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六章 植物病原真菌 子囊菌亚门

第六章 植物病原真菌 子囊菌亚门

第六章 植物病原真菌 子囊菌亚门
第六章 植物病原真菌 子囊菌亚门

第六章植物病原真菌—子囊菌亚门

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的真菌一般称作子囊菌,是真菌中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大多是腐生的,另外还有一些种类可供药用或食用,如麦角、竹黄、冬虫夏草等都是名贵的中药,羊肚菌、块菌食用菌。

第一节子囊菌的一般性状

一、营养体与无性繁殖

少数单细胞,多数是分支繁茂的有隔菌丝体。隔膜的中央都有一个微小的孔道,称单孔型隔膜,相邻的原生质由此相互沟通。

菌丝常互相交织在一起形成菌组织,并构成子囊果的包被、菌核和子座等组织体。

无性:分生孢子、厚垣孢子、节孢子、芽孢子。

有性:子囊和子囊孢子

二、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是子囊菌的共同特征。

(一)性结合方式

子囊菌的性结合方式有多种多样,典型的是异型配子囊的交配。

雌配子囊称为产囊体(ascogonium)通常是一个膨大的多核细胞,顶端伸出一根受精丝(trichogyne),受精丝分支或不分支。雄配子囊称为雄器(antheridium),多为圆柱形,较小。

当雄器与受精丝接触后,在接触点形成一个孔口,雄器通过受精丝进入产囊体与雌核成对排列。

(二)子囊的形成过程

典型的子囊是由产囊丝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如下:

1、产囊体与雄器交配之后,产囊体上就生出一根或多根特殊的产囊丝(ascophore)一般都有分支。

2、产囊体中的雌核和雄核成对的进入产囊丝,顶端的双核细胞伸长,并弯曲成钩状的产囊丝钩(crozier)。

3、产囊丝钩中的双核同时分裂成四个核,随之形成两个横膈膜,将产囊丝钩分成3个细胞。顶细胞(钩尖)和基细胞(钩基)内含有不同的单核,而亚顶

细胞(钩顶)为双核,这一双核细胞就是子囊母细胞。

4、子囊母细胞中的双核进行核配,形成一个双倍体核,此核很快减数分裂成四个单倍体的核,多数还要进行一次有丝分裂,这就变成了八个单倍体的核。与此同时,子囊母细胞不断膨大伸长,发育成子囊。

在子囊母细胞发育成子囊的同时,钩尖和钩基两个细胞又融合成一个双核细胞,并伸长弯曲形成新的产囊丝钩,故一根产囊丝可连续产生多个子囊。由产囊丝形成的子囊一般都是聚生的,而且外围都有包被。

(三)子囊孢子的形成和释放过程

幼子囊内的细胞核均呈洋梨形,尖端有一个中心体(centrosome)。由此生出许多细丝向四周散布,并向下弯曲而成伞状,在离核不远的地方将核连同一部分细胞质包围起来,然后顺包围圈形成细胞壁,这种独特的内细胞形成方式叫做游离细胞形成方式,所形成的细胞就是子囊孢子。

子囊内剩余的细胞质称为造胞剩质(epiplasm),对以后孢子的释放是有意义的。

子囊开裂的方式:无孔口、有孔口、有囊盖、不规则开裂、双层壁。(四)子囊果的类型及其发育过程

子囊菌的子囊是处在一个由菌组织构成的包被内,形成具有一形状的子实体,这种含有子囊的子实体,称为子囊果(ascocarp)。

1、闭囊壳(Cleistothecium)

壳壁是由数层菌丝细胞所构成,无孔口,多为球形,子囊在其中散生或整齐排列,破裂后才释放子囊孢子。

2、子囊壳(perithecium)

其结构与闭囊壳类似。但有一明显的孔口,可释放子囊孢子,子囊多为瓶状或球状。子囊在壳内整齐平行排列。

3、子囊盘(apothecium)

仅子囊基部或下部被菌丝细胞所组成的盘状结构所包围,而顶端裸露。子囊盘上的子囊都是平行排列的。

4、子囊座(ascostroma)

子座性质,子囊散生或规则的排列在子囊腔中,子囊双层壁。

(五)不孕性丝状体

1、侧丝(paraphysis)

子囊间夹生的菌丝体,产生于产囊体,从下向上生长,顶端不与子囊壳壁相连。盘菌中,侧丝在子囊上方互相融合形成紧密的囊层被(epithecium),侧丝吸水,有助于子囊孢子的释放。

2、顶侧丝(apical paraphysis)

产生于子囊壳顶壁附近的分生组织,从上向下生长,下端是游离的。(肉座菌壳Hypocreaceae)。

3、拟侧丝(pseudoparaphysis)

有的子囊座内,拟侧丝由座顶部细胞生长出来,从上向下生长于子囊之间,并与底部相联结,最终其顶部又与子座组织分离,处于游离状态。

4、缘丝(periphyses)

子囊壳孔口或子囊座容口内侧周围的毛发状丝状体,作用是引导子囊或子囊孢子的释放。

5、类似拟侧丝(paraphysoids)

少数种类子囊腔中残留的少量子座细胞,以幕状结构而夹杂在子囊间,形状类似于拟侧丝,但其形成过程和拟侧丝不同。

三、分类

子囊菌亚门分纲检索表

1、无子囊果和产囊丝,营养体菌丝状或酵母状........................半子囊菌纲(Hemiasocomycetes)

1、有子囊果和产囊丝,营养体菌丝状 (2)

2、子囊双层壁,子囊果为子囊座.............................................腔菌纲(Loculoascomycetes)

2、子囊单层壁,如为双层壁,则子囊果为子囊盘 (3)

3、子囊散生于闭囊壳内,子囊壁易消解.......................................不整囊菌纲(Plectomycetes)

3、子囊有规则地排列于子囊果的内部 (4)

4、节肢动物的外寄生菌,子囊果为子囊壳.........................虫囊菌纲(Laboulbeniomycetes)

4、非节肢动物的外寄生菌 (5)

5、子囊果为典型的子囊壳,子囊无盖...................................................核菌纲(Pyrenomycetes)5、子囊果为子囊盘,子囊无盖或有盖....................................................盘菌纲(Discomycetes)

第二节半子囊菌纲和不整囊菌纲

一、半子囊菌纲

半子囊菌纲(Hemiascomycetes)真菌为子囊菌亚门中的原始类群。

菌体结构多为简单酵母状或不发达的丝状体。有性生殖不形成子囊果,即子囊周围无由菌丝组成的包被。子囊不是由产囊丝产生,而是由结合体或菌丝细胞直接形成。

(一)外囊菌目(Taphrinales)

仅外囊菌属(Taphrina)一个属,多数接近于专性寄生菌。寄生于蔷薇科和葇荑花序的植物上,引起叶片皱缩、枝条丛生和果实肥肿等畸形症状。

子囊以柄细胞的方式形成,在寄主表面呈栅栏状排列,形成无明显边缘的子实层,无侧丝和包被。

子囊一般为圆筒形,内含8个单细胞的子囊孢子,可以在子囊内或子囊外进行芽殖产生芽孢子。子囊孢子和芽孢子通常是通过子囊顶壁破裂而被强力弹射出来,借风传播。

(二)外囊菌属(Taphrina)

由于外囊菌的寄主专化性强,寄主范围便成为该属分种的主要依据。

代表种:畸形外囊菌(Taphrina deformans (Berk) Tul)

主要寄生于桃树,常称为桃缩叶病,还可寄生于李、杏、梅等果树,引起叶片皱缩、肥厚和幼枝粗缩畸形,病部呈淡绿色或胭红色,后期出现白粉状的霜层,为子囊组成的子实层。子囊圆筒形,有足细胞,含有8个近球形的子囊孢子。

图1 畸形外囊菌形态及危害症状

二、不整囊菌纲

不整囊菌纲(Plectomycetes)的特点是闭囊壳通常为球形,无孔口;子囊多为球形或近球形,无柄,不规则地散生在子囊果内,无侧丝;子囊壁薄,易消解,内含8个子囊孢子。

本纲只有一个散囊菌目(Eurotiales),大多为腐生菌。代表有:曲霉菌(Aspergikkus)和青霉菌(Penicillium),被应用于发酵和制药工业。

第三节核菌纲

一、一般性状

核菌纲(Pyrenomycetes)为子囊菌亚门中最大的一个纲,其中白粉菌目与植物病害关系密切。

核菌纲真菌的子囊果多为有孔口的子囊壳。典型的子囊壳呈烧瓶状,壳壁是由产囊体的柄细胞上产生的菌丝或长囊体周围的菌丝交织而成,顶端有一个孔口,孔口内壁生一层缘丝。壳内含有束生的或平行排列的子囊层,有的子囊层之间还夹有侧丝。

