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

一、理论依据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短小精悍,语言凝练。一首诗,寥寥数十字,或抒发一种情怀,或讲述一番道理,或描绘一种意境,或阐述一段历史,堪称一切文学文体的魁首。关于古诗词教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对各学段均提出要求:第一学段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由此可见,我们的古诗教学要多诵读,读出韵律美,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品出意境美,丰实学生语言文化积累。

二、模式介绍

基于以上思想的指导,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归纳出古诗教学的六步模式:激趣导入,解题质疑——初读感知,读出诗味——启发想象,读悟诗意——知人论世,明理悟情——熟读成诵,吟出诗韵——拓展链接,温故知新。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教学导入时,可采用讲故事、引用学过的诗、游戏等形式。如《渔歌子》教学伊始,引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姜太公直钩垂钓,钓来周文王,推翻商纣”的情节,既让学生兴趣高涨,又顺理成章地导入到同为“垂钓”的《渔歌子》的学习中去,更为而后理解“张志和直钩垂钓,钓来一份悠闲”打下铺垫。可谓“一举多得”。

古诗的内容短小精悍,题目的意思高度概括,往往统领全诗。因此,大多古诗教学都应从破题入手,即:引导学生找准题眼,弄清题目的意思。并根据学情引导质疑,引发深入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古诗作为汉语文本中最具有“歌”性的文体,合辙押韵、旋律优美,读起来节奏分明,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全无佶屈聱牙的感觉。古诗教学最根本的策略应该是“读”,离开读,古诗教学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关于“读”,杨再隋教授曾提出“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这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笔者认为,“读”要顺应学情,如同剥笋层层深入。初读古诗时,应达到两大要求:

1、字正腔圆,读准读通。

此环节须严抓正音,重视引导区分平翘舌音,边鼻音,前后鼻音,要读得字字准确,字字饱满,字字响亮。

2、有板有眼,读出节奏。

“停顿是朗诵的灵魂”,古诗诵读尤其重视朗读的节奏。在学生读准读通诗词的前提下,要引导学生大体把握朗读的停顿,渗透不同格律诗的节拍规律。教学时采用划停顿线,引导学生在有逗号的地方停顿长一些,划停顿线的地方音断气不断。

(三)启发想象,读悟诗意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片段耐人寻味:“在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古诗中“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要通过“想象”,因为“想去竟是逼真的、有情有理的”。古诗词言简义丰,用字凝练。教学中,要抓住诗词中最能表达意境,传递情感的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生发开去,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在头脑中一一浮现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丰富词句的揣摩、品味,丰厚词

句的感性理解,再现逼真的情景,从而进入诗的意境。

(四)知人论世,明理悟情

“诗言志”,古诗文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教学一首诗词,就是走近一位诗人,解读一种生活,明白一番道理,阐释一段历史。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如果只拘泥于“就句论句”、“就诗论诗”,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就会流于疏浅。借助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经历,把学生带到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感受作者正面临的环境,能加深对诗情的领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渔歌子》中的“不须归”,如果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诗人被春光美景所陶醉而“不须归”上,那很显然是不够的。适时补充介绍词人张志和此时的境遇:词人张志和16岁时就曾得到皇帝的青睐,赐名“志和”。但个性耿直,看不惯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后因事被贬官。索性不做官,隐居太湖,过起了“扁舟垂钓”的生活,自称“烟波钓徒”。学生很容易就能领会到词人不仅醉心于美景,更是为了远离朝堂、避开纷争而“不须归”。

(五)熟读成诵,吟出诗韵

在历经品味古诗语言、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还古诗本来的性情,还古诗固有的味道。可以让学生亲历在诗景诗情诗境中,物我相融,人我相融,当一回诗人,吟出古诗词原有的韵味。其方法可多样化,如:配乐读、表演读、比赛读、对诗等形式。

如教学《渔歌子》一词采用的对诗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了诗意,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后,教师出示了诗人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写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在师生角色表演对诗、情境对话中将词人的情感作了比较巧妙的演绎,学生们入情入境,与老师配合默契,韵味十足,更是深究了“不须归”的原因。

(六)拓展链接,温故知新

古诗文流传了许多经典名句,这些名句往往是作者“拈断数茎须”。教学中,联系链接在题材或艺术风格上具有相关性或相似性的其他诗句、名句,两相鉴照,丰富意象,理解诗句,学法迁移,丰实语言积累。

