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与练习题(适合王力版教材)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与练习题(适合王力版教材)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与练习题(适合王力版教材)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与练习题(适合王力版教材)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

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

A、释词。

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21、常见古书术语:

A、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

B、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C、貌。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等于―…的样子‖。

D、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等于―等于说‖。上面单纯用于释义。

E、之言、之为言。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F、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G、读如、读若。一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

22、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23、郭象注和成玄英注《庄子》。

24、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

25、古书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异读有时只是音调的差异,有时不仅是声调、词义上的差异,还有词性上的转变。

26、利用四声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27、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

28、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

31、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于两字之间。句终在字的旁边。错误因为三种情况: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

32、《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主要特点铺陈事物。

33、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

A、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一般较长,多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

B、六朝赋是俳赋,又叫骈赋。篇幅短小,用韵。骈偶、用典,实际为押韵的骈体文。

C、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押韵严格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规定八类韵脚,所以说八韵律赋。甚至押韵词序、平仄也有规定。字数有限制,不超过四百字。

D、文赋,受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中唐后,古文家的赋逐渐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随意。不重铺排和藻饰,用散文方法写赋,贯穿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十分接近散文。

34、赋的结构:前面有序,中间为赋,后有―乱‖或―讯‖等。

35、古汉语的修辞方法:

A、稽古: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

B、引经:正面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

E、代称。

a、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指。如―二毛‖。

b、以部分代全体。如―风雅‖。

c、以原料代成品。如―鱼网‖。

d、以具体代抽象。如―丝竹‖。

e、以地代人。如―彭泽‖。

f、以官代人,表尊重。如―王右军‖。

g、专名用作通名。如―扁鹊‖。

h、割裂式的代称。如―吞舟‖。

D、倒置,词序颠倒为了修辞押韵。

E、隐喻,没有比喻词。

F、迂回,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作者不直言,而转弯抹脚地说出。

G、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交辞令和谦词属于委婉语。

H、夸饰,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

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超过八句的叫做排律。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37、四言诗句式一般为二二,五言诗为二三,七言诗为四三。

38、句句入韵的诗歌,因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言联句,句句入韵,故名柏梁体。如曹丕的《燕歌行》。

39、《文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的问题,南朝沈约发明四声,写作《四声谱》。

40、三平调是古风的专用的形式,是古风的特点之一。律绝一般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

41、清代戈载《词林正韵》分为十九词韵部,用《集韵》的韵目。

42、曲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有杂剧和散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43、元代周德清根据北曲写成《中原音韵》分平水韵为十九韵部。

二、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

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17、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18、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19、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20,换韵: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

21、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

22、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23、叶音法: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认为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没有根据。

24、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25、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

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如―蚤起‖,蚤通早。

27、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28、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

29、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

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

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

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

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

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

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

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是律诗的大忌。

39、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对仗一般平仄相对。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

41、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全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

42、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3、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

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

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

47、小令: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

48、赘韵:曲中不必用韵的地方用韵。

49、衬字: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

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什么是―亦声‖?

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

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现代的意义是―丝绸‖;―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如:……

2.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有:(问题:从词义范围看,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哪些?)

(1)词义的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的睡觉。

(2)词义的缩小,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陶制品,现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

(3)词义的转移,如―暂‖,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袭击,今义指时间短暂;再如―汤‖,本义指热水,现在指菜汤、米汤之类。

3.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有哪些?

答:(1)古代是褒义,现在是贬义的:如―复辟‖,古代是―恢复君位‖,现在是说―开历史倒车‖;再如:―爪牙‖,古代指―勇猛的得力助手‖义,现在是―走狗‖。

(2)古代是贬义,现在是褒义的:如―锻炼‖,古代是玩弄法律诬陷别人的意思,现在指―练习、磨炼‖,是褒义。

(3)有的中性词,后来有了褒贬色彩:如―谤‖,古代指―议论‖,中性;现在指―诽谤‖,贬义。

4.从词义轻重的情况:

(1)有些词,古义轻,今义重。如―诛‖,最初只有―责备‖的意思,后来是―诛杀‖的意思。(2)还有写词,古义重,今义轻。如―感激‖,古义是―愤激‖的意思,现在一般是―感谢‖义。

5.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如―消息‖,古代是―消长‖的意思,再如―睡觉‖,古代是―睡醒‖的意思。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

答: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

2.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的形体结构和意义有密切关系,因此,历来文字学家都是从字形入手探求词的本义,东汉人()就是这样做的,他的《》就是一部讲本义的书。而他讲本义的办法是()。

3.如:―斤、戒、刃、適、臣‖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造字方法;另有―臣、望、临、卧‖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造字方法。

4.所以,探求词的本义时,不仅要分析字形,还必须要有语言材料来加以证实,这是检验本义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据。

5.什么是引申义?

答: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6.从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引申,一类叫间接引申;

7. 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如―月‖,本义是月亮,引申为时间单位―月‖。再如―城‖,本义是―城墙‖,引申为―城市‖。

8. 间接引申是有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即所谓―辗转为它训‖。如―朝‖,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朝见‖,再引申为―朝廷‖,再引申为―朝代‖。再如―任‖,……。

9.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如―网、踵、市、特‖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引申义。

(五)词类的活用

1. 什么是使动用法?

答: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2.掌握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的例子,即理解其意义,见到―使动用法‖的词,能够识别出来。

3. 什么是意动用法?

答: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4.掌握书上出现的每一个例子,体会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的意思,学会识别意动用法的词。

5.掌握P281——282页―名词用如动词‖的例子。

6.名词用作状语有几种情况?

答:(1)表示方位和处所;如:......(2)表示工具和依据;如:......(3)表示对人的态度;如: (4)

表示比喻,如:……。(回答问题时,要适当举一、两个例子。)

7.掌握P282——284页―名词作状语‖的例子。

8.名词活用的条件有哪些?(即:判断词类活用的依据有哪些?)

