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农村稳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农村稳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农村稳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农村稳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农村稳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农村稳定与区域经济的含义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艰阶段,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正处于深刻变革当中,当前正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非常艰巨。从全国范围看,粮食安全、资源紧缺、能源危机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南方先旱后涝、北方菜价猛涨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关注社会稳定、遏制群体事件高发势头、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居乐业刻不容缓。“稳定压倒一切”,社会稳定具有极端的重要性。而农村稳,则天下安,农村稳定又是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二、农村发展稳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农村是与城市有着很多不同特点的经济和社会区域,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的重要性首先来源于农业和农民的重要性,同时涉及到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的关系问题;涉及到城市居民群体和农村居民群体的利益关系问题;涉及到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协调与平衡问题;涉及到农村社会组织和管

理的特殊性问题。邓小平说:“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

1、农村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1)农村经济的发展给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着眼点要高,发展必须有新思路。新思路的核心就是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依靠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在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我国农村以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多种田、多打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现,农村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几乎都与结构不合理有关。譬如,我们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就出现了许多农产品过剩,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就业矛盾突出。我们只有通过结构调整才能解决这些突出的问题。第一,通过结构调整,着力发展以高科技农业为先导,基础农业为支撑,农业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新的产业格局,使国民经济不断产生出新的增长点。同时,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促进农产品品种更新换代,提高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城镇化水平。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一方面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项目已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城市工业以外的门类相当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他们开拓了

就业门路。从而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分化,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使原来单一从事农业的农民。逐渐向多职业、多阶层的格局转化,使相当一部分农民向小城镇迁移,加快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2)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由于过去农业的粗放经营,耕地、水资源面临短缺的危险,它正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要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地、用水,保护环境,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不断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要通过深化改革,调动一切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通过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其有较大的购买能力,进而扩大农村、农民对生活消费品的要求,拓展农村消费品市场,从而加快许多工业产品的生产销售。进而两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拓展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空间。

2、农村的稳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

“稳定压倒一切”。农村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是我们能否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世纪战略目标的一个关键。历史经验证明:农村的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前提。

只要农村社会稳定,就能更好地深化农村改革,解决农村经济生活中的许多矛盾,保持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农村改革为城镇的改革提供经验教训,保证城镇改革的顺利进行,这样有利于城镇的稳定和城镇经济的持续发展,使改革、发展、

稳定协调统一。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稳住了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就增加了我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回旋余地。

3、我国农村的现状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也连续几年成为中央的头号文件,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党和政府先后提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减免农业税”、“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减免义务教育学费”、“三下乡”等政策和措施来促进我国农村的发展。近几年来,像“大学生当村官”计划有利于提高村干部的文化水平、政治素质及管理水平。党和政府为加速农村的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而采取多种措施。最典型是将重庆市规划为我国首批城乡综合配套设施建设试验区之一,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的经济也有一个质的飞跃,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农民可通过种地、养殖、外出打工、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农村发展最成功的典型例子是江西的华西村。它的成功发展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和经验。“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特色优势是一个地方成功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自从我国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后,无论城市的还是农村的教育都得到快速发展。义务教育在城市和农村得到广泛普及,农村的失学率减少,农民的文化水平提高。农民对文化科技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农民家庭在教育方面的开支的比重越来越大,高中生、大学生在农村已不再罕见。与此同时,农民的思想也发生着变化,他们的思想不再那么保守,不再封建。他们开始走出自己的狭小天地,融入城市,开始探寻一种新的生活。

4、农村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尽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也提出许多措施来解决论文联盟整理“三农”问题,但政策实施的力度还是不够,某些对农民不负责的官员不断损害农民利益,从中牟取个人利益。有许多政策到了下面就成了一句空话和口号,部分官员腐败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很严重,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经济上虽然农村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城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为自己和城市的发展付出了太大的代价。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耕地锐减,人均耕地减少、水污染、垃圾乱堆乱放成为农村的“特色”。现在在农村,农民的用水安全无法保障。“脏、乱、不文明”成为农村的代名词。我们不能在发展农村的同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不能在赢得农村发展的同时,失去我们原来可爱的家园。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是制约农村发展的最大因素。作为主要劳动力的男性青壮年外出打工,妇女、儿童、老人成为田地上的劳动力。田地也得不到有效利用,大多数处于闲置或粗放经营的状态,所以现代农村的潜力并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另外,我们不能忽视的就是留守子女。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他们由母亲或被别人照顾。大多数留守子女有着孤独、寂寞、性格暴躁、自闭等心理问题。“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农村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三大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困难已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这对单纯靠出卖劳动力来谋生并且又无一技之长的农民来说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变慢,农村依然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成为农民打工的最大障碍。如何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是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时必须解决的问

