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_干妈_到_剪出的四季_论民间剪纸艺术的生态美学原则

从_干妈_到_剪出的四季_论民间剪纸艺术的生态美学原则

从_干妈_到_剪出的四季_论民间剪纸艺术的生态美学原则
从_干妈_到_剪出的四季_论民间剪纸艺术的生态美学原则

4从存在论生态艺术学的维度来定位:艺术必然是

一种纯粹的审美仪式,是一种在人类始态即以古拙的

审美形塑宣示生命存在的救赎仪式。“救赎”在这里

不再专属西方经院神学美学所获有的一种达向普世

信仰的隐忍历程,我们在现下借用这个术语,于转喻

的修辞中申诉:艺术的救赎是原始初民作为人对自身

在世存在所给予的一种审美援助,艺术是原始初民在

古朴荒蛮的自然生态中获取存在权力的一种方式,因

此,艺术可以被诠释为生命于艺术的形塑仪式中所完

成的自我救赎,这也是人在世存在所无可规避的本质

元素。

从艺术哲学的维度上来评判,艺术救赎是关于艺

术发生学的本体论价值定位。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

价值定位的思考中,我们可以把艺术及其形塑的审美

仪式放大到人类文化传统的整体背景上,对于那些无

论怎样贫困与卑微的存在者来说,艺术在救赎中依然

公平地持有一种审美援助的神圣性与崇高性,因为,

那些被艺术救赎的存在者——艺术体验者,无论宿命让他们处在怎样的贫困与卑微中,他(她)们的确曾无意识地依凭或正在借助这种审美援助而生存着,也因此对于他(她)们来说,艺术是一种恒久存在的救赎仪式,并且如此的常然与美丽,因为艺术能够使艺术体验者与其栖居的周边自然共处一方和睦的文化生态中。从生命本体论的视角检视,这是关于艺术存在论的本质主义表述。新世纪的近十年来,汉语学界把西方关于本质主义——“essentialism ”的论讨引入本土艺术批评或艺术理论的领地,引入者在某种一相情愿的负面价值判断上,把本质主义理解为:对艺术现象中所沉积的非绝定性元素,在判断的价值取向上诠释为绝定性特征,从而在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两个层面上铸成了对艺术现象的独断性判断。在这里把马凯臻就原生态民间艺术的守护精神及其多年来步入湿地文化艺术空间的执著,诠释为一种独断性判断,这是我们对一位执著于生态艺术学的存在论者及其持久的行动所给予的赞誉。马凯臻在

摘要:湿地文化电视剧《干妈》与民间剪纸艺术田野调查报告《剪出的四季》推出后,在国内外大众传媒界与当

代艺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两部作品所叙述的农家妇女王桂英就是当下在苏北原生态湿地文化场域生存的民

间剪纸艺术家。王桂英是用她的剪子以“铰”彩纸的行动,表现了她在日常性生活中捕获的民间审美形塑元素,这种

不是“艺术”的艺术才恰恰是原生态的民间艺术。

关键词:剪纸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存在论日常性时间性生态学

艺术理论

从《干妈》

到《剪出的四季》——论民间剪纸艺术的生态美学原则杨乃乔

5

其执著于湿地文化艺术的行动中表现为一位艺术存

在论的本质主义者。

2007年的春季,在台北的电视台播放了由国内电

视制作人马凯臻制作的湿地文化纪录片——《干妈》,

从生态艺术学角度出发,表现农家妇女王桂英、江苏

苏北贫困地区、民间文化、剪纸艺术、生态艺术学、湿

地文化等一系列视觉元素。这部由国内拍摄的关于

民间剪纸艺术的湿地文化电视片,在台湾大众媒体播

出之后获取了相当高的收视率,据说《干妈》在美国、

新西兰等国家、地区播出后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在

这部湿地文化电视片中,存留在内陆偏远地区的贫苦

乡情、民间剪纸艺术、王桂英蜇居的自然与文化生态

等,成为台湾及海外华人情感永驻的空间。后来得知,

这部文化湿地电视记录片也先后在欧美、东亚等国家、

地区播出,其引起了海外学者及华裔的注意与好评。

在现下后现代工业经济打造的全球化消费时代,马凯

臻是一位以生态艺术学精神和湿地文化主义抵抗艺

术向商业消费退却的视像行动者。

在电视制作的编、导、摄三个层面的理念上,《干

妈》是中国第一部自觉且全面地以电视摄像语言叙述

原生态民间剪纸艺术的湿地文化电视片,马凯臻正是

集这部电视片撰稿、导演与摄像的三位一体者,其中

被马凯臻以电视摄像语言所叙述的苏北新沂市合沟

镇八杨村农家妇女王桂英,就是在这部电视片中所推

向全国及海外的民间剪纸艺术家。

江苏的最北部与山东、安徽、河南接壤,在历史上

从明代以来,这就是一方四不管的荒芜地域,即便是

在当代文化的地理概念上,这方曾经的蛮荒地域依然

被称之为“苏北”。两千年的古城徐州是据守这方贫

瘠土地的重镇,在历史上从陈胜、吴广起义以来,徐州

一直是古来兵家必争之乱地,新沂即是依傍于徐州北

部边缘的一个小县区。据历史上的民间传说所戏言,

乾隆下江南时路过此地,乾隆登上云龙山面对着徐州

及周边自然地理的贫瘠与文化生态的蛮荒民风,曾给

出八个字的判断性描述:“穷山恶水,泼妇刁民”。在

这里,我们无意于从地方志与史料学的角度考据乾隆

这种具有贬损性的评价是源自于正史还是稗史,我们

只是希望表达一个连带性的诠释,新沂在地理生态、

文化脉络上与其所依傍的徐州隶属一方地域,至少从

这种民间的口耳相传,我们也可以见出王桂英蜇居地

的生态概貌。

“苏北”在中国南方族群栖居者的地域文化观念

上是一个摄有相当贬意的指称,放大了来说,“苏北”

作为一个能指符号,在逻辑链接上关涉的所指地域,

其全部隐喻的内涵特别容易使人联想到乾隆的判断

性描述。而新沂又偏居于“苏北”的最北部,在《干妈》

这部湿地文化电视片中出场的主角——王桂英,就是

蜇居于此的一位目不识丁的农家妇女。而在马凯臻生态艺术学的视界中,王桂英即是一位在原创的意义上蜇居于苏北湿地文化的民间剪纸艺术家。马凯臻对王桂英的发现、追踪、挖掘与守护是从2001年元旦后最初几个寒冷的冬日起程的。我们知道,在农村的自然地理、农业经济与文化风俗上,苏北与苏南在环境生态上有着极大的差异性,如果说,“苏南”这个地理概念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态心理习惯上还是指称“江苏南方”,那么,在这里,我们不妨转用另外一个在历史沿革中沉淀下来的更为惬意的表达——“江南”,以“江南”扩大化地替换“苏南”这个地域观念。“江南”是指称长江以南的江苏与浙江两省,在“江南”指称下的这方地域,其自古以来即被历代文人骚客赏叹为富足有余与韵味无穷的人间天堂,一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忆江南》中所吟咏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1)问题是,我们是生态艺术学的实践者与研究者,在苏北与江南生态的比较下,我们所看视到的不仅是自然地理、经济发展与文化风俗的差异性,更多看到的是在这种差异性下所滋养出来的因不同文化生态向不同形塑艺术类型生成的民间美学问题。当我们把马凯臻定格在2001元旦后最初几个寒冷冬日的起程时,我们不妨来凝练地反思一下中国当代艺术在这个定格点前后躁动的思潮与形态,以看视马凯臻此次艺术行动起程的时代价值。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此操用“艺术”这个术语时,是指涉“视觉艺术”,或再度严格地定义,是指涉“美术”这个概念下所对应的诸种形塑的表现方式。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艺术创作与批评两个层面上,中国当代美术行动者曾以思考的一代与第二次启蒙主义者的姿态指向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以此,他们最终铸成了那个时代美术家与美术批评家公共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曾是督促那个时代进行深度反思与文化寻根的精英。当历史在一个特定的时期转型跨入90年代,面对经济大潮的涌来,相当一批中国当代美术行动者依然以抵抗的姿态坚守着艺术领地,他们曾作为那个时代的美术激进主义者参与了政治波普、抵抗媚俗且退向“公寓艺术”等诸种思潮的打造。然而,在1999年与2000年世纪的交接期,依然是在创作与批评两个层面上,相当规模的中国当代美术行动者在艺术的纯粹性上做出了近乎彻底的缴械,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精英身份,投降为在全球化多国资本掌控下的商业性画者与商业性画评者,几乎是全方位地溃败到后工业经济打造的大众消费文化主潮中。在我们把马凯臻及《干妈》的制作定格在2001年元旦的那个时段,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准工厂化直指消费市场的商业性诉求,这已成为不可遏止的弥漫于21世纪以来的恶性当代美术生态。在与马凯臻多次谈聊《干妈》制作的时代背景时,我们就当时中国当代

6

美术主潮的发展取向达成了共识。

在21世纪的初始期,中国当代美术行动者迅速完

成了从公共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向市场化、商业化的

身份转型,大凡跌入市场经营意识中的画家都依傍于

并不甚懂艺术的画廊老板。他们在画廊老板——画

商的市场运作下,在短期内便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他们依凭卖画发迹为这个时代的艺术暴发户。的确,

在新世纪的转捩点,中国当代美行动者曾经获有的精

英知识分子形象在此全然消褪了,很快上个世纪二三

十年代旧上海青楼的一套“掮鹰放鹞”的经营模式,被

准确地拷贝到中国当代美术的商业运作模式上:画廊

老板是老鸨,画家是被画廊老板包养的从业者,用当

下的美术行业术语来表达就是签约画家,画廊是被包

养的签约画家展示其搔首弄姿之形象与身份的窗口,

在画廊老板与签约画家之间还有第三者——画评家,

画评家即是斡旋于画廊老鸨、签约画家与消费者——

收藏商人之间的拉皮条者。只要走入北京的798艺术

区与上海的莫干山艺术区,业内者所遭遇的使用频度

最高的行业术语就是“佣金”或“佣金多少”的私下询

问与盘点。至此,北京的798艺术区与上海的莫干山

艺术区也在感觉上也似乎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界的两

个最大的交易地。

马凯臻的身份是多元的。他首先是一位画者,其

次是一位画评者,再其次是一位电视人,这种三位一

体的多元身份足以让他可以在中国当代艺术商业化

的时段,成为中国美术界这个时代的“暴发户”。然而,

他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却让他选择了对苏北

湿地文化民间剪纸艺术的田野调查,他把全部的精力

与有限的资金投放在湿地文化电视片《干妈》的制作

上。孤立地看视《干妈》在国内与国际大众媒体上的

播放效果,可能更多引起的是圈内同行就王桂英民间

剪纸艺术之精湛及马凯臻之守护精神的感慨,而了解

了这部湿地文化电视片制作的背景及作者的能力,我

们感受到一种在纯粹艺术的坚韧理念中抵抗中国当

代艺术坠入商业风尘的贵族精神。

《干妈》的制作者对在从生态艺术学的角度守护

一方原创的湿地文化时,他在骨子里必须是一位崇尚

民间艺术的精神贵族,而被守护的民间剪纸艺术家王

桂英也必然是一位赤贫的农家妇女。从生态艺术学

角度讨论后现代社会文明与原生态民间艺术的问题,

我们不得不关涉到生态艺术学及伦理艺术学的问题。

从宏观的视域来看,民间剪纸作一种普遍的艺术

存在,是沉淀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民间审美现象。作

为一种镂空雕刻的偶然行为,其史料见诸于司马迁《史

记?梁孝王世家》所载周成王“剪桐封弟”的历史传说:

