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XX县体育中心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XX县体育中心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概述

1、项目名称:XX县体育中心建设项目

2、项目承办单位:XX县体育局

3、项目负责人;XXX

4、建设性质:新建

1.2编制依据

(1)《XX统计年鉴》2010年;

(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4)《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含修正案);

(5)《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

(6)《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

(7)《全民健身条例》;

(8)《体育建筑电气设计安装》(07D706-1);

(9)《体育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技术规程》(JGJ/T 179-2009);;

(10)《工程设计节能技术暂行规定》(GBJ6-85);

(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3)《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4)《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

(15)《XX县城市建设规划(2010-2020)》;

(16)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本项目的基础资料。

1.3项目概况

1.3.1建设规模与内容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体育工作意见》,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强体育场地基础设施建设,县委、县政府立足长远,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计划在XX县政务新区内实施“XX县体育中心”建设项目。具体建设规模如下:

1、本项目规划占地173800平方米(合260亩),规划建筑面积82600平方米,其中体育馆28000平方米,包括运动(比赛)场地、观众休息厅、贵宾休息厅、新闻发布室、运动员休息室、裁判员休息室、医务室、药检室、组委会办公室、光控、声控室、新闻记者用房、办公管理用房、售票房、空调及变配电机房、门厅及其他服务区、游泳馆;体育场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包括看台及体育场辅助用房等,体育场内设400米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及标准化足球比赛场地等;体育学校建筑面积45600平方米(包括:教学楼、科技综合楼、行政楼、运动员宿舍和学生宿舍);运动场地建设包括全民健身广场、各类用于群众健身的室外运动场地等。配套建设室外给排水、变配电、大门、围墙、栅栏绿化及其他辅助工程。

2、根据项目需要,购置必要的体育器材、教学器材、安防监控设备、信息检索与管理系统、采暖通风设备及其他辅助设施。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承办省内外大型赛事、体育训练、体育教学、体育娱乐、会展、庆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园林化、精品化的体育主题公园,成为我县的标志性建筑。

1.3.2主要建设条件

项目选址于国泰路北路西侧、民安路以东、祥和公园以南。按照“2010-2020XX县城市建设规划”,项目区规划为城市文化体育、政府办公用地。建设用地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并已取得市规划部门的认可,项目建设用地有保证。

项目建设场址选在政务新区内,区内有较完善的道路、排水、供水等基础设施,节约建设投资,靠近城区,方便市民使用,同时,项目场址紧靠市政府,可做到资源共享,提高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的利用率。

1.3.4建设地点

XX县政务新区内,国泰北路西侧、民安路以东、祥和公园以南。

1.3.5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估算总投资31601.9万元,建设投资构成:建安工程费用25907.8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3352.5万元,基本预备费2341.6万元。本项目为XX县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目,项目建设资金由XX 县政府统一安排解决。

1.4项目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

1.4.1项目背景

1.5.1项目提出的背景

体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与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大力发展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而且能够培养人们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体育健儿取得的优异成绩,将极大地增强国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向心力,有力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4年,XX省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12月,全省共有各类体育场地23443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14485个、非标准体育场地8958个。体育场地总面积3705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场地3162万平方米,非标准场地543万平方米。

体育训练竞赛设施大步发展。1999年,省政府筹资1亿元新建了省综合训练馆、省射击馆,改建了省体育馆、省人民体育场、省跳水游泳馆。省体育局自筹资金完成了省体育馆5000平方米附馆、运

动员公寓楼、体育科技楼、体育康复楼和15000平方米的省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工程。省“861”重点项目——省水上运动训练基地一期工程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XX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完成。石关训练基地训练和生活设施得到全面改造和完善,2008年5月被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为“XX石关国家体育训练基地”。全省各地体育设施建设也稳步推进,合肥市、芜湖市、淮北市、淮南市的新体育中心先后投入使用,其他多个市、县正在进行新的体育中心选址和规划,一批大中型体育设施即将动工兴建。

全民健身设施明显改善。全省共建设了6个国家级、17个市级和60个县级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了9个(其中,建成5个,在建4个)“雪炭工程”项目、1693条全民健身路径、2512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创建了1个国家级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62个省全民健身示范乡镇。我省合肥市庐阳区和铜陵市区共20所学校开展了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各类全民健身工程产生了明显效果,不但使广大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同时也美化了生活环境,净化了社会风气,增强了社会凝聚力,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十一五”期间,XX县体育工作者在省、市体育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大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深化改革求发展,凝心聚力抓成效,使我县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

