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结构构件(柱梁板墙)基本构造要求

结构构件(柱梁板墙)基本构造要求

结构构件(柱梁板墙)基本构造要求
结构构件(柱梁板墙)基本构造要求

9. 9 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

两对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

2 四边支承的板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不大于2.0时,应按双向板计算;

2)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大于2.0,但小于3.0时,宜按双向板计算;

3)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不小于3.0时,宜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并应沿长边方向布置构造钢筋。

9.1.2 现浇混凝土板的尺寸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板的跨厚比: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不大于30,双向板不大于40;无梁支承的有柱帽板不大于35,无梁支承的无柱帽板不大于30。预应力板可适当增加;当板的荷载、跨度较大时宜适当减小。

2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应小于表9.1.2规定的数值。

9.1.3 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板厚不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 当板厚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板厚的1.5倍,且不宜大于250mm。

9.1.4 采用分离式配筋的多跨板,板底钢筋宜全部伸入支座;支座负弯矩钢筋向跨内延伸的长度应根据负弯矩图确定,并满足钢筋锚固的要求。

简支板或连续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当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长度宜适当增加。

9.1.5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的体积空心率不宜大于50%。

采用箱型内孔时,顶板厚度不应小于肋间净距的1/15且不应小于50mm。当底板配置受力钢筋时,其厚度不应小于50mm。内孔间肋宽与内孔高度比不宜小于1/4,且肋宽不应小于60mm,对预应力板不应小于80mm。

采用管型内孔时,孔顶、孔底板厚均不应小于40mm,肋宽与内孔径之比不宜小于1/5,且肋宽不应小于50mm,对预应力板不应小于60mm。

(Ⅱ)构造配筋

9.1.6 按简支边或非受力边设计的现浇混凝土板,当与混凝土梁、墙整体浇筑或嵌固在砌体墙内时,应设置板面构造钢筋,并符合下列要求:

1 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且单位宽度内的配筋面积不宜小于跨中相应方向板底钢筋截面面积的1/3。与混凝土梁、混凝土墙整体浇筑单向板的非受力方向,钢筋截面面积尚不宜小于受力方向跨中板底钢筋截面面积的1/3。

2 钢筋从混凝土梁边、柱边、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不宜小于l0/4,砌体墙支座处钢筋伸入板边的长度不宜小于l0/7,其中计算跨度l0对单向板按受力方向考虑,对双向板按短边方向考虑。

3 在楼板角部,宜沿两个方向正交、斜向平行或放射状布置附加钢筋。

4 钢筋应在梁内、墙内或柱内可靠锚固。

9.1.7 当按单向板设计时,应在垂直于受力的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宽度上的配筋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的受力钢筋的15%,且配筋率不宜小于0.15%;分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当集中荷载较大时,分布钢筋的配筋面积尚应增加,且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的限制。

9.1.8 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应在板的表面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0%,间距不宜大于200mm。防裂构造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钢筋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楼板平面的瓶颈部位宜适当增加板厚和配筋。沿板的洞边、凹角部位宜加配防裂构造钢筋,并采取可靠的锚固措施。

9.1.9 混凝土厚板及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筏板,当板的厚度大于2m时,除应沿板的上、下表面布置的纵、横方向钢筋外,尚宜在板厚度不超过1m范围内设置与板面平行的构造钢筋网片,网片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纵横方向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

9.1.10 当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小于150mm时,对板的无支承边的端部,宜设置U形构造钢筋并与板顶、板底的钢筋搭接,搭接长度不宜小于U形构造钢筋直径的15倍且不宜小于200mm;

也可采用板面、板底钢筋分别向下、上弯折搭接的形式。

(Ⅲ)板柱结构

9.1.11 混凝土板中配置抗冲切箍筋或弯起钢筋时,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 板的厚度不应小于150mm;

2 按计算所需的箍筋及相应的架立钢筋应配置在与45°冲切破坏锥面相交的范围内,且从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截面边缘向外的分布长度不应小于1.5h0(图9.1.11a);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且应做成封闭式,间距不应大于h0/3,且不应大于100m。

3 按计算所需弯起钢筋的弯起角度可根据板的厚度在30°~45°之间选取;弯起钢筋的倾斜段应与冲切破坏锥面相交(图9.1.11b),其交点应在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截面边缘以外(1/2~2/3)h的范围内。弯起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且每一方向不宜少于3根。

9.1.12 板柱节点可采用带柱帽或托板的结构形式。板柱节点的形状、尺寸应包容45°的冲切破坏锥体,并应满足受冲切承载力的要求。

柱帽的高度不应小于板的厚度h;托板的厚度不应小于h/4。

9.1 9.1 板

两对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

2 四边支承的板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不大于2.0时,应按双向板计算;

2)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大于2.0,但小于3.0时,宜按双向板计算;

3)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不小于3.0时,宜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并应沿长边方向布置构造钢筋。

9.1.2 现浇混凝土板的尺寸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板的跨厚比: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不大于30,双向板不大于40;无梁支承的有柱帽板不大于35,无梁支承的无柱帽板不大于30。预应力板可适当增加;当板的荷载、跨度较大时宜适当减小。

2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应小于表9.1.2规定的数值。

9.1.3 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板厚不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 当板厚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板厚的1.5倍,且不宜大于250mm。

9.1.4 采用分离式配筋的多跨板,板底钢筋宜全部伸入支座;支座负弯矩钢筋向跨内延伸的长度应根据负弯矩图确定,并满足钢筋锚固的要求。

简支板或连续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且

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当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长度宜适当增加。

9.1.5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的体积空心率不宜大于50%。

采用箱型内孔时,顶板厚度不应小于肋间净距的1/15且不应小于50mm。当底板配置受力钢筋时,其厚度不应小于50mm。内孔间肋宽与内孔高度比不宜小于1/4,且肋宽不应小于60mm,对预应力板不应小于80mm。

采用管型内孔时,孔顶、孔底板厚均不应小于40mm,肋宽与内孔径之比不宜小于1/5,且肋宽不应小于50mm,对预应力板不应小于60mm。

(Ⅱ)构造配筋

9.1.6 按简支边或非受力边设计的现浇混凝土板,当与混凝土梁、墙整体浇筑或嵌固在砌体墙内时,应设置板面构造钢筋,并符合下列要求:

1 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且单位宽度内的配筋面积不宜小于跨中相应方向板底钢筋截面面积的1/3。与混凝土梁、混凝土墙整体浇筑单向板的非受力方向,钢筋截面面积尚不宜小于受力方向跨中板底钢筋截面面积的1/3。

2 钢筋从混凝土梁边、柱边、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不宜小于l0/4,砌体墙支座处钢筋伸入板边的长度不宜小于l0/7,其中计算跨度l0对单向板按受力方向考虑,对双向板按短边方向考虑。

3 在楼板角部,宜沿两个方向正交、斜向平行或放射状布置附加钢筋。

4 钢筋应在梁内、墙内或柱内可靠锚固。

9.1.7 当按单向板设计时,应在垂直于受力的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宽度上的配筋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的受力钢筋的15%,且配筋率不宜小于0.15%;分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当集中荷载较大时,分布钢筋的配筋面积尚应增加,且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的限制。

9.1.8 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应在板的表面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0%,间距不宜大于200mm。防裂构造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钢筋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楼板平面的瓶颈部位宜适当增加板厚和配筋。沿板的洞边、凹角部位宜加配防裂构造钢筋,并采取可靠的锚固措施。

9.1.9 混凝土厚板及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筏板,当板的厚度大于2m时,除应沿板的上、下表面布置的纵、横方向钢筋外,尚宜在板厚度不超过1m范围内设置与板面平行的构造钢筋网片,网片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纵横方向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

9.1.10 当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小于150mm时,对板的无支承边的端部,宜设置U形构造钢筋并与板顶、板底的钢筋搭接,搭接长度不宜小于U形构造钢筋直径的15倍且不宜小于200mm;

也可采用板面、板底钢筋分别向下、上弯折搭接的形式。

(Ⅲ)板柱结构

9.1.11 混凝土板中配置抗冲切箍筋或弯起钢筋时,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 板的厚度不应小于150mm;

2 按计算所需的箍筋及相应的架立钢筋应配置在与45°冲切破坏锥面相交的范围内,且从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截面边缘向外的分布长度不应小于1.5h0(图9.1.11a);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且应做成封闭式,间距不应大于h0/3,且不应大于100m。

