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

一、回首看历史

解放前夕,旧中国的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连年战争留下满目疮痍,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市场萧条,物价飞涨,失业现象严重,广大劳动人民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

1949年,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当时大部分人的生活仍维持在最低的生存水平上。面对这样的局面,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安排就业,以安定人民生活。广大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这在发展生产稳定民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对救民于水火的共产党充满了热爱和感激,对自己当家做主充满了自豪和热情。“一五”时期被称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但是,由于已知的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扎扎实实的经济建设中去,人民生活几起几落,在温饱线上徘徊20年之久。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不会忘记,人民生活虽有改善,由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供应匮乏,消费品供应不足,绝大多数商品都需要凭票证购买。正是在这个时期,整个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以及人民生活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35倍

如今,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已30年,我省也同全国一样,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跨越和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主体分配向个人倾斜,使城镇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到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29.45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与1981年相比,增长了35倍,26年间平均增速14.1%。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不断增加的,经历了“快速增长、高速增长、平稳增长”的过程,收入渠道实现多元化。

一是工资性收入仍是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非工资性收入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虽然不断下降,但仍占60%以上,是家庭总收入的主要来源。2008年达到8677.27元,比1981年增加了8313.56元,增长了23倍。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36.2%。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增长及比例变化可划分以下几个阶段:

非工资性收入发展时期。1981年至1985年,由于经济体制尚处在起步阶段,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减少,收入仍以工资为主,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一直保持在90%—94%之间,变化甚微。随着其他收入渠道的拓展,家庭收入的多元化渐渐表现出来,非工资性收入比重逐年上升。

非工资性收入全面增长时期。1986年至1998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城镇职工从事个体经营、第二职业、停薪留职的人数逐渐增多,是非工资性收入增加和收入来源多样化的重要因素,这一时期非工资性收入还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由15.27%,上升到1998年的26.46%,增加了10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增长较快,到1998年为4223.88元,比1986年的764.76元增加了3459.12元,增长了4.5倍。家庭总收入增加带动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同步上升,由1986年的648.01元,116.75元,上升到1998年的3106.32元和1117.56元,分别增长了3.8倍和8.6倍。

非工资性收入高速增长时期。1999年至2008年,非工资性收入显著增加,占家庭收入比重稳中有升。1999年开始,在国企改革步伐加快,城镇居民就业渠道拓宽及就业主动权变化的共同影响下,非工资性收入快速增加。2008年达4928.76元,占家庭收入比重为36.2%,同2000年相比,增加了3453.08元,8年间平均增速高达16.27%,比重上升5.64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与非工资性收入比例接近6:4。

二是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均快速增长。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达到97.74元,比2002年增加了29.22元,增长42.6%。经营净收入为1154.14元,比2002年增加了332.96元。转移性收入为3676.88元,占非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为74.6%,比2002年增加了2003.48元,增长1.2倍。

三、农村居民收入增长27.3倍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省农村居民物质生活逐步丰裕,消费质量明显提高,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到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32.7元,比1978年的181元增长27.3倍,平均每年增长11.6%。

回顾30年来,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可以划分摆脱贫穷到解决温饱、温饱有余到实现总体小康、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三个阶段。

一是摆脱贫穷,解决温饱(1978至1991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由于我省农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较多,土地资源的优势充分显现,使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农民生活基本摆脱了贫穷,解决了温饱。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81元增加到1991年的748元,增长4.1倍,年均增长11.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79年的194元增加到1991年的649元,增

长3.3倍,年均增长10.6%。恩格尔系数从1979年的67.5%下降到1991年的56.6%,下降10.9个百分点。

二是温饱有余,迈向总体小康(1992至1999年)

1992年,以邓小平南巡讲话,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定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整体配套、重点突破和全面攻坚的新阶段。

在这一时期,农村经济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和突破,各种市场的建立使商品从“小流通”走向“大流通”,为商品交换提供了便利条件。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为农民收入的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农民的生活水平也由温饱有余快速向总体小康迈进。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2年的807元增加到1999年的2261元,增长2.8倍,年均增长15.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92年的643元增加到1999年的1348元,增长2.1倍,年均增长11.2%。恩格尔系数从1992年的59.4%下降到1999年的53.3%,下降了6.1个百分点。根据《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测算,到1999年,我省农村居民生活基本实现了总体小康水平。

三是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2000至2008年)

进入新世纪,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主要是靠政策推动。自2003年以来的税费改革、免除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等惠农政策,对减轻农民负担、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显著提高。

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32.7元,比2000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11.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43.2元,比2000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10.5%。恩格尔系数为39.6%,比2000年的45.4%下降了5.8个百分点。

30年来,我省农民人均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其增长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农民收入与农村改革密切相关。1978年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81元增加到1988年的628元,增加447元,增长3.5倍,年均增长13.3%。而从1965年到1975年的十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0元增加到146元,仅增加6元。从1988年至1992年五年间基本没有针对农村改革的政策措施出台,致使这一时期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仅为6.4%。再就是从2003年至2008年的5年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1%。

二是农民收入与农产品价格密切相关。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的年份是农产品价格较大幅度上调的几年。改革以来这种情况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1979年至198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23元增加到463元,增长2.1倍,年均增长

20.1%。第二次是1995年至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610元增加到1997年的2186元,增长35.8%,年均增长16.6%。

三是农民收入与惠农政策密切相关。2003年以来,国家实施了税费改革、免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等惠农政策,对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4年我省实行的“一免三补”政策,使农民人均直接增收228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8.5%。到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实际得到各种政策性补贴收入356元,同比增长41.3%,对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14%。也使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2530元增加到2008年的4932.7元,增加2402.7元,增长95%,年均增长14.3%。

