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第18章 城乡住区规划 归纳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第18章 城乡住区规划 归纳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第18章 城乡住区规划 归纳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第18章 城乡住区规划 归纳总结

第一节 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1.住区的概念与类型 1.1住区的概念

住区是城乡居民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

1.2住区的类型

1.2.1 按城乡区域范围不同划分

(1)城市住区:可以只设置为住区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

(2)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职工及其家属,对象单一;远离城市,较

强独立性;需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食品、豆制品加工厂,综合性医院等设施;

(3)乡村住区:与农业生产经营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

1.2.2 按建设条件不同的划分

新建筑区 旧住区

1.2.3 按住宅层数不同划分

低层住区、多层住区、中高层住区、高层住区、各种层数混合修建的住区。

1.3住区的规模

1.3.1 影响住区规模的主要因素

(1)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步行距

离,最大800—1000m );

(2)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

城市干道的合理间距一般在600—1000m ,城市干道间用地在36—100hm2

(3)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

(4)其他影响:住宅层数(容积率影响人口规模),自然地形条件,城市历史街

区环境,居民社会心理感受。

1.3.2 美国城市土地使用规划中所划分的三种规模住区

(1)住宅单体和小组群住宅

(2)邻里: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多元交通网络系统;公共空间环境。

(3)都市聚落,由邻里聚集而成

1.3.3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住区规划的划分

(1)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

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

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居住小区: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10000-15000)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

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居住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相对

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本人根据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自己归纳

总结的,有不足之处请谅解,还在不断更新,

请关注

2.住区规划任务

1.科学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安全卫生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满足特定居住对象的需要。

2.规划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停车场地、绿地和活动场地、市政工程设施等。3较大规模的住区考虑设置适当规模和类型的就业岗位。

3.住区规划的编制

3.2住区规划编制的内容

3.2.1 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

3.2.2 确定住区要实现的功能和目标

3.2.3 确定居住人口数量规模和用地大小

3.2.4拟定居住建筑的布置方式

3.2.5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很热布置方式

3.2.6 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

3.2.7 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3.2.8 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3.2.9 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很热造价估算

3.2.10 对不同阶段的方案进行必要的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满足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

的综合协调要求。

第二节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

1.住区的组成

1.1住区的组成要素

物质要素——自然要素,人工要素

精神要素——社会制度,组织,道德,风尚····

1.2 住区的组成内容

1.2.1 建筑工程——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市政公共设施用房,小品建筑

1.2.2 室外工程——道路工程,绿化,工程管线,挡土墙,护坡

1.3 住区的用地组成

1.3.1 住宅用地: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的总称。RO1

1.3.2 公建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公共设施的用地,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RO2

1.3.3 道路用地:指住区范围内的各级道路,包括居住区级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R03

1.3.4 公共绿地:满足规定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R04

1.4 住区的环境组成

1.4.1 内部居住环境:住宅内部环境和住宅楼的公共部分环境。

1.4.2 外部生活环境:空间环境、空气环境、声环境、热环境、光环境、视觉环境、生态环境、邻里和社会环境

2.住区的功能

2.1 居住功能:提供给排水、燃气、供电和电信等基础设施;安全的居住;健康的居住2.2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高效性

2.3 环境保护、维持生态过程

2.4 社会互动功能

2.5 对多样性的包容

3.住区的规划结构

3.1住区规划结构的演变

3.1.1 郊区整体规划社区模式:

采用曲线型的街道,尽端式道路,并在交叉口形成三角形的绿化休憩空间,街道两侧充满当地园艺特色的前院草坪,构成了开放空间景观的组成部分。街道树木成行,使得道路在连续转弯时使人产生了新的心理期待。在住区中心设置一个由商店和列车转换站构成的小型商业中心,配置学校、办公楼区、休闲场所,上下班也可乘坐小汽车,并在购物中心、就业中心、学校和其他目的地设置宽敞的停车场地,保证机动性和可达性。

3.1.2 邻里单位模式:

(1)被城市道路包围,但不穿过邻里单位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限制外部车辆穿越,采用尽端式,保持内部安静安全。

(3)以小学的规模为基础支撑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不必穿过城市道路。

(4)中心建筑为小学,与其他服务设施结合中心广场或绿地布置。

(5)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800m

(6)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新泽西州—雷德本:(1928年克拉伦斯?斯坦因和亨利?莱特)

1将传统小规模的建筑综合体改为超级综合体。防止大流量的机动车交通穿越综合体。

2街道按不同功能分成4类。

3车行交通和步行交通相交处采用立体交叉。

4住宅的主要居室不是面向街道,而是面向住宅的后花园和步行小道。

5超级综合体的宽阔绿化带渗透到整个城镇的公共体系。

3.1.3 居住开发单元模式

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并不被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每一居住开发单元内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规模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的依据,以单元内公共服务设施最大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3.1.4 “扩大小区”与“居住综合区”模式

扩大小区: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hm2)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边缘,即相邻的扩大小区之间,这样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有可选择的余地。

居住综合区:指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居住与无害工业、文化、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结合)

3.1.5 新城市主义的兴起于发展

公共交通导向开发(另外归纳)

3.2 影响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

1.居民的活动规律和特点:住宅内部活动,商业服务、文教体育、健身、医疗卫生···

2.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应该尽量接近居民

3.城市道路:小学生上学不应跨越城市交通干道;居住地点至公交站距离不大于500m

4.其他:绿地系统、空间与景观系统、居民行政管理体制、城市规模、自然地形特点···3.3 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独立式组团

第三节住区的规划设计

1.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1.1 基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基本观念。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1.2 基本原则:整体性、经济性、科学性、生态性、地方性与时代性、超前性与灵活性、

领域性与社会性、健康性

1.3 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1.3.1 使用要求:方便;合理的住宅类型,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规模及其分

布方式,合理组织室外活动、休息场地、绿地和住区内外交通。

1.3.2 卫生要求:良好的日照、通风条件,防止噪声干扰和空气污染。

1.3.3 安全要求:(1)防火(一定的防火间距);

(2)防震灾(1.避免沼泽地区、不稳定地区;2.安全疏散用地;

3.道路平缓,利于疏散;

4.根据设防烈度,提升抗震能力)

(3)防空(平战结合)

1.3.4 经济要求:考虑建设投资及居住对象的经济状况,降低住区建筑造价和节约城

市用地。

1.3.5 美观要求:建筑空间富有变化,色调和谐统一;建筑与绿地交织,硬质景观色

彩尺度宜人;整体环境独具特色,且体现时代精神。

2.住宅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2.1 住宅类型的选择

2.1.1 住宅选型的总体要求

(1)研究分析住宅类型和特点、住宅的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住区包含多种住宅类型、户型、产权方式,以适应不同阶段和收入的家庭需要。

