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

前言

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药卫生人力资源。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证工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卫生保健服务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

1998年,经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医学协会批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建立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2001年6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制订的区域性医学教育标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也于2001年7月出版。

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研究国际医学教育标准,部署国际标准“本土化”的研究工作。会后,教育部、卫生部设立专门项目,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课题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为依据,在总结我国医学教育合格评估、优秀评估、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七年制医学教育教学与学位授予工作评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都必须达到的各项教育要求,研究拟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本标准已经教育部、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以修业五年为基本学制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为适用对象,只对该专业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面提出最基本要求。本科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医学毕业生胜任临床工作的专业能力要依靠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职业发展和持续的医疗实践才能逐渐形成与提高。本标准全国通用,但承认不同地区和各学校之间的差异,尊重各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利。本标准转变指导方式,不提出具体的教学计划、核心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为各学校的个性发展及办学特色留下充分的改革与发展的空间。本标准反映了我国医学教育面对的国际趋势、国内环境和社会期待,是制订教育计划的依据和规范教学管理的参照系,各医学院校都应据此制订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建立

自身教育评估体系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本标准用于中国医学教育的认证工作,一般情况下该过程包括学校自评、评估组现场考察、提出认证建议和发布认证结论等实施步骤,不适用于医学院校的排序。

“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在研究拟订《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过程中,以教育部有关医学教育政策为依据,借鉴了1994年以来各项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同时,为促进我国医学教育能与世界医学教育协调发展,课题组以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2003年版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和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为参照,并参考了有关国家的医学教育的标准与要求。

第一部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医学毕业生的质量是衡量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毕业生作为一名医学从业人员,必须有能力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必须能够在日新月异的医学进步环境中保持其医学业务水平的持续更新,这取决于医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教育培训和对科学方法的掌握。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1.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珍视生命,关爱患者,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

4.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

5.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

6.尊重患者的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

7.实事求是,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应该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8.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开展卫生服务工作的观念。

9.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患者和医者自身的权益。

10.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应考虑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利

11.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12.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

二、知识目标

1.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2.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正常的心理状态。

3.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4.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

5.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6.掌握正常的妊娠和分娩、产科常见急症、产前及产后的保健原则,以及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

7.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掌握缓解与改善疾患和残障、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8.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理解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9.掌握中国中医学(民族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学(民族医学)诊疗基本原则。

10.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三、技能目标

1.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的能力。

2.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及精神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3.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

4.内、外、妇、儿科各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

5.一般急症的诊断、急救及处理能力。

6.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合适的临床技术,选择最适合、最经济的诊断、治疗手段的能力。

8.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

9.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

10.具有与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交流的能力。

11.结合临床实际,能够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独立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能用一门外语阅读医学文献。

12.能够对患者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13.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二部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办学标准

一、宗旨及目标

(一)宗旨及目标

在执行国家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医学院校(指独立设立的医学院校和综合大学中的医学院)必须依据社会对医学的期望和区域发展的需要,明确其办学宗旨和目标。包括: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等。

(二)宗旨及目标的确定

医学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的确定需通过各方面人员的认真讨论,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意,使全校师生周知。

【注释】

●教育宗旨和目标可以包括本地区、本校的政策和特殊性问题。

●各方面人员包括学校的领导、医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教职人员、学生、用人部门以及政府主

管部门或学校的主办者。

(三)学术自治

医学院校要依据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根据各自的发展要求,制订课程计划及实施方案,合理规划人员聘用和教育资源配置。综合大学中的医学院应该得到大学社会人文学科及自然学

(四)教育结果

医学院校必须根据上述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制订合适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通过教育计划的实施和学业成绩评定,确定学生在有效修业期内完成学业并达到上述要求,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二、教育计划

医学院校制定的教育计划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协同,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课程计划

1.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

2.制订课程计划需要教师、学生的参与和理解。

3.课程计划要明确课程设置模式及基本要求。

4.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课程计划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课程设置应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者之间的比例可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二)教学方法

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

【注释】

●教学方法包括教与学的方法,鼓励应用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等模式。

●进入生物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教学阶段,鼓励采取小班、小组方式教学。

(三)科学方法教育

医学院校要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其掌

(四)思想道德修养课程

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思想道德课程。

(五)自然科学课程

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自然科学课程,为医学生学习医学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打下基础。

【注释】

●自然科学课程通常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

(六)生物医学课程

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量的生物医学课程,为医学生学习临床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注释】

●生物医学课程,通常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细

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课程的内容,还包括体现这些生物医学内容的整合课程等形式的课程。

(七)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

1.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2.课程计划中要安排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注释】

●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通常包括心理学、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医

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卫生事业管理等学科的内容。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通常包括文学艺术类、医学史等知识内容。

(八)公共卫生课程

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公共卫生课程,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使其掌握群体保健的

【注释】

●公共卫生课程通常指预防医学和(或)卫生学等课程,涵盖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健康教育、

初级卫生保健以及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妇幼保健学等有关内容。

(九)临床医学课程

1.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临床医学课程及临床实践教学,提倡早期接触临床,利用模拟教学进行临床操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训练。

2.课程计划中必须制订临床毕业实习大纲,安排不少于48周的毕业实习,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临床经验和能力。

【注释】

●临床医学课程,通常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包括传染病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外科学、

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口腔医学、皮肤性病学、麻醉学、急诊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中医学、全科医学、循证医学等课程的内容和临床见习,还包括体现这些临床医学内容的整合课程等形式的课程。

●临床能力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制定和执行诊疗计划、临床

操作、临床思维、急诊处理、沟通技能等。

(十)课程计划管理

1.医学院校必须有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课程计划管理,这一职能机构承担在医学院校领导下的课程计划制订操作、信息意见反馈、规划调整等具体工作,主持课程计划的实施。

2.课程计划管理必须尊重教师、学生和其他利益方代表的意见。

(十一)与毕业后和继续医学教育的联系

教育计划必须考虑到与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并使毕业生具备接受和获取继续医学教育的能力。

(一)学业成绩评定体系

医学院校必须建立学生学业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和评定标准,积极开展考试方法的研究,应用和借鉴各种先进的考试方法,如多站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计算机模拟病例考试等。对学生考核类型及成绩评定方法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以便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

