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7文学形象

7文学形象

7文学形象
7文学形象

第七讲文学形象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意蕴的层次;

2、掌握典型理论;

3、掌握意境理论;

4、理解审美意象的含义、类型、基本特征。

知识谱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义:

第一节文学形象层面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本节论述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与文学意蕴层面。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论述文学形象的三种理想形态:文学典型、文学意境与文学意象的。

一、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

本文( text),又称文本,就是当前世界文论的一个常用词,值得留意。中外文论都把文学作品的本文瞧作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中国古代《周易?系辞》提出过“言、象、意”三个要素。三国时著名经学家王弼更为详明地理清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人们首先接触“言”,其次窥见“象”,最后才意会由“象”表示之“意”。

现代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把文学作品的本文由表及里地分为五个层面;一就是声音层面,二就是意义单元的组合层面,三就是被表现的世界层面,四就是观点层面,五就是形而上性质层面。这也可说就是四层面说,因为最后的“形而上性质”并非一切本文的必须要素。这种划分融合了内容与形式的界限,五个层面层层深入,互相沟通与互为条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王弼“言、象、意”理论的一种补充与完善。

以上中西文论的本文层次研究,为我们分析本文层次开启了一条新思路。

问:中国《周易》提出过怎样的本文要素?

答:中国古代《周易?系辞》提出“言、象、意”三个要素。

问:王弼就是怎样论述本文层次的?

答:三国时著名经学家王弼较为详明地理清了《周易?系辞》提出的“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人们首先接触“言”,其次窥见“象”,最后才意会由“象”表示之“意”。这样全面的本文构成观在当时就是难能可贵的。

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文学作品的本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文学话语层面。这就是文学本方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第二,文学形象层面。这就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与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生活图景。第三,文学意蕴层面,这就是文学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层面,属于本文结构的纵深层次。

请瞧唐代杜牧的诗《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本文由一组汉语词汇组成,28个词组成4个句子,由这4个句子组成诗篇。诗人为着准确而生动地表述自己的体验,不得不最终按照一定的规则而精心选择与创造了这些语句――这就就是文学话语层。读者正就是通过这一层面而想象出它所创造的形象――这就就是文学形象层面。除了首先聆听或阅读话语层面本身,读者又如何能进入文学形象层面呢?今天的读者已与杜牧的时代远隔千载,但却能从她留下的这些话语层面中,读到她那依然鲜活动人的形象体验:千里江南,听不尽莺歌燕语,赏不完柳绿花红。依水有村,

傍山有城,一面面酒旗迎风漫舞。那南朝以来的四百八十座佛寺啊,楼台曾经何等壮丽恢宏!如今却悄悄伫立烟雨中,只留下难以追忆的一片朦胧!当然,稍有文学史知识的读者都会知道,诗人并不以此单纯抒发一己感慨,而就是别有一番深层意蕴:南朝统治者耗竭人力财力营造的大批佛殿经台,如今还悄然掩映在朦胧烟雨中,可统治者们又到哪里去了呢?这应属于这首诗的深层意蕴。

问:文学本文由哪些层面构成?

答:文学本文由三个层面构成:一就是文学话语层面,这就是文学本文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二就是文学形象层面,这就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与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生活图景;三就是文学意蕴层面,这就是文学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层面,属于本文结构的纵层深层次。

问:文学话语有哪些特征?

答:文学话语有三个特征: 1、内指性,这就是说文学话语并不直接指向语言以外的外部世界,而就是往往返身指向语言的内在世界本身;2、心理蕴含性,与普通话语侧重于运用语言的内在职功能而削弱其表现功能不同,文学话语则突出其表现功能,从而蕴含着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与想象等心理体验,正就是这样,文学话语比普通话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3、阻拒性,这就是说文学话语应就是那种打破语言常规、有着扭曲或变形效果、为人所陌生但又能引起审美注意与兴趣的新的话语形态。

? 文学典型

本节论述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文学典型。谈三个问题:典型论的发展、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一、典型论的发展

典型就是西方文论创立的概念。它经历过大致三个发展阶段:第一, 17世纪以前为类型说主导阶段,强调典型的普遍性与类型性;第二,18世纪以后为个性典型说主导阶段,由重视共性转变为重视个性;第三,19世纪80年代未为典型说成熟阶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典型理论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进入20世纪以来,典型论在西方变得沉寂;而在中国,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典型论逐渐盛行起来,出现了种种不同探讨,如“阶级典型”、“共性与个性统一”、“共名”、“个性出典型”等。这些探讨主要就是从哲学角度作出的,往往忽略审美的角度。典型毕竟就是一种文学现象与审美形态,因而更需要以审美的眼光去直接把握基本质与特征。这种审美的角度正就是我们的新的典型观的出发点。

问:典型论就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答:典型就是西方文论创立的概念,它经历过大致三个发展阶段:第一, 17世纪以前为类型说主导阶段,强调典型的普遍性与类型性;第二,18世纪以后为个性典型说主导阶段,由重视共性转变为重视个性;第三,19世纪80年代未为典型说成熟阶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典型理论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就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就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典型通常有如下美学特征:特征性与艺术魅力。

( 1)特征性。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的与特出的标志。这可从外延与内涵两方面考察:从外延瞧,特征可以就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与人物等;从内涵瞧,特征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与独特,而其内在本质又极其深刻与丰富。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就是指典型形象必须具备那种能使内在本质展现出来的个别的与特出的东西,它就是文学典型的首要的与基本的美学特征。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包含两个层次:一就是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

活动、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二就是这种总特征必须通过言语、细节、场景或事件等局部特征去具体体现。例如, 陆游的《示儿》把临终的遗言变成千古名篇;契诃夫把“ 打喷嚏” 这一细节生发成小说;杜甫的《兵车行》通过一个场景记载下大唐帝国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历史画卷;鲁迅以人血馒头治痨病揭示中华民族深刻的历史教训与悲剧命运的根源;尤涅斯库在《秃头歌女》中,通过“ 夫妻对面不相识” 的人际关系,让人生出透心的悲凉。这些具有特征的事件或细节都被“ 特征化” 了,产生出不朽之作。

