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资源整合过程_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_机理与路径

资源整合过程_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_机理与路径

摘要: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观分别强调了资源和动态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

但资源的静态性并不能保证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因此需要对静态的资源进行整合,体现出其动态性的特征。但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资源整合过程、动态能力以及竞争优势三者间相互影响机理的研究仅停留在定性研究层面,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本文首次将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观整合到一个研究框架下,构建了全新的理论模型,并以结构方程模型对东北地区187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实证分析。本研究的贡献在于,打开了从资源到竞争优势的黑箱,动态能力在企业的外部资源识取过程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中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而它在企业的资源配用过程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其实践意义在于企业应该如何提升其动态能力并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参与市场竞争。

关键词:资源

资源整合

动态能力

竞争优势

一、引言

资源基础观(RBV :resource-based view )认为,企业如果拥有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企业就有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力(Barney ,1991,2001)。但是,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休止的竞争已迫使企业不断地根据外部环境来重构其资源基础。而资源既可以是来自于外部的资源,也可以是企业内部已有的资源,企业需要通过一定的过程来整合资源。只有经过对资源的整合,企业才能提升其各种动态性能力(Wang and Ahmed ,2007),而企业的这些能力能确保企业绩效的提高,促进企业的成长(Wu,2007;2010)。可见,企业的资源整合过程极其重要。

但经过整合的资源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即它们只能在一定时期内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绩效,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迁,这些资源将会被逐渐耗尽或者失效(Eisenhardt and Martin ,2000),因此,企业必须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持久的、能够迅速回应外部环境变化并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独特能力,即动态能力(Wu ,2010;马鸿佳、董保宝、葛宝山,2010)。拥有较强动态能力的企业,其竞争优势的获得和维持就会变得相对容易,因为动态能力能够强化现存资源的配置,而且快速的回应能力使得企业能够迅速满足市场需求。因此,Teece 等(1997)认为,在模糊以及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整合、构建、重新配置其内外部资源的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这便是动态能力观点(DCV :dynamic capability view )的核心内容,即动态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来源。

由此可见,基于不同的观点,企业的竞争优势有不同的来源,根据RBV 和DCV 理论,资源是能力的来源,而且资源和能力均可以看作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将资源观和动态能力观整合到一个框架下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便成为一个全新的尝试。但是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学者研究了企业资源整合、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的影响(葛宝山、董保宝,2009),而将资源观与动态能力观放在同一个研究框架下进行研究的成果很少(Wu ,2010)。因此,本文从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理论出发,首次将资源整合过程、动态能力以

资源整合过程、动态能力与

竞争优势:机理与路径

*

□董保宝

葛宝山

王侃

*作者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资源观的新企业创建及早期成长机理研究”(70732005)、吉林大

学与田纳西州州立大学合作项目“创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美国际比较”(ZXM-004-6)、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创业网络、动态能力对新创企业竞争优势影响研究”(2010JC031)以及国家“985项目”的资助。作者同时感谢美国田纳西州州立大学市场营销系教授Rodney Runyan 对本文提出的建设性修改意见。本文文责自负。

-

-92

及企业竞争优势整合到一个研究架构中,从过程—能力—优势视角研究三者之间的基本逻辑关系。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开发

(一)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是指企业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选择、汲取、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使之具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对原有的资源体系进行重构,摒弃无价值的资源,以形成新的核心资源体系的过程。许多学者研究并提出了各种资源整合的子过程。Brush等(2001)提出了企业的资源开发路径,即识别资源、吸引资源、将个人资源转化为组织资源并加以利用,使之成为企业本身所具有的持续竞争优势(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只有这样,企业的资源整合才有意义,才能为企业的超额业绩做出贡献。而Ge和Dong(2009)以及马鸿佳等(2010)以企业自身为边界,区分了其在资源整合中的内外部行为,将资源整合分为资源识取(resources identification

and acquisition)和资源配用(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leverage)两大过程。前者主要是企业面向外部的行为,包括识别资源和获取资源,而后者是企业内在资源组合与使用的行为,包括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本文借鉴上述观点,也对资源整合过程做出上述区分。

(二)动态能力

Teece等(1997)认为,动态能力是整合、建立和再配置内外部资源和能力的能力。而Eisenhardt和Martin(2000)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可识别的常规惯例和过程(identified routines process)。Wang和Ahmed(2007)则认为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不断地整合、再配置、更新和再创造资源和能力的行为导向,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利用独特的资源升级并重构核心能力以回应日益变化的市场来获得并维持持续竞争优势。综合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不断地对企业的资源以及能力进行整合、配置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它们进行重组的能力,它能够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不断推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优质产品和服务,给客户带来价值增值的产品和服务,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不少学者对动态能力的维度也进行了研究。Wang和Ahmed (2007)提出了动态能力的三维度,即适应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国台湾学者Wu(2007)将动态能力分为资源整合能力、资源再配置能力以及学习

能力。贺小刚等(2006)认为,动态能力包含市场潜力、组织柔性、战略隔绝、组织学习以及组织变革等5个维度。焦豪等人(2008)认为企业动态能力可以由环境洞察能力、变革更新能力、技术柔性能力、组织柔性能力4个维度组成。基于以上国内外学者对动态能力维度的分析,本文依据企业面向能力提升所进行的企业内外部行为,将动态能力划分为以下5个维度,即环境适应能力、组织变革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学习能力和战略隔绝机制。

(三)竞争优势

关于竞争优势,至今仍缺乏对它的完善界定,而一些学者将其与绩效混同,尤其是在测量指标上。

1957年Selznick首次将能力与竞争优势联系在一起,并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他也首次提出了详细的竞争优势的概念,即所谓竞争优势,就是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超越或胜过其他竞争对手并且能够在一定时期之内创造超额利润或获取高于本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的属性或能力,这种定义解释了竞争优势的来源,即企业能力,但是却将绩效与竞争优势完全混同。Peteraf(1993)根据资源观的基本观点,认为企业竞争优势就是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客户的需求,较竞争对手更有效地实现生产。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利用所控制的资源和内部培育的能力,在市场上获取的高额绩效并占得领先地位,并以此循环往复维持这种优势持续发展的属性。它包含以下内容:(1)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的独特的资源和能力。这里的“资源”既包括企业自身拥有资源(如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也包括企业能够从外部获取的资源(如网络资源)。而“能力”则是指企业通过获取外部资源,经过内部加工利用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经验与技能。资源和能力只有与外部环境相互匹配才能成为竞争优势的源泉;(2)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表现是企业在市场上的表现较竞争对手要好,获得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3)企业竞争优势会导致企业市场绩效的提高,但是它与绩效仍有差异,它不能完全用绩效指标来衡量,它有自己的度量指标。关于竞争优势的维度,Schulte (1999)在其博士论文《国际企业战略与信息流对企业竞争优势和绩效的影响》中对竞争优势的维度进行了详尽的划分。他以竞争优势发展序列的方式将竞争优势分为3个维度,即效率、功能和持续性。效率主要从成本角度考虑企业的行为;功能主要从资源的角度研究资源对竞争优势的影响;而持续性主要从客

-

-93

户、供应商和企业专有知识(know-how)角度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问题。他的分类区别了竞争优势与绩效,并从三方面说明了竞争优势是绩效的前因变量。本文将借鉴他的研究。

(四)假设推演

资源是能力的基础,构建动态能力同样也需要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资源。经过整合的资源,规避了静态资源的缺点,使资源不断地进行更新与匹配,形成新的资源,由此形成的动态能力将会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资源识别过程是资源整合过程的起点,关系到资源整合的成败和动态能力的形成,明确资源间的关联是资源价值链重组和资源整合的最为直接有效的一步,是获得资源协同效应的最关键的一步。Peteraf(1993)从资源观的角度研究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石,并认为企业只有识别外部的资源,通过整合利用并加以开发,便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不断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种力就是动态能力。企业只有识别了所需的关键资源,才能构建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基础,动态能力才能得以构建和发展,如果企业不去识别关键资源,企业的发展基础就会变得不稳固,动态能力更是无从谈起。资源获取过程是资源整合过程的关键,获取的有价值的资源是动态能力的形成与拓展的关键要素。Stratman和Roth(2002)从资源的角度研究了企业资源规划能力的构建,认为企业必须获取稀缺的资源,由此形成的动态能力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也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如果企业不能获取所需的资源要素,企业动态能力便失去了来源,或者原来的动态能力便不能得到拓展与发展,企业发展便会逐渐地滞后于市场的要求,企业的竞争优势也会逐渐丧失。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a:资源识取与动态能力正相关(H1a)。

假设1b:资源识取与竞争优势正相关(H1b)。

假设1c:资源识取会经由动态能力影响竞争优势,而且具有正向显著关系(H1c)。

资源配用包含资源配置和利用两个内部过程。资源配置是指企业在获取了必要的资源之后,对资源进行调整,使它们互相匹配、相互补充并获得独特竞争力的过程(Barney,2001)。资源配置是资源整合的中心环节,获取的资源是否有价值,关键在于如何搭配使用,如何增值并为企业带来价值。资源配置在资源整合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向上承接着资源的获取,向下联接着资源的利用,因而它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由此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作用。而且通过这种匹配行为,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战略资源,更形成了一种内化的动态性整合能力,这种能力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无法复制的,这种能力也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动力。相反,若企业由于不能获取外部的资源,内部的创新能力受到了影响,导致企业的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使得企业的市场适应力逐渐被削弱,企业的动态能力就会降低。这些反面的证据也表明了资源配置对动态能力的重要影响。资源利用过程是资源整合过程的最终环节,也是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关键一步。通过利用各种经过整合与配置的资源,资源的价值实现了,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动态能力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得到了强化与拓展,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得以建立。Fahy等人(2006)研究了企业营销资源的作用,认为企业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必须整合利用已有的资源以增强企业的市场柔性,同时利用资源来实施营销创新,增强企业创新力,由此形成的动态能力才有活力,才能持久地对企业的绩效做出贡献。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a:资源配用与动态能力正相关(H2a)。

假设2b:资源配用与竞争优势正相关(H2b)。

假设2c:资源配用会经由动态能力影响竞争优势,而且具有正向显著关系(H2c)。

环境适应能力强调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是不确定的,企业无法准确预知环境中客观事件的发展和未来状态。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不断地加强对外部信息的获取以加强适应能力。企业的适应能力越强,企业便能够对外部环境做出比竞争对手更加迅速的反应,以此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建立竞争优势。企业组织变革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进行的,以改善和提高组织效能为根本目的的管理活动。通过企业的组织变革与创新,企业加强了对外部环境的解读,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企业组织变革的最大诱因。企业只有加强了组织变革能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迅速做出反应,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Zahra et

al.,2006)。一般而言,具备竞争优势的公司通常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是企业对所用或控制的资源进行优化与组合的能力,它不仅能够因时制宜地根据工作模式来调整资源组合,还能整合资源实现战略的转变,因此,这一能力对企业的竞争优势有显著的影响。Man(2001)认为组织是一

