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医执业医师七版中医外科学证型整理(烤焦的人)

中医执业医师七版中医外科学证型整理(烤焦的人)

中医执业医师七版中医外科学证型整理(烤焦的人)
中医执业医师七版中医外科学证型整理(烤焦的人)

七版中医外科学证型整理

中医西医证型内治法方药

疖头皮穿凿性脓肿

疖病

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

体虚毒恋,阴虚内热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

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朮散

疔颜面部疔、痈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火毒炽盛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手足部疔疮

甲沟炎

化脓性指头或腱鞘炎

足底皮下脓肿

火毒凝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热盛肉腐清热透脓托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湿热下注清热解毒利湿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

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火毒入络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火毒入营凉血清营,解毒散结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烂疔气性坏疽湿火炽盛清热泻火,解毒利湿黄连解毒汤合萆薢化毒汤毒入营血凉血解毒,清热利湿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

疫疔皮肤炭疽疫毒蕴结清热解毒,和营消肿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

皮肤浅表脓肿

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火毒凝结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

热盛肉腐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

气血两虚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

颈痈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风热痰毒散风清热,化痰消痈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腋痈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肝郁痰火清肝解郁,消肿化毒柴胡清肝汤

脐痈

脐炎、脐肠管异常

脐尿管异常继发感染

湿热火毒清火利湿解毒黄连解毒汤合四苓汤

脾气虚弱健脾益气四君子汤

委中毒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气滞血瘀和营活血,消肿散结活血散瘀汤

湿热蕴阻清利湿热,和营活血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气血两亏调补气血八珍汤

锁喉痈口底部蜂窝组织炎痰热蕴结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热盛肉腐清热化痰,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热伤胃阴清养胃阴益胃汤

臀痈臀部蜂窝组织炎湿火蕴结清热解毒,和营化湿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痰湿凝滞和营活血,利湿化痰桃红四物汤合仙方活命饮气血两虚调补气血八珍汤

手发背手背部蜂窝组织炎湿热壅阻清热解毒,和营化湿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气血不足调补气血托里消毒散

足发背足背部蜂窝组织炎湿热下注清热解毒,和营利湿五神汤

有头疽痈火毒凝结清热泻火,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

阴虚火炽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蓍汤

气虚毒滞扶正托毒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

流注

脓血症

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

髂窝部脓肿

余毒攻窜清热解毒,凉血通络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

暑湿交阻解毒清暑化湿清暑汤

瘀血凝滞和营活血,祛瘀通络活血散瘀汤

发颐化脓性腮腺炎热毒蕴结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

毒盛酿脓清热解毒透脓普济消毒饮

热毒内陷清营解毒,化痰泄热清营汤合安宫牛黄丸

余毒未清清脾泄热,化瘀散结夏枯草、连翘、金银花、黄芩、栀子

玄参、莪朮、芦根

丹毒丹毒风热毒蕴疏风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

肝脾湿火清肝泻火利湿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化斑解毒汤湿热毒蕴利湿清热解毒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

胎火蕴毒凉血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

附骨疽环跳疽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髋关节炎

湿热瘀阻清热化湿,行瘀通络仙方活命饮合五神汤

热毒炽盛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

脓毒蚀骨调补气血,清化余毒八珍汤合六味地黄丸

走黄热盛入血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内陷邪盛热极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心开窍清营汤合黄连解毒汤、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正虚邪盛补养气血,托毒透邪,清心安神托里消毒散、安宫牛黄丸

脾肾阳虚温补脾肾附子理中汤

阴伤胃败生津益胃益胃汤

流痰骨与关节结核阴虚痰凝补肾温经,散寒化痰阳和汤

阴虚内热养阴清热托毒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

肝肾亏虚补益肝肾左归丸合香贝养荣汤

气血两虚补气养血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汤

瘰疠颈部淋巴结结核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开郁散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气血两虚益气养血香贝养荣汤

褥疮气滞血瘀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

蕴毒腐溃益气养阴,理湿托毒生脉散、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气血两虚气血双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

窦道余毒未清清热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

乳痈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气滞热壅疏肝清胃,通乳消肿栝蒌牛蒡汤热毒炽盛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

正虚毒恋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

乳发乳房部蜂窝组织炎

乳房坏疽

火毒外侵

肝胃湿热蕴结

泻火解毒,佐以利湿龙胆泻肝汤

粉刺性乳痈浆细胞性乳腺炎肝经郁热疏肝清热,活血消肿柴胡疏肝散正虚邪滞扶正托毒托里消毒散

乳痨乳房结核气滞痰凝疏肝解郁,滋阴化痰开郁散合消疠丸

正虚邪恋托里透脓托里消毒散

阴虚痰热养阴清热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

乳漏余毒未清清热解毒银花甘草汤

正虚毒恋扶正托毒托里消毒散

阴虚痰热养阴清热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

乳癖乳腺增生肝郁痰凝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

冲任失调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

乳疠乳房异常发育症肝气郁结疏肝散结逍遥蒌贝散

肾气亏虚补益肾气阳虚右归丸(阴虚左归丸)加小金丹

乳核乳腺纤维腺瘤肝气郁结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散

血瘀痰凝疏肝活血,化痰散结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

乳衄大导管内乳头状瘤肝火偏旺疏肝解郁,清热凉血丹栀逍遥散脾虚统摄健脾养血归脾汤

乳岩乳腺癌肝郁痰凝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神效栝蒌散合开郁散

《中医外科学》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细目一:致病因素 要点: 1.外感六淫致病 2.情志内伤致病 3.饮食不节致病 4.外来伤害致病 5.劳伤虚损致病 6.感受特殊之毒致病 7.痰饮瘀血致病 细目二:发病机理 要点: 1.邪正盛衰 2.气血凝滞