( 2)艺术魅力。艺术魅力就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这在文学典型上更为集中地表现出来。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可从两方面考察:魅力的表现与魅力的实质。魅力的表现,有这样三方面:吸引力、感染力与震撼力。吸引力,与排斥力相对,就是说文学典型对于读者具有强大的吸附力量,令其充满好奇心或关注渴望。感染力,与强制力相对,就是说文学典型对于读者具有情感上的感动效果,能引发其倾心服膺。震撼力,与通常那种平与的作用力不同,文学典型应当能向读者施加强烈的心灵震荡与摇撼力量。

魅力的实质,有这样四方面: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与蕴藉性。真实性,就是说文学典型应当通过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而体现丰富深刻的历史内容。新颖性,就是说文学典型应当具有独创性。诚挚性,就是说文学典型应当既使典型人物体现出符合其性格逻辑与生活境遇的诚挚感情,又通过这种典型刻画而使作者自己的诚挚人格态度与情感折射出来。蕴藉性,就是说文学典型应当给读者一种蕴藉含蓄与挖掘不尽的艺术诱惑力,令其反复玩味、百读不厌。这也正突出表明了文学典型的多义性。《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正就是一个富于艺术魅力的典型形象。她美丽且聪慧,孤傲而忧伤,执著地追求美好的爱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与震撼力。她的性格与命运,有力地揭示了清代社会的生活真实及其深刻症候,体现了作者的高度独创性,令人回味再三。

问:什么就是文学典型?

答:文学典型就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就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问:试简述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答: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就是指典型形象必须具备那种能使内在本质展现出来的个别的与特出的东西,它就是文学典型的首要的与基本的美学特征。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就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社会生活环境。它包括两种形态:一就是以具体独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二就是由这种大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怎样?应当加以辩证理解。一方面,典型性格在典型环境中形成与发展,这表明典型环境对典型人物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又会对典型环境发生反作用,这表明典型人物也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典型环境,典型环境就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如果没有了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设想在阿Q的典型环境里,若没有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赵太爷、钱太爷,没有竭力维护旧礼教、“ 革命” 时又迅速戴起“ 银桃子” 的赵秀才,没有不许阿Q革命的假洋鬼子,没有帮地主敲诈勒索的地保,没有赵、钱两家在城里的支柱白举人与把总,就无法造成阿Q屈辱的地位与悲惨的命运。简单地说,若没有环绕着阿Q的未庄社会,没有阿Q与上述人物的不平等压迫关系,阿Q的性格特征也不会产生,更不会成为典型人物。同时,典型环境也就是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的,并且把典型人物当作典型环境的中心去描绘,如果失去了这个中心,典型环境也就成了一盘散沙,失去存在的依据。

问:什么就是环境?

答: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促使其行动的客观条件。

问:什么就是典型环境?

答:典型环境,就是充分地体出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社会生活环境。它包括两种形态:一就是以具体独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二就是由这种大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第三节文学意境

本节论述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文学意境。分为三个问题:意境的形成及界定,文学意境的特征与意境的分类。

一、意境的形成及其界定

意境就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独创概念,就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从历代的研究瞧,意境的基本内容可以记忆为:两大因素、一个空间。两大因素就就是指情与景,而一个空间则就是指审美想象空间。

文学意境就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就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与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问:在中国文论史上,谁最早直接使用“意境”一词?

答:相传唐代王昌龄作的《诗格》,直接使用了“意境”一词。

问:根据历代研究,意境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从历人匠研究瞧,意境的基本内容为:两大因素与一个空间。两大因素就就是指情与景,而一个空间则就是指审美想象空间。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文学意境有三个基本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与韵味无穷。

1.情景交融。这就是意境的表现特征,就是文学形象中情感与景物因素相互融合而难以分离的状况。情景交融有三种不同类型:第一,景中藏情式,即藏情于景,情并不直接显示,而仅仅借助逼真的画面去间接表达,从而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表面句句写景,而实际处处抒情,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二,情中见景式,即直接写表,不用写景而景却历历在目。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然重心在写情,但此情却令人想象丰富而复杂的历史情景与个人境遇。第三情景并藏式,即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属以上两类的综合型。如杜甫《闻官军收可南河北》一诗抒情与写景并举,情与景如水乳交融,浑然天成。

2.虚实相生。这就是意境的结构特征,就是文学形象中逼真的实体空间与由此诱发与开拓与审美想象空间之间相互生成的状况。意境就是实境与虚境相互生成、氤氲化生的结果。

3.韵味无穷。这就是意境的审美特征,就是文学形象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效果。“韵味”就是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方与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较为持久的美感效果,它在意境中表现得尤其突出与集中。

可以说,表现上的情景交融、结构上虚实相生与审美上的韵味无穷,共同构成意境的基本美学特征。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第一,面对森森柏树、映阶碧草等景象,诗人禁不住情感激发,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而扼腕叹息。这显然构成情景交融画面。第二,如果说前两句着重描写实境(尤以“锦官城外柏森森”为最),那么第三、四句则通过“自”与“空”的运用而渲染虚空意味,从而构成虚实相生效果。第三,在富于刚性的森森柏树与带有柔情的映阶碧草之间,蜀汉丞相诸葛亮及其感人故事

早已化作虚空中的云烟。面对此虚实相生景致,诗人不禁热泪涟涟,英雄相惜,长久地回味不已。

问:什么就是情景交融?它有哪些表现类型?

答:情景交融就是意境的表现特征,就是文学形象中情感与景物因素相互融合而难以分离的状况。情景交融有三种不同表现类型。第一,景中藏情式,即藏情于景,情并不直接显示,而仅仅借助逼真的面画去间接表达,从而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送孟浩然这广陵》表面句句写景,而实际处处抒情,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二,情中见景式,即直接写情,不用写景而景却历历在目。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然重心在写情,但此情却令人想象丰富而复杂的历史情景与个人境遇。第三,情景并藏式,即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属以上两类综合型。如杜甫《闻官军收可南河北》一诗抒情与写景并举,情与景如水乳交融,浑然天成。

问:什么就是虚实相生?实境与虚境之间关系怎样?

