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二甲双胍对胃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对胃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对胃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对胃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9, 9(7), 831-836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9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12677/acm.2019.97128

Research Progress on Anti-Tumor Effect of

Metformin in Gastric Cancer

Liqin He, Shuangshuang Zhang, Yichao Feng

Yan’an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 Yan’an Shaanxi

Received: Jun. 23rd, 2019; accepted: Jul. 8th, 2019; published: Jul. 15th, 2019

Abstract

At present, more and more evidence that metformin has the effect of lowering blood sugar; it also can reduce the cancer risk of diabetes. Previou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metformin may work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some anticancer drugs synergy, through single adenosine 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denosine 5'-monophosphate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 signaling pathway having antitumor effects on various types of cancer. However, metformin re-search on antitumor effect of gastric cancer is less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tformin in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antitumor, gastric cancer from genes, signaling pathways to the function of gastric cancer cell lines and gastric can-cer stem cell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umor cells and tumor microenvironment. And they summarized as follows.

Keywords

Metformin, Gastric Cancer, Anti-Tumor Effect

二甲双胍对胃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贺礼琴,张双双,冯义朝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陕西延安

收稿日期:2019年6月23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8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15日

摘要

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二甲双胍除了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外,还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癌症发生风险,

贺礼琴等

先前的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以单独作用或与某些抗癌药物协同作用,通过腺苷单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5'-monophosphate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信号通路对各种类型的肿瘤产生抗肿瘤作用。然而,二甲双胍对胃癌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较少。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介绍了二甲双胍在胃癌抗肿瘤作用中的不同机制,从基因、信号通路到对胃癌细胞系和胃癌干细胞的功能影响以及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综述如下。

关键词

二甲双胍,胃癌,抗肿瘤作用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licenses/by/4.0/

1. 介绍

胃癌(Gastric cancer, GC)是全球发病率第四位的恶性肿瘤,在肿瘤中致死率居第二位[1],由于其恶性程度高,是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胃癌的传统治疗方法有胃切除术和放化疗,即使在根治切除和辅助放化疗后,其复发率和死亡率也很高,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 < 25% [2],而且70%以上的胃癌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东亚的发病率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且主要发生在中国[3]。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开发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改善GC预后的必要条件。

二甲双胍是一种公认的降糖药物,也被认为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4][5]。它通过抑制糖异生而降低肝脏葡萄糖的产生,改善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降低胰岛素抵抗[6],与其他降糖药物相比,二甲双胍不会导致体重增加和低血糖风险增加。除了降血糖特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比未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患癌症的风险明显降低[7]。Evans等[8]首先假设二甲双胍可以降低罹患癌症的风险,他们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试点病例对照研究,发现二甲双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癌症发生率为36.4%,而其他降糖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的癌症发生率为39.7%。Wu等人[9]在2015年的一项荟萃分析中评估了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使用情况,结果显示,与未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相比,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降低了14%,死亡率降低了30%。此外,其他荟萃分析[10][11][12][13]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表明二甲双胍总体上降低了患癌症的风险。虽然一些实验室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能在糖尿病患者中发挥普遍的抗肿瘤作用,但二甲双胍是否能降低胃癌等特定类型癌症的风险仍不清楚。因此,本文综述旨在阐明二甲双胍在胃癌中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2. 二甲双胍对胃癌细胞株具有抗增殖作用

Kato等[14]在体内外研究了二甲双胍对不同GC细胞株(MKN1、MKN45、MKN74)的影响。他们发现,随着二甲双胍剂量的增加及时间的延长降低体外细胞增殖的效应越强,在体内他们对裸鼠皮下注射了MKN74细胞,每日腹腔注射二甲双胍1或2 mg,连续4周,在治疗结束时,治疗组小鼠的肿瘤明显小于对照组小鼠。这是因为二甲双胍在体内和体外均阻断了G(0)-G(1)的细胞周期,这种阻断伴随着G(1)细胞周期蛋白的大量减少,尤其是在cyclin D1、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 4、Cdk6中,以及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b)磷酸化水平的降低。

贺礼琴等

3. 二甲双胍抑制上皮细胞向间质转化

Shiva等[15]发现二甲双胍通过对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抑制作用,对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作用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强,且不受培养基葡萄糖浓度的影响。单争争等[16]发现IL-6作为肿瘤炎症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能通过诱导胃癌细胞发生EMT 而增强其侵袭转移能力,加重病情,而经二甲双胍处理后,这种效应能得到明显的抑制。Huang等[17]发现二甲双胍通过抑制Bmi-1来抑制EMT,Bmi-1是一种促进肿瘤细胞自我更新和上皮向间质转化的转录调控因子,其上调与肿瘤的进展有关。这种抑制作用是依赖于TNF-ɑ(LITAF)转录因子,LITAF被转移到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诱导不同mi-RNA的表达:hsa-miR-15a、hsa-miR-194、hsa-miR-128、和hsa-miR-192,这些mi-RNA降低了Bmi-1的表达。Li等人[18]的研究通过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incoding RNAs,lncRNA)分析了二甲双胍处理的AGS细胞系中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的表达水平。已知lncRNAH19在胃癌组织中过表达。他们发现,lncRNAH19在二甲双胍存在的情况下显著下调,在二甲双胍存在条件下的lncRNAH19下调可能是AMPK活化和MMP9表达降低的原因。经二甲双胍处理后lncRNAH19在体外对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依赖减少,在体内抑制肿瘤的形成,当把lncRNAH19敲除后的效果与二甲双胍治疗的效果相同,因此lncRNAH19可能是二甲双胍抑制胃癌细胞侵袭过程中的关键成分。

4. 二甲双胍抑制超音hedgehog基因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

已知超音hedgehog基因(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可导致胃癌[19][20][21],且通路的激活对维持胃(Cancer stem cell,CSC)特性(自我更新和耐药)至关重要。Song等[22]发现二甲双胍可以调节Shh信号通路,在胃癌细胞株中(HGC 27和MKN 45),Shh经二甲双胍作用后降低,使用小干扰RNA (si-RNA)抑制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后,这种效应消失[23]。因此,二甲双胍是通过AMPK来抑制Shh信号通路。

5. 二甲双胍通过抑制HIF1ɑ/PKM2信号来抑制胃癌的发展

Chen等人[24]的研究发现缺氧诱导因子1ɑ (HIF1ɑ)和丙酮酸激酶M2 (PKM2)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二甲双胍通过抑制HIF1ɑ和PKM2的表达来抑制恶性行为的GC细胞,从而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入侵和胃癌细胞的迁移。