“故成王与小弱弟立树下,取一桐叶以与之,曰:

‘吾用

封汝’。周公闻之进见,曰:

‘天王封弟甚善’。成王曰:

‘吾直与戏耳’。周公曰:

‘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

言之必行之。’于是乃封小弟以应县。”(2)可以说,西周

初年周成王戏剪桐叶为“圭”,以封其弟叔虞为应侯的

历史传说,是我们可以追溯到的最早镂空雕刻的偶然

艺术行为。(3)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也存有“剪纸

招魂”的习俗,杜甫在《彭衙行》一诗中即有此说:“延

客已曛黒,张灯启重门,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4)

仇兆鳌《杜诗详注》在此句诗下注曰:“剪纸作旐,以招

其魂,不必果有此事,只是多方安慰耳。”(5)“旐”是中国

古代画有龟蛇图象的旗,《汉书?隽不疑传》载:“始元

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衣黄襜褕,着黄冒,

诣北阙,自谓卫太子。”(6)颜师古在此释义曰:“旐,旌旗

之属,画龟蛇曰旐。”(7)从上述文献我们可以见出,古人

在民间的生存习俗上为招魂所剪其纸,其就是一种镂

空雕刻的艺术行为。

从作者的维度看,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就有一

批栖居于民间的优秀剪纸艺人被中国民间艺术研究

界所关注:如河北省蔚县南张庄人王老赏、江苏扬州

人张永寿(1979年,中国轻工部授予他“工艺美术家”

荣誉称号)、山东蓬莱县人的丛琳、陕西富县的张召林、

甘肃庆阳县的祁秀梅、山西新绛县的苏兰花、江苏南

通的王子淦、山东高密的齐秀花等,他(她)们每一位

都是优秀的民间剪纸艺术存在者。从微观的维度来

看,他(她)们每个人的剪纸作品就是具体的艺术存在

物,并且他们的剪纸——艺术存在物都因自己所蜇居

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不同,获有自己独特的、不同

于他人的技术范型与审美风格。这种剪纸艺术作为

具体的存在物在普遍的存在上构成了中国文化传统

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在这里我们要设问的是,

王桂英作为民间剪纸艺术的存在者,她个人又获有怎

样的艺术魅力,以此使自己区别于其他民间剪纸艺人,

并且能够诱惑马凯臻远离中国当代美术的商业性繁

华与喧嚣,而义无反顾地走向苏北湿地文化展开他的

田野调查。

在这篇文章的起始处,我们曾使用了这样一个术

语:存在论的生态艺术学。生态学(Ecology)是从自然

科学的领地中提出且建构的,具体地说,是1866年由

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普通有机体形态学》一书中

率先举倡的;这个学科及其术语后来被西方现代美学

界的学者跨界借用,以此把生态学理论的基础构架带

入到艺术创作、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的领地,在艺术

学与生态学的跨学科交集(inter-section)中成立了生

态艺术学。(8)我们在分析湿地文化电视片《干妈》的民

间美学原则时,就马凯臻把农家妇女王桂英的剪纸行

动看视为她自己在日常性生活中生存(toexist)的一种

自律性元素,我们在这里不妨把海德格尔论述此在

(Da-sein)的存在论(ontology)理论带入,以成立“存在

论的生态艺术学”。在《存在与时间》(Beingand Time)

一书中,海德格尔辟出专章

《此在之日常性的时间性意

7

义》(“The Temporal Meaning of the Everydayness of De-

sein ”)强调此在生存的日常性(everydayness ),也就是

强调作为个体之人在生存的日常性中所经历的时间

性(temporality ),这一时间性是由三个时间向度组构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而海德格尔强调的就是此在生存的现下时间:“我们把这种此在最初筹划自己的存在称之为一般的日常性。日常性显然是指此在筹划其自己‘每天’(each day )的一种生存方式,但是,‘每天’并不是指此在‘一生’(lifetime )平分所有天数的总和。虽然每天不是在日历的意义上被理解,但是,这样的时间性限定仍然在‘每天’(everyday )的意义中重复。”理解了海德格尔的此在存在论及其所强调的日常性与时间性,也就理解了近几年来,为什么许多国外学者驻足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诠释学领地以思考生态艺术学的原因;王桂英就是作为此在把她的自律性剪纸行动看视为一种日常性生存中的筹划,她以其日常性剪纸行动在时间性中的展开经历了她作为民间艺人生存的一生,最终,王桂英剪纸的审美形塑也宣示为她生命存在的救赎仪式。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这里成立“存在论的生态艺术学”主旨在于讨论《干妈》的民间美学原则,也同时澄明《干妈》与《剪出的四季——一个中国农民的剪纸艺术与生活》(以下简称《剪出的四季》)两部文本之制作者投诸于其中的现下生态美学原则。(9)在西方生态文学批评的理论场域那里,有一个重要的命题一直是生态文学理论家所讨论的热点,即生存与写作及两者之间是否可以调和(reconcile )的差异关系问题。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家加斯顿?巴彻勒德(Gaston Bachelard )在他的《空间诗学》(The Poetics of Space )一书中认为:“动词‘生存’与‘写作’是难以调和的。”美国另一位生态艺术批评家丹纳?菲利普斯(Dana Phillips )在《缘由于土地的艺术》(“Art for Earth ’s Sake ”)一文中则反向强调:“动词‘生存’与‘写作’是可以调和的,由理论家引起的两者之间差异性的全部紧张是没有必要的。”的确,在关于描写自然的作家与诗人那里,在关涉空间写作的小说家那里,“生存”与“写作”是可以调和的。从生态艺术理论所崇尚的原生态自然观来读解,王桂英的生存与剪纸不仅是可以调和的,并且其在本质上就是整合在一起的自然,因此,我们同步可以获取这样两个匹配的表达:剪纸是她的生存本质,生存也是她的剪纸本质。在王桂英及其作品那里,“生存”与“剪纸”(tobe and tocut )在自然中是互为本质的。(10)非常有趣的是,在英语术语那里,“nature ”作为一个能指,获有两个意义共通的所指,在汉语的译介中,其既可以翻译为自然,又可以翻译为本质,自然就是本质,因此,在王桂英的生存境遇中,我在故我剪,我剪故我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 ),作为西方大陆理性哲人经典命题所指涉的那种古典艺术的存在理念,在中国湿地文化的民间剪纸艺术这里遭遇了彻底的颠覆。另外,我们不同意只要把生态、环境、自然等术语在理解的平面感上装饰于关于文化、文学与艺术讨论的书写表象上,于是就生成生态文化批评、生态文学批评或生态艺术批评什么的。生态文化批评、生态文学批评与生态艺术批评必须要追问其背后的哲学、伦理学与此在生存的日常性、时间性等深度思考的问题。

其实,略略熟悉西方哲学及西方艺术理论背景的学者,在此即可以见出,用“to be and to cut ”界定王桂英的“生存”与“剪纸”,在理论术语指涉的准确性上还是有差异性的。因为,我们是把海德格尔论述此在的存在论(ontology )理论带入到王桂英剪纸的讨论中的,(11)即以此成立“存在论的生态艺术学”;而这里的“tobe ”,在术语使用的理论惯性上,常然地被理解为是滞留于从巴门尼德开始的西方古典形而上学艺术理论层面的一个表达式,“to be ”是一个指涉宇宙本体的抽象终级术语。我们在建构“存在论的生态艺术学”体系时,是把

王桂英定义为生存于湿地文化场域中的一位具体的生存者,(12)王桂英的在世存在(她的生存行为,如从事日常生活的劳动、剪纸等)与她所蜇居苏北湿地文化,共同构成了我们建构其存在论生态艺术学的理论背景。因此,我们也可以把“to be and to cut ”用另外一个

术语表达来替换,即“toexistand tocut ”,这样就能够从英文术语(to exist )书写的字面上准确地理解,我们关于存在论生态艺术学理论的建设是从王桂英作为一位具体的在世存在之民间艺术家所起步的,她的“我在故我剪,我剪故我在”为我们建构存在论的生态艺术学提供了可能。如果我们能够精致且准确地理解这两个术语替换的理论妙处所在,也就能够在一个深度上理解什么是“存在论的生态艺术学”。

在《干妈》这部湿地文化电视片的视觉叙事中,马凯臻始终在陈述这样一个不变的观点,即认为王桂英的剪纸作为存在物,其不同于在传统的民间艺术研究原则上所界定的民间剪纸艺术,王桂英的剪纸是一位鲜活的存在者在其蜇居地,因日常性生存所需而表现

自我所完成的一种现下行动,这种现下行动在艺术家看来是剪纸艺术;而在王桂英的境遇中,这是一种生存行动,剪纸行动是她贫困生活构成中的一种自律性元素,因此,在时间性序列上,王桂英的剪纸是对她生存境遇的反映性呈现,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自然主义创作。注意,在这里我不愿意“民间现实主义”创作这个术语。

陈述到这里,让我们来诠释一下王桂英的作品《上坟》。清明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个祭拜扫墓的节日,一如柳宗元在《寄许京兆孟容书》所言:“想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邱(丘)墓……。”(13)而在

2001

年4月5日的清明节,于苏北民俗中颐养长大的王桂英并没有去祖坟祭扫插柳,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民俗祭扫日,王桂英没有去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是贫困的拮据?还是焦虑于现下生活的紧张与忧患?然而让我们注意到的是,王桂英却以剪纸来代替她一家人去祖坟祭拜扫墓的行为,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心理过程的推动下,王桂英完成了她剪纸作品《上坟》。马凯臻关于王桂英剪纸行动的田野调查不仅记录在《干妈》的视像叙事中,在《剪出的四季》长文中,马凯臻也有着大量田野调查的写实记录:“《上坟》完成了,王桂英指着挎篮子的女人说:

‘这是当儿媳的,盛火纸的篮只有儿媳放,闺女不能放。’又说边上那两座坟头是祖坟。”(14)在王桂英的内心世界,这个清明的祭拜扫墓不是没有成行,而在王桂英的剪纸行为中转为另一种方式兑现了,并且在《上坟》剪纸的形塑中,王桂英以视觉造型叙述着当地的民俗:“盛火纸的篮子只有儿媳放,闺女不能放”,并且两座祖坟也在王桂英的想象中展现在剪纸的视觉造型上。

剪纸,在王桂英的时间性生存中是她日常生活构成的必然元素。

在电视片《干妈》与《剪出的四季》田野调查笔记中,马凯臻一直在坚持与守护这样一个论点:王桂英的剪纸既是生活也是创作。从马凯臻这个论点书写的字面上检视,其的确没有任何使学界猛然惊醒的闪光之处,如果从《干妈》及这部电视片的附产品《剪出的四季》往深度考查,我们不难发现关于以此成立存在论生态艺术学的阿基米德点。

我们不妨回过头来反思一下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家与中国民间艺术批评界关于剪纸作品的题材定位。我们注意到,在过去的60年来,被发现与保护的民间剪纸艺人,他(她)们的剪纸作品总是定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选择上,如龙凤图、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八仙图、十二生肖图、金陵十二钗、东北十二怪、梁山好汉、京剧脸谱、窗花、墙花、顶棚花、鞋花、喜花、礼花、汉字等;我们认为,这些剪纸艺术人所表现的符号的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元素,但是,尤其从上个世纪90年以来,这些经典符号己经不再是于日常性审美中存在于剪纸艺人生存境遇中的本来生活元素了,这些经典符号蜕变为在后现代大众文化语境下可以获取商业利润的工艺产品。21世纪以来,也有相当一部分城镇化与都市化的民间剪纸艺人也开始走出且脱离颐养他们的湿地文化,启用剪纸艺术来表达“红色主题”什么的,美术批评界把此类作品称之为“红色经典”;这些现象开始逼使剪纸这一艺术类型退出日常性民间生活的原生态现场,其在审美形态上严重缺憾来自于民间的剪纸艺人在湿地文化生存的日常性生活元素,因此,剪纸不再是从民间老艺人那里存留下来的“人亡艺绝”的原生态绝活,而是蜕变为后现代