题。高昂的学费让许多农村学生望而退步,他们无法承担起这些费用。农民们最怕得病,如果一个家庭有一人得了重病,那么整个家庭也将被拖跨。这也是为什么农民小病不看,大病忍着的原因。

三、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社会稳定的决定作用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增长或发展虽并不能自动导致社会稳定,这一观点已经被很多的历史事实所证实。相反,多数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快速的社会变迁,都出现了利益格局分化、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秩序混乱甚至失控等现象。但是,如果将这些负面事实简单地归因于经济增长,显然是不合理、也是不公平的。实际上,在经济停滞或者负增长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失序的现象,因为相比之下,低收入者、边缘群体或弱势群体抵御风险的能力要差得多。在经济滑坡的过程中,强势群体、高收入者会把成本更多地转嫁到前者身上,因此他们往往要承担更多的成本。如果看一下过去10年中那些社会稳定情况发生显著变化的国家,就会发现一个基本事实,即在过去的一段时期这些国家大多经历了经济增长。这样看来,经济增长是社会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且必要的条件。至少可以这样说,经历了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更容易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目标。

经济增长至少从三个方面促进了社会稳定:其一,经济增长是一个生产扩大的过程,它意味着一个国家财富总量的增加,因此,从理论上讲分配到每个成员身上的平均财富也随之增加了,人们可以用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甚至自我实现需求的资源增加了;其二,在给定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意味着政府手中掌握的资源增加了,那么政府处理经济

社会事务、应对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就增强了;其三,经济增长可以给民众以良好的社会预期,一个期待着将来能改善自身状况的人,总是社会政治稳定的积极促进者。

当然,经济增长与社会政治稳定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不是所有的增长都会带来社会的稳定,更不能希望依靠经济增长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从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经济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是从历史发展的总体规律来看,区域经济发展的确决定了当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综上所述,农村稳定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农村稳定了,区域经济才能良性协调发展;只有区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的稳定问题,二者不可偏废。作为一名主政一方的领导干部,要牢牢把握农村稳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才是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 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这三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不断扩大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因为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极化效应,回程效应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高梯度区域要采取创新型经济发展战略。中梯度上的萧条区应实行改造型发展战略。低梯度区域应实行渐进型发展战略。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研究 经济贸易系 国际经济贸易实务(物流与报关)1班 2009级 09421107 刘杏铃

发展前景:东盟业已形成的国际经济、政治实力;东盟在亚太国际关系中的独特地位;东盟内部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上的改善; 以及东盟艰难跋涉、发展壮大的实践本身等,却为东盟一体化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 障碍:东盟的一体化与欧盟的一体化相比,其进程中还存在着社 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经济结构缺陷等重重障碍. 区域经济一体化被定义为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 状态或过程。也有人将一体化描述为一种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在这个多国经济区域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以及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合作、变化、发展的浅析。

东南亚国家自由贸易区经济学家大英帝国经济一体化

三、正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但国内外对经济一体化尚无统一定义。"经济一体化"这个词语的使用是近年出现的。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地理范围。根据经济地理的观点,世界可以分为许多地带,并由各个具有不同经济特色的地区组成。但这些经济地区同国家地区并非总是同一区域。为了调和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体化组织的基础,一体化组织则是在契约上和组织上把一体化的成就固定下来。 经济一体化具有许多经济方面的优点,重要的有: (一).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通过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 (二).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达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水平; (三).国际谈判实力增强有利于得到更好的贸易条件; (四).增强的竞争带来增强的经济效率; (五).技术的提高带来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六).生产要素跨越国境; (七). 货币金融政策的合作; (八).就业、高经济增长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为共同的目标。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各国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商品和劳务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跨国流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大,跨国公司的活动日益频繁。各国政府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放开以前对外国公司封闭的产业,更强更广泛的区域贸易集团化运动,资金流动限制的取消,以及降低关税壁垒的长期影响,认同并强化了一体化的潮流。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 (二)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三)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 (四)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实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民有8亿人口,农民对于农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科技信息蓬勃发展的今日,更应该注重发展农村经济。但是我国地缘辽阔,大大小小的农村不计其数,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鲜明的区域性差异,这些区域差异直接影响到农村自身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文章以湖南省为例探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并对区域差异进行评估调查,最后根据区域差异给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地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村的地位位置、农村人口素质、地区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进而导致各个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严重制约着农村地区综合方面的均衡发展,这也是实现“最终共富裕”理想的最大阻碍因素之一。目前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转型阶段,国家应该重视对农村经济的大力扶持,逐渐缩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本文以湖南省农村经济发展为例,分析湖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区域差异测评,并探讨农村经济发展

