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日本区域创新政策的案例分析研究;以日本首都圈为例

日本区域创新政策的案例分析研究;以日本首都圈为例

日本区域创新政策的案例分析研究;以日本首都圈为例
日本区域创新政策的案例分析研究;以日本首都圈为例

0引言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科技发展呈现创新活动区域化聚集的趋势[1]。21世纪以后,区域成为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利益体和国际分工的重要主体,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力提升也成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与此同时,区域创新体系也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区域创新体系被视为国家竞争力的主要贡献力量[3]。

英国的库克教授首先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等构成的支持创新的区域性组织体系[4]。区域创新体系包括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要素,其中创新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机构,创新资源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也有学者认为其包括创新主体、创新动力源和创新环境[5],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区域创新体系运转。

1日本区域创新一揽子政策

日本的国家创新体系主要依赖于民间产业部门

和应用技术,但地方和中小型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对日本长期竞争力产生了不利影响[6]。为此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日本启动地方和区域科技振兴政策,1995年日本政府实施的《科学技术基本法》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的战略,明确规定了地方政府在科技振兴中的主体责任。基于《科学技术基本法》,1996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第一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地方科技事业,提高区域整体科技水平,避免科研资源向东京过度集中,鼓励产学官合作研发,区域科技政策的新型框架开始建立。为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以文部科学省和经济产业省为主的日本政府机构出台了一系列科技计划和政策(见表1),并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以2008年为例,与区域创新相关的财政预算达到751.9亿日元,占到科技财政预算的3.58%[7]。

日本区域创新政策的案例分析研究

——以日本首都圈为例

孙艳艳

吕志坚

王晓迪

范漪萍

(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100044)

摘要:以日本首都圈为例对日本的区域创新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日本的区域创新体系正在向网络化和地方政府主导转变,科技和产业领域的财团法人和社团法人在首都圈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的科技中介作用,最后针对中国京津冀一体化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提升区域内各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合理调节首都和周边地区的资源配置、加强科技中介组织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首都圈区域创新体系;创新主体;区域集群;科技中介组织中图分类号:G301;C8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16)

06-0088-11

收稿日期:2015-12-14

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海外人才专项资助项目(OTP-2015-003)

第一作者简介:孙艳艳(1982—),女,山东诸城人,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外科技创新政策。

通信作者:孙艳艳,yanhaimangmang@https://www.sodocs.net/doc/5916777393.html,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T.

Vol.37,No.06Jun.2016

第37卷第06期2016年06月

2日本首都圈区域创新体系分析

本文将以日本首都圈区域创新体系为案例分析日本不同时期推出的区域创新政策。依据1956年的日本《首都圈整备法》,首都圈是指关东地区的1都6县(东京都和茨城县、栃木县、群马县、埼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日本的县相当于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随着东京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静冈县、长野县、新泻县、山梨县也纳入其影响范围,形成了包括1都10县的“广域关东圈”,本文中的日本首都圈范围与“广域关东圈”范围相同[9]。

2.1日本首都圈区域创新体系初步成型,国家主导建立点对点式的区域创新合作模式

2.1.1RSP计划

1996年日本科学技术厅(现在的文部科学省)下属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实施了区域研发中心扶持计划(RSP),该计划主要是由JST向选定地区的科技中介机构(财团法人为主)派遣科技联络员,科技联络员的主要职能是构建产学官合作网络、挖掘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并扶持其实现成果转化。

在1996年至2005年间,首都圈前后共有长野县、神奈川县、静冈县、群马县接受到了RSP计划的援助,JST分别派遣16位科技联络员到神奈川县科学技术中心(KAST,财团法人)、长野县高新技术财团、群马县产业支援机构(财团法人)等科技中介机构开展工作。计划共分网络构筑和成果转化2步,第一步首先向每个县派驻一名科技联络员,联络员对各地的科技现状、研发需求、成果转化潜力等进行调查,围绕具有地方特色和有潜力科研课题在科技中介机构组建研究小组或研究会,研究小组由来自当地相关领域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人员组成,以此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学官合作点。第二步是向每个地区的产学官合作点派遣4名科技联络员,联络员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制定成果转化计划书,RSP计划将根据计划书为每个有市场转化潜力的技术成果提供扶持。

RSP计划实施以后,4个县以此为契机推出了一系列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产学官合作项目和科技联络员培养项目,神奈川县推出了神奈川研发网络构想、产学公技术交流项目、产学官合作联络员扶持项目等措施,建成6个产学官合作点;静冈县推出了产学官合作联络员体制强化项目、产学官合作网络构筑促进项目等计划,建成8个产学官合作点,初步形成了根植于地方的区域创新体系,为首都圈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基础[10]。

2.1.2区域新生研究共同体计划和区域集结型共同研发计划

1997年经济产业省推出区域新生研究共同体计划,1998年JST实施区域结集型共同研发计划,这2个计划具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以地方的骨干企业、

表1日本区域创新一揽子政策

科技计划 政策名称 政策制定机构 政策制定时间/年 

RSP计划 文部科学省 1996 

区域集结型共同研发计划 文部科学省 1997 第一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区域新生研究共同体计划 经济产业省 1997 

产业集群计划1期 经济产业省 2001 

知识集群计划1期 文部科学省 2002 

城市区域产学官合作促进计划 文部科学省 2002 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新泻协同创新服务中心成立 文部科学省 2005 

静冈茨城协同创新服务中心设立 文部科学省 2006 

产业集群计划2期 经济产业省 2006 

知识集群计划2期 文部科学省 2007 第三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产业集群计划自主发展期 经济产业省 2010 第四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区域创新战略支援计划 文部科学省 2011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8]整理修改而得 

中小企业以及大学和科研院所等优势科研力量组成研发联合体或研发中心,以此开展根植于地方产业的高精尖技术领域研发,打造具有世界顶尖水平的知识和技术创新高地(COE)[11]。在区域新生研究共同体计划中,首都圈区域有23项科研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累计经济收益超过67亿日元[12]。在区域集结型共同研发计划中,首都圈的1都10县都受到计划资助,打造出4个环境技术领域的COE、2个生命科学领域的COE和3个信息通信领域的COE。

2.1.3国家建立区域协同创新服务中心

继RSP计划以后,文部科学省的JST为全面推动区域创新工作,在2001年至2004年设置了8个JST 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后又于2005年和2006年增设了8个JST协同创新服务中心,这些创新平台和创新中心配有专门的科学技术联络员,负责收集区域内的大学研发成果和企业需求信息,进而将产学双方的成果和需求结合起来,加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对于有潜力的课题,JST通过文部科学省的创新种子挖掘计划、技术应用研究项目计划、研发资源活用计划、地区需求型研发计划等创新扶持计划加快其从研发到产品化的进程。首都圈的区域创新扶持工作一开始是由2002年设立的东海创新服务平台负责,为了更快推进首都圈区域创新,2005年和2006年JST在首都圈分别设置了新泻协同创新服务中心、茨城协同创新服务中心和静冈协同创新服务中心,创新服务中心分别帮助不同地区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学官交流活动。其中新泻协同创新服务中心扶持群马县和新泻县,并在这2个地区建立了区域产学官合作体系,该体系由多个一对一式(大学、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和企业需求一对一)的核心研发组构成。茨城协同创新服务中心的辐射范围包括东京都和茨城县、栃木县、千叶县、埼玉县、神奈川县,该地区的筑波研究学园都市集中了日本的优势科研力量和设施,创新服务中心主要是将筑波研究学园都市的研究成果与区域内的企业技术需求结合起来,提高研究成果转化效率。静冈协同创新服务中心服务静冈县、山梨县和长野县,创新中心经过长期摸索开创了独特的产学官沟通方式——静冈·滨松模式,即由创新服务中心主导,在新项目实施之前,各方所有参与人员以平等的地位聚到一起共同决定项目目标、计划、任务分担等事项,在创新服务中心的长期推动下,该地区的自主和自发创新氛围大大加强[13]。

目前首都圈的这些扶持计划都已实施完毕,各个扶持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创新种子挖掘计划共实施1000多个项目,技术应用研究项目计划扶持实施79个项目,地区需求型研发计划开展了24个项目,成功实现了高品质环保型AL-Si合金精密锻造产品的生产和商品化,建立起由JST、信州大学、信州TLO、长野县科研院所和科技财团组成的世界领先的新型纳米碳研发团队。创新服务中心不仅扶持了大量科研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而且以每个项目为中心构筑起了由项目协调机构(多为财团法人性质的科技中介组织)、技术转化核心机构和研发核心机构组成的区域创新主体。

随着区域新生研究共同体计划、区域集结型共同研发计划的深入开展以及区域协同创新服务中心功能的不断完善,首都圈区域创新体系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创新主体的数量大大增加,产学官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加强,首都圈区域创新水平有所提高,首都圈区域创新体系初步成型。