(1)全民健身活动蔚然成风

如今,XX县群众的健身热情日益高涨,“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已成为人们最热门的话题。目前,XX县体育人口已占全县总人口的45%,超额完成了国家规定的目标。单项体育协会18个,培养了300多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全县的晨晚练点达到80余个。另有全

民健身广场两处,健身路径3条,农民健身工程62个。其中,XX县下辖的肖口镇被省体育局、省农委授予“亿万农民健身先进镇”,县体育场、XX中学、化肥厂、人民公园被省体育局、省文明办授予“省全民健身示范点”。

(2)竞技体育成绩硕果累累

通过每年坚持不懈的训练,XX县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了优异的的成绩。在XX市,连续三年夺得了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两项第一,实现了“三连冠”,在XX省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运动会上,XX县运动员夺得的金牌总数居XX市各县、市、区首位,为XX市代表队在该三届运动会上夺得金牌总数第三做出了贡献,受到了XX 市政府的嘉奖。

1.5.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需要要

建国60多年特别改革开放30年来,XX县体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人民体质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全民健身工作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采,群众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逐步得到提高,体育在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XX县体育中心的建设,既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解决城市体育用地和体育设施不足的矛盾,又使城市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给城市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可以推动XX县其它建设项目的快速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

2、发展XX县体育事业,提高城市品位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XX县现有的体育中心场馆设施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要求。加快体育中心

建设步伐能更好地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体育设施场所,给市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健身环境,为XX县建设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物质载体,提高XX县区域城市品位。

3、推动XX县经济发展的需要

XX县体育中心的建设,可提高XX县的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举办大型的体育比赛和文娱、商贸活动等,可吸引大量的外地人员来XX兴办企业,从而带动交通、商业、旅游、宾馆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人口,保持社会稳定,推动XX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XX县对外经济技术和文化的交流。

4、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景观,树立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的需要

体育中心的建设是现代化城市的需要,它不但体现了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也是衡量城市文化素质和文明修养水平的标志之一。XX县体育中心建设地点在XX县政务新区内,位于国泰北路西侧、民安路以东、祥和公园以南。体育中心建成后,将成为XX县政务新区内的一个亮点,对于体现新时期XX县的城市建设水平、树立XX县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完善城市功能以及提高城市的知名度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因政务新区内绿化用地较多,还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

5、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国运盛、体育兴”。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有更多的休闲时间和经济能力,人们更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投入到经济建设的大潮,因此,体育运动与全民健身活动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人们需要健康,健康离不开运动,体育设施的建设和体育运动水平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国力的象征。同时,依托先进的体育设施,有利于开展各类体育比赛,可以激发人们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和昂扬斗志,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爱

国心,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窗口。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带动体育文化产业链的全面发展;提升竞技水平,推动体育事业发展;满足群众多元化体育需求,提高市民健康素质,提升城市体育形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章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

2.1需求分析

2.1.1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状况与前景

(1)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总体状况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体育产业历经了从无到有的飞速发展,体育事业突飞猛进,成就引人注目。以体育健身服务、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体育彩票、体育文化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其中群众体育取得了重要进步,开创了崭新的局面。围绕建设群众身边体育场地、健全群众身边体育组织、开展群众身边体育活动的“三边”工程,新时期全民健身的实施成效显著,全民健身体系初步形成。群众体育的大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的明证。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突破和连续跨越,1984年,新中国首次参加夏季奥运会,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连续取得历史性跨越。据统计,建国以来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2310个,创超世界纪录1195次,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展示出强大的竞争力和良好的竞技水平,我国成为当之无愧的体育大国,竞技体育的大突破是“国运盛、体育兴”的最好诠释。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体育场地、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较大突破,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相衔接,更好的发挥其基础作用。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同时,也为国家和地方输送了大批体育人才。

(2)我国体育设施建设现状与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力强盛,我国体育场地和设施也在不断改善和增加。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03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比1995年增长38%,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

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和骨干队伍发展壮大,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从全国范围来看,体育场地数量最多的是广东省,占全国体育场地数的7.13%。最少的是西藏,占全国体育场地数的0.04%。在全国的体育场地中,分布于城市市区的体育场地占总数的28.55%。由此可见,我国体育场棺分布并不平衡。广东省体育设施在总量、投入、人均面积及人均拥有量上均居全国首位,投入全民健身场地建设总资金达296.68亿元,共建有各类体育场地77596个,场地面积l.52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l.91平方米,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9.75个。

