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刘月华

河南大学

宋翠翠

第一编现代汉语语法概述

1.语法单位包括语素、词、短语、句子。

2.

3.

4.

5.

数量的古汉语成分,所以一个语言单位究竟是语素还是词,是词还是短语,有时难以确定。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对很多难于从理论

6.

7.

8.我们划分汉语词类的标准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兼顾其词汇意义。

9.根据语法功能,可以把词分为实词与虚词两大类。实词能充任句子成分,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包括名词(包括时间词、处所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七类。虚词一般不能充任句子成分,主要表达各种语法意义或语气、感情。虚词下又可

10.

13.汉语的句法结构关系有:联合关系、偏正关系、动宾(述宾)关系、补充(述补)关系、主谓关系。

14.短语可以分为三大类:实词与实词构成的短语,实词与虚词构成的短语,固定短语。①实词与实词构成的短语,也叫词组。我们把

以某类词为中心语构成的短语叫做某类词的短语,包括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等。②实词与虚词构成的短语有介词短语和“的”字短语。③固定词组主要是由实词(有时包含虚词)构成的固定的组合,在形式上具有固定性,构成固定短语的词以及语序一般都不能变换;在意义上具有熟语性,往往不能简单的根据所包含的词的意义作字面上的理解,而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有时有比喻意义。

15.固定短语多为四字形式,四字形式的固定短语通常叫“四字格”。

16.固定短语在句子中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其语法功能并不完全与中心语一致。从语法功能来看,一个固定短语总是接近于某一类

词,但又不一定具有该类词的全部语法功能。

“葡萄”“琥珀”“咖啡”等,还有三音节以上的单纯词(多为外来词,也叫译音词)。此外,象声词也是单纯词。

22.汉语的重叠构词方式:①重叠同一语素构词;②重叠的两个语素加在另一个语素的后面,构成一个词。最常见的是两个重叠的语素

加在形素后面构成一个词。重叠的两个语素也可以加在名素或动素后面构成词,这种情况不多。③重叠的两个语素加在另一个语素的前面构成一个词。此法多构成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再用这种方式构成新词。④重叠形容词的第一个音节,在两个重叠的语素或音节中间嵌入一个没有意义的音节(“里”“罗”“了”等)。此类重叠式也称为不完全重叠式。用这类重叠式构成的词含有厌恶、轻蔑额意味。

23.在合成词中,不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而只用来构词的语素叫词缀语素,也叫附加语素。由词根语

24.

25.“老”“第”“初”

缀有“子”“头”“儿”“然”“性”

26.复合词也可以根据其词根语素之间的关系分为并列复合词(也称联合式复合词)

向动补复合词)、动宾复合词、主谓复合词以及复杂的复合词等。

27.复合词多由两个语素组成,这类复合词的结构关系与双音节复合

缩合词是由表示事物的全称短语(词组)缩减成几个语素,再按照原来的次序组合成的词。缩合词也叫简称,因而也有人把这种构

主谓句是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构成的句子,也叫双部句。主谓句又可按谓语的性质,即按谓语是哪类词,分为动词谓语句、形容词非主谓句指不是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构成的句子,又叫单部句。非主谓句并不是省略了主语和谓语,也补不出确定的主语或谓语,

32.非主谓句分为无主句和独语句两种。无主句指没有主语的句子,也可以叫动词句。独语句指由一个词或一个名词短语构成的句子,

也叫独词句,由名词构成的可以叫名词句,由形容词构成的可以叫形容词句,由叹词构成的可以叫叹词句。

33.

个单句彼此分离,互不包容。

34.句子成分按地位、作用划分为六种: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补语、定语。

35.划分句子成分:在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中间划‖,主语下划=,宾语下划-,谓语下划~~~~~~,补语[ ],状语< >,定语()。

在叙述体中,总有一个表示动作行为、事件进行的时间词语,其所叙述的动作行为、

“是‘字句等系词谓语句、用动态助词“过”的句子等等往往是说明论说体也叫论证体、议论体,作用是阐述、论证一种观点、看法。它一般也无时间性。

汉语的词序又要受已知

48.汉语句子的信息结构、篇章对语序的影响:

Ⅰ.已知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

Ⅱ.在篇章中起连接作用的语言成分要位于句首。

49.影响汉语句子语序的其他因素:

Ⅰ.修饰语放在被修饰语前,比如定语在名词前,状语在动词、形容词前,偏句在正句前等等。这可能与汉语的人的思维规律有关。

Ⅱ.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或观察的顺序,先发生的先说,先看见的先说,是汉语语序的一条规则。由大到小排列也是汉语语序的一条规则。汉语的数字、地址、日期等等都是由大到小排列额。

Ⅲ.文化因素、社会习惯。

第二编词类

名词

1

2.汉语名词的形态标志有两种:一种是前缀,用在词根语素前;一种是后缀,用在词根语素后。

3.前缀:

Ⅰ.阿用前缀“阿”构成的词多为指人的名词。“阿”也可加在表人的名字前,表示一种非正式的称呼,含有亲近的意味,多用来称呼同辈或晚辈。用前缀“阿”构成的名词,在南方方言里用的比较多。

Ⅱ.老①老汉、老婆、老板俗称,带有随便的意味;

②老张、老外、老兄、老总用于对长辈或同辈人的称呼,带有亲近的感情色彩;

③老虎、老鹰、老鼠带有厌恶、惧怕的感情色彩;

④老大、老二、老几表示排行。

Ⅲ.小①小朋友、小人书、小吃表示某事物的形状相对偏小或含非正式或低下的意味;

②小店、小女、小弟一种谦称,降低所指称事物的规格;

③小名、小费、小意思有非正式、非正规、附带的意思;

④小姐、小伙子、小鬼“小姐”有尊重的意味,“小伙子”“小鬼”有亲昵的意味

4. 后缀:

Ⅰ.子有名素+子,动素+子,形素+子以及多语素+子。“动素+子”可表示动作所用的工具、动作的施事、动作的对象。“形素+子”可表人或事物(具体事物或抽象事物)。后缀“子”总是轻读的。汉语中常用的带后缀“子”的名词都是约定俗成的,我们不能随意在一个语素或词后加上“子”造出新词。

Ⅱ.儿 A1.伴儿、门儿、信儿单音节名素+儿后缀不可去掉,去掉后意思变化

A2.花儿、根儿、盘儿此类后缀可加可不加

A3.板儿、洞儿、词儿儿可加可不加,但加与不加意思上有差别

B1.画儿、包儿、捻儿动素所表示的动作的结果或对象

B2.盖儿、塞儿、扣儿动素所表示的动作的工具

B3.亮儿、单儿、弯儿形素+儿

C1.针鼻儿、墨水儿、胖墩儿一定要用“儿”

C2.杏仁儿、项链儿、水饺儿大多数可以去掉“儿”

①“某些个体量词+儿,变为名词,如:个儿、串儿、条儿

②数词+儿,构成名词,这些词常用来排行称呼自己的孩子

③名词+儿,在北方话,尤其是北京话里用的较多

④在语音上,后缀“儿”不单独成音节

⑤有些语素构成一个词时后面可加“子”,也可加“儿”,意义上有些区别。加“子”时往往指较大的物体,或带有厌恶的感

情色彩;加“儿”时,一般所指物体小巧,或带有喜爱的感情色彩。

Ⅲ.头 A1.木头、苗头、舌头名素+头

A2.前头、后头、外头有方位意义的语素+头,构成处所名词

B1.说头、奔头、来头动素+头,构成名词,表示抽象的意义,常用在“有”“没有”的后面,有时“头”还可以儿化

B2.甜头、苦头、准头形素+头,构成名词,也表示抽象意义

Ⅳ.者有动素+者、动词或动词短语+者、形素+者、表方位词的名素+者。“者”是一个还没变化完全的词缀,有时还保留词根语素的特性,是一个粘着语素。“者”作为词缀的主要意思是“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前者”“后者”

可指事物。

5.类前缀和类后缀:

在某些情况下,它们还具有实在的意义。

Ⅰ.类前缀半、次、亚、准、类、非、伪、反、全、多、超、大、单

Ⅱ.类后缀①用于指人的名词:员、长、士、家、师、生、工、匠、手、星、友。迷、汉、界、队、族、

②具有贬义的类后缀:佬、鬼(也用于昵称)、棍

③用于表示学术观点、理论、思想、主张的名词:主义、学、论

④用于表示事物特征的名词;气、度、率、风、性、型、形、式

⑤用于表示处所、单位的名词:厅、行、厂、场、站

⑥用于表示器件、用具、物品的名词:具、器、件、机、仪、品

⑦表示章程、方法的名词:则、法1(指法律)、法2(指方法)、法3(指见解)

6.名词的语法特征:

①大多数名词可以受数量词的修饰。汉语要表示人或事物的数量时,一般不把数词直接用在名词前,而要在数词和名词之间用一个

量词。名词也不能单独受量词的修饰。但有时在成语或科技著作中,数词和名词可以直接连用,如一箭双雕、三心二意、一圆柱体。另外还有一些时古汉语延续下来的用法,如一草一木、一针一线、一夫一妻等、

②名词一般不能受副词的修饰,但有一小部分名词在句中做谓语时,可以受副词的修饰。

③名词可以受代词、形容词、动词和各种短语的修饰,一般也可以直接受另一个名词的修饰。

④汉语的名词没有“数“的语法范畴,不论单数、复数,形式上时一样的。但是在指人的名词后可以加后缀“们”,表示多数。然

而名词后加后缀“们”是有条件的。如果在表示人的名词的前面有数量词或在句中有其他表示多数的词语时,名词后就不能再用“们”。

⑤少数名词可以重叠,表示与量词重叠相同的意见。

7.名词的语法功能:

①作主语和宾语。

②作定语。

③作谓语,限于用来表示籍贯、时间、天气等,而且前面常常有修饰语。

④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后面要加“地”。一般名词很少单独作状语,但数量词加名词构成的名词短语可以作状语。更常见的是表

“之”或者后边加上“边”“面”“边”“面”“头”要读轻声。不同的方位词与“以”

有: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下、前后、左右、内外、内中、当间儿、左前方、右前方、左上方、右上方、左下方、右下方等。

9.单纯方位词的用法:

Ⅰ.单纯方位词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才可以单独使用:

①在成语或类似成语的固定短语里,其中大部分是成对的方位词同时使用,前后呼应:前仆后继南腔北调

②在书面语里

③作某些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如“朝、向、往、在、从、对”等的宾语

④单纯方位词也可以单独修饰动词作状语

⑤单纯方位词作主语时,也常常成对使用

Ⅱ.某些成对使用的单纯方位词,已称为一个词:

①成对的单纯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等常用在数量词或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后面,表示概数。“内外”可以用在处所

词后。

②有些成对的单纯方位词连用时表示抽象的方位与范围。左右为难前后矛盾转战南北举国上下

③有的成对的单纯方位词分为与“一”连用,在句中修饰动词,表示行为动作进行的方式。一左一右的摇摆

④有的成对的方位词,两两重叠使用,意思时“遍及各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前前后后

Ⅲ.有的单纯方位词可以直接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或之后,构成一个表示时间或处所的短语。表示时间时,单纯方位词或名词短语之间有时可加一个“个”字。

①用于名词或名词短语前表示时间。上个星期表示方位处所。前/后院

②用于名词或名词短语后表示时间。十年后、三个月内表示处所。地上、书里、报上

位于名词后的方位词“上”“里”要读轻声。用普通名词表处所时,后面往往要加上方位词,但在国名、地名之后,不能再用方位词“里”。在单纯方位词里,“里、前、后、上、下”等与名词的结合能力最强。单纯方位词与名词结合时,无论在前或在后,在它们之间都不用“的”,如前门、门前、里屋、屋里等。单纯方位词“前、后”用在数量词前,表示顺序上或时间上的相对位置,“前”

相当于开头,“后”相当于结尾。

Ⅳ.有些单纯方位词还可以用在非名词性的词语前后:

①“前、后”可以用在动词、动词短语、主谓短语的后面,表示时间。天亮前、我走后

②“上、下、前、后”用在动量词前,可表示时间、词序。上次、下一步

③“左、右、东、西”成对的用在数量词前,表示无规则的多次重复,一般用作状语。东一句西一句

10.合成方位词的用法及语法功能:

Ⅰ.合成方位词的用法要比单纯方位词灵活、自由。在句中它们可以单独使用,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但有少数地合成方位词,如“之间、之中、之内、之外”等不能单独自由使用,只能用在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之后,也不能单独作定语。

①作主语多用于“是”字句、“有”字句、存现句或其他描写性的句子。

②作宾语多作动词或介词“在、向、朝、往、从、自、由”的宾语。

③合成方位词修饰名词是比较自由的,方位词和中心语之间一般要用“的”。

④合成方位词作状语后面不用助词“地”。

Ⅱ.合成方位词也可以用在名词、代词、数量词的后边,有的合成方位词还可加在动词或动词短语的后边,构成表示处所、范围、时间的短语。

①名词用在“~边、~头、~面”等合成方位词前时,中间一般不用“的”,合成方位词要读轻声。这时与“名词+单纯方位词

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由“上”和“里”构成的合成词也可以重读,名词与合成方位词之间有时还可以加“的”,这时所表示的意义重点在方位词上,有时与“名词+单纯方位词”表示的意义不同。“名词+之(以)~”多表示地域,名词和方位词之间不能加“的”。

“名词+~边(~头、~面)”与“名词+之(以)~”在意义上有差别。前者表示的范围比较窄,后者表示的范围比较广。

②有些合成方位词加在数量词后边,表示范围或时间。如百年之后十里之外。

③有的合成方位词还可用在动词(短语)、主谓短语之后,构成表示时间的短语(不能表示处所),在句中多充当状语或定语。合

成方位词和前面的修饰成分之间不用“的”,如以前以后之前之后当中中间。“以前”前面的词语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整个短语的意思相同,都是动词或动词短语所指的动作行为没有发生。“以后”前边的词语一般是肯定的。

④一般来说,名词不受副词的修饰,而合成方位词有的能受副词(多为表示程度的副词)修饰,如最前边、紧里头、顶后边儿、

再下边儿、极右、太左、稍后等。

Ⅲ.方位词的引申用法:

方位词的基本用法是表示方位、处所、时间,也可以引申用来表示方面、范围、条件、情况、过程等。如单纯方位词“上、中、下”

常用来组成“……上”“……中”“……下”等短语。“……上”意思是“在……方面”;“……下”表示“在……条件下”;“……中”

表示“在……过程中”。

11.