3.经络阻塞 4.脏腑失和 第二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细目一:辨病 要点: 1.辨病的概念 2.辨病的方法 细目二:阴阳辨证 要点: 1.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 2.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 细目三:部位辨证 要点: 1.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2.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3.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细目四:经络辨证 要点: 1.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2.引经药 细目五:局部辨证 要点: 1.辨肿 2.辨肿块结节 3.辨痛 4.辨痒 5.辨脓 6.辨溃疡 7.辨出血 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细目一:内治法 要点: 1.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应用与内涵 2.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 细目二:外治法 要点: 1.膏药、油膏的临床应用 2.箍围药的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 3.掺药的种类及临床应用 4.切开法的适应证及具体运用 5.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的适应证及用法 6.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溻渍法、冷冻法、激光疗法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 第四单元疮疡 细目一:疖 要点:

1.疖的定义与特点 2.疖的病因病机 3.疖的临床表现 4.疖的治疗方法 细目二:疔 要点: 1.疔的特点与种类 2.颜面部疔疮的临床表现及与疖的鉴别 3.手足部疔疮的临床表现 4.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要求 5.红丝疔的定义、特点及外治 6.疗的内治法原则 细目三:痈 要点: 1.痈的概念与特点

中医外科学试卷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课程试卷 姓名专业年级学号得分 *四、五、六项答题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一、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 1.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著是西汉前后成书的《金创瘛疭方》。(√) 2.脓液黄浊质稠,色泽不净,为气火有余。(√) 3.“煨脓生肌”,是籍以“脓”液的作用促使溃疡生肌愈合。(×) 4.虚证见口舌生糜、舌质红绛,苔光如镜者,属阴伤胃败。(√) 5.乳痈的主要原因是乳汁淤积,肝郁胃热。(√) 6. 痔疮发作时呈周期性疼痛。(×) 7. 结扎法主要适用于肛瘘的治疗。(×) 8. 皮损有糜烂、大量渗液时,应选用药散治疗。(×) 9. 神经性皮炎好发于皮肤易摩擦部位,如颈项等处。(√) 10. 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是经络阻隔,气血凝滞。(√) 二、A型题(每题1分,共16分) 1.阳证疮疡初期首选的膏药是(A) A 太乙膏 B 金黄油膏 C 青黛散 D 咬头膏 E 阳和解凝膏 2.风邪致肿的特点是(B) A 肿而皮薄、光泽痛剧 B 肿势宣浮、游走无定 C 肿势散漫、化脓迟缓 D 肿势软绵、色泽光白 E 肿势暴急、皮色不变 3.气痛的辨证要点是(C) A 走注甚速 B 突然发作 C 攻痛无常 D 急胀痛甚 E 痛如针刺 4.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多不化脓,?其致痒原因是(A) A 风邪 B 湿邪 C 热邪 D 虫淫 E 血虚 5.砭镰疗法可用于(D) A 颜面疔疮 B 手足部疔疮 C 抱头火丹

D 下肢流火 E 以上都不是 6.疮疡溃脓说明(B) A 气血旺盛 B 正盛毒泄 C 溃疡形成 D 顺证 E 病愈 7.下列何项不是白降丹的功用(C) A 代刀破头 B 腐蚀枯落 C 平复胬肉 D 攻溃拔核 E 扩开疮口 8.乳岩与乳腺增生症鉴别,何项最具价值(D) A 乳头内陷或抬高 B 乳头溢液 C 乳房内肿块 D 乳房疼痛 E 乳房皮色改变 9.《外科大成》记载:“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蛰,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匾,时流臭水”。描述的是下列哪种疾病(D) A 肛裂 B 肛瘘 C 内痔 D 肛管直肠癌 E 直肠息肉 10.大多数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成因是(C) A 外痔感染 B 内痔感染 C 肛隐窝感染 D 肛乳头感染 E 直肠息肉感染 11.肛裂病因病机为:(E) A 风热下迫 B 气血凝滞 C 气虚下陷 D 气血两虚 E 阴虚津乏或热结肠燥 12.有脱出症状的肛门直肠疾病常见于(C) A 肛裂 B 肛瘘 C 内痔 D 肛周脓肿 E 肛隐窝炎 13.下列那项症状不是皮肤病的自觉症状(C) A 瘙痒 B 疼痛 C 抓痕 D 麻木 E 灼热 14.推疣法最适用于(E) A 疣目 B 鼠乳 C 扁瘊 D 跖疣 E 丝状疣 15.接触性皮炎临床主要与何病鉴别(B) A 带状疱疹 B 急性湿疹 C 慢性湿疹 D 荨麻疹 E 体癣 16.孙思邈的食疗和以脏养脏的治疗方法指:(A) A 吃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 B 吃精粮治疗脚气病 C 吃海带治疗瘿瘤 D 吃动物肾脏疗阳痿 E 吃白色食品乌发 E 饮酒治疗消渴 三、X型题(每题1分,共8分)

