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doc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doc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doc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doc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

篇一: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湘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第一课《听听声音》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但不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本课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声音》等课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由两个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自制小乐器”两部分组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研究时就要比较一下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中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这两个活动是发展学生关于“声音的产生”的科学概念的一系列有结构的探究活动,目的不仅是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和描述发声体的状态,在大量的科学事实的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建构“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

二、[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

的这个问题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是由外力的作用,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有外力不一定能产生声音(如拉橡皮筋就不能发出声音),更主要的是物体必须发生振动。通过课前了解,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们认为是物体敲打、碰撞、摩擦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对声音的最初认识。这些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停留在声音是由敲、拍、拨等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而并未真正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即振动。对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概念,即使有学生讲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际上他们的认识也是很模糊的。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观察实验中,学生关注的往往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特别是物体之间摩擦也能听到声音,学生很难看到物体是否发生了振动,因此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

三、[设计理念]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与思考,我们认为本课的教学应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展开观察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从相同现象的观察中进行抽象和概括,实现认识上的跨越。为此我设计时安排这么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①利用已有经验使物体发声,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②观察、收集发声物体的变化特点,获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③通过更多物体,采用实证与反证结合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

四、[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会停止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3)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听、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六、[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

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猜测。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四、总结评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听、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先“扶”后“放”,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七、[多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

八、[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羊角锤、铁钉、小木板、洗衣刷、音叉、装水的水槽,砂纸学生分小组准备:音叉、乒乓球、装水的水槽、小鼓、彩色纸屑、小瓶水、口哨、橡皮筋、实验记录表。

[课时安排]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用羊角锤在小木板上钉铁钉。

问:刚才看到老师做了什么动作?你们听到了什么?

(钉铁钉,敲打铁钉发出的声音)

(2)、老师出示洗衣刷,砂纸,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刷子在砂纸上来回刷。

问:刚才看到了这位学生做了什么动作?你们听到了什么?

(用刷子在砂纸上来回刷,听到了较响的沙沙声)

(3)、播放多媒体课件“丰富多彩的声音”。小鸟欢快鸣叫、哗哗的流水声、咚咚的鼓声--------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都能发出声音,我们也不时地在听各种声音,那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回答:敲打、摩擦、撞击、弹拨、风吹、乐器发声、语言说话)(板书)

(2)谈话: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都是自己的一种看法,一种猜测。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猜测。而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敲打、摩擦、撞击、弹拨、碰撞等原因产生的,就

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富有情趣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通过创设情景敲铁钉,邀请学生参与活动,聆听丰富多彩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音叉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介绍实验材料

(1)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

A、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

B、使用方法: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教师示范)

C、学生尝试用音叉。

2、学生开展活动: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课件打出实验要求):请各组分工协作,想办法让音叉发出声音来,每个人制造声音,声音不要太大,看谁想的办法多,交流你们的方法,说说物体在发声时你有什么发现?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报告单上。

①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

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振动,引起水花四溅、有波纹、有水泡、乒乓球弹开

②我们让音叉发出声音后,用手摸摸或将音叉轻轻贴到脸上,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学生回答,音叉在振动教师同时板书:麻、痒)

③当我们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时,听一听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④说一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动的、动态、振动)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音叉产生的声音是音叉在振动(颤动)时发出的。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学生回答:看、摸、听、说)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队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探究活动二:其它物品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谁来说一说都有些什么?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小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学生分组实验

3、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将彩色纸屑放在小鼓鼓面上,敲响小鼓时小纸屑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2)、吹响口哨时,口哨里的小珠子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4、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发现。

6、交流汇报实验现象,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

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7、得出结论,总结方法

①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的状态。所以,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产生的。(课件打出)

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那就是——振动。

讲解:科学家发现,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叫做振动。(出示课件:振动。)篇二: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整体学习兴趣高,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比较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们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围绕“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开展探究活动。安排了“植物的一生”、

“翩翩雌与雄”、“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物质的变化”、“整理信息,让我们发现更多”六个主题单元,共设计了44个活动。

“植物的一生”:根据植物一生所经历的过程安排教学内容,通过种植、观察、记录、整理信息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植物一生所经历的过程,发现植物生长变化规律。

“翩翩雌与雄”:教材以植物的繁殖与动物的繁殖、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两条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活动了解生物繁殖的方式。对于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探究方式以接受式探究为主。

“位置与运动”:通过观察、描述、游戏、实验、测量、统计分析等活动,引领学生发现:描述物体位置时需要用到参照物、方位和距离3个因素;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用到参照物、位置、方向和快慢(速度)

“力与运动”:首先通过游戏、体验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力无处不在;然后通过试验、游戏、测量、统计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弹力、重力、摩檫力。

“物质的变化”:首先在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变化分为可逆的变化与不可逆的变化的概念;然后指导学生认识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渗透化学变化的概念;最后,综合前面所学进行应用,同时渗透物质守恒的原理。

“整理信息,让我们发现更多”:回顾本学期整理资料的

活动,归纳总结整理资料的方法。激励学生在后继的探究活动中继续应用这些方法整理信息。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教材内容第一周播撒希望的种子第二周小苗快快长第三周开花结果

第四周花开花落为哪般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第十九周

第二十周

篇三:四年级科学下册苹果落地的秘密教案湘教版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感受重力的活动,能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对重力的方向进行猜想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2.大胆猜想重力的产生与什么有关,能用资料查询和阅读的方式将重力与地球引力对应起来并初识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

3.能制定研究计划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大小,初步练习估测生活物品的重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敢于猜想,尊重证据,实事求是,愿意合作与交流。

2.从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故事里懂得要善于思考、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表面附近物体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初步了解身边常见物体的重力一般是多少。