2.2以区域集群为手段构建首都圈区域创新体系,形成区域创新网络

日本《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明确提出要建设和发展区域集群,以集群为手段提高区域经济活力。在区域集群内构建人脉网络和合作研究机制,将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成果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集中优势力量发展主导产业,提高地方创新能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而在《第三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又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区域集群的发展,提出区域集群仅靠产学官合作研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灵活的融资制度、创业

扶持政策、完善的市场环境、通畅的协调网络等[14]。

为此日本经济产业省和文部科学省分别在2001年、2002年推出产业集群计划和知识集群计划,计划实施资金由国家拨付,在尊重地方特色和自主性的基础上推动集群建设和区域创新[15]。且从内部结构来看,这2种集群都是区域依存型集群,与区域特性存在密切关系[16]。

2.2.1产业集群计划与首都圈区域创新体系

产业集群计划旨在通过广泛的产学官合作网络和优越的创新环境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主要由地方风险企业和中小企业组成,各个集群设有集群合作平台,负责协调各方关系,实施主体是经济产业省下属的各个区域经济产业局以及民间组织,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由国家主导建设了37个产业集群[17]。

在产业集群计划中,关东经济产业局负责管理首都圈区域内1都10县的集群建设工作。根据该区域的重点发展领域、产业优势以及大学和公共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分布状况等,关东经济产业局将产业集群计划分为“区域产业振兴计划”(涉及5个地区)、“生物风险企业创立计划”、“IT风险企业创立计划”3个子计划分别开展(见表2),“区域产业振兴计划”在该区域选定首都圈西部区域、中央国道沿线区域、东葛·川口区域、三远南信区域、首都圈北部区域作为“集群网络建设扶持区域”,对这些区域给予政策、资金、设施等扶持[18]。

首都圈产业集群计划形成了7个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平台网络。从2002年开始,该区域还建立产业集群扶持金融会议,将首都圈地区120多家银行机构纳入其中,为集群内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为了更好地整合和优化各产业集群资源,首都圈还建立了广域关东圈产业集群推进联盟,将各个集群的产学官各方机构聚集到同一个平台上,以便开展更加广泛和深层次的合作,目前为止该联盟已经有173家机构参加,其中包括技术转移机构(TLO)13家、金融和民间组织21家[19]。

2.2.2知识集群计划与首都圈区域创新体系

知识集群计划是在文部科学省的指导下由地方

计划名称 集群名称 产业领域 集群合作平台 事务局 平台参与机构 

首都圈西部区域 电子机械、运输

机械、精密机械

等 首都圈产业振兴

协会(TAMA) 

TAMA协会 厚木商工会议所、SIC产业创

造中心(公司)、青梅商工会

议所、东京农业大学等650

家机构 

中央国道沿线区域集群 精密机械加工 中央国道沿线区

域产业集群推进

协议会 

长野县高新技术

财团 

山梨产业支援机构、NPO诹

访制造业推进机构、信州大

学、东京理科大学等约500 

家机构 

东葛·川口筑波区域集群 电子机械、精密

机械等高端制造

业 

东葛·川口筑波

区域新产业创造

推进平台 

千叶县产业振兴

中心 

川口商工会议所、筑波研究

支援中心(公司)、船桥商工

会议所等20个政府组织、16

家科研院所 

三远南信区域集群 运输机械、光学

仪器等 

三远南信振兴协

议会 

滨松商工会议所 滨松商工会议所、丰桥商工

会议所等207家机构 

区域产业振兴计划 

首都圈北部区域集群 运输机械、机器

人产业 

北关东产学官研

究会 

北关东产学官研

究会 

群马县产业支援机构、群马

制造业平台等260家机构 

生物风险企业创立计划 首都圈生物基因

组风险企业集群 生物技术产业 首都圈生物产业

联盟 

JBA生物产业协

会 

木原纪念横滨生命科学振兴

财团、千叶县产业支援中心

等370家公司、11所大学 

IT风险企业创立计划 首都圈信息产业

风险企业平台 IT产业和创意

产业 

MM孵化器合作

伙伴联盟 

关东经济产业局 930家企业、7所大学、10余家

支援机构 

 

表2首都圈各产业集群创新主体构成表[18]

政府自主推进,文部科学省根据产业规模和核心科研机构的分布情况以及产学官合作能力选定知识集群对象区域,地方政府自主制定集群规划,国家和地方共同负担计划运行费用。集群的核心机构是地方的大学和科研院所,计划具体实施由地方政府指定的综合协调机构(财团法人)负责,综合协调机构专设知识集群总部,负责集群建设事宜和协调各方关系。计划主要针对环保、生命科学、纳米新材料、信息通信这4大重点领域,旨在通过提升这4个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率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集群。作为知识集群计划的补充计划,文部科学省还面向具有研发潜力的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推出了“城市区域产学官合作促进计划”,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小而强的微型集群,该计划的实施体制和重点研发领域与知识集群计划相同。2011年以后知识集群计划和“城市区域产学官合作促进计划”由文部科学省新推出的区域创新战略支援计划进行持续资助,直至计划完成。

在知识集群计划中,日本首都圈的长野·上田智能装备集群和滨松光电子集群入选知识集群计划,2个计划都吸引了众多机构参与,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见表3)。长野·上田智能装备集群由长野县高新技术财团负责具体实施,研发活动主要围绕纳米碳混合物的智能装备研发、有机纳米材料装备研发等5个方面开展,每一个研发方向组建一个产学官合作研发团队。为了建设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长野县以该集群的组织体系为基础建立了长野纳米技术平台,平台参与机构多达297个,参与成员由319名企业人员、106名科研人员和学生、121名相关人员组成[20]。滨松光电子集群由滨松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振兴机构(财团法人)负责具体实施,主要是研发以高尖端影像技术和设备为主的光电子技术和应用。其核心研发机构是静冈大学电子工学研究所和滨松医科大学光量子医学研究中心,参与研发的企业有24家。滨松地区以该集群为基础将该地区光电子技术领域相关的机构联合起来建立了光电子技术产业化研究会,到2010年已有220个机构参与该研究会[21]。

在“城市区域产学官合作促进计划”中,首都圈区域前后共有17个小范围地区得到该计划的资助,每一个地区以该地区的优势研发领域为核心形成一个微型集群,与知识集群一样,城市区域微型集群也包含一个财团法人性质的执行机构、多个核心研发机构和参与机构。以神奈川东部临海区域为例,该区域的研发方向是环境友好型表面处理技术研发,神奈川县科学技术中心为执行机构,在环保和新材料领域具有较强实力的神奈川县产业技术中心(科研院所)、庆应义塾大学、关东学院大学表面工学研究所(公司)为该集群的核心研发机构,另外还有3家公司参与到研发和成果转化环节[22]。

首都圈的产业集群区域分布与知识集群、城市区域微型集群的区域分布呈现互补关系,在这些集群计划的推动下,首都圈构建起由多个集群网络组成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了覆盖首都圈的区域创新网络。

2.3集群迈入自主发展和升级换代时期,国家建立区域创新扶持体系

2010年以后,产业集群进入自主发展期,国家依据2007年颁布的《企业招商引资促进法》给予产业集

群名称 执行机构 核心研发机构 集群参与机构 区域平台 效果 

长野?上田智能 装备集群 长野县高新技术

财团 

信州大学、长野县

工业技术综合中

心、东京理科大学 

大学8所、科研院

所8家,企业63家 

长野纳米技术平台 中小企业相关产品销售额5

千万日元,未来市场潜力数

亿日元 

滨松光电子集群 滨松高新技术开

发区振兴机构 静冈大学、滨松医

科大学 

大学4所,科研院

所1家,企业24家 

光电子技术产业化

研究会 

12个产品实现产业化,销售

额累计10亿日元,未来市

场潜力500亿~1000亿日元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20]、参考文献[21]整理修改而得 

表3首都圈知识集群创新主体构成表

群一定的政策支持,目前主要是以企业、民间组织和地方政府等为中心开展活动,是一种完全由地方主导的集群[23]。2011年以后,日本文部省、经济产业省、农林水产省联合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三部委联合选定有潜力的创新战略区域进行支持。文部科学省又专门针对创新战略区域推出区域创新战略支援计划,这些地区大多具有产业集群、知识集群等集群计划的实施经验,具有一定的区域创新基础,是一个升级版的区域集群计划。计划主要是以地方政府主导实施并制定“创新发展战略”,资金也主要由地方政府筹措,可以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与此前国家主导的诸多政策不同,此次计划中,国家只对区域创新活动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研发人才和科技中介人才培养、科研设施区域共享等方面的援助,为其提供部分人力资本和科研设施补助费,目的是建立起区域创新扶持体系,优化区域创新环境。从参与该计划的创新主体看,除了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外,计划明确提出金融机构的参与,要求地方政府设立由产学官金组成的“创新促进协议会”。