我国体育设施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与发达国家差距还十分明显,尤其表现在体育设施的人均水平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10万人即拥有200个以上,新加坡体育理事会规划要求,20万左右的居民区必须要有一个体育中心,至少要包括:3个游泳池、3个羽毛球馆,29个网球场地,6个篮球场和一个健身室。

总体来看,我国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水平逐年提高,但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数量、利用率和后期效益的发挥程度尚存在一定不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程度的欠缺。特别是我国体育场馆数量和利用率水平还很低。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城市的体育场馆中,只有44.1%对社会全部开放,21.3%的部分开放,而34.6%的体育场馆尚未开放。全国公共体育场馆目前基本全部开放,但公共体育场馆仅占全国体育场馆总量的2.3%。从居民活动点上看,目前平均每个街道、乡镇只有2.77个体育活动点,体育活动人数规模一般也仅为31-00人,而且主要由锻炼者自发组成,同时缺少必要的体育社会辅导员的帮助,这些均无法满足城镇居民健身要求。

要想发展体育事业,离不开体育场馆的建设,没有足够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场馆,发展体育将成为空谈,目前的“XX县体育中心”建

于上世纪90年代,面积50亩,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现有的体育中心内的设施以满足不了实际的需求。因此,根据“2010至2020XX 县城市建设规划”,建设一个集承办省内大型赛事、体育训练、体育娱乐、会展、庆典、商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园林化、精品化的体育主题公园,已成为当务之急。

2.2建设内容和规模

1、本项目规划占地173800平方米(合260亩),规划建筑面积82600平方米,其中体育馆28000平方米,包括运动(比赛)场地、观众休息厅、贵宾休息厅、新闻发布室、运动员休息室、裁判员休息室、医务室、药检室、组委会办公室、光控、声控室、新闻记者用房、办公管理用房、售票房、空调及变配电机房、门厅及其他服务区、游泳馆;体育场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包括看台及体育场辅助用房等,体育场内设400米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及标准化足球比赛场地等;体育学校建筑面积45600平方米,包括教学楼、科技综合楼、行政楼、运动员宿舍和学生宿舍;运动场地建设包括全民健身广场、各类用于群众健身的室外运动场地等。配套建设室外给排水、变配电、大门、围墙、栅栏绿化及其他辅助工程。

2、根据项目需要,购置必要的体育器材、教学器材、安防监控设备、信息检索与管理系统、采暖通风设备及其他辅助设施。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承办省内外大型赛事、体育训练、体育教学、体育娱乐、会展、庆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园林化、精品化的体育主题公园,成为我县的标志性建筑。

第三章建设条件与场址选择

3.1建设条件

3.1.1地理位置

XX县位于XX省西北部,北邻亳州市,南连颍泉区,东靠利辛、涡阳县,西接界首市,西北与河南省郸城县相连。

地处东径115゜

25′~115゜55′,北纬

33゜04~33゜35ˊ之间。

南北长约53公里,东西

宽约60公里,面积1822

平方公里。

3.1.2地形地貌

XX县位于淮北平原

西南部,境内全是平原坡

地,河间地貌较低洼,全

县西北略高,东南略低,

海拔最高处为36.5米,海拔最低为30.5米,自然坡降1:7000到1:10000。

3.1.3气象

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太阳辐射总量年均124.7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时数年均2377.4小时,年均气温14.6℃,大于0℃的活动积温年均5363.9℃,大于10℃的活动各积温年均4801.1℃。年无霜期平均215天,降雨年均823.7毫米,但时间分布不均。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极端最高气温40.6℃,极风向为东南风,次之东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

3.1.4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1、工程地质

地质构成为第四纪近代冲积岩层,土质以粉砂土为主,部分粘土,地基承载力为8-20吨/平方米,大部分地区为12-15吨/平方米。

2、水文地质

该地区为松散岩系孔隙水分布区,含水层颗粒较细,厚度较大,坡度平缓,水量丰富,水质优良,埋藏浅,便于开发利用。

水资源每年可利用量6.2亿立方米,其中浅层地下水可利用量3.6亿立方米,主要以大气降雨补充,地表水可利用量3.6亿立方米,主要有XX原墙闸调节库容,地下水水质较好,矿化较小,一般每升0.4-0.6克,盐度每升小于10毫克当量,碱度每升小于4毫克当量,适于农灌、饮用。