6. 二甲双胍通过激活AMPK和抑制mTOR/AKT信号通路,在人AGS胃腺癌细胞中

触发固有的凋亡反应

LU等[25]研究报道发现二甲双胍对人AGS胃腺癌细胞具有较强的抗增殖作用和诱导凋亡特性。经二甲双胍处理后增加了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磷酸化,降低了AKT、列帕霉素(mTOR)和p70S6k 的磷酸化,用化合物C(AMPK抑制剂)抑制AMPK磷酸化后,显著消除二甲双胍对AGS细胞活力的影响。二甲双胍改变凋亡相关信号通路,通过下调AGS细胞中BAD磷酸化和Bcl-2、pro-caspase-9、pro-caspase-3、pro-caspase-7表达,上调BAD、细胞色素c和Apaf-1蛋白水平完成的。吴诗文等[26]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AGS细胞增殖,二甲双胍还可协同顺铂(DDP)、阿霉素(ADM)、紫杉醇(PTX)3种化疗药物促进AGS细胞凋亡。竹梦等[27]发现二甲双胍和奥沙利铂联合用药时抑制SGC-7901细胞的增殖,抑制SGC-7901细胞cyclin D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抑制SGC-7901细胞中抗凋亡蛋白Bcl-2 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增加促凋亡蛋白Bax以及凋亡执行caspase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两者联合应用时比单用药物时的调控力度大。二甲双胍与奥沙利铂能够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可能是通过促进Bax和caspase3的表达,抑制cyclin D1和Bcl-2 表达来实现的。

贺礼琴等

7. 二甲双胍通过Akt通路调控胃癌干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查璐琴等[28]研究报告称二甲双胍可通过抑制Akt信号通路抑制胃癌干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他们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IGFs1)可以提高胃癌干细胞中Akt和p-Akt蛋白表达,明显减弱二甲双胍对细胞中Akt和p-Akt的抑制作用,说明二甲双胍下调胃癌干细胞中p-Akt蛋白的表达是通过抑制Akt信号通路实现的。

8. 二甲双胍靶向胃癌干细胞

Courtois等[29]评估了二甲双胍对来源于患者的原发性肿瘤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和胃癌细胞系(MKN45、AGS和MKN74)胃CSC增殖和致肿瘤特性的影响,对二甲双胍在传统的二维(2D)和三维(3D)培养体系(其中只有CSC能够形成肿瘤球)和小鼠异种移植模型体内的体外效果进行了评估。

在三维培养系统中,二甲双胍可以减少肿瘤球的数量,显示其靶向CSC的能力,这种效应与CSC标志物(CD44和Sox2)表达下降和分化标志物(kruppel样因子4和MUC5AC)表达增加有关。最后,二甲双胍在体内治疗肿瘤异种移植(PDXs)导致肿瘤生长延迟,降低了CSCs的自我更新能力。

9. 二甲双胍对胃癌体外及腹膜转移的抗肿瘤作用

SEKINO等人[30]的研究发现二甲双胍抑制了所有GC系(MKN1、MKN45-GFP、KATO-III和SNU-1)的细胞增殖,并在体外低糖条件下提高了其敏感性,此外,二甲双胍通过抑制管理NF-kB信号来抑制腹膜转移,与AMPK信号途径无明显相关性。

10. 二甲双胍对ALDH+胃癌干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王一等[31]研究发现乙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特性,即自我更新能力、分化能力、致瘤能力。他们发现,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均可降低胃癌细胞MKN45中ALDH+细胞的比例,且随着二甲双胍浓度的升高,ALDH+细胞的比例明显下降,表明二甲双胍对CSC具有抑制作用。他们还进一步探索了二甲双胍对干性相关基因Oct4和Sox2表达的影响,最终Oct4和Sox2基因表达量下降与干细胞量下降有关。

11. 二甲双胍可调节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

Chen等[32]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能够调节GC细胞与其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从胃癌患者中分离出胃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Tumor-associated fibroblasts,TAFs),这些TAFs经二甲双胍预处理后与GC 细胞一起培养,与未处理的TAFs共培养的GC细胞相比,预处理的TAFs共培养的GC细胞增殖明显减少。他们发现二甲双胍对胃TAFs培养基中32种蛋白(14种上调,18种下调)的分泌有显著影响,其中钙调素样蛋白3(Calml3)在二甲双胍处理后在胃TAFs培养液中上调2.88倍。将重组Calml3蛋白加入GC 细胞培养液中,模拟二甲双胍治疗TAFs的培养液,结果表明Calml3抑制了这些胃癌细胞的克隆性和增殖,所以二甲双胍是通过刺激FATs中Calml3的分泌来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

12. 二甲双胍的潜在副作用

Aroda等人[33]对糖尿病前期个体(空腹血糖升高、糖耐量下降、超重/肥胖)进行了前瞻性对照研究发现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与维生素B12缺乏和贫血有关,维生素B12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引起外周神经病变,故应考虑对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进行维生素B12水平的常规检测。目前认为是二甲双胍对钙依赖膜作用的干扰所引起的,钙依赖膜作用负责维生素B12内因子在回肠末端的吸收[34][35][36][37]。尽

贺礼琴等

管大量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对胃癌等其他类型的癌症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但同时了解二甲双胍治疗的潜在的不良后果也是至关重要的。

13. 结论

二甲双胍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耐受性良好,副作用较少。大量数据表明二甲双胍在胃癌中也有抗肿瘤作用,并调控已知与胃癌发生有关的不同基因、信号通路,同时,二甲双胍还能靶向胃CSC,抑制胃癌体外、腹膜转移及ALDH+胃癌干细胞,调节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特性均表明二甲双胍是一种有前途的新型的胃癌抗癌药物,可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但长期作用还需要我们有待进一步去研究。

参考文献

[1]Yamamoto, H., Watanabe, Y., Maehata, T., et al. (2014) An Updated Review of Gastric Cancer in the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Era: Insights from Bench to Bedside and Vice Vers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 3927-3937.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3748/wjg.v20.i14.3927

[2]Dur?es, C., Almeida, G.M., Seruca, R., et al. (2014) Biomarkers for Gastric Cancer: Prognostic, Predictive or Targets

of Therapy? Virchows Arch, 464, 367-378.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1007/s00428-013-1533-y

[3]Wang, J., Yu, J.C., Kang, W.M., et al. (2012) Treatment Strategy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Surgical Oncology, 21,

119-123.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1016/j.suronc.2010.12.004

[4]Hou, Y.C., Hu, Q., Huang, J., et al. (2017) Metformin Therapy and the Risk of Colorectal Adenoma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Meta-Analysis. Oncotarget, 8, 8843-8853.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18632/oncotarget.13633

[5]Castilla-Guerra, L., Fernandez-Moreno, M.D., Leon-Jimenez, D., et al. (2018) Antidiabetic Drugs and Stroke Risk.