--94

个知识系统,并且研究了知识、学习与动态能力的关系。他认为,学习能力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动态能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企业通过学习,不仅积累了强大的知识库,而且还形成了强有力的知识链,这是其对手所不能够模仿的,这种链条能够为企业带来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战略隔绝、抵制模仿的作用在于维持占有理查德租金或者熊彼特租金的时间。企业除了通过开发出具备难以模仿的、不可移动的、原因不明的核心技术和能力之外,另外还必须通过制定有效的能力保护机制,以尽可能地延长此租金占用的持续性。所以,可以认为,企业的战略隔绝机制能力越强,这种能力将为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越强。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动态能力越强,则竞争优势越明显(H3)。

三、样本与变量度量

(一)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文调研的对象包括高科技企业和传统企业。高科技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区分点就在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以及生产环节的复杂性,具体的分类由企业负责人做出。

在本文中,数据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1)长春、吉林、沈阳、大连和哈尔滨5市的企业和(2)吉林大学

MBA和EMBA学员。问卷填写人员主要是企业的CEO、总经理、高层管理核心人员。在选定样本之后,我们开始数据收集过程。首先,作者经过对文献进行详尽回顾与整理,选择经过很多学者使用且信度和效度均通过检验的问卷,并咨询相关专家,让他

们对问卷的测量题项提出意见,作者在字词上做出

了修改。接着,在长春市随机选取10家企业上门

面对面做预调研,这些数据在最后的分析中被剔除,我们根据反馈意见又修改了问卷的相关措辞,使之更加符合中国的语境和国情,确保填写人员充

分认识和理解各个题项所要说明的问题。调研从2008年10月21日持续到2008年11月24日,首先向MBA和EMBA学员发放问卷132份,当场填写当

场回收,如果他们对问卷的题项仍有疑问,调研人

员将给予详尽的解释,这样确保了问卷的质量。最后,收回98份问卷,去掉有缺失项的11份问卷,剩

余87份有效问卷可用,问卷有效率65.9%。在长春

等5市的调研,我们委托长春的一家企业咨询公司

进行,因为这家公司与5市的企业有紧密的联系,能够确保样本的质量和回收数量。这家公司从其客户名单中随机选择了主营业务涵盖广泛的207家企业,并向他们的高层发放问卷。最后回收问卷161份,剔除其中有缺失项的61份问卷,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为48.3%。

总之,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39份,收回259份,有效问卷187份,问卷总有效率为55.2%。由于本文使用了来源不同的样本,因此,这些样本能否放在一起使用便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因此需要检验样本的差异性,经过对两组样本的企业年龄、企业性质以及员工人数进行t检验,发现显著性t值为0.375(>

0.05),因此两组样本之间无显著差异,可以合并使用。同时,在调研方面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非回应偏差问题(nonresponse bias),另一是共同方法偏差问题(common method variance)。当有效问卷与无效问卷(包括未收回问卷和有缺失项的问卷)之间的答案可能存在偏差时,便产生了非回应偏差(Lam?bert and Harrington,1990)。本文对152份无效问卷和187份有效回答问卷做了t检验,所有t值均呈现非显著性;此外,由于样本的不同来源,我们根据样本来源将样本分为两组,第一组87份,第二组100份,对两组样本的企业年龄、企业性质以及员工人数进行t检验,结果t值也不显著,表明在本文中非回应偏差问题并不严重。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所示。接着,我们利用Harman单因子法来解决共同方法偏差问题(Podsakoff and Organ,1986)。对整个问卷做分析,我们发现在未旋转的情况下,第一个因子只解释了21.23%的方差,而且因变量和自变量均负载到不

表1样本基本情况

基本特征

性别

年龄

40岁以下

41~50岁

51岁以上

企业年限

6年以下

7~15年

16~30年

31年以上

拥有本企业的年限6年及以下

7~15年

16~30年

31年以上

所有制情况

国有

集体

合资

私企

其他样本

数量

13156

14039

8

11253

1012

10382

11

978

9

68

23

百分

比(%)

70.129.9

74.920.9

4.3

59.928.3

5.3

6.4

55.143.9

0.50.5

4.841.7

4.8

36.4

12.3

基本特征

教育情况

高中及以下

专科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家族企业

员工人数

1~50人

51~200人

201~500人

500~1000人

1000人以上

行业

IT

生物科技

制造业

银行等金融业

房地产业

批发零售

服务(健康、旅游、广

告等)

其他

样本

数量

225

13129

34153

9252

2412

7

3430

3529

2122

13

3

百分

比(%)

11.82.7

70.115.5

18.281.8

49.227.8

12.86.4

3.7

18.216.0

18.715.5

11.211.8

7.0

1.6

-

-95

同的因子上。因为单个因子没有出现,也没有出现单个因子解释多数方差的现象,所以,在本文中,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并不严重,对后续分析影响不大。

(二)变量度量

1.资源整合过程。有两个变量需要测度,即资源识取和资源配用。本文借鉴Ge和Dong(2009)以及马鸿佳等(2010)的研究成果,各用4项指标来测度资源识别和资源获取过程,Cronbach’α值分为0.813和0.776;用3项指标来衡量资源配置,Cronbach’α值为0.697,用3项指标来测度资源利用,Cronbach’α值为0.828。资源整合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结果表明资源整合的信度和效度均满足要求。

2.动态能力。有5个变量需要测度。首先是环境适应能力,本文借鉴Gibson和Brikinshaw(2004)的研究并用5项指标来度量环境适应能力,Cronbach’α值为0.811;借鉴Lazonick和Prencipe(2005)以及贺小刚(2006)的研究,用7项指标来测度组织变革能力,Cron?bach’α值为0.752;借鉴Ge和Dong(2009)的研究成果,用6项指标来测度资源整合能力,Cronbach’α值为0.797;借鉴Zahra和George(2002)关于学习能力的研究,用6项指标来测度学习能力,Cronbach’α

值为0.761;本文借鉴贺小刚(2006)的研究

成果,用5项指标来测度战略隔绝,Cronbach

’α值为0.760。动态能力的二阶验证性因子

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结果表明动态能力的

信度和效度均满足分析要求。

3.竞争优势。多数研究从绩效层面

来测度竞争优势,如市场占有率、市场份

额以及客观绩效的增长等,虽然这些研

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它们均忽略

了竞争优势与绩效的差异,它应该是绩

效的前因变量。因此,竞争优势的测度

应与绩效的测度指标有所不同。本文借

鉴Schulte(1999)的研究,分别用6项指

标来测度竞争优势3个维度,即效率、功

能和持续性,其Cronbach’α值分别为

0.694、0.773和0.708。竞争优势的二阶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同

样,竞争优势的信度和效度均满足分析

要求。

上述各变量基本上通过信度和效度

检验,所以我们认为在模型中以单一衡

量指标取代多重衡量指标应是可行的(谢洪明等,2007)。因此,本文在资源识取、资源配用、动态能力和竞争优势的衡量模式上,以各个子变量的测度题项得分的均值作为该变量的值,再由第一级变量作为第二级变量的多重衡量指标。如动态能力为潜变量时,其观测变量为环境适应能力、组织变革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学习能力和战略隔绝机制等5个因素,这样可以有效地缩减衡量指标的数目,而且也能确保测度的有效性和结果的可信度。

四、实证研究

(一)变量间的两两相关系数检验

根据变量间关系以及整体模型,本文将选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来检验模型与数据的拟合情况。结构方程模型是应用线性方程系统表示观测变量与潜变量之间,以及潜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是一种通用的、主要的线性统计建模技术。这种方法弥补了传统统计方法的不足,它既可研究可观测变量,又可研究不能直接观测的变量(隐变量);它不仅能研究变量间的直接作用,还可研究变量间的间接作用,通过路径图

指标变量

资源整合动态能力竞争优势

χ2

93.250

88.574

97.441

df

4138

45

GFI

0.9770.917

0.981

NFI

0.9850.942

0.947

AGFI

0.9190.933

0.961

CFI

0.9540.985

0.939

IFI

0.9130.972

0.992

RMSEA

0.0470.039

0.063

RMR

0.0330.017

0.054

表2各个变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注:GFI为拟合优度指数;AGFI为调整后拟合优度指数;NFI为标准拟合指数;CFI为相对拟合指数;IFI为增值适配度指数;RMSEA为近似误差均方根;RMR为残差均方根;χ2为卡方;df表示自由度。

变量

资源识取资源识别(X1)资源获取(X2)资源配用资源配置(X3)资源利用(X4)动态能力环境适应能力(Y1)组织变革能力(Y2)资源整合能力(Y3)学习能力(Y4)战略隔绝(Y5)竞争优势效率(Y6)功能(Y7)持续性(Y8)

X1

1.17

0.29***

0.37**

0.33***

0.29*

0.39**

0.22***

0.37**

0.34***

0.54**

0.21**

0.36*

X2

1.21

0.49*

0.42***

0.49**

0.35**

0.23***

0.28*

0.47***

0.27***

0.34***

0.26***

X3

1.99

0.19**

0.30*

0.17*

0.26*

0.36**

0.31**

0.53*

0.38**

0.32*

X4

1.27

0.11

0.39*

0.24**

0.10*

0.17**

0.32**

0.41**

0.20*

Y1

2.29

0.51*

0.43**

0.48*

0.39**

0.43**

0.52**

0.33**

Y2

1.15

0.38***

0.40**

0.47**

0.31**

0.23***

0.18**

Y3

1.91

0.45*

0.20*

0.32**

0.44*

0.53**

Y4

1.91

0.37**

0.50**

0.27**

0.30*

Y5

1.13

0.22*

0.29**

0.37**

Y6

2.880.52**

0.42*

Y7

2.83

0.47*

Y8

2.32

表3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与方差膨胀因子

注:*p<0.1;**p<0.05;***p<0.001。对角线上数值为方差膨胀因子。

-

-96

直观地显示变量间的关系;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者可构建出隐含变量间的关系,并验证这种结构关系是否合理,因而它适用于本研究所欲探讨的整体模型的因果关系。在对变量间关系进行分析前,需要检验变量两两间的相关性,结果见表3所示。

