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动作技能学习心理

动作技能学习心理

动作技能学习心理
动作技能学习心理

第六章动作技能学习心理

体育教学不仅要传授运动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掌握动作技能。本章将阐述动作技能的定义、特征和分类,以及有关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以利于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动作技能。

第一节动作技能概述

一、动作技能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它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的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的神经系统部分的活动而实现的对器械的操作或外显的肌肉反应。例如,掷手榴弹和跳远这两种动作技能,前者主要体现为对手榴弹的操作,后者主要体现为外显的肌肉反应。无论使用不使用器械,在动作中总是包含有神经系统对有关肌肉的控制。

动作技能又称心因性动作技能(psychomotor shill)。这一术语的中的psychomotor,就是强调它受内部心理过程所控制。例如,日常生活中的写字、行走、骑自行车;体育运动中的游泳、体操、打球;生产劳动中的锯、刨、车等动作活动方式,都是由心理过程所控制的肌肉反应。

(二)动作技能的特征

动作技能具有以下4个特征:

1.动作技能是后天习得的一些简单的或不随意的外显肌肉反应,如人的眨眼反射或摇头动作不属于动作技能,只有那些后天学得的并能相当持久地保持下来的动作活动方式才属于动作技能。它是以感知系统与运动系统间的密切协调为必要条件的动作活动方式,所以,常常又有人把它称之为知觉运动技能(perceptual motor skill)。

2.动作技能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不变性从动作技能的外部结构来看,应是由若干动作按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的动作体系。任何一种动作技能都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动作顺序和一定的空间结构。动作的顺序性是不变的。例如,原地推铅球这一动作技能,从持球蹬腿、转体到最后出手用力的动作顺序是不变的;动作的空间结构也具有稳定性。不过,它在原型的基础上有多种变式。例如,篮球的运球动作这种空间结构,有时幅度大些,有时幅度小些;有时节奏快些,有时节奏慢些,但运球的基本样式是不变的。

3.动作技能的运用主要由任务所始动人对动作技能的运用是主动的,它主要由当前的任务所始动,也就是说,当任务需要时才表现出某种动作技能。例如,篮球场上带球的队员是进行运球,还是传球或者投篮,是依据在比赛场地上的任务需要而决定的。

4.熟练程度越高,动作技能越自动化和越完善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从低层次的感知系统与运动系统的协调关系向高层次的协调关系发展,最终达到高度自动化和完善的熟练程度。熟练程度越高的动作技能,越能自动化地轻松敏捷且完善地完成。例如,单手肩上投篮,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投篮的技能越完善,投篮的命中率越高,而且意识的参与控制的程度越少。自动化并非没有意识的参与,只是意识的程度较低。事实上,在活动中,一旦遇

障碍,人就会提高意识程度来调整动作,排除障碍。动作技能的自化成分越大,或动作技能越完善,动作就越具有准确性和越少耗费能量,即符合节省力量的原则,从而使完成该动作技能者注意分配的可能性增加,疲劳感也相对地降低。

二、运动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运动知识是在体育运动长期发展过程中通过人们反复的运动实践所积累起来的认知结果。个人所掌握的运动知识就是信息在头脑中的贮存。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对学生做示范动作和讲解有关动作技能的要领、原理、规则,以及动作概念都是在传授运动知识,而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活动方式。

运动知识与动作技能既有区别,又密切相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领会有关的运动知识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关键。如果不掌握知识,或不在正确的运动知识指导下练习动作技能,便无法形成精巧而熟练的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结构越复杂,越需要以一定的运动知识为指导。另一方面,动作技能是对运动知识的应用,或者说是运动知识的物化或外化。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说,学习一种新的动作技能最初表征为陈述性知识,而后才能使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所谓陈述性知识,是指动作的术语、要领、原理、规则等知识,它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达和用谈话法或书面的方式来测定的;所谓程序性知识,是指如何去完成某种动作技能的知识,即有关什么时候运用或怎样选择适当的动作技能的知识。它除了可以用谈话或书面的方法来测定之外,还可以用实际操作的方式来测定。有时,程序性知识也被称为执行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发展依赖于陈述性知识,但必须花时间去练,即与活动相联系。程序性知识受到技能水平的影响。所以,有的学生在一定的运动情境中想要把手中的球抛出去,但是根据技能水平,他只好决定不把球抛出去。体育运动中的知识是以技能为中介的,运动知识与动作技能不是以同样的速度发展的。但是,比赛的成绩则是运动知识与动作技能的结合物,技能水平高的人比初学者有更多的程序性知识,而且他们的程序性知识是更连贯的或更具体的。他们在比赛中能更好得预测未来事件,能更准确、恰当地处理比赛中的各种问题。

三、动作技能的分类

动作技能一般有两种分类法;一种是根据动作技能进行过程中对环境因素的依赖程度,划分为封闭式动作技能和开放式动作技能;另一种是根据动作是否连贯,划分为连贯的动作技能和不连贯的动作技能。

(一)封闭式动作技能与开放式动作技能

美国的波尔顿(E.C.Paulton)1957年指出,封闭式的动作技能在进行时,外部情境在本质上是始终如一的,因此动作也始终如一。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动作技能是靠内部的本体感受器所介入的反馈来调节的。例如,体操、游泳、跳远、投掷项目、篮球的罚球等均为封闭式动作技能。学习这种动作技能关键在于反复练习,直到达到标准的模式和自动化程度为止。

波尔顿所说的开放动作技能通常在进行时,外部情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完成开放式动作技能过程中要不断地判断外界变化着的情境(包括别人的动作),并在此基础上控制自己的动作,使之相应有所变化。例如,打乒乓球、排球、网球、以及足球的防守等均为开放式动作技能。

训练开放式动作技能应达到减少开放性(或者不可预测性),使学习者确切把握环境的变化。所谓对环境的确切把握,主要是指准确地认识环境变化的因素,以及全面、完整地认识环境的变化因素。如果不能完整地、准确地认识外界环境的变化,当个体面对不断变化着

的外界情境时,就不能在迅速地再认和判断外界情境变化的基础上控制自己的动作,从而导致失误

(二)连贯的动作技能与不连贯的动作技能

连贯的动作技能是指跟踪的、随外界环境不断进行调节、系列较长的、可以任意确定开始点和结束点的动作技能,如骑自行车、滑冰、跑步等动作技能。不连贯的动作技能只包括较短的系列,有明确的开始点和结束点,其精确度是可以计数或度量的,如推铅球、掷手榴弹、篮球的罚球或投篮。以上4种动作技能的关系可见表6-1。

表6-1 四种动作技能的关系

类别连贯的动作技能不连贯的动作技能

封闭式动作技能体操、游泳、跑步、铅球、铁球、篮球的罚球、

滑冰、骑自行车标枪、面对墙壁打网球

开放式动作技能打乒乓球、足球射门与守门、

足球后卫的防守、排球的接球、

棒球等的防守篮球投篮

四、动作技能熟练的标志

熟练是动作技能形成的一个高级阶段,心理学家总是的把熟练的操作看作是熟练动作技能的标志。研究表明,熟练的动作技能主要特征有:

(一)立即反应代替了笨拙的尝试

从控制论的观点看,人的任何操作或动作技能可以分解为复杂的刺激与反应过程。从刺激到反应之间需经历5个环节:输入、编码、信息加工、译码、输出。

研究表明,从一步步有意识的尝试到自动化完成动作技能,主要是省略掉了许多中间环节的缘故。初学者操作是分解成许多小步子的,因此动作的速度较慢,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个别的中间反应逐渐变得不必要了,动作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二)错误被排除在发生之前

研究表明,当动作技能达到熟练程度时,操作者凭借其动觉(肌肉线索)就能指导他的反应。也就是就说,初学者常常要在看到自己的动作结果之后,才能校正错误的动作;熟练的操作者却能凭借自己肌肉活动本身的刺激来调整自己的动作,从而保证了其动作的准确性。据心理学家希金斯(J.R.Higgins)等人的研究发现,熟练的能手甚至尚未等到肌肉信号的到来,便能预料到他给自己的肌肉发出了不正确指令,在错误发生之前,能收回这个指令。