Current Evid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48, 1-5.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1016/j.ejim.2017.09.019

[6]Zhou, G., Myers, R., Li, Y., et al. (2001) Role of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in Mechanism of Metformin Ac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108, 1167-1174.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1172/JCI13505

[7]Decensi, A., Puntoni, M., Goodwin, P., et al. (2010) Metformin and Cancer Risk in Diabetic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 3, 1451-1461.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1158/1940-6207.CAPR-10-0157

[8]Evans, J.M.M., Donnelly, L.A., Emslie-Smith, A.M., et al. (2005) Metformin and Reduced Risk of Cancer in Diabetic

Patients. BMJ, 330, 1304-1305.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1136/bmj.38415.708634.F7

[9]Wu, L., Zhu, J., Prokop, L.J., et al. (2015) Pharmacologic Therapy of Diabetes and Overall Cancer Risk and Mortality:

A Meta-Analysis of 265 Studies. Scientific Reports, 5, Article ID: 10147.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1038/srep10147

[10]Thakkar, B., Aronis, K.N., Vamvini, M.T., et al. (2013) Metformin and Sulfonylureas in Relation to Cancer Risk in

Type II Diabetes Patients: A Meta-Analysis Using Primary Data of Published Studies. Metabolism, 62, 922-934.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1016/j.metabol.2013.01.014

[11]Franciosi, M., Lucisano, G., Lapice, E., et al. (2013) Metformin Therapy and Risk of Cancer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Systematic Review. PLoS ONE, 8, e71583.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1371/journal.pone.0071583

[12]Soranna, D., Scotti, L., Zambon, A., et al. (2012) Cancer Risk Associated with Use of Metformin and Sulfonylurea in

Type 2 Diabetes: A Meta-Analysis. Oncologist, 17, 813-822.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1634/theoncologist.2011-0462 [13]Noto, H., Goto, A., Tsujimoto, T., et al. (2012) Cancer Risk in Diabetic Patients Treated with Metform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LoS ONE, 7, e33411.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1371/journal.pone.0033411

[14]Kato, K., Gong, J., Iwama, H., et al. (2012) The Antidiabetic Drug Metformin Inhibits Gastric Cancer Cell Prolifera-

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 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 11, 549-560.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1158/1535-7163.MCT-11-0594

[15]Valaee, S., Yaghoobi, M.M. and Shamsara, M. (2017) Metformin Inhibits Gastric Cancer Cells Metastatic Traits

through Suppression of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in a Glucose-Independent Manner. PLoS ONE, 12, e0174486.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1371/journal.pone.0174486

[16]单争争, 王峰, 何炜, 等. 二甲双胍对IL-6诱导的胃癌SGC7901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J]. 郑州大学学报(医

学版), 2015, 50(3): 361-367.

[17]Huang, D., He, X., Zou, J., et al. (2016) Negative Regulation of Bmi-1 by AMPK and Implication in Cancer Progres-

sion. Oncotarget, 7, 6188-6200.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18632/oncotarget.6748

贺礼琴等

[18]Li, P., Tong, L., Song, Y., et al. (2019) Long Noncoding RNA H19 Participates in Metformin-Mediated Nhibition of

Gastric Cancer Cell Invasion. 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 234, 4515-4527.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1002/jcp.27269

[19]Suzuki, H., Minegishi, Y., Nomoto, Y., et al. (2005) Down-Regulation of a Morphogen (Sonic Hedgehog) Gradient in

the Gastric Epithelium of Helicobacter pylori-Infected Mongolian Gerbils. The Journal of Pathology, 206, 186-197.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1002/path.1763

[20]Berman, D.M., Karhadkar, S.S., Maitra, A., et al. (2003) Widespread Requirement for Hedgehog Ligand Stimulation

in Growth of Digestive Tract Tumours. Nature, 425, 846-851.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1038/nature01972

[21]Ma, X., Chen, K., Huang, S., et al. (2005) Frequent Activation of the Hedgehog Pathway in Advanced Gastric Adeno-

carcinomas. Carcinogenesis, 26, 1698-1705.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1093/carcin/bgi130

[22]Song, Z., Yue, W., Wei, B., et al. (2011) Sonic Hedgehog Pathway Is Essential for Maintenance of Cancer Stem-Like

Cells in Human Gastric Cancer. PLoS ONE, 6, e17687.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1371/journal.pone.0017687

[23]Song, Z., Wei, B., Lu, C., et al. (2017) Metformin Suppresses the Expression of Sonic Hedgehog in Gastric Cancer

Cells. 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 15, 1909-1915.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3892/mmr.2017.6205

[24]Chen, G., Feng, W., Zhang, S., et al. (2015) Metformin Inhibits Gastric Cancer via the Inhibition of HIF1α/PKM2

Signaling. American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5, 1423-1434.

[25]Lu, C.C., Chiang, J.H., Tsai, F.J., et al. (2019) Metformin Triggers the Intrinsic Apoptotic Response in Human AGS

Gastric Adenocarcinoma Cells by Activating AMPK and Suppressing mTOR/AKT Signal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ncology, 54, 1271-1281.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3892/ijo.2019.4704

[26]吴诗文, 张自森, 刘谦, 等. 二甲双胍联合化疗药物对人胃癌AGS细胞的作用[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52(1): 37-41.

[27]竹梦, 王建祥, 范渊, 等. 二甲双胍联合奥沙利铂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的增殖和诱导凋亡[J]. 基因组学与应

用生物学, 2017, 36(11): 4398-4405.

[28]查璐琴, 韩本高, 张超杰. 二甲双胍通过Akt通路调控胃癌干细胞的增殖与凋亡[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

23(5): 657-662.

[29]Courtois, S., Durán, R.V., Giraud, J., et al. (2017) Metformin Targets Gastric Cancer Stem Cells.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84, 193-201.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1016/j.ejca.2017.07.020

[30]Sekino, N., Kano, M., Matsumoto, Y., et al. (2018) The Antitumor Effects of Metformin on Gastric Cancer in Vitro

and on Peritoneal Metastasis. Anticancer Research, 38, 6263-6269.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21873/anticanres.12982

[31]王一, 向勇平, 刘丹丹, 等. 二甲双胍对ALDH~+胃癌干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8,

43(1): 7-11.