最新整理中医妇科学口诀教学文稿

妇科口诀(自己整理版) 妇科月经先期证治歌诀: 先期连续早七天,--月经先期:1.提前7天以上。2.连续两个周期 气虚血热两因连。--先期的病因:1.气虚。2.血热 脾虚归脾补中益,--脾气虚证,用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 肾虚归肾固阴煎。--肾气虚证,用固阴煎或归肾丸 阳盛血热用清经,--阳盛血热证,用清经散 阴虚两地凉血痊。--阴虚血热证,用两地汤(生地,地骨皮) 肝郁血热不难治,--肝郁血热证,用丹栀逍遥散 方用丹栀逍遥丹 妇科月经后期证治歌诀: 后期推后多七日,--月经后期:1.周期推后7天以上,2.连续两个周期。 不通不荣两因迟。--病机:1.不通(寒凝,痰湿,气滞),2.不荣(血虚,肾虚)。 当归地黄应肾虚,--肾虚证:当归地黄饮 血虚补元煎来治。--血虚证:大补元煎 实寒良方虚金匮,--实寒:良方温经汤。虚寒:金匮温经汤 乌药专治是气滞。--气滞证:乌药汤 辨证清楚用方明。 芎归二陈去痰湿。--痰湿证:芎归二陈汤。 妇科月经先后不定期证治歌诀: 先后不定期, 责之脾肾肝。--先后不定期,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肝郁逍遥散,--肝郁证,用逍遥散 肾虚固阴煎。--肾虚证,用固阴煎 肝肾定经汤,--肝郁肾虚证,用定经汤 脾虚归脾丸。--脾虚证,用归脾丸。 妇科月经过多证治歌诀: 月经过多辨分明,--经量大于100ml 脾虚举元或安冲。--脾虚证,用举元煎或安冲汤

血热通用保阴煎,--血热证,用保阴煎 失笑一下血瘀通。--血瘀证,用失笑散 妇科证月经过少治歌诀: 过少不通与不荣,--过少之因分虚(肾虚,血虚),实(血瘀,痰湿) 血虚滋血或小营。--血虚证用滋血汤,或小营煎 归肾归地补肾虚,--肾虚证用归肾丸,或当归地黄汤 血瘀通瘀或桃红。--血瘀证用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痰湿苍附导痰妙,--痰湿证用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 二陈芎归亦有功。 妇科经期延长证治歌诀: 经期延长仔细辨, 气虚便下举元煎。--气虚证,用举元煎 虚热两地合二至,--虚热证,用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或固经丸 血瘀亦致经期延。 桃红四物合失笑,--血瘀证,用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或桂枝茯苓丸 或用桂枝茯苓丸。 妇科经期出血证治歌诀: 经间出血病复杂, 阴虚两地二至法。--肾阴虚证,用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 脾虚通用是归脾,--脾虚证,用归脾汤 湿热清肝止淋下。--湿热证,用清肝止淋汤 血瘀逐瘀止血用,--血瘀证,用逐瘀止血汤 辨证论治效堪夸。 妇科崩漏证治歌诀: 崩漏辨证须分明, 脾虚固本或固冲。--脾虚证,用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肾虚又分阴阳气, 阳虚右归气苁蓉。--肾阳虚证,用右归丸。肾气虚证,用加减苁蓉菟丝子丸阴虚左归合二至,--肾阴虚证,用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2018 年备战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学习笔记
2018 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1、外感六淫致病特点: (1) 风邪致病,其肿宣浮,痛无定处 (2) 寒邪致病,不红不热,痛有定处 第一单元: 中 (3) 暑邪致病=湿+热+耗气+伤津 医 外 科 疾 病 (4) 湿邪致病=“流水” (5) 燥邪致病:干 的 病 因 病 机 (6) 火邪致病:热 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燥诸邪毒均能化热生火,故外科疾病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常见。 (助理不考) 2、外来伤害致病: 凡跌仆损伤、沸水、火焰、寒冻及金刃竹木创伤等。 3、感受特殊之毒致病:特殊之毒除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外,尚有疫毒及未能找到明确致病原因的病邪 4、常见病因: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但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单元: 中 医外科疾病 辨证 (助理不 考)
2、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 多风温、风热 3、 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多为气郁、火郁
整理人:duanyuen 第 1 页 共 16 页

2018 年备战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学习笔记 4、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寒湿、湿热多见 5、局部辨肿:(记忆秒杀词) ① 热肿 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肿势急剧。见于阳证疮疡。 ② 寒肿 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见于冻疮、脱疽等。 ③ 风肿 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④ 湿肿 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见于股肿、湿疮。 ⑤ 痰肿 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等。 ⑥ 气肿 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长。见于气瘿、乳癖等。 ⑦ 瘀血肿 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也有血肿染毒、化脓而肿。见于皮下血肿等。 ⑧ 脓肿 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见于外痈、肛痈等。 ⑨ 实肿 肿势高突,根盘收束,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 ⑩ 虚肿 肿势平坦,根盘散漫,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 6、局部辨痛:(记忆秒杀词) ① 热痛 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 ② 寒痛 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 ③ 风痛 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见于行痹等。 ④ 气痛 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见于乳癖等。 ⑤ 湿痛 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出现可凹水肿或见糜烂流滋。见于臁疮、股肿等。 ⑥ 痰痛 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见于脂瘤、肉瘤。 ⑦ 化脓痛 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见于疮疡成脓期。 ⑧ 瘀血痛 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皮色暗褐,或见皮色青紫瘀斑。见于创伤或创伤性皮下出血。 7、局部辨痒:(记忆秒杀词)最常见病因: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血虚。 ① 风胜 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见于牛皮癣、白疙、瘾疹等。 ② 湿胜 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见于急性湿疮;或有传染性,如脓疱疮。 ③ 热胜 皮肤瘾疹,焮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裸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见于接触性皮炎。 ④ 虫淫 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见于手足癣、疥疮等。 ⑤ 血虚 皮肤变厚、干燥、脱屑,很少糜烂流滋水。见于牛皮癣、慢性湿疮。 ⑥ 肿疡作痒 见于毒势炽盛,病变发展,或毒势已衰,气血通畅,病变消散之际。 ⑦ 溃疡作痒:一是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护理不善所致;二是应用汞剂、砒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三是毒邪渐化,气血渐 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之象。
整理人:duanyuen 第 2 页 共 16 页