(三)局部动作综合成连锁动作并受内部程序的控制

在动作技能经过充分练习的情况下,即达到熟练程度时,局部动作已综合成大的动作连锁并在神经系统中发展了一个内部程序,使完整的操作畅通无阻地进行,或很少需要视觉系统的监控,就可连续地进行。其动作的反应方式和时间都很精确,而且流畅,好像完会自动化了一样。

(四)能有效地利用与任务有关的线索

任何动作技能的完成都受情境中的线索指导。这种线索大致可分3类:

第一类是基本线索,即人要进行成功的反应所必须注意的线索。第二类是反馈线索,即有助于调节反应的线索。第三类是无关线素。

熟练的操作者能有效地利用与任务有关的线索,避开与任务无关的线索,即使是较微弱的与任务有关的线索也能敏锐地感知到。

(五)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能维持正常的操作水平

检验谁具有最熟练的动作技能,最好的方法是看在不利条件的情况下,谁能保持正常的操作水平。一般地说,在紧急的情况下(如在最后1min内必须投进一个球,以便取胜),可能会使不熟练者手足无措,但却能使熟练者的技能得以充分发挥,甚至作出从未有过的精湛动作。著名的球星在有对手贴身防守,甚至由于对手犯规使自己身体失去支平衡时,仍然可以将篮球投入篮筐,就是一例。

可见,动作技能发展到熟练程度以后常会出现以下特点:人的动作具有高度的灵敏性、正确性与稳定性;动作间能协调一致,有连贯性、整体性与简易性;视觉的监督作用大大降低,而动觉控制的作用增强;知觉广度和精确度大大提高,注意分配的可能性增加;紧张感逐渐消失,疲劳感也相对降低。

第二节动作技能的获得

一、动作技能的获得过程

动作技能的获得过程,即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心理学家对动作技能的学习,曾提出过多种解释。在众多的解释中,主要有以下两种理论:

(一)认知派的整体结构理论

认知派的整体结构理论,把动作技能的获得过程看作是在特定情境(动作行为环境)下,理解性地、有目的地对各种知觉的信息进行筛选,或者检索,有意识地把所摄信息通过有机体的外导系统(视觉、听觉、触觉)和内导系统(动觉、平衡觉)输入到相应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碥码、校正,以及经过反复多次的强化(反馈)、整合之后,贮存这个完整信息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派对动作技能获得阶段的分析,首先是由费茨(P.M.Fitts)和波斯纳

(M.I.Posner)于1964年提出来的。他们将动作技能的获得分为以下3个阶段:1.动作的认知阶段该理论认为,在学习动作技能的开始阶段,主要应强调对任务的认知,即知觉和理解动作的术语、要领、原理或规则,以及做动作时应知觉的线索(包括来自身体内部或外部的线索),以便使学生做第一次动作就尽可能做正确。学生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感知觉和思维活动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运动知识和有关动作技能的结构、要领和

规则,理解教学内容,并进行三、五次预备性练习,从而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形成确切的认知。

在此阶段,教师还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地学习。

2.动作的联结阶段在这一阶段,重点是使学生将动作的各个组成部分建立起固定的联系,并将旧习惯与新方法相联结,纠正错误的动作,排除旧习惯的干扰。要强调在正确的知觉和积极思维的基础上反复练习,以找到改进动作的方法,合理地使用力量、速度,建立准确的空间方位,最后把动作各个组成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或者用心理学家加涅(R.M.Gagme)的话来说,建立起动作连锁。

3.动作的自动化阶段在动作技能的学习进入这一阶段时,一长串的动作系列似乎是自动流出来的,无须特殊的注意和纠正。本章第一节所论述的熟练操作者的特征就是动作技能进入第3阶段的特征。这时的动作已程序化了,可以大大地减少注意和心理上的努力。研究表明,许多体育技能需要经过多年的和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和保持自动化的水平。认知派的整体结构理论认为,上述的3个阶段是紧密相联系的完整体。

(二)巩固地建立动力定型的纯生理学的联结理论

由前苏联学者加加耶娃(Γ.M.ΓaraeBa,1952)创立的,她在纯生理学的基础上把动作技能的获得过程分为以下3个相互联系各具特点的发展阶段。

1.掌握局部动作的阶段该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动作技能的初期,神经过程处于泛化阶段,内抑制过程尚未精确建立,因此常常会产生一些多余动作;或者由于神经、肌肉过度紧张而使动作呆板、不协调,掌握动作的时间、空间不准确。学生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模仿练习,即借助于视觉来直接控制自己的动作。由于动觉的感受性较差,动作的控制力不强,尚难以发现自己动作的错误和缺点。

所谓泛化是巴甫洛夫的用语,指的是任何一个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时,在初期不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就是和它相似的剌激也会产生条件反射的这种效果。大脑皮层内兴奋过程的扩散是引起泛化的主要机制。所谓内抑制也是巴甫洛夫的用语,指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使原来在条件刺激作用下,出现过的兴奋过程的那些皮层细胞有条件地加以抑制。只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分发生内抑制的条件下,才能消除多余的动作或错误动作。所以,为了使学生正确地掌握一系列局部动作,教师在讲解新动作时,应突出动作的主要特征,并与邻近的动作相区分,以便使学生的注意指向于动作的主要特征和及时纠正错误动作或多余动作。

2.初步掌握完整动作的阶段该理论认为,学生处在这一学习阶段时,经过练习已能把许多局部的动作联合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其神经过程逐渐形成了分化性抑制,即对于近似于条件剌激的刺激,经过若干次的负强化已不再引起与条件剌激所引起的的同样反应。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日趋准确,内抑制过程逐步加强,从而使神经或肌肉的紧张程度有所降低,多余动作逐渐消失,识别错误动作的能力也逐渐增强。与此同时,肌肉的动觉感受性逐渐提高,而视觉的监控作用逐渐减弱,依靠肌肉运动感觉来判断和控制动作的能力逐渐加强。

3.动作协调、完善的阶段该理论认为,学生处在这一学习阶段时,动作技能的动力定型已经巩固地建立起来,各个动作已联合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并且稳定巩固下来。所谓动力定型,是指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其特点是,当它形成以后,一旦有关刺激物作用于有机体,这个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就自动地出现。所以,又称之为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形成了动力定型之后,可以大大地节省我们脑力和体力上的消耗,提高活动效率。而且,意识的控制作用减弱,或者只需要对个别动作起调节作用。只有当要求注意全部动作的情况下,每个动作成分才被清晰地觉察到。

在体育运动中所建立的动力定型,常常是以最大的定型性和一定的动力型为特征的,

即既具有稳定不变性,又具有与环境条件的变化相联系的变异性。如在球类运动中的动作技能通常要在极不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方向、不同程度的努力、不同的战术方式等条件下)完成,而完成的又是一些同型化的动作。

体育教学最终任务是在于巩固和提高动作技能,使其达到自动化的、完善的程度。这种巩固地建立动力定型的联结理论由于是仅从生理学角度来阐述的,因此,在分析动作技能的获得过程时,有较大的局限性。

二、影响动作技能获得的教学条件

练习与反馈是影响动作技能获得的两个重要的教学条件。

(一)练习

1.练习曲线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练习的进程及其效果可以用“练习曲线”表示出来。练习曲线亦称学习曲线。如果以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正确数为纵坐标,由于工作量随着练习的进程而增多,练习曲线就呈上升的趋势(图6-1A);如果以每次练习所需时间或每次练习的错误数为纵坐标,由于每次练习所需时间或错误数量逐渐减少,练习曲线则呈下降趋势(图6-1B、C)。

A B C

图6-1 典型的练习曲线

A.表示工作量对练习时间的关系;

