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金融市场存在结构性割裂之痛

中国金融市场存在结构性割裂之痛

中国金融市场存在结构性割裂之痛
中国金融市场存在结构性割裂之痛

中国金融市场存在结构性割裂之痛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直接融资滞后于间接融资,且趋势进一步加大;第二,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于股票市场,且整个债券市场相互割裂、不统一;第三,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是三个分割的市场,资金不畅通、价格不统一。

■要促进金融市场均衡发展,首先必须解决各个金融子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协调各个市场之间的均衡发展。当前,重点是解决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货币市场等的结构性问题,确保这些市场均衡发展。

■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结构性问题突出,给央行宏观调控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转型经济时期,市场经济同时面临总量失衡与结构调整的双重困难,对此,央行到底是实行总量调控还是选择性调控,这是一个难题。

■很明显,经济发展越不平衡,信贷资金的配置就越有可能倾向于富裕地区、城镇以及高收入阶层,甚至在结构设置上完全不顾社会效应。在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的市场格局下,仅仅依靠总量控制,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

中国金融市场体系正在由银行主导向金融市场为主、由单一银行体系向多边市场体系转变。在此过程中,金融市场与经济增

长的相关性也在逐渐增强。同时,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与以往不同,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已经不是总量增长、规模扩张的问题,而是如何保持均衡协调发展的问题、是结构的问题。

一、金融市场结构性问题表现突出

按照木桶理论,最短的一边,决定了一个木桶的容积大小。金融市场发展也是如此,一旦结构失衡,发展就会受阻。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就面临着这样的结构性问题。金融市场的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直接融资滞后于间接融资,且趋势进一步加大。2003年,国内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为3.52亿元,其中银行贷款占85%。与2002年相比,贷款融资比重上升了4.9个百分点,其他融资比重均下降,国债下降4.4,企业债下降0.4,股票下降0.1。直接融资发展滞后的趋势进一步拉大。直接融资滞后的结果,全社会的融资风险过度集中到银行体系,上市公司资金大量闲置,中小企业资金短缺。

第二,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于股票市场,且整个债券市场相互割裂、不统一。2003年,股票市场筹资总额1357亿元,企业债358亿元,两者相比为 3.79:1。相比较而言,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却发展迅速,三项合计达到了11199亿元,筹资总量多于股票融资。同时,债券市场依然不统一,交易所市场与银行间市场分立并存。

第三,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是三个分割的市场,资金不畅通、价格不统一。资金的期限配比、利率结构以及流动

性与盈利性的结合,因市场分割而无法实现,这是整个金融市场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如何引导保险资金入市,以及协调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是解决金融市场结构性的首要问题。

金融市场的结构性问题与分业监管有很大关系。金融市场,其本义指的是金融交易或金融合同的市场,一般有几种分类,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保险市场等。后两种分类,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前者是按照期限划分的,但是期限本身就十分模糊,一笔交易合同的原始期限是固定的,但是剩余期限是长还是短,是可变的,况且短期融资到期可以转长期,长期资产可提前偿还,都淡化了期限。所以,许多国家已经不再重视期限标准;其次,第三种分类的标准,融期限与机构于一体,本身就不是单一标准,何况保险市场本就模糊,难免会有交叉区域。

由于分类模糊,在实行按业务、按机构监管的体制下,金融市场的子市场与相对应的监管体制无法匹配。结果是很难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金融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金融市场发展初期,制度建设至关重要,这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各方利益逐渐实现新的均衡。在发展中国家,这个过程的时间长短、成本大小、完善与否,不仅与经济增长程度有关,还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各个监管部门的职责息息相关。债券市场的发展最具有典型特征。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以及证监会,甚至还有银监会,分别按各自职责监

管,的确有利于各司其责,有利于市场发展初期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制衡,但是无形中割裂了一个完整的市场,形成了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问题是,谁来协调市场发展,谁又有能力协调市场发展?

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制衡很重要,协调更重要。要比较协调的成本与制衡的收益,判断孰轻孰重,要科学地把握一个"度"。没有良好的制衡,市场很有可能会超前发展,会冒进,脱离经济增长步伐;过度制衡,会加大协调成本,会止步不前,延缓市场发展,成为木桶中的短边。

近期,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重视发展资本市场,这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对金融市场结构性问题的改善,特别是对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货币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注意到,这里指的资本市场基本上局限在直接融资性质的资本市场范围内,不包括银行信贷。实际上,对整个金融市场而言,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外部性,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第一,货币市场如何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第二,间接融资性质的信贷市场如何与直接融资性质的资本市场相协调。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固然有利于解决金融市场的结构性问题,但是在监管分立的市场格局下,一定要警惕均衡发展,不能解决了老问题,又产生了新问题。

二、促进直接融资市场均衡发展

要促进金融市场均衡发展,首先必须要解决各个金融子市场

的结构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协调各个市场之间的均衡发展。当前,重点是解决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货币市场等的结构性问题,确保这些市场均衡发展。

关于债券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当前,债券市场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是,两个分割的市场同时并存以及期限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债券收益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债券市场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基准收益率曲线。发展债券市场,制度建设与市场创新固然重要,但核心问题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效的基准收益率曲线。基准收益率曲线,包含了对当前经济走势的判断及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涵盖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资本回报率等一系列经济指标,反映了债券市场长短期利率结构之间的关系。逐步联通两个市场,建立一条科学、合理、有效的基准收益率曲线,才能确保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关于股票市场的结构性问题。股票市场的结构性问题表现在,缺乏一个健全的市场体系。当前,股票市场具有较强的歧视性、排他性特征,完全是大企业的市场,几乎没有中小企业,始终没有向中小企业敞开。中小企业贷款难,是国际性的难题,世界各国采取了财政补贴、政策性贷款、信用补充等多种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采取了建立担保体系、实行财政补贴等多种措施,特别是提出组建创业板市场。较长时间来,由于组建创业板的呼声很高,导致上海交易所与深圳交易所的准入制度不一致,深圳市场一度停止发行。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占全部企业的99%以

上,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尽快组建创业板市场,特别是科技型的创业板市场,建立一个有差别的准入制度,形成一个分层次的市场体系,有利于实现股票市场均衡发展,活跃市场经济,保持社会稳定。

关于货币市场的结构性问题。货币市场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是,票据市场发展滞后,货币市场交易品种结构单一,缺乏储蓄替代性产品。票据市场是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货币当局调控再贴现率的基础。总体看,票据市场一波三折,绝大多数是银行承兑汇票,没有融资性票据,一级市场发展快,二级市场不发达,缺乏专业的造市商制度。如何加强票据市场制度建设,逐步推出融资性票据,成立专门的票据金融公司,是我国货币市场发展中的重要工作。去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4万亿元,全年增加1.7万亿元。在新增储蓄存款中,定期储蓄存款占58%,稳定性较强。调查报告显示,居民储蓄意愿很强,储蓄存款仍然是居民金融资产首选。主要原因是投资渠道狭窄。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基本特征是流动性充足、风险规避、收益锁定,能够起到替代储蓄的功能。目前,我们已经有了国债、金融债、准货币市场基金、保本基金、债券基金等几个品种。尽快推出货币市场基金以及研究地方政府债券、政府保证债券、其他政府部门债券、抵押债券、境外债券、教育储蓄基金和退休储蓄基金等交易品种,是实现货币市场流动性与投资性的重要措施。