最新整理中医妇科学笔记49213复习课程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一)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二)血热证: 1、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2、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3、肝郁化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 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 二、月经后期 1、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汤 2、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3、血寒证: 虚寒: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匮要略) 实寒: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4、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温经汤(金匮要略):当归、吴茱萸、桂枝、白芍、川芎、生姜、丹皮、法半夏、麦冬、人参、阿胶、甘草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莪术、人参、甘草、牛膝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肝郁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2、肾虚证:补肾调经—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 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 2、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 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 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

保阴煎: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 失笑散:蒲黄、五灵脂 五、月经过少 1、肾虚证: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 2、血虚证: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 3、血瘀证: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 4、痰湿证: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 归肾丸: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熟地、山药、茯苓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神曲 六、经期延长 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 2、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3、血瘀证: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七、经间期出血

中医妇科常用方歌

一贯煎记忆口诀::当地(一贯)杀狗卖金铃(当归、生地、沙参、枸杞、麦冬、川楝子)。二至丸:旱莲草女贞子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生姜甘草乌梅 二仙汤:二仙汤将瘾疹医,仙茅巴戟仙灵脾,方中知柏当归合,调补冲任贵合机。 失笑散:失笑灵脂共蒲黄 八正散: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栀滑研,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 八珍汤:地芍归芎参苓术草(四物与四君);再加芪桂即十全 人生养荣汤:十全去川芎,加五味陈皮远志加姜枣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大黄牡丹皮汤:大黄牡丹皮桃仁瓜子芒硝桃红四物汤:四物汤+桃仁、红花 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元气伤,萸肉杜仲入肾阳熟地参草怀山药,当归枸杞生化藏 小蓟饮子:小蓟生地藕蒲黄,滑竹通栀归草香,凉血止血利通淋,焦瘀热血淋康。 小营煎:当归熟地芍药山药枸杞炙甘草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上下相滋汤:熟地山茱萸葳蕤人参元参沙参当归麦冬北五味牛膝车前子 止带方:止带泽泻猪茯苓,茵陈赤芍丹皮寻,车前黄柏牛膝栀,清热利湿止带灵 五味消毒饮: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癸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乌药汤:乌药香附木香当归甘草(乌药二香当归草)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丹栀逍遥丸(丹皮+栀子+逍遥)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开郁种玉汤:开郁种玉傅氏方,归芍茯苓丹皮藏,白术香附天花粉,舒肝解郁功效彰 养精种玉汤:养精种玉女科方,归萸芍药熟地黄,血虚不孕经不调,滋肾养血冲任康 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 李东垣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参草芪,当归麦味青陈皮,曲柏葛根苍白术,升麻泽泻姜枣随白虎加人参汤:白虎膏知粳米甘,益气生津人参添 归肾丸:归肾杜仲菟丝杞,苓萸山药归熟地 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甘麦大枣汤:炙甘草大麦甘草 生化汤: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酒炮姜,消瘀活血功偏擅,止痛温经效亦彰 归脾汤: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平胃散: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艾附暖宫丸:艾附暖宫四物配,吴萸续断芪肉桂,温经养血暖子宫,止带调经腹痛退 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栀黄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贝母花粉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佳 圣愈汤:生地黄熟地黄川芎人参当归身黄芪 左归丸: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右归丸: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甘露消毒丹: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流连正治方。 三仁汤: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趣味记忆法:三仁(人)朴(扑)通滑竹夏(下) 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熄复正常当归补血汤:五分黄芪一当归当归生姜羊肉汤:瘦羊肉当归生姜 当归建中汤:当归建中补血虚,小建中加当归齐,不论男女腹中痛,适证应用效神奇。 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散川芎,茯苓白术泽泻同,主治妊娠腹痛证,疏理肝脾有奇功。

[整理]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精华版.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Shirley-琳 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故称散剂,现称粉剂。 流注发生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部脓肿。 丹毒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西医认为是由溶血性链球菌进入皮内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炎症。多发生于小腿、颜面部。有皮肤或粘膜破损史。 乳痨乳房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质地坚实,边界不清,可粘连皮肤。因病变后期有虚劳的表现,故称--。西医的乳房结核。 附骨疽一种毒气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苔藓样变: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加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大片或小片损害,常为一些慢性瘙痒性疾病的主要表现,多由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 蛇串疮: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泡,多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药毒;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皮肤黏膜直接用药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发的皮肤或粘膜的急性炎症发应。相当于西医药物性皮炎,亦称药疹。特点是:发病前有用药史,并有一定的潜伏期,常突然发病,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 齿状线肛瓣与直肠柱的基底在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形成一条不整齐的交界线。 肛管直肠环外括约肌深、浅二部围绕直肠纵肌及肛门内括约肌,并联合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环绕肛管直肠连接处,组成一肌环。 护场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 烂疔发生于皮肉之间、腐烂甚剧、病势暴急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气性坏疽。 内陷为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毒邪走散,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因多由有头疽患者并发,故名疽毒内陷。又称三陷变局。 乳核在乳小叶纤维组织和腺上皮所发生的乳房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特点:好发于20-25岁的青年妇女,乳中结核,形如卵丸,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精选试题:瘿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精选试题:瘿 一、A1 1、瘿痈局部疼痛明显,伴恶寒发热、头痛口干、脉浮数,其证属 A、肝郁气滞 B、风热痰凝 C、血瘀化热 D、痰瘀内结 E、气滞痰凝 2、甲状腺炎中医称为 A、瘿 B、瘿痈 C、石瘿 D、瘿瘤 E、甲状腺疾病 3、肉瘿伴急躁易怒,汗出心悸,失眠多梦,消谷善饥,形体消瘦,手部震颤者证属 A、肝郁气滞 B、气滞痰凝 C、气阴两虚 D、肝肾不足