(2)住宅内应合理安排各种功能空间,避免居住空间互相干扰,保证空间私密性。

(3)结构、设备及其管网布置应为住宅的可造性创造必要条件,体现灵活性。

(4)住宅内自然层应避免台阶和错层,设置扶手、护栏、防滑地面等,保护弱势群体的安全。

注:低层1-3层,多层4-6层,中高层7-9层,高层10层以上

2.1.3 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

(1)住宅层数与经济性:合理提高住宅层数是提高容积率、节约用地最基本途径。

(2)进深:进深加大,外墙相应缩短。节约造价。

(3)长度:住宅单元拼接越长,山墙越省。过长需要增加伸缩缝和防火墙。

(4)层高:每降低10cm,降低造价1%,节约用地2%。不低于2.5m。

2.1.4 合理选择住宅类型

(1)住宅标准:面积标准,质量标准

——反映国家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每个时期都制定住宅的建筑

标准,商品住宅的标准根据不同对象、市场需求来确定。

(2)套型和套型比:套型——每套住房的面积大小和居室、厅和卫生间的数量。

套型比——指各种套型的建造比例

(3)确定住宅建筑层数和比例:用地经济、建筑造价、建筑材料供应、施工条件、

市政工程设施、居民生活水平、居住方便程度等因素。

(4)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特点和居民生活习惯:南方良好朝向和自然通风,

北方冬季防寒防风雪

2.1.5 要有利于节约用地,结合地形(p504)

2.1.6 考虑城市建筑面貌特色

宜充分研究布置应建立在建筑群体组合的基础上,与住区总的规划结构相结

2.2 住宅的规划布置

2.2.1 住宅群体的组合

(1)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2)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成组成团,成街成坊,整体式组合

(3)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

住宅群体的空间构成方法:

1)对比——长短对比,高低对比···

2)韵律与节奏——同一形体有规律的重复和交替使用产生的空间效果

3)比列和尺度——建筑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整体与周围环境之间尺寸、体量关系

4)色彩——多样化;住宅群体的色彩整体考虑,色调力求一致···

5)绿化——联系、分隔、衬托、补充、重点美化等作用

6)道路——道路线性对建筑群体空间组合的作用(直线形、曲线形、尽端式)

7)建筑小品——美化住区

2.2.2 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和噪声的防治

(1)住宅群体争取日照和防治日晒的规划设计措施:

1.建筑不同组合方式:住宅错落布置,利用山墙间隙提高日照水平;利用点状

住宅以增加日照效果,可适当缩小间距。

2.利用地形:山地利用南向坡地缩小日照间距。

3.利用绿化

(2)住宅群体提高自然通风和防风效果的规划设计措施:

1.妥善安排城市和住区的规划布局:选择良好地形和环境,通过道路、绿地、

河湖水面,将风引入,并使其与夏季主导风向一致。

2.建筑群体的不同组合:错位相设,与风向线角度的组合形式,提高通风效果。

3.利用绿化:成片成丛的绿化布置,阻挡或引导气流,改变环境气流流动状况。

(3)住宅群体噪声防治的规划设计措施

1.城市和住区的合理布局:将噪声源小学与不怕吵的菜市场等小区生活服务中

心相邻布置,以减少对居民的干扰。

2.利用绿化:绿化有良好的反射和吸收声音的作用。

3.利用地形

4.利用人工障壁

2.2.3 住宅群体组合与节约用地

(1)住宅底层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对住户干扰不大、且本身对用房和用地五特殊要求的公共服务设施,小百货商店,居委会

(2)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

1)利用南北向住宅沿街

2)在住宅间距内插建底层公共建筑

3)空间的借用——住宅北邻或西邻道路、绿地、河流,课适当提高层数

4)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

5)高低层住宅混合布置——提高容积率,丰富群体面貌

6)利用地下空间和采用高架平台

3.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规划布置

3.1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目的和意义

3.1.1目的与意义:满足居民基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

3.1.2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内容的变化

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与项目设置,取决于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生活习惯、住区周围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人们社会生活组织的变化。人们消费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和高质化,家务劳动日益社会化,人口老龄化,闲暇时间增多,旅游、健身、文化娱乐成为不可缺

的部分,新的变化和需求对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产生影响。

3.2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和内容

3.2.1 按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性质分类

(1)教育:幼托、小学、中学等

(2)医疗卫生:医院、诊所、保健等

(3)文化体育:电影院、文化馆、运动场

(4)商业服务:商业、饮食、服务、修理等

(5)金融邮电:银行、邮电所等

(6)社区服务: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老年设施、派出所、物业管理等

(7)市政公用:变电室、高压水泵房、公共厕所、垃圾站、消防站

(8)行政管理:商业管理、街道办事处等行政管理类机构

3.2.2按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频率分类

(1)经常使用(2)必要而非经常使用

3.2.3按营利与非营利性质分类

(1)营利(2)非营利

3.3 公共服务设施指标的制定和计算方法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包括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计算方法有“千人指标”“千户指标”、“民用建筑综合指标”等。我国以“千人指标”为主。

住宅区配套公建的项目应符合规范规定的千人指标(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并以千人总指标和分类指标进行总量的控制。(附表)

3.4 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3.4.1 规划布置的要求和方式

(1)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1)便于居民使用。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居住区级800-1000m

居住小区级400-500m

居住组团级150-200m

2)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并考虑居民上下班的走向。

3)独立的工矿和科研基地的住区或乡村住区,则应在考虑公共服务设施为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方便的同时,还要保持居住区内部的安宁。

4)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或靠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能较好体现城市建筑面貌的地段。

(2)规划布置的方式

1)第一级(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主要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务设施

和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医院、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房管所、邮电、银行等为全区居民服务的机构。

2)第二级(居住小区级):菜站、综合商店、小吃店、业务管理、会所、幼托、中小学等。

3)第三级(居住组团级):居委会、青少年(老年)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等。

3.4.2 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1)居住区中心的意义

服务半径小,便于使用,利于居住区内景观组织,形成场所感的重要领域。但内向布点不利于吸引更多过路顾客,可能影响经营效果。

(2)居住文化类服务设施的布置

1)沿街现状布置:1.交通量;2.道路走向(建筑朝向);3.道路交叉口

2)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

3)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

(3)居住区商业服务类设施的布置方式

1)住宅底层商业服务设施:优点—节约用地;缺点—与居住产生一定矛盾

2)独立设置的商业服务设施:综合商场、联合商场。

优点:平面布置灵活,统一柱网,简化结构,有利于建筑定型化、工业化。

集中紧凑,便于居民使用。缺点:用地较多。

(4)社区医疗服务中心

布置在比较安静和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段,以便居民使用,避免对居住区穿越干扰。

3.4.3 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1)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规划布置

1)商业服务业设施:

1.往往集中布置,形成小区的生活服务中心;

2.一般可布置在小区的中心地段、小区主要出入口;

3.可设在住宅底层、独立地段联合设置

2)儿童教育设施(中小学的规划布置):

1.服务半径——小学500m,中学1000m;

2.不应穿越铁路、厂矿生产区、城市交通干道、市中心人多车杂地段;

3.一般设在居住区或小区的边缘,以免噪声干扰;

4.与住宅保持一定距离,可与不怕吵的公共服务设施相邻布置;

