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

浅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

浅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渐回落,中国经济开始由常态转变为新常态。作为一个热门的经济术语,新常态包含着更多的新的思维。习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就为中国经济定下了新常态的基调。这都标志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勃兴之路再次启程。因此,如何理解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分析新常态的特征,谋求如何适应新常态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获得质的转变。

关键词: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

正文:一、引言: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指出我国目前的发展处于一个关键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来描述中国经济。之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深刻的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充分体现了中央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

二、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

新常态这个作为近年来重要的经济术语,并不是一个新词。它最先是由美国太平洋基金会管理公司的总裁埃里安提出来的。虽然其在不同的领域拥有不同的含义。但是就宏观经济领域来说,它被西方舆论普遍认为是指经济经过危机之后缓慢而痛苦的恢复过程。

而对于中国而言,面对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的持续下滑,国内的很多经济学者都试图论述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和表现,但对于新常态究竟是中国经济危机后的各种不稳定的表现,还是指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常态的周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事实上,2010年—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连续11个季度下滑,而2012—2013年GDP增速连续两年低于8%。对此,一部分学者认为,2010年以来经济下滑是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一旦这些因素消除,中国经济会恢复快速增长;而绝大多数的学者认为,中国经济近几年增速下滑的原因是趋势性

的,在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旧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增速下滑成为必然。这两种观点蕴含着完全不同的宏观政策导向:如果中国经济减速是外部因素所导致的,那么也就意味着目前的经济增长是低于潜在的增长率的,也就是说政府可以采取一些刺激政策来使经济恢复增长;而如果中国经济减速是内在因素所致,则减速的原因是潜在增长率的下降,那么宏观政策对此应该保持克制和包容。

事实上,新一届决策层对中国经济的减速和先前模式的不可持续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中央领导人也在多个场合为盲目的追求GDP增长的行为及理念降温,表示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了新的中高速增长阶段,中国经济的增长应该从单纯追求速度到追求质量和速度的结合。仅仅是追求速度会给经济带来严重的后遗症。这种对追求速度保持强烈克制的执政思维在2013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尽管全年增长压力很大,但外界概括的“李克强”经济学精髓之一——不刺激的政策方向贯穿全年,让外界看到了决策层推动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心。

三、新常态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新常态主要应该包括四个特征:一是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二是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三是动力转换,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是挑战增多,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

从速度层面看,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从经济学角度讲,新常态的成因与潜在增长率有关。什么是潜在增长率呢?潜在增长率是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在所有生产要素最优配置和各种资源充分利用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潜在增长率是理想状态下的增长率,GDP增速往往围绕潜在增长率合理波动。而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潜在增长率下降将成为必然趋势。因为,潜在增长率主要由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决定。从劳动投入来看,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

绝对下降,随着被抚养人口增加、抚养支出上升、储蓄率下降,可用于投资的资本增长将放缓。代表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也难以大幅提高。潜在增长率是一个长期供给概念,要求我们既不追求超越承受能力的超常发展,也不能在经济发展上无所作为。经济总量和基数变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不可能长期高速增长。新常态的新思路强调要让实际增速和潜在增长率一致。

从结构层面来看,随着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的强化,一、二产业比重将下降,服务业将加快发展,带来产业结构优化;随着新型城镇化提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带来城乡结构优化;随着相关产业由东部转移到中西部,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带来区域结构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价格提高,服务业占主导使人力资源更为重要,将推动劳动工资提高,带来收入分配结构优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社会保障完善,消费需求将持续较快增长,带来需求结构优化。

从动力层面看,以往,廉价生产要素是驱动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今天,要素价格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倒逼经济转向创新驱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从风险层面看,风险显性化并不是经济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因为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很多原来在高速增长时期被掩盖的风险暴露出来。比如,产能过剩,经济下行导致投资信心削弱,楼市泡沫凸显出来;楼市下行预期导致土地需求减少,土地财政财力紧张,地方债务风险凸显出来;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会导致银行相关贷款的风险隐患。