又如《渔歌子》教学之末,引入同为“垂钓”题材的《江雪》一诗进行拓展阅读。两篇诗词,两个境界,两种情感,在对比鉴赏两首诗词中的种种“不同”中最终落脚到相同的表达方式——借景抒情。这样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实了学生的语言文化积累。

三、模式构建过程

这种古诗教学模式的构建成型经历了“反思——尝试——完善”的过程。一直以来,古诗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因其时间和空间跨度大,离学生的生活久远,学生理解起来一定的难度,很难体会古诗文特有的韵味、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中存在“费时低效”的现象,教师花大精力、大量时间讲,学生毫无兴趣。死记硬背,背过就忘。高效课堂建设工程的实施,使我们不得不反思,究竟该用一种怎样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来取代现有的教学方式,让古诗教学有滋有味,有情有趣?于是,我们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尝试着适合于不同风格、主题诗歌的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又尝试着“异中求同”,从多种不同的方式方法中提炼出能适合于不同风格、主题的通用的方式方法。并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在所在备课组中试讲,修改。在一次次试讲,反复研讨改进中,此教学模式日趋完善成型。

四、模式实施产生的效果

尽管我们的认识还比较粗浅,此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这种模式对于课堂教学的优化是不容质疑的。此模式在教学中实施以来,打破了以往“教师讲解,学生识记、背诵”的枯

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方式,改变了一首诗学后学生依然一知半解的局面。课堂上,学生兴趣浓厚,学习探究的欲望强烈。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入情入境地理解、品味古诗词,有声有色地诵读古诗词。这一模式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为主导,起到指导、点拨、激励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和情感都得到了开发和发展,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根据这一模式设计的《渔歌子》一课,喜获区级“课内比教学”一等奖,并在教学展示活动中得到市、区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更可喜地可以看到,学生的语言积淀日益丰厚,在平时的习作中经常可见“引经据典”的现象。学习语言不正是为了运用语言吗?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2011)所倡导的核心内容。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价值及教学方法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价值及教学方法 一、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价值 1.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2.促进人的持续发展 ——审美 ——育德 ——启智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总目标)小学阶段学生要求背诵古诗文160篇(首),其中课标推荐了70首古诗词。 二、古诗词教学的原则方法 1.走出“两个误区” 误区一:把理解诗意当成教学的全部 误区二:以为有深度才有内涵 2.明确“三项重点” ——诵读 ——积累 ——感受 诵读和想象是古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3.突出“三种意识” 人文素养意识:奠定传统文化的基石 学生主体意识:珍视学习古诗的兴趣 语文本体意识: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4.处理“四个关系” (1)讲解与感悟的关系 学习古诗词要淡化“讲”,强调“悟”。“讲”易枯燥乏味,“悟”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习诗词,要把握“悟”的基本的阅读要领——

一是读中“直觉” 二是“熟读成诵” 三是“模糊解读” 四是“想象画面” 古诗词“讲”在何时何处?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入手 局部深入 局部的深入始终离不开整体,始终与想象等活动紧密结合(3)语法、修辞与语感的关系 对于古诗词的押韵、平仄——诸如此类的文学常识和技巧在小学阶段没有必要涉及。 对于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点到为止,主要是通过诵读体会其表达之效。 (4)本体与客体的关系 ——把握好“背景知识”的度 ——把握好“精读一首”与“略读一组”的度 5.落实“四个环节” 古诗词教学应摆脱“解诗意,明诗情”的桎梏,在读正确、读通顺的情况下,力求读懂,追求“情”字,在情意浓浓的氛围中入神吟咏,领略情韵;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大胆想象,感受情境;在拓展延伸、对比感悟中,体会意境。 (1)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用同类诗导入,激情—— ——讲解轶事导入,激趣—— (2)通读:字字句句皆入心 读正确——扫除阅读障碍 ——生字、生僻字、多音字及通假字等的音或义 ——诗词表达形式上的特殊意义 ——诗词语言内涵上的特殊意义