[32]Chen, G., Yu, C., Tang, Z., et al. (2019) Metformin Suppresses Gastric Cancer Progression through Calmodulin-Like

Protein 3 Secreted from Tumor-Associated Fibroblasts. Oncology Reports, 41, 405-414.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3892/or.2018.6783

[33]Aroda, V.R., Edelstein, S.L., Goldberg, R.B., et al. (2016) Long-Term Metformin and Vitamin B12 Deficiency in the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Outcomes Study.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101, 1754-1761.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1210/jc.2015-3754

[34]Caspary, W.F., Zavada, I., Reimold, W., et al. (1977) Alteration of Bile Acid Metabolism and Vitamin-B12-Absorption

Indiabetics on Biguanides. Diabetologia, 13, 187-193.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1007/BF01219698

[35]Berchtold, P., Dahlqvist, A., Gustafson, A., et al. (1971) Effects of a Biguanide (Metformin) on Vitamin B 12 and Fol-

ic Acid Absorption and Intestinal Enzyme Activiti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6, 751-754.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3109/00365527109179948

[36]Bauman, W.A., Shaw, S., Jayatilleke, E., et al. (2000) Increased Intake of Calcium Reverses Vitamin B12 Malabsorp-

tion Induced by Metformin. Diabetes Care, 23, 1227-1231.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2337/diacare.23.9.1227

[37]Bell, D.S. (2010) Metformin-Induced Vitamin B12 Deficiency Presenting as Aperipheral Neuropathy. The Southern

Medical Journal, 103, 265-267.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1097/SMJ.0b013e3181ce0e4d

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

1.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点击页面中“外文资源总库CNKI SCHOLAR”,跳转至: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new,

搜索框内直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或点击“高级检索”,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1-8712,即可查询。

2. 通过知网首页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顶部“旧版入口”进入知网旧版: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old/,左侧选择“国际文献总库”

进入,搜索框直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cm@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总结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总结 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已有60余年历史,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为全球防控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临床地位和临床疗效 1、临床地位 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首选药物和全程药物,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2、治疗糖尿病 二甲双胍可降低T2DM患者的FPG(空腹血糖)及PPG(餐后血糖),可使HbA1c下降1.0%~2.0%。 与其他口服降糖药作为一线治疗相比,以二甲双胍作为一线治疗的患者,加用第2种口服降糖药或需要联合胰岛素治疗的时间最晚。 3、预防糖尿病 二甲双胍能够减少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850mg,2次/d)治疗,3年内T2DM的发生率分别降低58%和31%。 特别提醒:目前我国尚未批准二甲双胍用于预防糖尿病。 4、减重效果 中国新诊断T2DM患者经二甲双胍单药治疗16周,正常、超重、肥胖患者的体重分别下降1.47kg、2.81kg、2.92kg。

磺脲类、胰岛素等药物的使用可增加患者体重,联合二甲双胍可减轻上述药物对体重增加的影响。与单用胰岛素治疗相比,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体重少增加2.28~3.85kg。 5、降糖机制 作用于肝脏,抑制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 作用于肌肉、脂肪:改善肌肉糖原合成,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作用于肠道: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提高GLP‐1水平; 激活AMPK,改善肌肉、脂肪、肝脏的能量代谢。 降糖外作用 1、改善血脂的作用 二甲双胍可显著降低T2DM患者血浆TG、LDL‐C及TC水平,但对HDL‐C改变不明显。 2、心血管保护作用 二甲双胍通过有效改善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IR),降低基础和负荷后胰岛素水平,起直接或间接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3、使用二甲双胍的肥胖T2DM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相对下降35%、心肌梗死风险下降39%。 4、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二甲双胍可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降低雄激素水平,提高雌二醇水平,改善PCOS患者的多毛症,使月经规律、诱导排卵。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_0

---------------------------------------------------------------最新资料推荐------------------------------------------------------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 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 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 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 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 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 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 1 / 22

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 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血管内皮细胞 生长因子受体(VEGFR)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 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 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 抑制剂、血管内皮 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 抑制剂和血小板 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 抑制剂等。 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 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 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 1 EGFR-TK 抑制剂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 EGFR-TK 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 EGFR家族成员包括 EGFR、 ErbB2、 ErbB3、 ErbB4 等,其家 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 胞内区 3 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 2 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 有典型的 ATP 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 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有多个 EGFR-TK 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 期。 1. 1. 1 代表品种 1. 1. 1. 1 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 EGFR-TK 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

