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长恨歌》参考资料1

《长恨歌》参考资料1

《长恨歌》参考资料1
《长恨歌》参考资料1

《长恨歌》参考资料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guī,今陕西渭南)。少时颠沛流离,十一岁离家避逃越中,常“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索米丐衣于邻郡”。贞元三年,白居易来长安,呈诗顾况;顾况始拒而不纳,至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而赞不绝口。白居易于是名动长安。

居长安三年,仕进无途,悄然离去,游历江苏、湖北、江西等地。贞元十六年(800年)春,经礼部试擢(zhuó)为甲科;十九年又以“拔萃”登科为校书郎;元和元年(806年)复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入选,补周至尉,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和赞善大夫。“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元和十年(815年),盗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越职奏事,被贬为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长庆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刺史。晚年定居洛阳,先后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世称“白傅”。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游山玩水、栖心释氏的生活,诗歌也以此为内容。

白居易在文学理论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创作应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

白居易的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是文学史上不朽的名作,其中糅合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审视和评价,对个人身世的悲叹和感伤,所以凄惋动人。

二、历史背景——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至763年,唐朝发生了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

唐朝初年,为巩固中央集权,保卫边疆,实行府兵制。府兵一般征自“高赀多丁”之家,分给其土地,定期卫戍京师或守御边疆。在内地或边境重镇设置大都督,统兵驻守。后来,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农民失掉土地逃亡,兵源发生了问题;加上征战频繁,府兵不能按时轮换,长期服役,家中不能免去征徭,因此大批逃亡。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统治者被迫改为“募兵制”,召募兵士宿卫,在边将统率下从事屯垦。在边境统兵的将官称为“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因统兵作战的需要,兼管地方行政和财政。节度使权力无限扩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成为大军阀。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已有10个,他们各掌握一州或几州的军、政、财权,使中央政府越来越无力控制。以唐玄宗为首的贵族官僚,营私舞弊,不问政事,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把朝廷外事推给权相李林甫、杨国忠去应付,内事交付宦官高力士。李林甫专

权自恣,排斥异己。杨国忠到处搜刮,广受贿赂。统治集团的腐败,给安史叛乱造成可乘之机。

身兼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平卢(今辽宁锦州西)三镇的节度使安禄山,是营州柳城(今辽宁锦州市附近)人,他为人狡诈,善逢迎,因请求做杨贵妃养子,很得玄宗的欢心,并取得信任,官运亨通,是势力最大的军阀。他看到唐玄宗荒淫昏乱,内地防卫力量薄弱,“取而代之”的野心膨胀起来。在表面上,他经常到首都长安,装得对朝廷极其恭顺,骗得唐玄宗的宠信,而在背后却暗自在河北积蓄力量。在范阳城北建筑雄武城,广招兵马;又利用民族矛盾,大搞分裂活动。

在经过长达十年的准备后,安禄山认为已具备了灭唐的力量,于755年(天宝十四年)冬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率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兵十五万人,南下反唐。“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因为没有想到安禄山会叛乱,所以在军事上毫无准备。

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多年未见战乱,突然听说叛乱爆发,远近震骇。叛军所过州县,没有敢于抵抗的。甚至士卒登城,听到敌人的鼓角声,竟吓得纷纷坠落城下。唐朝廷急忙命封常清、高仙芝招收市井无赖之徒,前往阻挡,结果二人兵败身亡。

安禄山渡过黄河后,连败唐军,一路攻陷断陈留、荥阳(河南荥阳)、洛阳,直抵潼关。756年(至德元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

防守潼关的唐将哥舒翰,虽拥有近二十万的军队,但因是临时凑集来的,缺乏战斗力。但玄宗和杨国忠对哥舒翰不放心,接连派宦官逼其出兵。结果,哥舒翰在灵宝被安史军打败,全军覆没,哥舒翰也做了俘虏。756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

