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当前全球粮食贸易格局分析报告

当前全球粮食贸易格局分析报告

当前全球粮食贸易格局分析报告
当前全球粮食贸易格局分析报告

粮食经济问题论文

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摘要 粮食安全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是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粮食安全问题更为重要,在一定意义上还是一个国际问题。进入21世纪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在新的背景下凸现出来,确实需要人们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寻求可行的解决之道。通过对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用“耕地稳粮,科技兴粮,政策扶粮,流通活粮,产区增粮”二十字方针来勾画未来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粮食安全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耕地保护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科技兴粮是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政策环境是我国粮食发展的必要条件;搞活流通是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主产区建设是我国粮食长期安全的希望所在。 关键词 新世纪;粮食安全战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市场体系 0 粮食安全的概念 粮食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粮食需求的能力,是指粮食经济承受各种不测事件的能力。 1 粮食安全的背景分析 在新的形势下,要制定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政策,从而实现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目标,首先就必须对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对中国粮食安全的状况进行全面准确的考察和把握。 1.1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的国际背景分析 1.1.1 世界粮食安全的基本状况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以及各国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世界农业迅速发展,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成效比较显著。 1.1.2 世界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 粮食自给率呈下降趋势;人均谷物消费量下降;世界谷物储备率下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低收入缺粮国家膳食结构差;饥饿重点地区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 1.1.3 世界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 耕地资源退化和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无常和自然灾害的威胁;农业劳动力健康恶化和生产能力丧失;城市化迅速扩大和贫困人口膨胀;冲突和纷争频繁;政府管理缺陷及其对粮食产业投资下降。 1.1.4 世界粮食安全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经济的发展,食物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工业化与城市的推进,资源约束越来越突出;随着发达国家粮食生产的相对过剩,全球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增长越来越缓慢;随着世界经

第7讲粮食贸易

第七讲、粮食经济和粮食贸易 (1953-1995) 1)粮食贸易概况观察 2)几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3)制度背景和贸易决策程序 4)决定因素和数量分析 5)几点总结性评论

20世纪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 解放前中国是一个重要的粮食进口国,20-30年代进口高达200-300万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是粮食(特别是大米)的净出口国。 然而到六十年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成为了粮食净进口国。 八十年代,中国平均每年粮食进口量为900万吨。另外80年代中期以来,在净出口和净进口地位上多次改变。 ——粮食贸易从不同方面成为研究和政策议题(潜在需求量、贸易方向和数量改变等)。

由于受经济环境、制度和政策因素影响,新中国粮食贸易经历了多次巨大变动。 第一阶段:净出口时期 (50年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大规模粮食出口。出口量从1950年122万吨增至1951年200万吨。到50年代中后期,年平均出口量一直高于200万吨。主要是大米和大豆的出口,占1953至1960年粮食出口总量的83%。这一时期粮食进口量一般较少。工业化初始阶段急需外汇注入,粮食净出口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据估计,这时期粮食净出口所得外汇占国内总出口所得外汇的12%——19%。

第二阶段:饥荒和恢复时期 (1960年——1965年) 1959至1961年饥荒,同时标志中国粮食贸易转折点:从50年代粮食净出口国转变为饥荒后的粮食净进口国。从1960/61年开始,只得大幅度减少出口并同时大幅增加进口。 这段时期粮食平均年进口量为590万吨。进口主要为小麦,占粮食进口比重从1961年的约2/3上升至1963年的93%,且在1965至1966年间有了更大涨幅。据估计,这段时期粮食净进口所需外汇支出占总进口外汇支出的13%。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五年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 摘要: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也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物质,因此,粮食问题一直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大国来说,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粮食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时空间隔,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这些关系,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宏观调控的任务,是政府不可回避而且必须承担的任务。 关键词:中国;粮食安全;综合生产;能力;储备 一、粮食安全的涵义 粮食既是一般性消费品也是一种特殊商品,粮食的基础性决定了维护粮食安全对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 20世纪70年代中期,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即“保障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的足够粮食。”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又确定了新的定义,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粮食”。[1]

