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日本女鬼形象

日本女鬼形象

日本动漫中的妖怪形象分析

摘要

日本民间流行的妖怪文化一直是其动漫创作重要的素材来源。通过动漫可以对妖怪文化进行再创造和再表现,使其得以创新、延续。日本动漫中的妖怪形象具有多样化、人性化、矛盾性的特征,形成了日本传统妖怪文化体系。日本民俗宗教、岛国环境、外来文化渗透以及动漫产业化都影响了其妖怪形象的设计与发展。日本动漫中妖怪文化的创作模式与营销模式给中国动漫业带来一定启示:应进一步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作品创作技巧,加强动漫产业链的整合改造,形成良好的动漫消费氛围。

关键词:日本动漫;妖怪文化;原始神道;岛国;御宅族

The Analysis of The Devil Image in Japanese Cartoons

Abstract

The devil culture which is popular in Japanese folk culture is the Japanese anime important sources. Japanese through the anime, to create and to performance, making the Japanese devil culture be innovation and spread. The Japanese anime demon images of the diversification humanity and contradiction form the traditional Japanese devil culture system. The Japanese folk religion, environment and island foreign cultural infiltration influence the design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evil image. China cartoon get some enlightenment from the creation pattern and marketing model of the devil culture in Japanese anime: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ulture connotation, to further rich creative skills, to strengthe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ocus from the industry chain and to form good cartoon consumption atmosphere.

Key Words: Japanese Cartoon; Devil culture; Original Shinto; Country consisting of one or more islands; Otaku

目录

引言 (1)

一、日本动漫中的妖怪形象特征 (1)

(一)妖怪形象的多样化 (2)

(二)妖怪形象的人性化 (3)

(三)妖怪形象的矛盾性 (4)

二、妖怪形象特征的成因 (4)

(一)宗教因素 (5)

(二)地理因素 (5)

(三)文化交流因素 (6)

(四)产业因素 (8)

三、对中国动漫创作的启示 (8)

(一)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 (9)

(二)丰富作品的创作技巧 (9)

(三)加强动漫产业的整合改造 (10)

(四)形成良好的动漫消费氛围 (10)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引言

日本被称之为动漫王国,动漫是日本社会的重要元素之一。日本的“ACG”产业,即“Animation(卡通动漫)、Comnics(漫画)、Game(游戏)的简称”[1],俨然已经成为日本一大支柱产业。动漫是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和漫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大众文化。动画是将许多帧静止的画面进行连续播放的过程;漫画指的是运用分镜式手法来展现一个完整故事的多幅绘画作品,具有画风精致、内容广泛、风格多变的特点。除了动画和漫画,“动漫”还扩展延伸到了网络游戏、COSPLAY等各种衍生领域。日本动漫的表现题材相当多样化,日本民间流行的妖怪文化就是其动漫创作重要的素材来源。通过动漫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对日本妖怪文化进行再创造和再表现,使得日本妖怪文化得以创新、延续以及进一步传播。动漫不仅仅展示了日本的妖怪文化,也可以由此窥见妖怪文化下的日本风俗。

与中国传统妖怪不同的是,日本的妖怪文化中的妖怪,更像是中国传统妖怪形象的一种演变与再创造。中国传统妖怪在辞书上释义为神话、童话中的一种形状奇怪可怕的有妖术的精灵,而对于日本的妖怪,水木茂先生曾在《世界妖怪事典》中提到,妖怪是栖居在人类以外的事物的一种灵的存在,被称之为oni(日文作おに)。比起中国传统妖怪,日本妖怪可谓是包罗万象,妖、魔、鬼、怪、精在现今妖怪学研究中均属于妖怪范畴,此外还把幽灵、生灵和死灵这些幽灵归为旗下进行研究。妖怪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历史上的妖怪传说,还是现代都市传说;不论是民俗节庆,还是各种艺术作品,妖怪文化对日本民族及文化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一、日本动漫中的妖怪形象特征

日本有相当多经典的动漫作品涉及到“妖怪文化”,探讨这些动漫作品中的妖怪意象,分析妖怪在动漫中的表现,可以归纳出妖怪形象在设置上有多样化、人性化、矛盾性三个共同特征。探究这些特征与日本传统传说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中窥得日本传统妖怪文化的影子。

