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辽宁笔试考情分析

辽宁笔试考情分析

中公教育 给人改

变未来

的力量

辽宁教师考试

中公今公桃李满天下

中公教

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目录CONTENTS 考情简介---------------------------------------------------(1)教育基础知识---------------------------------------------(3)公共基础知识--------------------------------------------(14)行政能力测试--------------------------------------------(22)2014年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笔试面授课程------(30)

年里,辽宁省内的教师招聘考试不断。总结其考试内容,可以发现主要有教育基础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公共基础知识和行政能力测试等四大类内由图可知,这套题目的考题组成为行政能力测试和教育基础知识,而教育基础知识也毫无悬念的在题量上居于领先地位。在行测方面,言语理解与表达考查题量最多,这部分考查的内容主要是考生对字词句的识记能力、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语言文学的综合运用能力等。数量关系对考生的速算巧算以及数字敏感度提出了要求,题目包括数字推理和数学运算两个部分。前者的题型多为数列,后者则是各种教育法律法规

12%

教育心理学

17%教育学知识

29%

言语理解与表达13%5%判断推理9%资料分析

6%

常识判断

6%3%

教育

给人

变未来

的力量

教育学相关。作为教师,教育基础知识自然要牢固掌握,熟练运用到工作中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也是一名教师的追求方向。相比之下,教育学的内容理论性较强,而教育心理学则与生活紧密结合,在理解时会比较容易。考生在遇到较为枯燥的教育学理论时,可以根据知识层次进行梳理,以自己易于接受的形式将其储存在脑中;而在面对教育心理学理论时,更可以与实例结合,赋予理论以活力,则记忆时也会更加容易。至于教育法律法规的内容,考试的重点比较明显,考试可以参考历年教师招聘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记忆。新课程改革内容较少,但也不可在复习中有丝毫

懈怠,一鼓作气,大功可成。

中公教育 给人改

变未来

的力量

教育基础知识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教育基础知识为必备之理论,而教育相关之法律法规和政策、教师职业道德以及新课程改革也是考试当中经常会考到的内容。鉴于这些知识内容本身比较单调,建议考生在复习时联系教学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联想、作图、做表格等多种方法进行记忆。

--------------------◆教育学◆-------------------

【考题示例】

1.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论证的教育家是( )。

A.福禄贝尔

B.奥苏贝尔

C.蒙台梭利

D.夸美纽斯

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3.作为新时期教师角色重要补充的是( )。

A.心理治疗者

B.被攻击的对象

C.研究者

D.学校管理者

4.( )是品德教育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基本方法。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情感陶冶法

D.锻炼法

5.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其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 )。

A.自觉性

B.独立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

6.当前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制年限划分采用的是( )。

A.“六三”制

B.“五四”制

C.九年一贯制

D.多种形式并存7.“关键期”的存在表明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的特征。A.差异性 B.连续性 C.不平衡性 D.顺序性8.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中公教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D.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9.孔子提出了“力行近乎仁”这一观点,它所反映的德育原则是(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知行统一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0. 课外活动不包括( )。

A.社会活动

B.科技活动

C.文学艺术活动

D.选修课

◇知识点随记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作用的桥梁,是教育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学生的发展具备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个体差异性和整体性。

专断型领导方式的教师在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学生的一切都由教师来控制,表现得消极、被动、缺乏安全感、退缩、服从、胆怯,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从题干看出,该领导类型属于专断型领导类型。

教育目的的理论主要包括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等。社会本位论认为,因为人是受制于社会环境的,所以要从社会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坦纳、赫钦斯、巴格莱等。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德育的任务是:第一、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第二、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操作;第三、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

中公教育

给人

改变

未来的力量

赫尔巴特最著名的是“四段教学法”,即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步进行。后来,他的学生将其发展为“五段教育法”,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和应用。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并付诸实践,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能够唤起心里已有的观念;赫尔巴特强调系统的教育,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