但是人们往往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赋予“粮食安全”不同的内涵。几经演变,现在的表述是“所有人在任何人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2]以看出,粮食安全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粮食安全要求大力发展农业,保障国民购买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粮食供给基本上结束了短缺状态。有资料显示,中国粮食安全整体水平仅次与加拿大、法国、美国与澳大利亚四个国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 (一)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 从全国上来说,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到1983年总体上已经基本解决。此后26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总量先后登上四亿吨和五亿吨水平,粮食自给率连续10年保持在90.5%以上,粮食储备

粮贸企业现状分析

截至2015年末我行贷款余额万元,其中农产品加工业万元,占比%。我行发放的农产品加工业贷款贷户主要是粮贸企业, 粮贸企业主要有以下风险: 一、粮贸企业因为规模小,受市场、环境的影响程度大,一旦市场、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很容易发生资金链断裂甚至企业关闭。 二、粮贸企业管理欠规范、财务体系不完善。企业多以家族式经营为主,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主要从事传统行业,经营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在财务管理上,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多数企业聘用兼职会计人员,财务人员素质低下,财务管理混乱,经营者只重视税收与利润,不重视财务报表,货款回笼与货款支付通过多个个人账户进出,同时个人账户间互相转入转出,银行难于通过报表与银行账户流水合理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个别企业甚至编制多套报表应付工商、税务、银行等不同部门的管理和检查,信息的不对称提高了信贷风险 三、由于粮贸企业大多为家族企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与近亲与好友间存在借贷关系,所以多数情况下难以在第一时间掌握企业的风险信息,即使获得相关信息,也很难先于民间放贷人采取措施。出现逼债情况后,许多借款企业会迅速“暴亡”,留下“人去楼空”的烂摊子。 防范粮贸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的措施: 一、鉴于粮贸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必须加强对粮贸企

业的实时监控,一旦发现风险,尽早实现防控措施。特别要加强对粮贸企业贷款用途的监控,以防信贷资金被挪用。 (2)对粮贸企业的贷后检查不能流于形式。贷后检查要经常深入企业跟踪了解企业经营情况,了解产品销售利润率,查看抵押物变化情况,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变化和获利能力,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做出客观评价,测评风险度,测算贷款期限与产品生产周期匹配程度,判断贷款风险状况和还贷能力。 (3)要充分关注粮贸企业发展的节奏。企业要在做好、做强的基础上才能做大。对于一些不顾自身实力盲目扩张(上项目、购设备、征地)的小企业,我行要在合同中约定可提前收回贷款。

世界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

世界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 50年来,世界农业取得了巨大进步,粮食产业发生很大变化。从全球范围看,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谷物产量和消费量基本保持稳中有升态势,产量持续上升,而区域结构逐渐发生变化,消费总量平缓增长,工业用粮成为新的增长点。同时世界谷物贸易缓慢增长,年度间波动较大,地区间的供需失衡导致主要谷物价格大幅波动。 1 世界粮食产业发展现状 1.1世界粮食生产分析 1.1.1 世界谷物总产变化世界农业在二战后取得了巨大进步,世界谷物产量不断提高,生产水平稳步上升,地区结构有所变化。1961~2011年,世界谷物总产量从7.99亿t增加到23.15亿t,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 2.2%。从谷物产量变化的趋势看,1961~1970年增长速度最快为 3.4%,1971~1980年增长速度降至1.9%,1981~1990年年均增长2.0%,1991~2000年年均增长0.9%,2001~2011年年均增长2.0%。20世纪90年代,世界谷物生产很不稳定,增速减缓,而21世纪以来,在科技进步的带动下,世界谷物产量增速明显加快。 中国、美国、欧盟、印度和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谷物生产国和地区,2011年谷物产量分别为4.38亿t、4.18亿t、2.86亿t、2.26亿t和0.83亿t,共占世界谷物总产量的62.7%。受资源约束及技术进步差异影响,各地区产量增速不同,在世界谷物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份额呈下降趋势,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份额明显上升。