三、协调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市场发展

要解决金融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必须在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同时,积极稳妥地降低间接融资比重,推动以银行为主的融资体系逐步转向以金融市场为主的融资体系。

首先,非借贷融资性质的竞争约束,能够有效降低间接融资比重。根据梅耶斯提出的新优序融资理论,企业优先偏好内源融资,外部融资偏好债务融资,但是我国由于股权融资存在制度性缺陷以及股票市场的有效性低,企业更偏好股权融资。一是分红成本极低;二是几乎没有负动力成本,增发新股稀释了原有股东权重,但没有股权激励效应;三是几乎没有信息不对称成本,新股发行不会被视为企业经营恶化。由此吸引一些好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积极寻求股权融资途径解决资金需求。这种非借贷融资性质的竞争约束,迫使商业银行从大客户、期限长、垄断行业转向中小客户,从传统的借贷业务转向中间业务、投资业务。当前,这种竞争性约束尚未形成,商业银行依然倾向于贷大、贷长、贷垄断,这与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扩张偏好有关。一旦非借贷融资性质的竞争约束形成,将促使商业银行随之转变,从而降低间接融资比重,推动金融市场均衡发展。

其次,商业银行可以成为直接融资市场的发行主体。一般认为银行业具有较为平坦的U型成本曲线,中型银行效率较高。实践表明,股份制商业银行效率最高,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以及大量的城乡信用社效率很低,如何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始终是金融改革的重点。直接融资市场发展,为此创造了条件。一是商业

银行可以以债权融资形式,通过发行金融债筹集资本;二是可以通过股权融资,发行股票上市。1998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有所减少,行业集中度下降,竞争度上升,市场效率提高,由市场势力导致的社会福利净损失减少,与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优先上市,效率提高有很大关系。

再次,尽快推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近年来,商业银行倾向于贷大、贷长、贷垄断,可以实行证券化的资产迅速扩张,特别是住房贷款,到2003年,贷款余额高达11780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61倍,占商业银行各项贷款的9%,相当于的10%。这些贷款导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不匹配,积累了很大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实行证券化,把信贷资产转变成债券,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降低了直接融资比重,提高了间接融资比重,仅住房贷款一项,如果绝大部分实行证券化,就可以为商业银行减少近10%的长期资产,为债券市场带来近亿元的融资量;第二,改善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状况,降低了流动性风险;第三,资本充足率低于8%,是商业银行贷款膨胀、盲目扩张、抗风险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家已经采取了划拨不良资产、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注资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等多种方式予以解决,但这毕竟是政府行为。证券化则是依靠商业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来消化长期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完全是市场行为,是市场化的解决途径。

最后,允许部分信贷资金进入直接融资市场,缓解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不足。当前,证券市场投资性强,流动性不足。主要原因

是国家限制信贷资金用于股本权益性投资,禁止信贷资金流入虚拟经济,强制贷款支持实体经济。这在金融市场发展初期,有利于市场稳定,但割裂了不同性质的两个市场,阻塞了资金的流通路径,导致股票市场流动性不足。突出表现在证券公司以及上市公司兼并收购困难。兼并收购,往往所需资金量很大,依靠兼并方的自有资金很难实现,需要短期的过渡性融资渠道与工具。银行不贷款的结果是,重组行为或者受阻,或者成本高昂,效率低下,最终期待以兼并重组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努力失效。

转型经济时期,利率管制产生租金,并在几个部门间配置租金。金融市场发展的结果是,资本市场与银行部门争夺民间部门的资金,使垄断的银行部门失去部分收益最高的借款人,带来银行部门的特许权价值损失,减少了银行部门的租金。因此,这一过程必须积极稳妥地进行,以免产生风险。麦金农指出,"对一个高度受抑制的经济实行市场化,犹如在雷区行进:你的下一步很可能就是你的最后一步。"促进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调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银行业要规范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实践证明,多年来行政接管的金融机构,没有一家彻底结束,都是悬案。破产才是终极之路。银行破产与企业破产不同,无法适用一致的破产原则。银行破产必须考虑到系统性风险,一般由金融监管当局而不是法院裁决,破产的条件不能依靠无流动性、资不抵债这样的条件。现有的《破产法》并不适用银行破产。应研究制定相对独立的法律框架,尽快建立有效的

银行退出机制。

四、加强对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

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结构性问题突出,给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去年以来,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抑制货币增长,金融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货币政策调控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有效性和灵活性受到挑战。在转型经济时期,市场经济同时面临总量失衡与结构调整的双重困难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到底是实行总量调控还是选择性调控?

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无法理解19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出现的经济波动,因为在利率、物价和实体经济均处于平稳运行的情况下,危机发生。罪魁祸首不是来自产品市场或要素市场而是资产价格波动。例如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前,宏观经济指标一切正常,通货膨胀在2%左右,失业率在2%左右,长期利率维持在3%的水平上,消费、投资、进出口都处于正常的波动区间,,而仅仅是由于缺少选择性调控,以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资产市场价格急剧飚升,就导致日本经济陷入长达十年的萧条中。日本教训引发的争论之一是,中央银行到底要对金融市场实行总量调控还是选择性调控。

在货币政策的职能中,总量控制总是第一位的。但是,转型国家的中央银行绝不能忽视选择性控制对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由于转型国家普遍存在结构性问题,如果没有选择性控制,中央银行就没有权力或办法在金融市场的萧条部门或市场鼓励扩张,或

限制那些进一步扩张会导致不协调的其他部门或市场。如果一个或几个金融部门的过高(投机的)增长率造成了扭曲,从而威胁到整个金融的稳定,那么单纯依靠总量控制将处于两难境地。因为总量控制是非歧视性、非排他性的,要么允许不平衡的扩张继续发展下去,要么实行普遍限制,后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所有金融部门。如果一些部门本来就不景气,那么总量控制将使它们的情况变得更糟,结果是不利于金融的普遍稳定。究竟是对金融市场实行总量调控还是选择性调控的根本问题是,中央银行到底是关注总量还是关注结构,到底是关注价格还是关注数量,或是同时兼顾?信贷紧缩与回收流动性一样,结果都是导致金融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首先,总量紧缩的是货币市场上的资金,而不是中长期借贷市场上的资金,紧缩的是中小银行的流动性而不是大银行的流动性。去年以来,面对货币贷款超常增长,中央银行先后推出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紧缩房地产贷款抑制泡沫以及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点回收1500亿元资金等各种措施,目的是防止信贷失控,控制贷款增长。总体看,效果显著,贷款增长有所下降,全年控制在2.77万亿元。但是,信贷紧缩的结果是,中长期借贷市场上的资金并没有因紧缩而大幅度减少,相反,货币市场陷入困境,货币市场利率大幅上升,国债、央行票据流标。同时,大银行的流动性并没有显著下降,流动性紧张突出表现在中小银行。最终,通过公开市场微调,以数量招标而不是价格招标的方式,才逐渐缓解了流

