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对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的几点认识

对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的几点认识

对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的几点认识
对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的几点认识

对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的几点认识

佚名

一、何谓“教材解读”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解读”定义为“通过分析来理解”。那么“教材解读”就是通过阅读分析来理解教材。其实“教材解读”指的就是备课环节的备教材,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二、“一一三三五”语文教材解读模式

1、树立一个教材解读观:终生备课观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由于课讲得实在精彩,迷住了听者,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一位教师请教这位老教师,“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老教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

只有树立终生备课观,教师的教材解读才有底气。

读古今中外的各类经典之作,应成为语文教师自觉的内心需要。满腹诗书才可能使教师教材解读时底气十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要制定自己每学年、每学期的读书计划。除了读书要坚持写作,记录自己读书中的收获,记录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2、确立一个开展教材解读活动的目标

我们开展教材解读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教师教材的解读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对教材理解的准确性,也包括对教材理解的全面性、深刻性和独特性。

3、教材解读的三种形式

这三种形式包括:名师解读、教师个体解读、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解读。

名师解读具有引领性的作用,教师个体解读是教材解读的主要形式和落脚点,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解读,主要为教师个体解读提供一个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启迪的平台,这种解读形式有利于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

4、教材解读的三个层面

教材解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整体解读、单元解读、课文解读。

整体解读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进行教材解读首先要求教师要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包括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整体安排等。

单元解读要认真学习领会单元要求。课文解读应包括阅读提示、课下注释、课后思考与练习。

5、课文解读要做到五个方面的对话

(1)与作者对话

课文解读要做到“知人论世”,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作品时代背景,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在这个方面一些经典作品、离现在年代久远的作品、特定背景下尤甚。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的准确文本解读。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准备全国公开课《长相思》时,曾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用来研究纳兰性德及其作品。

(2)与文本对话

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深

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师对本文解读的独特性行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发展。

实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要求教师在对文本形成阅读体验之前最好不要参看有关资料,包括教师用书。

(3)与编者对话

只有与教材编写者对话,才能了解本单元本篇文章的选编意图。而明确选编意图对于每位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选编意图,我们做教师的才能将这篇文章定好“位”。这个位,是老师依据这篇文章实施教学的前提,是培养具有个性化语文素养的学生的前提。如人教版教科书,它的选编意图是“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力求富于开放性和弹性,给地方、学校和师生留有广阔的活动空间”。为了体现教材整体意图,这套教材以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选文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部分进行编排。具体到单册,我们会发现教材编写者按语文学习的规律和学生认识的规律对教材整体选编意图做了极为合理地分解只有与教材编写者对话,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任何一篇文章,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有着它的作用与理由。而这又是你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明确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你就能确定教学目标,依据学情逐步实施你的教学过程。这是显而易见的。

实现与编者对话需做到:

通读教材,领会全册教材的训练体系。教材编写有其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和训练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这个系统在课标和参考用书上可以找到相应的阐述。教师把握住了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就先等于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课时就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应讲透,应拓展,应延伸,上课就不会无所适从,而是有的放矢,讲为学用。

研读课例,准确把握课文序列的关系。教材通常由各个单元构成,而各单元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训练序列衔接关系。把握住了这种关系,在授课时就知道哪组课文应该讲哪个专项的读写知识,哪组课文又是哪个专项知识的延伸和巩固,在讲课文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出击。使教材为我所用,为学所用。

钻研课后习题,把握课文重点训练项目。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篇精读课文后面都设置了精炼的训练习题,这些习题就隐藏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或难点。聪明的教师总是不放过这些习题,通过钻研这些习题,你就会发现编者选这篇课文所要其承担的训练项目和训练目的。例如人教版第七册《猫》课后习题二:“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欢他描写的那只猫,我们来举些例子说一说。”这道习题就明白无误地反映本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在于抓住动物的特点来描写,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来。那么教师就要通过本文的教学,让学生仿写自己喜爱的动物,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俗话说:“我手写我心”。只有自己喜爱的东西,才能真情地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所谓“爱屋及乌”。如果我们教师认真揣摩这些习题,就会发现原来这篇课文要这样教,在教学中才能真正做到讲要讲的内容,练需要练的项目,就不会泛泛而谈,语无伦次,更不会一篇课文讲下来,不要说学生不知学到了什么,连自己也不知讲了些什么。

(4)与学生对话

这里的学生,是老师潜意识里的学生。与学生对话,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备学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但标准同时又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和引导者”,那如何组织、引导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正确、准确、有创意地解读文本,这应成为老师在备课时着重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分析学情并制定教学策略的问题。