工业文明景观下的商业经营方式。我们注意到在电视片《干妈》与《剪出的四季》田野调查笔记中,马凯臻反复呈现的一个表述细节:在王桂英的“土话”那里,“剪纸”的“剪”应该还原为苏北农村方言的“铰”,“剪纸”就是“铰纸”,“铰”是一个日常性原生态的方言俗语表达。所以在马凯臻的电视片和田野调查笔记中,只要记录王桂英的口述,马凯臻多处都是原生态地使用“铰”这个方言口语,因为,在“铰”的指称上沉淀着来自于湿地文化的日常性本然元素。马凯臻认为,“剪”这个话语过于都市化了,也过于现代文明化了。就我对马凯臻剪纸艺术的生态美学原则理解,当我们启用“剪纸”指称王桂英的民间艺术行动时,背后应该有一个“铰”字的方言俗语在支撑着我们的审美视域。

如果,我们走进电视片《干妈》与《剪出的四季》田野调查笔记中,我们把马凯臻采集、挖掘与保护的王桂英作品一路地看下去,我们不难发现马凯臻走进苏北湿地文化后所持有的一个坚定的关于剪纸艺术的生态美学原则:他对王桂英剪纸艺术的深度挖掘及原生态保护,在个人的艺术信仰上,是为了拒斥长期以来商业化剪纸艺术脱离于民间的工厂化制作;说到底,马凯臻是在抵抗当下用后现代工业高科技对民间剪纸艺术进行匠气十足的商业复制、拼贴及其大批量的准工场化生产。日常性——“everydayness”与时间性——“temporality”在海德格尔的此在存在论诠释学那里,是两个重要的术语,其秉有此在于其中所获有的那种鲜活且敞开的在场感与当下性。

“中国剪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我们现下从国内各个旅游点及招摇在国际互联网上出售的剪纸商品来评判,在“中国剪纸”这一崇高的冠名下,几乎所有的剪纸作品都是经过非物文化遗产的后现代工业文明化转型过来的工艺品,并且,这些工艺品也经过了后数码科技时代网上的商业化,终于“中国剪纸”的制作在工艺上,己经精致到不再是来自于湿地文化的伪民间艺术了。“中国剪纸”彻底地失去了来自于湿地文化的、扑捉的生态民间美学气象,其日常性与时间性均是缺失的。在多次交谈后,马凯臻和我在民间艺术与现代工艺品的分野上达成了一个共识:本然来源于民间湿地文化的剪纸,其无论怎样被手工仿制,还是被机械复制,一旦成为批量生产的工艺品行销于商业,其民间艺术的原生态美学价值瞬间荡然无存。用当代艺术批评界的一个流行口语来评判:这种伪民间艺术就相当于“行画”。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马凯臻采集的王桂英作品中,所有的作品都王桂英当下用手工“铰”出来的,因此,王桂英的剪纸作品绝然不在理念与形式上有所重复,并且也不重复于被现下文人所认同的那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元素”。王桂英的这些作品全部都是她以一把剪刀即兴地“铰”出来的视觉图像,

这些

8

9

视觉图像是对她周边的日常性生存境遇进行的时间性原生态叙事,用一个更为口语化的表达就是“讲述”。王桂英是用她的剪子以“铰”彩纸的生存行动,无意识地来叙事、讲述她的生存境遇。马凯臻在他的民间艺术人类学的田野笔记中是这样记录的:“剪纸时,王桂英说起她的《剪纸歌》:那年,我搁外边干活,旁人弄我的剪子,我不给他弄,我说你别摸我的剪子,我这剪子多有用——能剪龙,能剪凤,能剪老鼠生儿会打洞。能剪山,能剪水,剪个鸭子扁扁嘴。能剪鸡,能剪鹅,剪个鲤鱼跳天河。能剪猪,能剪羊,生产劳动我都剪上。最后剪一个万年青青万年,遇上花草我都剪全。”(14)在王桂英的生存境遇中,“剪纸”是她叙事生活的一种无意识行动,她本然地没有把自己的“剪纸”行动看视为是“艺术”。这种不是“艺术”的艺术才是原生态的民间艺术。王桂英从小贫困,也从小爱剪纸,在她的时间性“生存档案”中即便是接受过小学教育的记录也是缺席的,从本质上讲,她不知道什么叫“艺术”;其实,这正是在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语境下一位民间剪纸艺人的纯粹审美境界所在,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段里,她没有被现代文明及后现代工业文明给当下社会所带来的诸种信息所污染。在马凯臻的田野调查笔记中写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记录:艺术管理部门发现蜇居于苏北农村的民间剪纸艺术人王桂英后,为了使她从贫困与卑微中走出来,曾在艺术创作理念的自觉方面“开发”过王桂英,以提高她的艺术修养与艺术自觉。他们曾给王桂英赠送过几本关于怎样绘画的教科书,要把王桂英打造成为一位自觉的民间艺术家:“在王桂英的箱底看到几本书,是《速写技法》、《绘画透视》之类。问王桂英看过没有,她笑,摇摇头,说是别人送的。我想,这倒好,如果真去认真学习,怕是不再有王桂英了。”(15)的确如此,如果王桂英一旦脱离了她蜇居于苏北农村那种贫困与卑微的日常性生存境遇,被现下的后现代文明及当代绘画教科书等所“污染”,王桂英将永远地失去了她在民间剪纸艺术方面所获有的原生态创造力,恐怕那将再也没有王桂英了。民间艺术的原生态创造力是任何教科书不可给予的,也是当代艺术家在画室的殚精竭虑和苦涩琢磨中不可企获的。所以在马凯臻看来,传统的剪纸在题材上一般是对前人的承接与摹写,而王桂英则是直接从她所蜇居的生存境遇中提取创作素材,她从传统那里承接过来的仅是技术与方法。在这个意义层面上,现下大多数传统剪纸只能被归属于工艺美术的领地,真正的作为生存论意义上的纯粹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下后现代高科技工业文明时期是极少的。思考到这里,这不能不给当下美术创作界、美术批评界与美术理论界一个警示:不是说只要是剪纸,在本质主义的意义上,其必然就是来自于湿地文化的民间艺术,其绝大多数是本质主义意义上的伪民间艺术。请注意我们在这里使用“本质主义”这个术语的学理性表达,它的学理指向在于民间艺术与伪民间艺术两个层面。在马凯臻的《干妈》及其田野调查笔记中,马凯臻判定,这一现象也说明了一个重大的艺术问题:即来自于湿地文化的纯然民间艺术与工艺美术的界线不能简单地以材质、手段来划分,那种一提起剪纸等就将其归属纯然民间艺术的作法是错误的。因为,王桂英的作品显然不是“工艺”,如同法国著名野兽派画家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 )的剪纸作品不能被称之为“工艺”一样。(16)不错,王桂英使用的是传统的工具与传统的材料,甚至在她的剪纸画面中会沉留着一些传统的视觉元素与文化符号,然而,王桂英的剪纸的确做到了“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她使用传统的技法和传统的材料宣示她现下的日常性生存境遇,以剪纸在时间性中纪录——叙述她的人生四季。作为民间艺术家,王桂英就是一个鲜活例子。

的确,尽管王桂英在其苏北农村的日常性生存境遇中是如此的贫困与卑微,但是,剪纸对她来说是一种以古拙的审美形塑宣示她生命存在的救赎仪式。因此,她在贫困与卑微中生存得相当怡然自得。这种怡

然自得恰恰是现下当代艺术者所不可获有的本真,那种佯装天真的当代艺术家在遭遇王桂英的本真时,因其过于商业化及在财物占有上的富足而显得先天不足。不错,民间艺术家的本真是当代艺术者在骨子里永远装不出来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层面上,王桂英卑微却不卑贱,而有些当代艺术者富足却显得卑贱。也就是说,王桂英的剪纸行动绝然没有把艺术创作这个概念作为一种前理解,先入为主地带入她的日常性生存境遇中。用马凯臻在他的田野笔记中所给出的描述来说:“这些剪纸看一眼就喜欢,内容几乎都是来自现实生活,喂猪、养蚕、耕地……更难得的是在画家那里很难入画的事物,王桂英也感兴趣,如打水泥板、扯电线、做窑活……感觉在王桂英的眼里,不存在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对她来说,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入画。”(17)的确,王桂英是以剪纸行动在时间性中叙事她的日常性生存境遇,王桂英的可贵之处即在于没有走出过以穷困拥围着她的生存境遇,她没有被

艺术管理部门作为一位民间艺术家而有效地保护起来,专门在商业性的策动下启示她“铰”上述我们所言说的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经典符号:如龙凤图、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八仙图、十二生肖图……,当然还有经典符号什么的。

究竟哪一种剪纸行动是伪民间剪纸艺术?究竟哪一种剪纸还是原生态意义上的民间剪纸艺术?第一种是他(她)们现下己经走出湿地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被艺术管理部门所保护——“圈养”,他们的剪纸行动指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种经典符号

或中国现代文化中的经典符号,并且使之商业化;实质上,这两种经典符号己不再是他(她)们日常性生存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他(她)们为了达向商业性目的,在一种现代与后现代技术世界的“矫情”中所完成的剪纸工艺作品。在《艺术?自然?对话:环境艺术家访谈录》(Art Nature Dialogues:Interviews WithEnvi-ronmental Artists)一书中,美国生态与环境艺术批评家约翰?K.格兰德(John K.Grande)在《导言:栩栩如生》(“Introduction:True to Nature”)中描述了艺术的自然被技术世界遮蔽而疏离的现象:“简约而不简单。如果我们认识到在自然生存中的形式、材料与物质之组合有着不可思议的多样化,那么我们只能说,我们从自然中学到了很多。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在森林或公园中的一次散步即能够产生出无尽的激发(stimuli),我们的感觉可以捕获到这一切。真实世界中的变化还不能够与技术世界相媲美的。半个世纪前,作家和小说家E.B.怀特(E.B.White)在他的文章《疏离》(“Removal,”)中写道:我们的未来技术'将逼使我们忘记了原始现象(the primary)取而代之的是间接现象(the secondary)及疏离的现象……正在理解的观念、声音、图像——它们是疏远的和编造的,是通过一个反光板看到,这些将表现为真正和真实的现象;当我们猛然关闭自己空间的门户或去看视别人的面孔时,这种印象将是一种欺骗。’”(18)的确,上述两种经典符号“是通过一个反光板看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其绝然不是民间剪纸艺术的“原始现象”,这种剪纸是一种“间接现象”,是“疏远的和编造的”伪民间剪纸艺术。

第二种是他(她)们现下依然蜇居在湿地文化空间,他们并没有自觉地以一种商业性剪纸意识在现代与后现代技术世界的“矫情”中来表现上述两种经典符号,从作品的图像上,我们反而可以看到呈现他(她)们周边生活的现下日常性题材,如王桂英作品中表现打水泥地坪等日常性生活的作品:《掺沙子》、《和灰》、《打水泥板》、《扯电线》与《做窑活》等,还有大型作品《集市》、《赶集》、《电视台采访我》、《北京申奥成功》、《学校》、《小李看我剪纸》、《八月十五呼月饼的传说》、《拜师图》与《给钱吃饭》等。这些作品所表现的题材都不是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符号,也更不是中国现代文化历程上具有国家意识形态的红色经典符号,然而,其恰恰是王桂英现下日常性生存境遇中的原生态素材,是来自于苏北湿地文化蜇居者日常性生活的原始图像。王桂英的剪纸的确是土得掉渣,呈现了那种一撮一把泥的苏北湿地文化的农家生活形态。

