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CEO们如何重建信任(774 wds)

CEO们如何重建信任(774 wds)

CEO们如何重建信任

作者: Eleanor Bloxham

2013年03月20日来源: 财富中文网

How does anyone know who to trust anymore? Eighty-seven percent of fish labeled snapper really isn’t, according to a recent Oceana study. Same for 59% of tuna. When buying deodorant or sunscreen, you have to go to a source like the 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 (EWG) cosmetics database to find out the product’s toxicity. No one will be able to eat a meatball at Ikea again without thinking about Black Beauty.

Consumers aren’t the only ones suffering from poor disclosure today. Shareholders are too. So it was a breath of fresh air when SEC Commissioner Luis Aguilar recently wrote to encourage better disclosure by companies in the upcoming proxy season. “I share the desire expressed by many investors f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that would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make informed vot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he wrote. Aguilar went beyond asking corporations to provide accurate, mandated disclosures. He encouraged companies to go the extra mile.

Clearly, business leaders could do a lot more to build trust with their stakeholders. Nearly three-quarters of the 31,000 people polled in the 2013 Edelman trust survey said they did not trust business leaders to solve social or societal issues. And over 80% did not trust business leaders to make ethical decisions — or tell the truth, regardless of how complex or unpopular it is.

At a meeting of board members from large and small public companies I attended recently, one director raised the question of the Edelman survey and why there’s such low trust in CEOs. Some directors cited corporate misbehavior as the cause —but compensation was also a prominent explanation.

That’s why Aguilar is urging public companies to implement disclosure of the ratio of CEO to worker pay. While Dodd-Frank already mandates that disclosure, the SEC has not yet written the applicable rules. “The relative pay of different classes of employees, such as the ratio between CEO compensation and median pay, can … create risks to an enter prise, including the risk of employee, customer, and shareholder discontent,” Aguilar wrote.

Other disclosures would also help public companies address the risks of pay differentials and stakeholder dissatisfaction. One such disclosure would be whether the company pays a living wage to all its employees — and if not, what percentage of workers don’t receive it.

Richard Troxell, author of the book Looking Up at the Bottom Line: The Struggle for the Living Wage! has defined the living wage as the amount of money, earned in 40 hours of work, that is necessary to cover the basics in any given location. While the minimum wage is a one-size-fits-all measure, the living wage is higher — or in a few instances even lower — than the minimum wage, depending on the geography, he told me. “Companies paying a living wage would end homelessness for over one million workers who are now homeless — and prevent at least 10 million minimum wage workers from becoming homeless in the future,”he says. “By stabilizing the economic situation of these employees, companies will benefit their bottom line by reducing their turnover and the significant costs that go with it.”

Another proxy disclosure that would help address the risks of pay would be measures of potential pay bias. For example,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in pay for college grads right out of school, by gender and by ethnicity. How does that evolve over their career cycle — one year later, five years, ten years later, and so on. “Fighting bias requires hard facts,” says Julie Graber, CEO

of the Institute on Women, which publishes research related to gender equality. By addressing this issue head on, business leaders would be demonstrating that they are willing to tell the truth, even if it’s not popular.

Would investors appreciate such disclosures as Aguilar contends? “Voluntary disclosure of human capital metrics would be helpful to the investment community,”says Mark Ubelhart, shareholder and human capital practices leader at Global Analytics. And David Schilling, senior program director at the ICCR, which represents 300 institutional asset managers with approximately $100 billion under management, told me he thinks this kind of inform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shareholders. “Workers need to receive a just wage — and a sustainable living wage so they can meet more than basic expenses,” he says. “Some discretionary income is important too so workers aren’t just one illness away from poverty.” Workers under such stress are unlikely to be happy or productive.

While we can’t expect nirvana from disclosure, we can expect that disclosure will raise awareness. Boards think about critical issues in a more focused way when they publicly disclose them. When boards and the C-suite pay attention to stakeholder satisfaction, companies are stronger, more sustainable, and resilient.

Eleanor Bloxham is CEO of The Value Alli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Alliance(https://www.sodocs.net/doc/5418464589.html,), a board advisory firm.

应该信任什么人?谁又能回答这个问题?据世界海洋保护组织(Oceana)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标识为鲷鱼的鱼类,有87%并不是真正的鲷鱼。而假冒金枪鱼的比例高达59%。在购买体香剂或防晒霜时,消费者必须到环境工作组(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EWG)的化妆品数据库,确定这些产品是否有毒。再也没有人愿意去吃宜家(Ikea)的肉丸,因为这会让人想起《黑骏马》(Black Beauty)。

当下,消费者并不是信息披露不充分的唯一受害者。公司股东同样深受其害。最近,美国证监会(SEC)委员路易斯?阿奎拉鼓励公司在即将到来的股东大会季进行更全面的披露,令人耳目一新。阿奎拉写道:”与许多投资者一样,我也希望能获得额外信息,帮助投资者们做出更明智的投票和投资决定。”阿奎拉甚至要求公司提供精确的、强制性的信息披露,甚至鼓励公司走得再远一点。

很明显,公司领导人可以做很多工作来帮助股东树立信心。爱德曼公司(Edelman)2013年信任调查的31,000名受访者中,约有四分之三表示,他们并不相信公司领导人能够解决社会问题。超过80%的受访者不相信公司领导者能做出伦理决策——或是说出真相,无论真相有多么复杂,多么地不受欢迎。

最近,笔者参加了大大小小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议。有一位董事提出了爱德曼调查所涉及的问题,还质疑为什么对CEO的信任度会如此低。有的股东认为公司不当行为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但另外一个更为显著的解释则涉及薪酬问题。

这也是阿奎拉敦促上市公司披露CEO与员工薪酬之间比率的原因。虽然《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已经就此提出相关规定,但美国证监会并未制定适用规则。阿奎拉写道:”公司内不同级别员工的相对薪酬,比如CEO的薪酬与平均工资之间的比率,可能给公司带来风险,包括造成员工、客户与股东不满的风险。”