玄宗在长安陷落前,仓惶出逃。行至马嵬驿(weí yì今陕西兴平县西),军士鼓躁不进,杀死杨国忠,杨贵妃也被迫吊死。

安史叛军烧杀掳掠,遭到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政府军的反对,“河朔之民苦贼暴,所至屯结,多至2万人,少者万人,各为营以拒贼”。唐朝地方官吏和将领颜杲(gǎo)卿、张巡、鲁炅(jiǒng)都进行了有效的抵抗。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唐朝部分将吏的抗击下,安史叛军受到挫折,内部矛盾重重。此时,唐玄宗的儿子李亨在灵武即位,这就是唐肃宗。他任用郭子仪等大将,集合西北各路军队,依靠淮南、江南的雄厚财力、物力,向回纥(hé)等少数民族借兵,准备平乱。

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等地。在此前后,河北、河南的地方官和军队也在进行着长期而激烈的战斗。既极大地打击了叛军的后方,又保障了江淮供应物资路线的安全。江汉和江淮的保全,使唐朝在经济上有所依赖,对战争结局有重大影响。

唐军因缺乏统一指挥,加上粮食供应不足,士气低落。759年,史思明率13万人进攻,结果唐军大败。史思明在邺城(河南安阳市)取胜后杀了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

接着,又攻陷洛阳。后史朝义杀死其父史思明。762年,唐军再次收回洛阳,史朝义出逃中被迫自杀,其部下将领全部投降。历时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了。同时,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方镇割据的局面。

在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唐朝中央政府既不能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又不能调动军队。节度使的职位,或者父子相袭,或者部将相继。他们手握重兵,互相攻伐,对唐朝中央集权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安史之乱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斗争,更不是敌对阶级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从对这场战争是厌恶的。安史之乱集团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更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

三、唐明皇与杨贵妃

唐玄宗在位44年,是唐代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他先后用了两个年号:“开元”和“天宝”,标志着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前期,他年轻有为,励精图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后期,特别是宠幸杨贵妃以后,他看到天下太平,便贪图享乐,不理朝政,于是坏人当道,忠良钳口,终而导致“安史之乱”。(杨贵妃的介绍请参见《新唐书?杨贵妃传》)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古代的“情人节”,传说牛郎和织女会在那天晚上踏上鹊桥相会。唐明皇和杨贵妃就是在这样的夜晚,深情无限地发表了爱情宣言:“我们百年以后,如果在天上但愿能成为一对比翼双飞的鸟儿,如果在地下但愿能成为连结在一起的枝条。”古代以死后合葬为夫妻恩爱的象征,《诗经·大车》:“谷则异室,死则同穴”,王实甫《西厢记》:“不恋豪杰,不羡骄奢;自愿的生则同衾,死则同穴。”后来衍化成梁山伯祝英台死后变为一对蝴蝶翩翩起舞,成为至高无上的爱情象征。

四、《长恨歌》的主题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罗曼史是唐代诗人创作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在这些作品中,最完美而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唐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白居易写作此诗时,唐明皇和杨贵妃已故去半个世纪了。当时,民间广泛流传着有关李杨罗曼史的一些传说甚至神

话。这多少表达了一般老百姓对“开元盛世”的怀念,以及对杨玉环的同情。可以说,白居易在诗中正好反映了老百姓们的这种想法和愿望。这是《长恨歌》多少年来一直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因素之一。

据陈鸿的《长恨歌传》,白居易写《长恨歌》的本意是要"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这可以说也有"讽喻"的意味。而且,《新乐府》中的《李夫人》诗中,特别提到"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如斯。君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weí)坡下念杨妃,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也正是《长恨歌》创作的主观意图的一个注脚。所以,《长恨歌》从写杨贵妃入宫到安史之乱,都对君主的耽色误国和贵妃的专宠有所讽刺。但是,这一意图并没有贯穿到底。白居易在描述杨、李爱情悲剧本身时,又抱着同情态度,用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和语言把这场悲剧写得缠绵悱恻,这样就出现了双重主题彼此纠缠的现象。特别是诗中对玄宗与贵妃二人生死相恋、梦魂萦绕的那种带神话色彩的反复渲染,更把前一个主题大大地冲淡了。