5.保证教学楼和操场均有良好的朝向;

6.学校建筑层数根据不同情况而定。

(2)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1)幼托的规划布置:

1.幼托应布置在环境安静、接送方便的单独地段上。

2.布置在住宅组团之间、组团内、小区或街坊中央。(附图)

3.保证活动室和室外活动场地有良好朝向,有一定面积硬地和活动器械

4.建筑层数以1-2层为宜,用地紧张也可3层。

5.若因用地紧张设在建筑底层时,须将幼托入口与住宅入口分开。

6.幼儿园、托儿所可分开或联合设置,联合为好,节约用地。

2)小商店的规划布置

特点:面积小,品种多,布点灵活,面广,服务时间长。一般设在路口,使用方便;可以和居住组团级其他设施联合布置。

3.5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步骤

3.5.1 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步骤

首先配置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待到一定人口规模时,再建造居住区级的公共建筑。

(1)按规划预留用地,分期建造,逐步实现——建设期较长的居住区

(2)按规划预留用地,待到一定人口规模时,一次基本建成。——建设期较短

3.5.2 基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1)建设量大而快的,可在住宅建设的同时按规划一次建成。

(2)建设量小,而在短期内又不扩建的地区,可采取各项内容暂时合并,借用住宅的办法过渡,但公共服务设施的比例则要相应予以提高。

3.6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心要求

3.6.1 公益性与营利性服务设施的需求变化

住区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增加,教育设施质量提升,老人设施和社区文化设施需求多元化;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中,服务型商业设施需求趋势强于零售型商业设施。

3.6.2 空间配置的市场化导向

商业服务中心集中于外向式空间布局,既满足小区内部,又吸引更过过路顾客。

3.6.3 土地的复合利用

充分利用时间差,提高住区公共设施和土地资源利用率。

3.7 住区就业设施的规划布置

3.7.1 居住区工业的性质和内容

无污染,无噪声,占地较小,运输量不大的武汉工业或现代科技类企业,一般以为人民生活服务的项目为主,工作人员以本居住区居民为宜。

3.7.2 住区产业的分布方式和布置方式

(1)住区产业分布方式:集中于分散相结合

(2)住区产业的布置方式:单独地段布置、综合楼形式、新建住宅底层。

4.住宅道路和交通的规划布置

4.1 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和分级

4.1.1 按照功能要求划分

(1)住区日常生活方面的交通活动,以步行、自行车交通、私家小汽车为主。

(2)通行清除垃圾、递送邮件等市政公用车辆。

(3)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工厂的货运车辆通行。

(4)满足铺设各种工程管线的需要。

(5)道路的走向和线形是组织居住区建筑群体景观的重要手段,也是居民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特别是以步行为主的道路)

4.1.2 住区道路分级(附图)

(1)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联系。

车行道宽度10-14米,红线宽度20-30米,多采用一块板。

(2)第二级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区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交通联系。

车行道宽度6-9米;建筑控制线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14米,不需>10米。

(3)第三级组团级道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

车行道宽度3-5米;建筑控制线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10米,不需>8米。

(4)第四级宅前小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

4.1.3 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1)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本住区服务。不应有国境交通穿越住区;不宜有过多的车道出口通向城市交通干道。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可用平行于

城市干道的地方性通道来解决居住区通向城市干道出口过多的矛盾。

(2)道路走向要便于居民上下班,尽量减少反向交通。住宅与最近公共交通站距离不大于500m。

(3)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

(4)在进行旧住区改造是,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

(5)车行道应通至住宅建筑入口处,建筑物外墙与人行道边缘距离不小于 1.5m,与车行道边缘距离不小于3m。

(6)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有两个出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沿街建筑长度超过150m,设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

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赢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居住区尽端式道路的

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在尽端设12m×12m的回车场。

(7)单车道每隔150m左右设置车辆互让处。

(8)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敷设。

(9)道路的线形、断面等应与整个住区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的结合。

(10)应考虑为残疾人设置无障碍通道。

4.2 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

4.2.1 人车分行(雷德本系统)

步行道路和车行道路完全分离,成为两个独立的道路系统,行人与汽车分别通行,不产生平面交叉,居民通过步行系统在内部自由活动,不受外部车行交通的干扰。

人车分行的布局原则

1)车行与步行在空间上分开,形成两个独立系统

2)车行系统分级设置

3)设必要的停车空间和枝状尽端回车场

4)步行路应结合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设置,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院落、住家私院和住户起居室的作用。

4.2.2 人车混行

人车混行的交通组织方式是指机动车交通和人行交通共同使用同一套路网。

4.2.3 人车共存

人车共存道路指的是在不威胁行人、自行车的通行及沿街住户生活行动的范围内,允许汽车通行的道路。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设计时,可以采用道路多弯线型,缩小车行宽度、不同的路面铺砌、路障、驼峰以及各种交通管制等技术措施,来解决人行与车行的共存。

4.4 住区内静态交通组织

4.4.1 自行车存车设施的规划布置:自行车房、住宅建筑人防设施、住宅底层架空。

4.4.2 家庭小汽车停放设施规划布置:集中于分散相结合—停车楼、地下半地下停车库。

4.4.3 机动车停车标准

(1)居民汽车停车场停车率不应小于10%

(2)地面停车率不宜超过10%

(3)居民停车场、库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

(4)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留有必要发展余地。

5.住区绿地规划布置

5.1 住区绿地及其功能

5.1.1 住区绿地规划的功能

(1)创造优美、舒适、卫生的生活环境

(2)构成促进交往的空间领域

(3)具有经济价值

(4)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

(5)遮阳、防尘、防风、防噪、降温、防灾、杀菌、防病

5.2 住区绿地的组成与标准

5.2.1 住区绿地的组成

(1)公共绿地——公园、游园、组团小绿块···

(2)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附属绿地——学校、幼托、医院···

(3)宅旁和庭院绿地

(4)街道绿地

5.2.2 住区绿地的指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

居住区级公共绿地≥1.5m2/人

小区级公共绿地≥1 m2/人

组团级公共绿地≥0.5 m2/人

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宜低于25%。

5.2.3 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要求

(1)点、线、面结合,形成统一的绿地系统

(2)服务半径合理

(3)结合地形,利用劣地、洼地、坡地进行绿化。节约用地。

(4)应注意美化居住环境的要求

(5)绿化配置的选择结合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5.3 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

5.3.1 公共绿地

社区规划-简

社区规划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社区规划基本知识,了解社区发展的历史进程。使学生从较广泛的角度,了解现代社区发展过程中住居生活空间营造面临的问题,掌握社区发展过程中住居空间营造的原则,内容和特征。 2.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调查和分析,掌握社区组织的基本原则,了解社区住居空间营造的一般方法,培养“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教学目标: 第一部分(本科):社区、社区发展与住区规划 (20学时) 第1章:社区概述(2学时) 第2章:社区的演进和趋势(2学时) 第3章:社区发展及社区发展规划(2学时) 第4章:社区理论发展及方法论的研究(2学时) 第5章:城市社区发展与城市居住区建设(2学时) 结语 第二部分:社区规划调查实践 (合计:4学时) ●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社区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赵民,赵蔚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 2.参考书目: ①《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杨德昭著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1 ②《走向新社区——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王彦辉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4 ③《社区形象设计》曹随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1 ④《都市社区的微观再造——中外城市社区比较新论》叶南客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 ⑤《社区规划简明手册》[美]杰拉尔德·A·波特非尔德\肯尼斯·B霍尔·JR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