分品种来看,水稻、小麦和玉米3大作物在谷物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世界粮食生产越来越集中于3大作物。2011年世界水稻、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为7.1亿t、6.7亿t和8.8亿t,分别比1961年增长2.2倍、2.1倍和3.3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2.3%和3.0%;分别比1991年增长37.5%、22.7%和77. 2%.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1%和2.9%。由于各种作物产量增长速度的差异,谷物生产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玉米的相对份额明显上升,而小麦和水稻有所下降。1991~2011年,玉米在3大作物中所占的比重由30.1%上升到38.1%.而水稻所占比重由32.2%下降到30.7%.小麦所占比重由33.9%下降到28.9%。 1.1.2世界谷物单产变化 50年来,随着农业科技不断进步,世界谷物单产水平明显提高。单产从19 61年的1388kg/hm2增加到2011年的3987kg/hm2,平均每年增长52 kg/hm2,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2.1%。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在此期间的单产分别增长2.5倍、0.8倍和3.5倍: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在此期间的单产分别增长2.8倍和2.2倍。谷物主产国的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分品种来看,各品种单产增长存在一定差异。1961-2011年单产平均增长最快的是玉米,从2100 kg/hm2增加到5122kg/hm2,增长1.4倍,年均增长1.8%;其次是小麦,单产从1120 kg/hm2增加到2996 kg/hm2,增长1.7倍,年均增长2.0%;水稻单产从1990 kg/hm2增加到4204 kg/hm2,增长1.1倍,年均增长1. 5%。 1.2世界粮食消费分析 世界谷物消费量平稳增长,工业用粮成为新的增长点。从总量来看,2011年世界谷物消费量达到23.11亿t.较1961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2.1%;较

粮食安全生产论文

浅谈粮食安全生产 摘要: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必需品,是人类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粮食安全始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确保粮食安全。从宏观上讲,粮食安全主要是站在国家层面考虑的长期战略性问题,对于区域地区而言,既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增加粮食生产,又要实事求是,根据资源条件,对粮食安全目标有一个切合实际的准确定位。区域地区粮食安全的目标不是绝对安全,自求平衡,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也不能就粮食论粮食,而应从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全局高度去思考,由此引发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反思。 关键词: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国家管理、粮食安全与区域平衡 构建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新格局 当前,全国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良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整体水平较过去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地区和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生产工作有弱化趋势,安全生产隐患还不能及时消除,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巩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果,促进粮食行业发展,国家有关领导已经做出了一些指导意见:要构建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新格局。 首先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宗旨是: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政府承担监管责任,企业负责事故责任,部门负责行业指导和监督管理职责的原则,努力构建部门指导有力、企业全面负责、职工积极参与的安全生产工作的新格局。 其次指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粮食行业安全生产意识;及时制(修)订与安全生产有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颁布粮食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淘汰影响安全生产的工艺、设备;督促检查粮食行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按规定报告安全生产事故并根据需要组织救援;组织或参加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编制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或救援措施。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管辖区域内认真履行上述职责。

论文《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课程名称:粮食经济问题 论文题目: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专业班级:经贸0708 学生姓名: 学号: 授课教师:马强 学期:2008——2009——1

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起源,主要有自然因素和制度政策因素。然后本文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和客观性,由于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粮食的需求成刚性增长,以及从国外进口有较大风险,导致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长期性。最后,本文讨论了针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有关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坚持和完善粮食储备体系,调整粮食储备的结构和规模;)建立粮食预警报系统,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粮食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健全和创新科技支撑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来加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等。本文逻辑较严密,提出的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较全面。 关键词:粮食安全对策中国粮食生产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起源 有专家指出,未来我国粮食增长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科研体制不顺和科研投入不足,以及其它制度因素和政策环境因素。 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的耕地以年均约20万公顷的速度递减,人均耕地已从1978年的约0.15公顷下降到1999年的0.1公顷左右。同时,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水旱灾害趋于加重。在过去的3年中,国内耕地净减少了1300万亩。据一些学者预测,从“九五”期间到2010年,我国耕地预计将减少400万公顷左右,到2030年预计将减少600万公顷。因此,未来时期耕地减少将会是制约粮食生产的最基础的因素。 我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为2300立方米,在世界上排在第121位,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约一半的国土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20%,干旱缺水成了这些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粮食生产最为严重的瓶颈。从长远看,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作用完全有可能超过耕地资源。有关专家建议,要保证粮食持续稳定的增长,就必须不断增加水利投资,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由于政府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减少,以及农业科研体制的错位,导致了农业科研人员积

