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一)地层的划分依据

所谓地层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包括变质的和火山成因的成层岩石在内。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地层和岩层这两个名词相似,但岩层一般是泛指各种成层岩石,而不必具有时代的概念。

地层既然具有时代的概念,所以地层就有所谓上下或新老关系,这叫做地层层序,也就是相当于一本书的页次。如果地层没有受过扰动,愈处于下部的地层时代愈老,愈处于上部的地层时代愈新,叫做正常层位。前面已经讲过,这种上新下老的关系叫地层层序律。但是,组成地壳的地层是十分错综复杂的,或者由于地壳运动造成地层缺失,或者由于构造变动弄得层序颠倒,或者由于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改变了地层的产状和面貌。这就如同一本年代久远并保存不好的古书一样,已经变成残篇断简,字迹模糊,必须进行一番校订考证工作,分章划段,才能读懂其内容;地层也是如此,既要把地层整理出上下顺序,又要划分出不同等级的阶段和确定其时代,这就是地层的划分。划分地层的主要根据如下:

1.沉积旋回和岩性变化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层进行划分时,一般是先建立一个标准剖面。凡是地层出露完全、顺序正常、接触关系清楚、化石保存良好的剖面就可以做为标准剖面。如果是海相地层,往往表现出岩相由粗到细又由细到粗的重复变化,这样一次变化称一个沉积旋回,也就是每一套海侵层位和海退层位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例如,在剖面中共包括三个大的沉积旋回,那末就可以据此把地层划分为三个单位。根据沉积旋回划分地层应当注意这样几点:第一,因为地壳升降运动是波动性的,所以沉积旋回的级别有大有小,即一个大旋回中可以有几个小旋回,而一个小旋回中又可以包括几个更小的旋回,根据具体情况,划分的地层单位也有大有小。第二,每一旋回中的海侵层位容易保存,而海退层位则不易全部保存或者根本不保存,因此一个沉积旋回不一定是完整的。第三,每一沉积旋回一般总是由粗碎屑岩(通常是砾岩)开始,称底砾岩,因此,底砾岩的下部层面往往是两个地层单位的分界面。

地层中的沉积旋回特别是陆相地层,不一定都是很清楚的。这时,就可以根据岩性来划分地层。岩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变化,而沉积环境的变化又往往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因此,根据岩性把地层划分成许多单位,基本上可以代表地方性的地史发展阶段。例如,在一个剖面中,下部是砂页岩含煤层,上部是火山碎屑岩,它们代表两个不同的环境和时代,一个是还原环境和成煤时代,一个是地壳运动强烈和火山活动时代。这样,就可以根据岩性把地层划分成两个单位,代表两个发展阶段。

2.岩层接触关系岩层之间的不整合面是划分地层的重要标志。任何类型的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都代表岩层的不连续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重大变化。其实,两大沉积旋回之间往往存在一个不整合面,所以,根据不整合面和沉积旋回所划分出来的地层界限在一定范围内常是一致的。

地层划分的对象一般是沉积岩,但对于火成岩也必须确定它的新老顺序。对于喷出岩来说,如果喷出岩夹于沉积岩层之间,只要把喷出岩上下沉积岩的时代确定出来,喷出岩的时代就知道了。

对于侵入岩来说,则必须根据侵入岩和围岩的接触关系确定时代。一种关系是侵入接触,即岩浆体侵入围岩之中,其特点是围岩接触部分有变质现象,火成岩中还往往有捕虏体存在。这种情况,可以确定侵入岩的时代晚于围岩。另一种关系是沉积接触,即侵入岩上升地表遭受侵蚀之后,又为新的沉积岩层所覆盖。其特点是上覆沉积岩层不可能有接触变质现象,而侵入岩中也不会有上覆岩层的捕虏体存在。这种情况可以确定侵入岩的时代早于上覆岩层的时代。

