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异化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精)

关于异化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精)

关于异化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精)
关于异化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精)

关于异化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论文摘要翻译不仅是翻译语言,更是翻文化。翻译的目的是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而异化翻译则能忠实反映原语文化,有效地促进两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现从蒙汉翻译的角度来探讨异化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翻译;异化;文化交流

翻译是不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最重要的桥梁和媒介。由于翻译的存在,人们的文化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因为,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语际转换,更大程度上是传达原语文的文化色彩,传递不同的文化信息,是一种文化的再现,所以,翻译应当注意文化传递的问题。那么翻译中怎样面对文化的传递?在此,笔者试就从蒙汉翻译的角度来作一粗略探讨。

一、“异化”与“归化"概念的提出

1813年,德国著名神学家、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艾尔·马赫在他的《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而且对这两种方法做了详细的描述。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Venuti(劳伦斯·韦努蒂)在(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把施莱艾尔·马赫提出的两种方法加总结,将第一种方法称为“异化法”,把第二种方法称为“归化法”。而他主张异化的翻译,并认为,异化翻译“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译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他进一步指出,原语民族在通过翻译作品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其文化形象很大程度上由译作决定,因此,译者必须如实反映原语民族特有的文化因素。“异化”和“归化”,一个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原语表达方法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另一个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韦努蒂还指出,流畅的归化式翻译既掩盖了译者的辛勤工作,使得译者遭受到“隐形”的不公平待遇,与此同时,把主流文化的当代价值观强行施加于原作,也掩盖了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原作的历史感。

在中国进入现代时期之后,“异化”和“归化”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发生在20世纪30、40年代。当时以梁实秋为首的右翼学者主张意译,以鲁迅为首的左翼学者则倡导直译。意译派批评直译派是以辞害义,诘屈聱牙;直译派则认为,意译消除了原文的异国情调。鲁迅先生更是明确地提出了“异化”的主张,他认为,翻译就如同在外国旅行,必须具有异国情调。

二、异化翻译对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影响

归化和异化翻译虽有主次之分,但没有高低之别,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不足之处。但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来说,劳伦斯·韦努蒂还是提倡异化翻译的观点,对原语和译语来说异化翻译都是件好事。

蒙古族翻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无论是佛经翻译,还是近代文学翻译,都以归化翻译为主,这与当初翻译的出发点是密不可分的。不同时代赋予了翻译不同的理念。今天人类进入了新的世纪,步入全球化的国际信息时代,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时代赋予了翻译一个全新的观念——文化概念,这对当今蒙古族的翻译也是如此。在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里,随着各民族交往的

日益密切,相互了解的不断加深,异化翻译更有利于不同民族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吸收和借鉴。所以,异化翻译对于蒙汉翻译来讲也有其特殊的文化功能。

对原语来说,翻译是译出,把原语中的特色文化和新颖的“信息”输入给译语文化,使译语文化在了解原语文化的同时得到自我发展。奈达曾说过:“事实上大部分人都坚信自己国家的语言是最美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尊心,只有把自己民族特有的语言很生动地译出,才能保留原语民族的语言文化形象,才能维护原语文化的自尊心,体现原语民族文化的真正特色。

对译语而言,翻译是一种文化引进。通过翻译(异化)把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很好地介绍过来,从而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让每个读者都能感受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由于历史文化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不同民族有着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因此,翻译能让不同民族之间更好地理解和了解对方。而把原语的“味道”尽量保持“不变味”地移过来,才能达到文化传递的良好效果,异化翻译法是最好的选择。下面以蒙汉翻译为例加以说明。

例1: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红楼梦》第三回)

译文(1)dsurehino:bi:gon~snogsubilu:;ebt/ininu:fi::ga墨garbanhubidutu:

译文(2)uha:nsana:anu:,a ulsi:nuji:nbi:guna:snoghobjilu:do:debtfitaibaidalanu:tJ*untliugi:nuji:n i:Ji:g硒basgurbanhubjdabdsuhui分析:在这里“比干”和“西子”所包含的忠心悲壮与聪明柔弱的文化含义及其典故是无法向译文读者交待明白的,所以,译文(1)仅传达原文的基本用意。而译文(2)则变得冗长,它在试图传达这两个词的文化含义。译文(1)用了异化翻译法,它传达出了语言构词的形式特征,保持了原民族的文化特点。