备课时,老师与学生对话,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二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来进行。教学以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语用技能为基础,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表现。我们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基础,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要“因材施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等对我们选定教学策略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备课时与学生的对话,目的就在于分析学情、制定教学策略。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在上课之前就应充分考虑以下问题:这篇文本对于学生来说解读会存在哪些困难,他目前所积累的语文知识、所获得的语用技能处于何种状态,他目前的非智力因素对他学习本文有多大影响,他的家庭状况、社区环境、校风班风对其影响有多大,他需要什么支持和帮助,他适合用什么方式来学习本文,他有多少发展、创造的机会,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他应该有哪些收获等等。

(5)与自已对话:

与自己对话要求教师在选择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时,必须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必须结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实践,必须结合自己所处的教学环境(学校教学条件等),从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教师要不断通过与自己的对话,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寻求自己教学上的突破。

三、教材解读的策略

1、让复杂的简单起来:对于较难理解的课文,对于较长篇幅的课文,教师要善于通过概括、综合、提炼、筛选等手段来实现对文本的把握,如抓住标题、抓住背景材料,拟小标题、抓中心句,概括文章中心、段意等。

2、让简单的丰富起来:这个主要针对古诗词教学和对一些含义深刻句段的理解。常用的方法有赏析、扩写、续写、想想添加细节等。

3、在无疑处设疑:学生对一些看似浅显易懂的内容不求甚解,轻易放过,其实并未真懂。这些地方貌似无疑,却蕴含着智慧、哲理。教师要从中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其疑问,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平静的思维海洋里激起层层涟漪。如王崧舟在《一夜的工作》教学时在“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处设疑,引导学生认识周总理的伟大。

4、在有疑处生成智慧:“学贵有思,教贵有疑”。教学中的疑点,尤其是。学生在深入思考之后产生的疑点,往往能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因此教师在教材解读时一定要重视利用好教学中疑点。

四、教材解读要求教师要有规划学科教学的能力

好的教师善于规划。一学期、一学年,小学六年,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的语文教学都要做整体规划。语文课上干什么,课外干什么,校内干什么,校外干什么,寒暑假干什么都要做整体考虑。如有的教师把古诗文诵读、课外名著阅读作为假期主要语文作业,开学第一周以考试、读书报告会等形式检查交流假期学习成果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做好教材解读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的内容 专题组织单元:八组 两次综合性学习: “语言的艺术”“走进信息世界” 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在每组课文之后设有“词语盘点”总计词语334 个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共计181 个;“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共计153 个。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二)本册教学目标 1.语文基础知识部分 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 个字。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 个字 2.阅读部分 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一般为每分钟不少于300 字。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理解重点句子 3.习作 明确提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习作不少于400 字

4.综合性学习 “信息传递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来说,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从古至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的变化,了解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

、单元解读 第一单元解读 单元名称:走进西部 单元教学目的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 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单元教学重难点: 1.本单元会认识生字27 个,会写20 个字。 2.体会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背诵指定段落:1课第2.3小节。3课指定段落。 6.第3 课后的小练笔 解决措施: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做一点西部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 第二单元解读 单元名称:永远的童年 单元教学目的要求: 1.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读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这就对教材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教科书内容要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教科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当引发学生产生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对教科书的学习形成真正意义的自学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一、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选入了大量的新课文,可谓有血有肉,比成人化、教条式的文章有更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1.题材的多样性 从四年级下册教科书选文的范围来看,可以说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内容;就文章的题材来看,包括了自然、社会、人生的内容。选文的内容体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反映呼吁世界和平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等;有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等;有反映人性本身的《中彩那

天》《渔夫的故事》等;有描写自然风光的《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32篇课文,围绕不同的主题组元,教材内容多角度辐射。另外选入8篇自读课文,作为阅读材料的有益补充。 文科教学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滋养人的心灵。心灵是伴随一个人成长发展进步的,心灵的丰富与完善决定了人生的精彩与幸福。阅读材料的多样性与广泛性,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内容的阅读,给学生提供了可供吸收的多方面的营养。学生通过阅读,通过自己生活经验的介入,可以获得精神的力量。 2.体裁的多样性 从本册的选文来看,共选入了6首古诗词,2篇中国古代寓言,1首现代诗……包括了古诗词、现代诗、说明文、记叙文等多种体裁。语文学习的任务不只是理解和感悟,还需要通过阅读、习作等学习方式最终实现学生自身的语言建构,也就是通过不断的理解、感悟、积累,慢慢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只有阅读大量的丰富的语言材料,从多种多样的语言形式中感受语言,才有可能建构自己的语言,才有可能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本册的选文从无论从题材还是体裁,都为学生提供实现个性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五年级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五年级培训心得体会夜很深,娃已睡,我未眠。 不想感慨这次的培训有多么的及时,有多么的必要,有多么的让人感动,有多么的收获满满......只晓得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促使着自己在寂寥的夜里紧赶慢赶地要敲击下来,以备脑容量欠缺的自己经常拿出来温习。 纯粹理论性的知识灌输已经难以满足老师们的眼球,我们所缺乏的是在理论与实践中间点燃行动的那个点,像罗老师这样既有高度,又接地气的培训才真是我所需,才能真正入脑入心,醍醐灌顶! 昨天的培训很精彩,精彩到罗老师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不想落下。依然清楚地记住了罗老师昨天上午的培训小结——阅读我们要怎么做: 第一步,我们要干什么?看单元导语,渗透人文主题,落实语文要素。就一篇课文来说,是以课后习题为抓手,引导学生有一个学习的过程。罗老师用真实的课例引导我们:教背诵,让学生来发现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先一句一句的背诵,再完整的背诵。 第二步,我们要选什么教,要根据课后习题,结合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比如背诵,需要背诵哪一段;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我们来理解哪一段。 第三步:我们要导什么?阅读教学一是要导朗读,二是导词句的理解,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进行朗读。三是导方法,可以是阅读、表达、背诵的方法,就是交给学生学会学习。四是导思维,引导学生怎