教学准备

1.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场景图,儿童提水、抛石子等关于重力现象的动画课件或图片,绘制一个供全班交流汇总使用的

统计表和统计图。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支架、细线、钩码、圆筒式弹簧测力计。

学生准备:玩具小车、钢笔、苹果等小物体。

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2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活动2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导入时,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学生:谁知道这个课题里面所包含的故事,给同学介绍介绍。

二.活动----感受重力

1.学生体验:提水、抛石子等

教师应及时从中梳理出“向下”这个词来,帮助学生从众多现象中找到“下落”的规律并形成对重力方向的猜想。

2.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 用带重物的细线固定在支架上,固定支架观察它们受到重力后朝哪个方向。

② 数次调整支架的倾斜角度,再观察重物朝向哪个方向。

得出结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学习重力产生的原因

首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如果学生当中有说出“地球

引力”的,教师可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例如,在前面做实验用过的支架上改吊一些别的物体,并再次倾斜支架,继续观察重物朝哪个方向;或者就用细线拴一石块,摇晃石块并观察石块静止后朝哪个方向。但是,尽管这些实验可以间接证明地球引力的存在,学生依然不能由此得出肯定的结论。这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查询和阅读“指南车信箱”的方式来解决

这一问题。

三.活动---重力的大小

1.明确研究主题——身边常见的不同物体的重力有多大呢?

2.接着,指导学生针对准备好了的材料(钩码、玩具小车、钢笔、苹果等小物体)分组制定研究计划。应要求小组活动人人参与、个个动笔或动手。教师应及时掌握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技能指导,包括计划内容是否齐全、记录表栏目是否科学、统计图是否标好了刻度、材料是否便于测量等。

注意:如果被测物体超出了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必须调换。

3.学生动手测量:测量时,要提醒学生正确使用测力计,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要分工合作,要如实记录等。

4.制成统计图

5.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以苹果为例,可以一边出示苹果一边说它重力的大小,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苹果的重力大小一般在多大范围内(通过多次进行这样的测量练习,可以增

强学生的估测能力),然后师生一起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汇总。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实验目的:测量室内外温度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 实验步骤: (1)取一支温度计用线拴好。 (2)将温度计悬挂。 (3)读数。 (4)比较。 实验结果:室内外温度存在差距,通过对大气温度的测量,可以了解当地的气温。 2.实验名称:气温的测量 实验目的:测量温度的变化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阳光下和背阴处测量温度. (2)测量一天中,清晨、商务、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 实验结果: (1)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 (2)一天中,中午的时候气温最高,清晨的时候气温最低。 3.实验名称: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目的:食盐能否在水中溶解 实验器材:烧杯2个、搅拌棒2根、沙、食盐、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2)观察实验结果: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4.实验名称: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目的:面粉能否在水中溶解 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面粉、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搅拌。 (2)你发现了什么?实验结果:面粉在水中没有溶解 5. 实验名称:过滤食盐、沙和面粉与水的混合物 实验器材:铁架台1个、漏斗一个、烧杯6个、玻璃棒3根、滤纸三个、(面粉、沙、食盐)溶液三份。 实验步骤: (1)折叠过滤纸放入漏斗中。 (2)将漏斗放在铁架台上,漏斗下放好接盛滤液的烧杯。 (3)分别倾倒食盐溶液、沙和水的混合物、面粉和水的混合物过滤。 (4)观察比较滤纸。 实验结果:过滤后,食盐没有出现颗粒,沙留在滤纸上,面粉留在滤纸上。 6.实验名称: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目的: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吗 实验器材:烧杯、高锰酸钾、钥匙、搅拌棒、水。 实验步骤: (1)水里放入几粒高锰酸钾,观察并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 (2)用搅拌棒搅拌,再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 实验结果: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 7.实验名称: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 实验目的: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 实验器材:烧杯2个、钥匙、搅拌棒2根、水。

四年级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上册一、制作目的:做小吊车并研究小吊车原理 制作材料及工具:小纸盒吊车臂吊臂支架线绳两个铁丝钩一个剪刀锥子胶水钩码 制作过程: 1.小组分工合作 2.观察小吊车模型组装各部分 ①四个点要对称,固定牢固; ②绳子要从前往后穿,不要穿反了; 3.调试小吊车分别拉动两根线,看看小吊车的臂能否灵活运动. 实验现象:小吊车能(吊起)或(放下)钩码 实验结论:放松上牵引绳,拉紧下牵引绳,吊臂向(下)运动;拉紧上牵引绳,放松下牵引绳,吊臂向(上)运动。 二、、实验目的: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 实验材料:秒表(或电子手表)、长尺、玩具车(学生自带),橡皮泥,马达、电池等(学生自带) 实验过程: 1.小组做好分工:赛车手、计时员、测量员、记录员。 2.找好起点(必要时确定好终点); 3.秒表做好归零; 4.在相同时间内必须进行多次测量(不少于3次),并做好记录 5. .在相同距离内必须进行多次测量(不少于3次),并做好记录 实验结论: 1: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距离越长,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 2:相同距离下所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的速度越(慢) 三、实验目的:通过重锤说明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实验材料:铁锁、(螺母、橡皮、橡皮泥、砖头、石子、)细线等。 实验过程: 1.观察重锤由几部分组成,怎样连接的。 2. 将细线与铁锁连接在一起,检验是否接牢。 3.用自己做的重锤检测教室是否与地面垂直。 实验现象:重锤的锤线都是与地面(垂直)。 实验结论:重力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五、、实验目的:模拟昼夜的成因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或蜡烛小纸人遮光窗帘 实验过程:(1)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北方,在桌面中间放好;(2)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北京(或其他省会城市)的位置贴上小纸人; (3)用手电筒代替太阳光,在正对地球仪1米左右的地方打开手电筒,调整手电筒的远近,以地球仪上清晰地出现明暗两部分为宜;明确地球仪上的白天部分和黑夜部分; (4) 面对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慢慢旋转(逆时针方向),将小纸人所在的位置旋转到黑夜部分,接着转动地球仪使小纸人再次转到白天部分; (5)两人一组,轮流演示同一位置的昼夜变化。 实验现象:小纸人一会在(白天)的一面,一会在(黑夜)的一面. 实验结论: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下册一、化冰实验 实验材料:酒精灯灯烧杯冰渣天平温度计铁架台计时器记录表 实验步骤:1.用天平称出30克的冰渣,放入烧杯。 2.烧杯和温度计固定在铁架台上。 3.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每两分钟观测一次,记 录冰化成水及水沸腾时温度及质量的变化。 的。如冰、水、(水蒸气)。

