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牲畜林学案(教师版)

牲畜林学案(教师版)

牲畜林学案(教师版)
牲畜林学案(教师版)

牲畜林

【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题旨。

2、体悟小说结构的特点,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3、体会作者以轻逸之笔写沉重生活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小说的结构特点及轻松幽默的艺术笔法。

【教学建议】

“延迟”是小说基本的创作手法,这个知识点较容易把握。《牲畜林》的背景是二战,战争是残酷的,本课可从卡尔维诺《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所论述的文学创作的第一原则“轻逸”出发组织教学,从人物、结构、语言三个层面讨论他为什么会采用“轻”的写法来写“重”的战争,以求更贴近小说创作本身!

【教学过程】

一、导入: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里说道:“我的写作方法一直涉及减少沉重。”这篇课文可从轻逸与形象、轻逸与结构、轻逸与语言三个方面解读。

二、文本研读:

(一)轻逸与形象

1、我们一般是怎样看待英雄的?《牲畜林》里有英雄吗?朱阿是英雄吗?作者为什么把朱阿塑造成一个枪法很不准的劣等猎手?

朱阿不是英雄,而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就像在马戏表演中, 小丑衔接起节目与节目。是朱阿把一个德国兵间接引到“牲畜林”中来的(直接引的是母牛“花大姐”,)也是朱阿的拙劣射术,使得各种牲畜接连上场,有与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从而展开故事情节。

2、小说里的另一个关键人物是谁?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是什么?卡尔维诺颠覆性的描写是为什么?

“农民模样的德国兵”。卡尔维诺颠覆这一形象是对侵略者的一种丑化。

所谓的英雄和敌人都成了小丑,树林成了集市——拍着翅膀的成群的鸭子、不给让路的山羊、性情温顺而固执的“花大姐”、漂亮的粉红色小猪、又老又瘦的母鸡……,战争的严肃与残酷全都消解在嬉笑之中。

3、小说中的人物给人的感觉很搞笑,但战争给人的印象是恐怖、残酷、死亡……小说借此想表达什么?

也许,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所揭示的关于生活的态度能让我们理解卡尔维诺的这种“减少沉重”的努力:轻,是对生活中无法躲避的沉重表现出来的一种苦涩的认可。

(二)轻逸与结构

1、有人将小说的结构比作容器,好的容器承载丰盈的内涵,那么,这篇小说的容器是什么呢?(“牲畜林”)表现战争主题可写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呢?你对林子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明确:

林子内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林子就像诺亚方舟,林子内宁静安详,生机勃勃,没有血腥,没有恐惧,是战争的避难所。是善良的人类的力量和希望。

作者选牲畜林这个地点:一是和林子外的村子被扫荡后的狼藉形成对比,二是多岔路多荆棘迷宫般的森林为朱阿和鬼子的较量(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2、鬼子抢走了朱阿在世上唯一的财产,朱阿想抢回来。但是每次当朱阿举枪射击时,就会被阻止,朱阿一共举了几次枪?(6次),这样的设计在结构上称之为什么?

“延迟”。“延迟”时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就是指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

3、“延迟”法的使用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各种牲畜(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

其次,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带走,便不寒而栗,同样,那头粉红色的小猪是那两个小孩的惟一财产,那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也是老太婆吉鲁米娜的惟一财产,本来就已十分穷困,一旦失去这点财产,生活将更加悲惨。

第三,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4、前面人的乞求,朱阿都同意了,吉鲁米娜十分穷苦,一旦失去老母鸡,生活将更加悲惨,那么朱阿为什么鼓足勇气开枪了呢?

明确:因为这次射击时朱阿是躲在他自己临时堆砌的掩体后面。“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什么关系。”这句话暴露出朱阿更深层的心理活动前面不开枪,不仅是因为怕误伤那些牲畜,而且也是怕没有打中德国兵,反被对方开枪还击。

5、朱阿终于开了枪,结果是什么都打到了,就是没打中鬼子。请结合小说前面的情节,说说这个结局是否具有合理性。

明确:朱阿的射击本领,前文有充分的渲染:他“从来瞄不准”,“他会把铁砂粒打到同伴的屁股上”。当他试图瞄准鬼子使眼前却总是出现晃动的牛屁股。而此后那些牲畜主人不断给他施加压力,使他的猎枪晃动得更厉害,“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这样的枪法和心态,决定了他不可能射中目标。

6、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让野猫和鬼子在打斗中坠下石崖,有什么用意呢?

明确: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它不是牲畜,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敌人(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石崖。是想表现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的理想。

总结:小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连“可怜的吉鲁米娜”也获得了补偿。纵观全文,只有这个“游击队员”和小说开头的“扫荡”两个词透露出战争的色彩,其余的,好像是那么自然而然。“牲畜林”这个充满自然和谐的地方,似乎拥有自净能力,经过一番小风浪,它就又回到生活本来的轨道中去。它也正是以它这种民间故事般的神奇,成为这篇小说结构和主题上双重的要点。

小说借“牲畜林”这个意象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和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的理想。

(三)、轻逸与语言:

1、朱阿六次举枪,其中五次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发射。第六次,射击面对的牲畜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这六次射击各有什么特点?从语言的角度,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情节。

参考内容:

第一次:“天哪!如果我想打死德国兵,遇难的却是…花大姐?,怎么办?”

“他使劲瞄准,但颤抖的双手使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第二次:“朱阿手中的枪跳起了塔兰泰拉舞”,这是拟人(教参作借喻?)

