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城市发展水平的收敛性分析

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城市发展水平的收敛性分析

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城市发展水平的收敛性分析
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城市发展水平的收敛性分析

中国三大组团式城市群

中国三大组团式城市群 作者: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节选) 组团式城市群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镶嵌体系,体现出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的城市发展的高级演替形态。在水平尺度上是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的城市平面集群,在垂直尺度上是不同等级、不同分工、不同功能之间相互补充的城市立体网络,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得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达到最大化,从而分享尽可能高的“发展红利”,完整实现“区域发展动力、区域发展质量和区域发展公平”三者在内涵上的统一。 城市发展的轨迹告诉我们,其空间形态的演进,具有明显的特征: 城市的点状表征:0维模式(传统城市中心,强调集聚性,产生城市病) 城市的线状表征:1维模式(沿江沿路城市带,强调通达性,腹地相对狭小) 城市的面状表征:2维模式(城市群,强调结构性,功能相对不对称) 城市的体状表征:3维模式(组团式城市群,强调等级、有序、互补和立体网络性,最大限度获取“发展红利”) 而大力培育组团式城市群,既是中国城市化战略进程的跃升,也是中国新一轮财富涌流的本质载体。 今后中国必须坚持发展三大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组团式大城市集群,打造中国城市化建设中的主力与经济增长能力的“航母”。国家三大组团式城市群必然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城市体系,以寻求资源利用的空间最大“整合交集”为根本出发点,让发展红利得到充分涌流。 组团式城市群发展模式的战略突破 1、避免了城市摊大饼式的单极化扩张; 2、形成了以大中小城市相协调为特征的区域镶嵌体系; 3、建立了以地缘经济为基础的城市空间布局与城际战略联盟; 4、构筑了以产业链为核心的城市等级系列集合; 5、实现了效率最大化的城市结构在区域中的逻辑充填; 6、充分协调了自然-社会-经济的城乡时空耦合;

吉林中部城市群空间组织与引导规划

吉林中部城市群空间组织与引导规划 刘佳陶玉霞 (黑龙江大庆市大庆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吉林中部城市群空间组织目标及影响空间组织的主导因素的分析,从而制定中部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战略,从而对中部城市群的空间进行架构并提出引导规划。 关键词:城市群空间组织引导规划 一、目标 (一)实现空间组织的高效率 城镇群优先应该是吉林省参与振兴东北进程中的空间战略的一部分,属于借助内外力量,适度整合多种资源,推进非均衡发展战略的一种选择。 (二)支撑生态省的建设 实施城镇群战略,以此为基础协调全省和吉林中部地区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促进城镇化与生态省建设的融合。 (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在空间上表现实质主要是区域之间的协调。 二、影响空间组织的主导因素分析 (一)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是资本、技术的流动,生产的全球重构与转移,全球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培育。 (二)信息化与公路时代 信息时代区域与城市功能的转化及信息网络的应用,对区域空间结构产生的重要结果就是世界城镇体系和新型空间极化格局的形成,极化的方式可以是大都市、大都市区、大都市圈或城市群。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是通过机制和体制的改变,改造东北地区的区域环境,激活经济发展动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区域是京哈、哈大沿线及周边地区,吉林中部城镇群就位于这个区域中。 (四)与周边地区的竞争与合作 吉林中部城镇群中心城市长春、吉林尚处于极化阶段,对外围辐射不明显;南部四平、辽源、梅河口处于辽宁与吉林交叉腹地范围内;北部松原、扶余、榆树等处于哈尔滨与吉林交叉腹地范围内;中部城镇群的发展面临着与辽中城镇

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湖北十堰)

