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趋势与特点

大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趋势与特点

大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趋势与特点
大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趋势与特点

大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趋势与特点广义的大学管理制度即是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狭义的大学管理制度是指大学内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大学内部权力体制、权力运作机制及各类具体管理制度,如教学制度、人事制度、学生制度等1。本文拟从分析大学管理理念变革入手,着力探讨未来一个时期大学权力体制、决策模式和控制模式改革的趋势与特点。至于大学内部诸多具体管理制度的改革,因篇幅所限,暂不论及。

一、大学管理理念的变革

不同组织理视野论中的大学管理理念各有不同。古典组织理论认为,“科层制”是大学内部权力关系的主要特征,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上级如何通过有效地管理下级,以提高管理效率。而社会系统理论认为,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协调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关系,使之分别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不同的作用。开放系统理论则认为,随着大学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协调大学内外各类权力的关系,进一步突出大学法人地位,将成为大学管理改革的重点。

(一)古典组织理论视野中的大学管理

泰罗、法约尔等人将一般科学的原则应用于工作和管理环境,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理论。韦伯认为,包括大学在内

的各种社会组织,都是在高度理性支配下、为完成特定目标而设计的工具,其最显着的特征是“科层制”,具体表现在:(1)明确的专门分工:将日常工作作为正式的职责分配到每个工作岗位;

(2)层次分明的权力结构:组织中的权力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上层对下层的行动和决定负责;

(3)相对稳定的规则体系和活动程序:决策和行动以成文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具有一致性、可预料性和稳定性;

(4)非人格化关系:为建立对人员和各种活动的有效控制,必须去除纯粹个人的、情绪化的和非理性的因素;

(5)职业定向:组织人员的职业性雇佣和组织中高级职员的专业定向。

韦伯认为,通过层层控制和规范约束,将会促成理性、有效和守纪律的行为,进而达成管理的目标。为提高管理的效率,必须在管理中按层次和权限排列职位,建立一条服从于上级权力的清晰的指挥链。科学管理的一般程序,首先是明确完成任务的最佳方式,然后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并根据任务的专门化要求雇佣专家和员工,合理确定其权力关系和程序。

这种通过理性设计以获得最高效率的管理理论,通常被称为古典组织理论。虽然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认为,即使在稳定环境中的理想条件下,也不可能作出完全理性的

决策,因为有三类约束理性无法避免:其一,多少有点无意识的技能、习惯和反应能力,自动地决定了一个个体的表现;其二,组织中个体的动机、价值观、忠诚和既得利益;其三,主体可以获得的精确信息的量。但是,尽管如此,这种管理理念还是逐渐影响到包括大学在内的社会各部门的管理实践。古典组织理论视野中的大学同工厂一样,核心问题也是如何建立合理的层级和分工,从而保证大学各亚层次组织在统一目标下各司其职、高效运行。管理中如何分权、授权和放权等问题变得至关重要。改革就是要在集权与分权之间建立适当的平衡,建立既能有效控制,又能调动下层积极性的纵向管理体制结构。

这种视大学为行政管理链中的一环的观点,对于强化大学的整合,提高大学组织化程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仅仅注重大学行政权力,只强调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漠视学术管理的特殊性,对学术人员的权益和学术活动所需自由认识不足的缺陷,日益引起了广泛的质疑。美国学者罗伯特·伯恩鲍姆认为,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大学管理存在诸多缺陷,大学管理人员理性的有限性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大学的全部情况十分复杂,一个人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关注不计其数的可变因素;其二,管理人员所获得的情况都经过了传递者的过滤,有的可能甚至还是被歪曲了的;其三,大学内外可变因素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相互作

用错综复杂,并且往往是松散联合,可选的行动方案的结果又常常是不确定的;其四,在一定情况下,可选行动方案太多,管理人员不可能全部都考虑到,那些真正能够被考虑到的往往只是所有方案的一部分(通常还只是很少的一部分)。2因此,在大学中,管理人员要做到完全按照理性的要求办事,客观上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算无遗策,那么转变组织文化,突出基层的作用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社会系统理论视野中的大学管理

1927年,美国学者梅约带领一个研究小组,在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项开拓性的研究。这项研究后来被称作“霍桑研究”。他们发现,工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工作的进程而不受管理要求的支配。广而言之,人们是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并受其影响的“社会人”,组织中存在着各种非正式组织、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这些是“海平面以下的冰山”,对组织成员的行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这种观点打破了古典理论把组织当作理性模式的框框,组织被看作是一群对目标缺乏一致认同,而仅仅是在组织的存续中分享共同利益的参与者所组成的联合体。组织理论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以后,随着世界民主化潮流的发展和人本主义思潮影响的扩大,逐步形成了一个被称作社会系统理论或社会政治团体理论的思想领域。

社会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是由各具不同要素和过程的若

干子系统组成的联盟,这子系统在某些场合下共同协作去完成系统的目标,而有另一些场合下,它们又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每个子系统相对其内部众多更小的系统而言,又是一个母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但不能相互替代,它们各有自身的特点。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影响着组织的行为方式,除了上层对下层的管理,下层往往管理上层,并且这种权力是无法替代的,因此,对于组织而言,来自低层对高层的管理同样十分重要。3

在社会系统理论看来,大学是一个由具有不同信仰、情感、利益需求和行为准则的群体所共同组成的系统,大学的实际运行状况取决于系统内部和外部各类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各子系统的所遵循的规范各有不同特点,因此,针对不同领域的特点,需要进行不同类型的决策。在不同类型的决策中,行政管理者和教师的权力关系有所不同。某些类型的决策是行政管理者的势力范围,而另一些则是教师的范围。改革就是要改变行政管理者对学校实行全面控制的状况,重新划分权力,扩大基层的影响力,加强广大教师对决策的参与。这对于确立教师在学术领域的决策权并参与全校性管理,提供了合法的依据。一方面,根据不同类型的权力控制不同领域的原则,在学术领域,教师具有一定的自治权,这种自治权是其作为高深学问持有者所固有的,既不是行政管理者授予的,也不是分享行政管理者的权力的结果;另一

方面,根据重视基层的“底重原则”,在全校性管理领域,教师应当具有参与和认同管理的权利。

(三)开放系统理论视野中的大学管理

“开放系统理论”这一概念的使用,常常是很不精确的。美国组织理论卡茨和卡恩认为:“开放系统理论是被人们在最宽泛意义上过度运用的有关一种框架、一种元理论和一种模式的术语。开放系统理论是理解许多类型和层次现象的一种方法,也是描述这些现象的一种概念语言。”4这种理论视野中的组织是各类团体或利益主体的联合,每个团体都力图通过与其他单位的互动,从集合体中获取一些东西,而且,每个团体都有其选择和目标。因此,总体而言,组织是一个松散结合的系统。美国学者托尼·布什认为,松散结合系统主要有这样一些特征:组织目标不明确,组织管理的手段和程序不清晰,组织间联系不紧密,各组成部分界限不清,组织内部具有专业性,组织管理中参与者流动性强,很难明确各人的责任,组织对外部信息的把握具有不确定性。5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些特征,是因为组织存在于变化的环境之中,并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其自身的结构和行为。理查德·斯格特认为,组织对其环境的适应至少发生在两个层面上:第一,组织的每个子单位的结构特性各与其自身的特定环境相适应;第二,组织的分化和整合模式与其所处的整体环境相适应。6

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开放系统通常在形态上变得更分化,在结构上变得更模糊和善变。因此,从总体上认识系统活动的关键,就是理解每个子系统在做些什么以及每个子系统对整体所起的功能性(非功能性)作用。