如果有多次侵入现象,则侵入体往往互相穿插,在这种情况下,被穿过的岩体时代较老,穿越其他岩体者时代较新。

3.古生物(化石)上述方法只能确定各组地层间的界限和相对新老关系。若确定各地层时代则必须根据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如动物骨骼、硬壳等)和遗迹(如动物足印、虫穴、蛋、粪便、人类石器等)都叫化石。但是,并不是所有古生物都能保存下来成为化石。首先,生物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部分容易形成化石。只有在特殊条件下,硬体和软体才一齐被保存下来,例如保存在琥珀中的昆虫化石,栩栩如生;1710年在西伯利亚发现的保存在冻土内的第四纪猛犸象,皮毛血肉具存。以后又在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多次发现。但这种化石毕竟是少见的。第二,生物死后必须尽快地被沉积物所掩埋,这样才能避免氧化腐烂或者被其他动物所吞食。第三,埋藏下来的生物遗体必须在较长时间内经历一定的填充(如疏松多孔的贝壳、骨骼等被水溶液中的

CaCO

2、SiO

3

等所填充)、置换(如有机体分子被SiO

2

、CaCO

3

等分子所代换)或升馏

(如植物叶子、昆虫的几丁质外壳中的氢、氧等成分挥发逸出,最后保留下来碳质薄膜)等作用才能形成化石。

生物是从简单向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生物演化既具有不可逆性,又具有阶段性。所以一定种类的生物或生物群总是埋藏在一定时代的地层里,而相同地质年代的地层里必定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种属的化石或化石群。前面也已经讲过,这种关系就叫生物层序律。这样就有可能根据化石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但并非所有化石都具有相等的价值,只有那些演化最快(地层中垂直分布距离短)、水平分布最广的化石,才是鉴定地质年代最有价值的化石,这样的化石叫标准化石。例如,在地层中找到一种节肢动物──莱氏三叶虫,就可以据此断定地层时代是早寒武世。因此,化石是鉴定地层时代的重要依据。

总之,地层的划分既要根据地层本身的发展规律,又要根据古生物的发展规律。其实,地壳上的无机界和有机界的发展都服从于一个普遍的规律,那就是事物发展的不可逆性和阶段性,所以它们之间是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的。例如,地层的旋回,表示环境的变化,而这种环境的变化也必然会引起相应的古生物的变化。所以根据沉积旋回、岩性、岩层接触关系和古生物划分地层的结果,常常具有一致性。

(二)地层的对比

地层的划分是指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层进行时代的划分,而地层的对比是指不同地区的地层进行时代的比较。在地层对比的基础上才能了解广大地区的地史发展过程的共性和异性,才能具体认识地层区域性特征,了解地层空间分异的情况。但是各地区的地层层序及特征,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因此地层对比必须有一个客观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时间或地质年代。换言之,在地层划分和层序建立的基础上,必须对同一时代在各地区形成的地层进行比较研究。例如,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区都各发育了一套地层,弄清哪些是同时代的,哪些不是同时代的,然后才能了解整个华北地区什么时候有海侵,范围有多大,哪里最深或最浅,什么时候有海退,哪里变成了陆地,生物是怎样演化的,各地区之间有什么共性和差异等。以此类推,重塑全国和全世界的地壳历史,也必须进行地层的对比工作。

地层对比既然首先是地质时代的对比,而地质时代的划分和确立,则首先必须以古生物化石为根据。前已说明,生物演化是不可逆的,又是阶段性的,每一个生物的种属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不可能有任何重复;因此,每一个生物种属只能出现在一定地质时代的地层里。假如在不同地区的地层剖面中含有相同的标准化石和化石群,它们就必然属于同一地质年代。

在甲、乙、丙三个地点均含有相同化石,把含相同化石的地层用点线连接起来,说明它们属于同一时代的地层。有的剖面未见底部出露,有的剖面未见顶部地层,但把甲乙丙三地的地层综合在一起,就可以知道一个地区的全部地层顺序、岩性、厚度、含化石情况等,同时对此进行分析,这一地区的古地理发展情况也就昭然若揭了。

以上所述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是根据生物地层学和岩性地层学的原理,也是传统地层学的普遍性原理,不过这只是对沉积地层纵向堆积作用的划分原则。但实际上还存在着侧向堆积作用,绝大部分沉积地层是侧向进积和纵向加积两积作用的结果。因此上述原则对局部或单个地层剖面是适宜的,而对较大范围的区域就不一定完全适宜了。