表3的相关系数矩阵表明了所有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由0.10到0.54不等,均小于0.7的临界值,而且,整个模型的方差膨胀因子(VIF: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小于10(见表3),因此,多重共线性问题并不严重(Hair et al.,1998),这对后续的分析影响不大。

(二)整体模型的关系分析

1.模型构建。在考虑了变量间两两相关性之后,我们需要将所有变量置于同一个结构方程模型中进行检验。本研究对于整体模型的研究,采用Anderson 和Gerbing(1988)所建议的方式,进行两阶段的线性结构关系分析。第一阶段先针对各个变量及其衡量题项进行Cronbach’α系数分析及验证性因子分析,以了解信度和效度;第二阶段则将多个衡量题项缩减为少数或者单一的衡量指标,再利用AMOS4.0结构方程软件来进行结构分析,以验证各项假设。第一阶段工作已经完成,本文下面将进行第二阶段工作。

前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各个变量的信度与效度结果均满足要求,因此,以单一衡量指标取代多重衡量指标是可行的,本文在资源整合、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的整体模型的衡量上,以第一阶段各个子变量衡量题项得分的平均值作为该变量的得分,再将它们看作是二阶变量的衡量题项,如资源识取(ξ1)为潜变量时,其衡量题项为资源识别(X1)和资源获取(X2),其他变量也是如此。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潜变量(latent construct)以椭圆形表示,观察变量(in?dicators construct)以矩形表示。

就线性结构模型而言,其所需的样本数要求是样本数减去模型中所要估计的参数数目应大于50(Bagozzi and Yi,1988),而且认为样本数最少应该是100到200之间,这样较适合极大似然估计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s:MLE)来估计结构模型。若样本量太大(如大于200),MLE就会变得过度敏感,容易使所有的拟合指标出现拟合不好的情况。本研究所用样本数为187,完全满足分析要求。

2.模型分析。本研究将分成理论模型评估与假设关系检验两部分进行。

首先是理论模型评估。理论模型适配度评估主要目标在于评价理论模型是否能够解释观察到的资料(Anderson and Gerbing,1988),并参照多重指标来进行合理的判断。Bagozzi和Yi(1988)认为,必须从基本的拟合指标(preliminary fit criteria)、整体模型拟合度(overall fit criteria)以及模型内在结构适配度(fit of internal structural of model)等三方面来进行评定,辅以χ2检验方法,因为χ2值会随着样本数的多少而变动,样本太少,χ2值容易变得不显著,使得理论模型与数据相匹配;而样本数太大时,χ2值容易达到显著,使得模型与数据无法匹配。Bagozzi和Yi(1988)所提出的模型评估方式有:

(1)基本拟合标准。它用于检验模型的误差、辨认问题或输入有误等项目。模型中衡量指标的衡量误差不能有负的误差变异且必须达到显著水平,因子载荷不能太低(<0.5)或太高(>0.95),表4结果显示,本研究潜变量的衡量指标其因子载荷值均达到显著水平,分布区间为0.673~0.919,衡量误差也没有负的误差变异,基本拟合指标满足要求。

(2)整体模型拟合度。它主

要用来评定整体模型与数据的匹

配程度。其基本拟合指标有拟合

优度指数GFI、调整后拟合优度指

数AGFI、标准拟合指数NFI、相对

拟合指数CFI、增值适配度指数

IFI、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以及

残差均方根RMR。表4结果显示

指标均达到理想水平,表明整体

模型的匹配度是合理的。

(3)模型内在结构适配度。

它用来评定模型内估计参数的显

图1本文的理论模型

-

-97

著程度、各指标及潜变量的信度等。可利用个别项目的信度与潜变量的提取变异量(variance extracted)是否在0.5以上以及潜变量的组合信度是否在0.7以上来作为判定标准。如前所述,各变量的信度均在

0.5以上,而且表4所示结果表明,潜变量的组合信度均在0.7以上,而且其提取变异量均在0.5以上,因此,本研究模型内在结构适配度也是合理的。

其次是假设关系的验证。针对假设关系的验证,本研究采用巢状模型法(nested model approach)进行分析。首先,设定假设关系验证的模型,以M1模型检验资源识取对动态能力的关系,以M2模型检验资源配用对动态能力的关系,以M3检验资源识取对竞争优势的关系,以M4检验资源配用对竞争优势的关系,以M5检验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关系,将模型M1~M5与理论模型(Mt)相互比较,形成巢状模式分析法。理论模型是根据本研究架构的理论观点所设定的模型,而虚假模型是指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设定为0的模型,此模型的拟合度最差,可作为计算相对拟合指数(CFI)的基础。巢状模型分析法是以理论模型(Mt)为基础,分别与关系假设模型M1~M5的卡方值作比较,再以卡方值的差异程度(△χ2)来检验假设的显著性。卡方值差异性检验

就是将欲检验的路径系数设定为0,再计算此模

型与理论模型之间卡方的差异,若卡方值差异达

到显著程度,则拒绝此路径系数设定为0的假设,

变量间的关系成立。具体分析结果见表5和表6

所示。

本文假设,资源识取对动态能力有显著影响

作用。在表5中,M1模型将资源识取对动态能力

的关系设定为0,结果发现M1模型的拟合度有显著性(χ2=108.428,df=60,p<0.001),这表明资源识取对动态能力有显著影响。表6的假设检验结果也表明,资源识取对动态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γ11= 0.339,p<0.001)。因此,假设1a获得支持。

本研究假设资源配用对动态能力有显著影响。在表5中,M2模型将资源配用对动态能力的关系设定为0,结果发现M2模型的拟合度有显著性(χ2= 113.501,df=60,p<0.001),这表明资源配用对动态能力有显著影响。表6的假设检验结果也表明,资源配用对动态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γ12=0.688,p< 0.001)。因此,假设2a获得支持。

本研究假设资源识取对竞争优势有显著影响作用。在表5中,M3模型将资源识取对动态能力的关系设定为0,结果发现M3模型的拟合度不显著性(χ2= 105.272,df=60),这表明资源识取对竞争优势没有显著影响。表6的假设检验结果也表明,资源识取对竞争优势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γ21=-0.093)。因此,假设1b未获得支持。

本研究假设资源配用对竞争优势有显著影响。在表5中,M4模型将资源配用对竞争优势的关系设定为0,结果发现M4模型的拟合度有显著性(χ2= 105.921,df=60,p<0.001),这表明资源配用对竞争优势有显著影响。表6的假设检验结果也表明,资源配用对竞争优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γ22=0.367,p< 0.001)。因此,假设2b获得支持。

本研究假设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有显著影响。在表5中,M5模型将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关系设定为0,结果发现M5模型的拟合度有显著性(χ2= 106.883,df=60,p<0.001),这表明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有显著影响。表6的假设检验结果也表明,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21=1.013,p< 0.001)。因此,假设3获得支持。

变量

资源识取

X1资源识别X2资源获取资源配用

X3资源配置X4资源利用动态能力

Y1环境适应能力Y2组织变革能力Y3资源整合能力Y4学习能力Y5战略隔绝竞争优势

Y6效率

Y7功能

Y8持续性

MLE的估计参数

因子载荷(λ)

0.781***

0.724***

0.736***

0.814***

0.892***

0.817***

0.673***

0.719***

0.744***

0.919***

0.787***

0.811***

衡量误差(δ和ε)

0.0320.048

0.1420.079

0.1270.083

0.1260.171

0.234

0.1470.093

0.106

组合

信度

0.768

0.774

0.804

0.847

提取变

异量

0.633

0.679

0.792

0.801表4整体理论模型的检验结果

注:χ2=104.331;df=58;GFI=0.906;AGFI=0.893;NFI=0.933;CFI=0.919;IFI=

0.937;RMR=0.041;RMSEA=0.054。计算标准为虚假结构模型,χ2=135.661;df=62。

*p<0.1;**p<0.05;***p<0.001。

表5巢状模型分析法之比较分析

路径γ11=0γ12=0γ21=0γ22=0β21=0

变量间关系

资源识取→动态能力

资源配用→动态能力

资源识取→竞争优势

资源配用→竞争优势

动态能力→竞争优势

路径系数

0.339***

0.688***

-0.093

0.367***

1.013***

对应假设

H1a

H2a

H1b

H2b

H3

检验结果

支持

支持

不支持

支持

支持

模型Mt:理论模型M1:γ11=0 M1:γ12=0 M1:γ21=0 M1:γ22=0 M1:β21=0 M0:虚假模型

χ2

104.331

108.429

113.501

105.272

105.921

106.883

135.661

df58

6060

6060

6062

Δχ2

——

4.098***

9.170***

0.941

1.590***

2.552***

31.330***

GFI0.906

0.8920.884

0.9060.906

0.8940.808

AGFI0.893

0.8460.812

0.8330.833

0.8510.712

CFI0.919

0.9210.899

0.9180.919

0.9330.817

RMSEA

0.0540.056

0.0500.046

0.0450.051

0.066

注:卡方差异程度(△χ2)的计算仍以理论模型(χ2=104.331;df=58)为准,CFI的计算以

虚假模型(χ2=135.661;df=62)为准。***p<0.001。

表6模型路径系数与假设检验结果

注:路径系数为标准化值。*p<0.1;**p<0.05;***p<0.001。

-

-98

在各变量间的影响效果分析上,可区分为直接影响效果、间接影响效果以及总影响效果3种,而总影响效果等于直接影响效果加上间接影响效果。在上述假设检验过程中,本文已对直接影响效果加以检验,得知资源识取对竞争优势并无显著影响,但会经由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产生间接影响。依据图2和表7所示,资源识取对竞争优势有正向的间接影响效果,其所透过的路径为γ11β21(其值为0.343)。因此,资源识取会经由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因此,假设1c获得支持。资源配用对竞争优势既有正向的直接影响效果,也会通过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产生间接影响,其间接影响为γ12β

21(值为0.697),因此,资源配用对竞争优势的总影响为1.064。根据Baron和Kenny (1986)关于中介变量的研究,若变量A既对C有直接影响,又能够通过变量B影响C,那么B在变量A和C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动态能力在资源配用和竞争优势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成立,完全中介作用不成立,因此,假设2c获得部分支持。

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研究结果在不同产业间的表现,本文根据产业特征将样本分为两部分,即高科技企业和传统企业。高科技企业样本数为96,传统企业样本数为91。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得出了表8所示的研究结果。而对于假设1c和2c的验证,本研究仍采取上述方法,得出如下结论:在高科技企业样本中,资源识取对竞争优势的间接影响和总影响效应均为0.400,资源识取仍旧通过动态能力