(一)妖怪形象的多样化

作为一个对神仙鬼怪相当推崇的国家,日本对妖怪文化非常重视,他们把妖怪分门别类,将之作为专门学问进行研究,从井上圆了提出“妖怪学”开始,研究妖怪学的热潮一直持续到现在。从《百鬼夜行绘卷》、《日本妖怪物语》等绘本和著作中可以看出,日本妖怪形象种类繁多,而动漫作品在这些种类基础上根据创作者的想象进行造型、动作、语言、神情的再创造,表现出的妖怪形象可以说更加多样化。

首先,日本动漫中妖怪形象的多样化,表现在其种类划分相当丰富。被誉为“日本漫画界及妖怪研究的国宝级人物”的水木茂笔下的《鬼太郎》系列漫画可以说是部“日本传统妖怪百科全书”。书中水木茂勾画出了一个“全景式”的妖怪群体,其中大部分妖怪形象源于日本传统妖怪,其种类非常丰富:有天生异物类,如“鬼太郎”、“牛鬼”和鬼族等,他们是天然生成、没有经过修炼或者变化的妖怪,有天然的法力,水木茂的另一部漫画《河童三平》中的“河童”也属于这一类;半神类,如“天狗”、“海坊主”等,是由神灵蜕变、分化而成,身上还保留神性的妖怪;人形类,他们是幻化成人类摸样的妖怪,“鬼太郎”、“子泣爷”、“小豆洗”以及各色女妖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类;动物、植物和物品幻化类,如“川獭”、“豆狸”等就属于动物幻化类,源自于传统妖怪“木魁”的“古木妖”是植物幻化而成,“草鞋怪”、“唐伞”等属于物品幻化;自然类,如“火之神”、“雷兽”等,动画《犬夜叉》中除妖师珊瑚的坐骑“云母”就源自于传统“雷兽”,这类妖怪是日本“岛国”环境,即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在妖怪文化中的投影;灵魂类,“眼球老爹”属于这一类,这是一种“附身妖”,人们认为神灵、死灵、生灵以及动植物的灵魂都能够附到人的身上,成为“附身妖”。

其次,日本动漫中妖怪形象的多样化,表现在其规模数量庞大上。日本动漫中的妖怪们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从最早期的《百鬼夜行绘卷》到现代动漫中出现的各种妖怪,其总数量是相当可观的。由水木茂漫画改编的真人电影《妖怪大战争》中出场的妖怪有180种,算是一次妖怪集体大亮相。其他诸如《犬夜叉》、《夏目友人帐》、《七龙珠》、《百鬼夜行抄》等动漫及其衍生影视中均有大量的妖怪形象。除此之外,即使是一部普通动漫也会引入大量妖怪形象参与叙事,可以看出日本对妖怪文化的推崇与热爱。

再次,日本动漫中妖怪形象的多样化,表现在其形象具有多变性。动漫中对传统妖怪形象的运用不是照搬原型一成不变的,动漫中的妖怪形象往往根据剧情和表现目

的需要将其幻化,再创造为另一个形象,具有多变性。比如动画片《犬夜叉》中的“奈落”,实际就是男版的“新妇罗”;在漫画《奇幻贵公子》中最后一集孤儿院中小男孩的灵魂,是“座敷童子”的另一种表现;而《七龙珠》中的弥次郎兵卫和《三一万能侠》中的武藏坊,其原型是日本传统妖怪中的“火之神”。

最后,日本动漫中妖怪形象的多样化,表现在其形象具有创造性。当日本传统妖怪形象不能满足动漫创作者的欲望时,创作者们就开始自行构想能够满足其剧情需要的各种妖怪形象。像《鬼太郎》中“撒沙婆婆”的房客“呼子”,原是日本人根据布谷鸟的声音想象出来的妖怪,并没有“实体”,而在漫画中,水木茂把“呼子”描绘成了只有一条腿和一只眼睛的妖怪。吉卜力工作室创作的龙猫、汤婆婆、树精等形象也是在动漫中真正“诞生”的。此外,受西方妖怪文化影响日本动漫中也出现了吸血鬼、魔女、狼人、木乃伊等西方妖怪形象,如动漫中《吸血鬼猎人D》中的吸血鬼D,但这些形象没有照搬西方影视动画中的造型模式,而是在此基础上融入了一些日本独有的文化特色,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表现。

