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教学设计 教案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教学设计 教案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教学设计 教案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回顾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论证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发展的必然。

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行政区的不同,增强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设置疑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

播放有关港澳回归的资料片,从感性上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通过采访、演唱歌曲等方式,印证、认同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港澳的顺利回归以及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从实践上印证了“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为祖国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认识和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简述港澳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难点概述“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国家的分裂与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对矛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

国家,统一也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请同学们回忆古代史上我们先后学习了哪几次统一?那么今天我们的祖国有没

有实现完全统一呢?

(设计意图:创设语言情境,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前,按照选择的主题内容分成三组坐好。上课以后,给三分钟的时间,各小

组内部进行交流。(设计意图:按兴趣选择主题内容,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一、历史回顾

师:我们大家都知道,香港、澳门、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那么,你们能不能用历史史实来说明这一问题呢?哪一个小组先来?好,有请香港组同学。

生:介绍香港的自然地理状况及鸦片战争前的历史沿革情况。(明确春秋战国

时期,香港就已成为楚国的领地)

师:那么,它是怎样被英国割占的呢?多媒体演示香港特别行政区示意图,通

过闪烁的方式呈现。展示各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图片。

生:通过提问的方式:哪位同学说一下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分别通过哪三个不

平等条约被英国强行割占和租界的?

生答:(略)

师:面对英国侵略者的贪得无厌,难道中国人民就听之任之吗?

生:面对这些不平等的条约,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历届政府不予承认,中国人

民也从未接受。年,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提出了归还租界和租借地的要求,但未能实现。

师: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为什么遭到拒绝呢?

生答:(略)

师:有请澳门组的同学。

生:介绍被葡萄牙侵占的历史。

师:请出台湾组同学。

生:介绍台湾问题由来。

师:日本投降后,我国恢复了在台湾的主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

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成为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在国际上的唯一合

法代表,中华民国从此结束了它的历史地位。那么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问题,其他国家不得干干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回顾中国古代、近代历史,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学会

论从史出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纵向看历史的能力和意识,增强学生运用现

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确定方针

师:好,我们知道了香港、澳门、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们的回归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香港、澳门、台湾这

三个地方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而祖国大陆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假如你

是中国的领导者,你会采取哪种方式解决?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的题目,引申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

学生认识“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的重要作用)

师: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同学们想了解什么?

生:自由发言。(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解决,注意

对学生的引导,把握好时间)

(设计意图:这一目是本课的难点,采用破解法将其分解为一个个小的问题,

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通过自己设计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激发探究兴趣)

大屏幕出示教师预设习题: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者是谁?其目的?

2.“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哪个地方提出来?

3.“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指的是什么?

5.“一国两制”构想实践成功体现在哪?

生:小组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弥补学生自由发言中遗漏的问题)

师:在这一方针的正确指导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接下来,我们来了解港澳回归的有关情况。

三、解决问题

1.港澳回归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每课一得,加深对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了解)

师:播放香港回归画面。

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当时的盛况。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想像能力)

师:介绍澳门回归的情况同香港方式。

师:指导学生观看书中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你们知道这两个区旗的设计意图吗?”

生:(回答略)

师:出示中国政府在联合声明中对香港、澳门的基本方针政策,引导分析特别行政区“特别”在什么地方,中央政府对特别行政区恢复行使主权,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小组讨论,达成共识。

(设计意图:教师查缺补漏,帮助拓展深度)

议一议:中国为什么能成功地收回香港和澳门?

(设计意图: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表演及语言表达能力,扩大组员的参与面)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师:香港、澳门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只剩下台湾问题没有解决。有什么疑难问题可请教台湾小组的“博士”们。

生:提出问题,台湾小组成员解答。如有不同观点,教师参与争辩。

师:适时点播,查缺补漏,预设习题。

(1)你认为解决台湾问题需要通过外交途径吗?为什么?

(2)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3)目前海峡两岸交往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4)举例说明海峡两岸联系日益密切的史实。(经济与文化两方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竞争意识。冠

以“博士”头衔,增强自信。在争辩中体会学习历史的兴趣)

师:出示一系列图片并讲解:在历史上海峡两岸关系密切;而今天经过海峡两

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的人员交往以及新闻、科技、学术、体育、正初步形成。这种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为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坚信统一必

将实现!因为这是人心所向,谁如果违背人民的遗愿,人民必将其抛弃!因为

这是历史趋势,谁如果要阻挡历史的前进,历史的车轮将会把他碾碎!