B.表示每次练习所需时间对练习次数的关系

c.表示每次练习的错误数对练习次数的关系

练习成绩一般来说是逐步提高的。但由于练习内容的性质和难易不同,练习方法不同,练习进步的情况不尽相同,表现在练习曲线上即有共同的趋势,又有个别差异。从练习曲线的共同趋势来看,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练习的进步先快后慢。在多数情况下,练习初期进步较快,以后就逐渐慢。其主要原因是:开始练习时可以利用旧的经验和方法,教师往往把复杂的任务分解为一些简单的任务进行练习,加之学生的练习兴趣较浓,情绪饱满,学习认真;到后期可以利用的已有经验相对地逐步减少,而且学习任务越来越复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会降低(图6-2)。

(2)练习的进步先慢后快。在有的情况下,练习初期的进步比较缓慢,以后逐渐加快,如学游泳,滑冰就是如此(图6-3)。

(3)练习的进步先后比较一致。在较少的情况下,练习的进步先后没有明的快慢之分,几乎是匀速上升,进步幅度比较一致(图6-4)。

(4)高原曲线。在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称之为“高原期”或“高原现象”。其主要表现为曲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些下降,但在高原期之后,可以看到练习曲线上升(6-5)。

产生高原期的原因有三:①由于练习成绩的进一步提高需要改变旧的动作结构和完成动作的方式,而代之以新的活动结构和方式。在这新旧交替之间,成绩进步往往不大显著;②

由于身体素质发展不够,甚至落后于技能的掌握。当身体素质有所发展时,成绩便会提高;

③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情绪厌倦,身体疲劳或疾病等。高原现象并不是任何动作技能的获得过程都会出现的,如果动作技能的结构比较简单,又没有上述主观方面的原因,就不会出现高原现象。

(5)练习成绩起伏现象。在各种练习过程中,都可以看到成绩时而上升、时而下降的现象(图6-6)。主要是由于学习环境、教师指导方法的改革等客观因素,以及学生的注意、兴趣、情绪、意志、学习方法和身体状况的变化等主观因素所造成的。

不同的练习者,练习曲线存在着个别差异。按照练习进步的速度和质量上的不同,可概括为4种类型:①速度较快,质量较好;②速度较快,错误较多;③速度较慢,错误较少;④速度较慢,错误较多。

2.影响动作技能获得的练习条件动作技能的学习或获得是通过不同的练习条件来实现的,应了解各种练习因素对动作技能获得的影响。

(1)分配练习和集中练习。练习时间的合理安排对于练习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如果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连续地进行相同的练习,由于产生疲劳现象而降低学习效果;如果每次练习的时间间隔太短,成绩也不会提高得很快。许多研究已经发现,一般地说,连贯的动作技能分配练习比集中练习的效果好,而对于不连贯的动作技能而言,则集中练习优于分配练习。

在分配练习时,一次练习的量、休息间隔时间长短,须以技能的复杂程度和学习者的身体情况而定。不同的项目,每次练习的量和休息间隔时间的长短可以不同;不同技能水平的人,也可作不同的安排。例如,集中练习对于高水平的运动员同样是有效的。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通常采用分配练习更为有效,而且合理地分配练习时间,应当注意在开始阶段每次练习的间隔时间要短一些,随着技能的进一步掌握,间隔的时距要渐次增长。例如,10次练习可按表6-2两种分配法进行。

表6-2 10次练习分配法

甲 1 2 3 4 5⑥ 7 ⑧⑨10

乙1②③ 4⑤ 6 7⑧9 10

上述两种分配法,以第二种分配的效果为好。

归纳起来,对于复杂的或连贯的动作技能来说,分配练习一般比集中练习效果好;如果是简单的或不连贯的动作技能,或者是早已学会了的动作技能,则采用集中训练法可能比分配训练法效果好。

(2)整体练习与部分练习。采用整体练习还是采用部分练习更有效,取决于任务的复杂程度,即取决于学习的难度。一般地说,体制化程度高,复杂性小的动作技能,适合于采用整体练习法;体制化程度低,复杂性大的动作技能,适合于采用部分练习法。

所谓体制化程度,意指动作技能的各部分动作之间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联系得越紧密,体制化程度越高;反之,体制化程度越低。所谓动作技能的复杂性程度,是指学习该动作技能所需要具备的心理协调性和方向判断等能力的高低程度。

这里所指的整体练习法,是指完整地学习某种动作技能的方法。例如,学习某套连贯的体操和游泳,各动作程序不能绝然分开地进行学习,以采用整体练习法较为有效。这里所指的部分练习法,是指对某种动作的一个个环节进行练习,或者分别地练习各种亚技能(如篮球中的运球、传球、上篮等,排球中的发球、接球、垫球、吊球和扣球等具有独立形态的技能)的方法。

研究表明,采用整体练习法和部分练习法可能都有效。一般地说,学习简单的动作技

能最好采用整体练习法,学习复杂的动作技能最好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练习法,即在整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部分练习,再回到整体练习。

另外,从学习者的特点来看,一般地说,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低,其学习的训练水平达不到一定水平时,采用部分练习法较为合适;反之,采用整体练习法较为有效。

(二)反馈

动作技能是通过反馈促进的。如果单纯地反复练习是得不到明显进步的,反馈是动作技能获得的另一个必要的教学条件。

1.什么是反馈反馈是指有机体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把来自运动器官(如手足等身体部位)的效应信息,再经过感受器传导到大脑神经中枢,获得有关动作的正确性、精确度或适合性的信息过程。通过反馈所获得的动作信息,涉及到动作本身的知识和动作结果的知识两个方面。这两种知识对于学习者来说,都是通过反馈而获得的,对于改善其动作技能来说都是重要的。

反馈不仅具有提供信息的价值,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练习积极性的功能。有时,教师把学生练习的成绩通过图表公布出来,就是在利用反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反馈的种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区分出以下6种反馈

(1)按照信息的来源来分类。有内在的反馈和外在的(或附加的)反馈两种。如果信息是由运动本身所提供的,就是内在的反馈;如果信息是由教师所提供的,就是外在的(或附加的)反馈。也就是说,运动者自己通过肌肉力量感或视觉、听觉接受到发球成功的信息,属于内在的反馈,而通过教师的提示,或者观看有关动作技能的图表、录像、指示信号等方式,学生得到动作信息的过程,属于外在的(或附加的)反馈。研究表明,这两种反馈对于形成动作技能都是重要的。为了帮助学生改进动作技能,教师最好同时采用这两种反馈。

(2)按照提供信息的时间来分类。有同时发生的反馈和延缓的(定期发生的)反馈两种。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反馈,在完成动作过程中提供的信息反馈,称为同时发生的反馈;在动作完成之后间隔一定的时间提供的信息反馈,称为延缓的(定期发生的)反馈。

研究表明,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多次尝试着做动作之后,才开始给予信息反馈,不如立即给予信息反馈效果好。而且,延缓得越久,获得动作技能的速度越慢。如果能恰当而又及时地给予反馈,可以使学生在做下一次动作时就有正确的动作速度、方向、力量和幅度,立竿见影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师如果能合理地采用阶段性反馈,针对学生所做动作的错误作全面的分析、指导,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按照提供信息的性质来分类。有建设性的反馈和非建设性的反馈两种。所谓建设性的反馈,是指所提供的信息是特殊的、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有利于提高动作技能的反馈。所谓非建设性的反馈,是指所提供的信息是重复的、非特殊的、对于动作技能的改进没有任何用处的反馈。

3.反馈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多种形式反馈可以有效地校正学生动作中的偏差和错误,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体育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有效反馈有以下几种:

(1)即刻进行的反馈。教师在学生练习动作的过程中即刻进行的反馈,应当既包括同时发生的反馈,又包括建设性的反馈。

(2)阶段性进行反馈。教师在进行某一阶段的教学之后,结合课后小结或阶段性教学小结及成绩考核提供的信息反馈,应当既包括延缓的(定期发生的)反馈,又包括建设性反馈。阶段性进行反馈所提供的信息,不仅能指出学生所做动作的错误,而且能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提供的信息量大,而且全面、针对性强,它是对学生的错误动作进行即刻反馈的一种补充。