【注释】

●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形成性评定包括测验、观察记录、查阅实习手册等,终结

性评定包括课程结束考试及毕业综合考试等。

(二)考试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评价活动必须围绕培养目标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提倡进行综合考试,以鼓励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提倡学生自我评估,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形成。

【注释】

●考试频次和类型应注意发挥考试对学习的导向作用,避免负面作用。

(三)考试结果分析与反馈

在所有考试完成后必须进行基于教育测量学的考试分析,要将分析结果以适当方式反馈给有关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并将其用于改进教与学。

【注释】

●考试分析包括整体结果、考试信度和效度、试题难度和区分度,以及专业内容分析。

(四)考试管理

管理部门必须制定有关考试具体的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专门的组织、规定相应的人员负责。医学院校应该对教师开展考试理论的培训,以提高命题、考试质量。

四、学生

(一)招生政策

2.招生规模必须依据社会需求、教育资源、行政法规合理确定。

3.招生章程必须向社会公布,包括院校简介、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奖学金、申诉机制等。倡导通过网络向考生说明课程计划。

【注释】

●高等学校本科招生工作在国家招生计划调控下,在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进行。

●教育资源应考虑到毕业后医学教育对临床教育资源的占用。

(二)新生录取

1.医学院校必须贯彻国家的招生政策。

2.在保证招生质量的前提下,注意学生群体的多样性,不存有歧视和偏见。

(三)学生支持与咨询

1.医学院校必须建立相应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对学生提供必需的支持服务。

2.必须就课程选修、成绩评定向学生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对学生在学习、心理、就业、生活、勤工助学等方面予以指导。

【注释】

●学生支持服务包括医疗卫生,就业指导,为残障学生提供合理的住宿,认真执行奖学金、贷学

金、助学金、困难补助等助学制度,为学生提供经济帮助。

(四)学生代表

1.医学院校必须吸收和鼓励学生代表参与学校管理、教学改革、课程计划的制订和评估以及其他与学生有关的事务。

2.支持学生依法成立学生组织,指导和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并为之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场所。【注释】

●学生组织包括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相关团体。

五、教师

医学院校必须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配备适当数量的教师,保证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适应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需求;必须明确规定教师职责;被聘任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与其学术等级相称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承担相应的课程和规定的教学任务;必须定期对教师的业绩进行评估检查。

【注释】

●教师数量必须符合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目标定位,满足教学、科研、教学改革需求的需要。

●教师队伍结构包括医科教学人员与非医科教学人员、全职与兼职教师、教师职务及学位比例等。

(二)师资政策及师资培养

医学院校必须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和有效履行教师职责。有明确的师资政策并能有效执行,保证教学、科研、服务职能的平衡,认可和支持有价值的业务活动,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必须建立教师直接参与教育计划制订和教育管理决策的机制,使教师理解教学内容和课程计划调整的意义;必须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保证教师的培养、考核和交流,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

【注释】

●服务职能包括卫生保健系统中的临床服务、学生指导、行政管理及其他社会服务工作。

●对有价值的业务活动的认可应通过奖励、晋升或酬金来实现。

●师资交流应包括教师在本学科领域内、学科领域间以及校际、国际交流,特别强调医学院内临

床医学与基础医学教师间的沟通、交流。

六、教育资源

(一)教育预算与资源配置

1.医学院校必须有足够的经济支持,有可靠的经费筹措渠道。教育经费投入应逐年增加,教学经费投入必须保证教育计划的完成。

2.依法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明确教育预算和资源配置的责任与权利,严格管理教育经费,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学校收取的学费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其中教学经费及其所占学校当年会计决算

的比例必须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教育经费预算视各医学院校或区域的预算惯例而定。鉴于医学教育成本较高,医学院校生均拨

款额度标准应高于其他学科。

(二)基础设施

1.医学院校必须有足够的基础设施供师生的教学活动使用,对基础设施定期进行更新及添加,确保教育计划得以完成。

2.使用先进科学仪器装备实验室,保证医学实验教学、技能训练的完成。

【注释】

●基础设施应包括各类教室及多媒体设备、小组讨论(学习)室、基础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临床示

教室、临床模拟技能实验室及设备、教学考核设施、图书馆、信息技术设施和因特网接入、文体活动场所、学生公寓等。

(三)临床教学基地

1.医学院校必须拥有不少于1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医学类专业在校学生与病床总数比应达到1︰1。

2.建立稳定的临床教学基地管理体系与协调机制,确保有足够的临床教学基地以满足临床教学需要。

3.加强对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4.加强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建立良好而稳定的业务关系,为全科医学和公共卫生的教学提供稳定的基地。

5.临床教学基地必须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临床教学的领导与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临床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档案,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特别是加强对临床能力考试的管理。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病床数必须满足临床教学需要。

●临床教学基地按与医学院的关系及所承担的任务,基本上可以分为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实习

医院三类。教学医院必须符合下列条件:有省级政府部门认可作为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的资质;学校和医院双方有书面协议;有能力、有责任承担包括部分临床理论课、见习和实习在内的全程临床教学任务;有临床教学规章制度、教学组织机构和教学团队;有1届以上的毕业生证明该医院能够胜任临床教学工作。

(四)图书及信息服务

医学院校必须拥有并维护良好的图书馆和网络信息设施,必须建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使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能有效地用于教学,使师生能够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进行自学,获得信息,治疗、管理患者及开展卫生保健工作。

(五)教育专家

1.医学院校必须有教育专家参与医学教育的决策、教育计划的制订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建立与教育专家联系的有效途径,能证实在师资培养和医学教育中发挥教育专家的作用。【注释】

●教育专家是医学院校研究医学教育问题、过程和实践的专门人才,包括具有医学教育研究经历

的教师、管理专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教育专家可由学校的某一教育单位提供,也可以从其他高校或机构聘请。

(六)教育交流

1.医学院校可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及学分互认机制。

2.必须提供适当资源,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地区及国家间的交流。

【注释】

●学分互认机制可通过医学院校之间认可课程来实现。

七、教育评价

(一)教育评价机制

1.医学院校必须建立教育评价体系,使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形成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以确保课程计划的实施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教育评价必须覆盖各个教学环节,其重点是对教育计划、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状况的检测。

