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理论文章:试析公意的权威性与抽象性之间的矛盾

理论文章:试析公意的权威性与抽象性之间的矛盾

试析公意的权威性与抽象性之间的矛盾

一、公意是公共权力合法性的基础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开头就阐明了社会契约和公意的基本含义:“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得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不过是在服从其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的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19-20很显然,社会契约与公意是一种一体两面的关系。公意是社会契约所要传达的全部精神,而社会契约就是公意最初和最根本的表现形式。具体来说,卢梭的公意概念包含以下3个特点:

(一)公意要求每个成员将其全部权利转让给共同体

卢梭坚持认为,共同体的主权是不可转让的,主权者只能是共同体全体成员所组成的抽象人格。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无论是民主制、贵族制还是君主制,都不可能拥有主权。政府的权力实质上只是主权者所授予的行政权。于是卢梭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权利毫无保留地让渡给主权者,其中包括处置自身生命和财产的权利。而且每个成员并没有因为这种转让而使自己有所损失,因为他将从共同体那里得到与其所转让的相等的权利,这毋宁说是一种平等的交易。

正是卢梭的这一立场引起了最大争议,如上文中提到的贡斯当。但是在笔者看来,贡斯当的指责并没有击中要害。因为卢梭在做出这一论断的时候,他所面对的是如何论证公共权力合法干预个人自由的问题。对于一个共同体来说,这种干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是维持共同体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仅仅强调主权的有限性,任由每一个人的独断意志自由泛滥而无力施加限制,那么很显然这样一种共同体是难以维系的。

(二)公意在本质上是每个成员为自己制定的规约

因为订约行为发生在个人和共同体之间,所以卢梭认为,每一个成员在共同体中就同时具有两重身份。作为主权者的一个成员,他是公意的缔造者,是公民;作为主权者的对象,他是公意的遵循者,是臣民。也就是说,公意是每一个成员以公民的身份对作为臣民的自己所制定的规约。

既然公意只是每个人自己对自己制定的规约,那么遵循公意便不是听命于他人而只是服从自己的意志,因此置于公意指导之下的人仍然是自由的。但是如果某一个成员的行为有违公意,那么从一方面说,其他成员的自由将因此而受到侵犯;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也在违背自己的意志。于是其余成员为了维护共同体的自由,就有必要迫使他服从公意,同时也是使他服从自己的意志,即所谓“人们要迫使他自由”。

(三)公意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卢梭认为,主权者作为全体成员的抽象人格,不可能有与其成员相反的利益,不可能有伤害任何一个成员的意图。公意将永远着眼于共同体全体成员的最大幸福,它也就永远正确、永远公正。而这种公正性实质是内在于其公意概念的本质之中的。

