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

词语简介

【拼音】luò yáng zhǐ guì

【解释】比喻作品风行一时,广为流传。

【出处】《晋书·文苑·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示例】人说“~”,谁知今日闹到“长安扇贵”。此时画的手也酸了,眼也花了。(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七回) 《孽海花》第二回:非不~,名震一时,总嫌带着江湖气。

【用法】形容词,例如“这本书被疯狂抢购,一时间洛阳纸贵。”

【近义词】有口皆碑、交口称誉、有目共赏

【典故】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人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人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人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人区别,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晋代左思作《齐都赋》一年始成。复以十年之久,作《三都赋》。在其舍中院内,以及茅厕皆置纸笔,偶得佳句,当即录之。自认所学不多,便求为宫禁藏书郎。其赋成后,仍未获士人青睐。左思自认其作不逊于汉时班固与张衡,恐一人之褒贬而遭埋没。便请文学家张华过目,张华阅后,咸认为佳作,可媲美班张之文。复请教当时名士皇甫谧,谧观后欣然为之作序,自此名声大噪。由于都城洛阳权贵之家,皆争相传抄《三都赋》,遂使纸价上扬,为此而贵。“洛阳纸贵”。原指洛阳之纸,一时求多于供,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常用此语。

洛阳纸贵的典故简介

洛阳纸贵的典故简介 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洛阳纸贵的故事一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

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洛阳纸贵的典故二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

洛阳纸贵的典故(版本4个)

洛阳纸贵的典故(一) 洛阳纸贵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讲述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十分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十分难过,觉得自我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必须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最终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十分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资料,撰写《三都赋》。为了在资料、结构、语言诸方面都到达必须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最终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

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洛阳纸贵的典故(二) 洛阳纸贵的典故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首《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向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貌,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他父亲请人教他书法、弹琴,成绩都不太好。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西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

英语故事-洛阳纸贵

英语故事 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中文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 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 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

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洛阳纸贵英文Overwhelming Popularity of a New Work Causes Shortage of Printing Paper In the Jin Dynasty (jìn dài 265-420AD) there was a famous writer whose name was Zuo Si (zuǒ sī左思) who, however, was very naughty and did not like to study when he was a small kid. His father often got angry, and yet young Zuo Si was as naughty as ever and would not study hard. One day, Zuo Si’s father was chatting with his friends. his friends envied him his clever and loverly son. Hearing this, Zuo si’s father sighed, “Please do not mention him. My son Zuo si does not study as well as I did when I was young, although I did not study well enough myself. It appears that he is actually a good-for-nothing.”So saying, he looked

28个经典成语故事

28个经典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4、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6、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

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7、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8、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9、孺子可教(张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0、四面楚歌(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1、暗渡陈仓(韩信)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2、怒发冲冠(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

五十个成语故事的出处

1、一鼓作气(曹刿guì)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成语课本剧:洛阳纸贵

开场白: (叙述)各位来宾大家好,我们是北京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的学生。(齐)听到我们学校的名字,你一定觉得挺新鲜吧。其实,新鲜的还不止这个,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的成语故事剧也是很特别的。在这个剧中,我们要向大家隆重推出一个平时你可能并不十分熟悉的成语,它的名字叫——“洛阳纸贵' 人物介绍: 旁白、左思、皇莆盖、陆和、陆和的朋友 ?在剧中,我(左思)扮演《三都赋》的作者——西晋作家左思。 ?我(皇莆盖),是左思的伯乐,名字叫皇莆盖。 ?我(陆和)扮演的是另一位学者,他开始也想写《三都赋》,但最终没有达成心愿。我的名字叫陆和。 ?我(陆和朋友)是陆和的好朋友。 ?我是他们中间唯一的女生,在剧中担任最重要的工作 剧情叙述。

叙述:(左思表演)西晋作家左思是山东临淄人,他写的文章以辞藻壮丽著称,在当地获得人们很高的评价。后来,因为他妹妹左棻被选人宫,全家都迁到了京城洛阳。左思在朝中任“著作郎”,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始计划写《三都赋》。“三都”是指魏、蜀、吴三国的都城。他整天苦心构思,随时随地想着这篇文章。他把纸、笔放在走廊里、庭院里,想到佳句就立刻记录下来。这样努力写了十年,才把这篇《三都赋》完成。 起初,人们并不知道《三都赋》是篇杰作。一天,左思带着它去向当时的著名学者皇莆盖请教。 左思:啊,皇莆老师,这是我写的《三都赋》,请您指教了! 皇莆盖:啊……嗯……哇……真的是你写的吗?简直太好了,我一定要把它介绍给其他的学者们读。 ,叙述: 这以后,左思的《三都赋》在京都很快出了名。有一位作家叫陆和,本来他也想写《三都赋》,听说左思已经写了,他很不屑一一陆和:这本书是我计划要写的,他,真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 他的《三都赋》只配做废纸去盖盖酒瓮罢了! 哼! 叙述: 这天,鈕和到朋友家。 陆和:你在读什么?