松散结合的系统没有固定的结构,系统的结构取决于环境和系统的相互作用状况。由于系统结构处于不断的生成变化之中,因此松散结合的系统总体处于所谓“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organized anarchy),即系统表面上结合成为一体,但在实际运作中往往呈现出无序的状态。这使得开放系统理论视野中的管理,明显不同于古典组织理论和社会系统理论视野中的管理。古典组织理论视野中的决策是一个连续的理性过程。社会系统理论视野中的决策主要是根据管理领域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策略,采取不同的办法,如分配决策、安全决策等。开放系统理论视野中的决策关注的则是情景(如威胁与问题)与结果(可安全与安全感)之间的权变关系,即情景与结果之间的关联模式,取决于组织自身的行为方式。对于环境需求的变化,组织在应答中必须采取相应的变化,标准化的操作程序无法适应所面对的各种类型的新要求。归根结底,组织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并不为某种静态或固化的结构所控制,环境也并不能直接决定组织结构的具体特征,组织结构随着组织行为而改变。因此,在研究组织问题时,应将关注的焦点从静态的结构转向动态的过程。

开放系统理论对大学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结构日趋多元。在适应多元化社会中复杂多变、甚至往往是互相矛盾的需求的过程中,大学组织结构日益趋向多元化,日益成为一个具有若干个中心或“灵魂”的“松散结合系统”,其特点如美国学者卡尔?威克所说:“松散结构‘倾向于传达这样一种思想:相结合的事件之间虽然反应敏感,但是,每个事件同样保持它自己的特点和某种物理或逻辑上的独立的标志。’”7松散结合允许大学在同时刻针对不同的问题,从若干不同方向进行适应性运动,从而可能出现大学的一些部门频有创新之举,而另一些部门却极端传统甚至守旧。在此情况下,“变革,不能以四平八稳的方式在整修系统中全面进行,而必须将半独立的各部门作为一个松散的结合,在其各自的基础上分别加以对待,步步为营地推进。”8

第二,大学进一步融入社会。随着大学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大学内外边界日趋模糊。对此,克拉克·科尔提出的“多元化巨型大学”观,给予了很好的说明。“多元化巨型大学”是由多个社群组成的松散联合体,它包含许多互相矛盾的社群——本科生社群和研究生社群、人文主义者社群、社会科学家与自然科学家社群、专业学院社群、非学术人员社群、管理者社群等,它边界模糊,一直延伸到历届校友、议员、农场主和实业家——而他们又与这些内部的一个或多

个社群相关联。9实际控制大学的是多元权力。美国学者菲利普·阿特巴赫认为:“大学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机构,而是一个拥有一定自治权的各种团体组成的社会。”10着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布鲁贝克认为,大学管理机构必须由校内和校外两方面人士共同组成。没有前者,大学就会信息不准;没有后者,大学就会变得狭隘、僵化,最后就会与公众的目标完全脱节。11因此,开放系统理论视野中的大学管理,呈现出某种分散管理的状态,管理权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分配,各种校内外利益主体,甚至社会中介机构和市场因素都对大学管理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多主体共同控制的格局。

第三,大学日益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自我约束的公共独立法人。所谓公共独立法人,是指具有社会公共事业性质和民事法人地位的独立社会机构。它既不同于哪些直接由政府部门管理的公共机构,也不同于一般的民间组织,而是介于政府公共部门和民间组织之间的一种组织。例如,日本国立大学改革中提出的“独立行政法人”,就是公共独立法人的一种形式。按照日本《独立行政法人通则法》的规定,“独立行政法人”就是介于政府机构与民间组织之间的一种“准”政府机构。12

二、大学权力体制的改革

总体上,主导大学内部管理的权力,经历了由单一权力

向双重权力,并最终向多元权力转变的过程。未来一个时期,大学权力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在协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的基础上,适应大学日趋复杂和开放的形势,创新大学权力体制,构建多元权力的治理结构,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的经营化程度。

(一)促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调

促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协调,关键在于建立分工合作的决策机制。一方面,两者有所分工,学术权力一般在基层及学术领域发挥主导作用,行政权力则在大学整体层面及行政事务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各得其所;另一方面,两者相互结合,共同对整个大学及内部各类机构的重大事务进行有效管理。

1.大学学术权力

广义的学术权力是指所有能够对大学学术活动施加影响的权力。学术权力广泛存在于学科、院校和高教系统等不同层面,其表现形式有个人统治(教授统治)、集团统治(教授统治)、学术系统权力、专业权力、魅力权力、董事权力(院校权力)、院校权力(官僚权力)、政府权力(官僚权力)、政治权力、高教系统学术寡头的权力等十多种。狭义的学术权力是指“扎根于学科的权力”,主要指教授以及其他学术人员基于学科、专业的个人权威和集体权威。“依据权力的主体来划分,学术权力主要表现为教授的权力以及其他学术

人员的权力。”13关于学术权力的渊源,伯顿·克拉克认为:“教授统治根植于早期学术行会中大师统治的历史传统;它在思想上得到教学与研究自由的学说的支持,这种学说被解释为高级教授应当大体上自由地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它在功能上基于专业的知识以及对促进批判、创造和科学发展的条件的需要。”14学术权力存在的合理性,基于大学本身的组织特性。大学是专门从事高深知识的传播、储存、鉴别和探索的组织和场所,专门知识在学院和大学中占支配地位,学院和大学的组织与权力围绕在专门知识的周围。掌握和控制高深知识的教授们,必然在大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最清楚高深学术的内容,因此,最有资格决定应该开设哪些科目以及如何讲授,并且有权决定谁最有资格学习高深学问、谁已经掌握了知识、并应该获得学位。他们以专断的方式进行某些工作,然后又集合起来,平等地或部门平等地集体决定重大事项。

学术权力主要在大学基层发挥主导作用。学术权力即使在整个学院或学术系统发挥作用,但权力渊源仍学科或专业知识。中世纪时期,大学处于初创阶段,组织结构尚不完备,扎根于基层的学术权力,在大学制度改革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正是学术权力的积极影响,使得中世纪大学一度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虽然个人化的权力总是具有被滥用的可能性,但是,没有这种权力,高等教育

系统显然不能有效地运转,因为它保证个人在研究时的创造自由和个人的教学自由,它是把个别教学作为高级训练的基本方法的条件。”15正是学术权力的积极影响,使大学保持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只有学术造诣较深的学者才能较好地理解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并自觉地遵循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献身于高等教育事业。”16

2.大学行政权力

大学中的行政权力,主要是指院校层面的官僚权力。伯顿·克拉克认为,官僚权力可以挂在不同的层次上,并以不同的方式行事。17大学中行政管理人员从正规的等级制职位中获取权力。行政人员的权力主要表现为校长的权力、处长的权力、科长的权力等。校长、处长是学校行政权力系统正式的权力职位。虽然这些职位一般都由教授等学术人员担任,但其所运用的乃是行政权力,其所执掌的仍是行政权力。

行政权力存在有其合理性。一方面,组织一旦建立,即要求维护其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提高其组织化的程度,协调内部各方面的行动,以应付环境的挑战。最初的大学管理者由教授们选举产生,其行政管理往往是兼职的,院长或主任往往是一群人的临时领导,并且经常是仅仅起到会议召集人的作用,重大事务由教授集体决定。这种领导模式虽然比较民主,但效率低下,难以适应环境变化的挑战。因此,随着环境的变化,迫切需要改变那种仅限于召集和主持会议的学

院或大学领导角色,赋予管理者掌控大学发展的真正权威。另一方面,政治化是近代以来大学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政府和其他各种政治权力为加强对大学的控制,势必要强化大学领导者的权威,以使大学服务于其目的。从这一意义上讲,大学行政权力的渊源,乃是政府权力及其他各种政治权力。大学行政权力的产生,是大学组织政治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结果。