从2011年计划实施到现在,首都圈区域共有首都圈西部、长野县全境、山梨县、滨松·东三河地区、新泻县等8个地区受到该计划资助,各个地区根据已有的科研创新资源和产业基础推出了“创新发展战略”,并通过产学官金协作的形式完善已有的区域创新体系,其中长野县、滨松·东三河地区和神奈川县、栃木县4个地区还被定为国际竞争力强化区域,这些地区和国外相关的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都建立了合作关系(见表4)[24]。

2.4日本首都圈区域创新体系发展趋势

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日本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从初步成型到区域集群和自主发展3个阶段,体系结构和运行机制日趋成熟和完善,基于以上3个阶段对其发展趋势作如下分析:一是区域创新体系呈现网络化趋势。日本区域创新主体间的合作呈现网络化趋势,在RSP计划中创新主体主要是以课题为中心形成点对点的产学官合作,在区域新生研究共同体计划、区域集结型共同研发计划和JST建立的区域协同创新服务中心中,创新主体数量大大增加,各个主体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增强。在各个区域创新集群计划中,各个主体通过构建首都圈生物产业联盟、创新推进协议会等区域创新合作平台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创新协作关系,形成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区域环境[25],同时日本建设创新集群也是区域主导产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研发领域和产业领域由分散的多个领域向区域优势领域或新兴领域聚焦,以首都圈为例,整个首都圈都在向环境、生命科学、信息技术领域聚焦。围绕这些主导产业,区域内的各个相关创新主体协同合作形成由客户到供应商的垂直关系或由市场、技术到营销网络的水平关联[26]。如图1所示[27],在研发领域和产业领域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的同时,日本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区域创新主体正在逐渐由分散变向集中进而向网络化结构转变。

二是区域创新体系向地方政府主导转变。根据国家的作用不同,区域创新体系分管制类、网络类和草根类3种,日本的区域创新体系属于网络类,即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双层管制[28]。但是随着日本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国家的管制作用正在弱化,正向地方政府主导转变,国家倡导地方政府立足自身优势确定区域创新发展战略。JST建立的区域协同创新服务中心是国家直接建立的,产业集群计划、知识集群计划和“城市区域产学官合作促进计划”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推动的,产业集群计划后期和2011年新推出的区域创新战略支援计划则完全由地方政府主导,资金筹措也由地方政府负责,国家的职责是创造适宜的创新和创业环境,包括提供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科研设施的扶持,资金方面只提供部分人力和物力补助。此外日本政府为完善区域创新环境,还推出了产学官合作战略促进专项和创新型产学合作体制建设专项,专门为区域创新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科技联络员培养等国家层面的扶持,充分发挥国家的帮扶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

3日本首都圈区域创新体系分析

3.1日本首都圈区域创新项目分类分析

在日本政府推行的一系列区域创新政策扶持下,首都圈地区开展了诸多区域创新项目。对区域新生研究共同体计划、区域集结型共同研发计划、产业集群计划、知识集群计划等项目计划中的首都圈区域创新项目信息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并从产学官合作、跨行政区域合作、东京与地方合作这3个角度对项目进行了分类统计如表5所示,A代表区域新生研究共同体计划和区域集结型共同研发计划,B代表产业集群、知识集群计划和城市区域产学官合作促进计划,C代表区域创新战略支援计划)。

如图2(数据源见表5)所示,在134个首都圈区域创新项目中,产学官合作项目占100%,跨行政区域合作项目占75.35%,东京与地方合作完成的项目占55.22%,从以上数据可看出,日本首都圈的区域协同创新程度较高,首先所有项目都是以产学官合作形式开展的,首都圈内的企业、大学、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通过良性互动,以不同功能和优势融入到了区域创新体系中。同时首都圈内不同省市间的协同创新频率也很高,尤其是东京与地方之间。在所有区域创新项目中,一半以上的项目都是通过东京和地方的区域协同创新完成的,东京的高校、科研院所以

区域名称 综合协调机构 创新推进协议会 产 学 官 金 

首都圈西部智能

生活技术开发区 首都圈产业振兴

协会 

首都圈西部创新

推进协议会 

首都圈 

产业振兴协会 

电力通信大学、埼

玉大学、芝浦工业

大学、东洋大学等 

埼玉县、东京、

SAITAMA市、

相模原市 

西武信用 

金库 

新一代产业用超级模块供给区 长野县高新技术

财团 

长野县产学官合

作协议会 

长野县经营者协

会 

信州大学 长野县 株式会社八

十二银行 

山梨县新一代环境?健康产业创新区 山梨县产业支援

机构 

山梨县创新战略

推进协议会 

山梨县机械电子

工业会 

山梨大学 山梨县 株式会社山

梨中央银行 

滨松?东三河光电子技术创新应用区 滨松区域创新推

进机构 

滨松?东三河区

域创新战略推进

协议会 

住友电器工业、

IHI、静冈制机等

34家企业 

静冈大学、东京大

学、代尔夫特理工

大学等国内外12所

大学和3个研究所 

静冈县、丰桥

市、滨松市等 

静冈银行、滨

松信用金库、

丰桥信用金

库、远州信用

金库 

新泻航空产业创新区 新泻市产业振兴

财团 

创新推进协议会 新泻商工会议

所、新泻经济同

友会 

新泻大学、产业技

术综合研究所 

新泻县、新泻

市 

第四银行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24]整理修改而得 

表4首都圈区域创新战略支援计划创新主体构成表(部分地区)

图1日本区域创新体系网络化发展趋势

及企业很好地融入到了地方的创新活动中,除直接参与区域内的合作研发外,东京的优势科研机构和大学还在首都圈内其他地区开设分支机构或分校,直接参与地方科技创新活动,对首都圈区域创新事业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3.2首都圈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中介组织分析

科技中介组织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提取出了表2、表3和表4所列项目中涉及的区域集群平台、协调机构等21个科技中介组织,其中有17个为科技和产业领域的财团法人和社团法人。

日本启动地方和区域科技振兴政策后,在1996年颁布了《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法》,其主要内容是成立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2013年以后统一改为社团法人或财团法人),事业团作为大学、国公立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中介机构进行委托开发和技术斡旋。为响应《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法》、振兴地方科技创新事业,首都圈各地设立了诸如神奈川县科学技术中心、长野县高新技术财团、埼玉县产业振兴公社(财团法人)、千叶县产业振兴中心(财团法人)等科技中介机构,此类财团法人和社团法人是首都圈的科技中介机构,承担各地产学官合作、技术成果转

移、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业务,是首都圈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在首都圈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中,新的财团和社团法人纷纷成立,例如首都圈产业振兴协会(TAMA )、滨松区域创新推进机构(公益财团法人)、三远南信振兴协议会、首都圈生物产业联盟等。这些财团和社团法人拥有企业、金融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会员单位,还有民间资本的支持,可以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完善的信息、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的支撑[29],如图3所示。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他们拥有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会员,可以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开拓市场等提供支撑平台,解决了中小企业技术和资金力量薄弱、难以参与高精尖和高风险技术领域研发和产业化的问题,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和地方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了日本的区域创新能力。

3.3首都圈区域创新项目成效分析

在政府一系列区域创新政策的推动下,日本首都圈区域创新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区域科技创新综合指标来看,在区域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当中,首都圈内的东京都、神奈川县、静冈县、茨城县、千叶县、群马县、埼玉县均列居全国20强。以首都圈区域创新项目重点支持发展的生物产业来说,在生物产

项目类别 

项目总数 产学官合作项目 

跨行政区域合作项目 

东京与地方合作项目 

A 113 113 82 58 B 16 16 

16 

13 

C 

5 

5 3 3

 

项目类型 

产学官合作类 

跨行政区域类 

东京与地方合作类 

120 100 

80 60 40 20 0 

\ 

% 

表5

日本首都圈区域创新项目分类统计表

图2日本首都圈区域创新项目分类占比

业风险企业数量的全国排名中,首都圈内的东京都和神奈川县位列前5名,在百万人口生物风险企业数的排名中,东京都、茨城县、神奈川县位列前5名。在生物产业风险企业和大学聚集首都圈的同时,筑波、木更津、横滨等地区正逐渐发展为领先世界的生物技术研发基地。

4启示

当前中国的京津冀一体化正在有序开展,而京津冀协同发展要靠创新驱动,要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京津冀地区人才资源密集、创新要素富集,是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但是也存在地区之间的创新资源和要素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创新基础和环境有待改善等的问题[30],这导致了京津冀地区整体的产业协同创新能力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对日本区域创新政策的研究和对首都圈区域创新体系的案例研究,得出以下启示:一是要提升区域内各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均衡区域创新水平。日本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提升地方创新能力的过程,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地方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通过提高地方和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来缩小区域内各个地区的科技创新差距。国家的作用由管制逐渐变为扶持,通过提供优越的区域创新环境构建造血式扶持体系;二要合理调节首都和周边地区的资源配置。东京与北京一样,聚集了大量优势科研资源和高新技术企业,东京对圈内其他地区起到了很好地带动作用,形成了以东京为中心的首都圈区域创新体系;三要加强科技中介组织建设,实现创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日本首都圈构建起了以财团法人和社团法人为主体的科技中介组织体系,为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搭建起平台,实现了区域内优势科研资源向中小企业和薄弱地区的分散和辐射。

参考文献

[1]潘雄锋.区域创新体系运行的基本理论框架及中国的实

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王志宝,孙铁山,李国平.区域协同创新研究进展与展

望[J].软科学,2013,27(1):1-4+9.