咏吟这一主题的诗作很多,而且各人的立论和角度也不尽相同。杜牧的《过华清宫》(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玉环喜吃鲜荔枝,唐玄宗为了取悦贵妃,便下令从荔枝产地(一说四川,一说广东,以前说较为可信)到长安沿途设驿站,备快马,差人限期一站接一站地骑马飞奔将鲜荔枝送到长安来。这首诗正是对这件帝王为自己享乐不惜劳民伤财的事进行有力的讽刺。

杜甫在他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长诗中,诉说了他一早经过骊山脚下,历数唐玄宗、杨贵妃和他们的近臣亲信们在华清宫中过着极端奢侈浮选乐的生活,与宫外人民的生活成鲜明的对比时,发出了这样震撼人心的绝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五、《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相辅而行,作于元和元年。《长恨歌》叙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史实与民间传说杂糅,写实与想象结合,天上与人间照应,而诗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态度,则既有讽刺,又有叹惋,所以诗的前半首鉴戒荒亡之意明显,后半首爱情悲剧的渲染凄恻动人。

《长恨歌》讽刺玄宗耽迷声色而不悟,终至祸乱。玄宗始求绝色而未得,既得而宠幸,至于溺惑而不复理朝政。终于导致社稷倾覆,皇舆播越。《长恨歌》的后半部分,是白居易根据民间传说改写而成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其蕴涵也早已超出了帝王后妃的范围,而成为对世间男女山盟海誓、生死不渝(yǘ)的真挚爱情的讴歌,对天地阻隔、长恨不已的爱情悲剧的叹惋。诗分别从唐明皇和杨贵妃双方的遗恨和相互的感情纠结写来,表现他

们天上人间,无尽的眷恋。——并重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七夕密誓,这是二人真挚的爱情对当初的声色之情的超越和升华。诗人着意渲染那种刻骨铭心的相思,生死不渝的爱情,“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追求,既是对天下有情人未能终成眷属的遗恨,也是对“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悲惨结局的叹惋,所以诗能广播人口,历经千年而不衰。

《长恨歌》精湛的艺术表现技巧,是《长恨歌》传诸不朽的重要原因。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

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其次,更多地移植了小说的表现手法。除了新乐府中运用过的外貌、服饰、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外,还运用气氛渲染、环境描绘已塑造人物形象,抒发诗人感情,表达诗歌主题。如: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形象地衬托出杨贵妃被赐死后,唐明皇入蜀途中一步一回头,“回看血泪相和流”那种悲痛欲绝的心理。诗中的写景,都是抒情的深入。层层渲染,步步深入,就是诗歌以景写情的成功之处。

诗中叙事的曲折详尽,描写得生动细腻,也远过于以往的叙事诗,而这也是受小说传奇的影响。

六、教学活动

1、导入

在许许多多的爱情故事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已是广被男女主角约定的誓言,你知道它原本的出处吗?它可是在几千年前,杨贵妃与唐太宗两人约定的誓言呢!他俩的悲剧爱情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在诗人白居易笔下的杨贵妃与唐太宗又是如何?看看白居易怎么用一百一十八句话描述他们的故事。

2、阅读

带领学生阅读《长恨歌》,欣赏诗句中的节奏,并介绍七言古诗的特色。

3、讨论:

(1)根据本叙事诗的内容描写及比重分布,探讨白居易所要表达为何?

(2)此诗题名为“《长恨歌》”,你觉得“恨”的是什么?白居易如何铺排这个“恨”字?

(3)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4)人说“薄命红颜”,从诗中叙述的背景,对于你所阅读到杨贵妃的一生,女子的地位、角色,以及世人所赋予她沉重历史责任,你有什么想法?

⑸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是不是爱情?如果是爱情,作为帝王,不可以拥有爱情吗?如果可以拥有,那么,为什么要指责他们的爱情呢?