(二)妖怪形象的人性化

日本动漫中妖怪形象的人性化,表现在其意象贴近现代生活。就像人类社会在不断进化发展一样,妖怪形象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交替演变着,且有越来越贴近现代生活的趋势。漫画《百鬼夜行抄》中妖怪可以通过饭岛蜗牛这些阴阳师们传达自己的声音,唤醒人们的记忆,表现了对现代生活及人类的贴近。如附身于饭岛律父亲的妖怪青岚一直都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的好奇与学习,吃人类的食物,玩人类的玩具,在潜移默化中贴近饭岛家的生活,对律及饭岛家人的保护更是使妖怪从情感上贴近人类。此外,新创作的妖怪形象也具有现代生活意识,各种现代电器幻化的妖怪,使用现代社会工具的妖怪等,说明了动漫中的妖怪形象是灵活多变的,根据设定的需要与时俱进,从而获得观众的认同感。

日本动漫中妖怪形象的人性化,同时表现在其意象具有“人性”化特征。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对妖怪的敬畏与恐惧有所减少,比起传说中日本传统妖怪形象带有的神秘和距离感,现代动漫中的妖怪形象更具有“人性”。如《奇幻贵公子》、《心灵侦探八云》等动漫中的妖怪实际就是人内心邪恶的代表,创作者将妖怪作为表现内心世界的一个媒介,让它们也像人类一样有喜怒哀乐,悔恨自卑,以及对情感的执着和追求等。动漫创作者为了剧情需要还经常让妖怪和人共处,困境要想得到解决就需要人和作怪

的妖怪们相“协调”,心结打开了心魔才消除,这也代表着人性格中的阴暗面的解决。

日本动漫中妖怪形象的人性化,还表现在其意象表现更丰满。得益于动漫这一特殊的表意手法,动漫中的妖怪形象比传统妖怪传说更加丰满,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如对于狐妖,在日本传统妖怪传说中是源自古印度的一只迷惑国王的九尾狐,被追杀后逃到中国变身为妲己,商灭后逃到日本,被印度高僧做法封印为“杀生石”,形象是比较单薄的。而在动漫中,狐妖的形象得到更加生动深入的刻画,它们的性格、外表、语言、内心都得到细致的刻画,所表现出的形象比传说中的更立体、更丰富、更具有“人性”。如动画片《犬夜叉》中的小狐狸七宝,就是经过多次“变身”,成为一种“儿童化”的妖怪,它法术不高,小孩气十足,充满人性特点。

(三)妖怪形象的矛盾性

日本动漫中妖怪形象的矛盾性,表现在其意象的两面性。日本民俗学的奠基人柳田国男认为日本妖怪形象最大特征就是它具有两面性,妖怪同时具有善面和恶面,且善恶并不独立,可以互相转换。如怨灵,如果好好供奉,也可成为保护神。而神做错事或有异念也会被贬下界,积怨而成为妖怪。在动漫中,随着妖怪身上人性刻画的增加,一个妖怪形象可以同时表现出正义和邪恶两面。动画《犬夜叉》中杀生丸一开始作为反面角色出现,但最后却帮助犬夜叉打败奈落魔王;神乐开始是奈落的手下做了很多坏事,但最后为了追求自由而死。又如动画《夏目友人帐》中,很多妖怪在夏目贵志还给他们名字之前都以恶灵的形象出现,经过夏目的“唤醒记忆”之后,找到“正途”。现在动漫中大部分妖怪都表现出了这一特点,从中看出日本人对人性及自然运作规律的探索。

二、妖怪形象特征的成因

日本动漫中的妖怪形象之所以具有多样性、人性化以及矛盾性等特征,正是日本文明特性及大和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及民族精神的展现。下面从日本传统民俗宗教、地理环境、文化交流渗透以及日本动漫产业的影响四个方面探讨日本动漫中的妖怪形象背后的原因。

