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二章 第一节 认识地球

第二章 第一节 认识地球

第二章 第一节 认识地球
第二章 第一节 认识地球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史实说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准确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并能够说出地球的真实形状;通过观察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2.能正确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认识特殊的纬线;会利用经纬网写出各点的经纬度,判断所在的半球,充分感受经纬网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3.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并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知经纬度以及半球的识别与划分

对地球公转与自转的认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在经纬网地图上判读某点的位置

能够识别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及产生的现象

【评价设计】

任务:

1.能够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2.能够准确的在地图上判断某点的经纬度以及半球位置

3.能够区别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及产生的现象

6、请你标出几条特殊纬线名称及度数,

师:下面请同学们合上课本,独立完成当堂训练。

1、某地向东是西半球,向西是东半球,向南是高纬度,向北是中

D点

、关于地球表面上两个不同地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纬度经度东西半球

A

B

C

附:【板书设计】

地球的真实形状及基本数据

经纬线的认知以及判断

地球两种运动形式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反思】

第一节 认识地球(教案)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 、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索的精神。 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点。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度、纬度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认识地球》教案第1课时

《认识地球》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小组学习形式,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本节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咱们在小学学过的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⑴、完成课文15页“活动”1题 ⑵、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⑴、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那四个漫长而委曲的过程? 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⑶、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教师精讲点拨】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探究结论】 ⑴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宇宙观测、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⑵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大凡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地球是圆的。 ⑶登高望远。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挡着,那应该无论在多高看的都是一样远,但实际是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一点,都是登高望远。所以地球是圆的;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等。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 读“地球有多大”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1

《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教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 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分组讨论、达成意 见,各小组代表发言 举例。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 活相联系,拓展学生 的思维。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学会描述。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 力的培养,并学会描 述相关事物。 达标反馈出示讨论题: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 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从人 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 有何感悟?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 大小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 理现象。 讨论、交流、回答。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 行巩固,内化为学生 自己的知识。 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 方法归纳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 成思考、观察的习惯。 板书设计球的形状是球体。 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对地球形状的证明。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 米。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复习提问:总结作业情况,地球的真实形状描 述: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地轴、两极。 思考、回答。回忆上节课所学内 容,及时巩固。

《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3、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4、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2、理解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 2、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晴朗的星空,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火红的圆球。那么,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长啥样呢?我们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呀?有谁知道的?

从现代探测技术拍摄的地球卫星照片我们可以看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区 别圆和球体的概念)其实,太阳和月球也是球体。 过渡:然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曲折的过程。 1.古代关于天地关系的学说 那么,古时候人们是怎么描述地球形状的呢? 活动:认真阅读课本16页“盖天说”和“浑天说”材料,并概括两学说的观点 2、证实“地球是球体” 人类是在什么时候验证地球是个球体?是谁验证的呢? 活动:阅读课本17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并请一位同学上台讲讲麦哲伦的故事。 3、现代宇宙观测研究 至此,通过宇宙观测人们已经确认地球是个球体。 过渡:那么,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呢?说出地球是球 体的证据 谈一谈:从人类对地球形状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你有什么感悟呢? 学生答:圆、椭圆、球体、……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答:麦哲伦 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 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第二章第一节 认识地球(1)

党岘中学地理导学案

划 分 图示 主要经纬线本初子午线、_______、 180度经线、________ 赤道______、 南北回归线、__________、__________ 南北极圈、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半球 划分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组成的经线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东半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西半球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___; 赤道以南为___半球, 赤道以北为___半球 定方 向 指示____方向.北极是地球上最___的 地点,南极是地球上最___的地点 指示__________方向 定位 置 地球仪上,经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确定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地理坐标---_________、_________) 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有两种重要的运动方式:和。 2.地球自转是,其周期是; 主要是因为地球自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3.地球公转是,其周期是; 主要是因为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4.理解记住地球公转所产生的中纬度地区的“二分二至”。 【合作探究】 1.读课本图2-7,观看地球仪,完成P19“活动”①. 2.读课本图2-12,观看地球仪,完成P19“活动”②. 3.想一想,从赤道向北、向南,纬线的度数是增大还是减小? 4.想一想,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经线的度数是怎样变化的? 课堂检测 1. 将地球划分为东西半球的经线圈是() A. 20°W和160E B. 0°和180° C. 任何一个经线圈 D. 90°W和90°E 2.与西经40°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是()

第二章 第一节 认识地球 教案(第1课时)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4、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节课是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的第一课时。 七年级地理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共分上下两册。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两部分。“认识地球”作为地理学习的基础被安排在第一节,而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又是第一节的前两个问题,是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第一个问题,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探究地理过程的热情,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节教材内容又较为抽象,难于理解。教材安排上增加了一些活动和材料,以减轻难度。 【教学分析】 新课程倡导构建开发式的地理教学课堂,提倡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关注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积极探究,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正是一个由直观感受到观察猜想,再到实践探险和科学探测的过程。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有好奇心,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结合教学的实际条件,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能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 转。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的大致过程,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3、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能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