孩子说“朱阿,请你瞄准点。要是把我们的猪打死了,我们就什么也没有了。”侧面反映战争的残酷。

第三次:“朱阿,不要杀死我的小羊,你只打死他,千万别打死我的羊。你瞄准点。”“朱阿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这是夸张。

第四次:“朱阿,”她说,“你听我说,如果你打死德国人,我就嫁给你。要是打死了我的火鸡,我就割断你的脖子。”

火鸡自始至终都没有被德国兵抓住,还逗引着对方一层一层地往树上爬, 最终压断树枝摔了下来,而它自己却挺着胸脯,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

来给火鸡求情的姑娘也很有趣,半带利诱半带威胁地对朱阿说话,使得朱阿羞得满面通红,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把猎枪这样凶恶的意象比喻做生活味极浓的烤肉的铁叉,这也是作家想象力丰富、联想、无拘无束的表现,而这种自由联想,也暗示了自由精神对战争阴霾的反抗;姑娘的话和朱阿眼中像烤肉的铁叉一样的猎枪暗示了乐观精神对战争阴霾的反抗。

第五次:“朱阿,别打死我的兔子,反正德国人已经把它拿走了。”

小姑娘宁愿失去财产,也不忍心看到兔子丧命,可见她淳朴善良,热爱生命。它圆鼓鼓的,比野兔肥实, 听到响声不但不跑,反而趴在地上不动, 被抓住之后吱吱乱叫、左右扭动(与小猪的拼命挣扎又不间,一词之异, 体现出作家用词的准确性) ,使德国兵不得不高举手臂, 跳来跳去。并且,这一段只写了朱阿被恳求,至于恳求之后的情,则省略了。这大概也是为了避免重复的考虑。

第六次:“朱阿,德国人拿走了我的鸡,那是我在世界上唯一的财产,这已经够使我伤心的了。现在要是你把鸡再打死,那我就更伤心了。”

朱阿终于射击,可惜没打到鬼子,反倒把可怜的吉鲁米娜的老母鸡给打死了。这次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作者似乎有意避免把一个太鲜活的生命在他的小说里交付到死亡的命运中去,从而安排了一只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

2、“德国兵继续向上爬,树枝越来越细,脚下的树枝突然折断,他掉了下来,差点砸在朱阿身上。这次朱阿不糊涂了,拔腿就跑,伪装的树枝掉了一地。德国兵摔在松软的树枝上,没有受伤。” 为什么这样写?

沉重的德国兵爬上“越来越细”的树枝,掉下来后竟然“摔在松软的树枝上”,着实让人费解——我想,勇敢无畏的抗日民众肯定不会原谅作者如此低劣的道德情操!然而,正像米兰?昆德拉所说的,恰恰是因为卡尔维诺深切地认识到战争的沉重,所以才去努力追求语言的轻逸,在悖逆中飞入另一个世界。

卡尔维诺就像那只在枝头轻快地跳来跳去的“火鸡”,“挺起胸膛,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让所有的沉重都落入自己的脚下,然后高傲地审视。

3、品味一处细节:“(朱阿)于是就绕到房子后面,走进干草棚,在草堆下翻找起来。那里藏着一杆老式双筒猎枪和子弹袋。”

提示:卡尔维诺的《通向蜘蛛巢的小径》里,男孩把他从俄国兵那里偷来的枪藏在了只有他知道的蜘蛛巢里——蜘蛛网的轻逸将枪的沉重遮蔽了。朱阿把猎枪胡乱地藏到了干草堆里,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呢?

三、总结

60年代法国兴起解构主义浪潮,要求打破陈旧滞后的秩序,包括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思维习惯以及个人意识上的秩序(如创作习惯,思维习惯等),从而建立新的更为合理的秩序。

当我们从小说里走出来,重新审视它的时候,是否也有一种被解构了的味道呢?《牲畜林》的背景是战争,我们却几乎嗅不到一丝血腥味,也看不到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就是德国兵和野猫的下场也只是滚下石崖,没有正面交代生死。

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写道:“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追求“轻逸”是对生活沉重的解构,是对战争的净化。以这样的方式反思战争,比纯粹表现战争的沉重与残酷显得更有力量。因此,这是一种包含着深思熟虑的轻。

四、作者选择这样的表现方式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相关材料补充。

伊泰洛·卡尔维诺于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哈瓦那附近,父亲是园艺师,母亲是植物学家,自幼就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使出生在异国他乡的儿子不忘故土,母亲特意给儿子取名为伊泰洛(“意大利”的意思),以寄托他们对故乡的怀念。1925年卡尔维诺全家移居到父亲的故乡圣莱莫。他不仅从父母亲那里学到很多自然科学知识,熟知名目繁多的奇花异草以及树林里各种动物的习性,还经常随父亲去打猎垂钓。这种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给卡尔维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使他的作品始终富有寓言式童话般的色彩而别具一格。

“二战”期间,在德国人占领的20个月的漫长时间里,卡尔维诺与他弟弟积极参加当地游击队组织的抵抗运动,卡尔维诺的父母亲曾因此被德国人羁押做人质。发表于1947年的处女作《蛛巢小径》就是一部以作者自幼所熟悉的利古里亚地区游击队活动为历史背景的长篇小说,当时卡尔维诺年仅24岁。

卡尔维诺的作品手法高超,思想深邃,而且具有极为充沛的想象力,在形式上独树一帜,成为最难与别人混淆的作家之一。不少批评家认为,若非1985年他在应邀赴美国演讲之前猝然去世(遗稿《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又称《美国讲稿》,成为20世纪小说理论的经典著作,至今仍然是许多当代批评家的案头宝典),198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很可能就是他。