美国生态艺术批评家丹纳?菲利普斯(Dana Phil-lips)在《生态学的真谛:美国的自然、文化与文学》(The Truth of Ecology:Nature,Culture,and Literature in America)一书中,撰写了一篇极为精彩的关于生态学与自然、文化、文学的开场白:《序言:美国的自然,文

化与文学》(“Preface:Nature,Culture,and Literature in America”)。在这篇“序言”的起始处,菲利普斯以诗意的隐喻完成了一段启人致深的表达:“我们设想自然的真谛是非常简单的。我们许多人依然相信,生态学者能够帮助我们仅以‘像大山一样’(‘like a moun-tain’)的思考更好地了解自然的历程,这就是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曾经敦促生态学家和我们所做的。‘只有大山才能在生存的长久中真实地听到野狼的鸣嘷’,利奥波德写道:‘只有蒙昧顽愚的初学者才不能够感觉到狼群的出没,或无法感受到大山对狼群的私下评价。’”(19)这是一段极为精彩的隐喻性深度理论表达,在我看来,王桂英就是大山,野狼是湿地文化,王桂英的剪纸就是大山对狼群的私下评价,那些己经走出文化湿地的商业性剪纸者反而是“不能够感觉到狼群出没”的蒙昧顽愚的初学者;王桂英她长久地生存于苏北农村,因此,她可以长久地感受到湿地文化的本色,她的剪纸在形塑与审美的意味上就是像大山一样在思考,她能够在湿地文化生存的长久中真实地听到野狼的鸣嘷。

讨论到这里,我们必须要在思考的逻辑上给“湿地文化”下定义了。

在生态艺术学与生态美学的讨论中,“湿地文化”应该是一个生成与发展的概念,在21世纪当下的社会发展史观念上,我们不认为必须把一方水土及其文化要追溯到纯粹原始的自然境遇,这样才可以为之冠名“湿地文化”,

“湿地”(Wetlands)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在这里被我们借用过来修饰“文化”,以构成“湿地文化”这样一个概念,其主要是以隐喻的表达指向生态艺术学与生态美学。怎样在后现代高科技工业文明下来理解作为“湿地”之“文化”的内涵?在回答这一设问时,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1971年2月2日在伊朗南部海滨小镇拉姆萨尔签署的一个《国际湿地公约》,当时来自于18个国家的代表云集这个小镇为保护与合理利用全球的湿地,在达成共识的议题下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Convention on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这个公约就是在国际上著名的、被简称的《国际湿地公约》。这个公约同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到了2008年10月,共有158个缔约方在认同中参加了这个公约,他们共同成为生态环保的同盟者。关于湿地的内涵,《国际湿地公约》给出的是广义的湿地定义:无论是常久性的还是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和水域地带,其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工的,均属于湿地这一概念。我们把“湿地”这个术语借用过来修饰“文化”时,在学理上,我们也必然把“湿地”这个术语原有的基本内涵带入,以界定其所修饰的“文化”所给出的属性。当然,

我们在这里绝然不是在纯

10

11

粹地讨论生态学与地理学的问题,而是在讨论生态艺

术学与生态美学的问题。

首先,从文化本体上来看,湿地文化应该是自然

生成的原生态文化,但是“原生态文化”不等于未开发

的荒蛮,因为,我们把一种现象称之为“文化”时,其必

然关涉到人类文明的足迹了,否则也不可能把其称之

为“文化”,所以,纯粹的荒蛮这不是原生态文化的自

然本质属性。其次,从文化现象上来看,这种原生态

文化随着现代社会工业文明的影响,也逐渐渗透着人

工开发的痕迹,湿地文化较之于人类的荒蛮与文化,

是一个居中的相对概念。我们提及“湿地文化”这个

概念时,不能在一厢情愿的理解上,以一种预期的心

理把其想象为是一方未开发的荒蛮之地,使自己的审

美期待退回于人类文化的史前时期或者更早。如我

们在前面所提及的王桂英所蜇居的苏北湿地文化,其

既有当地文化的原生态元素,也有受现代文化影响的

元素,这两种元素同时构成了苏北湿地文化的总体概

念。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理解,在我们把王桂英的作

品称之为湿地文化的民间艺术时,为什么在她的作品

中会出现《掺沙子》、《和灰》、《打水泥板》、《扯电线》、

《做窑活》、《电视台采访我》、《北京申奥成功》等具有

现代元素的作品。如果我们立足于一个全球化的中

国社会景观来考查,当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

南京、武汉等大都市及其周边的生存境遇己经进入国

际高科技一体化的后数码时代,而“掺沙子”、“和灰”、

“打水泥板”与“扯电线”等则是苏北落后地区民众维

持他们日常性生活的基本元素,这些元素较之于后数

码时代的发达都市生活来比照,其就是现下苏北农村

落后文化的原生态写照,王桂英就是蜇居于此的一位

贫困与卑微的生存者。

我们在讨论马凯臻的视像作品《干妈》及《剪出的

四季》所采集的王桂英剪纸作品时,为什么要拿出相

当的篇幅思考湿地文化的内涵,我们想澄明的是,王

桂英虽然没有“铰”出那些在“矫情”中表现中国文化

的两类经典符号,其实她的剪纸作品才是地道的20世

纪晚期与21世纪初期的苏北湿地文化艺术。如马凯

臻在他的田野调查笔记中所记录的:“王桂英的那套

民俗馆的剪纸完成了,计有《东花园》、《西花园》、《戏

台》、《四合院》。《戏台》里,她把我及她自己也剪了

进去。”(20)《东花园》、《西花园》、《戏台》、《四合院》与马凯臻、王桂英自己同时构成一种现下的语境,王桂英是用“铰”来叙述——讲述自己的现下日常性生存境遇。在中国剪纸艺术史上,大概很少有民间艺人以“铰”来讲述自己的生存境遇时,把自己也看为其中的在场元素,把自己也“铰”进去。我们为什么要把马凯臻在《干妈》中追寻的剪纸艺术的生态美学原则诠释

为此在存在论的生态艺术学,这一诠释的阿基米德点就在于此。(21)与马凯臻多次交谈后,我理解了他制作这部视像作品《干妈》所期望构建的存在论生态艺术学的美学原则,在商业化行动中以“矫情”的姿态刻意打造两类经典的“剪纸工艺”,那不是来自于湿地文化的原生态民间艺术,而王桂英的剪纸作品才是来自于苏北农村湿地文化的、地道的日常性原生态艺术。马凯臻视像作品《干妈》的制作及其艺术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的撰录,证明了他是一位有正义与良心的公共知识分子,他是一位在艺术观念与美学原则两个维度上相当自觉地集编、导、摄三位一体的思想者,他以一种澄明的艺术观念与美学姿态在向中国当代美术界陈述:我们必须要对伪民间剪纸艺术与原生态剪纸艺术进行本质主义的区别与保护,只有在民间艺术之本质主义的观念上,先把相当一部分伪民间剪纸艺术在区别中逐出之后,我们才可能谈得上保护真正的原生态民间剪纸艺术。我们从民间剪纸艺术走向民间艺术扩而展之地说,在后现代全球跨国商业文化的景观下,当来自于第三世界国家、民族与地区的民间艺术可能因商业化堕落为发达国家、民族与地区的工艺商品时,我们究竟应该持有怎样的姿态以保护来自于民间湿地文化的日常性原生态艺术?在全球化时代,马凯臻的两部作品在艺术观念与艺术伦理上涉及到一个更为普世化的存在论生态艺术学问题。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究竟应该怎样面对王桂英及民间湿地文化艺术,这是当下学界迫切需要讨论的主题。对来自于湿地文化的民间艺术及民间艺人如何保护,是“圈养”还是“放养”,这是现下商业消费时代有关方面遭遇民间艺术与民间艺人所必须选择且持有的一个重要姿态。如果把关于民间艺术及民间艺人的保护理解为在某种政策及教科书抚爱下的“圈养”,那么民间艺术及民间艺人将在较短的时间内失去其日常性原生态的生存境遇,他们的作品在时间性的逻辑上也将被彻底异化为失去民间性与田野性的工艺品。王桂英被发现与发掘后,也面临着这样一种遭遇后现代商业文明的尴尬,马凯臻在他的田野笔记中也注意到这一点,王桂英说:“货卖识者,剪纸可以送人,但不能卖贱了。因为卖的不是纸,是艺术。”(22)当王桂英在朦胧的商业意识中启用“艺术”这个话语来指称她的剪纸时,沉积于其作品风格中极富审美魅力的民间性与

田野性开始消退;然而,我们又不能让王桂英们永远

蜇居于贫困与卑微中,以恒持民间湿地文化及其艺术

的原生态性。

关于民间生态艺术的伦理问题在此无尽地凸显

了出来,在21世纪的当下,民间艺术究竟应该是一种

以怎样的生态宣示生命存在的救赎仪式呢?

注释:

(1)[唐]白居易撰:《忆江南》,见于《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据康熙扬州诗局本剪贴影印,第一册,第1160页。

(2)[西汉]司马迁撰:《史记?梁孝王世家》,见于《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据乾隆四年武英殿本影印,1992年,第1册,第242页。

(3)按:《吕氏春秋?重言》也载:“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

‘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

‘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

‘余一人与虞戏也,戏不诚也。’周公对曰:

‘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晋。”汉代学者高诱训解在“余以此封女”句下注曰:“削桐叶以为珪,冒以授叔虞。《周礼》侯执信圭七寸,故曰:

‘余以此封女。’”([西汉]司马迁撰:《史记?梁孝王世家》,见于《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据乾隆四年武英殿本影印,1992年,第1册,第242页。)在这里,我们可以更为清楚地阅读到成王剪梧桐叶为“圭”的镂空雕刻行为。

(4)[唐]杜甫撰:《彭衙行》,见于《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据康熙扬州诗局本剪贴影印,第一册,第515页。

(5)[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一册,第415页。

(6)(7)《前汉书》,见于《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据乾隆四年武英殿本影印,1992年,第1册,第645,645页。

(8)按:生态学与美学两类学科在交集中所生成的新学科被称之为生态美学(ecologicalaesthetics),生态学与艺术学两类学科在交集中所形成的新学科应该被称之为生态艺术学,似乎不应该被称之为艺术生态学。

(9)按:《剪出的四季——一个中国农民的剪纸艺术与生活》是马凯臻对王桂英进行长期跟踪与采风而撰写的原生态剪纸艺术田野调查笔记。

(10)按:在王桂英的生存境遇中,“生存”与“剪纸”(tobe and to cut)没有先后排序的等级序列,仅获取一个“我在故我剪”的理论表达。在这里,“生存”与“剪纸”是互为本质的,因此,我们也可以书写为“剪纸”与“生存”(to cut and to be)。

(11)按:关于海德格尔的“Da-sein”这个术语,无论是在德语学界,放大来讲,还是在西方学界,其内涵在历代学者所使用中被不断地丰富、改写与发展。其实,这个术语被译介到汉语学界后也获有汉语的多种目的语表述,如“此在”、“亲在”、“存有”、“限有”、“此是”、“事实存在”与“具体存在”等。我们注意到,这个术语被翻译到汉语学界后,在中国学者的使用中也在因其思考与理论的诉求,使这个术语不断地被丰富、改写与发展。笔者在此篇拙作中使用“Da-sein”这个术语所译介后的汉语表述,从汉语字面上准确地定位,即相当于“此在”或“具体存在”。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我们建构的“存在论的生态艺术学”说得更精确些是“此在存在论的生态艺术学”。赛义德在讨论理论的

