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秀珍菇安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

秀珍菇安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

秀珍菇安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
秀珍菇安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

秀珍菇安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可行性报告

一、立项的背景和意义

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 Singer),又名环柄侧耳、环柄斗菇、姬平菇和小平菇等,隶属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s)、侧耳科(Pleur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秀珍菇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比双孢蘑菇、香菇、草菇更高,质地细嫩,纤维含量少,口感脆嫩。据测定,鲜菇中含蛋白质3.65~3.88%、粗脂肪1.13~1.18%、还原糖0.87~1.80%、糖分23.94~34.87%、木质素2.64%、纤维素12.85%、果胶0.14%等。其蛋白质含量接近于肉类,比一般蔬菜高3~6倍,含有17

种以上氨基酸。更为可贵的是,它富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制造,而日常饮食中通常又缺乏的苏氨酸、赖氨酸、亮氨酸等多种必需氨基酸,并含抗癌活性物质,长期食用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因此,秀珍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食品,鲜美可口,具有独特的风味,美其名曰“味精菇”,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新食品资源开发“天然、营养、保健”的要求,颇受消费者青睐,成为近年来新兴的菌中新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秀珍菇在夏秋季经过低温冷刺激能成批整齐出菇,可以人工控制出菇时机,具有良好的实现规模化、商业化生产特性。福建省罗源县1998年在全国率先从台湾引进试种秀珍菇获得成功,历经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县农村有30%的农民从事秀珍菇生产,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年栽培量达到1.6亿袋。我省自2001年从罗源县引进秀珍菇栽培技术以来,武义、江山、常山、缙云、龙泉、桐乡等10多个县市相继建立了规模化、设施化的秀珍菇生产基地,

2011年全省栽培量达6500多万袋,年产量1.93万吨,产值近2亿元,成为近年来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已位居我省蘑菇、香菇、黑木耳、金针菇之后的第五大菇种。发展秀珍菇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不像杏鲍菇、蟹味菇、金针菇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那样动辄需要投入数千万,投资额可大可小,十分适宜中小企业与栽培大户投资发展,同时适宜采用“公司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合经营模式,有利于推进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设施化的现代农业发展。

秀珍菇出菇盛期为6~9月份,正值夏秋季高温期,是一般食用菌的产菇淡季,市场需求量大,是我省最具发展优势的珍稀食用菌品种之一。近年来,我省秀珍菇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影响产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日益显现,业内人士为此深为担忧。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生产成本持续攀升:秀珍菇出菇期间的日常管理与采收的劳动强度比香菇、黑木耳、杏鲍菇等食用菌大1倍以上。目前秀珍菇的栽培模式为每潮菇采收后都需将菇架上的菌袋搬入固定专用冷库进行低温刺激后再搬回原菇架出菇,按出菇6~7潮计算,每万袋菌袋低温刺激的搬运劳力费达3000余元,比三年前提高了1400元左右,还有棉籽壳、麸皮、筒袋等原辅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致使秀珍菇生产者赢利空间不断压缩;二是菌袋病虫危害日趋严重: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秀珍菇栽培过程中菌丝吐黄水、黄菇病等病害的发生率,及菇蚊、菇蝇的危害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同程度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轻者减产欠收,重者导致绝收。如2010年江山市清湖、淤头、长台等乡镇四五十户菇农的300多万袋秀珍菇因吐黄水现象严重而感染杂菌,菌袋成活率在5%以下,直接经济损失达300多万元。针对难以控制的秀珍菇病虫害,生产者不得不反复使用各种化学农药进行防治,给产品质量

安全造成了很大隐患;三是产品保鲜贮运过程常酸化劣变:秀珍菇采收包装后在保鲜贮运期间,特别是在夏秋季高温季节,容易酸化劣变,成为秀珍菇市场拓展和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又一大制约瓶颈。此外,我县是浙江省“蚕桑西进工程”重点扶持的八个实施县(市)和“十大蜜梨”基地县之一,桑枝、梨枝等资源丰富,但除少部分作为农家燃料外,多为就地焚烧或任其腐烂。目前,我省蚕桑、蜜梨主产区每年修剪的大量桑枝、梨枝基本没有得合理利用,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秀珍菇作为一种新兴的食用菌品种,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套完善的技术规程,各地生产者只能借鉴其它类似品种的种植方法来进行操作管理。实施本项目,与有关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秀珍菇安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破解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异常现象频频发生等制约瓶颈,并研究开发以桑枝、梨枝等为主要原料的生态高效基质配方,对加快提升我省秀珍菇产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秀珍菇原系热带及亚热带的一种野生食用菌,原产于印度,1974年Jandiaik,C.L在印度詹务效外,喜马拉雅山山脚下,罗氏大戟的树桩上发现。20世纪90年代初,秀珍菇由台湾农试所通过改进栽培工艺而开发成商品化生产。1998年,福州日胜食品有限公司从台湾引进秀珍菇并成功建立规模化基地以来,生产基地辐射浙江、江苏、河南、上海、天津等10多个省市。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院所主要开展了秀珍菇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和新品种选育工作。如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等科研单位通过多年努力,基本掌握了秀珍菇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温度、湿度、空气、光照、酸碱度等条件要求,为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浙江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鲁东大学等单位以从台湾、日本引进的

秀珍菇菌株为亲本,应用杂交、辐射技术成功选育出了农秀1号、秀珍菇LD-1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新品种。为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劳动力成本,福建、浙江等地部分菇场对秀珍菇菌袋固定制冷模式做了一些新的探索与尝试,即将移动式制冷机组搬入菇棚内直接进行低温刺激催蕾,由于缺乏配套的设施和技术,存在制冷效果不佳、出菇不整齐、菇蕾萎缩死亡多等问题,该项工艺至今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淳安、桐乡等地为科学利用农林产业的废弃资源,通过开展以桑枝为主要原料的黑木耳栽培试验研究,成功建立了规模化的生产基地。目前国内利用桑枝、梨枝栽培秀珍菇还仅局限于小规模的试验中,其相关技术要求尚未明确。

近10年来,虽是秀珍菇快速发展的时期,但因科研滞后于生产,其生产工艺与管理技术却没有大的提升。针对影响秀珍菇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日益凸显的状况,开展轻型化栽培模式工艺、生态高效配方筛选、病虫害安全防控、鲜菇保鲜贮运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着力完善秀珍菇安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已成为推进我省乃至全国秀珍菇产业提升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项目主要研究开发内容、技术关键及主要创新点

(一)项目主要研究开发内容

1.秀珍菇轻型化栽培工艺技术研究

(1)移动式制冷机组制冷催蕾工艺技术的研究:根据秀珍菇需经低温刺激催蕾的特殊要求,研究设计密闭保温性好又便于通风换气的新型菇棚,研制开发秀珍菇催蕾专用型的移动式制冷机组及配套设施,探索总结便捷高效的移动式制冷催蕾工艺技术规程。

(2)菌袋高效喷雾增湿技术的研究:秀珍菇子实体分化、生长的不同时期对水分需求量不同,常规的人工喷水增湿方式不仅劳动强度大、大量水流失浪费,而且因人工操作难以控制适宜的喷水

量,子实体分化期的幼蕾容易萎缩死亡。本项目拟引进借鉴日本香菇工厂化生产增湿技术,通过开展秀珍菇子实体不同生长阶段的增湿与通气量化指标的研究,研发建立秀珍菇菇棚内可控式的半自动化喷雾增湿系统。

2.秀珍菇生态高效基质配方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针对棉籽壳等传统基质原料价格上涨快,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研究开发以资源丰富的桑枝、梨枝等为主要原料的生态高效基质配方,并开展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3.秀珍菇病虫害安全防控技术研究:在研究秀珍菇菌丝吐黄水、黄菇病发生机理,及菇蚊、菇蝇消长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安全有效的秀珍菇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控制菌袋遭病虫危害而污染,免除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的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4.秀珍菇保鲜贮运期酸化劣变防控技术研究:通过开展秀珍菇保鲜、贮运和销售过程中酸化劣变机理的研究,试验分析应用不同的预冷与冷藏工艺、鲜菇包装袋、包装工艺与酸化劣变的变化情况,研究确定合适的保鲜贮运工艺,优化完善秀珍菇保鲜贮运技术。

