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诗是什么

诗是什么

诗词漫谈

国庆君嘱予讲点诗词方面的知识,实言之,我亦讲不出什么新意,要讲,老生常谈而已。在座诸君多行家里手,吾岂敢班门弄斧?好在我是一个诗词爱好者,和诸位不敢谬托知己,只就诗词方面谈点我的认识、理解,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今日信口漫谈,说对了,大家听听,谈错了,诸位可如许由到颍河洗耳。噫,我将见笑于大方之家乎?

一、诗是什么?

《尚书.尧典》:诗言志。毛泽东给《诗刊》的题词即如是。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王国维《文学小言》:诗歌者,描写人生者也。(描写自然及人生者也。)

白居易《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由上可知:诗是描写社会及人生,表现人之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

如:上古人抬木头时:“杭育杭育“。鲁迅先生说此就是诗。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吴越春秋》)此诗描写了古人的狩猎过程,从砍竹做箭连续发射出击到围堵、追逐野兽的过程生动表现出来。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

我何有哉?”(见沈德潜《古诗源》)。相传为尧时诗歌,此诗反映上古劳动人民的生存状况,最后一句的质问显示民智的觉醒、自信和对帝力的怀疑。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古源诗》),这是古代一个妇女对战死丈夫的哭诉和祭奠,是内心感情的宣泄,后来屈原写入《九歌》之中。

二、我国文学史上对诗的研究

此类书汗牛充栋,不胜枚举。什么是诗?诗写什么?怎样写诗?什么诗才算好诗……均有论述:

先秦:

《尚书尧典》:诗言志。

孔子:《论语》中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说《诗》可兴观群怨,“《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他以《诗经》教学生,列《诗》为五经之首。

两汉:司马迁《史记》对《离骚》评价很高,(见后边:什么样的诗是好诗?)

毛苌《诗大序》中提出《诗》之“六义“——风,言天下之事,雅,言王政之所由兴废,颂,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赋,铺陈叙述,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班固《诗赋略论》中提出《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精神。肯定《离骚》“弘博丽雅。”

魏晋南北朝:

曹丕《典论.论文》中谈到“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说明文章的不朽价值,并提出“文以气为主。”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强调触物生情,言志抒怀。

钟嵘《诗品》中说:“宏斯三义(赋比兴)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穷,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他论诗分为上中下三品,列曹植诗为上品,他认为植诗:“骨气奇高,辞彩华茂,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隋唐五代:

魏征有《文学传序》、陆子昂《修竹篇序》中推崇“建安风骨”。李白亦推崇“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他最喜爱谢脁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練”佳句,他说:“解道澄江静如練,令人长忆谢玄晖。”

杜甫:论诗诗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穷。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体现了诗圣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清,苗言,华声

实义。

司空图《诗品》把诗的品格分为二十四类,如自然、豪放、含蓄、绮丽、典雅、雄浑……他论含蓄说得有点玄乎,说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后来严羽又用个比喻说是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言有尽而意无穷”才叫含蓄。

宋金元:

欧阳修《六一诗话》中认为“诗穷而后工”“托物言志,情景相生”要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苏轼《评韩柳诗》中最赞美诗圣之作“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

杨万里有《论诗》、《诚斋诗话》。他主张诗1、要讽喻2、要含蓄。他认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体现了含蓄。

严羽《沧浪诗话》“诗之极至有一曰入神”“诗者,吟咏情性也。”他提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实亦倡导含蓄蕴藉。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提倡一要真,“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二要新:“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明:

杨慎:《升庵诗话》,“诗之为教,狄之玄哉。六情静于中,

万物荡于外,情缘人物而动,物感情而迁。”王世贞《艺苑卮言》讲格调:“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合起来即“境界”,后王国维倡此说。

清:

王夫之《姜斋诗话》强调要情景融二为一,他举《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为例确为精当。

叶燮《原诗》中说:“理、事、情诗之本也”,诗之根本不外乎说理、叙事、抒情,实际乃如是。

袁枚《随园诗话》倡性灵说,

梁启超《饮水室诗话》提倡“shi界革命”,并极力推崇杜甫。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境界说。

从上面略述可知我国诗论是极为丰富而又多采多姿的。

三、为什么写诗?

《诗经》上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诗乃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司马迁说:“…….屈原放逐,著《离骚》……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韩文公说:“不平则鸣。”今人有感而发,扬清激浊,为歌颂真善美,为揭假恶丑而写诗。胡锦涛书记在作协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提出:诗作要传播先进文化,

弘扬人间正气,塑造美好心灵。

四、诗写什么?