译文(2)虽长,但失去了原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反而也没有翻译清楚意思。

例2:我真没想到他居然会做出这种事来。

(1)bi:jorbodoc~olo:gui,tarh~er(mi:mjabdalhi:sonbaina:悼文

(2)tori:m jabdalhim g bi:jerb。d破;olo:gui分析:译文(1)是异化翻译法,跟我们母语的传统表达方式是有差别的,但能表达出来原语文意义的同时,还能体现出汉语的表达方式;译文(1)是先说结果(bi:jorb~dod3olo:gui一我真没想到),译文(2)是后说结果(tarheermui:mjabdalhi:senbaina:一他居然会做出这种事来)。译文(2)采用了归化翻译法,语言虽通顺流畅,但平淡无奇。

例3:urid9arson~iho:sh。in9arsonabarhatu:

译文(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译文(2)后出的犄角比先长的耳朵硬。

分析:译文(2)是异化翻译法,没译文(1)那么通顺,但能表达出原语文的文化意义。

从以上3个例子来看,异化翻译法虽有点“陌生”,但能很好地传达原语文文化,而且还利于吸收对方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语言。

我们主张语言上尽量保存“原汁原味”,决不是有意与我们的母语(蒙古语)规范作对。恰恰相反,我们以母语规范作为翻译的前提,主张在语言上应尽量保存点“洋味”,即使译文中有读者“看不惯”的地方也不碍大局,读者“看

不惯”决不是“异化”之“错”,也不是跟母语水火不相容,关键在于我们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即译者在翻译内容的同时,也附带地展现出了其他民族语言的特点,这对译语民族来说,是学习和借鉴的机会,不仅丰富了译语民族的词汇,也促进了两个民族语言的接近和交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很有益的。有了异化翻译,我们有了tajbau口(太平),mudsa:D(木匠),iia~hua(莲花)等等词语,汉语词汇里也有了戈壁(goeb一沙石野地),乌兰牧旗(ulammetifr-文艺演出队),那达慕(naldam-游艺集会)等等。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翻译过程的核心内容就是对原语文中具有差异的因素进行处理,正如布朗绍所说:“翻译是纯粹的差异游戏;翻译总得涉及差异,也掩饰差异,同时又偶尔显露差异,甚至经常突出差异的活动化身。”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班级:外语学院、075班 学号:074050143 姓名:张学美 摘要:运用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不仅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作品的内容,也能让读者通过阅读译作,了解另一种全新的文化,因为进行文化交流才是翻译的根本任务。从文化的角度考虑,采用异化法与归化法,不仅能使译文更加完美,更能使不懂外语的人们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另一种文化,促进各民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交流。有时,从语言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可能远不及从文化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完美。本文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分别从不同时期来说明人们对异化法与归化法的认识和运用。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异化;归化;辩证统一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一、归化翻译法 Lawrwnce Venuti对归化的定义是,遵守译入语语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采用归化方法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归化翻译法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原作的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不在于语言形式或个别细节的一一再现。它的优点在于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译文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其缺点则是译作往往仅停留在内容、情节或主要精神意旨方面,而无法进入沉淀在语言内核的文化本质深处。 有时归化翻译法的采用也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受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制约,还要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