差异形成的原因,最后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有了显著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陈旧的制度、僵化的观念、政府以及农民思想观念等方面。 一是二元结构体制使得规模经营难以实现。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建立了农村和城市分割的体制,实行“二元化”管理。国外发达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城乡二元化体制逐渐会向一元化经济过渡,但是我国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矛盾相当突出,城乡差距日益扩大,户籍制度、养老保险、医疗保障、财政分配等都向城市倾斜,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二元结构体制的限制使得农村规模经营难以实现。 二是农村投入少,产业化经营基础薄弱。国家对农村投入少,农村地区交通落后、地理位置偏僻、各类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农业抗灾能力弱,使得农业经济得不到有利的发展条件。以湖南省为例,2007年湖南省汽车、电话、自来水收益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3、18个百分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使得农村发展产业化经济条件不足。 三是政府缺乏对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科学规划和指导。农业经济发展是一项漫长而系统的工作,需要进行统一科学规划和战略指导。但是很多当地农村政府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效益,

中国农村保险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浅析

浅析中国农村保险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 院系: 专业: 年级: 学号: 日期: 年月日

浅析中国农村保险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提纲 一、我国“三农”保险发展现状 (一)农业保险实现快速发展 (二)大力推动了农民人身保险发展 (三)积极探索其它涉农保险试点 二、大力发展“三农”保险的必要性 (一)新农村建设需要发展农村保险来服务“三农”(二)“三农”保险的发展将会促进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三、“三农”保险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加强政府作用 (二)保险公司要加强在“三农”保险中的作用

浅析中国农村保险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1%。老有所养一直是广大农村群众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政府十分关心的重要问题。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抵御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家庭养老负担,我国从80年代中期就开始调查研究农村养老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新途径。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强调,保险业在服务“三农”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但保险在农村普及不够。从现有农业保险试点情况看,农村、农民和农业确实很需要保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中,保险业应有所作为,甚至是大有作为。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农村保险市场发育程度很低。如何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农村保险市场发展,发挥保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成为摆在中国保险业面前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当前,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应该包括发挥保险的功能作用。本文从“三农”保险的现状出发,说明了发展“三农”保险的必要性和“三农”保险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最后提出了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农”保险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大力发展“三农”保险,将会更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人身保险,为农村居民提供人身保障,是服务“三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非常重要的方面。中国保险市场只有吸引8亿农民参与,惠及8亿农民,才能够充分发挥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一、我国“三农”保险发展现状 (一)农业保险实现快速发展 2007年,全国农业保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53.33亿元,同比增长529.22%,累计赔款支出29.75亿元,同比增长403.42%。一是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稳步推进;二是积极推动生猪保险和能繁母猪保险工作。 (二)大力推动了农民人身保险发展 一是发展了农村简易人身保险;二是参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实施;三是发展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四是发展了外出务工农民保险。五是组织推动了农村计划生育保险试点。 (三)积极探索其它涉农保险试点 一是发展了小额信贷保险;二是利用小额保险方式解决了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三是为农民的基本生活设施提供了保险。 二、大力发展“三农”保险的必要性 (一)新农村建设需要发展农村保险来服务“三农” 1、农业发展需要保险的支持和保障

最新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 展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讲义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基础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 一、区域 拥有多种类型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二、区域经济学 (一)狭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 (二)广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从多学科进行研究)。 三、区域开发 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内容庞杂:多学科 (二)应用性学科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治病的科学,综合,庞杂 一、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一)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全球化、知识经济,区域分工 (二)大国,发展条件千差万别(因地制宜) (三)为地方政府服务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 (一)自然地理学的认识:如平原区、高原区、山地丘陵区 (二)经济地理学的认识 1、类型区:差异性,如钢铁工业区、棉花 区 2、系统区: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如 流域区、都市圈 一、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一)古典区位理论 1、农业区位论:杜能,德国 2、工业区位论:韦伯,德国,研究运费、 劳动费、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3、运输区位论:胡佛,美国 (二)现代区位论 1、市场区位论:市场因素 2、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德国 3、区位经济学:最大利润 综合效益最大化 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 1、20世纪50年代; 2、美国艾萨德 3、胡佛提出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分割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庞杂 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一)新经济地理学派 (二)新制度学派 (三)区域管理学派