他的作品,不仅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被遗忘,反而继续焕发出惊人的魅力、引发越来越高的热度,其代表作《祖先三部曲》《宇宙奇趣》《看不见的城市》等,拥有着越来越多的译本和青年读者,也成为各国文学研究者和批评家不断研究的课题。

有人说卡尔维诺是一位“一只脚跨进幻想世界,另一只脚留在客观现实之中”的作家。他的小说,往往故事性与寓言性兼备,寓深层的思考于奇妙的故事之中。

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逃难.(nàn) 处.分(chǔ) 洞穴.(xua) 膘.肥体壮(biāo)

B.圈.养(quān) 颤.抖(chàn) 马厩.(jiù) 为.之一振(w?i)

C.折.断(zh?) 蹩.脚(bi?) 捕.食(bǔ) 气喘吁.吁(xū)

D.苔藓.(xiǎn) 剥.皮(bō) 琢.磨(zhuó) 大腹便.便(piá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医生一再警告大腹便便

....的他得赶快减肥,否则势将百病丛生。

B.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文化在每个家庭的传承,是家庭道德观的浓缩和规范,父母不仅要言传,更

要身教,要让下一代从小耳濡目染

....良好的家风。

C.安排大学生当村官就像播种一样,不能简单一撒了事,而要讲究依土依时播种,这样才能因人成事

....,从而确保选派的大学生都是新农村建设所需人才。

D.日前,未来免费WIFI覆盖全球的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无数网民的心中炸开,免费WIFI覆盖全球究

竟是现实,还只是美国人的一场南柯一梦

....呢?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考古部门在南京门西地区发现一处古建筑遗址,虽然目前出土文物有限,根据方位和时代判断,很可能是疑似金陵凤凰台遗址。

B.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工业产出和出口低于预期,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已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件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事件。

C.2014年3月9日,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经典照片“胜利之吻”的男主角在家乡病逝,享年86岁,一段传奇历史就此画上了句号。

D.近日土耳其表示,在建设安伊高速铁路二期工程,将寻求中国的帮助,这为中国铁路总公司打入欧洲市场提供了一次机会。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9题。

城市里的蘑菇 [意大利]卡尔维诺

从远方吹进城里来的风给城市带来了不同寻常的礼物,只有少数一些敏感的灵魂才会发现这事,就好像对于感冒的人,其他土地上的花粉会让他们直打喷嚏。

一天,谁知道从哪里送来一阵裹着孢子的风,吹到城里一条路边的花坛里,于是几簇蘑菇就在这里发了芽。没有人发现这事,除了小工马科瓦尔多,他每天早上正是在那里乘电车。

这个马科瓦尔多,有一双不是很适合城市生活的眼睛:标识牌、红绿灯、陈列柜、霓虹灯、宣传画,对那些好考究的人,这些东西也许能吸引注意力,但从来不能叫马科瓦尔多的目光停留,他看这些东西就好似扫过沙漠里的沙子。然而树枝上一片发黄的树叶,纠缠在瓦片上的一根羽毛,却也从来逃不过他的眼睛:没有一只马背上的牛虻,没有一个桌上的蛀虫洞,没有一块人行道上被碾扁的无花果皮,是他不注意的,不用来作为推理的对象的,通过它们,可以发现季节的变化,理解自己灵魂中的愿望,体会对自身存在的痛苦。

于是一天早上,在等着电车把自己带到那个他做体力活的公司去时,在站牌附近,他找到了不同一般的东西,就在沿着林阴道的那片既不结果又生着硬皮的土地里:在某些地方,比如树桩上面,好像是隆起了一堆堆肿块,而且还一个个地迸裂开来,露出了椭圆形的地下躯体。

他蹲下身来系鞋带,又仔细看了个清楚:是蘑菇,真正的蘑菇,它们正在城市的中心冒出头来!马科瓦尔多觉得,那个曾包围他的灰色吝啬世界陡然变得慷慨起来,满是秘密的财富,除了以钟点计算的合同薪金外,除了工资补贴外,除了家庭津贴外,还可以从生活中指望点别的什么东西了。

工作时,他比平时心不在焉。他想,就当自己在那里卸包裹和箱子时,在泥土的黑暗中,那些安静,迟缓,只有他认识的蘑菇,正在酝酿着自己多孔的果肉,正吸收着地下的汁液,撑破土块的硬皮。“只要一夜的雨

水,”他自言自语道,“就已经可以收获了。”他等不及要把这个发现和妻子与孩子们一同分享。

“这就是我要跟你们说的!”在寒酸的午饭饭桌上,他这样宣布道,“一个星期内,我们就可以吃上蘑菇啦!一盘炸蘑菇!我跟你们保证!”对还不知道蘑菇是什么东西的最年幼的孩子,他是满怀激情地解释了蘑菇众多品种的美丽,其味道的细嫩,甚至还解释应该怎样来烧蘑菇;就这样,他把妻子也拉进讨论中,直到那时,她一直都显得颇为怀疑和漫不经心。

“那,这些蘑菇在哪里?”孩子们问道,“告诉我们它们长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马科瓦尔多的热情一下子被一种怀疑的推理给制止住了:“如果现在我跟他们说在什么地方,他们肯定会和平常一起玩的那些小调皮一块儿去找蘑菇,这样,整个街区就会到处散播这个消息了,而蘑菇最后就会落到别人家的长柄平底锅里了!”这样,那个曾迅速用普遍爱心来填满自己心灵的发现,现在却使他被嫉妒和怀疑的担心包得严严实实。

“蘑菇我知道,也只有我知道,”他跟孩子们说,“如果你们漏一个词出去,你们可就倒霉了。”