4、以下哪项不是肉瘿的特点 A、如肉之团 B、发展缓慢 C、柔韧而圆 D、漫肿质软 E、喉结一侧或两侧结块 5、石瘿相当于西医学的 A、甲状腺炎 B、甲状腺癌 C、甲状腺肿 D、甲状腺病 E、甲状腺瘤 6、四海舒郁丸用于治疗 A、乳癖肝郁痰凝证 B、乳核肝气郁结证 C、乳岩肝郁痰凝证 D、气瘿肝郁气滞证 E、肉瘿气滞痰凝证 7、气瘿漫肿,随喜怒消长,伴急躁易怒,善太息,证属 A、气滞血瘀 B、肝郁气滞

D、肝肾不足 E、痰浊凝结 8、以下哪项是气瘿肝郁气滞证的临床表现 A、肿块坚硬 B、疼痛 C、随喜怒消长 D、肿块局限 E、以上都不是 二、A2 1、瘿痈患者,肿块坚实,轻度作胀,重按才感疼痛,其痛牵引耳后枕部,有喉间梗塞感,痰多,苔黄腻,脉弦滑。其辨证为 A、肝郁气滞证 B、气滞痰凝证 C、血瘀化热证 D、痰瘀内结证 E、冲任失调证 2、患者,颈部肿块柔韧,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急躁易怒,汗出心悸,失眠多梦,消谷善饥,形体消瘦,手部震颤。其辨证为 A、肝郁气滞证 B、气滞痰凝证 C、气阴两虚证

D、肝肾不足证 E、冲任失调证 3、患者,女,50岁。结喉正中偏右有一半圆形包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皮色如常,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应考虑为 A、气瘿 B、肉瘿 C、筋瘿 D、血瘿 E、石瘿 4、患者,女,45岁,甲状腺肿大20年,呈漫肿,无痛,随喜怒而消长,属中医 A、石瘿 B、肉瘿 C、瘿痈 D、气瘿 E、失荣 三、B 1、A.四海疏郁丸 B.牛蒡解肌汤 C.柴胡疏肝汤 D.逍遥蒌贝散 E.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2、血瘤1西医称为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多数表现为在皮肤上有红色丘疹或小的红斑;海绵状血管瘤:肿心肾火毒证 多见于初生婴儿。伴五心烦热,面赤口渴,尿黄便干,易口 舌生疮。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等。 清心泻火,凉血解肝经火旺证多发于头面或大腿部,伴心烦易怒,咽干口苦、脉弦细数。清肝泻火,祛瘀解脾统失司证发于下肢,伴肢软乏力,面色萎黄,纳食不佳等。健脾益气,化湿解 3、肉瘤1西医称为脂肪瘤。不硬,不疼,便结清楚。往往没有什么表征,常常在无意中发现。 4、失荣(不是重点) 1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癌。2病机:因其晚期气血亏乏,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木枝叶气郁痰结证伴胸闷胁痛,心烦口苦等症。舌质红,苔微黄腻,脉弦滑理气解郁,化痰散阴毒结聚证伴畏寒肢冷,纳呆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或弦细温阳散寒,化痰散瘀毒化热证伴疼痛,发热,消瘦,头颈活动受限。舌质红,苔黄,脉数。清热解毒,化痰散气血两亏证伴低热,乏力,消瘦等。舌质淡,苔白或无苔,脉沉细。补益气血,解毒化 第八单元: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1、热疮(单纯疱疹)(助理不要求) 2、蛇串疮(带状疱疹)1带状疱疹。2诊断:水疱、特别疼,带状分布。 1.肝经郁热证:脉弦数。治以清泄肝火,解毒止痛,方选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玄胡索等 2.脾虚湿蕴证:纳呆腹胀便溏。治以健脾利湿,解毒消肿,方选除湿胃苓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胀痛瘀斑瘀点。治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方选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3、疣 因其皮损形态及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发于手背、手指、头皮等处者,称千日疮、疣发于颜面、手背、前臂等处者,称扁瘊;——扁平疣。 发于胸背部有脐窝的赘疣,称鼠乳; 发于足跖部者,称跖疣; 发于颈周围及眼睑部位,呈细软丝状突起者,称丝状疣或线瘊。 (1)寻常疣(疣目) 1)风热血燥证:治以养血活血,清热解毒,方选治瘊方加板蓝根、夏枯草。 2)湿热血瘀证:治以清化湿热,活血化瘀,方选马齿苋合剂加薏苡仁、冬瓜仁。 (2)扁平疣(扁瘊) 1)风热蕴结证:治以疏风清热,解毒散结,方选马齿苋合剂去桃仁、红花加木贼草、郁金 2)热瘀互结证:治以活血化瘀,清热散结,方选桃红四物汤加生黄芪、板蓝根、紫草、马疣目、扁瘊皮损少者及鼠乳、掌跖疣、丝状疣均不需内服治疗。 4、癣(真菌感染)1、头癣:包括白癣和黄癣;白癣:白鳞屑,头发折断参差不齐,愈后良好。黄癣:黄鳞屑、特殊 2、手癣:鹅掌风。足癣:脚湿气。 3、体癣:皮损多呈钱币状。圆形,故名圆癣,亦称铜钱癣,圆癣的皮损特征为环形或多环形、边 4、花斑癣:亦名:汗斑、紫白癜风。常发于多汗体质青年,往往夏发冬愈,复发率高。大小不一 5、脂溢性皮炎1是因皮肤油腻,出现红斑,覆有鳞屑而得名,是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头以青壮年为多,乳儿期亦有发生。2本病皮疹分干性与湿性,干性头皮屑多,湿性较油腻。干性者风热血燥证干性头皮屑多祛风清热,养血润肠胃湿热证湿性头发较油腻健脾除湿,清热止 6、油风1是一种头发突然发生斑块状脱落的慢性皮肤病。因头发脱落之处头皮光亮而得名,又称鬼舐头、薄,多无自觉症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年,男女均可发病。