3 按计算所需弯起钢筋的弯起角度可根据板的厚度在30°~45°之间选取;弯起钢筋的倾斜段应与冲切破坏锥面相交(图9.1.11b),其交点应在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截面边缘以外(1/2~2/3)h的范围内。弯起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且每一方向不宜少于3根。

9.1.12 板柱节点可采用带柱帽或托板的结构形式。板柱节点的形状、尺寸应包容45°的冲切破坏锥体,并应满足受冲切承载力的要求。

柱帽的高度不应小于板的厚度h;托板的厚度不应小于h/4。

9.2 9.2 梁

柱帽或托板在平面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均不宜小于同方向上柱截面宽度b与4h的和(图9.1.12)。

9.2 梁

(Ⅰ)纵向配筋

9.2.1 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钢筋不应少于2根。

2 梁高不小于300mm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梁高小于300mm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3 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和1.5d;梁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当下部钢筋多于2层时,2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2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4 在梁的配筋密集区域宜采用并筋的配筋形式。

9.2.2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和连续梁简支端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从支座边缘算起伸入支座内的锚固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V不大于0.7f t bh0时,不小于5d;当V大于0.7f t bh0时,对带肋钢筋不小于12d,对光圆钢筋不小于15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2 如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锚固长度不符合本条第1款要求时,可采取弯钩或机械锚固措施,并应满足本规范第8.3.3条的规定采取有效的锚固措施;

3 支承在砌体结构上的钢筋混凝土独立梁,在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范围内应配置不少于2个箍筋,其直径不宜小于d/4,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大直径;间距不宜大于10d,当采取机械锚固措施时箍筋间距尚不宜大于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注: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及以下的简支梁和连续梁的简支端,当距支座边1.5h范围内作用有集中荷载,且V大于0.7f t bh0时,对带肋钢筋宜采取有效的锚固措施,或取锚固长度不小于15d,d为锚固钢筋的直径。

9.2.3 钢筋混凝土梁支座截面负弯矩纵向受拉钢筋不宜在受拉区截断,当需要截断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当V不大于0.7f t bh0时,应延伸至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不小于20d处截断,且从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1.2l a;

2 当V大于0.7f t bh0时,应延伸至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不小于h0且不小于20d处截断,且从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1.2l a 与h0之和;

3 若按本条第l、2款确定的截断点仍位于负弯矩对应的受拉区内,则应延伸至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不小于1.3h0且不小于20d处截断,且从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1.2l a与1.7h0之和。

9.2.4 在钢筋混凝土悬臂梁中,应有不少于2根上部钢筋伸至悬臂梁外端,并向下弯折不小于12d;其余钢筋不应在梁的上部截断,而应按本规范第9.2.8条规定的弯起点位置向下弯折,并按本规范第9.2.7条的规定在梁的下边锚固。

9.2.5 梁内受扭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ρtl,min应符合下列规定:

沿截面周边布置受扭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200mm及梁截面短边长度;除应在梁截面四角设置受扭纵向钢筋外,其余受扭纵向钢筋宜沿截面周边均匀对称布置。受扭纵向钢筋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支座内。

在弯剪扭构件中,配置在截面弯曲受拉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按本规范第8.5.1条规定的受弯构件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计算的钢筋截面面积与按本条受扭纵向钢筋配筋率计算并分配到弯曲受拉边的钢筋截面面积之和。

9.2.6 梁的上部纵向构造钢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2根。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l0/5,l0为梁的计算跨度。

2 对架立钢筋,当梁的跨度小于4m时,直径不宜小于8mm;当梁的跨度为4m~6m 时,直径不应小于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6m时,直径不宜小于12mm。

(Ⅱ)横向配筋

9.2.7 混凝土梁宜采用箍筋作为承受剪力的钢筋。

当采用弯起钢筋时,弯起角宜取45°或60°;在弯终点外应留有平行于梁轴线方向的锚固长度,且在受拉区不应小于20d,在受压区不应小于10d,d为弯起钢筋的直径;梁底层钢筋中的角部钢筋不应弯起,顶层钢筋中的角部钢筋不应弯下。

9.2.8 在混凝土梁的受拉区中,弯起钢筋的弯起点可设在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之前,但弯起钢筋与梁中心线的交点应位于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之外(图9.2.8);同时弯起点与按计算充分利用该钢筋的截面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h0/2。

当按计算需要设置弯起钢筋时,从支座起前一排的弯起点至后一排的弯终点的距离不应大于本规范表9.2.9中“V>0.7f t bh0+0.05N p0”时的箍筋最大间距。弯起钢筋不得采用浮筋。

9.2.9 梁中箍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按承载力计算不需要箍筋的梁,当截面高度大于300mm时,应沿梁全长设置构造箍筋;当截面高度h=150mm~300mm时,可仅在构件端部l0/4范围内设置构造箍筋,l0为跨度。但当在构件中部l0/2范围内有集中荷载作用时,则应沿梁全长设置箍筋。当截面高度小于150mm时,可以不设置箍筋。

2 截面高度大于800mm的梁,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对截面高度不大于800mm 的梁,不宜小于6mm。梁中配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直径尚不应小于d

/4,d为受压钢筋最大直径。

4 当梁中配有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应符合以下规定:

1)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弯钩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箍筋直径。

2)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5d,并不应大于400mm。当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5根且直径大于18mm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d为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小直径。

3)当梁的宽度大于400mm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梁的宽度不大于400mm但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9.2.10 在弯剪扭构件中,箍筋的配筋率ρsv不应小于0.28f t/f yv。

箍筋间距应符合本规范表9.2.9的规定,其中受扭所需的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应沿截面周边布置。当采用复合箍筋时,位于截面内部的箍筋不应计入受扭所需的箍筋面积。受扭所需箍筋的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

在超静定结构中,考虑协调扭转而配置的箍筋,其间距不宜大于0.75b,此处b按本规范第6.4.1条的规定取用,但对箱形截面构件,b均应以bh代替。

(Ⅲ)局部配筋

9.2.11 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承担;附加横向钢筋宜采用箍筋。

箍筋应布置在长度为2h1与3b之和的范围内(图9.2.11)。

当采用吊筋时,弯起段应伸至梁的上边缘,且末端水平段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9.2.7条的规定。

附加横向钢筋所需的总截面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9.2.13 梁的腹板高度h w不小于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

200mm,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 w)的0.1%,但当梁宽较大时可以适当放松。此处,腹板高度h w按本规范第6.3.1条的规定取用。

9.2.14 薄腹梁或需作疲劳验算的钢筋混凝土梁,应在下部1/2梁高的腹板内沿两侧配置直径8mm~14mm的纵向构造钢筋,其间距为100mm~150mm并按下密上疏的方式布置。在上部1/2梁高的腹板内,纵向构造钢筋可按本规范第9.2.13条的规定配置。

9.2.15 当梁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且配置表层钢筋网片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表层钢筋宜采用焊接网片,其直径不宜大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网片应配置在梁底和梁侧,梁侧的网片钢筋应延伸至梁高的2/3处。

9.3 9.3 柱、梁柱节点及牛腿

2 两个方向上表层网片钢筋的截面积均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保护层(图9.2.15阴影部分)面积的1%。

9.2.16 深受弯构件的设计应符合本规范附录G的规定。

9.3 柱、梁柱节点及牛腿

(Ⅰ)柱

9.3.1 柱中纵向钢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

2 柱中纵向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50mm,且不宜大于300mm;

3 偏心受压柱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0mm时,在柱的侧面上应设置直径不小于10mm 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

4 圆柱中纵向钢筋不宜少于8根,不应少于6根,且宜沿周边均匀布置;

5 在偏心受压柱中,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侧面上的纵向受力钢筋以及轴心受压柱中各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中距不宜大于300mm。

注:水平浇筑的预制柱,纵向钢筋的最小净间距可按本规范第9.2.1条关于梁的有关规定取用。

9.3.2 柱中的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箍筋直径不应小于d/4,且不应小于6mm,d为纵向钢筋的最大直径;

2 箍筋间距不应大于400mm及构件截面的短边尺寸,且不应大于15d,d为纵向钢筋的最小直径;

