。这种农业文化心态体现在管理文化上有以下特点:首先,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相结合。尽管今天的社会制度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专制主义的管理体制在今天的组织中体现尤为明显,强调绝对服从,抹煞个性、强调统一,忽视下级向上级的反馈。同时,中国农业社会的统治者也较早的认识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贵君轻”等民本主义对中国管理的重要性。这种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的制度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管理思想的基础。其次,狭义的中庸之道。周而复始的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了中国人力求稳定、少走极端、和反对冒险的中庸精神。表现在管理上则力求使事物保持稳定、协调、平衡,这就构成了中国管理文化的标准和规范。

从中西神话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中西神话看中西文化差异鲁迅先生给神话的定义是:“昔之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由此可见,神话皆是由人所造,不同的地域对人们的认识和感观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神话也会不同。中西方的神话无论从神的形象,价值取向还是民族精神等方面来看,都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神话讲究天人合一,注重集体主义,尚“和”。而与之对应的,西方神话讲究物我二分,注重个人主义,尚“争”。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中西方的神话故事中得到充分体现。 中国神话有许许多多与历史挂钩的人物,尧舜禹皆是。尧帝崇尚节俭,他住茅屋,吃糙米,食野菜,着麻衣。舜平易近人,能以身作则,他历山耕田且与人谦让。传舜居地三年,则成村落,人们都愿意与他为邻生活。而大禹治水的故事更为人津津乐道,他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风历雨,让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从这些人物形象来看,中国神话里的人都具有高尚的品德,大公无私,乐于奉献,勇于牺牲。虽每个人物故事各有不同,但形象大同小异,缺乏个性与真实性,将人神化且放在群体利益之中。这与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分不开,而后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这些人物的品德也与儒家的思想相吻合,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道德的约束与培养。 在西方神话中则是将神人化,一个神有人的优点和缺点,甚至他们的缺点比人还多。在希腊神话中,男人多是好色之徒,而女人多有妒忌之心。宙斯好色,他喜欢神殿里的倒水侍女海伦,而海伦与特洛伊的王子伊相恋。当海伦知道太阳神阿波罗和智慧女神雅典娜要毁灭特洛伊城的时候,她去报信被抓。宙斯迁怒于伊,却被伊的面貌吸引而把伊捉到宙斯神殿为他倒水。而赫拉妒忌伊的美丽,设

中西文化比较考试题及答案

1.请从中西视域阐述文化的含义,并比较文化与文明的差异。 答:“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涵盖、反映社会、自然现象的条理及规律性。“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西方的“文化”,英文“culture”和德文的“kuctur”都由拉丁文“cultura”衍化而来,原意指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来逐渐引申出神明崇拜、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这就与古汉语中“文化”所具有的“文治教化”的义项日益接近。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上的话说:“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大文化”指的是人类自身的一切精神性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范畴。《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文化”的释义,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当属狭义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 由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文明”随之而来。“文明”在中国的古典中频频出现,并与“文化”词义相近。《尚书·舜典》中有“溶哲文明”,《易·乾·文言》中有“见龙在田, 天下文明”之语。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对上述两句的疏解是“经天纬地曰文, 照临四方曰明。”与“文明”对译civilization, 来源于拉丁文sivis (市民)或civilitas(都市), 表示城市生活的秩序和原则, 是相对未开化、野蛮而言, 也有启蒙、教化、不落后于时潮之意。近代中国人最早诊释的是清朝第一任驻英公使郭篙熹。他在1878年所写的日记中, 把civilized、half civilized、barbaian、相对应地称之为“教化、半教化、无教化”, 虽未出现“文明”等译词, 但也相当于“文明、半文明、野蛮”的概念。到十九世纪末, 黄遵宪、康有为、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大量采用日本译词, 频繁使用与“野蛮、半开化”相对应意义上的“文明”一词。“文明”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总而言之,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则是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