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根据这一规划,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纲要提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记笔记属于典型的精加工策略。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知即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意即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学生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稳定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五大特点。顺序性和阶段性: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即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也有一定的阶段性,它反映了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它表现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即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身心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要求教育工作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顺序,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不能一刀切。同时,由于身心发展各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具有连续性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准备,这就要求考虑各阶段教育的衔接。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

教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不均衡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有人对人的智力发展进行研究,发现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都存在不同的关键期。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师要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

个别差异性: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其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差异。个体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而且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整体性: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以其整个身心投入教学生活,并以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这种教学生活。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尽管这个整体不是“完美“的整体。因此,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班级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班级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在课程评价领域,形成性评价是指贯穿于校本课程各个阶段或整个过程的评价。它比较注重细节的分析,旨在寻找原因,及时发现问题,使课程更加趋于合理。

班级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而且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这就决定了班级组织既具有社会化功能,又具有个体化功能。【答案解析】1.【答案】D。解析:此题为记忆题。对班级授课制首先进行了系统论证的是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2.【答案】A。解析:“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指的是建立国家,统治民众,都是以教育为先,故体现的是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故选A。3.【答案】C。解析:教师的“研究者”的角色,是新时期对教师角色的重要补充。

公教育

给人

变未来的力量

创造性。其中,创造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它表现在学生不仅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而且又超越意识,如超越书本、超越教师、超越自己和群体等。

6.【答案】D。解析: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实行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六三制”,或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制”,以及不划分为两个阶段的“九年一贯制”。总体来看,学制年限是多种形式并存的。

7.【答案】C。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启示教育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进行教育。

8.【答案】C。解析: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体现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的主导作用。

9.【答案】C。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尽力而为,离‘仁’也就不远了”,它体现了知行统一的原则。故选C。

10.【答案】D。解析:选修课不属于课外活动,它属于课堂教学。

------------------◆教育心理学◆------------------

【考题示例】

1.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借助语言,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而形成的,持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家是( )。

A.维果斯基

B.乔姆林斯基

C.巴普洛夫

D.弗洛伊德

2.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现象的是( )。

A.望梅止渴

B.谈虎色变

C.画饼充饥

D.叶公好龙

3.如果认识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这种心理现象是( )。

A.晕轮效应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刻板效应4.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 )。A.联合群体 B.松散群体 C.正式群体 D.非正式群体5.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 )。A.刺激-反应理论 B.认知发现理论C.联结-认知理论 D.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6.( )

公教育 给人改

变未来的力量

A.亲密对孤独 B .勤奋对自卑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 .信任对不信任

7.因为学生进步明显,老师取消了对他的处分,这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处罚

D.消退

8.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为( )认知方式。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辐合型

D.发散型

9.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有想过用它来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属于( )。

A.思维定势

B.原型启发

C.功能固着

D.酝酿效应

10.儿童在指导“芹菜”“萝卜”和“土豆”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归属学习

◇知识点随记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有多种途径,概括起来可分为外部动机激发和内部动机激发两种。外部动机激发着眼于创设各种外部条件(如反馈、奖励与惩罚、竞赛等),内部动机着眼于用内部各种心理因素(如需要、求知欲、兴趣、自尊心和自信心等)激发学习动机。

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连锁学习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各种动作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这类学习。

奥苏泊尔认为,所谓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词语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逻辑基础之上的联系。奥苏泊尔的观点运用于现在的教学,可以得出一种促进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

中公

教育

给人

改变未来

的力量

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代表人物是苛勒。

考试焦虑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并且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考试焦虑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考前高度紧张焦虑,日常生活受较大影响,考试时情绪紧张,心慌意乱,出现感知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混乱等,甚至伴随躯体反应,如手足发冷、心跳加速、肌肉紧张、头昏等。

