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问题情景创设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问题情景创设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问题情景创设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问题情景创设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问题情景创设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08-13T14:13:06.00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8年6期作者:雷磊[导读]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讲求抽象和逻辑的学科,这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广州市荔湾区鸿图苑小学广东广州 510375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将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与问题情境创设相结合,将抽象数学知识和具象鲜活的生活结合,用数学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以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双进步。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讲求抽象和逻辑的学科,这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就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认识更多地停留在感性的、具象的层面。而数学符号和数字的抽象知识又是小学的难点,为此,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元素引入到课堂教学,可以给小学数学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条件带来实质性突破。同时将其与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所倡导的问题情境创设充分结合,可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信息技术普遍而深入地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可以为教学创造更多样化的手段,创设更符合教学目标的问题情境,推进教改和新课改的发展进步。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字计算、公式、图形等概念是由生活所提炼的抽象化符号,又高于生活。对于这种数学概念符号知识,小学生都需要一定时间才可以接受和理解。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将这些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化为符合小学生思维的,感性、具象的事物和生活场景,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由于传统教学中数学教师可用的教具和资源相对受限,而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突破这一局限,实现教学的多元化,促进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创设出高效的课堂问题情境。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并将小学生引入到情境之中,从而将抽象知识进行直观、生动地展现,让小学生在思维上更容易实现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过渡与转化。其次,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丰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扩展知识面,为教师开展问题情境创设提供了无限可能。三是实现抽象数学知识的趣味化和具象化,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四是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与数学知识的深入融合,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复制性功能将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片、视频等,更好地实现对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完善,真正实现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方式的多样化。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其强大的功能,为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开展认知开创了新的平台。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创设有效的小学数学问题情境中的对策

(一)将抽象数学知识和具象鲜活的生活结合,充沛小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数学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加强其使用性,强化与小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新课改将小学数学学科的独立性弱化,使其更具生活性,更易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教学,从而使学生对新知识更易接受和吸收,学习也更具针对性。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数学教学中枯燥、单调、抽象、晦涩难懂的弊端,将数学知识生动化、直观化,使数学知识更贴近真实可感的生活情境,从而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充沛的情感体验中完成课堂教学。例如,二年级的数学图形辨析,小学生多数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这一教学难点存在理解不清晰。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这一教学平台,进行图形的构建,把生活中学生喜欢的事物与这一知识点结合,既可以激发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又可对数学问题进行清晰的辨别认识,解决数学难点问题的同时,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也因情感的加入而更加深刻。

(二)用数学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性故事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将其结合到情境教学中,再与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教学载体相融合,可以突破数学学科的限制,使课堂教学变得多样化,教学内容在现代教育技术和故事的结合下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力,进入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在更加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对数学问题产生强烈问题意识,进而探索、求知,思考并解决问题。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创设鲜活、鲜明的画面,以故事为背景和线索,将数学计算、图标等融入其中,在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完成课堂教学。比如,在两位数的加减法计算中,退位和进位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松鼠搬家的故事,把两位数的加减法糅合进去,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了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将数学思维渗透到游戏中,创设问题课堂情境,丰富课堂教学长期的数学课堂计算和推理会让学生深陷逻辑思维的怪圈中,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枯燥。游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特性,将其融入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到数学中的逻辑推理和思维方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创新思维和智力。例如,小学应用题是数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的难点,将数学题融入到游戏中,并通过多媒体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游戏动画,从而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进行计算、推理,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解题和理解,又可以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发散,智力得到开发。

总之,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特点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开展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开辟新的平台,进一步推动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教学的深入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思考 大丰市三龙镇第二中心小学糜海清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工作。但是,创设情境不是一种时髦,不是盲目使用,我们许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一、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信封。”。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

小学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

小学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 师:同学们请认真看图(教师动画播放大象和蚂蚁拉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蚂蚁就败下阵来,全班学生哈哈大笑) 师:笑过之后应该有思考,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 生:它们的力气相差太大,一个属于重量级,一个属于轻量级。师:你是怎样知道它们谁轻谁重的? 生:用眼睛看出来的。 师:你很会观察,还有吗? 生:能够用体重计测量出他们的体重,比一比就知道了。 师:你的方法很独到。见过体重计吗?(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出重量单位——千克。) (二)案例二《9加几》问题情境的创设: 师:春节就快到了,张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游乐场玩。(话音刚落,教师随即播放出幻灯片)小朋友们,快来看,她们已经到了游乐场!从这里你都发现了什么啊?学生听后教师的提问,都认真地观察屏幕上的主题图,大家踊跃地举手发言,在学生的诸多回答中,有这样新奇的回答: 生1:我发现游乐场里有很多树。 生2:我发现了有一位女同学在往卖气球的阿姨那跑,我想她可能是要买些漂亮的气球吧。