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未知来源:十堰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添加日期:11年06月20日 一、主动应对国家城市圈(带)发展趋势,明确十堰未来的发展走向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逐步形成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国际化大城市圈及武汉、东北、山东、成渝、西安、中原、海峡等七大国家级城市圈(带)。十堰从地理位置上处于武汉、成渝、西安、中原等四大城市圈(带)的中心位置,距离在300公里左右,从十堰的人口产业、辐射范围等方面来看,十堰无论与襄樊、南阳、安康等市怎样联接融合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城市圈。所以,十堰在区域性大城市建设中,要主动应对上述四大城市圈发展趋势,一方面接收上述城市的辐射,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十堰的城市功能,放大其辐射效应。从未来发展态势来看,十堰要坚持东进西出、南依北靠的发展思路,尤其是要以东进为主,首先就是要依靠武汉城市圈,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同时西连西安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南依成渝、北靠中原,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纽带,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作,积极争取京津等受水地区的对口支持,把十堰建设成国家级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在此基础上,主动融入上述四大城市圈(带),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为此,特建议十堰市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从宏观上要充分考量上述四大城市圈(带)尤其是武汉城市圈的发展规划,做好未雨绸缪、主动应对工作。 二、在城市空间拓展上,要坚持靠山近水的原则 随着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推进,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十堰市城区发展空间已基本饱和,拓展发展空间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大势所趋。市委、市政府对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问题十分重视,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立足十堰、郧县发展实际,提出了推进市县对接的重大战略决策。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7月7日上午,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市县对接发展工作会议,对推进这项工作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我们认为,十堰在城市空间拓展方面要坚持“靠山近水”原则,体现东进、北联、西扩的发展思路。靠山,也就是靠近武当山,向东拓展发展空间,切实发挥武当山的龙头作用,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之一。另一方面要近水,也就是向北发展,靠近汉江、靠近郧县县城发展;向西靠近黄龙镇及堵河下游发展,从而使十堰成为依山傍水、既有山的凝重、又有水的灵性,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现在的问题是向北发展、与郧县对接扎实推进,而向东发展则动静不大,形成强烈反差。建议市委、市政府对东向发展问题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要进一步解决思想,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既要做好十堰市与郧县的对接,也要做好十堰市与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规划上的对接工作。

单中心模式城市布局在不同城市规模时的适用性研究

单中心模式城市布局在不同城市规模时的适用性研究 摘要:分析了单中心、圈层式城市布局结构的主要动因,初步从城市交通角度出发讨论了单中心模式的适用规模,探讨了单中心和多中心模式布局的在不同城市规模中的适用性 关键词:单中心;多中心;聚集效应;城市交通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的城市交通问题不断恶化,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限发牌照、单双号限行、提高城市中心停车费用等措施陆续出台以试图缓解这一日益恶化的交通状况。但除了道路容量严重不足、汽车增长速度过快等原因外,大城市城市交通拥堵与城市的布局结构有着更为先天性的关联。这类城市已北京为主要代表,它采取的是同心圆式的环市道路与放射型道路作为基本骨架,即单中心、圈层式城市布局结构。 普遍认为,单中心模式城市布局发展到一定规模大多会产生各种负面的问题,但是城市选择这种布局模式的理由是什么?究竟发展到多大规模会形成负面影响较大的“摊大饼”?“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布局是否一定优于“单中心”模式? 2影响城市布局结构发展的主要动因 2.1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与地租理论 根据城市地租理论,在单中心城市模型中,中心区获得的聚集利益最大,这个利益主要包括两大块,一是聚集经济利益,二是交通运输费用节约的利益。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中心区的聚集规模及其辐射范围也会扩大。在一定的城市规模内,聚集利益会递增,但规模如果再扩大,则运输距离和拥挤成本——即通勤成本逐渐增加,最终净聚集利益为零甚至为负。 2.2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 城市公共物品包括设施和服务,如交通和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服务设施,还有治安服务、环境控制、政策等。显然,公共物品的供给状况,影响到城市的聚集规模。前者供给水平高,后者的规模就越大,反之亦然。单中心结构存在一个不易克服的先天缺陷,这也是它不受青睐的一个原因:由于城市功能是不断完善的,新出现的一些功能有时需要最优区位,但却被过去的功能占据了。这就需要进行置换,置换中难免出现一些社会资源的浪费,所以,凡是历史文化名城,就不能采用单中心结构布局,不管它是否达到分散的规模,否则对名城的杀伤力会很大。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 国土地区所课题组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城市群的出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已形成城市群的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这是党和国家对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的战略决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 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与界定标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演进,在一个区域内,资本、信息、资源、技术等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网络,城市便是支撑这个网络系统的关键节点。以大都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经成为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并开始主导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 (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 城市群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莫衷一是,但认识在渐趋一致,即城市群是有很多城市组成的,彼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本文所谓的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几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二)与都市圈、城市连绵区等相关概念的区别 和城市群相关的概念有很多,比如都市圈、城市连绵区、城市带、组团式城市等等。由于这些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有时将其混用。但其实,城市群与都市圈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城市带与城市连绵区也各有定义。 有关城市连绵区的研究相对深入、全面,它是城市群的一种特殊形态,指以若干个数十万以至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核心,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干线大小城镇连续分布的巨型城市一体化地区。 城市带是指在一条交通干线上分布了大大小小很多个城市。和城市群概念不同的是,城市带所强调的是城市分布的形态,但城市之间不一定存在密切联系,而城市群强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及相互影响。 组团型城市和城市群极为类似,在经济联系、功能互补、交通发达方面都可谓典型的城市群,本质区别是,前者是一个呈分散状布局的城市,是现代大都市为避免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通过建立新区形成的多中心格局,也有将周围的城市扩展进来,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组团型城市。而城市群则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集合体,无论如何发展也不会成为一个城市。 都市圈一词出现和使用的频率极高。此概念起源于日本,日本在太平洋沿岸分布了京滨、阪神、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共同构成东海道城市群。因此,可以认为,每个城市群都有一个或多个都市圈。都市圈属于同一城市场的作用范围,一般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大都市辐射的半径为边界并以该城市命名。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通过极化效应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获得快速的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城市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一个又一个都市圈或城市圈。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际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出现,相邻城市辐射的区域不断接近并有部分重合,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就可以认为形成了城市群。城市群的出现是一个历史的嬗变过程。