中医妇科学口诀心法

中医妇科口诀心法(以本科教材原创),熟记考试无忧。可参考总结的笔记同背,事半功倍。 月经病 月经病,多违期,量色质,变常序。致病因,主次理:寒热湿,外邪欺;忧思怒,内伤里,房室累,劳倦疲。经早至;多属热;渐迟至,多寒邪;错杂至,肝郁结。实量多,虚淡色,热紫红,寒纯黑;瘀为患,血块泻。 1.经期异常 经先期,热与虚。补中汤,气虚与。阳盛热,清经散;肝郁热,黑逍遥;阴虚热,两地汤。经后期,寒虚滞。温经汤,实寒休;暖宫丸,虚寒求;补元煎,血虚救;乌药汤,气滞疏。经愆期,气血伤。逍遥散,肝郁畅,固阴煎,肾虚商。期延长,瘀虚热。桃四物,合失笑,祛血瘀,能活血;两地汤,二至丸,养阴液,退虚热。 2.经量异常 经量多,虚与热。气虚者,淡清测;举元煎,升固摄。血热者,红紫色;保阴煎,清凉折。若血瘀,紫黑色;失笑散,化活血。经量少,虚与痰。滋血汤,血虚予。桃四物,血瘀逐。归肾丸,肾虚补;苍导痰,湿痰除。 3.经行异症 经行衄,称逆经;气血逆,热为病。肝郁火,胁胀疼;引经汤,血下行。肺阴虚,潮热咳;滋肺肾,顺经汤。经行泻,脾肾虚,治求本,调经辅。谷不化,参苓术。五更作,宜温补;四神丸,合健固。间期血,精元充,阳内动,血妄动;肾阴虚,滋阴血,二至丸,两地合;湿热蕴,清湿热,清肝淋,加减成;瘀血留,化淤血,逐瘀汤,止血良。 4.痛经 经行痛,称痛经;腹与身,两处分;经前发,为实证;经后作,虚证明。气血滞,胸胁胀;宜运行,膈逐汤。阴虚寒,热痛减,便清长,温经商。寒湿凝,冷痛凉;经色暗,腹逐汤。湿热注,腹灼痛,连腰骶,清调尝。气血虚,疠痛长;调补养,圣愈良。肝肾亏,腰狻胀,脉沉细,凋肝场。 5.经闭 经闭症,分虚实;虚血枯,实邪隔;妊亦闭,细辩之。肝肾亏,腰腿酸;归肾丸,细调养。气血虚,面色苍;养荣汤,甚堪尝。虚血燥,五烦潮;一阴煎,养阴调。气血瘀,胁腹胀;府逐瘀,气滞商。痰湿阻,胁满闷;导痰丸,合佛手。 6.崩漏 崩漏病,本一症;淋沥漏,注下崩;热虚瘀,冲任损;急治标,缓图本;漏养血,崩固升。血热者,分虚实;滋虚热,保阴煎;清实热,用固经。肾虚者,分阴阳;左右归,快煎尝。脾虚漏,益气摄;宜固本,止崩汤。血瘀者,小腹痛;四物予,失笑散。 7.绝经前后诸症 经断期,诸症异;易烦怒,昏眩悸;手心热,腰痛戚。因肾虚,辨阴阳,左右归,亦煎尝。 带下病 带下病,任带损;湿为患,内外分;因外感,或内生;脾失运,肾失固。脾虚者,白带淋;完带汤,健且升。肾阳虚,带清冷;内补丸,下元温。肾阴虚,带赤白;柏地黄,虚火滋。湿热侵,带浊浑;止带方,湿热清。有热毒,带腐臭;味毒饮,毒热解。 妊娠病 1. 恶阻 恶阻发,孕之初;头眩晕,食即吐;胃气逆,冲脉究。若胃虚,脘闷胀,倦思睡,六君良。因肝热,酸水长,胸胁满,苏连汤;痰滞者,心悸漾,呕痰涎,夏苓汤。 2. 胎动不安、胎漏、滑胎 胎不安,漏下频,小腹坠,腰俊甚;调气血,固冲任。若肾虚,尿频遗,寿胎丸,强腰膝;固冲丸,滑胎

最新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助理不考)1、外感六淫致病特点: (1)风邪致病,其肿宣浮,痛无定处 (2)寒邪致病,不红不热,痛有定处 (3)暑邪致病=湿+热+耗气+伤津 (4)湿邪致病=“流水” (5)燥邪致病:干 (6)火邪致病:热 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燥诸邪毒均能化热生火,故外科疾病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常见。 2、外来伤害致病:凡跌仆损伤、沸水、火焰、寒冻及金刃竹木创伤等。 3、感受特殊之毒致病:特殊之毒除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外,尚有疫毒及未能找到明确致病原因的病邪 4、常见病因: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但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精品文档

第二单元:中 医外科疾病 辨证(助理不 考)2、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多风温、风热 3、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多为气郁、火郁 4、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寒湿、湿热多见 5、局部辨肿:(记忆秒杀词) ①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肿势急剧。见于阳证疮疡。 ②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见于冻疮、脱疽等。 ③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④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见于股肿、湿疮。 精品文档