生3:(好像发现了什么宝贝,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图的右下角有几条白,我想是草地里有毛毛虫吧? 针对上述这三种回答,这位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即时的评价,因为学生这样的回答,可能是教师意料之外的…… (三)反思: 1、案例一教师对学生中存有的每一个问题精心剪裁,目的明确,结合教学目标选择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成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组,诱导学生逐步理解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使得学生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2、案例二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很新颖,但其所提的问题不明确且过于宽泛,使学生摸不到头脑,正是因为这样宽泛的一问,使得她把学生思维引入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这时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在这样宽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迁移起到了作用,他们会把自己所看到不确定的事物实行大胆想象。整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只注重了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并没有认真考虑。所以造成了在这个问题情境中,产生那么多与数学无关的回答,使课堂陷入无数学问题中,离题万里。虽然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积极发言,看起来很热闹,但却达不到教学目标。 3、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因为问题可使学生产生困惑,进而产

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5f16525702.html, 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作者:董艳 来源:《安徽教育科研》2018年第15期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有著不容忽视的作用。情境教学能为数学与实际生活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学生为本、联系生活以及有价值是情境创设的主要条件,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需遵循教材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紧密联系生活以及要有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教材;认知;生活;价值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作为出发点来创设有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情境的创设还能丰富数学课堂,使数学教学变得更为生动,从而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为了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实效与作用,教师要深挖教材,以学生为本,紧密联系生活,并创设有价值的情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任务。 一、情境创设要遵循教材实际 教材又称之为课本,主要根据课程标准来编制,并系统反映出学科内容。其不仅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媒介,还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情境的创设主要是为了服务课堂教学,所以必须严格遵循教材实际,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基于此,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在创设情境过程中,需深挖并认真钻研教材,以了解教材内容的编排目的;同时要明确该节课的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从而创设出符合教材内容的教学情境,以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以《商的变化规律》教学为例,该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商的变化规律、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根据教学内容,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松鼠妈妈分栗子”的情境,如下(多媒体课件演示): 一天,小松鼠妈妈要外出几天,在外出前松鼠妈妈要给5个小松鼠宝宝分栗子,松鼠妈妈说:“现在给你们一人6个栗子,要求吃2天。”小松鼠宝宝们一听,都觉得太少了,有点不开心。松鼠妈妈想了一会,又说:“那我给你们一人12个栗子,但要吃4天。”可是小松鼠宝宝们还是觉得少。随后松鼠妈妈又说:“那我给你们一人24个栗子,一共要吃8天。”小松鼠宝宝们一听到有24个栗子吃,都很开心,就同意了松鼠妈妈。 在学生们看完故事后,教师提问学生:“你觉得小松鼠宝宝平均每天分到的栗子变多了没有?如果没有,那是为什么呢?而松鼠妈妈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满足小松鼠宝宝们的要求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教师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场景和境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境交融,从而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在新课程价值导向下,创设问题情境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新亮点。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数学课堂中创设的问题情境不但新颖、有趣、富有思考性,而且有较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然而,也有的问题情境创设牵强附会,不能承载数学知识,冲淡了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导致情境不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影响了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创设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效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这应引起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进行深入地探索。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只要给他提供适当的前提和学习条件。也就是说,任何知识都能够以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段的儿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完成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效方式,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一、问题情境及其创设的依据 所谓问题情境,是学生觉察到了一定的目的而又不知道如何利用已有知识达到这一目的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及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通过立障设疑、创设“不平衡”,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把他们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在高涨的情绪推动下思考和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数学教