影响竞争优势,假设1c成立;对于资源配用,它对竞争优势的间接影响和总影响分别为0.447和0.98,假设2c也获得部分支持;但是对于传统企业而言,资源识取对动态能力无显著影响,因此动态能力在资源识取与竞争优势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成立,假设

1c未获得支持,资源配用对竞争优势的间接影响和总影响分别为0.086和0.363,假设2c同样获得部分支持。综上所述,表8的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理论模型对高科技企业仍旧成立,但是对于传统企业而言,理论模型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尤其是在资源识取与动态能力的关系上。

五、讨论与结论

Wu(2007)强调了从资源到企业竞争优势的确立,其中间应有第三变量来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他提出了动态能力的观点,认为动态能力在资源与竞争优势之间扮演了桥梁作用,但是如前所述,资源是静态的,它对动态能力的影响是存在缺憾的(Wang and Ahmed,2007),因此,这就需要从资源整合的视角来扩充和深化资源对动态能力的影响,进而构筑企业的竞争优势并实现其持续性。因此,本研究获得的研究成果是有价值的。本研究打开了资源到竞争优势的黑箱,从动态能力视角探究了资源整合过程、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建立了变量间的传导机制与影响路径。

第一,整体结构模型研究发现,资源识取和资源配用均对动态能力具有显著影响,这表明,识别外部关键的、有价值和稀缺的资源,对于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意义;获取关键资源并进行内部资源整合,能够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这与Pisano (2000)的研究结论相一致,Pisano在对美国4家生物医药企业进行了纵向案例研究后认为,在企业创建初期,当它认识到外部技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而又无法获得时,企业便会组织人力研究学习这种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在本企业内提升技术的价值,将会加强企业的动态能力,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内部组织的不断演化,企业必须不断地获取外部资源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高科技企业由于其行业特点,必须不断地获取外部的相关资源,这样才能构建基于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而这种能力源于资源的整合,这种能力会不断地使企业对内部管理机制做出调整,升级企业的动态能力,促进

图2修正后整体理论模型变量间关系

资源识取资源配用动态能力直接效果

——

0.3671.013

间接效果

(经由动态能力)

0.3430.697

——

总效果

0.3431.064

1.013

变量效果

表7各变量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效果分析

表8不同产业的假设检验结果

路径γ11=0γ12=0γ21=0γ22=0β21=0

关系

资源识取→动态能力

资源配用→动态能力

资源识取→竞争优势

资源配用→竞争优势

动态能力→竞争优势

高科技企业(n=96)

路径系数

0.477***

0.533***

0.137

0.381*

0.839***

p-value

0.000

0.000

0.266

0.026

0.000

检验结果

支持

支持

不支持

支持

支持

传统企业(n=91)

路径系数

0.291

0.277*

-0.133

0.293***

0.314***

p-value

0.341

0.049

0.820

0.000

0.000

检验结果

不支持

支持

不支持

支持

支持

注:*p<0.1;**p<0.05;***p<0.001。高科技企业的拟合指标:χ2=63.235;df=30;GFI=0.897;AGFI=0.849;NFI=0.904;CFI=0.916;IFI=0.944;RMR=0.056;RMSEA=0.039;传统企业样本的拟合指标:χ2=58.367;df=25;GFI=0.946;AGFI=0.905;NFI=0.914;CFI=0.952;IFI=0.918;RMR=0.069;RMSEA=0.073。路径系数为标准化值。

-

-99

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而对于传统企业而言,由于其体制的僵化以及观念的欠缺,资源识取并不能对动态能力产生影响。除了上述通过资源识取形成并加强动态能力以外,企业的内部资源配置也能够加强动态能力。通过配置资源,各种资源之间的匹配能够达到最优化,不仅节约成本,也加强了资源之间的内部协调力度,会增强企业的外部适应性,提升其动态能力,这对于高科技新创企业尤为重要。同样,利用资源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本身就是以提升动态能力为初衷的,这是提升、加强企业动态能力的关键步骤。综上所述,企业构建的动态能力必须经过资源的识取和配用两大过程,因为资源是企业构建动态能力的基础,整合后的资源才有价值。同时,由于动态能力的动态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资源整合过程和动态能力的构建与升级之间的关系也处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动态能力只有在资源不断整合的过程中才能保持其生命力与价值。

第二,资源识取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资源识取过程是资源配用过程得以执行的条件,资源只有通过整合加以利用才能够为企业带来相应的竞争优势。资源识取过程是指企业根据自身当前的资源禀赋,对企业发展所需资源进行分析、确认,并最终取得企业所需资源的过程。相对于资源配用来说,资源识取过程是条件性过程,而并不是导致竞争优势差异的关键影响因素。企业在资源识别并选择的过程中,资源的识别受到市场复杂性的影响,这对于公司既定目标的实现是不利的;而在资源获取的过程中,由于存在市场的不完全性,所选资源并非是企业所需的或者所急需的,这对于企业的竞争优势均会有负面影响。因此,资源识取对竞争优势的影响还需要在将来做大量的纵向性研究(葛宝山、董保宝,2009)。虽然本研究发现企业面向外部的资源识取(识别和获取)行为并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但通过动态能力这一中介变量却可以实现资源识取对竞争优势的间接影响,其基本路径为资源识取→动态能力→竞争优势。这与葛宝山和董保宝(2009)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是却与Roy和

Roy(2004)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他们认为企业能够获得稀缺的资源,其竞争优势便能得到提升,但是本文扩展了他们的研究,当加入第三方变量时,它们的关系变得不显著了。可能的原因是外国企业较中国企业更加重视资源实体,而且它们对资源的识别和获取能力很强,因而这一过程便会对竞争优势产生直接影响;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资源识取的能力不足,对有价值资源的鉴别能力不够,因而资源识取过程效用不大,因此需要一个中间过程,即需要形成能够回应外部变化的动态能力,以此来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延伸资源识取的影响。

第三,资源配用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这验证了Collis等人(1998)的观点,即开发新产品会迫使企业重新整合内外部资源,根据市场法则使资源效能最大化,不仅节约了企业发展成本,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企业的收益成本比,明显地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资源配用过程是企业资源整合的最终目标,只有利用了企业获得并、整合的资源,企业的各项能力才能形成,企业才能够发展、成长。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而且应该关注企业的资源配用,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来匹配企业的资源,这才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法则。

第四,动态能力的提升会明显地改善企业的竞争优势地位。表4的相关矩阵表明,动态能力的各个维度均与竞争优势的各个维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动态能力提升竞争优势必然要求企业在动态能力的各个维度上下工夫。企业要维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保持企业各类能力的动态性。当新的变化产生后,企业必须重新进行战略审计,对相应的能力结构进行升级和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更高水平的组织能力就是企业克服路径依赖的能力。随着竞争的加剧,势必要求企业不断地做出战略反应,具有比对手更快、更有效地进行战略转型的灵活性能力,对快速的变化做出反应或首创的能力,比对手更早地鉴别有价值的资源的能力,所以,企业的动态能力必须不断地变化,否则企业就不能在不确定的市场竞争中确定其竞争优势地位。所以,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动态能力是一个能力组合,但这种组合绝不是静态不变的,各能力因子的权重将随着环境的变迁而自发或自觉地进行演进、调整。更为重要的是,动态能力在资源整合与竞争优势之间所扮演的战略角色(资源识取→动态能力→竞争优势;资源配用

→动态能力→竞争优势)决定了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对动态能力进行培育。但是,动态能力的培育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企业家以及企业必须认识到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以及培育的艰难。动态能力的培育以及核心能力刚性的克服是一个持续的工作,所以,即使当前的动态能力在发挥作用,企业家也应开始搜索、开发新的动态能力体系,一旦这种新的能

--100

力体系快于对手先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会是十分明显的。所以,在企业内部真正地培育动态能力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企业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最后,由于动态能力的维度划分具有不同的标准,本研究只是依据前人的观点将其分为5个维度,将来应该进一步探究动态能力的内涵,从其他维度来研究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本文将竞争优势看作是绩效的前因变量,因而其测度指标与企业绩效的测度不同,这种测度的可行性仍需要大量的研究;本文样本的选择地域性明显,而且相对于中、东、南部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发展层次较为落后,因此研究结果的一般性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将来应扩大样本容量,进一步验证本模型提出的研究假设。

(作者单位:董保宝,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吉林大学创业研究中心;葛宝山、王侃,吉林大学管理学院;责任编辑:尚增健)

参考文献

(1)Anderson,J.C.and Gerbing,D.W.,1988,“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Psychological Bulletin,Vol.103,No.3,pp.411~423.

(2)Bagozzi,R.P.and Yi,Y.,1988,“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Vol.16,pp. 74~94.

(3)Barney J.B.,1991,“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nmet,Vol.17,pp.99~120.

(4)Barney,J.B.,2001,“Is The Resource-based“View”A Use?ful Perspective For Strategtic Management Research?Yes”,Academic Of Management Review,Vol.26,No.1,pp.41~56.

(5)Baron R.,Kenny D.,1986,“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51,No.6,pp.1173~1182.

(6)Collis D.J.,1998,“Montgomery Ca.Corporate Strategy:A Re?source-based View”,Irwin/mcgraw-hill:Boston,Ma.

(7)Eisenhardt,K.M.and Martin,M.,2000,“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21,No.10, pp.1105~1121.

(8)Fahy,J.,Hooley,G.,Greenley,G.and Cadogan,J.,2006,“What Is A Marketing Resource?A Response To Gibbert,Golfetto and Zerbini”,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Vol.59,pp.152~154.

(9)Ge,B.S.and Dong,B.B.,2008,“Resource Integration Pro?cess and Venture Performance:Based On The Contingency Model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Capability”,2008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Long Beach,Usa,10,pp.281~ 288.

(10)Gibson,C.B.and Birkinshaw,J.,2004,“The Antecedents, Consequences,and Medi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Vol.47,No.4,pp.209~226.

(11)Hair,J.F.,Anderson,R.E.,Tatham,R.L.,and Black,W.

C.,1998,“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hall,Inc.

(12)Lambert,D.M.and Harrington,T.C.,1990,“Measuring Non?response Bias In Customer Service Mail Surveys”,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Vol.11,No.2,pp.44~59.

(13)Lazonick,W.and Prencipe,A.,2005,“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ustained Innovation:Strategic Control and?nancial Commitment At Rolls-royce Plc”,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Vol.14,pp. 501~542.