雷帕霉素或二甲双胍联合PD-1单抗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抗肿瘤作用

雷帕霉素或二甲双胍联合PD-1单抗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抗肿瘤 作用 研究背景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乳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亚型,由于缺乏有效化疗方案及靶向药物,治疗手段比较单一,因此寻找新的有效治疗方法对TNBC患者至关重要。 近年来,针对PD-Ll/PD-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rogrammed death-1)的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取得巨大成功,截至目前,部分PD-1或PD-L1阻断药物已经被FDA批准用于部分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乳腺癌患者中开展的PD-L1或PD-1单克隆抗体治疗研究表明,TNBC患者可于PD-1/PD-L1阻断疗法中获益。 但由于患者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肿瘤免疫逃逸机制不同等原因,PD1/PD-L1阻断疗法的有效率较低,因此,提高癌症患者对于PD-1/PD-L1阻断疗法的反应性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最新的研究表明,部分靶向治疗除了具备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还可以使患者对免疫治疗敏感化。 因此,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不仅能达到两种治疗的相加效果,更能发挥协同效应。PI3K/AKT/mTOR通路可以调控肿瘤表面PD-L1的表达,同时有研究表明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以及靶向AMPK/mTOR的二甲双胍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发挥抗癌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PD-1抗体联合雷帕霉素或者二甲双胍是值得探讨的联合治疗方式,本研究将验证其在TNBC中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协同作用的机制,为新的TNBC治疗方式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目的1.评估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及二甲双胍对乳腺癌细胞PD-L1表达的影响。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目前,恶性肿瘤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不仅选择性低,毒副作用大,且易产生耐药性。而多肽具有良好的靶向性,且分子量小、来源广泛,具有低毒性、易于穿透肿瘤细胞且不产生耐药性的优点。抗肿瘤活性肽可特异性结合并作用于肿瘤组织,与肿瘤生长转移相关的信号转导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或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本文将从抗肿瘤多肽药物的来源、作用机制及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关键词】多肽来源抗肿瘤作用机制 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4,且中国占相当庞大的病例数。药物治疗是当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目前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较大。对此,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一直是国内外医药研发的热点。随着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生物技术与多肽合成技术的成熟,人们发现多肽类药物不仅毒性低、活性高、易于吸收,还可以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增强抗肿瘤作用,而且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体内,因此,越来越多的多肽药物被开发并应用于临床。 抗肿瘤多肽的来源 天然来源的抗肿瘤活性肽 天然活性多肽是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内的一类生物活性肽,可经过特殊提取分离工艺直接得到。近年来,对某些多肽经修饰加工后发现其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它们可针对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不同环节,特异性杀伤、抑制肿瘤细胞,显示出极好的应用前景。 1.1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 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主要是指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小分子多肤,它们是非核糖体合成的抗菌肽,如多黏菌素(polymyxin)、杆菌肽(bacitracin)、短杆菌肽(gramicidin)等,主要是由细菌产生,并经结构修饰而获得,这类微生物产生的抗菌多肽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细菌抗菌肽又称细菌素,是最常见的一类抗菌肽,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可分泌。细菌中已发现杆菌肽、短杆菌肽S、多黏菌素E和乳链菌肽(Nisin) 4种类型抗菌肽,能特异性杀死竞争菌,而对宿主自身无害。例如[1],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产生多种抗微生物物质,如表面活性素(surfactin),该物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支原体、抗真菌活性和一定程度的抗细菌活性。除此之外,人们还发现某些抗菌肽对部分病毒、真菌和癌细胞等有杀灭作用,甚至能提高免疫力、加速伤口愈合。 1.2动物源抗肿瘤多肽 动物源多肽主要是指从哺乳动物、两栖动物、昆虫中分离提取出来的抗肿瘤多肽。如,有些哺乳动物来源的抗肿瘤多肽对淋巴瘤细胞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且免疫原性低;此外,还有Berge [2]等通过体内实验验证来源于牛科动物乳铁蛋白Lfcin B的9肽LTX-302 ( WKKWDipKKWK )的抗肿瘤效果,结果表明其对淋巴瘤细胞A20具有抗肿瘤活性,IC50为16 μmol·L ̄1 。 多数研究表明,从天蚕中分离出的天蚕素Cecropins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Cecropin A和Cecropin B对膀胱癌细胞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对所有膀胱癌细胞系的IC50为73.29~220.05 μmol·L ̄1,它们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破坏靶细胞膜导致不可逆的细胞溶解和细胞破坏[3]。 1.3植物源抗肿瘤多肽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药学动态】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 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 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抑制剂等。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1EGFR-TK抑制剂 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EGFR-TK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EGFR 家族成员包括EGFR、ErbB2、ErbB3、ErbB4等,其家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3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2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有典型的ATP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多个EGFR-TK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期。 1.1.1代表品种 1.1.1.1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EGFR-TK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2002年7月在日本首次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本品也是首个获准上市的EGFR-TK抑制剂,属于苯胺喹钠唑啉化合物(anilinoquinazoline),为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本品最常见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疹和腹泻,最严重不良反应是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为3%-5%。目前,本品用于前列腺癌、食管癌、肝细胞癌(HCC)、胰腺癌、膀胱癌、肾细胞癌(RCC)、卵巢癌、头颈部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多种治疗适应证处于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1.1.1.2厄洛替尼(特罗凯) 本品由OSI制药公司开发,2004年11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NSCLC。本品为口服小分子EGFR-TK抑制剂,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已明确能提高NSCLC患者生存期的靶向药物。

二甲双胍对胃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9, 9(7), 831-836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9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5913711363.html,/10.12677/acm.2019.97128 Research Progress on Anti-Tumor Effect of Metformin in Gastric Cancer Liqin He, Shuangshuang Zhang, Yichao Feng Yan’an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 Yan’an Shaanxi Received: Jun. 23rd, 2019; accepted: Jul. 8th, 2019; published: Jul. 15th, 2019 Abstract At present, more and more evidence that metformin has the effect of lowering blood sugar; it also can reduce the cancer risk of diabetes. Previou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metformin may work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some anticancer drugs synergy, through single adenosine 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denosine 5'-monophosphate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 signaling pathway having antitumor effects on various types of cancer. However, metformin re-search on antitumor effect of gastric cancer is less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tformin in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antitumor, gastric cancer from genes, signaling pathways to the function of gastric cancer cell lines and gastric can-cer stem cell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umor cells and tumor microenvironment. And they summarized as follows. Keywords Metformin, Gastric Cancer, Anti-Tumor Effect 二甲双胍对胃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贺礼琴,张双双,冯义朝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陕西延安 收稿日期:2019年6月23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8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15日 摘要 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二甲双胍除了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外,还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癌症发生风险,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复习进程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 专科生毕业论文(设 计) 中文题目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何建梅专业药学 层次年级 1003高起专学号 201105982102 指导教师宋冬梅职称医师 学习中心山西公路系统奥鹏学习中心成绩 2013 年 3 月 9 日

摘要: 本文综述和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新进展。包括新的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络铂类化合物、激素类药以及针对关键靶点的新型抗肿瘤药 ,如肿瘤新生血管 (TA) 抑制剂、拓扑异构酶 I 抑制剂、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以及最具研究热点的基因疗法,大量的临床实验及临床应用结果显示,这一系列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制成功,为人类最终战胜肿瘤开辟了新的途径,标志着人类对肿瘤治疗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 肿瘤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临床应用

目录: 一细胞毒性药物 (3) 1 . 1 烷化剂 (3) 1 . 2 抗代谢药 (3) 1 . 3 有丝分裂抑制剂 (3) 1 . 4 抗肿瘤抗生素 (4) 二络铂类化合 物 (4) 三激素 类 (4) 四拓扑异构酶I 抑制剂 (5) 五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 (5) 六肿瘤新生血管生成( TA) 抑制剂 (5) 七抗癌中草药 (6) 八基因疗法 (6) 九小结 (7) 八参考文献 (8) 九致谢 (9)