答:虚实相生就是意境的结构特征,就是文学形象中逼真的实体空间与由此诱发与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之间相互生成的状况。

意境在结构上包含两部分:较实的部分叫“实境”,就是逼真描写出来的景、形或境这类实体空间;而较虚的部分叫“虚境”,就是由实境诱发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空间。实境就是虚境的基础,规定着虚境的走向,有待于上升到虚境;而虚境就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的意向与目的,并最终展现意境的艺术品位与审美效果。意境正就是这样实境与虚境相互生成、氤氲化生的结果。

三、意境的分类

文学意境如何分类,在理论上尚待深入,目前难有相对可行的办法。童书介绍了几种意见,学生可据此自行修习与思考,不作统一的了解或掌握要求。

? 文学意象

本节论述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文学意象(审美意象)。分为三个问题: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与审美意象的分类。

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

意象,在人文学科中通常有四类:一就是心理意象,即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二就是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意向性设计图像;三就是泛化意象,就是文艺作品中一切艺术形象的泛称,可简称“形象”;四就是观念意象,即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本教材采用第四种意象即观念意象。观念意象就是文学形象中那种表意性艺术形象,其高级形态就是审美现象。这里的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都简称文学意象。

意象就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意象的古义就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观念或哲理的艺术形象。苏轼的名诗“横瞧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从远近高低各个不同侧面观赏庐山景致的体会,表达出一种哲理观念:身在山中而不识其真面目。卡夫卡《变形记》里人变成甲虫的描写,具体地揭示了作家有关现实境遇的非人性性质的抽象观念。

问:什么就是观念意象?

答:观念意象就是文学形象中那种表意性艺术形象,其高级形态就是审美意象,简称文学意象或意象。

问:意象的古义就是什么?

答:意象的古义在于:它就是那种用不表达某种抽象观念或哲理的艺术形象。

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审美意象就是表现审美理想充分的意象,它有四种基本特征: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与抽象性。

第一,哲理性。这就是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就是指形象往往表达某种抽象观念或哲理。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寓哲理于形象之中,概括了读书给人带来的那种智慧之光启迪心智的精神升华与享受,说明了学问境界犹如源头活水,要常读常新,才能日新日进的道理。

第二,象征性。这就是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就是说审美意象总就是以其直接呈现的感性事物去暗示更广泛与普遍的意义。卡夫卡《变形记》里的大甲虫,暗示了现代社会“人变成非人”这一普遍意义。

第三,荒诞性。这就是指审美意象呈现出外形上的愈出愈奇或生活逻辑上的不可思议特征。如古代断头后以乳为目而以脐为口的刑天,埃及狮身人面兽,卡夫卡笔下的大甲虫等;二就是生活逻辑上的荒诞性,指违背生活情理而令人不可思议,如现代主义文学对于人类生存困境的荒诞性的着力揭示。

第四,抽象性。这就是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就是说审美意象的创造与鉴赏都要求抽象思维直接参与春中。旅居法国的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描写两个流浪汉在荒野里无望地等待一个不明身份的人——戈多,由此寄寓着人生荒诞这一抽象理念。

审美意象就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就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问: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就是什么?

答: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就是哲理性,这就是说审美意象往往借助艺术形象表达一定的哲理与观念。这就是审美意象创造的目的与最高审美理想。这一特征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中有着鲜明的体现。正就是这一特征使审美意象同以再现生活为目的的文学典型与以抒情为目的的文学意境区别开来。

问: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就是什么?

答: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就是象征性,这就是说审美意象总就是以其直接呈现的感性事物去暗示更广泛与普遍的意义。这表明,审美意象往往由两部分合成:一就是直接呈现于感性的事物,二就是上述意义所暗示的更广泛与普遍的意义。前者的价值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瞧,而就是瞧它对后者的暗示。

三、审美意象的分类

审美意象有两种类型:寓言式意象与符号式意象。

寓言式意象就是那种通过故事直接显示特定哲理或观念并以此为主旨的审美意象。其显著特征在于以具体故事情节去表达某种观念。寓言式意象就是人类创造与使用的最古老而又最普遍的艺术形式之一。卡夫卡《变形记》的开头:“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她仰卧着,那坚硬得象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她稍稍抬了头,便瞧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她那许多只腿真就是细得可怜,都在她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这里的具体描绘让人触目惊心,寓言式地传达出人变成甲虫的观念。

符号式意象就是那种不具情节但能直接暗示与象征某些哲理或观念的整体意明与单个意象。符号式意象可分两类:一类就是抽象型,一类就是具象型。抽象型符号式意象就是那种无法以自然物体而只能借助抽象概念去表达的意象,如埃及金字塔;而具象型符号式意象则就是那种自然物体的变形、夸张与拼接组合而成的意象,如中国的龙凤图像,闻一多《死水》等。问:什么就是寓言式意象?

答:寓言式意象就是审美意象之一种,就是那种通过故事直接显示特定哲理或观念并以此为主旨的审美意象。其显著特征就在于以具体故事情节去表达某种观念。寓言式意象就是人类创造与使用的最古老而又最普遍的艺术形式之一。

问:什么就是符号式意象?

答:符号式意象就是那种不具有情节但能直接暗示与象征某些哲理或观念的整体意象与单个意象。

摘要

文学本文由三层次构成: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与文学意蕴层面。文学话语层面就是文学本文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它有三个特征:内指性、心理蕴含性与阻拒性。文学形象层面就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与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生活图景,它有四组特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与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文学意蕴层面就是文学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层面,属于本文结构的纵深层次,它本身又就是多层次的: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与审美意蕴层。

文学形象有三种高级形态:文学典型、文学意境与文学意象。文学典型就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就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有如下美学特征:特征性与艺术魅力。文学意境就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就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与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有三个基本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与韵味无穷。文学意象这里指审美意象,就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就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它有四种基本特征: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与抽象性。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高二年级组郑思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 格: 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修炼 文学素养; 3、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能类型的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制造人物命运的 原因;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下曾经在课本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并简要分析下

这些形象的人物性格 二、初步感知 接下来用四个课时分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 1、中国古代才女; 2、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3、聊斋中的女鬼; 4、中国古代妓女。 三、中国古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卓文君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7、文学形象

7、文学形象

第七讲文学形象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意蕴的层次; 2.掌握典型理论; 3.掌握意境理论; 4.理解审美意象的含义、类型、基本特征。 知识谱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义: 第一节文学形象层面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本节论述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论述文学形象的三种理想形态: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的。 一、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 本文( text),又称文本,是当前世界文论的一个常用词,值得留意。中外文论都把文学作品的本文看作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中国古代《周易?系辞》提出过“言、象、意”三个要素。三国时著名经学家王弼更为详明地理清