12.处所词的语法功能:

Ⅰ.作主语:要描述某个处所时,就把处所词放在句首作主语。处所词作主语的句子主要有形容词谓语句及主谓谓语句、由“是”“有”

构成的存现句、其他存现句、表示某处持续进行某动作的句子、表示某处所的用途的句子。

Ⅱ.作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处所词常常作“在、到、朝、向、往、从”等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Ⅲ.作定语:处所词修饰名词时,后面通常要加结构助词“的”。

Ⅳ.作状语:处所词很少单独作状语,其单独作状语主要出现在下面三种句子中:A.表示某处正在进行某个动作,处所词与位于句首,施事主语不能省略;B. C.处所词成对使用的句子。

13.2002

14.时间词语的语法功能:

Ⅰ.作状语:表示时点的时间词语常常单独作状语,这是其主要功能。表示时段的词语有时也可以作状语,表示在某段时间内动作的速度、频率等。在表示一段时间里没有做什么的否定句里,表示时段的时间词语也可以作状语。

Ⅱ.作补语:作补语的一般是表示时段的“数量词+时间名词”。

Ⅲ.作谓语:有的时间词语可以单独作谓语,表时间、日期。

Ⅳ.作定语:时间词语和名词之间常用“的”。

Ⅴ.作主语:时间词语作主语时,谓语都是对时间词所表示的时间加以说明。

Ⅵ.作宾语

第二章代词

、定语。代替动词、动词短语或某些形容词时,可以充当谓语。代替形容词、数词时,可以充当定语和补语。代词不能受其他词修饰。在书面语中,有

的代词可以有定语,如“被人尊敬的他”,但这是极少见的。

2.

你们、您们、他,她、它、它们、他们、她们、咱、咱们、人家、别人、旁人、自己、自家、自个儿、大家、大伙儿。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是在句中可用作主语、宾语、定语等。指示代词的主要作用在于指称人、事物,在句中可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和表

表示疑问的词,它是构成疑问句的一种手段。问人用“谁”,问事物用“什么”“哪”,问方式和性状用“怎么”,问处所用“哪儿”“哪里”,问时间用“什么时候”“多会儿”,问数目用“几”“多少”。

3.我、你、他(她、它)的特殊用法(除却第一二三人称、人称单数及复数):

ⅰ.单数人称代词“我”或“你”作定语时常用来代替“我们”“你们”。这种单数人称代词代替复数人称代词的用法多见于书面语,尤以信函、公文或新闻报导中用的较多。口语中有把“你们俩”说成“你俩”,但不如书面语普遍。

ⅱ.有时说话人为了表示谦恭或有意不突出自己,可以用“我们”代替“我”。

ⅲ.有时为了表示亲切,说话人可以把自己置于听话之中,用“我们”代替“你们”。

ⅳ.“你”“他”也可以用来不确指说话的对方或第三者,而是指任何人。

ⅴ.有两个不同的人称代词前后呼应,不确指某人,这种说法可以使语言简练生动。

4.咱们,咱:

ⅰ.“咱们”和“咱”多用于北方口语,都是包括说话人与听话在内的人称代词。

ⅱ.“咱们”VS“我们”:在北方口语里,“我们”一般来说只指说话人一方,不包括听话的一方,但有时包括双方。而“咱们”一般包括双方。不过“咱们”和“我们”的区别也不是很严格的。凡是用“咱们”的地方也可以用“我们”,但说话人用“我们”时,如果他所指的人不包括听话人的一方,“我们”不能改用“咱们”。“咱们”也可以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单数或复数)以及除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第三者(他或他们)。“咱们”在句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ⅲ.“咱”有时候相当于“我”,有时相当于“我们”,有时又相当于“咱们”。这需要由语言环境来帮助鉴别,这样用的“咱”往往带有粗俗、随便的意味。

5.人家、别人、旁人:

ⅰ.“人家、别人、旁人”都指称听话人和说话人以外的人。“别人”和“旁人”只能用于泛指,“人家”既可以泛指,也可以确指。ⅱ.人家:①泛指第三人称

②“人家”用来确指第三人称,所确指的人都在上文提到过。有时可与指人的名词(短语)连用,构成复指成分。

③“人家”还可以用来确指第一人称,指说话人自己。这种用法多为年轻的妇女们所常用,有娇嗔、亲昵的意味,只用于口

语。

ⅲ.别人、旁人用来泛指第三人称,多用于口语,还有“另外的人”的意思。“旁人”比“别人”的口语色彩更浓。

6.大家、大伙儿:

这是总括众人之称,用法为:①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内;②不包括说话人或听话人在内,有时还可以不包括谈话人双方在内;③放在“我们、你们、他们”等复数人称代词后边作复指成分。“大伙儿”与“大家”的意思用法都相同,区别只在“大伙儿”只用于口语。

7.自己、自家、自个儿:三个用法相同。“自个儿”是北方口语,“自家”是南方方言。

ⅰ.“自己”不是确指某一人称的代词,而是表示某人或某物的“自身”,对人而言也可理解为“本人”的意思。在句中可单用,也可复指人称代词或指人、物的名词。

ⅱ.“自己”可与其他人称代词或名词连用,人称代词或名词放在前边,“自己”放在后边,构成复指成分,强调某人本人或事物本身。ⅲ.“自己”也常常与其他人称代词或名词用在同一个句子里,称代处在主语位置上的人称代词,“自己”在句中充任宾语、定语等成分。当句子的主语表示施事者,句中的宾语或宾语的修饰语又与该主语同指一个人时,一般说来,不重复原来作主语的名词或代词,而用“自己”。

ⅳ.“自己”可以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充当状语,前面还可用“还、又、可、就、常常”等状语。“自己”作复指成分时,它的前面不能插入此类状语。

ⅴ.“自己”有时可以代替第一人称“我”,一般用于较正式的口语。

ⅵ.“自己”也可以泛指任何人。

ⅶ.“自己”还可用来表示亲近的意思。

8.这、那:“这、那”可以单用,也可以和其他词类(如量词、数词、名词)连用。(指别或称代人、事物)

ⅰ.“这、那”单用时称代所要说的人、事物。必须注意:

①“这、那”在句中多作主语,而且多指事物。指人时,多用于“是”字句中,介绍人或物的场合。

②“这、那”很少单独作动词的宾语,但有时可作介词的宾语。“这、那”后面加上量词后可以作动词的宾语。

③“这、那”还可以代替短语或句子,特别是“这”,承前称代的范围很广,用处很大。

ⅱ.“这、那”与名词或“数量词+名词”连用时,可以起对人、对事物确指的作用。其词序是:“这(那)+数量词+名词”。“这、那”与不定量词“些、点儿”连用,构成“这些、那些、这点儿、那点儿”。“这/那些”指代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这/那点儿”

表示少量。“这、那”也可以与动量词连用。

ⅲ.“这、那”在一个句子中,前后呼应,表示不确指,这种用法作主语或宾语都可以。

ⅳ.“这、那”有时用在句首,起承上的连接作用。

ⅴ.口语中,“这、那”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很高的程度。

9.这里(这儿)、那里(那儿):分别指称较近和较远的处所,“这儿、那儿”更加口语化。(称代处所)

ⅰ.单用时可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用法与处所词语基本相同。比如可用在“是”字句、“有”字句、存现句中作主语,也常用在动词“来、看、挂、到”等或介词“朝、向、往、到、在”后作宾语。

ⅱ.直接加在某些名词(多为表示人或具体事物的名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谁”的后面,表示处所。汉语里有些动词如“来、去、到、在、上、回”等,介词如“从、在、往”等,后面常常要带处所宾语。如果宾语不是处所词,而是人称代词或指人指物的名词

时,后面一定要加“这儿、这里”或“那儿、哪里”,使之称为处所词语。

10.这会儿、那会儿:(称代时间)

“这会儿”有“这个时候”的意思,通常指“现在”或当前。前面加上表示过去或将来时间的词语也可以指过去或将来的某个时间。“那会儿”是“那个时候”的意思,指过去,也可以指将来的某一时间,不能指现在。究竟是指过去还是指将来,要视语言环境而定。它们的用法与时间词语一样,可以作主语、定语、状语等。“这会儿、那会儿”可以单用,也可以用在某些词语后,表示某一确定的时间。

11.这么、那么:(指别或称代性质、方式、程度)

ⅰ.这两个词的主要句法作用是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方式或程度,在句中作状语。“这么、那么”用在形容词和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前时,多表示程度,用在动作动词前时一般表示方式。

ⅱ.“这么、那么”也可以作主语、谓语、定语,称代某种动作或方式。作谓语的时候,“这么、那么”后面常加“着”。作定语的时候,不能直接加在名词前,后面要加上数量词,所指代的意义往往在下文交待,或不言而喻或不可言传。“这么、那么”还可以用在数量词语前,“这么、那么”重读,有指代作用。“这么、那么”轻读时,表示估计。

12.这样、那样、这么样、那么样:(指别或称代性质、方式、程度)

ⅰ.这两组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样,可以指代性质、状态、情况,在句中可以作定语、谓语、补语以及主语、宾语。

ⅱ.指代程度和方式,作状语。

ⅲ.“这样”和“那样”并列实用时,表示虚指,常作定语或状语。

ⅳ.“这样、那样”在句中可以起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这样”用来承上,“那么”用来启下。

13.谁、什么、哪:

“谁、什么”的用法与其代替的名词完全一样,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哪”有两个读音/nǎ/或/něi/。“哪”后往往带量词或数词。如同数量词后的名词可以省略一样,疑问代词和数量词或量词后的名词也可以省去。

“谁、什么、哪”应该注意的用法:

①“谁、什么”都没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谁、什么”可指单数也可指多数。“哪个”表示单数,多数时用“哪些”。

②“谁”作定语时,后面一般要用结构助词“的”,表示领属关系,不用助词“的”的情况较少。“什么”作定语表示修饰关系,问事

物的性质或种类时,一般不用“的”,表示领属关系时要用“的”,“什么”后实际上省略了名词。如:“这是什么的声音?”

③“什么”单用时,可以代事物,也可以代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什么”作定语时,也可以修饰指人的名词,代姓名、职业等。“什

么人”和“谁”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都是问人的姓名、职业、身份,但“什么人”不够客气礼貌。“他是你什么人?”是问“他”

和“你”的关系,这时不能说“他是你的谁?”