第二天早上,他走进车站时,是满心的焦虑。他蹲在花坛边,看了会蘑菇,它们长了一点,但不是很多,几乎还完全藏在泥土地下。

他蹲的幅度很大,以至于没有发现背后有人,他突然站起身,尽力摆出一副冷漠的神情。有一个清洁工,撑在自己的扫帚上,在看他。

这个在他管辖区里长着蘑菇的清洁工,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瘦高个,他叫阿玛蒂吉,马科瓦尔多看不惯他已有一段时日了,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那些戴眼镜的总是让他心生厌烦,他们总是盯着沥青路,要清扫掉一切自然的痕迹。

那是个星期六,马科瓦尔多有大半天的空闲时间,装出心不在焉的模样,在花坛附近转悠,远远地监视着清洁工和蘑菇,同时算计着还需要多长时间蘑菇能长好。

晚上下雨了,就像农民在成月的干旱后,单听见几滴雨声,就能从睡梦中醒过来,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就这样,马科瓦尔多,整座城里唯一一个,倏地从床上坐了起来,呼唤着家人。“是雨,是雨。”他努力地呼吸着从外头传进来的湿尘味和新鲜霉味。

拂晓时,也就是星期日,他和孩子们一起,拎了个借来的小篮子,赶紧跑到花坛边。蘑菇出来了,直直地挺在菇柄上,菇盖高耸在泥土外,还浸着雨水。“太好啦!”他们扑过去采起了蘑菇。

“爸爸,你看那边那个先生捡起了多少蘑菇啊!”米凯利诺说。父亲抬起头,看见阿玛蒂吉正站在他们旁边,胳膊下也挽了个小篮子,篮子里装满了蘑菇。

“啊,您也来采蘑菇?”清洁工说,“那就说明蘑菇可以吃了?我摘了一些,但不是很有把握……路的那头,还生出来一些更大的蘑菇……好了,现在我知道可以吃了,我得去通知我的亲戚,他们还在那里讨论是该采摘呢,还是该丢掉别管……”然后就大步走开了。

马科瓦尔多一句也说不出来:还有他没有发现的更大的蘑菇,一场从未希冀过的收获就这样在他鼻子底下给夺走了。他几乎是被愤恨,被暴怒气僵在那里,好一会儿不能动弹,然后——就像不时会发生的那样——那种个人激情的崩溃转变成一种慷慨的冲动:“嘿,你们大家!今天晚上你们想来一盘炸蘑菇吗?”他冲着簇拥在电车群里的人群吼道。“在这条路上长出了好些蘑菇!你们跟我来!每人都有份!”于是他就跟在阿玛蒂吉后面,而他自己已是被一大群胳膊上挂着雨伞的人尾随着,因为天气还很湿润,阴晴不定。

所有的人都找到了蘑菇,因为没有篮子,他们就把伞打开来装。有人说:“如果大家中午能一起吃个饭,该多好啊!”然而每个人都是捡了自己的蘑菇,就奔自己家了。

但他们很快就见面了,甚至就在当天晚上,就在医院的同一间病房里,洗了胃后,大家都被从中毒中拯救出来,不是很严重,因为每个人吃掉的蘑菇量都相当有限。

马科瓦尔多和阿玛蒂吉的病床挨得很近,他们是怒目相视。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说从远方吹进城里来的风促使蘑菇生成,后文又写夜间的雨促使蘑菇生长,引出下文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马科瓦尔多一家人那么渴望吃上一顿蘑菇,说明他家贫困,经济条件很差,平日很难吃到蘑菇。

C.阿玛蒂吉也早已发现了蘑菇,没有告诉别人。如果他没早发现,马科瓦尔多一家人就可以吃一顿蘑菇大餐,甚至一连几天都吃蘑菇。

D.马科瓦尔多把花坛里长蘑菇的事告诉素不相识的人,让那么多的人都来采蘑菇,可见他慷慨、乐于助人。

E.小说结尾写吃蘑菇的人中毒住院时,马科瓦尔多和阿玛蒂吉怒目相视,实际是为了表现他两人的命运、性格是基本相同的。

5.小说第3段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马科瓦尔多的眼睛?请联系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6.请简析画线句中“监视”“算计”分别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7.赏析最后两段在小说中的作用。

8.简要赏析文中主人公马科瓦尔多的形象。

9.有人说,小说是一场具有讽刺意味的喜剧;也有人说,小说是一场主题沉重的悲剧。你怎么看的?请结合小说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解析】A项,“穴”应读“xu?”;B项,“圈”应读“juàn”,“为”应读“wai”;D项,“剥”应读“b āo”。【答案】C

2.【解析】B项,“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不能接宾语。C项,“因人成事”,依赖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只能表贬义或自谦,此处望文生义。D项,“南柯一梦”,泛指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与“一场”重复。【答案】A

3.【解析】A项,语意重复,“可能”“疑似”重复;B项,搭配不当,“种种迹象”与“重大事件”不搭配;D 项,成分残缺,介词“在”缺宾语。【答案】C

4.【解析】C项,“一连几天都吃蘑菇”有误,由结尾可知,这些蘑菇有毒,不能吃,吃一顿就住院,以后他们就不吃了;D项,“慷慨、乐于助人”有误,马科瓦尔多自私,开始发现蘑菇时没有告诉别人,后来看到阿玛蒂吉采得比他多,十分恼怒,才赌气告诉别人的。【答案】CD

5. 运用了对比和排比手法,详写马科瓦尔多的眼睛,体现了他家境的贫困,也为他发现蘑菇作了铺垫。

6. “监视”写出了马科瓦尔多“戒备”的心态:“算计”写出了他期盼的心情。

7.(1)结构上跟前文形成大的转折,有一种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2)“怒目相视”和吃蘑菇中毒使得人物形象得到了完善;(3)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凸显了小说主题的悲剧性;(4)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8.马科瓦尔多是一个爱占小便宣、自私、对家人关爱、家境贫困、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形象。

