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课前预习(中国建筑的特征)

课前预习(中国建筑的特征)

课前预习(中国建筑的特征)
课前预习(中国建筑的特征)

课前预习积土成山

1.基础字词

(1)识读字音

帷.幕(w éi ) 屋脊.(j ǐ) 接榫.(s ǔn ) 穹.

窿(qi óng )埋.怨(m án ) 埋.葬(m ái ) 翘.起(qi ào ) 翘.

首以盼(qi áo )点缀.(zhu ì) 辍.学(chu ò) 厦.门(xi à) 高楼大厦.

(sh à)角.色(ju é) 凤毛麟角.(ji ǎo ) 门槛.(k ǎn ) 直栏横槛.

(ji àn )哺.

育(b ǔ)(2)识别字形

?????膏梁高梁屋梁 ?????谵语前瞻屋檐 ??

???诨号春晖辉煌 ?????富饶晓得围绕 ?????唯一维护

帷幕(3)分辨词义

独特·独到

独特:独有的、特别的。

独到:与众不同的(多指好的)。

发掘·发现

发掘:挖掘埋藏在地下的东西。

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遵守·遵循

遵守:依照规定行动,不违背。

遵循:遵照。

特征·特性·特色

特征:专指独特的征象或标志,即具有代表性的、能象征整体的、容易辨认的特点。指具体的,特别是外表的或形式上的居多,指抽象的较少。

特性:专指内在的特殊的性质,一般指物品的性能、性质。

特色:专指独特的风格、格调、样子或情景等。是显而易见的特点。指具体的居多,指抽象的较少。可用于书面语中。

(4)理解词义

抱厦: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

厢:厢房,在正房前面两旁的房屋。

耳:耳房,跟正房相连的两侧的小房屋,也指厢房两旁的小屋。

替木:联系檩与斗拱的短木枋。

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斜撑或杠杆作用。

额枋:檐柱之间的联系梁,用以承托其上的斗拱。

戗兽:垂脊上的兽形装饰构件。

墁:用砖、石等铺地面。

瓦当:铜瓦的头部,上面多有装饰性的文字、图案。

垂脊:从正脊沿屋面下垂的脊。

正吻:正脊上的鸟兽形装饰构件。

正脊:屋顶前后两斜坡相交而成的脊,位于屋顶最高处。

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

大同小异:大体相同,略有差异。

2.文学常识

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县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华大学教授,融会古今,学贯中西,一生留下众多的学术著作,其中不仅涉及中国建筑史、古建筑保护、城市规划、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等学术领域,而且广泛涉及建筑美学领域。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著有《清式营造则例》、____________等。

答案: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建筑学家《中国建筑史》

3.经典句段

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点拨:这句话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点拨:“文法”和“词汇”的形象比喻,不仅是梁思成对建筑学理论的“惯例法式”和建筑构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建筑符号学美学”的理论基础。词语使用极为准确,给人以无比的美感。

4.标点符号

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

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点拨: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很小的停顿。如果并列短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用逗号,小的用顿号。同时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同”“或”“或者”等就不用顿号。

5.句子活用

(1)把下面的长句变为短句。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参考答案:不同的民族,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

(2)根据下面的文字,给“‘词汇’和‘文法’”下定义。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参考答案:“词汇”和“文法”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问题导引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提示: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哪九点?

提示:(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3.文中体现的中国建筑“特征”的外延是什么?