[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创新集群国家创新体系的推动

力[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4.

[4]余以胜,赵浚吟,陈必坤,等.区域创新体系中创新主体的知

识流动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7(7):59-63.

[5]冯根尧.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及构成要素分析[J].广

西社会科学,2006(7):40-43.

[6]邢华,王旭辉,胡汉辉.日本区域集群规划对我国构建国家

创新体系的启示[J].亚太经济,2006(4):58-61.

图3首都圈产业振兴协会(TAMA)的成员构成和功能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9]

[7]地域イノベーション研究会報告書(案)(仮称)「地域発イ

ノベーション加速プラン」[DB/OL].[2008-04-01].http:// www.meti.go.jp/committee/materials/downloadfiles/g80418

b03j.pdf.

[8]科学技術振興機構における地域事業[DB/OL].

[2015-05-12].http://www.jst.go.jp/chiiki/15nennsi/15-03.pdf.

[9]日本维基百科.広域関東圏[DB/OL].[2015-08-06].https:

//https://www.sodocs.net/doc/5916777393.html,/wiki/.

[10]地域研究開発促進拠点支援事業(RSP)[DB/

OL].[2005-06-21].www.jst.go.jp/chiiki/15nennsi/15-07.

pdf.

[11]地域結集型共同研究事業および地域結集型研究開発

プログラム[DB/OL].[2013-06-21].www.jst.go.jp/chiiki/

15nennsi/15-08.pdf.

[12]地域新生コンソーシアム研究開発事業[DB/

OL].[2015-06-21].http://www.meti.go.jp/committee/ma-

terials/downloadfiles/g50325b232j.pdf.

[13]JSTイノベーションプラザ·JSTイノベーションサテラ

イト[DB/OL].[2001-06-22].www.jst.go.jp/chiiki/15ne-

nnsi/15-09.pdf.

[14]「科学技術政策」から「科学技術イノベーション政策」

へ[DB/OL].[2015-06-22].www.mext.go.jp/component/

a_menu/.../1321653_1.pdf.

[15]地域イノベーションの成功要因及び促進政策に関す

る調査研究[DB/OL].[2015-03-14].日本科学技术政策

研究所DISCUSSION PAPER No.29.www.nistep.go.

jp/achiev/ftx/jpn/pol009j/idx009j.html.

[16]一郎坂田,裕矢梶川,善行武田.イノベーション·ネット

ワークの可視化:地域クラスターのイノベーション創

発力の分析[C].北陸先端科学技術大学院大学年度学

术大会论文集,2008.

[17]吴松.日本政府促进区域创新的政策措施与启示[J].全

球科技经济瞭望,2011,26(4):60-72.[18]広域関東圏における産業クラスター計画の現状·課題

と今後のシナリオ[DB/OL].[2006-03-10].www.kanto.

meti.go.jp/seisaku/juten/sinario/data/zentai.pdf.

[19]広域関東圏産業クラスター推進ネットワー

ク[DB/OL].[2015-07-18].http://www.kanto.meti.go.jp/ seisaku/juten/index_wide.html.

[20]信州スマートデバイスクラスー[DB/

OL].[2015-08-06].http://www.tech.or.jp/cluster/proje-ct01.html.

[21]浜松·東三河地域オプトロニクスクラスタ

ー[DB/OL].[2015-08-06].http://www.hai.or.jp/optronics/ outline/006.html.

[22]神奈川東部臨海エリア[DB/OL].[2015-09-10].www.

mext.go.jp/component/a_menu/.../1261389_2.pdf.

[23]松原宏.日本におけるクラスター政策の空間構造[J].

中央大学経済研究所年報,2012(43):737-756.

[24]地域イノベーション戦略支援プログラ

ム[DB/OL].[2015-09-10].http://www.mext.go.jp/a_ menu/kagaku/chiiki/program/.

[25]解学梅,曾赛星.创新集群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研究述

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1):9-16.

[26]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上)[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2.

[27]地域研究開発促進拠点支援事業[DB/OL].[2004-07-20].

http://www.tec-lab.pref.gunma.jp/seminar/deainoba/files/ka-

tudoupp.pdf.

[28]陈广胜,许小忠,徐燕椿.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特征与主

要类型:文献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06(3):24-28. [29]首都圏西部ネットワーク支援活動(TAMA)[DB/OL].

[2015-09-21].http://www.kanto.meti.go.jp/seisaku/juten/

baitara/040601tama.html.

[30]刘雪芹,张贵.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与战略

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38(1):142-148.

The Case Study of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ies of Japan:By Taking Japan Capital

Region for Example

SUN Yanyan,LV Zhijun,WANG Xiaodi,FAN Yiping

(Beijing Instir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iton Research,Beijin100044,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high-tech industry during2003-2013in China,the paper im-proved the nonlinear dynamic threshold model combined with dynamic and endogenous,and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is introduced into the mechanism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high-tech industry.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mechanism of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n Patent output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has a signifi-cant dynamic threshold effec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In general,when the leve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is small,independent innovation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drive on patent output,on the contrary,inde-pendent innovation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patent output to a certain extent.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the mechanisms of thre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modes also exist differences,the original innovative mode can minimize its adverse effects;regional heterogene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is nota-ble,and a small number of economically developed eastern regions should tend to integrate innovative mode,or balanc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to promote patent innovation of high-tech industry.

Key words:independent innovation mode;patent output;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high-tech industry;dyna-mic panel threshold model

日本科技政策与创新

日本科技政策与创新 郭景山 (渤海大学政法学院辽宁锦州) 【摘要】:本文探讨了探讨了日本长期保持科技优势,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日本注重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政府相继出台了《研发力强化法》、《创新型技术战略》、《环境能源技术创新计划》,从政策上给予科技创新巨大的支持;政府注重创新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使日本经济的发展始终有科技的强力支持;日本注重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呼吁希望早日建立创新型国家的中国,借鉴日本经验。 【摘要】:日本科技政策创新 【作者简介】:郭景山,男,河南省周口市人,渤海大学政法学院2009 级硕士研究生,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与科技政策。 一直以来,强大的科研能力是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之一,日本政府也将保持科研优势作为应对未来挑战的主要手段,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出台科技优惠政策,刺激日本科技创新和创新科技的快速发展。一、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2008年日本政府科技预算为35708 亿日元,比2007年增加595 亿日元,增幅为% 2009财年(2009年4月1日?2010年3月31日)政府预算案,其中,科技预算总额为35548亿日元,与上一财年35555 亿日元基本持平。作为日本政府科技预算核心的科学技术振兴费增加了%,由13628亿日元增加到1 3777亿日元;战略重点科学技术(包括国家基干技术)的投入增加了%,从4419亿增加到4677 亿日元。2010年科技预

算,金额为35723亿日元,比2009年预算增加%。2010 年的科技预算是2007 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本预算与第二次补充预算(1521 亿日元)相 加,比2009 年当初的预算增加%,体现了政府在科学技术政策上的积极态势。 在严峻的财政形势下,日本的科技投入基本保持了稳定,核心经费和重点领域的投入还有增加。显示日本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高度重视。 二、出台多项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1、2008年6月《研发力强化法》 2008年6月11日,日本国会通过了《通过推进研发体系改革强化研发能力及提高研发效率》(简称《研发力强化法》),以法律形式对《第三期科技基本计划》出台以后政府形成的促进科技创新和研发的新理念、新措施予以肯定,以提高日本科技水平和促进创新为基本理念,以人才战略为中心,从多角度对完善创新环境、提高研发效率作出了具体规定。 2、制定《创新型技术战略》 2008年5月,日本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出台《创新技术战略》,确立了国家创新技术的目标,推进措施和近期重点推进的创新性技术内容,目的是积极推动创新性技术的开发利用,打破资源和环境制约,增强本国产业国际 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日本的显示度和国际地位。 3、全力推进低碳社会建设 2008 年5 月,日本综合科学技术会议批准了《环境能源技术创新计划》。该计划筛选出超导输电、热泵等36 项技术,提出了官民合作、社会体系改革等保障措施。2008年7月26日,一场影响深远的低碳革命拉开