部分成语典故及出处

成语典故出处 1.篝火狐鸣(陈胜、吴广)gōu huǒ hú míng 〖解释〗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象磷火,同时又学狐叫。这是陈涉、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2.高山流水(余伯牙、钟子期)gāo shān liú shuǐ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指鹿为马(赵高)zhǐ lù wéi mǎ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4.鸡鸣狗盗(食客助孟尝君逃跑) jī míng gǒu dào 〖解释〗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5.凿壁偷光(匡衡)záo bì tōu guāng 〖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6.图穷匕见(荆轲刺秦)tú qióng bǐ xiàn 〖释义〗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7.破釜沉舟(项羽) pò fǔ chén zhōu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8.请君入瓮( 来俊臣) qǐng jūn rù wèng 〖解释〗瓮:一种陶制的盛器。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兴曰:…此甚易尔!取大瓮,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9.江郎才尽(江淹) jiāng láng cái jìn 〖解释〗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才情减退。 〖出处〗《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10.乐不思蜀(刘禅) lè bù sī shǔ 〖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11.煮豆燃萁(曹植)zhǔ dòu rán qí 〖解释〗燃:烧;萁:豆茎。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法,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洛阳纸贵左思创作

洛阳纸贵——左思创作 左思(约250~305),约生于魏齐王嘉平二年,约卒于晋惠帝永兴二年,字太冲,一作泰冲,是战国时齐国公族左公子的后代,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 仕途失意诗赋成名 左思出身寒微,其妹左芬《离思赋》中云“生蓬户之侧陋”。其父左熹,字彦雍,起于小吏,曾任西晋武帝朝殿中侍御史、太原相、弋阳太守等职。其母早逝。左思幼时曾学习钟繇、胡昭的书法,学习鼓琴,都未学成,父亲沉痛地对友人说:“思之晓解,不及我少时”(《晋书?左思传》)。左思听后受到刺激,开始潜心向学,得以精通儒家典籍、善阴阳之术。他貌寝口讷,自幼闲居,不喜交游,以著述为务,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其家乡临淄是古代齐国的都城),构思精微,辞藻壮丽,可惜今已佚。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左思的妹妹左芬以文名被选入宫作贵嫔,左思想借此机会踏入仕途,实现自己的功业抱负,遂举家迁到京师,住在洛阳城东。 左思满腹经纶,有远大的抱负,但他生活的时代是门阀社会,出身下层的才俊之士只能沉沦下僚。西晋实行“门选”制度以维护士族的利益。所谓“门选”,就是依据士族子弟的籍贯及祖、父的官爵来安排官位。晋王朝内,虽设有中正官、吏部尚书,但门选制度的实施,使中正官、吏部尚书形同虚设,从而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情势。左思出身寒微,貌寝口讷,虽然与晋武帝攀上了亲戚,但其妹左芬是以文才被选入宫的,并未受到晋武帝的宠幸,在仕途上他很难飞黄腾达。左思的一生并未做过重要官职,当张华作司空时他作过张华的祭酒。惠帝时,权臣贾谧做秘书监,左思曾替贾谧讲《汉书》,为贾谧“二十四友”之一,成为当时浮华贵游集团的一员。他为了作《三都赋》,希望看有关图书资料,曾要求做秘书郎,可能是通过贾谧的关系如愿以偿的。永康元年(300),贾后密谋废愍怀太子,引发了晋宗室内的“八王之乱”,贾谧因参与谋废太子案与贾后一起被诛。这年的三月,左芬去世,左思于是退居宜春里,致力于典籍,不再追求仕宦。太安三年(303),河间王司马 的部将张方在京师作乱,于是左思又全家迁往冀州(今河北一带)。几年后,左思病死,时间大约在晋惠帝永兴三年(306)。左思的作品被清人丁福保辑成《左太冲集》,编入到《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丛书中。 《三都》、《咏史》千秋绝唱 左思的代表作是《三都赋》和《咏史诗》,所以刘勰说:“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文心雕龙?才略》)《三都赋》最早构思于左思居临淄故家时,却晚成于陆机入洛(289年)后,是左思呕心沥血、历经十余年撰成的。左思为写作《三都赋》作了长期的准备,他一到洛阳,就拜访到过蜀地并写成名震遐迩的《剑阁铭》的张载,他感到自己的才识不足,就请求为秘书郎,以便广泛涉猎有关典籍,一旦条件成熟,左思便“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着笔纸,偶得一句,即便疏之。”(《晋书》本传)陆机在吴国灭亡之后,在家闭门苦读十年,然后与弟弟陆云一起来到洛阳,也想写作《三都赋》,当听到左思在写的时候,陆机自恃才高,根本不把左思放在眼里,对陆云嘲笑说,这里有个北方佬要写《三都赋》,等他写好了,我就拿它来盖酒瓮。可是等到左思赋出,不禁大加叹服,以为自己不及,于是辍笔。《三都赋》完成后,左思自谓地位低下,担心以人废言,就请当时的高士皇甫谧为自己作序,张载、刘逵为之注,卫瞨又作略解,时文坛领袖张华读后也大加激赏,谓“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竟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同上)。左思也因此名噪京师。《三都赋》包括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它的体制是模仿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两京赋》,写法和体制上并无创新,宏丽巨衍,铺张扬厉,所不同的是注意讲求实际。他在《三都赋?序》中写道:“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风谣歌舞,各附其俗,魁梧长者,莫非其旧。”《三都赋》长达一万多字,虽然写得有些呆板,但由于重视实际,却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成为博物、考据的重要典籍。 1

