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这几种理论的争论焦点

这几种理论的争论焦点

这几种理论的争论焦点
这几种理论的争论焦点

一、这几种理论的争论焦点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是制约高等教育目的的

基本理论学说。

二、两种理论争论的焦点是高

三、等教育应当为个人发展服务,还是为社会发展服务。

有这三种理论的原因

社会因素

1、教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教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四)人的因素

1、教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2、教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需要

区别:三、两种教育目的观之比较

(一)不同之处

1.出发点不同

个人本位论是以个人需要、受教育者的本性作为出发点,社会本位论是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2.产生的时间不同

社会本位论是古已有之。在奴隶社会,教育为奴隶主阶级所占有

个人本位论是自由资本主义的产物,个人本位论是在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孕育起来的(二)相同之处

1.都认为应当培养人的德、智、体三方面

2.个人本位论并不是完全无视社会利益,社会本位论也不是一概否定个人的发展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出发点虽然不同,

但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关不是完全非此即彼,个人本

位论虽然强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强调受教

育者的个性,增进个人价值,但也不是无视社会利益,他们

是主张在发展个人的基础上,促进社会进步;社会本位论虽

然强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一致性,但也不是无视

个人发展,他们也对儿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只不过他

们认为个人的发展最终是为了社会的利益。

二社会本位论

主要观点

第一、人的本性是其社会性(政治性、经济性或文化性);

第二、个人的使命在于为国家或社会进步事业献身;

第三、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具有起码的政治品格、生产能力和社会生活素质。

个人本位论

2、主要观点

第一、人的本性在于其“自然性”;

第二、人性具有内在的、自我实现的趋向;

第三、这种趋向在道德或价值上是“善的”或“向善的”;

第四、只有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充分实现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只有确保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充分实现的国家,才是善的和正义的国家;

第五、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和国家;

第六、对个性的压抑和摧残是一切专制国家和时代教育的通病,必须得到彻底的医治。

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给与个体自由、充分地发展,并予以高度重视,但不是抽象地脱离社会和历史来谈人的发展,而是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放在社会关系中考察,因而把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了。

三:代表人物

二、社会本位论

1、代表人物

?那托尔普(德)凯兴斯泰纳(德)孔德(法)涂尔干(法)社会本位论以法国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德国的教育家凯兴斯泰纳和哲学家纳托尔普为代表。

三、个人本位论

1.代表人物

?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为卢梭(法)裴斯泰洛(瑞士)康德(德),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四:代表人物的言论

卢梭主张以儿童本性的自然发展、培养自然人作为教育目的;康德以发展人的一切

自然禀赋和才能作为教育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为了使孩子为明天的生活做好

准备。凯兴斯泰纳则从维护社会统治出发而强调公民教育、公民的责任,这种教育

目的过于狭隘,偏于物质,片面强调了个人对社会、国家的服从;涂尔干认为教育

的任务就是要实现儿童的社会化;

五:评价

二、社会本位论

4、评价

?(1)积极方面:社会本位论将对教育目的考察的角度从宗教神学转移到国家和社会事业上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种视角的转换在近代有助于教育与教会的分离;

在当代有助于动员国家和社会资源来发展教育事业;

?(2)不足之处:忽视了个体的特殊性,否认了个体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积极能动?

?优点: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满足社会需要,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

?不足:过分夸大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人工具化,这是不足取的。

?

?三、个人本位论

?4、评价

?(1)积极方面:个人本位论在教育上和社会上都具有一种革命的作用,有助于新兴的资产阶级伸张自己在教育和社会政治层面上的权力,同时对于人性也有一种解放的作用。

?(2)不足之处:

?第一、将“自然性”与“社会性”、“个性”与“共性”对立起来;

?第二、将个人的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上,最终毁坏教育的社会基础或前提;

最有效的视力恢复锻炼(贝茨视力训练法)