最后才意会由“象”表示之“意”。这样全面的本文构成观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文学作品的本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文学话语层面。这是文学本方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第二,文学形象层面。这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生活图景。第三,文学意蕴层面,这是文学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层面,属于本文结构的纵深层次。 请看唐代杜牧的诗《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本文由一组汉语词汇组成,28个词组成4个句子,由这4个句子组成诗篇。诗人为着准确而生动地表述自己的体验,不得不最终按照一定的规则而精心选择和创造了这些语句――这就是文学话语层。读者正是通过这一层面而想象出它所创造的形象――这就是文学形象层面。除了首先聆听或阅读话语层面本身,读者又如何能进入文学形象层面呢?今天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本文是关于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是人学,尤其是小说,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的主题,揭示生活的本质,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识、美学观点。因此,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就成为小说阅读的考查热点。鉴赏人物形象一般分三步走:首先,要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心理、性格等;其次,要通过作品对人物的种种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最后,要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认识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用。下面,笔者想以近年高考试题为例分类简析一下其设题方式及答题策略。 一、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设题方式】 示例: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2010年高考山东卷) 【答题策略】 “简要概括”“性格特征”是审题要点。据此,只要找到答题语域,提取或整合出体现“性格特征”的词语即可,无需分析。先找出答题区域在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祥子的性格特点在作者描写和叙述中有体现。比如,“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地去欺辱人”,是善良本分的体现;“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是写祥子的勤劳;“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

则体现了他的真诚自然。 【答案示例】 勤劳;朴实(憨厚老实,善良);上进(有生活目标,有追求,有上进心);真诚自然(不卖好讨俏)。 二、分析人物的心理特点 【设题方式】 示例: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2010年高考浙江卷) (1)拍拍: (2)喝令: (3)挺直: 【答题语域】 在弟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答题策略】 “加点的动词”“简析”“心理”是审题要点。据此,要联系前后文和文章的主旨,对每个动词加以分析,从而把握其心理特点。比如,父亲在弟弟困难的时候“喝令”他收下自己的退休工资卡,语言是强硬的,但其中的疼爱也是不言而喻的。 【答案示例】 ①拍拍:表现了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②喝令:以强

文学典型形象的意义

文学典型形象的意义 张慧 10对外汉语 100103133 论文提要: 自古以来,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塑造了鲜明的形象,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读者了解了 作品的精华所在,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人生道理。因此,研究文学典型形象,对我们具有很大 意义和启迪。 我们读优秀的小说、散文、戏剧文学、报告文学,都会感觉到文学典型的存在。他们开 阔了我们的眼界,给了我们很多深刻的启示,激发我们对生活、生命的热情。可以称得上成 功的文学作品,一定离不开典型的文学形象。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文学典型形象的意义。 文学典型形象的特点可以这样概括:它除了具有普通形象的一般特点,还具有更加深刻 的思想性,具有更加普遍的社会意义,具有更鲜明的个性和更丰富的审美价值。这些特点是 普通的文学形象所不具有的,或者是缺乏的。文学典型形象可以说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骨干,是使文学作品生动起来的血肉。典型形象具有很大的意义。 首先,典型形象展示了社会性、时代性,也表达了人的思想性。一个优秀的典型形象给 读者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形象本身。典型形象凭借它的典型性、形象性赢得读着喜爱,同时 引起读者的共鸣。正如恩格斯所言:“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 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这句话道出了文学典型形象的意义,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例如,给我们深刻意义的典型形象--阿Q,他给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人们 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境界。通过这一典型形象,我们理解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和人民 所受的压迫。鲁迅先生介绍《阿Q正传》的创作初衷时说,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我们可以从鲁迅先生的这句话领会到作品的思想性、深刻性、代表性,体会到阿Q这 一形象具有的意义。茅盾先生也指出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联系当今社会,阿Q这 一形象已经越来越多,他的形象折射出人类具有的共性。具有很深刻的普遍价值,也是普通 形象不具备的。 其次,典型形象展示了鲜明的个性。作家笔下的形象个性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典型形象 的个性不是容易塑造的。典型形象是典型,也是单个人。这样“单个人”的个性更是立体的、透彻的、全局的,而不是片面的、单薄的、狭隘的。 例如《水浒传》所描写的一百零八将,每个人都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毫无重复。又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他有奇特的语言、名字、外表、动作,正是这些独特的 个性使他成为典型形象,这样的典型在其他作品中是找不到第二个的。 再次,典型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揭露现实批判社会丑陋的一面或是赞扬某种品质。例如,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讲了一个奇怪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奇特的人。 尽管他作为一个人已经“虫化”,但他是现实生活中一类人物的代表。他的命运具有深刻的 社会意义,给人启迪。再如,祥林嫂就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她勤劳、善良、质朴、但 在那个时候她不但得不到人权,反而被压迫被虐待。她的反抗也是悲剧的。她不懂为何要承 受压迫,也不懂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封建迷信麻木了人的思想,她的命运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缩影。 最后,典型形象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安娜是世界第一流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 说《安娜 .卡列宁娜》中的女主人公。这是个年轻美丽、精力充沛,勇敢追求资产阶级女性 解放的俄国贵族上层进步妇女的典型,是一个令人同情的感情丰富真挚、复杂的悲剧形象。她是一个集外形美和内在美的贵族妇女。因此,她无论出现在哪种场合都给人一种美感。她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图文稿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 析方法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

浅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一、小说对人物的刻画中分析人物形象 一)、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从而反映作品的主题的描写。 1、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和独白。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言为心声”,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能够让读者从“各人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这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 例: 1)“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言外之意,以前还一直怀疑是不是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以前还从来没见过!这不是一般的赞美,是赞叹,再确切一点说,