2018年粮油贸易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粮油贸易行业 分析报告 2018年9月

目录 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等 (4) 1、行业主管部门和监管体制 (4) 2、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5) 二、行业市场状况 (6) 1、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 (6) 2、行业主要企业 (7) (1)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 (7) (2)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8) (3)上海良友(集团)有限公司 (8) (4)重庆粮食集团有限公司 (8) (5)北京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9) (6)吉林粮食集团有限公司 (9) (7)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0) 3、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 (10) 4、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 (19) 三、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20) 1、有利因素 (20) (1)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 (20) (2)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种植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21) (3)粮食流通运行平稳,库存消化进度加快 (21) (4)粮食物流产业发展迅猛 (22) (5)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大量运用和粮食电子商务的兴起 (23) 2、不利因素 (24) (1)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库存、高进口、高成本现象持续 (24)

(2)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对市场影响巨大 (24) (3)国际市场的冲击 (25) (4)行业专业人才稀缺 (25) (5)物流运营成本较高 (26) 四、进入行业的主要障碍 (26) 1、资金信用壁垒 (26) 2、品牌壁垒 (27) 3、人才壁垒 (27) 五、行业技术水平,经营模式,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 (27) 1、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 (27) 2、行业经营模式 (28) 3、行业周期性,区域性或季节性特征 (28) (1)周期性 (28) (2)区域性 (29) (3)季节性 (29) 六、行业上下游之间的关系 (30) 1、与上游行业的关系 (30) 2、与下游行业的关系 (30)

21世纪初世界经济贸易格局调整期的新特征

21世纪初世界经济贸易格局调整期的新特征 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的特征。20世纪后半期,尤其是8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将深刻地影响21世纪初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加深和知识经济的推进对新世纪的影响最大。国际贸易、投资与生产的变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晴雨表。反过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又在质与量两方面影响着国际贸易、投资与生产。 21世纪初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并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形成的,它同20世纪的国际政治、经济现实紧密相关。20世纪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建立在两次世界大战和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世界之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反映在经济上,实质是两种经济体制的竞争。90年代初,冷战格局随着苏联和东欧剧变而宣告结束。90年代前期,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从衰退到缓慢回升的阶段。发生在90年代后半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起的世界经济陷入低谷,也说明现在的世界经济体系并不完全适应变化中的国际经济的需要。 (一)在21世纪的前5年里,国际贸易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原材料等初级产品贸易数量将大幅增加,但价格则相对较低且变化无常。 同它相对应的是,制成品贸易将大幅增长,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将占世界贸易总额的较大比重。出现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人口增加的压力将推动初级产品贸易的发展。 第二,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最不发达国家只能依靠初级产品出口量的增加,缓慢推动经济增长。 第三,世界出口商品结构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展示知识化经济时代的特征。以微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光导纤维、航天工程海洋工程、计算机软件和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工业日新月异,极大地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从而推动出口商品结构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深加工、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将成为制成品贸易的主要内容。 (二)国际贸易格局分布不平衡加大经济差距 21世纪初的前5年,国际贸易格局分布的不平衡将进一步拉开不同类型国家间的经济差距。下述几个方面的状况可能在未来5年里继续存在。 (1)发达国家仍将占据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 (2)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加到国际贸易中来,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在增加;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所占份额下降,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主导地位的丧失。 (3)发展中国家内部将进一步拉开差距。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重要的贸易国,在经济发展上更接近于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水平。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基本上仍处于原料提供国和制成品销售市场的地位。 这些国家由于处在国际生产与分工体系的最底层,受到种种国际、国内因素的限制,因此,从国际贸易的发展中获得的利益将是有限的,经济可能继续处于低水平状态。 (三)跨国公司、区域经济合作对国际贸易的推动 国际贸易发展中,服务贸易将会有很大发展,在整个贸易中的比重将显著加