(二)技术关键

1.研究设计出密闭保温性好又便于通风换气的新型菇棚,研制成功秀珍菇催蕾专用型的移动式制冷机组及配套设施。

2.试验筛选秀珍菇生态高效基质配方,研究提出以桑枝、梨枝为主要原料的配套栽培技术。

3.探明秀珍菇菌丝吐黄水与黄菇病的发生机理,及菇蚊菇蝇的消长规律,研究提出秀珍菇病虫害安全防控的技术体系。

4.研究确定秀珍菇保鲜、贮运和销售过程中酸化劣变机理,确定合适的保鲜贮运工艺。

(三)主要创新点

1.建立秀珍菇便捷高效的移动式制冷催蕾模式,制定出子实体不同生长阶段增湿与通气的量化指标。

2.建立以桑枝、梨枝为主要原料的秀珍菇高效栽培模式,探索出科学利用农林产业废弃物的新途径。

3.建立秀珍菇病虫害安全防控的技术体系,免除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的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4.建立秀珍菇保鲜贮运期酸化劣变防控技术,确保产品质量。

四、项目预期目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社会效益、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前景以及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情况)

(一)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建立秀珍菇便捷高效的移动式制冷催蕾模式,制冷效果与固定式制冷无明显区别,工效比常规固定式制冷提高30倍。按每只菇棚排放菌袋30000袋核算,每次菌袋制冷时移进移出制冷机组和安装拆卸配套设施,1个男工和1个女工只需用时2小时,而常规制冷模式则需3个男工和3个女搬运10小时。

2.开发秀珍菇生态高效基质配方2个,并形成一套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生物学效率达70%以上,比常规配方提高10%,构建桑枝、梨枝等基质资源生态化高效利用链。

3.建立菌袋高效喷雾增湿工艺规程,制定出子实体不同生长阶段增湿与通气的量化指标。水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幼蕾萎缩死亡率明显降低,劳动强度比常规人工喷水增湿降低90% 。

4.建立秀珍菇病虫害安全防控技术体系,产品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菌袋成品率达95%以上,比常规栽培管理模式平均提高20%以上。

5.建立秀珍菇保鲜贮运期酸化劣变防控技术措施,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6.建立秀珍菇安全高效栽培示范基地。秀珍菇年栽培规模扩大到150万袋,比项目实施前新增100万袋,预期年增产值360万元、新增利润80万元。即项目执行期内,实现新增产值720万元、新增利润160万元。

(二)社会效益

1.有效破解我省秀珍菇产业提升发展的制约瓶颈。研究建立秀珍菇轻型化栽培模式工艺,大幅降低日常管理的劳动强度,化解了劳动力工资、原辅材料价格等生产成本上涨压力;建立秀珍菇病虫害安全防控技术体系和鲜菇保鲜贮运期酸化劣变防控技术,提高菌袋成品率和产品质量,确保了生产效益。

2.建立以桑枝、梨枝等为主要原料的秀珍菇生态高效栽培模式,不仅缓解了棉籽壳等传统基质原料价格上涨的压力,还有助于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3.项目执行期内,技术成果拟在我县及省内秀珍菇主产区累计辐射推广600万袋以上,预期节本增效300万元以上。

(三)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前景

本项目针对我省秀珍菇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通过开展秀珍菇轻型化栽培模式工艺、生态高效配方、病虫害安全防控技术体系和鲜菇保鲜贮运期酸化劣变防控技术等方面研究,总结出秀珍菇安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将有利于加快推进我省秀珍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项目成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四)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情况

1.申请专利1项。

2.发表论文2篇。

五、项目实施方案、技术路线、组织方式与课题分解

(一)项目实施方案

1.秀珍菇轻型化栽培工艺技术研究:通过开展菌袋移动式制冷工艺和高效喷雾增湿技术的研究,破解常规的生产管理过程中菌袋低温刺激催蕾、人工喷水增湿等环节劳动强度大的问题,缓解成本上升压力。

(1)移动式制冷机组制冷催蕾工艺技术研究:在设计搭建密闭保温性好又便于通风换气的新型菇棚的基础上,联合有关制冷设备生产企业研制开发秀珍菇催蕾专用型的移动式制冷机组及配套设施。通过考查制冷效果和子实体分化情况,研究确定菌袋移动式制冷工艺技术规程。

(2)菌袋高效喷雾增湿技术的研究:引进借鉴日本香菇工厂化生产增湿技术,研究建立秀珍菇菇棚内可控式的喷雾增湿系统,改人工喷水增湿为只需人工控制电源开关的半自动化喷雾增湿。

2.秀珍菇生态高效基质配方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设计3~4个以桑枝、梨枝等为主要原料的秀珍菇栽培基质配方,与常规基质配方进行对比试验,通过考查菌丝长势、鲜菇质量和生物学效率,筛选出合适的基质配方。与此同时,开展其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

3.秀珍菇病虫害安全防控技术研究:通过研究分析秀珍菇菌丝吐黄水、黄菇病的发生机理,及菇蚊、菇蝇的消长规律,探索采取筛选抗病品种、科学配制培养基质、改善培养环境、物理防治等措施,研究建立病虫害安全防控的技术体系。一是从品种筛选、原料配方、培养环境等方面着手,研究病害安全防控措施;二是从阻止菇蚊菇蝇入侵途径、色板诱杀、灯光诱杀等方面着手,研究虫害安全防控措施。

4.秀珍菇保鲜贮运期酸化劣变防控技术研究:通过研究分析秀

珍菇保鲜、贮运和销售过程中酸气的产生机理,探索采取不同的预冷与冷藏工艺、筛选包装袋、改进包装工艺等措施,提出秀珍菇保鲜贮运期酸化劣变的防控技术。

(二)技术路线

(三)组织方式与课题分解

1.组织方式

项目以×××科学院×××研究所为主要技术依托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组织开展各项研究试验。

项目承担单位:负责牵头组建项目实施小组,根据成员专业特

长和技术优势,进行分工负责。具体抓好研究试验基地、中试基地建设,仪器设备与原辅材料采购、菌袋制作、试验管理、人员安排等工作,并联合有关制冷设备生产企业研制开发秀珍菇催蕾专用型的移动式制冷机组及配套设施。

项目合作单位-1:全程负责项目实施的技术支持,主要负责设计项目实施方案,研究分析秀珍菇病害发生机理和鲜菇保鲜期酸化劣变机理,指导试验基地管理和监督检查项目执行情况等工作。

项目合作单位-2:主要负责研究试验资料的收集整理、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工作。

2.课题分解

项目拟分解为以下四个子课题:一是研究秀珍菇轻型化栽培工艺技术;二是秀珍菇生态高效基质配方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三是研究秀珍菇病虫害安全防控技术;四是研究秀珍菇保鲜贮运期酸化劣变防控技术。

六、计划进度安排

前期准备(2012年01月~2012年03月):开展调查研究,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组建项目实施小组;新建5000㎡联栋钢架大棚,研究设计密闭性好又便于通风换气的新型菇棚。

前期实施(2012年04月~2013年09月):联合制冷设备生产企业研制开发秀珍菇催蕾专用型的移动式制冷机组及配套设施;研究秀珍菇生态高效基质配方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建立菇棚内可控式的喷雾增湿系统,开展秀珍菇子实体不同生长阶段的增湿与通气量化指标的研究;研究分析病害发生机理和鲜菇保鲜期酸化劣变机理,及菇蚊菇蝇消长规律;开展秀珍菇病虫害安全防控和鲜菇保鲜期酸化劣变防控技术研究。

中期自查(2013年10月~2013年12月):进行中期检查,按时提交自查报告。

后期实施(2014年01月~2014年05月):根据项目前期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各项研究开发内容的实施工作,进一步研究完善秀珍菇安全高效栽培的技术体系;应用项目成果建立示范基地,并向外辐射推广。

结题验收(2014年06月~2014年07月):整理收集项目实施资料,筹备项目结题验收工作。

七、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

(一)现有工作基础

项目承担单位建设的食用菌基地,占地面积达108亩,被列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食用菌精品园。公司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实用的食用菌设施化、工厂化生产技术,建成了年产800万袋的菌袋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线,及10000㎡的联栋钢架菇房。现年栽培秀珍菇、香菇、茶薪菇等食用菌100万袋。公司下设的×××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先后被授予浙江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扶贫专业合作社,及全国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二)具备的研发条件

项目承担单位:是一家集科研开发、生产示范、技术推广、产品销售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金华市农业科技企业和浙江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单位。为引进应用日本食用菌生产的先进技术来提升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公司在2010年9月组织技术骨干赴日本香菇工厂化生产基地进行考察学习的基础上,2011年又选派1位大学毕业生到日本实习了半年。近年来,公司先后被授予“县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县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

