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库里蒂巴_一个崇尚简单和实用的城市_蒋寅

库里蒂巴_一个崇尚简单和实用的城市_蒋寅

库里蒂巴_一个崇尚简单和实用的城市_蒋寅
库里蒂巴_一个崇尚简单和实用的城市_蒋寅

接受美学的文学史观

论接受美学的文学史观 【良人按】此文发表在《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摘要:自1980代以来,“重写文学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对作品传播、接受过程的考察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这种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接受美学”的影响。不过就“接受美学”这一理论本身而言,过去人们往往更多地注意到了其对于阅读与读者的重视,而对其文学史观却重视不足。重写文学史,本质上是要重新建立一种社会历史观,所以在精读“接受美学”经典文献的基础上,着力呈现其共时态与历时态相结合的文学史观,或许对于今后文学史的撰写有所启发。 关键词:接受美学;文学史观;共时态;历时态;“重写文学史” 1980年代兴起的“重写文学史”乃是要着力颠覆社会阶级意识对文学评价的统治,而高度重视文本自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理论资源上来,这种转变体现了对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的借鉴。的确,自1915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以来,整个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经历了一场“语言学的革命”,从俄国形式主义到英美新批评,都集中显现了对语言、文本分析的高度重视。然而,1960年代后期兴起的接受美学却恰恰是针对“在生产美学和描绘美学的封闭圈 子里理解文学事实”[1]P141应运而生的。接受美学明确反对“文本至上”式的纯文本主义和纯结构语言运动,他们认为把符号系统封闭起来,进而把文本结构绝对化,必然会把人的历时经验排斥在外,而这样做造成的恶果必然是忽视接受者的特殊角色,忽视接受者在文学活动中的特殊作用。但是正如刘晓枫所说“望文生义地以为接受美学就只是重视读者,是一个严重的误解。”[2]P4事实上,正是在文学史观这一点上,接受美学与新批评,甚至与二三十年代梁实秋、周作人的文学史观点体现出某些相似①。重写文学史,本质上是要重新建立一种社会历史观,而近年来,对作品传播史、接受史的考察已经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体现出一种文本阅读与文本评价相结合的努力。而在这种努力当中,不难看到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的影子。 一 接受美学的意图并不只是单纯地倡导从读者的角度来解读作品、研究读者的心理情状,而是一方面诉诸于对艺术经验、文本宏阔地、历史地阅读和把握,并在读者的接受和解释活动中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在我看来也是最根本的一方面,就是对文学的社会功能,即“塑造社会的功能”的重视。而这一点恰恰是接受美学兴起的现实动因。简单地说,1960年代国际、国内一系列的重大转折促使联邦德国的社会生活趋势朝着强烈关注现实政治事件、抨击怀疑以往制度、激烈批判社会现实的方向发展。这种转折给联邦德国的意识形态诸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就哲学领域来看,当时新崛起的伽达默尔的阐释学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分别对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的“接受理论”和沃尔夫冈·伊泽尔(Wolfgang Iser)的“文本-读者相互作用”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因为和现实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接受美学的理论家特别强调“每一个认真研究文学作品效果问题的人,在这方面都有义务,不仅要对历史性的问题,而且也要对社会性的问题,进行真正的反省。”[3]P188 出于对“文学的美学特点和社会功能”[1]P141的强调,以姚斯为代表的接受美学理论家首先予以批评的是文学研究中对“文学的接受和作用这一维”[1]P141

城市生态系统专题规划

城市生态系统专题规划

附件1 全国城市生态系统专题规划 编制大纲

目录 前言 1 1、城市生态系统面临形势 1 1.1主要成效 1 1.2突出问题 2 1.3面临形势 3 2、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5 2.1指导思想 5 2.2基本原则 5 2.3规划目标7 3、城市生态系统指标体系构建8 3.1 构建目的8 3.1 构建原则8 3.3 构建方法9 3.4 指标体系框架构想 1 4、城市生态系统分区域保护与建设策略 2 4.1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分区域引导 2 4.2重点地区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指引 6 5、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7 5.1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7 5.2城市水系统保护与建设(地表水/地下水)9 5.3城市大气环境保护与改善11 5.4城市土壤环境保护与建设12 5.5城市资源能源高效利用13 6、政策与保障措施13

