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完整word版)道德教育文献综述

(完整word版)道德教育文献综述

道德教育文献综述

中国有句名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表明教师不仅仅要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发展负责,还要对学生心理道德发展负责。而单词“education”来源于拉丁语中的动词“educare”,意为“鼓励,激励,是表现出色”。换句话说,教师应该尝试去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全部潜能,这样他们的生活才更有意义,更充实,更富有责任感。(《英语教学法教程》)在社会朝着多元化、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的主体,他们的思想上不成熟,容易受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他们自身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评价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一、回顾历史发展

我国是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古代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占据着首要地位,古人善于根据年龄阶段及身心发展特点分年龄层次教学。朱熹按年龄把学生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之前接受“小学”教育,十五岁后接受“大学”教育。“小学”教育要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统一,家训和蒙学结合,同时“小学”的“理”要尽量浅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知行合一;同时也要符合心理特点,寓教于乐,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大学“阶段重视社会道德教化和个体的道德修养。(《我国古代不同年龄层次的德育方法及其启示》)

20世纪5、60年代以后的长时间里,世界上流行的是重视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模式。虽然和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相比它具有相当的历史合理性,但对于发展人的道德教育而言它还不够完整,因而就需要扩展到重视人的情感和态度。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成人比孩子、老师比学生掌握更多的道德真理,因此道德教育只能是单向度的灌输,直到20世纪末随着各种新兴文化的兴起,这种看似天经地义的观念终于发生了动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孙云晓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其实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中间都有一些较成人更为可贵的道德品质,于是就提出了一个崭新的道德教育理念: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2000年4月,团中央提出在全国少年儿童中推行体验教育模式,把组织少年儿童到生活实践中去进行体验式的学习作为少先队开展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2000年4月,团中央提出在全国少年儿童中推行体验教育模式,把组织少年儿童到生活实践中去进行体验式的学习作为少先队开展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

二、现状分析研究

国内研究:

2004年2月26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建国以来党中央第一次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下发文件。

梁允胜(2006)在其主编的书“美丽的德育在课堂——中学阶段欣赏型的与教学模式研究”中提到檀传宝教授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模式——欣赏型德育。欣赏型德育具体来说,就是如何在常规教学的过程中把德育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这就需要教师构思一个能够渗透欣赏型德育理念的教学框架,使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框架进行创造,从而丰富教学,使德育和教学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幅画、一首动听的歌。坚持审美化、和谐化、生本化和情感化原则。这种欣赏型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的深化素质教育,但具有地区限制性,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高,应用的普遍性并不会太高,实施难度大,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朱小蔓、朱曦在《中国传统的情感性道德教育及其模式》中认为,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以情感和人性作为道德人格最基本的因素,这种重视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与价值,提倡在道德教育中关心人的情感发展并且以情感品质的道德化来表征人的德性的德育范式就是情感性道德教育

我国现今的道德教育面临很大的困境,价值多样化与信仰根基的动摇,是当代道德教育滑坡;利益的多重化与崇尚财富的心理,使得当代道德教育弱化;文化的多元化与文化的不自觉,使得当代教育困惑。(《我国当代中小学德育的现状与展望》)

现代化科技信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是现代人的信仰逐渐迷失在现代化的社会,例如,大学毕业的女生要找“四有新人”——有车,有房,有工作,有钱的男人;拜金主义盛行,伪劣假冒商品等。这就需要进行价值引导,进行道德教育,学校更好的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关注青年学生的内在道德而不是外在的表象。正如R.S.Peters 在Ethics and Education中提到“注意力集中到到底什么是最有价值之类的问题,而不是去关心教育最终的外在成果是什么”。

甘剑梅在“学校道德生活的现代性问题辨析”中提到的中国的德育模式研究中指出,原本由中小学教师创造的实践方式得到理论上的解释与表达,从而使学校德育实践获得巨大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德育模式意味着知识生产权力的变化,知识的生产不再是少数专家或国家权力机关所独有的专利,实践者自身成了知识的生产者。(郭小明,2003,《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这正是知识生产的现代特性。美国学者戴维斯在所谓的“做的社会学”中强调:重要的是做的人的意志、做的过程、做的结果,而不是抽象的理论。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的十年里,英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就涌现出大批道德教育理论家及其学说,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全球本位德育理论,第二类是社会本位德育理论,第三类是个人本位德育理论。

以美国人诺丁斯和英国人麦克菲尔为代表的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流派,主要是强调浓厚的情感,注重关爱,体贴教育切入。(张金顺,2006,《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这种观点强调的是情感上入手,这对于学校德育教育相对较不好实行,需要学校大的环境支撑,更要教师自身情感上的丰富;这使初中学生容易受外界情感影响自身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

以美国的拉斯恩、西蒙、哈明和凯钦鲍姆为代表的价值澄清理论流派提出,要恪守“如何获得观念”远比“获得什么观念”更为重要的信条,反对向学生传递某种本身就模糊不清的价值观念,提倡通过一系列价值澄清策略的学习,让学生在冲突中学会澄清自己头脑中的价值混乱,发展自我批评,自我指导能力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张金顺,2006,《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文化和精神所在。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环境对学校的德育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尤其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学校里各种信息交织融合,给学校德育带来机遇的同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据最新调查,美国64%的家庭拥有计算机,50%的家庭已经触网(《互联网周刊》,2000)。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武汉等9城市,近30%的家庭拥有电脑,6成以上的青少年会用电脑,上网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的渠道之一(新华网(北京),2000)。

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学校要采取有效的正确的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但现行的研究大都倾向学生自身的自我引导,对于学校和教师的作用较少,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德育思想的渗透尤为重要。

四、研究的论题: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道德也是一个人作为人的灵魂。如何在课堂上进行道德教育,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评判标准,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适应素质教育的号召,同时又能顺应时代潮流,这些正是本论题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为未来教学提供些可行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J.Ball,Sociology of Education: Major Themes, Routledge Falmer,2000,pxxxviii.

[2] R.S.Peters,Ethics and Education, Fresman &Company,1966:28

[3] 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9

[4] 宋芳.“我国古代不同年龄层次的德育方法及其启示”.教学与管理,

2011.11:39、40

[5] 梁允胜.美丽的德育在课堂——中学阶段欣赏型德育教学模式研究.第二版.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2:33—35

[6] 朱小蔓. “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教育研究.2000年第4 期

[7] 宋翠丽.“我国当代中小学德育的现状与展望”[硕士].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2,3,4

[8] 甘剑梅.学校道德生活的现代性问题辨析.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161

[9] 郭小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0] 张金顺.“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第28卷第6期:172—173

[11] 互联网周刊,2000.06.09

[12] 新华网(北京),2000.06.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