是惊叹,叹中有惊。而且似乎还是由衷的惊叹,因为她用了两个很有分量的词:“真”、“才”,将这惊叹表达得自然、得体,谁也不会觉得空洞肉麻。 2)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明明是外孙女,为什么说不像而硬要扯成嫡亲的孙女这样说不是见外了吗可如果我们联系到特定的语言环境,就会发现她这句话的巧妙之处了。她讲话时,周围人物除了林黛玉,还有和林黛玉同辈的迎春、探春、惜春众姐妹,还有众姐妹的祖母——贾母,如果她竭力赞美林黛玉,把黛玉捧上了天,那岂不冷落了贾府众人?而她这样表达,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又讨得了贾母的欢心,因而不至于扬此失彼。可见其用尽心机,刻意恭维,八面玲珑,从而收到了一石三鸟的功效。看来她还是个心理学家,人际关系专家!她深谙如何掌握住人际关系的平衡。她的良苦心机,她的八面玲珑,由此可见一斑。 3)第三句话,则转悲为喜了:“只可怜我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讲得好好的,怎么会突然转喜为悲呢?因为这个“心理学家”知道,姑妈去世不久,贾母痛失爱女,心里必定悲痛万分。她估计几句高兴的见面话之后,贾母该开始悲伤了,自己可不能只顾高兴,于是就抢在前头,转喜为悲,并且还要配以动作——用帕拭泪,以表心诚。可是,她因为“来迟了”,并不知道在此之前贾母已一次“大哭”,一次“呜咽”,此时“方略略止住”。因而贾母听了此话,不是“哭道”,而是“笑道”:“我才好了,倒来招我。”还要她“快再休提前话”。这可要让这位“心理学家”难堪了,可她并不慌张,并没有露出马脚,而是“忙转悲为喜”道:“正是

浅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法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如《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十一二岁,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这是一个活泼、勇敢、英俊的少年。而中年闰土却变成:“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是一个饱经忧患,受尽劳累、饥寒交迫、麻木迟钝而又自卑的人了。鲁迅先生通过闰土的肖像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性格的巨大变化,从而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给人民造成了苦难。 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如《范进中举》中写胡屠户的贪婪相:……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 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通过胡屠户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心理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孔乙己买洒时“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正反映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心理。

文学典型

文学典型 文学理论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也是中西文论共同发现和阐释的符合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之一,不过西方文论对它研究得更充分,理论更成熟而已。 目录

编辑本段 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 虽然中西都有典型论,但典型(tupos)的概念,却基本上是由西方文论创立的。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 西方的典型观基本是类型说。如狄德罗就认为:如果“屠瓦拿财务员是某一守财奴”,“格里则尔神父是某一伪君子”,而文学作品中的“守财奴”和“伪君子”却“是根据世上所有的一切屠瓦拿和格里则尔来形成的。这要显出这类人物的最普遍最突出的特点,这不是恰恰某一个人的画像”。 18世纪后,开始了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黑格尔便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下文还将论及。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把人类的典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进入20世纪之后,由于艺术中心的转移,西方关于典型的研究相对显得沉寂,而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却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并成为中心议题之一。

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西方典型观于“五四”以后传人我国,但真正的讨论和应用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成立初,我们主要从苏联移植了典型理论,当时认为典型性就是阶级性,典型人物便是将某个阶级的共同特征集中于一个典型人物身上。这种“阶级论典型”说明显地带有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唯物论的倾向。 接着出现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说。这种见解开始重视个性因素,对于纠正上述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和类型化、概念化倾向有一定作用,但仍未能把握典型的特征。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把事物的最一般属性看作典型的本质,并不能把典型形象与一般形象区别开来,而且把一个活鲜鲜的艺术生命整体——典型,机械地划分这是个性、那是共性,实际上也是行不通的,仍带有机械唯物论的阴影。 出于对“阶级论典型”说和“共性与个性统一”说的怀疑,有人提出了“共名”说。认为典型不仅活在书本上,而且流行在生活中,成了人们用来称呼某些人的“共名”。它是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仿效的榜样,是人物塑造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的标志。此说在研究方法上别开生面,不是就典型本身论典型,而是企图从艺术形象的审美效果上去判定是否是典型,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由于

怎样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怎样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内容提要 本文对小说塑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它从小说塑造人物方法的多样性,对故事情节的依赖性,还有通过具体描绘典型环境塑造人物形象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特别是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与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分析得尤为详细,并引用了古今中外小说名着中大量的实例,从道理和事例两方面进行了论证。塑造人物是创作的首要任务。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命脉。“小说的艺术可以说是刻画人物的艺术,失去了对人物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描写,就无法反映具体、生动的社会图画。”本文对进一步提高小说的写作能力和欣赏能力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综合运用描写 正文 在文学作品中,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小说从肖像、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一)、肖像描写是指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形各个方面的特点。如容貌、服饰、姿态、神情、风度等。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下面就肖像描写的特征、方法、民族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 1、肖像描写关键在于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如:曹雪芹《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含情目。态生两靥,娇柔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柔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段肖像描写显示出林黛玉孤独、苦闷、深沉、阴郁的气质和多愁善感的性格,同时也刻画出林黛玉容貌娇美,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 2、肖像描写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征。要极省俭地刻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画眼睛,能够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能够表现性格特征。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极为成功。作者通过她眼睛的变化,反映她精神的变化,表现她被害的过程,揭露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压迫至死的不幸遭遇。 3、常见的肖像描写方法。 概括起来,中外小说家在肖像描写上所用的技法一般不外乎三种形式。即整体的描绘,局部性的描绘和烘云托月式的描绘。