子囊单层壁,一般为棍棒状,成熟时侧壁变薄,顶壁加厚,中央有一个狭窄的小孔道,无囊盖。

核菌纲有一部分为闭囊壳,如白粉菌和小煤炱菌。产生闭囊壳,但是子囊在闭囊壳中间是有规则的排列的,而且子囊壁不易消解,能猛烈的发射子囊孢子。

核菌纲的分目检索表

1、菌丝体外甥,子囊果无孔口,或少数有发育不全的孔口,高等植物的专性寄生菌 (2)

1、菌丝体内生,子囊果有孔口或无孔口,非高等植物的专性寄生菌 (3)

2、菌丝体暗色,相当厚,有附着枝,子囊含有两个暗色子囊孢子,典型的具有3-4个横隔.....................................................................................................................小煤炱目(Melioales)

2、菌丝体透明,较薄,以吸器深入寄主组织内,子囊含有2-8个单胞子囊孢子...................................................................................................................白粉菌目(Erysiphales)

3、子囊果无真正的孔口,顶部胶质细胞膨胀后产生裂缝,子囊有柄,排列不规则............................................................................................................冠囊菌目(Coronophorales)

3、子囊果有孔或无孔,但无具胶质细胞的顶部........................................球壳目(Sphaeriales)

二、白粉菌目

白粉菌目(Erysiphales)的真菌统称为白粉菌,这一类真菌是高等植物上的专性寄生菌。专化性(活体寄生)

一、一般性状

菌丝体大多寄生在寄主表面,以吸器深入表皮细胞吸收养分。

无性繁殖:大多数产生串生的分生孢子(一般来说,菌丝体完全外寄生的),少数分生孢子单生(凡菌丝体内生或部分内生的)。

白粉菌的分生孢子内含有许多含水分的液泡,可以供孢子萌发时候的水分需求,因而,白粉菌可以在相当干旱的条件下萌发。

有性生殖:产生球形、褐色的闭囊壳。大多数的白粉菌的闭囊壳壁是由产囊体的柄细胞上生出的菌丝交织而成的。闭囊壳上生有附属丝(appendares)。

致病特点:白粉菌可危害寄主的叶片、嫩梢、花芽及果实等部位。表面通常有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后期产生黑色的小颗粒,是其有性生殖产生的闭囊壳。被害植物由于呼吸作用的增强及光合作用的减弱,普遍表现叶片黄化和整个植株的生长势衰弱,严重时出现皱缩、卷曲及落叶等症状。

仅有一个科白粉菌科(Erysiphaceae)。

白粉菌科分属检索表

1、附属丝不发育..........................................................................................布氏白粉属(Blumeria)

1、附属丝发育 (2)

2、闭囊壳内具单个子囊 (3)

2、闭囊壳内具有多个子囊 (4)

3、附属丝不分支....................................................................................单丝壳属(Sphaerotheca)

3、附属丝二叉状分支......................................................................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

4、附属丝菌丝状......................................................................................白粉菌属(Erysiphe)

4、附属丝坚硬 (5)

5、附属丝顶端叉状分支.........................................................................叉丝壳属(Microsphaera)

5、附属丝顶端无叉状分支 (6)

6、附属丝顶端尖锐,基部膨大....................................................................球针壳属(Phyllactinia)

6、附属丝顶端钩状.........................................................................................钩丝壳属(Uncinula)

二、重要科属

1、单丝壳属(Sphaerotheca)

分生孢子串生,椭圆形或圆筒状。闭囊壳内只含一个子囊。子囊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附属丝菌丝状,常与菌丝纠结。

代表种:蔷薇单丝壳(S. pannose (Wallr)Lev.)寄生于桃和蔷薇科多种植物上。

单丝壳(S. fuliginea (Schlecht)Poll.)寄生于瓜类。

图2 单丝壳属形态特征

2、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

分生孢子椭圆形,串生。闭囊壳内只含有一个子囊,内含8个子囊孢子。附属丝刚直,顶端叉状分支,产生在闭囊壳的中腰或顶部,主要寄生于木本植物上。

代表种:蔷薇科叉丝单囊壳(P. oxyacanthae (DC.) de Bary)主要寄生于山楂,有时也危害梨和苹果。

图3 叉丝单囊壳属形态特征

3、布氏白粉属(Blumeria)

分生孢子梗基部膨大呈球形;闭囊壳上的附属丝不发达,呈短菌丝状,闭囊

壳内含有多个子囊。

只有一个种:禾布氏白粉菌(B. graminis),

多为害禾本科植物。

图4 布氏白粉菌形态特征(左图)

4、白粉菌属(Erysiphe)

分生孢子串生或单生。闭囊壳内含有多个子囊,子囊内含有2-8个子囊孢子。附属丝菌丝状。如:蓼白粉菌(E. polygoni DC.),寄生豆类、油菜、番茄等多种植物。

图5 白粉菌属形态特征

5、钩丝壳属(Uncinula)

分生孢子串生。闭囊壳内含子囊多个,附属丝顶端卷曲成钩状。附属丝一般不分支,只有极少数的种顶端分支1-3次,分支的末端呈卷曲状。如:葡萄钩丝壳(U. necator (Schw.) Burr),寄生葡萄;柳钩丝壳(U. salicis (DC.) Wint)寄生于柳树、杨树。

图6 钩丝壳属形态特征

6、叉丝壳属(Microsphaera)

分生孢子单生,第一个孢子成熟后,开始形成第二个孢子。闭囊壳内含有多个子囊。附属丝刚直,顶端叉状分支,末端长卷曲。本属主要寄生木本植物。

如:桤叉丝壳(M.alin (Wallr.) Salm)

寄生榛、板栗、胡桃、丁香等多种阔

叶树上。

山田叉丝壳(M. yamadai(Salm.)

Syld.)危害核桃。

粉状叉丝壳(M. alphitoides Griff. et

Maubl),寄生栎属。

图7 叉丝壳属形态特征

7、球针壳属(Phyllactinia)

分生孢子梗不分支。分生孢子棍棒状,单生于孢子梗的顶端。闭囊壳内含有多个子囊,附属丝球针状,基部膨大呈半球状,端部针状,通常在闭囊壳上沿赤道线排列,顶部常由可胶化的毛刷状细胞。

本属真菌主要寄生在各种树木上。

代表种:棒球针壳(P. corylea (Pers.) Karst)可寄生梨、桑、柿、栗、山楂、核桃、荔枝及其他多种树木上。桑生球壳(P. moricola (P.henn.) Homma)主要寄生在构树和桑树上。

图8 球针壳属形态特征

四、球壳目(Sphaeriales)

大多为典型的腐生菌,少数寄生于植物上。

(一)、一般性状

1、无性繁殖

寄生阶段只产生分生孢子,在腐生阶段才形成有性孢子。分生孢子自分生孢子更上产生,多属于半知菌亚门的丛梗孢目(Moniliales)。

2、有性生殖

子囊果为典型的子囊壳。子囊壳球形或烧瓶形,有孔口,有的具长颈或短颈,颈的内缘有缘丝,顶端有孔口。子囊壳质地(肉质、膜质或炭质)。子囊壳单个或成群的生于基物表面,或初期埋生,后期突破基物表面外露。子囊单层壁,束生于子囊的基部或平行的排列在子囊壳的内壁上。子囊间有或无侧丝,或者有顶侧丝。侧丝早期消解或不消解。

(二)重要属种

1、长喙壳属(Ceratocystis)

子囊有一个球形的基部和细长的

颈,颈的端部常裂成须状。子囊壁早期

消解,子囊间无拟侧丝。

子囊孢子游离在子囊壳的黏液中,

成熟后从长颈的孔口挤出,并在孔口聚

集成团。

图9、长喙壳属形态特征(左图)

2、赤霉属(Gibberella)

子囊壳圆形,表生,散生或丛生,壳壁蓝色或紫色。子囊棍棒状。子囊孢子梭形,无色,有2-3个隔膜。无性世代多属于镰刀菌(Fusarium)。

代表种:玉蜀黍赤霉菌(G. zeae (Schw.) Petch),

为害小麦、大麦、黑麦、玉米等多挣禾本科植物,引

起赤霉病。藤仓赤霉(G. fujikuroi (Saw.) Wr),寄生

并为害稻苗,引起徒长性的恶苗病,本菌分泌的赤霉

素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提早开花,中断休眠等作用。

图10 赤霉属无性世代形态

3、小丛壳属(Glomerella)

子囊较小,球形,埋生于基质内,散生或群生。子囊壳膜质,暗色,烧瓶状,具短喙,有的有毛。子囊棍棒状。子囊孢子单细胞,无色,长椭圆形,略弯。无性世代多属于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代表种:围小丛壳属(G. cingulata (Stonem.) Spauld. et Schrenk)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苹果、梨、山楂、桃、葡萄、柑橘、枣、柿、番茄等多种植物,主要危害果实,形成褐色烂斑。

图10 小丛壳属子囊壳和无性世代形态特征

4、黑腐皮壳属(Valsa)

