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言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专题复习

【复习目标】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理解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知识讲解】

总体要求: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着就是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都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4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这些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再说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言实词

虽然最新《教学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

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这是由于词义演变的缘故。

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同上)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这些都是课内所

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就会掌握得越来越多了。

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另作专题复习)

4.偏义复词。举例。

5.词类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

(二)文言虚词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大纲》规定要掌握15个虚词(而乎其且所为焉也以因子与则者之),2004年《考试说明》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

等。只要有了诵读的基础,掌握虚词应该比较容易.

文言文专题复习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词义推断九法:

1,根据文意推断词义

在古文中往往可以从上下文的词义中推断某词的意义。《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邑”颇为费解,但从下文“城”可推知“邑”为小城。

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

(1)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2)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促织》)

例(1)“目”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为“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例(2)“高”后带宾语,可见“高”是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3,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字义之间,大都有密切的联系。汉字中形声字占90%以上。形声字的“义符”给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联系本句,便可以局部代整体推出“樯橹”是战船。

4,根据通假字推断词义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这句中的“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豁然贯通。

5,用今双音词推断古单音词义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居多数。古代单音词一般都保留在今天的双音词中,我们可用今双音词去推断和掌握文言单音词的意义。如“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中的“修”,可用现代汉语“修建、修造、修饰”去推断,就不难从比较中找出经的确切解释是“修造”。

6,根据词语结构推断词义

汉语的构词是有规律可循的,据其法则推断词义,往往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六国论》“存亡之理”中“存”与“亡”反义并列,是“生存”之义。《察今》“悖乱不可以持国”中“悖乱”是同义并列,可知“悖”即“乱”的意义。

7,根据修辞推断词义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妄尘而拜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其中有些是修辞上所说的排比、对偶,对这类句子,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如“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下”,“长”“沉”义相反,“长”为“高”义,“沉”应为“深”义,不应解为“沉没”。

8,通过归纳推断词义

(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2) 往往而死者相籍也。(《捕蛇者说》)

(3) 卒中人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例子中的“往往”均表空间概念,显然与时间的“时常”义不同,可抽象出共同义“到处、处处”。以大量的语言现象为依据,通过分析而概括出的词义,是可靠的。

9,通过比较推断词义

(1)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2)孔子师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庖”“师”指术业,“丁”“襄”是人名,“庖丁”解为“厨师”不如解为“名为丁的厨师”准确。

附:2006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实词表

1贱①物价低:食贱则农贫(《商君书外内》)②卑贱,地位低:其辱人贱行(五) 贫贱有此女(孔)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③谦词:贱妾留空房(孔)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触)

2圣①最崇高的:圣人之所以为圣(师)②封建时代美化皇帝的说法: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滕)

3愚①愚昧、愚蠢:愚益愚(师)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

②谦词(自称):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

4足①脚:非利足也(劝)②足够,充足: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③值得,够得上:竖子不足与谋(鸿)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5攻①进攻:转而攻秦(过)②学习:研究:术业有专攻(师)

6经①经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②经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阿)③经过: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归)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登)

7劝①勉励、鼓励:劝学(劝)果行,国人皆劝(勾)②劝说: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8学学习:学不可以已(劝)

9中①内、里:座中泣下谁最多。(琵)②不高不下:中述汤武(屈) 才能不及中人(过)

③合乎:木直中绳(劝) 隐中胸怀(促)④正对上,正着目标: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

10疾①病: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五)②痛恨:君子疾夫舍曰……(论)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屈)③急速:鸟起马惊,疾逸道左(柳)④加强:声非加疾也(劝)⑤痛: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孟)

11致①达到:而致千里(劝) 致万乘之势(过)②招致:以致天下之士(过)

12假①借:人多以书假余(送)②借助,凭借:假舆马者(劝)③宽容:愿大王少假借之(荆)④给: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⑤假期: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滕)

13绝①断,断绝: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②极:佛印绝类弥勒(核)③横渡:而绝江河(劝)④绝对: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

14兴①起来,兴起:风雨兴焉(劝)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②发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齐)大兴师伐秦(屈)③兴致: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滕)

15功①成绩,功效:功在不舍(劝)②功劳:劳苦而功高如此(鸿)③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

16强①有力:筋骨之强(劝)②强盛:强国请服(过)③勉强: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促)

17用①运用、使用: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②资财: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训)③因为(介词):用心一也(劝)④作用、用处: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

18行①行动:大行不顾细谨(鸿)②品德行为:辱人贱行(五) 其行廉(屈)③实行,做:余嘉其能行古道(师)④行走:道芷阳间行(鸿) 草行露宿(指)⑤将要:行将为人所并(赤)⑥行列:涕落百余行(孔)⑦军队编制:蹑足行伍之间(过)⑧经: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⑨行李:出使的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

19广①大,扩大:明道德之广祟(屈)②宽阔:有鱼焉,其广数千里(逍)安得广厦千万间(茅)

20识①知识:非问无以广识(问)②知道:识盈虚之有数(滕)③记住:汝识之乎(石)④通“智”:失其所与,不知(烛)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⑤识别:独其为文犹可识(游)

21达①通达: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滕)②到达: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促)数息可达矣(柳)

22知①知道:何由知吾可也(齐)②了解:君何以知燕王(廉) 句读之不知(师)③通“智”:孰谓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23失①失掉:失其所与,不知(烛)②过错:我岂有所失哉(信)

24军①军队:乃号令于三军曰(勾)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②驻扎:沛公军霸上(鸿) 25击①敲打: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 遂易带,向树三击而止(柳)②攻打: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促)为击破沛公军(鸿)

26内①里面,(与外相对):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项)内立法度(过)②接纳,放入:距关,毋内诸侯(鸿)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鸿)

27如①到,去: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②如同,像: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劳苦而功高如此(鸿)③比得上: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

28倍①加倍: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过)②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

29谢①道歉:至鸿门,谢曰(鸿)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触)②辞别:乃令张良留谢(鸿)③拒绝:阿母谢媒人(孔)④告诉:多谢后世人(孔)⑤凋落:花之既谢(芙)⑥谢谢,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30意①心意,意图: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以此下心意(孔)②意料: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

31坐①座位: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②犯罪或错误: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③动作,坐: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兰)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石)

32举①举起,抬起: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②成功:莫令事不举(孔)③攻占:戍卒叫、函谷举(阿)④全:举家庆贺(促) 杀人如不能举(鸿)⑤拿:举以予人(六)⑥发动:举事必循法以动(察) 约以连兵大举(指)⑦推荐: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

33胜①胜利:胜负之数(六)②能承受:沛公不胜桮杓(鸿)③尽:刑人如恐不胜(鸿) 何可胜道也哉(游)④才华出众: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滕)

34斗①酒器:亚父受玉斗(鸿)②大:则与斗卮酒(鸿)③争斗:外连衡而斗诸侯(过) 钩心斗角(阿) 试与他虫斗(促)

35置放在:置之坐上(鸿) 置之河之干兮(《伐檀》)36声①声音:声如洪钟(石) 忽闻水上琵琶声(琵)②伸张:为之声义(五)

37发①发出:大声发于水上(石)②出发、派遣:主人忘归客不发(琵)③打开: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促)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寡)④显露:雄姿英发(念) 目笑之而未发也(毛)⑤头发:早生华发(念) 无毫发爽(促)⑥拿出: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五)⑦抒发:发其志士之悲哉(五)

38易①换取: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孟)②改变: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③容易: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④轻视:是以古之易财(五)

39顾①看,回头看: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②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③但、不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④顾及:大行不顾细谨(鸿)

40加①加上;放上:加彘肩上(鸿)②增加,益处:万钟于我何加焉(孟)③更加:则其至又加少矣(游)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

41遇①待遇:斯固百世之遇也(五)②相遇:遇汝从嫂丧来葬(祭)③接触: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

42记①传记: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五)②记忆:不记语从何起(祭)③记载:余是以记之(石) 临川王某记(游)

43明①明亮:至莫夜月明(石) 明月半墙(项)②照亮:火尚足以明也(游)③证明、阐明:明道德之广崇(屈) 明死生之大(五)④清楚、明白:谗谄之蔽明也(屈)⑤视力:明足以察秋毫之末(齐)

44称①赞颂:上称帝喾(屈)②声称:使者妄称以应之耳(祭)③相称,符合:奏对称旨(谭) 45号①称:时号为军机四卿(谭)②号召:乃号令于三军曰(勾)③号叫:令人长号不自禁(项)八月秋高风怒号(茅)

46著①著作: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谭)②附着:皆著于本(论)③穿:内所著披袄中(记) 著我旧时裳(《木兰辞》)

47变①变故,突发事件:若变起(谭) 亡何,国变(柳)②变化,改变:已为墙,凡再变矣(项)颜色不少变(五)

48位官位、地位:位在廉颇之右(廉) 位卑则足羞(师)

49首①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滕)俯首系颈(过)②告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谭)③元首:帝王: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谏)

50任①责任,担子: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孟子〉二章》)②信任:王甚任之(屈)

③任凭,无拘束: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

51别①离别:醉不成欢惨将别(琵)②另外:抑别有疾而至斯乎(祭)③区别:而大小毛角,则无别羊焉(柳)