中国城市群规划汇总(最全)

中国城市群汇总(最全) 已建成的城市群三个将成世界级 已基本建成的城市群,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辽宁半岛、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海峡西岸。以后泛长三角、泛珠三角城市群,将成为世界级城市群,而济南城市群如整合到京津冀鲁城市群,也是世界级的。 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 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成员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盐城、泰州、淮安、杭州、宁波、金华、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衢州、合肥、马鞍山23个城市。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其所属的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范围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滨州、德州、聊城等14市。 辽宁中部城市群: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阜新等8个城市。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 成渝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为双核包括四川的成都、德阳、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和重庆主城、涪陵、合川、永川、江津、大足等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集合体。 关中城市群:由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农业示范区以及商洛构成。 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泉州市为中心,包括漳州、莆田、宁德等城市。 正在建设的城市群中西部居多 正在建设的城市群,包括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甘肃城市群、乌昌城市群、黔中城市群、银川城市群、拉萨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石家庄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南宁城市群。 武汉城市群: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区域性中心城市与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

区域性中心城市与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 摘要:本文在分析湖北省十堰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所具有的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阐述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中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提出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如何提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心城市;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在2012年2月25日举行的十堰市、县、镇三级干部会议上,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把十堰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上升为省级战略,这对十堰市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必将为十堰市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劲持久的动力与活力。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对十堰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给十堰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随着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提升为湖北省省级战略以后,省委、省政府将全力、尽力、倾力、竭力支持十堰市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十堰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另一方面,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多种优惠政策叠加效应的影响下,各种有效资源必将向十堰区域内加速配置,为十堰汽车产业优势的充分发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汽车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区域性中心城市在一定区域内综合优势明显,对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具有较强的集聚能力、辐射力和影响力,能够迅速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广泛的吸引人才、资金和信息,促进优势产业的集群效应,提升重点产业的发展优势,发挥其强大的辐射能力和集散功能,并使得区域内资源、技术、人才、信息进一步向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加速集聚,使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得到全面的整合、提升,使其核心竞争力得以体现出来,进而带动区域内各种产业的整体发展,不断完善和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 湖北省十堰市作为“东风汽车”的诞生地,是全国闻名的“汽车城”和全球三大商用车基地之一。十堰市目前有规模以上整车及零部件企业228家,从业人员20万人,已具备年产各类整车生产能力80万辆,拥有100多种车型、1000多种总成、4000多种零部件品种,汽车生产经营已辐射到25个省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所具备的各种基础条件的不断完善,汽车产业开始获得迅速发展,随着十堰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以后,做大做强汽车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整合汽车产业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培植自主品牌,延长产业链条,壮大零部件巨人企业集群,把十堰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商用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二)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有利于提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会放大十堰汽车产业的主导效应,提高汽车产业的优势地位,提升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十堰正处于全面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汽车产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做大、做强、做专、做精。从十堰汽车产业发展的状况来看,既有先进的大型企业——东风商用车公司的存在,又有大批技术落后、经营管理不善的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汽车产业的扩散和辐射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实力、活力、潜力和能力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没有完全体现出通过增强汽车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崛起,没有能够通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挥,促进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加