子囊壳球形或近球形,具长颈,群生在假子座内。假子座发育于树皮内,与寄主组织之间无明显界限,子囊壳的颈常聚集在一起向外突破。子囊棍棒形、圆筒形或梭形,内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单细胞,微弯,香蕉形,无色或稍带褐色;无侧丝。无性世代属于壳囊孢属(Cytospora)。

代表种:苹果黑腐皮壳(V. mali Miyabe et Yamada),引起苹果腐烂病,枝条茎秆腐烂,是一种弱寄生菌,只能从伤口处侵入。

5、内座壳属(Endothia)

子座肉质,通常为黄色、橘红色或酱红色等,发育于寄主皮层内,后期突破皮层外露。子囊壳具长颈,深埋在子座内,壳壁暗色。子囊孢子椭圆形或梭形,双细胞,分隔处略缢束,无色。子囊间为侧丝。

代表种:寄生内座壳(E. parasitica (Murr.) And.)寄生栗、日本栗引起栗疫病。

6、日规壳属(Gnomonia)

子囊壳埋生在寄主组织内,具喙或乳头状孔口。子囊顶壁厚,有孔口。子囊孢子双胞或4胞,无色。本属真菌多寄生在树木上。

代表种:樱桃日规壳(G. erythrostoma (Pers.) Auersw.)寄生于樱桃上,引起叶枯病。

7、顶囊壳属(Gaeumannomyces)

子囊埋生于寄主组织中或突出,单生或群生,壁厚,深色,具圆筒状顶生的喙。子囊圆柱形,成熟时壁易消解,子囊内含有8个孢子,子囊线性,多分隔。

代表种:禾顶囊壳(G. graminis (Sacc.) Arx et Olivier)寄生于水稻、小麦、大麦等禾谷类作物,引起全蚀病。

8、间座壳属(Diaporthe)

假子座铺展,形成于内皮层,通常边缘黑线分明。子囊壳膜质至革质,具有圆柱形的长颈,埋生于假子座内。子囊梭形至圆筒形,有或无侧丝。子囊孢子梭形至椭圆形,双胞,无色。无性时代多属于拟茎点霉属(Phomopsis)。

代表种:柑橘间座壳(D. citri (Faw) Wolf)引起柑橘黑点病。

9、麦角菌属(Claviceps)

在寄主的花器内形成球形至香蕉形菌核。菌核休眠后产生子座。子座由不孕的长柄和可孕的头状部分组成。每个菌核可生十个子座。烧瓶状的子囊壳埋生于子座头部的外层组织中,孔口外露。子囊细长,含孢子8个。子囊孢子线形,无色,单细胞。

麦角菌(C.purpurea (Fr.) Tul.)是麦类和禾本科牧草的重要病害。形成的菌核常称为麦角,具有药用价值,但也能使人畜中毒。

图11 麦角菌属形态特征及危害症状

10、虫草属(Cordyceps)

本属真菌大多寄生于昆虫体内,也有一些寄生于蜘蛛或大团囊菌的地下子实体内。先形成菌核,然后从菌核上产生直立有柄的子座。子座棍棒形,具可孕的头部,子囊壳埋生或半埋生在子座内。子囊孢子丝状,多隔膜,常在分隔处断裂。

冬虫夏草(C. sinensis(Btrk.) Sace.)寄生于鳞翅目幼虫体(主要是尺蠖)上,被害幼虫钻入土内,虫体内形成菌核,但仍保持原来的虫形。来年夏季从菌核生出有柄的子座,形成草苗而称为冬虫夏草。

第四节腔菌纲

(一)子囊果的形态

子囊果为子囊座或假囊壳。子囊单个或成束着生在子囊腔内,周围不形成包被组,这种含子囊腔的子座称为子囊座。

子囊腔内通常含有多个子囊,成束或平行的着生在子囊腔基部。如果子囊腔内只含有一个子囊,称为假囊壳。子囊腔的顶端由子座组织溶化而形成的孔口,称为假孔口(pesudoostiole)。

特征:产生子囊座(不是独有);子囊双层壁。

(二)分类

腔菌纲分目检索

1、子囊座半圆形.............................................................................半球腔菌目(Hemisphaeriales)

1、子囊座多种多样,但不是半圆形 (2)

2、子囊座内有多个子囊腔,每个腔内含一个球形或卵圆形子囊,子囊排列不规则...............................................................................................................多腔菌目(Myriangiales)

2、子囊腔典型的多子囊,子囊常呈棍棒状或圆筒状,有时卵圆形 (3)

3、子囊间无拟侧丝,子囊座子囊壳状或垫状.......................................座囊菌目(Dothideales)

3、子囊座内有拟侧丝 (4)

4、假囊壳呈子囊壳状......................................................................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

4、假囊壳非子囊壳状,常呈船形或贝壳状........................................缝裂菌目(Hysteriales)

二、重要类群

(一)多腔菌目(Myriangiales)

子囊座垫状、块状或近球状,多暴露在寄主或基物的表面。子囊腔在子座内呈不规则分布或排列成一层至数层。子囊腔无孔口,每个腔内单个子囊。子囊通常为球形,具双层壁。

代表属:痂囊腔菌属(Elsinoe)

子囊座初期埋生,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子囊腔不规则分散在子囊座内。每个子囊座内子囊腔的数目不定,每个子囊腔内都含有一个子囊。子囊球形至洋梨形,双层壁。子囊孢子多为长椭圆形,无色,多数具有三个横膈膜。无性阶段发达,痂圆孢属(Sphaceloma)。

代表种:柑橘痂囊菌属(E.fawcettii Bitanc. et Jenk.)寄生于酸橙、红橘、柠檬引起疮痂病。

(二)座囊菌目(Dothideales)

典型的特征是形成子囊壳状的子座,顶端有一假孔口,子囊基部束生,无拟侧丝。最重要的座囊菌科(Dothideales)。

1、球座菌属(Guignardia)

子囊座球形或近球形,暗色,埋生在寄主的表皮下,后期外露,具假孔口,无喙。子囊圆筒形或棍棒状,无拟侧丝。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至梭形。

代表种:葡萄球座菌(G. bidwwellii (Ell.) Viala Ravaz.)危害葡萄叶、茎和果实引起黑腐病。山茶球座菌(G. camelliae (Cke.) Butl.)寄生于茶叶,引起赤枯病。

2、球腔菌属(Mycosphaeralla)

子囊座球形、扁球形或假囊壳状,生于寄主表皮下,后期顶部外露。子囊座膜质,有假孔口。子囊圆筒形或棍棒形,基部束生,子囊间无拟侧丝。子囊孢子椭圆形,双胞,无色。

代表种:菜豆生球腔菌(M. phaseolicola (Desm.) Sacc.)寄生于豆科植物,引起叶斑病。

(三)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

子囊座通常都是子囊壳状,具假孔口,内生或外生,或是初期埋生,后外露。子囊圆筒形,平行排列于子囊腔内,有拟侧丝。子囊孢子形态不一,多胞状或砖格形,但有少数生单胞或双胞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或有色。

1、黑星菌科(Venturiaceae)

子囊座子囊壳状,顶端有或无刚毛,多埋生在寄主叶片组织内,后期外露。子囊孢子双胞,由大小不等的细胞组成。

黑星菌属(Venturia)的子囊座小,初内生,后外露,上部有少数刚毛,孔口附近较多,子囊卵圆形或袋形,无柄。子囊孢子长椭圆形,有一个隔膜通常不在中间。

代表种:梨黑星菌(V. pirina Aderh.)北方梨产区的重要病害。苹果黑星菌(V. inaequalis (Cooke) Wint.)侵染苹果和其它相近额度苹果属植物,引起黑星病。本菌子囊孢子的隔膜偏上方,以致上部细胞小、下部细胞大,这个是与梨黑星病最明显的特征。

本属真菌还可以为害山楂、樱桃以及杨、桑等树木。

2、格孢腔菌科(Pleosporaceae)

本科包括了格孢腔菌目的大多数成员。子囊座中至大型,子囊壳状,表生、埋生或生于子座上。子囊圆筒形,子囊间有拟侧丝。子囊孢子大多数为多细胞或砖格状,少数有一个隔膜。大多腐生,少数寄生。

(1)旋孢腔菌属(Cochliobolus)

子囊座中至大型,子囊壳状,表生、埋生或生于子座上。子囊圆筒形,子囊间有拟侧丝。子囊孢子大多数为多细胞或砖格状,少数有一个隔膜。大多腐生,少数寄生。

代表种:异旋报腔菌(C. heterostrophus Drechsl.)寄生于玉米,引起小斑病。(2)核腔菌属(Pyrenophora)

假囊壳球形,顶部有刚毛,初期埋生,后突破寄主组织外露。子囊圆筒形或棍棒状,子囊间有拟侧丝。子囊孢子卵圆形至椭圆形,砖格状分隔,无色或黄褐色。无性阶段为德氏腐霉(Drechslera)。