洛阳纸贵的故事

洛阳纸贵的故事 晋代着名的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既顽皮,又不爱读书,加上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说话又结结巴巴的,他的父亲左雍很看不起他,常常对外人说:“我好后悔生了这么个儿子。” 有一天,左雍与朋友们聊天聊到左思,左雍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虽然快成年了,可他掌握的知识还不如我小时候呢。看来啊,他真是没多大出息了。哎!”说完,脸上流露出失望的表情。左思知道这些后,难过极了,不甘心受到这种鄙(bǐ)视。于是,开始发愤读书。 由于左思坚持不懈地发愤读书,他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写得也非常好。当他读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时,虽然很佩服文章中宏大的气魄(pò)和华丽的词语,文章也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但他觉得文章有点虚而不实。于是,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yè)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好《三都赋》,左思拜访专家,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还到蜀都、吴都、魏都三地去做实地调查,真是称得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他把自己关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花了十年心血,左思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却受到了讥讽。当时一位着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有位自高自大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然而,左思却不甘心自己的心血被埋没,于是,找到了着名的文学家张华。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经过,再回头来阅读时,越读越爱,连连称赞:“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视名气,不重视文章,别把他们的话放在心上。” 当时很有名气的皇甫谧(mì)看过《三都赋》后,还亲自提笔写了序言。很快,《三都赋》就在京都流行开了,连以前讥笑过左思的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起来,还说自己写《三都赋》肯定不会超过左思,便停下不写了。

30个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典故

30个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典故 1、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自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诗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释义: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2、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3、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4、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之师。 5、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嘴上说的很甜美,心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6、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7、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8、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9、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10、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11、揭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意思是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意思是指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河洛文化故事与简介