⑹“安史之乱”经常被学生认为是杨贵妃引起的,所以认定“杨贵妃是祸水红颜,唐朝的灭亡就是这个女人一手所造成的”。事实上唐朝灭亡的原因很多,全部推给杨贵妃,有失公允。唐朝灭亡的确切时间离安史之乱有近百年的差距。

【简析】

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今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

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从“诗言志”、“诗传情”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至于白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

在大唐的鼎盛时期,在无比繁荣、富丽、铺排、张扬的历史背景下,一个是倾城倾国、千娇百媚的绝代佳人,一个是皇权在握、无限荣耀、无限威仪的大唐皇帝,两个人演绎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宫廷爱情故事,但好景不长,一场意料之外的节度使叛乱为他们的甜美爱情设置了障碍,女主人公不幸在接下来的马嵬兵变中香消玉殒,男主人公则在伤感、忧愁和孤寂中无奈地度着他的残年。

按常理和一般的故事结构,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也应该到了结束的时候了。但在我们大诗人白居易的笔下,这个故事却刚刚过了它的高潮,更精彩更富传奇色彩的还在后面呢!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高中语文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1 长恨歌 练习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示例 长恨歌 一、夯基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玉扃.迥.异窘.困炯.炯有神 B.凝睇.孝悌.缔.约啼.笑皆非 C.花钿.佃.户甸.子白圭之玷. D.绰.约泥淖.船棹.卓.然不群 项,jiōng,jiǒng,jiǒng,jiǒng;B项,dì,tì,dì,tí;C项,均读diàn;D 项,chuò,nào,zhào,zhu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妩媚粉黛春霄芙蓉帐暖 B.闲暇揣磨城阙虚无缥缈 C.潇索渺茫缠绵沉湎欢娱 D.萦纡人寰迤逦踌躇不前 项,“霄”应为“宵”;B项,“磨”应为“摩”;C项,“潇”应为“萧”。

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导学号50710000) A.始是新承.恩泽时承:承受。 夕殿萤飞思悄然 ..悄然:寂静无声。 B.到此踌躇不能去.去:前往。 尽日君王看不足 ..不足:不厌,不够。 C.上穷.碧落下黄泉穷:穷尽,走到尽头。 天生丽质难自弃 ..自弃:自我埋没。 D.含情凝睇谢.君王谢:道歉。 遂教方士殷勤 ..觅殷勤:热情而周到。 项,“悄然”意为“忧愁的样子”;B项,“去”意为“离开”;D项,“谢”意为“感谢”。 4.名句默写。 (1)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 识。,。 ,。 (2),。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3)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 遍。,。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2)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3)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8题。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5.试分析画线诗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作用。 ,注意结合原诗分析。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1-1-长恨歌(试题+答案+解析)

课时作业(一) (对应学生用书P5)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凝睇./孝悌.绰.约/泥淖.哽咽./咽.喉 B.玉扃./迥.异萦.纡/楹.联翘.首/翘.起 C.旋.风/旋.转旌.旗/菁.华殷.勤/殷.红 D.花钿./佃.户憧.憬/瞳.孔摇曳./赝.品 解析:A项读音分别为dì/tì,chuò/nào,yè/yān;B项读音分别为jiōng/jiǒng,yíng/yíng,qiáo/qiào;C项读音分别为xuàn/xuán,jīng/jīng,yīn/yān;D项读音分别为diàn/diàn,chōng/tóng,yè/yàn。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霄。 B.九重城阕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C.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D.黄埃散漫风潇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解析:A项,“霄”应为“宵”;B项,“阕”应为“阙”;D 项,“潇”应为“萧”。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似很平常,实际上起 着提纲挈领 ....、统领全篇的作用。 B.作者的褒贬态度不言而喻 ....。

C.唐玄宗与杨贵妃沉湎欢娱,不理朝政,乐极生悲 ....,终于导致 了国家倾覆的政治悲剧。 D.绵延七八年,祸及半个中国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的生灵 .. 涂炭 ..。 解析:D项,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与“人民”重复。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玉容寂寞泪阑干 ..光彩生门户 ..B.可怜 C.到此踌躇 ..不能去D.临别殷勤 ..重寄词解析:B项,“可怜”古义为“可爱”,今义为“怜悯”。 答案:B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臣相顾.尽沾衣顾:看 B.君臣相.顾尽沾衣相:互相 C.含情凝睇谢.君王谢:感谢 D.东望都门信.马归信:随意、随便 解析:C项,“谢”为辞别的意思。 答案:C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令.天下父母心 A.令.初下,君臣进谏B.乃令.秦武阳为副 C.岂合令.郎君D.便言多令.才 解析:例句中“令”的意思是使,让。A项,令:命令;C项,