论习语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开题报告

学号: X X 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题目:论习语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 院(系)外语系 专业班级英语2008级1班 学生姓名 X X X 指导教师(职称) X X( X X) 提交时间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安康学院外语院(系)英语专业2012届本科生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研究的内容(含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 基本内容:本课题从两种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在习语中的应用着手,通过分析研究和例证法说明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在习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课 题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 是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说明了习语、语言、文化的关系。 第二部分: 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四个方面介绍英汉习语中反映的文化差异. 第三部分: 主要是关于异化和归化,其中包括异化、归化的起源和定义,异化、归化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张。并通过举例说明异化与归化在习语翻译中的应 用. 第四部分: 结论。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为补充,在习语翻译中不仅可以运用异化或归化,还可以运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研究的重点: 异化和归化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研究的难点:具体的习语翻译中应该选择哪种翻译策略及方法。 研究的创新点: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为补充,在习语翻译中不仅可以运用异化或归化,还可以运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论文提纲: 1.引言 2.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2.1 语言与文化 2.2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 2.2.1 地域文化 2.2.2 历史文化 2.2.3 习俗文化 2.2.4 宗教文化 3.习语在不同文化中的翻译 3.1 英汉习语翻译的主要翻译策略 3.2.1 异化,以源语文化为归宿 3.2.2 归化,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 3.2.3 异化与归化相结合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ainly refers to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native speakers and non-native speakers, as well a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ho differ in any aspect of language or culture background.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surroundings, societies and religion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each language community results in its own code of language, social culture, customs and practices and so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situations wh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s interact. Aside from language, IC focuses on social attributes, thought patterns and the cultures of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IC also involves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t cultures, languages and customs of people from other countries. There are three formats of IC: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when source and receiver are different races),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in which the parties are of the same race but of different ethnic origins) and intra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members of the same culture including racial, ethnic and other co-cultures). The term translation itself has several meanings: it can refer to the general subject field, the product (the text that has been translated) or the process (the act of producing the translation, otherwise known as translat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between two different written languages involves the translator changing an original written text (the source text) in the original verbal language (the source language) into a written text (the target text) in a different verbal language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type corresponds to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and is one of the three Roman Jakobson in his seminal paper. Jakobson’s categories are: 1.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or “rewording”–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other signs of the same language; 2.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or “translation proper”–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some other language; 3.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or “transmuta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signs of non-verbal sign systems.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would occur when we rephrase an expression or text in the same language to explain or clarify something we might have said or written.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would occur if a written text were translated, for example, into music, film or painting. It is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which is the traditional, although by no means exclusive, focu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t is easily seen that the three form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three types of translation are partly corresponding to each other, especially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which both attach attention o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native and non-native, and where different cultur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 To conduct effecti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e ha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nations and then to look for them and pay attention to in ever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By doing this, the high-context communicators can learn to use and respond words, emotions, postures differently, and low-context communicators can learn to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标签:归化;异化;翻译 归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要将语言本土化,尽可能地减少语言中的“异域色彩”,也就是将目的语读者作为主要考虑对象,并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设身处地地为目的语读者考虑,将目的语读者的感受和理解放在第一位。译者翻译出来的作品语言要地道、流畅,不能让目的语读者看不懂或理解不了。译者在归化翻译时,要不着痕迹,即抹去翻译的痕迹,将翻译这一步骤隐于作品间,让目的语读者仿佛直接在与原文作者对话,这才是成功的归化翻译。既然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那么让目的语读者仿佛直接在与原文作者对话就是翻译成功的表现。翻译的本质是让目的语读者理解译文的意思,也就是说翻译的本质暗示翻译是一个归化的过程(蔡平,2002)。而且归化翻译有助于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欣赏理解译文,达到文化传播交流的目的。 但过度使用归化翻译,也会带来一些问题。若时时刻刻注重翻译的本土化、本地化,拒绝国外新式语言表达,这就阻碍了翻译的进步与发展。所以对归化翻译手段的使用要恰当且有度。 二、异化 异化翻译方法是尽可能地体现并还原原作品中的“异域色彩”。在翻译特点上就是尽量采用符合外国语言表述习惯的表达方式,力求表达源语言的特色和原作品的内容。当译者想尽可能突出民族差异、不同民族特色和不同语言風格特征时,会考虑使用异化策略。因为使用这种翻译方法,既能将原作品的内容表述清楚,又能带来新式有特色的译文,使翻译得到进步与发展。使用异化翻译方法,还能使读者感受到原作者的写作风格与特点,让读者领略异国作者的风采。 但有学者认为,归化翻译法无法传达原作蕴含于文字的异国文化特色及不同民族特点。由此可能会造成对原文的理解偏差。同时,归化翻译法限制了对翻译语言的丰富。译者若总是采取归化翻译法,将故步自封,很难使外国文化走入国内,更不利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孙致礼教授(2000)曾指出,虽然归化翻译在二十世纪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现在局势已有所改变。目前,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内许多领域的国际化水平逐步提升,原来看似困难的异化,现在接受起来也变得容易得多。因此孙致礼教授断言,在二十一世纪之时,文学翻译将会以异化为主。 但是在使用异化翻译方法时,应注意一些事项。译者在使用异化方法进行翻译时,仍要注重保持译文的通顺和流畅,不能让译文读起来十分拗口,甚至令读者费解。当译者要引入新的翻译时,就更要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接受性,不能译得匪夷所思,要译得恰到好处,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比较而言,英译汉时更适合使用异化翻译手段。中国目前发展迅速,并致

