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李清照人物评析

李清照人物评析

李清照人物评析
李清照人物评析

宋代出名的才女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女词人,也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位能够与男人媲美的女词人。勇于突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而航向文学这座灯塔的李清照是才华洋溢的,所作作品可说是字字珠玑,轰动当时的文坛。而清照那清灵秀丽的词也无疑的大大辉煌了中国古典文学,让词的婉约发扬的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虽然可惜的是她的作品多已因为年代久远而散佚,传世的只剩下原本的五分之一不到,但是对她在宋词上的成就,世人是多所赞誉的。

而此论文的内容主要是在探讨绝代才女李清照之所以能从这么多以婉约为主要风格的宋代词人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其次也探讨了从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到苍凉孤单的晚年这样长的时间过程,她的词风之转变;而最后想谈论的,则是跟她作品关系密切的国仇家恨。

论文内容几乎全都取材自书籍上,各家词选、词注、词评均包括在内--但又因为本论文的论述要点之一在于宋代才女李清照笔下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因此又以古今各评论家、文学家对她的文学涵养以及作品之艺术特色所发表的评论占多数。

正文

一、清照作品特色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生于公元一○八四年,自号易安居士,为山东济南人。出身诗书世家的她自幼便负有才名,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之外,更能鉴赏金石篆刻。其中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是她那纤柔工细的宋词,并与秦观并列为婉约派之首。连宋代理学家朱熹都对她赞誉有加:“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

01。艺术特色

A。修辞运用技巧

绝代词女李清照之所以能享誉盛名,自有其独到之处。擅用白描技巧表现出细致的情意便是她为人赞美的特色之一。《醉花荫》透过上半片“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的勾勒,便先有一分惆怅萧索,让人心有戚戚焉--这样“物皆著我之色彩”的用意是先让寻常景物染上了清愁,以便于使人深入其情境。

再看《诉衷情》下片:“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捻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透过笔墨描写夜阑人静仍未入眠的主人翁的小动作,看似琐碎,但却巧妙的烘托出一份深闺百无聊赖的闷闷心情。而《凤凰台上忆吹萧》开头几句:“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匲尘满,日上帘钩……”,短短几句道出闺中情景,却将那种欲说还休的无奈心情勾勒出……这般细腻柔美的情思和笔触,岂是区区纤巧细致四个字足以形容?

B。文字运用技巧

除了长于白描之外,以婉约为宗的清照也擅用浅俗文字入诗词,但虽如此,她笔下作品却一点儿也不流于俗气。如《玉楼春》最后两句:“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虽说淡淡几笔只是一派家常口吻,看似平凡无奇,却偏偏平常得不足为别人所道;一阕《蝶恋花》:“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也是用语浅白流畅,让人一看便大略明白其中涵意。脱离了花间派雕琢的词风而选择以寻常语入句,词意却翻腾而得“平淡入妙”旨趣是需要一定的功力的。而这样难得的艺术涵养,绝非一般词人可比。

C。运笔特色

词风毫不流于矫柔造作,李清照用笔是以奇巧脱俗、俊雅秀美称于世的。词评家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夸赞她的:“作长短句曲折而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的确是名副其实。而就算是引用前人语句,别有匠心的清照也是脱的妙极,不留一丝刻凿痕迹。

那为历代文人所激赏的“莫道不销魂,帘捲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瘦”字,一来以晚秋残花之瘦相比人被相思折磨之消瘦,二来在声韵方面极为恰当--自发声最宏亮的“风”到最细的“瘦”,字如贯珠的道出脉脉余韵……连陆德夫也评为绝佳!而梁绍壬所著的《两般秋雨庵随笔》更赞她的名篇《一剪梅》起首七字“红藕香残玉簟秋”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

烟火气象。虽说《一剪梅》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出自范仲淹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但难能可贵的是清照脱出的新句更加缠绵有味,将那情思剪不断理还乱的万般思量描入骨髓,比起范仲淹的原句反而越发生动了。

D。架构之妙处

李清照除了在文字上的功力深厚之外,对于整篇文章的整体架构也是重视的,其细腻的程度常叫人叹服。以武陵春为例:“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上半阕描写景物,以萧瑟的景物先入哀愁的情感,而下半阕则以“闻说”两字承上阕而启下阕。先用想像的笔法另辟一境,又轻轻转到双溪春好、拟泛轻舟的清愁来追悔自己生命中的春天,但全篇又都紧紧扣住“轻舟”这个要点,毫不放松下半阕另启的新境……这样的笔力和情感,就难怪词评家们说她的词风又凄婉又劲直了。