贝茨视力训练恢复法 核心观点 贝茨医生观点的核心是他的调节理论。“调节”是指一个人转眼注视不同距 离的东西时,每只眼内调节焦点的过程。眼解剖学公认的事实是,这种调节是通过眼球晶状体改变形状夹完成的。当眼睛注视较近的物体时,称为睫肌的一束肌。肉使 晶状体变得更为凸出。晶状体的这种变化已经被人拍摄下来,并且已作过精确的测定。然而,贝茨医生竟然全盘加以否定。他说,晶状体“不是产生调节的因素”。调节焦点是通过改变眼球总长度来完成的,而且这是由于眼球外部的两束肌肉的作用! 贝茨视力恢复训练法步骤 1、手掌按摩法:闭眼,将手掌覆盖住双眼,完全阻挡光线,让眼睛感到温暖、舒 适的感觉,保持五分钟;每日三到五次。 2、尺子游戏:近视从15厘米的短尺开始,竖放;逐步加长最后达到使用米尺。 远视则相反。将尺子边缘向上放置在两眼之间,尺子一边架在鼻梁上,另一边抵住额头下方。捏住尺子下缘使尺子成一直线,刻度与眼睛垂直。这时如果将目光聚焦远处,尺子产生的二重影像看起来像一条隧道的两条边,且两条边缘同样清晰。将视线收回,这时隧道的边缘开始交叉相遇。往复看,每次三到五分钟。 3、眨眼:经过手掌按摩后,以每十秒钟眨2—4次的频率眨眼几十次。 4、呼吸:经常注意自主呼吸,如果发现因专注于某事物抑制呼吸时,注意恢复 正常呼吸。 5、眼睛移位运动:目标从清楚移动到不清楚,来回移动进行眼球移位运动。 6、视觉训练:使用贝茨增视仪进行视觉训练,只需眼跟着发出的三色营养光训 练使眼的睫状肌恢复弹性。

7、视觉记忆恢复 视觉训练方法参考: 一、手掌按摩法 用手掌按摩眼部周围 动作: 1.轻轻闭上眼睛,手掌覆盖到眼睛上,阻挡光线和压力; 2.手掌在颧骨上,手指在额头上,注意保持鼻子的呼吸畅通时间: 保持4-5分钟重复: 每天3-5次要点: 保持宁静 二、眼部日光浴 合上眼睑,享受阳光 动作: 1.少带墨镜,合上眼睑,享受阳光; 2.手掌轻轻按摩,直到影像从视野内消退时间: 第一天半分钟,以后每次延长一些 重复: 第一天2次,以后每天增加一次,直到最高20次 要点: 1.如果没有阳光,可以用聚光灯,注意不要用荧光灯或者紫外线、红外线灯; 2.为了均匀照射到视网膜的每个角落,可以适当缓慢摇动头部 三、视觉融合游戏 1、视觉融合游戏-一支铅笔化实为虚,化虚为实,减少双眼视差