52草①花草: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②草稿:文方成草(左)③草率:然汝亦太草草(柳)53良①优良:②意似良(促)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施从良人之所之(齐人有一妻一妾)

54有①与“无”相对:齐人有一妻一妾(齐)②通“又”:邹忌修八尺有余(邹)

55归①返回: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②归还:完璧归赵③旧称女子出嫁:吾妻来归(项)④归向:民归之,由水之就下(孟)

56实①与“虚”相对: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梦)②果实:如“华实”之“华”,盖音谬也(游)③实际: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④实在,确实: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

57虚①与“实”相对:有苗时采,则虚而浮(梦)②空虚:成顾蟋蟀笼虚(促)③谦虚:虑雍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谏)

58长①与“短”相对: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令人长号不自禁(项)②长处,优点:一技之长(成语)③生长: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④长官:尔翁长铨(记)⑤年纪大的:孰与君少长(鸿)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论语》)

59定①安定、平定:天下已定(过)②规定:而奉行者即为定例(促)③决定、确定: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愚)

60守①太守,郡一级长官: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②守卫、守护: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勾)

61类①种类: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孟)②像: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俨然类画(促)

62理①道理:理固宜然(六)②治理:称为政理(张)

63怪①奇异的:怪石乱卧(促)②奇怪: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

64上①上面,从上面:得双石于潭上(石)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项)②特称皇帝:上大嘉悦(促)③献上: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邹)④向上: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鸿)⑤上等: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

65法①法令、制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②方法:其法,用胶泥刻字……

(《活板》)③效法:犹若不可得而法(察)

66成①完成: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黄) 谁为我临朝成此大节者(梅)②成功: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③形成: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登)④长大: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⑤达成协议:遂使之行成于吴(勾)

67持①扶持: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季)②拿:持一象笏至(项)③掌握:悖乱不可以持国(察) 68宜①应当,应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谏)理固宜然(六)②适宜,合适: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察)

69病①疾病,生病: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孟)②弄成病: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病)

70动①行动,进行: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促)②感动,打动:感天动地窦娥冤(窦)③动不动:动以朝廷为辞(赤)

71反①与“正”相对:日影反照(项)②反叛、谋反: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③通“返”,回来: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逍)

72投①抛掷: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滕)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五)②投靠:而欲投吴巨(赤)

73书①书信:女遂于襦间解书(柳)②写信:吾书与汝曰(祭)③书写书法:凭几学书( 项)④字体: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汉书?艺文志》⑤书籍:积书满架( 项)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游)⑥《尚书》:《书》曰:“满招损,谦受益。”⑦《书经》:素不闻诗书之训(五)⑧文书: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

74请①请求:请往谓项伯(鸿)臣请入,与之同命(鸿)②谦辞:臣请为王言乐(庄)王好战,请以战喻(寡)

75对①回答:孟子对曰(寡)暴未有以对也(庄)②对着:对酒当歌《短歌行》③对付:以一对十

76幸①幸而:故幸来告良( 鸿) 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②宠爱: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③宠信:君幸于赵王( 廉)④幸运,有幸: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滕)庶刘侥幸,卒保余年(陈)⑤希望: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祭)他日归洞庭,幸勿相避(柳)⑥驾临,特指皇帝到某处去:吾君方幸玄珠阁(柳)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 77许①答应、允许:许之,夜缒而出。(烛)②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 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

78负①倚仗、凭借:秦贪,负其强( 廉) 负势竟上( 与)②承担,承负:宁许以负秦曲( 廉)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③背弃:决负约不偿城( 廉)④辜负: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柳)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⑤背: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伶)⑥败:胜负之数( 六)

79立①即刻、马上: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鸿)②站立:立于君左(柳)遍国中无与立谈者(齐)③直立:大石侧立千尺( 石)④设立,建立:内立法度(过)⑤登上帝位或诸侯的位置:燕王,吾所立(伶)⑥竖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80交①交情:为刎颈之交( 廉)②交往,交流: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③相交、交互;叶叶相交通( 孔)

81设①安设,设置:帘外设香几(促)朝济而夕设版焉(烛)②假如,如果:设百岁后,是属宁有可信乎

82引①延请:引毅以进(柳)②牵引、拽: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廉) 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 察)③避开,退却,后退:语竟,引别东去(柳)④延长,伸长: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⑤取过来:引壶觞以自酌(兰)⑥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

83恐①恐怕: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触)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季)②害怕:舟人

大恐( 石)

84毕①完毕,结束:寿毕,请以剑舞(鸿)②都,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

85卒①步兵:旦日飨士卒( 鸿) 率疲敝之卒( 过)②死: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③终于: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五) 买五人之?而函之,卒与尸合( 五)④通“猝”:成仓卒莫知所救( 促)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齐)

86士①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石)②读书人:予本非文人画士( 病)③有才能的人:尊贤而重士( 过) 以致天下之士( 过)④士兵:旦日飨士卒( 鸿) 87将①将领:所以遣将守关者(鸿)②带领: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③将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季氏将伐颛臾(季)④扶,持:挈妇将雏⑤且,又:将信将疑⑥愿,请:将子无怒(氓)

88抚①安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齐)②巡抚:献诸抚军( 促)③担任巡抚:以大中丞抚吴者( 五)④抚摩:抚孤松而盘桓(归)

89走①快跑,逃跑:持剑盾步走( 鸿) 弃甲曳兵而走(寡)②趋向: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

90事①事情: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②事故,变故: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过)③奉事,为……服务:吾得兄事之(鸿)以地事秦( 六)④职务,官位:敢以烦执事(烛)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

91礼①礼仪: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齐)②礼貌,以礼相待: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六) 钱塘亦尽礼相接(柳)

92计①算帐,计算:牛羊蹄?各千计(促)②盘算、谋划: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③计谋,策略:谁为大王此计者?(鸿)

93难①困难: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五)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②灾难(n àn)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③反驳:所谓交相问难( 问)

94愿①愿望,心愿:富贵非吾愿(归)②乐意:臣愿奉璧往使( 廉)③希望: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触)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

95案①几案: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项)成妻纳钱案上(促)②察看:召有司案图( 通“按”)( 廉)

96方①方圆:今齐地方千里( 邹)②正当,正在: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游)③正直:方正之不容也( 屈)④方位、方向: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张) 夫虽无四方之忧(勾)⑤方,与“圆”相对:多平方,少圆(登)

97修①长,高: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 庞然修伟( 促) 巨身修尾( 促)②研究,学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③修建:室坏不修( 项) 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④整治:修守战之具( 过)

98朝①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邹)②上朝;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项)

③朝见:皆朝于齐( 邹)④早晨:朝服衣冠( 邹) 春江花朝秋月夜( 琵)

99私①私下,偷偷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鸿)从道旁私语( 柳)②偏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③私人的,自己的,与“公”相对: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欲苟顺私情(陈)

100蔽①遮盖,遮掩:常以身翼蔽沛公(鸿)旌旗蔽空(赤)②蒙蔽:王之蔽甚矣( 邹)③概括:一言以蔽之

101面①脸:老妇必唾其面( 触)②当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邹)③面向,面对着:面北为平远堂旧址(虎)④方面:泰山正南面有三谷(登)

102庭①院子:垣墙周庭( 项) 门庭若市(邹)②通“廷”:拜送书于庭( 廉)

103语①说话,谈论:越人语天姥( 梦游) 从道旁私语( 柳)②告诉:不可不语( 鸿)

③俗语,谚语: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秋)④言论,话: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104名①名字,名称:呼中丞之名而詈之(五)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②命名,得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 而此独以钟名( 石) 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梦)③有名的,著名的:隳名城,杀豪杰(过)家君作宰,路出名区(滕)④识其本名,说明白: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⑤名誉: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⑥声名,名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

105曰①说: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师)②叫作,称作:曰师曰弟子云者( 师) 曰颜佩韦、杨念如……( 五人)

106文①文字:其文漫灭( 游) 文曰初平山人( 《核舟记》)②文章: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未尝不临文嗟悼(兰)③纹: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④掩饰:文过饰非⑤文教礼乐: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⑥与“武”相对:文武并用,垂拱而制107进①前进:其进愈难( 游)②进献:群臣进谏( 邹) 相如前进缶( 廉)③出来做官: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

108奇①奇异,罕见:其见愈奇( 游)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以……为奇: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促)②单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③命运不好:以为李广老,数奇(李将军列传)

109好①美好:好鸟相鸣( 与)②喜爱: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

110出①与“入”相对:有怠而欲出者( 游)②产生、发生:莫知计所出( 指)③出现、显露:水落而石出( 《醉翁亭记》) 蜀山兀,阿房出(阿)④超出,超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遍试之,无出其右者(促)⑤发出: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五)⑥拿出,交纳:因出己虫,纳比笼中(促)

111极①尽: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②尽头,极点: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祭)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③最,非常:状极俊健(促)④标准:士也罔极(氓)

112观①看,观赏: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石)②观察:古人之观于天地( 游)③宫廷建筑:大王见臣列观( 廉)④景象:非常之观( 游) 岳阳楼之观( 《岳阳楼记》)