02。情感特色

A。婉约之情

清照的作品另一个值得讨论的地方,便是她毫不虚伪的情感。不管是喜是悲,她词中的情感都是真挚细密而不让人觉得轻浮浪荡的。娓娓道来其中情意转折无限,女子特有的矜持、委婉和柔美表现得尤让人低回不已,完全抓住婉约派的精华。如她的《永遇乐》写道:“落日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由今到昔又由昔到今,一波三折,余下无限情思。而《白雨斋词话》更夸赞《武陵春》中最让人愁肠寸断的那几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实在是“沉郁顿挫中别饶蕴藉”。句句说来情深意真,让人不为她的喜怒哀乐动容都不成。

B。豪迈之情

除了婉约之外,其实我们的女词人也有她意气风发、潇洒奔放的一面的,而那份不同于一般描写闺情的女诗人的豪情万丈,其雄健磅礡的气象也直追词风豪放的苏轼。这样的豪情表现得最明显的一首是她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全词情感热烈真切而奔放不拘,大胆鲜明的抒发了她欲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意气风发。而对清照这样洒脱豪迈的一首词,词评家夏承熹评道:“这绝非没有直接产生情感而故作豪语之人所能写出的”,清朝著名词评家黄蓼园于他所写的《蓼园词选》中更直言:“无一毫釵粉气,自是北宋风格。”

由此可见,以婉约著称的李清照绝非无豪情壮志与热血激情,只会一味沉浸在自我情感营造出的世界的文弱词人!

二、词风比较

一位真正的作者是活于生活中、时代中的,而不是只单单写些风花雪月自娱娱人而已。生活环境和整个大时代的变动,应该是都会反映在作家的作品中的。从李清照早年的惬意闲适到晚年的飘零异乡对她作品风格的改变,可以非常明显的印证这一点。

01。少女时期

李清照出身书香世家,家中经济称的上是富裕的,因此她早期的诗词中也很自然的反映出生活上的闲情逸致,多是些闺中景物、郊游所见或者少女情怀等等,情感天真烂漫、笔触淡雅宜人。如《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等等即是。

02。婚后生活

李清照在十八岁那年嫁与太学生赵明诚,夫妻两人共同研究金石文物,感情甚笃。因此除了和丈夫分离的日子之外,婚后的她是快乐幸福的。《减字木兰花》:“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叫郎比并看。”中少妇特有的娇痴、《浣溪沙》里:“绣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的妩媚均将她婚后美满安定的生活表露无疑。

不过也因为两人情深意重,在分别之时清照总是格外感伤、格外牵挂,不曾稍减的思念之情反而还与日俱深。不管是“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细重”、“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还是“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都可以从浓浓的相思里看出她对丈夫的款款深情以及盼望丈夫早归的恳切之心。

03。寡居岁月

也因为夫妻感情深厚,因此赵明诚不幸在建康病死之后清照便始终郁郁不乐,词中满是旁人难以完全体会的浓愁,读来句句叫人柔肠百转。《孤雁儿》寂寞孤独的:“吹萧人去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以及《清平乐》写出的那份怅然:“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都使人不得不暗自为她和丈夫生死诀别的痛楚、抑郁而感伤得不能自己。

04。流寓余生

因为战争造成的动乱变迁和颠沛流离,清照被迫逃往南方避难。对于这场改变了许多事情的战争,她是很有感触的。在这场战争中,她不但失去了几十年来费心蒐集收藏的数十屋书籍古物,更与心爱的丈夫天人永隔--这双重的噩耗对她的打击之大,是完全可以想像的。那千古传诵的佳构《声声慢》里如泣如诉的心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以纤柔哀怨的女子特有笔触,沉重的发洩了她难以用笔墨形容的凄苦心境。

三、女词人与国仇家恨

李清照横跨北宋南宋两个朝代,对于强敌对中原故土无情的糟蹋蹂躏、战争造成的凄苦漂泊与悲愤之苦、北宋官僚的腐败懦弱等等都太过明白。但是,身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又是区区一位弱女子的她,不要说是对改变现状根本无能为力,连照顾自己都恐怕有困难啦!但是,躲不过的历史残酷事实依旧造就了情感难以承受的包袱,让多愁善感得难以拋下对北边故土的情感的她,也只能苦笑的以诗词来反映魂萦梦牵的乡愁以及愤慨了。

而身为一个亡国之人,在精神上无所寄託的清照是以哀婉的语调来抒发自己的悲愤的痛以及难斩的愁,不管是《添字采桑子》:“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还是《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侷。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都能够明显的看出晚年的李清照之作品重点已经不放在别离之苦,而著重在国家的兴亡以及民族的命运身上,词的境界更加开阔,情感也更苍凉浓郁了。