中国大城市群发展战略的三个误区(1)

贵州民族报/2012年/3月/7日/第B01版 观点 中国大城市群发展战略的三个误区 张孝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 目前,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上,存在着严重的宏观层面上均衡发展与中观层面上非均衡推进的矛盾。进入21世纪以来,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标志着在宏观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开始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战略转型。但是,在以城市为中心的中观区域层面上,实施的却是以大城市或城市群为中心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从中部到西部,从环渤海到东北,各地都把打造城市群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但是,当我们冷静而理性地考量这个被国内推崇的区域发展战略时,会发现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首先,20世纪80-90年代,东部区域经济发展依靠的不是城市群拉动战略。珠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是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进入21世纪以来,自推出京津唐城市圈之后,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出现了造大城市群热。目前中部地区已形成“六省六群”的城市群格局,即湖北武汉城市圈、河南中原城市群、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安徽皖江城市带、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山西太原城市圈。西部也不甘落后,目前正在规划中的有11个城市群。东北地区以东北4个副省级城市为中心构筑的4大城市群也在规划中。为什么自从中央实施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的战略以来,各大区域如此热衷于城市群发展战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认为20世纪80-90年代东部地区的发展,依靠的就是城市群拉动发展战略。 、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20世纪80-90年代东部地区的发展,并不是依靠大城市群拉动战略起家的。从经济增长与城市圈的逻辑关系看,在21世纪初浮出水面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和动力。“珠三角”这个区域概念首次提出是在1994年,而以政府文件明确提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概念则是进入21世纪以后的事,这就是2005年广东省政府公布的《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也是进入21世纪后的产物。回顾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就可以清楚地发现,推进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区域战略有三个特点:一是在空间上,从局部试验、搞活,逐渐向大城市推进。珠三角的经济起飞,是从1980年8月26日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开始的,当时根本没有城市群这个概念。被确定为经济特区的深圳和珠海是两个边防小镇和边陲小渔村。即使在1984年中央提出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仍然没有大城市群概念。二是在区域经济增长动力培育上,是根据制度创新、市场发育、地缘优势等因素来进行的,而不是像目前规划的大城市群战略那样,根据城市面积的大小、城市的行政级别高低来确定。三是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充分依靠市场的力量。在20世纪80-90年代,东部尚未形成目前如此强势的政府,当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处在发育中的市场。 总之,在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秘诀中,没有大城市群拉动的战略。在东部浮出的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不是原因和动力。21世纪后,东部实施的大城市群拉动战略,是在城市群已经形成的前提下进行的,是利用城市群增长极效应,推进区域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所以,目前在中西部地区启动城市群发展战略与东部城市群发展战略有根本的不同。中西部地区是期望通过政府主导建造城市群,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说推动东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动力内生于市场、制度创新,那么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发展动力则是来自强势政府的推动。 其次,被中国推崇的美国和日本的城市群模式,同样不是这些国家实施城市群战略的结果,而是理论认定的结果。

中国城市群规划汇总

中国城市群汇总(最全) 已基本建成的城市群,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辽宁半岛、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海峡西岸。以后泛长三角、泛珠三角城市群,将成为世界级城市群,而济南城市群如整合到京津冀鲁城市群,也是世界级的。 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 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成员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盐城、泰州、淮安、杭州、宁波、金华、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衢州、合肥、马鞍山23个城市。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其所属的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范围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滨州、德州、聊城等14市。 辽宁中部城市群: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阜新等8个城市。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 成渝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为双核包括四川的成都、德阳、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和重庆主城、涪陵、合川、永川、江津、大足等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集合体。 关中城市群:由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农业示范区以及商洛构成。 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泉州市为中心,包括漳州、莆田、宁德等城市。 正在建设的城市群,包括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甘肃城市群、乌昌城市群、黔中城市群、银川城市群、拉萨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石家庄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南宁城市群。 武汉城市群: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江淮城市群:以合肥为中心的“1+10”城市群,包括合肥市、六安市区、淮南市区、蚌埠市区、滁州、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部分)、安庆(部分)等10个省辖市。 甘肃城市群:包括兰州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嘉峪关市、平凉市、庆阳市、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定西市、陇南市、定西市等城市。