113求①寻找,寻求: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 然后乃求谋臣(勾)②请求,乞求:今急而求子(烛)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③要求,需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④探求,探究: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予尝求古人仁人之心(《岳阳楼记》)114险①地势不平坦: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②险要,险阻: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也( 赤)③坎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

115云①说: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兰)②语气词: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滕)世皆谓之天门云(登)③如此,这样:曰师曰弟子云者( 师)④云:纤歌凝而白云遏不坠青云之志(滕)像云那样,名词作状语:天下云集响应( 过)

116鼓①击鼓:填然鼓之(寡)②振动:微风鼓浪( 石)③鼓( 乐器)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 庄)④弹奏:今王鼓乐于此( 庄)⑤古代夜间计时: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 117是①正确( 与“非”相对) :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 问)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②这,这样:当是时( 鸿) 所在皆是也( 石)

118爱①爱,爱护:宽厚而爱人(过)②吝惜:三国各爱其地(六)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③疼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

119使①使者:以祈请使诣北(指)②出使:使北营,留北关外(指)③派遣:使人遗赵王书(廉)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寺僧使小童持斧(石)今吾使健中祭汝.( 祭)④使唤,使用。人皆得以隶使之(五)⑤让,使得。动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⑥假使,假如。连词。使六国各爱其人(《阿房宫赋》)

120盛①与“衰”相对:其意气之盛(伶)②盛大: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滕)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③盛放:盛以锦囊(伶)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荆)

121困①困窘,困难:天下诸侯已困矣(过)②被困,围住:数十伶人困之(伶)③疲倦:牛困人饥日已高(《卖炭翁》)

122微①不显露,暗暗:微行入古寺(左)②小,轻微: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滕)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伶)③深奥,含蓄:其文约,其辞微(屈)④如果没有:微斯人(《岳阳楼记》)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⑤衰微: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祭)⑥地位低下,卑贱: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陈)

123君①君主: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王(齐)②对对方尊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③做官的人,道德高尚的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

124适①适合: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蕖》)②女子出嫁:始适还家门(孔)③恰好: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愚)④到,往: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逍)

125穷①穷尽:欲穷千里目(《登鹳雀楼》)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逍)②不得志:穷则独善其身(《孟子》)③处境困难,困窘: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滕)④穷尽: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

126乱①无秩序,与“治”相对:悖乱不可以治国(察)②乐章的尾声:乱曰(涉)③叛乱: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伶)大阉之乱(五)④混乱: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以乱易整,不武。(烛)

127遣①派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②送走:遣去慎莫留(孔)③贬谪:

128作①兴起,发起:有圣人作(五)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②劳动:昼夜勤作息(孔)③开始④创作: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滕)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⑤建造,兴建: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

129相①宰相、国相: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祭)②容貌:儿已薄禄相(孔)③辅助或辅助的人: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季) 无物以相之(游)④互相:黄泉下相见(孔) 遂相腾击(促)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过)⑤动作偏指一方:不得便相许(孔) 登即相许和(孔)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

130取①拿,与“舍”相对:舍生而取义者也(鱼)②取出:青取之于蓝(劝)③选择:须取无茎时采(采)④通“娶”:终老不复取(孔)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勾)⑤攻下,夺取: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131结①打结:结发同枕席(孔)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②结交:愿结友(廉)

132岁①年:不终岁(促) 穰岁之秋(五)②年龄:成有子九岁(促)③年成: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寡)

133令①命令,法令:令初下(邹)②县令: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促)③时令:群葩当令时(芙)④使,让: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项)

134报①回复,报告:求人可使报秦者(廉)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②报答,报复: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③上报:遂为猾报充里正役(促)

135靡①没有、无:靡计不施(促)②倒下,后退:虫尽靡(促)③浪费:靡之者甚多(论)

136内①接纳,接受:距关,毋内诸侯(鸿)②放入,放在:成妻纳钱案上(促)③里面,内部: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勾)

137转①转动:转侧床头(促)②迁职:再转复为太史令(张)③转向: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

138伏①趴:有虫伏棘根(促)②伏天:天时有愆伏(采)③下对上敬词:伏惟启阿母(孔)④埋伏: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

139复①还、又: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寓形宇内复几时(归)②恢复:成子精神复旧(促)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虎)③重复: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④夹层:复道行空(阿)

140气①自然界冷热阴阳等现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②气体:吾令人望其气(鸿)③气息:则气断声吞(促)④人的精神状态:神气痴木(促) 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141木①树:斩木为兵(过)②木材:木直中绳(劝)③呆:但儿神气痴木(促)

142冠①帽子:朝服衣冠,窥镜(邹)怒发上冲冠(廉)②戴帽子:楚人沐猴而冠(《项羽本纪》)③古礼,男满二十岁行冠礼: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滕)④位居第一: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训)位冠群臣(《史记?萧相国世家》)

143历①经过,经历: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登泰山记》)②逐个: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谭)③历法,历术:犹致思于天文历算(张)

144役①兵役,劳役:宰悦,免成役。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 更若役(《捕蛇者说》)②战役: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黄)③奴役,役使: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

145寿①寿命: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祭)②敬酒或赠礼祝人长寿:若入前为寿(鸿)

146载①年: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虎)②记载:如史载田横事(黄)③动词词头:载哥载舞(成语)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归)④装载: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⑤乘坐:直上载公子上坐(信)

147善①好,善良: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②友好:素善留侯张良(鸿)③擅长,善于:衡善机巧(张)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愚)④通“缮”,修治:善刀而藏之(庖) 148开①打开,张开:秦人开关延敌(过)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阿)②开放:只在花开之数日(芙)③开辟:此一部开国血史(黄)149鸣①鸟或禽兽叫:杜鹃啼血猿哀鸣(琵) 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促)②发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 清莹透澈,锵鸣金石(愚)③出名:可使以其技鸣(柳)

150习①学习:六艺经经皆通习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②习惯: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赤) 151期①期望:不期修古(五)②约定:不期而遇(成语)③满一周:期年之后(邹)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④时间期限:以五年为期(病)

152主①国君: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触)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滕)②主人: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③掌管:不能自主(柳)

153奏①演奏;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滕)②进献:相如奉璧奏秦王(廉)③向国君进言或上书:先生有所陈奏(谭)

154当①面对(抵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②处在某地或某时:当是时(鸿) 有大石当中流(石)③判罪:犯法当死(柳)④相当:以一仪而当汉中地(屈)⑤应当: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⑥dàng 当作:安步当车

155畏①害怕,恐惧: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谏)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②敬畏:朝中皆畏宁南(柳)

156业①事业;操童子业(促)②学业: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送)③职业: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

157乘①乘坐: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勾)②趁着:因利乘便(过)③古代战车:shèng 超乘者三百乘(殽)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④代“四”:shèng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

⑤辆:shèng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158轻①与“重”相对:轻重固何如哉(五)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齐桓)②轻视:北亦未敢遽轻吾国(指)③轻佻:秦师轻而无礼(殽)④轻易: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159谋①商议,谋划: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竖子不足与谋(鸿)②图谋: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③计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谏)

160脱①脱身: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鸿) 百计营谋不能脱(促)②疏漏:入险而脱(殽)③脱落: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祭)④(虚词)倘若,或许:脱获回耗,虽死必谢(柳)

161及①赶上:及诸河,已在舟中矣(殽) 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勾)②到: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桓)③趁着:及时相遣归(孔) 162市①市井:谤讥于市朝(邹)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阿)②市场:东市买骏马(《木兰辞》)③作买卖:将市于周(殽)④买:愿为市鞍马(《木兰辞》)

163具①准备: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成妻具资诣问。②完全,详尽: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③器械:修守战之具(过) 船粮战具俱办(赤)

164奉①两手捧着: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廉)②进献,送给:天奉我也(殽)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③供给: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④接受: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赤) 奉事循公姥(孔)⑤侍奉: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滕)

165子①儿子或女儿:成有子九岁(促)②对人尊称:孔子师郯子……(师)

166右①地位尊贵:位在廉颇之右(廉) 又多豪右(张)②上:无出其右者(促)③车卫:莱驹为右(殽)

167孤①幼年丧父:幼而无父曰孤(《孟子》) 愍臣孤弱,躬亲抚养(陈)②孤独: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辞》)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六)③侯王谦称:孤当与孟德决之(赤) 孤之过也(殽)

168辱①耻辱: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逍)②侮辱,受辱:女侄不幸,为顽童所辱。(柳)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殽) 以予故,咸以愚辱焉(愚)③可耻:其辱人贱行(五人) 169治①治理: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五)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齐)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②安定,太平: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治)③处置: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不敢复有株治(五)④训练,整治:今治水军八十万众(赤)

170视①看:拾视之(促) 视为止(庖)②比较: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③看待:子孙视之不甚惜(六)

171试①尝试、试验: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又试之鸡(促)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齐)②考试: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左)

172高①与“低”相对:登高而招(劝) 劳苦而功高如此(鸿)②抬高:而高其直(促)③高尚: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孟尝高洁(滕)

173居①居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项)②处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③积蓄,贮存:昂其值,居为奇货(促)④过了,经过: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⑤停留:半山居雾若带然。(登)

174世①世代: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陈)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祭)②时代,朝代: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察今》)③天下,世间: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愚)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逍)

175敌①敌人,敌对:秦人开关延敌(过)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勾)②匹敌:势亦足以相敌(治)③抵抗: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齐桓)