课题论文:农村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

79274 农村研究论文 农村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 一、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各个地区发展进度不同,一些地方发展较快,经济发达,一些边远地区发展落后,农民生活贫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为了提高农村的经济状况,必须坚持走出来的政策,建立一整套体系,全方面共同发展,全方面协调发展,像农村农路这个公益建设,政府需要大力的支持才可以,如果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保证,那么农村公路的建设就指日可待了。 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农民的精神生活,改变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要致富,先修路,这个道理就说明了便捷的交通条件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农村公路建设对我国农村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日前将近13亿人口,人口基数比较大,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个地方交通条件不同使得各地发展不平衡,为了扩大农民的收入,丰富农民的生

活,提高农民的幸福感,所以必须加快各地的农村公路建设,加快我国城镇化水平,不仅可以改变村容村貌,还可以提高农民的基本道德素质,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13亿人口中大约有9亿人口生活在村镇,加快农村公路的建设,不仅可以大力发展农业,对于工业和服务业也有一定的显著作用,这无疑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农村公路建设发展面临的调整 农村公路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即使困难重重,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我国的公路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这就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促进发展。即使基金有限,可以先把资金用于某一方面的建设,所以政府的招商引资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国家也逐年的加大对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这就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因地制宜,适应当地的发展条件,培养高技术人才,采用成熟的技术才能促使农村公路的发展。改变思想观念,转变管理模式,提高技术水平,加大招商引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会对农村的公路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农村公路建设对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论中国农村发展问题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论中国农业发展问题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是主要问题,各国为经济发展都做着不同的努力。不可否认,有些国家成功的开辟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有许多值得我们中国借鉴和学习,但是是不是经济发展就要一味盲目跟风或者照抄照搬呢?我想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中国这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为何在漫长的历史中从先进走向落后,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从古代农耕文明时期开始,农业一直是我们中国的重点与基础。古老的农耕文明养育了数千中华儿女,也让我们在封建社会中前期领先于世界,然而,当工业文明的号角响起之时,中国固守封建,固步自封,不肯迈出重要的一步。在时代的面前,中国并没有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而是选择继续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无疑,那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诚然,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发展农业必须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单独发展农业已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在工业化开始之际,如何将工业化与农业结合起来才是发展的正道。 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样做的。在中国努力从农业过迈向工业国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不少理论与做出的实际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伟大领袖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这样写道: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的确,如何处理好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是个发展农业的重要问题。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农民都是我们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如何协调和处理它们的关系至关重要。而在当时情况下,要想迅速发张生产力,将工业摆在突出位置是十分必要的一个决策。 毛主席说:“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我们对于农业、轻工业是比较注重的。我们一直抓了农业,发展了农业,相当地保证了发展工业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我们的民生日用商品比较丰富,物价和货币是稳定的。” 毛泽东同志鉴于苏联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刚刚起步的工业化过程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在《论十大关系》中精辟地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须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关系必须处理好”。毛泽东强调指出,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就会使重工业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嗣后,毛泽东在《农业合作化问题》、《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文中均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观点。毛泽东的指导思想很明确,为了发展重工业,必须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这虽然还是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方针,但已从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的农业衰退中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农村与区域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与区域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把库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分析 专业: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 姓名:曾宏波 学号:1212060045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到政府对各地的管理,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更是表现明显,合理分析差异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运用软件,以《2013年四川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对四川省21个地区的重要数据加以分析,做出简单排名和综合经济分析,最后为政府对今后各市的均衡发展和规划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因子分析;政府管理