计量经济学论文 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计量经济学论文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摘要: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创建我国粮食生产函数,我们会发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三大因素,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最大。 关键词: 粮食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 一、问题的提出 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一个国家的粮食问题是关系到本国的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人们都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粮食生产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生产与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人均耕地面积远远少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养活这么多的人口,解决粮食问题无疑是重中之重。从历史数据来看,我国粮食总产量在1998年达到高峰,为5.12亿吨,此后,粮食生产呈现持续下滑的局面,一直持续到2003年。2003年以后,中央加大了对“三农”的关注力度,每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针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由于中央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以及连续出台的多项惠农政策,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2004年以来的5年里,我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增产,在2009年粮食产量更是达到53082.1万吨。但是我国粮食生产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以此寻找我国粮食稳定增产的有效途径。 二、模型的设定 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很多,有劳动力、物质投入、土地、生产方式、技术进步、生产结构、制度因素、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等因素都影响着粮食产量。为了基本涵盖这些基本因素,本文选择了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为解释变量,以粮食产量为被解释变量。为此设定如下形式的计量经济模型: Yt=β1+β2X2t+β3X3t+β4X4t+μt 其中Yt 为第t年的粮食产量,X2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千公顷),X3为化肥施用量(万吨),X4为有效灌溉面积(千公顷),μt为随机扰动项。 三、数据的收集 为估计模型参数,收集粮食产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1990—2009年的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

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 粮食金融部

一、粮食行业概述及粮食市场特点 关于粮食与粮食安全。粮食主要指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及其副产品),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兼具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古往今来,“农本思想”、“以粮为纲”一直占据重要的战略位臵。1990年国家建立专项储备粮制度,按年消费量产区不低于30%、销区不低于60%储备粮食,用于平抑粮价、对抗灾害及其他不时之需,目前中央储备粮约2.6亿吨1。国家的基本粮食政策是立足国内粮食生产自给,近几年来我国粮食自给率达到95%以上,我国粮食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不到6%,控制在安全范围。 关于粮食生产。粮食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土地投入大。我国人多地少,户均种植面积少,粗放作业,粮食生产除稻谷外不具比较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长足发展,产量从80年代初3亿吨攀升到1998年超过5亿吨,一度呈现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卖粮难现象,粮食库存大幅增加,粮价大幅下降;但最近几年,我国粮食产量逐年下降,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回落至4.3亿吨,粮价出现恢复性增长,粮食库存减少,粮食缺口增大。 关于粮食供给与需求的现状与未来走势。粮食供给量主要取决于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单产,剔除自然灾害影响,由于一,城镇开发占地、环境恶化、农作物结构调整、“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和粮食生产效益递减等原因,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3年全国减少耕地面积超过3000万亩,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减少耕地面积超过2亿亩,估计未来耕地面积仍将持续减少;二,粮食单产的增长主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农民投入的增加,但直接提高粮食单产的科技成果短期内难以突破,农民则因为种粮收益不如其他经济作物而减少投入,长期来看,国内粮食供给稳中有降,专家估计“十五”期间,我国粮食产量将在4.5亿吨左右徘徊。口粮、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增长拉动粮食需求的持续增长。现阶段粮食消费中,口粮占50%,由于 1但据业内人士分析,一些中央储备粮企业偷卖粮的投机行为因价格上涨而没有及时补库,估计约1/4的储备库有数无粮。