结论

一代才女李清照能和李煜并称“词中双圣”绝非浪得虚名--综观清照作品,可发现她的作品中几乎都是以抒发情感为主调,不管是她和丈夫赵明诚的生离死别、她因节序更

替所带来的感伤或者她为国为家的愤激等等都离不了一个“情”字。但难得的是清照却能够独树一帜,运用巧思在这些无数诗人大作文章过的题目上发己之思,并且篇篇韵味不一。再者,富有巧思的清照下笔情感真挚而不虚伪、文字绰约却不浪荡,比起专事绮罗香泽、风月艳情的花间派更别有一种大家风范。

沉东江曾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确是事实,但可惜由于整个大时代对女子思想和行为上的束缚,使李清照几乎整个人生里的经验和重心都还是受限于深闺之中,视野无法更加开阔--这是无法否认的,除了晚期有几首诗词抒发宋朝偏安对她造成的伤害之外,她作品的主要内容都在别愁离恨之上。

也正因为她大多数的诗词作品都还未能突破闺中点滴以及词的柔媚特色,所以只能在历史上成为一个颇负盛名的闺阁词人而已。就算心中有那么一点不为人所知的英雄情怀或者理想抱负,也只能聊以自慰,无法真正去实践自己的愿望、想法和意见--这令人遗憾的一点,只能说李清照也是无数封建时代下对女性的态度以及方式所造成的牺牲品之一了。

李清照宋词赏析

李清照宋词赏析 (一)《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作品介绍】也题作《浣溪沙·闺情》,被选入《全宋词》。此词以清丽的风格,寓伤春之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格高韵胜,富有诗的意境。可以“唐风”、“庚调”论之。 【原文】浣溪沙·闺情作者:宋·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释】1、绣面:唐宋以前妇女面额及颊上均贴纹饰花样。2、芙蓉:荷花,此处指很好看。3、飞:《历代诗余》作“偎”4、宝鸭:指两颊所贴鸦形图案,可参敦煌壁画供养人之妇女绘画,或以为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钗,古代妇女头上的饰物。5、香腮:美丽芳香的面颊。6、一面:整个脸上。7、风情:男女爱慕之情。8、韵:标致。9、笺:纸,指信笺、诗笺。 【简析】此词当是易安早期作品。写一位风韵秀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人物的肖像描写采用比拟、衬托、侧面描写的方法。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欢快俊朗。

这首言情小调通过对一个女子的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写,不仅生动地勾勒出她美丽动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现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两句“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是一副似对非对的偶句。“绣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宛如出水荷花,光艳明丽;“斜飞宝鸭”是说她把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头饰斜插鬓边,对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饰妆点;正如古人所说的“粉黛所以饰容,而顾盼生于淑质”,这两句表示词中女主角天生俏丽,再加以入时的华饰,就必然产生不同一般的效果。句中的“一笑开”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出的奇效;而其中“开”字在这里用得尤为精巧。诗词之妙,在于炼字炼句,使一词一句的含义达到极大的丰富;即如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未尝不可以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在展放。接下来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这句神来之笔,便为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证。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弯流动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着她内心的喜悦与怕人发现自己秘密的悸栗。越怕人猜,偏会被猜,这便是生活的真实;作者捕捉到这一真实,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恰当地表现出来,更添了几分韵味。 下片进一步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前两句“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是一副较为工巧的对偶句,摹写出这样的情景:幽居深闺的怀春女子,完全被“爱而不见”的愁苦与期盼的喜悦所左右,这混杂的感情化为风情万点,都从她一颦一笑的的面部流露无遗;终于她大胆地展开半张素笺,舞动一只彤管,把满怀思念、娇嗔与幽怨倾泻给自己深深系恋着的人。

词论―李清照著(附译文)

词论―李清照著(附译文) 《词论》为李清照所著~继承了苏门论词的菁华~并提出了她自己新的词学观点~对南宋中后期江湖词派的词学理论具有深刻的影响。 词论 原文: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 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

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译文: 古乐府歌与诗并列发展的最高峰~是盛唐时期。 唐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位歌者叫李八宝~唱歌妙绝天下。有一次~刚刚及第的进士们在曲江大开宴席~其中有一位及第的名士~吩咐李八宝故意穿一身旧衣~戴一顶旧帽子~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并装成神情惨淡的样子~一同参加宴席。然后对众人说:这是我的表弟~让他坐末席吧。参加宴会的众人都对他毫不在意。众人边喝酒边听歌~许多歌者轮流唱歌~其中只有曹元谦、念奴二人歌唱得最好。唱完后~大家对二人的歌声啧啧称叹赞赏不绝。这时~那位名士忽然指着李八宝对大家说:请让我表弟为大家演唱一首歌吧。众人都嘲笑起来~甚至还有人生气起来。等到李八宝一曲歌唱完后~却引得众人都哭了起来。团团拜伏在李八宝周围~都说:你肯定就是李八郎啊。 从此以后~郑地和卫地的乐声在当时更加流行起来~这些声乐的柔糜之处、音节变化也更见烦琐。唐朝时已经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曲调~不能一一枚举。 到了五代的时候~各路诸候纷纷建国~中华大地战乱不断~斯文扫地~更无人作新曲沿途传唱了。这时只有南唐李璟、冯延巳等君臣温文尔雅~时有新作问世~其中有名的作品有李璟的《浣溪沙》、冯延巳的《谒金门》~“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更是其中的名句。句子虽然很奇特、很优美~但是要灭亡的国家所唱出来的歌声也带着很深的哀伤~就不能算曲子词中的上品了。