(14)Man,T.Y.,2001,“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The Hong Kong Ser?vices Sector”,Doctoral Paper Of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15)Peteraf,M.A.,1993,“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Resources-based View”,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4,pp.179~191.

(16)Pisano,G.P.,2000,“In Search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Origins Of R&D Competence In Biopharmaceuticals”,In Dosi,G., Nelson,R.R.and Winter,S.G.(Eds),The Nature and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7)Podsakoff,P.M.and Organ,D.W.,1986,“Self-reports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Problems and Prospects”,Journal Of Manage?ment,Vol.12,No.4,pp.531~544.

(18)Roy,P.and Roy,P.,2004,“The Hewlett Packard-compaq Computers Merger:Insight From The Resource-based View and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Vol.5,Iss.1,pp.7~14.

(19)Schulte M.,1999,“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Corporate Strategies an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Firm Performance: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Procurement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y”,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20)Stratman,J.K.and Roth,A.V.,2002,“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Competence Constructs:Two-stage Multi-item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Decision Sciences,Vol.33,No.4,pp.601~ 628.

(21)Teece,D.J.,Pisano,G.and Schuen,A.,1997,“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8,pp.509~533.

(22)Wang C.L.and Ahmed P.K.,2007,“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Vol.9,No.1,pp.31~51.

(23)Wu L.,2007,“Entrepreneurial Resources,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art-up Performance Of Taiwan’S High-tech Firm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Vol.60,pp.549~555.

(24)Wu L.,2010,“Applicability Of The Resource-based and Dy?namic-capability Views Under Environmental Volatility”,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Vol.63,pp.27~31.

(25)Zahra,S.A.and George,G.,2002,“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27,No.2,pp.185~203.

(26)Zahra,S.A.,Sapienza,H.J.and Davidsson,P.,2006,“Entre?preneurship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Model and Research Agenda”,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Vol.43,No.4,pp.917~955.

(27)葛宝山、董保宝:《基于动态能力中介作用的资源开发过程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管理学报》,2009年第4期。

(28)贺小刚、李新春、方海鹰:《动态能力的测量与功效: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3期。

(29)焦豪、魏江、崔瑜:《企业动态能力构建路径分析:基于创业导向和组织学习的视角》,《管理世界》,2008年第4期。

(30)马鸿佳、董保宝、葛宝山:《资源整合过程、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5期。

(31)谢洪明、罗惠玲、王成、李新春:《学习、创新与核心能力:机制和路径》,《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

-101

整合内部资源提高执行力

整合内部资源提高执行 力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整合内部资源提高执行力前几日看电视,说铁道部又开始颁布新的列车提速标准。我已经记不起来这是列车第几次提速了。但看相关的报道得知,在每次的列车提速前,铁道部都要对铁轨路基改造以及旧有车辆改装,这样才能发挥高速牵引机车的提速作用。在第一次铁路提速的时候,我曾开玩笑问过一个铁路部门的朋友,要是时速达两百公里“新曙光号”来牵引老式绿皮车厢会怎么样朋友很认真地告诉我:“车箱会被震散架的!” 笔者不由想到,在企业里,决策者好比是火车头,指向着整个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若是火车头开始变革提速,而火车车箱却还保持原来的水平,那会发生什么 变革需要协调 面对着不断变化的市场新局势,企业必须要有与之相应的变动措施。这种措施集中体现在新产品的投放和市场行销手段的变革两个方面。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新产品的市场投放与市场操作模式的变革相当于企业对于市场的重新进入与再创业,绝非简单的修修补补。但是,实际上有很多企业在进行大动作的新产品投放或是市场操作手段的变革后却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从此一蹶不振,滑入了倒闭破产的深渊,原因何在呢难道是火车头的方向有错还是车厢出了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两个发生在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实例。 A集团粟米油的失利 A粮油集团在小包装食用油业界当属巨鳄,其旗下的XXX牌调和油产品何曾几时几乎成了小包装食用油的代名词,横扫市场无敌手。并

且,该集团早已进行了高端产品的市场长远规划,计划以推出新油种,侧重宣导新产品的概念由简单的烹饪功能性向食疗保健性进行提升。 但考虑到目前的“金牛产品”——调和油正属于成熟期,利益收获丰厚,加之当时A集团还属于小包装油市场的垄断地位,也就不急着进行高端包装油市场的开发。 然而,市场并不可能只是属于那一两企业的市场。山东一家不大的B公司靠着单一的花生油产品,举着食用油革命的大旗,一举杀入高档包装油市场,首先拿下在中国市场具有绝对战略意义的北京市场,并连续几年稳坐北京市场包装油销量第一的宝座。随后,B公司又迅速拿下了广州市场,一南一北个“高地”被收入囊中。紧接着,B公司四面开花,在全国东南西北布设销售网络,配合强有力的线上媒体投放,迅速确立的花生油市场第一品牌的地位。 A公司受到了威胁。为了迅速改变这种情况,A粮油集团立即推出了新概念的小包装油产品——粟米油。针对都市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的特点,概念设计上充分迎合这类消费群体的心理感受,在产品诉求上摆脱了传统食用油的油腻感觉,突出新产品清淡清爽新特点。 相对于B公司花生油浓重的地方口味而言,A粮油集团此举的确棋高一着。产品定位精准,概念新颖、特点鲜明,广告投放也堪称大手笔。A集团推出粟米油的目标就是压过B公司花生油以及其他类似高端包装油新品牌,独占高端市场。但事与愿违,一直到今天,B公司花生油发展势头依然良好,而且产品线已经开始涉及A粮油集团的“金牛产品”——调和油。随着B公司花生油的成功,市场上又连续出现了几个

社区资源整合与运用心得报告

社區資源整合與運用心得報告 我覺得很有幸能夠學到社區資源與運用這門課,讓我清楚的了解到好多社區的情況,也去社區做了參訪,我覺得實踐是很好的一門課程,也是必備的一門課程。社區教育在我國全面興起與發展,反映了發展先進生產力對提高全社會成員整體素質的迫切需求,反映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迫切需求,反映了我國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開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人民群總對提高自身素質,提高生活質量,提高社區建設與發展水平的迫切要求。在這種背景和形勢下,“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在加快普通教育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成人教育、社區教育、推進教育培訓的社會化”。 社區是社會的基礎,它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們結成多種社會關係和社會群體,從事多種社會活動所構成的社會區域生活共同體。”社區的建設和發展對於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全體公民素質、鞏固地方政權、促進城市化進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記得一次老師組織的課外教學中,我們去參訪了南勢社區,實地的感受到了內部設施和人文建設,有位美女老師還教我們做手工書籤,簡簡單單的材料,

簡簡單單的程序,卻讓我們感受到了不一樣,大家都很用心的聽,并很很認真的完成,看著自己動手做的就是感覺不一樣。當然,我們看到了好多爺爺奶奶,台灣的爺爺奶奶大部分都會手工藝品,對他們來說這是很簡單又有趣的事情,豐富了平時的生活。在跟他們的交流中,也發現了好多爺爺奶奶會經常運動什麼的,感覺心態蠻好的,越活越年輕的一種生活狀態。確實,多一份實踐多一份收穫。 後續我們又去了彰化縣的馬興社區,馬興社區的家園營造主要分為人、文、地、產、景、還有環境保護,馬興社區總共有172人,每個月的第三個禮拜天都是馬興社區的環保日,在這一天,穿著黃色背心的環保義工總會主動參加各項社區的環保活動,讓社區的環境看起來更美麗。 台灣社區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唯有心的思維轉向,才能使社區建設獲得持久的動力。

拓展思路求突破-整合资源谋发展

拓展思路求突破整合资源谋发展 拓展思路求突破整合资源谋发展 2013年,广州市二轻集体企业联社(以下简称“二轻联社”)在广州轻工工贸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按照联社宋木祥主任提出的“拓展思路求突破,整合资源谋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两边归集、资源整合、业务归类、管理重构等改革措施,积极探索逐步建立以资产为纽带的集体资产营运新体系。同时,指导和帮助集体企业有效地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努力促进广州轻工集体经济健康快速的新发展。2013年,是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二轻联社以“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引领,加快做好各项发展整合工作,克服各种困难,确保完成经济增长目标,经济运行总体上取得较好成绩。现将二轻联社2013年开展工作的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整合资源谋发展,加快整合步伐, 促进一体化运营 (一)加大整合力度,抓好集体企业重构重组与改革发展 在集团公司和联社理事会的领导下,从2012年起,二轻联社以宋主任提出的“拓展思路求突破,整合资源谋发展”发展思路为指导思想,以“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引领,以资产为纽带,构建集体经济一体化运营平台,打造贸易和物业经营、资产管理和投资经营、特色优势制造业、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四大主业,将联社全资企业穗联公司打造成为上规模、高效益、市场化运作的广州轻工集体经济“总部”。新构建的穗联公司包括核心企业、骨干企业和参股企业,其中,核心企业为原穗联公司与日用辖区企业;骨干企业为铝业板块和工艺板块。 2013年,二轻联社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抓好集体企业重构重组与改革发展,加快整合步伐,促进一体化运营,着力做好工艺板块的资源有效整合,至2013年年底已顺利完成广州轻工集团旗下所有集体企业的归集管理工作。2013年,二轻联社实现了营业收入 9.39亿元、利润总额2740万元的规划目标,分别同比增长33%和 30%,

浅谈企业资源整合重要性

浅析企业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资源、资源整合 自从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快速向前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专业社会化分工的潮流正席卷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企业资源整合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手段之一,企业发展需要资源,更需要整合资源的意识和智慧。本文将从分析资源整合内容及主要过程入手,阐述企业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所谓的资源整合是指企业对不同类型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和融合,使之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创造出新的资源的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是指企业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选择、汲取、激活和有机融合,使之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对原有的资源体系进行重构,摒弃无价值的资源,以形成新的核心资源体系。资源整合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整合。一方面,识别、选择、汲取有价值的、与企业内部资源相适应的诸如隐性技术知识等外部稀缺资源,并融入这些资源到企业自身资源体系之中;另一方面,实现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之间的衔接融合,激活企业内外资源,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内外资源的效率和效能。 2.个体资源与组织资源的整合。一方面,零散的个体资源进行系统化、组织化,能够不断地融入到组织资源之中,转化为组织资源;另一方面,组织资源也能够被迅速地融入到个体资源的载体之中,能够激发个体资源载体的潜能,提高个体资源的价值。 3.新资源与传统资源的整合。新资源可以提高传统资源的使用效