前言 阐述项目来源、项目背景、规划编制目的及城市生态系统认知等。 1、城市生态系统面临形势 本次规划首先要对全国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进行客观分析评价。利用实地调研、数据统计分析、遥感等技术和手段,对不同区域的城市生态系统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科学地认知全国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概况、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突出问题与面临形势。 1.1主要成效 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总结全国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的现状概况与取得的主要成效。 全国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概况与历年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城市生态系统五大方面的现状概况与取得的主要成效: (1)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到2012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6%,…… (2)城市水系统保护与建设积极推进。城市湿地与水生态系统得到一定恢复,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重有所提升,…… (3)城市大气环境保护取得一定成效。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全国大气污染物年浓度有所降低,…… (4)城市土壤环境保护积极推进。加快城市废弃地生态修复,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

经典文学史的书写与文学史观的反思

经典文学史的书写与文学史观的反思 【内容提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一直受制于某些先验的思想前提而鲜有突破,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通过对晚清文学“现代性”的三大个案的发现,将现代文学发生的时间提前三十年,现代文学史的边界也由“五四”前夕推进到晚清。然而学术的边界与学科的边界是不同的,两者的差异在于如何确定文学史的划分标准和个案选择。任何一种具有表征性质的个案判断,都应该是对一个时代的整体判断,只有某种变化成为一种主流或时尚时,才能说是“一个时代”的变化。“1911”、“1917”和“1949”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绕不过去的几个质变的关键点。 经验告诉我们,历史书写中最难实现的往往就是真实地书写历史本身。笔者一直认为,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评价从来就不是一种学术史和艺术史的评价,而是思想史和革命史的评价。在这样一种政治逻辑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也就一直存在着一些不可证伪的前提,有着一些不可获知的历史真相,存在着与古代文学史写作不同的难度。因此,在既定的历史书写的长期积累中,按照历史真实和学术逻辑写作一部“20世纪中国文学史”教科书是极其困难的。严家炎就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环境下,组织现当代文学领域一些学者,编撰出版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其意义和价值非同一般。可以断言,这是一部经典的文学史著作,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学的构成上留下里程碑式的价值与影响,具有学术史意义的巨大贡献。也许,无论经过多少岁月的淘洗,人们在梳理这段久远而短暂的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时.都不能不提到这部书。

一 严家炎的治学与为人在现代文学界是有口皆碑的,几乎每一部论著都能为当下学术研究提供一个相当持久而热烈的话题,甚至带来学术史的改写。例如,20世纪60年代关于《创业史》的评价,80年代与唐弢一起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科书体系的建构,随后对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的开创性的梳理和命名,90年代初通过对金庸小说的解读,确认了通俗文学在文学史和学术史上的正宗地位等等。而难能可贵的是,通过多年的学术实践活动,他与前后几代学者一直坚守着“五四”新文化的方向和思想启蒙的立场,为现代文学界确立了一种冷静的学术评判尺度和高洁的学术品格,为“向后看”的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界提供了一种智者的清醒和理性的前瞻。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学术研究和学者品格基础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价值和意义就不言自明了。资料的新发现、思想的原创性、结构的完整性、结论的正确性等都是这部书的卓越之处,足以支撑其成为一部文学史写作的经典文本。同时,本书所展示的文学史观和方法论,也必将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走向成熟。 在一个被人反复探讨而学术积累丰厚的领域里,要使自己的研究成为经典性的成果是极其困难的,而经典的文学史著作一定是立于学术高端而具有示范性意义的杰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学术史意义不仅在其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完整,更在于它通过实际考察和发掘,提出了许多对文学史的新的理解和文学史观的独家阐释,从而引起人们的讨论与反思——深刻的思想必然激发新的思想。 第一个引起人们关注和讨论的是现代文学史的边界问题。《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在内容和史料上的一大贡献,是对于晚清文学新的“现代性”个案的发现,并且将其视为现代文学大步前移的标志,这就是严家炎关于“现代文学”起点的