176辟①躲避:文王所辟风雨也(殽)②征召:连辟公府不就(张)③开辟:前辟四窗(项)④邪僻: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齐桓)

177府①储物之所: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②官府:君既为府吏(孔)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178约①捆缚,套: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触)②盟约,订约:约从离衡(过)怀王与诸将约曰(鸿)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伶)③简要:其文约(屈)④节俭:以约失之者鲜矣(训) 179流①水流动:两川溶溶,流人宫墙(阿)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兰)②河流: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谏)③一类人:安能屈豪杰之流(五人)④流放:虽放流(屈)

180遗①丢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②遗漏、忽略:小学而大遗( 师)③留下:始访其遗踪( 石)④送、给:先以书遗操( 赤) 留待作遗施( 孔)⑤死人遗留下来的:不闻先王之遗言⑥抛弃: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

181得①得到,秦城恐不可得( 廉) 可以得富贵也( 谭)②收获:往往有得( 游)③适宜,得当,引申为正确:此言得之(六)④能够,可以: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⑤得意:洋洋自得⑥必须,应当: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

182谓①对……说:因笑谓迈曰( 石)②叫做,称为: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伶)③认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

183至①到达、到:亦不能至也( 游) 时雨既至(勾)②极、最:至微至陋(陈)

184察①细看:徐而察之( 石)②考察:子是之不察( 《卖柑者言》) 察邻国之政(寡)③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④看清楚:明足以察秋毫之末185乐①高兴、快乐:臣请为王言乐今王与百姓同乐(庄)②音乐:今王鼓乐于此(庄)③喜欢,乐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186异①和“同”相对:迨诸父异爨( 项)②奇特,与众不同:成述其异( 促)③奇怪,惊奇: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

187生①生长:生石罅,皆平顶(登)②与“死”相对,生存:生亦我所欲也( 孟)③与“熟”相对:则与一生彘肩( 鸿)④读书人: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滕)⑤出生,诞生:生丈夫,二壶酒(勾)生乎吾前⑥通“性”: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⑦产生,发生:爽籁发而清风生

188可①适合: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芙)②约计:虎丘去城可七八里(虎)③可以: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

189备①完备,齐全:前人之述备矣( 岳) 备极护爱(促)圣心备焉(劝)②防备、准备: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

190秋①秋天:枫叶荻花秋瑟瑟( 琵) 秋毫不敢有所近(鸿)②年,时候: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191能①才能:细疏其能( 促)②擅长:非能水也( 劝)③能够:吾不能早用子(烛)④有能力的人:简能而任之(谏)⑤和睦:素不相能

192兼同时进行或具有: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过)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193去①离开:沛公已去( 鸿)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项)②距离:比去,以手阖门(项)去今之墓而葬焉(五)③除掉,去掉:去死肌( 《捕蛇者说》)

194师①军队:九国之师( 过)②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③学习:不耻相师( 师) ④从师:於其身也,则耻师焉(师)⑤以……为师:吾从而师之

195传①传记: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 黄)②注释经义的文字: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③驿舍:舍相如广成传舍( 廉)④传送、传递:传之美人( 廉)⑤传授:师者,所以传

道受业解惑也( 师)⑥流传:此世所以不传也(石)⑦流传的文字: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游)

196道①道路:有碑仆道( 游)②道理,规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师)③学说、思想,主张:于是废先王之道(过)④说:何可胜道也哉(游)⑤方法:此其为餍足之道也(齐人)

197受①接受:项王则受璧( 鸿)②遭受: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病)③授予,给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

198惑①迷惑: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柳)②疑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

199弱①与“强”相对:天下非小弱也( 过)②使……弱,削弱:会盟而谋弱秦(过)③年少(二十岁):等终军之弱冠(滕)

200终①完结,终了:惜其用武之不终也( 六)②始终: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③终于,终归:终继五国迁灭(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④死: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伶)⑤尽,全:颜子“终日不违如愚”(愚)

201与①给予:则与斗卮酒( 鸿) 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②结交,亲附;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六) 失其所与,不知(烛)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③参加:蹇叔之子与师( 崤)④和,跟,同:秦伯说,与郑人盟(烛)⑤句末语气词:无乃尔是过与?

202速①迅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 不速去( 左)②招致:始速祸焉( 六)

203败①与“胜”相对:战败而亡( 六)②把对方打败:是故败吴于囿(勾)③毁坏,败坏: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④衰落、凋残:霜中败叶( 芙)⑤残破:于败堵丛草处( 促)

204服①衣服:莫不靓妆丽服(虎)美其服,饱其食(勾)②敬佩,信服: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 ?恭而不心服(谏)③穿:朝服衣冠,窥镜(邹)④使……服:服之而已

205非①不是: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②责怪,非难: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逍)③不对,错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④没: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过)⑤不: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过)

206会①相会,会见: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②盟会,宴会: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③正好,恰逢;会征促织( 促) 会其怒,不敢献(鸿)

207营①经营: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 韩魏之经营(阿)②谋求:百计营谋不能脱( 促)

208望①远看:吾令人望其气(鸿)登高而望(劝)②名望:卿为清望官(训) 都督阎公之雅望(藤)③盼望:日夜望将军至(鸿)④夏历每月十五: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前赤壁赋》)⑤希望: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

209节①节操: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梅) 守节情不移(孔)②时节、季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好雨知时节(《春夜喜雨》)③节约: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训)④动物骨骼连接处: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⑤控制,限制:饮酒濡首而不知节也(易)210盗①强盗:忍能对面为盗贼(茅)备他盗之出入(鸿)②偷窃:居乡必盗(训) 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信)

211见①看见: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梅)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②会见:未得与项羽相见(鸿)③显露,出现:图穷而匕首见(荆)④推荐,介绍:见其二子焉(论语)⑤表被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 渐见愁煎迫(孔)⑥用在动词前,表示他人行

为及于己: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孔)⑦发现:吾未见其明也

212先①在前:恐为操所先(赤)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项)②祖先: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毛)③称已死的长辈或国君:先君子尝言(左) 先帝创业未半(《出师表》)④表率: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

213列①分、割:列缺霹雳(梦游)②位次,行列;陈力就列(论语) 不欲与廉颇争列(廉)③一般:大王见臣列观(廉)④一个一个地,按顺序: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兰)

214止①停止、留住:止子路宿(论语) 不能者止(论语)②阻止,禁止:臣舍人蔺相如止臣(廉) 215固①坚固(指地形险要或城郭坚固);据殽函之固(过)②坚决:乃辞谢,固请(廉)③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216后①国君:夏后皋之墓也(殽)②王后:西后阴挠之士(谭)③与“前”相对:后岁余(促) 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芙)

217寡①少: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 财寡也(五)②国君自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孟)③丧夫的妇女:寡妇起彷徨(孔)

218问询问,请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 执经叩问(送)

219勤辛劳:勤而无所(殽) 四体不勤(论语)

220废废弃,停止:于是废先王之道(过)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

221欲①欲望:鱼,我所欲也(孟) 秦之所大欲(六)②想要:余方心动欲还(石) 而欲投吴巨(赤) 222舍①房屋:同舍生皆被绮绣(送)茅舍无烟(促)②住宿,居住:舍相如广成传舍(廉)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③放弃,舍弃:舍问其奚决焉(问) 若舍邻为东道主(烛)

223甚厉害,严重:王之好乐甚(孟) 又弗如远甚(邹)

224恶①与“善”相对: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窦) 岁恶不入(论)②与“美”相对: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五) 娇儿恶卧踏里裂(茅)③厌恶:死亦我所恶(孟)

225患①灾祸,忧患:诸侯之所大患(六) 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孟)②担忧: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 此数者用兵之患(赤)

226身①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经》)②自身:向为身死而不受(孟)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论?荷》)③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五)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隆中对》)④妇女怀孕:且以汝之有身也(与)

227以①认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②用:贤不必以(涉)

228少①不多:险以远,则至者少(游)②稍微:愿大王少假借之(荆)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229食①食物:小鸟时来啄食(项) 一箪食,一豆羹(孟)②吃,吃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六)③供养,饲养:谨食之(《捕蛇者说》)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230说①说话,讲述:说书虽小技(柳)②说法:用芽者自从本说(梦)而听细说(鸿)③游说,说服:说权曰(赤) 触龙说赵太后④高兴:秦王必说见臣(荆) 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五) 231决①决定,决断:日中不决(毛)②告别,通“诀”:予分当引决(指) 与王诀(决)曰(廉)③决战:孤当与孟德决之(赤)④快速的样子:我决起而飞(逍)

232论讨论,研究: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 势力众寡又不可论(赤)

233多①与“少”相对:又多豪右(张)②称赞: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五)

234劳①辛劳:劳苦而功高如此(鸿) 念母劳家里(孔)②慰劳: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赤) 三岁贯女,莫我肯劳(《硕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235薄①少:事力劳而供养薄(五)②与“厚”相对:邻之厚君之薄也(烛)③草木丛生处:露申、辛夷,死林薄兮(涉)④迫近:芳不得薄兮(涉)

236执①捉捕:执之白下(梅)②持、拿:执经叩问(送) 诸郎中执兵(荆)③掌管:宰执以下俱

使之南面上坐(柳)