代表种:本属多寄生于麦类作物,圆核腔菌(P. teres (Died) Drechs.)寄生于大麦,引起网斑病。

(3)格孢腔菌属(Pleospora)

子囊后期突破基物,通常膜质,黑色、圆形、光滑。子囊棍棒状。子囊孢子卵圆形或长圆形,有纵隔膜,褐色,拟侧丝明显。

代表种:枯叶格孢腔菌(P. herbarum(Fr.) Baberh.)侵染葱、蒜、辣椒等植物,引起黑斑病、叶枯病等。

(4)毛球腔菌属(Setosphaeria)

子囊具刚毛,子囊棍棒状,子囊孢子多为3个隔,无性阶段为突脐孢属(Exserohilum)。玉米毛腔菌S. turcica引起玉米大斑病。

第五节盘菌纲

一、一般性状

盘菌纲(Discomycetes)真菌通常被称为盘菌,绝大多数是腐生的,只有少数是寄生菌,有些大型盘菌可食用。盘菌有时产生无性孢子,但不如有性阶段那么常见。

引起植物病害的重要属:核盘菌属(Sclerotinia)

菌核形成于寄主表面或空腔内,产生在寄主表面的多为圆形。空腔内常以空腔为模型而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如圆柱形、三角形、扁平形等。菌核表面黑色,外层为黄褐色的拟薄壁组织,内部为白色的密丝组织。子囊盘由菌核生出,漏斗状或盘状,带有深浅程度不同的褐色。子囊圆柱形,具拟侧丝。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

代表种:核盘菌(S.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所致的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

常见病原菌

葡萄球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学特性: 1.形态:G+,球形,葡萄状,0.4~1.2 m 2.培养:色素、耐盐 3.抗原构造:SPA 4.分类: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 5.抵抗力:强;易耐药 致病性: 1、致病物质:血浆凝固酶;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 2、所致疾病:化脓性炎症;食物中毒;假膜性肠炎 防治原则:注意个人卫生;严格无菌操作;加强食品监督;合理使用抗生素。 链球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生物学特性: 1、形态:G+,球形,链状,0.5~1.0 m 2、培养:血平板 3、分类: 1) 根据溶血现象分: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溶血环。条件致病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透明宽大溶血环。致病性强 丙型链球菌:无溶血环。无致病性 2) 依细胞壁多糖抗原不同分:A、B、C、D等20个群,致病链球菌株90%属A群 4、抵抗力:不强 致病性: 1、致病物质: (1)菌体表面物质:M蛋白;脂磷壁酸 (2)毒素: 1)链球菌溶血素: SLO:对氧敏感,免疫原性强,感染后血中可出现溶血毒素O抗体; SLS:对氧稳定; 免疫原性弱,与溶血环有关 2)致热外毒素(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 (3)侵袭性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 使链球菌的感染容易扩散且脓汁稀薄。 2、所致疾病 (1)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化脓性疾病;中毒性疾病(猩红热);超敏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2)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条件致病菌,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防治原则: 1、讲究卫生,及时治疗病人和带菌者,减少传染源。 2、彻底治疗咽峡炎、扁桃体炎,以防止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3、治疗链球菌感染性疾病首选青霉素G。 肺炎链球菌 生物学特性: 1、形态:G+ ,矛头状,钝端相对,成双排列,荚膜 2、培养:血平板,自溶现象 3、生化反应:胆汁溶菌试验阳性,菊糖分解试验阳性 4、抗抗力:弱 致病性: 主要致病物质:荚膜

最新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分类检索表

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分类检索表鞭毛菌亚门真菌 1. 根肿菌纲(Plasmodiophoromycetes戸根肿菌属(Plasmodiophora)f芸薑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icae:弓I起十字花科根肿病 2. 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节壶菌属(Physoderma)—玉蜀黍节壶菌(P. maydis):玉米褐斑病 3. 丝壶菌纲(Hyphochytridiomycetes) 无 4. 卵菌纲(Oomycetes) 4.1 水霉目( Saprolegniales) a1水霉属(Saprolegnia—寄生水霉(S. parasitica:引起鱼类水霉病 a2绵霉属(Achlya)—稻绵霉(A. oryzae):引起水稻烂秧病 4.2霜霉目( Peronosporales) 4.2.1 腐霉科( Pythiaceae) a1腐霉属(Pythium)—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 ):西葫芦绵腐病a2 疫霉属( Phytophthora )—致病疫霉( P. infestans ):马铃薯晚疫病 4.2. 2 霜疫霉科(Peronophthoraceae —霜疫霉属(Peronophthora —荔枝霜疫霉(P. litchii),为害荔枝花序和果实引起霜霉病。 4.2. 3 霜霉科( Peronosporacea)e a1霜霉属(Peronospora)—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十字花科植物霜霉病 a2 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 a3 单轴霉属(Plasmopara) a4 盘梗霉属(Bremia) a5指梗霉属(Sclerospora)—禾(谷生)指梗霉(S. graminicola)谷子白发病 4.2. 4 白锈科(Albuginaceae)—白锈属(Albugo)—白锈菌(A. candida)十字花科、旋花科等植物白锈病。 接合菌亚门真菌

眼科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丝状真菌 1.曲霉菌属为最常见的腐生真菌,孢子在空气中播散,可存留于呼吸道、皮肤、黏膜上。一般不致病,但条件致病。生长迅速,培养2~6天即出现白色绒状菌落。致眼病的常见曲霉菌有烟曲霉、黄曲霉、黑曲霉等。曲霉菌所致眼病有角膜溃疡、巩膜溃疡、眼外伤或手术后眼内炎、全眼球炎。偶致结膜炎、泪小管炎。免疫低下者曲霉菌致播散性葡萄膜炎、眼内炎。 2.嫌刀菌属土壤、水、有机物中常见的腐生菌,常致水稻、蔬菜、水果病害,可见于皮肤、呼吸道。镰刀菌产生蛋白酶、胶原酶,常致角膜脓疡,另可致眼内炎。致眼病的常见镰刀菌为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等。 类酵母型真菌、酵母型真菌 1.白色念珠菌可寄生在正常人体口腔、上呼吸道、胃肠道黏膜。菌细胞卵圆形。革兰染色阳性,深紫色,簇集排列。一般胚基上生长为白色或乳酪色圆形菌落,表面光滑湿润,微隆起。该菌为重要条件致病菌,机体免疫低下或菌群失调时菌细胞形成链状假菌丝深人组织内引起念珠菌病,组织内芽生细胞及假菌丝常同时存在。眼及其附属器皆可感染该菌,表现眼睑念珠菌病、湿疹性睑缘炎、假膜性结膜炎或球结膜鹅口疮、角膜溃疡、术后眼内炎即脉络膜视网膜炎等。 2.新型隐球菌土壤中存在。圆或卵圆形酵母样芽生细胞,2~5um。革兰染色阳性,墨汁染色在菌细胞周围见相当于菌体2倍宽得多糖荚膜。菌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亲和性,播散到脑致脑膜炎。继发累及近视眼手术眼部表现斜视、上睑下垂、视神经乳头水肿、视神经视网膜炎、转移性眼内炎、玻璃体视网膜炎、脉络膜视网膜炎等。 真菌的微生物学诊断 病灶区刮片、前房、玻璃体吸取液涂片甲醇固定后Gram、Giemsa、Grocott Gomori 六甲烯四胺硝酸银染色或直接用氢氧化钾、乳酚棉兰、蓝墨水湿片光学显微镜检查真菌。吖啶橙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査常可快速诊断。 病灶区取材分离培养真菌常用试管斜面培养,依菌落生长速度、外观形态及显微镜下真菌形态鉴定其种属。载玻片小培养镜下观察其菌丝、分枝情况、顶囊、抱子头、孢子等特征更有利于鉴定。为出外取材时或实验室污染,病灶区刮片与培养结果相符或重复出现同一种真菌时更有病因学意义。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和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中国农业科学 1999,32(增刊):94~102 Scientia A gricultrua Sinica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和抗病性的分子机制3 刘胜毅1 许泽永1 何礼远2 (1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武汉 430062;2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提要 概述了近几年在寄主植物抗病基因与防卫反应基因、病原菌毒性基因、寄主抗病性机制和抗病基因工程策略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重点分析了抗病反应的一般过程、毒性基因 产物胞外水解酶和毒素的作用与关系、作物抗毒素基因工程策略。 关键词 植物;抗病基因;防卫基因;毒性基因;基因工程策略 早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F lo r(1947;1955)在对亚麻和亚麻锈菌互作的遗传规律研究中,提出了基因对基因假说(gene2fo r2gene hypo thesis)〔4,5〕,这标志着对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认识深入到了基因水平,从而为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植物抗病性奠定了基础。本文概要地综述近几年在寄主植物抗病基因、病原菌致病基因、寄主抗病机制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并试图侧重分析概括抗病反应的一般过程及毒素的作用与基因工程策略。 1 抗病相关基因 根据基因的作用性质,可把抗病反应过程中起作用的基因分为两类:抗病基因和防卫反应基因。抗病基因是决定寄主植物对病原菌的专化性识别,并激发抗病反应的基因。即按F lo r的基因对基因理论,它与病原菌的无毒基因互补;按Keen(1990)提出的用来解释基因对基因理论分子机制的配体2受体模型〔6〕,它的产物是抗病反应信号传导链的起始组分,即信息链的前端,当它与病原菌的无毒基因直接或间接编码产物互补结合后,启动信号传导激发植物的抗病反应。防卫反应基因是一类在抗病机制中最终起作用的基因,它们的编码产物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病原。除此之外,抗病基因和防卫反应基因的区别还有:(1)抗病基因编码产物具有特异性,而防卫反应基因编码产物具有普遍性,即不同的寄主植物中有一套类似的防卫反应基因,如植保素合成链中的酶基因、病程相关(PR)蛋白基因、植物细胞壁成分合成酶基因等。(2)抗病基因产物是植物防卫反应基因表达的直接或间接调节因子。防卫反应基因一般是受病原菌诱导表达的,编码产物比较容易分离的一类基因,而抗病基因是组成型表达的,编码产物不容易分离的一类基因。因此在基因克隆、基因编码产物的结构和功能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中,防卫反应基因均早于抗病基因。所以植物防卫基因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除有一部分是相似的外,还有一部分是不同的,如对真菌、细菌毒素的解毒基因,因毒素不同而不同。而人工赋予植物的解毒基因则可能更加不同,有动物源的,也有微生物源的。 1.1 抗病基因 接收病原菌信号,启动植物抗病反应信号转导的是植物抗病基因的编码产物,这是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寄主植物的重点和难点。自1992年应用转座子标签法分离出第一个抗病基  收稿日期 1999207215