河洛地区文化积淀厚重,历代名家辈出。这里是河图洛书的发源地,研究易经的人寻根拜祖,哪个不到河洛汇流处?这里是少林拳,太极拳,轨迹拳,苌家拳的发源地,欲学武术真功的人,舍此何求? 洛阳素以“九朝古都”而名闻天下,至今依然享誉国内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河洛地区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从此奠定了河洛文化的源起,之后,朝代兴替,中原逐鹿,河洛地区,首当其冲,不可或缺。因此河洛文化就是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指的河洛地区,当时的人们在这一区域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今天我们只能感受到它的某些气息,某些遗存,而欲观其原貌,只能望洋兴叹了。 河洛文化作为我国古代一种地域性文化,有其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独特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无不显示着河洛人的个性。综观河洛文化的发展变化,参考诸多专家(如李学勤先生等)的研究所得,笔者以为河洛文化魅力无穷,特征如下: 首先是源发性,也可以称之为先导性。“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是我国哲学的开端。《尚书?顾命》孔安国传所说“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伏羲在河洛得河图而作八卦。之后,《周易》的发展大多也在河洛完成,文王为《易》之卦辞,周公为爻辞,开辟了我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易学研究。而在这方面的探索研究有2位洛阳人可谓成效卓著。一位是北宋大易学家邵雍光大了易学思想,著《皇极经世》巨著;另一位是二程之程颐溯本求源,有《易传》和《系辞说》传世。应该说中国哲学史上之高深学问——《易》源起、发展于河洛是毫无疑义的。 不仅如此,儒学、道学、佛学等均源起于河洛。周公营建雒邑,并在洛邑“制礼作乐”,创立中国最早的礼乐文化,以致孔子“入周问礼”,历代儒家尊周公为“元圣”;老子久居洛阳,是东周王室的“柱下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吏,他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后人又奉他为道教的鼻祖。而他所写的《道德经》一书被称为“万经之王”,对我国政治、军事等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佛教最初传入中国首先落脚于洛阳,洛阳白马寺,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千百年来白马寺一直以“祖庭”、“释源”的身份在佛教中居于超然的地位。所以,洛阳被作为儒家源、道教地、释祖庭,都说明河洛地区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其次是正统性,在我国最早的历史典籍《尚书·禹贡》中记载“豫州”时,是这样写的:“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伊、洛、瀍、涧四条河都在洛阳市附近汇集并总汇于黄河。这四条河至今也是洛阳市行政区划的标志。而这四条河流水流都不长,瀍、涧二水流长不过一百里,但却在我国最早的史籍《禹贡》中有如此特殊显赫的地位,足见河洛地区在华夏早期文明中独有的地位,其独特之处就是“河洛为王者之里”!从著名的二里头遗址到今天发现的东周“天子驾六”车马坑遗址都是最有力的证明。“王者之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河洛文化具有正统性的特征,所谓正统就是说河洛地区的文化在当时就是人们追求、信仰的标志。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渊源于河洛三代的礼乐文化,无须争议。此后,儒学的每一次大变革几乎都离不开洛阳。东汉时期,经学盛行。洛阳作为都城,经学大师云集都城。尤其是郑玄,所创郑学成为官定儒经标本。北宋时洛阳成为全国文化中心。“五星聚奎,伊洛钟秀”。洛学兴起,理学萌生。理学家邵雍、张载、程颢、程

洛阳纸贵的典故

洛阳纸贵的典故 【解释】比喻作品有价值,广为流传。洛阳纸贵,我国古代成语,原指洛阳之纸,一时求多于供,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常用此语。 【出处】《晋书·文苑·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典故故事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首《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他父亲请人教他书法、弹琴,成绩都不太好。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西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大量的书、资料、堆满了屋子。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一位着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着名文学家张华。

出自河南的成语故事

出自河南的成语故事 导读:郑州: 【决一雌雄】 比高低定胜负的意思,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秦末农民起义最后剩下项羽、刘邦两股势力相斗,楚、汉两军在广武(今郑州荥阳)隔涧对持了几个月,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长久相持,胜败未决。霸王项羽对汉王刘邦说:“天下纷纷扰扰几年,只是因为我们两个人,愿与汉王一对一当面决战(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不要再白白地熬苦天下百姓老小了。”汉王刘邦却笑着谢绝道:“我宁可斗智,不愿斗力。” 洛阳: 【洛阳纸贵】 西晋时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他父亲请人教他书法、弹琴,成绩都不太好。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大量的书、资料、堆满了屋子。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

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甚至在厕所里,到处摆放了纸和笔,以便随时记下妙词妙句。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 经过了长达10年的辛勤努力。《三都赋》终于写成了。作品一经问世,马上风行洛阳。人们争相传抄,以至洛阳市场上的纸价因此昂贵起来。看来,河洛大地的人民尊崇文化的热情由来已久,积淀深厚的河洛文化上正是通过他们才得以脉脉相传,至今仍影响着当代河洛的精神世界。 隋唐洛阳城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一段历史,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会生活等方面极其宝贵的资料,在中国古代都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南阳: 【三顾茅庐】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在隐居于卧龙岗茅草房(南阳诸葛庐),自耕自食,但很有学问,因居处有一岗名卧龙岗,人称“卧龙先生”。徐庶给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和关羽、张飞亲自到卧龙岗拜见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诚心请诸葛亮出山。 开封: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

洛阳纸贵的主人公是谁

洛阳纸贵的主人公是谁 洛阳纸贵,中国古代成语,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那洛阳纸贵的主人公是谁? 时呢。 和张衡写的《西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

产、风俗人情的资料,大量的书、资料、堆满了屋子。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一位着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 酒坛子 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的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之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

不写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的区别,可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