定型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某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印象,即刻板印象。定型效应则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刻板印象会使人们有意无意地对他人做类化认知,从而对总体印象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按照保持时间分类,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也称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就是感觉记忆。这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一般在0.5~18秒钟,不超过1分钟,记忆容量有限,约为7±2个组块。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存储的记忆。长期记忆的保持时间可以是1分钟以上,甚至终生不忘,所以也可以叫做永久记忆。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要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索,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这就是遗忘的提取失败理论。关于遗忘,干扰说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团体辅导,它以预防辅导为主,着眼点在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所以,也叫发展性辅导。二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的个别辅导,它以矫治辅导为主,是一种补救性的辅导。印象形成中的主要心理效应与偏差: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定性效应。首因效应:就是指第一印象在人际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会对后续信息的

公教育

给人改

变未来

的力量

还会把这种评价推及扩展到对该人其他特征的认知上去。实际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的结果。

定型效应:是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刻板印象会使人们有意无意地对他人做类画认知,从而对总体印象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A。解析:这是维果斯基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的观点。

2.【答案】D。解析: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通过训练使得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形成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和谈虎色变都属于条件反射。

3.【答案】A。解析: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4.【答案】D。解析:题干是非正式群体的名词解释。

5.【答案】A。解析: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是尝试-错误说,又被称为刺激-反应理论。布鲁纳的学习理论是认知发现说;托尔曼的学习理论是联结-认知理论;奥苏泊尔的学习理论是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6.【答案】C。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青年期面临的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总是会问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问题。

7.【答案】B。解析:负强化是作出一定的行为使厌恶刺激撤销,从而增加良好行为的发生频率。8.【答案】C。解析:题干所述的是辐合型的认知方式,故本题选C。9.【答案】C。解析:功能固着是指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题干所述的情况正是功能固着的表现。10.【答案】A。解析:尚未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因此题目所述的概念属

中公教育 给人

变未

的力量

-------------◆教育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

【考题示例】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救助场所,对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落的未成年人实施救助,承担( )。

A.临时监护责任

B.委托监护责任

C.教育管理责任

D.收留抚养责任

2.某小学指派李老师带领学生到电影院看电影,由于入口处灯光暗淡,学生陈某在台阶上不慎摔倒,致使头部受伤,对于陈某所受伤害,应承担法律责任的是( )。

A.学校和电影院

B.李老师

C.学校

D.李老师和电影院

3.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教育的原则是( )。

A.分级管理,分工负责

B.统筹规划,以县为主

C.统筹规划,协调管理

D.统一管理,分工负责

4.对未成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的是( )。

A.当地人民政府

B.父母或其监护人

C.学校

D.教育行政部门

5.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某县级人民政府仍然决定对城镇中小学给予重点投入,该做法( )。

A.违反了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的规定

B.违反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规定

C.体现了县级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教育的责任

D.体现了县级人民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责任◇知识点随记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公教育

给人改

变未来的力量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学校应当建立校内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实行校长负责制;应当设立保卫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安全保卫人员,明确其安全保卫职责。

学校应当严格执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餐饮业和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严格遵守卫生操作规范。建立食堂物资定点采购和索证、等级制度与饭菜留验和记录制度,检查饮用水的卫生安全状况,保障师生饮食卫生安全。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适龄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考试制度,并改进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办法,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各级人民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答案解析】

1.【答案】A。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3条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救助场所,对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落的未成年人实施救助,承担临时监护责任。

2.【答案】A。解析: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章“事故与责任”第九条、第十条的相关内容,学校和电影院应该承担相应责任。

3.【答案】A。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十四条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教育应当遵循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

4.【答案】B。解析: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未成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的是父母或其监护人。

教育

给人改

变未

力量

------------------◆新课程改革◆------------------

【考题示例】

1.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现代师生关系模式是( )。

A.合作模式

B.平等模式

C.管理模式

D.授受模式

2.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智力和能力

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3.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不包括( )。

A.自主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究学习

D.接受学习

4.( )应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排头兵。

A.教师

B.校长

C.教育行政官员

D.教导主任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观是( )。

A.主体性的教师观

B.以人为本的教师观

C.专业化的教师观

D.促进发展的教师观

◇知识点随记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同时,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新课程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同时,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公教育

给人改

变未来

的力量

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在考试的改革方面,新课改倡导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方法;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新课改的特点主要有: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突破学科中心、改善学习方式、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已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试验区开始了实验和实施。2007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新课程。