住客酒店点评对调节焦点个体的说服效果_唐雪梅_赖胜强

住客酒店点评对调节焦点个体的说服效果 唐雪梅1,赖胜强2 (1.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重庆401120;2.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重庆400054) [收稿日期]2013-09-03;[修订日期]2014-04-23 [作者简介]唐雪梅(1975—),女,四川洪雅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行为经济学、游客行为,E-mail:u456u456@https://www.sodocs.net/doc/5e17042164.html, ;赖胜强(1974—),男,四川雅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营销。 [摘 要]网络Web 2.0时代,游客在预订酒店时常常通过查 询先前住客点评内容来了解酒店情况。住客生成的网络点评内容是影响口碑效果的重要因素,但点评内容正负性和详略性的作用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争议。以调节焦点理论为基础研究酒店预订中住客点评的说服效果,通过2×2×2实验研究发现,负向酒店点评对预防焦点个体的说服效果更优,正向酒店点评对促进焦点个体的说服效果更优,详尽的酒店点评内容对预防焦点个体的说服效果更大,简略的酒店点评内容对促进焦点型个体的说服效果更大。[关键词]网络口碑;调节焦点;酒店营销;酒店点评[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4)10-0061-08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4.10.007 1引言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游客可以通过网络预订 酒店,但酒店属于体验性服务,初次购买的游客对其状况并不了解。在当前Web 2.0时代,先前住客可以方便地在网站上发表自己对酒店的感受,因此,游客可以通过查询酒店点评来了解酒店状况。酒店在线点评是网络口碑(electronic word-of-mouth ) 的一种形式,网络口碑是潜在、实际或者先前的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或公司所做的正面或者负面评论,该评论能通过互联网传递给大众群体或组织[1] 。网络口碑的说服机制与传统口碑有所不同,传统口碑主要在于人际传播,借助人际的信任关系,口碑具有更大的影响力[2]。而网络口碑多以匿名方式传播,口碑接收者难以判断传播者的身份,因此,点评内容才是影响网络口碑说服效果的主要因素。网络口碑正负性(valence )、详略性是网络口碑 内容的重要特性,正负性是消费者对产品所持的赞 誉或批评态度,详略性是消费者对产品评论的详尽程度,大量研究从这两个维度对网络口碑效果进行实证。叶(Ye )指出,网站上的酒店评分均值显著影响预订量,评分每提升10%酒店的预订量会提升5%[3] ;卢向华等通过在线餐馆点评情况的研究发现网络口碑评分以及负面点评率直接影响餐馆的销售收入[4];赖胜强等的实证研究显示,网络口碑正负比和网络口碑详略对旅游景区的接待人数具有显著影响[5];李等(Lee,et al.)通过实验法证实内容详尽的网络口碑具有更强说服效果[6]。 目前,多数研究都认为网络口碑正负性和详略性是影响网络口碑效果的重要因素,但研究仍存在一些疑问:首先,一些研究认为口碑正负的影响不大,刘(Liu )以及段(Duan )都指出,网络口碑正负性并不能预测产品销售额[7-8]。这表明网络口碑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网络口碑对产品销售状况的影响应通过影响个体决策来实现,但个体如何来看待网络口碑的正负内容呢?其次,尽管多数学者都认同详尽的点评作用更大,但凯尔史肯斯(Schelle kens )却提出,简略的正向信息具有更佳的说服效果[9],为什么研究结论对立呢?针对上述问题,需要从更为微观的个体消费行为视角研究网络口碑的说服机制。 在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中个体心理特征是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在线点评效果研究较少从个体心理特征来探讨,本文拟从此视角对酒店点评说服机制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心理学强调人们在生活形态和行为上倾向于趋乐避苦,即人们的行为动机是追求快乐避免痛苦,由于动机不同导致他们的目标导向和行为有所差异。希金斯等(Higgins,et al.)的调节焦点理论指出,人们由目前状态到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会进行自我调节,自我调节的方式有促进焦点(promotion focus )和预防焦点(prevention focus )两种[10]。促进调节焦点是指个体自我调节的方式是追求得到渴望的结果,积极关注利益获取;

生肉馅的制作关键及其原理

生肉馅的制作关键及其原理 面点馅心按生熟可分为生馅和熟馅两大类。生馅就是原料经刀工处理后直接进行调味拌制而不需要加热成熟,直接包入面点坯皮的馅料。生肉馅又叫肉馅,是生馅的一种,以畜肉类为主,辅以其他如禽类或水产品等,斩剁后,一般经加水或掺冻,和调味品搅拌而成。其 质量要求是鲜香、肉嫩、多卤汁、保持原料原汁原味,如猪肉大葱馅、猪肉三鲜馅、羊肉馅等。在北方生肉馅多以水打馅为主,南方则多以掺冻馅为主。下面就以水打馅、掺冻馅为例,简述生肉馅制作原理及其制作关键。 一、水打馅 水打馅又名水馅,因在馅中加鲜汤、花椒水或清水等液体而得名。其调制方法如下:将鲜畜肉绞碎或剁碎,放入容器中,加入酱油、盐搅拌,使酱油、盐吃入肉中,再徐徐加入鲜汤等继续搅拌,使之完全吃入馅中,然后放入香油、葱姜末、味精等调和而成。水打馅的特 点是鲜香、肉嫩、爽滑。 要想使水打馅具有良好的质感和口感,主要取决于肉馅的茸胶形成过程中吸收水分的多少。肉馅对水分的吸附,主要来自于蛋白质极性基团的吸附,还来自于非极性基团的物理吸附、水分子之间的多分子层吸附,以及肉馅内部形成的大量毛细微管吸附的水分。其中,蛋 白质极性基团的吸附主要来自于盐溶性蛋白质,如肌纤维中的肌球蛋白,它们既有亲水基团,又有亲油基团,具有强烈的乳化作用。在制馅中析出的盐溶性蛋白质和水、脂肪颗粒三者形成稳定的蛋白质复合体,使肉馅呈胶凝状态。这种蛋白质复合体愈多,脂肪颗粒分散愈均匀,在成熟过程中,蛋白质变性凝固,形成稳定的乳化物,其嫩度就越好,结着性就越好,从而使馅料具有良好的口感和质感。 因此,影响茸胶形成的因素主要有:肥瘦肉的比例、肉的持水能力、pH值、盐、机械处理、食品添加剂等等。一般来说,瘦肉比例越大,结缔组织越少,肉持水能力越强。pH 值接近蛋白质等电点时(pH值为5.0),肉的水化性最低;高于或低于等电点时,蛋白质实效电荷增 加,增强了肽键间排斥力,蛋白质分子结构松驰,肉的水化作用增强,嫩度增加。一般来说,pH在6.5~7.2之间,形成的茸胶弹性最强。因此,刚屠宰的肉,以及冷冻肉不适宜直接用来加工,经后熟作用或解冻后才能使用。适量的盐能使盐溶性蛋白质从肌肉中析出,使肉的 保水性提高,肉的膨润度增加,从而使肉质嫩化。机械处理包括两方面,一是肉的绞碎或斩剁程度;二是加水搅拌过程。前者使肌纤维破坏,且肉质细碎程度越高,肌浆蛋白质、肌纤维中蛋白质游离或暴露出来越多;后者经强力搅拌,盐溶性蛋白质加速游离或暴露,增强了与水、脂肪的结合,从而使乳化效果增强,提高了嫩度和结着力。一些食品添加剂如大豆蛋白、磷酸盐类能提高肉的嫩度。