么去想,为什么,要深层次的理解课文。五是导实践,不能只有老师问,学生答,而是帮助学生学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觉得罗老师的讲座最为精彩的是引导老师们现场备课环节,他的整个讲座不正像自己介绍的语文课堂么——帮助学生学会,而不是只有老师讲,学生听。 《鸟的天堂》备课实践 第一步:干什么。 人文主题(单元导语)———四时景物皆成趣。(每个季节的景物自有它的情趣,渗透情趣) 语文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初步体会就是认识,认识哪一部分是静态描写,哪一部分是动态描写)这是要求我们老师要精准把握目标 第二步:选什么。(看课后题) 1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鸟儿们快乐生活的地方。这是正确的理解教材。 2课文分别写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读一读相关的段落。做这个部分需要老师们找出来哪一部分是描写傍晚“鸟的天堂”的情景,哪一部分是描写早晨的“鸟的天堂”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两次景色的特点。我们教学的落脚点应该在静态描写和动态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课程整合的思考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课程整合的思考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小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文、诗词的比重,小学语文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容。 从语文课程的目标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注重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容。 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环节。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开始,就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源远流长。哪些容适合与小学语文教材整合,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汉语言文化、文学、艺术与文化交流、名人故事、风景名胜、节日民俗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概括。 从呈现方式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语文教材时,也要体现便教易学的特点,巧妙渗透到教科书的各部分之中,让学生随着语文学习的进展而不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熏。具体言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通过专题、识字课、课文、单元练习、综合性学习等形式得以体现。 一、专题

语文教材大都按照专题来组织单元,所有教材容、各项语文活动都围绕专题编排。人教版教材就是按照主题组织,以加强语文与传统文化的整合。除了一年级上册以拼音、识字为主,从一下至五下,每册安排了8个主题单元,其中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专题很多,如,设计了“热爱祖国”“爱祖国,爱家乡”“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国的世界遗产”“祖国的大好河山”“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月是故乡明”“遨游汉字王国”“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语言的艺术”“中国的古典名著之旅”“祖国在我心中”“民风民俗”等单元。这些教学单元从不同的方面(如,风光名胜、神话传说、汉字文化、古典名著、古今诗歌、民风民俗,历史名人等),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专题“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例,该专题安排了一组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有诗人受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民间传说启发而作的古诗《乞巧》《嫦娥》,有讲述古人凭借智慧惩治巫婆和官绅、为民除害的课文《西门豹》,有描写古代先民们探索天地万物起源和世界奥秘而创造的瑰丽神话《女娲补天》《夸父追日》。通过该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二、识字课 人教版教材低年级单编识字课。识字课很重视吸收中华传统教育的精华,其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认识与思考