英语字幕翻译的归化及异化

本科学年论文 英文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系别外语系专业英语(商务英语方向)届别2015届班级2011英语三班 学生姓名毛婧霞学号11 指导教师王道水职称讲师 二O一四年六月

系别外语系专业英语(商务英语方向)班级2011英语三班学生姓名毛婧霞学号11 指导老师王道水 论文题目英语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评分内容分值评分标准得分中文摘要5% 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叙述流畅,符合规定格式要求。 英文摘要5% 翻译准确,文字流畅,符合规定格式。 关键词5% 提炼准确,书写规范。 目录5% 根据文章内容自动生成,字体符合规定格式要求。 选题5% 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体现综合训练基本要求,难度适中,能基于个人能力独立完成。 调研论证20% 能够根据选题要求提出调研实施方案或论点的论证体系,具有独立深入社会调查研究,阅读文献、收集信息、并分析整理各类信息,从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综合分析30% 能够综合运用有关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对选题进行分析,论文观点鲜明、正确,合理使用各种信息,论据充分,逻辑性强。有自己的一定见解或较强的现实意义,观点有一定新意。 论文结构10% 整体结构合理,有逻辑性,文章中心突出,文题相符,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详略得当。 论文表达10% 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语言表述准确简洁,文笔流畅,图表清楚。 论文格式5% 格式规范,达到规定篇幅要求, 评分 指导教师评语(需在论文的份量、内容、表达和书写是否符合要求,论文选题的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学生应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学生的工作能力及工作态度等方面给予评价):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RANSLATING ENGLISH SUBTITLES by Mao Jingxia Class 3, Grade 2011 (No.11) Supervisor: Wang Daoshui June 2014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完整版)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翻译1-10单元

1 Translation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由于彼此所处地域、意识形态、容貌服饰和行为举止上存在的差异,而长久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和睦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许多挫折,既是个人的,又是全球性的;人类历史进程总是充满了个人间的直接冲突和民族间的误解——从骂骂咧咧到孤立主义直至到武装冲突,大大小小争端不绝。 很显然,文化间以及亚文化间的交往比以前多了,这迫切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去理解有着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与之和睦相处。通过加深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够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和平共处;这不但有益于我们周遭环境的安定,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2 Translation 文化有时候被称为我们的心智程序,我们“头脑的软件”。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这个用电脑所做的类比,把文化看作是支持运行的操作环境。文化就像电脑使用的DOS或者Unix或者“视窗”(Windows)等操作系统一样,使我们能在各种各样的实际应用中处理信息。用“视窗”这个比喻来描述文化似乎也很有吸引力。文化就是我们心灵的视窗,透过它我们审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社会中不同个体的视窗是不大一样的,但都有着一些重要的共同特征。 文化就好像是鱼畅游于其中的水一般,人们想当然地把文化看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很少去研究它。文化存在于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之中,文化对于我们了解我们自身之为何物是必不可少的,就正如生命离不开空气一样。文化是特定群体的共有财产,而不单是个体的特征。社会按照文化设定的程序运作,这种程序来自于相似的生活体验以及对这种生活体验之含义的相似阐释。 如果文化是一种心智程序,那么它也是现实的心灵地图。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开始,文化就告诉我们应该看重什么、偏好什么、规避什么和做些什么,文化还告诉我们事物应该是什么样。文化为我们提供超越个体经验可能的理想典范,帮助我们决定应该优先考虑的人或事。文化为我们建立起行为准则,并视遵守这些准则的行为为正当、合法。 3 Translation 43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摘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 1 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 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 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4 从实例中看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我们可以在翻译中体会一下二者的关系: (1)胡太太叹了口气,看见胡国光还是一肚子心事似的踱方步。“张铁嘴怎么说的?”胡太太惴惴的问。 ——“很好,不用瞎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 ——“么事的桂圆?”妻子没听清楚他的话。(茅盾《动摇》)