高尔基说:文学乃人学。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肯定是写人。或曰:社会、人生、爱情、战争、生离死别、人祸天灾…….乃文学描写的永恒主题。

或曰:诗写主观世界(言志)与客观世界(大自然)由此可知,自然和人生的一切事物皆可入诗。

如:

1、“千村薜苈人遗矢”(毛泽东;《送瘟神》)

2、“批邓谰言定调高,上纲上线野狼嚎。明知造假罔民众,何必当真赶时髦?与其台下听报告(批邓),不如茅厕撒尿脬。桃红柳绿春光好,岁月蹉跎我心焦。”(佚名;《参加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大会》)

3、“不须放屁”(毛泽东;《念奴娇.雀儿问答》)。“狗头军师张”(郭沫若;《水调歌头》)

4、《人民日报》反人民,信口雌黄血口喷,

舐痔得车拉富贵,吮痈受宠享华馨

衣冠禽兽伪君子,草料畜生真小人。

堪笑浮云蔽白日,东风必将扫霾尘

(佚名;《读(1976.4.8)<人民日报>》、<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

5、君自舀来仆自挑,燕昭台下雨潇潇。

高低深浅两双手,香臭稠稀一把瓢。

白雪阳春共掩鼻,苍蝇盛夏共折腰。

澄清天下吾曹事,污秽满坑便肯饶?

(聂绀弩;《清厕同枚子》)

上面诗中写了拉屎、撒尿、挑大粪、骂人……可入诗,还有什么不可入呢?黄庭坚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其实骂假恶丑,骂独夫民贼,不算短处,应视为长处。

关键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为什么写和怎样写。

当然写作有个基本原则,老邓提出“四项基本原则”,“三个有利于”,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些当然不能违背,不能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八荣八耻)。

五、怎样写诗?

毛泽东给陈毅《谈诗》的一封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象散文那样直说,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这是从表现手法而言,实际上如写散文,可铺叙描写,可议

论说理,可抒情。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倒全唐,闻一多认为是诗中之诗,顶峰中的顶峰,融铺叙、描写、哲理、抒情于一体。又如诗圣杜甫的《此征》、《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即以铺叙描写为主,但其中亦有说理,有比兴。冯至《杜甫传》中说:“《北征》中叙述他回家时家庭情况那一段,每个读者都会惊讶杜甫诗怎样一种卓越的写实才能。”李长祥《编年》说《自京赴奉先咏怀》`变化之妙尽矣。极幻极变化,捉摸不得。”是说赋比兴几种手法的综合运用,恰到好处,天衣无缝。清.诗家叶燮认为:“理、事、情是诗歌之本。”有宋一代诗人爱以议论入诗。毛泽东批评宋人不懂写诗要用形象思维,所以味同嚼蜡,(见《给陈毅谈诗的一封信》)。批评似有点严重。宋诗中的议论也有不少富有哲理性的好诗,如王安石的“丹青难写是精神”,“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贵在相知心”,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六、什么样的诗是好诗?

历代诗论家多有论述。

孔子认为:《诗经》乃好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而且“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司马迁认为《离骚》是好诗,“《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其文约,其

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孟子曰:“食、色、性也。”孔子将好色与好德相提,司马迁肯定《国风》“好色而不淫”,不淫即不能淫邪放荡。写爱情写男欢女爱,《诗经》中情诗不少,首篇《关睢》即是,《郑风》21篇几乎皆情诗,不少写得清新、健康、活泼,如《狡童》、《褰裳》等。

晋.陆机认为“绮靡而缘情”的诗才算好诗。

刘勰认为《楚辞》:“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意气所向,压倒古人,发为辞章,切合时代而又创新)”“惊采绝艳,难于并能”(文采惊人,艳丽绝世,他人难以并驾齐驱)

魏征认为:南朝民歌,妩媚婉转,清新秀丽,具阴柔之美,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大气磅礴,具阳刚之气,如果:“各去所短,合起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李白推崇“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白居易认为:杜甫诗:“贯穿古今,覼缕格律,(详尽而有条理)尽工尽善。”

韩愈也认为“有唐文物盛复全,名书史册俱才贤。中间诗笔谁清新?……独有工部称全善。”而苏轼认为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是好诗也。

明清时代,有性灵说,格调说,神韵说、肌理说……综言之,好诗应是:1、有真情2、有人民性,关乎国计民生

3、语言凝练,辞采华美,音韵和谐

4、运用赋、比、兴等手法,情景交融5可雅可俗,雅俗共赏6、对读者有正面作用(认识教育,愉悦,审美)

纵观中国诗史:《诗经》中的风诗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体现了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五言诗之冠冕,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自成一派,左思《咏史》,意味深长,阮藉《咏怀》含蓄蕴藉,“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的诗,大小谢的山水诗,至唐代诗人更多,群星灿烂,雯章霞蔚,风格各异,各有千秋,内容更丰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鲁迅认为:唐人把好诗写尽了,后人不可逾越,倒也合乎实际。唐以后至今诗坛,谁堪比李白、杜甫、白居易?要想写出好诗,没啥秘诀,多看、多思、多读、多写,多改。

七、诗之形式

从语言上分1、二言诗:刘勰认为:“断竹、续竹”即是。

2、三言诗:如鲍照《春日》:“春日茂,春月明。园中鸟,多佳声。梅始发,桃始红……”又如后代《三字经》。

3、四言诗:

《诗经》以四言为主。后衰,至曹操有振兴,如《观沧海》、《短歌行》。4、五言诗,苏李诗,“古诗十九首”,后代写五绝,五律、五古。5、六言诗,写家很少。最早孔融写过:“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后代刘长卿,王安石写过。6、七言诗,最早张衡的《四愁诗》(含虚词)。第一首成熟七言诗乃曹丕《燕歌行》。后来,七古、七律、七绝,7字句诗,成为诗之主流。

诗从体式上讲,有古风,有骚体,有歌行体,有律体。律诗又叫今体诗(近体诗),是梁沈约发现汉语四声以后,逐渐形成。五律、七律形成后很严格要求,讲平仄,对仗,粘连,忌讳孤平、三平调、失粘、失对。毛泽东说过,旧体诗束缚人的思想,不宜在青年中提倡。有些人偏面理解,就没人敢提倡了。十年浩劫之时,除毛泽东、郭沫若二人一唱一和外,几乎没人敢写,诗词仿佛成了二人的专利。这是很不正常的。实际上,毛泽东喜欢古体诗词,他说过:“旧体诗词要改革,要发展,一万年也打不倒。”他从不写新诗。更不读新诗,他说:“我反正不读新诗,除非给一百块大洋。”可见他对新诗很不感兴趣。

现今写格律诗的人很多,对于基本形式没争议。争议最大的是用韵。有些老学究坚决主张用平水韵,否则就不承认。有的诗家倡用现代汉语新诗韵。我认为各遂其便,各擅其长,不必强求一律。其实,好诗不一定严格按七律标准去

写,崔颢《黄鹤楼》诗乃公认之七律好诗,连诗仙李白都很佩服。传说李白登楼后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但崔颢《黄鹤楼》首句不合平仄要求,颔联应对仗而不对,且不合平仄要求,白云千载“空悠悠”,又犯“三平”。但大家仍认为是好诗。可见内容是主要的,形式是次要的。如果内容和形式做到完美的统一,如杜甫的七律《登高》那样,则不愧为古今七律第一也。

关于词

词是起于南北朝,兴于唐而盛于宋的新文学形式。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是我国韵文学的骄傲。杨慎说:“诗词同工而异曲,共源而分派。”词原来和音乐关系极密切。后来,词脱离音乐,成为一个杂言体的格律诗。武汉大学刘永济教授《词论》中说:“词自苏辛而后,不过诗之新体,姜(夔)吴(文英)虽欲返本,而后世终不能传其法。”“填词协律之事,今已等于绝学”。所以,今日按谱填词,不管协律与否。尽管如此,词之平仄,要求严,用韵稍宽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词又叫诗余,乐府,长短句,曲子词……每首“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每首词有词谱,按谱填词可也。

宋初人的心目中,诗言志,词缘情。考察宋初词家,如柳永、欧阳修、晏殊、张先等所写的不外乎别情、闺情、

相思之情、缠绵悱恻,故词以婉约为正宗。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古来是被人传诵的写离情别绪的佳作。苏轼认为“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又如晏殊《木兰花》中写道:“天涯海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张先外号“张三中”,写的是眼中泪、心中事、意中人。故宋初词人以婉约为正宗良有以也,苏辛之后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达到刘熙载所谓“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的境界,大大扩充了词之内容范围。

我国第一部词论专著是宋.王灼《碧鸡漫志》共五卷。卷1论音乐。可知词与音乐的密不可分。卷2论词人,卷3、4、5论词调。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南宋李清照《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她批评晏、欧阳、苏轼、王安石不懂音律写词,成为“长短不葺之诗”,她说的“别是一家”即词家要懂音律,写词要协律,否则,不叫词,只能叫长短不齐的诗句。李清照从音乐、文学两方面论词,批评苏轼等人“以诗以词”,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律,把词变成了脱离音乐的新型格律诗。一方面李清照的批评是对的,但另一方面苏轼等人对开拓词之境界作出了贡献,扩大了词的影响,晏殊、苏轼等人功不可没。

明代状元杨慎有《词品》一书共六卷。卷1论词之起源;卷2、论词之用韵,后四卷记宋、元、明三代词人的逸

事逸句,也是很有价值的一本书。(《三国演义》开头的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即杨慎之词。)

苏辛以后,词之境界扩大了,《词品序》中说:“山林之词清以激,感遇之词凄以哀,闺阁之词悦以解,登览之词悲以壮,讽谕之词宛以切。之数者,人之情也。”总之,词与诗一样为表情达意而已。

清代陈廷焯有《白雨斋词话》,他强调词“贵有寄托”,“有所感”,“托喻不深,树义不厚,不足以言兴。”他论词强调“沉郁”,讲求含而不露,缠绵悱恻,他推崇婉约词人温庭筠、冯延已、周邦彦等。

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被认为是论词最有价值者,他提出“境界”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他在《词话》中评论了许多词家,也讲了对词的独到见解,很有识见。

复旦大学龙榆生教授有《词学十讲》他又选编了三本书;《唐宋名家词选》、《唐宋词格律》《近三百年名家词选》,这些书对我们学写诗词很有帮助,在此推荐给在座诸君.感谢学会为我提供了一个与大家交流的平台,仓促之中,讲了上边许多,乃吾一孔之见,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