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认识与思考 东方第一小学杨关辉 统编教材注重经典性和人文性,内容上着力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贴近当代学生的生活,体现了时代性,它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标志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语文学科的全面落实。本文我主要以二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例谈谈我对部编语文教材的认识与思考。 一、部编版教材更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部编版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篇目有很多,如古诗、寓言故事、历史名人故事、古代神话故事、以及大量的名言警句等等,这都浓缩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二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共有七首古诗,我们可以与孩子们一起沉浸在这浓浓的诗歌氛围中吟诵经典,一起迎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天,并积累有关“春”主题的诗句;一起学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品质;一起同情“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劳动人民;一起欣赏“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的江上夜景。本册教材还从先秦诸子百家的典籍文献中精心挑选了最具代表性的故事进行了改写,以寓言的形式呈现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能从篇幅短小的故事中明白深刻的道理,如《亡羊补牢》告诉孩子们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揠苗助长》告诉孩子们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等等。另外识字单元的第二课《传统节日》让孩子们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了了解,认识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节日的时间和风俗习惯。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举例子让孩子把传统节日与西方的节日区分开,并且可以让孩子们积累少数民族的节日和风俗,扩大他们的知识面。除了古诗、寓言故事、传统节日之外,《语文园地七》的《二十四节气歌》让孩子们对古时候农民的农事生活有了大概定位;第五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向我们弘扬了雷锋叔叔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随后教材又在《语文园地二》的“日积月累”板块给出了三句关于助人为乐的谚语,加深孩子们的理解;《语文园地四》的“日积月累”板块则向我们出示了三句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告诉我们“有言必行”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在向我们展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需要新的一代传承下去。 小小情境图,浓浓中国味。不仅仅是部编版教材中的课文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课本中的插图也具有浓厚的中国风味道。以第一课《古诗二首》中的《村居》为例,草长莺飞,杨柳拂堤,春烟弥漫,三五儿童提绳拽线,欢呼雀跃,欢快地放着风筝,一只只风筝随风飞舞,尽情飘荡,编者只是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含有中国水墨画风格的明媚欢快的春光图。在教学的过程中引领孩子们结合情境图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很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部编版教材更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从一年级的“和大人一起读”到二年级的“我爱阅读”,孩子们开始转入了“独立自主”的阅读,二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中推荐阅读《“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故事,这标志着孩子们真正意义上开始进入了整本书的阅读,这与涧西区目前推行的新教育中的十大行动之一----营造书香校园密切相关。“和大人一起读”是亲子阅读的一种模式,能够给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快乐读书吧”是读整本书的模式,能够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二年级下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解读 谈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思路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解读谈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思路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长课文、难课文的教学是当前讨论的一个热点,这是语文教学实践不断深入的体现。入选教材的任何一篇课文,对学生来说其实都是有难度的,这里的长课文、难课文,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语文教材适当编排一些较长、较难的课文,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有推动和促进作用的。因此,充分发挥难长课文和难课文的独特价值,不断总结相关的经验和教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 难课文,“难”在何处?情况应各不相同。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这部作品曾入选人教版六年级、语文S版五年级、西师版五年级等多套小学语文课标教材,统编教科书将它编排在三年级,确实有一定难度。以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我们可以试着梳理经典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思路,下面是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根据教材定位,从丰富的教学内容中确定适宜的目标。 经典的文学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空间。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不仅可以在小学教,在中学甚至大学同样也是可以教的。为什么呢?经典作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给教学目标的选择带来了多重可能性。就这部作品的创作手法而言,可以探究的内容就很多。比如,文中的“火柴”是否有象征意义?作品的题目是否可以改为“卖报纸的小女孩”?再比如,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故事发生在下着雪的大年夜,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快乐幸福的节日氛围中,小女孩却孤苦伶仃,流落街头,不敢回那个“跟街上一样冷”的家,周边环境与小女孩处境形成鲜明的反差;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美妙幻象与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尾处小女孩带着微笑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种写作方法是否应引导三年级学生去体会它的表达效果?又比如,丰富的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网络培训心得体会3篇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网络培训心得体会3篇 2019年x月xx日,我们六年级全体语文老师到xxxx学校进行统编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培训,分别聆听了xx、xx 等专家的讲座。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但培训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有对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的介绍,也有关于用好统编教材的具体指导,令我们对统编教材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可谓是受益匪浅。 一、统编教材的一些主要特点 通过网络培训,我发现统编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清晰明了的双线结构 这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与人教版教材最大的不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的首页,都清晰明了地注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如六年级上册八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分别是:触摸自然、革命岁月、有目的地阅读、围绕中心意思写、保护环境、艺术之类、走进鲁迅;八个单元与人文主题相对应的语文要素分别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