关于性的思考

关于性的思考:性政治学激进理论的笔记》解读 于振勇 2010-04-02 19:14:03 在现当代社会理论中,女性主义的理论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女性主义理论对传统的社会理论构成一定冲击并拓展了社会研究的视 野。而在女性主义的理论内部,其争论的激烈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女性主义理论之外的其他各种社会理论之间的碰撞。这些相互争论的理论当中,卢宾关于性问题的理论是很有启发的,通过探讨的的性政治学激进理论的理论,我们可以一窥女性主义理论的内容,获得更多启发。 性与性别的问题无疑是女性主义理论讨论的重点,然而很多女性主义的理论在性与性别问题的讨论中混淆了这两个概念。葛尔·罗宾是一位重要的人物。他对于性与性别关系的观点具有很大的开创性。我们在本文中将尝试以她的一篇重要的文章《关于性的思考:性政治学激进理论的的笔记》为例,对她的一些观点进行阐释性的解读。 文章讨论的是性问题,涉及性的社会控制及其变化,性的社会态度以及女性主义在性问题研究上的局限的讨论。在我看来,这些讨论背后所涉及的是人的自由问题。而性问题的研究,包括卢宾所提倡的建立性激进理论的设想所表现的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个人的自由选择与社会对个人的控制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是如何变化的问题。 性问题自然是重要的。“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些先秦古训表明性与人的物质需求是并行的。然而,同为人之基本需求,社会对于它们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中国古代社会所提倡是农耕,视农桑为立国之本,几乎每一个社会都提倡民以食为天的理念,而对于性问题,却予以严格控制,把它局限与生殖领域,形成所谓唯生殖目的论,而且这种态度在古今中外所体现的大致相同。自二战以来,西方社会产生了新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美国兴起所谓性的解放并发展成各种社会运动,与此相伴的是关于性问题的社会理论的产生。卢宾认为,性带有政治性,“性的领域具有内在的政治学模式、不公正模式以及压迫模式。”在她在早期的一篇文章《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中,她提出了性/社会性别制度这样一个重要概念,指出性/社会性别制度是与阶级、种族、民族等并列而社会分析范畴而不是从属于其中某一概念,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在于对社会性别理论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进作用,正是由于性/社会性别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析范畴使对于社会关系的分析明朗起来,促进了社会性别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这些理论涉及各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对于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尽管对于性的讨论是经常遭到禁止的,但这样的问题又并非不能公开谈论的。人们为此发明了各种技术,其中之一就是性的学术化。而在我看来。性的学术化并不是讨论性,或者至少不的纯粹地讨论性问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第八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课前准备: [学生分析]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学生任务] 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途——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创设情境 1、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 学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教与学、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自由与纪律…… 2、教师播放一段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并启发设疑:“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

理论文章怎样写得通俗易懂

理论文章怎样写得通俗易懂 近日,宣武区委宣传部鹿陈同志对我刊记者谈到: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通俗化问题,中宣部已经提出了好几年,但是基层群众反映相当多理论文章不解决实际问题、深涩难懂、高高在上。理论文章应该怎样去写才能做到通俗易懂、深入人心,才能做到“三贴近”?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许志功教授做得比较好,他写的文章我们很爱看,希望许教授能给予回答。下面是国防大学许志功教授对以上问题发表的一家之言,供广大读者参阅。 我觉得自己是个不擅长写理论文章的人,要讲理论文章怎么写得通俗易懂就更难了。但是基层读者和杂志社同志既然点“将”,要我来说说这个问题,也就只好硬着头皮从“命”。 一、要善于从生活实践中发掘主题 写文章,首先要定主题。主题定得好,就有可能写出有意义、有深度、读者感兴趣、愿意看的理论文章。理论文章的主题从哪里来?不是从头脑中来,而是从实际中来。因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中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理论。离开社会实践,就没有理论,牵强写出来的所谓理论文章只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原则到原则。这样的文章,不可能写得通俗易懂。因此,理论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从实践中发掘主题。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和结果。如果我们头脑中树立了从实际出发、为实践服务的观念,我们就会自觉到实际中去挖主题、找材料。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些矛盾和问题能不能得到解决,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理论工作者如果不去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那就是回避矛盾和严重失职。一些读者对理论文章没兴趣,不是理论本身没有魅力,而是理论文章离群众太远。如果理论文章的内容多是一些与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的东西,多是一些为广大群众所不关心、不感兴趣的问题,就是再通俗易懂,群众也不会欢迎。这就要求理论的内容必须反映与社会生活、群众思想有密切联系,并为广大群众所关心、感兴趣的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老百姓有许多困惑和不解,需要有说服力的解答,以澄清是非、解疑释惑。理论文章如果不触及诸如此类的重大问题,就好比“隔靴搔痒”,没有意义。因此,理论工作者必须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摸准时代脉搏,把握社会主流,研究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让理论文章谈改革的理儿,说生活的事儿,讲群众的话儿。 二、要按照事物本身的逻辑构建体系 理论文章需要有一定的体系结构。不然,仅把一些支离破碎的材料和观点毫无逻辑地堆在那里,既不通俗,群众也看不懂。文章的体系结构所表现的逻辑关系,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量。许多好的文章,既用道理说服人,又用逻辑征服人。它的逻辑就像万能的触角,用钳子从各方面把读者钳住,使你无法脱身。所以写文章一定要讲逻辑。但是,逻辑有主观先验的逻辑,有客观对象自身的逻辑。要写出通俗易懂的理论文章,不能主观先验地建构逻辑,必须遵循事物本身的内在逻辑和人民群众的思维逻辑。

