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信息窗1《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生活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考

——在具体情境中,不断提高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三)解决问题

——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平均数的必要性以及计算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四)情感与态度。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操作纸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一。四年级一班和四年级二班代表队参加

沙包投准比赛优胜奖颁给谁哪个班?由此追问,按总分

合理吗?会有其他情况吗?

出示课件二按总分,按最高分都不合理,那按什么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

自己站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构建感知。

1、出示课件。四年级一、二班代表队,沙包投准统计表。

要求。①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的一些信息,对应图画。

②能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操作。小组合作,在操作纸

上画一画,圈一圈,指名学生上台,指着统计图说说自己

的操作方法。③会用求和平分的方法,进行计算平均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板书:平均数,移多补少,求和平分

2、出示课件,四年级二班沙包投远情况统计表。

要求。①估一估沙包投准的平均数会是几?(设计意图,

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有范围的)。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出四年级二班沙包投准的平均数。引出两种方法的认知冲突。(设计意图,求较复杂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用求和平分的方法。并让学生举例说。求和平分的方法是怎样的?)

③通过平均数进行比较,优胜奖应该发给哪个班级?(设计意图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板书:整体水平

④四年级二班,如果想提高,本班沙包投准水平,应该怎么办?他们的最好水平有可能达到多少?(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平均数,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息息相关。平均数是很脆弱的)。

⑤四年级二班认为人数不一样多不公平,要求五

个队员参加。四年级一班5号队员出现。那么5

号运动员,沙包投远的个数与平均数又有什么关

系?他们的最好成绩能达到平均数是九吗?都是

五个队员参赛,还用算它们的平均数吗?让学生

合作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平均数与总数

和总数量的关系。处理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判一判:两个判断题。(设计意图:第一题,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有范围的,第二题让学生分清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

(四)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1、谈一谈,平均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如果想提高

班内的总体成绩,应该怎么办?设计意图,平均数代

表的是整体水平。

2、出示四年级八班的平均身高统计表。让学生谈一

谈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设计意图:平均数,在生活中起着很巨大的作用。)

3、出示四年级八班平均体重统计表。谈谈自己的想法。

4、出示我国十岁儿童的正常身高和体重标准范围,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5、我国淡水资源情况统计表。让学生谈谈自己的

看法和想法。(设计意图,平均数的重要作用,激

起学生保护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6、平均寿命,通过观察统计表,让学生谈一谈自

己对平均年龄的看法。山东的老爷爷,今年75岁,

看到统计表之后很担心,你的想法是怎样的?你想

怎么劝劝她?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感知,平均数与

具体数量的关系。

(五)实践作业

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从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的算法,平均数与生活的关系来谈。并通过课件展示本节课的过程,鼓励学生是智勇双全的小“英雄”,并布置一项作业:统计全校老师的平均年龄。(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

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

课后小结:整个教学设计,我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

做了很多的预设。因为学生是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生命个体,

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争取在课堂教学中再组织学生讨论评价,让学生在生成知识的同时,生成学习经验,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本节课充分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注重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有效引导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板书设计

《平均数》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半学期,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教师应以引导法为主,辅以,直观演示法,设一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也必须通过练习才能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效的练习需要以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基础进行设计。我在课前进行的学情调查,内容如下:第一题学生都能计算出平均成绩是92分,但没有出现移多补少的方法,第二题多数人说有危险,少数人认为没有危险,但说不清理由,通过学情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只会求平均数,但对平均数的意义不理解,对极端数据缺乏认识。

《平均数》效果分析

今天我执教了《平均数》一课,整堂课,我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做了很多的预设。因为学生是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生命个体,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争取在课堂教学中再组织学生讨论评价,让学生在生成知识的同时,生成学习经验,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本节课以讲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为线索,贯穿整节课,学生兴趣浓厚,本课中充分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注重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激励学生质疑、猜测、实践、总结并有效引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1)教学语言不够精炼。

(2)个别环节学生自主探究时间不够充足。

《平均数》教学反思

一、问题引导学习,揭示概念本质

数学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抽象出来的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课堂教学中,要全面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紧抓概念的核心,通过适当的情景设计,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数学形式体会概念的特征,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

二、设计有效提问,激发主体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中,以实际问题为载体,通过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使其主动参与教学。

有效的课堂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本节教学活动,对概念的引入、形成、深化应用等环节的教学都提前预设了有效性的问题,但有些地方不能根据课堂的动态生成及时准确地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激活数学思维,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平均数》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二、课标解读

学生已经学过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在此基础上,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一方面介绍了平均数的概念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另一方面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考虑到在教学中操作的可行性,将数据分析观念定位于如下两点:

第一、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通过数据分析做出决策和推断,并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我们不妨把这一要求称为“过程性”要求

或“活动性”要求。

第二、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这体现了数据分析的“方法性”要求。即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要建立在一定方法的掌握上。

第二,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这体现了数据分析的“方法性”要求。即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要建立在一定方法的掌握上。

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要逐步建立起对数据的某种敏感或领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多参与到身边的多样化生活问题中去,亲身经历对数据的调查、研究、作出判断的活动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并建立起“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观念。正因为如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提出:“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在第二学段提出“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从这些目标要求不难看出,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离不开活动与过程。而这些活动又应该放在丰富而生动有趣的背景下进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获取周围的有关数据信息的课题。比如,关于本班同学的喜好方面的一些统计的例子就有很多:喜好的歌曲、运动项目、各类课外读物、感兴趣的电视栏目、爱吃的水果蔬菜、爱喝的饮料、最喜欢的颜色、四季中最喜欢的季节等等。

评测练习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材分析

课程从现实生活出发,选取了学生喜欢的篮球运动员投篮得分为素材,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并能从有关信息中提出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他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它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在生活中经常用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