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公务员考试申论必备-2010年下半年人民日报社论集锦

公务员考试申论必备-2010年下半年人民日报社论集锦

公务员考试申论必备-2010年上半年人民日报社论集锦

永不落幕的上海世博--祝贺世博会闭幕

2010年10月31日19:40 来源:人民网

人民日报11月1日社论:永不落幕的上海世博——热烈祝贺中国上海世博会闭幕

刚刚过去的6个月,东道主中国邀约四海宾朋,在上海浦江两岸主办了一场人类文明的盛大聚会,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界博览会,即将载入史册。

7300多万人次的中外参观者,在中国上海世博会联手托举了一个冉冉升起的环球梦想。智慧而包容的世博大家庭,将全世界的奇思妙想集中于上海黄浦江两岸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6个月来,上海世博会书写了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交流互鉴的新篇章,书写了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惜别这个持续了184天的节日,惜别这个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旗帜下、人类大家庭“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节日,我们依依难舍。

自第一届世博会以来的一个半世纪里,工业化的累累果实,让人们享受祖先无法企及的舒适、快捷、沟通无限的现代生活。然而,工业文明如同一柄双刃剑,也使人类社会不得不共同面对随之而来的环境危机、汹涌的城市化带来的诸多窘境。上海世博会再一次在人类遭遇共同困境之际,给我们一个停下来思考的时刻。当人类在欢聚中沟通,在理解中合作,和平与发展的梦想才会不断延续,城市才会让生活更加美好。

走过184天,上海世博会把一座意义深远的里程碑,矗立在漫长的世博史上。新的历史纪录诞生在渴望开放的中国,诞生在凭海临风的上海: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300多万人次参观者走入世博园。四海宾朋携手出席,展示精彩创意、共同思考未来。13亿中国人拥抱世界、拥抱世博的激情如此动人。

十余年前,联合国人居组织曾经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闭幕了,但世界对城市的希望、对世博会的期待永不落幕,被誉为“激发人类活力、进取心和智慧”的世博激情永不落幕,世博精神永不落幕。

永不落幕的,是多元化的国际社会通过沟通寻求共识的不懈努力。各有特点、迥然有别的国家,在世博园和睦地比邻而居,发现并欣赏彼此的亮色。世博会把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汇聚在一起,沟通心灵,增进友谊,加强合作,共谋发展。中国元素、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也在世博会生动呈现,世界从这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古老中国,一个正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变化的现代中国。

永不落幕的,是深入人心的以低碳为标志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低碳世博”的贯彻,使上海世博园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典范和可贵起点,也将激励中国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早已成为今日中国的坚定选择。从上海世博出发,低碳之路将向人类未来不断延伸。

永不落幕的,还有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开放胸襟,锲而不舍、追求卓越的坚定信念,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办博精神。这些永不落幕的世博精神成果,是上海世博会留给世界、留给中国最珍贵的礼物。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中国,将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

热烈祝贺中国上海世博会圆满闭幕。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2010年10月19日04:5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个国家的发展蓝图,一个民族的富强梦想,总会在历史的重要时刻显示出特别的意义。

金秋时节,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这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一年多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集中精力办了几件大事喜事,妥善处置了一些急事难事,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显著进展。

全会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奋斗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三个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经过5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5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必须明确指导思想,把握“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建议》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建议》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必须落实好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我们一定要全面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已经绘就,实现“十二五”规划关键在于在全党全社会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全党同志要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从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确立“三步走”战略,到跨入新世纪我们党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夙愿已经逐步变成现实。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这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历史方位所在,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命所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书写伟大祖国的光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1

周年

2010年09月30日20:14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9月30日电明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将刊发社论《书写伟大祖国的光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1周年》,以下是全文:

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六十一个国庆日。这一天,黄浦江畔,世博园内,也迎来了中国馆日。美丽的“东方之冠”,传统与现代融合,历史与现实辉映,这是向世界的激情展示,也是对伟大祖国61华诞的珍贵献礼。

从战胜玉树严重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到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从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一揽子计划,到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到保障和改善民生,过去的一年,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又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成绩,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

走过61年波澜壮阔的历程,我们年轻的共和国创造了世界现代化史上的奇迹。我们让一个落后的东方古国,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人民共和国赢得了光荣。我们让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多民族国家,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十几亿人民福祉不断增进、面貌焕然一新,为中华民族赢得光荣。我们在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探寻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现了一种新型社会制度的旺盛活力,为社会主义赢得了光荣。在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中,我们伟大的祖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份光荣,属于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属于奋勇向前的社会主义中国,属于团结奋斗的13亿中国人民。

