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014-湖北工业大学-01-周应佳-地方高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014-湖北工业大学-01-周应佳-地方高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014-湖北工业大学-01-周应佳-地方高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014-湖北工业大学-01-周应佳-地方高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单位(盖章):湖北工业大学成果类别:其他类(教学管理)

申报等次:一等奖

成果名称:地方高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完成单位:(1)湖北工业大学

成果主要完成人:

姓名专业技术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周应佳教授湖北工业大学32 总体负责思路设计

龚发云教授湖北工业大学128 方案论证,组织实施

马丹教授湖北工业大学240 落实改革,负责课题研究

李晓波助理研究员湖北工业大学32 落实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撰写报告齐萍—湖北工业大学—落实培养方案、教学改革;整理汇总资料吕栋—湖北工业大学40 参与落实实践教学,撰写教研文章

张友平—湖北工业大学—负责专业建设、质量工程项目建设

崔锋泽—湖北工业大学—负责教学资源建设,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邓绪水讲师湖北工业大学—实施校级教学评估,撰写教学质量报告孙云—湖北工业大学64 负责学分转换、主辅修融通的学籍管理

任鲁倩—湖北工业大学—参与落实改革和制度建设

刘欣—湖北工业大学—参与推进教研项目,撰写教研文章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

1.“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集成创新。按“7-实、2-宽、1-深”的总体思路,针对70%左右的学生,突出实践环节,培养就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20%左右的学生,重在交叉融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中坚人才;针对10%左右的学生,采取一制三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未来领军人物。全面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师生全员参与、全过程整体推进,校内外协同,促成了学生多途径发展、人人成才的格局。

2.地方高校供给侧改革的全面探索。专业主动对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服务能力,着力解决“所办非所需”问题;实施“721”分类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着力解决“所授非所愿”问题;推进校企(地)等多种形式协同育人,强化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着力解决“所学非所用”问题。

3.实践教育体系的系统重构。以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六元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

1.整体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形成了高度契合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布局。积极打造“工程师摇篮”,主动适应湖北经济结构调整、对接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支柱产业需求,重点发展服务绿色工业和推动湖北工业绿色化的专业。目前55个专业(占学校专业总数92%,下同)对接湖北省十大调整振兴产业,51个专业(占85%)对接七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49个专业(占82%)对接六大过五千亿支柱产业。按“退一进一”原则,基于核心数据建立专业设置与预警、动态调整及退出机制,预警、停招、改造16个专业。建立校内专业认证制度,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开展“一专业一认证”,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今年4个专业受理申请。建有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卓越工程

师教育和1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入选专业,17个教育部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0个湖北省本科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9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专业。学校服务湖北能力持续增强,两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

2.分类实施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了学生多途径发展、人人成才。组建30个创新班,参与学生909人;组建51个卓越工程师班,参与学生1785人。新增数理金融、国贸与英语复合专业,招生培养203人;华中科技大学对口支持、南湖地区十校联合开设5个辅修专业,辅修4107人、1540人获双学位。57.05%学生按大类招生与培养,68.41%学生转专业,基本能够进入自己心仪的专业学习。实施资源约束型高校学分制改革,优化大类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探索互认学分、联合培养和学位联授机制,开展跨校主辅修或双学位培养。凝练“一专业一教学法”,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企业项目进课堂,推行累进式考核方式改革。汇聚721改革成果,固化形成一批以国家级、省级、学校三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含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3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主体的优质教学资源。学校整体进入一本招生,人才培养质量经第三方评价4年提升68名。

3.系统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强化了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改变实践教学从属地位,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完善“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六元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探索集中管理的分组实习模式,鼓励“真题真做”,实施毕业设计(论文)全程管理与动态培育推优。建立四学期制,增设冬、夏季实践短学期,确保学生累计不少于一年实践。开展7次实践短学期,累计参与学生12万多人次,学生满意度达90%以上。打造“一院一精品、一专业一比赛、一赛事一教师团队”,学生全员参与,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等重大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663项。坚持校领导联系大中型企业制度,与391家企业联合建设实践基地,满足全校每年5000余名学生实习实训、近20000名学生短学期实践需要;探索“一专业一班”,多种形式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开设东方雨虹班等19个校企合作班,参与学生2600人。构筑“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创富”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链,70%以上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累计孵化企业151家,毕业生创业比例达2.33%。学校获批“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

4.完善校内部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确保了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落实学院教学质量主体责任,分类制定、动态实施年度《院级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方案》,主要考核人才培养改革及其质量,并将结果与教学业绩津贴等收入分配挂钩。建立教师教学主体责任制度,实施教师教学质量360度评价。建立本科教学激励制度,开展教师教学型职称评审。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实施青年教师助教制。学校院级教学工作状态评价结果与各教学单位绩效分配的75%挂钩(排名前3名的学院业绩整体上浮5-8%、末位下浮8%);教师教学质量360度评价排名前10%的,课时津贴上浮10%。学校每年奖励教师指导学生学科竞赛、参与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200万元以上。通过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教学资源的分配激励竞争机制,促成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突出、学院奋勇争先、广大教师潜心教学、学生爱学乐学的喜人局面。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实施“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近4万学生直接受益。学生普遍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毕业生受用人单位普遍欢迎,学生、校友对学校人才培养满意度显著提升。学校录取分数线位居湖北省属高校一本招生前列,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就业质量不断上升。2016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4.61%,月收入平均为4842元,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薪酬。东方雨虹、东莞沃德、台湾敏实集团、中建三局、中铁大桥局、安琪酵母、劲酒集团等数十家知名企业主动寻求校企联合培养。学校声誉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主流新闻媒体59次报道了我校推行“721”改革成果。学校应邀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题报告会、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省属高校教学工作会等场合,分别就短学期实践、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学科竞赛推进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12次报告。2013-2015年连续三年在省高校教学质量报告工作推进会上做典型经验交流。哈萨克斯坦阿拜国立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15所国内外高校来访调研“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为安徽三联学院、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等高校供给侧改革提供了范

例,向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输出了改革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