【答案解析】

1.【答案】A。解析:新课程改革提倡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是一种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合作模式。

2.【答案】C。

3.【答案】D。解析: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4.【答案】B。解析:校长应成为学校中最有学问、最具人格魅力的人,成为对教师最关心、最了解的人,成为更新教育观念的先行者、搞好教育教学改革的排头兵和终身学习的带头人。

5.【答案】D。解析: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破。教师成为学生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公共基础知识

这部分知识包括很多领域的知识,像是政治经济理论、法律法规、公文知识、各类常识、事业单位知识等,都在考查范畴之内。由于知识内容庞杂,这部分内容

教育

给人

改变

未来的力量

--------------------◆政 治◆--------------------

【考题示例】

1.哲学上根据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出(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 )为核心。A.集体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共产主义

D.社会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 )。A.意识是第一性的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决定性的

C.物质是第一性的

D.物质和意识都是决定性的

◇知识点梳理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主体是人,人具有自然性、社会型和意识性的属性,有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三种基本形式。

意识是人脑的技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过程有两次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人在价值关系中的双重地位决定了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本质。【答案解析】1.【答案】B。解析: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党性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唯一标准。故A 选项错误。第二方面是不可知论。故B 选项正确。C 还是两个的界定。D

教育

给人

变未来

的力量

全面的还是孤立、静止、片面的。故本题答案为B。

2.【答案】B。解析:《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纲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故本题答案为B。

3.【答案】C。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BCD 都认为意识能发挥决定作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故本题答案为C。

--------------------◆经 济◆--------------------

【考题示例】

1.市场机制的核心机制是( )。

A.竞争机制

B.供求机制

C.价格机制

D.利率机制2.下列不计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是( )。

A.私营企业产值

B.中外合资企业产值

C.外资企业产值

D.股份制企业产值3.下列属于政府转移支付的是( )。A.降低所得税率

B.增加投资支出

C.提高所得税率

D.增加社保支出◇知识点梳理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供给定理研究的是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与供给数量的关系。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是按照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大小来进行的,追求最大收入的动机会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各种生

中公教育 给人

变未来的力量

通过调节货币的发行量来调节社会的供求关系是国家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国家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关键。

【答案解析】

1.【答案】C。解析:市场机制的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

2.【答案】C。解析: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一般1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因此,C 项外资企业产值不应计入,故本题选C。

3.【答案】D。解析:政府转移支付是指公共部门无偿地将一部分资金的所有权转让给他人所形成的支出,是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及事业发展战略目标而设立的补助资金,重点用于各类事关民生的公共服务领域。故选D。

--------------------◆法 律◆--------------------

【考题示例】

1.“杀鸡给猴看”体现了法的( )作用。

A.法律的指引作用

B.法律的评价作用

C.法律的预测作用

D.法律的教育作用2.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或情况是( )。A.法律权利 B.法律义务 C.法律后果 D.法律事实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C.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不需要给予补偿

D.矿藏和水流可以为集体所有

公教育 给人改

变未来

的力量

《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有: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扣押财物;冻结存款、汇款;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我国《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

【答案解析】

1.【答案】D。解析: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法律的实施,法律规范对人们今后的行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诱导影响。教育作用分为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反面教育是指通过对违法行为实施制裁,起到警示和警戒的作用,杀鸡给猴看体现了警戒警示作用,而警示警戒则属于反面教育作用。故本题答案为D。

2.【答案】D。解析: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法律事实的一个主要特征,它必须符合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中假定的情况。只有当这种假定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人们才有可能依据法律规范使法律关系得以产生、变更和消灭。如结婚产生夫妻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结婚即为法律事实;死亡引起婚姻法律关系的消亡、继承法律关系的产生,死亡。

3.【答案】B。解析: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故A 项错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故C 错误;《物权法》规定专属于国家所有的:矿藏、水流、海域、城市的土地、无线电频谱资源、国防资产,故D 错误。--------------------◆公 文◆-------------------- B.领导指导性文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