和“市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

项目合作单位-1:×××科学院×××研究所为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和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单位,现有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1名。80年代以来,先后承担国家、部省各类研究课题100余项,获部、省以上科技成果奖70余项,育成的一批优良品种已在省内外广泛推广应用,其中4个食用菌品种通过全国认定。技术力量雄厚,造就了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很好理论基础和实验室技能的高中级专业技术队伍。参加本项目的3名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中,有博士1名、硕士2名,专业涉及品种选育、栽培管理等技术领域。

项目合作单位-2:是从事食用菌科研开发、技术培训和生产试验、示范、推广的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现有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4名。承担实施了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多项,积累了丰富的食用菌产业技术开发、示范推广等方面工作经验。

项目负责人:公司法人代表、食用菌高级技师,从事食用菌生产和营销业务二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他先后获得了“县享受政府津贴优秀人才”、“市优秀新农村建设领头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提名奖”及“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八、经费概算

(一)经费概算列表

本项目预算总投资为430万元,其中申请省财政拨款经费100万元,企业自筹330万元。详见下表:

附表:

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概算表

项目名称:秀珍菇安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金额单位:万元

注:支出概算按照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和不同经费来源编列,同一支出科目一般不同时在财政拨款经费和自筹经费中概算。

(二)经费概算说明

1. 设备费135万元,申请省财政补助30万元、自筹105万元。

添置设备清单

2. 材料费165万元,申请省财政补助45万元、自筹120万元。

主要为制作试验示范菌袋所需的聚乙烯筒袋、木屑、棉籽壳、麸皮、砻糠等原辅材料费。

3. 测试化验加工费15万元,自筹。

主要为试验用原辅材料、菌袋病原菌、产品质量等方面检测费。

4. 燃料动力费23万元,自筹。

主要为制作试验菌袋所消耗的水、电、煤等燃料动力费用。

5. 差旅费10万元,申请省财政补助。

主要为项目实施过程中,外出考察调研、技术交流、示范推广等所发生费用。

6. 会议费8万元,自筹。

主要为项目实施过程中参加的食用菌学术研讨、咨询培训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

7. 合作、协作研究与交流费15万元,申请省财政补助。

主要为项目实施期间与其他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研发费用。

8. 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1万元,自筹。

主要为申请专利、发表研究论文等支出费用。

9. 人员劳务费35万元,自筹。

主要为项目实施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用人员、高校实习生、相关研究人员等工资费用。

10. 专家咨询费5万元,自筹。

主要为项目实施过程中咨询临时聘用专家所产生的费用。

聘用2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工作1个月,需2.56万元(2人×800元/天×2天+2人×400元/天×28天=25600元)

其他技术人员3名工作1个月,需2.44万元(3人×355元/天×2天+3×265元/天×28天=24390元)

11. 其他开支8万元,自筹。

主要为土地租赁、技术培训和资料印刷等费用。

12. 管理费8万元,自筹。

主要为研究试验基地设施、原料、机械设备等管理费用。

13. 激励费2万元,自筹。

主要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绩效考核的奖励资金。

秀珍菇栽培关键技术

术 罗源县农业局经作站站长 指导老师兰世步 高级农艺师 秀珍菇是商品名称,因其子实体形态袖珍纤美而得名。在1997年由台湾商人林俊仁先生引入我县,试种获得成功。产品投入市场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菇农取得较好效益,栽培面积迅速扩大。我县于2003年开始大面积栽培秀珍菇,至今,年栽培规模在1.29亿袋以上,年产值达2.98亿元以上,成为成为我县优质特色主打品种。县党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秀珍菇生产,抽调农技干部加强技术管理和产后服务工作,努力提高产量和质量,促进菇农增产增收。我们从我县近几年的秀珍菇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秀珍菇栽培关键技术,秀珍菇种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 品种特点与特性: 1.1品种特点:秀珍菇是菇中极品,具有朵细质白,肉嫩味美,口感香醇、甘甜,食用可口的特点,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无化肥、农药等污染,是真正的天然食品。其一,秀珍菇具有甜香的海鲜型味,令人感到愉悦;其二,它的菇柄和菇盖同样的好吃,甚至菇柄比菇盖更好吃;其三,秀珍菇不论用何种烹调方法,不会被烧烂,保持着良好的口感,与 吃草菇甚为相似。

1.2 品种特性: 秀珍菇菌盖初期为圆形,伸展后呈心形、扇形或肾形,盖浅灰色至灰黑色。菌盖色泽受菌株特性和温度的控制,气温较高时,子实体生长较快,菌盖色泽较浅,为灰白色或浅灰色;气温较低时,子实体生长较缓慢,菌盖色泽较深,多为鼠灰色或灰黑色。菌柄多为侧生,少数近中生,菌柄细长,单生或丛生。 秀珍菇属于中高温变温结实性真菌,菌丝体生长温度为5~33℃,适温20~30℃;子实体生长温度12~30℃,低于15℃时,子实体容易畸形;10℃以下生长缓慢,5℃停止生长。夏季出菇,需要10℃以上温差刺激,促进菇蕾的形成,最好在4~5℃低温刺激20至24个小时。 秀珍菇的栽培基质含水量以60~65%为好,太低则子实体质量差、产量低;太高则菌丝生长缓慢,菌包容易感染杂菌。原基分化的适宜空间相对湿度为85~95%,子实体生长的适宜空间的相对湿度为80~90%。 秀珍菇属好氧真菌,一定浓度的CO2能抑制菌盖的迅速伸展,促使菌柄延长生长;但浓度超过1000ppm时将会抑制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因此,控制好必要的CO2浓度是秀珍菇高产优质的关键。 秀珍菇走菌期间可不需要光线,但原基的分化生长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光强度为50~1000LX,子实体生长期适当减弱光线,促使菌盖色泽加深,提高子实体商品品质。 秀珍菇的酸碱度,培养料PH值在5.5-8.0之间,菌丝均能生长,但

最新秀珍菇高产栽培技术

秀珍菇高产栽培技术 第一章概述 秀珍菇,又名姬菇,小平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食品,据北京食品研究所(1997)分析,蛋白质中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含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所以可与肉类食品相媲美,这在营养学上显得格外重要。据医学界报道,秀珍菇具有消积化淤,清热解毒,治疗胃病、伤寒等功效,有降低血压,防动脉硬化的作用,其中维生素D的含量是其它菌类所不及的,是防治儿童佝偻病,软骨病,中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辅助食品。 秀珍菇是秋未初春生长的一种低温型、经济价值高的食用菌,由于适应性强,栽培原料来源广泛,人工栽培简单粗放,投资小,见效快,收益高,生产周期短,生料、发酵料栽培容易成功,培养料利用率高,生物转化率高出100%等,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高档食用菌,是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首选项目。 第二章秀珍菇的生产流程与配方 以下是种植秀珍菇的生产工艺流程和两种不同的种植配方,供菇农朋友们参考: 生产流程:配料→拌料→发酵→晾料→装袋、接种→发菌→出菇→采收 配方一:玉米芯1000斤麸皮100斤玉米面50斤饼肥30斤复合肥20斤石灰50斤磷酸二氢钾3斤石膏粉10斤丰菇素2斤杀虫剂1斤杀菌剂1斤半 配方二:玉米芯500斤棉籽皮500斤麸皮100斤玉米面50斤饼肥30斤复合肥20斤石灰50斤磷酸二氨钾3斤石膏粉10斤丰菇素2斤杀虫剂1斤杀菌剂1斤半 第三章生物学特性 一、秀珍菇的生活条件 秀珍菇同平菇一样,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要进行新陈代谢活动,因此要严格要求,为其创造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影响秀珍菇生长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湿度、光线、空气、酸碱度和营养。 1、温度 秀珍菇是一种中低温的品种,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温度的需求不一样,发菌阶段菌丝的生长温度为5℃--30℃,以20℃--26℃生长最快,秀珍菇在发菌阶段,抗寒力很强,在零下30℃以上不至于死亡,但培养温度超过33℃时菌丝生长速度缓慢,停止生长,甚至死亡,长时间处于高温下,菌丝会变黄老化,严重影响产量,一般情况下,菌丝生长在恒定的温度环境中,比变温环境好,长势均匀。