9.示例:(1)是一场喜剧。马科瓦尔多为了一点蘑菇,想方设法不让别人知道。被别人得知后,大发脾气,赌气告知更多的人前来采摘。结果全部蘑菇中毒,最后与阿玛蒂吉躺在医院里怒目相视,小说讽刺了那些自私自利的人。

(2)是一场悲剧。马科瓦尔多与阿玛蒂吉都是小人物,地位卑微,生活困顿,那些中毒的市民也都是社会的底层人物,读来有一种心酸的感觉,因而让读者同情他们的遭遇,小说具有悲剧意味。

(3)是喜剧也是悲剧。(分析见上)

匡超人3

《匡超人》导学案 教学目的: 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 3、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4、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深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2、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难点: 1、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 2、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课:《范进中举》 二、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1、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 明确: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最终使他彻底告别科举仕途,不再与统治阶层为伍。三十三岁时移居南京,在秦淮水亭,历时十余年时间,创作出惊世之作《儒林外史》。至于小说的主题,请学生认真阅读理解单元及课文导语。 2、介绍《儒林外史》的内容及主题 《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全书共55回,实写清朝,背景却放在明朝,它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文章来自: 《留侯论》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课前预习案 【基础知识整理】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又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和。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遇到的生平第一祸事就是乌台诗案。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 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

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文史知识 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

《菩萨蛮》导学案(带答案)超实用

温庭筠《菩萨蛮》导学案 教学目标: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思想感情 一、唐五代词概述: 1、花间词派:以唐温庭筠、前蜀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温词秾艳华美,如簪花仕女,如富丽堂皇牡丹,“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疏淡清秀,如淡妆美人,如清新明丽芙蓉,“显而疏”,易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2、二主一相: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操,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李璟和李煜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家国之感,拓展了唐五代文人词的艺术境界,开掘了唐五代文人词的抒情深度;朴素的语言和杰出的白描功夫,形成了他们“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冯延巳词善于以阔大境界、层进手法写柔情,从而营造出一种浩浩莽莽的意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 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二、作者介绍: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他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 三、结合注解,理解词意: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四、赏析课文: 1、概括上下片内容分析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上片女主人公睡醒后娇慵的形象下片写了梳妆打扮的过程。这首词塑造了娇美又满怀幽怨的闺中贵妇的形象。 2、这首词通篇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3、感情探究: 假借写女子,实际写作者自己仕宦之途的不得意,表现自己不被重用的感慨和悲哀。 【迁移训练】 眼儿媚(南宋)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陈情表(教师版)

《陈情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赏析本文行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反复诵读之后,找出叙述作者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安排: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解说文体:陈,陈述。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本文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 2、认识李密其人以及文章写作背景 李密,三国时人,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他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以侍奉祖母为名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陈述自己的情况,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不能应诏的苦衷。言语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有扣人心弦之力。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3、文学史上对《陈情表》的高度评价 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苏轼曾有这样的评价:“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划横线的词语注音: 险衅xìn夙sù闵mǐn凶悯mǐn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ò薄期jī功强qiǎng近床蓐rù茕qióng茕孑立逵kuí猥wěi 陨yǔn首洗xiǎn马逋bū慢日笃dǔ矜jīn育拔擢zhuó优渥wò更gēng相xiāng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通“悯”) 2、常在床蓐(“蓐”通“褥”) 3、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有,通“又”) 学习内容 一、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2、生再自读课文…… 3.提问: 读完全文,说说李密在《陈情表》中向晋武帝陈述了什么情感?目的是什么?可结合课文句子 作答。 陈述了自己的亲情、孝情、忠情。 以情感人,目的是让晋武帝答应他的要求,可以辞官不做。 二.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亲情) 第二段:感激,恳切;(孝情)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忠情) 三.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注意重点实词、虚词。 四、合作探究:概括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 第二部分:陈述朝廷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表达了感恩之情。 第三段:以“孝治天下”为依据,提出“辞不复命”的请求。 第四段;提出解决忠孝两全的办法:先尽孝后尽忠,乞求皇上恩准“终养”。 五.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险衅.(xìn)祚.薄(zuò)床蓐.(rù)茕.茕孑立(qióng) B、洗.马(xǐ)逋.慢(bū)拔擢.(zhuó)终鲜.兄弟(xiǎn) C、优渥.(wò)期.功(qī)闵.凶(mǐn)逮.奉圣朝(dài) D、伪.朝(wèi)矜.悯(jīn)郎署.(shǔ)猥.以微贱(wěi) (1.A(B项“洗马”应读“xiǎn”,这是古代官职名,古音异读。C项“期功”应读“jī”,满一年之意,不读“qī”。D项“伪朝”应读“wěi”。) 2、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臣以险(xìn)夙遭闵(mǐn)凶终鲜(xiǎn)兄弟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责臣逋(bǔ)慢犹蒙衿(jīn)育宠命优渥(wò) C、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yì)日薄(bó)西山除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过蒙拔擢(zhuó)门衰祚(zuò)薄更(gēng)相为命 (2、A(B责臣逋(bū)慢 C、有所希冀(jì) D、逮(dài)奉圣朝 3.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A.险衅(xìn)夙(sù)遭闵凶门衰祚(zuò)薄 B.床蓐(rù)茕(qióng)茕孑(jié)立猥(wěi)以微贱 C.逋(pū)慢陨(yǔn)首犹蒙矜(jīn)育 D.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终鲜(xiǎn)兄弟 (3.C 4.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A.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B.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诈薄,晚有儿息。 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E.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F.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4.A jī qiǎng B.xiǎn C.xìn sù mǐn D.xiǎn E.huán F.bó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最新匡超人导学案教师版