说明性文章

说明文知识归类 河头店镇中心中学曲智勇 2009.10 一、说明文的概念: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介绍事物的特点、性质、状态、功能或阐明事理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就叫做说明文。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根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事物的特征,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对象是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事理,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根据说明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所谓平实说明,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能等加以解说。所谓生动说明,就是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式,对事物进行生动形象的说明。其作用是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生动性,引出说明对象。如《大自然的语言》前两段就用了生动说明。第一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其作用是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生动性,为下文引出并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了渲染和铺垫。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说明文一般是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相结合,如《苏州园林》的语言既平实又生动。 三、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说”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如《中国石拱桥》是“总--分--总”式结构,《苏州园林》全文是“总--分”式结构,3、4、5、6、8、9段都是“总--分”结构,而3—6段这四个段落之间又是并列式结构。《大自然的语言》首段是“分—总”式结构。《向沙漠进军》第5段说明抵御风沙进攻的两种方法就采用了并列式结构。 2.层进式:指文章的各个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原因到结果,或从一般到特殊等。文章的层次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层次间是不能随意调换顺序的。事理说明文多用层进式结构。如《向沙漠进军》就是层进式: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进军——进军的前途如何。 四、说明文三要素:事物或事理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语言。 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本质才能说明白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和文献性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学术论文按写作目的,可将学术论文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 基本性质: 基本定义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 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学术论文撰写中,选题与选材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关键并不只在写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于你选择了什么课题,并在这个特定主题下选择了什么典型材料来表述研究成果。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所以学术论文的选题和选材,是研究工作开展前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研究成果的学理性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 基本类别

按研究的学科,可将学术论文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每类又可按各自的门类分下去。如社会科学论文,又可细分为文学、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等学科论文。 按研究的内容,可将学术论文分为理论研究论文和应用研究论文。理论研究,重在对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应用研究,侧重于如何将各学科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直接服务于社会。 按写作目的,可将学术论文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交流性论文,目的只在于专业工作者进行学术探讨,发表各家之言,以显示各门学科发展的新态势;考核性论文,目的在于检验学术水平,成为有关专业人员升迁晋级的重要依据。 国家标准: 技术报告 科学技术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 科学技术报告是为了呈送科学技术工作主管机构或科学基金会等组织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和读者判断和评价,以及对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提出修正意见。 学位论文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并能通过多种实例对矛盾的概念加以阐释。 能力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觉悟方面:通过对“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原理的教学,使学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 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必须 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教学重点、难点 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 对于难点问题的教学,采用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 学思路。即先从具体事例入手,通过分析,概括出矛盾概念,然 后运用矛盾概念去分析一些具体的事例。举例中注意运用比较的 方法。整个教学以讲读为主,辅以讨论、谈话等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先听一个故事,古画《一只苍蝇》的来历:三国时代,吴国出了个有名的画家,名叫曹不兴。他的作品形神兼备,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有一次,吴主孙权叫曹不兴给他画一幅屏风。当时,曹不兴刚喝了几杯酒,拿起笔来,一不小心在漂亮的画绢上溅落了一个小墨点。曹不兴不禁吓了一跳。怎么办呢?曹不兴紧张地反复思索对策。突然,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他急速挥毫,很快就画好了。后来,孙权把那幅屏风画要了去看,他发现屏风上画的是一篮杨梅,在篮子旁边有一只小苍蝇,似乎正在爬动。他就