(一)宗教因素

水木茂先生在《世界妖怪事典》中说:“妖精并不是单纯而空洞的想象中的产物,如果透过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来追溯其渊源,自然会明白它们是在过去人类经过长时间培育起来的文化习俗,并和生活周遭的风土民情有着血浓于水的关系。”[2]可以说自然环境是妖怪形成的土壤,而民俗宗教则是妖怪得以成长和发展的养分。

与有特定教训、伦理的创立式宗教不同的是,自然宗教即“民俗宗教”主要来源于生活习俗,是从家族及地域社会的共同生活中自然孕育出来的,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规范和指导的作用。日本宗教信仰是原始神道,其基础是自然崇拜和灵魂崇拜,“灵魂崇拜进而发展为对土地神灵,生产的守护神灵,保护家庭、亲族、地域社会等生活的守护神灵的尊崇和畏惧,形成了以此为核心的信仰。如此,便诞生了土地神、祖先神、地域神,进而又出现了神的使役神(动物灵、物品灵等),人们祭祀寻求保护。”

[3]因此在神社里受祭祀的不仅有神、有英雄,还有各种妖怪。所以日本人对妖怪的态度是崇敬而畏惧的,这也是妖怪得以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从远古的“感觉时代”,人们相信山川草木、风霜雨雪各有其灵其形,到后来“想象时代”,妖怪鬼神除了“有形有质”以外,还富有了“人性”。如在《百鬼夜行绘卷》中绘出的酒吞童子原型是头上长犄角的虎背熊腰形象,而幻化后则成为外表清秀的少年,根据自己的心情在人间作乱。妖怪的面貌被想象的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丰富。由此可见,日本妖怪文化是在日本民俗宗教中生根发芽,并使日本人的泛灵思想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以“万物皆神灵”论为基础的神道信仰讲究“大自然的一切物体都是神灵的化身,都是人类应该崇拜的,例如一块石头,一棵树。”[4]其特征对于妖怪形象的影响表现为多神化,即妖怪形象多样化,但凡人间之物,在妖怪世界中都能寻到踪迹,如各种动植物、物品、食物等幻化成的妖怪,因此在动漫妖怪形象的创作上不受限制,更有开放性,如《咯咯咯的鬼太郎》中的“白波”,是被抛弃的旧抹布和布类幻化成的。妖怪与人相互依存,未拉开距离,使妖怪形象更贴近现代生活。同时,妖怪身上一般蕴涵有关生命力的神话和神秘观念,日本动漫中的妖怪形象总有一种神秘感,表现有妖怪形象的矛盾性与两极性。

(二)地理因素

“日本列岛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和6800多个小岛构成。”[5]其

先民在各个岛屿上生活,岛内分国邑。这些国邑是由被山和河流分隔的封闭的小平地组成。这种相互分隔、封闭的小地域是日本文化的摇篮。日本民族因身处狭小空间导致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较为封闭的神秘主义倾向,即“岛国”心理。正是这种思想倾向使得妖怪传说得以孕育、发展,这是一种对自然、对环境的敬意、恐惧及征服心愿。水木茂曾说过:“也许是某种生命的源泉被大量额释放出来之故吧!我一直认为:仅有动物、植物和昆虫生存的无人岛或深山,才是神秘的,同时也是适合作为妖怪栖身的地方。”[6]

日本也是一个多灾难的岛国。日本总面积约37.8万平方公里,全部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火山喷发、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迫于艰苦的环境,死亡常常是突发的、无法预计和不可抗拒的,使得日本人有一种无可奈何的人生无常的观念。日本人视生命如虚幻,蔑视死亡的同时又竭力把握和珍惜生存的时刻,具有强烈的“惜生崇死”观念。这种“崇死”观念,表现为对死亡的尊敬、崇拜和病态的美化和爱恋。这也是日本人“死亡崇拜”以及“物哀”审美意识的由来,是“死本能”的体现。一方面,他们习惯于承受、隐忍,对于苦难、残缺、死亡这种自然性,有天生的信念与服从。所以日本人对于一些残酷的事看法很平静,比如死亡。这一点在动漫的创作中影响极深,如在动画《幽游白书》中,当石雨在魔界最终统治者的比武大会上被藏马击败时,以自尽来承认失败,最后得到人们的深深敬意。另一方面,频繁的自然灾害使日本人对自然力量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这一点可以说是推进动漫妖怪形象创作的激励元素。