提示:梁思成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作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的大文化观。

课堂互动

1.师: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生: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

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2.生:老师,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师: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例如,中国建筑怎样砍削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和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割生硬的结构部分使之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和图案形的装饰物等等。

3.生: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生: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4.生:老师,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师: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带有中国建筑师的典型群体特征,主要表现在:

立基于强烈的民族文化复兴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审美意识;

以“体形环境”为内核,追求社会、历史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精神;

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

以辩证统一观念为特征的系统美学思想。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2、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了解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色。过程与方法: 1、借助常见的形容建筑的词语、建筑图片,使抽象的建筑学术用语立体鲜活起来。 2、借助关键词句,抓住要点,理清思路。 3、通过团队合作,探究疑难问题,解读人文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素养。 2、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课文的结构。 2、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了解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学习难点: 1、理解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意思,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特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世界留下了结尾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有四大发明……。除了这些,中国建筑也也是源远流长,享誉世界。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有关中国建筑的图片,想一想可以用来形容这些建筑的成语。 金碧辉煌、美轮美奂、鳞次栉比、登堂入室、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 二、作家介绍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主要文字作品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营造法式>注释》、《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word版本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建筑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 2、熟悉优良建筑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现代、未来建筑中传统建筑风格的体现。 三、教具: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看大屏幕上的成语闯关题: 绿树红墙精雕细刻富丽堂皇琼楼玉宇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美轮美奂鳞次栉比金碧辉煌(解释勾心斗角=钩心斗角;金碧:指国画中金色、绿色、蓝色三种颜料。) 2、这些成语有什么共性? ——都与建筑有关。(勾心斗角:勾心:屋顶的四个檐角指向宫室的中心;斗角:四个檐角两两相对,像兵器要打斗。所以这个成语本义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来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3、这是通过成语看建筑,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图片,直观地欣赏一下建筑之美。——滕王阁、岳阳楼、天安门、故宫、脊吻、四合院、鸟巢、水立方、中国馆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曾主持参加过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大屏幕打出标题)本节课学习解决3个大问题和一个设计。 一、请找出每个特征的关键词语。 化用歌德的一句话“趁着你精力充沛的时候,杨晨办事迅速的好习惯”,那我们看谁找得又快有准。(注重过程,让学生自主思考发言)