(二)教师和学生的反馈

医学院校必须确定相应机构,系统地搜集和分析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以获得有效的教学管理信息,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三)利益方的参与

1.医学院校的教育评价必须有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职人员和学生参与。

2.教学评价必须有政府主管部门、用人单位、毕业后教育机构的积极参与,并考虑他们对教育计划提出的改进意见,让他们获知教育评价的结果。

(四)毕业生质量

1.医学院校必须建立毕业生质量调查制度,从医学毕业生工作环境中搜集改进教育质量的反馈信息。

2.必须将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职业素质及就业情况等有关信息作为调整教育计划和改进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八、科学研究

(一)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1.医学院校必须明确科学研究是学校的主要功能之一,建立相应管理体系,制定积极的科研政策、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

2.必须为教师提供基本的科学研究条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倡创新和批判性思维,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3.提倡教师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

4.必须加强对医学教育及管理的研究,为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师科研

医学院校教师应当具备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承担相应的科研项目,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注释】

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包括国家级,省(市)部级以及校级科研项目与成果、教学研究项目与成果。

(三)学生科研

1.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

2.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组织科研小组等,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

九、管理和行政

(一)管理

1.举办医学教育的高等学校必须设立医学教育管理机构,承担实施教学计划等职能。

2.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及操作程序。

3.设立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组织,审议教学计划、教学改革及科研等重要事项。

(二)医学院校领导

医学院校必须明确主管教学的领导在组织制定和实施教育计划、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方面的权利。

(三)行政管理人员

医学院校必须建立结构合理的行政管理队伍,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承担相应的岗位职责,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计划及其他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四)与卫生部门的相互关系

医学院校必须主动与社会及政府的卫生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和交流,争取各方面对人才培养的支

【注释】

●卫生相关部门包括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医学研究机构、健康促进组织、疾病控制机构和卫生行

政管理及协调机构等。

十、改革与发展

(一)发展规划

医学院校必须定期回顾和检查自身发展规划。

(二)持续改革

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国家医药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及医学科学的发展,不断进行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的改革,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注释】

●医学院校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在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定期审查

和修订学校既定的政策、制度、规划等,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体制。

●医学院校必须定期调整培养目标、教育计划、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考核方法,以

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医学院校必须依据教师数量和结构、经费投入、教学设施等教学资源配置和卫生人力需求情况,

定期调整招生规模,使医学类专业保持适宜的招生数量,以促进医学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宗旨及目标 1. 宗旨及目标

2. 宗旨及目标的确定

3.学术自治

4.教育结果

教育计划 1.课程计划

2.教学方法

3.科学方法教育

4.思想道德修养课程

5.自然科学课程

6.生物医学课程

7.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

8.公共卫生课程

9.临床医学课程

10.课程计划管理

11.与毕业后和继续医学教育的联系

学生成绩评定 1.学业成绩评定体系

2.考试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3.考试结果分析与反馈

4.考试管理

学生 1.招生政策

2.新生录取

3.学生支持与咨询

4.学生代表

教师 1.聘任政策 2.师资政策及师资培养

教育资源 1.教育预算与资源配置

2.基础设施

3.临床教学基地

4.图书及信息服务

5.教育专家

6.教育交流

教育评价 1.教育评价机制

2.教师和学生的反馈

3.利益方的参与

4.毕业生质量

科学研究 1.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2.教师科研

3.学生科研

管理和行政 1.管理

2.医学院校领导

3.行政管理人员

4.与卫生部门的相互关系

改革与发展 1.发展规划 2.持续改革总计:10项一级指标、44项二级指标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是指什么 第一代改革:以科学为基础的医学教育。第一代医学教育改革(1900年-1960年)由Flexner报告开启一系列医学教育变革,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推进了现代医学及其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特点: ?以教师为中心 ?以科学为基础 ?按学科进行课程设置 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创新过程。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1960年-2000年)由伦敦Harden RM,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进行系统的医学教育,其特点: ?以学生为中心 ?以问题为基础 ?基于问题的学习 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医学教育模式。进入21世纪,医学教育正在进行的新的改革浪潮。2010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规划出跨越国界、淡化学科界限的发展战略。第三次改革以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倡导专业教育要以团队联合为基础,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领导管理技能培养。其特点: ?以病人为中心 ?以系统为基础 ?以胜任力为导向 过去100余年的医学教育改革推进了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然而当代的医学却面临诸多现代性危机与困境,医

学教育新一代变革迫在眉睫。现代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引发了诸多新问题,其中人口学与流行病学改变、新技术无限制应用、专业过度分化和人群需求改变等是主要因素。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转向慢性疾病的侵袭、自然环境变化和负面医疗行为风险,致使全球卫生系统形势变得越发复杂,因此也就对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很遗憾,当今医学教育系统仍处于严重滞后状态,未能有效地应对上述挑战。 当今医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岗位胜任力不足。以系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和体制面的调整,以达到转化式教育目的。新一代系统性转型就是要以卫生系统需求为基础,注重胜任能力的培养与转化,将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转化成为临床服务技能,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是医疗与教育两个系统的共同目标,教育系统的任务就是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医学人才,从而满足现代医疗卫生领域的人才需求。 2.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胜任力应具备哪些能力 (1)运用分子、生物化学、细胞学的知识以及维持体内稳态的系统机理及其调节异常来预防、诊断并且治疗疾病(2)运用物理学和化学的主要原理解释普通生物学、病理生物学以及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主要技术的作用机制 (3)根据基因传递、人类基因组的分子生物学以及群体遗传学的原理来推断和计算疾病的发病率,拟定医疗计划降低发病率,获取并且解释家族史以及血统资料,规范基因检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评估病患风险

中医学本科教育规范(标准)

附件: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 (暂行) 2012年12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4)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4) 二、知识目标 (5) 三、临床能力目标 (6) 第二部分:办学标准 (7) 一、宗旨和目标 (7) 二、教育计划 (9) 三、学生成绩评定 (13) 四、学生 (16) 五、教师 (17) 六、教育资源 (19) 七、教育评价 (23) 八、科学研究 (24) 九、管理和行政 (25) 十、改革与发展 (26) —1 —