病原真菌与植物互作的分子作用的机理

病原真菌与植物互作的分子作用的机理 【摘要】:寄主植物与枯萎病菌互作的病理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 从病原 菌接触寄主植物到寄主植物发病, 是病原菌识别寄主, 穿透寄主组织、生长和繁殖, 解除寄主防御以及植物抵抗病原菌的入侵和繁殖相互斗争的过程。其间包含着各种信号的传递过程和寄主在细胞、组织、形态、生理、生化、分子等水平的变化过程。仅仅研究两者间某一水平或某一状态下的互作机理是远远不够的, 应综合运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系统研究。 【关键词】:病原真菌(pathogenic fungi)信号传导(signal transduction) 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 分子作用(molecular action) Abstract: The host plants and germs interaction pathology is a very complicated system. Contacting from pathogen host plants to host plant disease, the pathogen recognition is host, through the host organization,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remove host plants resist pathogens defense and the invasion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process against each other. It contains all kinds of signal transfer process and host in cells, organizing, form, physiology,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level of change process. Only between a level research or a state of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is not enough, so we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use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cell 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search means for the system. 引言:当人类不断改良植物的同时,病原真菌与植物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化。 在植物与病原真菌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形成了高度专化和极端复杂的关系,造就了一种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格局。随着植物分子病理学及重组DNA 技术的迅速发展,日益深化人们对植物病原菌互作关系的认识。Flor (1947 ,1971) 通过对亚麻锈病的研究为此学科奠定了遗传学基础。他的假说认为:寄主中调节抗病的基因与病原菌中调节致病的基因一一对应。目前在抗病性中有两种模型:一种是Flor 提出的基因对基因的特异特性,激发子—受体模式;而另一种是Scheffer等提出的毒素—解毒酶的模式,这是在病原菌分泌寄主特异的毒素情况下的一种模式。随着近年来的转座子标签法及图谱克隆技术的应用,在此领域已有很多突破性进展。 1.病原真菌致病的分子基础 1.1.真菌致病因子及相关基因 致病基因是决定病原菌与寄主建立亲和互作关系,并进而影响植物正常生理功能的基因。据估计,一种病菌至少有100 多个基因与致病有关。通常有几类物质被认为是病原真菌致病因子,即:毒素、各种酶(角质酶、纤维素酶等) 及其它毒性因子。 1.1.1.寄主选择性真菌毒素及其相关基因 长期以来,寄主选择性真菌毒素一直作为典型的致病因子,多为萜类、脂类、

手足癣致病真菌病原菌分析

手足癣致病真菌病原菌分析 手足癣是一种常见多发病。近些年来随保健意识的增强。更多人对自己的健康比较观注意,现将对1 900名初步诊断手足癣患者进行了病原菌分析。并运用大枫子皮肤舒进行局部护理。菌种来源依照临床真菌学诊断标准fl】。所有被鉴定菌种均来自于2004年12月~2005年12月间到我院就诊患者中初步诊断为手足癣总计1 900名患者,其中男性948例,女性952例,平均年龄(40.5±5.5)岁,病史从1周—40年不等,平均(6.5±3.5)年。鉴定方法将标本接穿刺接种在改良沙氏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基斜面上,(26±1)℃培养7—10 d,根据菌落的生长速度、形态、色素产生情况鉴定。尿素琼脂培养用于不产色素红色毛癣菌鉴定。如有酵母样菌落生长.则进一步转种科玛嘉显色培养基30。37℃培养48 h,根据菌落色彩与形态鉴别。 手足癣患者病原菌的分析研究.红色毛癣菌仍然在本地区占据绝对优势(占所有分离菌株的89.6%)。吴绍熙等‘2报道1996年全国致病真菌分布情况.华北京津晋冀蒙地区红色毛癣菌构成比为36.7%.在手足癣中以57.1%位居第l位。本次调查结果较其报道有较大提高,显著高于1996年全国平均水平。所检出念珠菌占总数5.8%。其中白念珠菌占4.3%,位于致病真菌菌种第2位。但是相比1996年的报道26.2%【颂0明显下降。念珠菌多为条件致病真菌。一方面近些年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外用制剂,以及针对皮肤癣菌敏感的抗真菌药物使用;另一方面,糖尿病、肿瘤以及免疫缺陷类疾病病人数量的增加。都导致了以白念珠菌为主,包括其他念珠菌

在内感染数量的上升。1996年全国手足癣致病菌种调查中,白念珠菌构成比较1986年的显著上升具有肯定的客观原因,但是具体到北方城市,则可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例如:王冬云【3l等对1999~2004年西安地区浅部真菌感染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念珠菌位于第3位,占受检总数的19%;而在呼和浩特地区2002—2005年间对120例手足癣患者的调查,其中白念珠菌仅出现l例14】;金学洙等f习对吉林省15年浅部真菌病菌种进行分析,1986~2001年间手足癣感染白念珠菌(A型)例数为0。而在汕头,黄进波等【6】对1998以003年11442例真菌标本的分析中,1005例培养阳性的手足癣患者中共培养出念珠菌608例(60.5%),其中白念珠菌181例(18.0%)。综合上述调查结果,本次研究证实了天津地区白念珠菌构成比符合北方地区的流行趋势,而与南方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与既往研究存在较大差异的是须癣毛癣菌构成比的明显低下。 得出如下结论:(1)红色毛癣菌感染仍然占据首要位置.近些年间报道指出以白念珠菌为主的其他菌株构成比显著上升,并用大枫子皮肤舒治护取得了良效。

常见真菌及其首选药物

—临床上常见的真菌分别是: ■酵母菌:念珠菌、非念珠菌(主要是隐球菌)。 ■霉菌:曲霉菌(主要是烟曲霉),非曲霉(主要是接合菌中的毛霉菌)。 ■双相真菌:马尔尼菲青霉菌、组织胞浆菌。 ■类真菌:肺孢子菌。 分类参考:2007中国肺真菌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引起肺部感染的真菌,主要是曲霉菌(主要是烟曲霉),其次是隐球菌,其他:肺孢子菌、念珠菌、毛霉菌、马尔尼菲青霉菌、组织胞浆菌。 ——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 ■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 ■多烯类:两性霉素B。 ■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米卡芬净。 其中,毛霉菌,只有两性霉素B有肯定疗效,泊沙康唑临床上可能有效,其他的药物都没效。 肺孢子菌,常见于HIV感染者,首选磺胺,卡泊芬净有一定效果。 ——对于常见真菌 ■氟康唑:抗菌谱最窄,只可以对付念珠菌和隐球菌。 ■卡泊芬净:不能对付隐球菌、毛霉菌、马尔尼菲青霉菌、组织胞浆菌。 ■伏立康唑:不能对付毛霉菌。 ■两性霉素B:不能对付土曲霉。