长恨歌1

《长恨歌》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作品内容 2分析长恨歌的主旨 3赏析作品 教学重点: 分析长恨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主人公唐玄宗、杨贵妃的情感。 课时:两课时 教学用具: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作品背景及理清作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二.作者.作品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后来曾被贬为江州司马。为避嫌消灾,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并且开始信佛,寻找精神倚托。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

1-1-长恨歌(试题+答案+解析)

1-1-长恨歌(试题+答案+解析)

课时作业(一) (对应学生用书P5)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凝睇./孝悌.绰.约/泥淖.哽咽./咽.喉 B.玉扃./迥.异萦.纡/楹.联翘.首/翘.起 C.旋.风/旋.转旌.旗/菁.华殷.勤/殷.红 D.花钿./佃.户憧.憬/瞳.孔摇曳./赝.品 解析:A项读音分别为dì/tì,chuò/nào,yè/yān;B项读音分别为jiōng/jiǒng,yíng/yíng,qiáo/qiào;C项读音分别为xuàn/xuán,jīng/jīng,yīn/yān;D项读音分别为diàn/diàn,chōng/tóng,yè/yàn。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霄。 B.九重城阕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C.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D.黄埃散漫风潇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解析:A项,“霄”应为“宵”;B项,“阕”应为“阙”;D 项,“潇”应为“萧”。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似很平常,实际上起

着提纲挈领 ....、统领全篇的作用。 B.作者的褒贬态度不言而喻 ....。 C.唐玄宗与杨贵妃沉湎欢娱,不理朝政,乐极生悲 ....,终于导致了国家倾覆的政治悲剧。 D.绵延七八年,祸及半个中国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的生灵 .. 涂炭 ..。 解析:D项,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与“人民”重复。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玉容寂寞泪阑干 ..光彩生门户 ..B.可怜 C.到此踌躇 ..不能去D.临别殷勤 ..重寄词解析:B项,“可怜”古义为“可爱”,今义为“怜悯”。 答案:B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臣相顾.尽沾衣顾:看 B.君臣相.顾尽沾衣相:互相 C.含情凝睇谢.君王谢:感谢 D.东望都门信.马归信:随意、随便 解析:C项,“谢”为辞别的意思。 答案:C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长恨歌(1)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二、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后来曾被贬为江州司马。为避嫌消灾,也为消解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并且开始信佛,寻找精神倚托。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绩斐然,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时曾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把这个湖堤命名为“白堤”。

长恨歌1

《长恨歌》导学案(第一课时)(初稿) 编制人:陈联合备课组长:学科组长: 【课前语】历史上倾国倾城的美女不计其数,为什么只有西施、昭君、貂蝉、玉环这四位美得这样深入人心而名垂青史呢?大概是因为她们身上都凝聚了浓浓的政治悲情色彩。“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为越国忍辱负重,忠义;“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为和平远嫁匈奴,大义;“惊魂宛转掌中身”的貂蝉为除董卓巧计离间,正义;这三位虽身为巾帼却做出了不让须眉的历史贡献,人生可谓悲壮!而“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玉环呢,她简单而多情,结局悲惨,一场倾国恋,一曲长恨歌,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忧伤和缠绵。都说人生长恨水长东,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千古名作——《长恨歌》,用心思悟:怎样去爱,人生才不会留有长恨? 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了解白居易生平、诗歌创作特点、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3、整体掌握诗歌内容、结构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诗歌的内容体会及构思特征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二、课前自主预习案: (一)“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1、“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以意逆志的方法: ①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②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③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2、“知人论世”——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怎样运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 ①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②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③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一)作者名片: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文公。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但《长恨歌》诗人自己将之归为感伤诗一类。 (三)背景介绍: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当时长安妓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四)字音解读: 回眸.()粉黛.()骊.宫()霓裳.()临邛.() 鼙.鼓()仙袂.()衣钿.()千乘.()钗擘.() 马嵬.()池苑.()绰.约()凝睇. ( ) 城阙.() 龙驭.()悄.然()玉扃.()迤逦 ..()新睡觉.() 飘飖()人寰()珠箔()萦纡() 三、课上合作探究案: (一)解题——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