科技创新企业经典案例

案例一 柯达和富士的数字化生存道路 柯达的市场份额通过近乎垄断的“98协议”,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2001年,柯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达到了63%,超过富士近一倍。但从2000年起,数码相机市场连续高速增长,并呈现出集中爆发的趋势。在这个高速增长期,索尼、佳能、三星、尼康等数码企业纷纷杀入相机领域,其可替代的优势对传统胶片领域构成强烈冲击,当年,全球数码成像市场翻了差不多两倍,全球彩色胶卷的需求开始出现拐点,此后以每年10%的速度开始急速下滑。 柯达的决策者,此时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断,他们的重心,依旧放在传统胶片上。作为一个在传统胶片业占绝对份额的公司,柯达的决策者们并不希望看到数字业务太过迅猛的局面。“98协议”过后,柯达在中国范围展开了大量的投资,巨额的产能和规模还来不及消化,他们也不可能顾此失彼,下决心在数码领域投入过多的精力。对新一轮的数码变革,柯达的情境可用一句话来形容:一脚踩在油门上,一脚踩在刹车上,瞻前顾后,心态复杂。2000年,柯达的数码业务收入基本与1999年度持平,只占营业额的21%。 相比而言,没有太多选择的富士在数字业务转型上则心无旁骛。早在1995年,富士即在苏州成立了苏州富士胶片映像机器有限公司,着眼于高科技产业,1997年,富士即开始生产数码相机。以技术立身的富士公司在数码相机领域拥有许多核心技术。2000年,富士胶片与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共同出资成立了富士星光有限公司,结合中国本土实际情况,自主研发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PS版(预涂式感光版),在国内印刷业得到广泛应用。富士星光还与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推出了两款国际领先技术的高速激光照排机。富士的数码冲印设备开始风靡全球,对传统冲印造成了很大冲击。 这一时期,柯达一直是被动的。直到2001年3月,柯达才在上海推出了数码冲印业务。就在2003年10月23日,柯达还高调宣称,与乐凯达成了一项为期20年的合作协议,柯达以总额约为1亿美元的现金和其他资产换取乐凯胶片20%的股份——柯达还在费尽周折地与传统胶片行业对手纠结。 到了2002年,一则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柯达的数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富士已达到了60%。就在这年,据调查显示,2300万的美国家庭拥有了数码相机,比前一年增加了57%。同期富士公司数码相机的销售量比2001年又翻了一倍,占据了日本市场的30%,全球市场的20%。 此时,柯达才意识到,传统胶片的辉煌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市场是残酷的,2000~2003年柯达利润报告显示,柯达传统影像部门的销售利润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2003 年的41.8亿美元,跌幅达到了71%。 目前,富士胶片在液晶显示屏材料中的TAC 膜、高像素拍照手机的镜头组件和彩色相纸三大块,都占世界市场排名第一的位置。这和富士一直高度重视技术开发有关,因为富士一直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古森社长在给员工的2008 年新年致词中表示:富士胶片要在21 世纪成为“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公司”。 反观柯达:09年6月底柯达胶卷的停产、柯达印店推广的受阻,及不断下滑的业绩(至2009年第三季度,柯达已经连续4个季度营收下降20%,且连续4个季度亏),致使人们不得不猜测柯达是否会被收购,柯达首先判断错了数码的前景,其次又没有快速抓住回调弥补的时机,结果只能够从影像业的霸主沦为末流,代价不可谓不刻骨铭心。

东京六本木新城案例解析

案例解析——东京六本木新城(Roppongi Hills in Tokyo) 一、概况 日本东京是个临海城市,环抱东京湾,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东京的规模也逐步扩大,高密度的人口带动了交通网络的建设,地下铁、电车等各种公共交通发展迅速。东京地铁站覆盖密度非常高,几乎每个路口都是都有地铁口,大部分商场都与地铁连通,完善的轨道交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商业的繁荣。 二、基地区位 六本木新城位于日本东京都港区六本木,毗邻新桥、虎门的商业街,霞关的政府机关街道,青山、赤坂的商业街,历时17年兴建而成,是集住宅、办公、酒店、商业设施等诸多要素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六本木新城项目地块面积约为11.6公顷,场地用地面积约为84000㎡,并且基地所处位置交通条件十分便利,有四条轨道交通在此通过,分别是首都高速4号新宿线、首都高速3号涉谷线、首都高速2号目黑线、首都高速都心环线,此外还有多条公交线路穿过。 三、基地历史

1.江户时代 在江户时代,此地区有六个皆有“木”姓氏的家族在此建房居住,分别为:青木氏、一柳氏、上杉氏、片桐氏、朽木氏以及高木氏。因此将此地命名为“六本木”,六本木地区在江户时期是诸侯官邸聚集的区域。 2.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之后,六本木附近开设了为外国人而设的酒店与饮食店,其后又开设了多间电视台,加上外国使馆的设置,六本木逐渐演变成为酒吧、夜总会等设施的繁华地区。 3.60年代、80年代 1960年代后半期开始,以外国人与较富裕的日本人为对象的舞厅在六本木开业,吸引更多人来此,80年代后期,各式最新潮流的商店、舞厅等在这里接连开张,日本人与外国人都相聚于此。 4.90年代至今 90年代后期,为了对城市进行更新,让老区重获活力,东京政府将六本木地区定位“城市改建示范区域”,同时发表六本木项目改造方案,2000年,六本木地区正式开始动工建设,并更名为“六本木新城”,03年竣工,正式对外开放,形成东京市中心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四、项目总体规划 六本木新城由三个 区域构成:A区、B区、 C区。 A区:位于项目北 端,面对六本木大街, 是六本木新城的主要入 口。A区的广场直通六 本木地铁车站,同时还 集商业、教育等综合设 施于一体 B区:是六本木新 城的核心区,包括54层 的“森大厦”主办公楼、 拥有300间客房和五星

奇瑞汽车科技体制创新案例分析

据悉,奇瑞公司将坚持以创新为魂,继续保持高比例的研发投入,联合相关合作单位和 科研院所,“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充分发挥资金的“杠杆效应”;以全球化的视野搞好人才引进和培养,继续完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机 制,将人才的培养工作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迸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并成立中央研究院,和 已经成立的汽车工程研究总院、规划设计院、试验技术中心一起,形成了从整车(包括乘用 车和商用车)到发动机、变速箱、关键零部件,从设计开发到工程技术、试验试制、工艺规划完整的开发体系;同时,在北京、上海国内人才密集、信息发达的经济、科技中心城市成立开发分院;在欧洲、北美、日本、澳大利亚等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发达地区,分别成立都灵分院、底特律分院、东京分院、悉尼分院,吸纳优秀研发人才,收集最新科技信息,根据对未来能源、环境和社会的变化,加快对前瞻性技术的科学规划、研究和开发,抢占技术制高点,主要是通过对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试制试验技术等的研究和开发,最终实现到2018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凌云壮志。 奇瑞公司成立11年来,始终坚持技术创新,把拥有核心技术能力和更多的知识产权,作为自主品牌突破市场重围,实现品牌国际化战略目标的唯一出路;在实践中坚持“更安全、更节能、更环保”造车理念,开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发应用,数十款自主开发的轿车、混合动力轿车及发动机不断掀起市场风云;目前已在混合动力整车开发过程中,建立了 奇瑞自己的混合动力研发与仿真平台,形成混合动力整车开发方法与流程,即将取得世人瞻 目的技术突破。 尤其是去年召开的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对促进奇瑞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创新文化起 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年来,奇瑞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专利申请数量由2006 年的631项猛增到2007年的1058项,位居汽车行业第二和本土汽车企业第一;其中发明专利244项,占比23.06%,专利申请总数增长率和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增长率分别为67.67%和 92.13%。截止到07年底,专利累计申请量已达2012件,其中发明专利393项,获得授权专利1027项。其中外观设计专利比例下降,发明专利比例显著上升,整体结构有所优化,并被确定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创建企业。2007年底,国家发改委还批准奇瑞组建汽车节能环保国家 工程实验室。 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带动了企业的发展,去年奇瑞汽车共实现销售380817辆,其中出口 11.98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98.3亿元,利税20.3亿元,同时还实现了100万辆汽车下线的历史性跨越。“面对新的市场形势,我们必须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从科技创新中寻找突破口,实现以产品和品牌提升为核心的战略转型和调整,使奇瑞早日成为自主国际名牌。” 奇瑞公司是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公司创业10年来,始终坚持自 主创新,通过长期艰苦努力,逐步掌握并具备了整车、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先后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QQ旗云、瑞虎、东方 之子等八个系列几十款整车和CAC ACTEC两大品牌发动机,拥有446项授权专利,并实现了向国外的产品与技术输出,形成了明显的技术优势和竞争力。2006 年奇瑞公司产销汽车305236 台,成为我国第一家年销乘用车达到30万辆级的自主品牌,

旧改案例分析-东京六本木

东京六本木新城 ——旧城改造案例分析日本规模最大的都市再开发项目

项目地点:东京都港区六本木六丁目地区 项目占地:11.6公顷 用地面积:84,000㎡ 存在问题:街道狭窄、杂乱无章;建筑物陈旧、矮小稠密,亟需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突破口 定位规划 规划: 定位: 改造背景 城市综合体。打造“城市中的城市”, 以展现艺术、景观、生活独特的一面为发展重点。 以办公大楼森大厦为中心,具备居住、办公、娱乐、 学习、休憩等多种功能及设施,成为超大型复合性都会地区,满足都市生活的多样需求。