3 柱及其他受压构件中的周边箍筋应做成封闭式;对圆柱中的箍筋,搭接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8.3.1条规定的锚固长度,且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箍筋直径;

4 当柱截面短边尺寸大于400mm且各边纵向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柱截面短边尺寸不大于400mm但各边纵向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5 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0d,且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

6 在配有螺旋式或焊接环式箍筋的柱中,如在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中考虑间接钢筋的作用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80mm及d cor/5,且不宜小于40mm,d cor为按箍筋内表面确定的核心截面直径。

9.3.3 I形截面柱的翼缘厚度不宜小于120mm,腹板厚度不宜小于100mm。当腹板开孔时,宜在孔洞周边每边设置2~3根直径不小于8mm的补强钢筋,每个方向补强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该方向被截断钢筋的截面面积。

腹板开孔的I形截面柱,当孔的横向尺寸小于柱截面高度的一半、孔的竖向尺寸小于相邻两孔之间的净间距时,柱的刚度可按实腹I形截面柱计算,但在计算承载力时应扣除孔洞的削弱部分。当开孔尺寸超过上述规定时,柱的刚度和承载力应按双肢柱计算。

(Ⅱ)梁柱节点

9.3.4 梁纵向钢筋在框架中间层端节点的锚固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梁上部纵向钢筋伸入节点的锚固:

1)当采用直线锚固形式时,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 a,且应伸过柱中心线,伸过的长度不宜小于5d,d为梁上部纵向钢筋的直径。

2)当柱截面尺寸不满足直线锚固要求时,梁上部纵向钢筋可采用本规范第8.3,3条钢筋端部加机械锚头的锚固方式。梁上部纵向钢筋宜伸至柱外侧纵向钢筋内边,包括机械锚头在内的水平投影锚固长度不应小于0.4l ab(图9.3.4a)。

3)梁上部纵向钢筋也可采用90°弯折锚固的方式,此时梁上部纵向钢筋应伸至柱外侧纵向钢筋内边并向节点内弯折,其包含弯弧在内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4l ab,弯折钢筋在弯折平面内包含弯弧段的投影长度不应小于15d(图9.3.4b)。

2 框架梁下部纵向钢筋伸入端节点的锚固:

1)当计算中充分利用该钢筋的抗拉强度时,钢筋的锚固方式及长度应与上部钢筋的规定相同。

2)当计算中不利用该钢筋的强度或仅利用该钢筋的抗压强度时,伸入节点的锚固长度应分别符合本规范第9.3.5条中间节点梁下部纵向钢筋锚固的规定。

9.3.5 框架中间层中间节点或连续梁中间支座,梁的上部纵向钢筋应贯穿节点或支座。梁的下部纵向钢筋宜贯穿节点或支座。

当必须锚固时,应符合下列锚固要求:

1 当计算中不利用该钢筋的强度时,其伸入节点或支座的锚固长度对带肋钢筋不小于12d,对光面钢筋不小于15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2 当计算中充分利用钢筋的抗压强度时,钢筋应按受压钢筋锚固在中间节点或中间支座内,其直线锚固长度不应小于0.7l a;

3 当计算中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钢筋可采用直线方式锚固在节点或支座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的受拉锚固长度l a(图9.3.5a);

4 当柱截面尺寸不足时,宜按本规范第9.3.4条第1款的规定采用钢筋端部加锚头的机械锚固措施,也可采用90°弯折锚固的方式;

5 钢筋可在节点或支座外梁中弯矩较小处设置搭接接头,搭接长度的起始点至节点或支座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1.5h0(图9.3.5b)。

9.3.6 柱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层的中间节点或端节点,接头应设在节点区以外。

柱纵向钢筋在顶层中节点的锚固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柱纵向钢筋应伸至柱顶,且自梁底算起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 a。

2 当截面尺寸不满足直线锚固要求时,可采用90°弯折锚固措施。此时,包括弯弧在内的钢筋垂直投影锚固长度不应小于0.5l ab,在弯折平面内包含弯弧段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宜小于12d(图9.3.6a)。

3 当截面尺寸不足时,也可采用带锚头的机械锚固措施。此时,包含锚头在内的竖向锚固长度不应小于0.5l ab(图9.3.6b)。

4 当柱顶有现浇楼板且板厚不小于100mm时,柱纵向钢筋也可向外弯折,弯折后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宜小于12d。

9.3.7 顶层端节点柱外侧纵向钢筋可弯入梁内作梁上部纵向钢筋;也可将梁上部纵向钢筋与柱外侧纵向钢筋在节点及附近部位搭接,搭接可采用下列方式:

1 搭接接头可沿顶层端节点外侧及梁端顶部布置,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5l ab(图9.3.7a)。其中,伸入梁内的柱外侧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其全部面积的65%;梁宽范围以外的柱外侧钢筋宜沿节点顶部伸至柱内边锚固。当柱外侧纵向钢筋位于柱顶第一层时,钢筋伸至柱内边后宜向下弯折不小于8d后截断(图9.3.7a),d为柱纵向钢筋的直径;当柱外侧纵向钢筋位于柱顶第二层时,可不向下弯折。当现浇板厚度不小于100mm 时,梁宽范围以外的柱外侧纵向钢筋也可伸入现浇板内,其长度与伸入梁内的柱纵向钢筋相同。

2 当柱外侧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1.2%时,伸入梁内的柱纵向钢筋应满足本条第1款规定且宜分两批截断,截断点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20d,d为柱外侧纵向钢筋的直径。梁上部纵向钢筋应伸至节点外侧并向下弯至梁下边缘高度位置截断。

3 纵向钢筋搭接接头也可沿节点柱顶外侧直线布置(图9.3.7b),此时,搭接长度自柱顶算起不应小于1.7l ab。当梁上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大于1.2%时,弯入柱外侧的梁上部纵向钢筋应满足本条第1款规定的搭接长度,且宜分两批截断,其截断点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20d,d为梁上部纵向钢筋的直径。

4 当梁的截面高度较大,梁、柱纵向钢筋相对较小,从梁底算起的直线搭接长度未延伸至柱顶即已满足1.5l ab的要求时,应将搭接长度延伸至柱顶并满足搭接长度1.7l ab的要求;或者从梁底算起的弯折搭接长度未延伸至柱内侧边缘即已满足1.5l ab的要求时,其弯折后包括弯弧在内的水平段的长度不应小于15d,d为柱纵向钢筋的直径。

5 柱内侧纵向钢筋的锚固应符合本规范第9.3.6条关于顶层中节点的规定。

9.3.8 顶层端节点处梁上部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A S应符合下列规定:

梁上部纵向钢筋与柱外侧纵向钢筋在节点角部的弯弧内半径,当钢筋直径不大于25mm 时,不宜小于6d;大于25mm时,不宜小于8d。钢筋弯弧外的混凝土中应配置防裂、防剥落的构造钢筋。

9.3.9 在框架节点内应设置水平箍筋,箍筋应符合本规范第9.3.2条柱中箍筋的构造规定,但间距不宜大于250mm。对四边均有梁的中间节点,节点内可只设置沿周边的矩形箍筋。当顶层端节点内有梁上部纵向钢筋和柱外侧纵向钢筋的搭接接头时,节点内水平箍筋应符合本规范第8.4.6条的规定。

(Ⅲ)牛腿

9.3.10 对于a不大于h0的柱牛腿(图9.3.10),其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

9.3.12 沿牛腿顶部配置的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HRB400级或HRB500级热轧带肋钢筋。全部纵向受力钢筋及弯起钢筋宜沿牛腿外边缘向下伸入下柱内150mm后截断(图9.3.10)。

纵向受力钢筋及弯起钢筋伸入上柱的锚固长度,当采用直线锚固时不应小于本规范第8.3.1条规定的受拉钢筋锚固长度l a;当上柱尺寸不足时,钢筋的锚固应符合本规范第9.3.4条梁上部钢筋在框架中间层端节点中带90°弯折的锚固规定。此时,锚固长度应从上柱内边算起。

承受竖向力所需的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0%及0.45f t/f y,也不宜大于0.60%,钢筋数量不宜少于4根直径12mm的钢筋。