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 狄泽林克【译】方维规 【译者按】在西方比较文学界,形象学早已不是陌生概念;它的历史已经不短。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界日益关注这一研究方向。孟华的不少译介文章及其主编的《比较文学形象学》(2001)一书,无疑为这一研究方向在中国的推广做出了贡献。然而,当前一些专著和教科书中对形象学的历史、方法、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评介,似乎还有一些值得补充的地方。因此,笔者以为有必要继续介绍一些形象学文献。本文是狄泽林克(Hugo Dyserinck)1977年版《比较文学引论》(Komparatistik. Eine Einführung)第二部分第一章第三节:“比较文学形象学”(" Komparatistische Imagologie" )。这是国际学界公认的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纲领性篇章之一。 狄泽林克是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首屈一指的人物,也是20世纪50年代加雷和基亚倡导研究他国形象之后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当时,韦勒克及其追随者对法国研究方向的批判,将形象研究打入冷宫,是狄泽林克《关于“形象”与“幻象”及其比较文学研究中对这个问题的探讨》(1966)这篇短文,使得形象研究“起死回生”。比较文学形象学自60年代以来的重新定位或曰真正突破,无疑得感谢狄泽林克;Imagologie(形象学)这个学科分支的名称也是他首先引入比较文学的,他被不少人称为当代欧洲形象学之父。狄泽林克以文化研究为重点的形象研究,以及他领军的德国亚琛学派亦即亚琛比较文学纲领对形象学的重视,不管在理论阐述方面还是研究实例中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狄泽林克重新倡导形象学之后,谁也绕不开他,即使是新的发展和新的视野,也是一种或明或暗的反应。《比较文学引论》一版再版,在这期间,形象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并蔚然成风。 本篇《比较文学形象学》毕竟初版于1977年,作者本人在80年代、90年代的论述中也对自己的观点作了一些修正,从而使形象学成为一个真正的体系。《比较文学形象学》产生于这个研究领域被奚落被冷落的时期,因此,狄泽林克在文章中为发展这一研究方向“摇旗呐喊”,有些陈述和论点因为新的发展已经过时,还有一些想法未必高明。尽管如此,本篇中的基本或主要观点以及狄泽林克后来的一些论述,依然是当今西方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和实践的主流。另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北京一中语文组 在世界文化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如璀璨的群星,放射着耀眼的光芒。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无论是林黛玉,还是哈姆雷特,无论是刘和珍,还是少年维特,无不可歌可泣,令人感动。本文试图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做一些分析,研究人物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以期引起同行们的共鸣。 主题 对典型人物的解读直接决定了对主题的理解。对人物的评价总是基于一定“价值坐标系”的,现实生活中存在多种“价值坐标系”,因此我们可以对同一个人物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对作品来说,也就会获得不同的主题。 以《促织》为例,我们就可以从三个价值角度来看待人物的命运。 其一,从个人利益得失的角度来看,迂讷的成名最初因被迫缴纳促织备受摧残,但他并未像县令与里胥一样去压迫别人,几经波折,最终因献“异虫”得厚赏成巨富,体现的是“善有善报,苦尽甘来”的主题; 其二,从“异史氏”(蒲松龄)所处的饱受封建制度之害的角度来看,成名刻苦读书未能显达,进贡了一只善斗的蟋蟀就立刻得厚赏成巨富,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讽刺,政治的荒唐表现得生动而形象; 其三,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成名的儿子因为弄死了一只小蟋蟀害怕得投井,后来又神奇地变成一只蟋蟀给全家带来了财富,人的生命价值得不到认可,只能通过充当其他东西来改变命运,这是一种深沉的悲剧,即“人的异化”。 可见,从不同角度关注人物可以提取不同的主题。人物的典型性塑造越成功,则人物越具备还原性,也就是客观真实性,我们也就能从更多角度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更多对主题的理解。所以,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多主题的。 人物分析的选取角度是多种多样的。再以《促织》为例,选取中国传统的价值判断角度,也能得出“善有善报”的主题,只是“个人利益得失”这个角度更便于学生理解并做出判断。所以在选择主题分析角度的时候,起码的原则就是从学生容易接受的入手,但要设计一个梯度,有一定的深入,给学生认识的提高创造空间。 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展现自己的舞台,正确认识典型环境是正确认识典型人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 1.阿喀琉斯形象: 阿喀琉斯,是神人结合而生,其母是海神的女儿忒蒂斯,他的母亲得到神谕说阿喀琉斯有两种命运:一是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死,一是在和平的生活而获得长寿。然而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入世,重视现实,不怕死亡的英雄主义精神,他宁愿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早死,也不愿意过着和平生活而长寿。这就是他固执的性格,为了头上的光环而在所不惜,在民众的威望是他心目中最大祈求,他绝不会想到在平凡中老死,只有荣誉和尊严的依托,他必须战斗,在战斗中才会获得他追求的荣誉和声望,以及得到的尊严。 阿喀琉斯性格特征多方面,他孔武有力,而又常如孩子般在母亲面前哭泣,但他珍惜友谊与帕特克洛斯亲如手足,当得知帕特克洛斯被赫克托耳杀死后,他为失去他的至交好友而痛不欲生,阿喀琉斯愤怒地叫:“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他远在异乡丧命,我没有援救他,现在我的短促生命对于阿耳戈斯人还有什么用呢?让宙斯和神祗们所规定的命运降临到我头上来吧!”正是这个亲如手足的情感,使得阿喀琉斯在战场上把杀敌报仇,作为对朋友的爱的体现和对敌人的恨,,使他成为嗜杀的恶魔,见到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杀,使他们的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河的河道。河神出面阻止,他竟然同河神厮杀起来。仇恨在他心中燃烧,发誓把赫克托耳杀死来祭奠好友的亡灵。在同赫克托耳决战时,赫克托耳曾哀求说:当决战一方死后,不要凌辱他的尸体。而阿喀琉斯根本就没有理睬,残暴地把赫克托耳的尸体拴在马后倒拖着围绕自己的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并以十二个被俘的特洛伊青年为帕特洛克斯陪葬,可见阿喀琉斯手段的残忍,这都是他把爱完全建立在对朋友的爱的基础之上,但这残忍的手段却令赫克托耳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心伤透彻。 在另一方面,他出于对朋友的挚爱,珍视友谊,对朋友承担义务看得高于一切,反映了他善良温厚的一面。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前来恳求阿喀琉斯赐还儿子赫克托耳的尸体,此时的阿喀琉斯刚刚亲手杀死了帕特罗克洛斯的仇人赫克托耳,失去挚爱的悲痛和手刃仇人的快意,以及被普里阿摩斯的请求带来的矛盾心理,正反复在他心头交织。但看到普里阿摩斯对失去爱子情感的流露,以及对他本人诚恳切切的请求,使他想起自己年迈的父亲而起了恻隐之心,答应了普里阿摩斯的要求,并设法保护其安全离去,且承诺休战十二天,让老王从容地为赫克托耳举行葬礼。阿喀琉斯的这种温厚善良的本性还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天性的善良和尊敬长者充分得到呈现。 阿喀琉斯的人物形象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为个人荣誉而战。阿喀琉斯为了个人的荣誉的追求,不畏死亡而起上战场,是因为他把勇敢视为最高的荣誉,认为怯懦者是人间无价值的赘物,与其默默无闻而长寿,还不如在光荣的冒险中获得巨大的荣耀,这就是希腊人的观念,同时也是阿喀琉斯的观念。只有战斗才体现他的价值所在,才能保证的永久的荣誉,才能获得民众的爱戴和尊崇,视为神明。战斗,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英雄主义形象,当他出现了希腊联军面前的时候,欢呼声是那样热烈和高仰,就算是同敌军作战,士兵跟着他勇气和信心也倍增,连敌手也胆怯地逃避和阿喀琉斯的正面交战。他热爱着自己的民族,但当个人的荣誉和尊严受到损害的时候,维护这种荣誉和尊严就会上升到第一位。在阿伽门农从阿喀琉斯的帐篷抢走他心爱的女奴的时候,与高贵的阿伽门农发生冲突,那里因为他感觉到自己的荣誉和尊严受到伤害,从此,他不再出战,也不参加什么会议,任凭自己同胞的血流于特洛伊城下,并祈求宙斯让希腊人流血牺牲,而他自己却在帐篷里看着自己的同胞一批批地死去,没有一点的恻隐之心,正是对阿伽门农的愤怒,拒绝出战,使希腊联军遭受到了重大的伤亡,要让希腊人知道,战斗没有他不行,从而器重他。在这里可以看出,为了维护个人的荣誉而使希腊军队重创,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这些个人主义英雄形象不单反映在阿喀琉斯个人身上,也反映到整个希腊文化。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汇总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点: 1、了解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2、掌握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的审美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文学典型、意境和意象的特征,难点是文本层次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材内容提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4学时)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中外学者探讨了它的多层次审美结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言、意、象三层次;西方现代美学:英加登:声音、意义单元的组合、生活世界、观点—世界、形而上五层次。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本可分为三个大的层面:言语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 言语层面是指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具备形象性、生动性、凝炼性、音乐性、内指性、心理蕴含性、拒阻性等特点。 文学形象层面是文学话语经过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而构成的艺术世界,具备四个特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的意蕴层面是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是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具备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面;哲学意味层面;审美意蕴层面。 第二节文学典型(4课时) (一)典型论的发展 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7世纪以前的类型说: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布瓦洛;2、18世纪以后的个性典型说:莱辛、歌德、黑格尔、别林斯基;3、马克思主义典型观成熟:恩格斯致敏·考茨基信: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对典型进行把握和观照。