一、引言 区域经济一般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它是一种以某种经济活动或以特定的经济区域为中心的具有宏观经济意义的地域性综合经济体系,是经济区域的实体性内容。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经济。各级政府一般根据统计局资料对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各发展差异的原因,然后依次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发展指导和规划管理。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下,通过对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各政府制定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但由于不同的地方情况不同,不同的时期发展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因时因地的采用适合的方法和策略。 二、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其模型为 Z = A F + ε (一)样本与指标选取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通过因子得分及排名更直观的看到分析结果。本文共选取四川省的21个地区作为样本 , 分别是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为了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以《四川省统计年鉴》为基础 ,选取了9个指标:人口数(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元)、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均工业总产值(元)。 表1 所选指标情况 人口数(万人)城镇 居民 人均 可支 配收 入(元) 人均 社会 消费 品零 售额 (元) 农民 人均 纯收 入(元) 人均 地方 财政 预算 收入 (元) R&D经 费内部 支出 (万 元) 就业人 员平均 工资 (元) 人均国 内生产 总值 (元) 人均 工业 总产 值(元) 成都市1417 .78 26590 22021 .7 11300. 6 5507. 9 170197 15995.6 3 57624 22059. 9 自贡市271. 32 19447 12593 .0 7954.8 1215. 9 55337 6067.43 32787 18002. 4 攀枝花市123. 09 22808 15606 .8 8727.5 4646. 8 73403 18326.2 5 60391 43307. 3 泸州市425. 00 20746 8432. 4 7462.6 1948. 42129 6534.93 24317 13839. 8 德阳353.22374 115538953.3 2138.372205 8745.85 35945 20346.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在农业的发展方面拥有较为雄厚的基础,在传统农业的发展中,我国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能够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展开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措施。目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关注,如何根据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展开科学的发展策略,成为了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和现状,展开了研究与探索,制定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农村区域经济;现状;对策 在新时期,我国的农村经济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我国加大了政策支持,在物质等方面,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广大农村人民的生活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区域的和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源于我国区域发展存在差距的事实,必须进一步缩小差距,才有利于区域之间农村经济的总体进步,促进农村区域新面貌的形成。国家也认识到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正在寻求积极的措施解决具体问题。 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1.促进区域协调。对于区域经济,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 科学的认识,也非常注重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地区,为了促进农村实力的整体进步,国家采取协调发展的战略,缩小区域差距。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西北地区,为了克服不利因素,国家更是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旨在改善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通过采取措施,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更大范围内农村经济的发展进步,满足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要求。 2.提高农村发展的整体实力。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整体实力,不仅如此,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也是我国农村实力的最好体现,必须加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才能够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进行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就是以区域的农村经济作为重点,将整个区域作为一个整体,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与进步。从我国农村的长远发展来讲,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这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方式,能够促进农村区域的整体进步。 3.促进社会进步。和谐社会的建设一直是国家高度关注 的问题,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促进社会和谐,要以经济力量作为基础,才能够进一步发挥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为社会进步提供优势条件,在经济基础之上拥有更多社会进步的促进力量。 二、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农村的现状与发展

农村的现状与发展 农村一直是不断发展着的中国的重要话题,农村的生活水平也直接关系中国的各个方面。对此,国家领导与国家政策也越来越重视农村的发展,只有将农村的发展提上议程,中国的发展才是健康而快速的。 在调查中显示,农村的现状如下,其中部分也是阻碍农村发展的中要因素: 一、农村的居住环境与生产环境成反比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农村原来的土坯房,木质房变成了红砖楼房,,各种设施,如空调、太阳热水器等样样俱全。但是,在光鲜亮丽的之后,是房前屋后堆着垃圾,池塘、沟渠以及田地里都洒落着塑料袋。以前优美的环境被各色的垃圾和污水代替。在政府的帮助下,部分地方才建有垃圾池,以便统一收集农村垃圾做处理。农村的住房虽然好了,付出的却是环境的污染在这么一个巨大的代价。 同时,在以前,农村的道路未修通,绝大多数家庭很少走出去,他们人口多,田地少,但农作物产量低,大家只能靠辛勤劳动挣口粮,只有少量的空地种上菜,所有的田地都种上了庄稼。但是由于物价的上涨,仅靠农作物所获得利润不足以支持家庭的开支,由于交通便利了,很多的农民都外出打工,以至于家里只剩下老人孩子,田地无法照看,最后到处长满杂草,以致荒废了很多土地。 二、农村劳动力减少,老幼得不到关爱 农村的生活随着国家的富裕而发生了变化,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但是为了挣钱,大多数年轻一代的父母把孩子留在家里,让爷爷奶奶来带,给孩子的教育留下了真空,孩子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学习在没有父母的监督下,变得放纵,甚至部分农村孩子在心理上也有一定的问题。 而到农忙的时候,家里主要的劳动力都在外打工,老人的压力就剧增,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也因此很多老人孤独无依。 老人无法感受温暖,孩子无法体会母爱,造成老人对生活孤寂和无奈,也给小孩造成大大小小的沟通或心理障碍,轻度的变得沉默寡言、悲观面对生活;严重的心理歪曲、态度恶劣,甚至走向极端。这是大部分农村家庭都存在的问题。 三、农村的医疗条件得不到改善 在中国农村,随着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逐渐退出,造成了农村人口看病贵和看病难等现实问题,甚至一些农民因此而致贫和返贫。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并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后出台新农村合作医疗,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看病难的问题,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目前的农村医疗条件落后,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困难,由于农村居民比较分散,收费困难,工作量大,部分地方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 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表1 2007年江苏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1]苏南苏北差距的扩大,引