容易感性思考的“岛国”人常常有极端的心理状态,极端的心理往往导致行动上的极端:容易从一个极端直接跳跃到另一个极端,有时甚至几种极端并存,即为矛盾。“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固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所征服。他们的军队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7]这是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论述日本人性格的一段话,在这里用“菊”与“刀”这两个至刚至柔的意象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是最合适不过了。这正是日本动漫中的妖怪形象具有矛盾性的根本原因。

(三)文化交流因素

日本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丰富多彩是指他大部分文化均来自海外文明。日本

人具有强大的文化吸附力和灵活的文化加工能力,讲究“和魂汉才”,可以将“吸附”进来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体系之中,将其“本土化”。而妖怪文化最终形成,就是在外来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加工完成的。

妖怪大师水木茂曾说:“如果要考证日本妖怪的起源,我相信至少有百分之七十来源于中国”,由此看出日本妖怪文化与中国的渊源。在日本,很早就有类似于中国“志怪小说”的“怪谈文学”。在《日本电影导论》中有对“怪谈”的解释:“怪谈(Kaidan):一些鬼故事,怪诞,一般起源于中国,被西方作家小泉八云推广开来。”[8]这些起源于中国的传闻和故事以佛教为契机流入日本,公元5世纪时,一些神话故事借由佛经东渡扶桑,它们多以“说教”的形式出现。此时产生的漫画形式为模拟中国画的教化式“唐绘”,其中已有了初步的妖怪形象刻画。后来中国儒释道三教传入日本,加上东亚萨满教的影响,使得日本神道形成同时具有天神、神祗和人灵的宗教。人民把原先信奉的魔法和“万物有灵论”为基础的自然崇拜与佛教的崇敬行为等量齐观。“同理,这些固有意识使得他们在接触印度佛经故事与中国志怪小说中的神鬼狐妖之时,在接受所谓天堂地狱、六道轮回、狐乱蛇淫之类的新观念时,往往与原有的意象错位叠合,相互浸入溶解,相克相生,而成为与源出不尽相同的新观念、新意象。”[9]如很多日本传统妖怪的产生以及妖怪文化的规范化都和中国名著《山海经》有着不可脱离的关系。这一时期的动漫形式有“神道绘卷”、“神佛灵验绘卷”等,反映六道苦难、佛法教义,如《六道绘》、《地域草纸绘卷》等,绘出种种地域情景和妖怪动态。此后出现的《百鬼夜行绘卷》及之后鸟山石燕的《画图百鬼夜行全集》使得妖怪文化更加体系化。而后出现了大量“浮世绘”描绘传统妖怪形象的漫画,后经过不断演化和改编成为现代妖怪题材动漫。

经过日本人“本土化”的妖怪形象除了亚洲各国妖怪以外,还有西欧妖怪。自日本实行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统治者把学习榜样定位于西方列强,对其生产技术、文化、科技、政治、法律等方面进行全面学习,同时在国内进行全面革新。理所应当,日本妖怪文化也受其影响,引入了大量西方妖怪,进过“本土化”改造后,丰富了原有的妖怪体系。随着西方传说流入日本,更多的西方妖怪形象出现在动漫作品中,如狼人、巫师、吸血鬼等,《吸血鬼猎人D》、《吸血鬼骑士》等动漫就是以吸血鬼为主角展开叙事的。另外,观之日本妖怪动漫中的人物形象、场景设计、故事情节等的设置均有模仿西方文明的痕迹,如幻化成人类的妖怪,大部分都是彩色的头发、彩色的眼睛,明显与亚洲人物形象不相符合,如《犬夜叉》中的大部分妖怪。而有些妖怪改头换面之

后,已经难辨原貌了,日本人就秉承着这样一贯做法,创造出了绚烂诡异、区别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妖怪文化,并将其体现在众多艺术形态中。这也是日本动漫中的妖怪形象更加多样化的一大原因。