城区地下水较丰富,水质良好。最高水位3.5米,最低水位5.5米,静止水位1.4米。全县地下水浅水层开采量为15-20立方米/平方公里?年。

地表水:颍河自北向南绕城蜿蜒而过,河床最宽处550米,最窄处350米,河底标高22-23.5米,最高洪水位(郑渡口)34.77米,最低水位25.09米,正常水深15米,最大流量3240立方米/秒,水利部门规划在上游建耿楼闸,此闸距旧县镇4公里,调节库容为4810万立方米。城区东北15公里处有茨河,流量为400立方米/秒,其上游张册店闸调节库容为530万立方米,下游原墙闸调节库容为1350万立方米。

3.1.5地震

XX位于术和——五河断裂、明龙大断裂。亳州淮滨断裂、老人集断裂以及阜颍断裂的中间地带。国家地矿部划定该地区属于地震烈度6度,因此建筑须按7度设防。

3.1.6建材来源

建筑材料是各项建筑工程的重要物质基础,任何一项工程中,用

于建筑材料的费用都在总投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此外,建材的质量、品种及规格都直接影响着各项工程的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建设过程中许多技术问题的突破,往往依赖于材料问题的解决,而新材料的出现,又促使结构设计及施工技术的革新。因此,生产、流通及其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主要消耗的建材有机砖、水泥、石子、黄砂、石灰、钢材、给排水管材、木材、电力电讯管线、燃气管材及其它辅助材料。

建材的选购在兼顾质量与价格的前提下,就地取材,择优选购。各类建材要有出厂(场)合格证或检验报告,同时要得到技术监督部门的认可方得使用。

3.1.6水、电供应

项目所在地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条件良好,水电供应有充分保障。

3.2场址选择

项目选址于本项目选址在XX县政务新区内,位于国泰北路西侧、民安路以东、祥和公园以南。根据《XX县城市建设规划(2010-2020)》的要求,项目区规划为城市文化体育、政府办公用地。项目位于政务新区内,有较完善的道路、排水、供水等基础设施,节约建设投资,靠近城区,方便市民使用,符合XX县城市总体规划,地势平坦,空间开敞,交通疏散较容易,是建设体育中心的理想场地。

第四章工程技术方案

4.1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1、设计指导思想

(1)体育场和体育场的附属配套设施工程的方案报批、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应充分理解和贯彻建设单位选定方案的设计埋念,并严格贯彻和执行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和要求。

(2)合理优化设计方案,确保设计安全、先进、科学、合理,并在满足建设单位使用要求的基础上,降低工程造价。

(3)节约能源,提倡环境保护,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各种需求,提供人性化的观众厅、比赛厅、休息空间,建设绿色建筑。

(4)建设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体育建筑。

2、设计定位

(1)体育场建筑设计反映XX县的城市特点和风貌,主格调突出现代大型体育建筑之特色,注意与城市整体环境及地域特色的有机结合呼应;富有时代气息和鲜明特征,并汇集建筑艺术和现代科技于一体,使之成为XX县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2)体育中心将建成一定规模高标准的体育场馆,有能力承办省运会、市运会或单项国际比赛等重大赛事。具备举办足球、田径项目的比赛条件;保障省田径、足球等专业运动队训练;为群众开展健身活动提供服务。

(3)体育场设计应做到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技术先进,充分满足竞赛区观众区及辅助用房、体育产业用房三大功能区的使用要求,其布局和结构选型要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4)本项目的体育学校建设必须遵守国家经济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贯彻执行发展基础教育的方针政策,满足学生学习、住宿的基本要求,为教学活动服务,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科学合理的安排学