其他方面的披露也能有助于上市公司解决工资差异和股东不满的问题。其中一项便是公司是否向所有员工支付了基本生活工资;若未全部支付,未获得基本生活工资的员工所占比例是多少。

《守住底线:为基本生活工资而斗争!》(Looking Up at the Bottom Line: The Struggle for the Living Wage! )一书的作者理查德?特洛克塞尔对基本生活工资的定义是,工作40个小时所

获得的满足任何地区基本生活所需的工资。虽然最低工资是一种一概而全的措施,但根据地理位置不同,基本生活工资可能高于最低工资,在个别情况下也会低于最低工资。他说道:”公司支付基本生活工资至少可以避免1,000万名领取最低工资的员工在未来无家可归。通过稳定这些员工的经济状况,公司可以减少人员流动以及因此产生的巨额成本,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大有好处。”

另外一种有助于解决薪酬风险的披露是针对潜在薪酬偏见的措施。例如,不同性别与种族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薪酬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一年、五年、十年之后,这种差异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又有哪些变化?女性学会(Institute on Women)CEO朱丽叶?格雷伯最近发表了与性别平等有关的报告。她认为:”对抗偏见需要无可动摇的事实。”通过消除偏见,公司领导人能够证明,自己愿意讲出真相,就算真相可能并不受人欢迎。

投资者是否会像阿奎拉主张的那样,理解这些披露的价值?金融服务公司Global Analytics 的股东及人力资源事务负责人马克?阿波尔哈特说:”自愿并且主动披露人力资源标准对投资者非常有帮助。”美国互信责任中心(ICCR)高级项目总监大卫?希林对笔者表示,他认为这种信息对于股东非常重要。ICCR共有300名机构资产经理,旗下管理的资产约合1,000亿美元。”员工需要得到公平的工资,以及一份能维持生计的基本生活工资,以满足基本的开销。有一些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对员工同样重要,这样,他们也就不会一生病就陷入赤贫状态。”如果员工陷入这种压力,就不可能快乐,也就不会有工作效率。

虽然我们不能通过信息披露解决所有问题,但我们有理由期待信息披露带来意识的提升。董事会在公开披露时,会更专注地考虑关键问题。若董事会和公司高管都能注意到股东满意度,公司就会变得更强大、更持久、更稳定。(财富中文网)

重建医患之间的信任

重建医患之间的信任 又是一起杀医案: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该院一名耳鼻喉科王姓主任医师死亡,另有两名医生受伤。媒体报道后,网友评论看得让人匪夷所思。医生遭遇暴力被刺身亡,本该引发同情,谴责行凶者。但网友评论多是说:医院太黑,医生太黑,医生乱开药、收红包、乱开检查单,看病贵、看病难,被医院宰过云云,甚至还有人为行凶者大唱赞歌。 出现如此窘境,与我们倡导的文明社会相去甚远;与我们的主张的人道主义精神背道而驰。我们还是客观冷静来看待诸如此类事件。 医患纠纷,历来久之。医改推行多年,但纠纷难以绝迹。 我们不能苛求纠纷不存,就像我们不能希冀每一位医生都能医术高超、妙手回春;我们也不能奢望,每一位医生都能合理科学用药,规范开出化验单、检查单;甚至我们不能渴望每一位医生都能廉洁自律,置医药代表诱惑而不理,拒收患者红包。 同样,患者在医院并不是每一位对医生都完全信任;患者更不是每一位都能理解医学规律,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并非所有身临其境的人都能理性接受;患者也不是每一位都能做到尊重医生的职业及其执医行为;患者也并不是每一位都能承受医院的医疗费用。 当然还有,现有医疗体制下,绝大多数医院都是盈利机构。医院要盈利才能运转,而患者就成为了医院的“客户资源”,医护人员自然就成了医院业务代理单元直接与“客户”产生业务往来。在这种模式下,传统医者“救死扶伤”、“白衣天使”的高尚职业行为、社会美誉略显黯然。以此为背景下的医疗事故,无形之中增添了世人抱怨就医、埋怨医院、憎恶医生的色彩,使之更易转换为难解的医疗纠纷,甚至医患对立、大打出手,直至行凶伤人的悲剧重演后再次重演。 医患对立,于医院无益,于医生行医无益,于医学发展无益,更于患者治疗无益。 诚然,解决医患纠纷,非一朝一日之功。增加医院安保力量,是必要的但终不是长久之计。假如,医院少一些盈利,多一些公益;个别医生少一些冷淡、蔑

2020年关于公众对社会信任度调查报告范文.doc

2020年关于公众对社会信任度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地点:北京市 调查内容:公众对社会信任度调查 调查方式:街头拦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近日发布一项调查称,随着地沟油、瘦肉精、塑化剂等食品安全事件的相继曝光,42.9%的公众将食品行业列为最不信任的承诺,除此之外,电信、房地产、建材等行业也失去了公众的信任;而垄断程度较低,竞争激烈的服装行业赢得的信任度最高。 该调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于20xx年7月开展,采用街头拦访的方式,调查涉及北京市16个区县,共发放问卷1030份,其中有效问卷976份。 调查显示,20xx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对个人诚信的不乐观转向了对企业、政府的怀疑。 公众认为,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建设的核心,只有在政府诚信度提高的前提下,才能使社会诚信总体水平得到提升。但今年发生的动车事故、郭美美事件和几起政府强拆事件,使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此外,公众人物在诚信上的表现也不能让公众满意。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针对公众人物在诚信方面的表率作用,受调查者认为没起什么作用,甚至起到消极作用的占到65.5%。 企业在诚信上的得分在及格线以下,仅为53.6。 公众认为,企业最常见的失信现象表现为虚假广告盛行、假冒商品盛行和东西缺斤少两;而造成企业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大环境中不诚信的影响,失信成本过低和政府部门监管不严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失信。 调查显示,居民个体的诚信得分达到60.6。 在此次调查中,44%的公众表示在面对诚信问题时能够坚持原则,45.9%的公众表示会视情况基本坚持原则,仅有8%的民众会先考虑自身利益。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最信任的是家庭和自己,选择这两项的比例累计为总人数的87.7%。 调查结果表明,45.5%的调查者认为社会大环境中,不诚信的影响是个人诚信缺失最主要的原因,周围人不诚信和失信成本过低,也对个人诚信产生了较大