(设计意图:引发深入思考,增强比较分析的能力,通过二者的不同,更进一

步理解台湾问题属于我国的内政问题,干涉台湾问题,就干涉了我国内政,而

干涉主权国家的内政,必然遭到国际舆论的谴责)

师:正如某些海外华人学者所说,两岸经济“相融,则荣;相离,则弱;相背,则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祖国的统一是

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不仅仅是因为我国综合国力的蒸蒸日上,更因为我们相

信台湾人民流的依然是炎黄子孙的血,依然有一颗赤红的中国心!让我们一起高歌《我的中国心》!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四、课堂小结:利用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改变传统教学中僵化的反馈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歌唱祖国》教学设计

《歌唱祖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进行曲风格及其速度、力度、节拍特点。 2. 分析歌曲中附点音符和八度大跳对歌曲情绪表达的作用。 3. 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4. 背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1. 学唱歌曲做到有感情地演唱,并背唱。 2. 用首调唱名法了解D大调的音位。 3. 准确演唱歌曲的弱起节奏和附点节奏。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表达了中国人民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和自豪感,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歌唱和赞颂。音乐雄壮豪迈,积极向上,带有进行曲风格。 本歌曲为色彩鲜明的D大调,四二拍,结构为带再现的三段体ABA,音域为a—d2 (小字组a到小字二组d)。歌曲的第一、二乐段情绪上有一定变化,第一乐段庄严雄壮,第二乐段含有抒情色彩。 这首歌曲还被改编成了铜管乐合奏。 教学过程 1.导入 (1)学生踏着歌曲《歌唱祖国》的节奏进教室,教师采用提问方式导入课题。 (2)欣赏升国旗视频,教师提问:看升国旗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在什么场合需要升国旗? (3)介绍作曲家王莘的个人生平和歌曲的创作背景。 2.新课学习 (1)聆听歌曲《歌唱祖国》。 (2)请学生谈聆听后的体会和感受,并回答问题。(例如:歌曲表达了什么情绪?是什么风格的音乐?) (3)再次聆听歌曲或教师范唱,请学生思考或分组讨论为什么歌曲是进行

曲风格?这种风格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4)教师总结:《歌唱祖国》的进行曲风格正是通过行进的速度、铿锵的力度、强弱对比鲜明的四二拍表现出来的。 3.学生学唱歌曲(《歌唱祖国》歌曲学习) (1)学唱歌曲曲谱,请学生试着用首调唱名法演唱歌曲曲谱。 (2)请学生讨论在曲谱中有哪些特殊的节奏。 (3)练习附点节奏。 教师拍击节奏,学生模仿。 老师结合歌曲曲目出示节奏练习:,并请学生说说附点节奏给人的感受以及对表现歌曲情绪的作用。 (4)练习弱起节奏。 教师讲解弱起节奏的概念,并通过对比练习让学生感受弱起节奏的强弱特点。 教师出示两条节奏练习: 教师请学生谈谈这两条节奏在强弱变化上有什么不同,在唱谱时应怎么做。 (5)学唱歌词。 按歌曲旋律节奏朗诵歌词。 填词演唱,注意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要唱得准确。注意切分节奏的强拍位置。 教师纠正学生演唱的不当之处。 学生随《歌唱祖国》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4.歌曲分析 (1)聆听录音,请学生思考: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段(课件《歌唱祖国》乐曲结构图)。 (2)聆听教师范唱(范唱应注意第一和第二乐段间的情绪对比),请学生讨论: ①歌曲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 ②歌曲表现了几种情绪?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两种不同的情绪? (3)请学生思考讨论这首歌曲的调性,教师通过对比第一段大调色彩与第二段小调色彩,进一步阐释第一段与第二段演唱情绪的不同。

教案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1

学校临清实高学科历史 教案: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本课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本课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或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 (2)能力目标:通过对"港澳胜利回归"的原因、意义及"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条件"的学习,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及相关资料,以培养同学们自学及分析解决材料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1982年英国出兵阿根廷维护其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殖民利益的一段资料,深刻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小组合作、分析概括。 (3)观看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的记录片,及电视、广播、报纸中有关"一国两制"的新闻,深刻体会其实践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2)通过对香港和澳门主权顺利恢复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这一理论的认识,从而培养其爱党、爱国情感,并坚定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信心和积极反对台独。 (3)通过认识港澳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是祖国的日益强盛,港澳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是重点。香港的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是难点。学生由于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澳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四、学情分析 初中已初步了解古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日本等国侵略台湾,英国割占香港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台湾问题的大致情况。因此有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设计,自主探究,充分体现新课程要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特色,学生走进历史,神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对话。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学生探讨知识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与资料,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六、课时安排:1课时