总体规划 C区 住宅楼; 多层办公楼; 其他生活辅助设施。B区 核心区,包括森大厦、五星级酒店、朝日电视台、综合电影院、空中美术馆“森艺术中心”。 A区 新城主要入口,广场直通地铁车站,同时集商业、教育等综合设施于一体。

?通过增加大楼高度来增加更多的绿地和公共空间; 建设垂直型都市 将人们的生活流动线由横向改为竖向 运用绿色广场和园林庭院形成丰富的城市公园景观。 保留现存水系和绿化,整合周边公园和广场空间; 规划区一半区域作为户外开放空间; ?缩短办公室与居住区之间的距离,较少通勤时间; 打造广阔的开放空间和大面积园林景观 改造方法 ?地铁交通系统与都市公共交通系统相结合,交通立体复合。

立体花园和屋顶绿化 大规模运用再生系统发电、产生热能; 利用建筑高度,增大公共绿地面积; 立体花园和屋顶绿化。 生态城市 城市综合体的定位,集工作、生活、文化娱乐等功能,推进多功能型城市建设。 多样的开放空间,更多的活动聚集场所。 紧邻型城市概念 城市新生活方式,让城市“立”起来; 城市绿地空间倍增,找回繁忙都市迷失的人文关怀。 垂直花园城市 成功因素

评述│英德美日本科技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评述│英德美日本科技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新崛起的伟大历史复兴进程中,应将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切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的历史机遇,厚植创新的文化和土壤,大力推动实用性创新,构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之根,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是决定大国崛起的基石。近代以来,英国、德国、美国、日本这四个先后崛起的有世界性影响的大国,无不是以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支撑的。系统总结这些大国崛起的科技创新历史经验与教训,对我们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英国崛起的科技创新因素 1、工业革命将英国推上世界霸主地位英国地处欧洲西海一隅,面积和人口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中等省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处于战乱,文明进程多次被外来入侵者所打断,到13世纪至14世纪之交,英格兰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才形成。此后,英国实施重商主义政策,积极发展海上贸易,先后打败了荷兰和西班牙,到17世纪成为海上强国。但这时的英国与许多国家一样,仍然处于农业社会,还不是世界霸主。 直到18世纪工业革命兴起,才将英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地

位。这次发源于英国以蒸汽机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纺织、煤炭、冶金等近代机器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英国由于引领了这次工业革命,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从而快速地将其他国家抛到后面。 据统计,1850年,英国占了全世界金属制品、棉织品和铁产量的一半,煤产量的2/3,其他如造船业、铁路修筑都居世界首位。1860年,英国工业品产量占世界工业品的40%~50%,欧洲工业品的55%~60%,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10年前的20%增至40%。1870年,英国工业占世界的比重达到31.8%,美国为23.3%,德国为13.2%,法国为10%。在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支撑下,英国先后打败了法国等欧洲大陆强国,征服了远隔重洋的加拿大、印度等国家,在全世界建立了庞大的殖民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形成以英国为核心的商业贸易圈,成为“日不落帝国”。 2、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总结其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英国逐步形成了在当时比较先进的君主立宪制,打开了民主和自由的大门,在17世纪中叶英国的商品经济已有较大发展,并率先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消除了农业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小农经济,为工业革命的兴起造就了最重要的经济前提;英国是近代科学的主要策

科技创新企业经典案例

~ 案例一 柯达和富士的数字化生存道路 柯达的市场份额通过近乎垄断的“98协议”,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2001年,柯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达到了63%,超过富士近一倍。但从2000年起,数码相机市场连续高速增长,并呈现出集中爆发的趋势。在这个高速增长期,索尼、佳能、三星、尼康等数码企业纷纷杀入相机领域,其可替代的优势对传统胶片领域构成强烈冲击,当年,全球数码成像市场翻了差不多两倍,全球彩色胶卷的需求开始出现拐点,此后以每年10%的速度开始急速下滑。 柯达的决策者,此时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断,他们的重心,依旧放在传统胶片上。作为一个在传统胶片业占绝对份额的公司,柯达的决策者们并不希望看到数字业务太过迅猛的局面。“98协议”过后,柯达在中国范围展开了大量的投资,巨额的产能和规模还来不及消化,他们也不可能顾此失彼,下决心在数码领域投入过多的精力。对新一轮的数码变革,柯达的情境可用一句话来形容:一脚踩在油门上,一脚踩在刹车上,瞻前顾后,心态复杂。2000年,柯达的数码业务收入基本与1999年度持平,只占营业额的21%。 相比而言,没有太多选择的富士在数字业务转型上则心无旁骛。早在1995年,富士即在苏州成立了苏州富士胶片映像机器有限公司,着眼于高科技产业,1997年,富士即开始生产数码相机。以技术立身的富士公司在数码相机领域拥有许多核心技术。2000年,富士胶片与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共同出资成立了富士星光有限公司,结合中国本土实际情况,自主研发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PS版(预涂式感光版),在国内印刷业得到广泛应用。富士星光还与国

内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推出了两款国际领先技术的高速激光照排机。富士的数码冲印设备开始风靡全球,对传统冲印造成了很大冲击。 这一时期,柯达一直是被动的。直到2001年3月,柯达才在上海推出了数码冲印业务。就在2003年10月23日,柯达还高调宣称,与乐凯达成了一项为期20年的合作协议,柯达以总额约为1亿美元的现金和其他资产换取乐凯胶片20%的股份——柯达还在费尽周折地与传统胶片行业对手纠结。 到了2002年,一则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柯达的数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富士已达到了60%。就在这年,据调查显示,2300万的美国家庭拥有了数码相机,比前一年增加了57%。同期富士公司数码相机的销售量比2001年又翻了一倍,占据了日本市场的30%,全球市场的20%。 此时,柯达才意识到,传统胶片的辉煌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市场是残酷的,2000~2003年柯达利润报告显示,柯达传统影像部门的销售利润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2003年的亿美元,跌幅达到了71%。 < 目前,富士胶片在液晶显示屏材料中的TAC 膜、高像素拍照手机的镜头组件和彩色相纸三大块,都占世界市场排名第一的位置。这和富士一直高度重视技术开发有关,因为富士一直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古森社长在给员工的2008 年新年致词中表示:富士胶片要在21 世纪成为“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公司”。 反观柯达:09年6月底柯达胶卷的停产、柯达印店推广的受阻,及不断下滑的业绩(至2009年第三季度,柯达已经连续4个季度营收下降20%,且连续4个季度亏),致使人们不得不猜测柯达是否会被收购,柯达首先判断错了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含案例)

科学技术的作用与评价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么什么是“科学”“技术”呢?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这表明科学与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科学是一种精神活动现象,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是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平行地分别发生的。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 具体事例: 一 科技给力为华蓥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时间:2011-3-11 来源:广安在线 [评论] [字号:大中小] [打印] [关闭] 。

科技创新“瓶颈” 体制问题

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科技创新的“瓶颈”——体制问题 层次:硕士 年级: 2010级 学号: 1010601 姓名:李恒 论文成绩评定: 科技创新的“瓶颈”——体制问题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崛起和二战后日本奇迹复苏,归结于一点:有一个牟利的欲望和机会,一个使牟利得以实现的科技支撑和社会体制结构。科技发展、创新是日本崛起与复苏的动力,体制是其保障。 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中国近现代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重大的国际战略机遇期。 第一次战略机遇期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以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为标志,中国则以“郑和七下西洋”为代表(当时中国的舰队为世界第一)。在这一机遇期内,中国有条件抓住却因没有觉察而错过,从此开始了全面落

后西方的历史。 第二次战略机遇期出现在19世纪末期,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努力,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开始,以甲午海战的失败而结束。这次现代化进程的失败是因为清王朝没有把握住问题的关键所在,仅把现代化的实现寄托于对“西学”的模仿,没有像日本那样变革不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政治体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科技发展的封建体制。 第三次战略机遇期出现在二战后美苏两霸的冷战对峙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至今。对于此次现代化机遇期,中国最初的意识并不清醒。从建国算起,前30年,中国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国内政治运动和应付边境战争;后30年,中国才开始实施改革开放,发展国民经济。可以说,在这一机遇期内,中国只把握了一半的机会。 反观日本近现代的状况,有人总结“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崛起和二战后日本奇迹复苏,归结于一点:有一个牟利的欲望和机会,有一个使牟利得以实现的科技支撑和社会体制结构。科技发展、创新是日本崛起与复苏动力,体制是其保障。把这一结论同中国在三次战略机遇期的表现做一个归纳比较。 我们会发现:三次战略机遇期,中国都是在社会体制结构方面出了问题。第一次战略机遇期,中国有牟利的机会,但没有牟利的欲望和使牟利得以实