答案在P284——287页。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1.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几种形式?

答:有以下一些形式: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见P288)(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见P290)(3)一般句子中,代词用―之、是‖等代词复指,如:……。(见P292)(4)介词宾语前置:如何以知之。一以当十。等等。

(注意:本节的每个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哪些形式?

答:主要有四种形式:

(1)两个名词性词组并列,如:荀卿,赵人。(2)不用判断词,句末有语气词―也‖,如:张骞,汉中人也。(3)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如:陈轸者,游说之士。(4)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句末有语气词―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注意:本节的每个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

2.古代汉语也常常出现―是‖字,但它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代词。―是‖作为判断词来用,汉代肯定就有了。

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有哪些?

答:(1)不用判断词―是‖。(2)句末往往有语气词―也‖。(3)往往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八)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1.古代汉语被动句式有哪些?

答:有以下一些形式:(1)―于‖字式,如:卻克伤于矢。(2)―为‖字式,如:道术将为天下裂。(3)―为……所‖式,如:卫太子为江充所败。(4)―见‖字式,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5)―见……于‖式,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字式,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被‖字句,实际上在战国末期就已经产生了。

(九)副词

本章重点以下一些特殊副词的意义,尤其要注意它们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

1.程度副词:少、稍、颇

2.范围副词:但、徒、特、第、直、仅

3.时间副词:曾、尝、再、复、仍

4.情态副词:且、固

5.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未;非;否;微;(如问:古代汉语否定副词有哪些?即回答这一条,加举例。)

6.表敬副词:有两类:(1)表示尊人的有:请、幸、谨、敬、惠、辱;(2)表示自谦的有:窃、忝、猥;(如问:古代汉语表敬副词有哪些?即回答这一条。)

(十)代词

人称代词部分:

1.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哪些?

答:(1)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朕‖等;(2)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而、若、尔、乃‖等;(3)严格说来,先秦时期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指示代词―其、之‖代替。

2.先秦时期的―他‖是别称代词,是―别的,别人的‖意思。

3.先秦时期的人称代词没有复数形式,有时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家―侪、等、辈、曹、属‖等表示不只一个人,但这些此词是名词,不是复数形式。

4.表示自谦的词有:―寡人、臣、妾、奴、仆、愚‖等;表示尊人的词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等,这些都是名词,不是代词。

指示代词部分:

1.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有哪些?

答:古代汉语常用的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之、其、彼、夫‖等,一般分为近指、远指和旁指三类。―是、此、斯、兹、之‖是近指代词;(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些‖等。)―彼、夫‖是远指代词;―他、它‖是旁指代词(意思是―别人、别的‖)。

2.指示代词还有―若、然、尔‖,―若‖常用于定语;―然、尔‖常用作谓语。

3.―焉‖相当于―于是‖;―诸‖相当于―之于‖、―之乎‖等。

疑问代词部分:

1.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有哪些?

答: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指人、指事和指处所三类。常用于指人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指事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胡‖、―曷‖、―奚‖(一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指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是―安‖、―恶‖、―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

―或‖和―莫‖部分:

1. ―或‖和―莫‖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法?两词的区别是什么?

答:―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语;―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莫‖字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范围。―或‖和―莫‖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肯定性‖与―否定性‖的不同。

―者‖和―所‖部分:

1.特殊代词―者‖和―所‖的用法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答:―者‖和―所‖是两个起辅助作用的代词。它们都称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前面或后面,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

一般说来,―所‖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使之成为名词性结构,表示动作的承受者、被动者;―者‖字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后,构成名词结构,表示动作的发出者、主动者,这就是二者的区别。(十一)介词、连词

介词部分:

1.介词―于‖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处所和时间,如:……;(2)介绍涉及的对象,如:……;(3)表示比较,如:……;(4)表示被动,如:……。

2. 介词―以‖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或―拿‖,如:……;(2)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如:……;(3)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如:……;(4)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如:……。

―以‖的用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可以用在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动词之后。二是它的宾语的位置,介绍―以‖的宾语,常常放在―以‖的前面。

连词部分:

1.连词―与‖的用法:注意连词―与‖和介词―与‖的区别。

2.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几种?

答:主要有三种:

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和形容词性、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和行为的联系,如:……;这一用法里面,有顺接和逆接两种。

第二、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如:……;

第三、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如:……。

3.连词―则‖的用法有几种?

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有―就‖或―便‖的意思,如:……;(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有―那么‖或―那么就‖的意思,如:……;(3)表示假设,如:……;(4)表示发现,如:……。此外,―则‖还可以表示―让步‖。

4.―然则‖、―虽然‖、―然而‖三词都是词组。意思是……。

5.连词―之‖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两种:第一、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第二、―之‖用在主谓结构中间,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偏正结构,如:……。

(十二)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语气词部分:

1.注意句末语气词―也‖、―矣‖的用法和区别。

2.注意疑问语气词―乎‖、―与(欤)‖、―邪(耶)‖。

3.注意感叹语气词―哉‖。

词头和词尾部分:

1.掌握名词词头―有‖。

2.掌握动词和形容词词头―其、言、于、薄‖。

3.掌握词尾―然、如、而、若‖。

(把书上的例句看懂、理解)

中册

(十七)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的作者、成书年代、体例、内容、所收字数。

2.《说文解字》中所收的字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每字先说字义,后释形体。

3.许慎所说解的字义,实际上就是他认为的本义。

4.许慎对篆文的形体构造加以分析和归纳,从中概括出五百四十个偏旁作为部首。

5.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是谁?分别有什么著作?