我的祖国(教学设计)

我的祖国 教学目标: 1、学唱《我的祖国》第一部分,能比较熟练的按正确的呼吸及力度记号演唱第一部分。 2、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能在歌谱上标出适当的呼吸记号及力度记号。 重难点: 1、六拍子的掌握,能正确的划拍,进行节奏练习和演唱旋律片段。 2、演唱中能准确掌握音准节奏,能熟练演唱第一部分。 3、能比较准确的标记出换气记号和力度记号。 教材分析: 《我的祖国》是一首根据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 部分音乐主题填词而成的合唱曲,快板,6/8 拍。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两段主要的 旋律:第一段旋律1-16 小节,e 小调,旋律上行状态,给人亲切、柔美、歌颂似的音乐感受。17-31 小节为第二段,音乐情绪明朗、昂扬、赞美的感情愈发高涨。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那么今天老师就先让你们听一段音乐。(放音乐视频,《我 的祖国》片段,教师领唱,学生跟着合唱) 师:刚才听到的歌曲片断中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一条大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师:歌曲通过歌唱祖国的江河之美来表达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 二、新课: 1、今天我们就来到了另一个美丽的国家捷克,那里的人们心目中也有一条河——沃尔 塔瓦河。(图片简介) 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关于沃尔塔瓦河的音乐,随着音乐发挥你自己的想象, 用你们手中的纸和笔把你们心目中的沃尔塔瓦河给画出来。(学生听交响乐画图) 师:同学们画得怎么样呢?举起你们手中的图画,让老师看看你们都够想象到怎 样的画面?(学生展示图画,请学生回答) 2、师:同学们画的都非常好,想象力都很丰富,那么在捷克人民心目中,它到底是 怎样的一条河流呢?我们现在来听一听?请同学们翻到课本32 页。在听的时候请 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课件展示问题) ①歌曲用什么样的速度和情绪演唱的?(慢板、忧伤的/快板,赞美的) ②我们可以把歌曲分为几个部分?(两部分/三部分) (播放范唱,课件展示图片) 生:①快板,赞美的②两部分(听完歌曲展示课件,请学生选择答案。) 师:这首歌曲从旋律上看,调性发生了变化,从G 调转到F 调,所以从旋律上来划分,可以分为两部分,今天我们就先学习第一部分。 3、师:同学们选择得非常正确,那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歌曲呢? 生:6/8 拍,六拍子的歌曲。 师:6 拍子是一个复拍子,可以看成2 个三拍子的组合,我们可以用2 个三角形的图示来划拍。(图片展示,老师师范,学生尝试)

人音版小学三年级音乐下册《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教学设计

《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甜美的歌声演唱歌曲,并积极地参与表演歌曲。 2、能力目标: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热爱自己的祖国,让学生萌发做个中国人的幸福感、自豪感。 教学重点 在聆听中完整地唱好并表现好这首歌曲。 教学难点 第三乐句的歌唱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师生听着《祖国祖国我们爱你》的伴奏曲叉着腰跑步进教室。 2、师生用音乐语言相互问好。 3、课件展示世界地图。 问:孩子们,这是什么?谁能在这张地图上找到我们的祖国? 4、课件展示中国地图。 问:你是怎么找到的? 师:是啊!我们伟大的祖国就像一只昂首啼鸣的公鸡,在这上面绿色的是山岭、草原,蓝色的是海洋、河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祖国的风光吧! 5、用《祖国祖国我们爱你》的伴奏做背景音乐,同时课件展示祖国的风光图片(如:长城、故宫、黄河等)和奥运夺金、火箭发射、阅兵仪式等精彩片段,让学生欣赏。 问:我们的祖国美丽吗?我们的祖国强大吗?你们爱祖国吗? 活动2【讲授】二、揭示、板书并歌唱课题 师:请你们跟我一起把我们对祖国的爱用歌声唱出来吧! 1、老师板书课题,并用歌曲中最后一个乐句曲调范唱课题。 2、老师指导学生学唱课题(注意强调唱祖国时像喊妈妈一样亲切)。