率和效能,反过来,传统资源的合理利用又可激活新资源,促进隐性技术知识等新资源的不断涌现,如此循环反复、螺旋上升。 4.横向资源与纵向资源的整合。横向资源是指某一类资源与其他相关资源的关联程度,纵向资源是指某一类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方面的资源。它们的整合,对于建立横向资源与纵向资源的立体架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企业资源整合有其内在的逻辑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对提升企业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一般而言,企业资源的整合经历资源识别与选择、资源汲取与配置、资源激活与融合三大环节。 Ⅰ.资源识别与选择 资源识别与选择应从企业宏观战略及微观战术两个层面综合考虑。其中,资源识别与选择的战略层面涉及到企业全局和长远发展问题,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而选择资源的,主要是对资源选择进行基本定位,包括产业定位、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等三个方面。其中产业定位是指选择最适合的资源应用于合适的产业领域,不同的产业需要的资源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定位是指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选择合适的资源满足某一细分市场的需求;产品定位是指选择合适的资源以更好地满足某一产品的生产需要。资源识别与选择的微观战术层面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问题,是围绕企业战术目标而选择资源的,主要是根据资源的层级性与可接受性相匹配原则进行选择。一般而言,资源层级越高,给企业带来的持续竞争优势的时间就越长,但是,由于层级越高的资源,其获取的代价就越大,因而随之而来的市场风险也就越大。

社区资源营销整合新模式(修改)

社区资源营销整合新模式 ------- (建议案) 一、市场背景: ●社区为城市人口组成部份,属于消费的终端平台,众多区域均可成为直接 面对消费者传递消息的媒体资源。社区是城市人口集中之地,同时也是商家重点宣传必争之地。用了能使宣传传递至终端的社区,芸芸商家,各显神通。但最终不尽其法。只是实现单一媒体投放效果 ●社区虽然单项资源繁多,各自经营不一,企业主们面临投放选择上要通过不同 接洽定案.方可建立多样化的媒体投放,这样大大增加人力物力的损耗.社区新媒体便是一种整合各种社区资源,统一规范化投放计划定点媒体和落地 活动相结合的全新媒体. ●对于社区受众业主,多样化的广告资询,不颖增加了很多便捷之处,所以在 如今市场竞争激烈之下,必须从社区资源全面进行整合利用,拥有多元广告营销亮点。方可使企业脱颖而出,拥有致胜之道。 二、整体资源构想: 整合思想:通过媒体统一传播与人际传播灵活结合,立体影响,海量病毒式传播,大规模增加覆盖范围,是一种超越传统营销理念的新型营销方 式。 三、社区资源整合模式的命名 “社区多元媒体” 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定义全新媒体,突出社区资源的多样化及系统化,同时还标新立意的划分了传统的社区单一媒体。 四、构筑社区多元媒体平台 社区资源整合解析 社区投放资源(以整合传统社区投放资源,向企业主提供各个社区特点介绍,增加社区针对性,以单项经营方式或打包系列的方式经营)+落地主题活动策划:(以结合投放资源及产品特性,专业性提供主题性活动) 社区投放资源细项

1.名称:电梯媒体 类型:投放性面板广告 特点:视觉冲击强、信息攻势猛烈、强制式。 经营方式:以月为期,根据社区投放数量及周期来定所投放之价格 2.名称:社区公告栏 类型:投放性面板广告(公告栏内提供一定规格,进行广告投放) 特点:费用低且重叠性宣传强。 经营方式:以月为期,根据社区投放数量及周期来定所投放之费用 3.名称:社区指示标志 类型:投放性标志性广告(指示标志内提供位置,进行品牌标志张贴)特点:可用于企业主长期品牌形象宣传,覆盖面广,重叠性强的特点。 经营方式:以月为期,可与其它媒体进行组合打包销售 4.名称:社区纸质DM媒体(物业专刊) 类型:投放性免费取阅杂志,可针对于业主每户投放。 特点:可浏览性强,具有保存的特点。可设置多元化的销售宣传组合。 经营方式:以各版本不同位置及尺寸来制定相关费用。 5.名称:社区广播媒体 类型:广播性质(独立性操作广播媒体,掌握播放时间及内容。配合主题性活动并增加适量广告) 特点:以听觉效果吸引活动及产品的关注度,主体活动的配合性比较强经营方式:初期可与主题性的活动配合打包销售,期间可增设适量广告以套餐方式定义费用。 6.名称:社区便民站(电、水、话费等费用缴纳机) 类型:投放性面板广告(相关缴纳机内提供位置,进行广告投放)

资源整合心得体会

论《整合,让一切为我所用》 什么是资源的整合,整合到底有多重要? 二哥要出国旅游,让三哥帮忙看家,临走前特别交代:家里的藏獒随便逗,别惹鹦鹉。之后,三哥怎么逗藏獒,藏獒都不咬人。心想:藏獒都这样,这鹦鹉也就一破鸟,能把我怎样?遂逗鹦鹉玩。结果,鹦鹉开口说话:“咬他!”藏獒扑上……三哥,享年27…… 注:当今社会,最牛逼的不是厉害的人,而是能调动“资源”的人。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他们后面站着谁!这看则是个笑话,但里面的内容也可让我们深思。 古人带兵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这就是资源整合的一个典范,资源的整合就是1+1>3,整合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重新组合,然后为一个目标或梦想共同努力。古代军事天才都善于资源的整合。例如;战国时代的军事家苏秦、张仪的连横合纵之策,元朝“成吉思汗”铁木真整合小部落而统一蒙古草原。军事家毛泽东也特别重视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在抗日时期的统一作战思想中,就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 商场如战场,这是一个资源整合的时代。斯坦福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曾指出,一个人转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放大到一个企业也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公司做大了要上市,一个好项目公司之间强强联合共同开发。你有很强大的顾客资料库,我有强大的市场开发资源,他有强大的市场销售资源,我们彼此之间的资源整合一下;你有货,我有钱,他有人,那么我们就可以整合在一起。 工作中的资源整合;我们工作的时候都会希望创造更多的资产或利润,这就需要我们怎样整合后让工作更有生产力,可以更高效的完成。大多数人做的并不是最有生产力的事,反而经常会把时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每个人都要随时问自己我做的是不是最有生产力的,我能不能做的更好,我还有那些需要改进。在我们的工作中一定要做到的就是;诚实检讨、完整规划、然后行动实践。 竞争时代也意味这资源整合时代的来临。在这个时代里要想不被淘汰,就要主动出击,时代在进步,我们也要与时俱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谈成功秘诀时说道:“秘诀就是一批人来到一起,自始至终一心一意的进行合作。”宽广的心胸加乐于合作的意愿可以让你做到很多你认为做不到的事。

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分析的意义与方法

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分析的意义与方法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全世界的企业都造成了剧烈的冲击,中国的企业也不例外,这其中受冲击最大的要数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制造企业,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制造企业主要是出口导向型企业,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的制造企业遭受沉重一击,中国制造业出口急剧下滑,从近几年广交会的成交数据可见一斑。 广交会成交数据 10,000 20,000 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 2005 2006 2007 2008 -10%-5% 0% 5% 10% 15% 伴随着金融危机出现的是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企业倒闭潮,活得好的企业庆幸自己产业转型早,大多数艰难活着的企业开始痛定思痛,从战略的高度去思考企业的未来。从我们所接到的客户需求信息来看,08年珠三角企业对战略咨询的需求比例开始大幅增加,这些企业存在两点共性:其一,他们到了必须思考企业向何处去及如何进行业务转型的问题;其二,他们的企业缺乏战略规划人才,不清晰如何做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 企业的战略规划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企业总体战略、业务战略及职能战略,任何战略的制定及实施都要全面思考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因素。一个成功的战略,一定要有相应的资源与能力与企业的战略匹配,企业的资源能力分析在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资源与能力分析的目的与意义

企业的资源、能力及核心竞争力是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拥有各种资源和能力,并不是所有的资源和能力都能为企业创造很高的价值,有价值的资源和能力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资源是企业能力的来源,能力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而核心竞争力则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如下图所示,资源和能力的结合是企业战略实施的保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二、资源和能力的识别与评估 (一)资源划分与评估。资源划分与评估要结合企业的业务来进行。企业资源划分主要是按照资产的形态按照有形和无形两个维度来进行划分,针对这两种资源,有不同的评估指标(表一:资源划分及评估表)。 表一:企业的资源划分

整合社区资源打造社区服务平台论文

整合社区资源打造社区服务平台 作者: 学校: 专业: 年级: 学号: 指导老师: 答辩日期: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 - - 考试资料

目录 论文摘要 (3) 关键词 (3) 一、安阳市社区服务现状 (4) (一)社区建设基本情况 (4) (二)社区服务主要内容 (5) (三)搞好社区服务的重要意义 (6) 二、安阳市发展社区服务主要做法 (6)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倡三个转变 (6) (二)以执政为民为宗旨,创新三项机制 (7) (三)发挥驻社区单位作用,开展“共驻共建社区一帮一”帮扶活动 (7) (四)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开展“三级四方共建”活动 (8) (五)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开展“六大服务中心”进社区活动 (9) 三、安阳市社区服务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10)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发展对策 (13) (一)用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推动社区服务业工作 (14) - - 考试资料

(二)以服务群众为重点,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14) (三)由政府主导拓展到社区联动 (16) (四)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 (17) (五)加大社区服务资源整合和人才开发力度 (17) (六)加快社区服务制度建设 (17) (七)优化目标,实行“项目管理”制度 (18) (八)统筹兼顾,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政策 (18) (九)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社区服务网络化 (18) (十)开展社区服务示范活动 (19) 参考文献 (20) 整合社区资源打造社区服务平台 [摘要]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龙头和基础。随着社区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社区作为人民群众生活的家园、各类经济社会组织活动的舞台,已成为城市管理的重心。在我国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发展社区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目前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城市社区服务的内容,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怎样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的具体措施。 - - 考试资料

物业管理公司内部资源整合

一、对于物业管理公司资源整合的理解。 1、物业管理公司资源是指包括物业管理公司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简单的说,即人、财、物;按照获取的方式又可分为内部固有资源、外部可利用资源两大类。内部固有资源即为创立或维持公司运作的基本资源,外部可利用资源意即无产权有托管期限内使用权资源和因接管新物业随之附加的资源成潜在资源。 2、物业管理公司资源的整合。 简单的说就是针对物业管理公司不同发展阶段的运营状况,以保证物业公司持久经济收益为目的,重点以人、财、物三个方面资源为对象进行科学地、合理地组合,以促使物业公司能够在各个发展阶段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稳定增长态势的内部组合调整的手段。 3、关于资源整合的说明。 资源整合是企业为获取持续稳定的经济收益,通过对可利资源的不断调整以达到或接近达到内部、外部资源的最佳使用的目的,以期最大可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在市场变化前变化,最大可能的有效利用资源,最大可能的降低成本费用,最终达到持续稳定获益的目的。 二、不同物业管理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资源整合的需求,粗略的分为3大类; 1、市场规模型的物业管理公司; 1此类型的物业管理公司的特点是: A、管理面积大,如上千万平米管理面积的物业公司,已完成管理佣金固定、相