(3)学生对自我动作的反馈。指导学生经常对自己所做的动作进行分析、评定,并加以校正,可提高学生对自我动作的反馈能力,对于改进和提高学生的动作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反馈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内在的反馈。它是在教师同时采用内在的和外在的反馈相结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为发展学生的内在反馈能力,应当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运动表象和动作概念,以便使他们能够用标准动作来对照自己所完成的动作。其次,要向学生提供有关正确动作的身体感觉信息,以提高学生感知觉的精确度。向学生提供有关动作技能录像、图片等发展学生内在反馈的辅助手段,可使其完整地形成正确的动作系统。第三,教师可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对自己所做的动作进行分析和评定,明确地找出所做动作与标准动作之间的误差,并设法纠正错误动作。只有做到以上3点,才能调动学生的内部力量来促进动作技能的获得。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正确、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馈,将有助于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第三节动作技能的迁移和干扰

从20世纪初期起就有了关于动作技能的迁移的许多研究。

一、什么是动作技能的迁移和干扰

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对另一些新技能的形成发生积极的影响,能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或者反过来,学会了新的动作技能对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的保持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动作技能的迁移,又称为积极的迁移或正迁移。

例如,学会了篮球之后,再学手球;学会了投手榴弹之后,再学掷标枪;学会了跳高之后,再学撑杆跳高,都能由于原先已形成的动作技能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反过来,学会了掷标枪对于投手榴弹动作技能的保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会了手球巩固了篮球的动作技能,这些都属于积极的迁移,或称正迁移。

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对另一些新技能的形成发生消极的影响,即妨碍新技能的掌握,这种现象称之为动作技能的干扰,又称为消极的(抑制性的)迁移,或负迁移。

例如,学会了网球之后,再学羽毛球;学会了武术之后,再学自由体操;学会了俯卧式跳高,再学背越式跳高,会由于手的用力不同,或脚尖的动作不同,或踏跳动作的不同,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会妨碍新技能的掌握,这些都属于消极的迁移,或称负迁移。

研究正迁移和负迁移的方法如表6-3、表6-4。

表6-3 学习任务A对任务B的影响

实验组学习任务A 学习任务B 测验任务B

控制组休息,或者做一

些无关活动学习任务B 测验任务B

表6-4 学习任务B对学习任务A影响

实验组学习任务A 学习任务B 测验任务A

控制组学习任务A 休息,或者做一

些无关活动测验任务A

如果测得的两个组的任务B的成绩相同,可以认为任务A对任务B没有迁移。如果实验组的任务B的成绩比控制组的成绩好,就说明任务A对任务B有积极的迁移。同样的,如果控制组的任务B成绩比实验组好,就可以说明任务A对任务B有负迁移。也可以采用表6-4的方法进行研究。

这种方法是为了查明学习任务B对任务A的保持有否影响,比较的是任务A的成绩。如果测验下来两个组的任务A的成绩相同,说明没有迁移。如果测得的实验组的任务A成绩更好,说明任务B促进了对任务A的保持,即有正迁移。

二、产生动作技能迁移和干扰的原因

(一)对动作技能产生正迁移现象的解释

1.共同因素说这是由E.L.桑代克和R.S.武德沃斯(R.S.Woodworth)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两种学习情境中含有相同的要素(包括刺激物与反应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就会有迁移现象发生;两种任务之间的相似性程度越高,越有可能产生正迁移。反之,在两种任务之间有迁移现象发生,就必定有相同的要素存在。

2.概括化迁移理论贾德(C.H.Judd)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知识经验达到概括化的水平,就可能把这种经验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例如,他在1908年做过实验:把五、六年级学生分为两组,甲组教给物理学上的折光原理,乙组不教这个原理,然后让两组学生对水面上和水面下的靶子进行射击。当靶子放在水面下3.05cm的地方时,两组射击的速度和准确度,成绩大抵相同。当靶子移到水面下10.16cm时,在射击的速度和准确度方面,学习过折光原理的甲组大大超过了乙组。由此得出结论:把在一种情境下的经验加以概括,并把这种概括而成的知识、经验运用于其他情境,就会产生正迁移。

后来,赫德里克森(G.Hedrickson)等进一步指出,概括和迁移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它与教学方法有密切的关系。

3.关系的迁移理论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迁移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种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他们强调,对情境关系的“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这里的“顿悟”是指把两个情境突然联系起来的意识。当一种情境下出现的(或理解到的)一种关系类型适用于另一种情境时,就会产生正迁移。实际上,这种理论也还是强调了某种概括化的作用,只是它更强调学习者必须发现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才能产生迁移。

上述3种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两种动作技能间产生正迁移的原因,只是前一种是狭义的迁移理论,后两种是广义的迁移理论。狭义的迁移是指只迁移到相类似的活动之中;广义的迁移是指一种练习可以迁移到好几种活动中去,它往往在发现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实现、它比前者更有价值。

(二)对动作技能产生负迁移现象的解释

在结构上有中等相类似的两种动作技能,由于在动作的方向、速度或用力上有所不同,使人在相差点上发生了矛盾或出现了错觉,会产生相互干扰。在细节部分相同,而重要的动作环节上有所不同的两种动作技能,也会彼此产生干扰。

美国的特维伊(Turvey, 1977)对负迁移的解释是:当两种协调结构(即肌肉活动的

特殊模式)中有同样有结构指令(决定着使用哪些肌肉群),却有不同的韵律指令(决定各种肌肉群动作的比例不同)时,会产生负迁称现象。奥斯古德(C.E.Osgood)的解释是,先后两种情境的刺激相同或相似,而反应相反时,最容易产生负迁移现象。

三、动作技能的两侧迁移和零迁移

(一)两侧迁移

一个人学会了一只手做动作,很容易学会另一只手做动作,这种能力称为两侧迁移,又称交叉迁移。实际上,两侧迁移指的是任何一种动作技能从身体的一侧到另一侧的迁移。然而,这种迁移也可以是从一侧的手迁移到同一侧或另一侧的脚,或者从一侧的脚迁移到另一侧的脚。

两侧迁移的存在表明,一侧肢体或某一部分身体的练习,不只局限于这一侧肢体或这一部分身体的效果,没有练习过的肢体通过静力锻炼肌肉运动也能得到学习。例如,学会了右手运球或投篮,能促进用左手运球或投篮动作的获得。但是为什么会发生两侧迁移,其理由还不能完全加以解释。

(二)零迁移

前后学习的两种动作技能之间没有任何影响,这种现象称为零迁移。这是因为两种动作技能无相似之处的缘故。

四、体育教学中怎样促进学生的正迁移,避免负迁移

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动作的迁移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正迁移,防止出现负迁移现象。为此,教师应当做到:(一)加强对学生动作概念和动作原理的教学

一个人理解了某个动作概念和动作原理,就能用它来指导学习新的动作技能,或把这些动作概念和动作原理运用到许多动作技能的学习中去。

(二)要为迁移而教

“为迁移而教”,这是当今教育界流行的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口号。迁移或者原理运用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它是要靠教师教会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向学生讲明,不同的动作技能中所具有的类似的一般动作模式。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负迁移,还应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区分两种动作技能中容易相互干扰的那一部分。

(三)要注意两种动作技能学习的时间间隔

如果同时学习的两种动作技能都没有达到熟练和巩固的程度,这两种动作技能容易发生相互干扰。只有熟练地掌握了一种动作技能之后,再学习另一种动作技能,两者才更容易发生正迁移,以及不容易相互干扰,因为只有巩固而清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迁移。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安排各种动作技能的教学时间,使前一种动作技能的学习至少要掌握达到80%-90%的正确率,才开始新的动作技能的学习。

(四)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由于迁移过程必须依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去辨别、理解当前新学习的动作技能,所以学生

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性水平越高,动作技能间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帮助他们提高对动作技能本质特征的认识和概括的水平。