课题:《匡超人》主备:田阳、刘晓琴、王宝龙审核:高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吴敬梓的生平与《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主题、艺术成就。 2、分析匡超人的人物形象。 3、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分析匡超人的人物形象。 难点: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 明确: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具有儒 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吴敬 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 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 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 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 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 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 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介绍《儒林外史》的内容及主题 明确:《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 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全书共55回,实写清朝,背景却放在明朝,它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

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 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 (1)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 (2)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 (3)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 精神拷问…… 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 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 心灵漂泊的悲凉。 3、字音辨识 可憎()踌躇()诰命()盘桓()妆奁()衣衾()装殓()丝绦()孝悌()泥淖()睿智()藩司()茧绸直裰()缮写() 二、课堂研讨 《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近200个生动鲜活却又令人 含泪去笑的人物形象,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匡超人的形象 别具意义,作者不惜笔墨,用了五回多的篇幅来描写他。他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今天我们通过节选的课文来了 解一下。 1、结合课文节选部分的第4-6段以及第8-9段,思考:匡 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主要依据是什么? 明确:自私蛮横--逼妻下乡(第4段) 虚荣无耻--停妻再娶(第5-6段) 虚伪无情--拒看潘三(第8段) 厚颜无智--吹嘘自己(第9段)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2课 留侯论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留侯论 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情况。2.了解本文的论题及艺术手法。3.正确辩证地看待“忍”。 1.背景探寻 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应举,主考官欧阳修见其文,“惊喜以为异人”,疑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抑置第二。拆封看名,当时就说此人“当是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进士及第后因母丧回蜀。服孝三年,又赴京应制举。此《留侯论》是嘉祐六年(1061)正月作者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是苏轼的早期作品。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2.文学常识 史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记叙和评价的一类文体。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抓住一方面联系现实,体现现实价值进行评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挟.持()②圯.上受书() ③刀锯鼎镬.() ④虽有贲.、育() ⑤孺.子() ⑥称.其志气()

⑦鲜腆.. 而深折之( ) 答案 ①xié ②yí ③huò ④bēn ⑤rú ⑥chèn ⑦xiǎntiǎn 2.通假字 ①卒. 然临之而不惊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其所以微见. 其意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猝” 突然 ②“现” 显现 3.一词多义 ①过??? 必有过.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 矣 ②怪??? 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 ③其??? 非子房其.谁全之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所以??? 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⑤而???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 卒然临之而. 不惊 ⑥之??? 必有过人之 .节 子房之.不死者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答案 ①超过,超越/错 ②奇怪/“以……为怪” ③难道/大概 ④“用……的方式”/“……的原因” ⑤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⑥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 人:

《匡超人》 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匡超人》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吴敬梓的生平与《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主题、艺术成就。 2、学习课文的客观、真实的间接讽刺的笔法。 3、学习《儒林外史》的多样化的讽刺手法。 【学习重点】 多样化的讽刺手法及运用 【学习难点】 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 【学习时间】1课时 【学法导航】 1、依托文本理清情节线索;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3、透过形象挖掘主题内涵; 【学习过程】 一、作品及作者 1.介绍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

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年,在南京21年)。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鸿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该书中《范进中举》一文还被选入八(初二)年级下册

《陈情表》学案

《陈情表》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预习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本文的文体特征 3、通读全文把握重点字词 4、正确断句,能借助于字典翻译文章 5、把握每段大意,体味作者情感 二、预习内容 1、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与此同时,当时李密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乌鸟私情”,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文章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2)表: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 (3)苏轼有言: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4)成语: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3、正字音 险衅()祚薄()茕茕孑立()床蓐()拔擢()优渥()猥劣()陨首()希冀()逋慢() 4、给下列句子断句: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②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③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5、预习思考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儒林外史导学案第一课时-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儒林外史》导学案 第一课时 班级:小组:姓名:等级: 【课标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 大体了解作者、作品。 【自读感知】 自读学案与名著,了解作者简介及作品基本内容。 资料链接: 一、关于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曾祖一辈,兄弟五人,四人中进士,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1658)殿试第三名,俗称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提督顺天学政。祖父一辈,族祖父吴晟是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吴昺是康熙三十年(1691)殿试第二名,俗称榜眼。但到了父辈逐步中落,父吴霖起,拔贡,曾为赣榆县教谕,是个清贫的学官。 二、结构 现在通行的《儒林外史》共有56回。对于它的结构,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总体上看来,整部书是一个首尾呼应的回环式结构。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可以看做是总纲,点明主题和创作意图;第56回则借“幽榜”回应“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从第二回到第五十五回是书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从明宪宗成化(1465—1487)末年写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为止,一百年间几代士人风格迥异的命运遭际。这一部分与其他长篇小说不同,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往往一回或者几回描写一个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互为引子,像串糖葫芦一

留侯论导学案

《留侯论》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2.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3.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号,眉州眉山人,北宋时著名文学家。他才气横溢,文学成就很大,是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继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散文为之一,并称;诗并称;词并称;书法、、、苏并称,北宋则是苏、、、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苏并称;诗苏黄(庭坚)并称;词苏辛(弃疾)并称;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并称,北宋则是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儒、释、道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2、背景链接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留侯,指,字。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沧海,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史有《留侯世家》。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良无战功。刘邦说:“,,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留,城名,在今徐州市,有一种说法,具体在今睢宁境内。