答: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及其著作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6.名词解释:《经籍纂诂》(作者、年代、体例、内容)。

(十八)古书的注解

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P672)

2.阅读673页上半《十三经注疏》的书影,了解其中的内容和体例。

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4.宋代著名的注解家是朱熹,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5.名词解释:衍文、脱文。(P676)

6.古书注解的术语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1)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语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这三个词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谓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指‖、―是说‖的意思。

(3)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4)犹,犹言―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

(5)之言,之为言,之犹言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的词来作训解。声训也是古人寻求同源词的一种方法。

(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读若、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

7.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十九)古书的标点问题

1.句读是古人读书时候断句用的符号。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下面加一个点,这叫―读(dòu)。‖合起来就叫―句读‖。

2.刻书有句读是从宋朝开始的。

3.标点古书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答:(1)必须符合原文文意;(2)必须符合当时的语言实际;(3)必须符合当时社会生活(包括典章制度)的实际。

4. 衡量古文标点正确与否的标准有哪些?

答:(1)字句必须能讲通;(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3)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5.古书标点中常见的错误有二:

答:(1)点破了句子;(2)用错了标点符号。

6.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二十)古汉语今译问题

1.关于古文翻译,近代翻译家严复曾提出―信‖、―达‖、―雅‖三点要求。

2.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所谓―达‖,是指译文要通畅明白;所谓―雅‖,是指译文要典雅优美。

3.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二十一)古代的文体

1.曹丕是最早研究文体特点的一个人,他在《典论·论文》里把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种。

2.前人对文体特点的分类不外乎三个标准:如诗词歌赋是从语言形式来分的;史传行状是按内容来分的;书信赠序是从语言形式来分的。

3.中国古代的文体,按语言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大类:一、散文;二、韵文;三、骈文。

4.我们将古典散文分成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四类。

5.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主要有三种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6.司马迁写的《史记》,开创了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先例。

7.自传体的产生和写书有序言,都与司马迁有关。

8.我国最早的说理文,流传至今的有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的《论语》。

9.真正可以称之为论说文,要从《墨子》算起。

10.―论‖是议论,它的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说‖是说明,它的说理方式以解释为主。

注意一些名家名篇(本部分举例)的文体类别。

下册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1.掌握引用、譬喻、代称、并提、互文、夸饰、倒置、委婉、省略等修辞格的含义,书中列出了定义或概

念的,要掌握其定义或概念。

2.对文中所举的例子,尤其―代称、并提、互文、倒置、委婉‖等辞格中的例子要看懂、理解、掌握。

3.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学会分析文句的辞格,所以必须掌握例子。

(二十五)古今语音语音的异同

1.掌握三十六字母。包括发音部位、发音方法。

2.什么是音韵学上的―五音‖?

答:音韵学上按照三十六字母发音部位的不同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叫做―五音‖。

3.三十六字母中的唇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唇音包括重唇音―帮、滂、并、明‖和轻唇音―非、敷、奉、微‖八个。

4. 三十六字母中的舌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舌音包括舌头音―端、透、定、泥‖和舌上音―知、彻、澄、娘‖八个。

4. 三十六字母中的齿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舌音包括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和正齿音―照、穿、床、审、禅‖十个。

6. 三十六字母中的牙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牙音包括―见、溪、群、疑‖四个。

7. 三十六字母中的喉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喉音包括―影、喻、晓、匣‖四个。

8. 三十六字母中的牙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牙音包括―见、溪、群、疑‖四个。

9.三十六字母中的全浊声母包括哪些声母?

答:全浊声母有―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十个。

10.三十六字母中的次浊声母包括哪些声母?

答:次浊声母有―明、微、泥、娘、疑、喻、来、日‖八个。

11.三十六字母中的全清声母包括哪些声母?

答:全清声母有―帮、非、端、知、精、心、照、审、见、影、晓‖十一个。

12.三十六字母中的次清声母包括哪些声母?

答:次清声母有―滂、敷、透、彻、清、穿、溪‖七个。

13.声调方面,古代有―平、上、去、入‖四声;古代的入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了,古代的平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变成了―阴平、阳平‖两类。

(二十六)上古音简说

1.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

2.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拿《诗经》音作为代表。

3.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语音,一般以《切韵》音系作为代表。

4.《切韵》是一部按韵编排的字典,隋朝陆法言所编。

5.近古音指元明时代的语音,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反映这个时期音系的代表作。

6. 什么是―叶音说‖,我们应该怎么认识?

答:后人在阅读古代的诗歌等韵文时,原来押韵的诗文,由于语音的变化发展不押韵了,为了押韵,后人往往临时改读一个字的读音以求押韵,这种做法就叫―叶音‖,也叫―协音‖。―叶音说‖是主观主义的产物,―叶音‖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

7.首先批评―叶音说‖的是明代末年的陈第,他在《毛诗古音考》里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8.王力先生的古韵三十部有哪些?(答案从略,见课本1054页)

9.王力先生古韵三十部中的入声韵部有哪些?

答:有―职、觉、药、屋、铎、锡、月、质、物、缉、叶‖十一部。

10.王力先生古韵三十部中的阴声韵部有哪些?

答:有―之、幽、宵、侯、鱼、支、歌、脂、微‖九部。

11.王力先生古韵三十部中的阳声韵部有哪些?

答:有―蒸、冬、东、阳、耕、元、真、文、侵、谈‖十部。

12.关于上古的声母研究,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提出了―古无轻唇‖和―古无舌上‖两条重要结论。

13.关于上古的声母研究,钱大昕之后,章炳麟又提出―娘日二纽归泥说‖;曾运乾认为喻母也应一分为二,一部分归匣母,一部分归定母。

(二十七)古书的读音问题

1.名词解释:A.―同音通假‖(P1067) B.―读破‖或―破读‖:(P1070)

2.谈谈―假借‖和―通假‖的区别与联系?