古诗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信息技术让古诗教学“春色满园”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同时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思想观念,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审视当下“古诗教学”教学现状,三大现象或许需商榷:1.串讲多,品悟少。2.泛读多,品读少。3.拓展多,关注少。为切实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古诗教学”进行了问题梳理,提出了几点实践:1.创设氛围,营造古诗词意境;2.品词析句,唤醒古诗词意境;3.提升底蕴,再现古诗词意境。 【关键词】: 多媒体古诗词教学意境语文素养提升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颗瑰丽璀璨的宝珠,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了50多首经典古诗,《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小学阶段安排如此篇目众多的古诗,其目的是通过古诗教学,让学生在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同时,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植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然而纵观整一个小学古诗教学的现状,笔者以为我们需要对此有更为理性的思考。 几个问题 问题一:串讲多,品悟少 教师花大量时间串讲诗词,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层面,逐词逐句牵引,而串讲式古诗教学模式,容易忽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制约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学生难以体会到古诗文的意境美。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问题二:泛读多,品读少 学生能背诵许多古诗词,但诵读水平不高。教学中教师对诗句的诵读缺乏必要的引导,把词句的诵读、意境的品味、情感的熏陶三者割裂。由于没有“以读带情,以读悟情”,造成学生古诗词读的量多,品的质差,学生很难以心灵的语言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 问题三:拓展多,关注少 教学中“庖丁解牛”肢解完一首诗歌,急功近利于形式各异的表演秀:如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令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几点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弥补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与乏味,使学生跨越千年时空,进入诗文意境,触摸诗文脉搏,倾听诗人情思,体会古诗神韵呢?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古诗教学,使古诗教学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呢?信息技术以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强大优势,为古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学手段。为此笔者对信息技术在古诗教学运用中作了以下尝试:

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

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19-11-20T11:27:02.42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4期作者:史瑜琳 [导读] 古诗文教学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本文从氛围激趣、朗读引趣、活动延趣三个方面,讲述了自身在古诗文教学方面的一些探索。 史瑜琳(常州市朝阳桥小学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古诗文教学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本文从氛围激趣、朗读引趣、活动延趣三个方面,讲述了自身在古诗文教学方面的一些探索。 关键词:古诗文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1-057-01 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学期全面使用的部编版教材也大大增加了古诗文篇目,可见,古诗文教学开始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我们学校看展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华古诗文伴我行”主题校本课程研究。我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氛围激趣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古诗词的接触很少,了解不多,更谈不上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读本的热情,是我们在古诗词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为学生创设一个浓厚的诗词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先决条件。 搞好硬件。 教室环境不仅是师生学习和生活的物理空间,更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因素。我们紧紧抓住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的契机,利用校园文化的创设,在班级中发挥墙壁、黑板报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将一系列经典名句制版上墙,引得同学们驻足观看。 同时,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为校园添诗韵”的活动,我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此项活动,为校园内的花草树木配上诗句,形成浓浓的古诗词的氛围。校园里的花草脉脉传“情”,教室内空白的墙壁开始“说话”,喧闹的走廊变得书声朗朗……校园无处不飞诗,班级处处古韵浓。 解决软件。 老师利用课堂内外加强古诗词的宣传力度:在课堂教学的导语、过渡语或总结时有意识地加入古诗词的内容;利用晨会、班队课讲述有关古代名人的奇闻逸事……小学阶段的孩子,有明显的“向师性”,乐于模仿老师的语言行为,老师的身体力行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孩子对古诗词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这一点上,学生学习古诗词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二、朗读引趣 古诗词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方法决不应该是“解剖+死记硬背”,以读为本才是其教学的“终南捷径”。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切入点,古诗文教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能让学生体会“个中三昧”。 1、朗读出韵味。 古诗文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它词句匀称工整,音节铿锵鲜明,特别适合大声朗读。大声朗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意蕴。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朗读时按节奏“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让他们在摇晃中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教学《垓下歌》时,学生初读诗文时不明句读,完全破坏了诗歌的节奏。我首先解决“垓、兮、骓、虞”等字音词义的问题,让学生边读边划节奏,明确“兮”在诗句节奏中的作用。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初步感受古诗韵味的魅力。 2、吟读出情味。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 学生若能透过字眼,调动主观情感积极参与,与作者脉搏共振,情随文动,就能读出古诗词的儿女情,山水音,田园乐……也就读出了诗词的动情点。 仍以教学《垓下歌》为例,这首诗并没有出现在古诗文读本中,是我在教学《大风歌》时补充的,补充了相关背景资料后,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诗歌的不同情感,学生自然而然地吟出了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意气风发,读出了项羽“虞兮虞兮奈若何”中英雄末路的无奈与悲凉。 3、心读出品味。 读古诗文重在品味,学生在读出韵味、读出情味之后,静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无声心读,是在与诗人词人进行心灵的对话,进而达到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目的。品读诗文,是接触、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并与之共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感到屈原那颗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高洁之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我们看到陶渊明那颗追求自由、向往和平的平常之心;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我们慨叹范仲淹那大度宽容的人道之心…… 这样,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读,甚至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跳出作者构置的精神圈子,寻找诗的新的生命,获得独特的感受。 三、活动延趣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舞台。古诗词的学习要走出狭隘的课堂,课内得法,课外发展。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应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古诗文学习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更应当加强课外的实践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我常结合活动课开展如“诗海撷趣”“走进古诗天地”等竞赛性、趣味性活动,学生兴趣盎然,感受着诵读古诗词的快乐。 古代诗词集合了形声韵律之美感大成,有不少古诗作词的歌曲特别适合在诗歌学习阶段欣赏,与诗歌教学相得益彰。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花非花》、李煜的《虞美人》、李商隐的《无题》、李清照的《一剪梅》等诗词学生可听可唱,通过歌咏,学生更能深切的领略诗歌的情感美、音律美。 古诗词的学习与积累,为运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学生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后,虽然对意思还不完全理解,但作文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引用一些古诗句,这些诗句在文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孙某的《春之韵》里这样描述:“在贺知章的眼中,春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韩愈心里,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