用衣袖对着它挥动一下,想把苍蝇赶走,不料却挥之不去。孙权定睛细看,原来是曹不兴画的一只苍蝇。孙权大为高兴地说:“曹不兴真是画中圣手,他画的苍蝇,孤家还以为是真的呢!”于是就赏赐给他很多东西。同学们,你们最初肯定为曹不兴的不小心而担心,但随着故事的深入又为曹不兴的因获得福而感到高兴。这其中的祸与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矛盾。那么,哲学上讲的矛盾是什么?如何正确理解?这就是本框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板书) [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不是靠猜测,也不是靠直观,而是在继承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以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提供的大量事实为依据,科学的揭示出: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1.矛盾: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板书) (请同学们谈谈对矛盾的理解,) [生]冷与热、湿与干、上与下、长与短、穷与富、对与错、战争与和平、痛苦与欢乐等 (1)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板书) 如自然界中的同化和异化、氧化和还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遗传与变异等,都是对立的具体表现。又如人类社会中剥削与被剥削、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纪律等也都是对立、斗争的具体表现。可以说内用丰富、形式多样。 (2)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接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它有两种情形: 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板书)(多媒体显示)漫画《他敢剪吗》 [师]他敢剪吗? [生]不敢。

论文示例(2):理论性研究论文

科学课堂辩论的价值功能① 井立芹周勇 (宁波大学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本文立足科学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课堂辩论”方法相统一的价值视角,并密切结合科学教学实践,重点从如下四个方面分析了“科学课堂辩论”的独特价值功能,即科学课堂辩论活动不仅有利于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有利于解决当前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中的“悖论”问题;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实现科学课堂教学环境的优化。 关键词:辩论;开放性讨论;科学课堂辩论;价值功能 一、辩论的本体论意义 辩论具有悠久的历史。以西方为例,早在公元前五世纪末期,古希腊的学派辩论之风就极为盛行,并且诞生了被称为“诡辩学派”的教师阶层,他们旨在授予青少年诡辩时的辩论能力和公开演讲时的修辞能力[1]。作为诡辩学派的敌对者,苏格拉底于公元前390年在雅典创立了第一所修辞学校,并通过把辩论成功运用于教学过程而创立了闻名于世的“产婆术”教学方法。这是一种通过师生双方问答式的辩论,不断揭露对方的思维矛盾,使对方不得不承认错误,从而否定自己原来已经肯定的东西,以求得正确的概念或观点的教学方法。这种辩论型教学活动的要旨不是直接传授“真知”,而是使学生认识到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矛盾与误区,并从心智上加以援助和引导,使学生孕育和生产出真理性认识,达成教师所期望的认知状态与结果。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辨能力和范围都在不断扩增,对“辩”的理解也已经从纯观念意识的范畴中解脱出来;而且,作为教学方法的课堂辩论形式也走出了“一问一答”式的封闭视角。但是,我们却可以从辩论的历史面目把握其本体论意义:首先,“辩论”并非漫无目的“对话”或“讨论”,它是辩论主体力图揭示对方认识之“蔽”,并达至真理的理性思维方式。正如美国学者Austin J. Freeley所指出的,“辩论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方法”,“人类许多最有意义的和最具批评性的交流是以辩论的形式进行的”。[2]另一方面,从苏格拉底著名的“产婆术”教学法实践中可以看到,“辩论”又是论辩主体力图把己方观点合理融入对方思维视域,并影响其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价值实践活动,从而使辩论承载着育人理想而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 第三,基于特定育人价值理想而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和实施“辩论”方法,必须要把它置于教育目标、内容(主题)和方法相统一的教育价值体系中加以定位和实施,才能真正实现其育人价值——教养与教育的作用[1]。我们看到,苏格拉底在运用“辩论”教学方法时,正 ①本文是宁波大学第五届学生科研基金立项项目(A52)“面向课堂现实的科学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井立芹(1981-),女,山东泰安人,宁波大学教育学院科学课程教学论方向硕士研究生; 周勇(1967-),男,山东单县人,教育学博士,宁波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课程教学论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评论性文章怎么写