杏鲍菇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杏鲍菇栽培现状 1.1驯化栽培史 杏鲍菇又名剌芹侧耳,日本称雪茸,在真菌分类上属无隔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杏鲍菇是欧洲南部、非洲北部及中亚地区高山、草原、沙漠地带的一种品质优良的大型肉质菌。杏鲍菇是一种优质食用菌,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杏鲍菇的开发。在意大利、法国、印度等国先后进行了杏鲍菇的栽培研究,Kalmar (1958)首次进行栽培试验,Henda (1970)在印度北部克什米尔高山上发现杏鲍菇并进行了段木栽培,Vessey (1971)分离培养出杏鲍菇菌种,Cailleux (1974)利用子实体上菌褶分离获得菌种,Ferri(1977)进行了商业栽培,但只得到有限的成功。我国三明真菌所从1993年开始对杏鲍菇菌株选育,生物学特性和栽培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向全国推广应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种栽培,目前福建、浙江、山东、河北和台湾省已开始规模化生产,杏鲍菇产量不断提高,已成为我国又一重要食用菌。根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01年全国杏鲍菇总产量仅2.1万吨,2004年达到6.1万吨。杏鲍菇出口创汇方面无论干菇与鲜菇,都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它是一个有着发展前途的珍稀食用菌。1998年日本已正式将杏鲍菇列入可供商业栽培和销售的新

菇种。近年来,泰国、美国、日本、我国的台湾省采用调温、调湿的自动化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实现了工厂化生产。现在,杏鲍菇已推广应用到全国各地,开发出了不同的栽培方式方法,并已进行了反季节生产 1.2菇厂构建的基本要求 1.2.1厂址的选择 (1)菇厂附近要有充足的原料和可供雇佣的劳力;(2)菇厂附近有良好的运输条件,交通便利,道路完好。;(3)场所较开阔,有充足的场地。;(4)地势高,通风良好,雨季不会有积水。;(5环境清洁,周围无垃圾堆饲养场等。;(6有清洁的水源和电力供应。 1.2.2菇厂布局 一般来说,中小规模的菇厂规划,基本以现有房屋为主,搭建其他临时建筑进行补充来满足生产要求。但总体设施要配套布局要合理。场所规划需划出生产区和生活区。生产区要有原料仓库、灭菌锅炉房、配料室、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生活区是生产工人的主要活动场所,要有保障生活的各种设施。

蘑菇种植技术

蘑菇种植技术 我国栽培的蘑菇多是白色双孢蘑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其它营养成分,被誉为“人类健康食品”、内销、外销量均很大。因此,大力发展蘑菇生产,对发展农村副业,增加收入,有很大的作用。 一、菇房要求地势较高,四周开阔,环境清洁,房子朝南,顶上设风筒,墙壁上开设南北对称呈长方形的天窗和地窗。菇房要求防风防雨,室内能保温保湿,通风透光(散射光),地面便于冲洗,或便于每次栽培加垫新土夯实。四周墙壁用石灰水消毒,房内每次可用药剂熏蒸消毒,防止杂菌感染。 菇床可用竹制,木制或铁制,床宽1.2米,横档以毛竹或杂木搭架,摊上芦垫等。床与床间距0.4-0.6米,底层距地面0.3米;层与层间距0.6米左右。床架四周留出走道。参考以上条件,各地可根据情况,利用简易房室加以修理利用,或因地制宜搭盖菇房。 二、培养料的堆制 培养料要经堆制发酵处理,分解为可供蘑菇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过去多采用一次发酵,发酵不甚完全,养分末得到充分分解,杂菌和虫害还有存在。为解决这个问题,近年发展了二次发酵(后发酵)技术。 蘑菇培养料主要是用家畜、家禽粪便和麦草、稻草等配制而成。约7月上、中旬开始堆制,粪草比例一般为7:3或6:4。稻草类要先晒干切断,粪便要晒干粉碎。其它配料为少量的石膏粉,过磷酸钙等。培养料用清水或尿液浸湿,一层草一层粪堆好,然后可覆盖草帘保温湿。建堆3-4天后可第一次翻堆,水份不够可加

水增温。7-8天以后第二次翻堆,每100平方米培养料中加入1.5千克石膏粉。11-12天后可第三次翻堆,100平方米培养料中加入150克过磷酸钙。堆制后约13天,即完成前发酵。趁热将料搬进菇房,在菇床架上摊开,密闭房内窗户,迅速将室温提高到60℃左右,保持2-3小时,而后可降低到52℃左右,保持4-7天。室内加温可用煤炉或蒸汽管道,并维持室内一定湿度,这就是后发酵。后发酵是蘑菇培养中一项新技术,有杀虫灭杂菌的效果。并使培养料中产生大量有益微生物,氨味完全排除。由于嗜热性微生物的活动,大大地改善了培养料的质地,蘑菇可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增加了。 三、播种及覆土 料温下降到28℃以下时,即可开始播种。将培养料整理成平面,厚度12-15厘米,采用穴播,株行距约9×9厘米,每瓶菌种(750毫升)约播1平方米,若要发菌快,可多播一些。播种后需注意保湿,菌丝开始萌发生长时,要逐步加强通风,促使菌丝向料内生长,并控制杂菌生长(发现时可挖去)。菇床上要覆盖细泥团,蘑菇子实体正常形成,生长。可用晒干的菜园土上豆类土等肥土块过筛,大泥团约鸽蛋大小,小泥团约花生仁大小。当菌丝体发满表面,并已深入培养料之大部份时即可进行,先盖粗土,(约2.4厘米厚,含水量20%),后盖细土(约1.2厘米左右,略干)。 四、水份管理 蘑菇的水分管理要做到少喷勤喷。培养料和覆土层基本是底湿上干,内湿外干。温度保持在10-18℃,最适宜于实体形成生长。发现粗细土层上有小菌蕾时,要喷施出菇水,当子实体发育到有豆粒大小时,可多喷水,以利发菇。出菇期间,

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及应用公示内容

附件 2019 年环境技术进步奖“磷酸铵镁分解循环处理氨氮废水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及应用”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 磷酸铵镁分解循环处理氨氮废水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及应用 二、主要完成人 黄海明,李兵,阳立平,陈新文,吴琪,赵彦龙,李衍亮,吕小梅,周孙林,戴建坤,王文君,赵宁,李晶 三、主要完成单位 东莞理工学院,清华大学,广东利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深圳环境科学研究院,珠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中山市蔚海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四、项目简介 氨氮是造成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污染物之一,氨氮的高效去除直接关系着我国水环境污染控制目标的实现。本项目通过持续产学研合作,开展了磷酸铵镁分解循环处理氨氮废水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申报人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面向企业及合作单位的科技项目10余项,研发了多套磷酸按镁循环除氨工艺及设备,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累计经济收益超过5000万元,获10余项国家级知识产权,授权发明专利8项,发表学术论著40余篇,获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项目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1)磷酸铵镁三相体系分解循环除氨技术。该技术运用气液传质理论,在水溶液体系,以氢氧化钠为分解剂,使磷酸铵镁和水溶液形成气-固-液三相体系,通过空气内循环高速流动实现磷酸铵镁的分解,突破了磷酸铵镁传统热分解技术三大局限:1)使分解温度从200o C降低室温下进行,有效的避免了分解副产物的形成;2)较好的降低了分解时长,可控制在100min内完成分解;3)分解产物为固液混合物,可通过泵进行管道输送,并实现分解与再利用除氨连续运行。

秀珍菇的环境要求及栽培技术

秀珍菇的环境要求及栽培技术 秀珍菇,形秀小、洁白,口感柔嫩,美味爽口,属于变温结实性菌类,子实体发育适宜温度为8~20℃,气温稳定在8℃以上、25℃以下均可栽培。北方秋冬季节利用温室栽培一般在9月中旬开始装袋,10月中下旬开始出菇,出菇可延长到次年4月。菌袋发满后,在5~8℃的环境中进行低温刺激1~2个小时,可促进原基分化,获得较好的栽培效益。 栽培技术及环境要求 1.菌株选择:目前以采用引自日本的小平菇品种是较为理想的栽培品种。 2.培养基配方:秀珍菇是木腐菌,菌丝生活力极强,适宜生长的基质很多,稻草、麦秸、棉籽壳、杂木屑等均可作栽培原料。营养丰富,特别是氮素营养丰富是秀珍菇实现高产的关键。因此,在培养料中可以适当添加麸皮、米糠、玉米粉等有机氮源。培养料的碳氮比应控制在20∶1~-30∶1。高产配方为:棉子壳85%,麸皮10%,糖1%,石膏2%,石灰2%,料水比为1∶1.4。 3.栽培方法:采用熟料袋栽或发酵料袋栽均可。采用熟料袋栽方式,原料经高温灭菌,纤维素、木质素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有利于菌丝体分解吸收利用,可缩短转潮期;而采用发酵料袋栽能够减少灭菌环节,降低劳动强度和栽培成本。 4.装袋灭菌:采用熟料栽培时,按配方称取原料,含水量控制在65%左右,采用规格为1~7厘米×33厘米的聚丙烯塑料袋,装干料400~500克,当天装袋当天灭菌。一般采用常压灭菌法,当温度上升到100℃稳定后,继续保温8~10小时,出锅冷却到28℃以下时即可按操作要求进行接菌;采用发酵料栽培时,要采取二次堆积发酵法,即在第一次发酵温度达到70℃左右时保持24小时,然后进行翻堆,进行第二次发酵至温度达到70℃时再保持之4小时,然后将培养料摊开,温度降至25℃时进行装袋接种,塑料袋为规格45~50厘米×22厘米的低压聚乙烯塑料袋。接种后将栽培袋置于20~25℃环境中发菌,同时保持通风和避光条件。 5.出菇管理 原基分化阶段:在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和每潮菇采后的养菌期,拉大温差,使昼夜形成需8~10℃的温差,同时给予适量的散射光线,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促进料面菌丝倒伏,刺激菌丝形成较为整齐的原基。 菇蕾形成阶段:子实体原期形成后,栽培场所要尽量减少温、湿度差,气温要尽量控制在18~22℃,空气相对湿度稳定在85%~90%,每天向空中或地面喷水3~5次,切忌向子实体原基上喷水。每次喷水后,应加强通风,否则高温高湿极易导致病菌感染,发现料面有积水,要及时用海绵吸干或倒掉。 子实体生长阶段:待大部分原基出现后,可适当减少温差,提高棚内温度,有利于子实体生长。当棚内温度超过25℃或低于8℃时,应设法降温或增温;空气相对湿度可在80%~95%之间波动,在此范围内湿度越大,子实体长得越肥厚、敦实。