行政权力既促进大学内部整合,使大学整体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又协调大学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使大学融入社会,同时还对学术权力施加多方面的影响,如确认某些学科的优先地位,对学科的筛选、分等施加影响。行政权力主要在学院、大学及以上层面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听命于校长的众多职能部门,对大学各方面施加影响。伯顿·克拉克认为,行政权力一旦确立,就会不断强化。但是,它并不能取代学术权力,特别在大学的基层如学科或讲座中,依然是学术权力占据统治地位。18

3.促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调

促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调,关键在于推进大学决策模式的改革。既要改革以单纯学术权力为主导的学院模式,又要改革以单纯行政权力为主导的行政模式,努力构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互协调的双重决策模式。

(1)学院模式

中世纪时期,除了少数大学由学生团体管理为主外,绝大多数大学由教授为主体的学术人员进行管理。这种实际决策权力主要掌握在学术人员手中的决策模式,通常被称作学院模式(教授统治)或学术团体模式。例如,在早期的巴黎大学,有关校内管理问题的全部决策,几乎都是由教师作出的。这种决策模式具有两方面的显着特点:一是权力在基层,教授权威的最终渊源在学科专业。二是以分权为基础。由于大学或学院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学科,而各学科领域处于“相互割裂”的状态,因此,由来自各学科领域的教授们所进行的决策,必然是非集权的、松散的、软弱的。

学院模式的优势在于其有助于调动学术人员的积极性,并使学术自由得到保障。伯顿·克拉克认为,学院式统治虽然是教授们管理整个系或学部、学院、研究生院和大学等组织最偏爱的方式,但由于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讨论、协商和协调,往往难以应付环境变化对及时决策的要求,从而影响办学效率。同时,由于教授们的个人独裁,容易产生决策上的自以为是,形成以学者自治为主要特征的“自我服务”和自我满足倾向,从而影响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导致封闭与僵化。例如,20世纪50年代,在原联邦德国,“教授们权力空前,对内对外均是如此,所以当时的大学被称为‘学者共和国’,意谓正教授的一统天下。这种以高等学校自治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思想所导致的结果是:(1)政府对高等教育的

管理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2)教授们基本不关心社会、经济的实际需要,仅根据学术本身的需要或自己的爱好来进行教学和科研;(3)学校内部的事务由教授们共同商议、决定,在各自的研究所内,教授们享有独裁式的权力,不存在其他人员参与管理的机会。”19其结果,导致大学与政治、经济、社会相脱离以及学术至上倾向的发展,大学日益成为学术象牙塔。

(2)行政模式

随着国家日益加强对大学的控制,大学内部逐步建立起等级制的行政管理体制,在一些国家,大学内部管理出现了明显的行政化倾向,行政管理人员在大学决策中发挥主导作用。这种实际决策权力主要掌握在行政人员手中的决策模式,通常被称作行政模式或科层制模式。在美国许多大学的管理决策中,以校长为首的行政部门具有较大的管理权,例如,美国“加州大学的权力结构在层次上分为联合大学(大学)、大学(分校)、学院和系四个层次。在大学层次,董事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校长是大学的执行首脑,直接向董事会负责,负责教学的常务副校长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学校的管理工作。加州大学的管理属于严格的等级管理,下级必须对上级负责,权力中心在上层,学术委员会等权力比较有限。”20行政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权力集中于上层,有助于促进大学的整合,提高管理的效率,正因为如此,也往往容易

造成行政部门过多干预学术事务,妨碍学术发展,并造成行政人员和学术人员的矛盾,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术水平的提高。

(3)双重模式

从大学决策的实际看,学术人员和行政人员往往在不同管理领域或不同管理层次分享决策权力,因此,在同一所大学里可能出现教授统治与官僚统治并行不悖的局面。这种教学科研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分享权力的形式,通常被称作双重模式。具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不同的管理领域分享权力,在学术领域决策权倾向于学术人员,在其他管理领域决策权倾向于行政人员。最典型的如英国大学,一般都建有理事会和评议会这两种机构,理事会主要由非学术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学校的财政、物质设施的计划和维修,以及工作人员的任命和正式确认等;学术评议会则主要由学术人员组成,负责有有关学术问题的决策。而特别重大的决策,如首席行政人员的推举,则要由理事会成员和评议会成员共同组成的校务委员会决策。二是在不同管理层次分享权力,如在学院、系及其他亚层次组织决策权倾向于学术人员,在整个大学层面,各国情况有所不同。如美国主要由校外人士组成的董事会控制,欧洲大陆国家的大学,往往由政府直接控制,院校行政或董事管理形式则相对虚弱。因此,欧洲大陆国家的大学素来被称为“国家大学”,政府行政权力在

大学发展规划、学历认定以及资源分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控制作用,政府充当了高校的监护人,大学的行政权力被大大削弱;但中央集权削弱的是大学层次权力,在学部和基层,教授的活动领域很大。

(二)推进多元治理

1.多元权力

随着大学日趋开放,大学与社会的界限日益消失,大学在社会中的边界日益模糊。在许多领域,传统意义上的外部权力与内部权力的界限日趋模糊。作为开放的系统,大学内外的动态关系取代了原来的静态关系,动态权力结构取代了静态权力结构。除上述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这两种基本的权力,大学内外其他权力的作用和影响日益突出。布鲁贝克认为,随着大学的发展,“权力中心看来正从大学内部转到大学外部,从学术界转到公共领域,从大学历史上的特权和豁免权地位转到承担义务和责任的地位。”21例如,随着市场影响日益扩大,社会各种利益主体对大学管理行为的影响日益增强,市场权力、社会权力、学生权力等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影响力量。各种社会权力主体以契约、合作、入股、建立联合体等多种途径,开始介入大学某些领域的管理。虽然这些社会权力本身并不属于大学权力的范畴,但此时此地,它们的确可能是大学内部某些工程、某些项目或某些领域的权力中心,而这些项目、工程或领域可能直接影响大学的发

展。

在此情形下,大学“松散结合”的组织特性进一步突出,其结果,在大学管理的不同领域,起主导作用的权力往往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领域,因活动或事务的不同,可能有多种权力联合起作用,形成了分散化的权力体制。分散的多元权力体制为大学组织机构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些新建的整合多种权力于一体的边缘性、创新型组织,开始在大学发展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如大学为开展某方面的工作与其他学校或社会相关部门联合建立的中介组织、产学研联合体、虚拟组织等。

2. 推进多元治理

所谓多元治理,是指多个权力主体共同掌控相关事务的方式与途径的总称。多元治理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治理机构依据正式的制度或临时协议得以建立;第二,权力主体多元化,允许外部权力介入;第三,治理机构分散化,治理机构之间以合同或契约为纽带;第四,管理方式多样化,实行动态和权变施治原则;第五,治理机构有自身的利益许求,其存在对其他既存的管理机构是一种制衡。多元治理对于克服以科层制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行政体制的弊端提供新途径。随着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各国大学纷纷引进民间经营理念,更加注重经营化组织结构的应用,一些具有现代企业特点的弹性化、扁平化、多元化组织结构走到大学管理的前台,为

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增强基层活力,灵活适应环境提供了组织保证。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大学多元治理,关键在于进一步创新学术组织,同时,着力构建社会化决策模式,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灵活决策。

(1)创新型学术组织

传统学术组织的典型特征是由学科和事业单位单位组成的矩阵,即在纵向上将知识分成许多学科,在横向上分成研究所、系和学院等很多部门。传统学术组织往往存在静止僵化,过分强调分工,整合程度低,管理层次过多,缺乏灵活性等弊端。为增强学术组织活力和创新能力,世界各国大学尝试建立了各种新型学术组织,如日本筑波大学为适应学科综合化趋势,抛弃学部――学科――讲座的传统组织体系,代之以学系与学群相结合的组织结构,设置了6个学群和26个学系,其中,第一学群(基础学群)包括人文、社会、自然等学科,第二学群(文化·生物学群)包括比较文化、人类学、生物学、农林学等学科,第三学群(经营·工学群)包括社会工学、信息、基础工学等学科;此处,还有体育专门学群、艺术专门学群、医学专门学群。22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大学逐步建立起各种网络型学术组织及跨校、跨界别创新团队等。根据有关资料,国外有的大学采用网络虚拟组织取得了很大成功。例如,依托多伦多大学的加拿大电子能源技术网络中心,围绕电子技