评论性文章怎么写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评论性文章怎么写?(前言)这是一篇介绍评论性文章怎么写的文章,具有可读性,标红为重点。 时间蕊儿:早些时候,与天涯相约在群里给大家讲一下评论性文章的写法,不知你现在有时间没有? 天涯望月:好吧,那就如你所约,现在开始谈一谈评论性文章的写作方法,这只能是我自己的看法,仅供朋友们参考。 蕊儿:我们要听的就是你自己的看法啊。 天涯望月:我觉得评论文章要写好,首先评论人要站得高。也就是说:一个评论人要有很高的修养水平,就比如观风景,站在不同的高度,看到的风景就不同。站在井底,拿着自己看到的东西和读者絮絮叨叨,不仅可笑,而且图财害命,浪费读者大量宝贵且不该浪费的时间。 蕊儿:这应该与作者的立足点有关。 天涯望月:是,也可以这么说,准确的说,评论人要有很高的人生境界。所以评论文章看似谁都可以写,事实上并非如此,换言之,写评论文章要先修养自己,让自己有思想高度;要有较高的人生境界,让自己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罪恶,这样才能看清问题的实质。 蕊儿:是的,评论人的人格修养,是看清问题实质的前提条件,否则只能人云亦云了,甚或害人了。

天涯望月:嗯,至少,评论人应该先为人群着想,说到崇高一点就是能够自觉地关爱生命,发自内心地悲悯众生。我自己觉得,如果没有这点修养,能写也别写,写了会害人,也会害己。 蕊儿:我同意这种观点,你谈到的是评论人本身所应有的社会责任问题。的确,如果评论不好,将会误导人的思想。评论要了解真相才能说话,不能人云亦云。 天涯望月:我曾经写一篇文章《文字人,你究竟站在何处看世界》(作品详见最后的附件),仔细说了作为一个文字人的责任。我认为如果评论人没有修养,没有人生境界的高度,就会“催生罪恶,引人堕落”。自古“文以载道”,我很传统,我自觉地遵守这点底线,并把“为人生,为艺术,以审美的形式给人向善的力量”作为自己奉行的文字准则。换言之,文字不仅仅具有娱乐功能,更重要的是,文字自古就是一个人类精神的圣殿,主要担负着净化社会精神、陶冶人性情的作用。 蕊儿:这一点我赞成,记得铁凝曾经说过:文学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其实作为评论的作者更应该这样做。比如前几天发生的“三鹿”事件,针对此事,我们的评论就要从关爱众生说起,作为出发点而写评论。 天涯望月:所以我们不仅仅要写,还要担负责任,正因为这个原因,不能随便写,也不能人云亦云。就说“三鹿事件”吧,我为此写了一篇《自作孽,不可活》的评论,从浮在社会表面

如何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解题

如何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解题 例1:(2012东三省二模试题)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支持下,广大航天工作者奋力拼搏,推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载人航天工程牵引带动了一批新兴高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快速发展,培养了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探索形成了大型工程舰现代化管理模式,培育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广大航天工作者建立的丰功伟绩将彪炳史册,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2)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载人航天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14分) 【答案】①民族精神是矛盾普遍性,载人航天精神是矛盾的特殊性。(2分)要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分)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2分)民族精神寓于载人航天精神之中,在新时期通过载人航天精神表现出来。(2分)载人航天精神离不开民族精神,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2分)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分)对于中华民族具有特殊性的载人航天精神对于广大航天工作者来说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例2:为进一步推动信息消费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决定:从2014年1月开始,将利用两年的时间,重点围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课题,在有条件的50个市(县、区)开展试点工作;试点结束时,择优评选“全国信息消费示范市(县、区)”,进行示范经验推广。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在推动信息消费发展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好试点和推广的关系?(11分) 【答案】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3分)两者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 ②在试点过程中,要注意从矛盾特殊性中概括矛盾普遍性,通过一系列地区的试点工作,积累经验教训从中总结规律;(3分) ③在推广过程中,要注意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结合每一地区的具体实际,做到两者具体历史的统一。(3分)