2019年整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科技小论文资料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科技小论文-1 案例一: 光谱脉冲周期扫描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研究 第1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提高植物能量利用率? 加快蔬菜瓜果中农药残留的降解? 如何通过调控光环境提高蔬菜瓜果规模生产的效率和品质? 如何通过先进的工业技术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质疑,思考,分析,研究,我们提出一种新的植物优化工业平台。 科学性 1.太阳光谱是吸收光谱,它受到大气层中不断运动的水蒸汽、冰晶、烟雾等物质的影响,客观上形成一种脉冲式周期扫描组合光谱cpsps。 2.自行设计并制作出光强度小于5%太阳光的cpsps平台。 3.通过调控脉冲周期、扫描周期、光质;测定在cpsps中植物的各项生长指标、营养状况;研究cpsps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原创性 经科技查新检索,证实本课题研究属国内首创。 实用性 1.在光强度小于5%太阳光的人造cpsps中,植物呈现优化生长趋势。出芽速度加快,叶片面积更大,更厚,花期更长,植株更高,更壮。 2.在cpsps中,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合成更多的可溶性糖和蛋白质。而在单位质量内的糖与蛋白质减少。形成一种健康食品。 3.Cpsps有利于植株创伤的修复与再生。 4.Cpsps可加速农药的降解。 在我们的这个课题中,我们设计,制造出了一种新的光环境CPSPS。CPSPS具有低能耗、脉冲式周期扫描、色光组合三大特性,我们通过试验发现在CPSPS中,植物培植能够得到高效优化,农药的降解速度加快。

我是在高一的时候开始研究的,我们学校一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选择自己的课题研究,我呢,当时就选择了这一个在物理、化学、生物和农业产业交叉点上的课题。 目前,“民以食为天”嘛,农业生产、产品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涉及面非常广,农业是中国最大的基础产业,而中学生在农业上的科技技术研究又是非常之少。 因此在高一选题的时候,我本身是学奥林匹克竞赛物理的,我就想运用我的新想法,以及本身物理化学知识,在农产业,植物学方面进行究。 过去人们多是通过化学、生物方面的技术来实现对植物的影响,我现在要运用一种物理的手段,选择通过调控植物生长的光环境,从而提出一种新的植物培植模式。 新的光环境CPSPS是相对于一般的太阳光环境来说的,“植物生长靠太阳”嘛。我们都知道,太阳光是七色光,它是一种色光组合,而太阳在照射到地面上来的过程中,由于各层大气的影响,在某一程度上,它是以一种脉冲式周期扫描组合光谱的形式作用于地球上的植物上的,于是我参考太阳光的这一些性质作为我的新的光环境的特性来研究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另一个方面呢,CPSPS的光强度非常小,仅为太阳光的5%以下,通过用光度计测量,在CPSPS中的光强度是几百勒克斯,而在中午,太阳光光照度可达十几万勒克斯。CPSPS的耗能非常低,这是我们课题的原创性。 经过有关部门的联机检索查新,已经证实了本课题属于国内首创。 在这个新型的课题研究中。在刚刚起步的时候。我们主要是联系了有关的机构,找来了大批的植物广泛地开展试验,品种有生菜,仙人掌,银龙球等等,每一种植物我们设置了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的植物种植在温室里自然光条件下;试验组的植物种植于CPSPS中,在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就观察到了令人非常令人惊喜的现象。 我们注意到小昆虫,好像小青虫,蚂蚁什么的,特别爱吃我们的试验材料,然后我们就想,在植物的内部的生长结构是怎么样的呢?有没有变异?还有它们的营养成分又是什么样? 我们联系了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实验室和导师,我检定了植物中可溶性总糖和总蛋白质的含量,比较分析之后发现,在CPSPS中,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合成更

创新案例分析华为

自主创新案例——华为 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大多数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是逃脱不了“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宿命,我们也听到和看到太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崛起、衰落、倒闭的悲伤故事。但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却成功了!华为从2万元起家,用25年时间,从名不见经传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成为世界500强和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一.综述 华为成功的秘密就是创新。创新无疑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法宝,同时它也是一条充满了风险和挑战的成长之路。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创新被称为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和一个品牌的价值核心。 “不创新才是华为最大的风险”,华为总裁任正非的这句话道出了华为骨子里的创新精神。“回顾华为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体会到,没有创新,要在高科技行业中生存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个领域,没有喘气的机会,哪怕只落后一点点,就意味着逐渐死亡。”正是这种强烈的紧迫感驱使着华为持续创新。 华为虽然和许多民营企业一样从做“贸易”起步,但是华为没有像其他企业那样,继续沿着“贸易”的路线发展,而是踏踏实实地搞起了自主研发。华为把每年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数十年如一日,近10年投入的研发费有1000多亿元人民币,在华为15万名员工中有近一半的人在搞技术研发。为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华为在招揽人才时提供的薪资常常比很多外资企业还高。 华为的创新体现在企业的方方面面,在各个细节之中,但是华为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它打造的是一种相机而动、有的放矢的创新力,是以客户需求、市场趋势为导向,紧紧沿着技术市场化路线行进的创新,这是一种可以不断自我完善与超越的创新力,这样的创新能力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二.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1.小灵通与3G 在国际化战略中,华为与大多数科技公司只盯着眼前利益的“技术机会主义”态度不同,华为对技术投资是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如在“小灵通”火热时期,UT斯达康、中兴等企业因为抓住了机会,赚了不少真金白银。相比之下,华为在“小灵通”上反应迟钝,却把巨资投入到当时还看不到“钱景”的3G技术研发,华为也因此被外界扣上“战略失误”的帽子。在任正非看来,“小灵通”是个落后技术,没有前景,而3G才代表未来主流技术发展趋势。事实证明,任正非的判断是正确的。华为从1996年开始海外布局,在国内市场遭遇3G建设瓶颈的时候,华为在海外市场开始有所斩获,一路走来,华为如今已成为全球主流电信运营商的最佳合作伙伴。

日本适应驱动创新科技人才发展机制分析_张豪

2016年第1期 (总第205期)Contemporary Economy of Japan NO.1.2016(Vol.205)技术经济 日本适应驱动创新 科技人才发展机制分析 张豪张向前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摘要】日本在科学技术创新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果,借鉴日本成功经验有利于我国适应驱动创新的科技人才的发展。适应驱动创新的科技人才应当具备独创思维意识、一定程度的领域知识和全球战略视角。日本适应驱动创新的科技人才发展机制由培养机制、引入机制和保护机制三方面构成:构建官产学合作教育培养机制,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综合运用海外引援和就地取材的人才引入机制,积极引入海外优秀科技人才为日本效力;注重法制和医疗体制建设,保护科研成果和保障创新人才健康。 【关键词】日本;驱动创新;科技人才;合作教育培养机制;海外引援 【中图分类号】F133.134.3【文献标识码】A DOI:10.16123/j.cnki.issn.1000-355x.2016.01.008【文章编号】1000-355X(2016)01-0076-10 【收稿日期】2015-05-25 【基金项目】国家“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十三五’适应驱动创新需要的科技人才发展机制研究”(2014DP2024) 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资助项目“适应创新驱动的国企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1400107009) 【作者简介】张豪(1988-),男,福建省泉州市人,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向前(1976-),男,福建省仙游县人,管理学博士,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言 2014年,日本学者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凭借着“蓝色发光二极管”发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三位学者使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达到22人,在亚洲国家中独占鳌头。其中,有19位获奖者来自自然科学领域,这与战后日本坚持“科学技术立国”的基本国策并重视对科学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日本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创之后,能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重回世界科学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不仅得益于善于学习、团结一致的民族传统,更重要的原因是日本在战后重视对国家科学创新能力的提升,重视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 67 ·

中日科技创新比较与思考(新)

中日科技创新比较与思考

中日科技创新比较与思考 摘要:战后日本从困难重重的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使中日经济实力的差距日益拉大。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发展和整体的社会条件与文化背景是相应的。一般而言,制约和影响科技创新水平的原因,主要是国家建立的科技体制。本文主要通过对中日科技发展的比较,从两国的科技体制的角度,探讨了中日的科技创新差异,并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 关键词:中日科技创新科技体制 R&D 比较 一、研究开发(R&D)经费来源 从R&D投入的主要来源看,日本的科研经费主要来自企业,政府拨款只占一小部分。据统计,在1983年-1991年的9年间,在日本的科研经费总构成中,企业投入的经费所占比重从63.5%增加到70.7%,而政府负担的科研费占全部科研费的平均比例仅为27%,在发达国家中最低。 这种上升趋势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的环境下,以加强研究开发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战后日本企业形成的这种有日本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吸收——改造——创新”的技术引进和开发机制,使日本的科技、经济发展建立在高起点上,为日本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二是日本政府实施“科技立国”的方针,并确立了“企业主导型”的科技体制,即以企业为主,以大学、政府为辅的科技体制,这样对企业加强研究经费投资也是极大的推动。 与日本的体制相对照,我国的科技体制显然是“政府主导型”的,即科技主体在企业之外,政府不仅提供大部分研究开发经费,而且其实际研究开发活动的大部分也是在政府研究机构和大学进行的,并不直接服务于企业。大部分的科学开发活动都是在政府主管的科研机构和大学进行的。1992年科技机构为20 425个,其中分布在大中型企业9 432个,占全国46.18%。而设有技术开发机构的大中型企业为8 576个,仅占全部企业的50.47%,还有将近一半的企业没有设置技术开发机构。 近几年来,改革开放使我国出现了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的势头,但是,这还不是科技主力军的转移。科技主力军不在企业,科技脱离了企业,这是我国科技成果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研究开发(R&D)经费投入总额 而从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角度看,R&D占GDP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日本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90年代以来一直在3%左右,而中国R&D占GDP比重1995年仅为0.5%,至2002年才达1.1%,与日本同期R&D占GDP比重存在巨大差距。若从科技人员比重和R&D经费人均占有量来看,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1998年为1 194人,远低于日本6 309人。这些差距也使我国科技人员成果的产生和整体科技实力偏弱。 日本R&D经费支出大与日本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科技立国的国家战略有关,日本十分强调重视基础研究,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同时,日本实施了旨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创立新产业的资金优惠和政策优惠措施,这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