《菩萨蛮》教学学案

《菩萨蛮》教学学案 靖安中学彭丽 一、教材分析 《菩萨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描写一个闺中女子起床、梳洗、画眉等一系列的动作,含蓄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孤独寂寞。它选自中国最早的一本词集——《花间集》;它的作者是被誉为花间派鼻祖的温庭筠。 一首好词,本身就有一种魅力,你读它,就会被它吸引,被它感动,《菩萨蛮》就是这样一首好词。通过学习这首词,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内心的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学情介绍 我所教学的对象是高二的理科生,他们在高中语文必修四曾经系统的学习过词,在选修课本诗歌部分也学习了很多词人的作品,对词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 但是,大多数理科生,他们平常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看文学类的书,更别说古典诗词了,课后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充与扩展,不符合语文学习一定要多读、多思、多写的要求,诗歌鉴赏能力还是相对薄弱。 从做诗歌鉴赏题目来看,通常是失分很多的一个题型。 所以激发他们对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诗歌鉴赏能力很有必要。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分析、学情介绍以及《高中语文新课标》对古诗词学习的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①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背诵出这首词。 “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优美的语言、铿锵的声韵、向上的精神、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就能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提高学生诗歌方面的能力背诵可谓必不可少。 ②学会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理解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要“学习鉴赏诗歌的有关基本方法,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的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而且“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也是《新课标》评价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设置了教学目标二,又因为本文主题的含蓄性,所以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③在体会文本的语言、音律、情感之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热爱的民族是可悲的。所以我设置了教学目标三。 四、教法与学法 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百花齐放的语文教学模式背后支撑的基本方法还应是“诵读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这两个方法迢递千年,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所以教法我采用诵读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学法采用诵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自主合作探究”也是新课标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由新课导入、自主诵读、合作探究、课堂小结、课后作业五个

陈情表导学案(教师版)

《陈情表》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赏析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学习时数:三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对照注释,翻译全文。 2.相关知识介绍 李密,字令伯,武阳人,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亡,晋武帝多次召他为官,以故脱辞。祖母死后征为尚书郎,转汉中太守。后免官回乡,度过晚年。 西晋王朝初年,武帝为了安抚、吸引蜀汉的士族倾心于晋朝,对蜀汉的旧臣采取了笼络收买的怀柔政策:或任命他们留在中原的子孙为官,或征召他们到京城洛阳任职。晋武帝立太子,下诏聘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是亡蜀降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另一方面做为亡国之臣,忧于司马氏集团的内部矛盾,顾虑多多,所以他要坚辞。可若不应诏,又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难免招来杀身之祸。于是,他写了这篇《陈情表》,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真情可鉴,晋武帝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在生活上给予了他比较优厚的待遇。待刘氏死后,服丧期满,李密才出仕晋朝。 《文选》为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世称《昭明文选》。《文选》是一部文学作品总集,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人言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检查预习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 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拨擢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终鲜兄弟除臣洗马刘病日笃更相为命 2.学生朗读全文,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三、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言知识。 1.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③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 ④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并把你认为重要的其它词语整理在空白处。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②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③零丁孤苦,至于成立④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⑤而刘夙婴疾病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020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学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 学习重点 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词语及《儒林外史》中的名言警句。 2.读:品读课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的。 3.练: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写: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片段,刻画一个人物形象。 一、诵记名言警句 《儒林外史》中的名言警句 1.清官难断家务事。 2.医家有割股之心。 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4.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 5.读书好,耕田好,学习便好;创业难,守城难,知难不难。 6.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 7.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二、了解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于官宦家庭。他的父亲为人清正耿直,不以功名为重,对吴敬梓有着深刻影响,吴敬梓自幼聪颖异常,20岁时中秀才。父亲死后,因其不善经营,家产挥霍俱尽。后又屡试不第。33岁,他移家南京,开始了卖文生涯。36岁时,安徽巡抚荐以应博学鸿词科,以病不赴。40岁后生活陷入窘境,靠友人接济度日。由富转贫的生活经历使其饱尝世态炎凉,对现实有较清醒的认识。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 2.相关链接 《儒林外史》全书的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批判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选文中的匡超人在马二先生的训导下,逐渐热衷功名,并且到京城攀高结贵,停妻再娶,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活动,揭示了八股文、科举制度是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轻人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菩萨蛮》韦庄导学案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第七单元第二课 《菩萨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韦庄词“明白晓畅,疏朗秀美”的语言特点。 2. 透过词句,体会情感。 3. 结合写作背景,探究主旨。 【预习导航】 1.作者简介. 韦庄(836-910),字端已,今陕西西安人,韦应物之四世孙。他生活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黄巢攻占长安,他身陷兵火,弟妹失散,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后入蜀为西蜀节度使王建掌书记。唐亡,王建称帝,庄为宰相,终于蜀,谥文靖。 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为其代表作,人称“秦妇吟秀才”。 其词尤具特色,内容有男女之情、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离乱、思乡怀旧之感,风格清新明朗,与温庭筠其并称“温韦”,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之一。 2.写作背景 韦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本词是第二首。黄巢起义后,藩镇混乱,韦庄避难江南长达十年之久。本词即是他避乱江南时所作。 3.这首词每两句换一次韵,且仄韵、平韵、仄韵、平韵,重复回环,有复叠之美。 诵读时,遇平声韵“天”“眠”“乡”“肠”应拖长音,稍作停顿; 遇仄声韵如“好”“老”“月”“雪”等则应急促些。 4.字词解释 游人:这里指漂泊江南的人 合:应当 垆: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 凝霜雪:像凝结起来的霜雪一样 皓:白 须:应 【问题探究】 1.作者表达对江南的情感是什么? 2.“人人尽说江南好”中“人人尽说”隐藏意思是什么? 1 / 2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3. 诗词从哪些方面写“江南好”? 4寄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为什么 【总结概括】 【课堂练习】 《菩萨蛮》(其三) 韦庄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注】韦庄年少时曾多年流寓江南。《菩萨蛮》词共有五首,为词人晚年寓蜀回忆旧游之作。 1.词中“此度”指的是 ;“归”指的是。(2分) 2.该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4分) 【课下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完成练习册作业。 3、预习下一课。 2 / 2