形象;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借助相关的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这样的编排,清晰明了,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各个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能力训练要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贴近学生生活的编排内容 部编版教材摒弃了人教版教材中一些学生感到艰涩难懂的课文,精心挑选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内容和知识板块,既贴地气,又具有时代气息,更加有助于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夏天里的成长》《盼》等。 3、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 部编版教材,不管哪一个年级,都增加了大量有关传统文化的篇章,如六年级上册,不仅有古诗词方面的内容,而且有京剧、书法绘画等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注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传统文化,语文,教材]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建构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建构 语文教材内容始终同我国传统文化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传统文化也为语文教材的编写和制定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素材,反过来,语文教材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精练与反思,促使其能够保持生机与活力。可见小学语文教材与传统文化二者关系紧密、不可分割。因此本文将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简单谈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建构。 一、择优建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既带有斑斑驳驳的时代烙印,同时也包含根深叶茂的民族精神,需要我们秉持着扬弃的精神,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育发展的目的,进而为社会培养出真正需要的人才。比如说我国的传统蒙学教材《三字经》拥有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譬如尊师重道、友爱互助等,并且对开启幼儿智慧、帮助其建立健全人格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精选了大量能够体现出其精华思想的内容。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的语文天地当中选择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内容,劝勉小学生应当保持善良本性、用功读书。与此同时,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还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编与创新,使其能够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保持紧密联系,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譬如在一年级下册的识字2当中,改编的小朋友,正年少,尊长辈,懂礼貌等内容正是汲取了《三字经》当中的精髓内容,并更加贴近小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学生在利用新三字经完成识字的过程中,也可以接受到勤学、知礼等传统美德文化的教育。 二、科学建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建构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还应当坚持科学的原则,认真考量设计多元化的传统文化主题、合理清晰的编排结构与逻辑、安排出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相当的具体内容。为此,小学语文教材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文本这两个横向的维度,结合传统文学文化、传统历史与艺术文化、传统科技与民俗文化等众多纵向维度建构起网络式的传统文化。按照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有梯度地为其建构起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便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传统文化还应当积极渗透在包括课文、识字、语文园地、综合性学习等在内的众多板块内容当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对小学生的传统文化宣扬教育。 三、趣味建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建构传统文化时也需要注重趣味性和生动性,以便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说在二年级下册《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当中着重描写了傣族潑水节的节日盛况,并在教材当中配置了精彩的插图和文字说明。而在三年级下册的古诗《乞巧》则是借用了我国传统节日乞巧节的典故,并且还在课后的资料袋当中补充了大量与乞巧节有关的知识内容及图片信息。通过利用精美的插图和鲜艳的字体颜色,与传统文化的背景意境相配合,使得小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传统文化,并逐渐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而教师则可以通过语文教材当中的优秀素材,要求学生调查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并整理成一篇完整的习作,使其能在利用教材学习传统文化、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读【精品】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读 教材解读 2019年,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吸收了语文课程建设和课堂改革的重大成果,借鉴了各地课堂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拓展知识的宽度,提高能力的梯度,增强素养的厚度,强化情感的温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材特点 1.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本册教科书通过寓言故事、古典诗词、童话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热爱祖国,实事求是,勤劳勇敢等正能量。 2.注重夯实基础。 重视识字写字,重视阅读,重视习作,重视口语交际,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享受学语文的过程,而不是学课文的过程。 3.注意以生为本。 中年级学段的语文学习呈现一种过渡性,本册教科书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享受学语文的乐趣。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在打好基础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 5.关注大量阅读。 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设计了资料袋供学生参考,还专门设计了“快乐读书吧”作为读书专题活动,学生既能将习得的学习方法运用到阅读中,又能从阅读中获得新知识。

6.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积累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学习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自动获取。 二、教材单元分析 2019春期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按照专题编排内容,安排了八个学习主题,分别是“感受多彩春天” “品味经典寓言” “体会传统文化” “关注精彩发现” “发挥无限想象” “追忆幸福童年” “探索自然奥秘” “遨游童话王国”。一共选编了28篇课文,其中22篇为精读课文,6篇为略读课文。课文语言规范,符合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体裁多种多样,内容生动,趣味性强,既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也弘扬了中华优良传统,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口语交际,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口语交际中的情境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语文园地,围绕本单元进行整理复习,每个语文园地包括以下版块:交流平台——回顾本单元知识,加以强化。词句段运用——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书写提示——重视汉字书写,强调写好汉字。日积月累——安排经典名句,集中学习传统文化。 第二单元语文园地后还有快乐读书吧,这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连接的重要枢纽,以这个活动为平台,将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享受阅读,体现了大语文观。 第三单元第12课之后有一次综合性学习,主题为“中华传统节日”,这与第三单元的学习主题相契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第五单元为作文单元,集中学写想象作文。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 认识常用汉字250个,会写250个。

解析:小学语文教材四大缺失

解析:小学语文教材四大缺失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 经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教材尤其是中小学教材作为教育过程当中最为基础和最为 重要的书籍,当它发生错漏、失实、偏差时又会产生何种后果?如何看待和应对这种种舛错?这恐怕不仅仅是教育行业一己之事 李郁 中小学是人生教育的最重要阶段,中小学的教材也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料,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但最近曝出有心人和民间团体发现现在的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存在内容上较大的不 足和技术上明显的舛错,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对教育、对中小学教材是十分重视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如此。那么,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这问题有多大,应该如何弥补呢? 对这样一些问题人们的认识并不相同。 新中国61年出版10套教材 2019年1月,全国的基础教育开始实行“课程改革”。此后,国家放开了教材的编写权,各出版社都可以编写教材,各地也可以选用不同的教材教学 1949年10月,新中国刚一成立,中央政府出版总署就设立了编审局,集中了老解放区和开明书店、中华书局的部分编