小学数学常用的几种创设教学情境方式

小学数学常用的几种创设教学情境方式 发布者:孟庆民发布时间: 2012-6-19 17:26:03 一、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如“分类”、“确定位置”、“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等。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教学“分类”时,我巧妙地利用教室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组织教学: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再将这些物品打乱,将卫生用品放在讲台边,黑板擦、粉笔随处放,接着我再邀请学生来帮忙整理,恢复教室原本的整洁。通过简单的对比,学生立即明白了“分类”的好处以及分类的要求,之后实施分组教学,给每一组一定数量的文具和学具,让学生们动手分,教师只负责巡回检查,分完学生交流自己分类的方法,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利用分类的知识来解决常见的问题:如整理书包,考虑怎样分类比较合适;回家后整理衣柜等。 情境的创设使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体会到数学如此贴近生活,如此有趣. 二、问题设疑,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创设问题情境,它是数学再发现的源泉,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我总是精心设置悬念、冲突、矛盾,里面包含着种种实际问题,而且为学生感兴趣,但是学生现在还不知如何去解决它,从而把学生想要解决或解释某个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课的认知兴趣上来。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请同学们量一量自己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告诉我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我迅速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同学们都感到很惊讶!“为什么老师能很快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学习了今天的新课,你们就明白了。”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三、运用媒体,创设多维情境。 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如利用多媒体演示,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变成一个长方形,不但能清楚地揭示平面图形的内在关系,而且还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奥秘。 新教材每册都编排了“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够丰富,如果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发表时间:2011-07-07T15:42:27.01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0年第23期供稿作者:廖益辉 [导读] 从教时间不长,却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评价数学: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缺少趣味性,让人昏昏欲睡。 江西省南康市太窝中学廖益辉 从教时间不长,却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评价数学: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缺少趣味性,让人昏昏欲睡。这种观点虽然比较偏激,但至少从侧面反映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消极状态。易地而处,曾几何时,我们不也对数学的实用价值满怀疑惑?反思一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数学未必是有价值的,未必是所有人必需的。其实,生活是美的,而生活中因为有了数学就变得更美。但是为什么学生没有感觉到呢?除了教材的原因外,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好好检讨一下自己的教学,我们的教学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将数学应用于生活。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下面,结合我校的课改情况就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新旧对比,得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入新课,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而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自己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以生活实例引入 在教学时,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对学生来说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探究的心情与教师一起步入数学的殿堂。如在七年级下册(华师大版)第9章§9.1《生活中的轴对称》的教学中,学生对“照镜子”都很有感触,这一点可以帮助他们初步认识轴对称,要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认识轴对称,光*语言上的表述很难达到目的,这时候就要借助直观教学手段。如图,课件中各种生动的物体可以沿着直线翻折,并最终重合,这样直观的画面给学生很深刻的印象,对于理解“轴对称”这个抽象的概念很有帮助。 以上教学过程是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比较自然地引出轴对称,这样使学生感觉到概念的引入不突然,而且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就能学到很多数学方面的知识,反过来,才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三、创设情境建模引入 在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探究,对问题作出解答。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相似三角形”教学时,出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两幅中国地图间有什么关系(相似)?形状又有什么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等)?”。

小学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

小学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师:同学们请认真看图(教师动画播放大象和蚂蚁拉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蚂蚁就败下阵来,全班学生哈哈大笑)师:笑过之后应该有思考,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生:它们的力气相差太大,一个属于重量级,一个属于轻量级。师:你是怎样知道它们谁轻谁重的? 生:用眼睛看出来的。师:你很会观察,还有吗?生:能够用体重计测量出他们的体重,比一比就知道了。 师:你的方法很独到。见过体重计吗?(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出重量单位——千克。) (二)案例二《9 加几》问题情境的创设:师:春节就快到了,张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游乐场玩。(话音刚落,教师随即播放出幻灯片)小朋友们,快来看,她们已经到了游乐场!从这里你都发现了什么啊?学生听后教师的提问,都认真地观察屏幕上的主题图,大家踊跃地举手发言,在学生的诸多回答中,有这样新奇的回答: 生1:我发现游乐场里有很多树。 生2:我发现了有一位女同学在往卖气球的阿姨那跑,我想她可能是要买些漂亮的气球吧。 生3:(好像发现了什么宝贝,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图的右下角有几条白,我想是草地里有毛毛虫吧?针对上述这三种回答,这位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即时的评价,因为学生这样的回答,可能