关于洛阳的五个成语典故

洛阳典故 提起洛阳,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洛阳龙门石窟,”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城市的兴起距今有4千多年的历史。洛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古文化底蕴,是海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热点地区。但若是提起洛阳的典故,你能想起多少呢,让我来给大家简单介绍几个吧。 首当其冲应该介绍的是“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大家肯定都知道,那它背后的故事听我来说给大家听:人们常说:自古洛阳出才子。西晋时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古代文坛上洛阳才子之一,他的,《三都赋》问世后,受到朝野各界热烈赞颂,一时风行洛阳,豪贵之家争相传抄,洛阳市场上的纸价也因而昂贵起来。以后,“洛阳纸贵”便成了著名典故,常用来称誉某些作品迅速而广泛地传播流行。 为大家所熟知的程门立雪的故事也是发生在洛阳的,我就不多做介绍了,来看下一个成语”挑肥拣瘦“背后的故事。有一年腊月三十,光武帝刘秀下诏赏赐太学里的教学博士们每人一只羊,让太学高高兴兴地欢度春节,可当羊赶到太学大院后,却出现了问题。原来这每只羊大小不等、肥瘦不一,如何分配才合理呢?教学博士们七嘴八舌,半天也没有商量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这时,甄宇站起来说道:“我们都是教学博士,为人师表,不能斤斤计较,挑肥拣瘦!”说罢,他便从羊群中挑出那只最小最瘦的来,径直牵了去。这下,大家不再争论,你谦我让,很快就分完了这群羊,各自高高兴兴的回家去了。这段让羊的佳话传了出去,洛阳城里的人无不赞扬甄宇,还给他起了个带有敬意的别号“瘦羊博士”。从此,“挑肥拣瘦”这个成语也就传开来了。 接下来给大家说一个不常见的成语“鸡口牛后“,我来洛阳之前都没听过这个成语,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战国时期,有一个叫苏秦的洛阳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决定采用“合纵”的方法,让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然而一个叫张仪的人四处游说“连横”学说,鼓动六国聚集在秦国的周围。在韩国,张仪向韩王施压,说“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苏秦到了韩国后,对韩王说:“韩国领土辽阔,地势险要,为什么要向秦国屈服呢?如果韩国屈服了,秦国一定会今年要一块土地,明年要一块土地,韩国国土毕竟有限,秦国的贪欲却无止境。有人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韩国跟秦国连横,那就做了牛屁股。连我也为会你感到耻辱的。韩王听了以后认为苏秦说的有道理,说:“我死也不会向秦国屈服!” 下面介绍的这个成语也是关于苏秦的,就是“前倨后恭“,今人多用此形容那些先前傲慢而后来谦恭,以及见风使舵,见机行事的人。苏秦出身农民,少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游说多年。后辞别老师,下山求取功名。他先回到洛阳家中,变卖家产,然后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穿着旧衣破鞋回到洛阳。洛阳的家人见他如此般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连苏秦央求嫂子做顿饭,嫂子都不给做,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苏秦从此振作精神,苦心攻读。他把头发束住吊在房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腿,“头悬梁,锥刺股”便由此而来。一年后,苏秦掌握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开始二次周游列国。这回终于说服了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抗秦,并被封为纵约长,做了六国的丞相。当此时的苏秦衣锦还乡后,他的亲人一改往日的态度,都“四拜自跪而谢”。苏秦不由叹息:“人生在世,地位财富,真不可忽视啊!”他的亲人对苏秦前后态度的变化就是“前倨后恭”的典故。 看最后一个成语”小时了了”,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这个

“洛阳纸贵”与“无语泪先流”,语法例文.doc

“洛阳纸贵”与“无语泪先流”,语法- 摘要:“共鸣”是文学鉴赏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可以衡量文学艺术价值,共鸣的程度越强烈,文学艺术的价值越高。很多人认为,读者越多,共鸣就越多,于是就会跟风,但是在商业化的影响下,读者的数量不等于共鸣的程度,也代替不了作品的价值。其实弄明白引起共鸣的条件,何谓真正的共鸣,就会排除盲目,成为一个有真正审美趣味的鉴赏者。 关键词:共鸣;客观条件;主观条件 “共鸣”原是物理学中的概念,它是指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之间所发生的声音共振,在文学鉴赏中则是指“读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情感意蕴达到一致,进而发生心灵的共振”[1]因此,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共鸣现象的出现必须是作品引起了读者的认同感,但是这种认同感除了主观条件—作品与读者的情感交流达到同气相求,还有客观条件,作品的本身审美价值和艺术性得到读者的认同。 一、“洛阳纸贵”中的共鸣 “洛阳纸贵”讲的是西晋的文学家左思写了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赞不绝口,竞相传抄,不久就使抄《三都赋》的纸昂贵了几倍。然而左思《三都赋》的成功却是历经坎坷,为使文章笔笔有凭有据,他决定游历三国旧都,在经过十个寒来暑往的走访之后,收集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之后,他闭门谢客,开始埋头苦写。他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最终创作出雄浑精深的作品——《三都赋》,因此他的作品读来求实性很强,而且内容丰富,详尽地描述了蜀魏吴三国的山川城邑,花草鸟兽,民风歌舞,