答:两者区别的要点是:

―假借‖,也叫―本无其字的假借‖,―六书假借‖,或―造字假借‖,其特点是久借不还。如―其‖,本义是指―簸箕‖,假借为代词―其‖,只好再造一个―箕‖,表示―簸箕‖义。

―通假‖也叫―本有其字的假借‖,―同音通假‖,或―用字假借‖,其特点往往是偶尔一用。如―早晚‖的―早‖,本来有这个字,但许多古书中往往不用,而用―蚤‖,这就是一般所说的―通假‖。

3.掌握1074页所列字的特殊读音。掌握本节所举例子的读音。

4.在阅读古代诗文时,我们不主张用所谓古音来读古书,尤其是对古代的韵文作品,应该按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去读,即使不押韵了,也不要临时改读一个字的读音以求押韵。

(二十八)诗律

1.近体诗的特点是:(1)句数固定;(2)押韵严格;(3)讲究平仄;(4)要求对仗。

2.近体诗除有的首句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

3.近体诗押韵的要求有两个:(1)一般只用平声韵。(2)近体诗不能―出韵‖,即必须用同一韵部里的字。

4.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供诗人写诗押韵的而编写的韵书,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193韵。宋代陈彭年编纂的《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韵。

5.到南宋江北平水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107韵,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又归并为106韵,这106韵,就是常说的―平水韵‖。

6.关于律诗―平仄‖的掌握方法:

首先,掌握平仄句式,五言四种、七言四种,共八种:

(1)五言句式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以上四种句式,只要掌握了(甲)其他三中都可以推导出来,七言的四种句式也可以从五言的四种句式上推导出来,即在五言(甲)、(乙)、(丙)、(丁)四种句式前加上与每个句式开头的平仄相反的平仄就行了。那么七言律诗的四种句式就是:

(2)七言句式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次,掌握五言、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即:以上句式在一首律诗中的排列形式,根据我的总结,无论五言,还是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不外四种:

(1)、(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2)、(丁)(乙)(丙)(丁)(甲)(乙)(丙)(丁)

(3)、(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4)、(乙)(丁)(甲)(乙)(丙)(丁)(甲)(乙)

注意:以上四种格式中,(1)、(2)两种的差别只在开头一句,其他都一样;(3)、(4)两种的差别也只在开头一句,其他都一样。可以认为(2)是(1)的变体,(4)是(3)的变体。

掌握了以上这些内容,就基本掌握了律诗―平仄‖的内容。

7.律诗的平仄并不是绝对严格,也允许有些变通,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变通的方法。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在判断一句诗的格式时,如果第二个音节是―仄‖,哪怕第一个音节是―平‖,也要认为该句诗开头的两个音节的格式是―仄仄‖,反之亦然,总之,要以偶数字的音节定平仄,即依据一句诗中―二、四、六‖字的平仄确定该句诗的平仄格式。其实,面对一首诗,只要能够把第一句的平仄格式判断准确,如果符合(甲)、(乙)、(丙)、(丁)四种句式任何一种,整个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明确了。

8.什么是―拗救‖:如果违反了平仄格式就叫―拗‖;在一句是出现了―拗‖之后,改变相应的字的平仄格式,使诗句重新获得音律上的和谐,就叫―救‖。

9.关于那个字可以―拗‖,那个字―救‖,我有一个便于掌握的办法,即:

(1)甲六对五(意思是甲型句中,第六个字拗,对句即乙型句第五个字―救‖)

(2)乙三五(意思是乙型句中,第三个字―拗‖,第五个字―救‖)

(3)丙五六(意思是丙型句中,第五个字―拗‖,第六个字―救‖)

(4)丁五没救(意思是丁型句中,第五个字该用仄而用了平,就形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就是―三平调‖,不能救,其实是不允许出现这类情况,―三平调‖是近体试的大忌,古体诗中才允许使用。)

10.什么是―三平调‖?(答案:丁型句中,即―平平仄仄仄平平‖句中,第五个字该用仄而用了平,就形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就是―三平调‖,不能救,其实是不允许出现这类情况,―三平调‖是近体试的大忌,古体诗中才允许使用。)

11.关于近体诗的―对仗‖,掌握对仗的要求,掌握―借对‖和―流水对‖的意义和例子(P1087-1088)。

古代汉语练习题

壹、古代汉语被动句

一、问答:

1.什么是被动句?

2.古代汉语的被动句有哪几种类型?

二、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

1.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中山狼传)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4.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心为鲧、禹笑矣。(韩非子·五蠹)

5.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8.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禀禀也,窃为陛下惜之。(论积贮疏)

三、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2.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答李翊书)

3.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4.今不取,后世心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

5.士卒多为用者。(陈涉起义)

6.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8.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汉书·贾谊传)

9.其母上书言于王曰。(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10.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12.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13.随亡于荆,吴并于越。韩非子·说疑)

1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15.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更法)

16.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冯谖客孟尝君)

贰、习惯句式·成分省略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习惯句式并说明其意义: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2.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4.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5.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子路从而后)

6.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

8.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韩信拜将)

9.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10.与不谷同好,如何?(齐桓公伐楚)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12.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

13.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14.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15.王以为何如其父?(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16.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17.是岂不足为政邪?(柳子厚墓志铭)

18.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张巡守雍丘)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省略了哪些常见的句子成分:

1.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韩信拜将)2.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韩信拜将)

3.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

4.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生。(论积贮疏)

5.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答李翊书)

6.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柳子厚墓志铭)

7.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柳子厚墓志铭)

8.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柳子厚墓志铭)

9.取骑马卖,世谷代偿,使勿知。(段太尉逸事状)

10.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则益急。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段太尉逸事状)

11.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黄冈竹楼记)

12.士季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晋灵公不君)

13.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晋灵公不君)

14.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公谏弭谤)

叁、代词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各分作几类,常用的有哪些?