动性,货币市场利率才逐渐平稳。

其次,在借贷市场上,总量紧缩的也不是发达地区、大企业、大项目的贷款,而是落后地区、小企业、个人贷款。今年以来,中央银行的调控原则定为货币信贷增长要低于去年的实际水平1、M2为17%左右,贷款2.6万亿元。1月份,调控的效果有所显现,货币信贷有所收敛。但是,背后的问题并不简单。贷款少增主要是消费信贷少增,其次是贴现贷款少增。市场机制下的资源配置结构,与最终需求结构是一致的,而最终需求结构又决定于分配结构。很明显,经济发展越不平衡,信贷资金的配置就越有可能倾向于富裕地区、城镇以及高收入阶层,甚至在结构设置上完全不顾社会效应。在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的市场格局下,仅仅依靠总量控制,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

不可否认,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许多国家由直接向间接转变,政策工具更加市场化,以前政府曾经强制运用的工具,不断弱化,甚至逐渐消失,公开市场业务等完全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工具迅速发展,货币政策操作更具弹性、市场化、更富有效率。但是,由于金融市场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仅仅依赖总量性调控,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需要实施选择性调控,依靠排他性控制,对特定市场发挥调控作用而不受制于整体经济。比如实施窗口指导、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利率等。1998年,中央银行取消了贷款限额控制,开始实行指导性计划。指导性计划是一种软约束。去年贷款超常增长,中央银行多次实施窗口指导,目的就是控制

限额。再贴现与存款准备金率,都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商业银行的资金供求,实施选择性控制。再贴现由于票据市场发展滞后,难以发挥很大作用。存款准备金率则是普遍执行7%的标准。差别准备金率是非常重要的结构性调节政策。在尚未执行8%资本充足率的情况下,是否按照不良贷款率等指标合理确定差别准备金率,约束商业银行盲目追求信贷扩张、变相降低不良贷款率等行为,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几个工具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利率。很长时间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差别利率,这就是一种有效的价格调控。虽然基准利率一致,但是在浮动幅度上,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不同,农村信用社与商业银行不同,住房贷款与其他贷款不同,目的就是缓解中小企业、农民贷款难,刺激住房消费。目前总体利率已经处于较低水平,由于2003年始终维持正增长,11月份达到3%,今年1月份达到3.2%,已经出现了实际负利率水平。近年来,世界各国都纷纷采取低利率政策,维持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我国的突出问题不是需求不足,而是结构性失衡,是供给过剩,因此对低利率政策需要研究。首先,扩张性利率刺激的是总需求,解决不了供给过剩,当期的需求扩张的确可以缓解当期的供求矛盾,但是很有可能带来下一期更大的过剩;其次,长期低利率的结果是,信贷资金过度集中到重化工业,促进了重化工业的迅速扩张,导致部分行业过热。2003年,重化工业得以迅速发展,汽车、化工等行业过热,虽然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有政府强力推动的原因,

但重化企业都是大企业,实行长期低利率是原因之一。重化工业迅速扩张有可能潜藏很大金融风险。19982002年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债率由63.74%下降为58.72%,下降了5个百分点。2003年有色金属、冶金等行业资产负债率明显上升,新增负债占新增资产的比重均超过2/3。负债增加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如果不适当控制,会因过剩而导致不良资产剧增;最后,低利率政策,还造成经济低水平扩张,也是当前五小复苏、盲目投资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

实际上,贷款利率已经结构性调高。1月份,扩大了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不同金融机构实行不同的利率浮动幅度,就是变相地提高了部分贷款利率水平。不过,与此前利率调整不同的是,此次利率调整,不是按照大中小企业,而是按照不同机构实行差别利率。当前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存款利率水平在什么点上比较合适。(中国人民银行高玉泽)

<上海证券报> 2004年03月23日

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利弊

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利益[1] 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将降低新兴市场获得资金的成本,改善市场的流动性和市场效率,延展市场空间,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系统能力,改善金融基础设施,提高会计和公开性要求,改进交易制度,增加衍生产品的品种,完善清算及结算系统。海外金融资本的进入,尤其是外国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对市场交易活动的参与,迫使资本流入国的金融管理当局采用更为先进的报价系统,加强市场监督和调控,及时向公众传递信息,增加市场的效率。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通过采用国际会计标准,改进信息质量和信息的可获得性,改善交易的公开性。交易数量和规模的增加,有助于完善交易制度,增加市场流动性。而外国投资者带来的新的金融交易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衍生产品的出现及发展。建立一个技术先进的清算和结算系统,对于有效控制风险、保持该市场对外国证券资本的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市场国际化所蕴含的风险[1] 1、因市场规模扩大而造成监管失控的风险 与国际化相伴随的外国资本的大量流入和外国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在增加金融市场深度、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将导致金融资产的迅速扩张。如果缺乏足够严格的金融监管,这种扩张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爆发的根源。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金融体系不成熟,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一旦大规模的资本流入突然发生逆转,势必引发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甚至导致金融危机。 2、金融市场波动性上升的风险 从国际经验看,对于规模狭小、流动性比较低的新兴金融市场来说,与国际化相伴随的外国资本大量流入和外国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尤其是在一些机构投资者成为这类国家非居民投资的主体时,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表现得更为显著。 目前,我国金融经济基础设施尚待完善,尤其是在会计标准、公开性、交易机制、票据交换、结算和清算系统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承受资本大量流入冲击的能力有限,因而在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加大后可能出现市场价格迅速上升或下降以及流动性突然丧失的危险,大大地增加全局性的市场波动。 3、金融市场表现主要受海外市场牵动而脱离本国经济基础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各国金融市场融合程度的逐渐加深,新兴国家金融市场与主要工业国金融市场波动的相关性显著加大,其中,后者对前者表现出很强的溢出效应。根据我们的计算,美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对韩国股票市场波动性溢出的相关程度在1993年到1994年间高达12%,对泰国股票市场波动性溢出的相关程度在1988年到1991年间高达29.6%,对墨西哥股票市场波动性溢出的相关程度在1990年到1994年间高达32.4%。这种溢出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在市场稳定发展时期,资本流入国的金融市场波动接受主要工业国的正向传导,二者的波动呈同步性;其二,在市场波动显著、存在一定的恐慌心理时,二者波动出现背离,甚至呈反向关系。 4、遭受金融危机传染的风险 由于机构投资者在全球资本流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主导作用,其行为特征表现出一定的“羊群效应”,对新兴市场的进入和撤出常常具有“一窝蜂”的特点,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大量的国际投资者把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视为一个整体,同时从上述市场撤出资金,导致其同时崩盘,其金融市场相关系数显著增大。如韩国和印度尼西亚股市的相关系数由43%上升到73%,印度尼西亚和泰国股市的相关系数由15%上升到78%,泰国和韩国股市的相关系数由55%上升到63%。