前言 中医高等教育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了从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医高等教育抢抓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在规模发展、结构优化、质量提高与突出特色、注重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医学人才培养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药卫生改革对中医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促进中医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医教指委”)受教育部委托,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和支持下,于2007年开始制订《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以下简称《标准》)。本着边试点认证、边修订完善的原则,先后对9所不同类型高校的中医学专业进行试点认证,并在广泛征求相关高校意见的基础上,历时5年,完成了《标准》制订工作。 本《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1 —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科代码表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科代码表 代码学科名称代码学科名称 01- 基础形态06- 儿科学 01-01- 组织胚胎学06-01- 儿科内科学 01-02- 解剖学06-02- 儿科外科学 01-03- 遗传学06-03- 新生儿科学 01-04- 病理学06-04- 儿科学其他学科 01-05- 寄生虫学07- 眼、耳鼻喉学科 01-06- 微生物学07-01- 耳鼻喉科 02- 基础机能07-02- 眼科学 02-01- 生理学08- 口腔医学学科 02-02- 生物化学08-01- 口腔内科学 02-03- 生物物理学08-02- 口腔外科学 02-04- 药理学08-03- 口腔正畸学 02-05- 细胞生物学08-04- 口腔修复学 02-06- 病生理学08-05- 口腔学其他学科 02-07- 免疫学09- 影像医学学科 02-08-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09-01- 放射诊断学 03- 临床内科学09-02- 超声诊断学 03-01- 心血管病学09-03- 放射肿瘤学 03-02- 呼吸病学09-04- 影像医学其他学科 03-03- 胃肠病学10- 急诊学 03-04- 血液病学11- 医学检验 03-05- 肾脏病学12-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03-06- 内分泌学12-01-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03-07- 神经内科学12-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03-08- 传染病学12-03- 儿少卫生与妇幼卫生学 03-09- 精神卫生学12-04- 卫生毒理学 03-10- 内科学其他学科12-05- 统计流行病学 04- 临床外科学12-06- 卫生检验学 04-01- 普通外科学12-07-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其他学科04-02- 心胸外科学13- 药学 04-03- 烧伤外科学13-01- 临床药学和临床药理学 04-04- 神经外科学13-02- 药剂学 04-05- 泌尿外科学13-03- 药物分析学 04-06- 显微外科学13-04- 药事管理学 04-07- 骨外科学13-05- 药学其他学科 04-08- 肿瘤外科学14- 护理学 04-09- 颅脑外科学14-01- 内科护理学

中国医学教育认证体系

附件四: 中国医科教育认证办法 (征求意见稿) 总则 在世界卫生组织支持下,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执行委员会2001年6月通过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为了推动中国医学教育事业与国际接轨,建立中国医学教育保障体系的教育标准及准则指南,受教育部委托并经其批准,成立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并制订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本标准在与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保持一致的前提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主要包含了对医学教育办学过程的规范和对毕业生应达到目标的要求。 为了保障《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在我国的有效推行,确保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质量,使我国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有必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对医科教育进行评估、认证工作,认证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主要对象。 认证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本科医学教育提供质量保证。认证过程中尊重各个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对具体的课程计划、核心课程以及教学方法方面,支持多样性和鼓励教育的创新。每所医学院校都应优化设置课程计划,以便能够达到各院校制定的学生培养目标,各院校都应具有评估学生是否达到所要求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工作机制,能够评估和监测教育的效果并及时调整和修改课程及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目标。 认证原则 认证是一项基于院校自评和同行对教育质量评估的独立过程,目的是保证任何一所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都要达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认证过程赋于建设性,体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认证工作基本原则:1.主要注重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学术标准及社会的需求;

2.认证委员会在做出决定时,应收集和分析以及考虑多方面的意见; 3.运用相应机制来保证认证机构使用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并在公开和客观的条件下完成认证过程; 4.认证机构定期性地审核认证过程和标准。 认证标准 认证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本科医学教育提供质量保证。 认证机构 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领导下,设立“中国医科教育认证委员会”(委员会章程另文制定),聘请具有丰富医学教育经验的专家形成评估专家库,组建评估小组,负责评估、认证工作。 1.认证委员会的设立: 主任委员:1名 副主任委员:若干名 秘书长:1名 下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2.认证机构的任务: (1)适应国内外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制订和完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2)定期地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对医学院校进行考察评估、认证; (3)定期向政府、社会大众公布认证结果,并据此对医学院校发展提出建议; (4)建立和更新参与认证评估工作的专家库; (5)加强与国际医学教育组织交流。 3.认证委员会工作方式:根据评估组评估结果,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采用集中制方式,得出认证结果。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年至5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为了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精神,使医学教育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特制定本纲要。 一、医学教育面临的形势 ㈠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实践逐步探索出医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形成了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了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体系。医学教育的规模、质量、效益有了明显提高。高等医校数量和在校生由建国初期的44所、1.52万人,发展到0年的177所、71.48万人。普通中等卫生学校由1949年的181所发展到0年的489所。师资队伍不断加强,教学条件逐步改善。 50年来,医学教育为我国卫生事业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医药卫生人才,0年卫生队伍总量已超过559万人,其中卫技人员449万人,医生207.6万人(医师160.3万人)、护士126.7万人。每千人口医师数从建国初期的0.1上升到1.30,接近世界的平均水平。这支队伍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高等医学教育一系列改革计划的实施,对医学教育专业口径过窄、素质教育薄弱、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等状况进行了有效的改革,注重医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促进了医学生在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使医学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尽管我国医学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仍不相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医学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特殊规律认识不足;医学教育的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医学教育现有办学条件与发展规模不符。 ㈡当前医学教育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将促使教育进行深层次改革。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适应市场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书

附件1 申请代码:20143103090001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申报表 项目名称 所在学科 申报单位(盖章) 邮政编码 申报日期