所有三唑类,都可能伤肝。 两性霉素B:几乎都会伤肾。 一句话,临床上,常见的肺部真菌感染是烟曲霉,假如怀疑肺部真菌感染,而不确定病原体的情况下:肝功能好,首选伏立康唑。 肝功能差:首选卡泊芬净。 假如,确定了病原体,那很简单,翻翻书,标准方案立马出来: 念珠菌:一般首选卡泊芬净,近平滑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除外。 曲霉菌:一般首选伏立康唑。 隐球菌:氟康唑。严重的首选两性霉素B。 肺孢子菌:磺胺。 毛霉菌:两性霉素B。 马尔尼菲青霉菌:两性霉素B。 组织胞浆菌: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坚决不能用生理盐水配注,必须用糖水,必须小剂量开始用,慢慢加量。 一般情况下: 氟康唑,0.4g qd。 伏立康唑,0.4g q12h ×2次,然后0.2g q12h。 卡泊芬净,70mg qd,一天后,改为50mg qd。

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致病菌

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致病菌 一、人体中的常见的致病菌: 1、葡萄球菌: 属革兰氏阳性球菌。是人体皮肤上寄居最多的致病菌,也见于鼻咽等处。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力最强,主要产生溶血素、杀白细胞素和血浆凝固酶等,造成许多种感染,如疖、痈、脓肿和伤口感染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特点是局限性组织坏死,脓液稠厚、黄色、不臭。也能引起全身性感染。 2、链球菌: 属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存在于口、鼻、咽和肠腔内。链球菌的种类很多,溶血性链球菌、绿色链球菌和粪链球菌是常见的致病菌。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溶血素和透明质酸酶、链激酶等,溶解破坏细胞间质中的透明质酸、纤维蛋白和其他蛋白质,使炎症易扩散而缺乏局限化的倾向。脓液特点是比较稀薄,淡红色,量较多。典型的感染是急性蜂窝织炎、淋巴管炎等。绿色链球菌是一些胆道感染和亚急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粪链球菌属厌氧菌,常和大肠杆菌一同引起混合感染。 3、大肠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寄居于肠道内。对维生素K的合成有重要作用。它的单独致病力不大,若和其他致病菌在一起时,可造成严重的混合感染,如大面积烧伤感染、阑尾脓肿、急性胆囊炎等,产生的脓液稠厚,有粪臭。 4、绿脓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常寄居于肠道和皮肤上,它对大多数抗菌药物不敏感,故成为继发感染中的重要致病菌,特别是大面积烧伤感染时,可引起难以控制的绿脓杆菌败血症。绿脓杆菌感染的伤口常不易愈合,其脓液呈淡绿色,有腥臭味。 5、变形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存在于肠道和前尿道,为尿路感染、急性腹膜炎和大面积烧伤感染的致病菌之一。变形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有耐药性。脓液具有特殊的恶臭。 6、无芽胞厌氧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的专性厌氧菌。在一般外科感染中,此类细菌为重要的病原体之一。具有临床意义的有脆弱类杆菌、核梭形菌、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等多种。这些无芽胞厌氧菌寄生在人体内的腔道,特别是胃肠道(结肠内的数量最多)、口腔、阴道等处。它们与需氧菌共同构成机体的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保持菌群相对平衡,对人体无害。其致病条件是:当某些原因(如血液供应障碍、组织坏死、需氧菌共生等)造成局部组织的氧化还原电势降低,便有利于无芽胞厌氧菌的繁殖。在机体许多封闭部位,单纯厌氧菌可造成感染,但多数厌氧菌是与其他需氧菌共生而引起感染的。厌氧菌感染脓液有恶臭。目前有效的治疗药是甲硝哒哇(灭滴灵)。 二、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 1、肉毒杆菌: 偏爱高蛋白食物。肉毒杆菌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细菌,在土壤、动物粪便等地方经常可以见到它。它尤其喜欢肉肠、火腿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同时在豆制品和煮熟的黄豆、豆酱类食品中也可能含有。在我国的新疆、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因自制发酵肉制品而导致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 2、沙门氏菌: 多在动物性食品中出现。它是导致我国食物中毒的主要元凶之一,通常寄居在人或动物肠道内。它主要污染动物性食品,包括禽畜类、蛋类、奶类及其制品,如果没有彻底加热,则可能感染。美国曾多次出现大规模沙门氏菌污染事件,包括鸡蛋等。

常见深部真菌的种类及致病现状

常见深部真菌的种类及致病现状(1) 种类致病现状 念珠菌居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之首。在真菌败血症中,念珠菌属感染的比例最高。 白色念珠菌占血液真菌感染的51.9%。 曲霉属常在原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基础上发生,如肺结核空洞、肺脓疡、肺囊肿、支气管扩张等。长期使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易发生, 多为外源性感染。 隐球菌感染者多为严重免疫缺陷患者,尤其是T细胞功能缺陷者, 新型隐球菌所致的脑膜脑炎则已成为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感染。隐球菌病还可累及肺部。 毛霉菌一种少见的机会性感染,常与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肾功能衰竭、实体肿瘤和器官移植有关。毛霉菌感染多发生在鼻或耳部,经口腔唾液流入上颌窦和眼 眶,形成肉芽肿;也可经血流入脑,引起脑膜炎。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暴发急 性致死性毛霉菌病,可侵袭多个脏器,病程短,发展快,死亡率高达80%~90%。 组织胞浆菌居住在流行地区HIV感染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其余各地也均有发生。组织孢浆菌主要经呼吸道侵入,故病变部位多在肺部。 种类主要品种 抗生素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灰黄霉素、克念霉素、美帕曲星等唑类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伏力康唑等氟胞嘧啶5-氟胞嘧啶 烯丙胺类萘替芬、特比萘芬、布特奈芬 棘白菌素类 (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卡泊芬净(Caspofungin)、米卡芬净(micafungin)、anidulafunggin 其它环吡酮胺、阿莫罗芬、利拉奈特 药名抗菌谱剂型 两性霉素B新型隐球菌、芽生菌、荚膜组织孢浆注射剂、三种含脂类的制剂(两

菌、球孢子菌、念珠菌、孢子丝菌、毛霉菌、曲霉菌等。性霉素B脂质体剂型、两性霉素B的脂类复合物、两性霉素B的胶体分散体系) 灰黄霉素各种皮肤癣菌如表皮癣菌、小孢子菌、 毛发癣菌等。 片剂和外用霜膏 制霉菌素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菌、荚膜 组织孢浆菌等。片剂、阴道栓和软膏 脂质体注射剂(III期) 伊曲康唑小孢子菌、毛发癣菌、表皮癣菌、念 珠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荚膜组织 胞浆菌、芽生菌、孢子丝菌、粗球孢 子菌等 片剂、口服混悬液、注射剂 氟康唑对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的抗菌活性最 强,对表皮癣菌、芽生菌和荚膜组织 孢浆菌也有较强的作用,对曲霉菌的 作用较差。 片剂和注射剂。 伏力康唑治疗深部曲霉病,以及对氟康唑高度 耐药的严重深部念珠菌病(包括克鲁 斯念珠菌)及由足放线病菌属和镰刀 菌属引起的严重感染。 口服和注射剂 特比萘芬对表皮癣菌、荚膜组织孢浆菌有杀菌 作用,对念珠菌有抑菌作用。 片剂和霜剂 卡泊芬净(注:没有口服制剂)对念珠菌和曲霉菌有较强的活性,对 新型隐球菌没有明显的活性。 注射剂

植物病原真菌概述

第三章植物病原真菌—概述 真菌(Fungi)是一类真正具有细胞核的异养生物。营养体通常是丝状分支的菌丝体,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或纤维素,无根、茎、叶的分化,通过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进行有性生殖或无性繁殖。 与人类的关系:有机物分解利用;食用、药用;食品工业;医学工业:青霉素;动植物产品霉变和腐败;人的疾病,植物病害。 五界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界(Monera)、原生生物界(Protista)、植物界(Plantae)、真菌界(Fungi)和动物界(Animalia)。 第二节真菌的一般性状 (一)、真菌主要特征 1、真核生物 2、营养体多为分支的丝状体,细胞壁主要成分几丁质,没有根、茎、叶分化。 3、繁殖产生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 4、营养方式异养 (二)真菌营养体 真菌典型的营养体是很细小而且分支的丝状体,单根菌丝成为菌丝(hypha),相互交织成的菌丝集合体称为菌丝体(mycelium)。 (三)菌丝的变态 1、吸器(haustorium)短小分支,从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的菌丝变态结构,不穿破寄主原生质膜,主要功能是增加寄生真菌吸收营养的面积,提高自寄主细胞吸收养分的效率。 2、附着胞(appressorium)是植物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常分泌黏液而牢固地附着在寄主表面,同时其下方产生侵入钉穿透寄主角质层和细胞壁。 3、假根(rhizoid)真菌菌体的特定部位长出多根有分支的根状菌丝称作假根,可以伸入基质内吸取养分,并固着菌体。如根霉属(Rhizopus)。 4、附着枝(Hyphopodium)菌丝两侧长出1-2各细胞的耳状结构,吸收营养和固定菌体的功能。 5、菌环和菌网 捕食性真菌常由菌丝分支特化成菌丝或菌网组织来捕捉线虫等小动物,然后再由菌丝侵入线虫体内吸取营养。

