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王力《古代汉语》双宾语句

王力《古代汉语》双宾语句

王力《古代汉语》双宾语句
王力《古代汉语》双宾语句

叙述句之双宾语句

叙述句是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古代汉语的叙述句,一般和现代汉语没有什么不同。如:

《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

《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叙述句。如:双宾语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今天先学双宾语句。

所谓双宾语,就是一个谓语动词带了两个宾语,第一个宾语称为间接宾语,因为离动词近,现代汉语叫它近宾语,表动作行为的关涉对象,一般指人。第二个宾语称为直接宾语,离动词远,现代汉语叫它远宾语,表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一般指物或事。其结构形式为:“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双宾语在现代汉语里很常见,如:给他一本书、拿给他一百元、问他两个问题、叫他老张。

古代汉语的双宾语比现代汉语复杂。首先,跟现代汉语一样,含有“取予、询问、称说”等义的动词都能带双宾语。

1.“取予义”动词带双宾语。

古代汉语的取予义动词有“赐”、“与”、“授”、“予”、“归”、“遗”、“贻”、“偿”、“藉”、“赍”、“取”、“夺”等。如:

①《左传·僖公四年》:“赐我先君履。”

②《左传·哀公十七年》:“活我,吾与女璧。”(与,动词,给。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卫庄公说:救活我,我给你玉璧。)

③《战国策·赵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

④《孟子·告子下》:“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紾,zhěn,扭折。任国有个人问孟子的弟子屋庐子:“礼仪和吃饭哪一样重要?”屋庐子说:“礼仪重要。”“娶妻和仪礼哪一样重要?”屋庐子说:“礼仪重要。”那个人说:“按照礼仪找吃的,就会饿死,不按礼仪却可以吃饱,那还一定要礼仪吗?按照亲迎礼,就娶不到老婆,不按照,就会娶到老婆,那还一定要遵守亲迎礼吗?”屋庐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去问孟子。孟子说:“拿吃的重要方面和礼仪的细节比较,当然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方面跟礼仪的细节比较,当然娶妻重要。你告诉那个人:扭住哥哥的手臂,抢走他的食物,就得到吃的。不扭,就得不到吃的,那还会去扭吗?翻过东邻的墙,去牵拽人家的闺女,就得到妻子。不牵拽就得不到,那还会去牵拽吗?”不能扭,不能拽。孟子想说的是:礼仪、食物、感情,内部都有不同的大小轻重,不能因为不恰当的对比就怀疑礼仪的重要性)

⑤李斯《谏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人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现在抛弃百姓去资助帝国,拒绝宾客而让他们服事诸侯,使天下士人退缩而不敢西进,裹足不入秦国,这就是所谓“借给敌寇武器,送给盗贼粮食”啊。

藉,动词,借。赍jī,动词,送。

2、“问告义”(即询问、告示)动词带双宾语。

古代汉语的问告义动词有“语”、“告”、“示”、“教”、“问”、“谓”等。例如:

①《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之,代词,指代颖考叔。郑庄公告诉他原因,并且告诉他自己的后悔】

②《左传·哀公十七年》:“既入焉,而示之璧。”【之,指代己氏。卫庄公登城远望,看到己氏的妻子有一头乌黑的美发,就让人把她头发剃了,给他老婆做假发。公元前478年,卫庄公被戎州人攻击,结果逃到了己氏家里,已经进入他家里,就拿出玉璧给他看。说:只要你救我,我给你玉璧。己氏说:“我杀了你,玉璧会跑哪里去呢?”就把卫庄公杀了,把玉璧取过来】

③《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后稷教导百姓各种农事,种植五谷。稼穡,耕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这里是名词。树、艺,都是种植的意思。】

④《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续补:“豹往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到了邺地,会见年长的人,问他们百姓感到疾苦的事情】

除了上面这两类,还有两种情况,也可以带双宾语。

3.普通动词带双宾语。

古代汉语中一般意义的及物动词也能带双宾语。例如:

①《左传·襄公十四年》:“天生民而立之君。”【“立之君”就是“给他们(民)立国君”】

②《吕氏春秋·士容》:“及魏围邯郸,唐尚说惠王而解之围。”【“解之围”就是“给它(邯郸)解围”】

③《汉书·高五王传》:“诸吕举兵关中,欲危刘氏而自立,今我破齐还报,是益吕氏资也。”【吕氏子弟统兵关中,想危害刘氏而自立为帝,现在我们打败齐国,回去报告胜利,这是增加了吕氏的势力啊。益,动词,增加。资,名词,“益吕氏资”就是“给吕氏增加力量”】

④《孟子·万章下》:“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想要见到贤者,而不用适当的方式,就像想请人进来,却对他关上门一样。“闭之门”就是“对他(贤人)闭上门”】

另外,古代汉语里,普通动词用于表示使动用法时,也能带双宾语。结构是: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如:

①《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②《左传·隐公元年》:“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贾谊《论积贮疏》:“今殴民而归之农。”

这类双宾语结构的特点是:间接宾语是动词的使动对象,直接宾语是间接宾语发出动词这个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

第一例,“饮赵盾酒”,使赵盾饮酒。“赵盾”是动词“饮”的使动对象,“酒”是赵盾发出“饮”这个动作支配的对象。

第二例,“无生民心”,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

第三例,“负秦曲”,使秦国担负不讲道义的责任。

第四例,现在驱使百姓,使他们归向农业。

4.动词“为”带双宾语。

“为”也常常用于双宾结构:“为+间接宾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是“为”的关涉对象,直接宾语是“为”的支配对象。例如:

①《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②《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③《左传·僖公三十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第一例,“为”可以理解为“安排”。不如早点安排他一个地方,不要让他更加蔓延。

第二例,“为”可以理解为“准备”。给他准备了一筐吃的和肉,放它们在口袋里给他。

第三例,“为晋君赐”,“为”不能理解为“被晋君赏赐”,这里的“为”理解为“给予”。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赐。

注:

1. 间接宾语,一般指人,有时虽然是物,但相当于人。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

“偿赵城”,补偿赵国城池。赵,指赵国,不是具体的人,但“赵”是动词“偿”的交接对象,相当于人,所以“赵”作间接宾语,城作直接宾语。

2. 直接宾语,一般指物,有时虽然指人,但相当于物。如:

《韩非子·内储说下》:“魏王遗荆王美人。”

魏王送给楚王一个美女。魏王,指魏王。荆王就是楚王,因为楚国最早的国都在荆山(今湖北襄樊),所以叫荆楚。荆王,指楚怀王。

这里的“美人”当然是人,然而是动词“遗”的具体交接的东西,即受事,相当于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