对稳定的收取模式,有较稳定收益,尽管纯利润目前不高; B、由于规范效应,现金流量较大,资金总体可利用率较高(相对于其他现金流量大的行业而言),有可利用空间; C、由于现金流量大,必然导致资产及其可利用附加值增大。 ②由于上述特点,该类型物业管理公司实际上已基本完成规模管理的基本框架,以提高效益为目的的转型的特点,是以充份利用资源,如现金流投资(通过经营将业主同意投资的经营盈余用于金融投资等),大规模管理的物业的整体商业行为(如在各个住辖物业内开办连锁经营项目)为手段,达到扩充资产的目的,以弥补物业公司相对其他有关行业而言资产比例较低的不足,最终通过资产运营完成物业管理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道路。 2、扩张过渡型; 1、为什么叫扩张过渡型呢? 这是由此类物业管理公司特点所决定的。 A、扩张过渡型的首要特点是基础好。一般在扩张前有较好或相对稳定的经济效益,所辖物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有较好的管理基础,人员素质基础好,规模不大,但所管理物业收益较好,有扩张的基础。 B、由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市场的逼迫,力图拓展管理面积以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如深圳有些乙级物业公司或未到100万平米的甲级物业公司。 C、开始明确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重点追求经济效益,确保种“一棵树活一棵树”,较二、三年前片面追管理面积而言进入比较理性的管理阶段。 ②由于以上特点,扩张过渡型物业公司往往在转型中在确保现有收益的情况下,充份利用已相对富余资源进行“一边抢盘、一边调整”,以求扩大收益规模。此

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和建议(上篇) 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和建议(上篇)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在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及各涉老部门的重视和关心下,上海城市化地区中许多街道及居民委员会的社区为老年人服务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涌现了一些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典型事例。为了全面系统地搞好上海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整合,使有限的物力、人力和财力资源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进一步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我们课题组在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到南京东路街道、潍坊街道、虹桥街道、曹杨路街道、华阳街道开展实地调查,分别与静安区和长宁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领导进行专题研究。本报告将简要介绍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理论,概括性地总结近年来上海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成绩及其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搞好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对策建议。 一、社区资源分散管理的问题 (一)整合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各个街道发展不平衡。目前上海市的各级领导虽然已逐渐认识到整合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重要性,在有关会议和文件中积极倡导整合这方面的资源,各个区和街道也作了一些整合资源的探索,但发展不平衡,也没有对这方面的经验很好总结,尚未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的整合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本市有关涉老部门至今还未出台有关搞好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指导性文件。 (二)即使在一些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工作做得较好的街道,仍有不少资源迫切需要整合。我们从调查中发现,有关社区老年人状况的信息资源,除街道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掌握一部分外,街道的警署(公安派出所)、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社会救助管理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分别掌握了一些重要信息。上述这些部门在采集、更新信息时均“各自为战”,而且除警署把每年本街道新增加和删除的户籍老年人口信息提供给街道老龄办外,其余许多涉老信息资源互不通气,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在社区为老服务硬件资源方面,如何统筹协调,搞好社区服务中心与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等设施之间的整合,也需作深入调研;在社区为老服务人力资源方面,如何使为同一位卧床不起老人服务的家庭病床医务人员、家庭保健医生与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或民间保姆之间加强沟通,拟定全方位的护养计划,也存在着很大的整合空间。 (三)影响整合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观念、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还未很好解决。在一部分领导干部中,总认为某一项社区为老服务工作,如果全部由本部门或本系统做,取得的成绩将全部归功于我主管的部门或系统;如果由两个或更多部门或系统做,那么我主管的部门或系统最多也只有一半的功劳。因此,他们往往不愿意积极参与并促成为老服务资源的整合,更不乐意在为老服务资源的整合中充当配角。在目前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体制和机制上,也存在着不够完善之处,影响了充分调动社区的各方面为老服务积极因素,取得“双赢”或“多赢”的最佳效果。 二、搞好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对策建议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居民委员会作为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虽然要承担包括“公共服务”在内的六大任务,但由于其能够管理和协调的为老服务资源较少,许多为社区老年人服务的资源如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敬老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院、街道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等均属于街道层面上的资源,而且居委员会的主任、

浅议资源整合中普遍的问题

浅议资源整合中普遍的问题 内容摘要:针对近年来,在教学资源整合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提醒部分教师应该避免并加以改正。 关键词:教学资源;整合运用;问题 正文: 在新课程教学中,大力倡导整合运用各方面的教学资源。使用课外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兴趣,开拓视野,促进理解,有利于“三个维度”更好的体现。课内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形成问题意识。由此可见,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是我们实现新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实际教学现实中,教学资源整合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还很普遍。 问题一:教学视野过于狭窄,完全依靠于教材,教学中缺乏课外资源 (案例1)课题:卤代烃 教学片段: 在叙述了卤代烃的分类后,讲述、板书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典型卤代烃的名称以及在常温下的状态和一般用途,然后进行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性质讲述,做了取代反应的演示实验。本节课的重点是卤代烃化学性质的解释、总结,方程式的记忆书写、反应条件的控制以及实验的注意点等。 一节课老师滔滔不绝,学生记了很多笔记就下课了。 分析: 这节课知识内容没有缺陷,这样上课并加以自习上的习题辅导,最终的效果也不会太差,这样的课可以说占据了各学段、各学科的大部分课堂。听了这种课,说它坏不对,说它好不行。但我相信广大学生就是在这样成年累月的课堂上失去了灵性和活力,学习变成了记忆和训练。新课程思想漂浮于这种坚硬的课堂之上直至消失殆尽。 其实,留心身边的所见所闻,或者仔细研究一下教材,关于卤代烃的能够引起学生情趣的现象很多。“烃的衍生物”的压题图就是一幅压力罐喷射图,明显在暗示溴乙烷,“比赛场上医生向运动员受伤部位喷射什么?为什么可以缓解疼痛?”聚氯乙烯塑料、不粘锅涂层、臭氧层危机、涂改液、萃取剂,关于卤代烃的课内课外教学资源如此丰富,但很多老师就没有想到这些,非要将“密度大于水”、“有的是气体,有的是固体”、“沸点较低”、“先分层,反应后不再分层”这些纯粹的知识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记忆和训练,这样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与新课程理念完全背离。课堂教学的效果是低效的,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是微乎其微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没有对知识结构形成一个完整体系,没有新课程资源意识和新理念,拘泥于多年积累的经验。

第5章 整合创业资源

第5章整合创业资源 第一部分本章概要 1.1 重点概念 1. 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是把企业看作由一系列具有不同用途的资源相联结的集合,关注企业内部的资源对实现企业成长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在其成长战略中如何利用不同的资源。 2. 步步为营(Bootstrapping):主要指在缺乏资源的情况下,创业者分多个阶段投入资源并且在每个阶段或决策点投入最少的资源。 3. 拼凑(Bricolage):在已有元素基础上,不断替换其中的一些要素,形成新的认识。 4. 信任:是涉及交易或交换关系的基础,是一种稳定的信念,维系着社会共享价值和稳定。(来自“百度百科”) 5. 资源整合:指企业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创造出新的资源的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6. 利益相关者:组织外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 7. 双赢:双赢是成双的,对于客户与企业来说,应是客户先赢企业后赢;对于员工与企业之间来说,应是员工先赢企业后赢。双赢强调的是双方的利益兼顾,即所谓的“赢者不全赢,输者不全输”。 8. 博弈:在一定条件下,遵守一定的规则,一个或几个拥有绝对理性思维的人或团队,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 1.2 关键知识点 1.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从企业的内部寻找企业成长的动因,用资源与能力来解释企业差异的原因。其基本假设是,企业具有不同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资源在企业间是不可流动的且难以复制;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 资源基础理论将企业描述成一组异质性资源的组合,创业因而可以看作整合异质性资源的过程,因此对资源的分类有助于理解资源整合的过程。对创业资源的分类有很多种。结合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根据资源性质可将创业资源分为六种资源,即人力资源、社会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和组织资源。 2. 创业者的可承受损失 (1)时间。 (2)意外之财。 (3)长期积蓄。

营造有特色社区环境及资源整合

營造有特色社區環境及資源整合 台南市南區金華社區理事長長柯崑城97-12-23 一、推展目的、 社區環境改造及空間營造在政府政策的積極推動下,已成為社會改革的主流運動,也是台灣經濟奇蹟之後的反思行動,更是與國際接軌的必然趨勢;優質的生活環境空間、健康的生活品質層次,成為普羅大眾共同的需求指標;在社區自主的潮流下,讓社區環境的營造,透過社區自主性的參與、經營、管理,將更能發掘出不同的社區特色,以居民的需求為環境改造空間營造之考量,權衡居民的意見,達成社區居民對環境改造與空間營造之共識。 二、具體目標、 從事社區環境改造、空間營造,首先要發揮草根立場,根據社區特色,分別從不同角度切入,再帶動其它相關項目,整合成一個營造計劃,社區環境改造不是齊頭式的什麼都作,別社區有的我都要,而是要瞭解社區特殊資源,以有限的資源,透過社區創意的發揮,產生最大的效益,改善和提昇社區的居住環境品質。 為了讓里、社區逐漸具備自我營造的能力,本社區工作團隊花時間進入子社區了解與學習,和居民共同面對困難,成為子里、社區的「夥伴」,以社區專業團隊結合社區組織,培訓社區幹部、義工、建立民主參與的機制,建構社區願景,規劃社區