结构构件(柱梁板墙)基本构造要求

9. 9 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 两对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 2 四边支承的板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不大于2.0时,应按双向板计算; 2)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大于2.0,但小于3.0时,宜按双向板计算; 3)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不小于3.0时,宜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并应沿长边方向布置构造钢筋。 9.1.2 现浇混凝土板的尺寸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板的跨厚比: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不大于30,双向板不大于40;无梁支承的有柱帽板不大于35,无梁支承的无柱帽板不大于30。预应力板可适当增加;当板的荷载、跨度较大时宜适当减小。 2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应小于表9.1.2规定的数值。 9.1.3 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板厚不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 当板厚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板厚的1.5倍,且不宜大于250mm。 9.1.4 采用分离式配筋的多跨板,板底钢筋宜全部伸入支座;支座负弯矩钢筋向跨延伸的长度应根据负弯矩图确定,并满足钢筋锚固的要求。

简支板或连续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当连续板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长度宜适当增加。 9.1.5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的体积空心率不宜大于50%。 采用箱型孔时,顶板厚度不应小于肋间净距的1/15且不应小于50mm。当底板配置受力钢筋时,其厚度不应小于50mm。孔间肋宽与孔高度比不宜小于1/4,且肋宽不应小于60mm,对预应力板不应小于80mm。 采用管型孔时,孔顶、孔底板厚均不应小于40mm,肋宽与孔径之比不宜小于1/5,且肋宽不应小于50mm,对预应力板不应小于60mm。 (Ⅱ)构造配筋 9.1.6 按简支边或非受力边设计的现浇混凝土板,当与混凝土梁、墙整体浇筑或嵌固在砌体墙时,应设置板面构造钢筋,并符合下列要求: 1 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且单位宽度的配筋面积不宜小于跨中相应方向板底钢筋截面面积的1/3。与混凝土梁、混凝土墙整体浇筑单向板的非受力方向,钢筋截面面积尚不宜小于受力方向跨中板底钢筋截面面积的1/3。 2 钢筋从混凝土梁边、柱边、墙边伸入板的长度不宜小于l0/4,砌体墙支座处钢筋伸入板边的长度不宜小于l0/7,其中计算跨度l0对单向板按受力方向考虑,对双向板按短边方向考虑。 3 在楼板角部,宜沿两个方向正交、斜向平行或放射状布置附加钢筋。 4 钢筋应在梁、墙或柱可靠锚固。 9.1.7 当按单向板设计时,应在垂直于受力的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宽度上的配筋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的受力钢筋的15%,且配筋率不宜小于0.15%;分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当集中荷载较大时,分布钢筋的配筋面积尚应增加,且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的限制。 9.1.8 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应在板的表面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0%,间距不宜大于200mm。防裂构造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钢筋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楼板平面的瓶颈部位宜适当增加板厚和配筋。沿板的洞边、凹角部位宜加配防裂构造钢筋,并采取可靠的锚固措施。 9.1.9 混凝土厚板及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筏板,当板的厚度大于2m时,除应沿板的上、下表面布置的纵、横方向钢筋外,尚宜在板厚度不超过1m围设置与板面平行的构造钢筋网片,网片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纵横方向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 9.1.10 当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小于150mm时,对板的无支承边的端部,宜设置U形构造钢筋并与板顶、板底的钢筋搭接,搭接长度不宜小于U形构造钢筋直径的15倍且不宜小于200mm; 也可采用板面、板底钢筋分别向下、上弯折搭接的形式。

工程结构中几种梁的解释

【转】工程结构中几种梁的解释 一、连梁和框架梁的区别是什么 连梁是指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具体条文详见“高规”第条);框架梁是指两端与框架柱相连的梁,或者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但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两者相同之处在于:一方面从概念设计的角度来说,在抗震时都希望首先在框架梁或连梁上出现塑性铰而不是在框架柱或剪力墙上,即所谓“强柱弱梁”或“强墙弱连梁”;另一方面从构造的角度来说,两者都必须满足抗震的构造要求,具体说来框架梁和连梁的纵向钢筋(包括梁底和梁顶的钢筋)在锚入支座时都必须满足抗震的锚固长度的要求,对应于相同的抗震等级框架梁和连梁箍筋的直径和加密区间距的要求是一样的。 两者不相同之处在于,在抗震设计时,允许连梁的刚度有大幅度的降低,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让其退出工作,但是框架梁的刚度只允许有限度的降低,且不允许其退出工作,所以规范规定次梁是不宜搭在连梁上的,但是次梁是可以搭在框架梁上的。一般说来连梁的跨高比较小(小于5),以传递剪力为主,所以规范对连梁在构造上作了一些与框架梁不同的规定,一是要求连梁的箍筋是全长加密而框架梁可以分为加密区和非加密区,二是对连梁的腰筋作了明确的规定即“墙体水平分布钢筋应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梁范围内拉通连续配置;当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对跨高比不大于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且将其纳入了强条的规定,而框架梁的腰筋只要满足“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

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且不是强条的规定。 在施工图审查的过程中发现设计人常犯的错误有:一是把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编成了框架梁,而且箍筋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或把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编成了连梁;二是在连梁的配筋表中不区分连梁的高度和跨高比而笼统的在说明中交待一句“连梁腰筋同剪力墙的水平钢筋”,这时如果连梁中有梁高大于700mm或跨高比不大于而剪力墙墙身配筋率小于%或水平分布筋的直径不大于8mm时,容易违反“高规”第条的规定,而且该条还是强条,这应引起设计人的注意。 二、框架梁和次梁有什么不同 一般情况下,次梁是指两端搭在框架梁上的梁。这类梁是没有抗震要求的,因此在构造上它与框架梁有以下不同,现以国标图集”03G101-1”为例加以说明: (1)次梁梁顶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为受拉锚固长度la,而框架梁的梁顶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为抗震锚固长度laE。 (2)次梁梁底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一般情况下为12d,而框架梁的梁底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为抗震锚固长度laE。 (3)次梁的箍筋没有最小直径的要求、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要求,只需满足计算要求即可。而框架梁根据不同的抗震等级对箍筋的直径和间距有不同的要求,不但要满足计算要求,还要满足构造要求。 (4)在平面表示法中,框架梁的编号为KL,次梁的编号为L。 在实际的施工图中,设计人员容易犯的错误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在次梁的平法表示中,对箍筋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来表示,如φ8#100/200等。二是当次梁为单跨简

混凝土梁构造

【截面】 《抗》6.3.1 梁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 2.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 3.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值不宜小于4。 《抗》6.3.2 梁宽大于柱宽的扁梁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 式中:b c为柱截面宽度,圆形截面取柱直径的0.8倍。 b b、h b分别为梁截面宽度和高度。 d为柱纵筋直径。 扁梁不宜用于一级框架。 【纵筋】 1.直径: 《砼》9.2.1 梁的纵向受力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梁高不小于300mm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梁高小于300mm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抗》6.3.4 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二、三级框架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框架结构不应大于矩形 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 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框架不宜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 2.纵筋净距: 《砼》9.2.1 梁的纵向受力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和1.5d;梁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当下部钢筋多于2层时,2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2层的中距增大1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3.比值: 《抗》6.3.3 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砼》9.2.6 梁的上部纵向构造钢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收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 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2根。 【箍筋】 1.设置范围: 《砼》9.2.9 梁中箍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按承载力计算不需要箍筋的梁,当截面高度大于300mm时,应沿梁全长设置构造箍筋;当截面高度h=150mm~300mm时,可仅在构件端部l0/4范围设置构造箍筋,l0为跨度。但当在构件中部l0/2范围内有集中荷载作用时,则应沿梁全长设置箍筋。当截面高度小于150mm时,可不设置箍筋。 2.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及最小直径: 《抗》6.3.3 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及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注:b 2.箍筋直径大于12mm、数量不少于4肢且肢距不大于150mm时,一、二级的最大间距应允许适 当放宽,但不得大于150mm。 《砼》9.2.9 梁中箍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截面高度大于800mm的梁,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对截面高度不大于800mm 的梁,不宜小于6mm。梁中配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直径尚不 应小于d/4,d为受压钢筋最大直径。 2.当梁中配有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梁的宽度大于400mm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梁的宽度不 大于400mm但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3.加密区肢距: 《抗》6.3.4 梁的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 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 【配筋率ρ】 1.最小值: 《砼》11.3.6 框架梁的钢筋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11.3.6-1规定的数值: 2.最大值: 《抗》6.3.4 梁的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 3.受扭纵筋配筋率: 《砼》9.2.5 梁内受扭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ρtl,min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T/(Vb)>2.0时取T/(Vb)=2.0。 式中:ρtl,min为受扭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取A stl/(bh)。 b为受剪的截面宽度。 A stl沿截面周边布置的受扭纵向钢筋总截面面积。 【面积配箍率】 《砼》9.2.9 当V>0.7f t bh0+0.05N p0时,箍筋的配筋率ρsv[ρsv=A sv/(bs)]尚不应小于