重要人物。另外,赋中辞藻壮丽,他的语言都是经过精心锤炼,再三推敲,因此他的赋辞藻繁华富丽,恣意铺陈,具有相当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可一个名不经传的人想让作品得到认可是很难的,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听说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自小受轻视的左思不甘心心血被埋没,最后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张华在询问左思创作的经历以及创作动机之后,他再一次体味文章,文章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深深感动了张华。张华把文章推荐给了为人正直的皇甫谧,很快《三都赋》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他的文笔、辞藻称赞不已。从中可以看出《三都赋》之所以会造成洛阳纸贵,是鉴赏者对文章中气势磅礴的句子、繁华富丽的辞藻、丰富多彩的内容的认可,是对作品的审美和艺术价值产生了共鸣。 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性所引起的认同感就是文学中共鸣之一,这种共鸣是就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修辞等外部条件来说的,因此可以说是由客观条件所引起的共鸣。文学艺术中,以作品的外部条件赢得共鸣的有很多,如雕塑、绘画,常常以其形式结构的美、艺术手法的绝让人鉴赏者流连忘返。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更为直接的主观条件引起的“共鸣”现象,即鉴赏者自身的思想、情感、经历与作品所描写的特定内容、特定思想感情有相同或类似之处。这样才比较容易产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情况,这就是“无语泪先流”中的共鸣。 二、“无语泪先流”中的共鸣 “无语泪先流”出自李清照的《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风物无恙,人事般般沧桑变化,所以无需语言的赘述,只需情感的契合,便可达到共鸣。这是鉴赏主体的情感与

有关洛阳的历史典故10则

有关洛阳的历史典故10则 洛阳是中国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先后有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共11个王朝在此建都或陪都近900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较长的城市之一。今天就来分享一下有关洛阳的历史典故10则,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有关洛阳的历史典故10则 1、定鼎中原 大禹治理了洪水,接着又铸造了九个大鼎,到了商周时九鼎成为传国之宝,谁想统治天下,就要先夺取九鼎。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周武王举兵讨伐,灭了商朝。灭商后,周武王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把九鼎搬运到周朝的国都镐京(今西安市西南)。谁知那九尊大鼎个个象小铁山,既难搬又难运。武王组织了大批人马,据说一尊鼎就动用了八九万人,花了几个月的功夫,才拉到洛阳。当他们准备再向西拉时,不管用什么办法,大鼎象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巍然不动。武王闻知此事,感叹地说:九鼎是镇国之宝,它们到了洛阳不往西走,定有缘故。夏朝国都在洛阳,洛阳又位于天下之中,上天莫不是要我把国都迁到洛阳不成?如果是这样,就把九鼎安放在洛阳吧。不料正当武王准备奉行安放九鼎的典礼时,却不幸病故了。

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了位,在周公旦的辅佐和帮助下,在太庙里建成了一座宏伟壮丽的大殿,选择了良辰吉日,召集文武百官,四方诸侯,举行了隆重的定鼎大典,表示周朝已完成了灭商的大业,取得了天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定鼎洛阳的功劳,就兴建了一座殿宇辉煌的周公庙,庙里的大殿被叫做定鼎堂。至今,周公庙仍坐落在洛阳老城的西关外供人们浏缆凭吊。周公庙前的道路则取名为定鼎路。 2、前倨后恭 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他出身农民,少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游说多年。后辞别老师,下山求取功名。 苏秦先回到洛阳家中,变卖家产,然后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穿着旧衣破鞋回到洛阳。 洛阳的家人见他如此般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连苏秦央求嫂子做顿饭,嫂子都不给做,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苏秦从此振作精神,苦心攻读。他把头发束住吊在房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腿,头悬梁,锥刺股便由此而来。 一年后,苏秦掌握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开始二次周游列国。这回终于说服了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