术开发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打破地域限制,将22所大学、32家公司和4所科研机构整合为一体,实行资源共享,进行全面协作,在1999年至2002年,三年时间内构建了与企业密切关联的微电子技术科研和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和培训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取得了一批应用性科技成果。23

(2)构建社会决策模式

随着社会利益的分化和各种利益主体影响的日益扩大,大学如何适应多种社会利益主体的诉求,并调整其决策模式和运行机制的问题日显突出。所谓大学决策的社会模式,是指社会相关利益主体参与和影响大学决策的形式。社会化决策模式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重视大学与环境的互动。大学不是通过对抗环境的复杂性来进行自我保护,而是主动调适和适应环境,并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二是大学以基于自身特性的方式对获自环境的资源进行加工,恰恰是不同于市场方式的加工过程,才维持了大学作为开放系统的不同结构,因此,大学对市场的适应不等于“市场化”,即把市场机制直接移植进来;三是分散决策,在适应多种利益主体需要的过程中,大学各子系统逐步成为具有较大自主权的相对独立的经营主体,大学经营化程度不断提高。

社会化决策更主要地是一种超越传统权力关系的方式,其影响集中体现在以市场为中介,改变大学、政府、社会三

大学学生会档案管理管理办法

大学学生会档案管理管理办法 大学学生会档案管理制度档案工作是校学生会工作连续性,有序性的有力保障,为实现工作的正规化,特制定此项制度,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一、日常档案工作办法 、校学生会档案是学生会的组织干部管理、教育、活动等工作开展所积累的文字与图像声像资料,是校学生会至关重要的公财产。档案内容不得随意公示、复制。 、校学生会档案由办公室分类统一管理;各部门档案由各部门部长整理,秘书处监督管理,每一学期各部门将进行一次档案清理,将有关资料归档备案。 , 校学生会档案包括人事档案,工作档案,财务档案及活动档案。 、各部门策划筹备的各项活动的所有资料,必须一式两份办公室处存档,以备查找。 . 档案形式要求:对于各部文档案,应有文本和电子两种版本。对于磁盘、磁带,cd,vcd等介质,向办公室索取档案带,待总结完后一并上缴。 . 档案上缴日期:在该项活动结束后一周内。 . 档案上交时由办公室签收。 二,档案内容要求:

(一)人事档案包括个人履历简介、度工作鉴定,以及其它有关材料,由主席团负责考察记录。 l、个人履历简介是校学生会成员的基础档案,由有关个人及部门填写。 、度工作鉴定是对大学学生会成员每工作的评定,一式三份,每由大学学生会送一份到被鉴定人所在学院,作为评定奖学金、评选三好生、优秀学生会干部的依据之一。 、工作鉴定是大学学生会成员免职或毕业离校时对其总体工作的鉴定,由学校有关部门存入该学生档案。 (二)工作档案包括校学生会工作目录,各部门工作档案,上级及外单位来文以及其它有关档案,由办公室整理保管。 l、大学学生会工作目录是校学生会的大事记,按日期顺序记录,并标上详细内容所在有关档案的码。 、各部门将其各项工作指示、活动通知、会议文件、决定、建议意见、经验总结等认真详实地加以记载,由分管主席定期检查并交给办公室整理后将重大事项列入工作目录。 (三)财务档案包括账目、现金收支表、各种有关票据、表格等,由主席团负责,定期检查,详见财务制度。 (四)活动档案 、活动档案内容包括活动企划书;活动筹备情况;活动及进程结果;活动新闻稿,照片等各种文字与图像资料。 、活动结束后由主办部门及时写出工作总结,并与以上材料一起及

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分析及其对

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本人是新任兼职档案员,通过培训和接触,对档案工作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和感悟,现就学校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谈谈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仅供档案管理同行们参考。 一、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学校档案包括文件资料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履历管理、优秀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记录、学生学习和生活管理、学籍管理、招生与毕业就业工作、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文字材料、声像、电子资料,广大教职工在从事教育活动、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等活动中凝聚而成具有保存和参考价值的档案资料, 它记载着全校师生员工的德、能、勤、绩,汇集着最原始、最可靠的大量信息,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真实客观地记录,是学校宝贵的信息资源,做好学校档案管理,对教育、教学、教研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1、管理不够规范 由于客观原因,各学校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固定,经常换人,导致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不精,管理不够规范。 2、档案管理意识淡薄,利用率不高 长期以来, 由于学校重视不够,宣传力度不够,广大教职工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利用率不高。 2、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档案管理工作开展难度大

现在学校没有设定专职档案管理岗位,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多是兼职或是临时配备的,比如说我校的文书档案管理人员,从2009年成立以来,已经更换了三位老师管理档案,而我这位档案管理员,能否长期坚持下去,还不敢确定。我们这些档案管理人员不是档案专业出身的或者简单地经过培训就上岗,缺乏系统培训,档案管理业务不熟练,严重制约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3,档案不规范,设施简陋 学校档案是学校各方面的工作留下真实记录,学校应该配齐档案柜、档案柜当工具及通风、防潮、防霉、防盗、防火等各种防护设施,但目前普通存在的是档案归档材料不规范,归档材料不齐全,归档材料装订不标准,档案的错归错放现象严重,档案室内的设备简陋,达不到档案室的各项要求,使得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加大难度。 三、加强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1、健全机制,完善档案管理工作体系 在建立学校档案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建立档案管理定期自查自纠机制,加强宣传力度,鼓励广大教职工到档案室查阅资料,提高档案的使用率,用制度推进积极推进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发展。 2、专员管理,强化档案管理工作基础 优秀的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还必须做到业务精通。学校将档案员作为以岗位固定下来,一方面积极进行档案业务培训,促进档案员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每学年

中国大学分类新标准

中国大学分类研究最新进展我国学 2002-11-13 16:55:38 者提出新标准 我国1952年按照苏联的模式对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后,建立了以专门学院为 主体的高等教育体制。在这个体制下,全国大学实行按学科分类,除少数大学保留 若干个学科外,大部分大学都只有一个学科,全国大学分为文理(也称综合)、工 科、农科、林科、医药、师范、语言、财经、政法、艺术、体育、民族等12种类型。 同时,在国家创新体制方面,实行教学科研分离。高等学校只从事教学;中国科学 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则专事科学研究。以当今的眼光看待当时的院系调 整和教学科研分离,显然有不合理的因素。因此,1978年改革开放后,大学逐渐向 科学研究、综合性方向发展。今天,许多大学已经成为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综合型、 多科型大学。 可是,1952年确定的以学科为主线条的大学分类标准却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 严重滞后的分类标准已经难以真实地反映当前中国大学的属性。建立新的大学分类 标准已经提到日程,教育学者对此也已展开研究。 最新出版的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杂志(季刊)2002年第4期 刊登了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研究员撰写的文章:《再探大学分类》。文章针 对1978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大学分类标准。 在新的分类标准中,大学的类型由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类反映大学的学科特点, 按教育部对学科门的划分和大学各学科门的比例,现有大学分为综合类、文理类、 理科类、文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类、 体育类、艺术类等13类。型表现大学的科研规模,按科研规模的大小,现有大学分 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4型。每个大学的类型由上述类和 型两部分组成,类在前型在后。 例如:按各学科比例情况,北京大学属于综合类,按科研规模,北大属于研究 型,故北京大学的类型是综合类研究型,简称综合研究型。再如:按各学科比例情 况,清华大学属于工学类,按科研规模,清华属于研究型,故清华大学的类型是工 学类研究型,简称工学研究型。 新的分类方法改变了过去单一模式的大学分类标准,从科研规模和学科比例两 方面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中国大学的实际情况。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杂志(季刊)2002年第4期发表的《再探大学分类》全 文如下: 再探大学分类