服务型领导对员工角色内绩效、创新行为和帮助行为的影响研究

服务型领导对员工角色内绩效、创新行为和帮助行为的影响研究服务型领导是一种基于价值的领导方式,随着各种系统性问题出现在当代企业中,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员工的角色内绩效、创新行为和帮助行为是当代企业不断发展的基础。因此,探究服务型领导影响员工角色内绩效、创新行为以及帮助行为的机制非常重要。本研究针对该问题,以领导的下属为研究对象,基于调节焦点理论,在个体层面探讨服务型领导对员工角色内绩效、创新行为和帮助行为的影响以及整体影响机制。 通过文献回顾、问卷调查,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服务型领导能促进员工的角色内绩效、创新行为和帮助行为,并且此影响作用可通过员工情境调节焦点的中介效应实现。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第一,服务型领导风格能促进员工的角色内绩效、创新行为和帮助行为,同时,也会诱发下属的情境预防焦点和情境促进焦点;第二,服务型领导可以通过情境促进焦点和情境预防焦点影响下属的角色内绩效、创新行为和帮助行为;第三,对于硕士及以上学历、工作经验在一年及以下或四年及以上的下属,服务型领导能有效提高其角色内绩效,相比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在外资合资企业不适合采用服务型领导风格提高下属的帮助行为,同时,对于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下属,服务型领导能有效提高其帮助行为。本研究的理论意义有两点,首先,拓展了服务型领导在中国的研究,主要是推动了服务型领导对结果变量影响的机制探究。基于调节焦点理论,本研究构建并验证了服务型领导通过影响员工情境预防焦点和情境促进焦点,进而影响员工的角色内绩效、创新行为以及帮助行为的一个整体影响机制;其次,拓展了调节焦点理论在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研究。 综观该理论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其在组织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我国则更少。本研究将该理论引入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研究,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此外,在实践方面,本研究给管理者提供了一种提高员工角色内绩效、创新行为和帮助行为的参考建议。