2.无定代词“或”和“莫”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3.辅助性代词“者”和“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代词,并说明其所属的类别: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2.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书)

3.树成阴而众鸟息焉。(劝学)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北冥有鱼)

5.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6.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8.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天论)

9.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10.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北冥有鱼)

11.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荐)

12.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韩信拜将)

13.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4.之二虫又何知?(北冥有鱼)

15.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16.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天论)

17.庶斯楼之不朽也。(黄冈竹楼记)

18.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晋灵公不君)

三、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词性、词义:

(1)或

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2.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历山之农者侵畔)

3.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

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

(2)莫

1.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公输)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晋灵公不君)

3.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公谏弭谤)

4.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天论)

(3)所

1.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韩信拜将)

2.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出师表)

3.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庖丁解牛)

(4)所以

1.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察今)

2.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3.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韩信拜将)

4.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自知)

(5)之

1.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晋灵公不君)

2.‘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晋灵公不君)

3.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自知)

4.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6)其

1.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齐桓公伐楚)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3.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4.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鄙)

5.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四、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并说明其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性是否相同

(1)莫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历山之农者侵畔)

(2)或

1.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史记·陈涉世家)

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论积贮疏)

(3)是

1.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察今)

2.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五蠹)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4.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5.生之所谓“立言”者,是也。(答李翊书)

肆、副词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副词,并说明其在句中的意义或作用:

1.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列传)

2.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现而已。(毛遂自荐)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4.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

5.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6.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答李翊书)

7.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8.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退秦师)

9.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黄冈竹楼记)

二、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的词性、词义是否相同:

1.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齐人有一妻一妾)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3.至于序《尚书》则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史记·三代世表序)

4.项羽乃疑范曾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史记·项羽本纪)

5.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6.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

三、说明下列各词在句子中的词性、词义或语法作用:

(1)非

1.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也。(更法)

2.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

3.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自知)

4.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韩信拜将)

(2)乃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韩信拜将)

3.呜呼!士穷乃见节义。(柳子厚墓志铭)

4.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韩信拜将)5.羽复引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书·项籍传)

(3)且

1.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柳子厚墓志铭)

2.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史记·魏世家)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4.先生且休矣,我将念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5.失时不雨,民且狼顾。(论积贮疏)

6.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段太尉逸事状)

7.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韩信拜将)

8.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段太尉逸事状)

(4)曾

1.孟尝君曾待客夜食。(史记·孟尝君列传)

2.尔何曾比予管仲?(孟子·公孙丑上)

伍、介词·连词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古代汉语介词主要特点是什么?

2.古代汉语介词和现代汉语介词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介词和介词宾语,如介词宾语省略也请说明:

1.汝将何以视天地。(段太尉逸事状)

2.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3.可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4.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5.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桓公伐楚)

6.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7.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柳子厚墓志铭)

三、说明下列各词的词性和在句中的作用:

(1)于

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3.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答李翊书)

4.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5.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齐桓晋文之事)

(2)诸

1.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2.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孟子·滕文公下)

(3)以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5.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齐桓晋文之事)

6.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段太尉逸事状)

7.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齐桓公伐楚)

8.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9.斧今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10.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柳子厚墓志铭)

1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12.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自知)

13.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4)为

1.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鸿门宴)

2.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指南录后序)

3.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答李翊书)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论)

5.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答李翊书)

6.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劝学)

7.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

8.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5)而

1.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晋灵公不君)

2.子路拱而立。(子路从而后)

3.触槐而死。(晋灵公不君)

4.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冯谖客孟尝君)

5.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北冥有鱼)

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7.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荐)

陆、语气词

一、问答:

1.古代汉语的语气词分为几类?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语气词,并指出其所属的类别: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北冥有鱼)

2.《诗》曰:“孝子不匮,永赐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

3.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4.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5.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论语·先进)

6.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段太尉逸事状)

7.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答李翊书)

8.夫古之有死也,令后世贤者得之以息,不肖者得之以伏。(景公置酒于泰山之上)

9.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北冥有鱼)

10.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答李翊书)

11.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季氏将伐颛臾)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气词,并说明它们所表达的语气: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季氏将伐颛臾)

2.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子路从而后)

3.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4.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子路从而后)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北冥有鱼)

四、说明下列各词在句中的词性、词义或语法作用:

(1)乎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3.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答李翊书)

4.虽然,不可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答李翊书)

5.如是者,其亦足乐乎?(答李翊书)

(2)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

3.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晋灵公不君)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柒、古书的注解

一、解释下列注解体例的名称:

传、正义、疏、笺、注、章句、集解。

二、解释下列注解术语的作用,并把作用类似的归在一起:

曰、谓、为、犹、貌、谓之、之貌、读为、之言、读曰、读若、之为言、读如、之犹言、犹言。

三、问答:

1.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哪几类?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

2.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几种?

捌、古书的标点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标点古书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2.标点古书常见的错误有哪两种情况?

3.什么是句读,句读与今天所说的标点有什么不同?

二、给下列古文加标点符号,并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在句中的作用或用法:

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3.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4.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5.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6.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

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尊卑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注:①涘:岸边。渚:水中小块陆地。

8.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善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为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称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吕氏春秋)

9.富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节用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以上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①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谓也(荀子·富国)

注:①纠譑:搜刮。

10.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耳怯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史记·淮阴侯列传)

11.人有盗高庙①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②当弃市上大怒曰人无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恭承宗庙意也释之③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④为基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遇民取长陵⑤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汉书·张释之传)

注:①高庙:汉高祖刘邦庙

②奏:判决。

③释之:人名,即张释之。

④逆顺:指犯罪的程度。

⑤长陵:高祖坟墓,此句乃委婉语,实指盗掘坟墓。

12.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间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①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注:①类:种。毋类:指全家被诛。

三、分析下列各组文句的标点、指出其点错者并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

1.①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②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资治通鉴·卷三十七)

2.①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

②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礼记·檀弓上)

3.①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②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六)

4.①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②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齐晋鞌之战)

5.①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来谒,立西阶以须。”生危冠方袂,浅拱舒拜,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

②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来谒,立西阶以须。”生危冠方袂,浅拱舒拜,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刘禹锡《送鲁周儒赴举诗引》)