特别是近年同位素地层学、磁性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地震地层学等有了较大的进展,其成果逐渐用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完善作用。例如太古宙和元古宙地层,岩石往往深度变质,生物化石极度缺乏或稀少,过去对其地层划分十分困难。但近年积累了大量岩石同位素年龄数据,成为岩层划分的重要依据,如国际上太古宇和元古宇的分界即规定以同位素年龄25亿年为依据。又如近年建立了应用古地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地层的学科,称为磁性地层学,或称古地磁地层学。其主要内容之一,即是根据地层的岩石磁性来进行地层划分,并已建立了“450万年以来地磁极性时间表”(吉尔伯反极性世,450─332万年;高斯正极性世,332─243万年;松山反极性世,243─69万年;布伦赫斯正极性世,69万年至现在),同时,利用天然剩磁来确定地层形成时古磁极的位置和正反方向,来作为全球性对比和古大陆位置再造的依据。

近年还利用地质事件来对比地层和确定地层界线,这样的学科称事件地层学。事件地层学认为,地层构架是由一系列缓慢的渐变过程和短暂的突变或灾变事件所组成,而后者在地层研究中具有特殊意义。所谓地质事件包括地内事件,如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生物绝灭、地磁极性倒转等和地外事件,如太阳辐射强度变化、

超新星爆炸、陨星和彗星撞击地球等。无论是哪种事件都会在事件发生当时形成的地层中留下烙印,并以之作为地层划分的依据。例如在一些地方的白垩系和第三系(实际上也是中生界和新生界)分界,以其岩性近似不易划分,一直是使人困惑的难题,但有人发现在地层剖面中有一层含铱量特高的粘土层,据认为是天体撞击地球事件的产物(因陨石中常含有较多的铱),并建议以此层作为两个时代地层的分界线,并以此事件作为恐龙灭亡的论证。

最后介绍一下“层型”。前面谈到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层进行划分时,一般是先建立一个标准剖面。所谓层型,实际上也是指一定的标准剖面,但却是专指地层单位(如震旦系、泥盆系等)或地层界线(如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白垩系与第三系界线等)所依据的典型剖面,换言之,层型是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所依据的地层模式。例如,震旦系还未得到世界的公认,问题是必须在世界上选定若干层型剖面,并通过一定的程序才能建立(包括名称问题)。层型可分为单位层型和界线层型,对其剖面选定有严格的要求,首先必须具有全球性;剖面地层要连续;剖面出露要清晰;构造要简单;剖面要容易接近,等等。例如,地层间的不整合面,常常作为一个地区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依据,但作为层型,这样有间断的剖面是绝对不行的。

(选自宋春青张振春《地质学基础》)