当代字幕翻译中网络词汇现象的归化异化分析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当代字幕翻译中网络词汇现象的归化异化分析学生姓名:杨洋学号:G1******* 院(系):外语学院专业:英语 入学时间:二○○八年九月导师姓名:王晓璐职称/学位:讲师/硕士 导师所在单位:安徽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 毕业论文(设计)提交时间:二○一二年五月 安徽大学教务处

“当代字幕翻译中网络词汇现象的归化异化分析”文献综述1. 引言 自1905年法国皮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以来,电影已伴随人类文明史走过了100多年。电影诞生虽只有百年,却发展迅速,百年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大戏——精彩纷呈。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艺术形式,电影不仅仅承载着制作者的艺术创想,而且随着它风靡全球的强劲势头,电影早已变成了一种文化载体。在科技进步,人类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电影这种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广大人民群众互相了解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本身就从根源上决定了在这种文化交往的过程中必将存在理解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字幕这种在观看原声电影过程中通常必备的要素便承担了传达解释缩小这种困难的角色。好的字幕翻译能够使得人们在观影时快速了解电影内容而且还能够获得美的享受。所以如何提高字幕翻译的水平就成了一个新兴的课题。 本课题将借助翻译理论中归化异化的理论,以各电影字幕为范例,着重分析新时代下电影字幕翻译过程中网络词汇运用的现象。以找出在什么情形下翻译者倾向于运用网络词汇,以及运用网络词汇会在观影过程中有何效果。 2.归化异化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1)归化异化研究的发展 自古以来,我国的翻译界就一直存在着对立的两派之争,从古代的“质”派与“文”派之争,发展到近现代的“直译”与“意译”之争。近现代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入,两派便又有了新的称呼——归化派与异化派。但是归化与异化并不等同鱼意译与直译,确切的说应该是意译与直译的延伸。归化和异化包含了深刻的文化, 文学乃至政治的内涵。 而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归化和异化最早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当时他并没有明确地提出归化、异化这两个概念,而只是提出了两种翻译途径。施莱尔马赫在一篇关于翻译的不同方法的演讲中指出.有两种翻译方法:“一是译者可以‘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另一种是‘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李文革,2004:254),前一种方法就是后来的异化。后一种方法就是归化。“施莱尔马赫认为,译者只能沿着一条途径前进,否则,如果将两者混而为一,即会出现无法预见的后果。作者与读者便极有可能永远无法走在一起.而且他本人还是‘赞成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方法”。 进入近代,美国杰出语言学家,翻译家奈达率先进行了相关研究,他虽没有明确提出归化异化两个概念,但却依然被认为是归化译法的代表人物。 而归化异化这对名词最早出现在劳伦斯·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一书中(qtd. in Schaffner 1995:4)。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使得归化异化的争论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韦努蒂认为选择归化策略的原因不仅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两种文化不平等, 强制文化具有排外性和强制性。用在翻译中是指强势文化为实现对弱势文化的殖民统治, 重组原语文化的语言及文化特点, 使之符合强势文化的规范。而异化策略则是对强势文化实行殖民文化统治的反抗手段, 竭力在翻译中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 让译文读者领略异域风情, 感受独特魅力。在实际实践中韦努蒂是倾向于异化的,被认为是异化译法的代表人物。(2)归化异化研究的现状

翻译的稂本任务——论文化传播(一)