6.①李当尚书镇南梁,境内有朝士庄产,子孙侨寓其间,而不肖者相效为非。……当严明有断,处分宽,织篾笼,召其尤者,……遂命盛以竹笼,沉于汉江。

②李当尚书镇南梁,境内有朝士庄产,子孙侨寓其间,而不肖者相效为非。……当严明有断,处分宽织篾笼,召其尤者,……遂命盛以竹笼,沉于汉江。(唐语林·政事)

7.①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②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 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 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 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 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篇目与习题

一、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

),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 》,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 )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什么是“亦声”? 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 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复习提纲PDF.pdf

书山有路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一、文选 (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楚归晋知茔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 (二)《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江乙对荆宣王 (三)《礼记》:大同 复习要求: 1、所有文章要能逐句翻译、并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文中的重点句; 2、识别其中的通假现象,即指出通假字并写出对应的本字。 3、齐桓公伐楚祁奚荐贤大同要求能够背诵(即默写) 二、通论 (一)汉字 1、什么是“六书”?它是如何分类的?象形自与指事自如何区分?形声自与会意字如何区分?前四书与后两书如何区分? 2、举例说明什么是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如何相区分? 3、《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者是谁?什么时代的人?此书共收字多少? 4、《说文解字》是怎样解说一个字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二)汉语中的词 5、可以将汉语的词按照哪些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6、举例说明什么叫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 7、举例说明单纯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8、举例说明合成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9、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古汉语中的同义词? 10、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代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11、在王力的语法系统中,“者”、“所”属于什么词?它们与一般代词有何不同之处? 12、如何区分“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13、什么是谦称和尊称?古书中有哪些常见的谦称和尊称? (三)词类活用知识 14、什么叫词类活用?主要有哪几类词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 14、什么叫动词的使动用法?它与动词的一般用法有什么不同? 15、什么叫名词的使动用法? 16、什么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7、什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18、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9、什么叫名词直接作状语?怎样区分名词是作主语还是作状语? 20、名词作状语又可细分为哪四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特别是词义的发展和演变 1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通训定声》。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 古书注解 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一、填空: 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10、清代王引之 《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 列(上、下平声各15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11、近人张相《诗 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 笔划多少为序。笔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 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12、古代汉语以单音 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五种依次排列。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B、加上词头词 尾。 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1 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辨别本义。 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 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纠正。的分水岭。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16、押韵分为三种: 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5、《辞源》1915 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 押韵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 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17、《诗经》押韵 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 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 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 代。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3一、填空: 1、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⑴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 多按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⑵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再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⑶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收字四万八千多个,比《康熙字典》 多收了一些近代的方言字和翻译用的新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3、《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等主持。 4、《汉语大字典》由徐中舒、李格非、赵振铎等主编,全书共八卷,收单字56000字,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汉语大词典》由罗竹风主编,1986年出版第一卷,全书共十二卷,5000万余字,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 5、《新华字典》目前最常见的字典。现代汉语释义《现代汉语词典》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古汉语常用字3700多个,收难字2600多个。在释义中重视词义的概括性和各个意义之间的内部联系,注释简单易懂。 6、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7、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8、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全书106卷,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 9、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王力 古代汉语 文选复习要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与练习题(适合王力版教材)

古代汉语笔记,根据王力的书整理的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 A、释词。 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21、常见古书术语:

王力《古代汉语》考研笔记(免费下载)

中山大学汉语史与古文字专业03及04年博士生入学古汉语试题(部分) 古汉语试题(汉语史、古文字专业通用) 03年 翻译《汉书-师丹传》 04年 一、据《左传》一段文字,分析“于”、“以”用法。 二、标点并翻译《左传》中一段文字。 三、简述下列出土材料的大意及语言学价值。(碑刻) 四、失记。 前两个题是《国语》中的材料,一段是曹刿问何以战,第二段是标点并翻译”庄公观社“。第三题是段墓志材料。问题一:隶定并标点。问题二:概述大意,并指出汉语史研究的价值。 清华大学2001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古代汉语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简牍2、汗青3、帙4、付梓5、句读6、衍文7、文、字8、《马氏文通》9、押韵10、破读二、请简答并举例(每题4分,共20分。)1、连绵字2、三十六字母3、反切4、今体诗及其特点5、十三经注疏三、填空。每空0.5分,共30分1`中国古代研究语言的学问称作(),包括()、()、()三个部门。2、汉字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其形体演变大致经历了()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3、迄今发现最早的系统汉字是()年前的(),是()世纪末在()出土的。4、说文解字是()时期的()撰写的中国第一部字典。书中把所受的万余字分成()部首,以()为正体,兼收()、()。5、“六书”始见于(),一般指()()()()()()。6、汉字记录汉语的基本特点是()。汉字基本上属于()文字,严格讲现代汉字是()文字。7、清正确读出下面的地名、人名:龟兹月氏吐番镐京涪陵米芾女娲皋陶单于?食其8、请分析下面汉字的音节结构 |声|韵|调|9、填补空缺书名作者成书年代价值———————————————————————————————————广雅疏证说文解字注中原音韵——————————————————————————————————— 四、请回答。每字0.5分,共10分,第二题酬情加5—10分 1、指出下面词语的本义写、书、题、临、陵、天、鄙、即、既、因 2、请为下列几组汉字正确标音,并试解释形声字声符变读的原因。 帝谪虹豇贡扛坻邸馥愎 五、分析句子结构。共10个单句,每句1分。共10分 1、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2、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大哉尧之为君! 4、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5、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7、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8、老臣窃以为媼之爱燕后贤于长君。 六、请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现象。每题1分。共5分 1、疆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4、人不能以死免其君我谬之不详赦之以劝事君者 5、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七、标点并翻译。15分 1、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匿且擢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2、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者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媼尊长安君之位而日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媼为长安君计短也固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君