活动3【讲授】三、聆听歌曲,突破难点 1、课件播放歌曲范唱,学生边聆听边联想画面同时感受歌曲情绪。 问:听了歌曲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师:我为你们再唱一遍,请每位孩子根据歌曲内容在本上画画。 2、老师播放课件中的伴奏,范唱歌曲。 3、采取师问唱生答唱的形式学唱第三乐句。(如:画什么?长在哪里?) 活动4【讲授】四、学唱歌曲 师:你们有没有信心分小组闯关比赛把这首歌完整地学会呢?闯过一关小组就奖励一颗星。 第一关:边听歌曲边拼贴歌词。 1、课件播放歌曲范唱,四小组各分一乐句零乱歌词上台拼贴好并评价。 第二关:边有节奏地教念歌词同时配上简单的舞蹈动作。 1、老师有节奏地念歌词,同时各小组边聆听边试编动作。 2、各小组有节奏地念歌词并配上动作汇报并且互评。 第三关:边聆听歌曲边学唱本小组的乐句。 1、边放歌曲,小组边聆听边学唱乐句。 2、各小组汇报师画着图形谱加以指导,其余小组在聆听中心里学唱。 问:你们在学唱歌曲时发现了哪些地方不要唱? 3、让学生回答从中初步认识前奏、间奏、尾奏。 问:老师刚才在教你们歌唱时手一会上一会下,知道手在上代表什么?手在下代表什么? 第四关:边哼唱歌曲边划着图形谱。 1、学生随着课件画图变化并轻声跟范唱完整歌唱一遍歌曲。 2、全体学生站起来合伴奏有感情地歌唱歌曲,课件播放歌曲MTV伴奏。 师:孩子们,祝贺你们闯关成功,你们真棒!为了庆祝你们的成功,我和你们一起合着歌曲唱起来跳起来。 3、老师生一起合着歌曲边跳边唱,课件播放歌曲MTV。 活动5【活动】五、知识扩展,情感升华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歌唱对祖国的爱的歌曲,我们一起去听听吧! 1、用课件播放歌曲《娃哈哈》,学生欣赏。

《祖国》教案

《祖国》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平实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感情,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 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欣赏法:通过多种直观的反映与感官的触动,使学生得到美 的熏陶,体会作者对祖国特殊的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们都爱自己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不少爱国的诗人写下了歌颂祖国的诗篇。像陆游的《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都是被人们传诵的名句名篇。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祖国》,看看作者在里面寄托了怎样的爱国之情。 (幻灯片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感受诗中艺术形象,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2、熟读成颂,体会诗歌平实见真情的特点。 二、作者介绍: (幻灯片出示莱蒙托夫肖像。) 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被誉为“民族诗人”(别林期基语)的天才作家之一。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终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还有剧本和小说。 三、整体感知: 1、视频欣赏:诗歌朗诵《祖国》。 请你说说欣赏了视频后的感受。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四、诵读鉴赏:(幻灯片展示) (一)鉴赏第一节。 1、自由朗读第一节,并思考: ①诗人为什么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呢? ②为什么说作者的爱国是“奇异”的?这种奇异与什么区别开 来?(引出写作背景) 2、介绍作者写作的背景: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文》杂志。诗歌否认了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 义。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期拉夫派诗人何来亚科夫

历史: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内容提要 一、“一国两制”构想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其基本内涵建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二、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这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步伐。 三、今天,尽管海峡两岸仍处于分裂状态,但两岸交流日益密切,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 导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回归的时间、意义,主权的含义 掌握 “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区徽及其含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顺时归纳整理知识 联系近代列强侵华等史实,归纳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形成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综合分析认识意义 通过教材有关“一国两制”和香港、澳门回归等历史事实的描述,认识其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祖国向往统一 通过课本插图激动人心的情景,体验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血脉相连的深情,从而进一步巩固爱国情感,深化追求祖国统一的理念 自觉拥护党的领导 通过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真正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培育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形式:新授 教师讲解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新中国建立以来,祖国大陆各民族大团结的情况怎样?(各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阶段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为建设祖国和自己美好的家园,迸发出巨大的热情。他们的社会生活、精神面貌、文化事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政策的结果。)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起来。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朝着神圣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着。(组织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导言框”描述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盛况,进入新课的学习和探究。)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国两制”的构想 1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既要照顾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差别,又要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维护民族与国家的根本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最全版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本课的导入,教师可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如: ①请一个同学阅读预习时查阅的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七子之歌》导入新课。 ②安排一个同学提前准备,为大家演唱歌曲《七子之歌》,然后教师提问,大家以前在什么时候经常听到这首歌?导入新课。 ③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对外开放,许多同学去过香港、澳门,所以教师可提问:有哪位同学去过香港吗?香港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同学们知道香港回归是因为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吗?由此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教师应指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发出和平统一的呼吁,标志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的重大发展。 2.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建议教师从当时社会背景切入,请同学们分析:“一国两制”的内涵、意义,最后教师总结,“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国家”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意义:充分说明党和政府顺应历史潮流,从中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祖国统一纲领,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统一、结束分裂的唯一可行之路。 香港澳门的回归 香港澳门回归可利用的照片、电影、电视图像资料非常多,同学们也都从电视台的节目中目睹过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在教学设计中回旋余地大,教师可准备节目录相片段给大家重看。 1.教师可向学生指出“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但首先运用并获得成功的则是对香港问题,这充分说明“一国两制”构想的可行性。 2.教师在分析香港回归的背景条件时,应先请同学回顾,英国殖民者利用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后割占中国的香港岛和九龙司地方一区,又在1898年强租新界,说明香港问题的由来;其次,应从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取得巨大成就切入,分析香港回归的背景,了解中英谈判的艰难,然后提出问题:香港问题得以解决的条件有哪些?可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发言。最后教师总结:香港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是由于邓小平外交才能的杰出,及党和中央“一国两制”方针的切实可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决定因素则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发展、国力日益强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使他们意识到国力是外交的根本保证;又增强了学生对党、对中央人民政府的信任感。 3.香港回归的意义,建议教师从香港回归对香港、中国、世界三个方面的影响分析。对香港而言,回归祖国怀抱,实现平稳、保证繁荣;对中国的意义,百年雪耻,开创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迈出了祖国统一大业的第一步;对世界影响,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海峡两岸分裂局面的形成,教师简单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在美国支持下,台湾当局与中国大陆形成分裂。教师可利用课文后学习延伸部分的阅读与思考、引导学生阅读余光中先生的诗,使学生感受到诗中表达的两岸分裂、骨肉分离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伤痛,然后向学生