运动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2.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格结构包括三种力量:本我、自我、超我 3.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就是确定刺激-----反应之间可以预测的关系。 4.心理学与所有学科领域的研究一样,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门类。 5.费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包括三种力量:本我、自我、超我。 6.人格的各种特质都是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与学习互相作用的结果。 7.最早提出人格结构理论的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 8.动机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个体的需要,又可以称作内驱力;二是行为的目标,又可以称作诱因 9.按动机的来源可以把运动动机分为内部运动动机和外部运动动机 10.按动机的指向性可以把动机分为直接运动动机和间接运动动机 11.成就动机认为,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获得了两种与成就有关的动机,一种是获得成功的动机另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12.大脑额叶在保证有意识、持久的集中注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3.运动心理学家奈德弗认为注意包括方向和广度两个维度。 14.Spielberger 将焦虑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两种。 15.状态焦虑是一种瞬间的情绪状态,特质焦虑是一种人格倾向。 16.一般把反馈分为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 17.在掌握技术动作的练习阶段,应以固定练习为主。在开放性技能的练习中,应多进行多样性练习在技能熟练的运动员中,应多进行多样性练习 18.心理技能训练是有目的、有意识地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帮助运动员掌握心理调控技能以发展运动员的心理品质,调整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的教育过程。 19.心理技能指的是心理调节的能力,主要包括表象技能,目标设置技能,集中注意技能,心理能量控制技能,应激控制技能等。 20.根据心理训练开展的时间,可将各种心理训练方法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临赛心理训练。 21.根据心理训练的目的和任务,可将各种心理训练方法分为心理过程训练和心理状态综合训练 22.心理机能训练的基本步骤包括三个循环渐进的阶段:学习阶段、练习阶段、和应用阶段。23尽管存在各种不同的认知控制技术,但是各种技术都是以认知取向作为共同的理论基础。 24.催眠是一种意识改变状态,它指在一定的情景中由催眠诱导的暗示引起的一种特殊反应状态。 25.能够使运动员产生心理激活的方法被称为:心理动员 26.身体锻炼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包括心理耗竭和锻炼迷瘾两方面。 27.库德-罗斯关于运动损伤心理反应的理论是:悲伤反映理论。上述理论认为受伤者受伤后经历的情感反应阶段包括: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和重新振作。 28.康复目标要从一开始就进行评估和定期调整。 29团体的凝聚力可分为任务凝聚力和社交凝聚力 30.团体规范是指团体确立的行为准则。

运动心理学试题

一、选择和填空 1、1925年,格里菲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运动员的注意品质主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紧张性、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5、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对象的特点、对活动的态度、主体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主体的意志力。 6、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对原来活动的注意紧张程度、新对象的吸引程度、个体的神经类型和已有习惯、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7、运动知觉是对外界物体运动和机体自身运动的反映,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协同活动而实现。 8、专门化知觉是运动员在运动实践中经长期专项训练所形成的一种精细的综合性知觉,能对自身运动和环境线索作出敏锐和精确的识别和觉察。 9、影响运动记忆效果的因素:明确识记的目的任务、不同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大脑的功能状态。 10、特质焦虑是一个相当稳定的个性特征,特质焦虑高的人,几乎在他们所面临的许多情况下都表现出焦虑,无论是在训练场、比赛场、参加社交活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为遇到的许多事情担忧或有一种模糊的心神不定之感。 11、状态焦虑是指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焦虑。 12、坚强意志的基本品质有: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 13、“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个性具有稳定性。 14、“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个性的独特性。 15、气质与性格相比较,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难,比较慢; 16、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变化比较容易和快些。 17、运动动机是指激发一个人从事运动活动的内在动力。 18、动机的功能有三类:(1)是激发功能(2)是指向功能(3)是维持和调节功能 19、反复地练习与实践是技能形成的条件,操作或智力活动达到自动化程度,是技能形成的标志。 20、打太极、舞蹈、游泳、滑冰、短跑等都属于连续性运动技能。 21、拳击、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项目所运用的技能,都是典型的开放式运动技能。 22、自动化阶段的特点:视觉控制作用减弱,动觉控制作用加强,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动作的错误。 23、动觉反馈:在形成运动技能以后,动觉反馈是运动程序的控制器,保证着运动技能的顺利进行。 24、人为性反馈:观看录像等向学习者提供投篮动作信息的过程,属于人为性反馈。 25、同时反馈:学习者一边看镜子一边修正自己的动作属于同时反馈。 26、身体活动产生的良好的情绪体验:1.最佳表现。2.流畅体验。3.高峰体验。4.跑步者高潮。 27、最佳表现是指一个人在某项活动中的行为超越了其自身正常水平的现象。 28、锻炼迷瘾是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法的一种心理生理依赖。 29、什么是团队凝聚力——是指团体成员之间心理结合力的总体 30、自然实验法:这是在日常的生活、教学、训练、比赛等活动情况下,对某些条件加以必要的控制盒改变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31、实验室实验法:这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运用各种特殊的仪器并严格控制外部条件和相应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 32、自变量是指呈现给被试的某种形式的刺激;是因果关系中作为原因的那个方面。 因变量是指被试做出的反应,即因果关系中作为结果的哪个方面。 33、效度——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量出所测特性或功能的真实性程度。

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心理学 考试重点

了解 1.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 学的诞生。 2.年,美国心理学家格里菲斯在伊利诺斯大学体育系创立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标志着运动心理学的诞生。年国际运动心理学会()在罗马的成立,才标志着运动心理学开始正式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4.运动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分支之一,是研究体育运动活动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 及其规律的科学。 1.提高记忆力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减少分心刺激,善用声码为先的原则,扩大组块与记忆广度,及时复习 方法:优化处理记忆材料(操作化,形象化,诗歌化,意义化) 2.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3.表象: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4.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5.情绪情感的心理成分: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部表现 6.情绪情感与认识的关系: 区别:反映事物的性质不同;两者发生和改变的随意性不同 联系:情绪情感是人是的基础上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认识就没有情感;情绪情感可以反作用认识(改变认识相对容易,改变情感相对困难) 7.情绪分类:"七情说""六情说",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 应激) 8.离差智商:是个体智力发展在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 9.焦虑: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犀利的平衡状态受到威 胁,形成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10.气质的分类:多血质(活),胆汁质(躁),黏液质(静),抑郁质(愁).气质是稳定的不变 的,性格是不稳定的可变的. 11.表象训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 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过程.

《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 本课程主要讲授运动员的认知过程,运动员的心理健康,运动员的社会互动等。本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心理特点,了解体育运动为什么可以成为人的心理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重要形式。 本课程先修课程为:《普通心理学》、《教育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 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是:每周2学时,计划教学周数17周,总课时数34学时,安排在第七学期。 本课程学分数为:2学分 二、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系统掌握运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运动中的心理学问题,具备综合运用运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运动实践的基本能力,培养对运动心理学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本课程各章的教学要求和知识考核点如下: 第1章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本章回顾运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讨论运动心理学的科学地位,分析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点,介绍中国运动心理学当前的工作领域。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是:运动心理学史、运动心理学性质和任务、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特点。难点是:运动心理学的任务、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第2章运动活动的感知过程 本章讨论了对于运动活动具有特殊意义的感知觉问题,包括动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专门化知觉在运动活动中的作用以及知觉特性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意义。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是: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在运动活动中的意义,专门化知觉的特征、测量方法及培养手段,知觉的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意义。 难点是:动觉在运动活动中的意义。 第3章运动活动的记忆过程 本章讨论了运动记忆的特点、性质和作用。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是:短时运动记忆、长时运动记忆的特点及在动作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动觉表象和视觉表象、内部表象和外部表象的特点及在训练竞赛,组块的含义。 难点是:运动中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特点,运动表象的特点及其在训练竞赛中训练。 第4章运动活动的思维过程 本章首先介绍对运动活动的思维过程进行传统研究的情况,然后介绍对运动活动的思维过程进行决策研究的进展。