2、有没有不太理解的?提出来(老师准备图片,帮助理解) 二、第14段——17段写了什么? 1、速度课文,找信息。——词汇和文法 2、和前文的特征有什么关系?——是一回事。只是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解释了特征。 3、同学们,我们了解学习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时代的建筑特征?——古代(板书) 4、那我们学习古代建筑的特征,目的是什么呢?——看20段第一句(齐读)得知:继承优良传统,是为了构建新建筑。为了更好的创新。 三、回到现实生活中,看看身边的建筑或回忆回忆你在外地看到的建筑,哪些地方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 1、三中建筑的特征:对称、颜色、励志亭 2、鸟巢、世博会中国馆 3、林则徐纪念馆 四、一个设计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建筑的美,那现在我们做一个设计:有消息透露,伊宁市准备建影剧院。现在向全班同学招标,请你拟定设计方案。 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这是的故事: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方案。三个要求:1、一看就是大剧院;2、一看就是中国的大剧院;3、一看就是在天安门广场的大剧院。它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它的庐山真面目?(展示图片并分析如何体现中国传统风格的) 大家设计影剧院也有三个要求:1、一看就是影剧院;2、要有新疆地域风格;3、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得特征》教案 代谱琦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得说明顺序,列出课文得结构提纲 2、了解中国建筑得基本特征与“文法”,明确作者得写作目得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得语言特色,体会比喻手法得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得说明顺序,掌握作者独特得谋篇布局特点 难点:掌握科普文章得特点,指导学生有意识得学习借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1、请大家瞧这些成语,大家都认识它们得意思吗? 呈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飞阁流丹、钩心斗角、美轮美奂” 2、先明确需要注意个别成语得特殊用法 3、问题:这些成语都就是在写什么。反映了建筑得一些得特点。中国得建筑可谓博 大精深,这刚才成语得积累中我们只见识了一鳞半爪,那今天我们要学习得课文就就是梁思成先生得《中国建筑得特征》,瞧瞧她对于中国建筑特征得瞧法 二、初步感知 (一)、文体知识 自然科学小论文(板书) 1、概念:就是科普作品得一种形式。 一般就是用通俗易懂得语言,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知识得一种文体。 2、特点: (1)“小”:与正规学士论文相比,篇幅更小,内容更浅,具有通俗性、普及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以达到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得目得 (2)“科学”:尽管篇幅较小、内容较浅,但在本质上仍要求具有科学性、严谨性 在叙述语言上要求:简洁、严密、明晰 (3)在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兼用议论与叙述 2、作者介绍 梁思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梁启超之子、林徽因之夫。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得研究,就是中国古代建筑这一学科得开拓者与奠基者。 曾参与中华人民共与国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得设计,就是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得主持者。 3、课文结构分析 课题:《中国建筑得特征》 【明确】偏正结构 (中国建筑)得特征 定语中心语 第二部分3-13段 问题:既然课题叫《中国建筑得特征》,那我们就先把写中国建筑特征得这一部分先找出来 【明确】3-13段中国建筑得基本特征 1、一起来瞧就是怎么写得,在陈列几个特征前,作者先 总体提出:中国建筑得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 具体陈列 注意:作者在行文时结构上得特点,先总领得提出观点,再加以具体论述分析。我们自己在写文章时也不能想到哪写哪,而就是得有一个总体得意识 2、快速阅读这一部分,提取关键词 3、具体从文本分析九点特征,个别特征展示 (一)个别建筑由三部分构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材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单元说明里指出:阅读这些作品,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品味这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本课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文体划分,本单元又提出“自然科学小论文”这一新概念,所以应当指导学生认识此类文章与一般的说明文的区别。本文讲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讲是个新领域,所以,本课的教学就要让学生对作品介绍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这种应用文体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对文章的写法做一些有益的探讨,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学情教法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说明文了,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这些术语已经了然于心,以他们的思维水平,对理清思路,归纳观点,品味语言等常规阅读要求也能通过自读解决。 事实上,学生对科普文章是不感兴趣的,何况是讲他们接触不多的传统建筑,所以教师势必要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文章太长,术语较多也是学生不喜欢文本,难以读懂文本的重要原因。所以课前应该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预习,而以文体特征为纲要,以标题为切入点,探讨文章各部分与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关系,能够轻松地理清文章脉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正如古人所言的“文以载道”,“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而本文是体现二者结合的再好不过的范例。所以本设计重在让学生明确本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以及写作的目的何在。通过探讨“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学习写作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基本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通过探讨“写作目的”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目标】