(四)产业因素

日本动漫无论在题材还是主题的把握上,都深深根植于社会基层,使其受众群广泛到没有了年龄限制。在受众群体上,日本动漫的定位是全体大众,因此动漫中妖怪形象的创作讲究多样化、多元化;在内容的定位上,把基调定在了人性化和生活化上,这也是一直以来妖怪形象所表现出的主要特点;题材具有多样化,可以迎合不同年龄层次的不同观赏者的需要。

近年来动漫产业受新起的御宅族文化影响,其年轻受众群越来越庞大,且因为御宅族们在对待动漫时各有所“控”,所以为了迎合其观看需要,部分动漫创作渐渐“形式化”。如在对待动漫形象上,尽可能的万类俱全,符合御宅族们的御姐控、正太控、萝莉控等等需求,使得动漫形象更趋向“形式”,而缺少了创作意识。与此同时,动画叙事也越来越单纯化、简单化,创作者们把重点都放在了各种“控”上面,而缺少了深度挖掘,如近期大量叙事极其简单的“少女动漫”。而对于妖怪形象的设计,也被附上各种“形式”,很大部分被“儿童化”,大多成为“宠物式”妖怪,如动画《守护甜心》中的守护甜心。同时被各种“控”制约,如受“御宅族”中的“腐女”影响,近几年来关于同性恋题材的动漫作品又开始受关注,如《不可饶恕的背叛》、《薄樱鬼》就是两部同性恋、妖怪题材的动漫。

对于已形成成熟产业链的日本现代动漫产业,其生产不同于一般艺术作品的生产,要服从市场的规划、商品的规划。其创造与生产要密切结合周边产品的开发与销售。这就使得对创作者的要求更高,对于妖怪形象的设置,在设置形象及剧情时,要更有系统性与创意性,更能结合市场,按市场规律进行运作。

三、对中国动漫创作的启示

日本人通过其独特的审美志趣、细腻的情感以及高超的技法完成了一部又一部名作。“妖怪界”中水木茂的《鬼太郎》系列、剧场动漫中的经典宫崎骏系列、《七龙珠》、《犬夜叉》、《夏目友人帐》等等这些超高收视率的动漫,其收视保证、票房保证的原

因是我们需要研究并借鉴的。

(一)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

从日本获得成功的动漫作品来看,动漫中文化性的含量是决定其成败的重要因素。日本妖怪文化是在民间非常流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渗透了日本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民俗元素,在动画作品中充分展示妖怪文化,在达到惊悚悬疑等商业效果的同时,更是对日本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民俗文艺进行了展示,对民族文化传承具有一定意义。同时,日本作为动漫大国一直重视动漫作品的海外传播,那么日本妖怪文化及其背后的民族意识就通过动漫实现了传播和渗透,使世界人进一步加强了对日本的认识。相较之中国动漫,虽然从早期“说教”式动画有所脱离,但在文化内涵的深入方面还需大力学习加强。有思想的作品才算是好作品,现在的中国动漫大量复制日本、欧美模式,对自己本民族的传说故事、文化理念体现甚少,缺乏自身特点也不利于中国制造在世界文化范围内的交流。

(二)丰富作品的创作技巧

日本动漫经过长期发展,制作模式已经非常成熟。有大量专业化人才班底,大量具有雄厚财力、物力、高科技制作设施的动画生产基地,有多元化的配套设施生产制作、人才培养中心,如作为日本动漫构成重要元素之一的声优(配音演员)就有大量的培训经济中心专门负责。日本动漫的整体运作非常成熟,在制作模式上也吸取了影视剧的创作经验,重视作品的外在包装与创作技巧的加工。“美型”战略即是其创作中的一个常用技巧。就妖怪题材来说,妖怪是可怕地、丑陋地,但日本动漫通过人物造型的美化加工,视听语言上的巧妙配合,使得大部分妖怪形象得到充分美化,给观众带来舒适唯美地享受,从而促成了观众对妖怪形象的成功接受。例如《犬夜叉》中的杀生丸、《百鬼夜行抄》中凄美的女妖、《遥远时空中》的鬼王、女妖、阴阳师等。同时,场景制作考究精美、动作设计刺激华美、节奏明快、音乐唯美抒情等也是日本动漫百试不爽的法宝,更难得的是这些创作技巧无不深入的体现了日本的传统文化,这是目前中国动画界所要学习的。虽然我们之前有许多精美的动画作品,如《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猪八戒吃西瓜》等,制作精美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但这个优良传统没有保持下去。如果中国动画人能克服浮躁商业的心理,细心研究动画表现的创作技巧的话,中国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民俗艺术会使我们走的比日本更远。