经济计量学我国粮食总产量诸因素分析论文

摘要: 我国是人口大国,对于粮食的需求尤为多,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我国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以及经济发展。所以本次我的论文研究的就是关于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因素,如耕地面积的影响,机械化对于产量的影响,受灾面积对于粮食产量的影响。建立合理的经济计量模型,通过经济意义的检验,统计意义的检验, 计量模型检验,得出结论。 关键词: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机械化;受灾面积 研究意义:我国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一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 要的地位。自2000年值2006年我国农产品耕种面积逐年下降,而在2007年之后耕种面积有所恢复。而造成这样局势的原因或影响因素是什么,则是本文的研究意义。 一、模型设定及数据准备 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粮食作物耕种面积、粮食面积单产、有效灌溉面积、化肥用量、农药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塑料薄膜用量、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等,根据实际情况及模型建立需要选取其中三个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粮食作物耕种面积(X1)农业机械总动力(X2)、有效灌溉面积(X3),选取被解释变量为粮食总产量(Y),影响被解释的变量的解释变量有粮食作物耕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并设定理论模型为:Y=C+β1X1+β2X2+β3X3

其中,Y为粮食总产量,X1为粮食作为耕种面积,X2为农业机械总动力,X3为有效灌溉面积。 表一中国粮食生产与相关投入资料 二、回归模型建立与检验

回归函数为: y?=-37584.14+0.706641x1 +0.164589x2+0.009222x3 三、模型分析 (一)经济意义的检验 由经济分析可知,粮食产量(Y)与粮食耕种面积(X1)、农业机械总动力(X2)、有效灌溉面积(X3)应成正相关关系,即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千公顷,机械总动力增加1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增加1千公顷,粮食产量增加1万吨。 (二)统计意义的检验 y?=-37584.14+0.706641x1 +0.164589x2+0.009222x3

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 李四 200930940412 指导教师张三教授 学院名称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名称工商管理 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4月30日论文答辩日期2013年5月6日

摘要 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外贸企业在进出口贸易结算中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增多,我国多以信用证结算方式出口,所以信用证的风险防范不正确导致经济损失的实例屡有发生。因此重视信用证结算方式的研究,了解其存在的潜在的风险,熟练掌握并灵活的运用信用证结算方式,来防范出口结算的风险,对于每一个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国际贸易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我国粮食贸易的源于缺乏价格优势、国内外粮食价格关系的不完全整合以及国内外粮食市场的弱质性联系,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制度供给的偏差和政府干预过度。因此,政府应减少干预力度,并制定与市场运行规则相兼容的政策,以确保粮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粮食贸易政府干预国际市场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business, the risks faced by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in the trade balance is also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more exports by way of letter of credit, letters of credit risk prevention incorrect result in economic losses instances of repeatedhave occurred.Therefore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letter of credit, to understand the potential risks of its existence, proficiency and flexible use of the letter of credit, to guard against the risk of export settlement have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every enterprise engaged in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This article through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food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ternational trade situation, China's grain trade discord stems from the lack of a price advantage, food prices at home and abroad relationship is not fully integrated, an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ood markets weak contacts, while deeper levels of the reason is that the deviation of the system of supply and excessiv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reduce the intervention efforts and policies compatible with the operation of the market rules to ensur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food economy. Key words:grain trad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2020年(财务知识)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财务知识)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成为高考的考查热点,建议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 2.中国和区域经济集团的关系,和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关系。 3.于全球化趋势下,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考纲要求: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史论共享: 1.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为了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除了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外,美国仍致力于建立国际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于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尽管美国拥有特殊地位,但三大支柱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于壹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壹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的壹种新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3.世界贸易组织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影响: 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世贸组织的壹些决策,对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它的发展,意味着世界贸易自由化将于相互妥协、互相监督、尽量有序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参和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赢得竞争机遇;同时,也会对中国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国内的某些产业会受到冲击。 4.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壹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从不利方面见,发展中国家发展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技术水平的落后,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此外,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全人类的根本利益,直接涉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结构要点 壹.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壹)布雷顿森林会议 1.背景:①大危机及二战的惨痛教训使人们认识到战后建立有效机制、稳定世界经济的必要性。②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德、意、日战败,国内废墟壹片;英法实力大