《运动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1章绪论 1. 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侧重点 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运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体育心理学强调研究体育教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锻炼心理学集中研究体育锻炼对参与者的心理健康的作用 2.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任务和影响其研究方向的因素(p15-17)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它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 运动心理学的任务: 1) 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2) 研究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3) 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 4) 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 影响其研究方向的因素: 1) 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 2) 运动项目的性质 3) 进行实验控制的难易程度 3. 运动心理学之父:1923年,格里菲斯被称为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1925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4. 社会促进效应:特里普利特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心理学问题的人,于1897年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关于社会促进效应的论文。 第2章运动活动的动机 1. 动机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对人的行为具有始发作用、指向作用好强化作用。 分类:①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②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③缺乏性动机和丰富性动机④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来源于主观内部的动机 外部动机:指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来源于客观外部的动机 2. 动机的三个理论: 1) 成就需要理论:由默里提出的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指一种内化的、出人头地的愿望,反映了人们在个人目标和工作志向方面的差异。在任何有竞争或有评价、比较的场合,成就需要程度高的人都会尽力争取比别人做的好。 2) 认知评价理论:认为内部动机以人的能力需要和自我决策需要为基础,任何影响能力感和自我决策感的事件都可以影响人的内部动机。每一件事均有两种功能,即与自我决策感相

运动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 填空 1.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2.结构主义把心理区分为三个心理要素,即感觉,表象和情感。 3.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就是确定刺激—反应之间可以预测的关系。 4.美国的格里菲斯博士被认为是现代运动心理学的先驱,他是第一个系统地进行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亦被称为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 5.心理学,体育科学与体育运动实践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被认为是运动心理学的科学方向、学派体系和职业化的基本要素。 6.弗洛伊德最初把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7.心理内核是人格的核心部分,也就是真正的自我,而不是自己希望他人认为的自我。 8.德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提出了两个最基本的人格维度,即内外向性和神经质,后来又加入了第三种特质:精神质。 8.阿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归纳为三类:即首要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10.人格的各种特质都是先天和后天环境与学习相互作用的结果。 11.动机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个体的需要,又可以称作内驱力;二是行为的目标,又可以称作诱因。 12.按动机的来源可以把运动动机分为内部运动动机和外部运动动机。 13.按动机的指向性可以把运动动机分为直接运动动机和间接运动动机。 14.成就动机认为,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获得了两种与成就有关的动机,一种是获得成功的动机,另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14.维纳于1972年提出了归因的二维模式,这两个维度是稳定性和控制点。 15.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它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是同一注意的两个方向。 16.注意具有选择,维持,调节和监督功能。 17.大脑额叶在保证有意识。持久的集中注意中起着重要作用。 18.运动心理学家奈德弗认为注意包括方向和广度两个维度。 19.心理唤醒是个体对自己身心激活状态的一种主观体验和认知评价。 20.Spielberger将焦虑分为状态焦虑和特制焦虑两种。 21.个体在赛前出现的竞赛状态焦虑被称之为赛前状态焦虑。 22.倒U曲线理论是解释唤醒与运动表现关系的最著名的理论假设之一。这一理论假设源自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23.最佳功能区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汉宁提出来的。 24.构成运动技能的两个主要因素是认知要素和运动要素。 25.运动技能学习的理论闭锁回路理论和图式理论。 26.一般把反馈分为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 27.评价学习的效果,应该吧着眼点放在保持测试或者迁移测试。 28.体育运动不仅是身体的运动,而且也是心理活动,是身心统一的运动。 29.根据心理训练开展的时间,可将各种心理训练方法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临赛心理训练。 30.根据心理训练的目的和任务,可将各种心理训练方法分为心理过程训练和心理状态综合训练。 31.心理技能训练的基本步骤包括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学习阶段,练习阶段和应用阶段。 32.一般心理训练是培养和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运动心理学必会知识点复习重点资料

运动心理学必会知识点复习重 点资料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一、名词解释 1.表象训练: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场景,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控制情绪能力的方法。 2.唤醒:有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 3.归因: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和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4.运动焦虑:指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担忧倾向。 5.运动技能:指人利用一定的知识经验练习而获得的,借助身体运动实现的某种特定目标的操作方式。 6.成就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一种内心的出人头地的愿望,反映了人在个人目标和工作志向方面的差异,受早期父母教育培养的影响 7.应激:是人遇到干扰自己平衡状态或超越自己应对能力的刺激事件时,表现出的特定或非特定的反应过程。 8.焦虑: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心理和身体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形成的一种恐惧、担忧和紧张的情绪状 态。 9.热身损耗: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在间歇后不能立即恢复到原有表现水平的现象。 10.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简答题 1.为激发运动员的动机应满足其哪方面需要 ①满足运动员的追求乐趣的需要 ②归属集体的需要 ③展示自我的需要 2.心理技能训练的阶段 A.要向运动员介绍每一种心理技能训练原理,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这些技能的使用;了解技能如何影响他们的运动技术表现及了解如何掌握这些技能; B.以可能得到的有关资料帮助运动员通过循序渐进地训练掌握这些技能; C.熟练掌握这些技能,以使运动员能够将其应用到竞赛中。 3.如何培养运动员自信 ①注意可控因素;②想象成功场景;③积极语言暗示; ④发现尺短寸长;⑤夸大外部动作;⑥创设原有环境; ⑦集体相互鼓励;⑧演示水杯实验。 4.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第10章《运动心理学》考点

第九章运动心理学知识点 一、名词知识点 1.目标定向:指一个人能否积极参加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倾向。它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数量标准,而是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如有些学生上体育课以掌握动作、提高能力为目标,意在发展个人能力;有些学生则视他能否显示自己高人一筹的能力,认为有炫耀机会就积极,可能显示“低能”时就逃避,甚至投机取巧。前者的目标定向称为任务参与型,后者的定向称为自我参与型。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前者而非后者,不要过分强调成绩的名次。2.人格:指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行为表现形式,包括智慧、道德、意志三要素。 3.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动力。 4.运动动机:是指由运动目标引发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5.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所只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 6..表象:是一种不需要外部刺激直接参与,在人脑中对人体的一切感觉经验进行再现或重构的心理过程。 7.运动表象:指在运动感知的基础上,在大脑中重现出的动作形象或运动情境。 8.表象训练:是体育运动领域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技能训练,被视为心理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过程。 9.技能迁移:是指已经形成的运动技能对掌握另一种运动技能的影响。 10.焦虑:是个体字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 11.逆反心理:它是一种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情绪体验的较稳定的行为倾向。 12.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13.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14.渐进放松训练:是利用全身各部位肌肉的紧张和放松,并辅以深呼吸和表象来调控人们紧张情绪的一种训练方法。 二、填空题、判断题和选择题考点 1.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2.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学习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情绪愉快稳定、适应周围环境、有一定的自我调空能力。 3.体育活动中有效目标的设置应遵循的条件是体能水平、运动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质。4.焦虑分为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 5.在体育运动情景中,对运动表现影响更大、更为直接的是状态焦虑。 6.心理技能分为一般技能和专门化技能。 7.倒U形假说最初是耶克斯·多德森提出来的。 8.影响人们坚持体育活动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个人因素,另一类是环境因素。9.动作技能包含(心理过程)和(技能操作过程)两部分。