祖国山川颂 教案教学设计 _3

祖国山川颂教案教学设计 祖国山川颂 黄药眠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 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专题内涵解说 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

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但是,人与国家的关系是复杂的,从历史上看,正如法学家潘大道所说,国家“都是为少数人所独占——君主、军阀、资本家及专业之官僚、政客等”(《为什么要爱国》),他们在阶级社会中常常是作为国家的代表,这必然造成个体对国家的复杂态度,为什么历史上经常出现忠君与爱国的矛盾,道理就在这里。所以,陈独秀在谈到爱国主义时说道:“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当异族入侵时奋不顾身地捍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表现为愤怒与忧患,批判与建设,谴责与赞美,这些都可以是出自对祖国的热爱。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责任,都发扬国家主人翁的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一步步走向民主,走向繁荣,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

校本课程第一课《热爱祖国》教学设计

《热爱祖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懂得报效祖国是大志。 能力目标:利用教材提供的爱国故事,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情感;自觉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联系起来,立报效祖国之大志。 二、教学重点: 通过爱国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立报效祖国之志。 三、教学难点: 学生从小立志报效祖国。 四、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热爱祖国的故事。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观看建国六十年庆典录像 师:观看完录像你有怎样的感受? 祖国在发展,祖国在腾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祖国而骄傲,

为祖国而自豪,我们要为祖国而歌唱!我们小学生从小就要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徐悲鸿立志学习,为国争光的故事,并思考、探究、交流,回答问题: (1)试分析上述材料,探究徐悲鸿在国外留学发生了什么事?(2)徐悲鸿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3)徐悲鸿的爱国行为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4)徐悲鸿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迪? (学生思考探究,回答上述问题,师引导,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师总结:徐悲鸿怀着为中华民族争光的满腔激情,刻苦努力,终于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三)读故事周恩来捍卫祖国尊严的故事,并思考、探究、交流,回答问题: (1)从哪里可以看出外国元首对祖国的不屑? (2)周总理是怎样做的? (5)你还能列举其他爱国的人物,并说说他们的事迹吗? (学生思考和回答上述问题,老师加以引导,加深学生爱国情怀)(四)师小结 徐悲鸿和周总理的爱国故事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热爱祖国,用自己的行动维护祖国的尊严,要像徐悲鸿一样努力学习,为国争光。只有祖国富强了,我们才不会被欺辱,祖国的命运与我们息息相关,作为小学生在进行未来道路选择时,应把个人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

幼儿园语言活动教案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教学设计

幼儿园语言活动教案诗歌《我们的祖国 真大》教学设计 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 活动目标 一、培养幼儿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萌发爱祖国的情感 二、理解诗歌内容,感知祖国幅员的辽阔,初步理解祖国“真大”的含义 三、学习有表情地朗诵诗歌,提高大胆表达、表现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认识中国地图、请家长向幼儿介绍祖国各 地同一时间的气候变化,理解、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 2、物质材料准备 (1)录音机、磁带等 (2)教具:可操作性挂图一幅、教师梳理的图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㈠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中国地图,关于它你都知道些什么?