校校园规划用地和校舍面积指标,保证学校建筑的安全、适用、经济,并注意美观。

4.2总体要求

1、建筑形象应富有时代气息、文化和地域特点。实现建筑功能、建筑形式与景观的完美统一。使之成为当地重要的人文景观和代表性建筑。

2、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多功能的实用性、灵活性。

3、设计必须充分考虑通风自动化系统管理自动化及办公自动化等建筑智能化。

4、体育馆主场地和配套设施应满足全国性的选手,充分体现建筑的人文性。

5、馆内主要场地要考虑平时健身场地布局等大型文艺演出和展览活动。

6、体育馆辅助功能用房及办公用房需合理布置,联系方便、便于管理,更多地考虑三后利用。

4.3项目总体规划方案

4.3.1总平面布置

本项目用地东西长550米,南北宽316米,总用地面积17.38ha,约为260.7亩,建筑布局采用中轴对称类品字形布局,将体育馆设置于中部体育场与体育学校分置于两侧。体育馆与规划市政府办公大楼中轴线重合,建筑外轮廓呈长方形退南侧道路150米,退北侧公园边界75米,南北均形成较为宽敞的市民集散广场。体育场单侧4200座,双侧8400座,建筑面积单侧0.45万平方米,双侧0.9万平方米,通过现代感金属板材质全罩棚的设计,对城市主干道提供良好的形象展示。体育学校采用院落式布局,通过风雨连廊将各个建筑单体联系在一起,缝合城市空间,与体育场建筑的体量感相协调。

4.3.2交通组织

体育场建筑的特点是观众多,人流、车流量大,而且相对集中,加之贵宾、运动员、工作人员、新闻记者等人员的出入极易形成人流路线的交叉,因此,如何合理地组织交通流线成为体育场总体布局的要点。针对上述问题,在总体规划中采用人车分流、不同对象流线分离的处理方法。

该项目用地内主路与城市道路联系,辅路为停车场或体育场的服务和疏散通道,尽量减小对城市交通的影响。赛时形成交通管制区,提供运动员、媒体和贵宾专门的出入流线。观众机动车集中在场外进行疏导。

4.3.3安保布防

安全保卫系统根据要求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布置。系统分内外两区,与外界及观众接触紧密的治安处理点、反恐防暴屯兵处、现场警卫机动力量备勤室和消防监控指挥室位于外区,安保指挥监控通讯系统用房位于内区,确保安全,与比赛厅有专用通道相连。

场院内、各出入口及主体建筑的围界拐角处设置现场安保值勤岗亭,提供24小时警戒,维护现场治安,接受群众报案和求助。

体育场内较高处设4个安保观察室,随时监控比赛场地和观众看台安全情况。安保后备用房、要人随身警卫室设在贵宾区,为贵宾官员随时提供安全服务。

4.3.4竖向及管线设计

该项目依据周围道路标高,结合现状地势,采用等高线法对整个场地进行统一的竖向设计。场地雨水采用有组织排放方式,使雨水地面径流至四周道路上,经道路雨水口汇集,排入城市干管。

该项目用地四周道路及市政设施统一规划,配置齐全,给水、雨水、污水、电力、电信、热力等各种管线供应情况良好,可根据工程需要就近衔接。

4.4建筑方案

4.4.1体育场设计方案

1、设计依据

《田径场地设施标准手册》国际田径联合会1999年;

《田径竞赛规则》2006;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2、场地布置

○1本场地建成400米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及标准化足球场。先期建设西部单面4200个座位看台。

○2田赛场地的布置:在东直道的外侧设有独立的跳远、三级跳远助跑道及两个沙坑落地区;在北半圆内分别设有四个东西向的撑杆跳高场地,以增加对比赛场地选择的灵活性,方便比赛的组织;在南北半圆分别设有两个铅球投掷区,以足球场草坪作为落地区;在南半圆内设置两块跳高场地,可避免眩光对运动员的影响;在南北半圆区的东侧各设有一个铁饼、链球同心投掷圈,可适合不同风向对链球、铁饼比赛的需要;在南北半圆内正中分别设有一条北、南向的标枪助跑道,其落地区任然为足球场草坪。

○3在400米标准塑胶跑道内含有一块105×68米的国际标准的天然草坪足球场。

3、场地标高

○1本场地坡度按《国际田径竞赛规则》的相关规定设计,主跑道的横向坡度设计为0.8%,,南北半园区的坡度为0.30%,坡度沿圆心坡向内环沟。主跑道以外的辅助区除具体表明坡度或标高外均以自然坡坡向外环沟。

○2本场地的坡度按《国际足球竞赛规则》和《足球场地使用条件和验收规范》的相关要求设计,足球场地为龟背式坡度,以0.3%的

坡度坡向内排水沟。

4、塑胶跑道面层铺设范围及要求

○1加厚区与相邻的非加厚区塑胶顶面齐平,而加厚区的沥青混凝土基础降低。13毫米塑胶、9毫米塑胶相邻部位的基础齐平,但相邻部位的塑胶应从13毫米厚平滑过渡到9毫米厚即可。