辑开始编审文史教材,编选新中国的中小学教材。 1951年秋,教材出版,在全国正式使用。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们常简称为“人教版”)第一套全国通用的小学教材。1956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第二套小学课本出版,但这套教材只使用了两年。1958年“大跃进”之后,在“教育大革命”的影响下,这套教材被停止使用。 1961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开始向全国供应。这是人教版第三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进行十二年制教材的研究、准备工作。1963年秋,新编各科课本的第一册在全国正式供应。这是人教版第四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接下来是10年“文革”,国内的中小学教材使用极为混乱。粉碎“四人帮”之后,教育部决定以十年制为中小学的基本学制。1978年秋,中小学各科课本的第一册同时在全国供应。这是人教版第五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此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教材使用也相对稳定。其中有些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年限超过10年。 1982年秋以后的5年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了十二年制中小学教科书,后又对中小学教材进行全面修订、改编,这就是第六套和第七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1988年国家教委制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大纲初审稿。1990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解读(二)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解读(二) 下面,结合老师们接触这套新教材之后可能比较关心的若干问题,来做些说明。一共有十一个问题。 一、一年级为何要改为先认字,再学拼音? 过去的教学都是学生一年级刚上学就学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这回改了:把拼音学习推后个把月,先认些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这个改变体现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都是从认字开始,是在没有注音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的。以前的蒙学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反复诵读,慢慢就会认字了。“部编本”多少有点回归传统。入学教育以后,第一篇识字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大的楷体字扑面而来,会给刚上学的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个印象可能是一辈子的印象。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土”“云对雨,雪对风”等,很传统,也很有趣。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的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留给孩子们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别有意味的: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认字后学拼音,还有一个考虑,那就是幼小衔接,放缓坡度。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一上来就学拼音,比较难,等于给了一个下马威,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现在把拼音学习推后一点,能减少他们的畏难情绪。我看拼音学习再往后推一两个星期也无妨,总之是要想办法让小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挺有意思的,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认字读书的兴趣,这比什么都重要。 二、对刚上学的孩子而言,汉语拼音学习比较难,教学有何建议? 老师们要明确,学拼音是为了识字,当然,还有普通话正音。拼音是认字的工具,但别当作阅读的工具。汉语拼音只是拐杖,学会认字就可以不要这个拐杖了。所以,拼音教学要实事求是,降低难度。 例如,发音是比较难学的。学拼音当然要教发音的方法,但也不要过分要求。一年级能拼读音节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能直呼音节。拼音字母表是要熟记的,但不强求背诵默写。声母、韵母的音节能够书写即可,是否工整不必讲究。大致说来,就是一年级拼读准确,二年级要求熟练一点儿,也就可以了,别增加额外的负担。有许多学校一年级还学英语,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老是混淆,老师教学的压力是很大的。还有就是南方方言区的老师,为了训练一个发音,可费老劲了,效果还不好。如果认识到汉语拼音就是一个认字的“拐杖”,普通话正音无非是为了沟通,那老师的压力会小一点,辐射到学生那里负担也会轻一点,效果不见得就差。 其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年版)》已经降低了难度,有些学校可能不注意。说到普通话的学习,也要实事求是,方言区的学生会用普通话沟通,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说得多么标准、漂亮。如果方言区的老师能结合所在地区学习普通话的发音难点,来补充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那就更好了。总之,学拼音就是帮助认字,不能代替认字。拼音对学普通话有正音作用,但不要把读拼音当作学普通话的办法。

(完整版)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19年6月19日,阳谷铜谷小学的全体语文教师在会议室参加了小学语文部编版的教材培训活动。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对新教材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对具体实施有了一定的思考。 一、对新课程的思考 在本次培训中,来自山东省青岛、北京市的几位名师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展示,为我们做了精彩的示范课,并通过几位专家对高年段的语文教学建议中,使我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有新的诠释,对教科版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先说识字教学的深入研究。五年级学生不论是识字量,还是写字量已经近达饱和,许多孩子,甚至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忽略了识字教学,重在阅读。这就造成了一些孩子夹生现象严重,错别字及不规范的字比比皆是。这就给我们老师敲响了警钟,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将识字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中,扎实有效的进行落实。平时还要做到一课一听写,一单元一听写。很好地完成小学阶段识字教学的任务。再者是阅读教学的改革。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反映生活实际的,贴近生活,已与学生的阅读理解。并且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长文章要加快速度,不回读,长文短教,指导学生使用概括语。让学生读书为本,大量阅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精备教案,所设计的问题不宜过碎。这也是我们许多老师课堂上所谓的“面面俱到”,对学生的“不放心”。这样一节课下来,重难点没有很好的凸现出来,反而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对教师角色的思考 1.教师应该是课程改革的推动者、课程的实施者及课程的解释者,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课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 2.教师将成为课程研究的设计者。教师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必然发现许许多多这样哪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思考和改进,提出看法,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我们的教材。 三、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浅谈小学部编语文教材的认识 语文的新认识