237臣①臣下:君臣之义(荷)②奴隶: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五)③官吏对君主自称: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廉)臣战河南(鸿)

238处①居住:幽独处乎山中(涉)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五)②处于:譬若锥之处囊中(毛)③安排,处置: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

239怀①安抚:行仁义而怀西戎(五) 怀敌附远(论)②心里包藏某种想法:空怀报国之心(藤)③怀抱,揣: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屈)

240国①国家:国事至此(指) 国胡以相恤(论)②国都: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殽)③诸侯王封地:国王骄奢(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季)

241拜①行礼:拜送书于庭(廉)②授官:于是辞相印不拜(指) 公车特征拜郎中(张)

242数①几个:此数者用兵之患(赤) 不数岁,薄产累尽(促)②旧指命运:胜负之数(六)③计算: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④责备: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⑤屡次:数请魏王……(信) 范增数目项王(鸿)

243目①眼睛: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 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②看: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 不敢以说书目(看待)敬亭(柳)③递眼色:范增数目项王(鸿)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毛)④列:而不在使者之目(指)

244分①分开,区分:五谷不分(荷)②分给,分配:必以分人(《曹刿论战》)③名分,职分:予分当引决(指)

245忍①忍耐:隐忍以行(指)②忍心:忍能对面为盗贼(茅)

246间①中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论语》)②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茅)③间隔,间或:时时而间进(邹)④离间:谗人间之(屈)⑤小路: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 道芷阳间行(鸿)

247贼①强盗:贼二人得我(《童区寄传》)②害:天下之大贼也(论)③对敌人蔑称:骂逆贼当死(指) 贼氛方炽(黄)

248曲①弯曲:其曲中规(劝) 梅以曲为美(病)②不正直,理亏:宁许以负秦曲(廉) 争曲直(指) 249下①与“上”相对:郦元以为下临深潭(石) 吾羞,不忍为之下(廉)②谦逊:公子为人,仁而下士(信)

250无①没有:臆断其有无(石)②无论:士无贤不肖(信)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③不要: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

251故①与“新”相对:故垒西边(念)②交情,老友:君安与项伯有故(鸿) 特示故人意耳(记) ③缘故: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④故意: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故久立与其客语(信)252就①靠近,趋向:乃谢客就车(信) 金就砺则利(劝)②完成:然嬴欲就公子之名(信)

253过①经过:秦师过周北门(殽) 过瓜洲扬子桥(指)②拜访:愿枉车骑过之(信)③过失: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烛)④超过:裘马过世家焉(促)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鸿)⑤责备: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⑥过分:过命拔擢,宠命优渥(陈)

254待①等待:皆待公子举酒(信) 荆轲有所待(荆)②对待: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

255急①与“缓”相对:急趋之(促)②迫切,紧急:江都围急(梅) 冀缓急或可救助(谭)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③迅速,快:急湍甚箭(与)

256度①量长短标准: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②衡量:度足而居(治)③限度;用之亡度(论)④制度,法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⑤估计,揣测:度我至军中,公乃人(鸿) 相如度秦王虽斋(廉)

257辞①告辞:今者出未辞也(鸿) 我自去年辞帝京(琵)②推辞,拒绝:于是辞相印不拜(指)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③言词;其辞微(屈)④文辞:皆好辞(屈)

258存①存在: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②问候,思念:公子亲数存之(信) 民殷国富而

不知存恤(《隆中对》)

259独①单独,独自:公子独与客留赵(信)②表反问(虚词):独不怜公子姊(信)

260骑①骑马:脱身独骑(鸿)②骑兵,骑马的人:左公从数骑(左)沛公旦日从百余骑(鸿)

261涕泪:涕落百余行(孔) 汪然出涕(《捕蛇者说》)

262为①做:吾见其难为(庖)②作为,当作:为除不洁者(左) 霓为衣兮风为马(梦)③治理: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④是:人为刀俎(鸿)

263已停止:学不可以已(劝) 老夫已矣(左)

264厚①与“薄”相对:刀刃者无厚(庖)②看重:公子遇臣厚(信)③厚道:宽厚而爱人(信)③丰厚:厚币委质事楚(屈) 欲厚遗之(信)

265通①通行,通过:会天大雨,道不通(赤)②精通:通五经(张)③畅通:政治未毕通也( ) 266制①构造:其牙机巧制(张)②控制:履至尊而制六合(过)③制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 267兵①武器:收天下之兵(过) 非兵不利(六)②兵士:得选兵八万人(信) 五万兵难卒合(赤)③军队:而秦兵又至矣(六) 吴起……制其兵(过)

268余①剩余: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②整数后零头:后岁余(促) 去北军二里余(赤)③第一人称代词:余方心动欲还(石)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

269亡①死亡:刘表新亡(赤)②灭亡:燕虽小国而后亡(六) 此亡秦之续耳(鸿)③丢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④逃跑:从径道亡(廉) 追亡逐北(过)⑤通“无”:亡何,国变(柳)

270北①北面,北方: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 北收要害之郡(过)②战败而逃:追亡逐北(过)

271金①金属:金石可镂(劝) 铸以为金人十二(过)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②古代.计算货币单位:予我十金(《狱中杂记》)

272势①力量:其势弱于秦(六)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赤)②形势;攻守之势异也(过) 将军大势可御操者(赤)③势头,趋向: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④权势: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五)

273破①残破:亡国破家相随属(屈)②战败:六国破灭(六) 破曹军必矣(赤)

274力①力量,势力:赂秦而力亏(六) 势力众寡又不可论(赤)②有能力:力能窃之(信)

275思①思考,想:吾尝终日而思矣(劝) 思厥先祖父(六)②思念:国乱则思良相(《史记?魏世家》)

276起①站起,起来:起视四境(六) 起,立而饮之(鸿)②兴起,发动:将军起兵江东(赤) 277从①跟随: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祭)②使跟随: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③由,自: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④合纵: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⑤堂房亲属: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晋书》)⑥顺从,听从: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烛)⑦依傍,挨着:樊哙从良坐。(鸿)⑧特指“跟(向)……学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

278应①应该:多情应笑我(念)②答应、回答:项王未有以应(鸿)③应和:天下云集响应(过) 279应和: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促)

280封①修筑坟墓: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五人)②筑土祭神:封狼居胥(永)③授予封号:封公子为信陵君(信)④边界,界域: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烛)⑤使动,使……成为边境: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

281老①年老:令壮者无取老妇(勾)②老人:罢夫羸老(论)③对老人尊称:余宗老涂山(左)④老死: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五)⑤敬重,敬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

282亲①父母:其将归见其亲也(送)②亲人: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③亲爱,亲近: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勾)

283深①水深:郦元以为下临深谭(石)②时间久:夜深忽梦少年事(琵)③程度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④深远,深厚: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

284甚,很:毅深为之戚(柳)

286解①分割:始臣之解牛之时(庖)②消除: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③和解,缓和:太后之色稍解(触)

287教①教育,教导,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寡)②使:曲罢能教善才服(琵) 288资①财物,钱财:成妻具资诣问(促)②凭借:此帝王之资也(赤)③蓄积: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勾)④资助,给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隆)

289振①挥动、抖动:振长策而御宇内(过)②救济,通“赈”: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③震动,通“震”: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过)④通“震”,威吓: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⑤振作,奋起: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促)

290图①地图,图画: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促)②图谋,谋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隆)③考虑,想: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

291室①房屋:则密室垂帘(促)②家: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齐)③刀剑的鞘:剑长,操其室(荆)

292被①遭受:禹汤被之矣(论)②表被动: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五)③通“披”:如被冰雪(促)

293属①一类:吾属今为之虏矣(鸿)②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③连接:亡国破家相随属(屈)④写文章:衡少善属文(张) 屈平属草稿未定(屈)⑤隶属,归属: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⑥请,劝请: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

294伐①攻打:季氏将伐颛臾②砍伐: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谏)③功业:此五霸之伐也(信)④夸耀: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

295疏①奏疏:谏太宗十思疏②疏远:王怒而疏屈平(屈)③书,撰写:敢竭鄙诚,恭疏短引(滕)④稀疏: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病)

296离①离散,分离: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②遭受,通“罹”:离骚者,犹离忧也(屈) 297本①草、木的根、茎: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②根本,基础: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③推原,考察: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

298志①记:博闻强志(屈)②标记:寻向所志(桃花源记)③心意,志向,意志: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④记述,记事的书或文章:《项脊轩志》

299指①指向:名曰《指南录》(指)②意图,通“旨”: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③手指:娘以指叩门扉曰(项)④直立,竖起: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鸿)⑤用手指点,指着: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滕)⑥指引:武夫揭水指路(柳)⑦指给……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史记)

300闻①听见:而闻者彰(劝)②听说: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勾)③见闻:博闻强志(屈)④让……听到:闻寡人之耳者(邹)⑤闻名,传扬:无何,宰以卓异闻(促)⑥见闻,学识: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秋)⑦知道,懂得: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⑧名声,声誉: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

301留①停留,留下:曷不委心任去留(归)乃令张良留谢(鸿)②扣留: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屈) 奉使往来,无留北者(指)

302迁①迁移: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六)②官职调动: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