引言:肿瘤仍是当今世界直接危及人类生命的一种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现有肿瘤患者约7600 万,每年新增700 万,因癌症死亡的达600 万,占总死亡人数的12 % ; 在我国,肿瘤在前十名主要疾病排名中列第二位,死亡率为8 . 58/ 10 万,占死亡总人数的21 . 58 % 。近几年来,肿瘤化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尤其是在对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方面。但仍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尤其是在致命性最强的实体瘤方面。20 世纪初以来,随着人们利用动物模型实验开展对包括生物化学、免疫学、治疗学等领域在内的学科研究,以及对肿瘤基因水平的认识和在生物学领域与技术方面的新进展,药学家和肿瘤学家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 必须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入手,才能提高疗效,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将抗肿瘤药物目前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一细胞毒性药物 1 . 1 烷化剂 这类药有一个或多个活跃的烷化基,能与机体细胞的核酸结合而使癌细胞受到抑制破坏。临床目前常用的仍以传统的烷化剂为主, 如盐酸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左旋苯丙氨酸氮芥、噻替哌等。我国自行研制的烷化剂有N -甲酰溶肉瘤素、甲氧芬芥、抗瘤新芥等。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分别对睾丸精原细胞癌、卵巢无性细胞瘤、多发性骨瘤、乳腺癌、肺癌、恶性淋巴瘤、原发性肝细胞癌、鼻咽癌等有较好的疗效,有效率分别达到41 %、52 %、48 %等。但这些传统烷化剂的缺点是:对实体瘤的疗效差,不良反应严重且易产生耐药性。因此目前正在开发更好的同系物,如开发直接用于缺氧细胞的选择性细胞杀伤剂、可生物降解的亚硝脲氮芥聚合物制剂。用于脑癌手术后在肿瘤附近滞留并持续发挥疗效的药物, 如: adozelesin和carze2lesin等。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第29卷第4期 JOURNAL OF T HE GRADUATES VOL129№4 2008 S UN Y AT2SE N UN I V ERSI TY(NAT URAL SC I E NCES、M E D I C I N E) 2008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3 郑晓克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州510080) 摘 要:综述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新进展,包括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 以细胞信号传导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分化诱导剂、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等。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而位居第 二。随着分子肿瘤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细胞周期失控是癌变的重要原因。细胞内促增殖系统成分的过度表达与抑增殖系统成分的缺失均可引起细胞增殖失控而导致癌变。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进展,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以一 ,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癌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目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转移到针对肿瘤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导致这一转变的本质根源在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由于主要作用于DNA、RNA和微管蛋白等与细胞生死攸关的共有组分,致使其选择性低、毒性大。相反,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组分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及不同类型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一差异的存在及阐明使高选择性、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面临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正是上述差异使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不同肿瘤相互区别。靶向这些组分的抗肿瘤药物不但可望降低毒性,而且可实现个体化治疗,使治疗效益最大化。 3收稿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郑晓克,女,1982年生,汉族,河南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08级药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细胞的细胞骨架研究,电子邮箱ki2 ki118576@s ohu1com。

二甲双胍抗肺癌机制的研究进展_蒋永源

综 述 二甲双胍抗肺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蒋永源,罗 虎综述,周向东审校 [摘要]糖尿病和肺癌均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近年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可能增加肺癌的发病率,是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二甲双胍作为治疗糖尿病的一线药物,具有降低肺癌发病率的作用,同时其本身可能具有抗肿瘤活性, 但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深入研究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有望降低糖尿病患者肺癌发病率,同时可为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文中就二甲双胍抗肺癌的可能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关键词]二甲双胍;肺癌;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R97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8199(2014)10-1114-04作者单位: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呼吸内科[蒋永源 (医学硕士)、罗 虎、周向东] 通讯作者:周向东, E -mail :xiangdongzhou@126.com Advance on mechanisms of metformin's anti-lung-cancer activity JIANG Yong-yuan ,LUO Hu reviewing ,ZHOU Xiang-dong checking (Respiratory Medicine ,Southwest Hospital ,Third Mil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China ) [Abstract ]Diabetes and lung cancer are common diseases worldwide ,which have a serious impact on human health.Recently epidemiologic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diabetes ,which may enhance the incidence of lung cancer ,is one of the risk factors of lung canc-er.The metformin ,a first-line drug for treatment of type 2diabetes ,can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lung cancer and may have an anti-lung-cancer bioactivity ,but its mechanisms are unclear.To make a further study of the mechanisms is expected to reduce the morbidity and is possible to help us find a new therapeutic target.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of the metformin's anti-lung-cancer activity. [Key words ]Metformin ;Lung cancer ;Mechanism 0引言 糖尿病和肺癌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中糖尿病患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 [1-3]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糖尿病会增加肝癌[4-5]、结直肠癌[6]和胰腺癌[5] 等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国内研究报道2型糖尿病会增加肺癌的发病率[2,7-9] ,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恶性肿瘤肺癌发病率位于前列 [7,9] 。由于降糖药物可能降低2型糖尿病 患者的肺癌发病率,因此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 二甲双胍是双胍类药物的代表药物,长期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一线药物。它不仅具有降血糖作用,研究证实其同样具有抗肿瘤的生物学效应。深入研究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有望降低糖尿病患者肺癌发病率,同时可为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本文就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并发肺癌患者中的治 疗作用及其抗肺癌机制作一综述。1 二甲双胍对患有2型糖尿病的肺癌患者的影响 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最常用的口服降糖 药之一,它的使用对这类患者有保护作用,国内外均 有研究证实了这一发现 [2,10-11] 。二甲双胍的保护作用不仅表现在它与较低的肺癌发生率有关(25.0%vs 30.3%,P <0.001)[12],还表现在它的 使用能使肺癌患者获得生存受益。Currie 等[11] 比较了患肺癌或其他实体肿瘤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及其他药物的病死率, 结果发现二甲双胍能够降低病死率(HR=0.85[ 0.78 0.93])。一项国内多中心研究分析了并发非小细胞肺癌的2型糖 尿病患者使用不同降糖药的生存率,结果发现予以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组生存率高于予以胰岛素或者 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组(分别是8.4个月、 4.7个月、 6.4个月,P <0.05)[13]。二甲双胍对抗肺癌的生物学活性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增强 [14-16] 。因此,