在这举国同庆的日子,我们为伟大祖国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但也深知,中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依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充分重视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充分重视发展中遭遇的问题,准确把握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勇敢担当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在历史进程中,国家的勃兴往往由特定的时间坐标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意义。2010年,这是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替点:“十一五”规划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即将展开。这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节点:本世纪头20年中国发展正处于重要关头。这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接续点:“三步走”战略前两步已经迈过,正向第三步目标阔步前进。

在这承前启后的阶段,新的历史契机等待我们把握。目前,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寻找并努力焕发新的发展动力。这充分反映了一个执政61年大党的历史自觉,反映了走过一个甲子年轻共和国的变革意识。“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只有科学制定规划、扎实推进工作,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

快发展。

此刻,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从2010年到2020年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只有10年,距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不到40年,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才能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使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尤其需要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在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中,铸牢人民共和国的基石,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团结前进,世界将会看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崭新中国,中国也将为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伟大祖国续写新的光荣!

再闯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

——热烈祝贺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

2010年09月06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30年前,在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初启之时,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试验场,开始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创业岁月。30年来,深圳等经济特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不辱使命、敢为人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自诞生之日起,经济特区就肩负着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先行探路的特殊使命。30年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自身发展遇到多大困难,经济特区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战胜了一个又一个严峻挑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为全国其它地区的改革发展提供了鲜活范本,向世人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30年来,从单项改革突破到综合配套推进,从经济领域改革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率先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从勇敢开启对外开放的“窗口”,率先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到大胆“走出去”利用全球市场和全球资源,改革开放一次次为经济特区的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经济特区30年的历史性巨变,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现代化航船的破浪前行,仍然离不开改革开放。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30年来,经济特区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深圳GDP年均增速达25.8%,从昔日的边陲小县崛起为现代化大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最大说服力所在,也成为中国发展道路和成就的精彩缩影。30年来,从引进外资企业,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再到走自主创新之路;从追求速度的跨越式发展到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综合效益的科学发展,一次次发展理念的革新和发展方式的变革,都推动着经济特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展现着科学发展的光明前景。

30年是一个历史单元,也是一个历史起点。对于中国而言,改革开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对经济特区来说,先行先试仍然是必须肩负的使命。今天的经济特区面临着重起步、新定位、再出发。如何推动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如何解决地区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矛盾,如何应对能源紧缺和环境压力问题……先行一步的经济特区,有责任也有能力先行破题,率先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新鲜经验。

邓小平同志说过,“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如今,对于深圳等经济特区而言,责任与使命仍在,信心与勇气依旧。以“敢为天下先”的胆魄,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经济特区必定能加快实现新转型、新发展、新跨越,闯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引领潮流,再创辉煌。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五周年

2010年09月03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是人类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纪念日,也是值得中华民族永远铭记的纪念日。

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同人类文明的凶残敌人法西斯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65年前那场决定世界命运前途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转折点。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今天,我们纪念这场伟大的胜利,就是要永远铭记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无辜死难同胞;永远铭记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为国捐躯的烈士;永远铭记参加抗日战争的老战士、爱国人士、抗日将领;永远铭记为抗战胜利建立了功勋的海内外中华儿女;永远铭记支援和帮助了中国抗战的外国政府和国际友人。铭记这段历史,是因为它的悲壮惨烈与不屈抗争应该成为民族的集体记忆,更是希望从中汲取智慧启迪,获得开创未来的现实力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救亡图存、实现民族解放的核心力量。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的“七七事变”,把

中华民族推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吹响了抗击外敌的第一声号角。在那场威武雄壮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人民之所以创造了弱国战胜强国的伟大奇迹,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意志,领导和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集中显示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蓬勃伟力。抗日战争是一场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民族解放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一切不愿做奴隶的中华儿女毅然奋起,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正是基于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抗日战争才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烽火的洗礼,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旺盛生命力、巨大凝聚力和卓越创造力;抗日战争烽火的洗礼,更昭示一个团结起来的中华民族,是任何列强都不能征服的,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深刻揭示了自强是一个国家自立的根本保证。战争是实力的较量,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当年,孙中山先生痛感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日本军国主义敢于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就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处于分裂、战乱状态,政治腐败,经济落后。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教训和新中国60年建设发展的经验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说明,强大国力是一个国家免受外来侵略和压迫,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发展则是实现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根本途径。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65年过去,那场战火遍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20亿人口卷入其中的残酷战争,给人类文明造成空前浩劫,

为子孙后代留下极其沉痛的教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年以来,人类社会和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要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尝战祸之苦痛,深知和平之宝贵,和平发展、永不称霸成为中国人民的坚定选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才能不枉人类付出的巨大代价。