运动心理学复习要点

冯特、特里普利特、格里菲斯的贡献,国际运动心理学的成立时间,4-6中国运动心理学会的成立时间及加入国际运动心理学会的时间,马启伟马约翰的贡献,8运动心理学的三大领域,11运动心理学与锻炼心理学的区别14运动心理学的主要任务16 第二章 动机的概念23,影响动机的因素24,动机的种类及含义26,德西效应29,理解认知评价理论31对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的理解,40如何合理运用强化手段45 第三章 应激的概念56,一般适应症候群,56理解问题定向策略和情绪定向策略,62状态焦虑、特质焦虑65 第四章 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关系的早期理论和现代理论 内驱力理论及其公式P=D X H 72 突变模型的观点75 多维焦虑理论77 第五章 归因,情境归因,个人倾向归因,84维纳归因理论的两维度四因素,85根据凯利的归因理论,试对某学生某体育项目成绩差进行归因,87常见的归因偏差表现在哪些方面,及其不同方面的理解87,内部控制点,外部控制点88,归因的4个维度及其理解,93习得性无助感的性质94,如何认识训练比赛的归因指导,96 第八章 如何认识动觉,144闪光融合频率的实验意义,144时间知觉的概念及其产生依据,149影响外界物体运动速度知觉的条件有哪些?150专门化知觉的概念及特点154,理解知觉的基本规律156 第九章 遗忘曲线概念、特点163热身损耗概念及实践指导意义166,连续技能和分立技能的记忆特点171,理解视觉表象、动觉表象、内部表象、外部表象。172组块174 第十章 注意结构两个维度194 注意范围、注意方向概念 奈德弗认为,焦虑和唤醒升高对注意造成的影响199. 第十二章 技能和技巧的关系212 ,试述运动技能形成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215练习曲线,练习过程的一般趋势220,高效率学习运动技能的条件226,广义迁移231解释迁移的理论有哪些及其理解233 第十三章 模拟训练的概念及核心思想271,几种常用的心理模拟训练方法272 第十四章 比赛心理定向的原则282 比赛的情绪调节有哪些283生理调节、认知调节、环境调节手段有哪些284-290 第十五章 根据应激——损伤模型,为什么应激反应会造成运动损伤299应对应激的应对策略有哪些?301心理耗竭概念311 第十六章 兴奋剂概念及其分类323,从社会环境方面说明竞技运动领域使用兴奋剂的原因329 反兴奋剂策略

体育心理学复习

体育心理学复习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体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2.目标定向:是指个体内心追求的成就目标取向。 3.目标设置:是指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所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 4.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5.运动动机:是指由运动目标引发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6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 7.归因: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 8.应激:是人体对所施要求做出的一种非特殊反应。 唤醒:指机体总的生理行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由感觉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填、判、名解) 9.心境状态:是由环境刺激而引起的情绪和情感的唤醒状态,是具有感染力的微弱而持久,但并非永久的情绪状态。具有稳定和弥漫的特征。 10.高原现象:个体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一直上升的,有时会出现暂时的停顿的现象,这种现象叫高原现象。 11.态度:是个体对待外界现象(包括人和事物)较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 12.专门化心理技能:通常指适合于某一专项所必需掌握的心理技能。 13.心理技能训练(PST):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对大脑所进行的专门训练,以达到强化心理技能、培养特殊心理能力的目的。 14.表象:是一种不需外部刺激直接参与,在头脑中对人体的一切感觉(视觉、听觉、触觉、本体感觉等)经验进行再现或重构的心理过程。 15.表象训练:是人们有意识的利用自己头脑中已形成的表象,对技术动作或运动情景进行回顾、重复和丰富发展,从而唤起运动感觉,强化肌肉本体感觉,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和过程。 16.技能迁移: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对掌握另一种技能的影响。积极影响称正迁移,消极影响称负迁移。 17.体育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师生在体育课堂中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特点。 18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19.协变性原则:一个人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常常根据别人完成同一项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因;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不相一致时,会把它归因于内部的原因,这种现象就被称作协变性原则。

《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对象:教育硕士教育管理方向) 一、说明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教育硕士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教育心理学原理,对当前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的实践和改革。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训练和竞赛活动中的心理学问题。具体而言,这门课程需要考虑诸如运动技能的学习、运动训练和竞赛心理、一般心理训练方法和特殊心理训练方法、运动员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的心理学基础等问题。运动心理学还需研究竞技运动对运动员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一些相关的社会心理学问题。 (二)编写依据 依据国内外权威教材及相关文献资料 (三)目的任务 通过学习运动心理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和竞赛中的主要心理现象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培养学生将静态的和分析性的书本知识运动动态的和综合性的训练和比赛实践中的技能知识;利用心理学在“人文学科”中的特定位置和独特作用,训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比赛心理习惯和行为,形成良好的专业心理素质;掌握教练员在日常运动训练所必要的运动心理学知识,为将来做一个合格的教练员做心理准备。 (四)课程类别 专业核心课 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 运动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运动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体育运动中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特点及其规律;运动技能学习;运动训练中的心理学问题、运动竞赛中的心理学问题;体育运动中管理心理学的问题;以及简易体育运动心理学测试方法。 第一章运动心理学总论 1.心理学概述 2. 心理的实质 3. 运动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4. 运动心理学实验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认知过程 1. 感觉、知觉与体育活动 2.表象、想象与体育活动 3. 思维与体育活动 4. 记忆与体育活动 第三章体育教学中的情绪和情感 1. 体育活动中的情绪概述 2. 体育活动中的意识状态 3.体育活动与注意 第四章个性与心理选材 1. 个性概述 2.个性倾向性 3.个性心理特征 4.运动员的心理选材 第五章运动技能学习 1.运动知识学习过程的心理分析 2.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心理分析 第六章运动训练的心理学基础 1. 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心理学基础 2. 运动员技术训练的心理学基础 3. 运动员技术训练中思维活动的特点 第七章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1.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概述 2. 动员的常用心理训练方法

运动心理学

心理学基础 1. (选择题)个体心理结构:(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2)个性差异——心理活动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心理过程的稳定特性(能力、气质、性格)——P6 2.(选择题)心理学诞生: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心理学之父——P9 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基本内容:(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社交)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基本需要 (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成长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P69 4.动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超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P72 5.(简答题)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⑴该理论对效能信息、效能期望、行为及思维模式的关系做了概括:效能信息决定着效能期望,效能期望进而影响着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P88 ⑵四种因素影响效能信息: 行为成就、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 效能信息、效能期望、行为及思维模式的关系——P88 6.(名词解释)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7.(简答题)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稳定性(2)注意的广度(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P108 8.注意的分配测试:双耳分听(带双字的选项) 9.(名词解释)感觉: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与知觉一起背) 10.(选择题)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的关系:反比关系——P116 11.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P117 12.感觉的相互作用:尖锐声音(听觉)使人起鸡皮疙瘩并产生冷觉。 由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产生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现象——联觉——P117 13.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P117 14.(简答题)知觉特性:(1)整体性(2)选择性(3)理解性(4)恒常性——P119 15.(名词解释)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

体育心理学复习

体育心理学一、名词解释 1.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2.目标定向:是指个体内心追求的成就目标取向。 3.目标设置:是指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所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 4.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5.运动动机:是指由运动目标引发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6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 7.归因: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 8.应激:是人体对所施要求做出的一种非特殊反应。 唤醒:指机体总的生理行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由感觉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填、判、名解)9.心境状态:是由环境刺激而引起的情绪和情感的唤醒状态,是具有感染力的

微弱而持久,但并非永久的情绪状态。具有稳定和弥漫的特征。 10.高原现象:个体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一直上升的,有时会出现暂时的停顿的现象,这种现象叫高原现象。 11.态度:是个体对待外界现象(包括人和事物)较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 12.专门化心理技能:通常指适合于某一专项所必需掌握的心理技能。 13.心理技能训练(PST):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对大脑所进行的专门训练,以达到强化心理技能、培养特殊心理能力的目的。14.表象:是一种不需外部刺激直接参与,在头脑中对人体的一切感觉(视觉、听觉、触觉、本体感觉等)经验进行再现或重构的心理过程。 15.表象训练:是人们有意识的利用自己头脑中已形成的表象,对技术动作或运动情景进行回顾、重复和丰富发展,从而唤起运动感觉,强化肌肉本体感觉,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和过程。 16.技能迁移: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对掌握另一种技能的影响。积极影响称正迁移,消极影响称负迁移。 17.体育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师生在体育课堂中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特点。 18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19.协变性原则:一个人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常常根据别人完成同一项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因;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不相一致时,会把它归因于内部的原因,这种现象就被称