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不同之处组成主体营养结构系统功能能量流通调控机制自然生态系统各种生物金字塔型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通过食物网各生物间流通具有自净能力城市生态系统人类倒金字塔型还具有人口流和价值流利用机械设备依赖性强,易被破坏组成从组成上看,自然生态系统有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而城市生态系统主要有两大部分,即由生物物质与无生命物质两部分组成,生物物质主体是消费者——人,而不是动植物。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 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分解功能不强。 营养结构从营养结构上看,我们知道,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顺着这种渠道流动的。 自然生态系统内能量的流动是靠各种有机体来转化和传递的,能量在顺着营养级序列传递时,大部分用于呼吸,只有10%左右输送给上一级。 这样便形成了逐级地、急剧地、梯级般的递减图形,即能量金字塔。 城市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则成倒金字塔,即生产者所占比例很小,消费者所占比例大。 维持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正常生产的物质与能量,必须从环境中或外界输入,并同时向环境排泄废物,因此,城市生态系统是开放式的。 系统功能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及其内部各子系统或各组成成分能为人类社会提供的各种类型优的服务。 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除了上面3个流以外,还有人口流和价值流在发括重要作用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空间形态1

罗春生:《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控制初探》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sdpdi 发布时间:2008-08-03 9:24:28 阅读: 3861次 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控制初探 (佛山市顺德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罗春生) 【摘要】城市空间是人们居住、生活、工作、游憩、交通的载体。本文在分析城市空间形态与控规控制体系的基础上,找出控规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不足,探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体系与方法,依托控规图则其法定特性进行空间形态定性定量控制。 【关键词】控规、空间形态控制、控制体系 1、引言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培育优质、和谐的城市空间是人们共同的期望,城市虽然有一个好的规划蓝图,但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实施的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这其中固然有制度环境、规划管理、规划编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控制和培育优质城市空间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试图从城市空间形态与控规控制体系入手,在分析现有控规控制体系的基础上寻找出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方面的不足,进而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控制体系与方法。 2、城市空间形态 “空间”的定义,源自于拉丁文的“spatium”,在日常三维场所的生活体验中、符合特定几何环境的一组元素或地点;两地点间的距离或特定边界间的虚体区域。我们这里讨论的空间是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的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点缀而成的城市空间;或是由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实体控制和影响的城市空间。她是大自然中

分隔出来的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定度的,是人们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活动使用的空间。城市道路如何规划、建筑如何布局、城市景致组织等城市外观是城市给我们的第一感觉,这些印象及认知可以称之为城市空间形态。 3、控规控制要素与体系 控规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划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规划管理与开发建设的衔接,作为城乡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控规中首要内容就是建立控制体系,控制体系是影响控规控制功能发挥的最主要内部因素,包括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两个层面。控制内容是控规所控制的要素,它对控规功能作用的影响主要在功能作用发挥的广度上。控制方法是指实现规划意图选取的控制手段,它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作用发挥的深度有决定性的影响。控规的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是控制体系中互为联系、互为影响的两个层面。 3.1控规控制要素 规划控制体系的内在构成要素是规划控制体系建立的基础。其内在构成都包括以下6个方面内容: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建造、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和行为控制。 (1)土地使用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是对建设用地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其控制内容包括用地性质、土地使用兼容性、用地边界和用地面积等。 (2)环境容量控制 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容量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定,其控制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容量、绿地率、空地率、人口密度、人口容量等。 (3)建筑建造控制 建筑建造控制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对环境的要求,对建设用地上的

主体论文学史观批判(一)

主体论文学史观批判(一) 【内容提要】 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为代表的主体论文学史观,是20世纪80年代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阐释范畴。主体论文学史观强调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将“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主体论文学史观的这一诉求是针对革命文学史观而提出的,它是主体论文艺学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内的具体化,也是新启蒙主义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进化论的历史观,以及隐含于这一范畴中的意识形态属性,导致主体论文学史现在90年代后走向衰落。【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革命文学史观;主体论文学史观;主体论文艺学 本文所谓的主体论文学史观,是一种有特定历史内涵的文学史解释“范畴”。它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开始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是作为对工具论文学史观的反动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文学史解释范畴,其特点是淡化文学史研究中的政治性和工具性,转而强调文学发展本身的自足性、完整性,强调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意识”和“整体意识”的一种观念。主体论文学史观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逐渐衰落。 一、主体论文学史观的提出 主体论文学史观是针对“旧的”工具论文学史观而提出的。此种旧文学史观,在主体论文学史观的倡导者看来,就是将文学史研究政治意识形