④“什么”修饰“时候”、“地方”等名词时,不用“的”,直接组成“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等短语,用来询问时间和处所。

⑤“什么”与动词“为”连用组成动宾短语“为什么”,用于动词、形容词前或句首作状语,问原因、理由,也可以作宾语。

⑥“哪”很少单用,单用时多作主语,起称代作用,可以替代单数的人或物,也可以替代复数的人或物。“哪”常与量词连用,用在名

词前作定语,起指别作用。“哪”在年、月、天等前面可询问日期。“哪些、哪几个”表示复数。

14.哪里、哪儿:“哪里、哪儿”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哪儿”多用于口语。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询问处所,在用法上很接近处所词语,

在句中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哪里”或“哪儿”问处所时前面多有介词,有时也可以直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15.多会儿、哪会儿:这两个词只出现于口语,意义和用法大致相同,都是用来问时间的。“多会儿”相当于“什么时候”,“哪会儿”

时“那会儿、这会儿”的疑问形式,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宾语。“多会儿”还可以作谓语,问日期,只见于北京话口语。

16.怎么、怎么样、怎样:为副词性疑问代词,即所谓“代副词”。

ⅰ.怎么:

①可以询问动作的方式

②可以用来询问原因,也可以用在主语前,有时“怎么”只表示奇怪。

③可以问事物的性状,用“怎么”询问性状时,后面要跟量词。在“怎么”与量词中可加“一”,也可不加“一”。

④“不怎么+动词/形容词”表示不高的程度

ⅱ.怎么VS为什么:

“怎么”问原因时含有明显的奇怪、惊讶、诧异的因素,而“为什么”的功能主要是问原因,可能包含奇怪的因素,但那不是主要的。因此,如果问话人只想知道答案,没有诧异成分时,只能用“为什么”。

ⅲ.怎么样、怎样:

①问动作的方式,此时“怎么”比“怎样”和“怎么样”更常用。

②问性状:“怎么样、怎样”问性状常常用作谓语、补语。“怎么”也可以问性状,作谓语,但包含奇怪、诧异的成分。“怎么样、

怎样”问性状时还可以作定语。“怎么”也可以作定语描写性状。

③口语里“怎么样”比“怎样”用的多。

ⅳ.描写性状时,“怎么”与“怎么样、怎样”的不同:

①“怎么”没有“怎么样、怎样”更常用,用的范围不广。

②“怎么”后面一定要有“一”和量词,“怎么样、怎样”后常有量词,可以没有“一”,有时也可以没有数量词。

③“怎么样”有时不表示疑问,而表示说话人对某人或事物的看法或评价。在句中可作谓语、补语、定语,总是用否定形式“不

怎么样”,意思是“不太好”、“没达到某一标准”或“不理想”。

17.几、多少:

ⅰ.“几”用来问“一”至“十“之间的数字,而“多少”可以问任何一个数字。但如果答案很明显在“十”以下时,以用“几”为宜。ⅱ.“几”与名词连用时,中间通常要插入适当的量词,而“多少”与名词连用时,其间的量词可有可无。“几”和“多少”也可以与动量词连用,但不能与不定量词“些、点儿”连用。

ⅲ.“几”可用在“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等等位数前,而“多少”只能用在“亿、万、个”三个位数词前。

ⅳ.“几”前可用疑问代词“哪”,“多少”不能。“几”除了作数量代词外,还可用以表示不定的数量。“多少”有时也表示不确定的“量”。

18.疑问代词的活用:

ⅰ.表示反问。反问句中虽然含有疑问代词,但并不要求对方回答。句中有否定词时,一般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句中无否定词时,一

般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哪儿、哪里”构成的反问句,有时不表示处所。口语里常单用一个“哪儿+呀”(哪呀)或迭用“哪里“(哪里哪里),表示否认,也是一种谦词,用于别人对自己褒奖时,但这种用法毕竟是对别人刚刚说的话的一种否定,所以通常只用于同辈人之间,晚辈对长辈用,会显得不够客气。

ⅱ.表示任指(或泛指)。

①“谁、什么、哪、哪儿“等疑问代词还可以用来表示任指,比如“谁”可以指任何一个人,“什么”可以指任何一件东西。疑问代

词这样用时,不要求回答,句中常用副词“都”或“也”与之呼应,有时句首还可以用“无论”“不管”等连词,更加突出其任指意义。疑问代词也可以用在介词之后,表示任指。

② 另一种表示任指的方式是用两个同样的疑问代词,前后呼应,指同一个人、同一件事物、同一种方式、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

等。第一个疑问代词是任指的,第二个疑问代词表示的人或事物以第一个疑问代词为转移,与第一个疑问代词指称同样的人或事物。这种用法多见于复合句和紧缩句。疑问代词前不用“无论、不管”等词语。前后两个分句或两个短语之间有时用“就”关联。

在用“谁”表示任指时,第二分句的“谁”可被一人称代词代替。

③ 还有一种表示任指的方法是两个疑问代词用于同一单句,前后呼应,指不同的人或事物。

ⅲ.表示虚指。疑问代词用于虚指时也不要求回答,它只表示不知道或说不出来或无须指明的人或事物。

19.每VS各:

ⅰ.“每”和“各”都是指组成全体的任何一个个体,但又涉及、关系到全体。

ⅱ.“每”指的是全体中任何一个个体,着眼于所指事物的共性。在用“每”的句子里,一般要用表示范围的副词“都”。“各”强调所指事物的不同点,侧重于逐指。

ⅲ.“每”不能单用,一般也不能直接与名词连用,“每”和名词之间要用量词或数量词。“每”与表示时间的名词“年、日、天、分钟、秒”等可以连用,中间不用量词,这是因为“年、日、天”是名词,也是表示时间的量词。“每”与“月、星期、小时、人”等一起用时,中间可以用量词“个”,也可以不用。

ⅳ.“各”可以单用,也可以和名词连用,但也是有限制的。名词为单音节时,“各”与名词中间不用量词,名词为双音节时,量词可用可不用。可以和“各”连用的名词多为表示组织、机构的名词。“人”也可以和“各”连用。有些名词不能和“各”连用,“各”

与名词中间要用量词。能与“各”连用的量词也是有限的,常与“各”连用的量词有“个、种、样、类、条、位、门、届、项、级、界”等。

ⅴ.“每”和“各”还可以单独修饰动词。

20.某:

ⅰ.“某”可直接用在名词前面,指代不原意、无须说或说不出来的人或事物。“某”可以叠用说“某某”。有时“某”和名词之间也需用量词,如“某种原因。某项规定、某个事件”。“某”还能与不定量词“些”连用,在名词前,也可以用数词或数量词。

ⅱ.“某”也可以指不确定的人或事物。这种用法,通常只见于书面语。“某”还可以用在姓氏的后面指确定的人,这种用法也可以表示自称,如“我杨某”。“某”的这种用法多出现在与人交谈的场合,表示说话人的一种自恃情绪。

第三章数词和量词

ⅱ.“十”以下的数目只用系数词来称数。“十”以上的数目,要把系数词与位数词结合起来称数,系数词放在位数词之前,个位数有“位”但没有位数词。位数与前面的系数是相乘的关系,不同位数(连同前面的系数)的数值是相加的关系。

ⅲ.数目在“万”以上时,以“万”为单位,“万”位照读,“万”以上的位数和“万”以下一样,仍读作“十、百、千”,而不是“十万、百万、千万”。“亿”以上的数目,以“亿”为单位,称数法与“万”以上的相同。

ⅳ.汉语称数法是四位一级,位数顺序如下:个十百千、(一十百千)万、(一十百千)亿…

ⅴ.注意事项:①“11-19”,十位数的数词为“一”,称数时“一”略去不说。

②一个数列中间有空位(位数词前没有系数词)时,在一级之内不管空几位,都读一个“零”。但万级、亿级的“万、

亿”仍要读出,不可空过。58012

③如空位在后,不管空几位,空位后的部分都可略去不说,但“亿、万”等位数仍要念出。204000000

4.分数的称数法:分数通常的说法是“x分之x”,前一个x表示分母,后一个x表示分子。3/10读作十分之三。分数前有整数时,读

作“x又x分之x”。分母为100的叫百分数,读作“百分之x”。分母为1000的读作“千分之x”。“分、成”是“十

分之一”的意思。

5.小数的称数法:小数通常的读法是把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以后的部分只读系数词,小数点以前的部分与一般称数法相同,也可

只读系数词。

6.倍数的称数法:倍数通常的说法是在数词后加上量词“倍”。倍数一般用在“大于”或“增加”的情况。要注意的是“是……倍”与

“增加了x倍”的区别。“A是B的x倍”是说A÷B=x;“A比B增加x倍”是说(A-B)÷B=x。“小于”或“减少”

的情况一般不用倍数,而是用分数来表示。

7.概数的表示法:

ⅰ.两个相邻的数词连用。连用的一般为系数词,通常数目小的在前,数目大的在后。“两、三”连用时有两种方式,“两三”或“三两”,但后者一般只限于“三两天”。“九”和“十”不能连用表示概数。不连续的系数词也可以

连用,表示概数的有“三五”。

ⅱ.数词后加上表示概数的词语。主要有“来、多、把、左右、前后、上下”等。“来、把、成、上”比“左右、上下、以上、以下、近、约”更口语化。

①[来] “来”表示接近前面数词所表示的数目,可能略多,也可能略少,相差不能太远,只用于整数。

A.“来”如在量词后,它限制整个数量短语,如“十来斤肉”。如果“来”在数量短语中间,它只限制前面的数词。

B.“来”的位置。“来”用在名量词后,位置与名量词的种类有关。我们把名量词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示连续的量,可以再分析的,如度量衡单位“斤两尺寸”,表示时间的“年月天”,表示组织的“连排班”等。这类量词所表示的单位是由更小的单位组成的。

另一类是表示非连续的量,不能再分割的,用个体量词表示,如“个、只、把”等。“来”与表示连续量的量词连用时,有两种位置:a.数词(只能是以0结尾的)+来+量词(+名词)b.数词(以1.2……9结尾的及10)+量词+来+名词。a.式中量词后的名词可省略不说。b.式中的数词以1-10为多,10以上的有时也可以,但比较少用。“来”与表示非连续量的量词连用时,只能位于数词后,数词只限于以0为结尾的,即a.式:数词(以0结尾)+来+量词(+名词)

C.当数字超过“十万”时,一般不在“万、亿”后边用“来”。如一般不说“一百三十万来人、十二亿来人口”,但可以在“万、亿”

前用“来”,如“一百三十来万人、十来亿美元”。

D.“来”多用于口语。

②[多] “多”表示比前面的数词所表示的数目略多。其位置及用法与“来”一样:

a.数词(以0结尾)+多+量词(各种量词)(+名词)

b.数词(以1……9结尾及10)+量词(表示连续量)+多+名词

③[把] “把”与“来”的意思一样,但只能用在位数词“百、千、万”和某些量词之后,而且位数词或量词前不能用系数词,所

表示的意思是“一”。如:百把人、万把亩、块把钱。北方多用“来”,南方多用“把”。

④[左右]也表示与实际数值相去不远,可略多,也可略少。“左右”要与数量短语一起使用,位于数量短语之后。当数值在“十”

以上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表示年龄、日期,量词可以省去不说,后面可以加“左右”。“左右”表示时间的概数时,既可用于时点,也可用于时段,但只能用于数量词表示的时间词语后,不能用在时间名词之后。(春节左右×天亮左右×)

⑤[前后]只用于表示时间的概数,意思与“左右”基本相同,但只用于时点,不能用于时段。常用于表示时间的名词后,如春节前

后。表示时点的数量词语后“前后”用的较少,可以说十号前后,不大多星期一前后、五月前后。“前后”不能用于表示

时段的词语,如不能说三天前后。

⑥[上下]其意思和用法基本与“左右”一样,但适用的范围有些不同。“上下”适用的范围窄,多用于年龄,“左右”则适用于各种

量词。用于年龄时,“上下”一般适用于成年人,而“左右”可以用于各种年纪。

⑦[以上]用在数词或数量短语后,表示大于该数值的概数。用法与“左右”基本相同。“以上”有时只起划定界限的作用,不表示

概数。习惯上“x以上”的数目包括“x”在内。正式文书一般用“满x的”。

⑧[以下]表示小于某个数值的概数,用法与“以上”基本相同。习惯上“x以下”不包括“x”在内,正式文书一般用“不足x的”。

⑨[成] “成”只用于“百”以上的位数词前,表示达到一定的单位,包含有数目大的意思。“成千的人”…表示人多。“成”也可

用于借用量词及准量词前,如成车的往外拉,成年的劳动。“成”还可以用在“倍”前,“成倍的增长“。

⑩[上] “上”也只能位于“百”以上的位数前,表示数目“够得上、达到”,也表示数目大的意思。(上万的人…)用“的”更加强调数目大。

○11[近] “近”用在数量短语前,表示“虽没有达到但接近”,适用的量词很宽,一般用于说话者认为是较大的数目,如近三年、近千人。

○12[约] “约”用在数量短语前,表示与后面的数量短语所表示的数目相距不远,与“左右”近似。“约”适用的数词、量词范围很广。

ⅲ.“几、两”的活用:

①[几] “几”是疑问代词,有时并不表示疑问,而表示概数。“几”所表示的概数一般在“十”以内。有时“几”所表示的实际

数值并不在“十”以内,说话者所以用它,是为了有意缩小数值(客气或其他原因)。“几”还可以在数列中代替系数词,表示“十”以上的概数。

②[两] “两”活用表示概数的用法与“几”基本一样。但“两”一般多用于肯定的情况,“几”肯定、否定情况都能用。“两”因

为也是个系数词,所以不能在数列中代替系数词。

序数词是表示次序的数词。汉语序数词的基本表示法是在基数词前加“第”。汉语在不少情况下用基数词表示序数。有些事物还有特

、亲属排行等多用基数词表序数。子女排行为长子、次子…小儿子。基数词也可以用在量词后表示序数,多见于书面语:教科书(练习一、二),著作、论文(图一,注一),书籍(卷一)。天干地支也是一种序数。天干可用于成绩、剧中人物、等级、组织机构等。地支可用于时辰。天干地支配合起来适用可以用于夏历纪年。

9.二VS两:

ⅰ.用在量词前。量词为度量衡时,用“二、两”均可,但中国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分、亩、顷、合、升、斗、石、钱、两、斤等)多用“二”,新出现的度量衡单位(米、公顷、公里、平方米、立方米等)多用“两”。一般量

词前用“两”。

ⅱ.用在位数词前。“十”年只能用“二”;“百、千、万、亿”位于数列中间时,一般用“二”,处于开头时,“百”前可用“二”,也可用“两”,“千、万、亿”前通常用“两”。

ⅲ.称数序数、分数、小数以及基数的个位数,都用“二”。

ⅳ.在“半、倍”前。在“半”前用“两”(两半儿);在“倍”前用“二、两“都可以(两倍、二倍)。

10.俩:“俩”是两个的意思,为北方口语。一般能用“两个”的地方,都可以用“俩”。不能用“两个”的地方,也不能用“俩”。

11.仨:“仨”是三个的意思,用法与“俩”基本一样,但没有“俩”常用。

12.半:数词“半”的意思是二分之一。前面无整数时,“半”用在量词前(半尺、半天)。前面有整数时,“半”用在量词后,后面再

接名词,名词也可以省去(一斤半肉、两天半)。“半”与数词、量词连用时,位置基本与“来、多”相同。

13.一:①数词“一”限定宾语时可略去不说。

②“一”表示分指时,有“每”的意思,后面一定还有一个数量短语。Eg.一天去一次

③“一”表示“满、整个”的意思,具有描写作用。Eg.一屋的人都醉倒了

④“一”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突然发生的、通常是一个短暂的动作或变化,后边一般有一个后续句,可能是一个动词短

语或一个分句。Eg.他把门一关就走了。这样用“一”时,“一”后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一般已发生或完成,与时间无关。

⑤“一”还有一种熟语性的固定用法。Eg.

14.数词的活用:有些数词不表示实在的数目,而表示与数目有关的其他一些意思,这就是数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是多种多样的,而

且是熟语性的,不少是成语。因此需要逐一去记,不能随意创造。

ⅰ.单个数词的活用 [三] 表示多:再三斟酌、一问三不知;表示少:三句话不离本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九] 表示多:九天云外、九霄

[十] 表示种类繁多、齐全:十全大补丸、十全十美

[百] 表示多:百感交集、百废待兴、百思不解

[千] 表示多:千里马、千篇一律

[万] 表示多:万箭齐发、万籁俱寂

ⅱ.数词联合活用,多与其他词类交错使用表示少:一知半解、一男半女、一鳞半爪表示少:三言两语表示杂乱无章:乱七八糟、七手八脚表示频繁:三天两头、接二连三包含贬义:说三道四、不三不四

16.名量词的分类:

ⅰ.专用量词

①个体量词:也叫类别词,用于个体事物,这是汉语特有的。汉语表示个体事物的名词一般都要求有一个特定的量词与其配合不能

随便使用。汉语的个体量词有一百多个,常用的有个.把.张.本.间…,不少个体量词与相应的名词在意义上有某种练习,如“条”

一般用于长条状的物体,“张”一般用于能展开(或打开)的物体,“颗、粒”用于小而圆的东西,“个”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个体量词,可以用于很多个体名词前。一般来说一个名词通常只选用一个个体量词,也有的名词可以用不同的量词,量词不同表示的事物也有所不同。有的名词用不同的量词表示的事物每什么不同,可能指示地方色彩或语言风格的不同,如北方人说“一辆汽车”,南方人说“一部”。个体量词前可以用指示代词:这张纸、那条河。

②集合量词:用于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事物。集合量词前一般也可以用指示代词。

③度量词:即度量衡的计算单位。长度-(市)分、(市)寸、(市)丈、丈、(华)里、厘米(公分)、米(公尺)、公里、海里;容

量-合、升、斗、公升、石;重量-钱、(市)两、(市)斤、克、公斤、吨;面积-分、亩、顷、平方寸、平方尺、平方米、公顷;体积-立方寸、立方尺、立方米、立升、加仑、品脱。

④不定量词:表示不定数量的量词有两个-些、点儿。“些、点儿”前一般只能用数词“一”。一般来说,“一些”比“一点儿”表示

的数量要多。“些、点儿”前还可以用指示代词“这、那、这么、那么”。“这么些、那么些”表示数量多,“这么点儿、那么点儿”

表示数量少。

A.“(一)些”的用法:可以用在名词前,表示不定量。“些”前可以用“好”表示“多”,“些”后的量词多省去不用。[‘几’前

也可以加‘好’表示‘多’,但‘好+几’表示的数目一般不超过‘十’,且‘好+几’后边一定要用量词。好些比好多口语色彩更浓]“(一)些”也可以用在形容词和动词后,表示不太高的程度。表示程度时,“(一)点儿”比“(一)些”更常用,且更口语化。表示程度的“(一)些”可以用于比较句。

B.“(一)点儿”的用法:用在名词前表示事物的数量少;在祈使句或在“想、要”等能愿动词后,可以起缓和语气的作用,使说

话更客气,“(一)些”没这个用法。“点儿”前面除了可以用“一”外,还可以用“半”,表示的数量比“一点儿”更少。“(一)点”也可以用在形容词和动词后,表示程度,意思是“略微”。当与某一标准比较时,“(一)点儿)”要放在形容词或者状态动词的后边,不要用“有”。

C.“有(一)点儿”的用法:当不进行比较、用的又是负向形容词时,通常要把“(一)点儿”放在形容词或状态形容词前,“(一)

点儿”前一定要用“有”,即要说“有(一)点儿”。

⑤准量词:有些名词可以直接与数词连用,这时这些名词的语法功能基本与量词相同,这样用的名词叫。准量词主要有“年、

星期、天、小时、分(钟)、秒;国、省、市、县”等。数词和准量词后必要时还可以用其他名词(。大多数准量词与名词之间不能再用其他量词,但“月、星期、小时”前可以用“个”。“国”的用法与“省、市、县”不同,可以说“两国”

不可以说“两个国”,但可以说“东北三省”也可以说“东北三个省”。“市、县”用法与“省”同。这时因为“省、市、县”可以单说,

⑤eg.架次、人次、秒立方米

ⅱ.借用量词

Eg.三碗饭、两壶酒、一身衣服……借用量词有的可以儿化。有些名词有时可以与“一”连用,后面还可以加“的”,eg.一桌子(的)菜、一肚子(的)坏主意、一手(的)泥……

17.动量词的分类:

ⅰ.专用动量词:

主要有次、下、回、顿、阵、场、趟、遍、番等。专用动量词不仅仅表示动作或变化的量,还包含某种词汇意义。动量词的使用不只与动词有关,还与相关的名词有关。

[次] 表示动作的次数,一般用于(能)反复出现的动作。“次”是最常用的动量词。

[下] 表示动作进行的次数,一般用于短时间的动作。“一下”在动词后还有缓和语气的作用,不表示动作的次数。

[回] 表示动作的次数,也用于(能)反复出现的动作,比“次”的口语色彩更浓。“回”还可以作名量词,用于“事情”:eg.一回事[顿] 表示动作的次数,一般用于吃饭、斥责、打骂等动作。

[阵] 表示一段时间,一般用于骤发的持续的时间比较短的情况。

[场] 完整的进行一次为“一场”,多用于文艺表演及体育活动。

[趟] 一去一回为一趟。

[遍] 一个(套)动作行为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为一遍。

[番] 多用于费时费力的行为。“番”前一般只能用数词“一”,口语钟较少使用。

ⅱ.借用动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以及人体的四肢器官的名词,可以借用为动量词。Eg.砍了一斧子、切了一刀、咬了一口、看了一眼18.数词单独使用的情况较少,常见的只有数字作为陈述对象的,这时数词可以作主语和宾语,eg.一加一等于二。数词有时可以作谓

语,但必须是包含系数词与位数词的,eg.今天十五了。用作谓语的数词除了表示年龄、日期外,一般都是承前省略了名词。量词一般不单独作句子成分,当它作定语的时候是因为省略了数词“一”

ⅰ*两高座楼)。如果个体量词后的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是可以再分割的,数词与量词中间可以插入“大、小”这两个形容词(一小条布、三大块蛋糕)。大多数表示不定数目的集合量词前也可以用“大、小”之类形容词。但数目一定的“打”及表示成对的“对、副、双”等集合量词前不能用“大、小”修饰。“厚、薄、长”等描写物体性状的形容词,有时可以用在某些名词前,插在数量短语中间,eg.一长排桌子。但可以这样用的“数+量+名”短语是有限的。借用量词因本来是名词,所以前面一般可以加形容词修饰语,eg.一满壶酒、三大锅汤。

ⅱ.作主语或宾语。如果数量短语所修饰的名词已在上文出现,下文紧接着再提到该名词时,可以只说数量短语,这时数量短语具有了代替名词的功能,结果数量短语就成为主语或宾语了。Eg.我们去买衣服,我买了两件,小王买了一件。

ⅲ.作谓语。

ⅳ.由序数词构成的数量短语可以作状语。Eg.这是我第三次来中国。

20.由动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的语法功能:

ⅰ.作动量补语:踢了两脚

ⅱ.作状语:一把把我拉住

ⅲ.动量词还可以作定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肯定句里,动量词作定语都出现在主语前,宾语前的动量词是补语(一顿打),能这样用的“动量名”短语不多。另一种是在“一……也/都+不/没……”这种话题对比焦点的句子里。Eg.我一次话剧也没看过。21.数词、量词、数量短语重叠形式的语法功能:

ⅰ.数词“一”重叠,表示“逐一”的意思,作状语。

ⅱ.量词的重叠:

①名量词重叠表示“由个体组成的全体”,有“毫无例外”的意思,一般不用来分指全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应注意与代词“每”的区

别,“每”既能分指“全体中的个体”,又能表示“由个体组成的全体”。重叠的名量词可以作主语(有时候是复指主语)和定语。

重叠的名量词只能作主语的定语,不能作宾语的定语。表示时间的准量词重叠时,可以作状语(他天天做早操)。“重、层”等量词重叠时表示“一层(重)又一层(重)”的意思,既可以做定语又可以做状语,既可以修饰主语,又可以修饰宾语。

②动量词也可以重叠,也表示“毫不例外”的意思,多作主语。Eg.他家顿顿吃米饭。

ⅲ.数量短语也可以重叠,作定语时后面要用“的”。能这样用的数词限于“一”。Eg.一盘一盘的水果…重叠的“一”也可以省略,数量短语后不用“的”。Eg.一件件往事。这种重叠形式没有前一种描写性强。这样用的重叠的数量短语,作用在于描摹,它描摹事件很多的样子,所描摹的事物必须是以个体(用集合量词时,事物是分析的群体)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因此它与“很多”的意义和功能不同。如果说话者的目的不在于描写,而只是一般的叙述事物多,就不宜用重叠数量短语这种表达方式。重叠的数量短语可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的方式,意思是“~接着~地”,也有形象化、个体罗列地作用(两个两个地走进教室)。重叠的“一”可以省略,“地”也可省略(天气一天天冷了)。由动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一般也可以重叠,用法与由名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重叠式相同,其这种用法表示频繁多次的意思,也具有描摹的作用。

22.数量词的句法语用功能:

ⅰ.