○2塑胶面层技术要求须符合《GB/T20033.2-2005》颁布的技术要求

原材料:以环保型MD1原材料最佳;

拉伸强度(兆帕):≥0.7;

扯段伸长率(%):≥100;

硬度(邵A):45-65;

冲击弹性:20-50;

压缩复原率(%):≥95;

阻燃性能:1;

缓冲系数(%):35%-50%;

摆动质:≥47;

垂直变形:0.6-1.8;

材质要求:选用环保无脱粒塑胶产品,产品必须具有国家体育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或华东地面材料检测中心的检验合格证书。

5、给排水系统

(1)足球场给水:本设计住场地足球场喷灌采用人工浇灌形式,即在内环沟、外环沟内设置上水管线,并引出上水龙头,在夏季浇灌时可用人工连接浇灌用皮管或喷洒带进行浇灌。同时还可以对塑胶场地进行清洗。给水最低点设泄水阀门一个,以防冻裂。

(2)场地内的雨水有便面坡度汇集至内外排水环沟内或下渗至排水系统至雨水收集系统。

(3)场地内足球场草坪除表面排水外,还设计渗透排水系统,

其设计场地内预埋的排水支管为DN60PP打孔波纹排水管(或等同直径、相同排水效果的其他排水管),支管间距为4米,支管将直接排入内环沟。

4.3.2体育馆设计方案

体育馆占地70亩,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二层结构,高度约24米,建筑平面布局首层为贵宾用房、运动员用房、赛会组织办公用房以及各种辅助用房、训练房、设备用房、后勤管理用房等;二层为观众入口大厅、门廊和休息厅,观众入口大厅、休息厅与位于一层屋顶上的室外环形大平台相连通成整体,通过室外大台阶,可将观众人流疏散到各方向疏散广场。二层休息厅设存衣、小卖及卫生间等辅助用房。通过休息厅,观众可以直接进入比赛大厅观众席。体育馆共设观众席3500座,环绕比赛场地布置。电声、灯光、记时计分等控制用房、转播用房和部分设备用房设置在二层。观众厅南北端设有两块12×4.8米的全彩记分牌。观众席后部三层设有电声、灯光、记时计分等控制用房、转播用房和部分设备用房。

训练馆首层为接待、检录处、台球、乒乓球、健身房等设施,并与主馆首层连通。二层为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训练场地及棋牌活动室等群众活动用房,场地平面尺寸为38×32米,可布置一块标准篮球场地+两块羽毛球场地,净高14米。

根据《城市道路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体育中心首层各主要出入口均设计残疾人坡道,并就近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位,残疾人通过内部专用残疾人电梯上至二层观众休息厅,进入比赛厅。观众厅内东西看台结合入口设置了共计20个残疾人观众席位,观众休息厅设置残疾人专用卫生间。

4.3.3体育学校设计方案

体育学校是本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地约65亩,总建筑面积4.56万平方米,采用院落式布局,通过风雨连廊将教学楼、科

技综合楼、行政楼、运动员宿舍、学生宿舍联系在一起,缝合城市空间,与体育中心建筑的体量感相协调。

4.3.4结构设计

1、本工程结构设计所采用的主要标准及法规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5)钢结构设计规范(GBJ50017-2003)

(6)网壳结构技术规程(JGJ61-2003)

2、采用的设计荷载(标准值)

(1)基本风压: 0.50 kN/m2

(2)基本雪压: 0.45 kN/m2

(3)主要楼面使用荷载:

看台: 3.0 kN/m2;办公室: 2.0 kN/m2;

门厅: 3.5 kN/m2;走廊: 3.5 kN/m2;

楼梯间: 3.5 kN/m2;卫生间: 2.5 kN/m2;

挑台: 3.5 kN/m2;设备用房: 7.0 kN/m2

3、主要屋面荷载:

室外平台:4.0 kN/m2;屋顶:0.35 kN/m2。

4、设计说明

(1)本工程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2)地基及基础形式:由于缺乏地质资料,暂定本工程地基基础的设计等级为丙级,采用天然地基,柱下基础采用独立基础,局部地下室采用筏形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