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看,提出用新常态来判断经济走势是科学的,标志着我国经济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7.4%。但是,产业结构在优化,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攀升到46.6%;需求结构在变化,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首次超过投资,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贡献率达54.4%、投资为48.5%、出口是负2.9%;城乡区域差距在缩小,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

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收入分配结构在改善,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物价水平稳定,2012年和2013年平稳增长2.6%,今年上半年保持在2.3%的水平;就业形势较好,城镇新增就业737万人;民生继续改善,保障房开工530万套;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2%,是6年来最大降幅;经济增长更有人情味,总体上处于一个合理区间。同时,今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仅为 5.8%,说明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总体看,新常态有利于就业充分、收入均衡、社保完善、物价稳定、增长平稳、质量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积极的。

四、适应新常态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消化以前的刺激政策遗留的产能过剩、债务杠杆以及房地产泡沫的确极为痛苦,但这是倒逼中国走上真正的改革正道,是推动经济转型的唯一正确选择。这是一个套餐,要选择改革,就必须真诚面对过程的痛苦和付出代价,罗曼蒂克、田园牧歌式的改革只能存在于诗人、作家的想象之中。中国还处在极为珍贵的战略机遇期,但这种机遇能否实现,取决于我们能否深刻认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对经济减速保持宽容,对调整中的风险不再回避和拖延。更直接一点说,能否借房地产调整的时机,痛下决心,刮骨疗毒,摆脱对房地产的危险依赖,这是中国经济未来能否再次振兴的关键。如果轻易启动救市模式,再次推高已经高高在上的泡沫,属于中国的机会就会渐行渐远。因此,借新常态的调整,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去适应新常态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厚积薄发的大好机会。

新常态有长期性,要求我们保持平常心。一是冷静理性,不急不躁,顺势而为。潜在增长率下降、经济增速放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需要保持战略定力。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都要求我们要有创新的宏观调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路和方式。要从过去只盯增速转变为坚持区间调控。当经济运行接近合理区间的下限时,政策着力点是稳增长;当经济运行接近上限时,注重防通胀;当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内,则加大调结构、促改革的力度。要从事后救急转变为保持底线思维。底线管理、区间调控,就是一方面要守住就业底线和通胀底线,另一方面还要守住风险底线。要从“大水漫灌”转变为坚持定向的精准调控。在今年上半

年,针对经济结构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国家实施了旨在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的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精准发力,支持棚改的专项金融债等政策,用“喷灌”“滴灌”代替了“大水漫灌”。要从单一需求管理转变为引入供给管理。目前,经济总需求受到制约,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有所降速。但是,从供给方面着手,就能找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短期,有效需求决定经济增长,在中长期,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决定经济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水平,改进劳动力和资本两种要素的结合方式。因此,新常态下,宏观调控不仅关注速度的短期变化,更关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等更为长期的目标,正在从主要关注需求端的“三驾马车”转向主要关注供给端的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和深化改革这长期的三大动力。新常态不是一个新的周期,而是一个新的时期,调控和改革的难度前所未有。新常态下最关键的,就是要把对经济增速的关注,真正回归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上来。对我们来说,只有深刻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保持定力、顺势而为、积极有为,才能在新的起点上更好地推动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1,汪同三。通过创新宏观调控适应新常态。新华网http: //https://www.sodocs.net/doc/5c18329001.html,/opinion/2014-07/21/ content_513477.htm。

2,林毅夫。未来20 年中国经济还能维持年增8%。新华网,http: //https://www.sodocs.net/doc/5c18329001.html, / fortune /2014-01 /11 / c_118927820.htm。

3,张江北。浅析以“新常态”对待经济增速放缓。《改革探索》,DOI:10.13751/https://www.sodocs.net/doc/5c18329001.html,ki.kjyqy.2014.18.137。

4,安宇宏。经济新常态。《宏观经济管理》2014年第六期“经济新概念”。

5,任平。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中国中小企业》2014年9月封面故事。

6,连平。中国经济运行“新常态”解析。“2014世界和中国经济论坛———复苏与增长”上的主题演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