国家一等奖《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体味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风格,把握文体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筛选整合信息,理清文章层次脉络,归纳文章的主要观点,合作探究文章相关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树立科学意识;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读出文字背后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品味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科普文字背后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体会作者的人文情怀。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本文结构思路、说明顺序、语言风格,领会作者的科学精神 第二课时:用正确的方法准确筛选概括信息,运用从文中学到的九大特征欣赏中国建筑,理解作者的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配乐PPT《汉字中的建筑》,居、室、房、囱、窗等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演变及文 字部件的组成,根据这些字的构成猜测“宇宙”二字。“宇”字甲骨文外面是房屋,下面是横梁和柱子,指向空间。“宇”本义“屋檐”,从屋檐向上下四方是空间的扩展,“宙”本义“支点”,从支点向古往今来是时间的延伸,合起来,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便是宇宙。中国古人把宇宙想象为一间大房子,天是屋顶,地是台基,天地之间由擎天柱撑起。这种想象与当时人们居住的建筑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继续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看看“梁上君子”梁思成为何如此热爱中国建筑。 二、温故知新 1、回顾昨天学的三大块内容: ①PPT本文的思路脉络:1-2中国建筑概说:地域广、历史久 3- 13 九大特征是什么 14-19中国建筑的“文法”为什么 20写作目的:古为今用 围绕“古为今用”的观点,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特征。板书:思路严密。 ②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从结构牢到装饰美。板书:顺序严谨。 ③语言风格:准确生动。板书:语言准确。 2、从本文准确的语言、严谨的说明顺序及严密的思路中,我们能看到梁思成作为建筑学家的哪 一点精神品质?板书:科学之精神。 三、概括方法的指导与实践 1、明确上节课的遗留问题,即本节课重点:中国建筑的特征到底是什么? 2、实物展示学生对九大特征的概括,“斗拱、举架”等,明确:筛选概括不准确全面,且只点出该 特征是哪方面的,没点出具体是什么特征。 3、方法指导:抓关键句(首句、尾句、过渡句)——找关键词(名词、代词)——利用标点符号(冒 号),要求是具体说出是哪方面的什么特征。 4、运用方法在文本中圈点勾画,修正自己的答案,交流修正后的九大特征,配以图片帮助理解。 ①个别建筑由台基、建筑本身、屋顶三部分构成 ②一“所”房子由若干建筑物围绕户外活动场所建成,在平面上成轴对称,主要房间向南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学设计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并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的文化宝库中有许许多多和房屋建筑有关的成语。(学生七嘴八舌、脱口而出)教师在黑板上做好记录: 金碧辉煌、美轮美奂(这两个成语需要特别注意字:“碧”“轮”) 鳞次栉比、登堂入室(鳞次栉比,是形容房屋很多的。登堂入室,后来的意思成了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 2、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学生总体把握课文: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 导引: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指导学生如何快速阅读课文,探究文本的内容,以把握课文核心信息。 “特征”的限定范畴: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三、以图片感知中国建筑的一些特征 导引:我们就从黑板上这10个成语入手来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 (1)从颜色上,我们中国建筑以哪些颜色为主色调?(鲜艳的红、绿、黄) 师:(老师边勾画成语中有关颜色的词语)的确如此,大红、大绿、大黄是我们中国大型建筑的主色调,譬如故宫!再者,从装饰来看,雕刻、绘画、塑像融合其中。 (2)下面我们来欣赏中国四大名楼和四合院的图片,并根据图片了解一些中国建筑的特征。 ①第一幅:岳阳楼。(师解说:黄色琉璃瓦、红色木质主体;上还点缀吉祥兽雕塑;房檐是典型的钩心斗角!)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