态化,从而成为论证、宣传“革命”之合法性基础的革命文学史观。 革命文学史观的最大特征,是将“阶级冲突”作为理解、阐释文学活动和文学史的“元语言”,从而使文学话语成为政治话语的附庸。将文学话语政治化并不开始于革命文学史观,但只是在列宁提出“文学的党性原则”的要求后,从阶级的、党派的角度理解和规范文学活动才成为共产党执政国家(地区)关于文学性质理解的“基本原理”。虽然,在革命文学史观指导下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活动也取得过巨大的成就,甚至出现过一些相当经典的文本,但是,因为忽略了文学“本身的属性”,即文学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的特殊性,所以,在产生它的历史语境逐渐消失之后,从它的批评者的角度看来,这一文学史观的产生就犯下了“历史性的错误”。 20世纪80年代对革命文学史观的逐步解构表现为三个前后相随的“重新认识”:首先是重新认识文学和阶级斗争的关系。从1979年4月《上海文学》发表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到10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在第四次“文代会”上发表《祝词》,再到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代替“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经过一系列缜密的理论准备,革命文学史观的核心理念,即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思想至少已经在政治上被否定。其次是重新认识文学和人道主义的关系。将人性、人道主义问题阶级化、政治化是革命文学史观的另一个理论基础。从1980年始,围绕着“人的异化”问题所展开的广泛讨论,最终从理论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 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 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 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 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 向南北方向蔓延。而近20年 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 变。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 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 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 长的要求。

接受美学的文学史观

接受美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和伊瑟尔。姚斯的《提出挑战的文学史》和伊泽尔的《本文的号召结构》是接受美学实践的开山著作。他们提出,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要求把文学史从实证主义的死胡同中引起来,把审美经验放在历史社会的条件下去考察。接受美学理论家反对19世纪兰克的历史客观主义,反对文学作品有客观的永恒不变的涵义或意义。他们认为历史研究是一种随着认识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对经验的研究。历史研究者同样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一历史观是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的基础,为接受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方法论。 姚斯把结构思想与历史思想结合起来,认为作品结构是更高级的结构,它是在作品的历史系列与公众态度系列之间的矛盾运动中产生的一种过程。姚斯还引进了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期待水平”的概念,为接受美学划定了一个新的独特的研究范围。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者——作品——读者所形成的关系中,读者绝不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因素。事实上,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作品渴望读者阅读,希望与接受者对话。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过程,作品才能够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姚斯指出,美学实践应包括文学的生产、文学的流通、文学的接受三个方面。

伊泽尔提出,文学作品的显著特征在于,作品中所描绘的现象与现实中的客体之间不存在确切的关联作用。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读者由于个人的体验发现的也正是这一特性。读者有两种途径使不确定性标准化:或者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作品,或者修正自己的成见。作品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完全一致的对应。这种无地生根的开放性使它们能在不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形成各种情景。

四大生态系统的特点

陆地生态系统: 地球陆地表面由陆生生物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这一系统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1/3,以大气和土壤为介质,生境复杂,类型众多。按生境特点和植物群落生长类型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受人工干预的农田生态系统。该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主要是各种草本或木本植物,消费者为各种类型的草食或肉食动物。在陆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最复杂,生物种类最多,生产力最高,而荒漠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最低。 水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湖泊、水库、江河和海洋生态系统等不同类型,而水库实际上是“人工湖泊”,有与湖泊基本相同的特征。对水域的划分,生态学中常依据对水生生物分布、生长等起重要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如水温、盐度等为依据。科学地划分水域的类型是开展水域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水域类型不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就不同,因而对外界干扰的反应和抵抗力亦不同。例如,同是淡水水域,湖泊和河流这两个类型之间无论是在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系统的功能特征还是抗干扰的能力(如自净能力)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因水具有流动性,广大水域比较均一而较少变化,并且很少出现极端情况,使许多水生生物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系统的类型也因此而比陆地少。根据水化学性质不同,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一.城市生态系统 1.结构: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如图)。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包括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社会系统涉及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 2.组成:城市生态系统不仅有生物组成要素(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病毒)和非生物组成要素(光、热、水、大气等),还包括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这些要素通