古代汉语第二学期总题库

一、选择题每题1分 1、顾炎武划分的古韵部数量为………………………………………………………() A10 B17 C25 D30A 2、段玉裁划分的古韵部数量为………………………………………………………() A10 B17 C28 D30 B 3、黄侃划分的古韵部数量为…………………………………………………………() A10 B17 C28 D30 C 4、下列字母中属于牙音的是…………………………………………………………() A溪 B船 C从 D晓A 5、下列字母中属于唇音的是…………………………………………………………() A见 B章 C非 D并C D 6、下列字母中属于舌音的是…………………………………………………………() A端 B昌 C书 D精ABC 7、下列字母中属于齿音的是…………………………………………………………() A心 B崇 C清 D日ABC 8、下列字母中属于喉音的是…………………………………………………………() A端 B帮 C影 D邪C 9、下列字母中属于半舌音的是………………………………………………………() A群 B精 C来 D匣C 10、下列字母中属于半齿音的是………………………………………………………() A定 B晓 C来 D日D 11、上古声母系统中,三十六字母的帮滂并明应该与另一类合并的字母是………() A见溪群疑 B端透定泥 C非敷奉微 D精清从心C 12、上古声母系统中,三十六字母的知彻澄娘应该与另一类合并的字母是………() A见溪群疑 B端透定泥 C帮滂并明 D精清从心B 13、“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说这句话的是() A王念孙 B王引之 C顾炎武 D王力B 14、东汉时期为三礼作注解的学者是………………………………………………() A毛亨 B马融 C郑玄 D孔安国C 15、唐代出现的新的注解形式是……………………………………………………() A笺 B疏 C正义 D集解BC 16、郑玄《毛诗笺》的主要内容是…………………………………………………() A补充毛传 B订正毛传 C阐明毛传隐晦的地方 D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ABCD 17、区别同义词的差别并且被释词放在后面的注解术语是………………………() A曰 B之言 C谓 D谓之AD 18、以具体释抽象并且被释词放在前面的术语是…………………………………() A曰 B为 C谓之 D谓D 19、用来声训的术语是………………………………………………………………() A之言 B之为言 C如字 D衍文AB 20、为《史记》作注解的学者有……………………………………………………() A李善 B司马贞 C张守节 D裴松之BC 21、唐代李善与五臣所注解的作品是………………………………………………() A《诗经》 B《楚辞》 C《玉台新咏》 D《文选》D 22、南朝裴松之所注解的史书是…………………………………………………() A《史记》 B《汉书》 C《三国志》 D《后汉书》C 23、以注明典故的出处来源著称的注解作品是…………………………………() A萧统《文选注》 B李善《文选注》 C裴松之《三国志注》 D郑玄《毛诗笺》B 24、侧重阐明哲学思想的注解作品是……………………………………………()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三)

第五单元古书的注解、标点和翻译 一、十三经的书名及其注疏者。 二、解释:传、笺、疏、章句、衍文。 三、古书注释术语“曰”、“谓”、“犹”、“貌”、“之言”、分别填入下面的括号里。 1、《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籍()也。” 2、《魏风马牛不相及?伐檀》:“实之河之侧兮。”毛传:“侧,()时也。” 3、《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商()。 4、《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何晏集解:“同门()朋。” 四、问答题: 1、古书注解中的“谓”和“谓之”有何不同? 2、古书注解中的“读为”、“读曰”同“读若、读如”有何共同点?有何不同点? 五、下面的四段古文各有三种不同的标点,其中只有一种是正确的,请在正确的标点后打√。 1、《世说新语?雅量》: ○1谢公兴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向局。 ○2谢公兴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向局。 ○3谢公兴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向局。 2、《荀子?修身》 ○1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压受谏而能诚,难欲无进,得乎哉? ○2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压,受谏而能诚,难欲无进,得乎哉? ○3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压受谏而能诚,难欲无进,得乎哉? 3、《吕氏春秋?别类》: ○1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 ○2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 ○3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 4、王充《论衡?问孔》: ○1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2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3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六、改正下面句子中的译文。 1、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译文]远方的人不服,就搞好德政教化而把他们招来;他们既来到这里,就会安心地住在这里。 2、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孟子?许行》) [译文]在这个时候,禹在外治水八年,三次经过自己家门却没有进去,他虽然想亲自耕种,能得到吗? 3、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孙子?谋政》) [译文]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屈服于人家的兵力,就不能战斗了。 4、事智者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韩非子?五蠹》) [译文]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多,法制就要败坏;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少,国家就要贫弱。 七、标点翻译下列古文。 1、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战之曰胡兄之国也子方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已遂不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乐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什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皆当也厚者为战薄者见疑则非知也难也处之则难也(《韩非?说难》) 2、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书荣乐之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离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西伯幽而演易周旦类而制礼不以隐约

2020年整理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复习提纲.pdf

学海无涯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一、文选 (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楚归晋知茔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 (二)《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江乙对荆宣王 (三)《礼记》:大同 复习要求: 1、所有文章要能逐句翻译、并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文中的重点句; 2、识别其中的通假现象,即指出通假字并写出对应的本字。 3、齐桓公伐楚祁奚荐贤大同要求能够背诵(即默写) 二、通论 (一)汉字 1、什么是“六书”?它是如何分类的?象形自与指事自如何区分?形声自与会意字如何区分?前四书与后两书如何区分? 2、举例说明什么是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如何相区分? 3、《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者是谁?什么时代的人?此书共收字多少? 4、《说文解字》是怎样解说一个字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二)汉语中的词 5、可以将汉语的词按照哪些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6、举例说明什么叫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 7、举例说明单纯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8、举例说明合成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9、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古汉语中的同义词? 10、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代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11、在王力的语法系统中,“者”、“所”属于什么词?它们与一般代词有何不同之处? 12、如何区分“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13、什么是谦称和尊称?古书中有哪些常见的谦称和尊称? (三)词类活用知识 14、什么叫词类活用?主要有哪几类词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 14、什么叫动词的使动用法?它与动词的一般用法有什么不同? 15、什么叫名词的使动用法? 16、什么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7、什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18、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9、什么叫名词直接作状语?怎样区分名词是作主语还是作状语? 20、名词作状语又可细分为哪四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特别是词义的发展和演变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与练习题(适合王力版教材)