(三)加强动漫产业的整合改造

动漫的制作人力、物力消耗较大,成本较高,收益却相对较慢。动漫的相关衍生产品因具有影响持久、收益快,成本低等特点,能很好的促进利润率的提高。作为一种新型产业,日本动漫具有完善的产业链,包括动画、漫画、游戏及相关的产业,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及促进影响致使日本动漫巨轮既往前进。如一部动漫作品成功后,会推出一系列相关的续集、原声带、声优角色专辑、COSPLAY、游戏、玩偶、服装贩卖等后续活动,最大程度的开发产品的剩余价值,尽可能多的谋取利润。而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动漫产业链,在“动漫制作”、“衍生产品开发及销售”等环节上还有很大欠缺。因此,在培养现代意识动漫人才以及对动漫进行创作时,要充分考虑整个产业链的影响,综合发展。

(四)形成良好的动漫消费氛围

日本动漫对主题、题材以及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上,扎根基层,加上高超的叙事表现,精良的制作技术,使得日本动漫受众没有了年龄限制,形成了良好的动漫消费范围。而中国动漫受众群偏低龄化,大部分动漫无法引起成人群及高龄人群的看兴趣,因而消费范围较小。可以通过动漫会展、高峰论坛等形式,让人们尤其是青年群体接触更多高质多元化的动漫产品、感受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动漫形象,培养其健康的动漫意识,从而营造良好的动漫消费环境。

结语

文化与艺术本来就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观之日本动漫中多姿多彩的妖怪形象,其背后的内涵与意义正是日本传统妖怪文化的范畴,文化使得艺术形象更厚重丰润,而艺术的传承使得文化经久不衰。日本妖怪动漫与日本传统妖怪文化的交融将二者都提升到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度。而孕育它们的“原风景”就是日本独特的民俗、环境、宗教、民族特点,同时也是使其健康发展的原动力。与此同时,通过动漫表现“原风景”是日本动漫最大特点,常听到这么一句话:动漫不是日本独有的,但是日本动漫却有着浓厚的日本特色。而往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日本动漫从制作到内容无不渗透着日本的民族特点,浓郁的日本风格也为它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10]。

参考文献

[1]黄辉.新媒体时代动漫产业的发展[J].青年记者,2011,(23):76

[2][日]水木茂.世界妖怪事典[M].吴佩俞译,台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4:12.

[3][日]宫家准.日本的民俗宗教[M].赵仲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

[4][日]梅原猛.诸神流窜——论日本[M].卞立强,赵琼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139.

[5]潘畅和.日本文化的发生学特点[J].日本学刊,2007,(5):110.

[6][日]水木茂.中国妖怪事典[M].苏阿亮译,台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4:18.

[7][美]本迪尼?克特.菊花与剑[M].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2.

[8][法]马克思?泰西埃.日本电影导论[M].谢阶明译,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24.

[9]王晓平.佛典?志怪?物语[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88.

[10]王永娟,王培培.青春的童话:日本动漫产业成功的文化秘密[J].政工研究动态,2008,(5):22.

致谢

首先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陈建裕陈老师,他在我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具有指导性的方案和架构,并指引我阅读相关的资料和书籍,使我在不熟悉的领域中仍能迅速掌握其精髓。

在本次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我从指导老师陈老师以及对我的论文帮助很大的高冠琳高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老师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都使我受益匪浅。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操作实践中,都给予我很大的帮助,使我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一种意义深远的帮助,感谢指导老师耐心的辅导,才使得我的论文能够顺利完成。同时对那些为我提供帮助的同学,表示忠心的感谢,没有他们的帮助也就没有我这个完善的论文!

感谢答辩组对本毕业论文的考核,如果可以得到老师们的认可将对我的学习和工作给予极大的鼓励。你们客观的评价和建议我将牢记在心,在今后的发展中扬长避短,更加努力的严格要求自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