教科版四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四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武冈市新东中心小学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年级四年级学生姓名班级实验名称温度与气温实验时间 9月4日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实验目的 仪器器材温度计、百叶箱 1、用温度计测量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 2、测量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选择同一地点); 实验过程 3、把测得的气温填在记录表中。 实验结果优良 教师批注实验有序实验成绩优 实验报告单 年级四年级学生姓名实验名称风向和风速实验时间 9月9日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实验目的 仪器器材风向标、小风旗 1、学生分组用风向标测试风向。 实验过程 2、学生分组用小风旗测试风速。 3、总结风力大小。 实验结果优良 教师批注实验有序,效果良好。实验成绩优 实验报告单 年级四年级学生人数实验名称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实验时间 9月18日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实验目的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仪器器材食盐、沙、面粉、烧杯、筷子、玻棒、水槽、漏斗、滤纸、铁架台 1、食盐+水沙+水 2、用筷子轻轻搅拌,观察,盐和沙分别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同时什么也实验过程可能发生什么变化,生:水。师:对,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面粉+水 实验结果良好 教师批注实验准备充分实验成绩良 实验报告单 年级四年级学生人数实验名称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实验时间 9月30日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实验目的常见的溶解现象。 仪器器材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 1、学生第一次使用试管振荡的方法,在实验之前,教师先介绍和演示试 管振荡。 2、学生开始实验。在三个试管中,分别加入醋、酒精和食用油。实验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醋和酒精如何扩散,充分描述醋和酒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在记录表上。) 3、交流实验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优良 教师批注实验有序实验成绩优 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一、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实验 实验目的:学会检验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实验材料:碘酒、米饭、滴管、白纸、酒精灯、碟子、花生、瘦肉等。 实验过程: 1、把少量米饭放在碟子上,用滴管向米饭上滴2—3滴碘酒,观察发生的现象。 2、把花生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观察白纸上留有的痕迹。 3、将切成细条的瘦肉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注意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实验现象及结论: 1、加入碘酒后,米饭变成蓝黑色,这说明大米中含有淀粉。 2、在白纸挤压花生后,会在纸上留下油迹。说明花生内含有脂肪。 3、将瘦肉在火上烧后,会闻到一股难闻的、烧焦羽毛的气味.说明瘦肉中含有蛋白质。 二、物体在水中的溶解实验 实验目的:认识溶解的特点,理解溶解的定义。 实验材料:三个烧杯、玻璃棒、药匙、食盐、高锰酸钾、沙子。 实验过程: 1、先在三个烧杯中倒入约三分之二的清水。 2、用药匙取适量的食盐,高锰酸钾,沙子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仔细观察三个烧杯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不见了,并且均匀的分散在水中,沙子在水中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溶解的定义,不溶解的定义 注意事项:1,搅拌方法 2,通过颜色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均匀分布情况 3,通过尝的方法了解食盐在水中均匀分布情况 三、不同材料的溶解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判断不同材料在水中是否溶解。(进一步理解溶解现象)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小苏打,面粉,粉笔末,洗衣粉,木屑等。 实验过程:同上