古代汉语练习题 壹、古代汉语被动句 一、问答: 1.什么是被动句? 2.古代汉语的被动句有哪几种类型? 二、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 1.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中山狼传)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4.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心为鲧、禹笑矣。(韩非子·五蠹) 5.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8.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禀禀也,窃为陛下惜之。(论积贮疏) 三、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2.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答李翊书) 3.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4.今不取,后世心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 5.士卒多为用者。(陈涉起义) 6.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8.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汉书·贾谊传) 9.其母上书言于王曰。(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10.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12.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13.随亡于荆,吴并于越。韩非子·说疑) 1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15.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更法) 16.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冯谖客孟尝君) 贰、习惯句式·成分省略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习惯句式并说明其意义: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2.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4.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5.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子路从而后) 6.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 8.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韩信拜将) 9.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10.与不谷同好,如何?(齐桓公伐楚)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12.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 13.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14.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15.王以为何如其父?(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16.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17.是岂不足为政邪?(柳子厚墓志铭) 18.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张巡守雍丘)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省略了哪些常见的句子成分: 1.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韩信拜将)2.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韩信拜将) 3.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电子版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 第一元汉字 单 一、结合字义,说明下列各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书: 休亦本采苗文姓雨目責 考其婆姚豆章州甘朱權 二、指出下列形声字的字义,并分析形符声符的位置关系: 旗逃裳膏匣哀衷翼病架杉在徒被晏街 三、说明下列各组字之间是什么关系: 暖、煖;从、從;备、備;舍、捨;赴、訃;礼、禮;粮、糧;泪、淚;疲、罷;伸、信;反、返;说、悦;云、雲;拿、拏;矢、屎;惭、慙;强、彊;淼、渺;知、智;要、腰; 四、名词解释: 1、甲骨文; 2、小篆; 3、会意字 4、异体字 5、金文 6、部首 五、试述《说文解字》一书的作者、成书时代、该书性质以及释字体例。 六、简化汉字的方法有那些?分析下列各组繁简字用法上的异同。 1、发、發、髮; 2、饥、飢、饑; 3、钟、鍾; 4、丑、醜; 5、後、后; 6、余、餘; 第二元词汇 单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并指出是单音词还是复音词? 1、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 2、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易经•革卦》) 3、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左传•桓公二年》) 4、布帛寻常,庸人不释。(《五蠹》) 5、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 三、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号的复音词是哪类单纯词或复合词。 1、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岳阳楼记》) 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4、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上》) 5、秦国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韩非子•初见秦》) 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四、解释下列各句加点号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它们古今词义有和变化。

古代汉语测试题01

目录 一、单选题 (2) 二、多选题 (11) 三、判断题 (14)

、单选题 1. “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东塾读书记》卷11 )说这句话的人是(C)。 A. 清代戴震;B?清代段玉裁;C.清代陈澧;D.唐代张若虚 2. “企鹅”的“企”字和下列哪个词语中的“企”字意思相同?(A) A. 企足而望;B企图;C企业;D.企划 3.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可以分为哪两大类?(C) A. 远古汉语和上古汉语; B.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 C文言文和古白话; D.书面语和口语 4. 下列人名中简繁转换正确的一项是(D)。 A.姜子牙—薑子牙; B.范仲淹—範仲淹; C岳飞—嶽飛; D.关云长—關雲長 5. 我国最早的一部推求语源(从声音角度推求字义由来)的工具书是(B)。

A.《说文解字》; B.《释名》; C.《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D.《同源字典》 6. 下列哪本工具书是东汉的许慎编写的?(B) A.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B.《说文解字》; C.《尔雅》; D.《释名》 7. 《同源字典》的作者是王力,这本书主要可以方便人们进行哪方面的研究?(A) A.语源研究; B.方言研究; C异体字研究;D.字形演变研究 8. 下列工具书中哪一本书主要是从声音角度推求字义由来的?(D) A.《说文解字》; B.《尔雅》; C.《方言》; D.《释名》 9. 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历时18年编成了一部1300 万字的巨著《故训汇纂》,这部工具书的主编是(A)。 A.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 B.阮元; C.纪晓岚;D王力 10. 如果对元曲里“大刚来”一词的意思不理解,用下列哪本工具书去查最合适?(C) A.《说文解字》; B.《郭煌变文字义通释》;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下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下)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讲过的篇目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十八)古书的注解: 1.了解古注的重要性和发展概况。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宋代著名的注解家是朱熹,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2、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P676)传注体、义疏体、章句体、集解体。 3.阅读677页上半《十三经注疏》的书影,了解其中的内容和体例。 4.古注的方式:注音,释词,通句、解事,评说。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5.名词解释:衍文、脱文。(P680) 6.古书注解的术语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1)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语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这三个词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谓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指”、“是说”的意思。 (3)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4)犹,犹言“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 (5)之言,之为言,之犹言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的词来作训解。声训也是古人寻求同源词的一种方法。 (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读若、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 7.如字,一种注音法。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叫如字。例如“好”有上声和去声二音,当注为“好,如字”时,表示“好”在此处读常用的上声,意为“美好”)。常用来为一些多音多义或有异读异解的字注音,强调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被释的字要按它的本音来读。 8.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9、要了解《十三经注疏》的大体内容。 (十九)古书的标点问题: 1、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 A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②和口语一致 B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①口头流传成书②口耳相授流传 C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①对称性②多虚词③节奏鲜明④押韵 D与故事的学术风气有关。训诂之风,崇古之风。 2、句读是古人读书时候断句用的符号。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下面加一个点,这叫“读(dòu)。”合起来就叫“句读”。 3.刻书有句读是从宋朝开始的。

《古代汉语》(王力)期末考试笔记整理

《古代汉语》(王力)期末考试笔记整理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