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背后的管理体制根源

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背后的管理体制根源 摘要: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使红十字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 严峻的挑战,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全方位的思考和努力,其中,管理体制的错位是当下红十字会信任危机频现的一个重要根源。虽然红十字会为之已做出诸多重要探索,但距离理顺体制、还原其社团本色、使其公开透明地运行之目标还任重道远。 关键词:红十字会;信任危机;管理体制 红十字会与联合国、奥委会并称世界三大国际组织。但与联合国、奥委会的妇孺皆知相比,国人对红十字会的认知度相对较低。2011年沸沸扬扬的“郭美美事件”把中国红十字会推上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公众的质疑声浪中,红十字会遭遇到了近年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郭美美事件”挫伤了包括红十字会在内的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使其募捐救助工作遭遇严重困境,据统计,“郭美美事件”后,6-8月公众通过慈善组织进行的捐赠总额为84亿元,比3-5月的626亿元下降866%。[1] 看已经尘埃落定,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刚刚开始。对于大多数民众而言,对于危机事件中红十字会的现实认知,更多的是出于感性和情绪,而较少有理性的思索和关怀。对于一个饱经历史沧桑,具有国际性特征而又身处社会转型加速期的人道救助团体而言,剖析其信任危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绝非易事,本文试图从管理体制的视角,对此略作管窥,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红十字会管理体制的严重错位 中国红十字会是国际红十字大家庭中的一员,始建于日俄战争中的1904年,历史悠久,成绩卓著。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可见,红十字会本质上是一个社团组织,具有社会性、公益性和民间性,因此红十字会的管理理应体现出社会力量和民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在阳光下公开透明地运行。但现实中,这样一个具有久远传承和深厚历史积淀的社团长期存在着管理体制严重错位的问题,而且,这样的问题直至今日仍未得到完满解决。 新中国建立伊始,出于巩固政权和安定社会的需要,政府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林林总总的慈善机构进行了全面整改,其中绝大多数都以“封建组织”、“反动组织”和“宗教性组织”的名义而取缔,红十字会是为数不多的得以继续延承的社会团体,但彼时的红十字会却在特殊的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以往的身份内涵,1950年改组后的红十字会成为“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人民卫生救护团体”,隶属卫生部,成为其下辖的一个业务机构。[2]会基本上已经迷失了自我。当然,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下,这样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红十字会的社团本性和民间特征并没有在之后的历史演进中 得到逐步的彰显,虽然在主管部门和隶属关系上有所变更,但都是体制内的变化,红十字会基本没有改变政府职能部门的身份界定。

申论范文二:重建社会信任需要正能量

申论范文2: 题目:从给定材料出发,结合实际,以“重建社会信任需要‘正能量’”为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要求:(1)紧紧依靠给定材料,角度新颖,主题正确、集中;(2)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准确、流畅;(3)字数在1000—1200字。 重建社会信任需要“正能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发布了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内容表明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程度进一步下降,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 造成我国社会信任度下降的原因主要有,社会上的很多负面现象对人们心理产生消极影响;维护社会信任的制度和相关法律不健全;人们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不良心理;部分家长对孩子开展“性本恶”的教育等等。这些问题的共同原因是当前社会“正能量”的缺失,对此,我们要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积极发挥其对于促进社会诚信建设的促进作用。 弘扬社会“正能量”,发挥其“良币驱逐劣币”的作用。当前大量负面现象充斥着整个社会,使人们的心理受到了消极影响,为了营造诚信和谐的社会氛围,我们有必要大力提倡诚信待人,大力弘扬社会上的诚信人物以及他们的诚信事迹,通过这种积极向上的客观环境影响更多的人,是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诚信的建设中来。 因此,民众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手头抓起,做出更多的诚信行为;媒体要树立社会诚信建设责任意识,对于社会上的诚信事迹,要积极报道,对诚信行为要大力弘扬,对社会上的不诚信行为要进行曝光,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弘扬社会“正能量”,发挥其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寻找最美教师、寻找最美医生、寻找最美村官,“最美”是中国人今年提到最多的词汇。“最美”成为流行词汇的背后,是社会“正能量”逐步成为社会主流,并逐步显示出其对于社会风尚的引领作用。去年110国道上的大雪,将众多司机朋友困在了绝境,北京市延庆大榆树镇政府人员心系被困司机,为被困人员免费送饭,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很多司机居然不敢轻易打开车门,折射出人与人之间信https://www.sodocs.net/doc/5418464589.html,任的缺失,但是在政府人员的努力之下,司机们终于放下戒备,大家将心比心,互信互助,终于度过难关,相信很多司机在经历这件事之后,会对诚信有新的认识和感悟,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的诚信建设中来。 弘扬社会“正能量”,发挥其对不良行为的约束作用。加强社会诚信的制度和法律建设体现了社会“正能量”,加强社会诚信的制度和法律是具有强制力的“正能量”,是确保社会诚信建设的基石。当前,我国社会信任度下降,是经济生活和社会现实中共同的突出问题,以企业为例,信任度下降主要表现在掺假使假、以次充好、有约不遵、互相拖欠赖账等。 弘扬“正能量”就是要利用相关制度和法律对这些违法行为进行严惩,执法人员要加大执法力度,设立举报窗口,对不诚信的的行为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并追究其法律责任,社会各界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执法行为,对于破环诚信的行为要进行监督举报,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约束破环诚信建设的不良行为。 社会诚信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弘扬社会“正能量”必将使社会诚信建设取得突破,必将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大的成绩。