概念之间的矛盾和反对关系—杨林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中公教育考研学员专用资料 报名专线:400-6300-966 1 概念之间的矛盾和反对关系 中公考研逻辑写作教研室 杨林 “概念”作为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在逻辑学习中起到基础的作用,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概念”,中公考研逻辑教研室重点为大家区分概念之间的矛盾和反对关系。 矛盾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重合,而且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它们共同的邻近属概念的外延。比如:“男人”和“女人”这两个概念,两者之间没有任何交集和重合,并且两者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人”的外延,即,男人+女人=人。 反对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重合,而且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它们共同的邻近属概念的外延。比如:“桃”和“李”这两个概念,首先这两个概念没有任何交集和重合,但是两者的外延之和并不完全等于其属概念“水果”。显然,“水果”还包括除了这两个概念以外,还有葡萄、西瓜等第三者的存在,显然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 综上,区分“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的关键就在于界定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与它们属概念外延的关系,如果刚好相等,即为矛盾关系,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存在第三者,即为反对关系。 【例】 出席学术讨论会的有三个足球爱好者,四个亚洲人,两个日本人,五个商人。以上叙述涉及了所有晚会参加者,其中日本人不经商。 那么,参加晚会的人数是? A.最多14人,最少5人 B.最多14人,最少7人 C.最多12人,最少7人 D.最多12人,最少5人 E.最多12人,最少8人 【正确答案】C 。 【中公解析】题目给定一个概念的数量及关系,通过这些语言的描述,判断参加这项活动的人最多几个人,最少几个人。这里我们就要利用到概念之间的关系了。例1中的亚洲人和日本人是种属关系,所以四个亚洲人,两个日本人算数量的话,算是4个人,所以当亚洲人、足球爱好者、商人这些概念为矛盾关系时,产生最多人数,即3+4+5=12人。反之当这些概念尽可能重合和包含的时候,产生最少人数,这里注意题目中的特殊条件“日本人不经商”,可以得出,在晚会参加者这个属概念中,日本人和商人是反对关系,存在“第三者”足球爱好者和另外两个亚洲人,同时由于足球爱好者和日本人,商人可以身份重合,另外两个亚洲人可以和商人身份重合,所以最少人数是7人。 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发现,概念的矛盾和反对关系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考察我们,需要同学们灵活应用。

谈一谈对矛盾及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

[论述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减贫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根据古特雷斯的讲话,并结合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谈一谈对矛盾及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100分) 说明:资料为2020春期国开本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卷一试题及答案;考试时间:2020年5月18日0时至2020年6月21日24时。 参考答案: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复杂的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矛盾,从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例如,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等各种运动形式相互区别,就是由各自的特殊矛盾规定的。一个系统的矛盾的展开和逐步解决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和阶段。过程和阶段有长有短,但都有其特殊矛盾。而且在矛盾群中又存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认识一般到认识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胜利。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激烈而深刻,因此,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朴实与华丽:一对并不矛盾的概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5418768035.html, 朴实与华丽:一对并不矛盾的概念 作者:蔡伟 来源:《语文建设》2007年第04期 编者按:本栏目蔡伟和王立根两位老师的文章是对2007年第3期谭海生老师《中小学生写作用语应提倡华丽反对朴实》一文的讨论。 在写作学中,华丽与朴实表达的是两种风格,或曰两种境界,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概念,也不存在优劣高下之分。中国古代文人学者对此早有精见,他们一方面认为“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另一方面又强调“言之无文,行而不远”,〔1〕认为“作诗虽贵古淡,而富丽不可无。譬如松篁之于桃李,布帛之于锦绣也”。〔2〕 那么,为什么中小学作文教学会出现朴实与华丽之争呢?个中原因有很多,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1.误解 由于没有对语言的华丽与朴实进行明确的界定,更没有提出语言华丽与朴实的评判标准,误解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反对华丽提倡朴实的人,误把“华丽”当成了“无病呻吟”“乱用词语”“堆砌辞藻”的代名词;而另一些反对朴实提倡华丽的人,则误把“朴实”当成“粗糙”“粗制滥造”“词语贫乏”的代名词。这种误解,直接影响到读者对文章的接受与鉴赏,并带来程度不同的误判,也使中小学语文教学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 2.偏见 有的作家、文章学家或文艺理论研究者,其实也知道语言的华丽与朴实是怎么一回事,也有一个客观的判断语言华丽与朴实的标准,但由于受个人好恶左右,对这两种语言风格进行了极端的褒贬。喜朴实者,见到华丽的语言就觉得虚情假意,思想空洞,形同奶油小生;喜华丽者,见到朴实的语言,就觉得蓬头垢面,面目可憎,形同邋遢瘪三。他们的这种偏见,影响到