高中地理-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最新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 2. 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 4. 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 5. 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重点难点】 运用资料,分析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知识链接】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 ② 型 带型 ③ 型 组团型 ④ 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者有其形成的共同因素——地形、河流、交通,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多个生产生活组合,但其形态上辨认比较容易,组团型的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之间不相连且有一定距离,而带型和放射型虽然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间有一定距离,但各片之间是相连的,因此抓住各自形态即能容易区分。 典例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A 城市示意图 (1)图A 城市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A 城市的空间形态为________,形成这种形态的因素是________。 (3)该城市在今后发展中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案 (1)重庆 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 (2)组团型 地理环境 (3)优点:城市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 缺点:由于各部分城区需采用统一的道路、供水、供电系统,将大大增加各种管线和道路长度,从而增加城市的建设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 解析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的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城市用地被分割为几

从历史的文本方式看钱理群文学史观的变化

从历史的文本方式看钱理群文学史观的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与《1948:天地玄黄》是钱理群在文学史研究领域的两大成果。这两本著作都是关于文学史的叙述,但所呈现出的历史的文本方式是不同的,前者是编写者逻辑体系和理念的历史,而后者是编写者叙述经验的历史。历史的文本方式的不同,反映出钱理群文学史观的变化。 标签:钱理群;历史的文本方式;文学史观 关于历史的文本方式有两种:一是逻辑体系或理念的历史,二是叙述经验的历史。编写者按照自己的逻辑体系或理念编写历史,这种文本方式体现在钱理群1987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著作中。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最大的特色在于作者有自己对新文学史的独特认识。钱理群在1985年与黄子平、陈平原一起提出过“20世纪中国文学”观念,他认为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形成了共同的整体性特征,即“改造民族灵魂”,所以该书开宗明义,便说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国文学是“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其所特具的思想启蒙性质,是现代文学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特征,它不但决定着现代文学的基本面貌,而且引发出现代文学的基本矛盾,推动着现代文学的发展,并由此形成了现代文学在文学题材、主题、创作方法、文学形式、文学风格上的基本特点”。 由此可见,钱理群在编写《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书时企求在“改造民族灵魂”的总纲之下,把新文学史上种种现象统率起来,以达纲举目张的目的。但从历史的完整性与多样性方面来看,我们应该看到以“改造民族灵魂”来概括三十年新文学的主题,是不周延的。20世纪无论在民族危机中或是在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时,主导的文学观都是要求文学成为振兴民族的武器,而不是只发挥启蒙的作用。 把历史写成逻辑体系或理念的历史,这种文本方式强调观念、理性观照,主张历史的规律性和形式上的圆满性,复杂的现象总会归纳在一定的理论框架中。这种历史文本方式反映出了编写者的文学史观。我们可以看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理论框架还留有历史进化论和历史決定论的影子,相信新的比旧的好,未来胜于过去,相信历史是“沿着某种既定的观念、目标一路凯歌行进,即使有一时之曲折,也是阻挡不住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文学史观认为历史是有规律的,带有必然性,肯定历史宏观叙事的合法性,但这种文学史观使我们在关注规律、本质,关注历史的大叙事的同时,历史的具体性、偶然性及不连续性也可能被忽视甚至漠视了,其结果是对历史复杂图景的“净化”和“简约”。 二、叙述经验的历史:《1948:天地玄黄》 1998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谢冕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在这套丛书中,最典型的一本是钱理群的《1948:天地玄黄》。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相比,编写者叙述历史的方式发生了转变,历史成为了编写者叙述经验的历史,