医患之间的信任

经济观察报/2011年/6月/13日/第049版 专栏 医患之间的信任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薛兆丰 上期谈“信息不对称”,即这么一种情境:有些事一方确知,而另一方不确知。这现象是人类社会的特征,不奇怪,奇怪的是市场是如何克服并建立互信机制来促成交易的。尚待本期讨论的是:医疗服务是否例外?医疗领域有没有欺骗?医生是否天生就要欺骗?是什么妨碍了医生诚实地谋生?医患之间如何建立信任? 医疗也是商品,与其他商品无异,也服从经济规律。医疗服务必须耗费人财物。培养一个独当一面的医生要多年时间,而器材和药物也占用大量资源。正因如此,医疗服务的质量有优劣之分,而医疗服务也总是在进步过程之中。如果资源并不稀缺,或医疗不需要耗费任何资源,那么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就会无限扩张。 然而,坊间流传一套叫做“诱导性需求”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有大量医疗服务其实是病人不必要的。医生之所以诱导病人购买这些服务,只不过是在利用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来赚钱。该理论推断,只有让国家来供养医生,让病人看病吃药全免费,从而割断医患之间的买卖关系,才能避开信息不对称的陷阱,消除医疗领域的欺诈现象。 那究竟医疗服务是不足还是过剩?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分清“特定的医疗服务”与“抽象的医疗服务”之别。病人对前者的需求总是有限的,但对后者的需求则总是无限的。经济学要解释的是,在什么情形下,市场会过度供应“特定的医疗服务”,而未能有效地提供“抽象的医疗服务”。 以饮食为例。人们对任何一种特定的食品——如馒头——的需求总是有限的。人们每顿顶多只能吃几个馒头,此外就是多余的了。然而,人们的食欲,却从不限于馒头。只要资源足够丰富,人们的胃口就会迅速从馒头扩展到肉类和酒类,而肉类和酒类势必消耗大量本可用来制造馒头的粮食。从这个角度看,人们对饮食的抽象需求——营养和美味——是无限的。 在医疗领域,情况相同。人们对某种药物或某种手术的需求总是有限的。病治好了就不需要再吃抗生素,婴儿生下来以后就不再需要剖腹产,确诊了是感冒就不需要验血。然而,尽管病人对特定的医疗服务的需求是有限的,但他们对抽象的医疗服务——即增强体能、减少痛苦、延长寿命的需求则是无限的。资源只要充分可得,那就可以转化为满足这些需求的医疗服务。因此,抽象的医疗需求从来是无限的。 问题是,为什么抽象的医疗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而医生又同时故意向病人提供他们实际并不需要的特定的医疗服务呢?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医疗行业有太多管制,以致扭曲了医生正常的行医模式;二是因为这个行业缺乏自由竞争,以致前文所介绍的各种消弭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安排,都无法在医疗领域发挥作用的缘故。 医生故意向病人提供不必要的服务,就是典型的“搭售”,或曰“捆绑销售”。其主要成因有两个:一是因为政府对诊金实行的价格管制,二是公费报销制度诱发的浪费。 法律经济学之父迪瑞特(A.Di-rector),其开山之作就是关于捆绑销售的研究。他指出,一个能在市场上靠其产品获利的卖家,不可能通过搭售其他产品,来获取超额利润。换言之,任何卖家都能凭借其产品的优势赚钱,但不可能通过搭售来赚两次钱。因此,市场上常见的捆绑销售现象,都是出于其他的原因,而其一就是“规避价格管制”,即通过强行搭配其他商品或服务,把被价格管制压下去的差价补回来。 医生看病,卖的是“诊断”。诊断只是一段话,吃药或不吃药,开刀或不开刀,大事还是小

2018社会信用体系与诚信建设读本-继续教育答案

1.“共青云”是由哪个地方的团委建设的?(2 分) A. 北京市 2.哪个城市在微信城市服务中率先上线“企业信用查询”服务?(2 分) D. 深圳 3.《关于实施优秀青年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加快推进青年信用体系建设的行动计划》由多少个单位联合签署?(2 分) D. 51个 4.第一批青年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地区有多少个?(2 分) B. 9个 5.论及“互联网+社会信用”的《互联网时代的国家治理》一书是哪个出版社出版的?(2 分) B. 中共党史出版社 6.“互联网+”是在哪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来的?(2 分) B. 2015年 7.中国是在哪一年接入国际互联网的?(2 分) C. 1994年 8.“i志愿”信息系统是由哪个地方的团委建设的?(2 分) C. 广东省 9.首批中国青年诚信行动合作伙伴有多少家单位?(2 分) C. 11家 10.哪个省份是全国首个颁布青年守信联合激励政策的省份?(2 分) D. 浙江省 11.团中央最早与哪个航空公司合作实施针对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诚信机票”计划?(2 分) C. 东方航空公司 12.中国在哪一年出现了第一家互联网企业?(2 分) D. 1995年 13.大数据(Big Data)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哪个公司提出来的?(2 分) D. EMC公司 14.截至2017年6月,中国互联网普及达到多少?(2 分) D. 54.3% 15.工业和信息化部的4G牌照是在哪一年发放的?(2 分)

16.第二批青年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地区有多少个?(2 分) A. 7个 17.《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多少个“互联网+”重点行动?(2 分) D. 11个 18.国务院在哪一年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 分) B. 2015年 19.工业和信息化部的3G牌照是在哪一年发放的?(2 分) B. 2009年 20.“志愿汇”信息平台是由哪个地方的团委建设的?(2 分) D. 浙江省 二、多选题(共10道题,下列各题选项中,可能有多个正确答案) 21.英国消费者的个人信用报告包括以下哪些信息?(2 分) A. 公共信息(如选民登记信息) B. 账户信息 C. 查询信息(在数据库中对个人信用信息被查询情况作详细记录) D. 关联信息(收集记录个人与他人的共同账户信息) ABCD 22.以下哪些是美国的信用服务机构?(2 分) A. 邓百氏公司 C. 标准普尔公司 AC 23.以下哪些属于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协同机制?(2 分) A. 信用信息公示机制 B. 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使用机制 C. 信用修复机制 D. 信用主体权益保护机制 ABCD 24.目前针对哪些失信主体或个人已经签署了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2 分) A. 运输物流行业严重违法失信市场主体及其有关人员 B. 保险领域违法失信相关责任主体 C. 石油天然气行业严重违法失信主体 D. 房地产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 ABCD 25.哪些国家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采用政府主导模式?(2 分) A. 法国