板的配筋率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

板的配筋率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 构造钢筋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按照构造需要设置的钢筋,相对于受力钢筋而言。 构造钢筋不承受主要的作用力,只起维护、拉结,分布作用。 构造钢筋的类型有:分布筋,箍筋,拉筋,构造腰筋,架立筋等。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表9.5.1 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9.5.2 第9.5.2条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9.5.2 第9.5.3条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中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M u≥Mcr(9.5.3) 式中

Mu--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本规范公式(7.2.1-1)、(7.2.2-2)或公式(7.2.5)计算,但应取等号,并将M以Mu代替; Mcr--构件的正截面开裂弯矩值,按本规范公式(8.2.3-6)计算。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10.1.6 第10.1.6条当现浇板的受力钢筋与梁平行时,应沿梁长度方向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且与梁垂直的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且单位长度内的总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中单位宽度内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梁边算起每边不宜小于板计算跨度l0的四分之一(图10.1.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10.1.7 第10.1.7条对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承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现浇楼盖周边与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墙整体浇筑的单向板或双向板,应在板边上部设置垂直于板边的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跨中相应方向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该钢筋自梁边或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在单向板中不宜小于受力方向板计算跨度的五分之一;在双向板中不宜小于板短跨方向计算跨度的四分之一;在板角处该钢筋应沿两个垂直方向布置或按放射状布置;当柱角或墙的阳角突出到板内且尺寸较大时,亦应沿柱边或墙阳角边布置构造钢筋,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应从柱边或墙边算起。上述上部构造钢筋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梁内、墙内或柱内; 2嵌固在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其上部与板边垂直的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起不宜小于板短边跨度的七分之一;在两边嵌固于墙内的板角部分,应配置双向上部构造钢筋,

梁、板结构设计规范

1 梁设计 1.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高宽比不宜大于4,跨高比不宜小于4;宽扁梁及 深梁详规范。 2.梁截面控制指标 A. 纵筋配筋率:最小配筋率按《混凝土规范》表11.3.6-1中数值取用,一般 模型计算会考虑,不用管;最大配筋率不宜大于2.5%; B.纵筋净距:顶筋不应小于30mm和1.5d,底筋不应小于25mm和1.0d。钢筋多余2层时,2层以上钢筋中距应比下面2层中距增大1倍。各层钢筋间距不小 于25mm和d(d为纵筋最大直径)。 C. 纵筋面积比: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四级规范无要求, 一般取0.25。 D. 箍筋直径及肢数:当截面高度大于800时,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截面高 度小于800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一级不小于10mm,二三级不小于8mm,四级不小于6mm,当纵筋配筋率大于2%时,箍筋直径加大(按规范的表中最小 直径来加大);箍筋肢数:梁宽小于350mm用双肢箍,350~600时四肢箍, 650~800时六肢箍。 E. 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一级不大于hb/4、6d、100的较小者;二级不大于 hb/4、8d、100的较小者;三四级不大于hb/4、8d、150的较小者。 F. 箍筋加密区长度:一级不小于2hb、500的较大者;二三四级不小于 1.5hb、500的较大者。 3.梁配筋构造 A. 架立筋:一般用12mm,但是《混凝土规范》9.2.6中指出,跨度小于4m 是不宜小于8mm,跨度4~6m不应小于10mm,大于6m时不应小于12mm。 B. 梁侧构造筋:梁腹板高度hw(梁高-板厚)不小于450mm时,梁两侧沿高度 配置纵向构造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单侧配筋率不小于腹板面积(bhw) 的0.1%;注意,扭筋构造是按照全高布置构造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C. 悬臂梁构造:应有至少2根钢筋伸至悬臂梁外端,并向下弯折不少于12d, 其余钢筋不应截断,应在《混凝土规范》9.2.8条规定的弯起点弯折。 D. 框架梁上开洞时,洞口位置宜位于梁跨中1/3区段,洞口高度不应大于梁 高的40%,洞口上下高度不宜小于200mm E.吊筋计算(和创计算):一般次梁两侧各设4个箍筋,每侧扣除一个基本箍。计算时,用梁设计内力包络图中次梁传递来的剪力放大1.25倍,然后减去两侧一共6各箍筋的受剪承载力,得出的差值查表看需要用几号吊筋。

梁的规范要求(新)[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梁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的规定: 1 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钢筋不少于两根 2 梁高不小于300mm 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 ,梁高小于300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 3 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 和1.5d ;梁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 和d 。当下部钢筋多余2层时,2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2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 和d ,d 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4 在梁的配筋密集区域宜采用并筋的形式。 梁的上部纵向构造钢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少于2根。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0l /5,0l 为梁的计算跨度。 2 对架力钢筋,当梁的跨度小于4m 时,直径不小于8mm ,当梁的跨度为4~6m 时,直径不小于10mm ;当梁的跨度大于6m 时,直径不宜小于12mm 。 梁中箍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按承载力计算不需要箍筋的梁,当截面高度大于3mm 时,应沿梁全长设置构造箍筋;当截面高度h=150mm~300mm 时,可尽在构件端部0l /4范围内设置构造箍筋,0l 为跨度。但当在构件中部0l /2范围内有集中荷载作用时,则应沿梁全长设置箍筋。当截面高度小于150mm 时,可以不设置箍筋。 2 截面高度大于800mm 的梁,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 ,对截面高度不大于800mm 的梁,不宜小于6mm 。梁中配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直径尚不应小于d/4,d 为受压钢筋最大直径。 3 梁中箍筋最大间距宜符合表9.2.9的规定; 4 当梁中配有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是,箍筋应符合以下规定: 1) 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弯钩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5d ,d 为箍筋直径 2) 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5d ,并不应大于400mm 。当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5根且直径大于18mm 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 ,d 为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小直径。 3) 当梁的宽度大于400mm 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梁的跨度不大于400mm 但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框剪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抗震设计时,计入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值,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 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min (%),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2,和45t f /y f 二者

钢筋混凝土板的钢筋构造要求

钢筋混凝土板的钢筋构造要求 钢筋混凝土板的钢筋构造要求 板配筋规定 : 钢筋混凝土板是受弯构件,按其作用分为 :底部受力筋、上部负筋、分布筋几种。 一、受力筋主要用来承受拉力。悬臂板及地下室底板等构件的受力钢筋的配置是在板的上部。当板为两端支承的简支板时,其底部受力钢筋平行跨度布置; 当板为四周支承 并且其长短边之比值大于 2 时,板为单向受力,叫单向板,其底部受力钢筋平行短边方向布置 ;当板为四周支承并且其长短边之比值小于或等于 2时,板为双向受力,叫双向板,其底部纵横两个方向均为受力钢筋。 1、板中受力钢筋的常用直径:板厚h 100mm时为6~8mmm;h=100~150mm为 8~12mm;h 150mr时为12~16mm采用现浇板时受力钢筋不应小于 6mm预制板时不应小于4mm。 2、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一般不小于 70mm当板厚h 150mmi时间距不宜大于 200mm当h 150mm时不宜大于1.5h或250mm板中受力钢筋一般距墙边或梁边 50mn开始配置。 3、单向板和双向板可采用分离式配筋或弯起式配筋。分离式配筋因施工方便,已成为工程中主要采用的配筋方式。 当多跨单向板、多跨双向板采用分离式配筋时,跨中下部钢筋宜全部伸人支座支座负筋向跨内的延伸长度 a 应覆盖负弯矩图并满足钢筋锚固的要求。 4、简支板或连续板跨中下部纵向钢筋伸至支座的中心线且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5d。当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宜适当增加。