①“一+量词+

②“数量词+名词”以及单个名词等等形式。但是用

、代词、专有名词的形式。

单个名词表示定指时,必须有清除的语言环境。而“数量词+名词”表示定指时,数量词后或者有其他定语,或者是已知信息,

ⅱ.作主宾语的名词前用不用数量词的问题:

①表示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名词与数量词的用法:

A.汉语的句子一般已知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也就是一个句子通常是从已知信息开始,而把新信息放在后边。所谓已知信息主

开始,因此句首通常采用“指代词+名词”、代词、专有名词等形式。但是在实际语言中,可能全句都是新信息,没有已知信息,开头也必然是新信息,这时通常用“有”字句,将新信息放在“有”后面,以免使其处于句首。Eg.从前有一个老人,住在大森林里。

B.但是汉语的句子也可以以表示不定指的名词开头。这种以不定指形式开头的句子,一般出现于叙述体,前边多有时间词语,而

且多出现于通讯报道、童话故事一类带有书面语色彩的叙事中。在对话中,在议论、描写、说明性的句子中,一般不能用这种以不定指名词开头的句子。新信息一般放在句子的后半部,放在动词后,是不定指的,最常见的是“数量词+名词”形式。当

然宾语的位置上也可以有表示已知信息的定指的词语,如专有名词、代词、“指代词+名词”等。

②表示通指、单指的名词与数量词的用法:

[当说话人不能确定自己要买几本书、什么书时,“书”要用表示通指的单个名词,而不能用表示单指的名词形式“我去买一本书”] [我去买件衣服。“件衣服”是单指、不定指的,表示新信息,但说话人只买一件,买什么样子的他是很清楚的]

[如果一个名词只表示一种职业,是系词的宾语,就是无指的,前面不能加数量词。只有为了描述人或物时,才可以加"一+量词"]

第四章动词

动词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动词的语法特征有①在句子里主要作谓语,部分动词还可以作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和情态补语,动词有时主语、宾语(前面只能用谓宾动词),少数动词可充任状语;②动词一般都可以用“不”来否定,多数动词还可以用“没”来否定;③多数动词后可以用动态助词“着、了、过”

2.(动作的接收者)、对象宾

。有些动宾短语凝结的很紧,与某些语言中的一个词相当,eg.见面、握手、结婚….后面不能带宾语。有的动词包含几个意义,可能分属及物与不及物两类。

3.

ⅰ动作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在动词中占多数,是最典型的动词,有下列语法特征:①一般可以重叠;②一般可以带动态助词;③可以用“不”和“没”来否定;④可以带表示动量、时段的词语;⑤可以构成命令句,如“来!”“走!”⑥可以

ⅱ、”(心理)与“聋、瞎、瘸、(生理)等。状态动词与动作动词不同的语法特征是:①大多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但“病、醒”等不能受程

ⅲ其主要作用是联系主语和宾语,表示主语和宾语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因此关系动词后往往出现

关系动词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是”;②“有”

③“叫(称谓义)、姓、当作、成为、像、等于”等,其主要语法特征是:

A. 多用“不”来否定,偶尔可以用“没”来否定;

B. 除了“像”以外,一般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不能省略宾语;

C. 一般不用重叠式,“成为、叫、等于、像”等根本不能重叠;

D. 后面一般很少用动态助词“了、着”;

E.不能作“把”字句的谓语动词;

F.不能构成祈使句。

ⅳ是一个封闭的类,数目有限,但意义复杂。能愿动词从语义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表示意愿和对情理、事理、

①能愿动词的分类:表示意愿的:要、想、原意、肯、敢

表示对情理、事理的判断的:应该、应当、应、该、得(děi)

表示对主客观条件判断的:能、能够、可以

表示准许、允许的:能、可以、可、准、许、得(dé)

表示评价的:配、值得

表示可能的:可能、会、要、得(děi)、能

②能愿动词的语法特征:

A. 绝大多数能愿动词能单独作谓语,这主要出现在答话中。在其他场合的能愿动词有时也可以单独作谓语。

B. 能用肯定、否定并列的方式表示疑问。

C. 可以受到某些副词的修饰(但不同的能愿动词能受修饰的情况不同)。

D. 能愿动词的宾语只能是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不能是名词或代词(某些熟语除外)。

E. 能愿动词不能重叠,不能带“了、着、过”等动态助词。

F. 能愿动词的主要功能是充任谓语(其后的成分是宾语),有时可以充任定语(应该的事多着呢,可不一定能实现)。

③包含能愿动词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A. 只要意义上允许,能愿动词可以连用。

B. 能愿动词的宾语可以是否定的结构,否定形式的能愿动词也可以带否定的宾语。“(不)配、(不)值得”后不能用否定宾

语,这是意义决定的。

C. 能愿动词的宾语包括它后面所有的词语(语气词除外)。有时能愿动词的宾语本身又是一个动宾结构。能愿动词的宾语中

的动词,其受事也可以位于句首成为话题,也可以用“对于、关于”等引导作状语。

D. 关于状语:a.能愿动词本身可以有修饰语,但一般限于副词。

b.能愿动词不能用于由介词“把、被”构成的状语之后,但能愿动词的宾语可以包含由“把、被”等构成的状

语。能愿动词前一般还不能用描写性的状语或由“跟、给、向”等介词构成的状语。

c.包含能愿动词的句子,整个谓语也可以有状语,一般是表示时间、处所、目的或由“对于、关于”等构成的

状语,状语可以位于能愿动词前,也可以位于句首。

d.能愿动词的宾语当中也可以包含状语,包含什么样的状语与充任宾语的词的词性有关。如中心语是动词时,

其状语与一般动词谓语句的状语一样,既可以是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对象的词语,也可以是描写性的词

语。如果宾语由形容词或主谓短语充任,宾语中能包含的状语就有限了,只能是表示时间、范围、语气等的

限制性状语。

e.在一个句子中,能愿动词的状语、整个谓语的状语以及宾语所包含的状语,各司其职,不能随意调换。有些

词语既可以作全部或能愿动词的状语,又可以作谓语动词的状语,但位置不同,作用不同,使用的场合或表

达的意思就不同。(你能明天走吗?VS你明天能走吗?)状语在能愿动词前,表示动作者在何时、何地(或

为何目的等)有什么意愿或可能做某事,状语谓语能愿动词后则表示动作者打算或可能在何时、何地(或为

何目的等)做某事。

4.

ⅱEg.进行、加以、开始、希望、从事、受、敢于、企图、觉得…有的动词既能带体词宾语又能带谓词宾语,eg.记得、通指、肯定、表示、研究、准备、同意、看(见)、听、引起…

ⅲ.可带主谓短语宾语的动词:有些动词的宾语可以是一个主谓短语,很多可以带主谓短语宾语的动词也可以带谓词短语宾语,如希望、觉得、怕等。可以带主谓短语宾语的动词,有时宾语超过一个句子,甚至可以是一个段落。

5.

边可以用“着”

6.

能构成祈使句。

7.下列情况下动词可以单独进入句子,后面不带表示语法意义的助词或补语:

ⅰ.叙述将要发生的(未完成)动作,祈使句也属于此类情况。

ⅱ.叙述一种经常性的或没有确定时间的动作,文章的标题以及标语口号也属于这种情况。

①关系动词、表达感情的动词或动词前有能愿动词时,动词或动词加上宾语,都可以成句。

②动作动词在疑问句和祈使句中,在回答问题时,单独构成句子比较容易。但在陈述句中,则需要有表示时间的名词、副词等等。ⅲ.说明或描写一种状态,而不是叙述动作、事件、状态的发生、完成或实现,谓语多为状态动词或由四个字构成的固定短语,一般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其他书面语中。实际上在这样的句子里,动作的发生也没有确定的时间。汉语的四字短语具有极强的成句功能,特别时在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ⅳ.说话者表达的重点是说明事实、介绍情况,而不在于叙述动作的进行,这时表示动作事件的词语并不一定按时间顺序排列,也就是说,这种句子并不是叙述按照时间发生的动作、事件,而好像把动作、事件平列起来,这种句子多由几个分句组成。因为标题是文章内容的概括而不是叙述性的句子,所以标题中也通常没有“了”。

ⅴ.下列动词后一般不能用动态助词“着、了、过”或补语(但句末可以用动态助词“了”):

①关系动词“是”“作为”等

②表示使动意义的“使、叫、让”等

③能愿动词

④“觉得、显得、以为”等动词不能用动态助词和补语;“知道、认识、明白、承认、有”不能用补语,通常也不用动态助词,但

“由无到有”这一改变时,可以用“了”。

A·A”式。如果动词是第三声,那么第一个音节变为第二声。单音节动词重叠式之间可以加“一”。

ⅱ.双音节动词以词为单位进行重叠,即“ABAB”式,第一个音节重读,第三个音节次重,第二、四音节轻读。

10.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短或进行的次数少,即表示“少量”。如果动词表示的是持续性动作,重叠后表示

动作持续的时间短。如果动作表示非持续性的、但可以反复进行的动作,重叠后表示动作进行的次数少。

11.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

ⅰ.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与动作发生的时间有密切关系。

ⅱ.用于动作未发生——未然时,动词重叠的主要作用是缓和语气,是委婉的表达主观冤枉的一种方式,这是动词重叠最常见的用法。

用在表示冤枉的“想、打算、希望”等动词后的动词重叠形式也有这样的功能。动词重叠之所以有这样的功能,是因为它表示“少量”这样一种语法意义,说话人用动词重叠形式来表示自己请求、命令、愿望,表示事情不是很费时费力,似乎是不难做到的,从而使对方容易接收,而且由于重叠的动词读轻声,所以可以起到缓和语气的作用。当未发生的动作是比较随意的、不是那么严肃的时,通常也只用动词重叠式。动词重叠形式后加上“看”,包含尝试的意思。

ⅲ.用于已然的动作时,重叠的动词之间往往加“了”,所表示的动作持续时间一定很短,一般用于两种情况:

①有一些人体动作可以表示大家公认的特定的意思,如摇头表示否定或惋惜,点头表示肯定、称赞或打招呼,拍肩膀表示关系亲

密,皱眉表示不满意,耸肩表示无可奈何,挠头表示没有办法,努嘴、用手指有指示作用,眨眼睛表示困惑不解,伸舌头表示不好意思,等等。即通常所谓的体态语、身势语。这些动作一般持续的时间都相当短,动词重叠式是表达这种动作最常见的方式。

②用于一个持续时间不会很长的动作,这样用的动词重叠式,所表示的动作也有比较随意的意味。表示已然动作时,如果动作须

经过一个过程才能完成的,就不能用动词重叠形式。不是短时的动词也不能用动词重叠形式。

ⅳ.重叠动词可以表示经常性的或没有确定时间的动作,这样用时,句子往往有“轻松、随便”的意味,常常是几个句子连用。动词重叠的ⅲ和ⅳ的两种用法,因其功能不是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短或进行的次数少,所以前边可以用表示时间长的状语。

12.可重叠动词的性质:一个动词是否可以重叠,主要取决于该动词本身的性质。而且语言环境不同,表达功能不同,可以重叠的动词

也不完全相同。

ⅰ.总的来说,可以重叠使用的主要时动作动词,而且主要是持续词性动作动词和自主动作动词。持续性动作动词如“看、笑、歇、等、摇、拍”等,也是自主动作动作。有些动词一般表示非自主动作,用重叠形式时,表示的则是一种可控制的自主动作。“哭”一般来说是一个非自主动作,但“让我哭哭吧”的“让”使哭成为了自主动作。“醒”也是不能控制的,只有在叫醒一个人,“使之醒”

的时候,才可以用重叠形式。类似的还有“咳嗽”。非自主动作用词不能重叠。

ⅱ.包含尝试意义时,有些非连续性、非自主动作动词也可以重叠。

ⅲ.有些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可以有动词重叠的用法,往往包含致使意义。

ⅳ.口语中常用的动词可以重叠的多,单音节动词可以重叠的多,书面语动词以及双音节动词可以重叠的少。动词重叠形式也主要出现在口语中,书面语中较少使用动词重叠形式。

13.动词重叠的句法特点:

ⅰ.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的动词,不能重叠使用。动词用了“过、着”等动态助词后,也不能重叠。

ⅱ.重叠的动词一般作句子的谓语,也可以作主语和宾语。重叠的动词一般不作状语和补语。

ⅲ.重叠动词很少用否定形式,否定的用法多出现于下述两种情况:在疑问和反问句中,这种用法有埋怨的意味;在表示假设、条件的紧缩句中。

14.动词的其他叠用方式:

ⅰ.“V来V去”式:

动词可以和某些趋向补语构成叠用形式,表示动作反复或交替进行,如“来、去”;也可以是两个同时发生的、意义相关的动词与“来、去”一起用(摇来摆去、推来挡去)。动词后加上“过来、过去”:走过来走过去、说过来说过去。

ⅱ.“V1V1V2V2”式:

有些动词可以按照此形式重叠使用,如“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有时意义相关的两个词也可以这样用,如“磕磕拌拌、嘻嘻哈哈”

等。动词这样用时,形式与功能都很像形容词。可以作谓语,后面常常有“的”;作状语,后面常常有“地”。

15.动、名兼类词有以下几种:

ⅰ.有些动词既可表示一种动作行为,又可指称一种具体事物,词义关系密切,前一种用法是动词,后一种用法是名词。这类动词主要有:摆、包、堆、点、垛、组织、统计、主编、展览、检讨、领导、声明、通指等。

ⅱ.有些动词有时可以受数量词以及表示事物的性质、数量的形容词(eg.好、大、多等等)修饰。动词这样用时,就不再具备动词的语法特征(如不能用“不”否定,不能带宾语,不能用动态助词“着、了、过”等),而成为名词,即此类动词兼属名词。如:爱好、爱护、保障、部署、表演、创造、抗议、考察、揭发、转折、作用、预感、援助、舞会、启发、飞跃、警告……

16.能愿动词分述:

ⅰ.[要] ①表示有做某事的意愿。表示否定意愿时北方人不用“不要”,而用“不想、不打算”。南方人可以说“不要”。

②表示事实上或情理上的需要,有“应该、须要”的意思,多用于未然的情况。

③表示“可能、会”的意思,但语气比“可能、会”更肯定,表达否定的意思用“不会、不可能”。

④用来表示一种看法、估计,用于比较句。

⑤“要”还有很多意思和用法,如表示“索取”“要求”(动词)“将要(副词)”,表示“如果”“要么”(连词)的意思等。ⅱ.[想] 能愿动词“想”表示“愿望、打算”。与“要”相比,“想”表达的是一种意志,在语义上要强的多。因此“要”前可以加上“一定、非……不可”这种表示强烈愿望、意志的词语,“想”则不然,可以加上表示程度浅的“有(一)点儿”。但是“很”

只能用在“想”前。“想”还用作动词,意思是“思念、思索”。

ⅲ.[原意]表示主观愿望,有“乐意、喜欢”的意思。

ⅳ.[肯] ①表示主观愿望,有时包含“做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的意思。

②表示把有利的事情、条件斤两让给别人,在陈述句中多用否定形式,可以说“自己不肯……”。

③表示同意别人的要求。

ⅴ.[敢] 表示有胆量、有勇气做某事;表示有把握作出某种判断。

ⅵ.[应该、应当、应、该] ①表示事实上或情理上的需要,已然、未然的情况都可以用。

②表示估计或推测,也是建立在第一项用法的基础上。

③“应该、应当”的用法基本一样,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后边可以用主谓短语作宾语,可以用于书面语,

也可以用于口语。“应”和“该”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也不能用主谓短语作宾语。“应”多用于书面语,

“该”多用于口语。

ⅶ.[得děi]①表示情理上或事实上需要,比“应该”语气更肯定,而且更口语化。表达否定意思时用“不用、不必”,口语中可用“甭”。

②表示估计、推测,在语气上比“会”更肯定。在陈述句里,表达否定意思用“不会、不可能”。

ⅷ.[能、能够] ①表示主观上具有某种能力。

②表示具备某种客观条件。

③表示情理上许可,多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

④表示“准许”,多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在陈述句中,第③④二义的肯定形式用“可以”。

⑤表示估计。

⑥表示善于做某事。

ⅸ.[可以] ①表示主观上具有某种能力。

②表示具备某种客观条件。上述两义在陈述句中,否定意思用“不能”或可能补语。

③表示情理上许可。在陈述句中表达否定意思时,用“不能”。单独回答问题时用“不行、不成”。

④表示“准许”。在陈述句里,表达否定意思是,可以用“不可以”,更常用“不能”,单独回答问题时用“不行、不成”。

⑤表示“值得”的意思,否定时用脑“不值(得)”。

ⅹ.[准、许]表示“准许”的意思,在陈述句中多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用“可以”。

xi.[得dé]表示“许可”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在陈述句中一般只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形式用“可以”。“不得不”的意思是“只

好”。

xii.[配] 表示“有资格”的意思,前面常常有“只、才、最、不”等副词(疑问句除外),多用于口语。

xiii.[值得]表示“有价值”的意思,否定式可用“不值得”,也可用“不值”。

xiv.[可能]表示客观的可能性,一般只用于未发生的动作或虚拟的情况。“可能”也用作名词,意思是“可能性”,也可以用作副词,表示“也许、或许”的意思。

xv.[会] ①表示经过学习而后具有某种能力。“会”VS“能”:“会”表示学而后能,不需要学的,只能用“能”,不能用“会”。表示某种效率时,用“能”。

②表示可以实现,已然、未然的情况都可以用。“会”还用作动词,表示“善于做某事”。

第五章形容词

1.在各个词类里,形容词的构成方式最为多样。形容词由以下四种方式构成:①单音节形容词;②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③带词缀的形容词;A.由一个音节的重叠形式构成的后缀,B.由两个不同的音节构成的后缀,在形容词与后缀之间还有“里、了、不”之类的嵌音,嵌音都读轻声,此类后缀具有厌恶的感情色彩;C.前缀(稀巴烂、滴溜圆);④由一个名词语素或动词语素与一个形容词语素构成的复合形容词。名词或动词语素所表示事物与形容词语素的意义有一定的联系:雪白、滚热、笔直。

不必加“的”,eg.很多书。“够、对、错”通常不作定语,但可以作谓语和补语。

3.非谓形容词VS一般形容词:

ⅰ.非谓形容词只能作定语修饰名词,不能作谓语、状语、补语等,还可以构成“的”字短语,这类“的”字短语可以作宾语。

ⅱ.非谓形容词要用“非”而不是“不”来否定。

ⅲ.非谓形容词多不能用“很”修饰,但“个别、主要”等可以用“很”修饰。

ⅳ.

4.

5.

6.形容词的主要语法特征有(可与动词相区别):

ⅰ.性质形容词一般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带词缀的形容词以及由名词、动词语素+形容词语素构成的形容词本身包含程度意义,所以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ⅱ.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有些形容词有时可带宾语(表示使动意义),这时这些形容词就兼属动词类了,这是形容词与动词的兼类现象。ⅲ.单音节以及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和由动词、名词语素+形容词语素构成的形容词可以重叠。重叠形容词所表示的意义与动词重叠形式不同。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重叠的方式(AABB)也与动词不同。

7.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ⅰ.作定语:

①性质形容词直接作定语(不用“的”)是有条件的。在不用“的”的“形名”短语里,哪些形容词和哪些名词配合是有限制的。

这种限制没有语义或语法的根据,是在长期语言实践中由于经常组合凝结成的,是习惯性的,因此对学汉语的人来说,不用“的”

的“形名”短语是需要逐一去记的。

②性质形容词如果加上程度副词或重叠起来,后面再用“的”与名词搭配就很自由了。而有些性质形容词包含不止一个意义,即在

与不同的名词组合时的意义可能不同,eg.老工人、老朋友、老同学。这种由同一形容词构成的“形名”短语,在其他语言中有时用不同的形容词表达,这也是需要注意的。

③状态形容词作定语时,都要用“的”,只要语义能够搭配,与名词的结合是自由的。

④在口语中,形容词更常作谓语,在书面语或正式的口语中,形容词常作定语。

ⅱ.作谓语:

①性质形容词单独作谓语一般只能用于对照、比较的情况,这是因为汉语的形容词本身包含比较的意思。在没有对照、比较意味的

句子里,只用一个性质形容词作谓语,会使人感觉句子不完整,所以要在形容词前加上程度副词“很”,这里的“很”表程度的意思很弱,在形容词前加上其他副词或其他成分也可以,eg.外边风特别大。/他哥哥非常聪明。

②在状态形容词里,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带词缀的形容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但后面要用语气助词“的”。由动词、名词语素+

形容词语素构成的形容词一般可以单独作谓语,这类句子往往作为一个分句,出现于复句中。Eg.街上漆黑,……

ⅲ.作状语:

①性质形容词大都不能单独自由的作状语,只有“多、少、早、晚、迟、快、慢、难、容易”等可以单独作状语。有些单音节形容

词虽然可以单独作状语,但有很大限制,只能修饰个别的词。如“轻”一般只修饰“放、弹”等。类似的短语如“高举、高喊、紧握、粗通、粗看、静听、怪叫、重创”等。双音节形容词在口语里很少单独作状语,多采用重叠形式。有些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只出现在书面语中,eg.愉快地生活、激动地表示……

②状态形容词有些可以作状语,后面一般要用“地”。

ⅳ.作补语:

①性质形容词可以单独作结果补语:看明白、晾干。

各类形容词都可以作情态补语,其限制基本与作谓语的情况一样。即性质形容词单独作情态补语有比较、对照的意味。性质形容词作一般的描写性的情态补语时,后面要用“的”。

③由名词、动词语素+形容词语素构成的形容词可以单独作补语,eg.站得笔直、涨得通红

ⅴ.作主语、宾语:形容词作主语时,对谓语动词有要求,谓语动词必须是:①某些系词,如“是、像”;②“使、让、叫”一类表示致使意义的词;③能愿动词;④形容词。

8.形容词的重叠:

ⅰ.单音节性质形容词的重叠:

①按AA式重叠。在口语中,有些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后第二个音节可以儿化,念第一声并且是重音所在。在庄重正式的场合或朗诵

非口语化的文学作品时,重叠的音节不儿化,也不变调。

②重叠形式的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补语时,表示程度深;作定语时一般不表示程度深,但描写作用很强,而且包含喜爱的感情色

彩。两个语义相关的单音节形容词有时可以对举后重叠,有不整齐划一、纷繁不一的意思,eg.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些词语形式上与形容词重叠式类似,但实际上是一种熟语,如“多多少少”意思是“或多或少”。

ⅱ.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的重叠:

①双音节性质形容词有两种重叠形式:AABB式和A里AB式。

②AABB式(完全重叠式),在口语中第二个音节可念轻声,第三音节念第一声,第四音节也念第一声,儿化并且是重音所在。在正

式场合,第一音节重读,第二音节为轻声,第三四音节正常。双音节形容词的完全重叠式作状语、补语时,也表示程度深;作定语时描写作用更强,表示程度的作用不明显;作谓语时取得了单独作谓语的资格,同时具有描写作用,这种句子也多作为分句出现于复句中。有的双音节形容词只有完全重叠式,没有基本式,如:大大咧咧、病病歪歪。

③A里AB式(不完全重叠式):重叠时声调不变,重音在第一音节上,第二音节(嵌音“里”)读轻声,第三四音节次轻,有时重

音可落到第四音节上,使语气更重些。不完全重叠式含有厌恶、轻蔑的意味,能这样重叠的只限于包含贬义的形容词。

ⅲ.由动词、名词语素+形容词语素构成的形容词的重叠:ABAB式,一般包含程度深的意思。

◇注并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能重叠。能重叠的多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单音节形容词不能重叠的多些,单音节形容词和名素、动素+性素构成的形容词绝大多数都可以重叠。

9.形容词的兼类:

ⅰ.形容词兼副词:有些形容词在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时,意义有所改变,语法功能也与副词相同,这时应属于副词。主要有:直(不断地)、怪(很、非常)、老(总是)、全(都)、白(徒然)、光(只、单)、快(时间接近)、偏(只有、就)、死(不灵活、程度高等)、早(很早以前)、真(的确、实在)、干(徒然)。这些副词都只用于口语。

ⅱ.形容词兼动词:形容词如果能带宾语(常表示使动意义)或能按动词的重叠方式重叠(ABAB式,表尝试、短时等义),就兼属动词。

①能带宾语,能按动词重叠方式重叠并有形容词重叠式的:红、温、匀、晃悠、明白、麻烦、冷淡、端正、横、省、累、饿、多

②能带宾语,能按动词重叠方式重叠,无形容词重叠式的:习惯、充实、清醒、健全、普及、滋润、孤立、讲究、公开、缓和、挤

③能带宾语,不能按动词重叠方式重叠,但有形容词重叠式的:厚、乱、黑、脏、多、少、苦、死、破、哑、勉强、模糊

④能带宾语,不能重叠的:聋、瘸、瞎、对、错、差、涣散、焕发、坚定、固执、讨厌、忠诚、便宜、松懈、冤枉

⑤不能带宾语,能按动词重叠方式重叠,并有形容词重叠式:高兴、热闹、安静、凉快、轻松、唠叨、痛快、舒服、漂亮、干净ⅲ.形容词兼名词:当形容词能指称一个具体事物或具有名词的某些语法特征(能受数量词和表示性质、数量的形容词修饰)时,就兼属名词类。这种兼类的形容词数目有限:横、竖、苦、规矩、秘密、便宜、保险、方便、热闹、困难、痛苦、烦恼

第六章副词

2.副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

ⅰ.副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充任状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整个句子,也可以修饰能代替动词、形容词的代词“这样、那样、这么着”等。副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短语)、数量词(短语)。但是当这些词语作谓语时,则可以受表示时间、范围等方面的副词修饰。少数表示范围、否定的副词,有时可以限制名词(短语)、代词或数量词。