填表说明 一、项目的申请代码系网上申报时自动生成。 二、项目网上申报后,点击项目的申请代码可显示所申报的项目并可打印生成纸表(授 课教师需在纸表的授课教师签字栏签字),纸表也需按相关要求逐级上报。 三、本表填写具体要求如下: 1.本表所列内容必须实事求是、逐项认真填写,必填项不要漏填,表达要简单、明确。 2.填写思路: ⑴体现本申报项目在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上的新颖性; ⑵分析本申报项目的培训需求; ⑶介绍培训效果的具体评估方法。 3.项目负责人至少应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负责的项目内容须是其所从事的主要专业或研究方向,其当年新申报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最多不超过2项。4.教学对象须符合该学科继续教育对象的要求。 5.项目举办方式有: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专题讨论会、研讨班、讲习班、学习班等。 6.教学时数为实际授课时数,不包括开班典礼等与教学无关的时间。 7.学分计算方式: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一般在一个月以内,三天以上。参加者经考核合格,按每3学时授予1学分;主讲人每学时授予2学分。半天按3学时计算,1天按6学时计算。每个项目所授学分数最多不超过10学分。 8.填写项目申报表时,所填内容系指举办一期活动而言。如同一项目举办一期以上时,请填写每期相应的举办时间与举办地点,总举办期数最多不超过6期。

附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单位及有关学(协)会等单位代码 代码名称代码名称 01 北京市 3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02 天津市 31 重庆市 03 上海市 32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04 河北省 3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05 山西省 34 北京医院 06 内蒙古自治区 35 中日友好医院 07 辽宁省 36 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08 吉林省 37 卫生部干部培训中心 09 黑龙江省 38 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 10 江苏省 39 国家医学考试中心 11 浙江省 40 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 12 安徽省 41 卫生部人才交流中心 13 福建省 42 中华医学会 14 江西省 43 中华护理学会 15 山东省 44 中华口腔医学会 16 河南省 45 中华预防医学会 17 湖北省 46 中国医院协会 18 湖南省 47 卫生部远程医学教育中心 19 广东省 48 中国医师协会 20 广西壮族自治区 49 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 21 海南省 50 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 22 四川省 5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23 贵州省 52 卫生部国外贷款办公室 24 云南省 53 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 25 西藏自治区 54 北京双卫医学技术培训中心 26 陕西省 55 中国执业药师协会 27 甘肃省 56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28 青海省 57 北京华医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9 宁夏回族自治区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印发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 教高[2008]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卫生局,教育部有关直属高等学校,卫生部有关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提高医学教学质量,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教育部、卫生部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研究制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经部分院校自评检测,教育部、卫生部审核,并经过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讨论修改,现将《标准》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本《标准》以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为适用对象,提出该专业教育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是该专业教育质量监控及教学工作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教育部将根据此《标准》组织开展对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 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通知转发至所属有关高等学校。各有关高等学校在依据本《标准》开展教学工作自评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给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以便适时调整《标准》。 附件: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 二〇〇八年九月十六日 抄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附件: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 前言 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药卫生人力资源。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证工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卫生保健服务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 1998年,经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医学协会批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建立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2001年6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制订的区域性医学教育标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也于2001年7月出版。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是指什么? 第一代改革:以科学为基础的医学教育。第一代医学教育改革(1900年-1960年)由Flexner报告开启一系列医学教育变革,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推进了现代医学及其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特点: ?以教师为中心 ?以科学为基础 ?按学科进行课程设置 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创新过程。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1960年-2000年)由伦敦Harden RM,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进行系统的医学教育,其特点: ?以学生为中心 ?以问题为基础 ?基于问题的学习 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医学教育模式。进入21世纪,医学教育正在进行的新的改革浪潮。2010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规划出跨越国界、淡化学科界限的发展战略。第三次改革以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倡导专业教育要以团队联合为基础,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领导管理技能培养。其特点: ?以病人为中心

?以系统为基础 ?以胜任力为导向 过去100余年的医学教育改革推进了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然而当代的医学却面临诸多现代性危机与困境,医学教育新一代变革迫在眉睫。现代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引发了诸多新问题,其中人口学与流行病学改变、新技术无限制应用、专业过度分化和人群需求改变等是主要因素。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转向慢性疾病的侵袭、自然环境变化和负面医疗行为风险,致使全球卫生系统形势变得越发复杂,因此也就对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很遗憾,当今医学教育系统仍处于严重滞后状态,未能有效地应对上述挑战。 当今医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岗位胜任力不足。以系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和体制面的调整,以达到转化式教育目的。新一代系统性转型就是要以卫生系统需求为基础,注重胜任能力的培养与转化,将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转化成为临床服务技能,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是医疗与教育两个系统的共同目标,教育系统的任务就是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医学人才,从而满足现代医疗卫生领域的人才需求。 2.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胜任力应具备哪些能力? (1)运用分子、生物化学、细胞学的知识以及维持体内稳态的系统机理及其调节异常来预防、诊断并且治疗疾病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举办流程

淄博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举办流程 一、报名程序 (一)个人报名 登录“淄博市卫生人力资源系统”凭个人账户及密码登录“个人管理”→选择“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点击“继教项目培训班”→点击“报名”→找到要参加的项目编号及名称→点击“我要报名”。 (二)单位审核 联系项目举办单位科教科,由科教科完成报名审核:科教科账号→打开“项目管理”→点击“项目审核”→点击“项目报名审核”找到本次参加的项目编号或名称,打开“报名人员”进行审核通过。 二、培训方式 项目举办单位登录科教科账号→项目管理→本单位项目管理→找到要举办的项目点击“申请举办”→选择项目举办方式。 (一)网上视频培训 项目举办单位根据课程安排自行组织录制视频课件或组织专家到淄博卫生新闻宣传中心录制,成品课件拷贝至淄博市卫生局培训考试中心(张店区人民西路45号一楼大厅)。 项目举办期间,报名人员登录“淄博市卫生人力资源系统”凭个人账户及密码登录“个人管理”→选择“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点击“继教项目培训班”→点击“视频学习”→找到要参加的项目编号及名称→点击“视频课件”学习。 项目举办单位在项目举办期间可以通过单位科教科账号→“项目管理”→“课件学习情况表”查看报名人员视频课件学习情况。 (二)现场培训 持个人身份证至签到处,由会务人员以身份证读卡器,在卫生人力管理系统→“项目报名审核”→“报名人员”进行进行身份证识别“签到”或者“签退”。每天会议前签到两次,签退两次。 三、学分申请 登陆卫生人力管理系统个人账户,点击左侧菜单栏中“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打开“继教项目培训班”→点击“申请学分”→找到已参加的项目点击“申请学分”,淄博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终审并授予学分。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是指什么 第一代改革:以科学为基础的医学教育。第一代医学教育改革(1900年-1960年)由Flexner报告开启一系列医学教育变革,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推进了现代医学及其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特点: ?以教师为中心 ?以科学为基础 ?按学科进行课程设置 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创新过程。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1960年-2000年)由伦敦Harden RM,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进行系统的医学教育,其特点: ?以学生为中心 ?以问题为基础 ?基于问题的学习 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医学教育模式。进入21世纪,医学教育正在进行的新的改革浪潮。2010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规划出跨越国界、淡化学科界限的发展战略。第三次改革以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倡导专业教育要以团队联合为基础,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领导管理技能培养。其特点: ?以病人为中心