对与边梁整浇的板,支座负弯矩钢筋的锚固长度应为La,见图2-21右侧支座 负筋 5、在双向板的纵横两个方向上均需配置受力钢筋。承受弯矩较大方向的受力钢筋,布置在受力较小钢筋的外层。 二、分布钢筋 它主要用来使作用在板面荷载能均匀地传递给受力钢筋; 抵抗四温度 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在垂直于板跨方向所产生的拉应力 ; 同时还与受力钢筋绑扎在一起组合成骨架,防止受力钢筋在混凝土浇捣时的位移。 1 、单向板中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 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增加,其间距不宜大于 200mm。 2、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钢筋间距宜为150,200mm并应在 板的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 0.1%。温度收缩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构造钢筋网,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三、构造钢筋 为了避免板受力后,在支座上部出现裂缝,通常是在这些部们上部配置受拉钢筋,这种钢筋称为负筋。 板的配筋原则 : 1、对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承 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 8mm痩距不宜大于2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宽扁梁配筋构造要求

宽扁梁配筋构造要求 (发稿时间:2011-3-24 阅读次数:441) 框架梁的截面高度与跨度之比为1/16-1/22且不小于板厚的2.5倍时,称之为扁梁。梁的 宽度大于矩形柱的截面尺寸,大于圆形柱直径的80%称为宽扁梁。宽扁梁应双向布置,抗震 等级为一级的框架不宜采用宽扁梁。宽扁梁中的纵向受力钢筋应有一定比例在柱内贯通,并 在端柱的节点核心区内可靠的锚固,穿过中柱的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对于抗震设防等级为 一、二级时,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不能在柱截面内通过的纵向受力钢筋, 要在边框架梁中可靠的锚固;宽扁梁节点的内、外核心区均视为梁的支座。节点外核心区系 指两向宽扁梁相交面积扣除柱截面面积部分。在节点外核心区可配置附加水平箍筋及竖向拉 筋,拉筋勾住宽扁梁纵向钢筋并与之绑扎。 1、宽扁梁纵向钢筋宜单层放置,间距不宜大于100mm;箍筋的肢距不宜大于200mm。 2、宽扁梁端的截面内要有60%的上部纵向受力钢筋穿过柱截面,并在端柱的节点核心区内 可靠的锚固;未穿过柱截面的纵向钢筋应可靠的锚固在边框架梁内。

3、当纵向钢筋在端支座采用弯折锚固时,弯折端竖直段钢筋外砼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50mm。 关于扁平梁(宽扁梁) 普通矩形截面梁的高宽比h/b一般取2.0,3.5;当梁宽大于梁高时,梁就称为扁梁(或称宽扁梁、扁平梁、框架扁粱)。 框架扁粱的外形特点是扁梁的宽度通常超过柱子横截面宽度,这种梁一般是因建筑净空的要求,在结构上来说并不经济。采用相同断面积,扁平梁比正常梁惯性矩小,承载力低且挠度大,但可以节省空间,一般配筋量也稍多些,所以可以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扁平梁等技术。根据建筑平面尺寸及结构平面布置,扁梁有单向、双向正交或斜交楼盖结构,此外还有变截面宽度即横向加脓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扁粱。 在高层结构中,随着层高的减少,为了获得更多的使用空间,可设计成扁梁,按下列公式预估尺寸: h=(1/18,1/25)l;b=(1,3)h; l为跨度,h为扁梁梁高,b为扁梁梁宽。 板带:板带实际上是板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应用于无梁楼盖板中。柱上板带指布置在框架柱上的板带,结构形式类似梁,通常也被称为扁平梁。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对扁梁的规定: 6.3.2 采用梁宽大于柱宽的扁梁时,楼板应现浇,梁中线宜与柱中线重合,扁梁应双向布置,且不宜用于一 级框架结构。扁梁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并应满足现行有关规范对挠度和裂缝宽度的规定: bb?2bc bb?bc+hb

超详细的梁、板设计规范整理

超详细的梁、板设计规范整理 梁设计 1.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高宽比不宜大于4,跨高比不宜小于4;宽扁梁及深梁详规范。 2.梁截面控制指标 A. 纵筋配筋率:最小配筋率按《混凝土规范》表11.3.6-1中数值取用,一般模型计算会考虑,不用管;最大配筋率不宜大于2.5%; B.纵筋净距:顶筋不应小于30mm和1.5d,底筋不应小于25mm 和1.0d。钢筋多余2层时,2层以上钢筋中距应比下面2层中距增大1倍。各层钢筋间距不小于25mm和d(d为纵筋最大直径)。 C. 纵筋面积比: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四级规范无要求,一般取0.25。 D. 箍筋直径及肢数:当截面高度大于800时,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截面高度小于800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一级不小于10mm,二三级不小于8mm,四级不小于6mm,当纵筋配筋率大于2%时,箍筋直径加大(按规范的表中最小直径来加大);箍筋肢数:梁宽小于350mm用双肢箍,350~600时四肢箍,650~800时六肢箍。 E. 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一级不大于hb/4、6d、100的较小者;二级不大于hb/4、8d、100的较小者;三四级不大于hb/4、8d、150的较小者。

F. 箍筋加密区长度:一级不小于2hb、500的较大者;二三四级不小于1.5hb、500的较大者。 3.梁配筋构造 A. 架立筋:一般用12mm,但是《混凝土规范》9.2.6中指出,跨度小于4m是不宜小于8mm,跨度4~6m不应小于10mm,大于6m时不应小于12mm。 B. 梁侧构造筋:梁腹板高度hw(梁高-板厚)不小于450mm时,梁两侧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单侧配筋率不小于腹板面积(bhw)的0.1%;注意,扭筋构造是按照全高布置构造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C. 悬臂梁构造:应有至少2根钢筋伸至悬臂梁外端,并向下弯折不少于12d,其余钢筋不应截断,应在《混凝土规范》9.2.8条规定的弯起点弯折。 D.框架梁上开洞时,洞口位置宜位于梁跨中1/3区段,洞口高度不应大于梁高的40%,洞口上下高度不宜小于200mm E.吊筋计算(和创计算):一般次梁两侧各设4个箍筋,每侧扣除一个基本箍。计算时,用梁设计内力包络图中次梁传递来的剪力放大1.25倍,然后减去两侧一共6各箍筋的受剪承载力,得出的差值查表看需要用几号吊筋。 F.加腋计算:加腋位置一般出现在大悬挑处,先建悬挑梁计算得出合适结果,然后在模型中靠近支座处增加节点,然后在该节点与柱节点间设变截面梁进行计算,要求计算结果靠近支座的数值往外逐

钢筋混凝土梁板的配筋构造讲解

钢筋混凝土梁板的配筋构造 3.1 受弯构件的构造要求 (1)梁的一般构造 钢筋混凝土梁的常用截面有矩形、T形、工形和花篮形等形式,如图 图3.25梁的截面形式 受弯构件在外荷载作用下,截面上将同时承受弯矩M和剪力y的作用。在弯矩较大的区段可能发生沿横截面的(称为正截面)受弯破坏,在剪力较大的区段可能发生沿斜截面的受剪破坏,当受力钢筋过早切断、弯起或锚固不满足要求时,还可能发生沿斜截面的受弯破坏。 一、梁和板的一般构造规定 (一)梁的配筋构造 1)梁的截面尺寸 梁的截面高度h与梁的跨度l及所受荷载大小有关。一般情况下,独立简支梁,其截面高度h与其跨度l的比值(称为高跨比) h/l=1/12—1/8 ;独立的悬臂梁h/l为1/6左右;多跨连续梁h/l=1/18—1/12 。 梁的截面宽度b与截面高度h的比值b/h,对于矩形截面一般为1/2.5~1/2;对于T形截面一般为1/3~1/2.5 。 为了统一模板尺寸便于施工,梁的常用宽度一般为180mm、200mm、220mm、250mm,250mm以上以50mm为模数;而梁的高度h一般为250mm、300 mm、…、1000mm等尺寸,当h≤800mm时以50mm为模数,当h>800mm时以1OOmm为模数。 2)梁的配筋 梁中一般配置下列几种钢筋(图3.26): ①纵向受力筋。如①号筋,它是用来承受弯矩的钢筋。纵向受力钢筋的常用直径为10-28mm,根数不得少于2根。梁内受力纵筋的直径应尽可能相同;当采用不同的直径时,它们之间相差至少应为2mm以上,便于施工中容易用肉眼识别,但相差也不宜超过6mm。 ②弯起钢筋。如②、③号钢筋,它是由纵向受力钢筋弯起而成。它的作用是:中间段同纵向受力钢筋一样,可以承受跨中正弯矩;弯起段可以承受剪力;弯起后的水平段有时还可以用来承受支座处的负弯矩。 弯起钢筋的弯起角度—般是:当梁高h ≤800mm时为45°;当梁高h>800mm 时为60°