1.社区概述 1.1 社区概念 1.1.1 社区概念的认识 社区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F.腾尼斯于1887年提出来的,其专著《社区与社会》将社区与社会进行了区分。1933年,费孝通在翻译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的论文集时,把社区概念传入中国。 社区定义:社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它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社会群体有组织的共同生活空间。是指聚集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通过社会交往而形成的人口共同体。 ●学术研究意义上的“社区”概念归纳为:①地域的概念②体系的概念③行动的概念 ●将社区基本分为三类。 第一类概念是从地理边界与服务设施方面着眼,可称之为结构(structure)的概念。 第二类概念是从心理互动与利益关系方面着眼,可称之为互动(interaction)的概念。 第三类概念是从社会变迁与参与行动方面着眼,可称之为行动(action)的概念。 ●从六个层面来认识社区:社会、空间、组织、生活、文化、历史。 1.2 社区构成 1.2.1 社区要素 1.2.1.1 社区基本要素:成员、地域、空间、组织、共同意识。 1.2.1.2 社区要素分类 社区主体要素、社区环境要素和社区服务要素 (一)社区主体要素(12个) 1.社区 2.社区政治组织 3.社区自治组织 4.社区服务中心 5.社区活动中心 6.社区社团

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模板

X X X规划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 一、规划设计概况 1.区位与环境 XX是XX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XX省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为陕甘宁交汇几何中心“金三角”。其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史称“西出长安第一城”。XX自古为屏障三秦、控驭五原的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和陇东传统的商品集散地,中原通往西域和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的交通和军事要冲,不仅是西北地区的公路枢纽,而且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 本项目——XXXXAAA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AAA润园C区项目,其用地位于XX市城市中心区内,迎宾大道以北、北京路以南、平安路以东、文昌路以西,用地呈长方形,规划用地面积亩,土地性质为住宅兼容商业用地,用地地势平坦,周边市政道路设施完善。 本次规划立足城市形象的塑造,擦亮“住在XX”的金字招牌,力求将该小区规划建设成高标准生态化示范小区。 2.现状分析 本项目用地南侧及西侧为城市主干道,东侧及北侧为城市支路。 其中用地南侧迎宾大道红线宽度为50M,是XX市的城市主轴,车流量大,其与项目用地有15米绿化带作为缓冲,临项目用地,迎宾大道以南为宝塔梁北广场文化建筑景观群,随着其建成,将大大丰富项目居民的购物及文化需求,也将该地段的区位条件进一步提升。用地西侧平安路红线宽度40米,临项目用地,平安路以西,为XX市人民医院,为项目居民提供便利的医疗条件。用地北侧城市支路北京路红线宽度18米,临项目用地,北京路以北,目前为棚户区,未来将改造为现代化居住区;用地东侧城市支路文昌路红线宽度15米,临项目用地,文昌路以北为陇东明珠宾馆及棚户区。 二、规划依据 1.《XX市规划局关于核定迎宾大道以北、北京路以南、平安路以东、文昌路以西亩 用地规划条件的函》平规函(2014)68号 2.《XX省城镇规划管理技术规程》 3.《商店建筑设计规范》 JGJ48-2014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14 5.《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 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50352-2005 7.《无障碍设计规范》 GB50763-2012 8.《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2011 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15 10.《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J61-65-2011 11.《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 GB/T 50353-2013 1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13年版)

多元化居住社区的规划应对(一)

多元化居住社区的规划应对(一) 内容摘要“居住社区”作为“社区”的一种类型,是一个微型的市民社会,具有一整套相对独立的自主性机构,其成员在整个国家、社会中有自己的角色,又在其所居住的居住社区中承担另一种责任。另外,居住社区的个性也来源于它自身创造或继承的一整套地域性文化,即居住社区具有能独立于其它地域共同体的精神基础......1居住社区居住社区”作为“社区”的一种类型,是一个微型的市民社会,具有一整套相对独立的自主性机构,其成员在整个国家、社会中有自己的角色,又在其所居住的居住社区中承担另一种责任。另外,居住社区的个性也来源于它自身创造或继承的一整套地域性文化,即居住社区具有能独立于其它地域共同体的精神基础。 因此,本文将“居住社区”的概念定义为:一定规模人群集聚而居的地域共同体。包括围绕居住活动而展开的社会活动,以及为居住活动提供各种服务设施和为了确保这些活动正常运行的一整套相对独立的自主性机构。居住社区的多元化发展多元化发展背景当今的国际社会已逐步呈现多元化的格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初露端倪;文化上提倡多元共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正在经历一个多元化发展过程。政治、经济上的体制改革直接引起我国的社会结构和体制的全面转型。由于各方面利益整合的结构趋向,我国社会阶层出现了较大的分化,文化也形成了多流派、多观点的多元格局。 居住社区的多元化发展在城市住房制度转轨时期,一般大城市居住

社区空间结构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①城市中心的住房向高层化发展,趋于综合型,周边居住社区强化,档次提高。②城市边缘居住社区的成片开发,安居工程的启动。③城市边缘高收入别墅区的出现。④近郊工业区周围的中低收入居住区。⑤城郊结合部的外来流动人口居住社区的出现。⑥人口分布逐步向外疏解。针对上海城市的现实状况,按居住社区建构过程的差异及由此引起的居住社区差异,居住社区可分为六种类型:旧城改造区、旧宅保留区、近建居住社区、市政运迁居住社区、新辟高档居住社区、外来流动人口居住社区。综观我国大城市居住社区空间结构和类型的分布变化与重构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在市场体制下,住宅连同其所在地域作为商品所引起的一种必然的再分配现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在城市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居住社区多样化的空间表征,这是研究如何建构、优化和完善居住社区所必须关注的现象。居住区规划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在城市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居住社区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格局,不同类型的居住社区无论从建构过程,建构内容以至社区的发展需求都不尽相同。然而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居住区规划依然延续着上世纪50-60年代的规划模式。本文主要应对近年来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进行反思,从规划的基本理念与模式上作出根本的检讨。 3.1对居住社区经济目标的片面理解基于50年代从前苏联的以“功能第一”为本的我国居住区规划体系与80-90年代房地产发展商对经济利