翻译的稂本任务——论文化传播(一)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交流和沟通,各国更加重视文化的繁荣与传播。译者作为文化沟通的使者,应把输入异域文化、输出中华文化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有敏锐的文化意识,切实做好文化传播工作。 论文关键词]文化交流文化意识文化传播 一、翻译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符号,其使用方式与表达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而翻译的基本性质是语言问的转换、是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翻译与文化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翻译丰富、促进了译语文化,这是翻译最为显著的功能。古今中外,翻译从来都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杨仕章,2001)~1果没有阿拉伯人的翻译,古希腊的明就不会得以保存,欧洲的文艺复兴也将无从谈起;中华文化经佛经翻译吸取了古印度文化的营养,给中国文学注入了强劲动力,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唐代及唐以后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意象成分和功能;同样,没有五四时期的翻译,中国就不可能引入诸多先进的思想理论;而英国文化能有今天的巨大影响力和勃勃生机是与其在漫长的历史中融汇了凯尔特文化、拉丁文化、斯堪的纳文化以及东方文化的精华分不开的。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往往离不开异域文化的营养,纯粹自给自足的文化注定是要灭亡的,而翻译则为吸收异域文化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 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最初由巴斯奈特(Bassnet0和勒菲弗尔(Lefe—vere)在其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199O)一书中提出的:之前的翻译研究要么在语言学的屋檐下躲躲雨,要么在比较文学的墙根下避避风。而在新兴的文化学领域里则压根儿没有涉足之地。漕明伦,2007)以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为代表的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者,从宏观角度出发,从大处着眼,从政治、文学、历史等多角度切人,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把翻译看作宏观的文化转换,将翻译的研究重点从原作转向了译作,从作者转向了译者,从源语文化转向了译语文化,以求对翻译和译者的地位与作用有一个新的认识。对文化派而言,翻译的本质就是文化翻译。因此,翻译活动本身就涉及一个文化问题,涉及两种文化的对比研究和互动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翻译的确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文化交际行为之一,翻译工作者必须重视并处理好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姜艳,2oo6)~n奈达所言:实际上,对一个译者来说,由文化差异引起的问题比语言结构差异引起的问题要多而且更为复杂。三、文化传播与交流是翻译的根本任务 中外学者对翻译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其中张今先生(1994)的定义尤为惹人瞩目:“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进行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这正是翻译的根本任务和重大意义所在。其实,中西方翻译家、译论家中提倡尽力保存原文文化特色的大有人在,如杨宪益、许渊冲、刘宓庆等;西方如Sehuhe,Biguenet,Newmark等。鲁迅说(1935):“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像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什么叫“异国情调”和“洋气”呢?显然,鲁迅指的“不是在语言上一味仿效西洋,而是尽量保存原文所蕴含的异域文化特点”。这就是说,翻译不仅要考虑语言的差异,还要密切注视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处理的好坏,往往是翻译成败的关键。语言可以转换,甚至可以“归化”,但文化特色却不宜改变,特别不宜“归化”,一定要真实地传达出来。(予I、致礼,2ooo)因此,文化传播应该是翻译的根本任务。翻译中的文化传播,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就是尽量保存外来文化之“异国情调”、“洋味”,以使我国读者扩大文化视野,获得知识和启迪。例如,我

跨文化交际课后翻译原文1--8单元

Translation1 The growth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a field of study is based on a view of history that clearly demonstrates people and cultures have been troubled by a persistent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get along with groups and societies removed by space, ideology, appearance, and behavior from their own. What is intriguing about many of human civilization’s failure is that they appear to be personal as well as global. The story of humankind is punctuated with instances of face-to-face conflicts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misunderstanding--major and minor quarrels that range from simple name-calling to isolationism tr even armed conflict. It is obvious that increases contact with other cultures and subcultures make it imperative for us to make a concerted effort to understand and get along with people whose beliefs and backgrounds may be vastly different from our own. The ability, through increased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to peacefully coexist with people who do not necessarily share our lifestyles or values could benefit us not only in our own neighborhoods but could be the decisive factor in maintaining would peace. Translation 2 Culture is something referred to as our mental programming, our “software of the mind.”But we can take that computer analogy further and say that culture is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that enables software programs to run. Culture is like DOS or Unix or Windows:it is what enables us to process information in various specific applications. The metaphor of windows seems to be very appealing to describe culture:culture is a mental set of windows through which all of life is viewed. It varies from individual to individual within a society, but it shares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with members of a society. Culture is like the water fish swim in--a reality that is taken for granted and rarely examined. It is in the air we breathe and is as necessary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who we are as air is to our physical life. Culture is the property of a community people, not simply a characteristic of individuals. Societies are programmed by culture, and that programming comes from similar life experiences and similar interpretations of what those experiences mean. If culture is mental programming, it is also a mental map of reality. It tells us from early childhood what matters, what o prefer, what to avoid, and what to do. Culture also tells us what ought to be . It gives us assumptions about the ideal beyond what individuals may experience. It helps us in setting priorities. It establishes codes for behavior and provides justification and legitimization for that behavior.