长恨歌(最新修改)(1)(1)

浅析清唱剧《长恨歌》的创作特点 指导教师:张碚 姓名:黎长静 学号: 122012********* 专业:艺术硕士声乐演唱

浅析清唱剧《长恨歌》的创作特点 指导教师张碚 黎长静艺术硕士声乐演唱 [摘要]通过文章,让读者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长恨歌》的内容题材、创作意图等。同时也提到了“中西方”音乐结合本文就清唱剧〈〈长恨歌〉〉在创作背景、创作意义、创作技法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与分析;通的见解和思考,进而更进一步了解《长恨歌》的创作艺术。 [关键词] 长恨歌;创作意义;创作艺术 黄自(1904—1938)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 1929年毕业于耶鲁大学音乐系,是我国近代重大影响的作曲家。毕业作品管弦乐序曲《怀旧》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他的音乐作品在30年代大多数属于高水平的层次,1931年起创作了多首抗战歌曲,如《抗敌歌》、《旗正飘飘》流传最广,他还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他在艺术歌曲方面创作造诣很深,主要作品有歌曲《点绛唇》、《南乡子》、《玫瑰三愿》等。1934年与萧友梅等人创办《音乐杂志》,1937年辞去教职,专事编写专业教材。他还主持并实际参与编写了《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材》(共6册)。他倡导音乐创作走民族乐派的道路,探索音乐的民族风格。他的音乐创作以声乐为主,作品的作曲技法娴熟,表现情感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性。黄自对中西音乐史与和声学都有大量的研究,可惜还来不及写完专著就过早逝世了。 一、黄自创作《长恨歌》的动机 《长恨歌》写于1932年,当时,正值抗战前夕,中华民族正处于水深火热

之中。其时,韦瀚章①和黄自均为20多岁的热血青年。据韦瀚章先生回忆:“1932年时的中国局势可说颇混乱,‘九一八’与‘一二八’事变后,大家的爱国情绪可说达于沸点,我们当时选取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并不是想针对某一个人,而是想指出政治不清明,就会引起民族灾难。写作《长恨歌》的动机,一方面是因为音乐教材的需要,一方面是受了当时当地,亲自体验环境所鼓起的强烈民族意识的激励——“我们都希望中华民族文化能够继续发扬”。当时,黄自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完成了七个乐章,第四、第七、第九乐章——没有马上完成,料不到就此成了永远未完成的作品。” 二、《长恨歌》的创作手法 (一)结构形式的创作 1、《长恨歌》采取乐章式的细致结构。 《长恨歌》整体结构是以中国的诗词贯穿其中,原本十个乐章分别为(一) 仙乐风飘处处闻:混声合唱,写华清官中轻歌曼舞,“霓裳羽衣曲”美妙飘逸,一片盛世景象。(二)七月七日长生殿:女声三部合唱与男中音、女高音重唱,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盟誓,款款深情。(三)渔阳鼙鼓动地来:男声四部合唱,写安禄山起兵造反,攻打潼关。(四)惊破宽裳羽衣曲:男声朗诵,黄自原曲缺,由林声翕补遗写成男声朗诵曲,朗诵以“霓裳羽衣曲”的音乐为衬,管弦乐的伴奏富于戏剧性,营造出“变生肘腋、边臣造反”的效果。(五)六军不发无奈何:男声四部合唱,写六军的愤懑情绪,有增无己,终于喊出“可杀的杨贵妃”。(六)宛转蛾眉马前死:女高音独唱,写杨贵妃与唐明皇袂别,杨贵妃如泣如诉的歌声凄楚哀婉。(七)夜雨闻铃肠断声:黄自原曲缺,据韦瀚章忆记,黄自原设想写成独唱曲,但林声翕以为不宜在上一曲独唱后再配置独唱 (八)山在虚无缥缈间:女声三部合唱,写杨妃死后成为仙子,于蓬莱仙岛中优游,祥云掩拥,香雾迷蒙。 ①韦瀚章:祖籍香山县翠薇,是我国的第一代从事现代歌曲创作的歌词大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