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不同之处 组成 从组成上看,自然生态系统有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而城市生态系统主要有两大部分,即由生物物质与无生命物质两部分组成,生物物质主体是消费者——人,而不是动植物。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分解功能不强。 营养结构 从营养结构上看,我们知道,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顺着这种渠道流动的。自然生态系统内能量的流动是靠各种有机体来转化和传递的,能量在顺着营养级序列传递时,大部分用于呼吸,只有10%左右输送给上一级。这样便形成了逐级地、急剧地、梯级般的递减图形,即能量金字塔。

城市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则成倒金字塔,即生产者所占比例很小,消费者所占比例大。维持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正常生产的物质与能量,必须从环境中或外界输入,并同时向环境排泄废物,因此,城市生态系统是开放式的。 系统功能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及其内部各子系统或各组成成分能为人类社会提供的各种类型优的服务。 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除了上面3个流以外,还有人口流和价值流在发括重要作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表现为系统内外的物质、能量、信息、货币及人力资源的输入、转换和输出。 生物生产功能 1 生物的初级生产: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2 生物的次级生产: 非生物生产功能 1 物质生产:是指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所需的各类有形产品及服务。包括,各类生态产品;生态建设的设备产品;服务性产品 2 非物质生产:是指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所需的各种文化艺术产品及相关的服务 城市起到了保存与保护人类文明与文化进步的作用。城市又始终是文化知识的“生产基地”,是文化知识发挥作用的“市场”,同时城市

最新整理高二地理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docx

最新整理高二地理教案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2.1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学案(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②型带型③型组团型④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⑪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 城市空间形态形态特点成因优点缺点主要解决措施图示举例 集中团块型呈同心圆向外延展平原地区或规模不大的城市城市布局紧凑,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住环境,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加大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易造成交通堵塞控制城市规模,建设卫星城或开发新区 成都合肥华盛顿 带型呈明显单向或双向发展山谷地形,沿河、湖等水面一侧或两岸延伸,沿铁路、公路干线扩展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利于协作管理发展多个中心及发展交通 兰州西宁宜昌筑波 放射型建成区主体部分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地区,城市以原城区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呈放射状发展绿地或农业用地嵌入各放射轴,能改善城市环境;便利的交通利于新老城区联系容易将过境交通引入城市中心,增加道路交通压力,扩大运输距离市区周围建设环形道路 武汉大连秦皇岛 组团型建成区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单元组成受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城市比较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之间的关系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和经营管理费用发展交通,加强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淄博重庆 星座型由一个规模相当大的主体部分和三个以上规模小的部分组成一些首