3个小故事,看中外文化差异

3个小故事,看中外文化差异 各国间的文化差异巨大,我们自个儿行得通的礼仪到了西方就是另一回事啦!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三个场景,了解一下中外文化间的一些不同吧。 第一幕:一位学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新来的美国老师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 Miss Brown. 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 对这番话,美国女教师一脸难堪的样子。 文化差异:中国人介绍来宾,喜欢用褒扬的话语言辞。但美国人认为,初次结识,相互介绍,不必评头论足。凡是主观性的评论,尽管是美言,也会给人唐突、强加的感觉。对以上那番话,美国女教师感到难堪的是pretty和good两个词。在那种场合,介绍应该突出背介绍人的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是外貌和抽象的评论。相比之下,如果把pretty和good 改成实际教育背景和经历,这样的介绍句比较客观,令人容易接受。 比较下面改变措辞的介绍: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new teacher from the USA., Miss Ann Brown. She is a docto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ith experience of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特别忠告:介绍客人要介绍客观事实,不要主观评论。要注重身份,不要着眼外貌。 第二幕:一位美国同事感冒了,中国同事表示关心 Chinese: You look pale. What's the matter? American: I'm feeling sick. A cold, maybe. Chinese: Go and see the doctor. Drink more water. Did you take any pills? 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 Would you like to try? Put on more clothes. Have a good rest. American: You are not my mother, are you? 文化差异:美国人比较看中个人的独立性。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给对方出主意或提建议时,不能使对方认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 美国人对上面第一句话的反应通常是"Take care of yourself. I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n." 不必教人怎么做。中国人则以出主意提建议表示关心,而且以兄弟姐妹或父母亲人的口吻,或以过来人的口气,这对美国人行不通。 特别忠告:对病人表示关心,不必尽提建议。 可以使用下列句型: (1) I'm sorry to hear that (you've got a bad cold). (2) I hope you'll be all right very soon. (3) Take extra care of yourself. (4) That's too bad. What's the matter? (5) How are you feeling now? 第三幕:有空来坐坐 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任教,中国同事总是对她说:“有空来坐坐”。可是,半年过去了,美国同事从来没有上过门。中国同事又对她说:“我真的欢迎你来家里坐坐。如果没空的话,随时打电话来聊聊也行。”一年下来,美国同事既没有来电话,也没有来访。奇怪的是,这位美国人常为没人邀请她而苦恼。 文化差异:中国亲朋好友合同事之间的串门很随便,邀请别人来访无需为对方确定时间,自己去探访别人无需郑重其事征得同意。美国人则没有串门的习惯。一年内遇到大节日,亲朋好友才到家里聚一聚。平时如果有事上门,要有预约。没有得到对方的应允,随时随地随便上门是不礼貌的行为。因此,美国同事对“有空来坐坐”这句话只当作虚礼客套,不当作正式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动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的研究方兴未艾,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全方位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专题研究的论文也相继公开发表,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意义:中西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它们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本选题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切入点,进行较为深入的文化对比研究,反映一个民族的礼仪、宗教信仰、风 俗习惯、饮食等特征的表现,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难点和创新点: 基本内容:本选题重在研究礼仪文化、饮食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表达方式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理论说明与实例分析相结合。 难点: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归纳总结文化差异。 创新点:将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重点加以研究。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步骤: 1.中西礼仪的差异 1.1称呼语 1.2感谢和答谢 1.3赞美 1.4节日 2.中西饮食观念得差异 2.1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2.2中西饮食方式、餐具不同 2.3中西饮食性质的差异 3.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 3.1称谓及称呼 3.2敬语谦词 4.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 5.中西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研究方法和措施: 本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是在选定课题后, 由小 组成员分工协作, 从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 上网寻找资料和有价值

的参考文献,最后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四、研究工作进度: 11 月,查找相关资料。 12 月,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五、主要参考文献: 邓炎昌、刘润清 : 《语言与文化》 刘炳善 : 《英国文学简史》 王福祥、吴汉樱 : 《文化与语言》 胡文仲 : 《文化与交际》 朱维之、赵澧 : 《外国文学简编》 张今、陈云清 : 《英汉比较语法纲要》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英文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c h i n e s e a n d w e s t e r n c u l t u r e With the rapidly challging word,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have found it increasingly necessary to minimize the rate of misunderstanding due to miscommunication in their contacts with another. In the oast most human beings were born, lived, and died within a limited geoographical area, never encountering people of other cultural backgrounds. It might be said that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been most effective in creating the borderless word, the global community. As our world shrinks and its inhabitants become interdependent, people from remot cultures increasingly come into contact on a daily basis. It is no longer hard to find situations in which membes of ince isolared groups of people. Now these people may live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or right next door to each other. So all the people are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understand this world. So when the east meet wes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ome problems are listed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the way of eating. All huaman beings have certain basic needs. Our fundamental needs for things that keep us alive. This is the physioligical need. All individuals must eat in order to survive. But what people eat, when they eat, and the manners in which they eat are all patterned by culture. No society views everything in its environment that is edible and might provide nurishment as food. Americans eat oysters but not snail. The French eat snails but not locusts. The Jews eat fish but not pork. The Hindus eat pork but not beef. The Russiand eat beef but not snake. We all have ideas about what kinds of food are good to eat. We also have ideas about what kinds of food are bad to eat. As a result, people from one culture often think the food that people from another culture eat are disgusting or nauseating. Dislike is not the only reason why some culture will not eat a certain food. In some clture, certain foods are taboo. Sometimes the food taboos may be so strong thrat just the thought of eating forbidden foods can cause an indivdual to feel ill. We can also find culture difference in way of bring up children treating the early, greeting each other, saying and spending money before other people do in everyday, but in som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people do not agree with us. We chinese may enjoy something that is not usually consider as edible by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 Generally we perfer to have thing hot and much emphasis on the taste. We eat from one plate when we are eating with others, and we like to seat one by one, and in the shape of a round. On the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比较论文)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xx级x班 xxx 学号:xxxxx 通过对本学期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学校,我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以下我将从饮食、节日、音乐、建筑等方面,简要对中西文化的异同做一下探讨。 首先,从饮食方面来说: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和西方的饮食习惯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不同于西方,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己的食品板块,在中国菜都放在表和大家共享。如果你是被视为一个中国主机,准备一吨的食物。中国是他们的饮食文化非常自豪,并会尽力给你许多不同类型的菜肴的味道。朋友之间,他们只是为了将足以为那里的人民。如果他们有人出来吃饭的关系是半礼貌客气的,那么他们通常会比客人数量(例如四口人,五菜)为了一个菜。,如果它是一个商务宴请或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食物量,将不可能完成。一个典型的餐开始与一些凉拌菜,像煮花生和大蒜捣烂黄瓜。这些都是其次的主要课程,热鲜肉和蔬菜菜肴。最后,汤是带了出来,这是由淀粉的“主食”食品,通常是米饭或面条或有时饺子。许多中国人吃米饭(或面条或其他)最后,但如果你要与其他菜肴米饭,你应该说那么早。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姓名:陈家梅 院系:教育与音乐学院 班级:艺术管理 学号:20111062417