旅行时,曾指出理论及其术语在跨语言、跨文化与跨民族的翻译中会出现误译与过度诠释的现象,我们认为理论及其术语无论在异域语境翻译得如何准确,其最终不可避免地遭遇异域学者为我所使用的改写、丰富与发展,但是硬伤式的误译与误读是应该纠正的。东西方学术史也正是如此层累地造地向未来拓展。

(12)按:需要反复强调的是,我们是从海德格尔的此在存在论来讨论生态艺术创作、生态艺术批评与生态艺术理论的问题,因为我们发现国内学界一些学者在使用汉译“存在”这个术语在上述三个层面进行研究时,经常把古典形而上学的存在论与海德格尔的此在存在论在同是汉语“存在”的字面上给予混淆性使用,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学理性错误。

(13)[唐]柳宗元撰:《寄许京兆孟容书》,见于[清]董诰等编:《全唐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扬州官刻本,第三册,第2564页。

(14)(15)(16)(18)(20)(22)马凯臻:

《剪出的四季——一个中国农民的剪纸艺术与生活》,见于李砚祖主编:《艺术与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卷七,第125页,第123页,第131页,第122页,第137页,第125页。

(18)[美]约翰?K.格兰德:《导言:栩栩如生》,见于[美]约翰?K.格兰德:《艺术?自然?对话::环境艺术家访谈录》(John K.Grande,“Introduction:True to Nature”,see John K.Grande,Art Nature Dialogues:Interviews With Environmental Artists,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Press,Albany,2004.p.xv-xvi.)(19)[美]丹纳?菲利普斯:《序言:美国的自然,文化与文学》,见于[美]丹纳?菲利普斯:《生态学的真谛:美国的自然、文化与文学》,(Dana Phillips,“Preface:Nature,Culture,and Litera-ture in America”,see Dana Phillips,The Truth of Ecology:Nature,Culture,and Literature in America,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New York,2003.p.vii.)按:奥尔多?利奥波德(1987-1948)是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及生态伦理学家,是世界环境保护的先知者,被国际学界誉称为“生态环保之父”。他早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森林系,曾任威斯康辛大学猎物管理学的教授。1949年,利奥波德出版了名震西方学界的专著《砂郡年纪》(ASand County Almanac),西方另一位生态学者沃拉斯?斯特格纳(Wallace Stegner)认为这部专著是国际环保界的《圣经》,《像山一样思考》(“Thinking Like aMountain”)是其中一篇经典文章。

(21)按:关于王桂英剪纸艺术的具体表现风格,本文在此不再赘言。关于这一点,马凯臻有着自己的审美分析:他认为王桂英剪纸的构图是非常有其特点的。的确,比较一下传统的剪纸,我们就可以见出其作品的豪放粗犷与沉稳浑实的形塑风格,她的作品虽然是民间剪纸艺术,但其风格具有强烈的现代感。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如年画、剪纸、皮影与雕刻等),大多是在表现的技术上做“加法”,即作者不断地在画面上添加东西,以便尽量使构图丰满,这种丰满可能会使画面显得拥挤。而王桂英的剪纸却是在做“减法”,她的剪刀总是十分吝啬,绝然不随意往画面上增添什么,而且是要往下减东西。如她拒绝给一些作品中的人物剪上眼睛。鉴赏者也曾向她设问这是为什么?王桂英的回答是:你既然知道了那是脑袋,我为啥非得要再剪眼睛。也就是说,在她的审美视界中,眼睛己经缺省为画外的表现,即道家美学所言的“大象无形”。从她的表述中,我们可以见出她对视觉艺术造型所给出的民间审美观念。然而,王桂英的剪纸也不完全是减法,她在该加的地方也出人意料地增加几何构形,如她所剪的一些猪与鸡等造型的作品,就被她多加了脑袋或尾巴什么的。就她的解释来说,这些家畜在吃东西时就是这么个过程,时而低头,时而抬头,尾巴也是摇着的。原来王桂英试图用静态的剪纸艺术画面来表现她在日常性生活境遇中看视到的动态过程,并且把这种动态的过程在静态的画面上分解为一个个瞬间,这一点在传统的剪纸艺术作品中是绝然少见的。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12

浅谈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

浅谈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 发表时间:2012-05-16T10:59:26.01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7月总第103期供稿作者:曾华容[导读] 人们按照自己的生活习俗以及审美观点进行创作,并融入自己的信念与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曾华容四川省彭山县文化馆620800 一、剪纸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国民间剪纸包含着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它客观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多彩多姿的特色,体现了民间剪纸创作者对美的艺术想象和创造精神,其文化价值远远超过了剪纸本身。 古老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其中民间剪纸艺术是这个宝库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自始至终根植于基层、根植于生活,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民众性。从广义上看,民间剪纸艺术的内涵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的美术范畴。剪纸艺术由特定的功能、形态、性质所形成的品种、类别和规格等,都远远超出了文人美术和宫廷美术的范围,极具现实生活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地域与民族民俗风格,呈现出风格迥异、五光十色的审美视觉。民间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最深层的本源和根基,而剪纸艺术则是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丰富了传统文化,并在其繁衍过程中不断地给予滋补,使最基层、最现实、最生活化的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国文化这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上,同时,民间剪纸艺术也从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中不断地吸允着养分和精髓,不断地丰富着自身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 剪纸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广为流传。人们按照自己的生活习俗以及审美观点进行创作,并融入自己的信念与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人们通过剪纸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共同的心理需求上逐渐形成的,它是基于对人的视觉经验、心理经验以及行为活动等深层意义的感知和理解而进行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联络信息、沟通情感和意识的文化媒介。 二、民间剪纸的哲学与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其早期的产生和应用过程中,民间剪纸承载着无数下层社会人们的憧憬,他们把美好的憧憬用具象或意象的表现形式寄情于剪纸之上。用自然界中现有的形象来表达自身的愿望和憧憬,作者将这些表现对象纳入到作品结构中时,只是作为一种特定观念意义上的符号将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投射其中诉诸表现的形式。他们在使用这些感性形象的时候又要将自己主体自身的认识和现实的感受贯注其中,追求一种较为朦胧的自然物象与人相结合的韵味,充满着物我合一的本源哲学意味。 剪纸艺术中的题材、图案、色彩成为特定内涵的替代物而具有象征性寓意的“符号”在民间最为普遍。如:在剪纸中,婚俗里面寓意子孙繁衍后代阴阳相交的“阴阳鱼”、“鱼咬莲”,寓意幸福美满的“福(蝙蝠)在眼前”等,就是用自然界中相关联的物象予以解释说明,表达自身的愿望。它们是民众求生、趣利、向往、追求、歌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是寓意吉祥、幸福美满的真实写照。它们用具有象征性的自然界中的物象寓意反映了人们质朴、真诚、坦率的心理。作品既通俗又含有某种寓意,这是人们最初创作冲动的本源,是一种中国本源哲学文化观“物我合一”的体现。 在民间剪纸中,艺术创作不受特定视觉空间和特定时间的限制,这就是剪纸艺术的超时空造型观念。它们可以把有生命的花草、动物以及自然万物来代替线条、黑白、明暗变化等没有生命的装饰;也可以用不同时间状态下的物象进行缝合,创作出具有超时间的艺术作品。它们所表现的是一个超时空的宇宙世界,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作品中装饰天地万物,强调它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现象的剪纸艺术,沉淀着先人们朦胧、纯朴的文化内涵,近年来,民间剪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被社会作更深的艺术挖掘,现代美术创作氛围增添了来自民间清新、质朴、粗狂的新鲜气息,也使得现代文化观念趋向多元化发展。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与美术相结合的文化,其中蕴含着的文化价值,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日益受到人们的特殊关注和重视。 三、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民间剪纸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艺术形式,即使是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可供它施展魅力的领域也是很广泛的。它作为岁时民俗事项、美术造型创作、审美及美育需求,会在广阔的领域内长期延续下去,这是剪纸艺术沿着它旧有的渠道的一种自然流淌式的发展。民俗是民族文化的延续和沉淀,一旦沿着民俗形成亦即具有了顽固的心理凝聚力而不易改变。由于剪纸已经渗入到许多民俗的审美活动中并成为其组成部分,如春节的门笺、结婚的双喜字等等,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民间基层广大群众喜爱的美术创作项目,剪纸的普及性和大众化是其它画种乃至其它艺术种类难以企及的。剪纸无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还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从其发展看,需要有大批艺术家的介入,以艺术家与传统的剪纸相结合来充分发掘和汲取传统剪纸的精华,同时不断提高剪纸艺术的思想性和时代性,让传统的剪纸焕发出新的旺盛的生命力,使传统的剪纸艺术得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入,我们在注重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同时,更应珍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沟通,同时也是本民族多元文化的整合和文化产业的开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真正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保持住自己的特色,能够立足于现代世界各民族文化之林,并把剪纸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去开拓和发展,的确任重道远,而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定会在新时代绽放异彩,其前途必然是灿烂辉煌的。

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

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也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 根据考古剪纸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的主要材料是纸。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过去一直公认造纸术是蔡伦于公元105年前后发明的。后来陕西省扶风县出土了西汉时期的纸,专家们认为纸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要提前到汉平帝之前,可能在宣帝时期(公元前73一前49年)。不管结论最后怎么定,在纸发明之前,不会有真正的剪纸。但用其它薄片材料用于剪刻镂花,却在有纸之前。让我们查看一下有关文物和史料记载: 战国(公元前476一前221年)时期: 1、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 2、湖南长沙黄泥圹出土的晋代金片装饰物。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北朝(公元386一534年): 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团花剪纸。 这是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也是我国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剪纸实物。 据考证,中国剪纸源于北方,南方剪纸是在这门工艺传到南方后才发生演变的。从风格上来说,北方剪纸大多豪放、粗犷,能够寻觅到远古图腾崇拜的踪影,南方剪纸大多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故而精细婉约。 剪纸原来常用于宗教仪式。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浅谈对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认识和看法 ——剪纸艺术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是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剪纸“美化生活,娱乐身心,启迪智慧,激发创造” ,颇有益处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为普及、最为广泛流传的品类之一,而且风格多样,极具地方特色。剪纸艺术的传达方式,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大量使用组合的手法,在造型上合理地夸张变形,从而表现出图案形式的艺术美感。其中对称、平衡、重复、发射是剪纸图案形式中最常用的方式,在这些方式中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平面构成的要素。剪纸就是从传统艺术中提取元素,以现代创造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 现实生活中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寻找设计元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进行有意味的、有形式美感的造型创造,可以将无形的抽象的某种理念和心理状态转化为一种具体形象,引发出抽象意念延伸和连接。剪纸艺术,不管艺术风格如何,其传达方式最显著的特点都是平面结构,也就是以纯粹的平面点、线、面的方式,构成形形色色的艺术作品,是完全意义上的二维空间艺术。剪纸艺术的传达方式,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大量使用组合的手法,在造型上合理地夸

浅谈中国民间艺术.doc论文.