中国金融的脆弱性及管控.pdf

一、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的成因 金融脆弱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采用的是广义金融脆弱性概念。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的产生由多种因素造成。 1.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存在内生性缺陷。 一般来说,农村金融机构正常运作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资金提供者不挤兑,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对资金的使用是有效的。但在我国农村,这两个条件极易遭到破坏。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源于其特有的业务活动,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功能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一般来说,只要存款基础稳定,农村金融机构便可在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提款的前提下,将其一定比例的资金投资于流动性不高但收益率较高的资产上。但如果一旦发生重大意外事件,使储户对农村金融机构失去信心时,就会出现挤兑现象,这时,农村金融机构便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挤兑规模越大,所积聚的金融风险越大,金融脆弱性就越明显。近年来,由于信息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农村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并不能保证高效率,从而使金融机构保持稳定的第二个条件难以成立。由于农村借款人往往数量非常庞大且高度分散、对借款额度需求较小且缺乏抵押品,农村金融机构要充分了解这些借款人的情况很困难,而且成本也相当高。同时,我国农村金融债权人与债务人间是一种软约束关系,权责关系不对称,这就必然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地配置资源,无法保证贷款者有效地使用资金。 2.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不合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及其他民间金融机构。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但却没有很好发挥作用。民间金融处于被管制的从属地位,运作极不规范,问题较多。农业银行从1996年开始走商业化道路后,不愿在经济条件薄弱的农村开展业务,不断收缩基层营业网点,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目前,农业贷款仅占农业银行贷款余额的10%。同时,农业银行贷款权也收缩,使大量农村储蓄流出农村。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正在虚置。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在业务上只吸收存款,对外不办理贷款业务,将农村稀缺的资金“倒流”城市,使农村金融供给市场更加恶化。这样,剩下的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就只有农村信用社,形成了“小马拉大车”的制度安排。据统计,目前农业新增贷款85%以上都来自农村信用社。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势单力薄的农村信用社难以单独支撑整个农村金融市场,无法满足“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此外,从1999年开始,全国上千家农村基金会全部关闭,形成巨大的坏帐,成为农村金融的一大隐患。目前,民间金融仍处于初级发育阶段,无法进一步扩展规模和经营网络,只能为“三农”提供简单的金融服务。 3.农村金融机构信用环境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我国农村征信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淡漠,信用文化薄弱,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中介服务极不规范,提供虚假资信证明甚至协同贷款欺诈、恶意逃废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与保证人串通骗取金融机构贷款,严重破坏了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同时,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相当普遍,对逃废债务人无强有力的威慑手段,导致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必然损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加大了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 4.农村金融机构没有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一方面,没有建立与农村金融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科学的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难以及时发现、预警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缺乏存款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存款保险保障制度,一旦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恶化,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和支付危机,由于缺乏风险转移机制,将会加大金融风险,加剧农村金融的脆弱性。 二、防范农村金融风险脆弱性的建议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风险不断积聚,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将会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克服农村金融的脆弱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1.提高识别农村金融脆弱性的能力。提高对农村金融脆弱性的识别能力,是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脆弱性的前提。可通过建立以“自有资本比例、不良资产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信贷风险度的变化”等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识别、预警农村金融的脆弱性,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可借鉴美国对银行系统脆弱性的识别和防范措施,如,“及时纠正措施”。它是以计算银行自有资本比率来识别银行脆弱性程度的方法(见下表)。应结合我国农村金融的实际情况,把农村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比率作为识别金融脆弱性的一种方法。当农村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低于4%时,就可认为金融脆弱性开始显现,应引起重视,提出改进措施;当自有资本小于0时,就表明金融脆弱性已非常严重,应停业整顿,甚至关闭。 2.转换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机制。要防范金融脆弱性,转换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但改革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输血”,而是培育和恢复“造血”功能。一方面,要给予农村金融机构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包括资金支持、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有效地减轻历史包袱,改善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激励和引导农村金融机构转换经营管理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权责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行为规范的治理形式和组织制度。农村金融机构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长效的不良贷款化解机制,真正降低信贷风险,推行严格的问责制,规范业务工作流程和岗位监督,加强内部稽核审计,推行全员竞争上岗用工制度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一种动态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农村金融机

人民币国际化与国内金融市场改革的关系

人民币国际化与国内金融市场改革的关系全球金融一体化趋势加速的今天,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金融业的必然选择。而人民币国际化作为中国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渠道,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研究和讨论。国际货币职能的实现是有层次的,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一个流通范围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国际货币职能由低到高逐步实现。 人民币目前流通范围和行使国际货币的职能有限,还处于货币区域化的开始阶段,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初始阶段。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条件的分析认为,国际市场对人民币需求增加、国内政治经济条件稳定等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因素,人民币国际化实现的条件正在逐渐成熟;但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仍相对滞后,以及金融监管、货币流通等相关的制度建设则阻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业的微观基础和主要载体,在微观层面体现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业国际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货币替代理论是人民币国际化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在中国银行业应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一系列变化中得以体现,如银行的业务、利率等方面。实证分析表明,股票市场的发达程度与货币国际化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二者能够相互促进;但人民币国际化也可能加大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风险。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将促进人民币债券的国际发行,为中国境外企业提供低风险、低成本投资工具。另外,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缓解我国保险业外汇资金货币错配问题。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我国金融机构应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政策建议。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金融市场之间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分析认为,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进展有利于中国金融市场深化、培育离岸市场、缓解货币错配,同时对金融市场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制约影响大于支持影响,现阶段应通过构建区域货币合作制度、推动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等来予以克服,促使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良性互动。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将人民币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目标加以研究,需要有历史的眼光。本文最后基于从内因到外因的发展逻辑,将人民币国际化分为三个阶段:致力于可自由兑换、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的自由化阶段,致力于人民