钢筋混凝土第十章梁板结构试题

第十章梁板结构(408)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按弹性理论,板的长边与短边之比时,称为单向板。 2.按弹性理论的计算是指在进行梁(板)结构的内力分析时,假定梁(板)为,可按方法进行计算。 3.单向板肋梁楼盖的板、次梁、主梁均分别为支承在、、柱和墙上的构件。计算时对于板和次梁不论其支座是墙还是梁,均看成支座。由此假定带的误差将通过的方式来调整。 4.塑性铰的转动能力,主要取决于、、。 5.在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中,单向板的长跨方向应放置分布钢筋,分布钢筋的主要作用是、、 、。 6.钢筋混凝土塑性较与一般铰相比,其主要的不同点是、 、。 7.现浇肋梁楼盖的主次梁抗弯计算时,支座按截面、跨中按截面计算。抗剪计算时均按截面计算。 8.楼盖的内力分析中,如果按弹性理论,计算跨度取之间的距离,如果按塑性理论,则取之间的距离。 9.楼盖设计中,恒荷载的分项系数取为: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对有活荷载控制的组合,取,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对结构计算,取,对倾覆和滑移验算取;活荷载的分项系数一般情况下取,对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大于4kN/m2的工业厂房楼面结构的活荷载,取。 10.连续梁、板按调幅法的内力计算中,截面的相对压区高度应满足,调幅系数 一般不宜超过,调幅后,支座和跨中截面的弯矩值均应不小于 M的,其中 M为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 11.现浇板在砌体墙上的支承长度不宜小于。 12.无梁楼盖内力分析常用的方法有、。 13.雨蓬除应对雨蓬梁、板的承载力进行计算外,还必须进行的验算。

14. 现浇肋梁楼盖的板按连续梁计算,将_ _作为板的不动铰支座, 对板的转动 约束用__荷载加以考虑。楼面荷载的传递路线为__—→ _→ —→柱。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72分) 1. 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中, 次梁按连续梁计算,不按交叉梁计算,仅在下列情况下才成立 (A)主梁线刚度比次梁大得多 (B)主梁线刚度比次梁小得多 (C)两者的线刚度大致接近 (D)与主梁的刚度无关 2. 计算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时, 对板和次梁可采用折算荷载来计算, 这是考虑到 (A)在板的长跨方向也能传递一部分荷载 (B)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有利影响 (C)支座的弹性约束 (D)出现活载最不利布置的可能性较小 3. 整浇楼盖的次梁搁于钢梁上时 (A)板和次梁均可用折算荷载 (B)仅板可用折算荷载 (C)板和次梁均不可用折算荷载 (D)仅次梁可用折算荷载 4. 整浇肋梁楼盖中的单向板, 中间区格内的弯矩可折减20%, 主要是因考虑 (A)板的拱作用 (B)板上荷载实际上也向长跨方向传递一部分 (C)板上活载满布的可能性较小 (D)板的安全度较高可进行挖潜 5. 五等跨连续梁第三跨跨中出现最大弯矩的活载布置为 (A)1, 2, 5 (B)1, 2, 4 (C)1,3, 5 (D)2, 4 6. 五等跨连续梁边支座出现最大剪力时的活载布置为 (A)1, 3, 5 (B)1, 3, 4 (C)2, 3, 5 (D)1, 2, 4 7. RC超静定结构中存在内力重分布是因为 (A)混凝土的拉压性能不同 (B)结构由钢筋、混凝土两种材料组成 (C)各截面刚度不断变化, 塑性铰的形成 (D)受拉混凝土不断退出工作 8. 下列情况将出现不完全的塑性内力重分布 (A)出现较多的铰, 形成机构 (B)截面ξ=0.35 (C)截面b ξξ= (D)斜截面有足够的受剪承载力 9. 弯矩调幅值必须加以限制, 主要是考虑到 (A)力的平衡 (B)施工方便 (C)使用要求 (D)经济 10. 连续梁采用弯矩调幅法时, 要求ξ≤0.35, 以保证

波形梁护栏构件组成及规范要求

公路安全护栏板 是公路上最常用的安全护栏,公路安全护栏板是采用波形板为主要防撞部件,它钢柔相间可以减少车辆在撞到护栏时造成的损失。 公路安全护栏板的原理:公路安全护栏板是一种以波纹状钢护栏板相互拼接并由主柱支撑的连续结构。它利用土基、立柱、横梁的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并迫使失控车辆改变方向,回复到正常的行驶方向,防止车辆冲出路外,以保护车辆和乘客,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波形板护栏的工作原理:波形板护栏利用土基、立柱、横梁的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并迫使失控车辆改变方向,回复到正常的行驶方向,防止车辆冲出路外,以保护车辆和乘客,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波形板护栏的特点:波形板护栏钢柔相兼,具有较强的吸收碰撞能量的能力,具有较好的视线诱导功能,能与道路线形相协调,外形美观,可在小半径弯道上使用,损坏处容易更换。波形防护栏即是指板产品,因为它属于高速公路防护栏所以也可称之为波形防护栏。 高速公路板采用国标Gr-A-4E或是Gr-A-2E配置来安装,部分加强路段采用三波护栏安装防护。

高速公路波形护栏配置:波形板采用4320*310*85*4(符合波形护栏 JT/T281-2007国家标准要求)+立柱通常使用140*4.5+防阻块+安装螺栓+立柱帽安装;Gr-A-4E型高速公路波形配件数量以立柱间距为4米为准配置;Gr-A-2E 型高速公路波形配件数量以立柱间距为2米来进行配置。 现行高速公路板标准是我国《JT/T281-2007国家标准》,标准中高速公路波形要求为:波形梁为厚度大于4mm的上差波形梁板,立柱为大于4.25mm钢管立柱(立柱标称为4.5,差幅为0.25mm)。 波形护栏规范 一,路侧波形梁防护栏的设置 1、设置路侧的,按防撞等级可分为A级和S级.S级护栏属于加强型,适合于路侧特别危险的路段使用.S级护栏的立柱中心间距为2m。 2、路侧波形梁护栏的横断布设,不应使护栏面侵入公路建筑限界以内,并不得使护栏立柱外侧的侧向土压力明显减小.立柱外边缘到路肩边缘的最小距离规定为:当土路肩宽度为75cm时,不应小于25cm;当土路肩宽度为50cm时,不应小于 14cm, 3、路侧护栏端头的设置:路侧波形梁护栏的起,讫点应进行端头处理.路侧护栏的端头可以设计成地锚式或圆头式.逆行车方向的上游圆头式端头与护栏标准段之间应设渐变段,顺行车方向的下游端头可与标准段护栏成一直线布设. 4、路侧波形梁护栏的防阻块是波形梁与立柱之间的承力部件,适用于交通流中车种比较复杂,担心碰撞车辆可能会在护栏立柱处拌阻的路段;或为了减少路缘石对碰撞车辆运动轨迹产生不利影响的路段. 护栏防阻块分为A型,B型两种.A型适用于圆形立柱, 5、路侧护栏应安装于坚实的土路肩中,当护栏立柱遇软基础情况时,应把护栏立柱设置于混凝土基础中,有条件时,宜采用抽换式护栏立柱.; 二,中央分隔带波形梁防护的设置 1、设置于中央分隔带的波形梁护栏,按防撞等级可分为Am级和Sm级.Sm级护栏属加强型,适合于在中央分隔带内有重要构造物,并需要限制护栏横向位移的路段.构造上有分设型和组合型两种.分设型护栏适合于中央分隔带相对较宽,中央带内的物较多,并在中央分隔带下埋设有管线的路段.组合型护栏适合于中央分隔带宽度较窄,中央带内构造物不多或埋设管线较少的路段. 2、中央分隔带波形梁护栏的横断布设应根据中央分隔带的宽度和断面形式确定.按分设型布设时,不宜使护栏面侵入到公路建筑限界以内.