珍稀食用菌杏鲍菇栽培技术的方案设计毕业设计

杏鲍菇栽培技术的方案设计 目录 1、生物学特征………………………………………………………… 2、主要栽培品种………………………………………………………… 3、杏鲍菇栽培技术……………………………………………………… 4、杏鲍菇的加工工艺……………………………………………………… 1生物学特性 1.1形态特征 1.1.1菌丝体 菌丝白色,浓密、粗壮,生长快,有锁状联合,具有很强的爬壁现象,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使试管斜面培养基的色泽变为淡黄色,有时会出现子实体扭结的现象。 1.1.2子实体 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菌盖直径2~12cm,初期盖缘内卷呈半球形,后渐平展,中央浅凹至漏斗状、圆形或扁形,成热后菌盖平展,但边缘不会上翘。菌柄长2~8cm,直径0.5~3cm, 偏生,棍棒状或球茎状,表面光滑,近白色至浅黄白色。菌肉白色,菌褶诞生、密集、乳白色。孢子近纺锤形,表面光滑,无色。孢子印白色至浅黄色。 1.2生长发育时期 杏鲍菇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分为菇蕾形成期、菌柄生长期、菌盖生长期、菌褶生长期、子实体成型期和成熟期等6个阶段。 1.2.1菇蕾形成期 菌丝体扭结分化,形成许多锥状白色或蓝灰色的小菇蕾,初期豆粒大小,一般多为丛生,少数单生。 1.2.2 菌柄生长期

随着小菇蕾的生长发育,球状物逐渐伸长,在菇蕾的根部逐渐分化出菌柄,上面顶一小球,基部较大,菌柄较粗,形状呈棍棒状或保龄球状。 1.2.3菌盖形成期 菌柄生长变粗,菌盖逐渐成为半球形。随着菌盖的生长,表面逐渐伸平,中间部分稍突起。菌盖与菌柄中生或偏生。 1.2.4 菌褶形成期 随着菌盖和菌柄的生长,在菌盖的下方开始形成菌褶,菌褶延生、密集、略宽、乳白色,边缘及两侧平滑。 1.2.5子实体成型期 也叫商品期,菌盖即将展开,菌褶初步形成,孢子尚未弹射,菇柄长至保龄球或棍棒状,长13厘米以上。 1.2.6子实体成热期 菌褶由白变黄,开始弹射白色孢子。菌盖的边缘平展。菇质密度开始降低。 1.3生活条件 1.3.1营养 杏鲍菇属于木腐性菌类。其分解纤维素、木质素能力较强,栽培时需要丰富的氮源和碳源,特别是氮源丰富时,菌丝生长旺盛粗壮,生长速度快,产量高。 1.3.2温度 杏鲍菇属低温型菌类。菌丝生长温度为6~32℃,最适温度24~26℃。原基形成的最适温度12~15℃。子实体发育温度因菌株不同而异,一般适宜温度为15~21℃,但有的菌株不耐高温,以10~17℃为宜,低于8℃不会形成原基,高于20℃时易出现畸形菇,并易遭受病菌侵染,引起菇体变黄枯萎。 1.3.3水分和湿度 培养料含水量以60%~65%为宜。菌丝培养阶段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左右。子实体生长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超过95%易引起病虫害和子实体腐烂,影响产量和质量;低于80%,很难形成原基,或原基干裂不分化,已形成的子实体也会萎缩死亡。 1.3.4空气 杏鲍菇是好气性菌类。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都需要新鲜的空气,但在菌丝生长阶段,一定浓度CO2对菌丝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子实体生长阶段则需要充足的氧气,如通风不良,子实体难以正常生长发育,若遇到高温高湿,则会使子实体腐烂。 1.3.5光照

秀珍菇栽培技术

秀珍菇栽培技术 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在分类学秀珍菇上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名称来源于台湾,它不同于普通的凤尾菇是因为其较小,柄有5~6厘米,盖直径<3厘米,秀珍菇其实是一个商业味比较浓厚的凤尾菇名称。 生长环境 基本环境 秀珍菇生长发育需要碳素、氮素和各种矿物质养分等。它是腐生性菌类,同其它真菌一样,不含叶绿素,不能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而完全依靠现成的有机物质营生活。在它的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碳素、氮素、矿物质及生长素等,均从栽培料内获得。 温度 菌丝生长的湿度范围为10-35℃,最适宜生升温谟25-27℃。温度低于10℃,菌丝基本停止生长;低于20℃,菌丝生长缓慢。温度高于30℃,菌丝生长、稀疏,色泽变黄,易于老化;温度高于37℃,菌丝停止生长。子实体生长的温度范围较广,在10-32℃条件下都能出菇,这是与其它平菇不同的地方。原基形成和菇蕾生长最适宜温度是15-20℃,温度低于10℃,很少再产生原基。低于15℃,子实体生长缓慢。温度高于25℃,菇蕾生长快,成熟早,菌盖成熟时多呈漏斗状。出菇阶段,如果有较大的昼夜温差刺激,原基容易产生。 水份与湿度 菌丝体生长的基本要求含水量65%,从原基形成至了实体成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0%时,原基产生少,菇朵易干萎。相对湿度高于95%时,子实体易变软腐烂。 空气与光照 菌丝体阶段,一需要特殊的通气条件,子实体阶段,则需要有良好的通气条件,如果空气中CO2浓度高于0.1%,极易形成菌盖小,菌柄长的畸形菇。菌丝体阶段,不需要光照,子实体阶段,需要光照,散射光可诱导原基形成和分化。没有光照,子实体不能产生。子实体在200-2000勒克斯光照之间,生长正常,光线过暗,易形成畸形菇,过强,特别直射光子实体易干枯。 PH值 凤尾菇喜欢在略偏酸性或中性环境中生活,培养料中最适宜的PH值为6.5~7。 菌种制备 生产母种 第一个阶段是生产母种,也就是从子实体中提纯复壮获得母种。人工栽培食用菌成功的关键是菌种,只有优良的菌种才能达到优质高产,这是秀珍菇高产的第一个要素。1、母种培养基的制作 母种培养基的配置 母种培养基的原料有:马铃薯、葡萄糖、蛋白胨、水、琼脂粉。以配置1000毫升得母种培养基为例,向您介绍一下。将马铃薯去皮后,称重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粉20克、蛋白胨10克。用量杯量取1000毫升的水倒入锅中,用刀将马铃薯切成片加入锅中,用文火煮沸,煮至用筷子轻轻一插,即可插入。这时就可以用四层的纱布过滤煮好的马铃薯液,然后倒在量筒里。看一下,如果