实验结论:有的物体在水中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中不能溶解. 四、物体溶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加快物体在水中溶解的方法。 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药匙、高锰酸钾或(食盐、冰糖)、小锤、热水、冷水等。 实验过程:实验一: 1、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的温度相同的冷水。 2、把颗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 3、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中的水,观察高锰钾溶解的快慢情况。 实验现象:搅拌的烧杯中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不搅拌的烧杯中高锰酸钾溶解得慢。 实验结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实验二: 1、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的热水和冷水 2、把颗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放入两个烧杯中,过一会钟,观察两个烧杯中高锰酸钾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热水中高锰酸钾溶解的快,冷水中高锰酸钾溶解的慢。 实验结论: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实验三 1、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的温度相同的冷水。 2、取两块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颗粒,将其中一块研成粉末,然后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观察比较高锰酸钾溶解的快慢。 实验现象:研成粉末的高锰酸钾溶解的快,未研成粉末的高锰酸钾溶解的慢。实验结论:把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理解。 注意:此实验是典型的对比实验,实验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应相同。 五、沉淀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沉淀是净化水的一种方法,能除掉水中一部分不溶解的杂质。 实验材料:烧杯2个、玻璃棒2根、明矾、混浊水。 实验过程: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1.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实验目的:测量室内外温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 实验步骤: 1、取一支温度计用线拴好。 2、将温度计悬挂3、读数。 4、比较。 实验结果:室内外温度存在差距,通过对大气温度的测量,可以了解当地的气温。 2.实验名称:气温的测量 实验目的:测量温度的变化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阳光下和背阴处测量温度; 2、测量一天中,清晨、商务、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 实验结果:1、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2、一天中,中午的时候气温最高,清晨的时候气温最低; 3.实验名称: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雨量器 实验步骤:1、用喷水壶模拟降水,记录好时间。2、把雨量器改在水平桌面,读出刻度。3、换算成24小时,核对雨量等级。 实验结果:根据24小时内测的降水量,对照等级表,确定了下雨的等级。 4.实验名称:观察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目的:食盐、沙能否在水中溶解 实验器材:烧杯2个、搅拌棒2根、沙、食盐、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你有什么发现? 2、取一小匙淘洗干净的沙,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你有什么发现? 3、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结果: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5.实验名称: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目的:面粉能否在水中溶解 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面粉、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搅拌。2、你发现了什么? 实验结果:面粉在水中没有溶解 6.实验名称:高锰酸钾的溶解 实验目的: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吗 实验器材:烧杯、高锰酸钾、钥匙、搅拌棒、水。 实验步骤: 1、水里放入几粒高锰酸钾,观察并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 2、用搅拌棒搅拌,再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 实验结果: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 7.实验名称: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器材:面粉、沙、食盐、高锰酸钾各一份,烧杯4个、钥匙、水。 实验步骤: 1、将四种物质分别放入盛有相同水的烧杯内,观察物质在水中的状态。 2、根据实验现象完成教材26页记录表。 实验结果: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面粉、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8.实验名称: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 实验目的: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 实验器材:烧杯2个、钥匙、搅拌棒2根、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胶水或洗发液,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 2、先轻轻搅拌,观察有什么现象,再充分搅拌,继续观察。 实验结果: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溶解了 9.实验名称:观察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 实验目的:观察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 实验器材:试管3个、醋、酒精、食用油、三支滴管、水。 实验步骤: 1、在三个试管中,各盛约15毫升的水。分别用滴管往试管中加入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充分震荡后,静置一会儿。 2、观察实验结果:醋和酒精在水中溶解了,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 10,实验名称: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实验目的: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实验器材:汽水、注射器、橡皮塞。 实验步骤: 1、打开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塞封住管口。 2、观察汽水析出的气泡。慢慢地往外拉活塞,再慢慢地往回推,反复3 次.

(完整)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doc

2、我们的营养 实验名称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 碘酒、馒头(面粉)、滴管、酒精灯、白纸、碟子、实验材料 花生、瘦肉等。 1、把少量馒头放在碟子上,用滴管向米饭上滴2—— 3滴碘酒,观察现象。 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论2、把花生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观察白纸上留有的 痕迹。 3、将切成细条的瘦肉放在酒精灯上灼烧,闻一闻有 什么气味? 1、加入碘酒后,馒头变成蓝黑色。说明面粉中含有 淀粉。 2、白纸上会留下油迹,说明花生中含有脂肪 3、闻到一股难闻的、烧焦羽毛的气味,说明瘦肉中 含有蛋白质。 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营养素,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淀粉(糖类)、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和水。

4、水变咸了 实验名称1、溶解实验。2、不同材料的溶解实验。 1、两个烧杯、玻璃棒、药匙、食盐、高锰酸钾。 实验材料2、烧杯(根据材料种类准备)、玻璃棒、小苏打、洗衣粉、食用油、沙子、木屑等。 实验一: 1、先在两个烧杯中倒入约三分之二的清水。 2、用药匙分别取适量的食盐、高锰酸钾,分别放入 两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搅拌。 3、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再观察现象。 实验方案 实验二: 1、先在烧杯中分别倒入约三分之二的清水。 2、用药匙取适量的小苏打、、食用油、沙子,分别放 入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搅拌。 2、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再观察溶解的情况。 实验一:食盐、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看不见了。 实验现象实验二:小苏打、能在水中溶解,食用油、沙子不能 在水中溶解。 像食盐、高锰酸钾那样,在水中变成极细小的、肉眼 看不见的微粒,均匀的分散在水里,不会自行沉降下实验结论来的现象叫做溶解。 有的物体在水中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中不能溶解。 (或者具体记录物体名称)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教科版)1.体验静电现象(P2)实验目的: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 实验原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实验器材: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 、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1操作步骤:生。 、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2生。实验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实验名称2 ;不一样的电荷实验目的: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实验器材:气球、羊毛制品、木尺 1 将两个充气气球挨着悬挂在约米长的木尺,用羊毛制品分别摩擦步骤: 两个气球相互接触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实验名称:小灯泡的构造实验目的了解小灯泡的构造是怎样的实验器材小灯泡实验步骤展示小灯泡,让学生看清灯泡的构成实验结论小灯泡是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构成的 4 让小灯泡发光(P5)实验目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实验原理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实验器材:导线 1 根、电池 1 节、小电珠 1 个。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2观察现象。 、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3观察现象。 、整理器材。4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P7)连接带灯座的电路5 实验目的:连接带灯座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实验原理根。1 实验材料:小灯