四是农民收入与打工收入密切相关。1978年至1983年是我省农民纯收入高速增长时期,年均增长20.7%。这一时期,农民收入增长的推动力主要归功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入90年代后,虽说家庭经营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的主体,但随着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工资性收入)的不断增加。使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86.9%下降到2008年的67.8%;而同期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由8.1%提高到16.4%。从绝对数看,2008年我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为3344.7元,比1990年增长4.8倍,而同期工资性收入增长12.5倍。工资性收入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由1990年的-5%,上升至2008年的13.3%,上升了18.3个百分点,显现出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主要来源。而到2008年,我省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1)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主体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户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收入来源由集体统一经营为主转向家庭经营为主。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3344.72元,比1978年增长了55.8倍,年均增长13.9%,占纯收入的比重为67.8%,比1978年上升35.5个百分点。

(2)非生产性经营收入增速最快

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非生产性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为778元,比1978年增长了99.1倍,年均增长16%,比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年均增速高2.1个百分点。占纯收入的比重为15.8%,比1978年上升11.5个百分点。

(3)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

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810.17元,比1983年增长21.6倍,年均增长12.5%。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已达16.4%,上升了10.9个百分点。

(4)农民收入货币化率大幅提高

30年来,随着农村社会化、商品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农村居民以食物收入为主的状况逐步被货币收入所替代。1978年,农村居民出售农副产品收入人均仅为28元,占总收入的14.2%;人均现金纯收入为64元,占总收入的32.3%。而到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出售产品收入4661.55元,比1978年增长165.5倍,占总收入的比重提高到56%,提高了41.8个百分点;人均现金纯收入达到4351.39元,增长66.9倍,占总收入的80.8%,提高了48.5个百分点。农民收入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可支配能力的增强,必将推动农民收入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消费越来越多地纳入到全社会的市场经济循环中来。

四、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一)城镇居民生活消费不断增加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城镇居民生活变化大体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水岭。改革开放前的30年,从物质供应短缺到衣食有保障,生活得到初步改善;改革开放后的30年,居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实现了两次跨越。

1。为温饱奋斗的改革之前30年

“文革”结束后的70年代,尽管依然实行“定量”和“凭票”供应的计划体制,但居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从吃的方面看,“一日三餐基本有保证”;从穿的方面看,是“三样衣装”(干部装、中山装、列宁装),“四种颜色”(灰、绿、蓝、白);居民家庭耐用品拥有量则是以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为代表的“三转一响”。回顾这30年人民生活发展历程,风雨坎坷,改善甚微。

2。迈向小康的改革30年

1978年以来,随着我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随之改善,逐步向消费需求多元化,消费结构合理化方向发展。城镇居民在追求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精神生活质量也得到明显提升。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已达9229.05元,比1981年的348.02元增长了28倍,年均增长13.7%。同时居民的消费观念也随着收入的增加在不断的调整和转变中,消费方式呈现质的变化,消费取向也日趋多样性。

(1)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居民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

改革开放30年,我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08年恩格尔系数为34%,比1978年降低了23.5个百分点,表明我省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已由温饱跃上小康。

1979年至1992年,我省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在50%-60%之间,城镇居民收入主要用于食品消费,这一时期城镇居民生活为温饱型;1993年至1999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内容逐渐丰富,城镇居民用于其他方面消费的支出增多,恩格尔系数在40%-50%之间,我省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整体进入小康;2000年至2008年,随着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度的增加、基本消费的满足以及其他消费强劲增长,恩格尔系数降到34%。

(2)膳食结构更加合理,营养及绿色食品逐渐受青睐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讲究食物营养结构的科学合理。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由以粮食为主的“主食型”向营养美味的“副食型”转变。各种精细、休闲、方便和保健食品大量涌入居民家庭,精炼油、水产品、水果、蔬菜等绿色、低糖、低热量食品备受青睐,成为居民食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我省城镇居民水产品、蛋类、水果和蔬菜年人均消费865.66元,占食品支出的30.5%。

(3)衣着消费走向时尚、品牌、个性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的追求,质量好、富有时尚感、品牌及彰显个性化的服装渐渐成为消费主流。我省城镇居民衣着支出逐年上升,据调查,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259.62元,比1981年增长22.8倍。

(4)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现代化,高档次消费品进入普通百姓家

城镇居民生活变化尤为显著的是家庭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改革前人们追求的是“三响一转”的“老四件”,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初期又转向以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等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二十世纪90年代,“老四件”饱和,“新三件”开始进入发展时期。进入2000年以后,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17.7台,洗衣机91.5台,电冰箱87台,已基本达到饱和。空调、家用电脑、家用汽车等新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快速攀升,成套家具、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微波炉等已经进入更新换代阶段。数码相机、消毒碗柜、饮水机、洗碗机、健身器材、家用电脑、摄像机、钢琴、空调等新型产品,以较快速度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消费之中。

(5)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6.97平方米,居住条件更趋完善

住房条件是居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我省城镇居民更加注重住房条件的改善。城镇居民的住房朝着宽敞明亮、装修高档、功能齐全、使用方便的方向发展。调查资料显示,1981年至1995年期间住房面积快速增长。特别是1998年房改之后,我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迅速增加,1999年为10.28平方米,2008年达到26.97平方米,八年间人均居住面积增加了1.62倍,比改革之初的1981年增长了3.7倍。