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的探讨

古诗词教学方法的探讨 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在浩如烟海的文学长河中,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有,这些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经验的总结、情感的沉淀。然而,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较大的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它们的内涵。如何让小学生走进古诗呢?赋予这一传统的课型以新的生命力,是摆在每一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急需解决的话题,值得研究、探讨与实践。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代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具体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因此,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上,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上,对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都格外重视。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诗歌既是我国古代诗人诗作的名篇,又是众多诗篇中朗朗上口的佳作。短小精悍,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从而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学习古诗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而且也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受到美学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其审美、塑美能力,不断塑造其人格魅力。如何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呢?使古诗的教学充满灵秀之美呢?我们当以诵读为重点,以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悟,感受情和美,进而学以致用,使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重新焕发。 一、好诗不厌百回读──在反复诵读中体会美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各年级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词中的修辞对仗、声调平仄,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韵律美。诵读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1、课堂上读,把握诗的旋律 课堂学习中,重在诵读古诗词。“诗是有声的画”。在课堂上,我们引导学生朗读要花样翻新,通过范读、跟读、听同学读、小声读、大声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新奇、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朗读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学生朗读时可以轻声自读,口中念念有词,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还可以高声诵读,底气十足,慷慨高昂,读出气势、读出自信、读出激情。但是,无论怎样读,都应当力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注意停顿、轻重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明快的节奏感。 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阅读过程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诵读,就得让学生的感情飞扬。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激昂处送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我们要引导学生读出灵感,读出音韵美。还可以根据儿童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边读边辅以手势、动作、表情的变化,增强诗歌的表现力,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情境中,感怀身受,遐想翩翩,其乐融融。如读“满身雪白走将来”等这样动感性强的诗句,就可以配以能够表现诗意情感的身体动作,使其活灵活现,别有一番情趣。 2、课余读,让诗意轻舞飞扬 虽然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但时间毕竟有限。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古诗词诵读实践活动。如开展“每天一诗”、或“每周两诗”活动,一学期至少背30首诗词,而且,我们拓增古诗词背诵的篇目,学生可自由背诵《课标》要求之外

“五步法'轻松完成古诗教学

古诗教学之“五步法”轻松完成 杨峪河镇柿园小学王涛 从教20年来,本人一直坚守在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由基础的字、词、句教学做起,达到说话与写话的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我发现当中最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基础巩固的最重要一环节莫过于古诗的教学了。 因为纵观所有小学语文教材,古代诗歌不尽占有一定比例,更是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足以体现出了古典诗词教学在我国义务教育基础阶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也是提高学生传统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基本途径, 直接影响到学生初中、高中阶段语文素养的培养。那么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到底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小学古诗教学呢?------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大家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能够按照如下“五步”进行,一定能够在轻松完成应有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一步:读古诗。 现阶段,小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在古诗课堂教学当中,老师始终要以学生的“读诗”为本。 首先要求学生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