《大学语文》(本科)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本科)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大学语文》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除中文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公共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文知识和写作能力而设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已经具备相当于高中毕业语文程度的自学应考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为学好高等教育分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基础。 二、教学要求、教材及课时: 1.教学要求: (1)《大学语文》(自学考试)的教学,应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自学考试大纲》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引导自学应考者认真钻研指定教材,明确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课程与中文专业文学作为选课程的不同学习要求,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各种偏向,体现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基础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在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3)要正确处理精读课文和泛读课文的关系。对精读课文要精讲多练、重视其综合应用的示范作用,以指导自学应考者对泛读课文的学习。对泛读课文的辅导不必求之过全、过深,只要讲清要点即可。 (4)注意结合作为介绍有关文学知识,但对有关背景的讲授应适度,不宜过分扩展范围,加深难度。 2.教材: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 徐中玉钱谷融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本课程教学总时数暂定为90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作品篇目 1.精读作品:32篇 (1)《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2)《寡人之于国也》《孟轲》 (3)《秋水》(节选)庄周 (4)《谏逐客书》李斯 (5)《“今”》李大钊 (6)《灯下漫笔》鲁讯 (7)《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毛泽东 (8)《选择与安排》朱光潜 (9)《郑伯克段与鄢》《左传》 (10)《李将军列传》司马迁 (11)《张中丞传后叙》韩愈 (12)《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13)《香市》茅盾 (14)《爱尔克的灯光》巴金(15)《背影》朱自清(16)《氓》《诗经》(17)《饮酒》(其五)陶渊明(18)《行路难》(其一)李白(19)《兵车行》杜甫(20)《杜陵叟》白居易(21)《关山月》陆游(22)《炉中煤》郭沫若(2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24)《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25)《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26)《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27)[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28)《前赤壁赋》苏轼(29)《门槛》屠格涅夫(30)《风波》鲁讯(31)《断魂枪》老舍(32)《苦恼》契诃夫2.泛读课文33篇: (1)《赵威后问齐使》《战国策》(2)《答李翊书》韩愈(3)《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4)《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5)《论毅力》梁启超(6)《论学问》培根(7)《始访西山宴游记》柳宗元(8)《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苏轼(9)《报刘一书》宗臣(10)《马伶传》侯方域(11)《故都的秋》郁达夫(12)《往事》冰心(13)《国殇》屈原(14)《上邪》汉乐府(15)《短歌行》曹操(16)《从军行》(其一)王昌龄(17)《山居秋暝》王维(18)《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19)《登高》杜甫(2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21)《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22)《一句话》闻一多(23)《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24)《鹰之歌》高尔基

浅谈中国大学教育问题

中国文化期末论文 题目:中国大学教育思考 ——中国为什么没有独立发展出自己的大学? 系别:文学与传媒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张沁晓 学号:141011215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中西大学教育制度、观念和目的的思考,尝试回答中国为什么没有独立发展自己的大学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反思。 [关键词] 中国大学教育,制度,目的 目录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3) 二、研究现状综述 (3) 三、原因探讨 (4) (一)中西方大学课堂教育制度的对比 (4) (二)中西方大学教育观念对比 (4) (三)中西方大学教育目的的不同 (5) 四、调查报告浅析 (6) 五、中国大学教育仍存在的问题 (6) 六、建议举措 (7) 七、反思与不足 (9) 注释与参考文献 (10)

历来,中国从来不缺乏对教育倾注无限热情的人,大师、学者、作家,不一而足,办学的历史也由来已久,从唐代的书院,至宋代、明代,私塾、书院规模达2000余家。但是,为什么中国没有独立发展出自己的大学?今天,我们几乎完全摒弃过去几百年的学院制度,使用的是几乎沿用西方欧美地区大学的教育制度。这又是为什么呢?即使模仿西方教学制度,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制度是否成功呢?为何仍有人感叹,当今中国仍然没有真正的大学? 从古时周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到今天的人文、理工,经历了朝代的更替,也经历了西方思潮的冲刷。然而,今天,中国的大学教育仍旧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目前大学的概念,是指通过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中国这样的教育机关数量越来越多,质量是否越来越高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目前,中国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院校也越来越多。4月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全世界第一。全国各类高校达到了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分析了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数目上的发展情况。很明显,目前大学生已不是什么稀罕物种,但人数并不代表质量。 目前,我国的大学和学院数目在在全国相互融合发展的全球化大环境下,越来越多人选择出国留学。另外,有项数据显示: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国内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减少;而出国留学的人数却不断激增。都是上大学,国内国外到底有啥不一样?都说国外教育质量高,可见,国内外高等教育仍有一定的差距对中国大学教育问题——中国为什么没有独立发展出自己的大学的思考,有助于认清中国大学教育现状,并以此调整教育的目标、方向,从而做出良好的有利于国民素质发展,有利于我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决策。 二、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对中国大学教育的研究不计其数,总体而言,有以下几类,一类是针对大学教育体制的研究,如大学教育的治理、思政教育的体制改革等,第二类是从参与身份的角度对学生、教师、大学校长及管理者等的专题研究;第三类则是对大学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研究,如创业现状、就业情况等的研究。但对“中国为

武汉大学档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我校档案工作,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档案在教学、科研和党政管理等各项工作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和《湖北省档案管理条例》等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档案是指学校在教学、科研、党政管理以及其它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学校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档案工作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学校必须把档案工作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第四条我校档案属国家和学校所有,列入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范围。 第五条学校严格实行部门立卷归档制度,使档案工作做到:纳入各部门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纳入管理制度,纳入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在布置、检查、总结、验收各项工作时,要同时布置、检查、总结、验收档案工作。 第六条全校各单位及个人均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本办法的规定,依法行使与档案事务有关的权利,履行应尽的义务。 第二章领导体制和机构设置 第七条学校档案工作由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领导,同时接受国家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与检查。 第八条学校在校长领导下做好档案工作,有一名校领导具体分管档案馆,并成立武汉大学档案工作委员会。 第九条学校档案馆属事业单位档案馆。它既是学校档案工作的职能管理部门,又是永久保存和提供利用本校档案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全校各单位的档案工作接受档案馆的监督、指导和检查。 第十条全校各单位必须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确定一名负责人分管本单位的档案工作,并配备一名专(兼)职档案员,负责本单位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移交工作。 第十一条学校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热爱档案事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原则上应具备档案业务知识和本科以上学历。 第十二条学校档案馆的基本任务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令、政策和规定,规划全校档案工作;

浅论教学档案的作用和管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5617417670.html, 浅论教学档案的作用和管理 作者:宋玉琼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2年第04期 教学档案是学校全部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是教师教学活动、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和学生学习等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文件材料。教学档案有其自身的特点,并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也就引发了众多档案管理人员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关注。 教学档案;作用;管理 学校档案是学校广大教职员工在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及其他各项工作和学习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查考、利用价值的文字、图表和声像等多种形式、各类载体的原始记录,是全体师生员工智慧的结晶;学校档案形成于各个时期、各个方面,是反映学校历史面貌和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学校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历史的凭证,是学校的财富。 1.教学档案的内容 教学档案是指学校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总和。科学、系统、规范的教学档案既是高校教学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的重要标志。 2.教学档案的特点 教学档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是由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是一种很复杂的实践活动,它记录这一实践活动的教学档案内容和载体也是十分庞杂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它不仅除了纸质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等外,还有录音、幻灯片、课件等记录材料。每个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各有各的不同之处,它的教学与教学管理活动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活动,其书面及其他形式也表现出不同学科教学活动与教学管理的专业性。 教学档案具有系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它的内容结构本身具有系统性,教学档案产生于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涉及各教学实践层次和管理层次,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每个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整个过程中,都要系统的整理一系列完整的档案材料。教学档案的周期性表现为学期、学年、学制周期。在年度的划分主要以教学年度和学制年度进行管理,各个阶段共同构成完整的大循环周期,每届学生的培养过程就是一个教学周期。 教学档案还具有分散性和集中性的特点。由于教学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分工,学校产生的教学材料往往会分散在各个教学部门,这就使得教学档案的产生部门得保存一定数量的档

茶的种类及特点精选.