对李清照的评价

对李清照的评价 总体评价 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现实的角度认识李清照的爱国思想,能感受到女性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这对于在弘扬爱国主义,高举爱国大旗,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振兴中华时充分发挥妇女的社会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名人评价 古代部分 宋代·王灼:易安居士,京东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赵明诚德甫之妻。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碧鸡漫志》卷二)宋代·朱彧: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首称。易安名清照,元祐名人李格非之女。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所著有文集十二卷、《漱玉集》一卷。然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吝其遇,惜哉。(《萍洲可谈》卷中)宋代·胡仔: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语甚新。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愉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无不笑之。《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 元代·杨维祯:女子诵书属文者,史称东汉曹大家氏。近代易安、淑真之流,宣徽词翰,一诗一简,类有动于人。然出于小听挟慧,拘子气习之陋,而未适乎情性之正。此大家氏之才之行,足以师表六宫,一时文学而光父兄者,不得并议矣。(《东维子集》卷七)明代·杨慎: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子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山谷所谓“以故为新,

初中生人物传记作文:我读李清照

初中生人物传记作文:我读李清照 海棠依旧,愁已千年 文/ 杨若琳 图书馆中,上千本墨迹印染的书本,安静地躺在书架上,有些被磨得光滑透亮,有些被尘封岁月之中,土灰盖上一层一层。终于,在“历史”一栏中,我找到了一本《李清照》,倒也奇怪,虽藏在这么破旧的地方,它却依旧完好无损,没有灰尘的光顾,封面上的李清照也似乎习惯了这种孤单,哀愁的面容中透露着她的坚定和孤高。 李清照的愁思,往往是最容易出现在众人眼中的,因此,人们只记住了那个“凄凄惨惨戚戚”的忧愁女子,而不知那个“起来慵整纤纤手”的天真少女。她的跨越,成就了“千古第一才女”。 出自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从小就对知识耳濡目染。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且才德兼备,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同样出自名门,才华横溢,对李清照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出身在这样的家庭,她无疑是很幸运的。从小李清照并没有琴棋书画,刺绣女红样样都有很高的造诣,而是饱读了父亲李格非的所有藏书,使她变得眼界开阔,拥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就像宝匣里放进了珍贵的珠玑,又像水池里注入了清澈的泉水,李清照的心中,是那么充实,那么富有。 作为官宦人家的小姐,李清照几乎什么都喜欢尝试,父母开明的主见也使得她见识到了门外广阔的天地。一日,李清照和弟妹们外出游玩,他们要去湖上划船。李清照争强好胜,非要争着自己来划船,

划累了,就坐在湖边的亭子里又是吃又是玩,当侍女提醒天快要发黑时,便急急忙忙地坐上了小船。李清照使出了力气划,眼看着就要划进荷塘里去,也没有在意,就那么径直地划了过去,李清照忍不住大笑,周围的人也跟着笑了起来,她赶紧奋力摇桨,把船向外划去,不料船桨猛击水面,水溅到了船里,把衣裳都溅湿了。正在荷叶上歇息的水鸟被惊飞了起来,船上又是一片笑声。 李清照的著名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这样诞生了。 这个时候,李清照在父母的宠爱、知识的浇灌下快乐地度过了十余年,被幸福环绕的李清照显然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身边的人无一不是赞美她、喜爱她,甚至可以说,李清照或许根本没有吃过苦,在她的词中,几乎都是描写悠闲生活、自然风光,就算有论政诗,那毕竟也是少数,对于一个女子,在那样的年代,有着如此美好的成长时光,就连现代的我们,都未必能够享受。

走进历史人物——李清照_初中作文

走进历史人物——李清照 似水柔情的女人花似水柔情的女人花,一瓣摇曳在动荡的北宋,一瓣在南宋的哀怨中飘零。 历史注定她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否则怎会让一个女子的柔情劲经南北宋朝,又怎会让一个女子的才情遮掩文坛墨客。 一介草民,惟求安。 风雨过后,不变是动荡。历尽了颠沛流离,何尝不愿安宁?却是世事难料,却是兵败马乱,即便如此,安逸的生活可以不要了罢,珍世的古董可以舍弃了罢,可家呢?不论家,国已逝,家何存!留下的,唯有一刬的哀怨与心酸,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一名青衿,惟求清。 清淡的生活是多少迁客骚人的追求啊,却终于被现实大海重重拍下。面对残阳秋水,晚秋落叶,诗人的苦闷,身处异乡的孤寂,也散落在水面,晕开思念的涟漪。女人花映在水中,水滋润了花,水却因