调节焦点理论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调节焦点理论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班主任是班级学习的组织者,是学生的榜样。初中生处于生理和心理成 长的关键时期,班主任指导学生学习就显得比较难。本文从心理学的调节焦点理 论切入,谈谈基于调节焦点理论的班主任怎样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从而达到提高 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具体从班主任行为、班主任语言及班主任与生互动三方面,以个体调节焦点与群体共享调节焦点两个层面进行引导,从而达到影响学生学习 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班主任;学习能力;个体调节焦点;共享调节焦点 一、引言 Higgins提出的调节焦点理论(Regulatory Focuses Theory),描述了由于调节焦点的不同而 导致的人们在行事过程中的重要差异,解释了人们趋利避害的特性。Higgins指出,人们拥有 两套基本的自我调节体系,一是促进型调节焦点(Promotion ),指对奖励的获取行为进行正向 调节,使得人们关注于积极的目标;二是防御型调节焦点(Prevention),指对惩罚的避免行为 进行正向调节,使得人们关注于消极的目标。促进型调节焦点的个体表现为追求“理想自我”,关心希望、愿望和渴望;防御型调节焦点的个体表现为固守“应该自我”,关心职责、义务和 责任。促进型调节焦点占主导的个体更关心成绩和愿望,他们对奖赏的获得和缺失更敏感, 会采取促进型的目标实现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富创造性,面对风险时表现得更加积极。相反,防御型调节焦点占主导的个体更关心职责和义务,他们对惩罚的产生和缺失更敏感,会采取防御性的目标实现策略。 调节焦点的影响不仅是表现在个体层面,而且还表现在群体层面。虽然调节焦点是学生 个体的一个心理特征,但班主任也可以通过一些不同的形式在学生群体(学习群体)中间激发 一种共享的调节焦点。共享调节焦点实质为一种群体氛围,是指群体成员所感受到的其他群 体成员所具有的寻求自我与适当的目标或标准相结合的倾向性。它可以分为促进型氛围与防 御型氛围。在促进型氛围中,群体成员在任务中表现出对奖励的获取行为进行正向调节,使 得人们关注积极的目标,群体中形成一种积极的促进氛围。而在防御型氛围下,群体成员可 能更多地表现为对惩罚避免行为进行正向调节,使得人们更关注消极的目标,各自攻防,群 体中形成浓厚的防御氛围。 班主任可以采用Brockner和Higgins的观点,把班主任日常表现从“班主任行为”“班主任语言”“班主任与生互动”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系统刻画,从个体调节焦点与群体共享调节焦点两个 层面的来揭示班主任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机理。 二、班主任的行为示范,学生调节焦点与学习能力 班级学习环境中班主任作为一种榜样,其行为示范将影响学生学习能力,而这可以通过 学生个体调节焦点和群体共享调节焦点的引导来实现的。班主任促进型聚焦的行为示范促进 了学生对成功的渴望,这些积极榜样让学生认为成功是真实且可实现的,并激励他们去取得 同样的成就,引导他们更加关注于对成功的追求,促进其促进型调节焦点。相反防御型聚焦 的行为示范促进了学生对失败的避免,这些消极榜样使得学生联想到自己未来不好的情境, 这种对“消极自我”的关注会增强其避免的动机,可能导致防御型调节焦点的提升。比如说, 如果班主任持续地表现出通过新方法谋求学习进步,并表现出发展势头,而较少关注常规行 事或谨慎地避免错误时,班主任将通过促进型聚焦的行为示范激发学生个体促进型调节焦点。而学生通过模仿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将表现出一种探索的倾向,愿意尝试新的学习任务及 问题解决方式,学习能力逐渐提高。相反,如果班主任强调依照规章制度办事,将通过防御 型聚焦的行为示范激发学生个体防御型调节焦点。而学生通过模仿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将 表现出更多的保守的倾向,坚持维持原状而不愿去尝试新的学习任务及问题解决方式,学习 能力逐渐减弱。 当班主任被认为是代表了一个群体特征和价值观的典型代表时,其行为示范不仅能影响 到单个个体的调节焦点,而且能够影响到整个群体的氛围。所以,班主任的促进型聚焦和防 御型聚焦的行为示范将会有效地激发班级中的促进型氛围和防御型氛围,进而影响整体学生 的学习能力表现。