③流放:顷襄王怒而迁之(屈)④变化变动: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六)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兰)

303父①父亲:思厥先祖父(六)②fu3,对老年人尊称:渔父见而问之(屈) 而疑邻人之父(《智

子疑邻》)③fu3,古代在男子名字下的美称,通“甫”:王回深父(游) 余弟安国平父(游)④对男性上辈的通称,如父之父称大父,父之兄称伯父,父之弟称叔父、季父:迨诸父异爨(项)304弹①用手指轻敲:新沐者必弹冠(屈)②用手指演奏:莫辞更坐弹一曲(琵)

305公①与“私”相对,公家的:公私之积,犹可哀痛(论) 生二子,公与之饩(勾)②公开,公然:残贼公行(论)③诸侯通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廉)④对人尊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公为我献之(鸿)

306征①征伐:挟天子以征四方(赤)②征召:公车特征拜郎中(张)③远行,出征:问征夫以前路(归)④征税,征收: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⑤证验,证据,征兆,迹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

307施①施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②施行,用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徒留无所施(孔)③施舍,恩惠: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殽)④设置,安放:施关发机(张)

308关①关口,要塞,城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滕)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②机械发动处:施关发机(张)③关系,涉及: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促)④关闭,关门: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

309机①关键,时机: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赤)②机械,机件: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阿)机发吐丸(张)

310左①官位以左为下,降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②坐位以左为上: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信)③方位以东为左:淮左名都(扬)

311色①脸色:太后之色稍解(触)②颜色:面色灰死(促) 满面尘灰烟火色(《卖炭翁》)③容貌:年长色衰(琵)

312言①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 不敢言而敢怒(阿)②言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③字:凡六百一十六言(琵)

313命①性命:王之命,悬于遂手(毛) 臣请入,与之同命(鸿)②命名:命曰《琵琶行》(琵)③命令: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勾)④生命,性命: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过)⑤使命:凡昔元首,承天景命(滕)⑥命运,运气: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

314重①与“轻”相对:国之重任(信) 轻重固何如哉(五人)②重视:故人重之(五)③重复、重叠;又闻此语重唧唧(琵)④重大的权利、意义: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

315尽①全:虫尽靡(促) 取之尽锱铢(阿)②完,没有:日已尽矣(荆)③竭尽,全部拿出: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④极,最: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316哀①悲伤;殁不能抚汝以尽哀(祭)②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③哀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

317拔①攻占:秦伐赵,拔石城(廉)②拔出:项庄拔剑起舞(鸿)③超出: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④提拔: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桓,有所希冀?(陈)

318游①游览:比好游者尚不能士(游)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梦)②游泳:此其父善游(察)③旅行,出外求学或求官:长于楚,游学于秦(柳)④交往: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

319白①白色: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②洁净,纯朴:世以清白相承(训)③陈述,禀告:还部白府君(孔)

320信①确实、实在: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②信物:今行而无信(荆)③信用:直前诟虏帅失信(指)④信任:怀王贪而信张仪(屈)⑤诚信: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⑥随意:信口雌黄、信手拈来(成语)⑦相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邹)⑧真实的: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祭)

321利①利益,对……有利:天时不如地利(《孟子》)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②锋利:

非兵不利(六) 蚓无爪牙之利(劝)③顺利: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赤)

322安①安稳,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②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柳毅传》③哪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毅谓夫曰:“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④抚慰,安慰。“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⑤安逸,舒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⑥怎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323鄙①边远、边疆地区。“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蜀之鄙有二僧。”《为学》②鄙陋,目光短浅(谦词)。“敢竭鄙诚,恭疏短引。”《滕王阁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③轻贱。人贱物亦鄙,不足留后人。《孔雀东南飞》

324曾①曾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②竟,竟然。“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③尚,还。“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④zēng,曾祖或曾孙

325诚①诚实,真诚。“帝感其诚”《愚公移山》“悉以诚心之话倚托,千万无渝。”“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悲泗淋漓,诚怛人心。”《柳毅传》②确实,实在。“顽童之为是心也,诚不可忍;”《柳毅传》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桓晋文之事》③果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326除①台阶。②去掉,清除。“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③清理,整治。“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④过去,逝去。“爆竹声中旧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旦》王安石⑤授于官职。“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⑥除非,除了。“除吾死外,当无见期。”袁枚《祭妹文》

327殆①危险。“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②恐怕,可能。曰:“殆有甚焉。《齐桓晋文之事》③近于,几乎,差不多。“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④大概,也许。“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⑤倦怠,懒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328盖①盖子②车盖。“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③遮盖,掩盖。“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④超过,胜过。“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赤壁之战》⑤大概,副词。“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祭十二郎文》“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⑥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表示原因。“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今言“华”,如“华实”之“华”,盖音谬也。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⑦句首发语词,表示要发表议论。“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⑧通“盍”(hé),怎么,何不。“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329何①什么,哪里。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阿房宫赋》②为什么,怎么。“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齐桓晋文之事》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多么,何等,表语气。“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330恨①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遗憾,不满意②然而恨贯肌骨,亦能愧避,幸一闻焉。《柳毅传》怨恨

331胡①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匈奴②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为什么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什么④南声函胡。《石钟山记》同“含糊”⑤臣闻之胡?曰。《齐桓晋文之事》

332或①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有的人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文/荆立辉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 的形成”。着重探讨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如何解决相应问题,做出一些探讨,以激发学生 与文本对话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把这些作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主要问题;实施策略 文言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材中约占有四分之一的比例。但 是目前据笔者的了解情况看,对文言文的教学还停留在教师逐句解析、学生死记硬背的层 面上。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形式极为单一,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都有待提高。下面我 就从这三方面重点谈一下。 一、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教师在教文言文时,多数都是先把重点字词标注好,然后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翻译给学生,学生只要记好重点字词的解释,然后连缀成句子,并且死记硬背出来,那么基本上就 已经初步完成教学。而学生在整个过程的参与形式只是两点:记笔记和背诵。至于学生有 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都不曾被关注,而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也极为简单:背诵和 默写。这种教学方式既有别于传统的含咏玩味,又有别于现代的赏析品味,是把古文教学 狭窄为简单的知识再现。 二、文言文教学内容不够宽泛 事实上,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随意撷取一 些简易而又有阅读价值的文言文作为课内教学的辅助教材,比如,《山海经》《世说新语》《论语》《朱子家训》等等,都可以从中挑出一些好文章来,教学生阅读。而不必仅局限 于课内教材上的二十多篇课文的反复记忆和背诵,这种“炒冷饭”的方式既不符合学生的 胃口,又不利于知识的巩固。 三、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有待提高 据了解,现在很多学生读不懂古文、不愿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缺乏读写技能、不懂 中外传统文化和基本文史知识、缺乏人文素质的“传统文盲”并不少见。初中语文课本中 推荐的名著阅读《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就有很多学生读不懂,读不下去,还 有很多学生只能读这些名著的青少年版。究其原因,还是文言文底子薄,没有形成语感, 对一些基本的常识性的词语的掌握不够形成的。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明确考题形式和设题角度 2、掌握知识体系 3、强化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二、教学内容 1、考题形式:(1)单选题;(2)翻译题 2、设题角度:(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法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知识体系 (1)应该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 (2)常见古今异义词 (3)偏义复词 (4)常见通假字 (5)常见实词活用 ①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②名词用作状语 ③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 ④名词形容词用作意动 ⑤形容词用作名词 ⑥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6)应该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7)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②被动句 ③倒装句 a主谓倒装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d状语后置 ④省略句 a省略主语 b省略谓语 c省略宾语 d省略介词 ⑤固定句式 a表陈述语气 b表疑问语气 c表反问语气 d表感叹语气

4、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1)理解实词意义的方法 ①联系上下文推断 ②通过语法词性推断 ③根据整句句式推断 ④迁移联想推断 (2)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通过在句中位置来判断 ②根据上下句关系来判断 ③联系具体语境来判断 ④结合课文迁移联想来判断 (3)翻译句子的方法 ①原则:信、达、雅 ②具体操作六字法:留、增、删、补、换、调 ③依据: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前 后语境 (4)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 ①通读全文,把握体裁特征: 传记,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教学内容

文言文汇总 目录 七年级上册 5 《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10 《论语》十二则 20 虽有嘉肴《礼记》25 河中石兽 30 *寓言四则(选二)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王安石 木兰诗 孙权劝学 口技林嗣环 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共工怒触不周山 狼蒲松龄八年级上册 21 桃花源记陶渊明 22 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 *核舟记(魏学洢) 24 *大道之行也(《礼记》) 26 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 *观潮 (周密) 29 *湖心亭看雪(张岱) 八年级下册 21 与朱元思书吴均 22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 *马说韩愈 24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26 小石潭记柳宗元 27 岳阳楼记范仲淹 28 醉翁亭记欧阳修 29 *满井游记袁宏道 九年级上册 21 陈涉世家司马迁 22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 策》 23 *隆中对陈寿 24 *出师表诸葛亮 九年级下册 17 公输《墨子》 18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 鱼我所欲也《孟子》 20 *《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21 曹刿论战《左传》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 国策》 23 *愚公移山《列子》

七年级上册 《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七年级文言文专题训练(含直译、答案解析)