今天,中华大地上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是未竟使命。面向未来,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凝聚起来,形成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前进的巨大力量;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2010年08月20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个在灾难中傲然挺立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拥有伟大精神的国度;一个懂得弘扬伟大精神的民族,必定会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川汶川、青海玉树,见证了中华民族遭遇的重大地震灾难,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面对极为罕见的玉树强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开展了极为艰苦的抗震救灾斗争,夺取了重大胜利,创造了在高原高寒地带灾难救援史上的奇迹。8月19日,中央在西宁召开大会,全面总结玉树抗震救灾工作,表彰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抗震救灾模范,这是对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一次大力弘扬,必将极大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夺取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面对强震袭向玉树,举国上下同玉树人民“在一起”,前方后方坚信“玉树不倒、青海长青”,四面八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6个民族血脉相通,凝结成患难与共、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彰显了我们党具有的强大号召力和向心力,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展示出同舟共济、团结一心的国家力量和民族气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衷共济、团结奋斗,我们的事业就会不断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繁荣富强。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转化为开拓进取的坚定意志。玉树强震突如其来,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紧急动员,各级干部身先士卒,广大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各族群众奋力自救和互救。我们的人民军队冲锋在前,以坚强毅力挑战体力极限、精神极限、生存极限,冲破千难万险为灾区群众送去生命的希望,共同展现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在前进的道路上,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我们就必定能够不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时代理念转化为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实际行动。在抗震救灾的全过程中,“人的生命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大于一切”成为共同信念,最大程度搜救了被困群众,最快速度救治了受伤人员,最大力度安置了受灾群众。党中央科学指挥,广大军民和各专业救援队伍坚持科学救援,充分发挥了科技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必将进一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前不久,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军民团结一心,顽强拼搏,与自然灾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深信,玉树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必将激励各族干部群众经受各种考验,战胜人世遭遇的各种灾害。大

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我们一定能够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不断开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伟业。

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010年07月30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这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它描绘了2010至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体现了国家意志,回应了群众关切,是一份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新世纪继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之后的又一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做出的战略决策,是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

《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不仅对推动未来十年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是科学民主决策的一次伟大实践。在近两年的制定过程中,广纳群言、广集民智,两次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充分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专家学者建言献策,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期盼、意见和建议吸收到《教育规划纲要》中。《教育规划纲要》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全党全社会集体智慧的结晶。

蓝图绘就,重在落实。贯彻好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是教育战线的主要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

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把教育改革发展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积极配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探索完善督查协调机制,加强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确保中央重大教育决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贯彻好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就要加快落实十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十大改革试点,集中力量办成几件让人民群众满意、为教育发展增添后劲的大事。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局面。

贯彻好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必须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宣传教育发展改革的新成果、新经验、新典型,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识,尊重教育规律,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互动,营造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

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新的起点,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热烈祝贺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胜利闭幕

2010年07月15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下,在千家万户的热切期盼中,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胜利闭幕了。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

在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进行了深刻阐述和全面部署,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次会议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律,对我国未来10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会议还总结交流了教育工作经验,分析了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确立了一个新起点,开创了一个新征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重要指导作用。

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强则国家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世纪梦想,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伟大跨越,取得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突破,教育公平不断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这些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进一步调整教育战略布局,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和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从立足国内发展需要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考虑,提出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进一步明确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就要坚定不移地优先发展教育,确保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贯彻落实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政治任务。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正确处理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

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动员全社会一起努力,共同担当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更新教育观、成才观、用人观,支持教育改革创新,形成既生动活泼又规范有序、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动局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广大教师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自觉加强师德建设,大力弘扬优良教风,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我们相信,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更加坚定,教育发展更加充满活力。让我们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努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创新型国家而不懈奋斗!

奋力将西部大开发推向深入

2010年07月07日07:18 来源:人民网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站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全面回顾了西部大开发的巨大成就,深刻阐述了西部大开发的丰富经验,明确提出了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和思路,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西部大开发再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社会进步最显著、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对国家贡献最突出的1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使西部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也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都很突出,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也都很突出。虽然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仍然是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和欠发达的地区,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承前启后的第二个10年,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把这项富民强国、兴边睦邻的宏伟大业推向前进。

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4%,人口占全国的28.6%。只有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补齐西部这块国民经济的“短板”,让西部地区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才能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我们既要保持东部地区强劲发展势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也要抓紧促进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实现现代化,否则中国的现代化必然是不完整的,也必然会缺少持续的动力。只有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战略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为全面实现现代化提供更大空间、创造更好环境、注入更多活力和动力。