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及深度要求

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要求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一、修建性详规内容包括: ⑴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⑵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⑶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⑷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⑸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⑹竖向规划设计; ⑺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二、修建性详规文件和图纸主要包括: ⑴修建性详细规划文件为规划设计说明书; ⑵修建性详细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地区规划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图纸比例为1/500---1/2000。 三、修建性详规实施步骤: 1、成立组织机构 2、收集必要规划资料 A、本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资料; B、现行规划相应规范、要求 C、现有场地测量和水文地质痪料调查; D、人口资料及本区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E、供水、供电、排污等情况调查; F、居民消费水平调查; 3、根据规范计算出本小区各项规划指标 4、确定路网和排水排污体系 5、确定需拆除及改造项目,并议定赔偿搬迁方案; 6、确定活动中心与绿化位置 7、绘制总平面和坚向设计; 8、各基本原则经济指标分析; 9、编制文本说明 10、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评审; 11、报规划主管部审批; 四、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 (一)规划说明书 1、现状条件分析; 2、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 3、用地布局; 4、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要求; 5、道路和绿地系统规划; 6、各项专业工程规划及管网综合; 7、竖向规划;

基于社区化理念的城市居住区规划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5f14230459.html, 基于社区化理念的城市居住区规划 作者:叶良渊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7期 【摘要】本文的研究内容是明确社区化理念概念并深度剖析社区化理念,通过提出社区 化理念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进而提高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合理性。通过本文的研究得知,社区化理念在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应用可以从社会体系结构组织、社会交通组织、社会公共空间组织三个方面入手,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地产设计人员有所启发。 【关键词】社区化理念;城市居住区;城市规划 社区化是一个将社区规划方法运用到城市规划中的科学理念,其宗旨为解决当前城市社会问题,提高居民幸福指数。通过将社区化理念引入到城市居住区规划当中,不仅能够让社区规划理念在城市居住区规划当中有所体现,同时还能在城市规划当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基于此,本文的研究不仅对提高社区化理念在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水平具有理论意义,同时还对提高我国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区化理念 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流入,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并且伴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生活品味和需求也在逐渐上升。由此背景下,我国城市居住区的规划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弊端,城市社会分阶化严重,居住区隔离现象严重,并且社区设计缺乏对特殊群体的人性关怀,居住区内缺乏关于社交场所的设计等问题都是严重影响我国城市居住区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1]。而应用社区化概念能够在一定程度 上解决当前存在于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种种问题,其在思维上,具有集经济、社会、环境为一体的综合社区规划思维模式,因此,社区化规划更趋向于综合考虑规划不同阶级、不同类型的住户及其配套设备,并且社区化理念会将传统的用地规模概念和公共基础设施划分转变为对社区活动组织及服务范围划分。 二、社区化理念剖析 (一)社区阶层划分 在我国城市社会生态学观点及社会区域空间范围理念中,具有行政意义的普查区是社区划分的最小单位,在进行社区阶级划分时,既需要将社区划分范围和居民心中认可的社区范围相统一,体现出人文思想,又需要将居民居住内容实体和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作为划分依据。因此,在进行社区阶级划分时,应考虑到城市间干道的主次关系及自然地理位置,将其作为进行人口规模及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划分的重要参考依据,并且要融入对地域感的考虑,在符合当地

(城市规划)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规划)城市居住区规 划设计规范 20XX年XX月 峯年的企业咨询咸问经验.经过实战验证可以藩地执行的卓越萱理方案.值得您下载拥有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2002年版) 1总则 1.0.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1.0.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 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0.3的规定。 表1.0.3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1.0.3a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一小区一组团、居住区一组团、小区一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1.0.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1.0.5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0.5.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1.0.5.2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1.0.5.3 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基纳入规划; 1.0.5.4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1.0.5.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1.0.5.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1.0.5.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1.0.5.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1.0.6 居住区规划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代号 2.0.1 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 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2 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

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平面规划方案)图纸深度

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平面规划方案)图纸深度(一)修建性详细规划图 区位图(可附在总平面规划图上) (1)图纸为蓝图,不得使用任何彩色线条或色块; (2)标明图纸要素:图名、指北针、图例、图标、图签等; (3)独立于总平面规划图时,盖建设单位的印章、具备资质的设计单位的出图章。 总平面规划与绿地系统规划图 (1)图纸为蓝图,不得使用任何彩色线条或色块; (2)标明图纸要素:图名、指北针、比例尺、图例、图标、图签等; (3)图纸比例为1/500,制图单位为米; (4)图纸应当清晰、完整反映下列内容: (5)建设用地红线及坐标、绿地、广场、硬地、停车场、水体、体育运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用地、历史文物保护用地及其他特殊用地; ①各类不同类型的用地,除标明范围外,还要用文字清楚标注或用图例 清楚表示; ②不同等级道路的宽度和转弯半径,规划道路中线交点、拐点坐标、中 线转弯半径,规划河涌中线交点、拐点坐标、中线转弯半径,规划高 压线、珠江导治线坐标; ③铁路、高压走廊、规划河涌等各类规划控制线的控制宽度; ④建筑物、构筑物的垂直投影内、外轮廓线,线条应当易于区别并符合 建筑制图规范,.应明确标示建筑首层、外飘裙楼及标准层的外围尺寸。 ⑤保留和规划建筑物的功能性质、层数、建筑高度和编号,其中建筑物 的层数和编号应当易于区别,层数一般标注在建筑物的右上角; ⑥建筑物(包括首层建筑物)与建设用地红线、规划道路边线、规划道 路中线、铁路、高压线或高压走廊、规划河涌和其他规划控制线的距 离、建筑间距(建筑间距以建筑物高度的倍数表示); ⑦配套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在建筑物的具体位置和楼层,以所在的 建筑标号标示; ⑧各级公共绿地的布置,小游园及居住区公园的出入口、路网;