浅谈小学部编语文教材的认识语文的新认识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浅谈小学部编语文教材的认识语文的新认识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知识能培养基本的语言技能,能够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站为大家带来的浅谈小学部编语文教材的认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浅谈小学部编语文教材的认识 一、课本变丰满,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部编本教材的入学教育包括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我爱学语文三篇,从国家民族身份认同到自我角色定位再到学科认识,比旧人教版教材的入学教育,格局更高。 开学教育的第一课我是中国人,这幅56个民族儿童画非常令人震撼,体现国家情怀和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单元结构分为识字、拼音、阅读三个板块,其中新课文占40%,增加传统文化篇目。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大量增加了经典阅读,传承传统文化,我很喜欢,这也是我一直崇尚的教育理念,说明国家注重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先学部分常用字,再学汉语拼音 部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最显著的变化是,第一单元先学一部分常用字,第二单元才学拼音。之前的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目录顺序为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

课文等,部编教材则改为了我上学了、识字、汉语拼音、课文等。孩子们先学习天地人等简单汉字之后,再学习aoe等基本拼音。 从事课程改革的老教育家、原浙江省教委主任邵宗傑以及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副司长、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游铭钧曾经旗帜鲜明地反对过语文教材中先学拼音后识字的做法,而中国古代幼儿蒙学,是从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开始学识字,如今新版教材复古,我觉得是不错的尝试。我认为,新教材的这一改变显示出对于孩子需求的关注。 孩子们在生活中常常碰到汉字,但拼音孩子们在生活中接触、使用的机会都很少。教学顺序换一换,先学习认识一部分常用字,把孩子的生活、经历融入到学习中。记得那节课上,当孩子们在识字一第一课看到大大的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字时,十分兴奋,一双双小手纷纷举起来,说这些字他们都认识,看来这样的编排孩子们非常喜欢。 教上一届学生,孩子们在入学第一个月学习汉语拼音时,很吃力很枯燥,我也教得很累,嗓子都喊哑了,我不断反思,非常想边学汉字边教拼音,可惜因为没有同盟军,最后不敢尝试。今年秋季学期,重回起始年级,带第四批学生,没想到能碰到部编教材,看到这样的改革,我非常开心。第一单元的字都比较简单,很多小朋友都认识。先接触汉字之后,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20xx部编新版人教语文 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编部本于2018年秋期正式使用,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7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语文园地”包括五个栏目: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我爱阅读。 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富有童趣,语言规范,浅显易懂,插图精美,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和句子的理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难点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 第一单元 一、单元及课文内容分析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想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组成。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2.本单元重点: (1)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3篇课文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学

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的提到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使学生感到这是一所体现民族大团结的学校;《花的学校》中的“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是拟人的句子,使花草树木皆有童趣;《不懂就要问》中“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感受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的含义,学会积累,学会体会。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习作《猜猜他是谁》,由于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意味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书面表达,第一次有了习作的概念。学会先说后写,抓住人物主要特点写,学习习作的格式。 二、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 1 《大青树下的小学》本课讲述了大青树下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重点是能够抓住关键句子,产生民族团结的自豪感。 1).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字。 2).借助图片、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 《花的学校》本课以诗歌的语言描述了雨中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重点是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语言。 1).多元认字。 2) .能够借助图片、关键句、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 3 * 《不懂就要问》本文讲了孙中山对待学问不懂就问,不怕挨打。重点是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心得体会-小学语文部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18年9月13日,我参加了由**市局组织的部编本人教版新教材培训,听了本次讲座,让我对新教材有了更深的理解,回来后,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继续学习,这样,让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从而让我懂得了怎么才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如何有效的去教。 首先说说教材的主要关键词:人文主题,语文要素。 新教材的内容更加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尊重儿童的天性,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自主的探究。比如口语交际,从交际的实际入手,通过儿童最喜欢的游戏入手,让他们在游戏中发现交际的最基本要求,声音要让别人听到,要懂得认真听。 其次,部编本”教材的几点变化总结起来就四个字:“调”、“减”、“增”、“融”。调即“教材板块调整”、“识字和拼音比重调整”、“选文调整”、“字种调换”。 “增”就是增加了传统文化元素。如:《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从内容上来讲,既具有中国传统元素又极具哲学感;并且用相关图画做插图,给人以辽阔的空间感。过去小学阶段古文很少,这次有了较大的增加。新版本教材整个小学阶段共选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版教材增加54篇。但是我们要注意高年级教学古诗,要求不能太高,让学生读读背背,感受一点汉语之美,有兴趣就好。 语文园地增加了“识字加油站”“预测”2个栏目。8个单元,有6