七年级文言文专题训练 姓名成绩 诸葛恪(kè)得驴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兄瑾①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②。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以纸题其面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坐欢笑。权乃以驴赐恪。 【注解】①瑾:指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②面长似驴:意为面孔狭长像驴子的面孔。 【补充注释】A.会:聚集,会合。B.使:让。C.以:相当于“用、把、拿”。D.题:书写,题写。E.益:增加。F.因:于是。G.听:听从。H.与:给。I.举:全部。J.坐:同“座”,座位。 【译文】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大规模聚集大臣们,让人牵一头驴进来,用笔在纸上写了“诸葛子瑜”,贴在驴的脸上。诸葛恪跪下来说:“(我)乞求大王让我用笔增加两个字。”(孙权)听了就从了他,给(他)笔。诸葛恪接在上面的字下方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孙权于是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简析】这是一篇文言文历史故事,说的是诸葛恪如何用他的聪明才智把父亲的窘迫转危为安的故事。运用了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从侧面衬托出诸葛恪的聪明,可以看出诸葛恪是个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聪明机智的人。 【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心烦气躁,换一种方法或方式,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⑴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孙权大会.群臣聚会②以纸题.其面写 ③因听.与笔听从④举.坐欢笑全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乞请笔益两字(我)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 黄香温席 昔汉时黄香,江夏①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则扇父母之帷帐②,令枕席清凉,蚊蚋③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注释】①江夏:古地名,在今湖北境内。②帷帐:帐子。③蚋(ruì):吸人血的小虫。 【补充注释】A.昔:往昔。/B.方:正当。/C.事:侍奉。/D.则:就。/E.扇(shān):扇风。/F.令:使,让。/G.远:形容词作动词用。使……远。/H.以:来。/I.待:等待,等候。/J.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K.安:舒服地,安心地。/L.寝:睡,眠。/M.至于:到了。/N.以:用。/O.暖:形容词作动词用。使……暖和。/P.衾(qīn):被子。/Q.于是:连词,表顺接关系,相当于“因此”“从此”“这时”“接着”等。/R.播:传播,流传,散布,传扬。/S.京师:京城;国都。/T.号:称,宣称。 【译文】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他)正当九岁时,就已经懂得服侍父母的道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帐子扇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使蚊虫远远地避开(把蚊虫扇开),来等候父母舒服地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他的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来等候父母睡起来暖和。因此,黄香的名声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黄香,东汉时期官员、孝子,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故事的主角。他任内勤于国事,一心为公,熟习边防事务,调度军政有方,受到汉和帝的恩宠。后出任魏郡太守,于水灾发生时以自己的俸禄赏赐来赈济灾民。不久被免职,数月后在家中去世。其子黄琼、曾孙黄琬,都官至太尉,闻名于天下。 【文言知识】“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中的“暖”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为“使……暖和”。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

最新文言文专题教案

文言文专题教案 、【教学目标】 1. 把握课外文言文考点; 2. 2.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 3?掌握课…、亠一一' 、教学重点难 1. 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 ),巧解难 词难句。 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导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 独立解题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较紧张,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事实 上这是极不正确的,一般来说,文言试题解题阅读可分三步走,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有关文言文分析的一些技巧。 第一步:整体阅读。 要求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 成即可。 第二步:细读题目要求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 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 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 第三步:重读全文。 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 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 四、内容:(一)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米)。 2、原则一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 力求风格也和原 文一致。 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 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 直译”为主,辅以 意译 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一一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 对一一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 吗? ② 换一一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 词义已经转 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一一 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 地位低微、见识 浅陋”来替换 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 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① 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 师”要换成 军队” 伐”要换成 攻打” ②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 吾”要换成 我” 尝”要换成 曾经” 终”要换成 整” 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③ 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 以及古今词义 相同的词,如 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一一庆历四年的春 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④ 删 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 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如: 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作战,(是靠)勇气的。(夫, 句首发语词) 外文言文解题技巧。 八、、

中考文言文知识复习教学反思

中考文言文知识复习教学反思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对于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文言文,达到大纲的要求确实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要深思的问题。因为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有翻译语段,各个知识点的考核无一不是源自于课本,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 一、教学设计思路: 文言文复习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复习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因为各个知识点的考核无一不是源自课本,只有先把课文里的所有文言现象弄懂记牢,才能在考场上胸有成竹;只有基础扎实,才能在考场上触类旁通。 (二)总结归纳120个常用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通过练习、测试的方式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总结完用法以后,再总结推测实词和虚词意义的方法,当然,首先要讲一点现代汉语的知识垫底。 (三)复习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时,先由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讲起,力求找出规律,总结方法。因为复习时强调找规律,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掌握得还比较好。 (四)通过做翻译题分析文言翻译的方法。

(五)上一节课古代文化常识课。总结归纳古文中表时间、官位升迁的词,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礼仪制度方面的知识。这是为下一步的文言文整体阅读做准备。 (六)进行文言文整体阅读训练。 首先,教给学生文言文文体阅读的意识。一般来讲,陕西中考这些年考的文言文都是人物传记,这就应该弄清楚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对这个人物如何评价,作者怎么看这个人物。第二个问题,材料中的人物经历了几个阶段,做了几件事,到了哪几个地方,做官,做事。一个是分层,一个是把握人物性格。 其次,教给学生解题的一些经验。因为考卷上常常是文题互释,就是文章和题目有时候是相互解说的。比如文言文的最后一个选择题。这一题常常是内容的阐释题,如果题干说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那就意味着有三项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这三项对考生来讲是变相的翻译,变相的解释。我建议考生文言文阅读稍弱的同学,读文之前先把这一题看一下,就知道全文大概的内容,或者人物有怎样的品质等等。这样在具体读文的时候,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二、教育者的自我反思 (一)吃透课本,钻研大纲,有的放矢 复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提升,特别对于初三学生来说 抓住重点更是举足轻重。我觉得在复习教学中就更加要做到依纲扣本,所以复习课往往要比平时的教学课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准备,务求做到有的放矢。古文讲究的就是文言词汇的积累和语言领悟,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 ②其名为银________ ③及其家穿井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 (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 何陋之有 D. 甚矣,汝之不惠 (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 (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1)其中的;它的;他;难道 (2)C (3)设问 (4)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解析】【分析】⑴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其:代词,其中的;②其:代词,它的;③其:代词,他;④其:表反问语气,难道。 ⑵“惟弈秋之为听” 和“ 何陋之有”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式,A、B、D三句都是倒装句,故选C。 ⑶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句意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一问一答,起到强调作用,属于设问句。 ⑷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①虽:虽然。俱:一起。若:比。句意是: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 其:表选择疑问,是…还是… 。句意是: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故答案为:⑴① 其中的;② 它的;③ 他;④ 难道。⑵C;⑶设问; ⑷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项训练带答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项训练 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定而后陈子亢至,以告曰:“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得已,则吾欲已;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之也。”于是弗果用。(《礼记?檀弓下第四》)【注】陈子亢:陈子车的弟弟,孔子的弟子。 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左传?襄公十五年》)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文子以告孟献子,献子囚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饩不过稂莠。 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弊端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几点弊端(随笔)中学文言文教学费时不少,成效甚微,这种状况由来已久。但是原因何在呢?根据初步考察,我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思考请。 一、要求笼统,目标不明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什么?远的且不论,单说解放后,就有多种不同的提法: 1.“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196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说明》); 2.“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说明》); 3.“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新课标2011版)。 为什么再三修改,变来变去?主要还是表述不清楚。现在清楚了吗?恐怕也未必。请问:什么叫做“浅易文言文”?它和“浅近文言文”、“普通文言文”有什么区别?什么叫做“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以及“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什么不同?再有,这里所谓