调节焦点理论的源起与发展

调节焦点理论的源起与发展 本文介绍了调节焦点理论的源起和发展,梳理了自我差异理论、调节焦点理论以及调节匹配理论的内涵与相互关系。自我差异理论假定个体使用自我指导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估,使现实的自我特征与自我指导保持匹配或减少不匹配的程度;调节焦点的促进、预防系统都关心获取积极结果,前者追求成长,后者追求安全;调节匹配的价值,提出当个体的目标追求手段与其调节导向匹配时,个体会体验到调节匹配,这会提高个体正在做的事情的价值。 标签:自我差异理论;调节焦点理论;调节匹配理论 动机领域新近的一个研究热点是调节焦点理论。姚琦和乐国安(2009)[1]对该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不过,该述评未涉及调节焦点理论的基础理论——自我差异理论的介绍。虽然杨荣华和陈中永(2008)[2] 、林晖芸和汪玲(2007)[3]分别对自我差异研究、调节匹配理论进行了述评,但作为调节焦点理论的源起、拓展理论,显然,这三篇文献相互割裂,没有使三个理论形成清晰的内在联系。这不利于相关学者对这些理论的深入理解。没有对理论的深入理解,相关的应用研究便无法顺利展开。本文将详尽阐述调节焦点理论,重点介绍其源起和发展,以利于国内研究者彻底理解该理论,并进行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 调节焦点理论在自我差异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自我差异理论研究自我与情感,认为自我差异是个体的一种认知结构,自我概念与不同类型自我调节标准的关系决定这些标准对情绪的影响。而调节焦点理论则研究个体的“趋利避害”策略,重点关注个体对期望的最终状态的自我调节。本研究先回顾自我差异理论,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调节焦点理论的内涵,最后简要介绍调节焦点理论的发展——调节匹配理论。 一、理论源起——自我差异理论 历史上,心理学认为拥有冲突的或不兼容信念的人容易体验心理不适。很多关于自我和情感的经典理论都认为自我冲突和自我不一致会引起情绪问题,但这些理论对这类情绪问题只进行一般性描述,没有预测不同类型的不一致信念对应的情绪反应。Higgins[4]于1987年提出研究自我与情感关系的一般框架——自我差异理论,除继承上述历史传统外,其结构有三大目标:(1)区分拥有不相容信念的人体验到的不同类型的情绪不适;(2)系统关联不同类型的自我差异和对应的情绪脆弱性(消极情绪);(3)分析不同自我差异的有效性及可获取性对人们遭受的不适类型的决定作用。 自我差异理论假定各种自我状态表现具有两个认知维度:自我域和自我立场。自我域和自我立场的组合能产生六类基本自我状态代表,分别为现实∕自己、现实∕他人、理想∕自己、理想∕他人、应该∕自己和应该∕他人。前两类,尤其是第一类,构成自我概念;后四类为自我指导(自我评估标准)。自我差异理论认为人们动机指向的自我指导有所不同,不是每一个体都拥有所有类型的自我指导,一

领导调节聚焦行为_构念的开发与验证_尚玉钒

领导调节聚焦行为:构念的开发与验证 尚玉钒1李磊1,2 (1.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49; 2.国家统计局西藏调查总队,拉萨850000) 摘要:领导是实施员工调节焦点引导的重要来源,然而很少有研究对领导行为中所蕴含的调节 焦点倾向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从一个整合性视角对领导调节聚焦行为进行了结构性定义开发, 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对构念的效度及重要性进行了考察。最终,本研究开发出领导促进型聚焦 行为和领导防御型聚焦行为的测度量表,并验证了领导调节聚焦行为与其它相似构念间的联系 与区别,同时检验了领导调节聚焦行为对员工结果产出的预测效力。 关键词:领导行为;调节焦点;构念开发 DOI:10.14120/https://www.sodocs.net/doc/5e17042164.html,11-5057/f.2015.08.010 引言 调节焦点理论①[1]已逐渐成为组织管领域研究与探讨的热点,其对众多组织行为的解释已经得到讨论与证实[2-6]。同时,从该理论视角来理解组织中领导对员工的影响也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7-9],他们认为蕴含着不同调节焦点倾向的领导行为,可以通过唤起下属工作中对应的调节焦点来实施影响。然而,我们对这种领导调节聚焦行为却知之甚少,更有学者直接指出此话题(领导调节聚焦行为)亟待系统性和持续性的对待与分析[10]。 本文试图从一个整合性的视角对领导调节聚焦行为进行分析,以更好地理解领导调节聚焦行为的构成特征,及其与其它相关构念的关系。已有研究对领导调节聚焦行为的探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嵌入在变革型领导和交易型领导领域的相关研究,学者们普遍将变革型领导视为一种促进型聚焦的领导行为,而将交易型领导视为防御型聚焦的领导行为,但上述关系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并未得到实证检验;二是从调节焦 收稿日期:2013-08-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73191;71032002;71232014)。 作者简介:尚玉钒,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李磊(通讯作者),国家统计局西藏调查总队综合处主任科员。 ①Higgins的调节焦点理论指出,人们拥有两套基本的自我调节体系,其一是促进型调节(promotion),指对奖励的获取行为进行正向调节,使得人们关注于积极的目标;其二是防御型调节(prevention),指对惩罚的避免行为进行正向调节,使得人们关注于消极的目标。促进型调节焦点的个体表现为追求理想自我,关心希望、愿望和渴望,促进型调节焦点源自以下三方面因素:强烈的理想、“获得-无获得”的情境构成和成长需要的激活;防御型调节焦点的个体表现为固守应该自我,关心职责、义务和责任,而防御型调节焦点则源自:强烈的义务、“无损失-损失”的情境构成和安全需要的激活。同时,调节焦点不仅表现为个体的一种特质,它更是人们的一种状态变量,也可以通过即时情境来进行引导,对于组织实践中的个体来说,他们的调节焦点倾向同样有着上述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已经形成的行事和看待问题的基本模式,是一种内化和稳定的自我调节倾向,即特质调节焦点;二是工作时对待工作活动的自我调节模式,这种工作状态的调节焦点模式可能受到特定组织情境(如领导)的影响,即情境调节焦点。