巩义打造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思考

巩义打造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思考 1.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1.1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内涵 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城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城市。更加具体的来说,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城市体系为依托,经济发达、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的聚集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以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基础,通过支撑、示范、关联和磁场作用,能够主导和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也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控制中心和文明辐射中心。从功能上看,区域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中经济比较发达、功能设施相对齐全完善、能够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 1.2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特征 施等集聚程度较高,分工发达,科技先进,交通运输便捷,文化制度领先,主要表现在实力强、功能多、辐射性强、开放性等特征。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特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与一般城市相比较,区域中心城市的人口、资本、企业和基础设施。 1.2.1 经济集中程度高、规模大、实力强 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人口、要素、经济活动的聚集点和枢纽,规模大,整体实力强,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中心。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势能高于区域内的一般城市,生产总值占所在区域比重大,人均生产总值也要高于区域的平均水平。这是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其发挥集聚和扩散作用的基础。 1.2.2 产业结构高级化,社会分工发达 区域中心城市具有高级化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比重大,是区域的经济、金融、信息、贸易中心;中心城市在区域内部通过与其它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控制区域产业链,主导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在区域间以城市经济专业化为基础,参与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1.2.3 科技力量雄厚,人口素质高 区域中心城市是高等素质资源的集聚地,是区域人才、技术、科研设备以及科研交流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也是人力资本的培育基地。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吸引创新能力,在引进区内外先进技术和向周边扩散过程中,发挥着呈上启下、消化创新的作用。 1.2.4 基础设施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 区域中心城市具有便捷的城市内部及与外部联系的交通运输网络和快速的通讯方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交通通讯中心的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体系,优化了中心城市内部的运行条件,并为与其它城市联系提供了通畅渠道,使中心城市的生产能力、科技进步能力、综合服务能力等能够高效的传递,增强其组织区域经济的能力。 1.2.5 区域经济网络和城市体系的核心 区域中心城市由于经济聚集程度高,交通通讯设施发达,是区域经济网络和城市体系的核心,发挥着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网络空间的作用。中心城市以具有一定地域结构、等级规模结构和职能结构的区域城市体系为空间载体,通过交通运输、信息交流、商务流通、产业合作等内在经济联系,不断与外部进行能量、物资、信息的交换以及各种经济活动的“对流”,使区域形成相对稳定、联系紧密的多层次经济网络体系。 1.2.6 区域经济管理和社会文化中心 区域中心城市,往往是行政权力机构的所在地,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团体所在地及其活动、交往的主要场所,并且其CBD 经济活动和商务机构高度云集,是区域经济的控制和管理中心。其经济力量与社会文化力量相辅相成的,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规模、速度、水平总是与

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发展现状与战略设计

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发展现状与战略设计 古代丝绸之路在境内主要包括南阳、洛阳、西安、固原、靖远、武威、平凉、会宁、兰州、酒泉、敦煌、天水、陇西、临夏、西宁、张掖、哈密、乌鲁木齐、伊宁、吐鲁番、龟兹、阿克苏、喀什、若羌、且末、于阗等26个城市。在今天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被调整为中西部6省的22个地级市(自治州)。它们的地理位置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境内主体形态高度吻合,也是今天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国内最重要的基础和支点。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提出“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也要以建立合理的城市分工和层级体系为中心,规避城市间的“同质发展”和“恶性竞争”,推进区域内大城市、中小城市与村镇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而建议以古代26个丝路城市、当代中西部6省的22个地级市(自治州)为对象,规划建设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为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全球拓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切实保障。 一、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的主要特点 与我国已有的其他城市群相比,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城市源流久远,历史辉煌,呈现出多区域、多文化、多中心的特点,在中国城市群中独树一帜。 丝绸之路城市群城市空间地段分布情况 1、多区域:“满天星斗”式的“条形”形态 丝绸之路26个城市分属于22个地级市或自治州,涉及河南、陕西、宁夏、甘肃、新疆和青海6省份,同时涉及到已有的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宁夏沿黄城市带、天山北坡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等。由于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城市间隔较大、交通不便及城市布局比较松散、内部联系较弱等原因,丝绸之路城市群在机制上远不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东部城市群那样紧凑和集中,呈现出一种多区域融合、“满天星斗”式的“条形”城市群形态。 2、多文化:丰富多样的区域文化 丝绸之路作为历经千年的人类大型文化遗产,既见证着历史的沧海桑田,城市的兴衰消长,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渗透融合。同时,以绿洲农业文化、草原游牧文化、中原屯垦文化及域外宗教文化为核心资源,丝绸之路丰富多样的区域文化是基于北方文化圈的京津冀、基于岭南文化的珠三角、基于江南文化的长三角、基于巴蜀文化的成渝城市群、基于齐鲁文化的山东半岛、基于实用理性的中原经济区等不能相比的。 3、多中心:多元共建的战略支点 改革开放以来,丝绸之路形成了洛阳、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四大区域中心城市,为城市群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初步的分工体系和层级关系。有别于长三角、珠三角、 1