最新2地层特征及储层精细对比汇总

2地层特征及储层精 细对比

2 地层特征及储层精细对比 2.1 地层划分及对比 2.1.1 地层划分依据 根据收集到研究区及其邻区100口井地质录井、测井、井位和海拔资料,在对前人的岩芯观察、描述成果进行分析后,参考前人的地层对比成果,以层序地层学、沉积旋回及测井岩电关系为指导,确立以区域性标志层控制为主,利用沉积旋回,适当地考虑厚度及水下河道砂体的空间切割叠置关系的对比原则,对研究区内地层进行了划分和对比。 在地层、油层组的划分对比过程中,本文借鉴了原地矿系统及长庆油田对陕北地区三叠系地层及油层组的划分标准,并力求与延长油矿管理局其它勘探开发单位的划分标准统一。 甘谷驿油田延长组油层的划分与对比经过多次修改,现已建立了特征明显,区域上易识别对比的良好标志层,在本次工作中,重点沿用前人建立的标志层,同时建立部分辅助标志层,对唐157井区长4+5、长6油层进行了标志层厘定及油层划分对比(图2-1、表2-1、附图2-1~2-11)。 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钻遇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和三叠系延长组,缺失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其中第四系主要为浅黄色粉砂质黄土及黄土状亚砂土,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0~200m。长1油层组及部分长2油层组剥蚀,绝大部分井完钻于长64砂岩组,唐86井井钻至长7油层组。本次地层划分对比研究以长4+5、6油层组为重点。 2.1.1.1标志层及其特征 1)张家滩页岩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地层对比的传统标志层为延长组第二段(T3y2)上部(长72)的黑色油页岩,即张家滩页岩。地表剖面将其定为KT标志层,该层段在盆地南部分布稳定,厚度10~30m,电性特征具有高伽玛、高时差、自然电位平直的特点(图2-2)。本区仅少数油井钻穿该层,厚10-15m。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一)地层的划分依据 所谓地层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包括变质的和火山成因的成层岩石在内。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地层和岩层这两个名词相似,但岩层一般是泛指各种成层岩石,而不必具有时代的概念。 地层既然具有时代的概念,所以地层就有所谓上下或新老关系,这叫做地层层序,也就是相当于一本书的页次。如果地层没有受过扰动,愈处于下部的地层时代愈老,愈处于上部的地层时代愈新,叫做正常层位。前面已经讲过,这种上新下老的关系叫地层层序律。但是,组成地壳的地层是十分错综复杂的,或者由于地壳运动造成地层缺失,或者由于构造变动弄得层序颠倒,或者由于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改变了地层的产状和面貌。这就如同一本年代久远并保存不好的古书一样,已经变成残篇断简,字迹模糊,必须进行一番校订考证工作,分章划段,才能读懂其内容;地层也是如此,既要把地层整理出上下顺序,又要划分出不同等级的阶段和确定其时代,这就是地层的划分。划分地层的主要根据如下: 1.沉积旋回和岩性变化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层进行划分时,一般是先建立一个标准剖面。凡是地层出露完全、顺序正常、接触关系清楚、化石保存良好的剖面就可以做为标准剖面。如果是海相地层,往往表现出岩相由粗到细又由细到粗的重复变化,这样一次变化称一个沉积旋回,也就是每一套海侵层位和海退层位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例如,在剖面中共包括三个大的沉积旋回,那末就可以据此把地层划分为三个单位。根据沉积旋回划分地层应当注意这样几点:第一,因为地壳升降运动是波动性的,所以沉积旋回的级别有大有小,即一个大旋回中可以有几个小旋回,而一个小旋回中又可以包括几个更小的旋回,根据具体情况,划分的地层单位也有大有小。第二,每一旋回中的海侵层位容易保存,而海退层位则不易全部保存或者根本不保存,因此一个沉积旋回不一定是完整的。第三,每一沉积旋回一般总是由粗碎屑岩(通常是砾岩)开始,称底砾岩,因此,底砾岩的下部层面往往是两个地层单位的分界面。 地层中的沉积旋回特别是陆相地层,不一定都是很清楚的。这时,就可以根据岩性来划分地层。岩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变化,而沉积环境的变化又往往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因此,根据岩性把地层划分成许多单位,基本上可以代表地方性的地史发展阶段。例如,在一个剖面中,下部是砂页岩含煤层,上部是火山碎屑岩,它们代表两个不同的环境和时代,一个是还原环境和成煤时代,一个是地壳运动强烈和火山活动时代。这样,就可以根据岩性把地层划分成两个单位,代表两个发展阶段。 2.岩层接触关系岩层之间的不整合面是划分地层的重要标志。任何类型的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都代表岩层的不连续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重大变化。其实,两大沉积旋回之间往往存在一个不整合面,所以,根据不整合面和沉积旋回所划分出来的地层界限在一定范围内常是一致的。