居民用于居住的支出也快速增长,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达1285.29元,占消费支出的13.2%。2008年,有91.7%的城镇居民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87.2%的家庭拥有单元配套住房;拥有普通楼房、平房及其他住房的仅占12.8%。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更加舒适,设施不断完善,到2008年底,我省城镇居民81.7%的家庭拥有两居室以上的住房;61.5%的家庭对住房进行了装修(平均每户装修费都在万元以上);99.3%的家庭使用安全、卫生的自来水;88.3%家庭使用清洁能源;94.1%的家庭有集中供暖设备;有线电视普及率100%。

(6)交通通信消费趋向现代化,生活节奏明显加快

随着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化的交通通信迅速进入居民消费中。2002年以后,伴随着手机价格及移动通信资费的降低,手机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寻常百姓家庭,到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量已达185部,一人多机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2008年,交通通信支出达到954.96元,比2002年增加了489.6元,增长了105%。近几年,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人们出行次数增加,出行距离越来越远,家用汽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已成为家庭,尤其是中青年家庭追逐的热点。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3.89辆,比2002年增长8.9倍。

(7)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个性化消费受到重视

城镇居民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精神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用于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达914.47元,比1981年的1.1元(医药费)增长了831倍;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为1071.8元,比1981年的6.4元(学费、电影费和托儿费)增长167倍。

(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升

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43.24元,比1980年增加了3227元,增长14.9倍,年均增长10.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9年的0.648下降至2008年的0.396,下降了25.2个百分点。

1。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明显优化

(1)恩格尔系数下降25.2个百分点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2008年,我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79年的64.8%下降至39.6%,下降了25.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省农村居民已经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实现了总体小康,正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2)消费领域不断拓宽,物质文化生活更加充实

30年来,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学文化、学技术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重视文化教育、讲究文明生活的氛围已在我省农村日渐形成。2008年,我省农民家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342元,比1980年增加332.1元,增长33.5倍,年均增长13.8%,其所占比重为9.9%,上升了5.4个百分点。

(3)服务性支出大幅增加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家庭服务社会化趋势愈加明显,服务性消费的需求不断上升。2007年我省农村居民家庭用于文化和服务性消费支出比1979年增长171倍,年均增长20.9%,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9%,比1979年上升9个百分点。

2。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1)食品消费趋向营养型

30年来,我省农民已基本改变了传统上以粮食为基本食物的单一结构,从而向以消费肉、蛋、奶、鱼、水果等食物结构的转变,膳食结构更加优化,饮食更加营养、科学。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362元,比1980年增加1223元,年均增长8.4%。从食品消费量看,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消费粮食179公斤,比1980年下降了45.3%,肉禽增长15.5%,蛋类增长6.13倍,水产类增长4.75倍。

(2)衣着消费趋向时尚、城市化

30年来,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的衣着消费观念日新月异,日趋城市化。穿着更加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和色彩的搭配,服装的名牌化、时装化和个性化成为人们的一种追求,成衣化消费倾向也成为衣着消费的主流。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254元,比1980年增加228元,年均增长8.0%。

(3)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极大改善

30年来,我省农民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已经由满足基本居住需求逐步向讲究居住环境、住房质量、室内装饰和配套设施转变。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530.7元,比1980年增加374.2元,年均增长11.8%,人均住房面积也由1980年的9.1平方米提高到21.2平方米,增加了12.1平方米,人均住房价值达到6676元,比1980年的108元增长了60.8倍。

(4)交通、通讯消费快速增长

30年来,由于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交通道路和通信网络的建设,使得我省农村交通通信网络已初步形成。农村居民出行使用的个人交通工具从最早的自行车、摩托车,发展到现在的机动车或家用汽车;农村居民的通信方式也从电报、信函到电话、手机、网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2008年,我省农民家庭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356元,与1980年相比,年均增长28.9%。2008年,我省农村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电话机达到68部、移动电话机126部、摩托车60辆、自行车69辆、拥有生活用汽车0.38辆。所有这些变化,说明农民的消费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家庭有条件、有能力享受现在交通、通讯工具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5)现代化耐用品走进农户,老“四件”基本淡出

30年来,农村居民生活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体现在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换代。由80年代自行车、缝纫机、钟表和收音机“老四件”到9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和录像机的“新四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老四件”除自行车外已基本淡出了历史舞台;“新四件”中录像机已被影碟机所取代,彩电、冰箱、洗衣机也在加速更新换代;而科技含量更高的微波炉、影碟机、摄像机、家用计算机等现代家电产品正逐步走进农民家庭。

3。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达50%以上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来,我省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得以较快的速度推进,到2007年,我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达49.1%,比2002年的13.6%提高了35.5个百分点。根据现已掌握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居民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居住质量指数等有关小康检测的主要指标来判断,2008年,我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超过50%已是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我省用8年的时间走过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一半多的路程。

60年来,我省城乡居民生活变化巨大。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努力抓好发展,抓好民生,抓好稳定,我们未来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征文名称:纪念建国60周年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1840年的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封建上千年来封闭的大门,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华民族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遭受着各国列强的欺辱与蹂躏。在艰难的生存斗争中,中国人民一直在寻找一条脱离苦海的道路。 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此次运动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中国带来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再次,俄国十月革命也给困顿中的中国带来了一丝清凉的气息,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救国的希望,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也开始走向了政治舞台。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早期,各种思潮在中国的土地上蔓延,在比较了各种主义的发展前景后,中国共产党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在此后与各种思想斗争中,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带领中国走向强盛的一支中坚力量。深厚的群众基础,为以后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毛泽东同志带领我们建立了新中国,成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站了起来,可是这也并不代表着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初期,也会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刚成立的新中国留给共产党的是一堆烂摊子,我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恢复,需要我们制定一个长远的发展计划,使我们国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上世界。这是一个宏伟而又艰巨的任务,西方的发展会给我们带来些经验,但更多的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 为了找出一条适合我们的道路,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多次的探索中,遇到很多困难与挫折,也会有惊喜和收获。一个国家能否快速的发展起来,需要决策者们英明的大脑和智慧。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摸索着一条道路,也犯过很多的错误。1958年的“大跃进”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不但没有加快国家的发展,反而拉大了与世界的差距。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文化大革命”中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但是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本应取得更大的成就。这些失败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在不断的对失败的总结中,逐渐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1978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中国在这一年又发生了一件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是中国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在这一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