《舌尖上的中国》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运用

《舌尖上的中国》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运用 【摘要】为更好地向英语受众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英译 综合采用了归化、异化以及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文章对该纪录片中的菜肴名称、制备过程和所涉民俗文化的英译过程中这三种翻译策略的运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译者围绕实现最佳译文效果这一中心,因地制宜地灵活采用了这三种翻译策略,此外,与此前同类纪录片相比,该纪录片英译过程中异化策略的运用比例有明显提高,反映了近年来中国文化自信的提升。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归化与异化;纪录片翻译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时普遍使用的两种翻译策略,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归化”指在翻译时尽量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习惯的表达方式翻译 原文;而“异化”则是翻译时向源语作者靠拢,尽量在保留源语的表达方式后进行翻译。归 化与异化是对立统一的,译者在翻译时通常会综合运用归化法与异化法。 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以中华饮食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成了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在此背景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自2012年5月首播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 注与热烈讨论。《舌尖》主要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从多个侧面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舌尖》的字幕翻译作为中国纪录片外宣的典范,受到了海外观众较好的评价。本文以《舌尖》中英文脚本为语料,对《舌尖》脚本中译英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归纳总结在翻译具有鲜明中国文化色彩的中文纪录片时,如何在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中间取得最佳平衡,以实现译文的忠实、通顺,并通过影视这一特殊载体,实现翻译目的,为类似纪录片的英译提供指导和参考,服务国家的“文化走出去”战略。 一、归化与异化策略在《舌尖》英译中的应用 (一)归化策略的应用 “影视翻译的瞬间性、通俗性以及观众多层次等诸多特点决定了影视翻译必须以译语 观众为中心”(李颜,2005:82),即中文纪录片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译语观众 的欣赏角度与接受程度,向目的语靠拢。此时,译者需要熟练应用归化法,以《舌尖》中菜名的翻译为例:腌笃鲜:Bamboo Shoot Soup with Fresh and Pickled Streaky Pork。蜜 汁火方:Braised Ham in Honey Sauce。炸藕夹:Deep-Fried Lotus Root Sandwich。腊汁 肉夹馍:Chinese Hamburger。毛蟹炒年糕:Rice Cake Stir-Fried with Crabs。清明团子: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关系并评述 1、什么是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钱锺书相应地称这两种情形叫“汉化”与“欧化”。A.归化 所谓“归化”(domestication 或target-language-orientedness),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 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 归化翻译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2)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3)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篇体裁;(4)插入解释性资料;(5)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6)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 B.“异化”(foreignization或source-language-orientedness)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异化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例如,将“九牛二虎之力”译为“the 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但对于不熟悉源语及其文化的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愈来愈紧密,原先对于目标语读者很陌生的词句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即异化的程度会逐步降低。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归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异化: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异化: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归化:the thick ice is not formed in a day. 2、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 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有的文中把归化等同于意译,异化等同于直译,这样做其实不够科学。归化和异化其实是在忠实地传达原作“说了什么”的基础之上,对是否尽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说”,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上采取的不同态度。两对术语相比,归化和异化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 3、不同层面上的归化与异化 1、句式 翻译中“归化”表现在把原文的句式(syntactical structure)按照中文的习惯句式译出。

浅析美剧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

浅析美剧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以生活大爆炸为例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外国影视作品涌入国内市场,美剧就占其中很大的一个市场份额,长久以来,配音一直是外国影视作品的主流,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网络的普及,字幕翻译被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所接受。字幕翻译,作为原剧与观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自2007年播出以来便在美国本土和世界各国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在中国观众群体中也备受追捧。究其原因,除了本剧的幽默剧情和生动语言外,其中精彩贴切的汉语字幕功劳不可小觑。美国的情景喜剧深受中国观众喜爱,除了影视作品本身的魅力,作为传播媒介的字幕翻译也功不可没。采用字幕翻译,不仅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也为众多英语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音像学习资料。另外,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字幕翻译使得原版作品中的背景音乐及演员声音得以完全保留,让目的语观众能够欣赏到更多的原汁原味 美国的情景喜剧深受中国观众喜爱,除了影视作品本身的魅力,作为传播媒介的字幕翻译也功不可没。采用字幕翻译,不仅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也为众多英语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音像学习资料。另外,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字幕翻译使得原版作品中的背景音乐及演员声音得以完全保留,让目的语观众能够欣到更多 的原汁原味的原语作品。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 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