层序划分

第三章岩性地层单元与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 第一节层序边界和层序模式 理论研究和生产实际对地层划分时常采用不同的方案,到目前为止,生产单位仍习惯使用岩性地层单位(长庆油田、胜利油田、冀东油田、四川盆地等等),以组、段、亚段为基本岩性地层单位。研究单位和大专院校采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划分层序地层;造成了研究和生产之间的脱节和混乱。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做了大量的层序地层研究工作。翟爱军(1999)把山西组划分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郑荣才(2002)把山西组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叶茂林(2005)把山西组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8个短期基准面旋回;梁积伟(2006)把山西组划分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5个短短期基准面旋回。看来人们对层序划分的级别和周期存在不同的认识。长庆油田的技术人员一般把山西组划分为2段,然后又划分为4个亚段。从以上几个典型剖面来看,两个岩性段是显而易见的,山2段又可分为2个亚段,山1段分为2亚段界限不易界定。山西组段的划分主要以砂体底部的冲刷界面为边界,与层序地层的划分方案相同。河流砂体和三角洲砂体的横向迁移,既有自旋回也有他旋回,二者如何区分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陆相沉积,受多物源,区域性构造的影响,河流和三角洲横行迁移十分频繁, (图梁积伟,2006,)叶茂林(2005)

翟爱军,1999 郑荣才 1.1层序界面特征和识别 由于陆相湖盆沉积具有多物源,多沉积中心,相带变化快,湖平面变化频繁的特点(李丕龙,2003),沉积旋回不对称是陆相,特别是河流沉积的重要特征(邓宏文,2002)。层序边界分析是划分不同级别层序和分析其沉积构成的关键,地表露头可以观测到不整合、侵蚀面、沉积间断面,根据侵蚀程度、范围、侵蚀间断时间的长短将划分以下级别层序界面。 Vail把 I级层序界面为不整合面,主要表现为古构造运动面,构造应力场转换面或大规模湖平面下降(或基准面下降造成的大规模不整合面)。它通常代表着盆地的基准面,

山东省地层、侵入岩、构造单元划分对比方案

附件1 山东省地层、侵入岩、构造单元 划分对比方案 一、山东省地层划分对比 (一)地层划分依据 地层学始终是地质学的重要基础学科的支柱,在地质科学中是一门奠基性的基础学科,是基础地质的基础。山东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完成地层清理,建立多重地层划分方案之后,随着1﹕5万、1﹕20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山东省古近纪地层划分对比研究、山东省济南张夏地区寒武系标准剖面地层研究、山东省早前寒武纪地质测年及地质矿产综合调查研究等地质科研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系列新资料、新认识和新进展。2013年11月召开了第四届全国地层会议,全国地层委员会重新修订了《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中国地层表》,对部分地质时代进行了重新划分命名。参照《中国地质志工作指南》(中国地质调查局,2012)、《中国地层典·总论》(程裕淇、王泽九,2009)、《中国主要地层建阶研究报告》(王泽九、黄枝高,2001-2005,2006-2009),提出了山东省地层划分对比方案(附件2)。 (二)地层分区原则和分区 1.地层分区原则 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中,决定地层分区的因素较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变化,在进行地层区划时着重考虑古构造、生物面貌、气候带的分布、古地磁等综合因素。根据地质演化历史的阶段性,全国从太古宙至第四纪划分出6个基本地层区划阶段:太古宙—古元古代,中元古代至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南华纪—三叠纪,侏罗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我省地处华北板块(陆块),地层断代划分与全

国基本相同,地层区划共分为地层大区(Ⅰ级)、地层区(Ⅱ级)、地层分区(Ⅲ级)、地层小区(Ⅳ级)等四级。 2.地层分区 山东省地层以近海岸断裂[连云港(海州)-泗阳-嘉山断裂]为界,其北为柴达木-华北地层大区华北地层区,其南划为扬子-华南地层大区扬子地层区连云港地层分区(日照市东南海域的平岛、达山岛和车牛山岛)。 华北地层区以沂沭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区域再以聊城-兰考断裂及齐河-广饶断裂为界,进一步分为鲁西地层分区和华北平原地层分区;东部区域再以五莲断裂-牟平-即墨断裂带(朱吴断裂)为界,分为鲁东地层分区和胶南-威海地层分区。 山东省地层发育,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外,自中太古界至第四系皆有分布。其岩石地层分为28个群(岩群)、124个组(岩组)、14个正式段。 (三)地层划分说明 1.年代地层(地质年代)单位及界线调整 据2013年中国地层表,我国已对年代地层(地质年代)单位及界线进行了调整,如中元古界长城系上限、蓟县系年限下延,增加了待建系;寒武系四分,采用南方阶名;石炭系、二叠系采用南方海相阶名;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年龄由137Ma调整为145Ma,与国际地层表接轨,阶的归属相应调整;对于阶名与组名重复时,新调整了阶名等。为此,山东省地层划分对比表中,年代地层单位及其界线按照全国地层委员会新的意见进行调整,岩石地层与年代地层单位对应关系进行了新的划分对比。 2.济宁群时代划为新太古代晚期