中国体育发展白皮书

体育发展 中国体育发展白皮书 技术创新,变革未来

千帆说明 l 千帆分析全国网民,分析超过99.9% 的APP 活跃行为。 l 千帆行业划分细致,APP 收录量高,分析 45领域、300+行业、全网TOP 4万多款APP 。 l 千帆是数字化企业、投资公司、广告公司 优选的大数据产品,2015年至今累计服务客户数量400+。 分析定义与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 l 分析内容中的资料和数据来源于对行业公 开信息的分析、对业内资深人士和相关企业高管的深度访谈,以及易观分析师综合以上内容作出的专业性判断和评价。 l 分析内容中运用Analysys 易观的产业分析 模型,并结合市场研究、行业研究和厂商研究,能够反映当前市场现状,趋势和规律,以及厂商的发展现状。 分析定义及分析范畴 l 本分析中国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 球、网球、田径、游泳、冰球(冰雪)、电竞、健身为代表体育运动项目,以各运动项目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包含但不限于竞技体育举办情况、竞技体育获奖情况、大众体育活动内容、体育商业厂商情况等。l 通过对基本情况的研究分析,构建完整的评价 体系。从竞技体育发展指数、大众体育发展指数、其他体育服务及衍生产业发展指数三个大角度入手对目前中国各运动项目的发展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

CONTENTS 目录01中国体育产业市场发展概况解读 2.中国体育市场运动项目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解读 3.中国体育市场运动项目发展特征分析 4.典型运动项目发展分析

01中国体育市场发展概况解读

发展体育产业是实现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抓手 六大幸福产业 旅游 健康养老六大幸福产业成中国服务业增长新动力 文化 体育 教育培训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易观整理 数据说明:幸福产业消费增速由教育、文化、体育、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合计计算得到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易观整理 l 城镇居民在“幸福产业”的支出增长率超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幸福产业”消费占比进一步提升;六大幸福产业成为中国服务业增长的新动力 l 体育产业增加值跑赢GDP 增长,体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 l 综上,发展体育产业与国民经济、国民幸福感息息相关。同时处于国民消费转型期,也正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新中国数学60年

新中国数学的六十年 一、60年来中国数学的发展史 1949年11月即成立中国科学院。 1951年3月《中国数学学报》复刊(1952年改为《数学学报》。 《数学学报》(1954年)第三卷第一期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召开建国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了数学发展方向和各类学校数学教学改革问题。建国后的数学研究取现代数学开始于清末民初的留学活动。较早出国学习数学的有:190得长足进步。 1951年10月《中国数学杂志》复刊(1953年改为《数学通报》 《数学通报》(1954年) 50年代初期就出版了华罗庚的《堆栈素数论》(1953)、苏步青的《射影曲线概论》(1954)、陈建功的《直角函数级数的和》(1954)和李俨的《中算史论丛》(5辑,1954-1955)等专着,到1966年,共发表各种数学论文约2万余篇。除了在数论、代数、几何、拓扑、函数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史等学科继续取得新成果外,还在微分方程、计算技术、运筹学、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等分支有所突破,有许多论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培养和成长起一大批优秀数学家。

60年代后期,中国的数学研究基本停止,教育瘫痪、人员丧失、对外交流中断,后经多方努力状况略有改变。1970年《数学学报》恢复出版,并创刊《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大偶数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此外中国数学家在函数论、马尔可夫过程、概率应用、运筹学、优选法等方面也有一定创见。 1978年11月中国数学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数学的复苏。 1978年恢复全国数学竞赛。 1985年中国开始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1981年陈景润等数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励。 1983年国家首批授于18名中青年学者以博士学位,其中数学工作者占2/3。 1986年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加入国际数学联合会,吴文俊应邀作了关于中国古代数学史的45分钟演讲。近十几年来数学研究硕果累累,发表论文专著的数量成倍增长,质量不断上升。 1985年庆祝中国数学会成立50周年年会上,已确定中国数学发展的长远目标。代表们立志要不懈地努力,争取使中国在世界上早日成为新的数学大国。 二、60年来,数学家们的发现与发明 (1)华罗庚(1910~1985)--数论与函数论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 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 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 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 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 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 (2)陈景润(1933—1996)--哥德巴赫猜想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96年3月19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因病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2岁。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

建国七十周年回顾我国在体育方面取得的成就

建国七十周年回顾我国在体育方面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在政治经济上招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封锁和打击,但国家领导人我们却没有忽略国人的体质。起初有全体解放军运动大会,后来发展成为全国运动会,四年一届,规模空前。而在国际上则也有不俗表现,郑凤荣首破世界纪录 1957年11月17日,年仅20岁的中国女运动员郑凤荣,跳过1.77米的横杆,一举打破了美国运动员莫克·丹尼尔保持的1.76米的女子跳高世界纪录。她也成为中国运动员打破田径世界纪录的第一人,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中国女性,为新中国体育运动史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容国团首夺世界冠军 容国团的一生短暂而绚烂,从1958年到1967年,他先后作为运动员和教练,为中国乒乓球拿了三个“第一”——第一个男单冠军、第一个男团冠军和第一个女团冠军。 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 创造五连冠辉煌 女排五连冠,指中国女子排球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上,五次连续夺得世界冠军的辉煌经历。目前,中国女子排球队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连续5次夺冠的队伍。