大棚蘑菇栽培技术

蔬菜大棚蘑菇栽培技术 利用蔬菜大棚栽培蘑菇操作方便,大棚走道宽,进料便于操作;层数不高,凋水不用爬高爬低,简化了操作工序,减轻了劳动强度。并且,大棚保温性籽,秋菇结束迟,冬季可少量出菇,春菇出得早,易获得蘑菇高产,每平方米产量可达10公斤以上,亩收入达数万元左右。 一、大棚结构及床架设置栽培蘑菇的蔬菜大棚长以15~20厘米最佳,管棚塑料膜上盖双层草帘遮光,棚内床架可设2床3走道,床宽1.6米,中间走道1米,两边走道0.9米,搭3层,面积在144~192平方米。也可设3床2走道,中间床宽1.8米,可搭3层,两边床宽1.1米,走道1长,可搭2层,面积147~196平方米。 二、生产时间安排因大棚前期温度高,整个栽培期应比常规推迟1~2周,如华北地区以8月底9月初堆料为宜。 三、培养料配方配方一:稻草1800~2000公斤,菜饼120公斤,尿素30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石灰40~50公斤,石膏粉75公斤:配方二:稻草1750~2000公斤,于鸡粪750~900公斤,尿素15公斤,菜饼75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氨水50公斤,石灰30~40公斤,石膏粉75公斤。 四、堆料发酵(1)室外前发酵。建堆前2天,将稻草切成2段,进行预湿,边翻边浇水,稻草堆积不宜太厚,中间、下部要湿透。建堆前3~4天,将配方中的料(除石灰、尿素)进行顶堆,湿度控制在55%左右,中间翻1次堆。建堆前1天,在混合料上喷0.5%敌敌畏液,然后覆膜12~24小时。建堆按常规,翻堆间隔时间按5、4、3天进行,翻堆时加入尿素、石灰。含水量掌握在65%~70%,pH值7.5~8。(2)室内后发酵。把料抖松后,用翻斗车搬运至床架上(架底层不放),用煤炉或柴油桶蒸汽炉加温,当料温升到60~62℃,保持6~8小时;适当通气,待料温降至48~52℃时维持4~5天。后发酵结束,料呈深咖啡色,很柔软,稻草有弹性,手捏不粘手,无氨味,有较浓香味.并有大量放线菌产生,料含水量在65%,pH值7.2~7.5。 五、翻格及播种待料温降至28℃及时翻格,料厚18~20厘米,上层可稍薄些,整平床面。用麦粒种撒播,用种量1瓶/平方米,轻拍让菌种与料充分接触,两边靠门口的地方盖上湿报纸。 六、播后管理及覆土播种后调节好棚内空气与湿度。如棚内温度超过28~30℃,应加强通风换气,白天背风,夜间将门全部打开。7~10天菌丝基本封面,此后可加大通风,昼夜开门。一般播后20天菌丝发到底。覆土材料为砻糠混合土,覆土前10天,每111平方米准备3500~4000公斤泥,泥糠比例1∶24,干砻糠100~170公斤、石灰50公斤。按比例把砻糠、石灰撒在空地上,然后用中型拖拉机打碎,颗粒比大豆大一点,过筛,堆垄后用甲醛消毒。覆土厚3.5~4厘米,覆好后随即喷水调湿至饱和状态。 七、秋菇管理覆土水调好后,关门吊菌丝,菇房温度控制在20~22℃,适当通风换气。覆土后6~7天,部分菌丝开始露出土层,此时覆1层大豆大的土粒,厚1厘米。当土层内菌丝长足长好即可喷结菇重水,每天喷2次,每次约0.9公斤/平方米,连续喷2~3天。当菌丝扭结成原基并长至大豆大小时,喷出菇水,一般喷5.4公斤/平方米,分3~4次喷完。

安全可靠办公信息系统软硬件集成适配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规范书(附件一)

附件一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招标项目 安全可靠办公信息系统软硬件集成适配 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规范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〇一二年三月

目录 1.总则 (3) 1.1一般要求 (4) 1.2建议书要求 (4) 2. 项目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6) 2.1项目的目标 (6) 2.2主要内容 (6) 3.技术要求 (9) 3.1总体要求 (10) 3.2功能要求 (10) 3.3性能要求 (14) 3.4安全性要求 (15) 4、主要经济指标 (17) 5.产业化要求 (17) 6.项目进度考核要求 (17) 7. 资金要求 (18) 8. 附录 (18)

1.总则 基于安全可靠CPU/OS的信息系统是保障国家信息安全,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安全可靠CPU、整机、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及办公套件等已基本实现与国外同比软硬件的功能。但在基于安全可靠CPU/OS的办公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国产软硬件之间尚存在部分兼容性适配问题,表现在整机性能、扩展能力以及系统运行效率、可用性、易用性、稳定性等诸多方面。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设立《安全可靠办公信息系统软硬件集成适配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着力推动系统集成商与CPU、整机、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基础软硬件企业对面向办公领域应用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联合攻关,解决安全可靠CPU/OS平台上的国产基础软硬件间的适配问题,解决混合环境下的应用系统支撑问题,解决Java插件运行环境和Flash应用以及替代技术问题,解决安全可靠环境综合管理工具问题,解决基于安全可靠CPU的主板设计、整机研发问题,保障基于国产CPU/OS办公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 本规范书由项目招标方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写,用于提出项目的技术和进度等具体要求,供项目投标单位编写项目建议书及报价之用。项目投标方应在建议书中详细提出实现本规范书所描述各项技术要求的技术实现方案,并满足本规范书提出的各项要求。项目招标方保留对本规范书的解释和修改的权利。

秀珍菇高产栽培技术

秀珍菇高产栽培技术-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秀珍菇高产栽培技术 第一章概述 秀珍菇,又名姬菇,小平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食品,据北京食品研究所(1997)分析,蛋白质中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含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所以可与肉类食品相媲美,这在营养学上显得格外重要。据医学界报道,秀珍菇具有消积化淤,清热解毒,治疗胃病、伤寒等功效,有降低血压,防动脉硬化的作用,其中维生素D的含量是其它菌类所不及的,是防治儿童佝偻病,软骨病,中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辅助食品。 秀珍菇是秋未初春生长的一种低温型、经济价值高的食用菌,由于适应性强,栽培原料来源广泛,人工栽培简单粗放,投资小,见效快,收益高,生产周期短,生料、发酵料栽培容易成功,培养料利用率高,生物转化率高出100%等,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高档食用菌,是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首选项目。 第二章秀珍菇的生产流程与配方 以下是种植秀珍菇的生产工艺流程和两种不同的种植配方,供菇农朋友们参考: 生产流程:配料→拌料→发酵→晾料→装袋、接种→发菌→出菇→采收 配方一:玉米芯 1000斤麸皮100斤玉米面50斤饼肥 30斤复合肥 20斤 石灰50斤磷酸二氢钾3斤石膏粉10斤丰菇素 2斤杀虫剂 1斤杀菌剂1斤半 配方二:玉米芯500斤棉籽皮500斤麸皮100斤玉米面50斤饼肥 30斤复合肥 20斤石灰 50斤磷酸二氨钾 3斤石膏粉10斤丰菇素 2斤杀虫剂 1斤杀菌剂1斤半 第三章生物学特性 一、秀珍菇的生活条件 秀珍菇同平菇一样,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要进行新陈代谢活动,因此要严格要求,为其创造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影响秀珍菇生长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湿度、光线、空气、酸碱度和营养。 1、温度 秀珍菇是一种中低温的品种,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温度的需求不一样,发菌阶段菌丝的生长温度为5℃--30℃,以20℃--26℃生长最快,秀珍菇在发菌阶段,抗寒力很强,在零下30℃以上不至于死亡,但培养温度超过33℃时菌丝生长速度

露天高效高产蘑菇栽培技术

露天高效高产蘑菇栽培技术 室外露地栽培蘑菇可节省架材,不占房屋,成本低,效益好,管理方便,是农村应该大力发展的一项较好的种植业。现将其栽培操作技术简介如下: 一、材料准备:一般每亩土地栽培蘑菇的有效面积为400平方米,事先应准备新鲜干燥、无霉变、无病虫的稻、麦秸草2.8-3.0万公斤,干细牛粪800-1000公斤,人畜水粪8000-10000公斤,尿素50公斤,磷肥80公斤,石膏粉120-150公斤,石灰50-60公斤,或用300-350公斤菜籽饼代替干牛粪。 架设拱棚用材是2米长的竹片200-250公斤,塑料薄膜60-70公斤,长2米宽1米的草帘400条。 二、整地做床:选择地势高爽,排水通畅,土地稍粘,肥力中等,靠近水源,冬季能避寒风的稻田或其它茬口田为好。8月中旬深翻16-20厘米,整地后用500倍的敌敌畏喷洒床面。杀虫土壤中小动物及有害虫类,床为南北向,宽1.2米,床面中间筑一条宽10厘米左右的小土埂,形成二条窄床面,床两旁也筑成小土埂,宽15-20厘米,高12-15厘米。人行道宽60厘米左右,低于床面,以便排水。然后用竹片拱成小拱棚,竹片间距80厘米左右,拱顶用横枝相连接,棚顶距床面60厘米左右。 三、适时堆料:室外栽培菇类应避开高温气候,故是于7月底至8月初开始堆料发酵,先将各种原料分别浸泡浇湿,稻麦草应吸足水份,混合拌透。料堆宽2.5米,长为6-8米较好,堆高1.5-1.7米。