她的思绪而惆怅,为她的柔情而妩媚。 一缕轻衫,惟求静。 才情缀满了一缕轻衫,但她终究还是一名女子,有血有肉,柔情似水。她与赵明诚明明相爱,却是天人相隔,是源于当时无情的乱世啊,才会让他们的爱情这般悲凉!这又是一个何等坚韧的女子,悲怆使她柔肠万断,她却化作细语追忆自己的爱情,然而,这柔丝般的细语又怎能载起她千钧的伤痛? 面对残香断酒,面对物是人非,面对绿肥红瘦,柔弱的女子要如何抵撑?只能以泪筛愁,那愁情深深深几许?恐怕连蚱蜢舟也载不下罢,既然载不下,那就忖度着旧梦,让泪滴下,滴在对国仇家恨的悲愤中,滴在对赵明诚的思念中。 女人花飘落了,镶在水面上,流水洗去了岁月的光华和铅华,变的是岸上风雨,垂柳芭蕉,不变的仍是东流水。 春花秋月,年年月月依旧,还有惆怅也依旧。纵使没有了风横雨狂,不再乱红纷飞,然惟有一丛芳草,蜂蝶纷舞里,年年月月爱与恨

词论 李清照

词论李清照《词论》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周济,字保绪,一字介存,号未斋,晚号止庵,生于公元一七八一年,卒于公元一八三九年,荆溪(今江苏宜兴)人。公元一八〇五年(清嘉庆十年)进士,官淮安府学教授。为学重经世济用,好读史及兵书将略,著有《晋略》八十卷,自负有济世伟略而不能用。更寄情于艺事,推衍张惠言词学,谭精研思,持论精审,为常州派(清代词学有浙派和常州派之分:秀水〔浙江嘉兴〕朱彝尊选辑《词综》,论词以"清空"为宗,一时作家,相习成风,是为浙派。常州张惠言兄弟选辑《词选》,以"意内言外"为主,又开常州一派)重要的词论家。著有《未隽斋词》和《止庵词》各一卷,《词辨》十卷,《介存斋论词杂著》一卷,辑有《宋四家词选》。另有论词调之作,以婉、涩、高、平四品分目,已散佚。《清史稿》卷四六八有传。《介存斋论词杂著》原载于《词辨》前。《词辨》为周济于一八一二年客授吴淞时自编的一部词学教材,以选词为主,兼有评论。一九三五年,唐圭璋将《杂著》从《词辨》中析出,收入《词话从编》。《介存斋论词杂著》共三十一条,发挥"意内言外"的说法,明确提出填词要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宣,斐然成章";"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知者见知"。并提出了"词史"之说,即能从词中见史,"感慨所寄,不过盛衰","见事多,识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周济把上述理论原则运用到唐宋名家词数十家的品评上,作出了具体而微的辨析。从总体上,周济五代、北宋的尊奉温庭筠、韦庄、周邦彦等而贬抑南宋姜夔、张炎等,此与浙派对立。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载于《宋四家词选》前,是对《介存斋论词杂著》的承继和深化,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浅谈李清照的词对后世的影响

浅谈李清照的词对后世的影响 摘要: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众多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而这位颇受上天溺宠的天子娇女尤在文学创作上更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下面从李易安词中所表现的其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文学追求和社会关注等不同层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后世所产生的积极及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叛逆性情才情大爱局限 一、易安词的积极影响 1.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女性,李清照本身的自 主、自强、自信的坚韧性格。首先,对封建家庭的冲击。李清照曾有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大胆地以杨国忠入喻,她完全无视上下尊卑的家庭等级观念,对公公赵挺之予以尖锐的讽刺,表现出她自主的个性。其次,她关心国家大事。南渡后,李清照面对沦陷的北方家乡,心中的忧愤难以平息,对南宋君臣的软弱恐惧、屈辱退让,更是满腔怒火。在此时她的名句“南业尚觉吴江吟,北狩应知易水寒”,充分地体现了作者不甘落后的自强性格,不愿默守闺中,可以说是一个“花木兰”。 此外,她还敢于批判男性权威。她从汪无知地跟随着别人盲走,而在于自信自己的才能,坚定自己的立场,以“知音”的身份,指出苏轼,秦观,黄庭坚,王安石等十六人弊病。我们知道,