遗字,不添字。然后变换各种不同朗读方式,如齐读、独读轮读、对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体会到读古诗的乐趣。其次,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坚持课堂朗读与课余阅读相结合的原则,借助一切有利条件扩大学生的古诗朗读视野。第三,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带着思想感情对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反复地进行大声朗读,这便是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经过大量诵读,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诗词的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更好地理解出诗词表达的思想内涵。同时,在诵读中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丰富联想,将诗歌艺术的魅力内化。 当然,在读古诗的过程中,一定还要要注意紧抓最基础的字音和断读及语气,从而拓展至所有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当中。 第二步:知作者。 关于作者的了解,其实在小学古诗的学习当中,尤为众多的当属唐代的几位有名诗人了,他们不外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了,二人又合称为唐代诗人中的“大李杜”,以及后来的李商隐和杜牧,二人合称为“小李杜”。除此之外,还有唐代著名的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孟浩然,他与王维并称为唐代诗人当中的“王孟”。对于以上几位“知名诗人”,在小学各年级的古诗教学当中都可以对学生做出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分析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确实,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情志景物浑融是中国诗歌尤其唐诗宋词最显著的特点,诗歌教学如果能引导孩子们抓住“诗?乐?画?情”四个字做文章,在吟诵和品味上下足功夫,让孩子们伴随美妙的韵律入境、动情、会意。 一、吟诵中体会古诗词的韵味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对每个学段的小学生古诗词教学都 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的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的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的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新课标在“读”和“背”中均强调了一个“诵”字,这既符合传统诗词的文体特征,也符合诗词的审美及教学特征。因此,如何在“诵”字上下功夫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何为诵?对其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同“吟”、同“咏”,“就是拉长了声音像唱歌似的读”;一种认为同“吟”、同“咏”有区别,“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侧重强调语言本身的节奏,

而非音乐的节奏。其实,“吟”、“咏”、“诵”的涵早就混同合一,之间难以区分明确的界限,当前,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的探索恰恰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这里用“吟诵”一词代替“诵”的称名。用吟诵的方式学习诗歌是先以来就建立起来的最基本的方式,其优越性、实效性早被证明,现在强调这种方式不过是对传统的回归。 其实,很多作品可以配乐吟唱,可以拉长声调吟诵,这些不仅仅本身是切入诗词情境的方式,也由于其形式活泼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 二、品悟中进入古诗词的意境 宋舜民有诗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自古至今,便有诗画同源之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二者同体也。人们也常说“如诗如画”,由此可见,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经常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歌里的画,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诗歌里的诗,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里蕴含的情思韵致。诗画相融的境界即是所谓的意境。中国的优秀诗歌都是有意境的。而阅读、欣赏诗歌一个必要的也是一个很难的环节就是入画入境。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的诗词多属于不必解作品,教师除了帮助学生作必要的字词疏通外,不必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旨意的挖掘上,而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入画入境。辛弃

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

摘要: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古诗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练,充满画意。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独特的方法,灵活有效的授课,让学生从古诗中开智慧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 关键词:古诗教学独特方法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因此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代,涉及诗人三十多家。这些诗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寄情山水……总体而言,古诗的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炼,充满了画意。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独特的方法,灵活有效的授课。 一、从诗文入手,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优美精炼的语言刻画出来。如《鹅》、《游园不值》、《春晓》等诗。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只需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顺理而下,自然就领会诗中意味:碧空万里,江水浩荡,江面一叶孤舟,扬帆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他敬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远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儿了;眼一迷忽,帆影不见了。可见诗人瞩望已久,思念之切。于是,长叹一声“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感情多么真挚啊。 二、深入诗的意境,与诗文产生共鸣。 古诗的表达往往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不论是写人、记事、状物或绘景的诗,不论是抒情和叙事的诗,无一不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使诗文思想感情升华。 如柳宗元的《江雪》,通过概括描写环境,衬托人物,精刻细节,来突出人物性格,立意含蓄深刻,选材详略得当。讲授时,可随学生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看懂画面上描绘了多少景物,确定诗人观察事物的立足点;2.理清画面的层次结构,探索出作者观察生活的顺序和展开想象的思路;3.弄清楚字、词、句的确切含义,体会出诗人感情爱憎的倾向;4.有条件的还要尽可能考查诗人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评论出作者的功过得失以印证诗作。这样既感触到了诗人苦恼与孤立无援的处境,又坚决坚持自己的主张,宁折不弯,继续探索的精神。 三、重视联句和译说的训练 古诗讲究凝练,即用极为有限的词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古诗中词序的颠倒、词语的省略,甚至句子成份的省略比比皆是,所以句与句、词与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初看起来显得难以捉摸,领悟整个诗篇所描写的意境就更难了。教学时可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逐个弄清字词句含义及其内在联系,然后,要求他们用现代语言,通过课堂口述或书面作业比较准确地把一个个诗句译出来,进而贯通全诗内容。 如《早发白帝城》后两行作者先写猿声,继写轻舟,又用上一个“已”,把前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 : 【内容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讲,古诗词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学生的思想和人格的重要途径;是为提升语文素养打下基础的关键阶段。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偏重教师的传授,学生机械的接受和记忆;存在着偏重背诵和默写,忽视对内容的感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小学情感培养方法 古典诗词博大精深,灿若星河,千百年来,滋润了多少代中国人。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呈现的古诗更是其中的精髓,它能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我们小学课本中就收录的诸多古诗词内容丰富深刻,情感积极健康,它们起着感染和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但是在教学中又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足。本文试着对古诗词的分析,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古诗词教学问题 1、枯燥单一的“演讲式”,课堂缺少活跃 “演讲式”俗称“填鸭式”,也就是满堂灌。这种教学使得课堂死气沉沉,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辛苦。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分为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说思想,齐背诵。整个过程机械化,使原本内容丰富,意味深远的营养大餐被做成毫无新意的小菜。同时这种教学形式限制了学生创造力,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隐藏着的美感被无情的摧残殆尽,课堂上缺乏美感,缺少情感的迸发。 2、学诗方法单一,破坏诗歌的整体性 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老是紧盯着课文,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节外生枝,生怕联系一些课外知识、拓展相关古诗会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采取一问一答,学生们只知道回答,并未理解问题到底与诗词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破坏了诗歌的整体性,进而无法很好的领悟诗歌的意境。