许海峰射落中国奥运会第一金 提起奥运冠军,人们首先想到的一个名字就是许海峰。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正是他射落中国奥运第一金。31年已成历史,可这段经典的记忆永远珍存。从运动员到教练员,许海峰这三十多年来一直和中国射击在一起。从金牌选手到金牌教练,许海峰实现了人生的转变,同样也见证了中国射击的辉煌史路。 中国男足首进世界杯决赛圈 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的男子足球代表队,始建于1924年,于1931年加入国际足联。1979年以前,中国国家足球队由以亚洲最早成立职业足球联赛的香港球员为主的中华民国国家足球队代表参赛,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受国际普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足球协会在国际足球协会没有中国足球的代表权,后于1979年加入。从1976年起,中国队参加亚洲杯足球赛,于1984年和2004年两度跻身决赛。2002年,中国队首次跻身世界杯。 姚明NBA状元秀 2002年NBA选秀于2002年6月26日在纽约市麦迪逊广场花园举行。本届选秀整体质量一般,打出成绩的有姚明、阿马雷·斯塔德迈尔、卡洛斯·布泽尔、卡隆·巴特勒、内内·希拉里奥、路易斯·斯科拉等,基本都是内线球员。但由于有中

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历经四次转折

【关键词】教育变革■方晓东李玉非/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为了实现这个战略任务,党和国家针对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教育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开辟和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60年来,我国教育实现了四大转折并坚持了一条主线,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任重而道远。 四大转折 纵观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四次历史性转折,反映了中国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变革。 第一次转折: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我国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国初期,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文化教育政策。教育建设的重点是,接收、接办原国民党统治区的公立学校、外资津贴学校和私立学校;建立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并在各级各类学校里建立共产党、青年团、教育工会、学生会、少先队组织;贯彻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政策,发展师范教育,建立新型人民教师队伍;坚持教育向工农开门,确保了工农干部和工农群众及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建立新型大学,调整高等学校院系、专业结构和布局;颁布新学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有计划地发展教育事业,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力扶持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使许多少数民族结束了没有学校教育的历史。 1956年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教育建设与发展的重点是,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在教育制度、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展开全面建设和改革,加快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也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左倾错误,导致教育发展出现了失误。在“反右”扩大化和“反右倾”等运动中,教师队伍受到冲击;1958年至1960年的教育大跃进,造成教育发展的大起大落。然而,党和国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通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了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制定了学校工作条例和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但由于党的左倾思想并没有得到彻底清理,以致后来教育领域被卷入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以党自身的力量纠正了错误。在邓小平的亲自领导和推动下,教育战线率先拨乱反正,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开始恢复和整顿教育教学秩序。 第二次转折:实现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是教育地位作用的提升,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此拉开了教育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序幕。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教育的战略地位。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战略高度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改革从局部到全局,取得突破性进展。在1985年以前,教育战线以全面恢复和调整为中心,对教育进行一些局部的改革。其重点是普及小学教育;改革中等教育单一结构;完善高等教育内部层次结构,建立学位制度;建立高、中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兴办广播电视大学。为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1985年,党中央决定从教育体制改革入手,着

新中国体育发展史

新中国体育发展史 新中国的成立为体育运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首先,体育在整个国家中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体育的重视和对人民健康的关怀,体育事业被当作国家建设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载入了国家的根本大法。194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所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明文规定“提倡国民体育”。10月开国大典刚刚结束,就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及时地将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改组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同志亲自出席了大会,并做了重要讲话。1950年,毛泽东主席亲自为我国第一个体育杂志《新体育》题写了刊头。1952年,为祝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次会议的召开,毛泽东主席为大会作了“发展体育运动,为生产和国防服务”的题词。1954年,党中央批转了《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其中指出“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我国宪法第二十一条明文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l983年10月国务院发出通知,批转了《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通知指出:“体育战线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就,开始出现了新的局面,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向四化进军的信心,在建设两个文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还指出:“体育是增强人民体质的积极有效方法,同时

是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建国5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逐步建立健全了全国体育工作的组织体系和领导机构。1952年11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作为直属国务院的一个部门,负责统一领导和监督全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体育运动,并由贺龙副总理兼任体委主任;以后又陆续健全了各省、市、自治区和地、县的体育运动委员会;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军委总政治部等有关部门,也都相应地建立了负责体育工作的机构,同时还建立了各产业系统的体育协会和单项体协,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和地方体育科学学会及单科学会。近年来国家机构改革,将国家体委改为体育总局。由此,使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相互配合,形成了我国体育运动的完整体制。 其次,由于党和政府对体育的重视,体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也得到改善。过去对体育和体育工作者的偏见和传统观念,正在逐步改变。体育工作者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人数一届比一届多。历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都邀请了体育界的代表,还有不少人担任了全国青年联合会、全国妇女联合会、全国总工会的委员。近年来,通过有组织、有领导地评选全国干名、百名优秀体育教师、评选“十佳”运动员等活动,使体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也相应地提高。特别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为国争光的运动员、教练员非常关怀。他们经常出席运动会和庆功会。优秀运动员经常被邀请到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作客。对我国参加的一些重大国际比赛,中央领导同志有时还直接参与