中国粮食概况

中国粮食现状与前景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焦点问题之一。1994年莱斯特---布朗发表了《Who Will Feed China》的著名论文,对中国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的前景进行了较为悲观的预测。他认为,中国当时随着粮食产量达到高峰,长期的下降可能开始了,到2030年中国粮食产量很有可能至少下降将近1/5,或每年下降0.5%;未来中国巨大的粮食需求缺口将会大幅推高世界粮价,其粮食匮乏将成为世界性的匮乏。此文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受到了学界、社会乃至多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莱斯特---布朗先生的预测虽然未必准确,但对于中国加强粮食安全却具有重要的警示价值。在该文发表数年后,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回顾一下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状况的变化,客观评价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和前景,是十分有必要的。 1.中国粮食的基本概况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按国土资源部内部的统计,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7亿亩。中国农业用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比率不足59%。 从耕地类别看,旱地面积比重较大,占55.1%;水田和水浇地面积分别占26.0%和18.9%。从坡度等级情况看,0-15度的耕地比重最大,占8715%;15—25度、25度以上的耕地分别占9.2%和3.3%。 2.人口状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最新公布的人口数量显示:目前中国人口总数是13.6亿;其中城镇人口占53.73%、农村人口占46.27%; 男性占51.2%、女性占48.8%;15岁以下占17.5%、60岁以上占 14.9%。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用全球7%的耕 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被看作值得自豪的成就。 3.主要粮食作物及生长习性 小麦:小麦耐寒、耐旱,适应性强,按播种季节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春小麦在春季播种,夏、秋季收获,生长期为80天到120天。冬小麦在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生长期较长,南方为120天左右,北方为270天,西南地势较高地区一般为330天以上。2、水稻:水稻喜温、喜湿。由热量条件可分为:单季稻、双季稻、三季稻。我国秦岭以北地区以单季稻为主,以南以双季稻为主。3、玉米:玉米是喜温作物,品种有早熟、中熟、晚熟三类,生长期80到140天。 4.中国公民的食物来源 来自农作物 中国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五个主要品种,此外还有高梁、谷子等杂粮作物,在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中,产量一直居于首位的稻谷,占粮食总产量的 40%左右,小麦产量

粮食经济学论文

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粮食经济问题》课程论文题目: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 姓名:夏永争 学号: 201046910607 专业班级:经济学类 1006班 授课教师:姚咏涵 学期: 2011-2012上半学期 2011年10月 26日

声明 此论文是本人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文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文内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并且本人了解课程中有关抄袭及引用方面的规定。 签名: 日期:

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 摘要 “民以食为天”,“为政之要,首在足食”。粮食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我国的粮食产量于1996年突破5亿大关,1996—1999年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4年间年平均产量超过5亿吨,表明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国粮食产量在1998年达到5.12亿吨的高峰后,已经连续5年减产,到2003年粮食产量下降到4.31亿吨,虽然2004年全年粮食产量达到4.7亿吨,比2003年增产388千克,增长9.0%,扭转了1999年来下降的局面,但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没有恢复到5亿吨的水平。从耕地、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水资源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要素变化情况分析看,同1998年的 5.12亿吨相比,现有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能相差200亿~250一千克左右。目前,提高粮产量的任务艰巨,就是说我国粮食产量、播种面积、单产水平存在一定波动;粮食生产成本效益下降,粮食供需存在缺口,粮食安全存在隐患;可以说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不稳定,面临很多问题。从长期来看,我国耕地少、人口多、水资源匮乏等,始终制约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因此,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是推进我国小康建设过程中的长期重大任务。我国政府特别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历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会议都把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比较分析、动态分析和因素分析方法对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系统和全面研究。 关键词 粮食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研究 ABSTRACT " Hunger breeds tentment"," for politics should, first in sufficient feed". Commissariat is a kind of special merchandise that has strategic sense, it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n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s grain output in 1996 passed the 500000000 mark, 1996 - 1999 years, commissariat produces bumper harvest, 4 years the average annual output of more than 5 tons, show our country the comprehensive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has reached a new stage. China's grain output in 1998 reached 5.12 tons after the peak, already successive 5