个“识字加油站”。识字加油站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识字,分担了课文识字的教学任务,把使用频率高但又不好在课文中呈现的字编排起来,6个识字加油站,共完成31个会认、6个会写的任务。这样就有利于和学前教育衔接,引导孩子从口语过度到书面语,引导学生读书的兴趣。 教材中增加了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要有整体的意识,把字融于词中融于中,引导学生多表达,多积累词语。教材中的每一个板块都是有机的整体,拼音用来识字,识字用来阅读,阅读用来发展思维,学习表达,积累知识,从而更好地生活。在逐步的积累中提高素养。 “融”体现在新版本教材分单元组织教学,板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教学内容融合性更强,综合性也有所加强。新教材的内容有所删减,但我们课堂教学的容量却更加的丰富。对于新教材的使用我们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知识的渗透。例如我们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些内容虽然没有写入教材却是我们教学中不可少的部分。 根据部编本的几点变化,在教学中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备课是教学的前提,无论教材怎样变,只有认真的钻研教材备好课,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性。今年的教材编排有了很大改变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我们老师们爱不释手。首先在备课中我会认真研究课文的每副图,利用好图片。其次认真备课确保我所讲出来的知识的正确性,不能应为是低段的教学而忽视了教学的准确性。最后每词备课都要认真思考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著名作家

《少年闰土》作者——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代表作《呐喊》《彷徨》《狂人日记》《朝花夕拾》。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 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四川乐山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为现代著名文学、史学界权威人士,蜚声国际,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和著名的革命、社会活动家。郭沫若的作品主要收集在基本诗集中:分别是《女神》《星空》《前茅》《恢复》《瓶》,其中《女神》的成就最高,因而被成为他的代表作。 《天窗》作者——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散文《白杨礼赞》。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而设立的,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鸟的天堂》作者——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fèi,取自“蔽芾甘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著书颇丰,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寒夜》《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华东医院。 《草原》《猫》作者——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满族。北京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

精品—浅谈小学部编语文教材的认识

精品—浅谈小学部编语文教材的认识 浅谈小学部编语文教材的认识 摘要:本文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出发,梳理发现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基于部编教材,探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问题。以部编教材执教过程中的某些教学实况、行动研究、理论思考等为基础,提出三大教学策略和设想:第一,有效师生互动,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第二,关注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第三,创新活动方式,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第四,科学技术,助力语文文化传递。 关键词:部编语文教材;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对个人的学习生涯有着深刻而又久远的影响。语文作为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发展,文学素养的积累都有着极为关键的价值。由于语文这一学科具备丰富的人文内涵、多样的课程类型和课文体裁,语文教学也一直是一线教师甚至教育研究者永恒的研究话题。近段时间,部编新教材是教育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因为这套教材是由教育部直接领导并组织编写,所以具有空前雄厚的编写资源,目前已经正式投入使用。我们作为一线工作者在执教这套教材的过程中也实际地体会到了教育部层面在引导小学语文课堂在做一些变化。经过深入的思考和经验梳理,笔者希望在本文中探讨分析基于部编教材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问题,希望能够既激励自身不断反思前行,又能够给同在路上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少许启发。 1 有效互动助力语文学习环境创设 师生互动在课堂环境中无处不在,大到教师对学生的奖励与批评,小到师生间的一个眼神一次接触,师生之间无时无刻不在相互塑造相互影响。而师生言语互动更是语文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小学生好奇心强烈、精神不易集中的特点,为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也越来越关注互动,尤其是教的主体教师和学的主体学生之间的互动。在笔者看来,这种掌控主要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来完成。所谓有效可能包含如下几个特征:第一,有效的提问注重整体性、层次性、追问和停顿;第二,有效的讲解基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发展搭支架;第三,有效的指令基于学生的习惯养成,组织学生的课堂行为。 在小学的六年里,学生的心理、生理也在不断发展、成熟、完善,是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有效的师生互动,对于这一时期学生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分析来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划分为积极互动和消极互动。积极互动能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正向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为学生主动表达想法创造良好的环境。这主要包括多取向和多角度的表扬,接纳学生情感,采纳学生观点这三类行为。尤其是在部编小学语文教材这种课文数量减少,教学类型增加的大形势之下,纯粹的知识教学恐怕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语文课堂的要求,师生有效互动,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势在必行。 2 素养为先助力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在小学语文中原本就占有很大的比重,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篇目再做大幅增加,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9篇,平均每个年级加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比原有人教版增加很多,增幅达80%左右。这一现象还曾引发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甚至整个社会的热议。事实上,在笔者看来,部编版教材这两大改变并非是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能够理解到内涵、意蕴和用词手法等深层次的知识。因此,我们需要转换思维,试着从学生语文素养培育的角度出发,将培养语感作为小学诗歌教学的核心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