理论文章:原创性来自问题意识

原创性来自问题意识 任何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无不是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突出问题的结果,是回答时代之问的产物。 任何一门学科的进步,都需要不断推进原创性研究。我国行政管理学在恢复重建后,经过近40年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科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一个独立学科和知识体系。学者们对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式进行了充分思考和讨论,使得这门学科作为独立的知识体系日渐成熟完善。同时,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在行政体制改革实践中,行政管理学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作用,为政府治理现代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当前,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下,行政管理学研究已经不能靠某个知识门类或某种研究方法单打独斗,而要成为多门社会科学集成研究的知识和理论体系。在这一发展趋势下,行政管理学需要面向我国的实际问题、时代问题,遵循学科创新发展的一般规律,加强原创性研究,提出更多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以彰显

我国行政管理学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今天,公共事务具有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新技术手段的普遍运用也带来许多新的治理问题,依赖已有的行政管理学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已经远远不够了,行政管理学正面临着整体性知识调整的挑战。回溯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很多具有影响力的经典理论正是学者们应对当时知识挑战、通过不懈的原创性研究逐步建构而成的。如今,面对新任务、新挑战、新机遇,基于旧范式修修补补的知识更新已经难以回应当今时代的需求。学者们应立足实际,面向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经济全球化进程、新一轮科技革命进程展开学术想象,推进原创性研究。 在行政管理学领域,原创性研究的标准是什么?行政管理学有自身的科学问题,若离开自身科学问题,为创新而创新,那么,创新就没有实际价值。从这个角度看,行政管理学原创性研究可以被理解为从学科本身的科学问题出发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 行政管理学自身的科学问题,可以简约地概括为如何以最符合约束条件的方式履

写作――描述性文章(全面解析)剖析

写作——描述性文章 1. 描述性文章是把人物、事件、景观、地点、环境等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来。 2. 描述性文章的结构 (1人物: 开头应有简明的介绍 文章的主体部分可按时间或事件的主次进行描述 结尾进行评论或谈感受 (2地点: 要学会准确地表示方位的词或短语 描述地点的位置通常由上至下,从里到外,从左至右,从远到近。 总之,无论是描述人物,还是地点、环境、都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 学习并牢记下面的短语和句型 表空间顺序 in front of, in the front of, at the back of, on the right (left side close to, next to, opposite, across, inside, outside in (to the south/east/west/north

on one side..., on the other side (of 常用短语和句型: 方位 1. There is a tall shelf on the left of my room.(on the right of, in the front of, near the window, 2. Above the bed, there is a large painting of the blue sea. (On the right of the room, 3. Next to it is a bed. (In front of it, At the back of, In the middle of, To the right of 4. They are opposite the door.(on the left/right of the room. 5. The office building is in the east of the campus.(in the south of, to the west of, in front of, behind, at the back of, 6. The monument, which was built in 1894, stands in the center of the square. 描述国家,城市等 7. China is located in Asia. (be situated… be s urrounded by , lie to the east of 8. It covers a huge area of 9,600 000 square kilometers. 9. The population of this city is 100,000 . 路线 10. When you come out of…(get to…reach… 11. Cross the street (river (keep walking along… walk down… 12. Turn right at the end of Bridge Street into Riverside Road. (the second traffic lights, the first crossing,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及方法论是什么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及方法论是什么 悬赏分:5 - 解决时间:2007-10-27 21:59 提问者:xuguoqing369 - 一级 最佳答案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学习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于我们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这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有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2)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第四框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 含义: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是指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是指同类事物中各个事物所具有的,在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方面的不同特点。 2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⑵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3 正确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须注意: ⑴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事物的共同性质和特殊性质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⑵不能认为“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也不能认为“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因为各种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则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的特殊方面,只是概括了、抽象出它们的共同本质。 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表现为两种情况:从空间上看,在一定范围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内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从时间上看,在一定阶段上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发展阶段上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它们的相互转化,是由客观世界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决定的。 4.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等;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 4 方法论及反对的错误倾向 ⑴方法论: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术论文的特点