浅谈中国民间美术 内容简介: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想要学好设计做出好的设计,就该都了解具有民族代表的文化,下来我会向大家介绍关于中国民间艺术相关知识。大概内容分为这样几大块,先大概谈谈民间美术,接着再聊聊民间美术的特点、民间美术的几类,最后着重介绍一下剪纸艺术。 民间美术是我国原始艺术的延续,在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中,民间美术是非常重要的,它继承了原始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实质。民间美术是通过特有的观察和思维方式,以及对历史传统遣型的重新建构,实现了创作语言的自由和个性化的要求,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染力。传统的民间美术作品注重造型,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带有浓郁的民间气息,是人类劳动生活里最质朴的艺术体现。民间美术色彩热烈、喜庆,造型夸张、幽默,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技法质朴无华而又大胆、鲜明,使得劳动人民的情感在创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民间美术是艺术与生活的最直接的触点,它以最粗糙,最原始,最朴素的方式从生活中诞生的。就它的现实功能来说,它是用以理解民族审美理解和普通群众的喜好的引导。 民间美术是千百年来集体意识和劳动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的结晶,民间美术是劳动群众和民间艺人,其中决大多数是在劳动之余创作的,主要为劳动者因此表现了他们的愿望、心理、信仰和生活观念。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自己欣赏、使用。是伴随民俗活动而发展的,民间美术是在生活中发生、为现实生活服务的文化表现形式,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始终无法摆脱创造者的群体意识、情感气质和习俗心理,它是为生活而创造的艺术。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和造型体系,这不是取法自然的真实形象去表达作者的某种观念,而是用观念去看待和描述某种事物,民间美术是最自由、最有生命的艺术,是没有雕琢、不做作,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出古老的民族风俗的艺术。 正是民间美术是普通群众劳动结晶,所以民间美术就有大众性的特点,民间大众性,是指它的产生、消费和传播形式的外部特征。当然民间美术群众性特征也不排斥个人的因素,优秀的民间美术家及其代表会在民间美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的差异,文化的发展也就随着而千差万别,呈现出多类型、多

幼儿园大班艺术好看的剪纸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艺术:好看的剪纸 __________________ 撰写人: __________________门:部

__________________ 间: 时 1 / 5 一、设计意图 剪纸艺术,在我国有着深厚的传统基础,她体现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而大班幼儿在使用剪刀上已有一定的技能,而且在学会了窗花剪纸后,更是对剪纸活动情有独钟。就如那次,不经意的幼儿园主题墙装饰——我用的平行连续折剪的图案点缀在四周,立马又引起了孩子的兴趣。面对他们的询问、讨论与尝试探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剪纸活动:一来让孩子们传承中国的民族文化;二来让孩子们掌握平行连续折剪的方法后去更好地表现美、创作美、欣赏美。 二、活动目标 1、在图示的帮助下,尝试进行平行连续折剪。 2、乐于参与剪纸活动、享受剪纸成功后的快乐。 三、重点难点 重点:大胆尝试与表现,对剪纸活动产生兴趣;能在平行连续对折后

的纸上画出漂亮的图案,并进行剪纸创作。 难点:看图示、平行连续折剪法的掌握。 四、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泡沫展板、大头针、剪纸的图例一幅;各种图案的剪纸一张、正方形长方形的蜡光纸若干;剪刀、水彩笔(二种颜色)各一;一段柔和的音乐,供幼儿操作(剪纸)时用; 学具准备:剪刀、铅笔、笔筒、塑料框每组各一、长方形的蜡光纸若干;幼儿剪好的窗花贴在展板上。 空间准备:幼儿坐成马蹄形,后边放四张桌子; 2 / 5 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欣赏窗花): 师:小朋友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漂亮的窗花)告诉你们,这些漂亮的窗花剪纸就是上次小朋友剪成的。谁还记得这些窗花是用什么形状的纸做成的?(正方形)正方形的纸是怎么变成窗花的?(先对折,再剪) 师:小朋友真棒!把剪窗花的方法记得牢牢的,来表扬一下自己!(二)基本部分(平行连续折剪) 1、出示长方形纸,引题 师:看,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什么(长方形纸),老师要把它变成什么呢?(连续的小花图案)师:你能不能把长方形纸变成连着的小花呢?

[剪纸艺术,插画,民间]浅谈民间剪纸艺术在插画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民间剪纸艺术在插画设计中的应用 0引言 美术艺术不仅是世界艺术中的瑰宝,在我国艺术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除了阳春白雪的国画、雕塑美术艺术等,我国还存有着大量来自民间,继承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慧和质朴品质的美术艺术,民间剪纸艺术就是其中的代表。 1民间剪纸艺术 1. 1民间剪纸艺术的形式 民间剪纸艺术是民俗文化的产物,采用剪刀和纸张,使用纸张的实和被减掉的部分的虚,以自然的生活实物作为背景,来体现剪纸美术的画面感。我国不同地区的剪纸艺术是不一样的,其中,黄土高原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最为著名,已经成为我国民俗艺术研究中的一大派别。 1.2民间剪纸艺术的艺术价值 民间剪纸艺术发源于古代普通劳动群众的日常生活,是人们将对生活的渴望、希望,对美好未来的想象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纪念,通过最常见的家常事务表达出来的形式。因此,民间剪纸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艺术价值,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理解。通过剪纸艺术中的内容变化,我们也很容易能观察到不同时代的平民文化的变化。 2民间剪纸艺术在插画中的应用 2. 1在特殊节日中的应用 民间剪纸艺术中最常用的纸张颜色是红色,这种颜色自有的热烈、喜庆的含义,加上剪纸作品所展现的具体形象,使剪纸艺术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形式。如今,很多针对传统节日所设计的插画作品,大量地应用民间剪纸艺术,以剪纸艺术团作为插画的背景,来凸显传统节日的民族气息。例如在春节的时候,插画中经常出现贴窗花的画面,这实际上就是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应用;在传统节日元宵节的时候,大量插画都以红灯笼剪纸作为背景来烘托节日气氛等。 2. 2在突出插画风格方面的应用 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固有的传统艺术,无论是西方,还是日本和韩国这些流行插画的国家,都没有这样历史悠久的剪纸艺术。许多插画都以中国风为基调,但在形象设计、技法应用方面却流露出日韩风格,受到欣赏者的质疑,但是,一旦在插画中应用剪纸艺术元素,无疑就标示了插画的中国风风格,欣赏者对插画作品的认同度会大大提升。 2. 3在插画细节诠释方面的应用

浅谈中国剪纸艺术

浅谈中国剪纸艺术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中国剪纸艺术是中国民族艺术家的抒情诗, 是中国民间艺人浪漫情怀的艺术表述方式; 同时, 剪纸艺术渗透了广大劳动人民对大自然、对生命、对人间理想的无比深沉的感情。剪纸艺术作为一门既现代又传统的艺术表现载体, 以其独有的艺术品质、文化魅力, 让世人赏心悦目、神游于美的天国。这种民族文化艺术的深厚文化积淀, 是广大设计者学习和研究现代图形设计艺术, 进行现代艺术创作的重要艺术文化源点。因此, 潜心于中国剪纸艺术创作的海洋, 作一些崭新、鲜活的艺术尝试, 是获得视觉艺术新发现、新灵感的重要途径。 一、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 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 年到1100 年。“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利用薄片材料剪刻镂花,在有纸以前就已经不乏,如汉代的金银箔刻花。但确切意义上的剪纸,是在有纸以后。利用纸便于剪刻镂空的性能符合民俗所需的剪纸艺术,随之在民众之中产生。然而,目前发现最早的剪纸物,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581 年)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与今天的民间团花剪纸极其相似。唐代以后的剪纸实物已属罕见。有皮革刻花冠饰和漏版印花图案可作佐证。宋代出现了行业性质的剪纸和用于工艺装饰的剪纸,其较为多见的例子是吉州窑宋代瓷器上的剪纸纹样。

“五福临门”团花剪纸瓷器上的剪纸图样 二、民间剪纸艺术的精神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在艺术形式美方面, 强调物象的典型化特征、大气的动态美表现; 其艺术格调呈现出满而不乱、多而不散、静中求动、动静相间、平易而质朴的艺术特征,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视觉艺术的装饰美。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 无不体现出这种精神品质, 大气神采、装饰韵味、象征意义等让中国剪纸艺术光彩四射。讲究一种空灵之美,丰富之美,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美, 注重一种理想化了的神似之特征这种艺术精神品质, 是现代艺术设计特别需要追寻的潜在东西, 是当今时尚化设计艺术精神之所在, 也是现代图形艺术美所要去积极把握的精神内涵。唐代时期艺术趋向丰满、繁华、博大壮美之格调, 宋代时期艺术趋向清新、洒脱、淡雅、生活情趣化之格调, 两者相济相生, 相得益彰, 使中国剪纸艺术中情与理之交融发挥着潜在的内聚力, 为中国剪纸艺术走向成熟, 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民间剪纸与民俗文化的渊源 剪纸扎根于民众,与人民生活密切相联,它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

幼儿园大班艺术教案有趣的剪纸

幼儿园大班艺术教案:有趣的剪纸 关键词: 幼儿园剪纸手工活动 核心导读: 活动名称:有趣的剪纸 活动重点与难点: 1、活动重点:激发孩子对剪纸作品的兴趣。 2、活动难点:能够大胆创作进行剪纸。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剪纸的特点、生动的形象和夸张变形的造 2.活动名称:有趣的剪纸 活动重点与难点: 1、活动重点:激发孩子对剪纸作品的兴趣。 2、活动难点:能够大胆创作进行剪纸。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剪纸的特点、生动的形象和夸张变形的造型等。 2、了解剪纸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特色,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3、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活动准备 : 课件、剪刀、剪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课件。 二、欣赏剪纸: 1、好多的剪纸阿,我们一起来看看分别有哪些剪纸。(引导幼儿了解剪纸的种类)。

2、你最喜欢哪一个剪纸,引导幼儿说出剪纸作品的名称、用途,以及为什么喜欢这个作品。 3、这么多漂亮的剪纸,你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吗?——播放课件 三、欣赏故事: 1、剪纸是怎么来的?那些艺人为什么剪纸? 2、于是,人们学习、研究更对的剪纸方法,剪出各种各样的种类。——播放课件。 3、剪纸要用到哪些工具呢?——播放课件。 4、我们怎么用这些工具才能剪出一幅漂亮的剪纸呢?——引导幼儿说出剪纸的步骤。 四、播放剪纸过程的课件: 1、我们来看一下是不是这样。并提问:纸是怎么折得,要至少折几次?剪纸之前要先在纸上画上图案或线条,在剪的时候要遵循什么顺序?把剪好的纸 在打开时要? 2、你想不想也来剪纸? 五、幼儿操作——剪纸 1、老师在后面给你们准备好了纸和剪刀,现在请小朋友到后面找个地方做好。 2、观察并剪纸:你们看,在盒子里有很多,老师已经折好并画好图案的纸,请小朋友随便拿一个,你们看看你拿到的这张纸是怎么折——请2个不同折法 的小朋友说说。仔细观察纸上画的,你猜猜剪出来是什么呢?——幼儿自由发 表意见。我们剪的时候要先剪哪个地方的`?——先剪中间再剪边缘。 3、请小朋友拿起剪刀,认真、仔细的进行剪纸。 4、点评作品:把剪好的粘贴到黑板上,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5、教师小结:有的小朋友非常的认真、细心,所以完成的作品非常好,有的小朋友一不小心把有的地方剪断了,相信再小心点也能完成的非常好。 六、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1、刚才是老师给你们把纸折好并画好,你们只是剪的,现在老师给你一张纸,你能不能把它变成一幅漂亮的剪纸。