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与启示

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与启示 1949年10月1日,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毛主席站在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在隆隆的礼炮声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夏朝到清朝,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到今天,我们迎来了建国六十周年的欢庆的日子!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日子,这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日子,这更是一个让我们回首历史、展望未来的日子! 中国是有一个凝聚力的国家,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尤其是2008年汶川的大地震,震动了全世界,震动他们的,不只是地震,更多的是对中国伟大的凝聚力的敬仰与尊重,在仅仅一天的时间里,大批志愿者和国家领导人奔赴现场,献血车前排起了“长龙”,各界人士的捐款达到百万元,一个又一个的感人的故事与人物,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是强大的,中国是坚不可摧的!正因为这种凝聚力,六十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刘长春一人参加奥运会,到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20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到今天,奥运大幕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成为奥运的主人!51枚金牌,稳居金牌榜第一位,更是我们实力的见证;从不敢有上天的想法,到“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神舟七号的太空漫步;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到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这一切都在说明,中国正在逐渐走向强大,中国将成为最强大、最坚不可摧的国家! 60年中,我们走过弯路、绕过远路,有过“大跃进”的急于求成,有过“十年内乱”的惨痛教训,但最终我们党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勇敢地纠正错误,郑重地总结教训,在实践中摸索出正确的航线。60年的艰辛奋斗,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展现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看,新中国60年风雨兼程所铸就的辉煌,不仅反映在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成就”,更体现为凝聚着亿万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精神结晶”——我们用几代人的艰辛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条通往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它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强国富民的现代化梦想,演化为现实的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让一个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古老国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这是新中国60年最伟大的成就。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只以一个时段的失误,去否定60年的发展,或渲染探索中的错误,无疑是割裂历史、片面孤立的形而上学,没有看到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主流。这样的观点,既无助于我们全面客观地把握已经过去的60年,从而汲取历史的智慧和力量;也无益于我们在新的时代机遇中凝聚共识,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 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是一段上下探索、自我革新的历史。既看到成就的辉煌,也看到探索的艰辛,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体育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体育是金色的,耀眼的不仅仅挂在健儿胸前的金牌,还有一座远未被充分开掘的“金矿”——体育产业。 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此次常务会议,从国家层面力挺体育运动产业,这无疑为这一产业的深化改革吹响了号角。 体育产业成为下一个“金矿”已经若隐若现。在业界看来,简政放权,给体育产业不断松绑,将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其前景值得期待。 2013年,体育产业领域并不平静,如期而至的改革大潮和社会各界要求改变体育发展现状的倒逼与追问,当然还来自于体育界自身在改革破冰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困惑与纠结;2014年,体育产业领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求新求变所积聚的内在动力,改革大势所释放的利好与激励,当然也还来自于改革所必然触动的自身利益以及由此带来的挑战。 (一)政策红利释放 2014年9月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和大众健身,并制定了取消审批、优化环境等具体措施。国务院支持体育产业发展,使得体育产业摆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其灿烂前景值得期待,体育产业黄金时代正式开启。 似乎在一夜之间,体育产业成为产业政策红利的一个释放窗口。 继财政部发布9月初调整体育彩票竞猜规则后,备受关注的体育产业改革政策也相继落地。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从三方面具体提出了改革体育产业的措施。 1、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姚明就曾吐槽,要想办一个简单的街头3人球赛都得经过审批。下放赛事审批权限,将激发民间资本参与举办体育比赛的热情;转播权的出售,也可以带来充分的市场竞争,这些都会带来很大的商业效应。 2、盘活、用好现有体育设施,积极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在更好地服务群众的同时提高自我运营能力。近期,“大妈广场舞”成了舆论关注的热点。抛开其中的种种议论不谈,老年人对健身场地的“争夺”,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滞后,也表明体育消费尚有巨大潜力有待开掘。城市里的体育场馆,很多都建立在市中心,供给重要比赛使用,不仅利用率低,也不能满足广大普通民众的健身需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与反思 精选文档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与反思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变迁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SJD8800038) 民办教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是我们熟悉的孔子的私学,还是宋代的书院,抑或近代的教会学校,都构成了我国古代、近现代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民办私立学校在社会主义的公有化改造中逐渐消失,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得以重新恢复和快速发展。60年来,民办教育的消失和发展繁荣,深刻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回顾和总结60年民办教育的发展历程、办学经验,非常有意义。而如何在快速发展之后继续发挥民办教育不可分割的教育主体 作用,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一、私学发达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消失 在传统社会,私学与官学构成互补的教育体系,而且兴旺发达,形成了我国教育十分悠久的历史传统,其办学成绩和影响力甚至在某些阶段超过官学许多,这一格局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据新中国成立前的统计数据显示①,教会和私人办学的数量甚至占据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半壁江山。这一大规模存在的私立学校,对中国的文化教育的发达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私学不论

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的发达推动了我国学术文化的发展。. 争鸣还是宋代书院、近现代的教会学校、私人办学,其办学的成绩和学术的交流都反映了私学的发达对我国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二,私学的发达,弥补了官学的不足,起到了文化普及的作用。特别是从宋代开始,各种形式的私学如村学、冬学、义学、族学、家塾、社塾、学馆、书屋、书堂、书院、村塾遍地开花,大批知识分子热心于社会教化的推导工作,在教育的平民化普及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三,私学的发达,使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呈现出十分发达的局面。中国传统教育理论十分发达,多数来自于私学积累,特别是在蒙养教育和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上。 但是,私立发达的景况在新中国成立后即告一段落。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制度,对旧教育包括私立学校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0年2月20日,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全国学联扩大执委会上作《改革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报告并提出:“坚决地和有计划地、有步骤地改革旧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制度。”1950年8月14日,教育部经政务院批准颁布了《私立高等学校暂行管理方法》规定,私立学校的行政权、财产权及财产所有权,均应由中国人掌握,所有高校到1952年底全部改为公立。依据这一精神,1952年教育部发出“关于接办中小学的指示”,决定自1952年下半年至1954年,将全国的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管,改为公办。随着这项工作的完成,民办教育在中国土地