⑤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等。 ⑥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长。见于气瘿、乳癖等。 ⑦瘀血肿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也有血肿染毒、化脓而肿。见于皮下血肿等。 ⑧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见于外痈、肛痈等。 ⑨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 ⑩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 6、局部辨痛:(记忆秒杀词) ①热痛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 ②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 ③风痛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见于行痹等。 ④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见于乳癖等。 ⑤湿痛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出现可凹水肿或见糜烂流滋。见于臁疮、股肿等。 ⑥痰痛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见于脂瘤、肉瘤。 ⑦化脓痛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见于疮疡成脓期。 ⑧瘀血痛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皮色暗褐,或见皮色青紫瘀斑。见于创伤或创伤性皮下出血。 7、局部辨痒:(记忆秒杀词)最常见病因: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血虚。 ①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见于牛皮癣、白疙、瘾疹等。 精品文档

中医外科学重点个人 版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 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殷商时期甲骨文最早外科病名记载。 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 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 (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着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着《金创瘈疭方》 (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 (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着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 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汪机《外科理例》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着 8、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 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第二章 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 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 基本术语: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7、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统称为毒 8、五善:包括心善,肝善···,在病程中出现,表示预后良好

中医妇科学_复习重点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认识女性的解剖、生理与病因病机特点,研究妇科疾病疹疗规律,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十个历史时期: 1. 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甲骨文疾育;史记剖腹产;周易孕育;原始的优生观点—列女传的胎教(最早),曲礼的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2.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妇科学奠基时期-出现了妇科医生-带下医;胎产书最早记载胚胎发育;内经:基础理论,临床病证,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记载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3. 秦、汉时期—已具中医妇科学雏形-最早的妇产科病案(秦);难经创命门学说及冲任督带理论;本草经所收药物中指明治疗妇产科病有88种并在紫石英条首见“子宫”之名;仲景金匮要略最早设妇科专篇,奠定妇科治疗学基础,有经带胎产杂病分类与辨证论治,并开创了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华佗实施针刺与药物堕胎;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女医”:义姁,淳于衍(汉)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脉学与胚胎学发展-晋《脉经》首见“月经”之名和特殊月经,记载妊娠脉、临产脉;妊娠各期保健要点-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晚婚优育-南齐《褚氏遗书》 5. 隋唐五代时期—趋向专科化-隋诸病源候论为病理学巨著,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唐经效产宝是现存产科最完备者;唐备急千金要方列妇人方为卷首,为崇本之义。 6. 两宋时期—独立分科,产科迅速发展-世界上最早的独立分科:设置产科和产科教授;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专著,内容全面、系统,是妇产科史上的划时代著作,总结了南宋以前40多种医籍,附以家传验方和自己经验而成。标志着中医妇科学已经形成。产科专著众多,记载对异常胎位的助产方法。 7. 辽夏金元时期—各家学说蜂起-金元四大家; 8. 明代—肾主生殖理论深化-妇科学术发展,专著较多:薛己《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万全《广嗣纪要》;王肯堂《证治准绳2女科》;张介宾《景岳全书2妇人规》-理论最全面,妇科病完备。对命门学说的发挥:赵献可《医贯》描述命门“水火”;张介宾《类经》。李时珍对月经和奇经的认识、 9. 清代、民国时期—中西汇通-清代:妇产科专著:傅山《傅青主女科》影响最大;萧赓六《女科经纶》;亟斋居士《达生篇》;沈尧封《沈氏女科辑要》;教科书-吴谦《医宗金鉴2妇科心法要诀》。 民国:中西医汇通学派:唐容川《血证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张山雷《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开创近代中医教育新局面,创办中医专科学校。 10. 现代—医教研体系-⑴中医教育——全国先后创办26所中医院校,多层次的高等教育;⑵理论研究——大量古籍整理出版;妇科“肾主生殖”、“产后多虚多瘀”理论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及发挥;⑶诊治技术——辨病与辨证结合,提高疗效,探究机理;⑷中医走向世界,世界研究中医,关注中医妇科学。 女性解剖生理 胞宫(子宫/女子胞/胞脏/子脏/子处)是女子特有内生殖器官概称,包括子宫、输卵管和卵巢 位置:小腹正中,盆腔中央,带脉以下,前邻膀胱,后为直肠。 形态:形如合钵,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 功能:⑴主行月经,分泌带液;⑵孕育胎儿,发动分娩,娩出胎儿及附属物。 特点:定期藏泻,具有周期性、节律性。 胞脉功能:把脏腑阴血下注于子宫,以维持胞宫的生理功能,即行月经和主胞胎。 胞络功能:具有维系子宫位置的功能。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历年真题解析中医外科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历年真题解析(中医外科学) [A2型题] 1.患者,男,31岁。颈项部皮肤增厚,干燥,瘙痒较剧,情绪波动时,瘙痒随之加剧,部分皮肤因反复搔抓形成苔藓样变化。其诊断是 A 接触性皮炎 B 牛皮癣 C 白疕 D 慢性湿疮 E 紫白癜风 考题解析:根据本题表述的部位、症状和局部皮肤的病理变化,符合牛皮癣的诊断,故正确答案为B。而A应有接触致病史;C局部皮肤有白色鳞屑;D发病部位多在肢体屈侧,且多有对称性,有复发史;E多发胸背、颈侧、肩胛,且无苔癣样改变。 2.患者,女,21岁。因喉炎而服用磺胺药物,继见皮肤红斑及血疱,口腔、阴部黏膜糜烂,伴有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薄、脉细数。诊断为固定性红斑型药疹,内治应首选 A 消风散合黄连解毒汤 B 萆薢渗湿汤合黄连解毒汤 C 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D 清营汤 E 普济消毒饮 考题解析:根据本题表述的症状,病变部位应考虑血热证,故内治应首选C。A适用病变部位在上,风热毒邪致病的病证;B适用于湿热毒邪所致病证;D适用于火毒之邪所致病证;E适用于风热毒邪所致的疮疡病证,均非题干病证所宜。 3.患者,女,44岁。右足第3及第4趾缝间潮湿,糜烂,覆以白皮,渗液较多,伴有剧烈瘙痒。诊断为糜烂型脚湿气,外治应首选 A 一号癣药水 复方土槿皮酊B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 青黛膏 D 雄黄膏 E 红油膏 考题解析:根据疾病的诊断和辨证分型,治疗应首选D。而A、B、C适用于脚气辨证分型中脱屑型和水疱型;E适用于祛腐生肌疮疡病证,均非所宜,故不首选。 4.患儿,男,9岁。头皮部初起丘疹色红,灰白色鳞屑成斑,毛发干枯,容易折断,易于拔落而不疼痛,已有年余,自觉瘙痒。其诊断是 A 肥疮 B 牛皮癣 C 白秃疮 D 白疕 E 圆癣 考题解析:根据本题表述发病的部位、症状、病史的特点,符合白秃疮的诊断,故正确答案为C。而A虽发病部位相同,但应有典型黄癣痂和特殊的鼠尿臭味,愈后有疤痕,毛发永久脱落;B病变部位在项部;C除头部外,在四肢、躯干也有分布;E病变多生在面、颈、躯干、四肢或外阴等处,故均非该病的诊断。