“阅读能力”,主要是指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还是鉴赏能力?或是三者兼而有之?广大教师只好根据个人的理解去进行教学,结果是见仁见智,各行其是。有的大谈写作技巧,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现代文教学;有的大搞文学分析,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古典文学教学;有的大讲语法知识,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古代汉语教学,等等。这些做法都在不同程度上离开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不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要求是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检查教学质量和衡量教学水平的标准。教学要求定得不明确,不具体,会使整个教学工作失去了科学的准绳,从而陷入极大的盲目性。因此,要切实搞好中学文言文教学,就必须根据它的性质和特点,准确而具体地规定教学要求,使文言文教学工作不但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而且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二、“文”“白”混合,序列不清 文言文和白话文是两种书面语言,一种是古代的,一种是现代的,二者虽有不少相通之处,但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决定了文言文教学和白话文教学不能“齐步走”,只能“分步行”(即白话先行,文言后上)。一般说来,白话文教学是从小学一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2009-05-06 15:37) 标签:- 分类: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首先,由于文言离学生生活时代甚远,字词生疏难懂,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没什么兴趣。其次,文言文中词量大,用法灵活,这对于没有文言基础的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再加上传统文言教学中,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以致在学生中流传着“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的说法。 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挖掘文言文教学的有利因素,根据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成绩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文言文教学三步走,即诵读一理解一识记。这三个环节并非是独立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支持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行的。 文言文诵读之法 一、诵读 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而达到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目的。而诵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诵读这一环节,在课堂设计中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好读的形式:课前预习时默读;顺从文字时小声读;课上学习时较难把握的文章,可由老师范读,容易把握的文章可让学生自己朗读,还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师生对读和配乐朗读等;课下记忆时可诵读;巩固复习时要边想边读。经过多次实验,我发现优美的散文配上合适的音乐来朗读,效果会更好。 二、理解 文言文的教学贵在“理解”。它包括:字词的理解、文义的理解、思想的理解、感情的理解等。只有理解深入透彻,才能灵活掌握,举一反三。否则,便成了“一路捡,一路丢”,最终一无所获。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为此,我将课堂上的理解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自主学习,独立理解。例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时,我鼓励学生根据注释先去自主阅读,让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阅读,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不求统解、甚解,力求从整体上理解全文。第二步,质疑提问,点拨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质疑、讨论的方法,教给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词语进行探究理解。教师在这一步只是在学生对知识把握不准时给以适当的点拨,而后明确。第三步,方式灵活,巩固理解。这一步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翻译课文。可以采用灵活自由的方式进行。如可结成四人小组,每人一句或一段,其他同学点评、更正或补充。这样的练习涉及面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可按照事先编好的组别,按次序轮换,完成课文的翻译。教师要加以评价,肯定译的好的地方,明确需校正和补充的地方。第四步,以全班为单位,复述或讲故事,将所接收来的文字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力求准确无误。 初中文言文识记之妙招 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而“识记”是其中的一种形式。识记的最直接目的是应对考试,更长远的目的则是为高中阶段或是更高层次的学习打基础。文言文除背文段外,还应熟记字词的意义及用法,常见虚词的翻译,作家、作品和出处。要想把这么多知识全部记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教师在这时的指导作用就显得更重要了。

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

高中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一) 1、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 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仁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仁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仁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候悦,使翟璜召仁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译文: 魏文侯派乐羊子攻打中山,攻破了它;魏文侯把中山封给他的儿子击。魏文侯向群臣问道:“我是怎样的君主?”群臣都说“您是仁爱的君主。”仁座说:“您得到中山,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怎么能说是仁君?”问候发怒了,仁座跑了出去。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君。”文侯问道:“您凭什么知道的?”翟璜回答道:“臣听说国君仁爱臣子就直率。刚才仁座的话直率,我因此知道您仁爱。”文侯高兴了,就让翟璜叫仁座回来,他亲自下堂迎接仁座,把他当作上等客人。 2、子思言苟变于卫侯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已,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译文: 1

《中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设计

《中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初中阶段在我们的教材中共有45课是文言、古诗词,其中有35课是精读篇目。在这些篇目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每一课都令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美。今天着眼于中考,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 二、中考文言文的分量 文言文在中考中占多大的分值呢?05、06年中考,文言文、古诗词单独设题,即试卷的第一大题,分别为14分和16分。而07年中考试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满眼尽是文言、古诗词!你们原来的语文老师刘芳老师是一个工作的有心人,听说她在去年中考刚一结束时就让大家做了07年的中考试卷,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吧,07年的中考试卷带给每一个考生的是一次别开生面的经典文化的学习之旅。我统计了一下,07年在54分的阅读题中,考查同学们文言、古诗词记诵积累的有12分,直接或间接考查文言、古诗词的题目共38分。那么,在国人日益重视传统文化的2008年中考中,文言、古诗词会占多大的分值呢?我不是命题者,我没有能力给大家一个数据精确的回答!但是我敢肯定的说:分值一定不会少! 三、研试题析考点明题型 在中考语文命题说明中,考查文言、古诗词的共有这样4个考点: 1、运用准确的停顿、重音、语调朗读。 2、根据语言环境调动记诵积累。3、文言词语的积累和理解。4、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这4个考点会以什么样的题型出现在我们的试卷当中呢?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透过以往的中考试题自己来分析分析。 昨天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是老师将05、06、07年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文言、古诗词试题集合在一块儿,供大家给排队来了。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读题,思考一下:中考中文言、古诗词部分老师会出什么题?老师会考我们什么? 四、文言文复习专题一:文言文的翻译 明白了中考中文言、古诗词考什么出什么题,下一步我们就要有的放矢,逐个击破。明确自己该怎么答题! 今天,我们进行文言文复习的第一个专题:文言文的翻译。我仔细研读了在06、07 年中考结束后的宜昌市试卷分析,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文言文翻译题有一定的选拔性,学生能得分多,但能得满分的不多。我们的中考试卷集结业和升学两重功能于一体,每一个想的高分的同学必须赢在选拔性的试题上。我们要的不是能得分,而是得满分!

浅谈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古诗文答题出错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文诗文识记能力、阅读能力是中学生多种能力中极其重要的方面之一,它不仅是学生了解古代文化遗产必备的条件,也是近年来中考必要考到的一项重要能力。古诗文的考核主要是默写、加点词的解释、句子翻译及内容理解。古诗文默写、阅读容易拿分,也容易丢分。课外文言文丢分更是严重。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学生常见的一些错误及原因,而这些情况在考后我与学生的交流中也得到了证实。实际上这些错误有很多是可以解决的: 一、学习古诗文时死记硬背,不求理解,考试默写错别字百出,或张冠李戴。 二、加点字解释审题不仔细,题目要求解释此词却答另一词的意思,还有学生不认真阅读解释词所在的句子及其这一句所在的课文,因而想当然地把被解释词在其他句子、其他课文中的另一些含义随意地写上,有一部分学生答题时不认真,结果受要求解释词的书写影响而写错字,做课外文言实词的解释更不会联系已知去推敲。 三、文言文重要句子解释时,往往不仔细读句子,解释时比较多因漏译或重要词解释不当,还有语序不规范而扣分。 四、课外文言文理解题往往不能在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从一个比较高的角度审视全文,因而答题偏离。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我有目的、有针对地进行了改变这些情况的指导和训练: 一、诵读、精译,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 每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结构规律。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到那种语言环境中,每天说,每天听,就能很容易地学会,而后世学文言的人已经找不到那种语言环境了。但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古人的文章在一个小的天地里创造出一个学习文言的语言环境。诵读时,口耳眼心都用上,以培养文言的语感。同时我指导学生诵读必须做到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如果读一篇文言作品,对其中词语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没有逐字逐句地弄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也就一知半解,往往在默写的时候写上别字或张冠李戴,当这些词语和句式在另一篇作品中出现时还是不懂。这也就导致了学生课外文言文严重失分。学生的迁移能力的低下,关键还是在于课内学习不扎实。因此我在指导学生诵读、懂得词义,了解句式特点时,严格要求学生“一字一句,分晓真切”,结合注释,自读提示,阅读并抄下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让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借助注释、工具书进行自我解答、质疑,并做记录,同时还通过小组讨论来解答各自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 二、通过归纳,指导学生用“对、换、留、去、补、调”的方法来解决 翻译句子的方法,我归结出了“对译”、“变更”、“保留”、“去除”、“补充”、“调整”六种方法。 1、对译,就是逐字逐句落实,特别是句子中的重要实词的意思决不遗漏。 2、变更,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单音节变双音节。 3、保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4、删除,就是翻译时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的解释。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代替,如果硬译反而别扭,因而指导学生在翻译句子时可以不译,只要不影响句子意思。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以及词中虚设成分等。 5、补充,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有时词类发生活用时,指导学生必须根据词的活用增补有关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6、调整,就是调整语序。有些文言句子的句式、语序已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句子调整过来,即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使句子的解释更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下列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 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 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读懂文言文,并且掌握其中的语言规律和思想内涵,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文言文学习策略。本文主要探究了教师引导学生夯实基础,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采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掌握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型、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实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夯实基础;自主探究 文言文是一种比较简练的语言,它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和写作意图,可是很多学生对文言文是望而生畏,把它看做是难懂的天书,面对文言文学生不知所措。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领路人和指导者,为了增加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在思考中掌握词汇的用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潜能。文言文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文章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思想和认识,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 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语言知识的探究中,通过自主思考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理解文言文内容,并

借以传授中华民族积极的思想文化。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文言文的思想内涵,发挥其对学生的愈合美育教育作用。下面谈一下本人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夯实基础,帮学生把握好字词关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发展演变为现代汉语,既有不变之处,也有变化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变化之处,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根本。只有学生掌握了这些语言基础在学习和探究中才能够灵活应对,轻松理解。为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好字词关,让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以及一些常用的虚词和实词的含义。这些词汇是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根本和基础,只有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它的用法,在运用和理解中才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在具体的理解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实词和虚词的翻译,促进学生能够掌握词义,理解文章。在翻译实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语境分析法来探究。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很常见,要确定一个实词的词义必须联系具体语境作分析,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阅读过程中可以利用上下文来求解。还可以采用词类活用法,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具备了另一种词的语法特征,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的这样一类语法现象。当文中的实词按其本义、通假等都无法解

最新文言文专题教案

文言文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课外文言文考点; 2. 2.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 3.掌握课外文言文解题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 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导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 独立解题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较紧张,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事实 上这是极不正确的,一般来说,文言试题解题阅读可分三步走,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有关文言文分析的一些技巧。 第一步:整体阅读。要求 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细读题目要求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 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 第三步:重读全文。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四、内容:(一)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 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 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②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 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①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③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 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④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 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如:例1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