?以系统为基础 ?以胜任力为导向 过去100余年的医学教育改革推进了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然而当代的医学却面临诸多现代性危机与困境,医学教育新一代变革迫在眉睫。现代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引发了诸多新问题,其中人口学与流行病学改变、新技术无限制应用、专业过度分化和人群需求改变等是主要因素。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转向慢性疾病的侵袭、自然环境变化和负面医疗行为风险,致使全球卫生系统形势变得越发复杂,因此也就对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很遗憾,当今医学教育系统仍处于严重滞后状态,未能有效地应对上述挑战。 当今医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岗位胜任力不足。以系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和体制面的调整,以达到转化式教育目的。新一代系统性转型就是要以卫生系统需求为基础,注重胜任能力的培养与转化,将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转化成为临床服务技能,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是医疗与教育两个系统的共同目标,教育系统的任务就是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医学人才,从而满足现代医疗卫生领域的人才需求。 2.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胜任力应具备哪些能力 (1)运用分子、生物化学、细胞学的知识以及维持体内稳态的系统机理及其调节异常来预防、诊断并且治疗疾病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 2001年11月,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正式出台?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文件,为各国在医学教育标准方面的互认搭建了一个国际性平台。“最低基本要求”包括7个宏观的教学结果和能力领域。 一、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 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敬业精神不仅包括医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包括对一组共同价值的承诺、自觉地建立和强化这些价值,以及维护这些价值的责任等。医科毕业生必须证明他们已达到以下各点: λ1、认识医学职业的基本要素,包括这一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责任; λ2、正确的职业价值包括:追求卓越、利他主义、责任感、同情心、移情、负责、诚实、正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λ3、懂得每一名医生都必须促进、保护和强化上述医学职业的各个基本要素,从而能保证病人、专业和全社会的利益; λ4、认识到良好的医疗实践取决于在尊重病人的福利、文化多样性、信仰和自主权的前提下,医生、病人和病人家庭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关系; λ5、用合乎情理的说理以及决策等方法解决伦理、法律和职业方面的问题的能力,包括由于经济遏制、卫生保健的商业化和科学进步等原因引发的各种冲突; λ6、自我调整的能力,认识到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和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包括个人医学知识的不足等; λ7、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专业人员,并具有和他们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的能力; λ8、认识到提供临终关怀,包括缓解症状的道德责任; λ9、认识有关病人文件、知识产权的权益、保密和剽窃的伦理和医学问题; λ10、能计划和处理自己的时间和活动,面对事物的不确定性,有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力; λ11、认识对每个病人的医疗保健所负有的个人责任。 二、医学科学基础知识 毕业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实际问题。毕业生必须懂得医疗决定和行动的各种原则,并且能够因时、因事而宜地作出必要的反应。为此,医学毕业生必须掌握以下的知识: λ1、人体作为一个复杂的、具有适应性的生物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λ2、疾病发生时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 λ3、决定健康和疾病的各种重要因素和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人类同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λ4、维持机体平衡的分子,细胞、生化和生理机制;

医学教育及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现状

医学教育及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现状 医学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人类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建立了医学,为了把长期积累起来的医疗经验传给下一代,便产生了医学教育。起初是以师带徒的形式,随着知识量的扩大和对医务人员需要量的增加,学校形式的医学教育便应运而生。中国早在公元 443年刘宋王朝已设立了官方的医学教育机构;公元9世纪,意大利萨列诺医学校开始闻名于世。 一定社会的医学教育要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且直接受到卫生和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与此同时,医学教育反过来又对它们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为社会培养医疗保健人才,保护社会劳动力;把医学知识和经验世代积累下来,传授下去,实现医学知识的继续和再生产。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欧洲出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地学习的过程。在这种思潮的启发下,目前国际上医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一个医生接受医学教育也是一个终身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基本医学教育,即医学院校教育,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是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以后,在所学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接受专业化培训,使所学知识和技能朝着某一专业方向深化;继续医学教育,是在完成毕业后教育以后,为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继续不断掌握新知

识、新技术的终身过程。这三个性质不同的教育阶段应紧密地衔接,形成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过程。 中国医学教育的历史中国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以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外国教会在各地陆续办起医院,进而招收学徒,创办医学校,西方新医学教育引入中国。1866年美国教会在广州创办了博济医学校,1881年清政府在天津开设医学馆,继之,1903年在北京京师大学堂内增设医学馆。这以后全国各地建立许多医学院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上确立了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和进修教育等形式的教育结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多层次的医学教育体系(见表)。在发展现代医学教育的同时,又奠定了中医药教育基础,发展了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教育。 医学课程设置18世纪后,生物学理论、显微技术的建立和应用,奠定了近代实验医学的基础,以生物学为带头学科的生物医学模式形式并逐渐在医学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直接影响到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医学教育随之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包括:①公共基础课,包括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文化和品德教育;②普通基础课,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为学习医学打基础;③医学基础课,关于人体正常及异常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学科,以及治疗预防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临床医学打基础;④医学临床课。其教学安排是以学科为单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一般后医学,先基础后临床,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为医前

最新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表

广东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申报表 项目名称 所在学科 (二、三级学科) 申报单位(盖章) 邮政编码 申报日期