公共事務,激勵居民參與執行社區事務,營造新的社區環境,創造新的社區社會,培養新的公民意識,以嶄新的構思,勾勒出社區的魅力激勵社區互動起來,集體發揮創意、創造魅力,展現出社區的活力。 並以輔導、推動之方式,除協助進行社區總體生活環境的掃描外,擬針對支持性的空間環境規劃與空間營造之推動,藉有社造及空間環境改善經驗之優質社區,聯合其他初步社區,以經驗的相互交流、學習、觀摩、教育,傳導各社區正確的生活環境改造共識,以社區為單位營造基礎,漸次擴及區域內社區,期逐一完成整體空間之營造及居民生活環境之改善。三、社區之特色與代表性- 以「金華經驗」成功案例引言: 成就與驕傲─金華社區城鄉風貌成果 金華里里長柯崑城金華社區位於台南市南區的西北側,由金華路二段、健康路、中華西路、新孝路所圍,面積僅0.2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二千戶七千餘人。這個地區早期是荒廢的鹽田,1974年起市政府在此進行市地重劃並興建兩期國民住宅,本區才開始吸引人口進住。隨著民間土地開發而人口漸增,1982年配合市政府進行行政區整編後才獨立設里,稱為金華里。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里內多為四至五層樓的集合住宅、三層樓的透天店舖住宅,居住密度高,但仍有若干地主保留的土地尚未開發。 如同我們曾分析過的,都市內的新興社區都是住民彼此不

(3)资源整合才是赚大钱的根本

(3)资源整合才是赚大钱的根本 什么是资源整合?资源整合从理论上理解是:通过组织和协调,把企业内部彼 此分离的职能,以及企业外部既参与共同使命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整 合成一个为客户服务的系统,取得1+1>2的效果。简单讲就是资源互补交换,从 别人手里得到我们所欠缺和需要的资源,作为交换,我们要将自己手上能为对方 所用的资源进行共享,让双方都能借此互补来更快更好地完成自己的项目,从而达成双赢的局面。比如,我现在手上有一只木桶装满了水,但因为缺少一块长板,出现缺口,水一 直往外流,而现在我的邻居他正好有一块长的木板可以提供给我,但作为交换, 我要将木桶里的水倒一半他的金鱼缸里,以确保他的金鱼能畅快地游动,如此一 来,我的木桶可以更好地装水了,而他的金鱼也不会因为缺少水而干死了,这是一举两得的事,也是一种资源的整合。“资源整合”也是很多站长都缺乏的意识,我们中的很多站长都具有高超的SEO

技能,但是长久以来,多数站长都陷入一个排名和流量的“陷阱”,一味地聚焦 在技术上面,只会闭门造车,觉得技术和个人能力能弥补一切。我们的木桶缺了 一块板,很多人都只是努力自己再造一块板,而不愿意用自己自身的资源去从别 人那儿交换来一块板,所以总是自己一个人忙忙碌碌地累得半死,却又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柳儿今天就和大家来谈谈资源整合,谈谈资源整合的模式以及怎么个整合法 ,让广大站长能够巧积资源,善于整合,借力使力让赚钱变得更轻松。资源整合的模式多种多样,这个资源可以是资本、可以是实物、可以是虚拟财富 、可以是思想点子等等。我们简单谈谈一下几种整合模式: (1)资本整合现在互联网的竞争很激烈,要想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以军突围你需要有雄厚的资 本实力和优秀的项目与商业模式。多数草根站长有十分优秀的技术和项目,但是 没有资本,就可以去寻找资本进行整合,而很多资本手上有很多闲钱,但是没有 好的项目来投资,也需要去整合项目,如此有了资本,又有了好的项目和商业模式,就能把事情做好。近来,腾

家庭学校社会资源整合总结3

家庭学校社会资源整合总结 苇河中学苏营德 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格局,是促进学校教育整体化,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德育目标的需要。是形成整体教育的思想保证,是对教育改革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和发展。 一、学校教育是主体 学校教育是主体,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动力、导向、保证的作用,学校的各项活动,长期有意识地坚持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思想品质教育,而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学校教育不同于家庭、社会的影响,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较之其他方面的影响具有更多的优势。 其一、从学校育人功能来看,教书育人按国家德育《规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按人的一生发展规律来讲这些都是在由少年到青年时代来实现的,学生时代接受正确的教育,就能树立正确思想,形成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接受的不好,必然势得其反。 其二、从学校育人环境来看,学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们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优雅的校园、整齐的校舍、干净的楼道,以及各种教学设施,环境的布置,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感染人的。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 其三、从受教育的时间来看,学生在校受教育的时间最集中,一天中除睡觉、吃饭,几乎100%的时间都在学校教育范围内进行学习,全身心接受学校的教育,各种知识的传授,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 其四、从时代发展的需要来看,二十一世纪国际在共处中竞争更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仅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更体现为知识、素质、能力的竞争,培养的人必须具有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具有健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整体素质等。 学校教育是主体,指青少年这时期受教育最集中、最系统、最牢固,为将来步入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人生最重要阶段。决定青少年教育中心在学校,当然离不开家庭、社会的配合,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中,学校教育具有更多的优势,所以学校教育是主体。学校的特殊使命:指导。家庭道德教育如此重要,似乎不应该有多大疑义。那么谁来进行这种教育呢?道德当然是“第一任教育”。一个很不情愿又不得不作出的结论:目前我国大多数家长不能承担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他们大多不知道如何教育。人们不是在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吗?其实首先要“救”的是父母,如果父母“救”不上来,能把孩子“救”上来吗?“救救父母”,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谁来救父母?答曰:舍学校其谁也?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教人做人,其次才是教人学问。而做人又首先是做儿子、女儿、兄弟姐妹,要是连儿子、女儿、兄弟姐妹都做不好,怎么能做个好的社会成员呢? 我们利用政教处和团委两部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首先提出了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在学习深入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共青团的活动。如:照顾孤寡老人,进行高速公路安全及财物保护教育以及学生共青团员自发组织假期“爱我校园”的除草活动……,这些活动扩大了团的影响,也用鲜活的事例说明了团的宗旨及团的事物。在学生中主生了深入而广泛的影响。其次,我校还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讲座,如周三全校各班班会的讨论,以及各年级组甚至全校范围的中学生守则的学习,以上这些活动的开展体现了青少年思想道

第三讲:资源整合与整体协调

第三讲:资源整合与整体协调 一、资源整合定义 1、内部资源整合:就是通过组织和协调,把企业内部彼此相关但却彼此分离的职能,整合成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进行整体协配调配 2、外部资源整合:把企业外部既参与共同的使命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成一个为客户服务的系统,取得1+1大于2的效果。 今天我们主要讲:内部资源整合 大家知道,企业资源有很多,主要有:“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组织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等 一个部门能否使日常管理顺畅,面面俱到,环环紧扣,不仅取决于所拥有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更取决于对所拥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前者是生产和经营的必要条件,后者是保持优势的关键所在。 将部门内部和部门外部资源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配合和协调处理,使之成为有机整体,从而发挥部门活动整体功能的行动或过程。 二、资源整合的方式 可以把资源整合分为三种形式:纵向整合,横向整合和平台式整合。 1、纵向整合(设立综合管理部门) 2、横向整合 横向整合是把目光集中在某一个环节,探讨利用哪些资源,怎样组合这些资源,才能最有效地组成这个环节,提高该环节的效用和价值。 3、平台式整合 平台式资源整合却不同,它考虑的是,自己作为一个平台,在此基础上整合第二方甚至第三方的资源,同时提升这两方的管理效率,自身也因此获利。 三、常见的资源整合方法 1、资源外置(如:物流外包) 2、资源共享3、部门合并 四、资源整合应用 (一)整合知识链资源——提高对市场变化的感应、适应和促进能力 (二)整合管理链资源——提升管理能力 (三)整合营销链资源——提升网络构建、营销扩张和系统完善的能力 五、资源整合中常遇到的问题及其分析 下面介绍一下在资源整合中常遇到的几个问题。 1、不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往“资源”的概念里放,结果产生困惑。 2、刻意追求有形的规模与档次,结果并未达到预期目的 3.在资源配置上重外不重内,导致内部与外部环境不能交互作用而缺乏动态适应性 4.对资源的配置,往往希望通过某一局部优化,就能达到朝花夕果的目的 原因。 5.我们已经将资本和人力资源优化整合了,为什么竞争力并没有显著的提高 6.模仿他人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良便成为自己的模式,其结果仍然不尽人意7.为了适应资源重整,进行组织变动,但结果不是十分理想 六、企业资源整合案例分析 在企业内部,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在存货水平控制方面的部门目标就是有冲突的

依托项目,整合资源,努力完成项目工作

依依托托项项目目,,整整合合资资源源,,努努力力完完成成项项目目工工作作 ---天祝县实施联合国儿基会新周期远程教育项目工作汇报 天祝藏族自治县成立于1950年5月6日,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7149.8平方公里,辖8镇14乡188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居住着藏、汉、土、回、蒙等16个民族22.76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7%。境内海拔2040—4800米之间,山川秀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闻名世界的珍稀物种——天祝白牦牛,无公害特色农业发展迅速,是全国少数民族改革开放试验区。但气候高寒阴湿,自然灾害频繁,经济基础薄弱,是全省财政补贴县,也是国家扶贫攻坚工作重点县之一。1997年,率先在全省藏区实现?普初?,今年全县上下正全力以赴?两基?攻坚,年内将实现?两基?目标。 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93所,其中完全中学4所,独立初中13所,九年制学校5所,完全小学143所,初小及村学123所,中等师范学校1所,职业中学2所,厂矿学校2所。共有中小学生40927人,其中高中2886人,初中10931人,小学27110人,幼儿园6所,在园(班)幼儿2550人,中小学教师2724人。 全县共建起计算机室41个,共有计算机1328台,中学生机比为18:1,小学生机比52:1,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中学14所,占中学数的58%,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小学19所,占小学数的13.3%。 借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新周期远程教育项目”、 “ 教育部、李嘉

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中国、联合国UNDP403项目?、?中欧基础教育项目?,共配备具有录制、下载、浏览功能的卫星地面接受系统96套,建起多媒体电教室102个,多媒体教学光盘播放点37个。 在国家、省项目办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我县的项目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实施项目回顾: 2001年我县被确定为甘肃省唯一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新周期远程教育项目”县后,根据项目要求及时成立了由县政府领导任组长、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并确定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实施。在调查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按照相对集中、合理布局、兼顾效益的原则,确定华藏寺镇岔口驿小学等10所有条件的中小学为示范性项目校;完成了项目校基线调查,在全面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2001年—2005年新周期工作计划;制定了以学校为本的教师培训规划,完善了县、项目校、乡三级资源中心辐射培训体系;及时出台了《关于认真组织实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教育项目的安排意见》、《天祝藏族自治县关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教育项目小学教师县级信息技术培训方案》。各项目校也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计划,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 项目自2001年启动以来,先后选派60多人次在西安、银川、上海、重庆、兰州、苏州、南宁参加了省、县级项目主任、骨干教师培训;160多人参加了省级小学骨干教师培训;579人次参加了县级教师培训,通过培训产生了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52人,对全县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