地层划分

>>>> 2、划分总原则 工程勘察进行岩土分层时,一般应按“两级单元”进行,不宜划分太多的亚层,一般是将不同地质时代、不同地质成因的岩土划分为主层,如②3代表第②主层第3亚层; 分层应与工程需要密切配合,要明显反应对拟建工程的不利层位(如液化土层、湿陷性土层)和可主要持力层。 >>>> 3、主层划分细则 3.1 按时代 同一时代的地层根据工程需要可划分为多个主层,但不同时代的岩土不能划分为同一主层; 主层划分应自上而下,层位反应时代和覆盖关系,如④层不能在③层上(倾覆岩层除外),层位代号越大,地层沉积时代越古老,主层层位代号大的层位不能出现在层位代号小的层位之上。 3.2 按成因 当时代相同,不同成因的土应划分为不同的主层; 原则上不宜将沉积环境差异较大的层划分在同一主层内,如坡积层不应与冲、洪、湖积层划分在同一主层,同一主层不宜有不同成因的土; 3.3 可单独划分为主层的特殊情况 厚度大,性质好的受力层,单独划分为主层有利于分析利用; 厚度大,性质特殊的土(如湿陷性土、液化土、盐渍土等)应单独划分为主层; 对工程影响大的层,也宜单独划分为主层(如砂层中夹了一层2米厚的漂石,影响成桩); 与工程相关的不利地层、对拟建工程影响巨大的不利层位,也应单独划分为一个主层; 对松散地层,一般同一主层厚度不宜过厚,如大厚度填土,只分为一个主层,不利于分析、评价; 填土、耕土、植被土一般划分在一个主层,但对厚度特别大,需进行不同的处理的大厚度填土,可根据情况划分为不同的主层;

主要受力层宜划分为主层方便分析评价,如对于厚度大性质良好的天然基础持力层位或厚度大性质良好的桩端持力层,可单独划分出一个主层,起到突出持力层的作用。 >>>> 4、亚层划分总则 亚层一般按岩性、状态、密实度、分布深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工程特性进行划分。 >>>> 5、亚层划分细则 亚层的划分依据主要层位的岩性和物理力学性质,在编号顺序上可适当考虑空间分布和覆盖关系,由上至下依次编号,但亚层的代号顺序并不一定代表严格的沉积顺序; 对于一个主层内不同岩性的地层,应划分出不同的亚层; 同一地质、地貌单元的同一主层内,亚层必须是唯一的; 对状态或密实度、其它物理力学指标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工程性能出现一定差异时,应再细分为多个亚层; 对于同一主层内岩性相同、状态或密实度变化小,或土质均匀的亚层,当厚度较大,或埋置深度差异较大,由于部分地层参数(如桩端阻力、实际应力范围的压缩模量等)与地层埋置深度密切相关,应再依据埋置深度细分为多个亚层,亚层的厚度不宜太厚; 对于一个钻孔,其亚层的分层厚度一般应大于0.5米,对于单层厚度小于 0.5米的偶然出现的层位,可以并入上、下其它物理力学性质相近或较差的层位,但对本孔中出现的薄亚层,在其它钻孔中该层厚度较大时,应予以保留。 >>>> 6、对透镜体及互层地层 对同时代同成因的互层地层可一起分为一个主层; 也可将厚度大的层单独划分为一个主层; 可以将厚度小,连续互层出现的薄层划分为一个主层,然后根据岩性再划分亚层; 当一个主层其主岩性亚层所占比重超过二分之一,且其余亚层以夹层或透镜体形式出现时,主岩性亚层代号应直接使用主层号,其余亚层可按序编号,如主层用③,其余用③-1,③-2; 当一个主层其主岩性亚层所占比重不超过二分之一,主层不突出时,亚层并不以夹层形式,而是以上、下覆盖层形式出现时,主岩性亚层应与其它亚层一起,按出露顺序由上至下依次编排亚层代号。可以按