(二)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这是指性格描写的“特出的东西”’。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二,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它们源自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籍性。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就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人物是在典型中形成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性格形成的基础;典型人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对典型环境发生反作用。 二者互相依存。 第三节文学意境(4课时) (一)意境的界定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古代“意境”论的形成:(1)萌发期:先秦至魏晋。《论语》:“诗可以兴”;《文赋》:“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物色》:“情以物迁,辞以情发”。(2)奠基期:唐代。王昌龄《诗格》“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刘禹锡:“境生象外”;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3)发展期:宋代。尚意:尚韵:(4)总结期:明清。王夫之:情景论;王国维:境界论 2、“意境”的现代阐释:(1)王国维:境界论与近代美学;(2)朱光潜:诗的境界与克罗齐直觉说;(3)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4)李泽厚:意境是形神情理的有机统一。 (二)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表现特征(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

文学形象浅析

文学形象浅谈 摘要:欣赏文学形象能使人直接感受实际生活的感性形态,在审美观照中把握自然与社会,确证人自身的本性与本质,即同时把握现象和本质。文学形象还是作品艺术价值的直接体现,是文学欣赏与批评的具体起点。 关键词:文学形象、文学形象典型、文学意境、象征型文学 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有着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当然这仅仅是对文学形象总特征的一种模糊概述,在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还有着它们不同的具体特征,而且还要结合着对其高级形态的讨论才能看的更清楚。 当我们了解了文学形象的概述后,我们可以根据文学形象的特征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讨论讨论。 首先我们把文学形象能够伟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这是文学形象的一般性特征。学习时应注意,文学形象的概括并不都是如过去理解的通过个别反映一般。而是可以借助多种艺术方法,如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传达出丰富内沙涵,这也正是文学形象的价值所在。 其次特征化在定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片化”,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识记时应了解“特征”的内涵。其中艺术止境形态则由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象征意想构成,成为独立互补的三足鼎立的艺术止境结构。 文学形象作品典型在定实型作品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其作品中人物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典型是定实型叙事文学的艺术至境追求,应注意这个概念与传统典型论的区别,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折来识记。并且通过对人物的生活环境进行真真实实描写,又可以通过其描写来升华作品典型。在进行描写的时候不仅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又能辩证典型性格的辩证。 在通过对文学形象典型的深入分析中,可以得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主要特征通常要具有独特、丰满、鲜明的个性,同时也要有巨大、深刻的社会概括性。成功的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应是丰满的、复杂的,应该呈现出多侧面、多方向、多

童庆炳文学概论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知识梳理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一,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 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一)文学话语层面.——文学作品表层 1,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文本中的艺术世界,不必符合现实生活逻辑(普通言语外指性与文学言语内指性)举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含性.——蕴含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人类语言符号的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举例同上 3,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陌生的不易被人所理解,从而引起兴趣有了审美效果(自动化言语:过分熟悉而失去兴趣语言)举例:女神凤凰涅槃,弹指间 (二)文学形象层面. 文学形象含义: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时在头脑中经过想象联想而产生的生动的生活图景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文学形象的合情合理——符合客观规律和理想;反映人们真切感受举例《城堡》 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举例《天净沙。秋思》中的旅人形象 4,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因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他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举例林黛玉形象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三)文学意蕴层面.——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历史内容层李商隐的《乐游原》 哲学意味层陶渊明《饮酒》 审美意蕴层苏轼的《海棠》 艺术至境三美神: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 第二节文学典型 一,典型论的发展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的含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_——特征性原则是文学典型首要的和基本的特点 特征化含义: 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 特征的特点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来自性格显示的生命的魅力