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个、导线 2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1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6 连接串联电路p8实验目的:会使用串联方法连接电路实验原理;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2 个、导线 4 根。操作步骤: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座上。 2、用导线把电池、灯泡、逐个串接法连起来。使2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3、拆分器材 4、整理器材。实验结论: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7 连接并联电路p8实验目的:会使用并联方式连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含实验目的及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含实验目的及实验现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1)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 实验步骤: 1、取一支温度计,用线拴好。 2、将温度计悬挂,(离地面1.5米左右,不能靠拢,在室外注意通风,阳光不能直射温度计)。 3、读数。 4、记录并比较。 实验结果:室内外温度存在差距,通过对大气温度的测量,可以了解当地的气温。 (2)实验名称:气温的测量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选择两个地点:阳光下和背阴处来测量它们的温度; 2、测量一天中,清晨、商务、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 实验结果:1、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说明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背阴的地方。2、一天中,中午的时候气温最高,清晨的时候气温最低;还发现在一天中的气温时从低到高,在从高到低的规律变化的。 (3)实验名称: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用喷水壶模拟降水,记录好时间。 2、把雨量器改在水平桌面,读出刻度 3、换算成24小时,核对雨量等级。 实验结果:根据24小时内测的降水量,对照等级表,确定了下雨的等级。 (4)实验名称:观察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器材:烧杯2个、搅拌棒2根、沙、食盐、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你有什么发现? 2、取一小匙淘洗干净的沙,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你有什么发现? 3、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结果: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5)实验名称: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面粉、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2、你发现了什么?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1)实验名称:通过活动体验关节的作用实验目的:体会关节的作用实验器材:回形针,豆子,小口瓶 实验步骤:1、绑住食指关节,然后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2、绑住腕关节和指关节,然后系鞋带、拉拉链、写字;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4、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落下。比较一下在身体挺直和膝关节弯曲两种状态下做这个动作,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实验现象:没有被用材料固定前的关节能弯曲,用材料固定后的关节不能弯曲。结论:如果没有关节,身体就会变得僵硬。关节有运动、缓冲的作用。 (2)实验名称:做手臂活动模型实验目的:体会肌肉和关节的运动实验器材:绳子、硬纸板、铆钉(细铁丝) 实验步骤:1、剪两条硬纸板,其中一条是另一条的两倍宽。把宽的硬纸板沿长边对折,窄的一端剪圆后夹在对折纸板中间,用铆钉固定。2、剪下两段一样长的绳子,分别粘在两侧的纸板上。3、拉动绳子,活动手臂模型。 实验现象:拉动绳子,手臂就会弯曲,手臂打直,绳子就变直了。结论:纸板相当于骨头,绳子相当于肌肉,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骼运动。关节能使人做多种运动方式。 (3)实验名称测走路的速度实验目的:在测量中感受速度的快与慢实验器材:秒表、米尺、粉笔 实验步骤:1、用米尺测出5米距离。2、用正常步伐走5米,测量需要时间为()。比正常步伐快一些走5米,测量需要时间为()。3、用正常步伐走5秒,能走()米;比正常步伐慢一些走5秒,能走()米。4、记录、交流。 实验现象结论:在相同距离情况下,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相同时间情况下,所走距离越长,速度越快。 (4)实验名称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目的:开展对比实验研究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秒表、小车、尺子、钩码、砝码盒实验步骤:1、在桌面上定好距离,确定起点和终点;2、挂2个钩码,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间为();挂3个钩码,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间为();挂4个钩码,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间为();3、实验反复做几次;计算出平均数并比较;4、记录,交流;5、整理实验材料,保持整洁实验现象结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其他因素不变) (5)实验名称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目的: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线越长,摆得越慢;反之摆得越快 实验器材:不同长度的线、钩码实验步骤:1、做一个摆,并明白一个来回算一次;2、用摆线30厘米的摆实验,测量15秒可摆动多少次?3、用摆线15厘米的摆实验,测量15秒可摆动多少次?4、记录、比较摆的次数;5、整理实验材料,保持整洁。 实验现象结论:摆的快慢与摆重、摆角无关,与摆线长度有关。 (6)实验名称正确使用弹簧称实验目的:发现力的大小,会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实验器材:弹簧称、钩码、装了文具的笔袋等实验步骤:1、使用前检查指针是否在“0”处;2、将钩码挂在弹簧称上;3、等指针静止时读数;4、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平齐;5、记录;6、整理实验材料,保持整洁。实验现象结论:被测的力不可超过弹簧称标定的最大数值。 (7)实验名称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实验目的:知道在弹性范围内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 实验器材:同样的弹簧6个、钩码、直尺实验步骤:1、分别固定6个弹簧的一端,测量长度;2、在第一个弹簧下挂1个钩码,测量弹簧的长度;3、在第二个弹簧下挂2个钩码,测量弹簧的长度;4、以此类推,挂完6个弹簧;5、记录、交流;6、整理实验材料。实验现象结论:知道在弹性范围内钩码越多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 (8)实验名称体验物体重力实验目的:了解物体受到重力实验器材:一桶水实验步骤:1、提起水桶时,你有什么感觉?2、如果你放手,水桶会怎样?实验现象:提起水桶感到很重很吃力;放手后水桶会掉到地上水会洒出来。实验结论:不管是离开地面的物体,还是在地面上的物体,它们都会被地球吸引产生重力。 (9)实验名称研究如何减小摩擦实验目的:探究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实验器材:(1)弹簧称、带钩的重物、尺、圆杆小棍、;(2)橡皮泥、线、宽口水杯、洗洁精。实验步骤:(固体)1、把带钩的重物放在桌上,用弹簧称测量拉动重物所需要的力;2、把带钩的重物放在几根圆杆铅笔上,用弹簧称测量拉动木板所需要的力;3、记录、交流;(液体)4、把橡皮泥分成大小相同的几个小团,分别捏成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和椭圆形;5、用线绑住这些模型,同时放入有洗洁精的瓶中,比较下沉速度; 实验现象结论固体:接触面变光滑能减小摩擦力;变滚动液体:流线型物体能减小摩擦力。 (10)实验名称:观察蚕卵和蚁卵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羽毛或干毛笔、养蚕用的纸盆实验步骤:1、用放大镜观察蚕卵和蚁卵。2、观察蚕、蚁的幼虫。实验现象:蚕卵近似圆形,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2天变成淡红、浅褐,再经3-4天变成灰绿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蚕出生后,就是小蚕。实验结论: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蚕才会孵出,小蚕孵出后就要吃食物。 (11)实验名称:观察蚕茧、蛹、蛾实验器材:蚕茧、剪刀、蛹、蛾实验步骤:1、用剪刀剪开蚕蛹,观察。2、观察蚕茧,并用尺量长度。3、观察蚕蛾。实验现象:1、蚕蛹休型粗短,像纺锤。2、蚕茧是由很多根蚕丝组成的。 3、蚕蛾会飞,有6条腿,是昆虫。实验结论:蚕的一生是蚕卵→蚁蚕→蚕→蚕茧→蚕蛾。 (12)实验名称:观察吐丝的蚕实验器材:吐丝的蚕实验步骤:观察蚕吐丝前后的变化。实验现象:蚕在吐丝阶段不吃桑叶,