小学古诗词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小学古诗词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内容摘要】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千百年来,这些优秀诗篇合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时时刻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所以,小学古诗词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当前,古诗词教学的弊端之一,侧重于对古诗词内容的单向“传递”和“告诉”,将作品的主题单一化,把学生的思维拘泥于其中,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这种平面线性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思维的驰聘,扼制了学生的激情和灵性。因此,我们应努力为学生构筑自由想象的空间,力求通过立体化的教学策略,让孩子进入诗词情境之中。 【关键词】纵引横引内激外拓 纵引:提升“期待视界”,激发阅读兴趣 所谓“期待视界”是“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以前由阅读经验、教育水平、文化修养、生活经历,艺术趣味等所形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具体来说,当学生面对一部作品时,他的“期待视界”总是纵向发展的,接着,创新期待作为“期待视界”中的深层因素便会浮现出来。因此在诗词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定向期待,但又绝对不能迁就,而是要把单纯的定向期待提升为活跃的创新期待,不断拓宽和建立新的视界,以此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从诗题出发,先让学生说说对“庐山”、对“瀑布”的印象。学生很快就在自身的“期待视界”内找到了相关的知识积累:有的结合学过的课文介绍了庐山千变万化的云雾,有的吟诵了苏轼的《题西林壁》,还有的则联系旅游见闻描述了瀑布的气势。然后我再询问学生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诗人是在哪儿望庐山瀑布的?”“庐山瀑布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诗人游览庐山,为什么单单对庐山的瀑布情有独钟?”此时,我再让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诗文寻找依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横联:架设情感桥梁,实现心灵对话 刘勰所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除了说明文学创作离不开情感投入,也说明没有情感的审美欣赏只能是被动的,不会获得深层次的领悟。古诗词教学中除了以美读悟真情之外,还应强调文学欣赏中的“移情”,

《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古诗词作文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在现行各类小学语文教材中均占相当的比例。古诗词教学对小学生的文化熏陶是无可替代的。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存在许多困惑和盲点;对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不明确;对古诗词教学在各学段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各学段的教学方法没有明显的区分。这些因素导致古诗词教学目标不统一,教学方法单一。 我们认为,古诗词教学方法各学段的目标应该有所不同,那么,各学段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另外,即使同一学段,古诗类别不同,所采用的教法也不应雷同。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将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力求通过学习和实践,总结出若干各高效的教学方法。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小学古诗词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古典文化的熏陶,还要促进他们的语言的发展,以及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教法研究上要本着实用、高效、发展的原则,一切从学生出发,使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充满语文味,方法简便,效果明显,学生从文化上得到浸润,能力上得到提高,达到能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词的程度。 我们提倡高效的语文课堂。这一方面依赖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还要辅之于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学古诗词教法研究有其现实作用,课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师成长的几个步骤:学习-反思-行动-总结。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我们课题的研究分三个步骤进行:一、学习文献。我们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取相关的资料组织系统学习.我们学习了《名师课堂实录诗词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刊载的有关古诗词教法的文章、名家古诗词教学课堂实录,还学习了《语文会刊》中相关文章。在学习的基础上,召开座谈会,