中国证券市场如何面对金融国际化

中国证券市场如何面对金融国际化 一.金融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交往和协调、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进而使全球金融形成一个联系密切、不可分割的整体。金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也必然带来金融国际化,金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证券市场国际化是以证券为媒介的国际间资本流动,即证券发行、证券交易、证券投资超出一国的界限,实现国际间的自由化,本来一国性的证券市场变成了国际性的证券市场。世界各重要证券市场已经浮现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这重要表现为世界各大证券交易所已拥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上市公司、各国竞相建立创业板市场、各国证券交易所寻求大联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开放,我国证券市场也逐步国际化,这使得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的关联程度提高,相互影响更加明显。中国加入WTO以后,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从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生产、贸易、市场等各方面都参与了国际分工,同时也带动了筹资和投资的国际化。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组织形式,为了获取国际比较利益而进行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融资,对证券市场国际化也提出了直接的要求。此外,资产选择理论在国际范围内的应用、宽松的金融市场环境、金融创新与投资工具的加速发展、会计制度的规范与统一、科学技术与证券交易技术的迅猛发展,都是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证券国际化的现状 从一国的角度来看,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国际性金融机构在本国的证券发行和本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国际性金融机构在外国的证券发行,这是国际证券筹资;二是外国投资者对本国的证券投资和本国投资者对外国的证券投资,这是国际证券投资;三是一国法律对外国证券业经营者(包含证券的发行者、投资者、中介机构)进出本国证券业自由化的规定和本国证券业经营者向外国发展,这是证券商及其业务的国际化. 一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初期,可能更重视证券市场筹资功效突破国界,但从国际化程度高的证券市场看,则更偏向于筹资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国际化。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重要体现在国际证券筹资上。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步伐是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对外发行国际债券开端的。 中国证券市场走向国际化的现实障碍具体表现为: 1.我国证券市场规模偏小 从纵向看,中国证券市场扩张较快,但从横向看,中国证券市场的规模和融资水平却还处于较低水平,难以抵御国际化的风险。2.证券市场结构性缺陷突出我国的证券市场缺陷主要表现在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证券市场不是依靠投资对象的权利与义务划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而是按投资主体的身份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等。在上市公司中,能够流通的股本平均只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6%左右,有74%左右的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和国家股、法人股转配的部分不能流通,而且在可流通股的投资者中,个人投资者占绝大部分,机构投资者只是极少部分。这种结构性的缺陷扭曲了证券的变现机制、市场评价机制和资本运营机制,使得我国证券市场高投机性、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无法成为真正的开放市场。3.金融管制较严,人民币没有实现自由兑换.4.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不够规范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较短,其法律架构和监管制度与国际证券市场存在较大的差距。市场的规范化和透明度不够,仍然存在许多非市场化的操作,行政干预色彩还很浓厚。而且,中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有效、及时,会计制度没有完全按照国际化的标准统一。 三金融国际化是一种趋势. 因全球范围内金融管制放松和金融业开放加速而使国别资本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趋势;是资金或资本或金融服务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大量和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金融国际化是一个过程,是各国经济与金融的相互依存关系因国别资本或金融服务可以迅速地、大量地和基本上不受限制地跨国界流动而变得日益密切的动态过程;是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过程;是全球化进程中资本积累的金融化,是一个客观历史过程金融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的金融活动趋于一体化,一国的金融活动与其他

中国供应链金融调研报告

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中心

目录 PART 1 1 前言 PART 2 2 供应链金融生态图谱 PART 3 6 2017中国供应链金融现状调研结果 PART 4 16 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PART 5 20 参与制作机构介绍 21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 22 华夏邓白氏 23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中心

图表目录 图表1-1: 行业发展趋势展望7 图表1-2: 人员扩张计划展望7 图表1-3: 供应链金融公司类型分布8 图表1-4: 供应链金融客户行业分布9 图表1-5: 供应链金融公司业务规模分布10 图表1-6: 供应链金融公司风控成熟度分布12 图表1-7:风控数据来源类型分布13 图表1-8:风控数据完整度分布13 图表1-9 风险评估技术等级分布14 图表1-10: 风险评估技术准确度比对14 图表1-11: 业务发展痛点类型分布15

前言 国内经济持续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突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联合华夏邓白氏、中 破口和着力点。而金融端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从尤其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产融结合、2017年3月对供应链金融的各类市场主体进脱虚向实”的背景下,更需要加强金融支持和服行了问卷调研,各类主体的竞争优势、市场务。而供应链金融是应“产业发展需求”而生,不格局、服务模式、资金渠道、风控手段是什管对于国际发展战略与进程,还是国内转型战略么呢?大数据、区块链等新金融科技对行业与进程,供应链金融都生逢其时。供应链金融不发展的影响几何?他们的实践是否印证了产仅仅是一种融资服务,供应链运营效率的提升、业的健康迭代、稳健繁荣、前途光明?未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生态圈的建立和繁荣来,他们又将如何前行、走向何方?希望通也是供应链金融的非常重要的使命。所以,供应过本报告的发布来记录行进中的2017中国供链金融是金融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应链金融业态。 2017年供应链金融产业健康迭代、宏观环境利 好、产业生态稳健繁荣,除了传统的商业银行, 行业龙头、B2B平台、供应链公司、外贸综合服 务平台、物流公司、金融信息服务平台、金融科 技、信息化服务商等都纷纷往供应链金融领域渗 透,可谓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本报告第一至二章节【Part1&2】由深圳万联亿通科技有限 公司撰写(具体由其下属的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负责资料 整理、分析论证等工作,内容取自《2017中国供应链金融生 态图谱》),第三章节[Part3]由上海华夏邓白氏商业咨询有 限公司(简称华夏邓白氏)撰写,第四章节[Part4]由中国人 民大学商学院撰写(具体由其下属的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研 究中心负责资料整理、分析论证等工作) 1

中国金融的脆弱性及管控

---------------------------------------------------------------范文最新推荐------------------------------------------------------ 中国金融的脆弱性及管控 一、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的成因金融脆弱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采用的是广义金融脆弱性概念。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的产生由多种因素造成。1.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存在内生性缺陷。一般来说,农村金融机构正常运作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资金提供者不挤兑,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对资金的使用是有效的。但在我国农村,这两个条件极易遭到破坏。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源于其特有的业务活动,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功能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一般来说,只要存款基础稳定,农村金融机构便可在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提款的前提下,将其一定比例的资金投资于流动性不高但收益率较高的资产上。但如果一旦发生重大意外事件,使储户对农村金融机构失去信心时,就会出现挤兑现象,这时,农村金融机构便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挤兑规模越大,所积聚的金融风险越大,金融脆弱性就越明显。近年来,由于信息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农村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并不能保证高效率,从而使金融机构保持稳定的第二个条件难以成立。由于农村借款人往往数量非常庞大且高度分散、对借款额度需求较小且缺乏抵押品,农村金融机构要充分了解这些借款人的情况很困难,而且成本也相当高。同时,我国农村金融债权人与债务人间是一种软约束关系,权责关系不对称,这就必然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地配置资源,无法保证贷款者有效地使用资金。2.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 1 / 6