地层划分 标准对比

几类重要地层划分标志对比 班级: 010121 指导老师:张雄华 姓名:纪开宣 学号: 2012100199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15年4月

近期在阅读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中外文献时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关于地层划分,尤其是地质界线划分的重要性、多样性以及准确性都是值得反复验证,不断考量的重大科学问题。不同的地区、年代的地层有着不同的特点,要找到全球性可对比的划分方法实属不易,有些时代的地层即便有大区域可对比标志也并非尽善尽美。即便有全球性对比因子,其“板上钉钉”的过程也是需要其他划分标志的约束和验证,否则便没有可信度。所以,地层界线的划分我综合考虑多种划分标准,优中取优,相辅相成。 地层记录有4个特性: 1不完整性----地层记录是不完整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所发育地层,总存在或多或少的缺失,即使那些被认为是“连续沉积”的地层,其间也存在不同时空幅度的间断。 2非渐变性----形成地层的沉积作用过程不是一个逐渐变化的递加过程,而是一个非渐变作用过程。非渐变性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1)那些突发性的事件沉积总是比正常沉积显著,如洪水作用沉积在河流相地层中所占的比例比正常沉积大、深海沉积地层中总是包含较大比例的浊流沉积等;2)地层形成过程中,充满着各种时空幅度不同的间断,它包括暴露间断与加深饥饿间断。 3旋回性----地层堆积作用需要沉积物容纳空间,而沉积物容纳空间的变化又受到各种驱动机制如构造作用、海平面变化、沉积作用速率等的控制,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产生不同级别的异成因旋回层序。异成因旋回层序的两大特征:空间上相序变化的有序性和时间上环境变化的同步性,本身就赋予它较多的地层学意义 4复杂性----在岩石地层中,斜交时间面的静态相变和与时间变化同步的动态相变,造成了两种穿时性:斜交时间面的相变面穿时和间断面在不同空间间断幅度不同造成的间断面穿时。另外,不同地层单位的界线在时间上的不统一,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地层记录的复杂性。地层学家历尽艰辛所追寻的“标志层”,往往难以成为标志,也是地层记录的复杂性的表现。(本段摘自《从地层记录的特性论岩石地层学的困惑》,梅冥相,1996) 在地质界线划分中最经常用到的是古生物学标志(层序生物地层学),它被认为是划分地层最精确的方法。其次是岩相学标志、放射性元素定年(年代地层学)和元素同位素变化标志、分子地层学标志、旋回地层学标志、磁性地层学标志等。接下来我将结合实例简单介