㈡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大胆表达。 二、多种方式欣赏诗歌 (一)通过范诵、欣赏图片、配动作朗诵等形式,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多次欣赏诗歌,初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听听看诗歌里都说了什么?北方和南方有什么不同?不同地方的孩子们在同一个时候做些什么?) (二)集体交流,师、幼共同梳理理解诗歌内容。 ⒈幼儿两两交流互动学习: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教师重点观察、了解幼儿对诗歌理解的程度及遇到的困难) 2. 教师用图示梳理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北方是谁的家?它是什么样的?南方是谁的家?它又是什么样的? 三、多形式支持幼儿学习诗歌 (一)看图示幼儿自主朗诵诗歌。(教师了解幼儿对诗歌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讨论:为什么说东西南北中的孩子在同一个时候,有的滑雪、有的游泳、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进一步理解祖国“真大”的含义) (三)学习有表情地朗诵诗歌(引导幼儿充分地感受表现诗歌意境) 1、学习朗诵诗歌。(初步学习用动作表达诗歌意境)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所学部分,体会其构思和包含的情感,领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文辞之美、意象之美、情感之美。 2.方法与过程:有意识地在朗读中加入技巧,明确不同的段落应该用怎样的感觉进行朗读,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所包含的含蓄蕴藉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通过分角色朗读、领读、自主阅读等方式,掌握诗歌朗读的方法技巧。 三、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和思考,理解诗歌中深沉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情感深化法、类比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共和国勋章”吗?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2019年,国家授予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共和国勋章”,为表彰他们在各行各业为共和国做出的卓越贡献;2020年,国家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 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这些获得荣誉的人们年龄、性别、所从事的行业

各有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心系国家,至诚报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后半部分,来感受、来表达对祖国的感激之情、热爱之情吧! (二)初读识意,知人论世 PPT展示要学习的部分,学生自由朗读。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2华东师大版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 内容提要 一、“一国两制”构想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其基本内涵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二、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这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步伐。 三、今天,尽管海峡两岸仍处于分裂状态,但两岸交流日益密切,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 导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回归的时间、意义,主权的含义。 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区徽及其含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顺时归纳整理知识 联系近代列强侵华等史实,归纳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形成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 综合分析认识意义 通过教材有关“一国两制”和香港、澳门回归等历史事实的描述,认识其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祖国向往统一 通过课本插图激动人心的情景,体验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血脉相连的深情,从而进一步巩固爱国情感,深化追求祖国统一的理念。 自觉拥护党的领导

通过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真正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培育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形式新授 教师讲解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新中国建立以来,祖国大陆各民族大团结的情况怎样?(各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阶段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为建设祖国和自己美好的家园,迸发出巨大的热情。他们的社会生活、精神面貌、文化事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政策的结果。)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起来。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朝着神圣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着。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国两制”的构想 1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既要照顾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差别,又要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维护民族与国家的根本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怎样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它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以祖国统一为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教师补充香港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并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15页《英国侵占香港示意图》和《香港问题》介绍:16世纪后期,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通过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和1898年的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依次割占了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地区)。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从未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并再三表示将在适当时候收回这些领土。“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八年级历史)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 一、教材分析 《祖国统一大业》——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是本册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讲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及意义,“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通过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2)简述香港、澳门回归主要史实的,理解港澳回归的意义。 (3)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2.能力目标 (1)讨论归纳:中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末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 (2)阅读讨论:按“一国两制”构想和平统一海峡两岸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3.情感目标 (1)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祖国完全统一必将实现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为实现台湾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树立了有说服力的范例。 (2)难点: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及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景 四、学情分析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有利于课堂探究过程的进行实施。 五、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问题讨论法、启发式谈话法、讲授法等 六、探究解决《祖国统一大业》的设计思路: 利用歌曲播放《七子之歌》,声情并茂的再现闻一多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忧国忧民,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增强学生思考、讨论、辩论的能力。 七、实施过程: 课前准备: 我提前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网络教室有目的的搜集与香港、澳门、台湾相关的新闻报

美丽的祖国 教案 教学设计

美丽的祖国 教学目标 1 一定的识字方法。 2 3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语,积累一定的识字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 1 2 学生:课前收集祖国各地风景名胜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提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些迷人的风景名胜在什么地方吗? 2 3 祖国感到无比自豪!其实,祖国的风景名胜还不止这些。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再做一些了解吧。 4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一: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先学: 1 (1)组内认读词语卡片,带音节拼读。 (2)用多种方法认读字词,指名读,互相评议、正音。 总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2015