茶叶分类 茶叶品种繁多,其中中国最多。目前茶叶分类尚未有统一的方法,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提出的按制法和品质为基础,以茶多酚氧化程度为序把初制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青茶、白茶、红茶等六大茶类。这种方法已被业界广泛应用。此外,结合茶叶的商品形态可把茶叶分成红茶、绿茶、花茶、乌龙茶、白茶、紧压茶和速溶茶等七大茶类。 在国外,茶叶分类比较简单,欧洲把茶叶按商品特性分为红茶、乌龙茶、绿茶三大茶类。日本则按茶叶发酵程度不同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后发酵 茶。 黄茶特点 黄茶的初制与绿茶基本相似,但由于黄茶在干燥前后增加了一道“闷黄”的工序,使酯型儿茶素大量减少,导致黄茶香气变纯,滋味变醇。黄茶按鲜叶老嫩的不 同,可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种。 黄芽茶可分为银针和黄芽两种,前者如君山银针,后者如蒙顶黄芽,莫干黄芽等。君山银针产于湖南省岳阳君山。君山银针全由未展开的肥嫩芽头制成。其外形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披茸毛,色泽金黄光亮,称“金镶玉”。内质香气清鲜,汤色浅黄,滋味甜爽,冲泡后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竖立,继而徐徐下沉杯底,状如群笋出土,又似金枪直立,汤色茶影,交相辉映,极为美观。 黄小芽的鲜叶采摘标准是一芽一、二叶。有湖南的沩山毛尖和北港毛尖,湖北的远安鹿苑茶,浙江的平阳黄汤,皖西的黄小茶等。 黄小芽的鲜叶采摘标准是一芽三、四叶或一芽四、五叶。主要有安徽霍山黄大茶 和广东大叶青。 绿茶特点 绿茶初制过程是鲜叶先经过杀青,揉捻后炒干或烘干或晒干。在初制中,由于高温湿热作用,多酚类部分氧化、热解、聚合和转化后,水浸出物的总含量有所减少,多酚类约占15%,其含量的适当减少和转化,不但使绿茶呈“清汤绿叶”,还减少茶 汤的苦涩味,使之变为爽口。 绿茶根据杀青和干燥方法的不同,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和蒸青绿茶。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修改稿)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英文名称:《Chinese 》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总学时:54学时讲课学时:42学时实践学时:12学时学分:3学分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护理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眼视光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法学、医学检验学、医学美容技术、康复治疗学、药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 基本要求 根据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全国高等院校必须一律开设《中国语文》课程”的精神和云南省教育厅的规定,昆明医学院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大学语文》也是云南省普通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 《大学语文》课程,以“扩大外延,充实内涵”为指导思想,根据学科体系的特点、学生以及社会的需要,进一步拓展文化内涵,加大知识容量,注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视野,融思想教育、智力教育、审美教育和医学写作技能训练为一体,以适应培养跨世纪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本课程的设置自的,是为了使已具备高中毕业语文程度的大学本科专业学生,进—步提高阅读鉴赏与写作表达能力,改善和提高人文素质,为学好高等教育其他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具体分为:一,讲课学时42学时;二,教学实践活动12学时。实行学分制,本科专业为3学分。具体分配为:修满一学期课堂教学并考试合格为2学分;参加统一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并有记录为1学分。 学生应当通过听课和实践活动,掌握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方法,提高医学文章的写作能力。 本大纲根据云南省大学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2006年第3版云南省高校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大学语文》(云南大学出版社)教材编写,本着从医学院校实际出发的原则,对部分章节作了必要的调整与修改,以适应本校的需要。教师可在完成本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适当介绍相关领域的知识,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与中文专业开设的课程相区别,它是为切实改善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语文知识、文化知识、写作能力、鉴赏能力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 《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作品选》、第二部分《中国文化概要》、第三部分《实用医学写作》、第四部分教学实践活动。《文学作品选》按文学发展史线索分别讲述。涉及论说文、记叙文、诗词曲赋、小说戏剧等,同时分精读课文和泛读课文两种。《文学作品选》后附“选读书目”三十种,以供学生自学之用。 四大部分的关系是:以文章为载体,通过课文的讲解和学习,传授学习有关的文化知识和文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医学专业写作能力。 《文学作品选》和《实用医学写作》以讲授为主;《中国文化概要》以选讲和自学为主;教学实践活动以鉴赏和分析优秀影视作品为主。《文学作品选》如加“※”号的课文为精读课文,其他为泛读课文;精读课文是考查的重点。《中国文化概要》中加“※”者为重点掌握的知识,《文学作品选》中的“选读书目”不在考查范围之内。 第一部分文学作品选(共计21学时) 先秦文学

浅谈21世纪中国大学生体育美学教育(一)

浅谈21世纪中国大学生体育美学教育(一) 【摘要】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不仅是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且还应培养学生具有以形体为主的身体健康美、心灵美、行为美,以及感受创造这些美的能力。 【关键词】21世纪;大学生;体育美学教育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的目标已不仅仅是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是还应培养学生具有形体美、心灵美、行为美,以及感受创造这些美的能力。故21世纪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美育教育的紧迫感,以显而易见;是21世纪赋予我们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只有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美学教育,才会使他们的体育审美能力、情趣、理想和塑造美的技能得以培养,才会使他们学会善于捕捉和发觉体育中诸多美的因素,同时被其所吸引,才会使他们对美的追求、美的丰富、美的创造和积极主动地投入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情得以激发,才会使他们的主体作用真正得到发挥,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达到实现上述诸目标,使他们成为国家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此,笔者欲就21世纪在大学生中实施体育美学教育的意义、原则和途径等作粗浅的探析,旨在抛砖引玉。 一、在大学生体育教育中实施美育的意义 体育审美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从审美角度对体育现象的一种评价。美学是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心灵美与人的健康美、形体美和动作美密切相关。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格罗康等人早就主张心灵美与形体美的和谐一致是最美的境界。因此,和谐美是美育的核心灵魂,是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与美学关系密切,两者既不能相互替代,又不能彼此割裂。美育中的心灵美、行为美、人体美、艺术美等,都与体育交织在一起。因而,将美育渗透于体育之中。 人类的生命实践活动在不断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自身。但在历史与现实中,人的存在常常处于一种异化分离状况,即不全面自由发展的状态,要想克服生命的异化状态,使人全面自由地发展,建立完美的人格,达到审美人生的境界,这就需要体育和美育的途径。其突出特点表现如下: (一)美学教育是人格塑造的需要 美育在人格的塑造方面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美育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经途径。早在大约200年前,德国美学家库勒就从人道主义理想出发,指出了美育对完善人格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说:“要是感性的人称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是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二)美学教育是智力化的培养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的快捷传播越来越要求人们掌握和储存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智能水平,这就要求人的智力活动处于一种高度运转的紧张状态,家长和社会就开始了较为强化的智力训练,从小学、中学、高中一直到大学,青少年都几乎被书本知识压得喘不过气来,这种做法极易造成人的片面智力化发展。从表面上看,人的智力水平在提高,而实质上生命的整体水准在下降,尤其是体能水准的下降正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据报道,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要低于正常人的平均寿命,如,清华大学教职工20年平均死亡年龄65.38岁,死亡年龄呈逐渐上升趋势,每年增长0.56岁,每5年平均增长3.83岁,这已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只有将全民健身意识与智力强化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才能确保生命整体状态的圆融充盈。 (三)美学教育是21世纪大学生生理发展的需要 卢梭曾说:“青少年是一个狂风暴雨的时期。”因为,此时虽然青少年的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但心理上却仍然继续着不成熟的水准。伴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争强、成人感的出现、性意识的觉醒以及闭锁心理的发展,使得21世纪的大学生心里比成年人相比,表现得更为敏感、