前体药物的研究进展

前体药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前体药物的出现为新药研发开辟了新的途径,前药能够优化药物传输,提高靶向作用,增强治疗效果,因而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前药在心血管系统药物、透皮药物、神经系统药物、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中所取得的进展。 【关键词】前体药物;研究进展 前体药物是指有生物活性的药物分子原型与前体基团所形成的衍生物在体内代谢转变为原型活性药物,故又称为生物可逆性药物。前体药物这一术语最先是由Albert提出来的[1]。早在19世纪,前药就已被用于临床,当时出现的乌洛托品及阿司匹林分别是甲醛和水杨酸的前药,也是前药应用的开端。近年来,应用前药原理在克服原药的缺点、降低不良反应、提高药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本文结合近年来有关前药研制的文献报道,对前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神经系统药物 1.1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渐进性神经退化性失调。迄今为止治疗老年性痴呆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主要着眼于维持退化的胆碱能神经元的功能,在脑内产生药理作用,因此,有必要将药物设计制成脑靶向给药系统。他克林(Tacrine)是第一个用于治疗老年性痴呆的药物[2],是一种可逆性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剂。主要在脑内抑制乙酰胆碱酯酶而起到增加乙酰胆碱的作用。临床试验证明该药对老年性痴呆有改善作用,但其生物利用度及治疗指数低,而且具有较大的肝脏毒性。为增加药物在脑内的浓度以增强疗效,同时减小原药的全身毒副作用,需增加原药的脂溶性。Nl羧酰5氟尿嘧啶前体药物,则大大增加了药物在脑内的浓度,减小原药的全身毒副作用,增加了原药的脂溶性。 1.2 吗啡类镇痛药和拮抗剂。3羟基吗啡喃的低生物利用度可通过颊部或舌下给药得到改善,如小鼠口服纳洛酮、纳屈酮的生物利用度不到1%,而颊部用药可达70%。但由于这些药味很苦,不受病人欢迎。最近,Hussain等[3]研究认为,这类药物的苦味是由于其结构中的苯酚环与苦味受体作用所致。若将其3酚羟基酯化,得到无苦味前药,颊部用药生物利用度由5%提高到35%~50%。吗啡类药物结构中6酮基经化学修饰形成肟、烃基肟、酰腙、缩氯基睬等前药可优化药物性能,如纳洛酮的苯甲酰腙,动物实验表明它对吗啡的拮抗作用强度提高5倍,有效时间长达16 h以上,口服生物利用度可大大提高[4]。 2 透皮用药 皮肤是一个高活性的代谢器官,其中所含丰富的酶类可代谢各种天然和合成的生物活性分子,作为一个药物转连通道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目前使用的大多数药物,由于达不到所要求的全身活性而不适于皮肤局部给药。应用前药形式是利用皮肤代谢能力,提高药物转运性能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华西药学杂志 W C J P S  2008,23(3):364~366 蒙、抗原疫苗等[8] 。中国在从事口服胰岛素方面的研究己有些成果。全球己核准临床使用的近一万多种药物中,生物大分子药物不到 120种。作者实验室提出的“ATTE MPTS ”生物大分子药物 传送系统己证实可以将溶血栓的t -P A 酶类药物的功能限制于治疗心血管疾病,但不产生因药物而引起内出血的不良反应[9,10]。 212 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需克服的困难 生物大分子药物的使用及高效化面临着数项困难。对作用物的靶向选择性低,导致严重的附带性不良反应;多种生物大分子药物(特别是蛋白质存在强免疫原性)可引发宿主免疫系统的过敏反应;大多数蛋白质或基因药物易被体内酶类所降解,需要频繁给药;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形态学复杂,具有多晶型、多构象和多尺度,且不同尺度的晶体准晶的不同型态结构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及传送系统的实施有着极重要的影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多依靠次级键维系,稳定性低,且易形成超分子组装的聚合体,可增加净化、分离与复制的困难。因此,从事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的研究,除了致力于传送系统的设计与建立外,还需考虑其在传送系统制备过程中维持药物最佳结晶形态、最高结构稳定性和活性,以及在组织和器官上的分配特性。 3 展望 中国在蛋白质药物、纳米载体药物传送系统、创新口服剂型及透皮释药、抗体研究、药物结晶学和形态学以及给药系统的药代和药动研究的技术平台等方面均具有深厚的基础。基于此,期盼国家能将发展前沿性、创新性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的尖端技术及传送系统的基础研究列入国家在药物方面的重点研究与突破的领域之一,使国内外专家对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研究方向达成 共识,成功地组织一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梯队,促进中国药剂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中国在国际药物市场的竞争力。参考文献: [1] 李婧.浅谈研究开发医药制剂的重要性[J ].中国药事, 2000,14(5):302-303. [2] 徐铮奎.畅销世界的十大医药制剂及今后几年新药开发动向 [J ].中国制药信息,2003,19(12):33-34. [3] L anger R ,Lund D ,Leong K,et a l .Controlled release ofm acromol 2 ecules :B i o l ogi cal studies[J ].J Cont r ol R eleas,1985,2:331-341. [4] 杜光,刘东.单克隆抗体治疗肿瘤的研究概况[J ].中国药 师,2007,10(6):547-649. [5] YR Duan ,WS Liu,ZR Zhang,et a l .A st udy on PELGE nanop arti 2 cl es as con tr o lleddrug deli very s yste m s for intravenous [J ].Key EngM at er,2005,288,163-166. [6] Xun Sun,You -Rong Duan,Zhi -R ong Zhang,et a l .PE L GE nanoparticles as ne w Carriers for the delivery of plas mid DNA [J ].Che m Phar m B ull,2005,53(6):599-603. [7] Hai -Tao SH I ,Tao GONG,Zhi -Rong Zhang,et al .A ds orp ti on and des orp ti on of insulin on Po r ous Hydroxya p atite M i cros p heres [J ].J Cera m ic Soci J apan,2005,1321(9):579-583. [8] Yang VC ,Park YJ ,S ong H ,et al .App licati on of t he ATTEMPTS for del i very of macr omolecular drugs [J ].J Con tr o ll R el eas e, 2004,101:35-45. [9] Yang VC,Park YJ,Nai k S,et a l .ATTEMPTS :A hepari n /p r o t a 2 m ine -bas ed triggered release syste m for the delivery of enzyme drugs without ass ociat ed side effects [J ].Adv Drug Delivery Rev,2003,55:251-265. [10] Yang VC ,Park YJ .B i oconjugates f o r effective d rug target i ng[J ]. Adv D rug Delivery Revi ews,2003,55:169-170. 收稿日期:2007-10 作者简介刘娱,女,从事医院临床工作。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刘 娱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四川西昌615000) 提要:综述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关键词:肿瘤;药物;应用中图分类号:R97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103(2008)03-0364-03 60年来,新的抗肿瘤药物不断涌现,且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价格适中。文献[1] 统计了国内五省市肿瘤专科医院的 抗肿瘤药物中,植物类药、免疫调节剂、抗代谢类药分别居第 一、二、三位。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 全球有组织的抗肿瘤药物研发始于世纪5年代中 期。1955年,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NCL )成立了全国肿瘤化疗服务中心,负责协调全国抗肿瘤药的研究工作;随后欧共体联合组成了欧洲肿瘤治疗协作组织(E OR T C );日本的抗肿瘤药研发始于1973年;而中国抗肿瘤药的研究于1958年就已启动。氟尿嘧啶、环磷酰胺的研制是世纪5~6年代抗肿瘤药研制的第一个里程碑(表)。细胞毒性类、激素类 :120020001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有3/5的人死于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 性呼吸系统疾病这4大类疾病,而癌症则是最主要的死因之一。2021年全球死于癌症的患者达760万人,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3%,其中超过70%的癌症死亡案例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预测至2030年,全球将有超过110万人死于癌症。 而我国卫生部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癌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成为我国第二 大死亡原因,占死亡总数的22.32%,并成为我国城市的首位死因,占我国城市死亡人数的1/4。我国的癌症死亡率与美国、英国、法国接近,但高于亚洲国家如:日本、印度和泰 国等。从不同肿瘤死因来看,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死亡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而肝癌、胃癌、食管癌、宫颈癌农村较高。 目前,药物治疗已成为当今临床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受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居 高不下的影响,抗肿瘤药物的销售额也逐年上升。 近50年的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工作使肿瘤化疗取得相当的进步,特别是使血液系统 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但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 瘤的治疗尚未达到满意的疗效,仍有半数癌症患者对治疗无反应或耐药而最终导致治疗失败。因此,发现并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仍然是药学家所必须面对的十分艰巨而长期的使命 与挑战。随着分子肿瘤学、分子药理学的飞速发展使肿瘤本质得以逐步阐明和揭示;大规 模快速筛选、组合化学、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加速了药物开发的进程;抗肿 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当今抗肿瘤药物的发展战略有以下特点: 以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为主攻对象; 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成分; 针对肿瘤 发生发展的机制寻找新的分子作用靶点酶、受体、基因; 大规模快速筛选; 新技术的导入 和应用:组合化学、结构生物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基因工程、DNA芯片、药物基因组学等。抗肿瘤药物正从传统的非选择性单一的细胞毒性药物向针对机制的多环节作用的新 型抗肿瘤药物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然而,面对威胁人类生命 健康最严重的、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至今仍然缺乏高效、特异性强的药物,这一 方面反映了抗肿瘤药物研发的艰难,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还需要新理念、 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 抗肿瘤药物的进展,迎合了抗肿瘤药物研发的要求,为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昭示 着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新时代:分子靶向药物提高了部分化疗耐药肿瘤的疗效,在耐受性方 面亦有一定优势,与化疗、放疗的联合,以及靶向药物之间的联合,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这一研究理念已经渗入到全球的抗肿瘤药物开发的各个领域,为提供高选择性、高效、低 毒药物奠定了基础。同时,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既有助于抗肿瘤药物的治疗