第一层料30厘米厚,撒一层牛粪(或菜籽饼),浇足人畜水粪后,踩实,面堆第二层料,最后一层草料应浇透水粪,堆料顶呈龟背状,防雨水渗入料堆内,影响发酵。一般要翻堆4-5次,第一次翻堆间隔时间为7天左右,(料堆内温度升到65-70度时翻堆)第二次为4-5天,第三次为2-3天,第四次间隔1-2天,堆期长20-22天。尿素在第一次翻堆时加入,磷肥和石膏粉在第二次翻堆时加入,石灰在第三次翻堆时加入。注意翻堆时草粪应充分拌均抖松,保证料堆发酵均匀,色泽一致。 四、进床播种:将堆制发酵好的培养料乘热进入床内,撒于床面,让料温慢慢下降,直致料温降到28度以下时即开始播种。播种前将床料整平,捡去粪块和杂物,料厚约15厘米左右,然后将蘑菇菌种均匀播于料面上,可以穴播,每隔6-8厘米见方播一穴,或直接撒播料上,最后用塑料盒或木板轻轻拍实菌种与草料接触。每平方米用菌种2瓶(700毫升)或1公斤,用废旧报纸覆盖床面,最后用塑料膜覆盖拱棚并用绳拉紧,防风吹刮,同时盖上草帘等遮阴物。 五、发菌管理:播种后要随时检查拱棚内温度,一般不能超过28度,料温不超过30度为好。否则要及时通风换气,降温,防高温烧菌。夜晚无风时,可将拱棚两头薄膜掀开通风,保持棚内空气新鲜。 一般待播种后7-10天,菌种已发到料内即可揭掉覆盖表面的投纸让床表层料稍干,促使菌丝向料深层生长。若发现有少量绿霉等杂菌应及时将铲除并上洋灰或喷洒一些杀菌剂,防止杂菌扩散。 六、覆土喷水:磨菇菌丝将要长至料底时即可覆土,一般采用菜

“5G通信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重大主题专项申报指南

“5G通信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重大主题专项申报指南 5G作为最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高带宽、低延时、高速率、万物互联的特点,将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带来变革性的机遇。基于国家的5G 发展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基础,现启动实施“5G通信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重大主题专项,布局一批重点研发项目,重点研究5G应用基础理论与标准化,5G模块、终端与测试产品,5G网络及应用示范,力争打造5G完整产业链,加快5G应用拓展,支撑服务经济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 1. 智能终端通信模组研发与产业化 研究内容:研发满足3GPP标准(R15)规范要求的智能终端通信模组,支持2G/3G/4G/5G等多种通信制式,支持北斗、GPS定位技术,支持WLAN、蓝牙等技术,开发低成本、低功耗、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智能终端通信模组,并形成智能终端通信模组产业化。 考核指标:支持2G、3G、4G、5G通信制式;支持北斗、GPS定位技术,定位精度达到米级;支持WLAN、蓝牙等技术;工作温度不小于-30℃-80℃;产业化数量达到500万片,项目实施期间产品销售收入不少于1500万元。 实施年限:不超过3年

支持方式:企业牵头申报,拟支持不超过2项,每项财政经费资助200万元。 2. 基于5G的移动智能终端研发与产业化 研究内容:开展国际和国内5G关键技术研究与标准化推动工作。分析与研究5G标准特性,结合应用场景和考核指标,确定5G智能终端技术特性;开展终端节能技术研究,多频多制式大带宽终端射频实现技术研究,智能终端业务连续性技术研究,5G智能终端设计开发;开展5G智能终端关键技术测试,协议一致性测试,互联互通测试,参与运营商组织的5G入网测试,推动5G产业化。基于GSM、WCDMA、CDMA、EVDO、FDD-LTE、TDD-LTE、5G等多模融合通信组网方式、通信协议、超高频射频通信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率先实现国产5G多模移动智能终端研发及量产。 考核指标:研发移动终端产品不少于1款;支持2G/3G/4G/ 5G等多种通信无线传输方式;显示屏尺寸分辨达4K及以上,屏占比达94%以上;支持WLAN、GPS导航/北斗导航; 满足低频、中频、超高频一个频段或多个频段的射频自适应匹配;数据下载速度达到500Gbps以上;申请专利3项;提交3GPP标准提案2件;项目实施期间产品数量达到500万部以上,销售额不少于10亿元。 实施年限:不超过3年 支持方式:企业牵头申报,拟支持不超过1项,财政经费资助300万元。 3. 5G移动式专用基站研发与产业化

秀珍菇栽培技术

秀珍菇栽培技术 秀珍菇商品菇要求柄长5~6厘米,盖直径<3厘米。秀珍菇子实体单生或丛生。 一、生长发育要求的环境条件 1. 温度:秀珍菇属中温偏高型食用菌。菌丝生长的湿度范围为10-35℃,适温为20-28℃;子实体生长的温度范围较广,在10-30℃条件下能出菇,原基形成和生长最适宜温度为18-24℃(有的品种最适为15-20℃),低于10℃,很少产生原基;高于25℃,菇蕾生长快,形态差。 秀珍菇属变温结实性菌类,出菇阶段,如果有较大的昼夜温差,原基容易产生。 温度适宜的季节用10℃温差处理;冬季气温低于10℃,要适当加温,以达到温差效应;夏季气温持续超过28℃时原基难分化,温差可增加到20℃左右,处理24h左右(可用冷库)。经温差处理后,2天可出现大量原基。 2. 水份与湿度:菌丝体阶段培养料的含水量要求60%-65%,从原基形成至子实体成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0%时,原基产生少,菇朵易干萎。相对湿度高于95%时,子实体易变软腐烂。 3. 空气:菌丝体阶段要求空气新鲜,但耐二氧化碳能力强。子实体阶段需要有良好的通气条件,如果空气中CO2浓度高于0.1%,极易形成菌盖小、菌柄长的畸形菇。 4. 光照:菌丝体阶段,不需要光照。子实体阶段,散射光可诱导原基形成和分化,没有光照,子实体不能产生。子实体在200-2000勒克斯光照之间,生长正常,光线过暗,易形成畸形菇,过强,特别直射光子实体易干枯。 5. pH值:秀珍菇可在偏碱的环境下生长,因此生产上常加入1%-3%的石灰水调节培养料的pH值,一般调整至7.2-7.5,夏季能抑制霉菌发生。 二、菌种制备 1. 母种培养基配方:PDA培养基: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粉20克,水1000毫升。 2. 原种、栽培种培养基配方:棉籽壳85%,麸皮12%,蔗糖1%,石膏2%。含水量60%。 三级菌种的制备采用常规制种技术。 三、栽培技术 (一)栽培季节及场地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打印本稿】【进入论坛】【推荐朋友】【关闭窗口】 2008年04月17日 09:12 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是欧洲南部,非洲北部以及中亚地区高山,草原,沙漠地带的一种品质优良的大型伞菌。肉肥厚,质地脆嫩,且具有杏仁香味,是高档食用菌。杏鲍菇的发菌适温为23-25℃;形成原基的温度为10-18℃,最适12-15℃;菇体发育适温范围为10-21℃。日本的工厂化杏鲍菇栽培,其拌料,装瓶,灭菌,接种,培养,搔菌,育菇,挖瓶等工序都采用机械操作,由传感器和电脑自动控制温,湿度,投资大,效益高。许多理念和技术值得借鉴。 1、菇房:分为发菌室,催蕾室和育菇室。菇房宽3.5M,长9M,高3.5M。各室的门统一开向走廊(图2),廊宽2M。墙体喷涂聚乙烯发泡隔热层。菇架双列向排列,四周及中间留有过道,便于操作和空气循环。发菌室菇床7层,层距0.35M;催蕾室和充菇室菇床5层,层距0.45M,底层菇床距地面为0.25M。 2、设备:有制冷,通风,喷雾(图3)光照四种主要设备。各室配备1台5HP的制冷机和1台40M2的吊顶冷风机;或2室配备1台8HP的制冷机组和2台40M2的吊顶冷风机。催蕾室与育菇室的天花板上及纵向二垛墙各安装2盏40W日光灯。各室按装1台45W轴流电风扇,新鲜空气经由缓冲室打入菇房,废气从另一排气口经缓冲室隔层排出。 3、木屑配方(干料100kg中的比例):原料名干重含N%含N%备注杂木屑 39kg 1.00 0.39kg 折干85%玉米芯 39kg 0.48 0.19kg同上麸皮 20kg 2.20 0.44kg同上碳酸钙 2kg 0 0或石灰合计 100kg 0 1.02kg N%=1%木屑先喷水堆积,玉米芯粉碎0.3-0.5cm颗料,含水量62%-65%。(国内配方:棉子壳68%,蔗渣10%,麦麸20%,蔗糖1%,碳酸钙1%。料水比1:1.2)。 4、装瓶:机械装瓶,中心打孔,加滤气瓶盖。采用耐高温塑料筐(16瓶/筐)。(袋式:聚丙料袋,宽17cm,长36cm,厚度0.05mm。装干料500克)。 5、灭菌:高压灭菌,121℃,1.5小时。 6、接种:瓶温30℃以下,无菌室接种。 7、培养:发菌室恒温23-25℃,黑暗。随着菌丝的生长,瓶中CO2浓度由正常空气中的量0.03%逐渐上升0.22%,较高浓度CO2可刺激菌丝生长,所以培养期间少量换气即可。培养30-35天左右菌丝可满瓶。 8、搔菌:菌丝满瓶后再培养7-10天,使其达到生理成熟。此时搔菌,即除去瓶口1-1.5cm 厚老化菌 丝。机械操作,包括开盖→搔菌→冲洗→扣盖→搔菌可使出菇整齐。