辽宁省中部城市群规划讨论稿

辽宁省中部城市群规划 (讨论稿) 辽宁省中部城市群规划编制组

前言 辽宁中部,一个充满辉煌与荣耀的地方。在这里,弥漫过华夏历史变换的风云;在这里,拉启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序幕;在这里,展开了新世纪经济振兴的蓝图...... 这里有摩登发达的现代都会沈阳,她那盛极一时的雄风,今日宏图再展; 这里有誉满全球的中国钢都鞍山,她那神州钢铁的摇篮,成长自强不断; 这里有满清朝族的发祥之地抚顺,她那走向世界的雷锋,精神历久弥坚; 这里有天下闻名的煤铁之城本溪,她那妖娆多姿的风景,花园神采初现; 这里有声名卓著的华夏镁都营口,她那奔腾交汇的河海,绘就港口新颜; 这里有古老厚重的文化名城辽阳,她那叱诧历史的荣光,烟云久久未散; 这里有富庶丰饶的辽北粮仓铁岭,她那渐露峥嵘的宝藏,开启能源诗篇。 当我们来到这里,那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郁郁葱葱的生态植被、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坚实雄厚的经济基础,无一不让我们惊叹这片土地的神奇与活力,感受到其无可比拟的发展优势与潜力。 然而,我们也看到,这里的河水不再那么清澈,污染日重;这里的矿产不再唾手可得,日渐减少;这里的经济仍然强弱失衡,发展不均;这里的城市仍然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奔流不息的辽河水在呼唤,激情洋溢的辽中人在呐喊,抓住机遇,施展身手,为共和国的发展再作贡献。 然而,辽中城市群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仍然很多——如何构建应对全球化和国家和谐社会新构想的区域政策模式,如何发挥综合优势变潜力为实力,如何加强内外协作和一体化发展,如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于是,我们苦苦思索、探寻、研究辽中城市群——研究它的发展条件与机遇,发展目标与战略,产业布局与转移,空间发展与协调,土地利用与管制,设施布局与共享,保护生态与环境,规划统筹与实施......等等,我们力图把握辽中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因素,剖析辽中城市群发展的主要问题,明确辽中城市群发展的核心战略,揭示辽中城市群发展的对策措施。 重振雄风,时不我待!我们坚信辽中——这个共和国工业长子,必将很快以焕然一新、和谐发展、活力四射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探索构建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中心的应急管理区域联动机制的研究

探索构建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中心的应急管理区域联动机制的 研究 当前,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越显频繁,涉及面更加宽泛,不是一县、一市甚至一省能够有效解决的,需要动用更广泛区域的力量。另外,中国的一些重大自然灾害大都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迫切需要建立应急管理区域联动机制统筹防灾和抗灾,降低灾害损失。建立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应急管理区域联动机制,要针对不同公共突发事件的区域性、集合性特征,实行区域联动机制分类应急管理。要做好区域联动机制组织架构,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区域性应急管理中心,负责区域内重大公共事件处置;中心下设分中心及应急联动单位。 三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流程,包括信息传递流程、决策流程、执行流程和监控流程。四要建立科学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包括预警监测系统、应急联动系统、信息传递系统、应急决策系统等。以在西南地区建立应急管理区域联动机制为例,进行应急管理区域联动机制的初步建议的实证分析。重庆是西南地区中心城市,处在中西部腹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近年来在应急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很多新成绩。重庆还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西南工商业重镇,有四通八达的水路、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线路,是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和交通、物流枢纽。重庆医药科研水平领先西部,医疗救助水平全国领先。重庆建立应急管理区域联动机制的初步建议。 加强区域联动机制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更加注重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保证应急物资调度及时有序。加强区域联动应急队伍建设,提高救援队伍的专业性,鼓励公民积极加入应急志愿者队伍。加快应急物资产业园和通用航空应急基地建设,增加对中心区域的天然气、煤炭、石油等能源及粮油、医疗设备等重点战备物质供应和储备。加快构建应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由预防能力、应急准备能力、前期评估能力,事件实施能力、事后恢复能力和意见反馈能力等指标构成。