运动心理学考试重点

运动心理学考试重点 一、选择,判断 1、影响动机的强度和方向的因素:源于人的内部的需要,源于人的外部的条件。 2、社会支持是最重要的应对应激的外部资源。 3、应激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理过程,包括应激刺激,对威胁的知觉评价,应激反映三种主要成分。 4、焦虑状态含三种主要成分,分别是生理唤醒、情绪体验以及威胁、不确定性和担忧的认知表征。 5、倒U形假说预测,个体处于较低的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较低;处于中等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处于较高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下降。倒U形假说还预测,对于需要精细肌肉协调性的复杂运动而言,最适宜的唤醒水平可能较低一些。 6、赫尔的内驱力理论推测,操作成绩(P)是内驱力状态(D)与习惯强度(H)的乘积,即P=D*H。内驱力的增强(唤醒水平提高)将使又是反应出现的可能性增大。如果优势反应是正确的,唤醒水平的增高会引起操作成绩的提高。如果优势反应是错误的,唤醒水平的增高会引起操作成绩的下降。 7、汉宁的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强调个体差异,认为每个运动员有自己独特的理想机能区段。焦虑水平的增高会引起操作成绩的下降。 8、维纳认为,人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有以下几个方面:能力高低、任务难易、努力大小和幸运与否。这四个方面构成两个维度:内外控和稳定性,这就是最初的归因模型,。他的研究表明,人们把成功或失败归于何种因素,对情绪体验和今后工作的积极性有重要影响。 9、人们对成功与失败进行的归因,可以分为4个主要方面:内外控、可控性、稳定性和整体性,他们在体育运动领域具有实际意义。 10、奈德弗的注意方式理论将注意能力分解为两个维度:范围(狭窄到广阔)和方向(内部到外部),并以此分为广阔--外部、广阔--内部、狭窄--外部、狭窄--内部四种注意类型。 11、运动技巧是运动技能的高级阶段,它的特点是对动作的清晰知觉和精确表象,以及执行动作时的高度自动化。 12、根据运动神经系统分化的程度、注意范围的宽窄、知觉的清晰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视觉和动觉的相对重要性、意识参与的程度等方面的情况,可将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分为动作的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完善阶段三个互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阶段。 13、概括化理论认为,迁移是由于人对各任务间具有的一般性因素进行了概括。共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是由于各任务中各种成分具有共同要素,这种成分一般包括相似刺激或相同反应。格式塔理论认为,如果在两种学习情境中发现了一种动态模式或关系,就可发生迁移。双因素理论认为迁移是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不仅仅可以“学习如何进行学习”,迁移一般的工作方式,还可以通过掌握刺激与反应的模式来学习各项特殊任务。

北京体育大学_运动心理学_考试重点

了解 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 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1925年,美国心理学家格里菲斯在伊利诺斯大学体育系创立了第一个运动心 理学实验室,标志着运动心理学的诞生。1965年国际运动心理学会(ISSP)在罗马的成立,才标志着运动心理学开始正式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4.运动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分支之一,是研究体育运动活动中心理现象的发生、 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1.提高记忆力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减少分心刺激,善用声码为先的原则,扩大组块与记忆广度,及时复习 方法:优化处理记忆材料(操作化,形象化,诗歌化,意义化) 2.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3.表象: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4.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5.情绪情感的心理成分: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部表现 6.情绪情感与认识的关系: 区别:反映事物的性质不同;两者发生和改变的随意性不同 联系:情绪情感是人是的基础上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认识就没有情感;情绪情感可以反作用认识(改变认识相对容易,改变情感相对困难) 7.情绪分类:"七情说""六情说",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 激情,应激) 8.离差智商:是个体智力发展在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 9.焦虑: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犀利的平衡状态 受到威胁,形成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10.气质的分类:多血质(活),胆汁质(躁),黏液质(静),抑郁质(愁).气质是稳定 的不变的,性格是不稳定的可变的. 11.表象训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 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过程.

运动心理学全部复习题

第一章人的心理与体育活动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二、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 心理过程 B 思维过程 C 心理活动 D 认识活动 ()2、人的心理现象分为 A 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 B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C 认识过程 D 认识活动 ()3、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带有喜,怒,哀,乐,爱,恶的色彩,这些心理现象是属于 A 认识过程 B 情感过程 C 心理过程 D 个性特征与心理活动 ()4、心理是 A 人脑的机能 B 心脏的机能 C 脑与心脏协同的过程 D 意识的功能 三、多项选择题 ()1、心理过程包括() A 认识过程 B 意志过程 C 想象过程 D 情感过程 E 思维过程 四、判断题 ()1、人的心理现象其实是人脑和心脏共同活动的结果。 ()2、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积极能动的。 ()3、反射是人类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 ()4、狼孩和猪孩的实例表明,一个正常人如果离开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也不能形成正常的心理。 ()5、人的心理最高级水平是意识。 ()6、社会实践是感受性不断提高的根本条件,每个人的各种分析器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五、简答题 1、怎样理解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有什么影响? 第二部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答: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从产生、发展、变化到完善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2、个性心理 答:个性心理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是一个整体结构,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二、单项选择题

运动心理学

一、阅读文献 [1]李晓东, 袁冬华, 孟威佳. 国外关于自我妨碍的研究进展[J].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4: 132-136. [2]蔡琼华, 郑雪, 李桂芝. 自我妨碍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 社会心理科学, 2010 (11): 163-167. [3]翟一飞, 季浏. 中学生体育锻炼自我妨碍行为调研[J]. 体育学刊, 2008, 15(11): 79-83. [4]田录梅, 张向葵, 于海峰. 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大学生身体自尊及整体自尊研究[J]. 心理学探新, 2003, 23(4): 55-58. [5]李晓东, 袁冬华.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对自我妨碍的影响[J]. 心理科学, 2004, 27(6): 1337-1339. [6]李晓东, 袁冬华, 孟威佳. 飞行学员自我妨碍倾向, 结果重要性知觉与赛前状态焦虑的关系[J]. 应用心理学, 2004, 4: 002. [7]殷晓辉, 张美叶. 武术考试中大学生自我妨碍行为对考试成绩影响的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3(2): 75-77. [8]裴彩利. 运动员完美主义, 失败恐惧与自我妨碍的关系[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3, 28(2): 134-137. [9]翟一飞, 尹博. 不同情境及评价方式对高, 低自我妨碍青少年运动表现和行为的影响[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 (6): 71-73. [10]翟一飞. 不同锻炼情境对中学生自我妨碍行为及其相关心理因素的影响[J]. 中国体育科技, 2008, 5: 75-78. [11]丁文, 杨剑, 杨文礼, 等. 大学生网球运动员成就目标取向, 自我妨碍与运动成绩的相关性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3, 32(3). [12]刘琳, 戴群, 吉承恕, 等. 成就目标取向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自我妨碍的影响及其与运动成绩的相关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0 (005): 445-448.

运动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通用版

运动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本资料一共23页,包括了各章节的复习重点,考试利器)

第一章心理和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对象: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探索的领 域。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既研究人的心理 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其中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为主。 ●(一)心理过程:是指人对现实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 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理学 ●1、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 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2、情感过程: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对事物的态度体验。 ●3、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 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二)个性心理 ●1、个性倾向性 是关于人的行为活动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集中反映了人的 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三、心理的涵义(实质) 1.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A、物种发展的验证B、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验证 大脑的功能分区理论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离不开客观现实,有什么样的现实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反映) 四、心理科学的发展简况: 柏拉图:欲望说亚里斯多德:《灵魂论》笛卡尔:《情绪论》 贝克莱和休谟(人性论)十八世纪欧洲联想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代表。 运动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顾拜旦 1913年首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科曼.格里菲斯1925年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 运动心理学发展历程 ●1965年---罗马成立国际运动心理学学会 ●1968年---华盛顿 ●1973年---马德里 ●1977年---布拉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