摘要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中西电影差异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基督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同时,基督教也在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教传至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其它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基督教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基督教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教认为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教中是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基督教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

中西方文化差异美术课教案

中西方文化差异 09美术教育 杨汶灏 中国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的眼中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国家,而现今随着全球飞速地一体化,更多的西方人将他们的眼光投向了中国这个美丽的过度,因此在相互了解和相互磨合的过程中两者文化上的差异就明显体现了出来。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事,不少这样的差异都影响着我们与来自西方国家的朋友的交往和相互了解,有时甚至会引起不小的误会。就比如说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则故事,有一个来自西方的年轻人来中国发展自己的事业,可是他来了几天之后就逃了回去,为什么呢?原来他听朋友说中国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想法,而在西方龙是邪恶的象征和化身,在比利时蒙斯市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尔杀掉,特意搞打龙节庆贺除灾并感谢米歇尔。从上面的小故事中不难看出这些文化上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所以我们就应该尽量了解中西方文化上的一些差异以及造成这些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这样一来对于以后我们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要了解和分析中西放文化的差异就要从要分成几个主要的方面来下手,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些和生活有关的文化差异。欧洲人都说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第三家说法不一,有说是意大利,也有说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方面的差异。让我们来看看一名中国著名记者所给我们讲述的故事:“ 一次在中餐馆举行宴会,饭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近两个小时,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临座的阿尔萨斯大区经社理事会的阿昂达女士是第一次参加中餐宴会,忍不住问我,你们中国人请客都上这么多菜吗?我说,在中国还要多,通常10道以上。阿昂达很惊讶,连说中国的宴会实在太丰富了,难怪中国的美食很有名。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有个现象很奇怪,你们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那么多菜,可为什么都长得那么瘦,我们法国人每次菜很少,但为什么都比你们胖呢?我一时语塞,但又觉得她问得多少有点道理,因为那天同桌的几个中国人都显得比较瘦弱,而几个法国人个个人高马大。想了想,和她讲了: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其实从饮食文化上来看中国人有时候更加注重形式,所以中国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似乎更实际一些,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下的工夫显然不如中国,但更讲究其营养搭配和保护,注重菜的内在质量。这是中法饮食的主要差异,可能多少也能反映出一点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而从总体上来说中西方饮食文化上的区别的主要部分就在这里,这就是为什么在许多中国人的观念中总觉得西方人花在吃饭上的精力很少,常常是几个面包就打发一顿正餐,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很片面的,西方人的观点就是只要有了每天所需要的营养就行了,而并不太注重食物的数量。而不像我们总觉得菜多才是吃得好,从这一点就不难看出中西方人生活观念的不同。 现在在让我们来看看中西方文化中对于一些颜色这类小细节上的区别,首先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刚才那位记者在采访时的发现:“有一次碰到欧盟委员会科技总司的维也加斯教授夫妇,谈起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国民族服装,他们都说非常好看,但有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亚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而西方领导人都选择了蓝色。我说颜色都是领导人自己选定的。大概亚洲国家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也可能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喜事,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了红色。我又问,红色和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么?他们说红色在西方人的观念里是血的颜色,表示冲动、革命和动乱,而蓝色则代表冷静和沉着。普京也选择了蓝色的衣服,所以虽然俄罗斯有时声称自己是欧亚国家,但从文化渊源上还是更加接近西方。”的确是这样,在中西方文化各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因素,产生这样的差异也是理所当然的,就像在中国,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