谈汉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审美特征

谈汉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审美特征 随着女性主义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并日渐盛行,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这不仅为古代文学史的重新审视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引入,有助于我国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史的研究,并导致道德观、价值观乃至审美观的变化,并有助于构建我国新时期女权主义者所极力倡导的“双性和谐”的诗学体系。两汉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文学史、美学史乃至思想史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审美特征与价值观念固化的重要时间节点。因此,基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重新解读,能为中国女性主义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帮助。 一、汉代文学中女性主体性地位与社会身份变迁 1. 汉代文学中女性主体性地位的消解与重构 一般认为,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是对偶家族与夫权社会产生的催化剂,并直接导致了一夫一妻制的家庭首次出现于人类社会。在这一背景下,从原始社会群婚制解放出来的婚姻关系,便以家庭的形式凝固下来,并不断消解女性主体地位,使其逐步沦为男性的私有财产和生育工具。上述转变从先秦到两汉一路走来,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表征,并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汉代是我国封建礼教初步形成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重要建议,儒家学说从此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正统,从此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也逐步走向单一化。特别是在伦理方面,董仲舒提出“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这一论断成为封建社会妇女要遵循的“三从四德”的雏形。而汉代的文学作品则与思想领域的转变遥相呼应,一般认为当时刘向的《列女传》与班昭的《女诫》是当时妇女们社会与家庭行为准则的主要文本。其中《列女传》是以男性的视角所提出的女德要求,而《女诫》则以女性的身份提出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奠定了两千年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理论基础。三从与贞节观念的产生界定了两汉时期开始的中国妇女的属下地位,完成了对女性主体地位的消解。但任何矛盾都有其两面性,道德对女性的束缚剥夺了她们的许多权力,但同时又赋予她们另外的权力,也就是这种束缚所造就的性别差异,可以使妇女通过对自身贞洁的肯定来实现某种威望,从而获得某种超越感的心理体验。因此,当前对女性主体性的重构,应避免过分的性别对抗,而应结合社会历史现状,实现双性和谐互动的良好关系。客观而论,汉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时期文学中屡受当代女性主义者诟病的作品,其实并非无一是处。例如汉代文学作品中对女性意识的表达和认同,尤其是男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心理活动体验以及审美特征的表达,说明相当部分的作家与作品并没有将女性置于男性的对立位置上,因此并不可全部予以否定。 2. 汉代文学中女性社会身份的变迁 许多中外论著都谈到了女人的“三性”,也就是女儿性、妻性和母性。“三性”不仅是中国传统女性一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的诠释,同时也深刻体现着女性本身的社会身份特征。 在女儿性方面,班昭在《女诫》中指出: “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而斋告焉。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弄之瓦砖,明其习劳,主执勤也。”而从女儿一词的结构来看,为儿前加一女字,说明虽然男尊女卑,但是女儿也要担当儿子之道义,也正因为如此,才有班固的“百男何愤愤,不如一缇萦”的感慨。汉代以来,随着女性主体地位的日渐消亡,她们只有通过构建自身的“德”这一新权力,通过对自身高洁品质的肯定,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反映到女儿性层面,就表现为忠孝、勇气乃至非凡的才能。这些无论真实还是虚构的女性形象,也是原始女性意识的某种自然流露。 在妻性方面,随着汉代以来封建礼教的逐步形成,女性被限定在家庭之中,同时也要承担与之相对等的各种义务。除了操持家务,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对丈夫的绝对忠诚,即使死了也不可停止。但另一方面,道德对男性的约束很轻,面对丈夫的背叛,女性唯一可以动用的力量就是情与理。因此,在汉代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怨妇的形象屡见不鲜。汉代著名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诗歌通过男女主人公真挚的爱情和悲剧性的结局,告诫父母不要无端干涉子女的情感,即使在今天,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叙事美学》读书报告: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文学迷信,我以此称谓那些以忘记语言是文学的条件为通病的种种信条。被抽去精髓的生灵——所谓人物的生命和心理,即属此列。” ——P?瓦莱里《原貌》 谈到小说,我们并不陌生,她是我们精神生活的养料,而我们对小说的理解仅停留于比较轻松的感悟方式,缺少理性的内在力量。感悟往往被小说众多的现象所阻挡,从而使我们局限与情节甚至故事当中,这就导致最为优秀的文本,往往都被阅读降格,成为仅可以满足我们日常好奇心的通俗读物。董学文等编著的《文学原理》中有一句对小说人物作出精辟的定位:“在小说中,人物是灵魂,只有扣紧灵魂才能制服小说庞大有力的文本,产生更为有效的解读。把握住人物,小说复杂的语境、结构和作为对象的丰富的生活内容就开始变得清晰……”。当然,小说中的人物是复杂的,主要由主人公和配角所构成。 随着人们对小说愈来愈深入的探讨,逐渐形成了一门以解读小说为主的理论学科——叙述学。荷兰著名的文学博士给叙述学下了一个定义,他说:“叙述学(narratology)是关于叙述、叙述本文、形象、事象、事件以及…讲述故事?的文化产品的理论。”而由王泰来等编译的《叙事美学》刚好是这门学科形成初期的作品。这本书的各篇主要是从语言学和符号学来对叙事作品作出精当的分析。由此,我门课不可以从另一角度来分析呢?这样我便抽出“人物”这一范畴且主要从中国古典美学来简单的阐明我个人的观点。人物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在文本中扮演什么角色? 一、人物的概念 无论我们研究什么事物,首先就要从它的概念入手。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中的人物是非常庞杂的,就拿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人物来说,《红楼梦》中究竟写了多少人物,清朝嘉庆年间姜祺统计共四百四十八人,而民国初年兰上星白编了一部《红楼梦人物谱》共收七百二十一人。一部书竟容纳如此庞大的人物,这不能不让我们叹为观止,也许把莎士比亚戏剧中所有人物加起来也许有这么多或许还没有。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人物,哪怕是很简短精炼的诗词都不能离开人物,可以说人物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没有灵魂就如同行尸走肉。 明代以前,我国古典小说已经经历了古代神话传说、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唐代传奇、宋代话本小说等发展阶段。但是,这一发展一直到明代万历年间前后,我国的古典小说美学才真正开始发展起来。在明末清初,我国的古典小说美学达到了自己的鼎盛时期。并且产生了我国土生土长的小说美学理论,同时也产生几位小说评论家,他们是:叶昼、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和脂砚斋。就我所知道的,《脂砚斋评红楼梦》是每位红学家所必备的参考书籍。其中,叶昼曾指出“人物是作家根据社会生活创造出来的,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一理论在当时是很前沿的观点了。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学科门类愈来愈齐全,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愈来愈紧密,学科之间的渗透性愈来愈强,“人物”这一概念也不断的更新。西方文学主要从语言学和符号学来研究“人物”这一概念,在菲利普?阿蒙的《建立人物的符号学分析方法》中,他把“人物”这一概念局限于下述四个方面“A、人物并非一个专门的…文学?概念;B、人物并非一个仅仅涉及人类形态的概念;C、人物并非局限于单一符号(特别是语言符号)体系;D、既是读者的一种再构建,又是文本的一种构建。”而就我个人来说,我认为:人物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作家通过形象思维以社会生活为背景创造出来的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施动者、叙述者、行为者、作者和读者的综合。歌德的创世纪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维特是作者虚构的,他可能是歌德的“代言人”或许他的事迹中歌德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