ⅱ.副词一般不受另一个词的修饰。

ⅲ.副词不能单独成句,一般也难以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也许、一定、别、差不多、当然”等能用来回答问题,这种副词单独回答的句子多见于口语。

ⅳ.有的副词还可以充当补语,但只限于表示程度的“极、很、坏、死、透”等。前面的词语为形容词或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

ⅴ.有的副词在句中可以起关联作用,常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也可以连接两个短语或分句。

①用单个副词关联的:说干就干。死也不投降。

②用两个相同的副词关联的:那座楼又高又大。我越学习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少。

③用两个不同的副词关联的:再困难也不怕。非学会不可。

④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连词或介词关联的:不管多困难也得学会。刚来中国时,我连一个汉字也不认识。

3.副词的分类(按意义分):

ⅰ.表示时间的:刚、刚刚、已经、曾经、早、就、早先、正、将、永远、从来、随时、老、总、忽然……

ⅱ.表示范围的:都、全、统统、一共、独、仅仅、只、一概、净、一味、单、光……

ⅲ.表示重复、频率的:又、再、还、也、屡次、再三、常常、经常、时常、往往、不断、反复……

ⅳ.表示程度的:极、很、挺、怪、太、非常、多么、几乎、尤其、过于、比较、可……

ⅴ.表示语气的:可、幸亏、多亏、难道、何尝、居然、究竟、到底、大约、也许、倒、明明、敢情……

ⅵ.表示肯定的:不、没(有)、一定、准、未必、必定、必然、未、别、莫、休、勿……

ⅶ.表示情态的:显然、已然、仍然、逐步、逐渐、渐渐、亲自、擅自、百般、毅然、互相、特地……

4.[都]:

ⅰ.[都]主要表示范围,用来总括它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在句法结构上是状语,修饰它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表示[都]所限定的事物没有例外的发生动词所表达的行为动作或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在[都]总括的内容不确定时,可以靠语言环境或说话人的逻辑重音来确定。副词[都]在句中应该放在它所总括的词语后。

ⅱ.副词[都]常用在下面几种情况,有时候[都]甚至是不可缺少的:

①句子的主语为复数事物,要突出“全部”的意思时,谓语中常用“都”。[都]也可以总括介词的宾语。有时[都]所总括的词语可能

省略了,没有在[都]前面出现。当[都]总括的名词都充任话题的时候,[都]字必不可少。

②句子里有“每、各、所有、一切、全部、这些、那些”以及“随时、到处、任何”等类词语时,谓语中一般都要用“都”与之呼

应。名词或量词重叠使用时,含有复数的意思,谓语里也要用“都”。

③句中有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哪儿、哪里、怎么”等时,谓语中要用“都”或“也”与之呼应。这时“都”是不

可缺少的。因为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表示周遍性的意思,不是单数。

④句中有“无论、不论、不管”等连词时,谓语或第二个分句中要用“都”与之呼应,这也是因为“无论”等涉及的不是一种单一

的情况。常见的格式是“无论(不论、不管)……都/也”。

⑤由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儿、哪+数量词、哪+几+量词”构成的疑问句常用“都”,“都”轻读。这时“都”要放在谓语动词

前,总括后面疑问代词所询问的内容。回答这类问题时,不能都用“都”。这些问句之所以用“都”,是因为问话人假定答案不是单数,如果不用“都”,就不足以表示出这种假定,从而会引起听话人的误解或不快,但是“都”又不能放在所总括的名词(在句末)后。答句中所以不再用“都”,是因为“都”前的名词等是单数。在口语里,“都”有时直接用在疑问代词前,eg.今年暑假都谁想回国探亲?

ⅲ.[都]的其他用法:

①常与介词“连”、副词“甚至”、数词“一(+量词+名词)”搭配使用,出现于句子的话题对比焦点后。常见的格式有“连…都…”、

“甚至…都…”、“一…都…”。有时,只用一个副词“都”,也表示同样的意思。“都”前也可以是数量词(短语)。“都”也可以出现在话题对比焦点后。

②表示“已经”的意思,“都”轻读,句尾用“了”。“都”后可以有“快、快要”等时间副词。“都”后可以是数量短语。

5.[只]:

ⅰ.“只”是一个表示范围的副词,它的基本作用是表示“限定”,在句法上它修饰后面的动词(短语),在语义上,限定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或其所涉及的事物的范围。

ⅱ.“只”限定动词的宾语,一般情况下,“只”总用在主语后,谓语动词前,在语义上可指向动词后面的宾语。“只”在语义上可以指向介词的宾语,也可以指向宾语的定语。

ⅲ.“只”限定谓语动词或动词短语,这种用法又分为三种情况:

①“只”用在谓语动词前,后边通常有一个语义相关的否定句,对前一分句的意思进行补充。

②句中有能愿动词,“只”用在能愿动词前,限定能愿动词及其后边的词语。

③有时,前一分句用否定形式,后一分句的“只”限定一个范围,对前一分句进行补充。

ⅳ.“只”与数量词连用时,表示数量少,“只”仍然要用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前,不能与数量词直接连用。

①“只”限定宾语前数量定语。Eg.我只买了一条鱼。

②“只”限定动词后的时量补语、动量补语或数量补语。Eg.我们只见过一次面。

③“只”前有表示时段的时间词语,后有一般的数量词语,或时间词语在后、一般数量词语在前,这两种句式所表达的语义不同,

“只”修饰谓语动词后的数量词语,表示数量少、时间短。

④有时,“只”可以直接用在名词短语前。这种用法是有条件的,要求名词短语是句子的谓语,或是主语;名词短语作宾语时,不

能这样用。“只”的这种用法与“只有”相当。

ⅴ.“只”用在双宾语句里,在句法上修饰动词,但语义指向比较复杂,需要靠上下文、语言环境和句子的逻辑重音来确定。

ⅵ.“只”用在兼语句里,有两个可能的位置:用在第一个动词前,或用第二个动词前,“只”在句中的位置不同,语义指向也不同。“只”

用在第一个动词前时,它的语义指向可以是第一个动词后的兼语,或第二个动词,或第二个动词的宾语,视重音而定。“只”用在第二个动词前时,语义指向第二个动词的宾语。

ⅶ.“只”用在连动句中,可放在两个位置上:在第一个动词前,或在第二个动词前。在第一个动词前时,“只”语义指向动词宾语;

在第二个动词前时,语义可以指向动词,也可以指向宾语,也可以是宾语的数量定语。在谓语比较复杂的句子里,“只”的语义指向也较复杂,在运用和理解时须加以注意。

6.[最]:

ⅰ.“最”是表示程度的副词,意思是“极端、超过同类事物”,常用于比较。“最”可以用在形容词、能愿动词、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喜欢、恨、可怜等)的前面,“使、让、叫”等动词前也可以用“最”。“最”在句中作状语,所比较的事物有时并不出现。

ⅱ.“最”也可用于不与其他事物比较的情况,后面多为“高、低、大、小、长、短、快、慢、早、晚、多、少、粗、细、冷、热”等形容词,“最”表示在性质、状态、时间、数量等方面的极点,常用于估计或提出某种限制。由于“最”含有达到顶点的意思,可以用在某些方位词的前面,表示方位的极点。

7.[更]:

“更”是程度副词,用于事物自身发展各个阶段的比较或两个事物之间的比较,表示比基准的程度或情况又进一层。“更”多用于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前,作状语。“更”还常用于“比”字句中,比较句中用“更”时,是先肯定某一事物已经具有某一性质状态。“更”后可以用否定副词。

8.[比较]:

“比较”是程度副词,表示具有一定的、不太高的程度。非常冷>很冷>冷>比较冷。“比较”不常常用于比较,而只表示具有一定的、不高的程度,后面一般不能用否定副词,如不能说:今天比较不热。

9.[稍微]:

“稍微”也是程度副词,表示程度不高,可用在形容词(短语)、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短语)前作状语。在形容词或动词后一定要用表示少量的数量短语,如“一点儿、一些、一会儿、一下”等,或表示短时少量意义的动词重叠形式。“稍微”和形容词之间可以加上“有一点”。“稍微”后面还可以用表动作短暂的副词“一”,后面再用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短促或程度不深,这样用时,后面往往紧跟着另一个分句。跟“稍微”的意思和用法相似的还有“稍、稍稍、略略”。

10.[曾经、已经、刚]:

ⅰ.这几个是表示时间的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作状语,表示在过去某时间里发生的动作行为或状态。

ⅱ.曾经VS曾:都表示过去发生过某动作行为或状态,并在说话之前已中止。“曾”与“曾经”功能相同,只是书面色彩更浓。

①动词(短语)前用“曾经”时,后面常用表示经验的动态动词“过”,即“曾经+动词+过”。

②动词后可用动量补语或时量补语。

③表示否定时,一般用“没(没有)”来代替“曾经”,也可以用“曾经”,后边再用“没”,也可以用“不曾”,书面语色彩更浓。ⅲ.已VS已经:功能相同,可以互换,“已”主要用于书面语,“已经”表示在说话前或某一特定时间前,动作状态就发生了,到说话时或某一特定时间,其结果状态仍然存在。“已经”后可用否定副词,还可以用于将来的时间,而“曾经”不可以。ⅳ.刚VS刚刚:功能、用法相同。可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说话前或某一时刻前不久。“刚”比“刚刚”更常用。

刚VS刚才:①“刚才”是表示时间的名词,表示说话前不久的那个时间。

②用“刚才”的句子末尾可以用“了”,用“刚”的句子末尾不能用“了。”

11.[快(快要)、就(就要)、将(将要)]:

ⅰ.这三个都是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或即将发生。“快、就”表示最近的将来。

ⅱ.“快、就、将”经常和“要”连用,组成“快要、就要、将要”。“将”和“将要”多见于书面语,口语里多用“快(要)、就(要)”,而且“快要”或“就要”比“快、就”表示的时间更紧迫些。用这些副词时,句尾常用语气助词“了”。常见的格式有“快……了”

“快要……了”“就要……了”。

ⅲ.表示时间时,“就”有“立刻”的意思,单用时多数情况下不用“了”。“就要……了”比“快要……了”表示的时间还要快些、紧迫些,而且“就要”前可以用表示时间的状语。“快(快要)……了”前面除了可以用“已经”和表示“已经”意义的“都”外,一般不能用时间词语。

12.[在]:副词“在”表示动作的进行,可以和也表示动作进行的“呢”一起用,可以和表示动作持续的“着”一起用。13.[还]:

ⅰ.“还”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继续进行或状况继续存在,含有“仍然、依然”的意思,此外,“还”也可以用于尚未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动作和状态,句中有“会、要、想”等能愿动词。

ⅱ.表示除了提到的情况外,另有增补。“还”表示这个意义时,前面常有“不但……”“除了…(以外)……”“既……”等与之呼应。ⅲ.表示在程度上或数量上更进一层,意思与“更”一样,比“更”更加口语化,常用于“比”字句。

ⅳ.表示“勉强”的意思,把事情往小、轻、低里说,后面多为褒义形容词。

ⅴ.“还”表示“尚且”的意思。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提出一种让步的情况,后一分句表示进一部推论的结果。这种用“还”的句子,隐含着“连……”的意思。

ⅵ.“还”可以表示时间久远,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发生在很久以前。

ⅶ.“还”还可以表示感情:①表示出乎意料,含有“居然”的意思,后面常用副词“真”。②用于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③表示名不副实,应该怎样而没有怎样,有责备、讥讽的意味。

14.[又]:

ⅰ.表示同一动作行为的重复发生或反复进行,多用于已然的情况。

①重复同一动作或动词短语。“又”还可以用来表示预计的重复,如日历、课表等等,“又”后常用系词、形容词或能愿动词。

②“又”的前后重复数量词短语的组合:一层又一层、一篇又一篇

③“又”的前后用“一+(动量词)”,在动词前作状语:一次又一次地帮助我

④“又”前后是“一+年/月/天”,用在动词前后,作状语或补语。

⑤“又”的前后用“一+(名量词)”,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前作定语:一封又一封的来信

⑥在两个分句中,“又”用在交替使用的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两个动作或两种情况交替发生。“又”这样用时,前一个动词或形容

词后常用动态助词“了”。

ⅱ.表示两种情况或性状同时存在。有时,同时用两个或三个“又”,构成“又…又…”或“又…又…又…”格式。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为动作或性状同时发生或存在。这样用时,“又…又…”中间的形容词要么都是褒义的、正向的,要么都是贬义的、负向的。