苏、秦、黄、王等是当时社会上的知名人士,而李清照在当时只不过是一名无名小卒,竟然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言论,“其狂不可及也。”不畏惧黑暗势力的压迫,不退却,不妥协,自强不息地凭借自己的智慧、才能、胆识、自信地谈古论今,不愧为一名时代巾帼英雄。她对公公的不满,体现了对封建家庭等级观的不满;对国事的关心,改变了以前妇女“一心仅为父亲、丈夫服务”的观念,开了妇女关切国事的先河;对男性权威的批判,则从本质上说是对封建社会男权主义的严重不满。 可以说,李清照的性格也造就了她叛逆的性征。 2.真性情世界的完全展示:李清照只抒写属于她个人的独特性情和 真实感受,这是易安词最显着的特征。她的词,多发至于本人腑肝之诚,“满楮情至语”,把感性的生命部份发扬而光大了,故多有自然深挚之趣。我们可见《点绛唇》一首:蹴罢秋千,起来慷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俦门回首,却把青梅嗥。此词意虽浅,却可见李清照少年才力,以及她未出嫁前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的一个侧面。作者用笔为自己作了一幅特殊格调的“肖像”。从线条上看,可能有点稚嫩,但并不纤弱;从构图上看,虽是轻浅色勒,却以传神之笔略加点染,塑了一个纯洁、活泼、聪毅、多情的少女形象。在《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绵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王国维说:

李清照诗词与其中的女性角色

李清照诗词与其中的女性角色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清照作为一个女性作家,有其突出的和独特的地位。她的作品对女性的生活和内心的描写,更是女性微妙而复杂的感情世界的成功反映。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宋代词作家多为男性,以男性作家描写女性的生活,代女主人公立言,对女性的思想、内心缺乏深入的了解,只有到了李清照,才开始了对女性内心世界的真正严肃而又深刻的剖析。”[1] 对于李清照的研究成果丰盛,李清照和其诗词中体现的女性意识的紧密联系也一直被学者所关注着探讨着,例如朱学忠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试析李清照词中塑造的女性形象》[2]、曾小丹的《浅论李清照词中女性内心刻划的成就》[3]、周玲的《李清照词女性形象的性格美》[4]、李蔚会的《略论易安词的闺音特色》[5]等,这些研究论文都评论了李清照词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刻画表现出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把握。正如马殿超所说,“从李清照的词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以深婉绵密的情感来打动人的,具有阴柔之美的中国古典女性的形象”,同时也提到了她的诗则表现了男性阳刚之美。[6]而传信、王冬梅的研究文章则从李清照和白朗宁夫人两位中西女性作家诗词的比较入手,讨论了她们相通的女性内心世界和在爱情上不同的表现方式。[7]而我的这篇文章能力所限不能达到这样的文化深度或地域广度,因此仅就其他男性作者与李清照诗词中演绎的女性角色做一个比较浅析。 词本有“男子而作闺音”的传统,而男性菁英文人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和真正的女性诗人李清照笔下的任务有何不同呢?通过一些实例,或许可窥一二。比如韦庄描写少女含情道“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思帝乡》)。李清照的少女则“蹴罢秋千,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的作品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的作品 赏析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下面是为你带来的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的作品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作品原文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白话译文: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 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 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二、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词意写的是暮春三月景象,当做于绍兴五年三月。又《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年谱》:绍兴五年乙卯,金人犯滁州,围亳州。壬午,伪齐犯安丰,韩世忠游击金人于大仪镇,败之。乙丑,金人困承州,又围濠州,高宗如平江。李清照《打马图》序云:今年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浙江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不失所。易安居士自临安泝江,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邸。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三、作品赏析整体赏析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

从李清照的《词论》看词别是一家

[转帖]从李清照的《词论》看词别是一家Post By:2010-3-31 17:05:00 李清照的《词论》首先论述的是词的起源问题,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这里李清照要说明的就是词和音乐的紧密联系。“从历史上看,诗在《诗经》的阶段也是可以歌唱的,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节),但是到后来诗里面就分成了两支,一是文人诗,二是在民间流传的乐府诗。“…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继而在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所以,我们需要把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意义的“乐府”区别清楚。”(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这里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就是词的产生是和乐府分不开的,“唐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燕乐)。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沈括《梦溪笔谈》)。沈括所讲的就是词产生的另外一个要素胡乐的进入所带来的影响。而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词的产生和民间音乐的关系。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李清照首先引用李八郎的典故,侧重词的产生和音乐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没有错的,这里有一问题就是诗在最初也是一种歌词现象,而在后来的发展阶段体现为“诗缘情”和“诗缘志”的冲突,而在音乐性这个方面就是所剩无几了。到最后文人诗就变得不适合歌唱了,刘永济的《词论》中说:“唯有近体,章有定句,句有定字,长于整饬而短于错综,其弊也拘,能常而不能变者也,故其道易穷。而词体承之以兴,参奇偶之字以成句,合长短之句以成幸,复重而为双叠,演而为长慢,字句之错综既已极矣。(律诗八句中也有错综,但太简耳。) 而五声从之参伍其间,变乃无穷。”这一点正是给了词巨大的发展空间,词要注重的领域就是诗所丢弃的歌词传统。而这一点也是李清照所再三强调的。 《词源》详载张先其父张枢作词时反复修改以求协音的经历云:

浅析李清照词里的自我形象

浅析李清照词里的自我形象 [内容摘要]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情感真挚,别是一格,被誉为“易安体”。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柔婉,被推为“词之当行本色”(1)、“婉约之宗”(2)。李调元《雨村词话》说她的词“无一首不工”“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清照的词,前期大多描写少女情怀和婚后生活情趣,夫妻分别的离愁别恨,以及季节风物变迁的感慨;后期的词,主要感怀身世,悼念亡夫,回忆故土岁月,抒发家、国之恨。本文按照李清照的生活、情感经历分前后两个时期浅析李清照词里所体现的自我形象。 [关键词] 李清照词自我形象 众所周知,李清照由于前后期迥然不同的生活经历,决定了她的词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风格技巧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自然词里体现出的自我形象也截然不同。我们分析李清照词中的自我形象,也必须要联系她的生平,首先了解李清照的基本情况。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出身于一个文化氛围很浓的仕宦家庭。其父李格非,工于词章,有《洛阳名园记》传世,其母王氏也善文。李清照受家庭熏陶,在闺中即有文名,18岁与宰相赵挺之之子、金石家赵明诚结婚。由于两人具有共同的文学爱好和艺术情趣,婚后夫妇感情融洽。然而,在和谐的家庭生活之外,朝廷党争直接影响了两人的生活。徽宗崇宁元年,蔡京为相,赵挺之依附蔡京,借新法排挤元佑旧党,李格非受牵连被罢官,李清照曾上书赵挺之为父求情,终不果。其后赵明诚出仕。徽宗大观元年,赵挺之在与蔡京的政治斗争中失利,不久病死,李清照夫妇返回青州故居,过了大约十年的隐居生活,直至宣和二年,赵明诚出任莱州太守,李清照同往任所。这是李清照早年生活的主要内容。 靖康元年,金兵南下,掳走徽、钦二帝,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耻”。李清照随宋室南渡,开始了她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夫妇俩苦心收集的古籍文物,也大部分毁于战火。高宗建炎三年,赵明诚病故,又有谣传说赵家有通敌之嫌,此时,国破家亡,夫妇永诀,流言迫害加诸一身,李清照苦不堪言,再加上文物遭邻人偷窃更是雪上加霜,她痛不欲生,终于病倒。市侩小人张汝舟乘虚而入,骗婚得逞。婚后,张一时未能将残存的文物弄到手,便对李清照拳脚相加。由于张汝舟是靠谎报举数取得官职,李清照不堪虐待便告发了他,自己也因此获狱,经过一番周折,九天后出狱。经历了再嫁、离异、系狱风波后,李清照已年逾五十,住在杭州,日子稍一安定,她就开始整理赵明诚的未竟之著《金石录》。不久,闻金犯杭州,李清照于绍兴四年逃往金华避难。约绍兴五年,李清照从金华返回杭州并定居于此,从此孤老而终。 本文根据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分南渡前、南渡后两个时期来考察分析李清照词中体现的自我形象。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她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秉承家学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走进李清照讲解

(一)设计理念 1、李清照的《声声慢》处于必修三第二单元(诗歌单元),在完成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这首诗,并且组织学生将较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性学习——对李清照词的朗诵、推荐、赏析,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对李清照生平与其词的感悟进行研究。 2、全班学生分为6小组,要求每组选出1个组长,确立一个主题,写出一份学案,做出一份课件,派出一个主讲。 3、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新课程下进行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体验,并主动地思考和提出问题。 4、在美的音乐声中,美的课堂境界中,美的情感氛围中,美的作品赏析中,形成了多渠道、多方向、立体交叉的课堂信息传递模式,在课堂进行展示、交流。 5、这是一节校内公开课。 (二)、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2、“学情”及教学资源分析:我所任教班级是平行班,学生基础不扎实,而且阅读量较少,积累不够丰富。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李清照资料,并加以分类、整理、分析。在这节课中,学生各自谈“我心中的李清照”,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情感得到了一次感染,能力得到了一次锤炼,兴趣得到了一次激发。