院内真菌感染病原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

院内真菌感染病原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真菌感染的病原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对2013年3月20~14年5月临床送检的各种微生物标本分离出的念珠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其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分离出酵母样真菌328株,以念珠菌为主,白色念珠菌检出率最高占60.7﹪。痰标本的检出率最高占60.2﹪。四种主要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 、氟胞嘧啶、伏立康唑有较高的敏感性,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耐药率较高。结论临床上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为主。真菌对咪唑类药物耐药性增多,临床应根据药敏情况谨慎用药。 标签:院内真菌感染;菌种分布;耐药率 随着抗生素、激素及免疫制剂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肿瘤化疗的开展,深部真菌引起的院内感染不断增加。了解真菌感染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有助于医生诊疗真菌感染。本文分析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临床送检的各种微生物标本分离出的真菌菌种及其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药敏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菌株来源2013年3月~2014年5月我院住院患者的痰、尿液、血液、穿刺液、粪便等各种标本。 1.2试剂郑州博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科玛嘉真菌鉴定显色培养基、血琼脂、麦康凯琼脂;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 Fungus念珠菌药敏板。 1.3真菌培养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分离的可疑菌株转种科玛嘉真菌鉴定显色培养基和ATB Fungus念珠菌药敏板进行鉴定。显色培养基不能鉴定的按操作规程常规鉴定。 2结果 2.1菌株分布各种标本中分离出的328株酵母樣真菌,以念珠菌为主,其中,白色念珠菌的检出率最高占60.7%(199/328),其次分别是热带念珠菌占22.6%(74/328),光滑念珠菌占10.4%(34/328),近平滑念珠菌占 3.7(12/328)%,其他念珠菌(包括葡萄牙念珠菌2株、克柔念珠菌3株、季也蒙念珠菌2株、高里念念珠菌1株和新型隐球菌1株)占2.6%(9/328)。各种标本中,呼吸道痰标本的检出率最高占60.2%,其次为中段尿占2 4.1%,粪便占10.8%。 2.2院内真菌感染以ICU(21.6%)、呼吸内科(18.5%)、肿瘤科(12.6%)、血液科(9.2%)、内分泌科(8.1%)比较多见,其他科科别散在分布。 2.3四种主要念珠菌对5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 3.0%、3.0%、

植保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测试

xx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测试 题(试卷) 一.填空题 1.植物病害的病原按其不同的性质可分为二大类,即()和()。 2.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原因有()、()、()、()等。 3.植物病原生物主要包括()、()、()、()、()、()及()等。 4.生长在寄主细胞内的真菌,由()直接从()吸收养分;生长在寄主细胞间的真菌,则以()上产生的特殊结构——(),伸入细胞内吸取养分。 5.真菌具有维持其生长发育需要的( )和繁衍后代的( );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 6.真菌性病害的症状有()、()、()。 7.细菌中的生理小种一般称(),病毒中的生理小种称()。 8.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入的反应,依据其抗性的强弱,分别有()、()、()、()四种表现。 9.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二.单项选择题 ()1.青枯病是属于植物病状中的______。 A.变色 B.斑点 C.萎焉 D.畸形 ()2.在植物病害中,______引起的病害最多。 A.真菌 B.细菌 C.病毒 D.线虫 ()3.在真菌生活史中,产生孢子数量最多的是______。 A.有性孢子 B.无性孢子 C.无法比较

()4.鉴定病毒病的可依据______。 A.植物的症状 B.植物的病征 C.寄主细胞内的内涵体 D.传染性 ()5.过敏性坏死反应是典型的______。 A.避病 B.抗侵入 C.抗扩展 D.抗病 ()6.金桔的气孔分布稀,数量少,中隙小,很少生溃肠病,这是由于金桔具有_____。 A.避病 B.抗侵入 C.抗扩展 D.抗病 ()7._______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繁殖体产生,有利于病害流行。 A.高温高湿 B.适温高湿 C.适温低湿 D.低温低湿 ()8.防止病原物侵染的有利时期是______。 A.接触期 B.侵入期 C.潜育期 D.发病期 ()9.同一病害影响潜育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A.温度 B.湿度 C.风雨 D.光照 ()10.________是多种病原物越冬越夏的主要场所。 A.田间病株 B.土壤 C.病株残体 D.肥料 三.多项选择题 ()1.______引起的病害在植物外部没有病征表现的。 A.真菌 B.细菌 C.病毒 D.类病毒 ()2.真菌性病害常见的病征多属于真菌的_______。A.菌丝体B.繁殖体C.分泌物D.孢子 ()3.能引发传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是_______。

常见的真菌性疾病

常见的真菌性疾病 真菌性疾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真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真核细胞生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叶绿素,以寄生和腐生方式吸取营养,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 真菌的基本形态是单细胞个体(孢子)和多细胞丝状体(菌丝)。估计全世界已记载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其中绝多数对人类无害,只有少数真菌(约200余种)与人类疾病有关。真菌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为温度22℃~36℃,湿度95%~100%,pH5~6.5。真菌不耐热,100℃时大部分真菌在短时间内死亡,但低温条件下可长期存活;紫外线和X射线均不能杀死真菌,甲醛、石炭酸、碘酊和过氧乙酸等化学消毒剂均能迅速杀灭真菌。 按照菌落形态,真菌可分为酵母菌(yeast)和霉菌(mold)两大类,前者菌落呈乳酪样,由孢子和芽生孢子组成,后者菌落呈毛样,由菌丝组成,故又称为丝状真菌。有的致病真菌在自然界或25℃培养时呈菌丝形态,而在组织中或在37℃培养时则呈酵母形态,称为双相真菌。 根据真菌入侵组织深浅的不同,临床上把引起感染的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浅部真菌 浅部真菌主要指皮肤癣菌(dermatophyton),包括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和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其共同特点是亲角质蛋白,侵犯人和动物的皮肤、毛发、甲板,引起的感染统称为皮肤癣菌病(dermatophytosis),简称癣(tinea)。目前浅部真菌病仍按发病部位命名(如头癣、体癣、股癣、手癣和足癣等),少数按皮损形态的传统命名,如叠瓦癣、花斑癣。皮肤癣菌病为接触传染,不洁的卫生习惯、多汗浸渍、共用拖鞋、毛巾、梳子及接触患癣的动物是皮肤癣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深部真菌 深部真菌病一般按致病菌命名(如着色芽生菌病、念珠菌病等)。多数深部真菌系条件致病,多侵犯免疫力低下者,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增多,器官移植、各种导管和插管技术的开展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增多,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机会也不断增加,同时还发现了许多新的致病菌种。 头癣 头癣是头皮和头发的浅部真菌感染,根据病原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和黑点癣三种。 发病原因 头癣是真菌感染头皮和头发所引起的疾病。患了头癣,头皮上会出现很多灰白鳞屑或大片的黄痂,还可引起头发折断或脱落。严重者头发参差不齐甚至所剩无几,即人们所说的“癞痢头”。 头癣的发生主要是通过接触头癣患者或有病的动物而被传染的,从自然界中感染来的极罕见。正常人与患头癣者经常密切接触,特别是儿童在一起玩耍,头碰头的接触,很容易被传染。还有与有病的动物接触后患病,这都属于直接传染。如果使用头癣患者用过的帽子、头巾、枕头、梳子或理发推子、剪刀等也可被传染,这叫做间接传染。可见头癣是很容易传染的。过去头癣在我国流行很广,医院里常可看到头癣患者。 但是,真菌感染后不一定都引起头癣,这与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密切相关。大多数成人对真菌抵抗力较强,而儿童较弱,所以头癣多见于儿童。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最新版本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编辑版word

表1,常见抗真菌药物抗菌谱比较 1、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多烯类抗菌谱摘自于第39版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咪康唑、丙烯胺类抗菌谱搞自于产品说明书; 2、-无活性;±可能有活性;+有活性,三线治疗(至少临床有效);++有活性,二线用药(临床作用稍差);+++有活性,一线用药(临床常常有效); 3、棘白菌素类、伏立康唑、多烯类尿中浓度很低; 表2,真菌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编辑版word

抗真菌药物严重不良反应汇总(不良反应分系统排序) 胃肠道反应: 特比奈芬>咪康唑>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米卡芬净、卡泊芬净肝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 编辑版word

米卡芬净说明书中黑框警告:有严重肝损害的报道,有导致肝脏肿瘤的潜在风险。肾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表3,真菌药代动力学比较 编辑版word

编辑版word

备注:该表格数据来源于各产品说明书 与细菌感染性比较,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隐匿、不易诊断,抗真菌治疗目标性差,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已经成为临床严峻的挑战。临床医师需要加强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关注,掌握不同类别抗真菌药物特点,合理使用。 临床可供使用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有如下几类,各自特点不同,需要注意选择。 两性霉素B及其脂类制剂 两性霉素B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侵袭性新型真菌感染药物,其普通制剂为去氧胆酸盐,不良反应明显。近年来开发的两性霉素B脂制剂安全性明显提高,成为临床重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药物。这些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 编辑版word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