城乡住区规划

城乡住区规划住 区 规 划 的 任 务 与 编 制 住区的 概念与 类型 概念 住区:市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 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可划分为城市住区和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 的住区 城市住区:是指在城市、镇范围内居住空间形态的总称。 城市住区居住户数和人口规模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住 区 的 类 型 按城乡区划范围不同: a)城市住区 在住区内可只设置主要为住区服务的公共设施 b)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住区 居住对象单一,远离城市,有较强独立性。除一般所需的公共服务 设施外,还要设置食品、豆制品加工厂、综合性医院等。公共设施 兼顾服务农村,项目和指标应比市区的有所增加 c)乡村住区 位于农村范围的居住用地,如村庄,与农业生茶经营有较紧密的联 系 按建设条件不同划分:新建筑去和旧住区 按住宅层数不同:低层住区、多层住区、中高层住区、高层住区、混合层数住 区 住 区 规 划 的 任 务 住 区 规 划 编 制 的 内 容 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 a)在城乡尺度范围内考虑选址,满足城市功能布局、就业岗位和公共设施配置的总体要求 b)用地适宜性分析 2)确定住区要实现的功能和目标 3)确定居住人口和用地规模 4)拟定居住建筑的布置方式 5)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 6)你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停车辆和停车方式 7)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8)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9)拟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和造价估算 10)对不同阶段的方案进行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满足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协调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剖析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滕绍华》作者:卜一峰.Cute.? 住宅在规划、建筑、装修设计等方面都有完备的国家规范,在这些方面也有不胜枚数的成功实例和典范,这都是我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学习的楷模。本文拟就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住宅建筑设计的细节思考、住宅装修设计的本源等问题进行探索,以寻觅住宅建设的新趋向,研讨住宅设计的超前性和适用性。 住宅区的规划设计因经济社会、自然历史、风土民情、地域气候、政治 宗教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在此仅对当代大中城市的住宅区规划设 计中新的取向、一般性的发展规律,略举其中的一些较为普遍关注的观点, 与同业专家讨论。 1、规划理论的创新 居住区在整体结构的架构上有了许多新的突破。首先,“居住区----居住 小区----居住组团”的三级组织结构的单一模式已被打破,依业主的生活水 平、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特点为主题的居住社区受到欢迎,尤其是健身、 健康型的社区楼市红火;其次,单一居住的区域规划遇到挑战,居住与从业 相结合的区域规划开始萌生,这种模式可以解决一部分居民就近就业问题, 同时也解决了所设产业的就近招工问题,并可减小城市人流交叉对交通的压 力;再有,对集中规划大面积的居住区提出质疑,居住区过小配套项目发挥 不出作用,但居住过大也会造成上、下班时城市干道的单向交通负荷过重, 以及商品房销售困难等问题;高层和超高层不应作为居住区的景观点缀,因 为高层不但居住不方便,还会将高空强风引至地面及热岛效应等环境灾害问 题。为此,许多城市已不再建造高层住宅;住宅区的交通组织影响居住质量, 路网规划应给住宅建筑以好的朝向,干道应以东西向为主,使楼间距加大, 居民的视界开阔。甬道以南北向为主,山墙间距小不影响使用与视觉。进入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doc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他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规模:人口30000~50000 户数10000万~16000 用地50~100公顷 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它由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规模:人口10000~15000 户数3000~5000 用地10~35公顷 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规模:人口1000~3000 户数300~1000 用地:4~6公顷 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物质系统 住宅区一般均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 (住宅道路可分为;宅间路、组团路、小区路和居住区道路四个等级) 社区系统 社区的构成系统可分为1社区生活保障系统2社区育才与就业系统3社区交流与参与系统4社区运营系统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1住宅用地(R01) 2公建用地(R02) 3道路用地(R03) 4公共绿地(R04) 第二章 什么原则判断住宅区做得好 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全面考虑满足人的需求、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建设与运营的经济型以及景观形象的塑造等要求,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遵循 1、社区发展原则 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 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社区发展原则的基本核心内容。 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住宅区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是住宅区适居型的基本物质性内容;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性的两个重要因素;丰富的社区文化、祥和的生活气

从社区发展和社区共享的角度理解居住区规划

如何从社区发展和社区共享的角度理解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是城市居民居住和日常活动的区域。居住区规划是指对居住区的布局结构、住宅 群体布置、道路交通、生活服务设施、各种绿地和游憩场地、市政公用设施和市政管网各 个系统等进行综合的具体的安排。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组成部分。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主要取决于居住区的功能要求,而功能要求必须满足和符合居民的生 活需要。因此居民在居住区内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决定因素。那么,怎么了解一下居住区规划。 社区发展包含很多方面的含义,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 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内容。所以,从社区发展 角度来看,应该从人的需求出发,居住区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适居性、识别性与 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一、适居性。包括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 的基本物质性内容。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因此,居住 区的规划也越来越注重舒适性。二、识别与归属则是识别性与归属感,是人对居住环境的 社会心理需要,它反映出人对居住环境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的需求。人们对 生活的要求,对显示地位的欲望等,使居住区规划不仅在设计上满足人们需求,又要设计 创新等。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该注重场所的营造,使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 对自己的社区产生归属感。三、文化与活力。社区发展的基础是融合共处的人文环境,因 此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通过有形的设施、无形的机制建立起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参与和肯定,它包含了邻里关系。社区文化、精神文明和居住氛围等内容。 社区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共参与。共享要求居住区规划应该在 设施选择上注意类型、项目、标准和消费费用的大众化,因此,在设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 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以直接面向居住区的服务对象。例如,交通应该方便广大住户,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满足居民的需要等。而公共参与 是居住区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保证机制和重要过程,社区的信息交流是公共参与 的重要条件,它包含社区管理者与居民之间和居民与居民之间的交流。因此,社区要建立 一种积极的机制,向住户推出全面的社区信息,其内容不仅限于社区问题与意见征求、住 户需求调查和服务意见反馈、服务功能的调整完善,更要鼓励住户们共同参与、决策社区 的发展以符合绝大多数社区住户的利益。 物业管理王晴宇 学号129602015

修建性详细规划图纸(蓝图)

蓝图的要求: 1、区位图(可附在现状图或总平面规划图上) (1)、图纸为蓝图,不得使用任何彩色线条或色块; (2)、标明图纸要素:图名、指北针、图例、图标、图签等; (3)、标明规划地段在城市的位置、周围地区的关系等; (5)、独立于总平面规划图时,盖建设单位的印章、具备资质的设计单位的出图章。 2、规划地段现状图(蓝图):图纸比例为1/500——1/2000,制图单位为米 (1)、图纸为蓝图,不得使用任何彩色线条或色块; (2)、标明图纸要素:图名、指北针、比例尺、图例、图标、图签等; (3)、反映规划区的用地范围、标明基地坐标;反映周边地区的场地利用情况,可包括自然条件和建设情况、市政工程设施和工程管线分布,充分考虑规划区内外场地的联系;(4)、标明规划区范围内自然地形地貌、道路、绿化、市政设施及各类用地和建筑的范围、性质、层数等,提出保留、改建、拆除的具体要求; (5)、如现状场地可能出现地质性灾害情况,应标明并提出相应得工程措施。 3、规划总平面图(蓝图):图纸比例为1/500——1/2000,制图单位为米 (1)、图纸为蓝图,不得使用任何彩色线条或色块; (2)、标明图纸要素:图名、指北针、比例尺、图例、图标、图签等; (3)、图纸应当清晰、完整反映下列内容: (3.1)、标明各类控制线: 建设用地红线、建筑红线以及其它各类控制线(如河道、高压线走廊等);标注各线之间的距离;基地控制点坐标。 (3.2)、注明与周边环境、道路关系: a 周边道路名称与红线宽度; b 注明与周边相邻地块用地的关系,包括建筑退让距离; c 铁路、高压走廊、规划河道等各类规划控制线的控制宽度。 (3.3)、注明规划范围内各类建筑的功能: a 明确表达建筑、道路、绿化和停车 b各种不同类型的用地(如教育设施等),除标明范围外,还要用文字清楚标注或用图例清楚表示; c 建筑物、构筑物的垂直投影外轮廓线,线条应当易于区别并符合建筑制图规范。 d 保留和规划建筑物的功能性质、层数和编号。其中建筑物的层数和编号应当易于区别,层数一般标注在建筑物的右上角; e 配套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在建筑物的具体位置。 (3.4)、注明规划范围内各部分间距: a 各建筑之间间距; b 建筑物(包括首层建筑物)与建设用地红线、规划道路红线、铁路、高压线或高压走廊、规划河道和其他规划控制线的距离。 (4)、综合技术指标: a 规划用地平衡表