《走近李清照》课堂实录及评析

《走近李清照》课堂实录及评析(教室里轻声播放着典雅的古琴曲,讲台的大屏幕展示一幅灰蓝色调的“天地沙鸥”图。) (点评) 开课就以典雅的古琴曲和大屏幕展示的“天地沙鸥图”把学生和听课者带入一个艺术境界。 师:记得几个星期以前,我第一次在班上提到李清照,许多同学都感到十分陌生,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大家现在对她想来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 生:(有的点头、小声交流) 师:大家是怎样去了解她的呢? 生:(七嘴八舌)看书、去图书馆、读她的诗词、上网查资料…… 师:看来,尽管相隔九百多年,大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走近李清照,体会他她的内心世界,你们很不简单哪。 生:(笑) 师:今天,我们就以“走近李清照”为题(屏幕画面上出现“走近李清照”字样),把同学们这段时间的研究成果拿出来互相交流交流,同时,也向今天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作一次“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汇报,好吗? 生:(齐声)好! 师:这段时间,我一共收到各个研究小组的同学们提交的63

份报告,还有同学们自己制作的12个电脑课件。我相信,关于李清照这位旷世才女的其人其文,大家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所以,今天,我把讲台给你们让出来。(走下讲台)生:(小声交流,跃跃欲试。) 师:在大家发言之前,我要先请一位同学上讲台。这几天,他利用休息时间,根据课堂需要,把同学们制作的课件进行了综合编排,今天,他又将担任这堂课的电脑操作员和监控员。他就是李熙同学,请大家用掌声欢迎和鼓励他! 生:(鼓掌。李熙走上讲台,坐在电脑操作台前。) 点评:古朴的“走近李清照”几个大字清晰的出现在屏幕上,加之教师亲切的导入语立即使所有在场的人产生一种“走近”的欲望。 这一“让”,让出了一个学生活动的大舞台,一种全新的课堂模式。 李清照生平简介 师:首先请第一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发言。 邱子维:(走上讲台)大家好!我们小组经过多方的收集和查询,已经掌握了许多关于李清照的第一手材料。 生:(笑) 邱子维:我们发现,李清照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才女。(屏幕显示李清照像)这就是李清照,她生于1084年,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是宋朝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作者】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所以后人又称她为李易安,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代表作品有《漱玉词》等。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背景】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之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而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词就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 【主旨】 这首词形象生动逼真,语言自然优美,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深美和高雅的生活情趣。显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词人形象。 【名句赏析】 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

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色泽浓艳,形象逼真,从来没有为人道过.甚至在用韵上,依律上、去可以互押,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象∶“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入耳。 再看词中的问答。“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悄,答得淡漠,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女主人公出于对花的关心,问得那么认真:出于惜花的心情,驳得那么恳切。 结句“应是绿肥红瘦”,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绿肥红瘦”四个字,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蕴积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

李清照之《词论》

李清照之《词论》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

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周济,字保绪,一字介存,号未斋,晚号止庵,生于公元一七八一年,卒于公元一八三九年,荆溪(今江苏宜兴)人。公元一八〇五年(清嘉庆十年)进士,官淮安府学教授。为学重经世济用,好读史及兵书将略,著有《晋略》八十卷,自负有济世伟略而不能用。更寄情于艺事,推衍张惠言词学,谭精研思,持论精审,为常州派(清代词学有浙派和常州派之分:秀水〔浙江嘉兴〕朱彝尊选辑《词综》,论词以"清空"为宗,一时作家,相习成风,是为浙派。常州张惠言兄弟选辑《词选》,以"意内言外"为主,又开常州一派)重要的词论家。著有《未隽斋词》和《止庵词》各一卷,《词辨》十卷,《介存斋论词杂著》一卷,辑有《宋四家词选》。另有论词调之作,以婉、涩、高、平四品分目,已散佚。《清史稿》卷四六八有传。 《介存斋论词杂著》原载于《词辨》前。《词辨》为周济于一八一二年客授吴淞时自编的一部词学教材,以选词为主,兼有评论。一九三五年,唐圭璋将《杂著》从《词辨》中析出,收入《词话从编》。《介存斋论词杂著》共三十一条,发挥"意

李清照作品评析

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 【内容摘要】: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一代才女。但其最擅长的还是词。李清照是宋代词坛上的一颗明星,在古代诗歌史上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很明显地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其前期词的风格是细腻婉转的,(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反映闺情相思,歌咏离愁别恨,爽朗明快,充满了早期生活的欢乐和浪漫气息,即使是表达离愁和相思之苦的词中也透出夫妻恩爱,两情相悦的幸福之感)而后期词的风格却是苍凉凄楚的。(表现身世之苦,故国之思以及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凄苦悲凉)我们在分析词的基础上,联系李清照的家庭生活、时代背景以及她的部分词作来试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创作风格的异同。 【关键词】:李清照前后期风格异同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