高中美术 中国民间剪纸教案

各异的风土人情 ——中国民间剪纸 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是在高中美术鉴赏教材(湘美版)《各异的风土人情》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开发与补充。通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美,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它的产生发展同古代的风俗有直接关系,人们用它作为迎春、喜庆的装饰品,还广适应用到刺绣、印染、陶瓷等工艺中。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北方剪纸粗犷朴拙,南方剪纸精巧秀丽。剪纸题材广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其形式有阳纹、阴纹、点色、套色、分色、衬色等。剪纸使用简化、夸张和添加的造型装饰了法,着意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表现。 教学目标: 1、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 2、使学生认识民间剪纸艺术,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重点了解和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 教学难点:剪纸作品的内涵及创作和正确把握纹样好连接与完整性。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教师出示湘西苗族挫花作品,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艺术作品?学生回答:苗族挫花属于剪纸作品一种。引出课题。 教师讲述:这些作品出自农民之手,它不仅表现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也反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三)学习新课 1、感受体验: 活动一: 设置一个剪纸作品艺术展,带领学生一起欣赏作品展,让学生首先从视觉上充分的感受剪纸作品的艺术魅力及作品特点。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问题:归纳出剪纸作品的题材种类有哪些? 学生回答:吉祥图案、人物、动植物、风景、故事或传说。 2、民间剪纸作品的寓意 民间美术作品中寓意深厚,蕴含着朴素的理念。这种象征寓意在民间美术作品随处可见。有运用谐音的方式来表达的,如:莲(连)年有鱼(余);有采用比喻方式表达的,如:石榴喻多子等等。 给出几幅作品,让学生欣赏。通过思考讨论,说出作品的寓意。 3、剪纸艺术的特点 通过照片和剪纸作品对比,让学生通过比较,总结剪纸作品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剪纸作品的特点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有装饰性。 4、剪纸的表现形式 设计一个连线题,让学生用连线的方式找出与图案相对应的文字。 表现形式有:阴刻、阳刻、点色、套色、分色、衬色。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5、剪纸的派别 出示南北剪纸各一张,从形式上进行比较,问:为什么两张作品有这么大的差异? 看两个视频舞蹈:陕北的腰鼓,南方的《雨巷》。 学生思考,南北人民生活的差异,与之相应的民间艺术的差异。

浅谈中国民间剪纸的造型特点

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艺术美学(A 卷)课程编码: 004020 考试形式:开卷(开/闭卷)考试时间:分钟适用年级:一年级学年学期: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考生学号: M10050404031 考生姓名:邹杰考生专业:设计艺术学 考生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页,试卷如有缺页或破损,请立即举手报告以便更换。 2、考试结束后,考生不得将试卷、答题纸和草稿纸带出考场。 ----------------------------------------------------------------------------------------------------------- 浅谈中国民间剪纸的造型美 【摘要】:具有平面化取物和组合式的构图方法、夸张变形、意象化写实的 造型手段、造型的吉祥观念三方面的特点,平面化取物是由于剪纸的工具及 其点、线、面的基本要素决定的,为满足民居的窗户形制的要求出现了多幅 剪纸组合式的构图方法,在对形象进行表现时由于其特殊的构图方法,所以 要对被表现对象进行夸张、变形甚至臆造出一些现实中没有的物象,在民间 剪纸中几乎所有的造型都具有吉祥的寓意。从中我们感受到的造型美,本文 主要分析中国民间剪纸的构图美、造型美以及人们的美好愿望及吉祥寓意。 【关键词】:民间剪纸,构图、造型、吉祥寓意 前言 民间文化不同于其他的文化形式,有着特殊的产生土壤和发展条件,我国民间剪纸是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的一种平面镂空艺术,在一定审美观念指导下剪或刻成图案。剪纸的制作工具非常简单,材料低廉但其内容与题材却非常地丰 富。民间剪纸作品在对人们的生活进行美化的同时,又反映了民间的风俗和淳朴的愿望,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与审美价值,可以说是我国民间传统信仰习俗 与原始人伦道德的一个缩影。剪纸艺术往往通过特定的语言符号,强调和突出其 造型的某些特点,突出被表现对象的美感。“剪纸艺术家通过事物的不同角度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了‘以形表意,以意造型’的造型意识。”1并通过特定的动植物形象的谐音等手法表达美好的生活愿望。 一、民间剪纸的构图美 1张继东《从民间剪纸看中国民间美术图式的意象性》,《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月,第25卷第1期。

幼儿园大班艺术:好看的剪纸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艺术:好看的剪纸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一、设计意图 剪纸艺术,在我国有着深厚的传统基础,她体现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而大班幼儿在使用剪刀上已有一定的技能,而且在学会了窗花剪纸后,更是对剪纸活动情有独钟。就如那次,不经意的幼儿园主题墙装饰——我用的平行连续折剪的图案点缀在四周,立马又引起了孩子的兴趣。面对他们的询问、讨论与尝试探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剪纸活动:一来让孩子们传承中国的民族文化;二来让孩子们掌握平行连续折剪的方法后去更好地表现美、创作美、欣赏美。 二、活动目标 1、在图示的帮助下,尝试进行平行连续折剪。 2、乐于参与剪纸活动、享受剪纸成功后的快乐。 三、重点难点 重点:大胆尝试与表现,对剪纸活动产生兴趣;能在平行连续对折后的纸上画出漂亮的图案,并进行剪纸创作。 难点:看图示、平行连续折剪法的掌握。 四、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泡沫展板、大头针、剪纸的图例一幅;各种图案的剪纸一张、正方形长方形的蜡光纸若干;剪刀、水彩笔(二种颜色)各一;一段柔和的音乐,供幼儿操作(剪纸)时用; 学具准备:剪刀、铅笔、笔筒、塑料框每组各一、长方形的蜡光纸若干;幼儿剪好的窗花贴在展板上。 空间准备:幼儿坐成马蹄形,后边放四张桌子;

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欣赏窗花): 师:小朋友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漂亮的窗花)告诉你们,这些漂亮的窗花剪纸就是上次小朋友剪成的。谁还记得这些窗花是用 什么形状的纸做成的?(正方形)正方形的纸是怎么变成窗花的? (先对折,再剪) 师:小朋友真棒!把剪窗花的方法记得牢牢的,来表扬一下自己! (二)基本部分(平行连续折剪) 1、出示长方形纸,引题 师:看,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什么(长方形纸),老师要把它变成 什么呢?(连续的小花图案)师:你能不能把长方形纸变成连着的小 花呢? 师:别急,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本领!老师这里有一张图 示帮助,能的呆会儿可以自己剪,不能的可以看着图示剪。 师:谁看懂了这张图示?(请幼儿说一说)一共有几步? 师简单归纳:四步,一折二画三剪四展开。 师提创作时的要求:六个小朋友一组,不要搬椅子。要求:1、用 剪刀和铅笔等工具的时候要小心;2、用完后要及时地把它放回笔筒;3、成功的小朋友把连着的图案放到展板上来。 2、幼儿操作(第一次尝试剪),师巡回观察。 3、师稳定纪律。后引导幼儿交流:刚才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你怎么没成功? 师:哎,真是奇怪,用了同样的方法,有的会成功、有的会不成功,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知道为什么吗?)

浅谈民间剪纸艺术的民俗文化

论文关键词:民俗文化剪纸艺术 论文摘要: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剪纸艺术的兴盛源自民间老百姓对美的追求,源于生活的需要。论述剪纸的民俗文化及其产生和根植于爱的审美活动,阐明剪纸的应用、造型观念和美学内涵,详尽分析剪纸艺术的符号及其作品的文化内涵。 剪纸艺术是中国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和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态,大多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求而进行的一种朴素的表意创造。剪纸存在于劳动人民生活、生产中,从而体现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虽然它的材料——纸的发明只有两千年的历史,但它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却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长达六七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它的价值也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剪纸艺术本身,不仅美化生活、装点人生,在一年四季的各种节庆及人生礼仪中,负载着百姓对蓬勃生命的热烈寄托,已积淀成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 一、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 民间剪纸是附和民间习俗必不可少的一项艺术活动,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礼记·月令》中就有记载入冬以后要祭祖宗,还要祭祀门、户、溜、灶、行五位家神,这些灵位的装饰更新,正是后来门神、窗花、挂笺、顶棚花及灶台花的最早雏形。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东方朔传·岁时节》中说: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阴则灾。八日之中,尤以人日为重,又称“人胜节”,是民间人际交往互相问候的节日,“人日”剪赠“华胜”,表示亲朋好友之间的祝福。据传,汉武帝对死去的李夫人思念不已,求方士招魂。等到晚上,汉武帝坐于床榻,方士制作出李夫人的剪影,并摇晃灯光,隔帐观之,尤如李夫人,这种剪纸招魂的习俗历久不衰,其意义已经扩展有了更多的含义。民俗内涵大致包括吉庆纳福,驱邪避灾,追求繁衍等意义。 (一)生命与繁衍的主题 生命与繁衍是宇宙万物一切生物的本能,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也是人类的基本文化意识。实际上繁衍意识也是生命意识,繁衍是生命的无限延续,要达到人类的永生,只有繁衍,即子孙延续,万世不殆。由原始社会文化到民间剪纸中,植物的观物取象表现在以多子的瓜果蔬菜象征繁衍人类万物的宇宙母体上,最早出现的葫芦、南瓜、葡萄、梨、白菜都是母体多子的繁衍符号。 阴阳相合是人类表现的繁衍造型观,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中国本原哲学宇宙观。婚俗中寓意子孙繁衍的阴阳相交的“阴阳鱼”“鱼咬莲”“莲里生子”剪纸。鱼是多子象征的神祗动物,以鱼喻多子,以双鱼喻阴阳相交子孙繁衍。 “喜娃娃”被贴在陕北结婚洞房窑窗中心,抓髻娃娃双手抱双鱼的大幅红、绿圆形团花,陕北叫“转花”,喻环天旋转生生不息,窑窗下部中央是三十六个格窗,中央四格贴上一个大幅的图腾动物剪纸或虎或羊或鹿,四角四格是角花,其他每个方格贴上“扣碗、对鱼、鱼戏莲、鱼唆莲、莲里生娃、老鼠吃南瓜、松鼠吃葡萄、猴石桃、兔吃白菜、金鸡探莲花等五颜六色的窗花剪纸,组成斗方形态的”三十六格窗云子,在这里以老鼠、松鼠、兔儿、金鸡喻男性;以莲花、南瓜、葡萄、白菜、桃喻女子;以动物与植物的合一,喻男女相交多子。 (二)自然物象、神灵的崇拜 在宗教领域中发生了自然崇拜和关于人格化的神圣以及关于人主宰的模糊概念。因此我们一方面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原始人类中包含着大量的愚昧观念和迷信行为;另一方面,要明

《中国民间美术民间工艺剪纸》

《中国民间美术民间工艺剪纸》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形式,通过学习使学生感觉民间美术的美,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征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展示教学内容,通过网络教室让学生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创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作能力,激发创作欲望和创新精神;通过欣赏,培养学生正确的欣赏与审美能力;通过网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民间美,感觉民间美,保护民间美 [教学重点、难点] 中国民间美术定义、特点、形式以及民间美术艺术语言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室、剪刀、彩纸 [教学策略] 本节课运用网络,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本课开始引用一段flash动画让学生了解民俗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范畴,采用大量图片和视频,意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设疑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斗志;在授课中,采用点到为止、启发式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给予适度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最后通过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保护民间美术。 [教学过程] 一、引入(启发式引入调动学生的积极,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师:播放动画《新年好》(内含本节课所讲到的民间美术的大量图片及民间风俗活动)

[提问]:播放的动画中体现了哪些民间风俗活动, 生:有贴年画的、贴窗花的、迎财神的 师:在生活中出现的这些艺术造型都属于民间美术的范畴,这是民间美术美的体现,所以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总结引出课题并展示实物:对联、年画、泥玩具、面雕等实物)。 二、新授 师:(课件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1)什么是民间美术,(2)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引导)这种美术形式主要存在于哪儿,这些美术作品的创作作者是谁, 生:(回答)存在于民间或农村,创作作者主要是农民或劳动者。 师:(总结)民间美术的定义、特点 师:(引导)现在我就带领大家走近中国民间美术展览馆去领略我国民间美术的美 (一)、剪纸 师:(讲解)走进绚烂多彩的民间美术展厅中,我们到红火热闹的剪纸展厅去看一下(展示剪纸代表作) (1) 剪纸的题材:家畜家禽、飞鸟走兽、花鸟虫鱼…… (2) 剪纸的形式(课件展示) 生:欣赏不同形式的剪纸 师:(讲解) 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剪纸高手,今天我们就重点介绍一位素 有“剪花娘子”美称的库淑兰老人(边介绍边播放其作品) 师:(讲解)为对剪纸有更深入的了解,特地跟民间剪纸艺人学了一点,(老师动手剪纸,剪出牡丹花鸟图案)牡丹花鸟图案代表着富贵吉祥,同时祝愿同学们大富大贵,吉祥如意~