一、学术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 所谓学术是指较为专门的、有系统性的学问,学术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它的内容是作者在某一科学领域中对某一课题进行潜心研究而获得的结果,具有系统性和专门性,而不是点滴所得。 学术性可以体现在推翻某一学位领域中的某种陈旧的观点,提出新的见解; 可以是将分散的材料系统化,用新的观点或新的方法加以论证得出新的结论; 还可以在某个学科领域中经过自己的观察、调查、实验,有新的发现、发明或创造。 2.理论性 学术论文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要提示事物的本质,反映客观规律。在写作中,作者须用大量的可靠材料,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本质的东西加以剖析,对规律性的进行探讨。这就要求作者不仅要对所研究的对象有全面的认识,而且还要通过论证、阐发,将自己的发现和认识提高到理论的高度。 例:网络对人际传播的影响 3.科学性 学术论文的科学性,主要是指作者能用科学的思想方法进行论文,并得出科学的结论。它要求作者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对待研究工作,尊重客观实际,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性是学术论文的灵魂,没有科学性的“学术论文”是没有生命力的。 二、学术论文基本特点 ? 1.学术性。有理论价值的学术论文,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①提出新见解。提出前人没有提出的教育观点; ?②对某一理论进行补充或完善。在教学实践中经过自己的思考、摸索,提出有创造性的教法、学法,或者对某学科领域的专业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③对某一理论质疑,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④全面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丰富了该研究领域的理论知识。如文献综述也算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 ? 2.创造性。要想论文具有创造性,要做到: ?①要问题进行长时间的、周密细致的分析研究,从中发现别人还没有发现到、涉及到、认识到的成分,言他人所未言;

正确理解哲学中的“矛盾”123

正确理解哲学中的“矛盾” 河北省南皮县一中 马秀青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就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正确理解矛盾概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事物自身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 使用价值 商品 价值 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在这里,如果说使用价值和价值构成了商品内部的矛盾,那么,商品和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构成了事物之间的矛盾。矛盾自身包括事物内部,也包括事物之间。 二、正确理解矛盾的“对立” 1、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 2、矛盾的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矛盾斗争的绝对性主要是指它的无条件性。所谓无条件性并不是它不需要任何具体条件或不处在任何具体条件之下而是指矛盾斗争即存在于具体条件之中,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并创造事物发展所必须的新条件。矛盾斗争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它表明了事物发展的绝对性。譬如:商品退出流通领域,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和斗争消失了,旧的统一体破裂了,但矛盾的对立和斗争却一刻也没有停止,此时,商品还原成劳动产品,其内部又存在着诸如维持事物现状和破坏事物现状的对立和斗争,外部又与商品构成新的事物之间的矛盾。 3、对立离不开统一。 不是所有的对立都是矛盾的对立,只有处于同一统一体中的对立才是矛盾的对立。譬如:甲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乙商品的价值就不能构成矛盾的对立,就是因为它们不处于同一统一体中,不具备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趋势。 4、要把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同哲学中的“对立”“斗争”区分开来。 哲学上讲的“对立”“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抽象和概括,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的反映,具体的“对立”“斗争”是哲学“对立”“斗争”的具体表现形式,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三、正确理解矛盾的“统一” 1、矛盾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一方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另一方面,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2、“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任何矛盾都包含着即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处于同一统一体中,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当斗争的结果使矛盾双方的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时,统一体就会破裂,新的统一体就会随之建立起来,可见,这种统一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具有间断性。 3、矛盾的统一是包含对立的统一,即统一离不开对立。例如:任何商品若离开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便不能成其为商品。 4、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是客观的,具体的,方向相反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