发达国家粮食科技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粮食加工 2008年第33卷第5期 20世纪世界农业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19世 纪开始的农业科技革命,但是,农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全球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最近发表声明指出,由于人口过快增长,给土地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的36亿hm2土地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生态与环境的灾难正抵消着科技进步给农业带来的正面影响,而且严重地制约着未来世界粮食的发展。如世界粮食增长趋缓,20世纪60年代世界的年均谷物增长率为3%,90年代为2%左右,预计2010年将降到 1.8%。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世界谷物生产量低于消费量的情况,2002年世界谷物缺口达9600万t,世界谷物储备也降到30年来的最低水平。随着农业 生产水平的提高,投入的增产效应趋减,增产的边际空间也在变小,粮食和食物供不应求已成定局。因此,农业包括粮食科技的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成为解决粮食和食物短缺的时代理念。 1发达国家粮食科技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日趋 明显。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特别是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技术的发展,世界农业领域正处在重大历史转折和高速发展时期。农业技术的进步,同样促进了粮食资源利用技术的发展,粮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深度开发已成为发达国家最主要的特征。 1.1粮食储存广泛采用绿色生态储粮技术 由于发达国家粮食资源丰富,可以满足需求,粮食储存时间短、数量少,粮食储存不仅注重数量,更关注储粮的内在品质和营养变化,长期进行储粮基 发达国家粮食科技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孔凡真1,吴大成2 (1.甘肃联合大学,兰州730010;2.陕西省蓝田县粮食局,陕西蓝田710500)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正受到诸多因素的严重影响,其增长空间越来越有限。农业包 括粮食科技发展与创新,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现有的粮食资源成为粮食科技的重点。以农业高度发达国家为例,介绍了他们在粮食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运用高新技术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国际粮食;粮食科技;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TS21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6395(2008)05-0007-03 础研究,注重储粮技术应用的环保提升。因此,以低温、气调、生物和综合防治相结合的绿色储粮技术已成为其主要特色。以澳大利亚为典型代表的绿色储粮技术发展到较高水平,目前,一些欧洲国家已经禁用溴甲烷作为熏蒸剂使用。经济效益最大化成为发达国家储粮仓型选择的主要标准,储粮设施主流仓型以系列浅圆仓为主,单仓仓容越来越大,在欧美国家,主流仓型的单仓仓容已发展为0.7~1.2万t,粮食仓储机械化程度高,产后损失少。1.2建立高效低成本的“ 四散”粮食物流体系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四散”粮食物流量占发达国家粮食物流量90%以上,加上现代运输工具、仓储设施和集约型的加工体系构建了发达国家粮食流通最主要的特征。“四散”物流在北美、欧盟等国已形成了现代体系,技术设施先进,物流过程实现了信息化。散粮流通设备正向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1.3形成了规模化、 集约化、现代化的粮食加工格局,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率 不断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粮食加工格局,深加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是发达国家粮食加工业的基本特征。 (1)小麦加工及利用 美国的面粉企业总计仅 有195家,规模最大的4家面粉公司的生产能力目前占全国总生产能力的63%,全美面粉企业的开工率达90%以上。法国制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达到 80%,最大的3家面粉公司所生产的面粉占全国市 场份额的44%。美、法等国小麦深加工的各类新产品除了加工面包粉、蛋糕粉、饺子粉、面条粉等专用粉外,还把小麦生产淀粉、小麦谷朊粉、小麦膨化食品、小麦胚芽和小麦麸皮用于食品开发。小麦胚芽被提取,用于加工小麦胚芽油,制油后胚芽粕再碾成 收稿日期:2008-08-19 作者简介:孔凡真(1931-),男,高级工程师,从事粮食问题研究。 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