贵州大学 作业(论文)题目: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课程名称:植物病原真菌学 任课教师姓名:姜于兰 研究生姓名:刘洋 学号:2010021573 年级:2010级 专业:植物病理学 任课教师评分: 任课教师签名: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 1.植物病原真菌简介 1.1 植物病原真菌的定义 真菌是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进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的结构,具有几丁质或纤维素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 植物病原真菌是指那些可以寄生于植物并引致病害的真菌。已记载的植物病原真菌有8000种以上。真菌可引起3万余种植物病害,占植物病害总数的80%,属第一大病原物。植物上常见的霜霉病、白粉病、锈病和黑粉病四大病害都是由真菌引起的,历史上大流行的植物病害多数是真菌引致的[1]。因此。植物病理学与真菌学有密切关系。本章主要介绍植物病原真菌的一般概念和分类。 1.2 真菌与其它生物相区别,有以下的特点 (1)营养体很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及维管束组织,但细胞内已有固定的细胞核;(2)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有的为纤维素; (3)没有叶绿素及其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营养方式是异养的; (4)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 1.3 真菌概述 1.3.1真菌(Fungi)的主要特征 (1)有固定的细胞核,属真核生物。(2)营养体简单,大多为菌丝体。细胞壁主要成分几丁质,有的是纤维素,少数是不具有细胞壁的原质团。(3)营养方式异养型(腐生和寄生),无光合色素。(4)繁殖方式为产生各种类型孢子。 1.3.2真菌的种类 1974年Aniworth估计,全世界真菌有一万属,约10万种。1997年为止真菌界(Kingdom of Eukaryota)有4个门,103个目,484个科,4979属56360种(另外有4556个异名)[2]。 1.3.3有益的真菌 (1).可供食用:蘑菇,木耳,口蘑,银耳,猴头。 (2).医药:灵芝,马勃,冬虫夏草;抗菌素(Flaming—青霉素,土霉素)。 (3).工业发酵:制洒业,食品业,工业酸。 (4).农用真菌: a.生物农药:山东鲁保一号(无毛炭疽菌)防治菟丝子。 b.白僵菌:防治昆虫─玉米螟。 c.防治线虫的天敌真菌。 d.赤霉素:920─真菌的代谢产物。 (5). 真菌可促进物质的转化:动植物体腐烂分解─全球性的物质大循环 1.3.4有害的真菌 (1). 侵染植物引致病害。 (2). 引起人、畜病害─皮肤病。 (3). 食物中毒:甘薯黑斑病菌、麦角菌。 (4). 使食品、贮藏物质受损:木材、皮毛发霉。 2.真菌分类的变化与发展 随着人们对生物界的认识的深入,各类生物的分类研究逐渐趋于专门化,从而形成了生物分类学的许多分支。微生物的分类也分支并专门化,形成了细菌分类、放线菌分类、真菌分类、病毒分类等分支。 2.1真菌分类的历史

翻译:植物——真菌的相互作用

植物——真菌的相互作用 鉴定植物真菌相互作用的决定因素,在过去10年已取得相当大的进展。目前,超过25个真菌的基因已被阐明,包括人类和植物病原体,如曲霉和稻瘟病菌(http://www.broad。麻省理工学院。教育/注释/产成品/)。一个关键的挑战是在现代真菌生物学分析发现真菌基因组编码的整套蛋白质功能和调控的表达。 当病原菌开始感染的过程中,分泌和细胞内蛋白质的上调和下调,改变真菌的捕食能力【43,44】。在这方面,已经开展了一些蛋白质组学研究来了解致病真菌。这些措施包括开创性的研究,目的是在一个二态过度的理解,从萌芽到菌丝生长【45】以及附着胞建设【46】。附着胞的形成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在建立一个成功的相互作用的疫病菌病原体和其寄主植物马铃薯之间【46】。虽然大多数斑点没有确定,一些蛋白质参与氨基酸的合成,包括参与获得蛋氨酸和苏氨酸合酶(见表4)。蛋白质组学分析也被用来研究小麦叶锈病,由叶锈病真菌所引起。锈病造成显著的全球谷类作物年产量减少【48】。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在分子水平上,对宿主与病原体的蛋白质组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了评估。易受影响的小麦感染了叶锈病与接种过的小麦使用2DE(等电聚焦,PH值4—8)和质谱分析进行比较【47】。在真菌病原体感染过程中,真菌差异表达22种不同的蛋白质,包括蛋白质与已知的和假想的功能。 另一种方法,经常被用来研究真菌的蛋白质,涉及分泌蛋白的分析,也称为分泌蛋白质组【49】。在这种情况下,和谷镰刀病,毁灭性的病原体小麦,玉米和其他谷物,是生长在啤酒花的细胞壁。使用1DE和2DE,MS分析,84个真菌分泌的蛋白质被确定【49】。当中发现的蛋白质有纤维素酶,葡聚糖转移酶,葡聚糖酶,磷脂酶,蛋白酶和几丁质酶(见表4)。据观察,45%的蛋白质,被观察到在小麦赤霉病中,生长在严格参与细胞壁降解和间接相关的碳和氮的吸收的细胞中。然而,当同一菌生长的培养基中含有葡萄糖,酶的模式是完全不同,表明真菌能够调节其分泌到基质【49】。 一种细胞壁蛋白质,提出了橡树猝死病菌,导致橡树猝死【50】。这项研究表明细胞壁相关的基于MS系列分析蛋白质的库存。17种蛋白质被确定,所有这些都是真实的分泌蛋白。功能分类根据同源性搜索发现6个假定的粘蛋白,5个假定的糖苷水解酶,2个转谷氨酰胺酶,1个膜联蛋白样蛋白和一个Kazal型蛋白酶抑制剂【50】,清楚地表明细胞壁蛋白也是重要的真菌致病性(见表4)。 对另一种真菌分泌蛋白进行了分析,以获得更透彻的了解植物病原真菌核盘菌【51】。收集液体培养基提取分泌蛋白质进行分离使用2DE并注明一下ESI Q-TOF MS / MS分析。 57个分泌蛋白用电离质谱或质谱进行鉴定肽序列,并注明分泌蛋白是细胞壁降解酶核盘菌病已被确定以前作为致病性或致病因素。然 而,一个确定的蛋白质,a-l-arabinofuranosidase,这是参与核盘菌致病过程,是 没有检测到的EST研究,清楚地表明进行蛋白质水平研究的优点。 关于植物反应方面,虽然只有少数蛋白质组学研究集中在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植物—真菌协会的大多数研究使用这种方法。在这些研究中,一些蛋白参与不同的生物过程,包括已被发现的抗性和应激反应,信号传导,光合作用,电子传输和代谢。这些已经报道的蛋白质将在下面提到。 马.稻瘟病水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模式系统,是为了了解植物病害其巨大的经济重要性,也因为真菌的遗传和分子遗传的容易处理【52】。是什么使这是一

真菌培养常用培养基(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沙氏葡萄糖蛋白胨琼脂,沙堡弱培养基,SDA] (一)组成 葡萄糖40.0g 蛋白胨10.0g 琼脂12.0~15.0g 蒸馏水1000ml (二)制法 上述混合后加入200mg氯霉素,121摄氏度10分钟灭菌后备用。(三)目的 是常用的分离或保存菌种的培养基。 [沙氏液基,SDB] (一)组成 葡萄糖40.0g 蛋白胨10.0g 蒸馏水1000ml (二)制法 上述混合后加入200mg氯霉素,121摄氏度10分钟灭菌后备用。[加抗生素沙氏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基,SDA with antibiotic] (一)组成 葡萄糖40.0g 蛋白胨10.0g 琼脂12.0~15.0g 蒸馏水1000ml (二)制法 上述混合后加入200mg氯霉素。250mg放线菌酮,121摄氏度10分钟灭菌后备用。 [改良沙氏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基,modified SDA]

(一)组成 葡萄糖20.0g 蛋白胨10.0g 琼脂12.0~15.0g 蒸馏水1000ml (二)制法 上述混合后121摄氏度10分钟灭菌后备用。 (三)目的 保存菌种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 (一)组成 马铃薯200.0g 葡萄糖20.0g 琼脂12.0~15.0g 蒸馏水1000ml (二)制法 先将马铃薯洗净去皮切片,加水180ml,煮沸30分钟后过滤,再加葡萄糖、琼脂,将过滤液补足到1000ml,121摄氏度灭菌后备用。 (三)用途 此培养基是培养真菌较好的培养基,同时也是鉴定真菌较好的培养基之一。鉴定皮肤癣菌一般不用此培养基。 ] [玉米吐温80琼脂,CMA with T w80 (一)组成 玉米粉40.0g 琼脂15.0g 蒸馏水1000ml 吐温80 10ml (二)制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