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

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 二甲双胍问世以来,就一直作为糖尿病的一线药物沿用至今。随着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该药的其它作用也相继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本文旨在对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做一个回顾性总结,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标签:二甲双胍;胰岛素抵抗1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 二甲双胍的主要降糖机制是肝脏和肌肉的胰岛素抵抗。有研究表明糖耐量异常的人群服用二甲双胍,可以降低转变为糖尿病的发生率,并可逆转糖耐量异常[1]。二甲双胍可以增加周围组织的无氧酵解,增加糖的利用,降低餐后血糖[2]。通过增加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增强胰岛素对血糖的清除作用。通过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者受体结合点和增加低亲和性结合点的数量,改善糖尿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内源性葡萄糖产生增加,导致空腹血糖增高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特征。肝脏是内源性葡萄糖的主要来源,包括糖分解和糖异生。二甲双胍可以抑制肝脏的糖异生,减少肝糖的输出从而降低2型糖尿病的空腹血糖。还可以减少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促进脂肪酸的β氧化,减少脂肪合成,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有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还可以提高GLP-1的水平[3]。 二甲双胍也被认为是一种胰岛素曾敏剂,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肝糖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二甲双胍的常用剂量为500~2000mg,可以使HBA1c下降0.6~2%。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2000mg/d 的疗效与甘精胰岛素的降糖效果相当。二甲双胍在联合用药中的地位也相当突出。 1.1联合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疗效二甲双胍与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联合,对于肥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单二甲双胍疗效不佳时,加用阿卡波糖能更好的控制FPG、2hPG和HbA1C[4]。这两种药物都有一定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联合应用有可能增加胃肠不适。 1.2联合磺脲类药物的疗效二甲双胍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肝糖输出,磺脲类药物可促进胰岛素分泌,两类药物联合应用可产生互补作用,能更好的使2型糖尿病的血糖达标。有研究者使用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治疗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取得显著的疗效[5]。 1.3联合格列奈类药物的疗效格列奈类药物属于餐时促胰岛素分泌剂,与二甲双胍联用具有协同作用。有研究者使用二甲双胍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与单用二甲双胍相比能更好的控制FPG、2hPG,且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 1.4联合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疗效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以改善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对于严重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尤为适用。有研究者,使用二甲双胍联合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取得

近十抗肿瘤药物进展研究

近十抗肿瘤药物进展研究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

近十年抗肿瘤药物进展研究 摘要:癌症是严重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为了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希望能早日掌握这种疾病,并找到治愈的方法,为癌症患者带来生的希望。本文主要介绍了肿瘤的简介及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旧药改良、药物联用技术、治疗手段技术三个方面阐述了近十年来抗肿瘤药物的发展。 关键词:抗肿瘤进展改良新药合成靶向治疗 一、肿瘤及抗肿瘤药物的概念 [1]肿瘤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因为这种新生物多呈占位性块状突起,也称赘生物。抗肿瘤药物是指抗恶性肿瘤的药物。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发病前期具有隐蔽性,不易被人发现。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发展到晚期的肿瘤比较难控制其生长,还会有癌细胞转移的致命危险。要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找出能治愈肿瘤的方法,为世界的人民带来福音。 进十年来抗肿瘤药物有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在抗肿瘤药物改良以及靶向治疗方面取得比较大的进展。 二、肿瘤的治疗方法 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三种:手术治疗、放射治疗、药物治疗。三种治疗手段各有各的特点,互相补充。化学药物治疗是利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和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分化的一种治疗手段。抗肿瘤药的两大障碍选择性不强,毒性大和耐药性,因此用化疗的方法无法根治。靶向药物治疗的方法可以直接对病灶进行用药,有目标的进行用药治疗,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效率。降低要药物对其他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三、进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