陈情表3课时(教师版)

陈情表(3课时)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积累本文中出现的文化常识; 2.挖掘本文的写作素材,训练本文融情于事艺术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难点】 积累文化常识,写作借鉴。 【导学流程】 一、旧知回顾: 1、李密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 先尽孝后尽忠,因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两难解决,李密愿乞终养。 2、情景默写: ①.《陈情表》中写李密命运不好小时不幸的两句是-------,-----。 ②.《陈情表》用“-------,-------。”两句表现他孤独的长大成人。 ③.《陈情表》用“-------,---------。”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缺少子嗣。 ④.《陈情表》用“---------,---------。”两句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⑤《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写明人应尽孝心的两句是------,-----。 ⑥ .陈情表中李密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 ⑦.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 ⑤.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⑥.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⑦.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二、基础感知: 1、整理文中出现的文化常识: 1.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谢贺。 2.外:指自己一房以外的亲族,古代一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3.五尺:汉代的五尺,相当于现在的三市尺多。 4.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5.孝廉: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用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

留侯论整理_教师版

<<留侯论>> 一基本字词 1.通假字 ①卒然临之而不惊( 猝) ②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现) ⒉找出下列古今异义词 ①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古义,抱负②必能信用其民矣 ⒊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人名词做动词,降低身份。 ②臣妾于吴者名词做动词,做臣妾。 ③油然而不怪者意动,以为怪。 ④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使动用法,使惊恐 ⑤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名词做动词称王 二、重点实词: ⒈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相互⒉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少,厚 ⒊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赤膊,表示谢罪⒋而非有平生之素交情。 ⒌养其全锋而待其弊保持⒍不称其志气相当 三、重点虚词 ⒈①彼其能有所忍也如果②非子房其谁全之难道③此其所以为子房欤大概 ⒉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竟然 ⒊①而世不察,以为鬼物认为 ⒋勾践之困于会稽在 ⒌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从 6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用,介词 .以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凭借,介词 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而,连词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来,目的连词 7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用来,连词 所以观其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的原因 四、重点句式 1.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被动句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判断句 五、句子翻译 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情,一般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2.天下有大勇者,卒而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是因为他报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3.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张良从圯上老人那儿接受赠送的兵书,这件事实在荒诞不经。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地出来考验张良的呢? 4.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留侯论 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留侯论学案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B.卒然临之而不惊 C.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解析】A项,“见”同“现”;B项,“卒”同“猝”;D项,“说”同“悦”。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拔剑而.起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B.勾践之困于.会稽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C.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D.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解析】A项,而:表修饰关系/表转折关系。B项,于:介词,在/介词,被。C项,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D项,以:和“为”连用,认为/用。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 例:此其所以 ..为子房欤! A.观其所以 ..微见其意者 B.而项籍之所以 ..败者 C.虽世殊事异,所以 ..兴怀,其致一也 D.吾所以 ..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A项,表凭借,其他三项与例句一样,均表原因。 【答案】 A 4.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其君能下人 .. B.此其所挟持 ..者甚大 C.其身之可爱 .. D.夫持法 ..太急者,其锋不可犯 【解析】A项,古义:谦逊地对待别人;今义:奴仆,佣人。B项,古义:怀有的抱负;今义:一指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二指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多指坏人捉住好人)。C项,古义:值得珍爱;今义:①天真无邪,②令人喜爱。D项,古今义相同。 【答案】 D

《菩萨蛮(其二)》导学案 老师卷

《菩萨蛮(其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重难点】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是白居易赞美江南的名句,今天我们来欣赏花间词派代表作家韦庄赞美江南的词作《菩萨蛮》,比较鉴赏两人词的不同风格特色。 【知识链接】 花间词派 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凡五百首编成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其他尚有些咏史征戍、行旅写景之作。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浓艳为主,史称花间词派。 【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其词与温庭筠齐名,号称“温韦”,为“花间派”的代表作家。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 2、背景介绍 45岁左右时,在长安应举,适逢军占领黄巢起义长安,未能脱逃,第二年想尽办法终于逃到洛阳,后辗转浪游到江南。今若还乡,目击离乱,只令人断肠,故惟有暂不还乡,以待时定。这首词是他浪游江南时的作品。《菩萨蛮》是韦庄避乱南方写的一组词,《菩萨蛮》共五首。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诗歌赏析】 1、熟读诗歌,默写诗歌。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lú)边人似月,皓(hào)腕(wàn)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2、诗歌大意

(人教高中语文)7《陈情表》学案

学校:一中学科:语文编写人:郭善甫审稿人:王慧珍 《陈情表》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预习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本文的文体特征 3、通读全文把握重点字词 4、正确断句,能借助于字典翻译文章 5、把握每段大意,体味作者情感 二、预习内容 1、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与此同时,当时李密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乌鸟私情”,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文章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2)表: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 (3)苏轼有言: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4)成语: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3、正字音 险衅()祚薄()茕茕孑立()床蓐()拔擢()优渥()猥劣()陨首()希冀()逋慢() 4、给下列句子断句: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②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③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5、预习思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