梁板结构—概述——梁板结构类型(课件)

1 梁板结构 1.1 概述——梁板结构类型 混凝土梁板结构,是由板和梁组成的结构体系,其支承结构体系可为柱或墙体。 按施工方法,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可分为 ●(现浇)整体式梁板结构 ●装配式梁板结构 ●装配整体式梁板结构 1.1.1 (现浇)整体式梁板结构 1、整体式梁板结构的性能及适用条件 优点:整体性好,防水性好,抗震性强,施工技术简单; 缺点:施工现场工作量较大,模板用量较多,施工周期较长。

一般适用于下列情况: ●楼面荷载较大、平面形状复杂或布置上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 ●对防渗、防漏或抗震要求较高的建筑物; ●有震动荷载的楼面; ●高层建筑 2、整体式梁板结构的结构分类及应用 按结构组成,整体式梁板结构可分为: ●梁板结构(或肋梁楼盖):有板有梁,图1.1.1。 ●板柱结构(或无梁楼盖):有板无梁,图1.1.2。 按楼板的传力方式和支撑条件,整体式梁板结构分为 ●单向板梁板结构(单向板肋梁楼盖)

●双向板梁板结构(双向板肋梁楼盖) ●密肋梁板结构(密肋楼盖) ●井式梁板结构(井式楼盖)

无梁楼盖 3、整体式梁板结构的板与梁 整体式梁板结构中的板,通常为承受均布荷载的四边支承矩形板(大板中的一个单元),短边的长度为1l ,长边的长度为2l ,计算简图见图1.1.3。

在板的中央部位,取出两个单位宽度的正交板带,将作用在板上的均布荷载 q ,分解到正交板带上,分别为1q 和2q 。 两个方向的板带所承受的分配荷载1q 和2q ,与各个方向板带长度的对应关系 挠度:41111q l v EI a =、4 2222q l v EI a = 荷载分配:4 221441122l q q l l a a a =+、4 11244 1122 l q q l l a a a =+ 4 4 21111222 q l l q l l a a 骣骣骣鼢?珑?鼢?=?珑?鼢?珑?鼢?桫 桫桫 其中,125 384 a a == (板带支承条件和板厚相同) 上述公式表明,两个方向板带所分配的荷载1q 、2q ,仅与板带的跨度比12 l l 骣÷?÷?÷?÷桫 有关,或者,仅与其线刚度比21i i 骣÷ ?÷?÷?÷桫 相关(11EI i l =,22EI i l =)。 当 2 1 3l l =时,198.78%q q =,2 1.22%q q =。 于是,得到如下结论: ● 当板的长边与短边的长度之比大于3时,即,当 2 1 3l l >时,作用于板上的荷载,主要由短向板带承受,长向板带分配的荷载很小,可忽略不计。于是,我们将荷载由短向板带承受的四边支承板,称为单向板,由单向板组成的梁板结构,称为单向板梁板结构。 ● 当板的长边与短边的长度之比小于或等于3时,即,当 2 1 3l l £时,作用于板上的荷载q ,虽然仍然主要由短向板带承受,但长向板带分配的荷载虽小,却不能忽略不计。于是,我们将荷载由两个方向板带共同承受的四边支承板,称为双向板,由双向板组成的梁板结构,称为双向板梁 板结构。 ● 设计时,四边支承板的单向板和双向板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为了结 构设计的方便,《规》规定: ◆ 2 1 3l l 3时,按单向板设计; ◆ 2 1 2l l £时,按双向板设计;

梁板模板高支撑架搭设要求

梁板模板高支撑架搭设要求 1、搭设上层排架时,地面混凝土强度必须大于㎜2且下层模板支撑系统不得拆 除;尤其对支撑高度大于8米部位。 2、支撑架搭设时必须先放出梁边线,然后按照排架立杆布置图布置立杆。立杆 要求纵横成行,剪刀撑、横向斜撑搭设必须随立杆、纵向和横向水平杆等同步搭设,各底层斜杆下端必须支承在混凝土面上。 3、排架搭设的纵、横立杆间距严格按照附图尺寸布置,步高不大于1.5米。离 地不大于200mm设置纵横扫地杆。纵、横水平杆的扣件均应扣在立杆上。 必须每搭完一步后,矫正步距、纵距、横距及立杆的垂直度。 沿排架的纵、横方向两端及中间每隔10~15米必须自上而下连续设置一道垂直剪刀撑;排架顶部、底部以及中间每隔二步各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剪刀撑宽度为6~8米,间距为10~15米,并且接点必须与主立杆相连。剪刀撑夹角控制在45。~60。之间。 特别注意:○A—○H轴部位超过8米高的排架向上搭设时必须与已浇筑完毕的○J轴 的层梁、柱予以拉结,拉接点按照每三排立杆拉一次,以保证排架的整体稳定。板支撑立杆间距控制1.0m×1.0m以内(与梁底立杆间距一致)。根据计算梁板底必须由双扣件承载。 立杆除顶层搭接外其余采用对接,搭接长度不小于1米和3个扣件。使用对接扣件垂直连接时,立杆在同一水平面内对接接长的数量不得大于总数量的1/3,接长点应在步距端部的1/3距离范围之内,接长杆应均匀分布在排架平面范围内(见附图)。严禁相邻两根立杆同步接长,立杆的接长应采取满足支撑高度的最少接点原则。 对立杆底部不在同一高度处(A~B轴与B~E轴之间),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对梁底附加立杆处水平杆也必须延伸两步(见附图)。 为防止人员高空坠落,模板支撑下作业层必须铺宽度不小于500mm脚手板作临时走道(主要用于梁钢筋绑扎和梁模板加固),脚手板用18#铁线与钢管绑牢,并且该层下必须满挂安全网。严禁用50×100木方代替。 扣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a、扣件规格必须与钢管外径相同; b、螺栓拧紧扭力距不得小于,但不大于; c、在主结点处固定横向水平杆、剪刀撑、横向斜杆等用的直角扣件、旋转扣件的相互距离不应大于150mm。 d、对接扣件开口应朝上或朝内。 e、各杆件端头伸出杆端边缘的长度不应小于100mm。 f、确保每个扣件和钢管满足质量要求,必须进行挑选,严禁使用破损变形钢管、扣件。 模板高支撑架的使用要求

梁板构件的构造规定标准(doc 10页)

梁板构件的构造规定标准(doc 10页)

第三篇梁板构件的构造规定 10.1.1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应小于表10.1.1规定的数值。 表10.1.1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最小厚度(mm) 10.1.2 混凝土板应按下列原则进行计算: 1 两对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 2 两边支承的板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当长边与短边之比小于或等于2.0时,应按双向板计算; 2)当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2.0,但小于3.0时,宜按双向板计算;当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时,应沿长边方向布置足够的构造钢筋; 3)当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或等于3.0时,可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 10.1.3 当多跨单向板、多跨双向板采用分离式配筋时,跨中正弯矩钢筋宜全部伸入支座;支座负弯矩钢筋向跨内的延伸长度应覆盖负弯矩图并满足钢筋锚固长度要求。10.1.4 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板厚h≤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当板厚h >150mm时,不宜大于1.5h,且不宜大于250mm。 10.1.5 简支板或连续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下部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当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宜适当增加。

10.1.10a);箍筋应做成封闭式,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h0/3; 3 按计算所需弯起钢筋的弯起角度可根据板的厚度在30°~45°之间选取;弯起钢筋的倾斜段应与冲切破坏锥面相交(图10.1.10b);其交点应在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截面边缘向外(1/2~1/3)h的范围内。弯起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2mm,且每一方向不宜少于3根。 10.1.11 对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筏板,当板的厚度h>2m时,除应沿板的上、下表面布置纵、横方向的钢筋外,尚宜沿板厚度方向间距不超过1m设置与板面平行的构造钢筋网片,其直径不宜小于12mm,纵横方向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 10.1.12 当板中采用箍筋焊接网片配筋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板的构造要求相关资讯 (1)板的配筋方式由于板在跨中一般承受正弯矩而在支座承受负弯矩,因此在板跨中须配置底部钢筋而在支座处往往配置板面钢筋,从而有(a)分离式配筋和(b)弯起式配筋两种配筋方式。 (2)约束边缘的裂缝(3)现浇板中与梁垂直的构造钢筋(右下图) (4)板角钢筋布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