(完整)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办法

学生档案管理办法 (草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学生档案管理,实现档案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维护档案的真实性、严肃性,完善学校学生档案管理服务体系,有效地建立、保护和利用档案,充分发挥档案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保障学生正当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学生档案是学生在校期间形成的,反映学生个人学习经历、思想品德、专业技能、身体状况、诚信状况、家庭政治及经济状况的个人档案材料。学生档案是学校考察、培养、教育学生过程中形成的第一手资料,是党和国家选拔录用人才的重要参考依据。 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选拔、录用人才服务的一项常规性基础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我校各专业层次在校大学生。 第二章档案管理机构、原则及其职责 第四条全体在校大学生档案由学务部档案管理中心

集中负责管理。 第五条学生档案管理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规范性原则,实行归口负责和集中管理相结合。 第六条学务部学生档案管理职责: (一)接收、鉴别和整理学生档案材料; (二)办理学生档案的查阅、借阅; (三)办理学生档案的转递,为有关部门提供学生情况; (四)做好学生档案的安全、保密、保管工作; (五)制定和完善学生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做好学生档案分析统计工作; (六)办理其它有关学生档案事项。 第七条院系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一)教务部、各院系要及时向学务部提交新生数据,以便对学生档案进行接收、核对、编号和保存; (二)各院系及各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要求做好新生档案、平时归档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移交工作。 (三)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负责毕业生档案管理及转递工作。 第三章档案的保管与保护 第八条根据安全保密、便于查找的原则要求,对于学生档案应严密、科学地保管,严防档案的毁损、失散和泄密。 第九条做好档案室的防火、防潮、防蛀、防盗、防光

浅谈高校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浅谈高校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发表时间:2012-06-08T09:23:20.450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1月(下)供稿作者:余婷 [导读] 故对上交档案材料有抵触情绪,使的收集起来,有一定困难。 余婷 (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64)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1-0000-01 摘要:教学档案是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学校有价值的材料。本文从高校教学档案的内容、教学档案的特点、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等几方面论述了对高校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高校;教学档案;规范化;教学档案管理 高等学校教学档案是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学校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材料,其内容非常丰富。高校的教学档案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它是反映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真实记录,高等学校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故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势在必行。 一、系部教学档案的内容 (一)综合类:主要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有关文件;学院规划实施计划、教学要点、教学工作会议的记录、简报等材料;学院制定的各种教学制度、规定、办法、条例以及教学工作的文件;教改项目的立项报告;教学工作的数据统计、分析资料;每学期评教评学的相关材料及教学检查的记录、总结。 (二)教学管理类:教师教学有关规程、教学工作检查、评估有关材料;教师教学任务安排及开课有关资料、教师教学情况调查表、教学质量检查、师资建设规划、实施情况,教师进修培训材料;学籍管理材料;学籍变更材料;课程安排表、学年校历。 (三)教学业务类:重点课程及一般课程建设的规划、实施方案、总结等有关材料;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进度计划、教学任务书、教学日志等有关资料;教材建设、教师自编或主编教材及使用教材的目录;教师制作的CAI课件等资料;优秀教师讲课的典型教案、教学模型、标本,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材料;教学实习有关材料;各种考试试卷及试卷分析材料;学生的毕业论文及评审意见;学生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奖有关资料,考研相关材料;教师业务档案;教学仪器设备材料等。 (四)教学研究类:各类教改项目及科研课题的立项申请书、实施计划、成果及总结以及获奖的申报材料和奖状;获院级以上的教学成果类的申报材料及奖状;教师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目录。 二、教学档案的特点 教学档案是教学活动的客观反映和总结,故除具有一般档案的属性外它又有自己的特点: (一)内容广泛:一方面学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招生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办学领域不断拓宽,新学科、新专业不断涌现,使得教学档案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另,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高校除了设置相应的德、智、体几方面的课程外,随着专业的增多,多学科互相渗透、交差不断加强,使的教学内容多学科性越来越明显,与之相适应,档案材料也越来越丰富。 (二)材料来源较分散:高校教学档案来源于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两级教务教学活动,即有上级和学校下发的有关教育教学的有关文件,又有主管教学的教务部门形成的关于教学改革、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学科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的材料,同时还有系部在日常教学中形成的教学档案。 (三)归档时间不同:文书档案是按年度归档,而教学档案是按学年度进行归档的,归档时间从上一年的9月1日到当年的8月31日。 (四)高校的教学档案统一按国家教委办公厅的《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进行。 三、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材料收集较困难:因部分教学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认为教学科研成果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应该由自己来管理,担心材料会遗失,或担心档案部门立卷归档后自己利用不方便。故对上交档案材料有抵触情绪,使的收集起来,有一定困难。 (二)系一级的管理困难:由于系部无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故材料的收集、整理、移交都是由教学秘书兼着,由于有些教师不配合,就会造成资料的不完整和档案材料的不延续性。加上有些系部认为系部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对档案材料只要用时有就可以了,无须按什么规则整理归档,导致教学档案整理、分类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使得教学档案整理、分类缺乏系统性与关联性。 (三)资金紧缺:系部收集到的材料并不能马上移交,因经费不足有些系部连一个像样的档案柜都没有,故造成档案材料收集整理后与移交前这一段时间无处可放,容易遗失而选成档案材料的遗失。 (四)人员紧缺:一般高校系部都无专职档案管理员,由教学秘书兼任,而教学秘书的主要精力在教学上,加上大部分没有受过档案专业培训,因而少有精力去将教学档案收集整理完整,这样将造成教学档案整理分类缺乏系统性、准确性,致使移交到档案馆的材料不规范,给今后的利用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四、加强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一)从系部教学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各系部由于档案工作规范化程度低,管理不到位,系、教研室两级档案管理、存档部门职责不明,归档机制不健全,导致文件材料重复归档、不归档、漏归档现象较为普遍,亟需在科学划分系部档案类目的基础上,明确系、教研室档案的建档、存档和管理职责,加强对系、教研室档案工作的指导和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定期开展对系部、教研室档案工作的指导与业务培训,定期开展对系部档案工作的督查,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加速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 (二)档案材料应当随时收集、随时整理档案工作应当形成一种周期性的自查、自评、整改和自建的长效机制,以此为档案管理日常运作机制提供质量上的监控与保证,避免把问题都积压到一件中心工作来临前仓促解决。 (三)完善档案制度建设,据《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统一的档案管理办法和分类体系,使档案分类走上统一化、标准化。 (四)归档要求:凡需归档的教学文件材料,必须遵循教学文件材料的自然形成规律,保持归档材料之间的联系,据便于保管和利用的原则进行系统整理;尽量采用原件,规格相对统一;一般用计算机打印,不能打印的则要求用碳素墨水或蓝黑墨水书写,字迹要工整,图文清晰,并装订