【范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一、 内容及其解析 本课要学的内容《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其核心是总括说明我国建筑的特征,理解这篇的关键是要掌握其文体特点,理清思路,把握结构的逻辑性和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在初中到高中的课文中,我们已接触过说明文,本课作为自然科学小论文就是说明文的深度发展,即说明文重在“说明”,而说明性论文重在说明后的论述。因此,本课在本学科教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有巩固说明文知识、向纵深开掘论文知识、为今后论文写作打基础的作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说明顺序以把握结构的逻辑性,并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解决这两个重点的关键是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强变式训练。 二、 目标及其解析 目标定位:A.了解这种说明性论文的文体特点; B.理清思路,把握结构的逻辑性; c.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目标解析:A.了解就是指对论文与说明文的异同点要弄清楚; B.把握就是指对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维的逻辑性要理清楚; c.体会就是指对有关句子中起修饰作用的定语的含义及其作用要能准确把握。 三、 问题诊断与分析 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把握作者思维的逻辑性。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加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代谱琦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文法”,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 难点:掌握科普文章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借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1、请大家看这些成语,大家都认识它们的意思吗? PPT呈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飞阁流丹、钩心斗角、美轮美奂” 2、先明确需要注意个别成语的特殊用法 3、问题:这些成语都是在写什么。反映了建筑的一些的特点。中国的建筑可谓博 大精深,这刚才成语的积累中我们只见识了一鳞半爪,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看看他对于中国建筑特征的看法 二、初步感知 (一)、文体知识 自然科学小论文(板书) 1、概念:是科普作品的一种形式。 一般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知识的一种文体。 2、特点: (1)“小”:与正规学士论文相比,篇幅更小,内容更浅,具有通俗性、普及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深入浅出,以达到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目的 (2)“科学”:尽管篇幅较小、内容较浅,但在本质上仍要求具有科学性、严谨性 在叙述语言上要求:简洁、严密、明晰 (3)在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兼用议论和叙述 2、作者介绍 梁思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梁启超之子、林徽因之夫。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建筑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设计,是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3、课文结构分析 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 【明确】偏正结构(中国建筑)的特征 定语中心语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韩丽丽 一、教材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必修五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普遍兴趣不高,学习本课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本课将抽丝剥茧主要选取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透视关键语词抓取语言信息的能力,对说明文阅读和写作,是十分有益的。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建筑与文化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建筑九大特征,列出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理清文章建筑九大特征的具体内容,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探讨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的相关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提高对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同时激发自己对我国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 2、探讨中国古代建筑在现代社会的存留问题,引发学生思索面对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中国建筑九大特征的分析,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 2.积极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挖掘中国建筑背后隐含的人文内涵, 激发对我国悠久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导入:建筑是无声的语言,建筑是优美的音乐,建筑是经典的诗篇,它凝结着美学的追求,铺陈着文化的结晶,透露着人生的哲理。 通过观察图片,同学们猜猜这是哪国的建筑? 【学生谈】美国白宫、罗马竞技场、悉尼歌剧院、日本东大寺、韩国景福宫,这些伟大的建筑已然成为各国人们心中的精神家园。而中国的故宫太和殿、黄鹤楼,这些建筑一看就是中国制造。 这是一座垂花门,它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无不透露着浓郁的中国味,今天我们将跟随作者走进这扇门,探寻中国建筑神秘而精彩的世界。 2.作者简介 提起中国建筑史,有一个人不得不提,我们可以称它为“熟悉的陌生人”,不了解的人可能会称它为“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我们来看看他的三重身份:开创者、设计者、保护者。 3. 信息筛选提炼训练。 提问:1、用简洁的词汇概括九大基本特征,并且分条概述每一特征的要点或作用,使用的说明方法。 2、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分小组讨论,每组确定中心发言人。请找出关键词、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归纳这些特点。 注意:把“长文章读短”,筛选主要信息,提炼勾画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并加以概括 (一)单个建筑由立体结构分三部分。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第四单元单元规划 本单元是科普作品单元,鉴赏分析这些自然科学小论文。教学的重点是在理清作者的思路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掌握文章中作者给读者的某个领域的科学知识、科学理念、科学研究方法,并对读者产生情感的熏陶,弘扬科学精神。另外,品味文章科学性同文学性兼有的语言,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点。 科学小论文是一种以科学知识为内容,以阐述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情并茂的小品文。这种小论文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是科学与文学的双重产物。因此,它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文学性。文章生动、准确、实用,而没有文学作品的铺陈与渲染,寓科学性于趣味之中。它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逐渐展开说明,反映事物本身的条理及各部分的联系,按一定的顺序说明事物的特征和功能,文字准确无误,通俗易懂。 本单元选取了一组反映科学的文章。内容包括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生物社会同人类社会的关联,借以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生物和人类都有数觉,而人类拥有了灵巧的手指,人类能够计数;还有大胆地对宇宙未来的预测,畅谈科技的前景未来,四篇课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向学生展示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人们生活领域的作用。奇妙的自然科学世界,读来让人兴奋,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但我们在阅读时,明显感受到四篇课文都带有作者强烈的个性化色彩,要么阐述建筑的独有特征;要么探索生物和人类世界;要么就数觉展开探索,要么用严肃的科学态度来探索或欣赏奇妙的科学现象,总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科学世界,让我们在得到了知识的同时,更加惊叹于文章作者对科学研究的崇高品质和个人人格魅力。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在写作手法上,善于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理,旁征博引,巧用比喻与拟人,在说理叙事之中又穿插抒情与议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文章内容虽然涉及到一些较深和新兴的科学领域,但是文章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从生活中摄取事例,结合身边的现象说起,把深奥的自然科学说得简单化、通俗化,从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看似复杂实则简单的自然科学的世界。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不会存在太大的语言障碍。因此,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文章所谈到的相关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掌握作者提高的科学观点,这是比较容易的。这样,在知道自然科学术语的前提下,学会理解文中一些重要的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学会归纳文章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所在;其次,学会用本单元语言的幽默诙谐、易懂通俗来写作科学小品文成为了教学的难点;最后,掌握科学小品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及抓住说明语言的特点,都是学习这类文章的共有目标。 本单元由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组成。共安排了7个课时,具体如下:《中国建筑的特征》2个课时;《作为生物的社会》1个课时,《指印》2个课时;《宇宙的未来》2个课时。在课堂教学上,采用讲读和自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分析,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另外,了解文章语言的幽默诙谐的特点,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讲授和指导阅读各篇课文的时候,要各有侧重点。 13 中国建筑的特征 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知识的普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传播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自然科学小论文就起到一个很重要的解说作用,它有助于人们了解科学,关注科学。 在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的过程中,我们特别要注意文章写作的目的,由于写作目的的不同,可能有的文章会偏重于观点的阐述;有的则偏重于对成果的总结;还有的可能是融知识与趣味为一体,仅仅用来宣传科学知识。写作的目的决定了作品的说明深度,这与我们的学习理解密切相关。在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必要注意写作的顺序,一般说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其说明顺序 教学方法: 图片欣赏及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山,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这些古老的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究竟有何特色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从中我们一定能得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错批一人(马寅初),多生几亿;错批一人(梁思成),少了名城。” 三、分析课文 (一)默读文章,理出文章的结构脉络(段前标上序号) 第1-2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3-13段: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第14-19段: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第20段: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作总结。 (二)探究九大“特征”的内涵、说明方法 1、个体建筑构成 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作诠释) 2、群体建筑构成 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举例子打比方) 3、结构方法 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 4、斗拱 出示斗拱图片。说明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列图表举例子摹状貌下定义)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说教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这里所说的“小论文”,是科学普及意义上的文章,大多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而写的,可读性很强。学习这类文章,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 本文的作者梁思成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建筑家,认真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二、说教学设想 1、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2、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知识教育目标: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国建筑的特征。 ②根据分层,归纳概括“文法”“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能力