填表说明 一、本申报表所列内容必须实事求是,逐项认真填写,不要漏填,表达要简单、明确。 二、申报表填写内容须打印。 三、申报表须按规定程序要求、经市卫生局、高等医学院校、厅直属单位、省一级学会签署具体意见,并盖章后,如期(以邮戳为准)上报广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过时不予受理。 四、若表内填写不完,可用同样大小的纸续写。 五、申报表填写具体要求如下: 1、申报表填写思路: ⑴体现本申报项目在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上的新颖性; ⑵分析本申报项目的培训需求; ⑶介绍培训效果的具体评估方法。 2、教学对象须符合该学科的继续医学教育对象要求。 3、项目举办方式有: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专题讨论会、研讨班、讲习班、学习班等。 4、教学时数为实际授课时数,不包括开班典礼及与教学无关的时间。 5、学分计算方法: 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一般在一个月以内,三天以上,参加者经考核合格,按每6小时授予1学分;主讲人每小时授予1学分。 六、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编号说明 ㈠组成 ⑴年份的后两位数字 ⑵各地级市、厅直属单位、有关高等医学院校、有关学术团体代码 ⑶二级学科分类代码 ⑷三级学科分类代码 ⑸项目数字号码 例::

㈡各市、厅直属单位、有关学术团体 代码名称代码名称 01广州市34 汕头大学医学院02深圳市35 广东医学院 03珠海市36 暨南大学医学院04汕头市37 广东药学院 05韶关市38 其他单位 06河源市 07梅州市 08惠州市 09汕尾市 10东莞市 11中山市 12江门市 13佛山市 14阳江市 15湛江市 16茂名市 17肇庆市 18云浮市 19清远市 20潮州市 21揭阳市 22省人民医院 23省职业病防治院 24省卫生防疫站 25省妇幼保健院 26省口腔医院 27其它省直医疗单位 28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 29中国药学会广东分会 30广东省预防医学会 31广东省护理学会 32中山医科大学 33广州医学院

(医疗质量及标准)教育部卫生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附件: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 前言 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药卫生人力资源。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证工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卫生保健服务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 1998年,经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医学协会批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建立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2001年6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制订的区域性医学教育标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也于2001年7月出版。 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研究国际医学教育标准,部署国际标准“本土化”的研究工作。会后,教育部、卫生部设立专门项目,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课题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为依据,在总结我国医学教育合格评估、优秀评估、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七年制医学教育教学与学位授予工作评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都必须达到的各项教育要求,研究拟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本标准已经教育部、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以修业五年为基本学制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为适用对

象,只对该专业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面提出最基本要求。本科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医学毕业生胜任临床工作的专业能力要依靠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职业发展和持续医疗实践才能逐渐形成与提高。本标准全国通用,但承认不同地区和各个学校之间的差异,尊重各个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利。本标准转变指导方式,不提出具体的教学计划、核心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为各学校的个性发展及办学特色留下充分的改革与发展的空间。本标准反映了医学教育面对的国际趋势、国内环境和社会期待,是制订教育计划的依据和规范教学管理的参照系,各医学院校都应据此制订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建立自身教育评估体系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本标准用于医学教育的认证工作,一般情况下该过程包括学校自评、现场考察、提出认证建议和发布认证结论等实施步骤,不适用于医学院校的排序。 “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在研究拟订《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过程中,以教育部有关医学教育政策为依据,借鉴了1994年以来各项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同时,为促进我国医学教育能与世界医学教育协调发展,课题组以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2003年版本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和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为参照,并参考了有关国家的医学教育的标

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

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 2001年6月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 定义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推荐如下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它分为九大领域共计36个亚领域。 领域是根据医学教育结构和过程中明确的组成部分来定义,包括如下方面: 1.宗旨及目标 2.教育计划 3.学生考核 4.学生 5.教学人员/考核 6.教育资源 7.教育计划评估 8.管理和行政 9.持续更新 亚领域是每个领域中的具体方面,与操作指标相对应。 每个亚领域都有其特定的标准,分为两个层次: ●基本标准:这是每所医学院必须达到的标准,在评估过程必须展示出来。 基本标准以“必须”来表示 ●质量提高:表示该标准与国际公认的最佳医学院和本科医学教育一致。医学 院应能证明他们已全部或部分地达到了该标准,或已经及正在采取积极行动

来达到这些标准。因各校的发展阶段、资源及教育政策不同,达标情况也各有不同,即使是最负盛名的学校也可能达不到所有标准。 ●注释:用来深入阐述或举例说明该标准中的用语。 1 宗旨及目标 1.1 宗旨及目标报告 基本标准: 医学院必须确定其宗旨及目标,并使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及有关各方周知。办学宗旨及目标应说明其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成为初步合格的医生,具有在医学某一领域进一步深造的功底,并能在卫生保健系统承担医生的各项工作。 质量提高: 宗旨及目标内容应该包括对社会职责、科研、社区参与,及参加毕业后医学培训的能力要求。 注释: ●宗旨及目标的报告可包括有关本校、本国及地区性政策的一般及特殊问题。 ●某一领域可以是某一医学学科或研究领域。 ●毕业后医学培训包括开业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专科培训及继续医学教育 /进修。 1.2 参与制订宗旨及目标 基本标准: 医学院的宗旨及目标报告必须由主要利益方确定。 质量提高: 宗旨及目标报告的制订应该以广泛的利益方的意见为基础。 注释: ●主要利益方包括院长、院务委员会/理事会的成员、大学、政府主管部门及行 业本身。 ●广泛的利益方包括教师、学生、社区、教育及卫生保健机构、行业组织及毕 业后教育人员的代表。 1.3 学术自治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2019.111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遵纪守法,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分为四个领域:科学和学术、临床能力、健康与社会、职业素养。每所院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毕业生的预期结果提出更具体的要求。 医学教育是一个包括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职业发展的连续过程。本科毕业生具备了一定的从业基础,为毕业后进一步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医学生毕业时尚不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这就要求他们在日新月异的医学进步环境中保持其医学业务水平的持续更新,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的教育培训以及掌握的科学方法将为他们终身学习与发展提供支撑。 1.科学和学术领域 1.1具备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1.2 能够应用医学等科学知识处理个体、群体和卫生系统中的问题。 1.3 能够描述生命各阶段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自然病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预后。 1.4 能够获取、甄别、理解并应用医学等科学文献中的证据。 1.5 能够掌握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基本原则。 1.6 能够应用常用的科学方法,提出相应的科学问题并进行探讨。 2.临床能力领域 2.1 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能够与患者及其家属、同行和其他卫生专 业人员等进行有效的交流。 2.2 能够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 2.3 能够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检查及精神状态评价,规范地书写病历。 2.4 能够依据病史和体格检查中的发现,形成初步判断,并进行鉴别诊断, 提出合理的治疗原则。 2.5 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安全和成本效益等因素,选择适宜的临床检查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科分类与代码表