后教: 1 探究学习。 师问: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字形的?(激发学生充分运用自己学到的识字方法记忆字形。) 2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记住了这些生字,真能干!下面请你们试着读通顺课文。(师板书易错字) 3 四、课堂作业: 完成课课练一、二题。 五、板书: 美丽的祖国 易读错字: 易写错字: 不理解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一:探究解疑 1 2 的自豪、你对祖国的热爱?再试着读一读。 3 4 等。 5 句子。请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自学指导二:拓展练习 “祖国的风景名胜数不尽”,你还知道哪些呢?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图片或资料,教师适时做一些补充,师生资源共享,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五、自学指导三: 写字练习

笔顺,老师适时参与。 2 三个,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画上一颗星星。 3 4 布置作业: 完成课课练三、四题。 要求:工整,规范自己觉得写得好的画上星星,5分钟后小组评比。 板书设计: 美丽的祖国 北京 故宫 贵州 黄果树瀑布 ……. …... 教后感 在识字教学的同时,进行语言训练,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打下了基础。 总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2015 年 3 月4 日 乔集乡六庄中心小学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教案

【2019年度】精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 祖国统一复习教案 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台基本方针 教学内容分析: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决定了我国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教学目标知识 与 技能 掌握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台基本方针。 巩固已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 过程 与 通过复习,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方法情感 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能够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 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原因,各民族共同繁荣,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意义、原因,对台基本方针, 解决台湾问题的不利因素。 媒体 教具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

第十一课民族团结 (一)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1、民族分布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2、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 团结 3、在筹建新的时候,共产 党就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 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2、少数民族自治地方(1)5个省级自 治区教师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点。

《我的祖国》教学设计教学教材

《我的祖国》教学设 计

《我的祖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借助旁批,了解诗歌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歌的意境,萌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意境,萌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我的祖国》 同学们,喜欢这首歌吗?这首歌的题目是《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它不仅是一支动听的歌,还是一首优美的诗。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2、揭示课题,读课题:我的祖国。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问题:我的祖国到底是怎样的祖国? 2、学生反馈。(美丽的、英雄的、强大的祖国。) (考察学生读书情况,学会抓文中的关键词。) 三、再读课文,自主识字 1、再读一次课文,勾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生字:稍、辟、敞、豺。 3、同桌互读生字,读准字音。 4、多种形式读生字,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5、从课文中提取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词语:稍公、开辟、宽敞、豺狼、辽阔、明媚、强大。 四、再读诗歌,感知大意 1、带着问题读课文。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这篇课文共有几个小节,哪些小节写了我们祖国的美丽,哪些小节写了我们祖国的英雄,哪些小节写了祖国的强大? 2、反馈。 第二课时 一、美读诗歌,理解感悟 1、学习一二节诗。 (1)齐读第一、二小节。 师:你觉得哪些诗句体现了我们祖国的美丽。

《歌唱祖国》教学设计

《歌唱祖国》教学设计 莱芜市陈毅中学狄翠玲2011年7月29日10:36 代晶于11-7-29 13:09推荐狄老师紧紧地以音乐作品为依托,潜移默化地运用德育作为支撑,通过作品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在体验音乐,探索人文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不断的渗透音乐知识,不断地引领学生提升音乐技能,这就使音乐教学呈现了很强的学科特点.如果在课的始终在注意一下音乐习惯的培养,呼吸、发声方法的训练就更精彩了! 《歌唱祖国》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歌唱祖国》 课型: 唱歌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唱祖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用声音唱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学唱《歌唱祖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弱起节奏和附点节奏X·X的演唱方法,更好地表达出歌曲壮大行进的演唱风格。 教学重点:用充满激情的声音唱出对祖国的热爱。 难点:①x | X·X节奏的弱起演唱。 ②分析歌曲的音乐结构ABA。 教学方法: 赏听法,讨论法,歌唱法 教具:钢琴,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图片导入) 出示开国大典图片: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能说出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 学生说:开国大典(点击出示) 导语::1949年10月1日,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学生齐说)从此10月1日便成为我国的“国庆节”。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节日,也为了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国家的强大。国家规定10年举行一次大阅兵,下面让我们重温2009年60年大庆时激动的场面。 出示阅兵式视频…… 师: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出你此时的心情。 学生说:。。。。。。