地层划分对比

地层划分对比 1、编制地层柱状对比图 编制地层岩性岩相、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柱状对比图,建立起编图区目的层位的等时地层格架。编绘实测地层剖面的岩性岩相柱状图。编绘路线地质信手地层剖面或图切地层剖面的岩性岩相柱状图。 2、岩石地层划分对比 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重要地层界面法:一些重要的地层界面,如角度不整合面,假整合面作为划分对比大级别地层单位如群、组的依据。相比之下,岩性突变面、地层结构转换面则是划分对比次一级地层单位, 如段、层的重要标志。 (2) 标志层法:标志层在岩石地层中极为重要,通常代表了某一重要的地质事件,在区域分布上稳定,其特征的岩性野外也容易识别,区域对比性很好。因此,多用来作为划分对比不同级别地层单位的标志。如赣西北双桥山群中分布较稳定的一套变质砾岩、砾质砂岩,是最大海退期的沉积,也是该群中标志最醒目的一套地层,因此将其作为修水组和安乐林组的划分标志。 (3) 岩性法:岩性差异是岩石地层划分对比的直接依据,很多重要的岩石地层单位界线都是根据岩性的差异而划分的。如华南地区二叠系龙潭组为一套含煤的陆源碎屑沉积,而上覆的吴家坪组为典型的碳酸盐沉积,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岩性差异。 (4) 岩性组合法或地层结构法:某些岩石地层通常由2个或2个以上的岩石类型交替出现,组成旋回层,通过单纯的岩性差异很难将这些地层划分开。要划分这类地层必须采用地层结构、岩性组合、岩石单层厚度及基本层序等标志。此外,还要考虑到沉积构造及相应的沉积环境。 3、生物地层划分对比 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标准化石法:通过地层中的标准化石进行地层对比的方法。在生物地层划分对比中,标准化石是最理想、最重要的生物标志。标准化石演化快速,因而生存时间短,在地层中的垂直分布时限短,便于较精确地进行地层划分和等时对比;标准化石扩散迁移速度快、地理分布广,因而有利于进行较大区域的等时性地层对比;标准化石在地层中数量众多、鉴定特征明确,易于在岩层中发现、识别和鉴定,有利于进行区域上的延伸和对比。 (2)生物组合法:在缺乏最典型、最精确的生物标志时,多门类的生物群组合可以提供很多有用的生物地层学信息。即使存在标准化石的情况下,综合分析生物群全貌,也能为建立空间上生物群之间的联系提供更多的时间演变和地理环境分布信息,对于地层时代的确定和生物地层对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化石群或化石共生组合来确定地层层位和进行地层对比的方法比较简便,已被广泛应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化石丰富(化石种类和化石数量都比较丰富)的地层中,要分析其中各类化石在时间演化更替上与地层界线的一致性和在地理分布上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同时应尽量与标准化石法配合使用,以便获得更好的地层对比效果。使用标准化石法和生物组合法进行大区域的生物地层划分对比时,建议参考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古生物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各纪地质时代地层划分对比》(2005,地质出版社)。 (3)百分统计法:百分统计法即根据两个区域各个地层单元中所含化石群

地层划分对比

第一章地层划分对比 前人对中吕宋盆地钻遇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第四系BAMAN组,上新统TARLAC 组,上中新统MORIONES1组,中中新统MORIONES2组,下中新统MORIONES3组及渐新统AKSITERO组(附图1-1)。本次地层对比采用了工区内钻探井生物地层(海相生物化石)、岩性地层(岩性特征、沉积特征、电性特征及地震反射特征)等手段划分的。 第一节生物地层划分对比 工作区钻探了13口探井。据现有的分析资料显示,地层中含较丰富的海相生物化石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 有孔虫分浮游和底栖两大类,在海相地层研究中,主要用浮游有孔虫来划分和对比地层。目前国际上有两个分带方案:一是Blow于1969年提出并在1979年作了总结,利用浮游有孔虫生物事件和组合把渐新世-全新世分成23个化石带,古新世-始新世分成17个化石带,此方案已广泛应用于有孔虫生物地层划分及洲际地层对比中;另一是以Bolli(1985)提出的种名分带,并指出了按种名划分的化石带与Blow所划分的化石带的对应关系。 钙质超微化石带是通过钙质超微生物事件来划分的。Martini(1971)提出了适用于热带至温带近岸浅海大陆架地区的标准新生代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带,古近系划分出NP1-NP25带共25个生物带,新近系至第四系划分为NN1-NN21带共21个生物带;Bukry (1973)提出了低纬度区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带,适用于低纬度区远洋地带;Okada和Bukry (1980)又进一步把古近系划分为CP1-CP19带,新近系至第四系CN1-CN15带。因Martini(1971)分带方案大部分采用化石末现面,对于以岩屑样品为主的钻井样品分析比较适用。 南海北部大陆架是国际上新近纪海相沉积最为发育和典型的地区,我国古生物学者对该地区的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做过深入研究。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已被广泛应用在该地区新近纪生物地层研究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继有研究成果报道(段威武、黄永祥,1991;黄虑生、钟碧珍,1992;秦国权,1996;徐钰林,1996;祝幼华、陈芳,2007;等)。由于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可进行洲际生物地层对比,中吕宋区块钻遇的地层与南海北部大陆架时代相近,因此,利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