2020年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与完善措施

22年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与完善措施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于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逐渐加大了要求。目前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仍需要解决。一方面是学校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认知不够完善,相关资金投入也不能满足时代发展要求,导致实际工作过程中有着种种障碍。另一方面是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缓慢,不能跟进时代发展的要求,相关的人才引进工作也没能顺利开展。信息化进程是当前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重点,能够有效的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学校档案新时期管理工作 引言 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还对学校的整体水平提升以及日常工程顺利进行有一定的帮助。档案是一个学校的核心,记录了学校当前的各种情况,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基础。因此,学校要对档案管理工作加以重视,加强宣传工作,确保相关设施配置完善,保障档案内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一、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领导管理工作不够完善,档案管理效率低下 学校领导的精力很大一部分是放在校园的硬件设备和美观程度上,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同时也对学校的招生、教学工作加以重视管理。但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学校就有所忽视。学校对于档案管理的不重视必然会导致档案管理工作不能顺利完成,许多档案内容过于陈旧,无法达到实时更新的效果,这也就造成了档案的价值不能得到有效发挥。除此之外,学校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资金注入力度也不够,缺少资金的支持,管理工作的相关工作设施不能得到完善和更新,这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无疑又增加了一份困难。因此,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足,对于相关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不到位,是造成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落后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推进,在各个领域都有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表现出了互联网对于日常生活的强有力帮助。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加入信息化技术可有效的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减少人工操作中所产生的错误。但现在的档案管理工作过于陈旧,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档案管理仍沿用传统的纸质档案,导致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低下,容易出现纰漏,更新档案时也比较耗费人力物力。同时学校的档案管理部门缺乏专业化的人才,许多新型的互联网技术没有专业人才的帮助无法真正运行实施,这也对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带来了困难。

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及其分类 2009

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及其分类2009-02-06 摘要:实行分类办学,促进高校多样化发展,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发展趋势,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如何科学合理地对高校进行分类,从而既有利于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的合理的体系结构,又有利于发挥高等学校的办学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大学的科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关系到政府管理政策和大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关系到国家对教育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关系到中国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我国各级各类高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这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办学;分类;发展 一、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的意义 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研究中,高校分类办学既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又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对高校划分的结果也就完全不一样。根据专业的总体性质与结构,高校一般可分为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单科类(农、医、林、水)院校;根据组织的基本职能与特征,高校一般可分为研究型院校、教学研究型院校、教学型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根据办学质量与社会声誉,高校一般可分为国际一流、国内一流、省内一流、同类一流等院校。高校办学如何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分类是关键。自1999年我国高校连续扩招以来,在校学生人数激增,新升格的高校越来越多,盲目追求高层次、追求“综合化”以及新一轮的办学“大而全”的浪潮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热点。因此,如何尽快建立起中国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划分标准,引导我国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准确和合理定位,切实做到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并在自己的类型和层次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如何通过政策架构和制度设计,构建起结构优化、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高等教育系统,形成精英型大学和大众型高校合理分工、共同发展的格局,有效扭转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特色不显、目标趋同、盲目升格、模式单一的不良局面;如何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结构整体上的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从而既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又有利于创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使我国高等教育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丰富多样的人才资源,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分类和定位问题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理论界与实际工作者密切关注的原因所在。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创建一流大学”、“大学教育国际化”等口号提得越来越响,可谓是耳熟能详,然而何谓一流的大学?在强调大学国际化的同时,如何看待大学的民族化与地方化?我国的大学改革能否照搬欧美国家的大学发展模式?如何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确立大学科学的治理结构,推动大学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TS000418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总学时数:68 实验或上机学时:无 一、说明 (一)《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通识必修课。 (二)教材及授课对象:《大学语文》,王步高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4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非中文文科专业大一学生。 (三)《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提升学生阅读鉴赏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品格素质和人文修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四)《大学语文》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 (五)教学建议:以文学文本解读为主,结合传统文化知识讲授,辅以多媒体教学。 (六)考核要求:平时成绩30%(包括点名、提问和作业),期末考查70%。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先秦诗歌 主要教学目标:了解《诗经》与《楚辞》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重点掌握《诗经﹒黍离》和《湘夫人》的主要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讲授与多媒体教学 教学重点:《诗经﹒黍离》和《湘夫人》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诗经》与《楚辞》艺术概述 第一节《诗经﹒黍离》 一、创作背景介绍 二、文本翻译 三、内容分析: 四、艺术特色: 1、直抒胸臆的特色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重章叠句、分章换韵、反复咏叹、悲情淋漓 第二节《湘夫人》 一、作者介绍 二、创作背景 三、文本赏析 四、主旨探讨:主题:爱情悲剧——屈原的身世悲剧 五、艺术特色 1、细腻的心理描写 2、优美和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的手法 3、苍凉的格调(“爱”与“怨”) 4、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摘要:“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科学泰斗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的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关键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问题。 正文 著名学者薛涌在他的著作《谁的大学》中这样说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走的其实就是中国职业足球过去10年所走过的路:地方政府和企业向足球大输血,以为钱可以换来水平。结果把队员养得肥肥的,其收入动辄上百万。”并且预言:“不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20年后会成为笑柄,而且那时的中国高等教育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危机。在最坏的情况下,中国大学的经营可能如同近10年来已经声名狼藉的中国职业足球,只追求投入,不注重产出,教育成本飞涨而教育水平下降。” 虽然说薛涌的言辞可能过于激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弊端渐现。年轻人才缺乏、经费不足、人文教育匮乏、开放性不够、评审制度不健全、行政管理官本位等各种弊病长期腐蚀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协会秘书长张晋峰2004年8月1日召开的中美职业教育高级论坛讲话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近五年发展迅速,但在投资、师资、理念等五方面仍存在问题。 张晋峰介绍,在一九九八年到二00三年的五年中,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激增。大学本科及专科在校生人数由三百四十一万增长为一千一百余万,在校研究生及在职攻读硕士、博士人数增至八十万,其中研究生人数增长了约四十五万。 同时,张晋峰还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在五方面尚存不足。其一、当前中国高

等教育整体水平离社会发展目标的差距仍较大。其二、高等教育投资不足,限制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以二00二年为例,中国高等教育所需经费二千五百亿,国家投资一千二百亿,资金缺口近一半。其三、高校教师人数、质量仍不满足要求。一方面尚缺至少三十万合格高校教师,另一方面新教师占教师总数近半、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中国学生和教师的比例总体超过二十比一,国际理想比例约为十四比一。其四、大批新建高校教学质量有隐忧。目前全国一千六百余所高校中,一九九八年后新建高校超过总数一半。其五、部分高校办学思想及理念与时代要求差距大。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梁慧星先生也表达了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忧虑和思考,他认为: 中国高等教育的结症在应试教育,是人所共知。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应试教育不仅没有纠正,反而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导致两个恶果:一是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二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 因为应试教育,使许许多多优秀人才,被培养、造就成了没有个性、没有思想、没有创造性的中等之才,就像工业生产线上产出的同一规格、同一型号、同一品质的物质产品。举个例子: 伴随着高考临近,各地学子紧张备考。5日上午,网络上广为传播的湖北孝感“吊瓶班”照片令人唏嘘,照片中,同学们在教室一边打吊针一边认真备考。跟帖中,类似“世界奇观,中国制造”、“范进,你后继有人了”的评论反复被顶。针对网友的批评,发布照片的同学在其微博中叫屈,表示发布这张照片只是出于好玩,并呼吁“不要扭曲我们想上大学的心”。 无数学子为大学梦秉烛夜读,现今高等教育制度却备受苛责,改革筚路蓝缕。5月3日,中国青年报以《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为题,报道了由多位知名教育界人士参与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会上诸位嘉宾的言论在微博上广为传播。其中,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北大等大学正培养利己主义者”,截至5月6日下午,以这一观点为话题的微博数高达20万多条。“头条新闻”发表的相关微博,被转发近15000次,评论9000多条,引发舆论对高等教育现状的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