区域经济差异-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综述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本文将对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做简要的综述。 1.1 区域经济差异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认为区经济差异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总量上的差异。如区域之间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方面的差异;第二,把区域经济差异视为各领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及其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不仅研究了区域之间某一时间的经济差异状态,还研究了其变化的过程;第三,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相关人均经济指标、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种观点企图全面反映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各方面的不相同的现象。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就是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从以上的几种观点不难发现,它们所涉及的几乎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或某些时点的状态或结果,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形成这些状态和结果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变和缩小这些差异,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在这方面研究了许多现实的问题。 总结起来,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资源察赋的差异,资源禀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地理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第二,是制度的差异,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第三,是历史和文化。事实上,区域差异理论多是从这些方蕊来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和总结这些差异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提出如何缩小差异的建议。 1.2 重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在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区域之间要素报酬的差别将会通过要素流动趋向均衡,其中市场机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通过供求和价格的变化最终消除区域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别,导致经济增长的均衡。

关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摘要】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农村各项社会公共事业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分析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入手,探究发展壮大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 【引言】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农村各项社会公共事业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展壮大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增强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活力,对于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和农村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正文】 一、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一)农村集体经济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 由于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过程中集体经济的生产资料几乎全被“分光”,从而导致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出现“空壳”,拥有农村集体经济的村子寥寥无几,即使是在拥有农村集体经济的村子,其集体经济也是规模不大、效益不佳,在整个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很小。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限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村基层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农村基层组织就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组织。目前,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空缺”,农村基层组织很难拥有“富裕”的资金来为村民办些诸如修建村道、整治河道、修建文化书屋、修建体育设施等实事,也无力发展诸如免费教育、医疗、保险和各种救济等

多项公益和福利事业,也无力从根本上消除由贫富差距拉大而潜伏着的不稳定因素,不能确保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共同富裕的实现。农村基层组织不仅使其自身的威信、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降低,而且往往造成干群关系紧张,长此下去甚至还将会动摇我们党的执政基础。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困境 目前,农村集体发展滞后面临困境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生产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严重匮乏,农村集体经济做不强、做不大;二是基层各级政府重视不够,在政策和金融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持续性;三是农村集体经济竞争力不强,人才匮乏,管理、设备、技术严重落后。 二、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体制障碍 1、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政策缺乏有效性和持续性。在传统集体经济制度下,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农村集体财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全统一到集体经济组织中,农民既丧失了私人财产权,也丧失了独立经营权,在这种政策下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初期,农村集体经济实行承包、租赁、合资等经营方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数量和规模得以扩大,农村集体经济有了质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虽然农村集体经济中集体土地所有的产权制度没有发生变化,但农民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鼓励个体经营和私营经营政策下,相当多的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已漠不关心,更多的集体经济组织被拍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有效性和持续性的缺失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很难以独立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经济活动,最终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越来越少,农村集体经济规模越来越小。 2、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及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由于集体经济组织的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一直发展相对平稳。农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其成果表现如下: (一)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权有很高的要求。 (二)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 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三)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

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我国农产品产量增长趋势过快,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发展滞后,人均资源匮乏,导致产品质量没有跟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大量产品处于积压状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质量提高迫在眉睫,但我国对农业的科技投资存在着严重不足,导致农业技术进步受阻,从而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对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投资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另一方面投资动力相对缺乏、缺乏优越的投资“技术”,投资引诱也严重不足。过度安逸的农村生活使得农民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从而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不高,因此农民通过投资来进行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动力相对缺乏。主要是由于农业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过长,规模较大、风险较高,而且盈利水平还相对较低,缺乏对市场资本吸引力,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农村投资。 (三)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相当大比例的薄弱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使党支部缺乏履行领导职能,缺少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更好地服务,因此他们的凝聚力、号召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