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认识空气有的性质。 实验材料: 透明玻璃杯、卫生纸、胶带、水槽、水、干抹布;空饮料瓶、气球 实验步骤:方法一 1、将一团卫生会紧塞在一个透明玻璃杯杯底; 2、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水面淹没杯底为止,尽量避免水槽里的水溢出来; 3、慢慢竖直提起杯子,并把杯口和外壁上的水用抹布擦干; 4、慢慢取出杯底的纸团,纸团会湿吗? 注意事项: 1、纸团应该塞紧在杯底,以免杯口朝下时落下,必要的话可以用胶带固定一下。 2、实验过程中杯子始终都是倒立杯口朝下,并保持竖直。 方法二: 1、将气球皮放进一个空饮料瓶中,用力吹,气球吹得大吗? 实验结果: 方法一:纸团。 方法二:气球。 实验结论: 空气有的性质。 年班

实验目的: 认识空气虽然很轻但是。 实验材料: 细木棍一根、空气充得同样多且颜色相同的气球两只、细线、胶带、针 实验过程: 1、将两只空气充的同样多的气球分别用细线绑在细木棍的两端; 2、调节细木棍中间的绳套使其左右平衡; 3、用针在其中一只气球口附近扎几个小眼,使气球慢慢漏气。 实验结果: 。 实验结论: 空气。 年班

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实验报告3 实验目的: 认识空气具有。 实验材料: 1、气球 2、扇子(书) 实验过程: 1、让充满空气的气球口对着自己的脸,松开气球口,有什么感觉? 2、用扇子或书在自己的脸旁扇一扇,有什么感觉? 实验结果: 。 实验结论: 空气。 年班

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实验报告4 实验目的: 认识到空气。 实验材料: 塑料袋、注射器、橡皮(手指) 实验步骤: 1、用手压一只装满空气的塑料袋,有什么感觉? 2、注射器吸满空气,用手堵住注射器的口,另一只手推活塞,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果: 1、塑料袋; 2、注射器。 实验结论: 空气。 年班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含实验目的及实验现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1)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 实验步骤: 1、取一支温度计,用线拴好。 2、将温度计悬挂,(离地面米左右,不能靠拢,在室外注意通风,阳光不能直射温度计)。 3、读数。 4、记录并比较。 实验结果:室内外温度存在差距,通过对大气温度的测量,可以了解当地的气温。 (2)实验名称:气温的测量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选择两个地点:阳光下和背阴处来测量它们的温度; 2、测量一天中,清晨、商务、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 实验结果:1、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说明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背阴的地方。2、一天中,中午的时候气温最高,清晨的时候气温最低;还发现在一天中的气温时从低到高,在从高到低的规律变化的。 (3)实验名称: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用喷水壶模拟降水,记录好时间。 2、把雨量器改在水平桌面,读出刻度 3、换算成24小时,核对雨量等级。 实验结果:根据24小时内测的降水量,对照等级表,确定了下雨的等级。 (4)实验名称:观察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器材:烧杯2个、搅拌棒2根、沙、食盐、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你有什么发现 2、取一小匙淘洗干净的沙,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你有什么发现 3、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结果: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5)实验名称: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面粉、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2、你发现了什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吉利希望小学孔小亮 分组实验33个: (1)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 实验步骤: 1、取一支温度计,用线拴好。 2、将温度计悬挂,(离地面1.5米左右,不能靠拢,在室外注意通风,阳光不能直射温度计)。 3、读数。 4、记录并比较。 实验结果:室内外温度存在差距,通过对大气温度的测量,可以了解当地的气温。(2)实验名称:气温的测量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选择两个地点:阳光下和背阴处来测量它们的温度; 2、测量一天中,清晨、商务、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 实验结果:1、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说明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背阴的地方。2、一天中,中午的时候气温最高,清晨的时候气温最低;还发现在一天中的气温时从低到高,在从高到低的规律变化的。 (3)实验名称: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用喷水壶模拟降水,记录好时间。 2、把雨量器改在水平桌面,读出刻度 3、换算成24小时,核对雨量等级。 实验结果:根据24小时内测的降水量,对照等级表,确定了下雨的等级。 (4)实验名称:观察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器材:烧杯2个、搅拌棒2根、沙、食盐、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你有什么发现? 2、取一小匙淘洗干净的沙,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你有什么发现? 3、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结果: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5)实验名称: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面粉、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2、你发现了什么? 实验结果:面粉在水中没有溶解。 (6)实验名称:过滤食盐、沙和面粉与水的混合物 实验器材:铁架台1个、漏斗一个、烧杯6个、玻璃棒3根、滤纸三个、(面粉、沙、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doc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 一、实验名称:让小灯泡发光 实验目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 实验器材:导线1根、电池1节、小电珠1个。 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二、实验名称:简单电路 实验目的:连接带灯座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实验材料: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2根。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 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

三、实验名称:电路检测器 实验目的: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并且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实验器材:一个由2个灯泡、灯座、1节电池、电池盒连接组成的出故障的电路,一个“电路检测器”。操作步骤: 1、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用电池、小电珠、导线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2、先预测再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所发生的故障, 3、说出故障原因,并且采用替换法把电路重新接亮。 实验结论:电路检测器能检测出电路故障。