是教师意料之外的........................ (三)反思: 1、案例一教师对学生中存有的每一个问题精心剪裁,目的明确,结合教学目标选择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成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组,诱导学生逐步理解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使得学生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2、案例二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很新颖,但其所提的问题不明确且过于宽泛,使学生摸不到头脑,正是因为这样宽泛的一问,使得她把学生思维引入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这时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在这样宽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迁移起到了作用,他们会把自己所看到不确定的事物实行大胆想象。整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只注重了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并没有认真考虑。所以造成了在这个问题情境中,产生那么多与数学无关的回答,使课堂陷入无数学问题中,离题万里。虽然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积极发言,看起来很热闹,但却达不到教学目标。 3、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因为问题可使学生产生困惑,进而产生不满足感。所以说,恰当的数学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 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领域的动力。不过,一些教师仅仅为了追求“时髦”,不顾学生的感受,课前花费很多精力,绞尽脑汁设计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但结果却事与愿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研究》下半年课题研究计划

课题编号:JXKT--XS--04--022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研究》下半年课题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力图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为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教无定法、教学有法,信息技术的介入必将带来教育的革命性变化,教学形式的丰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师生间的交流渠道出现了新的变化。以教促研、以研促教,老师们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和钻研课题研究,在课题的研究中思想观念的转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课题研究中各课题组成员加强交流和合作,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课题研究工作氛围。 二、阶段研究目标 1.本学期研究重心放研究各类信息化手段在课堂情境创设中的具体运用,关注信息技术在课堂情境创设中的实际效果; 2.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处理课本主题情境图,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掌握更多的操作技术。 3.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对课堂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体验新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三、研究内容 1.进一步开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课堂情境创设的形式和方法

上有所突破; 2.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情境教学微课研讨,探求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模式; 3.组织课题组研讨,探索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不同途径,增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实效性; 4.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四、具体安排 1.2016年9月,召开课题组新学期工作会议,布置本学期研究工作; 2.2016年10月——11月,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情境教学微课研讨; 3.2016年12月,汇总课题材料,撰写课题阶段性总结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快乐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快乐教学 摘要:小学数学情境的设置方法有很多,较好地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启迪智慧,激发学习动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的思维和方法,从而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快乐学数学 一、引进生活,“趣”中激情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将知识传授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充分理解掌握知识,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例如: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一课时,我为学生展示了CCTV “青年歌手大奖赛”比赛情境,出示了2号选手的比赛成绩:9.87、9.90、9.96、9.85、9.85。 先让学生根据比赛成绩,充分谈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我提出评分要求:根据比赛规定,选手的最后得分应去掉一个最

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此时,学生已沉浸在现场比赛的情境中,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自己要当一回裁判。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很容易判断出结果。这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最高分和最低分,追问学生:“你们凭什么判断出9.96是最高分,9.78是最低分呢?”顿时,孩子们投入了热烈的讨论当中,课堂教学也自然充满了欢快、自由的气氛。上面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体验的热情,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研究。 二、探究悬疑,“思”中解疑 开放题不受单项知识的约束,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选择合适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把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起来,从而能够全面考虑问题,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二年级下册学习完乘法这单元以后,在复习课的最后我出了这样一道开放题: 钢笔文具盒水彩笔蛋糕巧克力 18元27元9元3元6元 (1)兰兰买了水彩笔,芳芳买了蛋糕,兰兰花的钱是芳芳的几倍? (2)月月花的钱是兰兰的3倍,红红花的钱是芳芳的2倍。月月和红红分别买的是什么? (3)老师买了两样物品,其中一件物品的价钱是另一件物品价钱的3倍,猜一猜老师买了什么物品? 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目,选择了合适的方法解决了前两个问题,较好地复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一个数的几倍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是当前数学课的多见形式,这种形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满堂灌,激活了师生的双向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凸现出来.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认知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但只有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心理和思维特点深入了解后,才能较好地提出问题,并把握课堂.下面本人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尝试探索和自主学习的问题设计,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1.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1遵循启发诱导原则 在教学中贯切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详尽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1.2遵循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 1.3遵循及时反馈原则 教学过程是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是在刺激反应和纠正反应中进行的,学生只有在不断的错误——理解——纠正的循环认知中,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设置疑惑情境,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辩明正误,从而确凿地掌握所学知识. 1.4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觉地应用教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 合适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不切实际,抽象空洞的问题情境只会使学生产生高深莫测的心理狐疑,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应具备以下要素: 2.1具有最近发展区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现代数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实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依原有知识为基础,以新知识为目标,才能收到优良的效果.2.2具有针对性 问题情境必须针对教学目标来创设 2.3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探究结论的兴趣,调动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适合的思维意向. 2.4具有连续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连续性,能起到承前启后,温故知新的作用.问题情境可以具有单一的连续性,也可以具有层层递进的梯度式的连续性. 3.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有连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优良的情感体验. 3.1通过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四因素构成的.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创造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时制宜地根据教学内容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理论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进行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2、实践意义: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听课调研,发现:学生不是缺少学习的资源,而是缺少学习的动力,很多学生是在老师们的反复组织教学和奖品激励下被动地去学。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我们认为,只有创设极富童趣和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和好奇心的强烈驱使下,在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下,在老师逐个递进的教学情境的引导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的掌握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因为,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才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因材施教、寓教于乐,不断优化教学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步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也是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有效情境: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实现预期目的的教学情形。 2.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通过创设大量现实、有趣且具有生活化的情境,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和发展了数学综合能力。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案例系列