当代文学研究的四种文学史观和三条现代性线索

当代文学研究的四种文学史观和三条现代性线索 副标题: 作者:郑闯琦文章来源:左岸会馆点击数:386 更新时间:2005-1-22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研究思路的分析,清理出近二十年来对当代文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和制约的四种文学史观和三条现代性线索,并对这四种文学史观之间的内在冲突和对抗事件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本文进而认为,除过传统左翼文学史观之外的三种文学史观,在若干年内将继续对中国当代文学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产生深刻影响。 关键词:传统左翼文学史观启蒙主义文学史观晚清现代性文学史观 新左派文学史观启蒙现代性“救亡”现代性欲望现代性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发生的“自由主义”和“新左派”之间的论战在中国思想史上是有着深远影响的一次思想论争,它在公开了中国学术界的分化的同时,也公开了许多潜在的思想和学术传统,开启了新的学术格局和研究思路。通过对近年来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研究思路的分析,本文清理出了近二十年来对当代文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和制约的四种文学史观和三条现代性线索。 在九十年代的文学史家看来,八十年代的文学是建立在一种自觉建构起来的断裂文学史观上的。这一断裂史观集中地体现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观的提出和“人道主义文学”、“文学的主体性”等理论的建构上,在思想史上,则集中地体现在李泽厚的“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理论中。这种八十年代的主流文学思潮认为,1949年至文革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是对于“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的严重倒退,是对“纯粹”的文学传统的背叛和断裂,而“文革”连同“文革文学”更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复辟;这样,新时期文学的任务就是要“回到‘五四’”,接续被断裂的“现代”文学传统。因此,在这样一种文学史观基础上的二十世纪文学史叙述中,十七年文学、尤其是文革文学就成为被严重压抑的部分,使之成为文学史上的“空白”。这种文学史叙述一直持续至今,在许多学者那里依然是不证自明的“合法叙述”。本文姑且称之为“启蒙主义”文学史观。 这种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思潮在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可以被大致笼统地归结于强调“积极自由”、与“大众暴力”有内在联系的法俄式激进主义思潮,成为一种倡导“消极自由”的自由主义强势话语的反思和批判对象。[1]它在欧美思想界以对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激进思潮的反思和批判为特征,倡导一种渐进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历史发展模式。在中国则对从“五四”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与方法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是生态规划的重要理论和方法,本文参考了相关文献。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它不仅为人类提供食品、医药及其他生产生活原料,还制造与维持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形成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环境条件,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基础。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能够定量反映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综合阻碍。换言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可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阻碍评价,即分析计算规划方案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与现状进行比较,从而能够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及规划方案的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估。 都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的技术路线为:首先,依照一定的标准,如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式或生态系统的自然状况,将研究区域内的生态系统进行分类;其次,依照不同的测算方法,计算各种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单位面积资本;最后,计算总资本,汇总得到总资本结构表。 1都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都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一般包括对调节气候、固碳释氧、保持土壤、涵养水源、净化环境与减弱噪声等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 (1) 调节气候功能。深圳市地处南亚热带,都市植被的微气候效应极为显著。都市林地在夏季的降温作用可直接减少都市空调的使用,故而这项功能可用替代成本法即减少空调的耗电费用来衡量。 (2) 固碳释氧功能。由于目前尚缺乏公认的评估生态系统固定C O2 经济价值的方法,参考前人工作经验,比较运用造林成本法及

碳税法2 种方法,评估深圳市生态系统固定CO2 的间接经济价值;而生态系统释放氧气的价值用释放的氧气量与氧气价格的乘积衡量。 (3) 保持土壤功能。首先采纳无植被覆盖的土壤侵蚀量和森林、草地的实际侵蚀量之差来估算森林、草地每年减少的土壤侵蚀量;然后再评价森林、草地在减轻表土损失、肥力损失和泥沙淤积灾难3 方面的价值。 (4) 涵养水源功能。依照水量平衡评估林地、水域涵养水量。涵养水源价值为年涵养水量乘以水价,水价可用影子工程价格替代。 (5) 净化环境功能。采纳替代成本法,用其他治理环境污染措施的成本代替生态系统净化环境功能的价值。 (6) 减弱噪声功能。目前对森林生态系统降低噪声价值的估算多以造林成本的15 %计。 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可分为直接利用价值(直接实物价值和直接服务价值,是生态系统产品所产生的价值) ,间接利用 价值(生态功能价值,是指无法商品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选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 演变 10级建筑学3班 程轶 学号 100202031118 一:空间形态演变历程 1.点状积聚期(从南诏至清末民初 昆明城始建于唐广德二年,其“城际滇池,三面皆水”,形成了昆明的雏型。元中庆城在拓东城的基础上,向北扩展,形成一座南北长、东西窄的土城。明洪武十五年改中庆城为云南府,城池北移,将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翠湖纳入城中,形成“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直到清末民初,昆明城基本保持这一空间特征。 2.块状发展期(民国初年至1937 年 1905 年昆明自辟商埠对外开放,在“明城”外围东南部形成近2km2 的商埠,1910 年滇越铁路全线开通,打通了昆明东南方向对外联系的通道,1922年在昆明东南部建立了当时中国第二个飞机场— 巫家坝机场。借助对外交通条件改善、对外经济兴起等外力作用,城市空间由“点”扩展到“面”,具有沿主要外向经济流和交通流方向的外溢趋势,表现为紧凑的块状积聚形态。 3. 组团跳跃发展期(1937 年~1978 年 1937 年~1949 年抗战时期,众多的沿海和内地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昆明城市人口激增,经济高度增长,城市迅速扩张,成为昆明近代史上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城市空间的拓展形成两种趋势:城市内部在“明城”基础上向四周连片扩张,具有