四、实验名称:检测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目的:检测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实验材料:木片、塑料片、回形针、钥匙、纸板、橡皮、布、丝绸、玻璃、铅笔、铜丝、铁钉、铝片、陶瓷……,1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步骤: 1、从以上物品中选择6种检测。 2、检查电路检测器。 3、检测每种物品,观察现象:使小灯泡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容易导电;小灯泡不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注意要重复检测)。 4、能说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并将被检测物品正确的分为导体和绝缘体两组。 5、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 在我们选取的材料中,铜片、钥匙…是导体;纸条、木片…是绝缘体。

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4课.小吊车 活动1:做小吊车(分组实验) 制作目的:做小吊车并研究小吊车原理 制作材料及工具:小纸盒吊车臂吊臂支架线绳两个铁丝钩一个剪刀锥子胶水钩码 制作过程: 1.小组分工合作 2.观察小吊车模型组装各部分 ①四个点要对称,固定牢固; ②绳子要从前往后穿,不要穿反了; 3.调试小吊车分别拉动两根线,看看小吊车的臂能否灵活运动. 实验现象:小吊车能提起或放下钩码 实验原理:放松上牵引绳,拉紧下牵引绳,吊臂向下运动;拉紧上牵引绳,放松下牵引绳,吊臂向上运动。 8课.快与慢 实验目的: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秒表(或电子手表)、长尺、玩具车(学生自带),橡皮泥,马达、电池等(学生自带) 实验过程: 1.小组做好分工:赛车手、计时员、测量员、记录员。 2.找好起点(必要时确定好终点); 3.秒表做好归零; 4.在相同时间内必须进行多次测量(不少于3次),并做好记

录 5. .在相同距离内必须进行多次测量(不少于3次),并做好记录 实验原理: 1: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距离越长,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 2:相同距离下所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 9推和拉 实验目的:能够用实验体验探究出力有大小和方向,推和拉都是力。(分组实验) 实验过程: (1)三人一组,两人活动,另一人裁判,交替进行。 (2)活动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推手掌双方要站在相距100厘米的位置,手掌放在中间位置,在准备过程中,不允许用力推或拉对方。 (3)裁判员下达命令后,双方用力推或拉,力争战胜对方。 (4 ) 同一规则再做拉手臂游戏。 实验现象:两个同学同时推,力气大的一方会将力气小的一方推出界线,要想赢,就要增大脚与地面的摩擦力,发现力有大小。用力推时,必须对正方向,方向偏了,也会输,发现了力有方向。 实验原理:推和拉的用力,方向和结果是不同的。推和拉会使物体移动位置或变形,推和拉是一种力,方向不同,大小不同,使物体移动的位置远近也不同。 6课.做沙盘(分组实验)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记录人:王富强日期:2017年9月5日班级:四年级 时间: 2017年9月5日星期二第5节 地点:科学实验室 实验名称:认识空气的性质——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老师:王富强 实验小组成员:四年级全体同学 实验内容:证实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实验器材:水槽、注射器、塑料袋、透明杯子、纸、空饮料瓶、气球等。 实验过程: 把一团纸紧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湿吗?为什么会这样?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气球吹得大吗?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吹大瓶子里的气球? 提示:纸团应紧塞杯底,防止落下;杯子压入水中要慢并保持竖直,要压到水槽里的水面淹没杯底为止;提起杯子时动作也要慢,并要把杯子外壁和杯口水擦干,然后再取出纸团。 实验中,尽量避免水槽里的水溢出来。吹气球时,用不要用力捏塑料瓶。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把瓶里的气球吹大,重视求异思维培养。 实验结果:空气存在,空气占据空间。