如是动词,两个动词应表示经常一起发生的动作。

ⅲ.表示相继发生的动作。当动作尚未发生而又用了“又”时,“又”后一定有能愿动词“可以、能、要”等。

ⅳ.表示语气。

①加强转折。在表示前后互相矛盾的情况时,用“又”可以加强转折的语气。此时“又”的前面常用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可、可是、

而”等,使转折的语气更强。

②加强否定语气,用于否定句、反问句。

③强调程度之深。同一个形容词(短语)或动词(短语)用“又”连接,表示“非常”的意思。“又”这样用时,它前面常用连词

“而”加强语势。

15.[再]:

ⅰ.表示同一动作的重复或延续,这一点与“又”很相近,但“又”用于已然的情况,“再”用于未然的情况。

ⅱ.表示动作行为“后延”的意思,即表示某一动作现在不想或不计划进行,往往是等到做完另一件事以后进行,常与“先、等”一起用,有时还与“然后”连用。这样用时,“再”后的动作不是现在不能进行,而是现在不想或不准备进行。

ⅲ.表示程度加深,范围扩大。

①用于形容词短语前,这样用的“再”意义上有些像“更”。“再……也没有/不过了”意思是“没有更好的了”,用于评价。

②用在方位词前,如“再里头、再前边”等,也与“更”意思差不多。

③用在动词后,表示“添加“。

ⅳ.再(也)不VS不再:

“再”可以用在“不”的前边,也可以用在“不”的后边,即可以说“再不”,也可说“不再”,但表达的意思不同。“再不”结构上是“再+[不+(动词)]”,句末总是有“了”,意思是不重复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含有“永远不……”的意思。这样用的“再”

后经常用“也”,意思与“再不”一样,但语气更重,还可以表示说话人的决心更大。“不再”与动词连用时结构是“不+[再+(动词)]”,即“再”与其后的动词先结合,然后再与“不”结合,意思是“没有再一次发生该动作”。

①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同属一类,或发出相同或类似的动作行为,或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性状。有时候所陈述的两个事物

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子里,有时只说出一个事物,另一个具有同样属性的事物无须或难以说出。

②表示同一个人或事物同时具有两种属性或发出两个动作、具有两种性状。有时几个相关的分句都用上“也”,表示几个动作

行为或情况同时存在。

ⅱ.起关联作用,用在复句的第二个分句或紧缩句的第二个动词(短语)前。

①在包含“无论、不论、不管、虽然、尽管、即使、就是、宁可”等复句中,用于第二个分句。

②与“连、一”以及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配合使用。组成“连……也……”“一……也……”格式。与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连用,

组成“谁……也……”“什么……也……”“哪儿……也……”“哪+(量词)……也……”等格式。

③也VS都:“也”主要用于否定句,“都”既可用于肯定句,也可用于否定句。

ⅲ.用来缓和语气,一般轻读。用“也”会使语气委婉一些,不用“也“会显得直率、生硬。

17.[就、才]:

ⅰ.表示时间:

①“就、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就”表示说话人认为动作发生的早、快或用的时间少,用“才”表示说话人认为动作发生

的晚、慢或用的时间多。“就、才”轻读。表示已然动作时,用“就”的句子末尾要用“了”,用“才”的句子末尾不能用“了”。

“就、才”都可以用来表示两个接着发生的动作或事情。“就”表示两个动作间隔的时间短,“才”表示两个动作间隔的时间长。

“一……就……”格式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

②“就、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就”表示说话人认为时间晚,“才”表示认为时间早。

③“就”还表示“立刻、马上”的意思,要重读。“就”后可以用“要”。

ⅱ.修饰数量:

①把“就”放在数量词的前面,“就”轻读,重音落在前面的名词或数量词语上,表示说话人认为数量“多”。但是如果重音在“就”

或后边的数量词上,“就”则表示“少”。用“才”时,无论重音落在哪个数量词上,都表示数量少。

②“就、才”前面有数量词时,“就”表示说话人认为数量少,“才”表示说话人认为数量多,重音都落在数量词上。当“就、才”

后面有数量词,重音又落在数量词上时,“就、才”表示说话人认为数量少。

ⅲ.表示范围:“就”可以限定范围,重读,在句子里,可以限制主谓宾语,这一用法与副词“只”相似。限制主语,“就”用在名词或名词性主语前;限制宾语,“就”用在谓语动词前;限制谓语。“就”表示范围时,它所修饰的词语总包含着数量的因素,

数量词语或出现在被限制的词语后,或不出现。

ⅳ.起关联作用:“就”常在条件复句的第二个分句中出现,起关联作用。“才”可以和表示条件、原因的连词搭配使用。“就、才”还常用在紧缩句中起关联作用。

ⅴ.表示语气:“就”可以表示肯定的语气,还常用于问答句中。“就”和“才”都可以用来表示坚决的语气,多用于口语,“就”重读。

“就”表示语气时,句子结构比较简单,前面一般不能再有表示条件、时间或数量的词语。“才”还可以表示满意、赞

扬的语气,表示达到了某种应有的程度。

18.[不、没(有)]:

ⅰ.[不]:表示对主观冤枉和性质状态的否定,多用于现在、将来,也可以用于过去。

①表示对现在或将来的动作行为、心理状态、意愿爱好或可能性的否定。对动作行为的否定,表示一种既定的计划、客观事实或意

愿。否定经常性或习惯性的动作也属于此类。

②否定意愿、可能等,“不”的后边是能愿动词,可能补语也属于此类。

③用在形容词前,表示对性质状态的否定。

ⅱ.[没(有)]:“没、没有”可用于否定存在、领有以及动作行为的发生、完成,用在形容词前,否定状态的出现。当“没有”用在谓语动词或谓语形容词前时,是副词。当“没有”用在名词、数量词前时,“没”是副词,“有”是动词,其后的名词

或数量词语是宾语。

ⅲ.不VS没(有):

①在意义上,“不”否定判断、意愿、事实、性质,而“没有”否定动作行为发生或状态实现。“不”和“没(有)”与动词或形容

词组成的短语,所对应的肯定形式也不同。

②“没(有)”因为否定动作的发生,所以只用于过去和现在,不用于将来。而“不”可以用于过去、现在和将来。Eg.明年这个

时候可能还没毕业。这里用“没”是因为把动作发生的时间定在“明年这个时候”。

③由于动词和形容词本身的意义范畴不同,所以用“不”和“没”的情况也不同。有的动词只能用“不”否定,如“是、等于”

等关系动词。只表示事物的性质的形容词,如“聪明、漂亮、对、错、大、小”等,一般用“不”否定,只有这些词后加上动态助词“过”时,可以用“没”否定。动作动词、状态动词以及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既可以用“不”否定,也可以用“没”否定。能愿动词都可以用“不”否定,只有“能、要、肯、敢”可以用“没”否定。动词“有”只能用“没”否定。

ⅳ.双重否定:双重否定可以收到比肯定更强的表达效果。它是排除了那些相反的可能性以后的一种肯定。双重否定的句子常包含“是、有”,能愿动词等。常见的双重否定形式有“不是不……”“不能不……”“不得不……”“不会/该/可不……”“无不……”

“不无……”“非……不可”等。

第七章介词

1.介词是虚词的一种。大多数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介词谓语名词(短语)、代词前,与其构成介词短语。介词后的名词或代词是介词的宾语。介词短语在句子里作状语,作用是介绍出跟动作行为、性质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范围、对象等。

2.介词的分类:

i.表示空间:在、于、从、自、打、由、朝、向、往、沿着、到

ii.表示时间:从、自、自从、由、打、在、当、于

iii.表示对象:对、对于、关于、至于、和、跟、同(与)、为、给、替、于、把、将、叫(让)、被、比、朝、向

iv.表示依据:按、按照、依、依照、照、据、根据、以、凭、论

v.表示缘由:由于、为、为了、为着

vi.表示其他方面:连[引进话题对比焦点]、除了[表示不计算在内]、趁[表示利用机会或条件]

3.介词的语法特征:

i.现代汉语的介词,有些是沿用古汉语的介词,如“以、于、自”等,有些是从古汉语动词演变而来,如“把、被”等,还有一些

主要用作介词,但还保留动词的用法,兼属介词和动词,如“在、朝、向、往、顺、随着、对、为、跟”等。

ii.介词是虚词,往往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独充当主语、谓语等成分。大部分介词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iii.介词不能重叠,也不能带动态助词“了、着、过”等。有些介词可以有几种形式,如“为、为着、为了、沿、沿着、朝、朝着、向、向着、随、随着、除、除了”等。这些介词中的“了、着”不表示任何语法意义,用不用“了、着”其意义用法基本相同,所以这里的“了、着”不是动态助词,而是介词本身固有的构成成分。

iv.介词的后面必须跟一个名词性的成分,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宾语的主要是名词(短语)和代词,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和主谓短语有时也可以。

4.介词短语的语法功能:

i.作状语:这是介词短语的主要语法功能。

ii.作定语:介词短语与中心语之间一定要用“的”。

iii.作补语:能充任补语的只有“于、自、向、到、在、给、住”等少数几个。

iv.作宾语:常用作宾语的是“为了……”“在……”,而且多见于“是”字句。

v.作主语。

5.[从]:

i.表示起点:①表示空间的起点,后面一般要跟表处所或方位的词语;从上海来

②表示时间的起点,后面要跟表示时间的词语:从明天起

③表示事物涉及的范围或发展变化的起点:从历史、哲学问题,到流行音乐

ii.表示通过的处所或路线:阳光从树缝中射进来。

iii.表示来源: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

iv.表示依据:表示依据时“从”的宾语多为表示抽象意义的词语,谓语动词通常是表示“认知”意义的动词,如“看、认识、体会、知道、明白、懂得、感到、感觉”等。

v.由介词“从”组成的常用格式:

[从…到…] 既可表示时间、处所从起点到终点,也可表示人物、数量等的范围。可以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和宾语(一般是“是”字句的宾语)。

[从……起] 有“从……开始”的意思,多表示时间,常用在句首,作状语。有时,“从……起”中间可以是一个动宾短语或主谓短语,谓语动词常是“说、找、学、算”等,放在“起”的前边,表示开始的时间或动作的起点。

[从…以来] 表示过去某一时间开始,一直延续到说话时的一段时间。“从……以来”中间可以是时间词语、动词短语或主谓短语。

“从”有时可省略。

[从…以后] “从”有时可省略不用。

[从…来说(说来)] 意思是“从……方面谈问题”,也可以说“从……来看”。

6.[由、自、打、自从]:

i.[由]

①表示处所、时间的起点,事物发展变化的起点或来源,与“从”的意思相同。一般来说,用“从”的地方都可以用“由”,

但是“从”比“由”更口语化。

②引出施事者,表示某事归某人去做。Eg.由我负责

③表示凭借,常用格式:“由……组成”“由……构成”。

④构成一些常用短语,如“由此可知、由此可见、有此往前”等。

ii.[自、打]

①“自、打”都可以表示处所或时间的起点,“打”多见于北方口语,“自”多用于书面语。

②“自、打”与处所词或时间词结合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说明处所起点或时间起点。

③由“自”组成的介宾短语可以作补语,多用于书面语。“从、自从、打”都不能这样用。Eg.发自肺腑/来自五湖四海

iii.[自从] 只表示时间的起点,而且只能用于过去。

7.[在]:

i.“在”是动词,也是介词。作为动词的“在”的意思是“存在”,在句中作谓语,其宾语是表示处所的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

“在”也可以不带宾语。“在”作为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短语,表示处所,可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或范围等。下面是作为介词的“在”的用法。

ii.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时,“在”前可用“就、正、恰好、正好、恰巧、大概、大约”等副词,介词短语“在……”作状语时,可以用在句中谓语动词前,也可以放在句首。由“在”构成的表示时间的短语常见的有“在…时候”“在…时期”“在…年代”“在…

同时”“在…前(以前、之前)”“在…后(以后、之后)”等。

iii.表示处所时,由介词“在”组成的介词短语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动作者也在该处所,另一种是动作者不在该处所(她正在一块红布上绣花)。

iv.表示范围时,“在”常和某一方位词语组成“在…+方位词”,常见的有“在…里(里边)”“在…中(之中)”“在…内(之内)”“在…

之间”“在…以上”等。表示界限时“在”也可以和某些方位词连用,如“在…以上”“在…之内”“在…之外”“在…以下”等。v.“在”和方位词“上、中、下”组成的“在……上/中/下”可表示时间、范围、空间、方面、条件等。“在……上”可以表示范围、方面或条件,插入这一格式的词语多为名词或名词短语,有时也可以是动词或动词短语。“在……中”表示动作发生或状态存在的环境、范围、时间、条件等,中间大多是名词、名词短语、动词、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等。“在……中”还可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正处于进行的进程中,这样用时,它前面可用“正”等副词修饰。“在……下”表示条件,中间多为名词短语或带有定语的双音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