新中国60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历程

新中国60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历程 新中国60年来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一个逐步走向正规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的过程。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干部教育培训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程,总结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宝贵经验,对当前党的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开始正常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充分吸收老解放区积累的培养干部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苏联的经验,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建设新中国的各种干部,恢复、组建干部院校,加强干部的理论学习和文化业务教育。干部教育开始向着正常化、系统化和制度化迈进。 (一)恢复、新建党校以及各类干部院校。解放战争中迫于战争形势停办的一些党校开始恢复,大批新党校开始组建。1953年10月,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指出,要完成对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教育的任务就必须大大加强党校的工作。全国省市以上的党校得到恢复、组建,各级党校和省市委党校的教学任务不断扩大,党校体系初步形成。1954年12月,中央发布了《关于轮训全党高、中级干部和调整党校的计划》,主要对马列学院和中级党校在干部轮训工作中的主要任务、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进行了明确

规定。1956年2月,中央又发布了《关于加强初级党校工作的指示》,对初级党校的主要任务、教学实施、机构设置、管理体制等进行了规定。为了培养财经、政法等方面的干部人才,我们学习苏联经验,建立了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 (二)大规模开展干部轮训。1950年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提出了试办干部业余理论学校,加强干部理论培训的号召。1951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1953年4月中央发出了《关于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为加强干部的理论教育,1954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轮训全党高、中级干部和调整党校的计划,决定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全党各方面的高中级干部,调入党校轮训,以有效地提高全党干部的理论水准,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这次轮训,对于提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着力加强干部文化教育。1949年12 月,中共中央召开了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确立了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向工农大众开门的总方针。1950年12月14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指示》。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发

未来五年,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未来五年,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体育产业发展前景展望体育是金色的,耀眼的不仅仅挂在健儿胸前的金牌,还有一座远未被充分开掘的金矿--体育产业。2014 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此次常务会议,从国家层面力挺体育运动产业,这无疑为这一产业的深化改革吹响了号角。体育产业成为下一个金矿已经若隐若现。在业界看来,简政放权,给体育产业不断松绑,将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其前景值得期待。2013 年,体育产业领域并不平静,如期而至的改革大潮和社会各界要求改变体育发展现状的倒逼与追问,当然还来自于体育界自身在改革破冰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困惑与纠结;2014 年,体育产业领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求新求变所积聚的内在动力,改革大势所释放的利好与激励,当然也还来自于改革所必然触动的自身利益以及由此带来的挑战。(一)政策红利释放2014 年9 月2 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和大众健身,并制定了取消审批、优化环境等具体措施。国务院支持体育产业发展,使得体育产业摆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其灿烂前景值得期待,体育产业黄金时代正式开启。似乎在一夜之间,体育产业成为产业政策红利的一个释放窗口。继财政部发布9 月初调整体育彩票竞猜规则后,备受关注的体育产业改革政策也相继落地。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从三方面具体提出了改革体育产业的措施。1、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姚明就曾吐槽,要想办一个简单的街头3 人球赛都得经过审批。下放赛事审批权限,将激发民间资

新中国60周年成就演讲稿

新中国60周年成就演讲稿 我们在星光灿烂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们心潮难平,多少次,我们辗转难眠,多少次,我们都是为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国母亲五十年华诞! 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依然闪烁!我们的中国古老而伟大,我们的中国壮丽而永生!蔡伦纸上书写着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她的方向,刀光剑影下她一次次回归和平,精神劫难中又一次次积薪自焚,重获新生。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封建主义的绞杀下,即使在那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华古老的长城。五十年前的十月一日,我们的祖国振翅一飞,再度冲上云霄,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为雄健豪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巨人的呐喊,震荡环宇,

让群山响应,大海回波! 从那以后,一代新的天之骄子站立起来,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之火温暖了祖国一度冰冷的身躯,用青春的热血点燃了祖国曾经暗淡的灵魂,用激越的歌声纺织了祖国的一身彩霞。 置身历史,我们溶于其中,分享着那过去的兴奋与悲痛;放眼未来,我们会发现,面前的道路更遥远更艰难。新的学习生活已经开始,实验中学又迎来它的又一批骄子,让我们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把科学、理性、民主,进步作为自己的伟大目标,让我们用高尚的品德,优异的成绩献给祖国。迎接澳门,将中华儿女的豪气与龙的传人的胆魄融于自己青春,献出自己的智慧和爱,让我们在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我们将努力奋斗,为了美丽的祖国我们将竭尽全力,为了祖国美丽的永生!闪光的足迹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新中国科技艰难的拓荒者,李四光、华罗庚、吴阶平、钱学森、邓稼先。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邓稼先说:“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成就就要表现在农业科技、生物医药科技、国防军事科技、信息科技、航天工程和交通运输科技等领域。 一、农业方面 (1)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迄今累计增产稻谷6亿吨。六七十年代的国力展示,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他的评语。 (2)转基因技术的引入为病虫害的防治、农作物的反季栽培带来了福音二、生物医药科技 (1)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这是由中国企业自主开发的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产品,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比准上市的基因治疗制品,开创了肿瘤基因治疗的新局面。