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

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要走出古诗词教学的误区,当前古诗词教学有哪些误区呢? 一是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形式取代了古诗词的诵读吟唱、语言品味、情感感悟。自主、探究学习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各科教学的共性。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词教学有着鲜明的、独特的个性。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特点,就没有了古诗词教学的“味道”。 二是以解诗、读诗、背诗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花大量时间用于理解分析内容、读通读顺。目前古诗词教学大都停留在这一层次。一些以学习经典诗文为特色的学校,学生可以背诵许多古诗文,但诵读水平不高,品位不高。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品诗”,没有学会吟诵,从品味诗句当中加深对诗中意境、情感的领悟。 一、语言的品味 语言素养体现在对语言的理解、品味、积累、实践诸多方面。对诗的语言的理解是读诗的基础。许多老师都指点学生自己看注释、查资料、或联系上下文把字词的意思读懂。如“风景旧曾谙”,让学生理解“谙”是熟悉的意思,从中知道诗人曾经很熟悉江南,现在很怀念江南,因而才抒发“能不忆江南”的感情。又如“感时花溅泪”,让学生理解“时”不仅指时候,还指时局、时势的动乱;“泪”不是一般的眼泪,而是生离死别的泪,是心惊肉跳的泪,是爱国爱家的泪。这样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释上。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是“品”出来的。 1、古诗词的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学会品诗。 品味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感情色彩、表现手法。 古诗词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但不应停留在诗句内容的浅层,必须引导学生从诗句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提出问题。千锤百炼的诗眼、千古传颂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都应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细细品味。 2、语言的品味必须伴随着大量的诵读、细细的品读。 古诗词的诵读、吟诵,有别于一般课文的朗读。一些古诗词教学读的量也很多,但就是读不出味道来。关键在于对诗句的诵读缺乏必要的引导,把诵读和语言的品味、情感的熏陶割裂开来。 读诗先读题,品诗先品题。

浅谈小学六年级古诗词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六年级古诗词教学方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到六年级,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自然就到了它的巅峰,学生学习的古诗词不下数百首。而且,每次素质测试中,变化万千的古诗词题之失误,真是一次次“麻醉术”后的剧痛。使我们彻底醒悟:自认为学生熟知的友情“诗”,原来是那么不近人情的疏远。加之,学生习作时语言的网络化与匮乏化,如环境沙漠化那样让我们感到可怕。那么,如何疏通古诗词之源,使学生才能有可取之活水呢?下来,我就本册语文教学谈谈古诗词的复习方法。 一:因势利导锲而不舍 本学期第一天,我用古诗给予学生深深的期望“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学生信心大增,我又说:“可是,要想取得好的成绩,我们该怎么做呢?请你们也有诗词回答我。”这下,就像点燃了导火索,什么声音都有了。“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学生会用古诗词,是建立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在校时间的节奏是紧张的,几乎没有空闲之处,如何来利用时间对其进行巩固。我们虽不可能利用“马上”“厕上”“榻上”,但我们可以利用“课前”“课

中”“课后”,早晨来校后,学生就可以利用早读前的十几分钟将你布置的古诗文进行记忆,(当然,我们六年级是以《语文知识精粹》这本课外工具书为主的。)每天只理解记忆几句诗句足已。你想,一学期下来,我们大概就复习了数千句了,数百首了。加上,古诗词的学习本来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事,想要好,就得慢慢的做。得保证诵读的时间。 二:学法灵活,加强考核 对于托管学生来说,复习古诗词方法会更多一些,因为,晚上给家长背诵,并说出诗意。或根据古诗词改写成记叙文、散文等。这样,既复习了古诗词,又加强了习作练习,岂不一举两得吗?第二天,老师只需检查那些学困生就可以了。同时,我们每天更换课表,就在课表旁写上一两句哲理诗、惜时诗、给孩子鼓舞了士气,有学习了诗句,渲染了学习的氛围。其实,在这期间还有一个难题,那就是孩子会背诵,理解,不会写字,或写错字的现象。这点,我们就在写字课上画上田字格,很规范的将难字、易错字板书出来,孩子临写,这样,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平时,我们在听写生字生词的时候,不妨出几句诗词,让孩子填空。考察了孩子对古诗词的理解与应用。再进行查漏补缺。逐步提高学生整体的古诗词水平。

关于小学阶段古诗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关于小学阶段古诗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它们或豪迈昂扬,或细腻清丽,或发人深思,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一辈子都难以忘掉。古诗在开发培养孩子们审美意识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本学期在进行《加强小学生古诗文诵写训练的研究》课题研究之中,我对古诗教学有了新的感受和想法。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有效的授课。因此根据古诗基本特点,我认为可以对古诗教学进行如下教学: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例如《江雪》这首诗,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二、指导古诗学法,读懂诗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 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要过“细、全” 由于小学生对古诗不如对一般文章熟悉、了解,因而在教学中首先帮助学生集中精力领会诗文的大体意思,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如果过全过细的介绍作者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3、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