川南城市群的现状及前景

目录 川南城市群的现状及前景 (2) 1.川南城市群的地理背景 (2) 2.川南城市群在四川的地位 (5) 3.川南城市群的发展现状 (6) 3.1区位优势突出 (6) 3.2交通条件较好 (7) 3.3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8) 3.4城镇化水平较高 (9) 3.5产业布局合理 (9) 3.6金融环境宽松 (10) 3.7城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10) 4.川南城市群发展前景 (10) 4.1将进行积极主动的经济合作,开创广阔市场 (11) 4.1.1将建立便捷的快速通道 (11) 4.1.2川南各市将错位发展 (11) 4.2努力建设组合城市,促进各市共同发展 (12) 4.3构建大型城市,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 (13) 4.4编制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方案,绿色发展经济 (14)

川南城市群的现状及前景 1.川南城市群的地理背景 川南地区主要包括四川省南部的自贡、宜宾、泸州、内江四市。 地理背景对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影响深远。以下主要从城市的自然地理背景,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资源,以及人文地理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等分析川南城市群的地理背景。 自贡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长江上游的釜溪河畔。与内江、宜宾、泸州、乐山等地相邻。自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分为低山、丘陵、平坝、沟谷。气候属东亚季风环流控制范围,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7.5℃至18.0℃,日照1150至1200小时,降水1000至1100毫米。江河分属沱江、岷江水系,境内大小河流460余条。自贡境内地形多丘陵,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自贡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日照时间较短,四季分明,阴云天气较为常见。自贡矿产资源主要有煤、天然气、卤水、岩盐及石灰石。自贡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众多,尤以盐业遗址、恐龙化石和彩灯文化著称于世。

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

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

更多企业学院: <中小企业管理全能版> 183套讲座+89700份资料 <总经理、高层管理> 49套讲座+16388份资料 <中层管理学院> 46套讲座+6020份资料 <国学智慧、易经> 46套讲座 <人力资源学院> 56套讲座+27123份资料 <各阶段员工培训学院> 77套讲座+ 324份资料 <员工管理企业学院> 67套讲座+ 8720份资料 <工厂生产管理学院> 52套讲座+ 13920份资料 <财务管理学院> 53套讲座+ 17945份资 料 <销售经理学院> 56套讲座+ 14350份资料 <销售人员培训学院> 72套讲座+ 4879份资料 <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纲要介绍> 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是以沈阳为中心,以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和铁岭为支撑的重点区域。区域面积、人口分 别占全省44%和51%,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

63%和54%。该区域是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最大和发展程度最高的 经济核心区。为加快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进”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发展壮大辽宁中部城市群,构筑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发展新格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省 委、省政府的安排和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组织中部城市群各市和有 关科研单位,经过一年的努力,编制完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 发展总体规划纲要>。日前,省政府批准了这一规划,这标志着规划进入实施阶段。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对于加快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 一体化进程,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改进人居环境,加速人口和产业集聚,建设生态文明,增强竞争力、辐射力和区域综合承载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一是互惠共享原则。明确各城市功能定位,以产业分工协作为核心,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空间重组,实现”双