非常规语序句中焦点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句法表征_黄健平

=5>:C5:8A 5>7B;8<@B856;<>: 55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2015年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跨语言视野下有标记焦点结构的神经认知研究”(项目编号:15YJA74001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健平,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专门用途英语,语篇分析;李波,硕士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摘 要:焦点及焦点结构作为语言信息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研究中很少涉及对 焦点结构生成理据的探究。本文通过梳理和归纳焦点及焦点结构的前期研究,并在认知识解的框架下,探讨非常规语序句中焦点结构的主要类别及其句法特征。本研究提出认知识解中的凸显是焦点结构生成的认知基础,并且认为非常规语序句的语义焦点化是概念内容凸显的选择过程。 关键词:焦点;焦点结构;非常规语序句;认知基础;凸显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15)05-0055-06 1.引言 通过焦点结构来表达特定的凸显信息是人 类语言的一个普遍现象。自从Halliday (1967)提出“焦点”这一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焦点结构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焦点”的概念及其定义,如Chomsky (1971)、Lambrecht (1994)、方梅(1995)、刘鑫民(1995)、刘丹青和徐烈炯(1998)等;(2)话题 和焦点的关系,如徐烈炯和刘丹青(1998,2003)和徐烈炯和潘海华(2005)等;(3)焦点多重性 及焦点表现方式,如徐烈炯(2001)和刘探宙(2008)等;(4)焦点标记方式,如董秀芳(2003)等。近年来,还有不少学者(如Zimmermann &Féry ,2010等)从跨语言、实证、类型学等视角研究信息焦点结构。由于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不同,以往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存在很大分歧。不仅如此,前人研究很少涉及焦点结构的生成理据。本文拟根据近年来关于焦点和焦点结构的研究,探讨焦点结构产生的认知基础,并总结非常规语序句中焦点结构的句法表征。 2.焦点及其类别 焦点是语言信息结构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历来受到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话语分析等语言学学科的关注,同时也是形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等的研究重点。 2.1焦点的定义 焦点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新信息观与非预设观。最早从新信息角度对焦点进行界定的 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Halliday (1967),他把焦点界定为句子中声调重音凸显的地方,并指出焦点是句中反映新信息的部分(Halliday ,1967:204)。徐烈炯(2001)和袁毓林(2003)等也从传递新信息的角度对焦点作过论述。Chomsky (1971)则从非预设角度对焦点进行界定。他提出,一个句子的语义表达可分为“预设”与“焦点”两个部分,焦点就是非预设部分。Jackendoff (1972)在Chomsky 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焦点和预设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界定,并提出了 “预设架”(presupposition frame )的概念,认为焦点是“说话者假设听话者不与之共享的部分” (230)。Lam-brecht (1994:213)认为焦点是“断言之焦点”(focus of the assertion )或“新信息之焦点”(focus of the new information ),属于语义-语用范畴(semantico-pragmatic category ),而非形式范畴。因此,焦点是关于一个语用结构命题(pragmati-cally structured proposition )的语义层面的定义,而非句法结构句子(syntactically structured sen-tence )的语法层面的定义。另外,方梅(1995)、刘丹青和徐烈炯(1998)等也从遵循预设的角度对焦点进行过界定。Levelt (1983/2008:100)提 出了“新焦点”概念,指听话人过去没有关注而现在给予关注的话语部分。综上,虽然以上界定的视角各不相同,但都认可焦点即为语义凸显这一观点。换句话说,焦点是句子的语义核心,是说话人想要表达的关键信息并希望听话者能够关注的部分,是基于用法事件的概念内容凸显的结果,是一个语义语用概念。 DOI:10.13458/https://www.sodocs.net/doc/5e17042164.html,ki.flatt.00417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