浅谈古诗教学方法

浅谈古诗教学方法 古诗教学有利于学生加强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丰富想象。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概括、精练含蓄的额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多年来,我一直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辅读方法,致力于探索古诗教学模式,并运用于教学实中,使学生受益匪浅。现简介如下: 模式一: 故事引入——熟读理解——品读背诵 教学先将故事的内容,结合写作背景,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有时可配挂图或简笔画),以次激发学生诵读故事的兴趣,理解古诗的内容。接着,出示古诗,经范读或听录音,扫除阅读障碍。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所讲的故事,琢磨词和句的意思,教师及时点拨,学生主动理解。最后,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朗读品味。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思维处于活动、兴奋状态,诵读抑扬顿挫,回环流畅,直至背诵。 模式二: 背诵相关古诗引入——速读理解——想象意境——美读成诵 根据所学古诗的内容,先让学生背诵学过的同类古诗。这样既可复习旧知、加强记忆,又易找到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古诗作平稳的饿铺垫。接着,要求学生快速读通读顺,约略理解古诗大意。然后,学生闭目想象,教师以诗化的语言描述意境,并配上音乐,创构诗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深藏在跳动的字里行间的深隽永的思想和委婉复杂的感情。最后,配乐诵读,学生置身于诗的煤精,体察、感悟、陶醉,直至背诵。 模式三: 自学检查——质疑讨论——尝试辅导——欣赏练习 初读时,学生划出读不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句。通过查字典、查资料,学生初步读通、读懂,教师及时检查,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这一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及时找到自己在内容理解上的空白点,进而带着强烈求知欲积极参与,更好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展开讨论,相互交流,自己解决问题,使整堂课都活起来。然后,教师重点辅导,让学生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引导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学生文字的欣赏感受能力就会受到美的熏陶。最后可作尝试练习,如让学生根据诗意即兴表演,或乘兴作画,再现诗境,加深理解,也可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诗比赛,设计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口答题,开展古诗知识抢大活动等。 模式四: 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 首先,教师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写作背景,理解题目的意思。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读感知古诗,要求读准,不添字,不漏字。在此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讨论、品味,领悟诗意。这时本模式中较关键的一步,因为字词是古诗肌体的“建筑材料”,深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均由此表现出来。教师应引导学生创设想象的氛围,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内在韵味,在头脑中再现古诗的艺术境界,沉浸在诗情画意的享受中。最后,出示相似的古诗,让学生按上述的精髓,领略其深刻的底蕴。

小学古诗词意境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5017598517.html, 小学古诗词意境教学策略 作者:陈水莲 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19年第26期 【摘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便是古诗词的意境美。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审美能力,懂得欣赏诗词中的意境,是学习和鉴赏古诗词的重中之重。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入境生情,让学生在唯美、深远的诗词中形成人生观,体验意境,是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意境;教学策略 古诗词美不可言,是中国文学殿堂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诗言志,词言情”,古诗词中诗人们通过凝炼、生动、优美的语言抒情言志,既是表达诗人的个人情怀,更是表现诗人的修为、素养和志向抱负。因此,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殿堂,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健康的人格情操、远大志向的有效途径。 一、古诗词意境的重要性 袁行霈先生说过:“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产生共鸣、相互交融,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也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如此可见,意境是意相融,情相生,意与境相融相生,缺一不可。要先有“境”,无论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想象虚构的,诗人通过物、景、事、人等物象产生诗词中的“境”。有“境”,还得有“意”,“意”是诗人的主观情意,通过“境”中的物象,结合内心的感受而产生的情感,所谓“触景生情”,往往就是这么来的。诗人多感物,诗人也最多情。世间万事万物在诗人眼里都是一首诗,或抒情或言志,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怀及志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2年)指出,“读诗词,体验意境,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可以陶冶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可见,通过学习古诗词,体会古诗词的意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向。 二、通过情境创设,感受古诗词的唯美意境 意境是抽象的,需要用心去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之美有时候“只可意会,无法言传。”在教学小学语文古诗词中,如何让学生通过诗词去感受诗人的情怀,体验意境之美,笔者认为,情境创设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课堂的口头讲授,通过情景再现、身入其境,让场景生动化,诗词情景化,从而让学生有所见、有所感,进而得到意境的体会,对诗词的理解,达成古诗词教学的目的。 1.通过情境创设,体会诗人情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