借助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平铺在课桌面上,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比一比每个面的大小,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一说如何计算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这一系列的问题全部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解决。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又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地挖掘和体现。 又如:《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土豆(或萝卜)和小刀,跟老师一块儿切一切,看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切第一刀得到一个面;切第二刀得到两个面,一条棱;切第三刀得到三个面、三条棱、一个顶点) 板书:面、棱、顶点 师:现在我们就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学具,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知识) 师:(出示学习提纲) 1、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你是怎样数的? 2、长方体的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发现的?棱呢? …… 生:(探究活动) 生:汇报交流 生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师:你是怎样数的?可以演示给大家看看吗?通过演示让学生总结出比较科学的数法) 生2:我们发现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生3:我们把长方体的每个面剪下来,拿相对的面比一比,发现它们相等。

生4:我们是先把长方体的一个面画下来,再拿相对的面放下比一比,也发现它们相等。 生5、我们是先把长方体的一个面放在一张纸上折出一个印,然后拿相对的面比一下,就知道了。 生6:我们是这样发现的:分别量一量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和宽,因为它们的长和宽都相等,所以这两个面也相等。 …… “学生手指尖上充满着创造”。在以上环节中,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通过看看、摸摸、数数、比比、量量、画画、折折等实践活动,自己探究出了长方体的特征,这样的数学,使学生既获得了扎实的“双基”,又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发表时间:2017-04-25T16:04:54.91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5月第278期作者:刘于斌 [导读] 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湖北省潜江市张金中学433100 摘要: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创设恰当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进而产生认知需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为此,初中数学要创设质疑情境、创设探索性问题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创设操作实践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主动获取知识,学会探索,学会学习,进一步提升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情境数学能力 一、创设质疑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己创设的各种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内部因素,创设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鼓励学生发问质疑,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引起疑问、获得新的发现,久而久之,就能形成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如在一堂一元二次方程的复习课上,有这样一道题目:一元二次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则k应满足什么条件? 某学生回答:因为方程有实数解,所以判别式大于等于0,于是4-4(k-1)≥0,解得k≤2。 另一学生产生疑问:k≠1,否则这个方程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正确答案是k≤2且k≠1。 此时,笔者将题目改为: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则k应满足什么条件? 一学生回答:一样! 此时教室里讨论开了:题目没有说这是一元二次方程,但不是一元二次方程,怎能用判别式呢?k=1时……经过一番质疑讨论,学生得出这道题目应分类讨论: 当k≠1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由题意得4-4(k-1)≥0,解得k≤2。当k=1时,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解是x=- ,所以k≤2。 在学生的质疑讨论中,让学生主动探索发展,完善了本题的解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动机,唤起求知欲,为学生提供积极思维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引导和鼓励学生善于指出问题。 二、创设探索性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 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自主参与,与他人合作交流,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情境:有一铁匠想用一块锐角三角形铁皮余料制成正方形零件,为提高锐角三角形余料的利用率,正方形的边长总希望大一些为好,怎样才能使正方形的边长最大?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ABC是一块锐角三角形余料,要把它加工成正方形零件,内接正方形的边落在三角形的哪边上,正方形的边长最大?学生探索得:对于锐角三角形余料,内接正方形的一边落在锐角三角形最短边上时,边长最大,即加工成的正方形最大。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 三、创设生活情境 在数学新知获得阶段,是由学生现实经验到学科活动经验的过渡,这是抽象的过程、归纳的过程;而在知识综合运用阶段则更多的表现为演绎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及知识储备,并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高度统一的问题情境。因为这样的问题情境能成为沟通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新知的桥梁,并构成课程目标实现的逻辑起点。为此,要创设再现学生生活事例或生活问题的现实情境,教师必须对学生生活经验和学习材料进行比较研究,把握两点之间的关联,找准情境创设的切入口,确定问题情境的框架。例如,在分式的运算复习中可提问:往一杯糖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糖,糖水是否变甜?为什么?通过上述情境的创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启迪思维,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追求和探究新知识,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创设操作实践情境 操作实践是发展学生思维和锻炼学生创新技能的重要手段,而且最深刻的新知的获得莫过于用自己的双手从实践中体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尤其是不易理解的教学内容,创设能激发学生自主、积极地进行操作实验而获得新知的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听数学。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境是实现新课标的重要举措,其创设的策略还有待探究,其关键在于在教学中要结合数学内容和教学实际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学会探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案例汇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案例汇总 (过程性资料三) 一、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教师问:“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屏幕上出现了一片绿 草地,一只猴子坐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小猴被车颠得一上一下,学生见了哄堂大笑。教师见机引导学生讨论,小猴为什么会感觉颠簸?一生回答:“因为车轮是方的,有角。走起来当然会颠簸。”教师引导学生再看屏幕:小猴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小猴仍然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个车轮没有角,但走起来为什么还颠簸呢?”教师的提问,再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了老师的提问,也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二、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计算下面四个图形的面积:①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②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③半径是2厘米的圆。④半径是3厘米的圆。在计算出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学生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圆的面积计算还没有学过,该怎样办呢?圆的面积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我们能否用割补法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那样来 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情景由教师创设,问题由学生提出,方法由学生去研究,课堂呈现出浓厚的探究氛围。