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浅析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 一、绪论 今年四月份,IMF在报告中警示,信贷危机是中国银行业一定时期内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之一。在此之前,去年十一月份,IMF首次发布了中国金融体系稳定评估报告,指出中国的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但脆弱性逐渐增加。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引起了中国的关注。 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导机构,同时在给国内企业融资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对我国金融有着重要影响。研究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和进一步加快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的现状的认识 (1)银行体系脆弱性和金融脆弱性基本理论 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制度、结构出现非均衡导致风险累积,金融体系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金融状态。也就是说,金融体系本身不稳定,具内在的脆弱性,因此金融风险普遍存在,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从西方国家频频爆发经济危机也可以得到体现。 金融脆弱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金融脆弱性是指一种趋于高风险的状态,泛指整个银行体系中的风险积聚,包括信贷领域和金融市场领域。狭义的金融脆弱性又称银行内在脆弱性,银行业高负债的经营特点就决定了其更易失败。现在对我国家的金融脆弱性主要是从狭义层面上考察的。我国多数银行似乎有能力抵御单独出现的冲击,这些冲击包括:资产质量大幅恶化(包括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收

益率曲线的移动,及汇率的变化。但如果几个风险同时发生,银行体系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2)对中国银行脆弱性的认识和及其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金融机构既银行由于是高负债经营,其资产和结构的不对称、较大的杠杆比率等本身就有内部脆弱性。 1.国内四大国有银行垄断市场就不利于银行体系的稳定。目前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银行体系,在央行之下设有政策性银行,四大大国有银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由银监会对其进行监督。虽然股份制银行等都在发展,但是无论是从储蓄还是贷款上,还是四大国有银行基本垄断市场,形成寡头竞争,这样的市场结构缺乏竞争和完善,本身就存在着脆弱性。除此之外,国有商行的产权结构式单一的公有制,这种制度即“控上不控下”,经营者对资产的关切度和控制度都不够强,也容易产生道德风险。而且这种产权归国有会使银行不仅仅追求利润最大化,还要接受政府的参与和控制,承担非经济性的国家政策目标,逐利动机的减弱同样会降低对资产的关切度,从而增加脆弱性。 2、银行业的不良贷款过多,资产和负债极其不对称,资本结构不 合理,并且市净率较低。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增加了银行信贷资金供应的压力,降低了银行的资源配置效率。 我国银行的市净率大多在1.4%左右,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较低,这回影响到银行的偿付能力。银行体系的稳定是需要有足够的盈利能力来保持偿付能力和良好的流动性,以应付付款人挤兑的可能。此外,通过IMF的报告也知道,目前国内银行信贷扩张过快,

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与热点分析

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与热点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供应链金融寄希望于产业电商平台的发展和普及,在行业性的互联网供应链平台上,希望可以汇总整个行业的中小企业的运营情况,通过平台的集约效力实现整个行业的中小企业的“四流合一”、通过信息化、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的产业互联网集约化的解决供应链上的中小型企业实力弱和资信水平低下的状况。下面是由为大家分享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与热点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浅论供应链金融产品设计及优化 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一个被定位于为大多数中小企业服务的业务,在企业信息化、供应链信息化和ERP普及推广的时代,它通常会围绕一个核心企业展开,通过核心企业注入大型制造企业的ERP或商品流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而展开,由于核心企业具有高等级的信用优势,又能依托信息化整合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这样就能为链上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供应链融资和供应链物流综合服务。当前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产品主要是针对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设计,也就是说,在B2B交易中,银行供应链融资产品至少要求B2B之间有一端是高信用等级的大企业,或者一端有增信保障,我们把这种特色简称为“一头沉”的情况;对于供应链尚未实现信息化的情况,银行 会有更多附加的融资条件和风控要求,这样会使得很多中小企业继续隔离在银行风控体系之外,让供应链融资的普惠原则难以施展,这是当前银行产品的局限。

在互联网时代,供应链金融寄希望于产业电商平台的发展和普及,在行业性的互联网供应链平台上,希望可以汇总整个行业的中小企业的运营情况,通过平台的集约效力实现整个行业的中小企业的“四流合一”、通过信息化、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的产业互联网集约化的解决供应链上的中小型企业实力弱和资信水平低下的状况,通过行业性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改善现有的供应链上每个企业之间的 关系,将原先企业间单个不可控制的信用危机转化为整个供应链或行业性平台上的一个整体的、可控的风险,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数据的风控。互联网时代,既可以将供应链金融的风控视野扩大到产业供应链的上下游范畴,也可以扩大到更广阔的行业性供应链集合的范畴,这就是供应链平台化的全新视野。在供应链平台化的视野内,中小企业因为满足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四流合一、真实贸易背景透明化、融资自偿性和封闭性”等诸多特点而具有交易信用,由此让中小企业可以获得去担保化的“流动资金融资信用”。这样就可以突破原本旧的金融机构的传统授信模式,从而不仅加宽银行渠道,还能更加有力的控制信贷危机的产生,从而解决大多数中小型企业中“融资难”的问题。 在产业互联网和B2B供应链电商平台高速发展的时代,为了保障供应链融资产品与供应链平台之间每个环节都可以完美结合,如何将现有供应链金融产品之间相互的组合优化和产品运营流程实施优 化在B2B供应链金融平台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下面几个工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情况

二、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情况 1、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深度和广度不够。真正成熟的金融市场的标准是:好企业可以随时通过丰富的融资产品与渠道进行融资;长期投资者能够得到合适稳定的回报;市场价格基本合理;市场参与者遵守规则。但目前中国金融市场远远没有达到这些标准。决定人民币国际化关键的人民币“投资池”尚未形成;国内一级和二级市场、场内和场外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割现象;同业拆借利率尚未成为引导整个利率体系的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等。总之,我国尚未形成一个高度开放、规模巨大、品种繁多、赢利性和安全性达到规范的适应货币国际化要求的金融市场。 2、利率和汇率缺少市场化。利率是资金的使用价格和时间价格,汇率则是货币的交换价格,两者应分别由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的供求来决定,否则就会被压制或是被扭曲,从而导致对整体经济发展的压制和经济行为的扭曲。如果利率不能反映真实的货币借贷市场的供求,并以真实的市场利率引导其他金融商品的价格;如果汇率不能真实反映本币和外币的供求,并以真实的市场利率参与国际经贸往来,该国货币就难成为国际货币,并承担起国际货币的职能。由于我国正处于转型经济阶段,利率、汇率市场化的进程受到诸如金融机构自我约束能力、央行宏观调控能力、国际收支状况以及资本项目开放的风险防范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3、金融市场主体竞争力较弱。发达的现代金融体系是央行有效执行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基石。目前,我国金融系统的主体仍为四大国有银行,虽然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革,但在整体运行机制和风险管理能力上仍和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观念和行为模式仍旧阻碍着国有银行的国际化进程。 4、金融风险防范的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主要包括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也有部门金融监管职能。但是,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通常只注重国内的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而对国际金融风险的防范还需加强。特别是随着货币国际化的加快,本币的流出也将日益增多,而境外本币的增加会使得市场投机因素增多,容易造成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或一定时期削弱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效用,甚是造成宏观经济政策的失效和失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都是很好的例子。虽然它们对我国造成的直接冲击不大,但不能说明我们已经具备了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我国金融风险监管体系的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5、金融市场尚不完备。我国的金融市场目前是很不完备的,除了传统的银行信用间接融资外,仅仅局限于同业拆借业务和票据承兑业务,发展很慢。主要表现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投资欲望和价值观念;银行没有企业化,信贷资金尚有供给制,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尚不发达,信用工具缺乏.现有证券的不流通;价格体系的不合理,不能给投资者带来准确及时的投资信息,资金得不到合理流动;金融立法、章程残缺不全,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等。 三、加强金融市场建设。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措施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金融市场建设,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支持: 1、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坚持将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作为重心,进一步扩容我国债券市场、丰富和发展我国债券市场的品种、加大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力度,为境内外人民币提供交易和投资的“资产池”。相对来说,债券市场融资便利程度要超过股市,融资效率较高。很多发达国家债券市场甚至超过了股票市场。因此,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建设要以推进产品创新和制度建设为重点,以增强市场功能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公司债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同时,重视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等的协调发展,建立完善各市场之间资金流动的渠道,使各市场之间联通互动,提高金融市场整体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这样才能适应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需要。 2、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市场参与者结构,适当扩大境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规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中资参与国际市场,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有序开放,为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创造条件。支