医患信任及其构建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构成,医患关系正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轰轰烈烈的医改早已拉开了大幕,但这个现状仍无根本改变。尤其是医患关系,达到了有史以来的“冰点”时期,医患关系现状令人堪忧。信任被列为在医患之间首要考虑的因素。医患诚信障碍,医患信任危机是现今医改必须面临的主要问题,关系到医改的成败。社会管理问题突出促使改革发展进入风险社会阶段,化解医患矛盾,建立医患信任是卫生系统参与创新型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 医患沟通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患者三方共建、理解和信任。只要善待患者,加强沟通, 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就会赢得患者对我们的尊重和认同,和谐的医患关系就一定会建立 起来。 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对患者真诚可信,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加强社会监督等,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作为卫生系统的一员,怎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许多医院实行开放式管理,建立医患沟通监督机制,保证医疗信息畅通,在这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医患关系紧张,彼此缺乏信任,医疗纠纷增加,是当前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构建信任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是谋求医患双方崇高价值取向共同归宿的基本条件,是减少医疗纠纷与诉讼的最有效的预防机制。 信任是人的一种态度和主观愿望,他愿意相信周围的环境,外部世界符合他的愿望发展,事务会将朝着他希望的方向演进;信任是基于人的生存策略的一种简化机制,信任将周围复杂的环境和千差万别的人的性格简化为“二元",即"可以相信"和"不可以相信"。离开了人们之间的一般性信任,社会自身将变成一盘散沙。 患者就医,医者医病,医方需要博取患方的信任,患方也只有相信医方医患关系才能初步建立。信任的建立期中,是有四个核心接触点需要仔细考虑的,那就 是习惯,身份,举止言谈和形象。。医和患因为需要产生医患关系,二者关系中医方又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责任和义务在医患信任关系中也必须有所体现,这也是医患信任的特殊性。 2当前医患关系的现状和主要原因 医患关系从总体上看,是基本和谐之中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和谐是主流,不和谐是支流。医患关系成因复杂,有医疗资源不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患者有意见:有医疗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群众不满意;也有更复杂的社会因素。既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还有管理监督不力等原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理解,不能换位思考。部分医务人员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

2021年关于公众对社会信任度调查报告简易版

The Short-Term Results Report By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At Regular Or Irregular Times, Including Analysis, Synthesis, Innovation, Etc.,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Goo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编订: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2021年关于公众对社会信任度调查报告简易版

2021年关于公众对社会信任度调查 报告简易版 温馨提示:本报告文件应用在个人或机构组织在定时或不定时情况下进行的近期成果汇报,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内容包含分析,综合,新意,重点等,最终实现对未来的良好规划。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调查地点:北京市 调查内容:公众对社会信任度调查 调查方式:街头拦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近日发布一项 调查称,随着“地沟油”、“瘦肉精”、“塑 化剂”等食品安全事件的相继曝光,42.9%的公 众将食品行业列为最不信任的承诺,除此之 外,电信、房地产、建材等行业也失去了公众 的信任;而垄断程度较低,竞争激烈的服装行业 赢得的信任度最高。 该调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于

20xx年7月开展,采用街头拦访的方式,调查涉及北京市16个区县,共发放问卷1030份,其中有效问卷976份。 调查显示,20xx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对个人诚信的不乐观转向了对企业、政府的怀疑。 公众认为,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建设的核心,只有在政府诚信度提高的前提下,才能使社会诚信总体水平得到提升。但今年发生的“动车事故”、“郭美美事件”和几起政府强拆事件,使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此外,公众人物在诚信上的表现也不能让公众满意。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针对“公众人物在诚信方面的表率作用”,受调查者认为没起什么作用,甚至起到消极作用的占到65.5%。

中国慈善组织信任危机成因及其对策思考

中国慈善组织信任危机成因及其对策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慈善组织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不少影响其自身发展的问题。信任危机无疑是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本文将结合近年来慈善组织的发展状况,分析其信任危机的成因,并以此提出化解危机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慈善组织信任危机成因对策 慈善组织主要是指以从事慈善事业,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非政府组织,具有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自治能力,进行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等功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慈善组织在社会救济、扶贫开发、救灾抢险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扶危济困,互帮互助精神的弘扬以及社会资本的积累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近年不断出现的有关中国慈善组织的丑闻事件,如2001年的“中国妈妈” 胡曼莉盗用慈善组织名义谋取私利,“希望工程”善款被人侵吞,2002年山东一民办孤儿院院长董玉阁因诈骗罪锒铛入狱,以及2011年中国红十字会因“郭美美”引发的相关丑闻等,均使中国慈善组织的信任基石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 一、慈善组织信任危机的成因分析 (一)慈善组织工作宗旨的要求与其实际中组织行为的差距 慈善组织与私人企业的最大不同是,慈善组织是致力于慈善事业,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类非政府组织。慈善组织的诚信问题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社会把一部分重要的社会职能——启迪心智、扶危济困、升华灵魂、保护健康和安全托付给了这些组织。而这部分社会职能所包含的意义则深刻地体现在绝大部分慈善组织活动宗旨的内在要求上。因而,慈善组织能否践行组织宗旨,能否履行工作职责将关系着自身形象与信誉的能否维系,乃至组织的生存和长远发展。而近年来不少借慈善之名、公益之名而行私欲之实等偏离慈善组织使命的行为,无疑在不断地削弱甚至摧毁着慈善组织的信誉基石。 (二)信息不对称加剧社会的不信任 慈善组织的运作与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若是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就有可能在慈善组织与公众间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引发公众的误解与质疑。当谣言飞起,势必引发人们不断地猜测与怀疑,加剧社会对非政府组织的不信任。2011年6月,一个名叫郭美美的女孩打着“中国红十字会”的招牌在网上炫富,尽管事后经多方查证并非其所自称的“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但是,此次事件还是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红十字会持续关注与质疑,并导致了中国红十字会自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信任危机。