三、如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节的开始,设置了这样的悬念:列出如下一组算式后,我很快地说出了它们的得数。①9999× 9+9999=?②127×36+127+63×127=?③(100+8)× 125=?④98×35=?当学生听老师说出得数后,感到惊奇不已,这时我趁机导入新课:学习了这节课之后你就会知道老师是怎样很快算出得数的。这样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学习兴趣特别浓厚,急于找到方法的心情也特别迫切。让每个学生都处于惊奇、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中,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四、复习百分数应用题时,出示问题:某班有学生54人,其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解题前,教师设问:“怎样理解‘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 %中的数量关系”一句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整个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放飞场。有的说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5/4,有的说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1/5,有的说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4,也有的说男生、女生各占全班人数的 4/9、5/9,还有的说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5……学生从各个角度对其中的数量关系进行了分析,教师鼓励学生:“看谁的解法多!”此时,自然会有多种解答方法从学生的笔下涌出。另外,可以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意识,使学生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进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化、步步发展、层层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 摘要: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学科,其教学对小学生数学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了很大增长,创新能力也有所提升,这些都是数学教学中需要面?Φ闹饕?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不同问题做出针对性设置,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做出了深入分析,从而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进一步为他们打好数学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策略;研究 一、小学数学相关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原则 1. 思考性的数学情境 在数学学习中进行问题情境的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层面。数学这门学科具备极深刻的内涵,在创设情境时要包括大量信息,以进一步确保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巨大提升,在对数学问题产生兴趣与疑惑

的同时,帮助他们更深入地思考相关问题,从而让他们在数学教学情境中及时吸取数学信息。因此,教师要保证提出的数学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 2. 趣味性的数学情境 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使他们在此过程中自我认知能力不断提升,根据教学资源实际,设计出趣味性的数学教学情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3. 有效性的数学情境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首先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具备一定了解,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继而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达到创设有效问题教学情境的目的。所以,创设问题情境最主要的还是要具备有效性,才可以充分体现其重要的价值。 二、小学数学相关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探讨 1. 以故事形式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生的特点是年龄小并且好奇心强,他们对于故事有着强烈的兴趣,容易被故事吸引。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进行一些简单易懂小故事的创造,激发出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帮助他们更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 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生活、活动和游戏的情境中,容易诱发学生思 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创设良好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多种方式,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数学内容去思考,一 般分为情境故事化、情景活动化、情境生活化和情境问题化。 1 情境故事化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 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 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 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 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 情境活动化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 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 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 分有利的。 3 情境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 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 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一年 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 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 4 情境问题化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更应 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 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 合理有效地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同时,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情境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情境创设 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究竟如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 二、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

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三、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 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 +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四、要有“真实性”,从“虚拟化”到“逻辑化”。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