代码 学科名称 代码 学科名称 01- 基础形态 06- 儿科学 01-01- 组织胚胎学 06-01- 儿科内科学 01-02- 解剖学 06-02- 儿科外科学 01-03- 遗传学 06-03- 新生儿科学 01-04- 病理学 06-04- 儿科学其他学科 01-05- 寄生虫学 07- 眼、耳鼻喉学科 01-06- 微生物学 07-01- 耳鼻喉科 02- 基础机能 07-02- 眼科学 02-01- 生理学 08- 口腔医学学科 02-02- 生物化学 08-01- 口腔内科学 02-03- 生物物理学 08-02- 口腔外科学 02-04- 药理学 08-03- 口腔正畸学 02-05- 细胞生物学 08-04- 口腔修复学 02-06- 病生理学 08-05- 口腔学其他学科 02-07- 免疫学 09- 影像医学学科 02-08-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09-01- 放射诊断学 03- 临床内科学 09-02- 超声诊断学 03-01- 心血管病学 09-03- 放射肿瘤学 03-02- 呼吸病学 09-04- 影像医学其他学科 03-03- 胃肠病学 10- 急诊学 03-04- 血液病学 11- 医学检验 03-05- 肾脏病学 12-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03-06- 内分泌学 12-01-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03-07- 神经内科学 12-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03-08- 传染病学 12-03- 儿少卫生与妇幼卫生学 03-09- 精神卫生学 12-04- 卫生毒理学 03-10- 内科学其他学科 12-05- 统计流行病学 04- 临床外科学 12-06- 卫生检验学 04-01- 普通外科学 12-07-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其他学04-02- 心胸外科学 13- 药学 04-03- 烧伤外科学 13-01- 临床药学和临床药理学 04-04- 神经外科学 13-02- 药剂学 04-05- 泌尿外科学 13-03- 药物分析学 04-06- 显微外科学 13-04- 药事管理学 04-07- 骨外科学 13-05- 药学其他学科 04-08- 肿瘤外科学 14- 护理学 04-09- 颅脑外科学 14-01- 内科护理学 04-10- 整形、器官移植外科学 14-02- 外科护理学 04-11- 麻醉学 14-03- 妇产科护理学 04-12- 皮肤、性病学 14-04- 儿科护理学 04-13- 外科学其他学科 14-05- 护理其他学科 05- 妇产科学 15- 医学教育与卫生管理 05-01- 妇科学 15-01- 医学教育 卫生管理 妇产科学其他学科 康复医学 全科医学 连续操作 开关 工作方式选择开关 I0.0 I0.1 I0.2 Q0.0 I0.3 Q0.1 I0.4 Q0.2 I0.5 Q0.3 手动程序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 前言 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药卫生人力资源。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证工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卫生保健服务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 1998年,经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医学协会批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建立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2001年6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制订的区域性医学教育标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也于2001年7月出版。 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研究国际医学教育标准,部署国际标准“本土化”的研究工作。会后,教育部、卫生部设立专门项目,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课题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为依据,在总结我国医学教育合格评估、优秀评估、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七年制医学教育教学与学位授予工作评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都必须达到的各项教育要求,研究拟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本标准已经教育部、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以修业五年为基本学制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为适用对象,只对该专业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面提出最基本要求。本科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医学毕业生胜任临床工作的专业能力要依靠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职业发展和持续的医疗实践才能逐渐形成与提高。本标准全国通用,但承认不同地区和各学校之间的差异,尊重各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利。本标准转变指导方式,不提出具体的教学计划、核心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为各学校的个性发展及办学特色留下充分的改革与发展的空间。本标准反映了我国医学教育面对的国际趋势、国内环境和社会期待,是制订教育计划的依据和规范教学管理的参照系,各医学院校都应据此制订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建立

浅析医学教育改革

浅析医学教育改革 【摘要】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给现代医学带来了诸多挑战。基于原有基础进行教育改革,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当今医学必须重新调整战略,不断推进医学教育改革,继而使医疗卫生体系以健康的态势和谐发展。 【关键词】现代医学;教育改革;胜任能力;战略调整 近些年来,现代医学面临着“瓶颈”危机,医学技术的创新,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让现代医学面临着多重挑战,为此,新一轮医学教育体系改革势在必行[1]。在医学教育方面,人才是核心基础,加强现代医学人才的人文精神培养,使其拥有良好的岗位胜任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医学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工作要求是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继而促进医疗卫生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胜任能力培养是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它以目标导向为基础,对培养对象进行教育指导,其主要目的是解决某种医学问题,并确定医学人才拥有哪些胜任能力,而后再依据设定目标对所需课程进行设计,让学生在方案设置中顺利完成既定目标,并获得自我所需的胜任能力[2]。以胜任能力转化为目标的医学教育改革充分体现了个体化学习的教学优势,学生可进行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其时间和空间不受限制。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给医学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参考方向,本文对以胜任能力转化为目标的医学教育改革的相关问题作以下几点分析探讨,以此为现代医学教育战略调整提供参考模式。 1注重临床课程设置,增设临床实践环节 现代医学教育的改革,对人才胜任能力的培养其关键在于回归临床,究其源头主要是医学教育的本源是为临床医疗所服务。现代医学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还需对如何更高效地运用知识进行解答。知识传授属于基础性医学教育,将所学的医学知识有效地转化成为临床胜任能力是医学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为此必须注重临床课程设置,增设临床实践环节。首先,需要转变传统医学教育理念,应基于临床需求为中心进行医学课程设置,将以往一些不符合或不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课程淘汰。其次,教育回归临床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资源整合,还需要尽可能规避传统医学教育的缺陷。胜任能力转化为目标的医学教育改革应着重于解决现代医学所面临的困境问题,例如如何有效解决临床医学法律责任,如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