万联:2019中国供应链金融调研报告

万联:2019中国供应链金融调研报告 2019中国供应链金融调研报告 《2019中国供应链金融调研报告》从2019年7月开始,历经3个月,报告梳理了2019年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大环境、生态、企业发展现状、发展大趋势,以数据洞悉当前供金行业市场特点、产品、风控、科技及资金融通变化,以兹与时俱进地为广大同仁梳理当前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情况,致力于促进中国供应链金融的繁荣、健康发展。 专业化的信息、通信、技术能力和多主体的连接能力成为未来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方向。 根据本次调研统计结果显示,2019年数量占比最大的是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31.03%),其次是B2B平台(16.12%)、商业银行(9.71%)、保理(6.51%)、外贸综合服务平台(4.51%)、制造业企业(3.91%)、综合类金融机构/大数据+AI 类服务商/区块链类服务商/物联网类服务商/物流企业(各3.2%)、小贷公司(2.6%)、信托(1.3%)、P2P/担保/金控(各0.6%)。 其中供应链管理企业、B2B平台和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凭借其整合和连接能力,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占比到达51.66%。 相较于2018年物流及大宗领域占据大部分的比例,2019年数据显示物流领域的占比明显下降,大宗领域的占比较为平稳,同时,其他领域该比例则有明显的增长。 一些之前涉及供应链金融服务不深的领域,也逐渐发力,如有11%的企业正在开展快消品领域的供金服务,有7%的企业正在开展农业领域的融资服务,有2%的企业正在绿色环保领域发力,而餐饮和鞋帽也分别有3%和1%的企业正在向这类非传统领域挺进。 调研数据上显示大数据与AI、云计算在大多数的行业中都得到了运用,其中非银类金融机构在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占比最为凸显。可以预见,大数据和云计算因其开放性和精准性,将成为未来金融企业管理客户和金融交易系统的标准配置。 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方面,从数据上看,各类供应链金融主体都不同比例的应用到物联网技术。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供应链

最新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表现及分析

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表现及分析 (二)信息经济角度的研究 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成为金融脆弱性之源。尽管金融机构的产生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根源----信息不对称,但进一步分析表明,储户的信心以及金融机构资产选择过程中的内在问题也会使得金融风险不断产生和积累,最终可能依法金融危机,而这些问题也是由信息不对称产生从内部制度上分析,金融机构管理者在经营业绩上获得奖励和受到处罚得不对称性也将导致其不能有筛选客户的原因。 (三)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 认为宏观经济不稳定是导致经融资产价格尤其是股市价格过度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愈脱节的背景下,资产价格并不完全依赖实物经济,而是由市场中的众多因素相互决定,并这些因素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因而金融资产价格会出现过度波动性,是金融市场脆弱性的重要根源。分析金融自由化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金融脆弱性问题在一国由金融压制状态转向金融自由状态更加突出,可以说金融自由化在相当程度上激化了金融固有的脆弱性。 三、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根源 (一)金融制度的缺陷 金融脆弱性归根结底是由金融制度自身特点和缺陷决定的,是内因和外因同综合作用的结果。 1.金融制度主客体缺陷是造成金融脆弱性的根源所在

一方面,在金融活动中,金融活动主体的有限理论,结果是金融行为异化。突出表现在金融机构过度借贷冲动和过度竞争;金融市场上的过度投机和盲目惶恐;金融监管行为的扭曲和不规范;金融当局货币政策得失误和过度的货币供给;金融活动中大量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滋生,从而使金融制度功能异化,金融脆弱性不可避免。另一个方面,作为金融合约的安排形式,金融制度客体缺陷主要表现为金融合同的复杂性和不完全行。由于金融资产市场竞争程度高,参与者众多,从而使金融交易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金融风险发生和扩散的可能性,进而影响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金融制度相对稳定的特点和结构缺陷是脆弱性的根源 金融制度是由许多复杂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体。一方面,是由于各子系统发展的不平衡,往往导致系统内部失去均衡,内部调节失灵。金融机构和市场创新不断进行,使原来的金融监管制度滞后甚至失灵,出现“管不住的无奈”,从而使用权子系统功能耦合和互相适应的稳定状态遭到破坏,使金融机构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变化了的金融形势,金融脆弱性相伴而生。另一方面,金融活动又是在金融结构框架中进行的,金融制度总是对一定的金融活动的控制或者管理,当新的金融活动不断发展,原有的制度不能容纳它并对之进行有效的控制的时候,盲区就出现了,盲区的不断扩大是原来的金融制度变得越来越脆弱。因此,金融创新是滋生金融脆弱性的催化剂,旧有的制度安排不适应新的经济金融环境是金融脆弱性的根源。