浅谈中国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浅谈中国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谈到中国的民间艺术,用博大精深一言以蔽之绝不为过。无论是书法、绘画、陶瓷或是皮影戏等等无一不独具中国特色,而在民间手艺人精湛的技艺后面,也都是蕴含着深邃悠远的历史文化。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相郊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剪纸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艺术,它用手工刻制,再点染以明快鲜丽的色彩而成。劳动人民把它作为年节的装饰,贴在纸窗上,所以又叫做“窗花”。传统的窗花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翎花花卉、草虫鱼兽,以及一些吉详谐音的物象,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中国民间剪纸集中而全面的体现了民间美术的造型意识、造型规律、审美情趣,释放着特有的艺术魅力。剪纸艺术中的图形、色彩都是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进行感悟、升华而形成 的民间艺术语言,它是用在形式宣泄内在情感的某种艺术行为。 剪纸图形种类繁多,寓意丰富。它从劳动人民生活中来,并广泛运用到生活中去。丰富的图形有用意地组合,无不反映出民间劳动者多彩的情感生活。表达出他们对生命的崇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剪纸艺术中总是主张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所以图形的组合运用总是要有积极向上的含义。无论是作者与观者都能从中体会出一种文化意蕴,这是人们在长期生存过程中所达成的思想共识。例如“春”字,基本用于春节之际,意在新春来临,又是崭新的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因此,这是个令人振奋愉悦的时节,因而,在选择剪纸的颜色时,多用红色或者绿色,表现这种喜庆或者春意盎然之意,而在设计春字的形状时,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设计的或圆润或棱角清晰。又例如在设计“喜”时,方案更是层出不穷。“喜”是民间剪纸中常见的图案,而由于多用于结婚这类喜事,因而常常是双喜,预示着双喜临门,这包含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对幸福的强烈期盼。除此之外,民间剪纸也充分顾及到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具有良好的室内装饰效果。形形色色的剪纸本着美善相兼的原则既体现了良好的实用性,又注意形式渲染的装饰效果,以美丽的图案体现直观的美和装饰效果。构成了中国民间剪纸丰富的视觉文化景观和深隧的民俗文化内涵。 因而如何做好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是十分重要的。在21世纪,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可能有三种生存方式。一种是整体的传承。除了少数自然生存的品种外,还要从文化生态学的高度人为地保护最优秀的品种和大师级人物,使之不失传。一种是传统的技艺和现代风格的结合,即用现代审美意识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再创造,使之与现代生活环境相适应,如现代陶艺,它在造型、釉色、彩绘和肌理方面的变化都与现代派以及现代派之后的艺术有千丝万楼的联系。一种是将风格从技艺中分离出来,使之与现代材料和工艺结合。只有风格的移植,没有技艺的传

幼儿园大班艺术教案──有趣的剪纸

幼儿园大班艺术教案──有趣的剪纸 活动名称:有趣的剪纸 活动重点与难点: 1、活动重点:激发孩子对剪纸作品的兴趣。 2、活动难点:能够大胆创作进行剪纸。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剪纸的特点、生动的形象和夸张变形的造型等。 2、了解剪纸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特色,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3、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活动准备 : 课件、剪刀、剪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课件。 二、欣赏剪纸: 1、好多的剪纸阿,我们一起来看看分别有哪些剪纸。(引导幼儿了解剪纸的种类)。 2、你最喜欢哪一个剪纸,引导幼儿说出剪纸作品的名称、用途,以及为什么喜欢这个作品。 3、这么多漂亮的剪纸,你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吗?——播放课件 三、欣赏故事: 1、剪纸是怎么来的?那些艺人为什么剪纸? 2、于是,人们学习、研究更对的剪纸方法,剪出各种各样的种类。——播放课件。 3、剪纸要用到哪些工具呢?——播放课件。 4、我们怎么用这些工具才能剪出一幅漂亮的剪纸呢?——引导幼儿说出剪纸的步骤。 四、播放剪纸过程的课件: 1、我们来看一下是不是这样。并提问:纸是怎么折得,要至少折几次?剪纸之前要先在纸上画上图案或线条,在剪的时候要遵循什么顺序?把剪好的纸在打开时要? 2、你想不想也来剪纸? 五、幼儿操作——剪纸 1、老师在后面给你们准备好了纸和剪刀,现在请小朋友到后面找个地方做好。 2、观察并剪纸:你们看,在盒子里有很多,老师已经折好并画好图案的纸,请小朋友随便拿一个,你们看看你拿到的这张纸是怎么折——请2个不同折法的小朋友说说。仔细观察纸上画的,你猜猜剪出来是什么呢?——幼儿自由发表意见。我们剪的时候要先剪哪个地方的?——先剪中间再剪边缘。 3、请小朋友拿起剪刀,认真、仔细的进行剪纸。 4、点评作品:把剪好的粘贴到黑板上,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5、教师小结:有的小朋友非常的认真、细心,所以完成的作品非常好,有的小朋友一不小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基本步骤和流程(汇编)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基本步骤和流程 在民间,逢年过节或者喜庆的日子,人们剪出各种象征吉祥喜庆的剪纸,装饰在门窗、居室或者在嫁奁彩礼、祝寿礼物上,以增加祥瑞吉庆气氛。 剪纸制作简单易学,只需要一把剪刀或者刻刀和几张彩色纸,按照剪纸艺术的规律特点进行剪刻,便可制出许多可爱有趣的动物、花鸟、鱼虫、人物等剪纸形象。 剪纸艺术虽是根植于民间,但其文化底蕴是相当深广的。要学习它、掌握它,需要具备多方面素质,诸如要有敏感的审美情趣,了解一定的绘画知识,懂得艺术造型构图原理,并有娴熟的操作刀法等。 对于初学的人来说,了解一下剪纸的制作步骤是非常有益的。下面,从初学者需要的角度,介绍一些剪纸艺术基本步骤。 一、简直基本流程 1、临摹初学剪纸可先从临摹开始。选一幅你喜欢的剪纸,细心观察,用铅笔临摹下来,或者复印下来进行剪刻,这是

初学剪纸效果最好、最便捷的方法。 2、起稿首先要确立主题,再根据剪纸的特点,从构图、造型、黑白关系、和装饰纹样等全面考虑,构思好再落笔,修改定稿后,再勾勒线条。这样才能看出疏密关系、黑白关系、线条粗细、人物景物比例关系的基本效果。 构思确定后,起稿布局,对画面进行具体的描绘,画出黑白效果。修改部分可用白粉。对初学者来说,稿子越细,刻起来越省事。若刻对称的稿子,画一半即可。 3、剪、刻如用刀子刻.须将画面和纸用订书机订好,将四角固定在蜡盘上,为了保证形象的准确,人物先刻五官部分,花鸟先刻细部或紧要处,再由中心慢慢向四周刻,刀的顺序如同写字一样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小到大,由细到粗,由局部到整体。尽量避免重复刀,不要的部位必须刻断,不能用手来撕,否则,剪纸会带毛边而影响美观。 把画好或者复印好的稿样放在几张红纸或者色纸上,四周用钉书记订牢后,就可以剪刻了。剪刻的顺序,最好是从细小的、难以剪刻的地方入手,一般也可以先内后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细后粗。剪刻人物时,要先从脸部五官开始。

大班美术剪窗花教案及反思

大班美术剪窗花教案及反思 一、设计思路: 窗花,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其文化、历史、艺术都是中华的财富。在喜庆的节日里剪贴,既装点了我们的环境,又给我们的生活营造了浓浓的热闹喜庆的氛围。历经千年,窗花剪纸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何将这样一门独有的艺术传承下去呢?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通过这类活动,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幼儿发现美、感受美,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他们表现美,创造美,并由对美的追求,引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萌发出一种美化生活的积极欲望。其中既包含了对审美情趣的培养,又囊括了对表现、创造美的技能的习得,从而无形间将这门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二、活动目标: 1、让孩子们学习了解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文化。 2、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激发幼儿想象力,创造。 3、培养交往能力;能与伙伴合作能力,体验合作的乐趣。 三、活动重点:激发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孩子艺术兴趣。 活动难点:孩子对剪纸镂空及对称的理解。 四、活动准备: 1、各色正方形或者圆形的红纸、彩纸 2、剪刀 3、步骤示意图 4、春节有关的背景音乐 5、窗花样品并标在卡纸上 五、活动过程: (一)欣赏视频,感受贴窗花的喜庆气氛。 讲述:关于窗花剪纸的传说吸引孩子们主意: 播放关于剪纸传说的动画片:“一声惨叫震起,紧接又是几声凄厉怪嚎。只见金乌急旋身形,向上冲飞而起,............天地终于又恢复了正常,为了纪念并让后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光明,人们把太阳重新升起的这天叫做元旦,期望以后的日子每天都有新的越来越好的变化;人们还剪纸将这场战斗记录下来,贴在窗

户上,表示纪念,于是留下了元旦贴窗花的习俗。” (1)老师:马上新的一年就要到了,你们是怎么过新年的呢?会做些什么事呢? (2)老师:这就是我们关于窗花的传说,看了这个故事大家都有些什么想法呢?你们的新年过得真开心。有些人在过新年的时候,还会做一些很特别的事情,会是什么事情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3)(老师播放观看贴窗花、剪窗花的视频)老师:唱《新年快乐》的歌曲,然后问:同学们,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把它贴在了哪里?贴在窗户上你感觉怎么样?幼儿讨论后,教老师就说:窗花——装饰环境、渲染喜庆的气氛、辞旧迎新,暗示对美好生活的理想,也是我们国家的民间艺术,以前过年就像贴对联一样家家都会贴窗花。 (二),感受剪纸窗花的颜色美、图案美、对称美。 老师:这些窗花真漂亮。今天,老师还带来了许多美丽的窗花,你们想看吗? 老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吸引幼儿注意力,引导他们认识色彩)这有很多图案,两边(左边右边)的图案、花纹是一摸一样的,这就叫做对称(两边对称,四边对称) 然后我们看这些纸的形状也不一样:圆形、方形、花瓣形等(老师边解说,边折叠给大家看) (三)教师示范剪窗花 (1)老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那么多美的窗花,是怎么剪出来的吗? (2)老师:你能看懂这些图吗?(出示示意图)谁愿意来试一试?(基本方法:折叠→剪图案→打开)(虚线表示折)(幼儿尝试折,教师辅助) (3)老师示范折(用故事情境把剪的方法起来):今天,小剪刀要去玩耍了,它爬上了高山,沿着弯弯的小路走着(剪弯弯的线),它又来到了平平的大路上,走呀走呀,“哎呀,小剪刀,小心,前面要没路了。”于是,小剪刀只好回头了,左绕又绕,小剪刀可真调皮, 终于走出来了(纸可以转方向)。走了那么远的路,小剪刀的肚子饿了,“咔嚓”它咬了一口,咬了个三角形出来,“咔嚓”又是一口,咬了个圆形,左一口,右一口,它吃好多好多,肚子才会饱呢。玩得真累啊,该回家休息了…… (4) (打开)一幅美丽的窗花就剪好了。 六、、幼儿操作(播放春节的喜庆音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