中医外科学复习课问题及考试答案整理

1. 什么是“五善七恶”?(p7-8) “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 “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2. 金黄散属哪类药?(p35) 金黄散属于箍围药,可用于红肿热痛明显的阳证疮疡。 3. 疾病的命名原则。(p6) 外科疾病一般是依据其发病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特征、范围、病程、传染性等分别加以命名。 4. 外科疾病的辨证有哪些?当首辨什么?(p14-15)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包括:①辨病;②阴阳辨证;③部位辨证;④经络辨证;⑤局部辨证。首辨阴阳。(依据:“凡治痈肿,先辨虚实阴阳。”阴阳是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 5. 疮疡中各病名(如疖、疔、痈等)定义,尤其注意其部位。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根据病因、证候不同,又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其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直径,下同)多小于3cm,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p54)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其特点是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如果处理不当,发于颜面部的疔疮很容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部的疔疮则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本病分类颇多,相当于西医的疖、痈、气性坏疽、皮肤炭疽及急性淋巴管炎等。(p56) □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于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颜面部疖、痈。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名称各异,如疔疮生于眉心者,叫眉心疔,又称印堂疔;生于两眉棱者,称眉棱疔;生于眼胞者,称眼胞疔;生于颧部者,称颧疔;生于人中者,称人中疔;生于人中两旁者,称虎须疗;生于口角者,称锁口疔,等等。(p56) □手足部疔疮:是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瘭疽。临床比较常见的有蛇眼疔、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疔、足底疔等,分别相当于西医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足底皮下脓肿等。(p58) △蛇眼疔:初起时多局限于指甲一侧边缘的近端,有轻微的红肿疼痛,2~3天成脓,可在指甲背面透现一点黄色或灰白色,或整个甲身内有脓液。待出脓后,即肿退痛除,迅速愈合;若脓毒浸淫皮肉,甲下溃空或有胬肉突出,甚至指(趾)甲脱落。 △蛇头疔:初起指端麻痒而痛,继而刺痛,灼热肿胀,色红不明显,随后肿势逐渐扩大。中期肿势更大,手指末节呈蛇头状肿胀。 酿脓时有剧烈的跳痛,患肢下垂时疼痛更甚,局部触痛明显。约10天左右成脓,此时多阵阵啄痛不休,常影响食欲和睡眠。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后期一般脓出肿退痛止,趋向痊愈。若未及时处理,任其自溃,溃后脓水臭秽,经久不愈,余肿不消,或胬肉突出者,多是损筋伤骨的征象。 △蛇肚疔:发于指腹部,整个患指红肿疼痛,呈圆柱状,形似小红萝卜,关节轻度屈曲,不能伸展,若强行扳直,即觉剧痛。诸症逐渐加重,约7~10天成脓。因指腹皮肤厚韧,不易测出波动感,也难自溃。溃后脓出黄稠,逐渐肿退痛止,约2周左右痊愈;若损伤筋脉,则愈合缓慢,常影响手指的屈伸。 △托盘疔:初起整个手掌肿胀高突,失去正常的掌心凹陷或稍凸出,手背肿势通常更为明显,甚则延及手臂,疼痛剧烈,或伴发红丝疔。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纳呆、苔薄黄、脉滑数等症状。约2周左右成脓,因手掌皮肤坚韧,虽内已化脓,不易向外透出,很可能向周围蔓延,损伤筋骨,影响屈伸功能,或并发疔疮走黄。若溃后脓出,肿退痛减,全身症状亦随之消失,再过约7~10天愈合。 △足底疔:初起足底部疼痛,不能着地,按之坚硬。3~5日后有啄痛,修去老皮后,可见到白色脓点。重者肿势蔓延到足背,痛连小腿,不能行走,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纳呆、苔黄腻、脉滑数等。溃后流出黄稠脓液,肿消痛止,全身症状也随之消失。(p58-59) □红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可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邪毒重者可内攻脏腑,发生走黄。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淋巴管炎。(p60) □烂疔:是发生于皮肉之间、腐烂甚剧、病势暴急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中医文献中称水疔、卸肉疔、烂皮疔、脱靴疔等。其特点是来势急骤凶险,焮热肿胀,疼痛彻骨,肿胀迅速蔓延,极易化腐,患处皮肉很快大片腐烂卸脱,范围甚大,疮形略带凹形(如匙面),流出脓液稀薄如水、臭秽,易并发走黄,危及生命。相当于西医的气性坏疽。(p6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