重点研发任务建议(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应用)

重点研发任务建议文字材料格式 重点研发任务建议的名称 纲要: 一重要意义 二研究基础 三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四预期成果形式 五组织保障 一、重要意义 组织开展该重点研发任务的重要意义,如1)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2)在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瓶颈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二、研究基础 关于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如1)与该项研发任务相关联的上下游产业链与产品、2)国际研究前沿、3)我国当前具备的研究基础、4)与国际的差距以及5)我国开展该项研发任务的优势、创新点及产业化前景。 三、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关于总体目标与任务部署的考虑,如着重在基础前沿部署、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发部署、应用示范上开展部署,或者围绕任务目标开展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部署。对需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任务作出专门说明。 四、预期成果形式 预期取得的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以及商业模式,重点要说明预期形成的产业、产品及其市场应用前景。 五、组织保障 预计所需资金的考虑,包括总量资金、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和其他渠道资金等。提出组织各方力量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以及跨部门、跨区域的政策与组织保障需求。

重点研发任务建议参考题目: 1 “特色饲草料资源安全生产与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生物饲料添加剂研发与应用“大专家——畜产品安全 ——各省市 2 生物饲料添加剂 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应用 应用对象“牛羊” 3 益生菌——酶制剂——植物提取物——肽——有机微量元素——发酵饲料 4 益生菌——健康和生长基础——评价——筛出菌研发产品——应用技术 5 酶制剂(针对牛羊的酶——纤维素酶/植酸酶)——表达/新型酶制剂的研究(结构与功能),包括新型酶制剂的表达和基因工程——获得酶制剂产品——应用技术 6 植物提取物—— 肽——功能肽(hepcidin) 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应用 基础研究???

十四、秀珍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十四、秀珍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30.秀珍菇有哪几种栽培方式? 秀珍菇常见的栽培方式为墙式(堆叠)栽培、畦床覆土栽培,也有箱栽和直立袋栽的,但是以墙式栽培为主,其优点是单位面积栽培数量大,便于管理采收。 231.秀珍菇生长发育需要怎样的外界环境条件? (1)营养 栽培秀珍菇的主要原料是棉籽壳、阔叶树木屑、甘蔗渣和农作物秸秆等,辅料是麦麸、米糠、石膏、石灰、过磷酸钙等。 (2)温度 秀珍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4℃~26℃,出菇温度为8~C~20℃,最适温度为12℃~16℃。原基分化需要10℃左右的温差刺激。秀珍菇是引自El本和台湾的菌株,它们的形态特征略有差异,对温度的要求也稍有不同。 (3)水分和湿度 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的含水量应掌握在60%~65 9/6。培养室的空气相对湿度应为65%;出菇及子实体生长阶段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如果空气干燥,原基会萎缩、死亡,子实体会变小。 (4)光照 菌丝生长阶段对光照的要求不严格,可以在无光的条件下生长。子实体生长发育需要散射光。 (5)空气 秀珍菇属于好气性真菌,在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长阶段均需要通风环境,保持新鲜空气。 (6)酸碱度菌丝生长所需pH值以6~6.5为宜。 232.如何安排秀珍菇的生产季节? 秀珍菇有广温型菌株,也有高温型菌株。凡气温稳定在8~C以上、25℃以下范围内均可栽培。各地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进行安排。长江流域地区一般安排在9~10月生产,11月开始出菇,一直延续到翌年4月。上海地区大棚栽培于3~6月份,9~11月份两个时段出菇。高温型菌株则在夏季也能出菇。 233.秀珍菇出菇管理的关键技术如何? (1)制袋及培养培养料配方有以下几种。 棉籽壳96%,石膏2%,轻质碳酸钙1%,过磷酸钙1%。 棉籽壳55%,杂木屑22%,麦麸20%,石灰3%。 棉籽壳40%,甘蔗渣40%,麦麸18%,轻质碳酸钙2%。 各地可根据当地的原材料条件来选择,进行组合配方。制袋、灭菌、接种和培养按常规操作进行。 (2)栽培场地栽培秀珍菇多选择室外搭遮阳棚栽培。场地应选择地势较高,空气流通,水源充足,排水方便,交通便利,无污染源的地方。 (3)出菇管理菌丝满袋后,应继续培养8~10天,使菌丝达到生理成熟,积累养分,然后运到出菇场所,堆叠成墙式出菇。刺激温度在IO~C以下,维持10小时以上。向地面及四周空间喷水,提高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加强通风,给予散射光照射,促使菌丝扭结分化为原基。原基形成后,棚内温度稳定在20℃左右,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90%。切忌向菇蕾直接喷水,每次向空间喷水后,应及时通风,否则高温高湿易导致病害发生。秀珍菇商品菇要求有较长的菌柄,因此,须适当减少通风,一般只在早晚进行通风。子实体成熟应及时采收。

种植蘑菇的技术与方法.doc

种植蘑菇的技术与方法 种植蘑菇的技术与方法 一、菇房设置 1、菇房建设 修建菇房,应选择地势高、排水方便、房边有堆料场地的地方。竹木结构的菇棚,棚架要牢固,棚周墙体和棚顶要用厚膜覆盖,并挂盖草帘和遮阳网。棚的大小由栽培规模而定,一般以每棚栽培110~330m2的蘑菇为宜。 2、床架排列 菇床与菇房垂直排列。菇床四周不要靠墙,留出0.6米宽的过道,如菇房窄于3米,可只留一条中间过道。床架之间留过道0.6米,床架可搭4~5层,每层菇距0.6米,底层离地面15~30厘米,最上层距棚顶1.3~1.5米,长度据菇房而定。床架一般用竹木搭建,过道两端墙上各开上下窗一对;上窗距棚檐15厘米左右,下窗离地面10厘米左右。窗的大小以40 45厘米为好,每隔2~3条棚道的中间棚顶设一拔风筒,筒高1.3~1.5米,顶端装风帽。 二、培养料的堆制、发酵

1、培养料的来源。主要有粪肥、稻草、麦草、饼肥、化肥、石膏,石灰等。 2、培养料的碳氮比。在堆制过程中,如含氮量过低,会造成微生物活动减弱,料温不高,发酵不充分,易染杂苗。如氮过高,又会造成发酵后料中的氨、胺和酰胺含量过高,抑制蘑菇苗丝生长。生产中培养料发酵前的C/N为30~33:1,发酵后C/N为17:1。 3、培养料配方: 干牛粪1000千克,大麦草1000千克,菜饼250千克,过磷酸钙25千克,石膏粉40千克,石灰50千克,C/N为32:1。 干牛粪1500千克,稻草、麦草各1000千克,饼45千克,石膏粉40千克,石灰40千克,C/N为2943:1。 在粪肥缺少的情况下,也可以实行无粪栽培。 堆料中大部分粪草配比6:4、5:5、4:6。 4、培养料的堆制、发酵 堆制时间:在播种前20~25天左右进行。 建堆与发酵:建堆前,将场地打扫干净。一般堆宽2.1米,堆高1.5米,料堆长不限。先铺一层稻草;厚度0.3米左右,四边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