(2)生物科技的突破,不仅初步改变了中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还带动形成了近600亿元的现代生物。 (3) 中国培育出的克隆牛,我国第一头克隆猪。 三、国防军事科技 (1) 军事科技是直接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工程技术,亦称国防科技、军事科技。他是建设武装力量和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手段,包括各种武器装备极其研制、使用和维修保养技术,军事工程,军事系统工程。 (2)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 (3)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简言之,我国在军事科技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议和完善了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领导体制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三)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信息科技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有线电话、无线电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将单分子化学与单个原子和分子的磁性研究结合起来,利用单分子选键化

中国的体育发展史

中国的体育发展史 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后相继在德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迅速开展。1772年英国皇家炮兵中尉约翰逊(Robert Johnson)撰写的《论滑冰》在伦敦出版,这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部涉及到 花样滑冰的书籍。1863年美国芭蕾舞表演艺术家海因斯(Jackson Haines)将滑冰运动与舞蹈艺术融为一体,在欧洲巡回表演,丰富了花样滑冰的内容和形式。1868年美国的丹尼尔梅伊(Daniel Mey)和乔治梅伊(George Mey)首次表演双人滑,这是世界上有记载的 最早的花样滑冰表演。1872年奥地利首次举办花样滑冰比赛。1896年在俄国彼得堡举行首次世界男子单人花样滑冰锦标赛,1906年在瑞士达沃斯举行首届世界女子单人花样滑冰锦标赛,1952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第一次世界冰上舞蹈锦标赛。花样滑冰的冰场长56~61米,宽26~30米,冰的厚度不少于3~5厘米。1924年被列为首届冬奥会比赛项目。有男、女单人滑(1924年列入),男女双人滑(1924年列入)和冰上舞蹈(1976年列入)4个比赛项目。每个国家和地区每项限报3人(队)。与其他竞技运动不 同,花样滑冰是一项艺术与运动结合的体育项目,除了要掌握冰 上技术,对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有极高的要求。在音乐伴奏下, 运动员在冰面上滑出各种图案、表演各种技巧和舞蹈动作,裁判 员根据动作评分,决定名次。奥运会花样滑冰有四个项目:男子单人滑、女子单人滑、双人滑和冰舞,比赛均在室内进行。它要求

在60米30米的冰场上,运动员以40公里/时的速度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的同时,还要用自己的艺术表演诠释背景音乐,感染裁判、观众。这项运动涵盖了体育、艺术、音乐、舞蹈、服装设计、化妆……因此对运动员到教练技术以外的要求都非常之高。 花样滑冰比赛标准场地长60米,宽30米(长不得少于52米,宽不少于26米),近似长方形场地(四个角是弧形的而不是直角),室内冰场室温应保持在15℃以下,冰面温度应调节在-5℃~-6℃,冰面厚度为3厘米~5厘米。花样滑冰是冬季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运动员穿着脚底装有冰刀的冰鞋、靠自身力量在冰上滑行,表演预先以技术动作为基础编排的节目。 花样滑冰是技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一个冰上运动项目。在音乐伴奏下,在冰面上滑出各种图案、表演各种技巧和舞蹈动作,裁判员根据动作评分,决定名次。国际滑冰联盟规定的比赛项目有单人花样滑冰、双人花样滑冰和冰上舞蹈3个项目。说到花样滑冰就不得不提冰上的金童玉女,申雪和赵宏博。他们取得的成绩令人敬佩。1998年,长野冬奥会双人滑第51999年,世锦赛双人滑亚军 2000年,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冠军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铜牌 2002年,世锦赛双人滑冠军 2002年,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亚军

新中国钢铁工业60年发展历程及成就回顾

新中国钢铁工业60年发展历程及成就回顾 -------------------------------------------------------------------------------- 2009-11-09 15:31:23 中国产业安全指南网访问次数: 7371 世界钢铁大国梦想照进现实 ——新中国钢铁工业60年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整整60年了。在60年中,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在战争废墟上艰苦创业,既有顺利发展的机遇,也有探索前进的挑战;有过三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的沉痛教训,也遭遇过10年“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和挫折。尽管如此,中国钢铁工业仍克服重重困难,艰难前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后中国钢铁工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钢铁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满足下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在钢铁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强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不断改善品种质量,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作为基础原材料工业,钢铁工业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现了前人的跻身于世界钢铁大国的梦想。2008年中国粗钢产量超过5亿吨,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粗钢产量的3164倍,钢产量占到全球的38.2%。 一、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历程 回顾新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崛起、壮大,大体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1993~2000年)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2001年以来)四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78年) 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两个黄金发展期”、“三次基本建设高潮”和“一段坎坷、曲折路”。 1.一次重大转变 从建国初期到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是在前苏联大力支援下开展的,几乎全盘照搬苏联的模式。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之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认真总结学习苏联经验教训基础上,转变到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走大、中、小相结合之路。这一转变,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变迁

一、建国以来我国得教育目得(按时间排序):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指出:中华人民共与国得教育就是新民主主义得教育。它得主要任务就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得、买办得、法西斯得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得思想。 2、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得问题》中提出:我们得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得劳动者。3、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得指示》指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得劳动者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得涵意,就是我国教育得目得。党得教育方针就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得若干历史问题得决议》对于我国教育目得作了这样得表述:“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得教育方针、” 5、《中华人民共与国宪法》(1982年)规定:“中华人民共与国公民有受教育得权利与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6、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指出,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

国经济与社会得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得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得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要造就数以亿计得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得劳动者、要造就数以千万计得具有现代科学技术与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得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与其她经济、技术工作人员。还要造就数以千万计得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与新技术革命要求得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闻与编辑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军事工作者与各方面党政工作者。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得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就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得科学精神。" 7、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得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得根本目得就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8、1986年通过得《中华人民共与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了我国义务教育得目得:“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得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得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得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9、1993年2月13日正式印发得《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