区域中心城市应具备的基本要素研究

区域中心城市应具备的基础要素研究 李侃大安区环境保护局 643010 摘要:随着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在逐步显现,针对区域中心城市应具备的基础要素,自贡市为建成成渝经济区西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对自身具备的条件全面研究分析。 关键词:区域中心城市要素交通环境政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不难想象,在城市建设中会逐渐显现出一批功能完善,地理位置突出的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是我国对城市依据城镇体系规划进行的一种划分方式,是指具有重要区域意义的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培育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 现状分析: 要建成区域中心城市必须在交通与环境、绿化与布局、潜力与特色、规模和经济文化上具备如下十二个基本要素: 第一,发达的交通。为实现快捷的交通,需要处理好六个关系:一是公路交通与轨道交通的互补关系,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高架铁路;二是公共交通与私人轿车的互补关系;三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互补关系;四是交通网密度与每条道路负载量的互补关系;五是市内交通与城市周边交通网的互补关系;六是城市主干道之间及主干道与其他道路的互补关系。自贡市公路主骨架基本建立,形成了以内宜高速公路为依托,遂筠路、资贡路、隆雅路等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线的公路网。自隆高速的修建,为自贡市公路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又新添了一笔。从自贡乘坐火车可以抵达成都、广州、贵阳、昆明、宜宾、重庆、昭通、内江等城市。自贡公路交通比较方便,与成都、重庆、宜宾等周围城市均有高速公路相连。从自贡出发可以到达成都、广州、深圳等省内外大中城市。 第二,快速的通讯。包括:快速的有线通讯,包括对各种条块分割的有线通讯网络进行有效整合与推动经营性竞争;快速的无线通讯,包括促进各种无线网络的有机经营配合与竞争;促进有线通讯网与无线通讯网的有效配合与竞争;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港的有效形成;邮政与各种快速递送形式的有效配合。自贡通

中国城市群的四大隐忧

中国城市群的四大隐忧 罗天昊 城镇化战略尘埃落定,城市群被寄予厚望。 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格局,逐步形成若干城市群,而在发改委和国土资源部这两大核心部委牵头的规划中,关于中国未来城市群的设想,引起了广泛关注。 最流行的一种设想,是从三个层次推进中国城市群建设,一是已经建成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为代表的11个城市群,二是正在建设的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为代表的14个城市群,三是豫皖城市群为代表的7个潜在城市群。 以城市群所以涉及到的省市数量来看,32个城市群,几乎涵盖了中国大陆所有的省市。据预计,届时中国城市群人口将达8亿,城市带人口将达12亿左右,几乎囊括了中国的所有人口。 如此宏大的计划,确实振奋人心,不过,细究之下,城市群战略却过于激进,未来存在四大隐忧。 (小标题)“天女散花”的模式缺少战略重点 在本次城市群规划之前,中国的区域规划,就已经有冒进的势头。 自2008年以来,中国先后将数十个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自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发轫,至海西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图们江,黄河三角洲,乃至到今年的鄱阳湖,皖江,海南国际旅游岛,乃至最近的新疆、西藏振兴,成渝经济区等,从东至西,从南到北,几乎全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棋局之中。

优先发展东部沿海,然后辐射到中西部,与“先富带动后富”相对应的是中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凡三十年,中国已历沧桑巨变,实现了狂飙突起式的崛起,亦凸现了一些初具实力的经济区域,如早年的珠江三角,长江三角;而在这些区域,也崛起了代表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北上广深。特别是珠三角的崛起,带动了中国经济的整体腾飞。 中国从70年代以来的三十年前,出台的国家性发展战略非常有限,而近几年却突然如天女散花般,到处飞舞。大跃进式的区域规划,将对中国未来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本次的城市群战略规划,亦是如此,突然之间,就推出了32个,涵盖了已经建成,正在建成和潜在城市群三种,覆盖了除港澳台之外的所有省市。 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逐步确立,其时间跨度大,空间距离亦广阔。如,以行政性区域振兴计划而言,从深圳在70年代末设立特区,到90年代初的浦东开放,以及到21世纪之后的天津滨海新区,中间间隔均有十余年,这样,每一个国家战略,中央政府都可集中全国物力财力,进行重点投入,并且在可以有针对性研究一些优惠政策。如,深圳特区更多获得政策创新支持,而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则获得了力量的财政支持,以及中央企业的倾斜。以自由式区域发展规划而言,珠三角战略,长三角战略,更是跨度巨大,并且经过了长期的积累与磨合。 由于优势的集中,以及开发周期的漫长,中国前期的国家级区域规划,最后都形成了区域性的经济中心。30年前是将优惠政策和资源向沿海地区倾斜,这种优惠是特殊的,定向的,集中的;而一下出台数十个城市群战略,则更象是天女散花,各个城市群雨露均沾,均难以获得特殊照顾。而这种大面积的“优惠政策”,使各自的优势抵消,只有相对意义没有绝对意义。 欲成大器,必有相当的耐心,而相关部门却对国家性的区域发展规划,几年的时间基本扫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足见发展之急迫,但是,却并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实。要实现长久发展,必须兼备远见与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