重建社会信任需要“正能量”

重建社会信任需要“正能量”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任危机见怪不怪、负面新闻不绝于耳:救人者要靠录像、要靠人的作证才能避免被赖上,一些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据《社会心态蓝皮书:2013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度已经跌破了60分的信任底线!缺少了信任的社会,纵然富有,每个人的幸福感却极其稀薄。 在“负能量”、“负情绪”弥漫的环境中,社会信任将行渐远,我们急需“正能量”的引领与示范效应。何为“正能量”?“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因素,它涉及法律、制度、文化、舆论等方方面面。因此,政府应从健全制度、加强政府公信力、发挥媒体舆论导向作用三个方面,逐步建立起公平有序的社会秩序,重建社会信任。 健全制度是重建社会信任的基本保障。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社会信任建设必须有强有力的制度作保证,否则信任建设就不能有效进行。社会信任制度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提高诚信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及相应的严密性。同时,制度的执行要有必要的刚性,对不执行者要有相应的惩戒,使其得不偿失,在政治上身败名裂,在经济上倾家荡产,最终落得个自取其辱的结果。 政府公信力是重建社会信任的重要支柱。社会的信任是由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与个人信用共同构建的,其中政府信用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导向性、全局性作用。当前,政府公信力不足的原因和表现是多方面的,例如政府运行不够公开透明,公众权益得不到保障落实,有的官员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因此,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全面履行职能,特别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政风建设。 发挥媒体导向作用有助于促进社会信任。这个社会的负能量已然成一种病态的趋势向上增长,能够给予正能量的人或物却是越来越少。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每时每刻都在向社会提供大量的信息(包括信任信息),对政府、企业、公民的诚信建设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社会信任重建中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主渠道的作用。利用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大力宣传诚信建设中的先进典型和经验,树立诚信建设中的楷模。 中国人不是一个无“信”的民族,我们向来欣赏“一诺千金”,鄙视“言而无信”,做生意讲童叟无欺,为人以诚信为本。从现在起,张扬正能量,更关注公共建设而不只是为一己私权而动辄剑拔弩张。一个社会的信任与被信任,固然要健全的制度、权威的政府还有媒体的导向,但也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努力。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每个个体正能量的叠加,就会是一个巨大的正能量场,引领社会走向正确的方向。

信任与合作良性医患关系的构造

以直报怨,构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邹珺 一、现象和问题——中国医患关系从合作到冲突的演变 1、现象:医院成是非之地 自从去年哈医大二院的天价医药费用的事件出来以后,各地媒体陆续报道各种医药黑 幕,天价费用、遗弃病人、医疗事故等等,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新闻和报道。在这样的紧 张氛围中,深受媒体影响的老百姓变得更加不相信医院和医生,而医生和医院在承受着更 大的压力。 “病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紧张的医患关系是长期演变的结果。这可以追溯到1985年卫 生体制改革正式开始。当时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起草的《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 报告》中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事业搞活。”其实,政府对医院采取了类似于国有企业开放搞活的改革思路,但只给政 策不给钱,逼着医院自己找钱。那么,医院只好逼着医生自己挣钱,医生没有其他办法,只 有从病人的口袋里掏钱。病人到了医院感觉花钱越来越像流水一样,急着去捂口袋,但是怎 么捂不住,那口袋已经不像是他的了,口袋挂在医生的笔上,于是就和医生争吵起来。但是,口袋里的钱还是像流水一样,那些口袋本来没有明显鼓起的人们实在受不了,于是就不敢去 医院。那些感觉上当受骗,咽不下这口气的病人,甚至用暴力方式出起,打医生、杀医生、 砸医院。这些人听说辽阳医院失火的时候,一定会幸灾乐祸,这是“报应”、“天意”、“活该”! 医患之间的争吵没有随着2002年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而好转,医疗纠纷继 续以30%的高速度增长。在这些纠纷中,相当一部分当事人的医患关系从最初的“人民内 部矛盾”,继续演变成“敌我矛盾”。双方法律意识的增强或许是一种社会进步,但是法律 手段对于解决医患矛盾只是一种次优选择,因为指标不治本,而且代价高昂。 2、问题:医患关系从良性走向恶性 如果撇开现实的人际关系,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医患关系是一种咨询关系、求助-帮 助的关系。其中一种是中立的类型,医生在临床决策中扮演中立的科学家角色和修理师的 角色,客观地判断患者的病情,然后根据病情给予治疗。医院相当于实验室、工作台。这 种简化的对策状态中,病人与医生的人与人的关系简化成为修理机器对机器的关系。 现实中的医患关系要复杂得多,至少可以区分出另外两种类型:一种是良性的关系类 型,彼此的互动是友善的、信任的、交流的、合作的关系;另一种则是恶性的关系,彼此 的互动是紧张的、疑忌的甚至是敌对的关系,这是一种非合作的、冲突的关系类型。 可悲的现实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医患关系已经从一种良性关系类型的逐渐演变成 为一种非合作的、冲突的关系类型。改革开放之前,在党的政治思想教育下,“又红又专” 的白衣天耻于看着口袋开药,给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患者所提供的是亲人般的服务;患者 也像对待亲人解放军一样对待“天使”们。而现在,即使天使没有堕落成为魔鬼,患者就 医时多数时候是战战兢兢,害怕受骗上当。 二、医患关系冲突的危害 医患关系从合作到冲突的演化,伤害了当事人双方,而且也伤及了政府。在不安的氛