明显的向心集中趋势;城市外部的工业布局有意避开中心区,按分工协作关系安排在郊区或周围城镇。这种布局形式既保护了昆明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又在远离城市中心区北、西、西南三个方向上形成独立的工业组团,城市空间表现出组团跳跃式发展的趋势。 4.放射组团式发展期(1978 年~1990 年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昆明城市基本形成了“二环九出口”的环形放射状道路系统,加强了昆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为昆明城市20 世纪90 年代的迅速扩张奠定了基础。城市内部空间以旧城改造和填空补缺为主,呈现同心圆的扩张趋势;城市近郊八个工业区沿放射路向心拓展,大多数工业区逐步与中心区连在一起,20 世纪80年代末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一主八片”放射组团状的星形结构。 5. 同心圆圈层拓展期(1990 年至今1990 年以后,昆明城市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期,三个国家级开发区、99 昆明世博会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促进了中心区空间与规模的跳跃发展,导致单一中心蔓延外溢式扩张,中心区与市郊工业区连片发展,原有的“放射组团”格局被打破,昆明城市形态呈现出“以中心区为核心,东西两翼面状延展,南北沿交通线轴向发展”的蔓延扩张之势。组团之间的空地逐渐填满,城市形态趋向紧密的团块状。昆明城区范围已经从20 世纪80 年代的32km2,发展到目前的250km2,面积扩大了近8 倍,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形态愈发明显(图1。

文学史观的发展与演变及文学史的书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5e16639559.html, 文学史观的发展与演变及文学史的书写 作者:胡娟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3期 摘要:文学史观是文学史的灵魂和指南。众所周知,文学史观对于文学史的演变和发展 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文学史观的研究历来都引起学人们的谨慎研究与热烈讨论。我们不难看出,文学史观对于文学史不可低估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文学史;文学史观;演变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007-01 自从新文学诞生之后,对于新文学研究的论著一时云起,在这种语境下,出现了胡适之先生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白话文学史》、梁实秋先生的《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周作人先生的《人的文学》以及朱自清先生的《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这几本著作都有其独特的立场和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对新文学的多元研究状态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从五四时期开始,研究者便格外重视对于文学史观的研究,而且成绩显著,出现过几次研究和书写文学史的高潮,主要可以梳理出如下几种文学史观念。 一、进化的文学史观 进化的文学史观是我们在五四时期最早接受的一种文学史观念,这种观念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强调运用历史的眼光和进化的观念来阐释文学史的合理性,强调文学发展的运动和变迁,发展以及进步,联系和规律。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谭正碧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大纲》、《中国文学进化史》以及郑振铎先生的《中国文学史》、《文学大纲》、《中国俗文学史》等著作,集中体现了进化的文学观念。郑振铎在《中国文学研究》的序言中说:“三十多年来,我写了不少关于中国文学的论文,且受了从西方输入的进化论的影响,也想在文学研究方面运用这样的进化论的观点”。①郑振铎认为进化论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后来居上,并不是一切时间上居后者都比居前者具有性质上先天的优越性。他说“文学的东西,本不能以时代的古今,而比较其优与劣,说古代的的东西,一定不如近代的,正如说近代的东西一定不如古代的一样错误。所谓进化者,本不完全是多进化而益上的意思。他乃是把事物的真相显现出来,使人有了时代的正确观念,使人明白每件东西都是随了环境之变异而在变动,有时是进化,有时也在退化。文学与别的东西也一样,自然有它进化的曲线,有时而高,有时而低,不过在大体上看来,总是向高处趋走。”②虽然进化的文学史观盛行一时,但是进化的文学史观念也有它自身的不足之处。过分强调文学史研究的目的性,这样或多或少会忽略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审美品格。也正因为如此,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人开始对进化的文学史观提出质疑,其中,最早也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周作人。周作人先生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认为:“中国的文学,在过去所走的并不是一条直路,而是像一条弯曲的河流,从甲处流到乙处,又从乙处流到甲处,遇到一次抵抗,其方向即起一次转变”。③周作人先生认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