2020年(城市规划)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含条文说明)

(城市规划)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含条文说明)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3]542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J137-90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三年七月十六日 一、总则 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5、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 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2018年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模板

XXX规划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 一、规划设计概况 1.区位与环境 XX是XX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XX省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为陕甘宁交汇几何中心“金三角”。其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史称“西出长安第一城”。XX自古为屏障三秦、控驭五原的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和陇东传统的商品集散地,中原通往西域和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的交通和军事要冲,不仅是西北地区的公路枢纽,而且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 本项目——XXXXAAA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AAA润园C区项目,其用地位于XX市城市中心区内,迎宾大道以北、北京路以南、平安路以东、文昌路以西,用地呈长方形,规划用地面积131.35亩,土地性质为住宅兼容商业用地,用地地势平坦,周边市政道路设施完善。 本次规划立足城市形象的塑造,擦亮“住在XX”的金字招牌,力求将该小区规划建设成高标准生态化示范小区。 2.现状分析 本项目用地南侧及西侧为城市主干道,东侧及北侧为城市支路。 其中用地南侧迎宾大道红线宽度为50M,是XX市的城市主轴,车流量大,其与项目用地有15米绿化带作为缓冲,临项目用地,迎宾大道以南为宝塔梁北广场文化建筑景观群,随着其建成,将大大丰富项目居民的购物及文化需求,也将该地段的区位条件进一步提升。用地西侧平安路红线宽度40米,临项目用地,平安路以西,为XX市人民医院,为项目居民提供便利的医疗条件。用地北侧城市支路北京路红线宽度18米,临项目用地,北京路以北,目前为棚户区,未来将改造为现代化居住区;用地东侧城市支路文昌路红线宽度15米,临项目用地,文昌路以北为陇东明珠宾馆及棚户区。 二、规划依据 1.《XX市规划局关于核定迎宾大道以北、北京路以南、平安路以东、文昌路以西131.35 亩用地规划条件的函》平规函(2014)68号 2.《XX省城镇规划管理技术规程》 3.《商店建筑设计规范》 JGJ48-2014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14 5.《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 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50352-2005 7.《无障碍设计规范》 GB50763-2012 8.《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2011 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15 10.《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J61-65-2011 11.《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 GB/T 50353-2013 1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13年版) 1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67-2014 14.《车库建筑设计规范》 JGJ 100-2015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姓名:韩忠强 班级:城乡规划2015级 学号:1563166104 指导老师:赵勇强

互利共生居住区规划设计 地理位置: 基地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北一街以西,南至规划外环路,西至西河槽,该块基地近似梯形,用地面积为266315.95平方米,基地三面邻路,西面为干涸的河槽,北面挨着一个工业厂区和110国道,基地离乔家金街较近,缺乏其他商业设施。交通较发达。 设计依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2)、住宅设计规范 (3)、《包头市总体规划》 (4)、基地地形图 总体想法 本规划设计旨在面向未来、面向大众、创造一个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居住小区,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充分结合起来。(1)、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条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创造园林式、环保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小区。通过设计丰富的住宅类型及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立面造型,更好地契合了当今时代人们得需求,创造了现代化风格的居住小区。设计了流畅而经济实用的贯通式小区主道路系统,在汽车驶入小区后,能就近地停靠,使小区内部靠近中心的道路做到了“人车分流”,保证了小区内部中心区的人流的安全与便捷。小区路及宅间小尽量做到流畅且方便使用,以满足人们对于小区内部的步行的要求。 主题 互利共生从字面理解是两个小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谁也离不开谁,虽然分成了两个小区来设计,但是两个小区之间还是互相联系,并且共用一套公共建筑,例如幼儿园、商场、物业。并且从景观和广场方面来相互呼应。 设计构思 一条南北的直线形城市道路将小区分隔成两个次级小区,道路为车行道,上下班高峰期更方便。沿街商业,中心公建,住宅居中。建筑布置北高南低,有利于冬季保温,夏季通风,节能环保,造型上丰富天际线。建筑色彩提取周围建筑,和谐暖调。 交通系统 “道路开放,人车分流,步行优先” 首先在每个小区单位都设置了一个外环车行道,使汽车进入不到小区内部,小区内全部为人行道,关键时刻可以使消防车进入,平时坚决不让进车,保证小区内不进车。 曲线形道路宽度为9m,且从一个小区一直延续到另一个小区,每个小区被这条道路划分为两部分,定义为次级小区,两4个次级小区地上部分只能通过步行通达,无法行车。次级小区内部均设环形的车行道,为小区级道路,道路宽度为9m。组团级道路和宅间路只能人行,道路宽度分别为6m和3m,但组团级道路在特殊时候可作消防车道,满足消防需求。同时在两个次级小区车行入口处均设置地下停车场入口,降低地面行车数量,最大限度实现人车分流,居民可以从各个入口进入小区,营造和谐小区。

居住区规划方法浅析

作者简介:合肥滨湖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居住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大居民已从解决最低的住宿需求发展到强调住宅平面布局与内部功能分区,从注重社区内部居住环境发展到关注社区外部的周边环境。这反映了居民生活品质和精神文化品位的提高。因此,成功的社区规划应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现代居住理念的基础上,努力开发现代居住文明的内涵,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的新型社区。本文主要是分析现代居住理念的发展趋势。 关键字:规划住宅小区 1.关注社区周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再开发 社区周边环境包括地理交通环境、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都市规模的扩大和私人小汽车的发展,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困扰:交通拥挤堵塞、空气污染严重…人们将寻求居住空间的目光转向城市周边和郊区。社区外部良好的交通联系、浓郁的文化氛围、自然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择地置业的消费时尚。在社区周边或内部兴建高级学校、大型休闲设施、绿色通廊等成为新的开发理念。 2.追求高品位的社区环境 现代规划师大都为自然人提供居住环境,而没有为社会人提供居住环境,使社会性失去往日的本质。所以居住区群体空间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操作对象,也是根本的目标。这样,居住区群体空间自然成为指导性的依据和指标,它反映居住环境对社会性的考虑与满足。我们追求居住区群体空间不仅是为使居住环境美好、有趣,也是为给人提供完整、健康、娱乐的居住环境,抵抗现代工业对人性的挑战。建筑是居住环境的主体元素,实现理想居住区的群体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居住建筑设计。 2.1 理想居住区的公共交流空间模式 构成理想居住区的三个因素:区域性、向心性和有序性。这三项要素作为超越性概念表达的是实体与空间的模式。 区域性:居住区的基本构架,标志着主体共同生活的最大范围,区域性使居住区初步奠定自身的意义。要形成居住区,首先要有一个空间范围,这里侧重于强调它的闭合性。构成区域性的因素非常复杂模糊,往往是精神与物质的混合体。它的存在机制在于居住区主体的共同认同。区域性包容的范围无疑为主体提供了归属感,在此感情的共同体验下,居住区的主体彼此萌发同属感,这是走向共同生活的心理基础。 向心性:向心性可以是空间的,场所性的,也可以是实体的,标志性的。向心性是居住区的秩序焦点,是主体共同生活的动力意向根源,使居住区开始发生向心性,没有向心性,居住区内部就是混沌的。向心性是主体对环境的动力意向根源。人的空间以主体为核心。这种观念不仅作为一般组织化手段,还作为环境的参考符号而外射。在居住环境中,这种心理演变为居住区主体的自我意识,成为共同生活的动力意向,决定了居住区生活的根本模式。居住