没有西部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西部地区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向,直接影响着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纵深。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边疆安全的好局面,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更好地维护祖国统一、边疆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坚持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做好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加快发展的同时,还要坚持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和谐发展,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百姓尝到发展之甜。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西部的发展必须依靠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建立起有利于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西部地区要自力更生,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党全国要大力支援,通过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西部大开发,形成合力。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键在党的领导。中央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方针政策已经明确,现在最重要的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改进作风,真抓实干,切实把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实处。

西部正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迈上更加壮丽的新征程。奋力将西部大开发推向深入,西部地区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争当时代先锋永葆生机活力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九周年

今天是我们党诞辰89周年。经历了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37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7700多万名党员展现出更加昂扬的精神风貌,焕发着更加旺盛的创造热情。

自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勇敢担当历史使命,带领人民走出一条强国富民之路,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总是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重要法宝,动员和组织全党力量,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克服困难,夺取胜利。历史充分表明,我们党历经风雨砥砺而坚强屹立、兴旺发达,就在于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始终保持党的性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在于党始终深怀忧党兴党意识,以强国富民为己任,依靠自身建设不断激发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正在开展的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是我们党将自己的执政理念化为行动的重要载体,是我们党将自己的根本宗旨融入时代的生动实践。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必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政治热情和创造活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我们党是一个执政61年的大党,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始终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任务光荣而艰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严峻复杂考验,党内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全党同志惟有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清扫政治灰尘,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脚踏实地干事创业,尽心竭力造福于民,我们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现代化航船劈波斩浪不断前行。

我们党是一个走过89年光辉历程的大党,党的建设始终是我们党开辟前进道路的强大动力。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

员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为党和人民建立了巨大功绩。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把忧党之心转化为兴党之责,着力推动科学发展,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规划、思路和举措,以模范行动影响和带领广大群众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贡献智慧力量;着力促进社会和谐,掌握社情民意,协调各方利益,拓宽诉求渠道,化解矛盾纠纷;着力服务人民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和期待,积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着力加强基层组织,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重在解决问题,重在取得实效。只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率先垂范,我们就能够保持党的先进性,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明年,我们将迎来建党90周年。回首近一个世纪的光辉历程,党的建设始终同中国现代化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机遇和挑战,我们肩负的使命伟大而光荣。全党同志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改革创新,争当时代先锋,就必定能够创造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出色业绩。

人民日报社论:争当时代先锋永葆生机活力

2010年06月30日21:06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6月30日电明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将发表社论,题为:《争当时代先锋永葆生机活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九周年。全文如下:

今天是我们党诞辰89周年。经历了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370多万个

基层党组织、7700多万名党员展现出更加昂扬的精神风貌,焕发着更加旺盛的创造热情。

自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勇敢担当历史使命,带领人民走出一条强国富民之路,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总是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重要法宝,动员和组织全党力量,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克服困难,夺取胜利。历史充分表明,我们党历经风雨砥砺而坚强屹立、兴旺发达,就在于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始终保持党的性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在于党始终深怀忧党兴党意识,以强国富民为己任,依靠自身建设不断激发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正在开展的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是我们党将自己的执政理念化为行动的重要载体,是我们党将自己的根本宗旨融入时代的生动实践。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必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政治热情和创造活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我们党是一个执政61年的大党,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始终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任务光荣而艰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严峻复杂考验,党内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全党同志惟有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清扫政治灰尘,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脚踏实地干事创业,尽心竭力造福于民,我们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现代化航船劈波斩浪不断前行。

我们党是一个走过89年光辉历程的大党,党的建设始终是我们党开辟前进道路的

强大动力。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为党和人民建立了巨大功绩。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把忧党之心转化为兴党之责,着力推动科学发展,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规划、思路和举措,以模范行动影响和带领广大群众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贡献智慧力量;着力促进社会和谐,掌握社情民意,协调各方利益,拓宽诉求渠道,化解矛盾纠纷;着力服务人民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和期待,积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着力加强基层组织,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重在解决问题,重在取得实效。只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率先垂范,我们就能够保持党的先进性,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明年,我们将迎来建党90周年。回首近一个世纪的光辉历程,党的建设始终同中国现代化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机遇和挑战,我们肩负的使命伟大而光荣。全党同志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改革创新,争当时代先锋,就必定能够创造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出色业绩。

建设人才强国的行动纲领

2010年06月07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不久前,中央刚刚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对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进行了全面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又面向全社会公开颁布了《人才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总体部署和重大举措。《人才规划》是新中

相关主题