2020年关于公众对社会信任度调查报告范文

2020年关于公众对社会信任度调查报告范文 发布时间:2020-01-09 来源: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北京市 调查内容:公众对社会信任度调查 调查方式:街头拦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近日发布一项调查称,随着地沟油、瘦肉精、塑化剂等食品安全事件的相继曝光,42.9%的公众将食品行业列为最不信任的承诺,除此之外,电信、房地产、建材等行业也失去了公众的信任;而垄断程度较低,竞争激烈的服装行业赢得的信任度最高。 该调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于20xx年7月开展,采用街头拦访的方式,调查涉及北京市16个区县,共发放问卷1030份,其中有效问卷976份。 调查显示,20xx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对个人诚信的不乐观转向了对企业、政府的怀疑。 公众认为,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建设的核心,只有在政府诚信度提高的前提下,才能使社会诚信总体水平得到提升。但今年发生的动车事故、郭美美事件和几起政府强拆事件,使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此外,公众人物在诚信上的表现也不能让公众满意。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针对公众人物在诚信方面的表率作用,受调查者认为没起什么作用,甚至起到消极作用的占到65.5%。 企业在诚信上的得分在及格线以下,仅为53.6。 公众认为,企业最常见的失信现象表现为虚假广告盛行、假冒商品盛行和

东西缺斤少两;而造成企业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大环境中不诚信的影响,失信成本过低和政府部门监管不严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失信。 调查显示,居民个体的诚信得分达到60.6。 在此次调查中,44%的公众表示在面对诚信问题时能够坚持原则,45.9%的公众表示会视情况基本坚持原则,仅有8%的民众会先考虑自身利益。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最信任的是家庭和自己,选择这两项的比例累计为总人数的87.7%。 调查结果表明,45.5%的调查者认为社会大环境中,不诚信的影响是个人诚信缺失最主要的原因,周围人不诚信和失信成本过低,也对个人诚信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浅析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

浅析中国社会中的信任危机 ——读《现代性的后果》有感 摘要:现代社会增强了社会成员的流动性,使社会成员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活动永远局限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同时也使得原本可能毫无关系的若干人发生了联系,那么这些人之间产生信任的基础就与传统社会熟人之间的信任区别开来,也引发了现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 本文以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为出发点,首先介绍了吉登斯有关信任的研究。其次,结合本书的内容将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归于两大类:主观方面——社会成员自身的本体性不安全;客观方面——抽象体系入口处的糟糕体验。最后,在建立个人信任、促进代理组织的完善和加强对代理组织的监督三方面尝试性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信任危机抽象体系入口处代理组织 一、信任危机的出现 虽然社会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人与人之间却越来越疏远。我们去农贸市场买菜,担心菜农缺斤短两,因此在农贸市场专门设了公平秤;菜农在收我们钱的时候,尤其是面值较大的钞票总要左看右看就怕收到假币,因此有人专门设有验钞机。这一来一回间,充分表现了彼此间的不信任。现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在无形中增加了社会交往的成本。 信任危机表示社会人际关系产生了大量虚伪和不诚实,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严重危机的用语,指一定社会或群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被人们所遵守,人与人之间缺乏一种道德的联系和约束,彼此都无法相信对方的真诚和忠诚,因此不敢委以对方以重任的现象(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 信任危机增加了社会管理难度,社会交往成本。在信任缺乏的现代社会,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受害者:民众输金钱、输感情,政府的信誉、形象受损。建立完善的社会信任体系,不仅仅是法律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道德体系和价值观体系的建立。

诚信的申论

关于诚信的申论范文 以诚信之力立公信之威 ——大力加强基层公务员诚信建设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诚信为立身之本、立业之本、立政 之本、立国之本。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这是对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做出的明确要求。提升政府公信力,基层公务 员个体的作用不容忽视,只有每一名基层公务员都发挥好自我的作用,才能有效地维 护政府形象,确保公信力不断提升。 当前,我国基层公务员的主流是积极、进步的,大部分基层公务员能够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廉洁自律,为提高政府公信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基层公务员队伍中确实存在不容忽视的局部道德失衡问题,一部分行政人员不讲 诚信,造成“干群冲突”。作为一名基层的公务员,如果个人行为失去诚信,必定会 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基层公务员要把诚信作为自身的职业操守,“去小恶从 大善、积小善成大德”,不断提升个人的品行修养。 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诚信修养。公务员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其诚信形象对群众有着 巨大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夫妻之间只有讲信修睦,才能举案齐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之间只有坦诚相待,才能推心置腹。基 层公务员在与亲人、朋友的日常相处中,同样要讲诚信。要弘扬“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风尚,坚持实事求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努力成 为日常生活中自觉坚守诚信的典范。 在基层工作中加强诚信修养。作为基层公务员,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是加强诚信建 设的重要环节。职业道德是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需要各级公务员管理部门将其融入 到各项基层公务员日常管理机制中。一是将职业道德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在开 展职业道德专门培训的基础上,将其纳入各级各类培训的必修内容,同时加强培训情 况登记和培训结果评估,建立职业道德教育培训长效机制。二是将职业道德作为考核 评价的重要依据。在公务员考核、任职、晋升等工作中,突出“德”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三是将职业道德作为激励约束的重要标准。在公务员评优奖励的条件设定上,明确提出职业道德要求,充分发挥公务员依法行政特邀监督员作用,吸收人民群众、 服务对象作为监督员,加强对公务员职业道德表现的监督。 墨子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基层公务员手中握有国家和 政府的权力,肩负着“治国”的使命和为民服务的责任,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应成 为整个社会诚信的示范者。只有每一名基层公务员都发挥好“小我”作用,才能为打 造政府公信的“大我”提供坚实保障。 重建社会诚信需要“正能量” 社会诚信建设,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习总书记说:“人 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让老百姓的生活充满阳光、正义、希望 和幸福。”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仓禀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向往“知荣辱知礼仪”的社会风气。从榜样的力量引导人们择善而从,凝聚正面阳光的向上力量,弘扬、传播正确的价值取向,团结奋进,激浊扬清,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 社会氛围,是我国文明发展道路上必须经历的历练。 何为正能量?“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因素,它涉及法律、制度、文化、舆论等方面。正能量就像是一种助燃剂,可以把每个人的力量和希望点燃;正能