居住区规划方法

居住区规划方法 1.关注社区周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再开发 社区周边环境包括地理交通环境、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都市规模的扩大和私人小汽车的发展,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困扰:交通拥挤堵塞、空气污染严重…人们将寻求居住空间的目光转向城市周边和郊区。社区外部良好的交通联系浓郁的文化氛围、自然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择地置业的消费时尚。在社区周边或内部兴建高级学校、大型休闲设施、绿色通廊等成为新的开发理念。 2.追求高品位的社区环境 现代规划师大都为自然人提供居住环境,而没有为社会人提供居住环境,使社会性失去往日的本质。所以居住区群体空间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操作对象,也是根本的目标。这样,居住区群体空间自然成为指导性的依据和指标,它反映居住环境对社会性的考虑与满足。我们追求居住区群体空间不仅是为使居住环境美好、有趣,也是为给人提供完整、健康、娱乐的居住环境,抵抗现代工业对人性的挑战。建筑是居住环境的主体元素,实现理想居住区的群体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居住建筑设计。 2.1理想居住区的公共交流空间模式 构成理想居住区的三个因素:区域性、向心性和有序性。这三项要素作为超越性概念表达的是实体与空间的模式。 区域性: 居住区的基本构架,标志着主体共同生活的最大范围,区域性使居住区初步奠定自身的意义。要形成居住区,首先要有一个空间范围,这里侧重于强调它的闭合性。构成区域性的因素非常复杂模糊,往往是精神与物质的混合体。它的存在机制在于居住区主体的共同认同。区域性包容的范围无疑为主体提供了归属感,在此感情的共同体验下,居住区的主体彼此萌发同属感,这是走向共同生活的心理基础。 向心性: 向心性可以是空间的,场所性的,也可以是实体的,标志性的。向心性是居住区的秩序焦点,是主体共同生活的动力意向根源,使居住区开始发生向心性,没有向心性,居住区内部就是混沌的。向心性是主体对环境的动力意向根源。人的空间以主体为核心。这种观念不仅作为一般组织化手段,还作为环境的参考符号而外射。在居住环境中,这种心理演变为居住区主体的自我意识,成为共同生活的动力意向,决定了居住区生活的根本模式。居住区环境内向心性的存在是这种心灵结构的外化,具有公共化的特性。故与居住区的公共生活有强大的满合力。 有序性: 居住区的动态结构,主体共同生活的有机化。克服了主体的个人构成与共同生活的矛盾,是指居住区环境中各种序列的连续性,环境的断裂必然导致主体行为中的隔阂,这隔阂将削弱居住区群体交流活动。在有序性的环境中,主体的行为也是有序性的,而这种有序性就形成运动中的秩序,这样居住区不仅是空间构成的静态有机整体,也是生活构成的动态有机整体。这时,主体的共同生活才具有超越性的意义。这才是居住区共同生活的特性。因此,有序性的实质在于居住区的动态结构,主体行为的有机化。在各种有序性中,空间序列的有序性最重要。主要表现在私密性空间到公共性空间的有序性,目前许多新居住区还不能满足这个条件,不利于居住区群体交流行为的形成。如有些居住区虽然规划了广场、花园、休闲空间,但缺乏亲和性,人气不足,人们往往喜欢蹲在不起眼的角落聊天,或干脆带着小孩到处游逛,也不愿意在一片硬地上数砖头。 这三者实质上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区域性,自然谈不到向心性;没有向心性,区域性也无法维持;失去了动力意向的有序性,动态结构自然消失。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居住区的有机存在,然

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文本(DOC)

———说明书——— —————目录———— 一规划背景 (2) 二规划范围及区位 (2) 三规划依据及参考文献 (2) 四规划设计原则 (2) 五规划目标 (3) 六规划结构 (3) 七规划布局 (3) 八道路系统规划 (4) 九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4) 十建筑设计 (5) 十一新型技术的运用 (5) 十二环卫规与划消防规划 (6) 十三用地平衡表和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6)

大场镇凤墩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文本 一、规划背景 随着大场镇加大打造人居城镇的力度,创造适合人类居住的城镇,以董家口港建设为契机,大场镇对镇域进行了综合整治。大场镇凤墩社区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大场镇凤墩社区力图打造风景优美、环境清新、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人类居住圣地。 二、规划范围及区位 凤墩社区位于大场镇驻地,北邻334省道,整个社区占地面积约为40亩,整个小区地势北高南低。凤墩社区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西邻凤凰中心商务区,为凤墩社区的规划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现状条件及评价 凤墩社区现状条件较好,主要用地为耕地。该处地形平坦,整个社区地质状况良好,无需做人工改造即可施工。该小区内的地下水位较低,不必考虑地下水对建筑地基的影响。因此,从总体上讲凤墩社区的现状为其能顺利的施工及竣工验收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三、规划依据及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 2. 《城镇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 3.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2007版) 4. 《青岛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5年12月) 5. 《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 6. 《大场镇城镇总体规划》(2004-2020) 7. 地形图 8. 国家、山东省、青岛市其它相关的法律、规范和条例 四、规划设计原则 规划设计突出以人为核心的原则,注意处理好自然环境商业氛围人的关系,把居民对居住环境、居住类型和物业管理三方面的需求作为规划设计重点,努力把社区规划成具有优美的居住环境、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世纪新型居住小区。主要创新点和指导原则为: 1、重视城镇自然、人文特色的动态延续性小区规划努力适应当地自然 环境、历史文脉及居民生活模式,使小区融汇在城镇的大环境中,成为城镇的有机组成部分。规划重视建筑体量、色彩及空间关系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充分结合原有地形、地貌等自然景观资源和区位,创造出一个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山水园林居住环境。注重小区区位优势,规划上尽量体现新世纪的居住理念,结合社会发展商业前景,设计高起点,融入全方位的新世纪居住环境理念。 2、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 规划根据物业管理需要确定组团规模和服务设施内容。服务设施配套齐全,位置得当,符合居民生活要求和行为轨迹,便于在保安、清洁、绿化、水电、家政等方面推选规范化服务,为物业管理及服务提供了便利条件,提高了工作质量,降低了管理成本。 3、加强空间领域限定、提高居住安全性 社区按照空间的不同属性和人的行为逻辑规律,将小区用地分成不同空间序列,并通过小区主入口以及组团、单元入口的标志性景观进一步加强空间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