师:我们的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不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正在走向繁荣富强,请同学们用最宏亮的声音对祖国说一句话:亲爱的祖国我们热爱你、赞美你、祝福您、歌唱您!(课件)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唱歌曲《歌唱祖国》通过唱歌来表达你对祖国的热爱。 二、聆听、感受歌曲 1、听音乐思考:(课件出示) ①歌曲的演唱风格是什么? ②你认为用什么速度和情绪演唱? ③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方法:每听完一段歌词回答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歌曲情感:这首歌曲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表现了中国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和自豪感,表现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光明前程,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歌唱和赞颂。 2、再听再想: (1)、歌曲的音乐结构是: ①AB ②ABA ③ABC 要求学生将各乐段用对应的字母标出来 (2)、歌曲每一乐段的起唱有什么特点(强拍起唱还是弱拍起唱) 学生听后,小组讨论,小组长回答这两个问题。。。 三.听唱、展示歌曲 1. 节奏划拍练习:教师引导学生做两拍子划拍练习 2. 出示视频,学生跟唱,要求学生边听边划拍,感受节奏的变化。 3.听唱比拼:各小组选择你喜欢的乐句或乐段演唱,可以唱歌词也可以唱歌谱。(出示歌曲乐谱) 4、出示AB段,学生选唱 师订正解决难点:X | X·X的演唱,英| 雄·的人民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划拍解决难点节奏。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 教学设想 本教学设计适用于语文程度中等以上的学生,教学侧重点放在对诗歌的艺术欣赏方面。 学习目标 1. 了解舒婷,了解朦胧诗的一些特点和它的诗学价值。 2. 从鉴赏的角度学习诗歌,把握朦胧诗代表诗人的作品及其特色。 3. 理解、欣赏诗歌,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4. 熟读背诵诗歌。 学习重点与难点 从文学常识入手,从鉴赏的角度学习本诗,体会诗歌独特的意蕴与感情,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 搜集有关舒婷及朦胧诗的资料,并自学; 2. 巩固在《星星变奏曲》一诗中学到的知识; 3. 熟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复习江河的《星星变奏曲》。这是一首朦胧诗,作者借“星星”这个意象表达了一代人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 背诵或朗读你熟悉的朦胧诗作品。 导入舒婷的朦胧诗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是舒婷“心灵世界的歌”。 二、走近诗人 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70年代末,她的诗作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久即成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而闻名。结集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她的诗歌创作主要

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构思独特,情调婉约,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她的诗不侧重客观生活的描摹,而是注重表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她从关系个人的命运和价值出发,上升到对他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舒婷的诗具有一种崭新的审美视野,能够超越以往新诗的陈旧观念,突破生活的客观规定性和逻辑性的限制,达到较高的艺术新水平。她的诗既有着鲜明的时代的叛逆精神,又有着执著而深切的热爱之情,发自内心而真实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三、朦胧诗及其特点 抓住朦胧诗出现的年代、诗歌的主题和意象的运用以及诗歌的语言特色等方面介绍。 你读过朦胧诗作品吗?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朦胧诗的了解。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正是体现了朦胧诗特色的一篇成功之作。 四、朗读诗歌 老师范读、集体朗读、分组朗读、个人表演朗读。 五、质疑问难 自由提问,可以由同学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集中解答。 提示:可以从诗歌的主题、表现手法、感情变化及语言特色等方面提出问题。 弄清每一节的内容和感情。 六、诗歌赏析 作者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从显示祖国贫穷落后、贫瘠破败的现实出发,抒发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全诗的感情基调由最初的低沉缓慢渐渐变得高亢急速,由抑到扬,从而表达对祖国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分节朗读,感知诗歌的独特内涵与艺术特色。 老师以第一节为例,指导同学赏析诗句,余下几节师生共同完成,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独特的意蕴,学会赏析诗歌。 第一节,作者运用一系列的意象,并通过意象的叠加,向读者呈现出诗人心目中的祖国的形象,这是诗人真实的感受,也是诗歌人本主义特色的表现。“破旧的老水车”与“疲惫的歌”显示出祖国的落后与疲惫;“熏黑的矿灯”与“蜗行摸索”显示出祖国前进步伐的艰辛与缓慢;“干瘪的稻穗”与“失修的路基”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则显示出祖国在痛苦中奋力抗争、顽强不屈的形象。最末一句的“──”表示语意转折,由前面对祖国形象的描绘,转而直接表达对祖国现实状况的深深的理解和真挚的热爱之情,知之深,则爱之切。“祖国啊!”一语显得深沉而凝重。 第二节,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我”与祖国开始交融,祖国贫穷,我是悲哀,我是她痛苦的希望,这种希望正如“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却如此渺茫,那就是对祖国富饶、荣光与自由的殷切期盼!最末一句“祖国啊!”表达了诗人哀怨般的深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