基于宏观效应的金融脆弱性:理论与实证

基于宏观效应的金融脆弱性:理论与实证由于传统的金融危机理论无法解释当前频繁的金融危机,金融脆弱性理论便应运而生。如何缓解金融脆弱性和防范金融危机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论文基于金融脆弱性相关理论,以当下我国宏观经济现实需求为切入点,研究了金融脆弱性的诱发因素、宏观效应和宏观政策监管。探讨了资产价格波动对金融脆弱性的诱发机理和传导途径、利率市场化和信贷错配视角下的金融脆弱性的宏观效应及其表现特征、货币当局如何着眼于金融稳定目标来强化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搭配,防范金融风险。 首先,以资产价格波动理论为指导,基于资金循环流动视角,利用2010年4季度—2015年4季度相关指标数据,构建了包含金融市场多项资产价格波动的FCI指数和金融脆弱性代理变量,建立了两者之间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VAR模型,并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得出FCI指数的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线性回归模型还是VAR模型,房地产价格、人民币有效汇率价格波动是造成金融脆弱性的主要扰动源,其扰动贡献值高达71%。同时进一步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FCI 指数是金融脆弱性的单项格兰杰原因。其次,以利率市场化理论为指导,探讨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重点检验金融脆弱性的宏观效应。 利用2005年1季度—2015年1季度数据,基于金融加速器原理检验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冲击。研究结果表明,面对利率冲击,不同类型商业银行脆弱性不仅存在显著差异的宏观效应,并且这种宏观效应还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非对称性差异特征。相应的政策含义是央行在货币政策尤其是利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该根据外部融资溢价的状态相机抉择,采取差异化不对等的操作手段,以提高货币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全面性。再次,基于我国经济现实,同时放松“完美银行”和企业同质性的完美假设,将商业银行对不同企业的“二元”信贷政策引入DNK-DSGE模型,选取2006年1季度—2015年4季度数据实证考察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宏观效应及其表现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完美、金融摩擦的存在,金融脆弱性的宏观效应在我国确实存在。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约束条件的不同,金融脆弱性的宏观效应显著性存在差异。由于放松了“完美银行”假设,银行不再是无资产约束的“完美”个体,外界微小冲击通过银行资产负债表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双重扩大

供应链金融竞品分析

供应链金融竞品分析 各类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产品的商业模式和业务流程其 实都大同小异,本文对其做竞品分析,主要是为了研究里 面的业务模式以及商业运营。 一、行业背景 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上下游的融资服务通常围绕核心企业所展开。 由于核心企业通常对上下游的供应商、经销商在定价、账期等方面要求苛刻,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常出现资金紧张、周转困难等情况。解决中小微企业资金流通困难的问题,风控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最大的困扰。这也导致了在:应收账款类、预付类、存货融资和信用贷款四种融资类型中,以应收账款类规模最大。 传统供应链金融核心痛点: 1. 供应链上游中小企业融资难、成本高 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资产无法逐级流转,保理业务不可贯穿整条供应链。二、三级供应商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产品质量问题。 2. 商票使用场景受限,转让难度较大

商票的使用受制于企业的信誉,贴现的到账时间难以把控;供应商之间的结算约定,缺少系统化的自动触发机制;在多环节参与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对回款保障缺少可信的技术手段。 3. 金融机构操作风险与成本较高 金融机构在贸易背景核实、可靠质权、回款控制等方面操作与风险成本均较高,而贸易链条中的企业或平台又难以自证,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成本、风险和收益较难平衡。 二、市场规模 据艾瑞最新的《2018年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在我国,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已经具备一定的体量,为开展相应的供应链融资奠定了基础。然而,供应链融资的规模远不及基础的应收账款融资规模。 而根据调查显示,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指数持续大于50%,说明企业融资需求持续存在。 三、确定竞品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于可201100130045 金融2班 镡晓艳201100250038 金融2班 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金融业改革突飞猛进,特别是逐渐与国际金融接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未来中国金融市场将更加国际化,金融创新的速度也将加快,并且呈现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联动的特征,金融市场的深度也将增加,利率和汇率都将实现市场化。本文在对我国金融业改革进行总结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国际金融发展背景下我国金融业改革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并对我国金融业改革方向和未来前景进行了初步的展望。 一个国家能否具有持续不竭的发展动力,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个充满活力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市场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与配置、风险的流动与分散、产品的定价与创新、财富的培育与管理。对于中国这个正在飞速崛起的世界大国,如何建立起与自身经济相匹配的金融市场,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1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2007美国金融危机爆发,通过海外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影响中国的金融市场,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来自于外需,而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当美国遭受这么大的金融危机以后,中国肯定免不了受影响,关键是在于影响的大小,而由于人民币币值一开始低估,人民币现在面临的升值压力将会影响到我国的金融市场。 1.1 金融结构的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的金融市场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金融结构的发展问题也渐渐凸显,银行金融结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失衡的情况也越来越突出,这制约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伤害。由于金融结构的明显不合理,出现了很多制约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因素,所以其现在的结构状态仍然不能满足现在中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的金融效率。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组织体系由国有商业银行,股票,证券和区域城乡合作金融等四个层次组成,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横向看来,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仍处于一个很低的位置,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不足。同时中国的金融市场主体不够完善和成熟,金融工具的种类不是很多,已经发明的金融工具的运用次数也很少。金融市场的交易价格也还不合理,比如证券市场,我们要把参与主体在证券市场的收入从买卖差价上转移到资本利得上来。综上所述,中国整体的金融市场都有待改善。 1.2 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发展较良好 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持续发展,在加快资金流动,资源优化配置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合作得很好,这样才有助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 1.3 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剧烈

【完整版】2020-2025年中国汽车供应链金融行业市场细分策略研究报告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 2020-2025年中国汽车供应链金融行业市场细分策略研究报告 可落地执行的实战解决方案 让每个人都能成为 战略专家 管理专家 行业专家 ……

报告目录 第一章企业市场细分策略概述 (6) 第一节研究报告简介 (6) 第二节研究原则与方法 (7) 一、研究原则 (7) 二、研究方法 (7) 第三节研究企业市场细分策略的重要性及意义 (9) 一、重要性 (9) (一)市场细分有利于发现市场机会 (9) (二)市场细分有利于掌握目标市场的特点 (9) (三)市场细分有利于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10) (四)市场细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10) (五)有利于充分利用自身有限的资源 (10) 二、研究意义 (11) 第二章市场调研:2019-2020年中国汽车供应链金融行业市场深度调研 (12) 第一节发展概况 (12) 一、背景和定义 (12) (一)发展背景 (12) (二)行业界定 (13) 二、发展意义 (13) (一)金融模式创新 (13) (二)汽车产业意义 (14) 三、发展历程 (15) (一)国外发展历程 (15) (1)汽车经销商库存融资 (15) (2)国外汽配供应链金融发展状况 (16) (二)中国发展历程 (18) 第二节产业生态 (19) 一、参与主体 (19) 二、竞争评价 (19) (一)资金能力 (20) (二)风控能力 (20) (三)获客能力 (21) (四)运营能力 (21) 第三节影响汽车供应链金融的宏观因素 (22) 一、政策因素 (22) 二、市场因素 (22) (一)全球汽车供应链金融市场分析 (22) (二)中国汽车供应链金融市场分析 (22) 三、技术因素 (22) (一)区块链 (23) (二)大数据 (2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