大学生社会信任感调查分析

大学生社会信任感调查分析 摘要:社会信任感低下,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阻碍。在当代大学生中也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信任感不足,甚至丧失已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这严重影响了我们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与社会未来的健康发展。本报告就“大学生社会信任感”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对原因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简单的解决方案。 关键字:大学生社会信任感降低家庭学校社会 社会信任感是对社会上种种人或者事物、对于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周围环境的一种肯定,是一种人际信任的经验,是由个人价值观、态度、心情及情绪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组心理活动的产物。可是当今社会的社会信任感明显降低,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首部社会心态蓝皮书,从总体上看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显得生机盎然、活力四射。但与此同时,社会信任度正处于低值状态。这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大学是即将步入社会的一个群体,可以说是与社会有一定接触但是又游离于社会大门之外的一群人。对于社会我们有所了解,有所接触,但是对于社会中的许多人与事物我们又是充满未知、彷徨的。对于即将彻底踏入社会的我们来说,社会信任感是决定我们心态的重要因素。对于未来我们踏入社会以后的人际交往与处世态度都起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当今大学生的社会信任感到底如何呢?此次我们小组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与调查,生成了这份报告。 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本校学生内部考察的,因此可以说并不全面,只能代表本校学生的普遍意见。为了尽可能准确,我们采取的是在校内人流量较大地段进行问卷调查与口头交谈记录相结合的方法。我们主要在校内食堂,宿舍区门口,图书馆,湖边进行了调查,确保调查对象的入学时段尽量全面,性别均匀。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调查对象中大一学生最多,有将近百分之四十的比例。大二、大三则分别占百分之三十和百分之二十左右,至于大四学生仅有百分之十左右。至于性别方面,由于本校男女人数比例关系,此次调查对象男女比例为二比一。 谈起社会信任感,那必然是与社会有过接触与认知并且在自己的心中有一定的印象且生成有评价才能有自己的答案。所以本次调查首先是探究不同阶层的大学生对于社会的接触程度与认知状况,再在对于社会有一定认知的同学们当中详细询问一些社会上尖锐问题的看法以及个人对于社会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信任程度、恐惧程度等。 1、社会接触

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班级:12经贸英语2班学号:12090316 姓名:王婷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诚信已不仅是一种伦理范畴,而是在伦理范畴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法制内涵,实现由道德自律向法律规制的转化,最终筑就诚实守信这一道德准则的法律化。中国当前社会诚信状况令人忧心。国若无信,国何以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如何实现传统诚信的现代化转化,重新确立起人们对现代诚信文化的信仰,进而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真正建立,始终是中国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诚信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原因,提出前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对策建议。【关键词】诚信缺失现状原因对策 一:当前社会诚信的现状及其导致的问题 (一):现状 为了解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于2011年2月11日至2月14日,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5个大中城市展开了民意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6.6%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对此数据持质疑态度的同时,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反思。诚信缺失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加大社会的运行成本,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严重者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安定。从诚信主体来看,社会诚信主要包括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个人诚信。这三类主体在当前社会的诚信指数均不乐观。当前社会存在着各类诚信问题,政府有的单位制造虚假增长指数者,企业界有的企业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者,教育领域有的院校学术造假者,等等。有研究者对政府诚信缺失方面进行了归纳,主要体现为有的地方政府或有的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暗箱操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虚报成绩等。企业诚信缺失主要方面表现在:有的企业任意逃废银行债务,银企之间陷入信用危机;企业之间失信赖账,商业信用日趋萎缩;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会计人员做假账,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发布虚假财务信息,误导投资者和消费者;偷税、漏税、走私、骗汇、骗取出口退税屡禁不止。政府和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作为个体的人

现代性视域下我国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

现代性视域下我国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 近几年,信任危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事实。早在25年前,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就对现代性社会的信任问题做出了精辟分析。本文以其《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为引,将书中所阐述的内容加以归纳概括,认为信任危机的产生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原因,即时—空分离、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制度性存在的乏力以及个人存在的孤独,在简要分析各个原因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现实社会状况,加以剖析我国社会信任危机发生的根源所在。 标签:现代性;信任;信任危机 毫无疑问,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生活中一系列失信行为的出现,信任危机这个新词悄然而至并为现存社会不良现象盖棺定论。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让人们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产生信任危机,“南京彭宇案”的发生让我们反思道德信任危机,而社会中大量“李刚们”的出现则触及了我们对政府的信任危机。这些出现在不同维度的信任危机不禁让我们反思,在当代中国的现代性社会中,为什么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信任危机现象?就我认为,究其根本在于我国现代性社会进程中发生的“断裂”。 所谓断裂,作者吉登斯给出的解释是指现代的社会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1]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的经济生活方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制度正经历着现代性转型的阵痛,人们的社会文化也进行着现代性的变迁,而这些变化交织在一起,难免会使人们在思想上出现怀疑情绪,在行动中生发失信行为。 一、时—空分离 在前现代社会,“什么时候”一般总与“什么地方”相联系。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社会生活的空间维度都受“在场”的支配[1]16。而在现代性社会中,时间从空间中分离出来,社会生活更多地表现出“缺場”的情境。也就是说,前现代社会中的空间充满着实践,一个微小的空间就可以对人们的身体乃至情感和心理产生约束作用。而在现代,地点变得捉摸不定,我们更多看到的是通讯、信息,特别是新媒体在现实环境中的无所不在。这种在时—空分离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的现象,我们称为脱域。当脱域一旦再嵌入机制,就会形成由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两种类型组成的社会抽象系统。这一抽象系统,不仅从根本上动摇了“在场”这种传统熟人社会的交往方式,而且让作为信任基础的承诺本身也发生着变化,即从前现代性的当面承诺更多地变成了现代性社会中的非当面承诺。 当面承诺更多表达的是传统社会中有限的熟人交往关系。这种承诺不仅有“在场”作为保障,更有熟人社会中的传统、风俗、习惯为依托,因而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是一种值得信任的承诺。而时—空分离所带来的非当面承诺,使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