培养目标:①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 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②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 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 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3、重难点:根据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将本文重难点制定如下: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理清思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文法”。教学难点:一,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二、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三、说教、学方法 (一)教法:学习说明文,主要让学生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学习说明文简洁明了的语言,并把学到的技巧运用于平时的写作中。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为了使本文的教与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三读:通过在预习的基础上浏览、精读、研读三步让学生逐渐深入地掌握课文知识。 2、设置情境:在课堂上,利用课件和视频增强直观性,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说明对象。 3、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领会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

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示例

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示例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特征”,指示物的显著特色。“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开阔,表现了作者作为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示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简明、严密、生动形象)。 3、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型】:讲授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曾主持参加过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知作者,解题 (一)梁思成(1901—1972) 中国现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后主持创建中国营造学社。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一生遨游建筑天地间,特别是为发现、研究、保护中国古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主要著作《清室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国学大师、现代中国传媒的开山鼻祖。妻子林徽因是中国著名诗人、作家,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夫妻二人的共同理想:撰写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 (二)题目 “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三、整体把握课文 (一)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一、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1-2) 二、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3-13)三、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14-19) 四、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作总结。 (20) (二)弄清说明顺序 按照由总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总体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 (三)明确说明方法 1、下定义。(如介绍斗拱、举架) 2、作比较。(说明中国建筑木料结构中框架式原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说明中西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整理精校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必修教案 0118 21:02 ::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2.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年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 本文是中国现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一生遨游建筑天地间,特别是为发现、研究、保护中国古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由这样一位专家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再合适不过了。 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