创新案例分析——华为

自主创新案例xx 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大多数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是逃脱不了各领风骚三 五年”的宿命,我们也听到和看到太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崛起、衰落、倒闭的悲伤故事。但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却成功了!华为从2万元起家,用25年时间,从名不见经传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成为世界500强和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华为成功的秘密就是创新。创新无疑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法宝,同时它也是一条充满了风险和挑战的成长之路。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创新被称为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和一个品牌的价值核心。 不创新才是华为最大的风险”华为总裁任正非的这句话道出了华为骨子里的创新精神。回顾华为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体会到,没有创新,要在高科技行业中生存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个领域,没有喘气的机会,哪怕只落后一点点,就意味着逐渐死亡。”正是这种强烈的紧迫感驱使着华为持续创新。 华为虽然和许多民营企业一样从做贸易”起步,但是华为没有像其他企业那样,继续沿着贸易”的路线发展,而是踏踏实实地搞起了自主研发。华为把每年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数十年如一日,近10年投入的研发费有1000多亿元人民币,在华为15万名员工中有近一半的人在搞技术研发。为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华为在招揽人才时提供的薪资常常比很多外资企业还高。 华为的创新体现在企业的方方面面,在各个细节之中,但是华为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它打造的是一种相机而动、有的放矢的创新力,是以客户需求、市场趋势为导向,紧紧沿着技术市场化路线行进的创新,这是一种可以不断自我完善与超越的创新力,这样的创新能力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二.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1.小灵通与3G 在国际化战略中,华为与大多数科技公司只盯着眼前利益的技术机会主义”态度不同,华为对技术投资是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如在小灵通”火热时期, UT斯达康、中兴等企业因为抓住了机会,赚了不少真金白银。相比之下,华为在小灵通”上反应迟钝,却把巨资投入到当时还看不到钱景”的3G技术研发,

金融科技领域发展案例分析

金融科技领域发展案例分析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加快及推进,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各行各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行业创新明显提高,传统行业发展模式弊端开始显现,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特点。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让传统线下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让人们突破地域的限制,实时有效的进行沟通交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度发展及融合,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新一代技术相继问世,在长期的实践和总结中,逐步完善其 理论和拓展应用范围,更加深刻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促使整个社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 科技创新为社会提供了源源不断地动力,不断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在科技赋能时代, 将伴随着诞生与毁灭,传统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传统行业中由于长期以来发展模式、管理体制、管理思维、设备基础设施等等都是比较落后的,运营效率不高,企业盈利越 来越低,加重了企业负担,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及规模的扩大,不利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金融领域,传统金融发展模式由于不能完全适应中国金融市场,因此,很大一部分的金融业务没有得到有效开发,特别是在融资业务方面,没有充分利用好资源,发挥金融的本应有的属性和功能。在中国企业发展中,中小微企业占据了大部分,一直以来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属性缺陷,大部分的中小微企业自身实力比较弱,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财务信息不透明,在管理体制、技术创新、人才开发等略显不 足,加之中小微企业运营过程存在风险比较大,因此往往不受传统金融机构的青睐,这严重制约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科技+金融”模式应运而生,在科技的助推下,传统金融发展发生重大改 变,极大地激活了整个金融市场及业务延伸,在发展模式不再是单纯的线下线上发展,也不再只是存款、贷款和结算三大业务,而是纵深整个行业发展,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金融科技作可以说是一种新的金融模式,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在十八大报告及十九打报告中多次提到如何加快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提升,而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将有效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促进金融体制创新。同时在此发展背景下,金融科技领域也将成为发展热土。

国内外亲子游经典案例研究

国内外亲子游经典案例研究 2015-10-22?绿维创景? 近年来,家庭亲子活动的社会蜂巢引领了在线亲子旅游市场的高速发展,而近几年在《爸爸去哪儿》等亲子娱乐节目的影响下,亲子游产值呈现持续增长之势,并逐渐趋于成熟,绿维创景就亲子游的国内外经典案例进行了分析解读,为大家的亲子游项目提供经验借鉴。绿维创景认为,当前的亲子游项目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六类:主题公园游、农场旅游、户外运动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夏/冬令营、科普教育游。 一、主题公园类案例 最简单、最安全的亲子游方式,因为多为一日游,所以也最容易实现。同时许多主题公园都推出了家庭套票或儿童特价票,或是针对本地家庭游客推出了家庭年票。 1、国内——蓝天城亲子游乐园 地理位置及规模: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北路101号,朝阳大悦城10层。面积18600平方米,高10.8米。 定位:专为3~15岁儿童设计,中国最好的儿童职业体验中心。 特色: 蓝天城采用真实建筑比例,2万平方米仿真城市八十个场馆,汇聚世界各国建筑风格。2万平方米仿真城市八十个场馆,是青少年儿童真正的第二课堂和实践基地。 2、国外——奥兰多迪斯尼世界 地理位置及规模: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郊,1971年开业迎接客人,总面积达124平方公里。 分区:奥兰多迪士尼世界4座超大型主题乐园(迪士尼-未来世界、迪士尼-动物王国、迪士尼-好莱坞影城、迪士尼-魔法王国)、3座水上乐园、32家度假饭店以及784个露营地。 园区亲子游: 游乐项目+主题度假+休闲配套:迪斯尼不是孩子的专利,它的理念就定位于家庭游乐,父母在这里同样可以找到无限乐趣,因此成为亲子游的最完美场所。

主题度假:32个不同等级的度假区(包括五个迪士尼假期俱乐部物业项目),共可供31000位宾客住宿(包括房间及营地),还设有超过六十万平方尺的现代化会议场地。 运动休闲:四个18洞标准高尔夫球场及一个9洞家庭娱乐球场、暴风滩及台风湖水上主题乐园、FantasiaGardens及WinterSummerlandmini-golf、网球场、游泳池及湖泊供宾客游泳、进行帆伞运动、滑水和垂钓,还有缓跑径、骑马及踏单车。 餐饮购物:市中心有迪斯尼购物中心,结合购物、娱乐和餐饮设施,里面有夜间游乐区、各式商店和超过250家的餐厅。 3、主题公园案例规划设计总结 1、场地面积:400-600亩是世界上主题乐园的最多应用面积,如东京两个迪士尼、新加坡环球影城、国内欢乐谷系列 2、游客数量:100万人次每年已是当代主题乐园的最低值。所有的配置都务必围绕此展开。 3、主题区域:大多主题乐园由4-6个主题区域构成。 4、主题表演:几乎所有的大型主题乐园都要设立至少一台主题鲜明的文化表演作为核心文化支撑,时长约30-35分钟,观众座席约3000-4000,如长隆的“惊爆危机岛”,环球影城的“未来水世界”,美国SEAWORLD系列乐园的海豚表演等。 5、机动设施:融合了现代高科技、材料科技、制作工艺的高端机动游乐设施在所有的主题乐园大行其道,无论是体现美国现代文化的迪士尼乐园、海洋文化主题的香港海洋公园、中国的两大主题乐园欢乐谷系列和广州长隆及亚洲最震撼的珠海长隆海洋世界,各类过山车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6、水元素应用:大面积的开阔水面几乎被所有主题乐园所采用,并主要规划在乐园主入口前部、中部。 7、附属设施:商品点、餐饮点的应用原则——色彩鲜明、数量多、面积小、广布在主要游客动线上。 8、集群开发、整合运营:主题乐园集群近年得到长足发展,如广州长隆、珠海海泉湾、成都温江、芜湖方特世界;国外如奥兰多旅游集群、东京湾迪斯尼乐园群(迪斯尼海洋世界、迪斯尼乐园、太阳马戏团)。 二、亲子农场类案例 农场游适合全家同乐,不仅可以体验迥然不同的乡村生活,还提供教育孩子的经验、享受绿色生态的农家饭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