记录人:王富强日期:2017年9月6日班级:四年级 时间: 2017年9月6日星期三第5节 地点:科学实验室 实验名称:证明空气有质量的实验及压缩空气活动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老师:王富强 实验小组成员:四年级全体同学 实验内容:;认识到空气是有质量的;认识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实验器材:细木棍一根、空气充得同样多且颜色相同的气球两只、细线一根、支架一只(演示用) 实验过程: 把两只充气的气球吊在小棍上,并使它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观察发生的现象,想一想,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再用手压“气球”(或用塑料袋充满气)有什么感觉?再用力压一压,感觉又怎样?松开手后你看见了什么?怎样解释这些感觉和现象? 提示:压塑料袋时,不要用力过大,以免破裂。 实验结果:空气是有质量的;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43916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1.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目的:测量室内外温度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 实验步骤:1、取一支温度计用线拴好。2 、将温度计悬挂3 、读数。4 、比较。实验结论:室内外温度存在差距,通过对大气温度的测量,可以了解当地的气温。 2实验名称:气温的测量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目的:测量温度的变化实验器材:温度计实验步骤: 1 、阳光下和背阴处测量温度; 2 、测量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 实验结论:1、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 2 、一天中,中午的时候气温最高,清晨的时候气温最低; 3实验名称:温度与气温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目的: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实验器材:温度计、百叶箱实验步骤:1、用温度计测量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2、测量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的 气温(选择同一地点);3、把测得的气温填在记录表中。 实验结论:优良 4实验名称:风向和风速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目的: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实验器材:风向标、小风旗 实验步骤:1 、学生分组用风向标测试风向。2、学生分组用小风旗测试风速。3、总结风力大小。实验结论:优良 5.实验名称: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目的:食盐能否在水中溶解实验器材:烧杯2 个、搅拌棒2 根、沙、食盐、水。实验步骤:1 、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2. 观察实验结论: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6.实验名称: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目的:面粉能否在水中溶解实验器材:烧杯1 个、搅拌棒1 根、面粉、水。实验步骤:1 、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搅拌。2、你发现了什么?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四年级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第2课植物的根 【实验名称】验证根的吸收作用 【实验目的】会设计观察实验;知道根有吸收作用。 【实验器材】一株生长好的植物、玻璃杯、花生油。 【实验步骤】 1、在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2、把植物放入玻璃杯中。 3、在玻璃杯里滴入花生油,防止水分蒸发。 4、用橡胶塞(中间钻孔、切成两半利于固定植物)固定好植物,并在杯壁处做标记。 5、把植物放在向阳的地方,观察玻璃杯中液面的变化。 【实验现象】玻璃杯中的液面会逐渐下降。 【实验结论】根有吸收作用。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 【实验说明】 1、玻璃杯可用烧瓶代替,直接观察刻度,不用做标记。 2、花生油防蒸发,可用棉花代替。 3、橡胶塞可用橡皮泥代替。 第3课植物的叶 【实验名称】分离叶绿素 【实验目的】大多数植物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叶中含有叶绿素的缘故。 【实验器材】锥形瓶、酒精、烧杯(盛水)、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脱脂棉(棉花) 【实验步骤】 1、把几片绿叶放入锥形瓶内,再加入95%的酒精到淹没叶片为止。 2、把锥形瓶放入盛热水的大烧杯中。 3、在三脚架上放好石棉网,然后把大烧杯放在水面,点燃酒精灯加热。 4、过一会儿,会看到锥形瓶中无色酒精完全变成绿色,这些绿色物质就是叶绿素。 【实验结论】叶子大多数呈现绿色的原因是含有叶绿素。 【实验说明】叶绿素不溶于水,溶于酒精。将它加热煮沸,叶绿素就会跑到酒精中。 改进:这个实验如果分组做,不太安全,演示的话不利于学生观察,可以让学生在家自己做,方法:用矿泉水瓶子装上白酒,把绿叶放入瓶中,放到盛有水的锅中,在炉上加热,仔细观察,效果很好。 第4课植物的茎 【实验名称】 验证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实验器材】凤仙花、水(滴入红墨水便于观察)、矿泉水瓶、小刀等。 【实验步骤】 1、剪取一枝凤仙花枝条。 2、把凤仙花插入装红墨水的矿泉水瓶里。 3、把装置放在阳光下,叶面水分迅速蒸腾水分,从而使红色染液迅速上升到叶脉。 4、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用清水冲洗,再制成切片观察。 【实验现象】茎内导管被染红,其他部分没被染红。 【实验结论】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实验说明】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6连接串联电路p8 实验目的:会使用串联方法连接电路 实验原理;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2个、导线4根。 操作步骤: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座上。 2、用导线把电池、灯泡、逐个串接法连起来。使2个小灯泡同时亮起 来。 3、拆分器材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7连接并联电路p8 实验目的:会使用并联方式连接电路 实验原理;并联也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2个、导线4根。 操作步骤: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座上。 2、用导线把电池、灯泡、用并联法连接起来。使2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3、拆分器材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并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8检测故障电路(P9) 实验目的: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并且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实验原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 实验器材:一个由2个灯泡、灯座、1节电池、电池盒连接组成的出故障的电路,一个“电路检测器”。 操作步骤: 1、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用电池、小电珠、导线制作一个电路检测 器; 2、先预测再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所发生的故障, 3、说出故障原因,并且采用替换法把电路重新接亮。 9检测导体和绝缘体P11 实验目的:检测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实验原理:能使电路检测器中灯泡亮起来的物体是导体,亮不起来的则是绝缘体 实验材料:木片、塑料片、回形针、钥匙、纸板、橡皮、布、丝绸、玻璃、铅笔、铜丝、铁钉、铝片、陶瓷……,1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步骤:

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课题:动物的卵 实验名称;解剖鸡蛋 1、观察鸡蛋的外形 2、观察鸡蛋的内部 (1)观察生鸡蛋:用镊子在侧面小心的敲开一个洞观察;再观察两头敲开的鸡蛋,再把鸡蛋打在塑料盒中观察,看到了鸡蛋的那些部分? (2)、观察熟鸡蛋 把熟鸡蛋纵切开,认识蛋白、蛋黄、气室。他们分别是生鸡蛋的那一部分?生鸡蛋的各个部分在熟鸡蛋中又变成什么样了?还发现了什么? 观察鸡蛋 实验记录

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课题: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实验名称:检测8种常见岩石的特征 操作方法:(1)将六种岩石的编号。(2)观察岩石的组成、层理(岩石的剖面)、气孔、斑点(不同的颗粒)生物痕迹(3)、观察岩石颗粒大小、颗粒结构松散还是紧密。(4)敲击听声音(5)、在岩石上滴上稀盐酸后观察是否冒气泡。 (6)用放大镜观察的基础上对六种岩石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检测人

课题: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实验名称:水煮鸡肉 观察比较生、熟鸡肉 1、观察生鸡肉的特征——闻一闻气味;用手撕开鸡肉的皮; 2、将一小块生鸡肉放入清水中加热,观察并描述鸡肉的变化。 3、我们就来动手实践一下,亲自经历用火烧食物的过程。具体操作方法:(1)、放在水中煮,要做好实验装置。 (2)、加100毫升清水,将鸡肉放入烧杯中。点燃酒精灯等水开。 (3)观察时闻气味;用手撕鸡肉的皮和肉。 描述鸡肉的变化: 生——体积大、颜色白、气味难闻、不容易被撕开、不好吃、不容易消化熟——体积小、颜色黄、有香味、松软、好吃,容易消化、细菌和虫卵都被杀死了 操作,记录

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课题: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实验名称:液体之间的溶解和不溶解 在实验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1)、各种液体是怎样进入水中的?各种液体是怎样进入洗洁精中的?(2)、它们在水中是飘浮还是下沉?(3)、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实验时分两步:先轻轻搅拌,观察有什么现象?再充分搅拌,继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状态。 记录人 记录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